本書作者傑克‧康菲爾德先生是筆者最尊敬的「佛法教師」之一,譯者們都是筆 者最為樂於親近的學佛團體──新雨──的核心份子;張慈田老師早在半年前囑咐為 本書提供推薦文時,立即欣然同意。接到吳明興居士寄來校定稿,迫不及待地從作者 前言、兩位大德序文、編者說明、譯者序文,然後,本文十七章順序仔細閱讀。事後 發覺,根本毌需再為讀者推薦本書。何以故?僅依康菲爾德先生本人之前言,以及創 巴仁波切與羅摩‧達沙先生的序文,讀者們會發覺到本書對「學佛」的重要性及「修 行」的實用性,引生善法欲,探測全書究竟。倘若接觸到第一章〈佛法精要〉,可以 發現作者以現代語言,敘述佛法的精華──戒、定、慧三無漏學,以及完成佛德的智 慧和慈悲的道路。料想讀者們隨即如筆者一樣,第二章、第三章……乃至第十七章, 猶如一氣呵成,排除雜事一路審諦閱讀,看完全書。 現在筆者可以改弦更張,以老馬識途前行「導讀」,藉以替代「推薦序」供獻讀 者們,冀望張老師等翻譯本書諸大德合意! 十七章正文之初章〈佛法精要〉及第三章〈教法總說〉,是康菲爾德先生多年參 學南傳佛教,出家親近多位大師經年奉事學習,或者求見某大師以問答請益,或是研 讀某大師特殊名作等等所得精華,讀者們需要細心體會。不祇在閱讀第四章以後十二 位南傳大師著作或問答錄之前,需要預先瞭解〈佛法精要〉及〈教法總說〉,此等十 二章閱讀之後,尚須重閱本書的第一章及第三章;最後,閱讀殿後的第十六、十七兩 章。 第二章〈緬甸、寮國、泰國的禪修概況〉,提供有心留學東南亞的學生們許多珍 貴的資訊,於選擇學習禪修的地點、挑選適合教導的老師與法門,特別切合實用。 第四章〈阿姜查〉,查法師是接受本書作者出家成為比丘的親教師,影響作者最 深的老師。查法師依南傳傳統注重「四念住法門」之修習,不強調任何的打坐方法, 也不鼓勵人們參加快速成就內觀或者開悟的精進課程。在正式的坐禪裡,他教人先觀 出入息以調心,等心安住了,繼續觀察身、心的變化。耐心修學、奉行戒律、生活簡 樸、保持自然以及觀照內心,是他的修行要訣。 查法師教人︰「單純安住於當下,我們的心終會契入它原本的和諧狀態,這時, 修行是自然湧現的。」他會引導學生繼續單純地觀照內心,甚至連深刻的內觀和開悟 經驗都不可執著,祇是分分秒秒地持續這種不執著的觀點。如是禪風,與宋朝曹洞宗 正覺禪師之「默照禪」幾分神似。 查法師開示︰「道場的日常作息,也是禪修的焦點,這幾乎跟正式的靜坐和經行 沒什麼兩樣;不論做什麼事,都要念念分明,這裡頭也是佛法。」筆者認為這與中國 禪宗祖師主張︰「專精打禪七是修行,大眾普請出坡勞作也是修行。」有異曲同工之 妙。 第五章〈馬哈希西亞多〉,馬哈希導師以密集內觀禪修,系統地教授四念住的修 行方法。分為︰ 一、修學前行──四種護念──念佛(十號功德)、慈念(一切有情)、念身( 不淨)、死念(提起無常生滅及精進修道)。 二、基本練習(坐禪及行禪交替)──對四念處專注能力之開發──分為四階( 練習一、二、三、四)。 三、進階練習──慧觀之開發──分為三階︰(1)辨明身心及其緣起,(2)體悟生 滅隨觀智,(3)內觀深化,體驗涅槃。 馬哈希導師之禪風特點在於︰沒有一定的對象(止觀之業處)做為開發定力的前 方便;一起步,即對剎那變化的身心現象覺照觀察,對每一身心生起的現象「命名稱 念」。這種命名稱念的技巧(其他當代南傳大師有贊同者亦有反對者在),康菲爾德 先生認為有助於把想蘊的內容,導向做為禪修的觀察的目標,它幫助瑜伽行者從「各 種體驗內容認同或介入」跳離。筆者認為在業力弱、業障輕時,此一招式「命名稱念 」有助於「隨緣消業」,而又能繼續止觀等持;在業力強、業障重時,此招是否管用 ,筆者尚待此後實習、驗證,而後肯定。 第六章〈孫倫西亞多〉,孫倫導師及其弟子們所傳受之禪風,有別於一般常態的 安那般那念,其特點為︰很密集地集中精神做非自然的強烈呼吸(甚至鼻孔出聲), 以警覺氣息接觸鼻端之觸覺。長時段的坐禪(兩三小時),盡最大的努力去克服苦受 (皮癢、抽筋、骨肉酸痛)及散亂心;更進一步專注於苦受的改變,強化正念及觀察 力,得以開發智慧及解脫煩惱。其弟子強調不要耽湎於修習進步所生輕安樂受及神變 現象。 第七章〈佛使比丘〉,佛使法師弘揚「自然內觀法」──即於日常生活、一般工 作當下訓練精神專注,通常已足夠用來內觀;與經由系統的訓練方式產生專注及內觀 效果相當,而且應用於處理日常煩惱漏的有效性高,也可以避免修習禪定所生的(耽 樂等)副作用。筆者認為「自然內觀法」其實是以「七覺支」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透 視事物的真相,覺悟無常性、苦迫性及無我性,維持無我執、無我所取;甚至於日常 生活當下體驗涅槃。 第八章〈阿姜念〉,念法師的教法非常簡要︰依「四念處」及「四聖諦」法門, 觀照日常生活中出現的苦受及其由來,清楚地覺知其中的過程,就是苦的止息與獲得 覺悟之樂的直接門徑。她也重視經、論開發五種淨化,從「把握名色」乃至依「行捨 智」,構成「慧體」的傳統方法(如《清淨道論》第十八乃至二十一品所述)。 第九章〈阿姜摩訶布瓦〉,大布瓦法師強調定、慧互動︰堅強而穩定的專注力是 生起智慧的前兆;運用智慧透過對身與心的觀察與研究,來輔助培養專注力與寧靜, 然後,以此專注力導引更深的智慧。然而對究竟解脫來說,但有定的經驗並沒有什麼 價值,能導致解脫的智慧才是重要的。日常依戒(道德)生活,維持無悔、愉快、自 在的心情,對世人是永遠都有必要的。最好是在惑(業、苦)出現時,立即以戒學、 定學、慧學的方式去處理。 第十章〈唐卜陸西亞多〉,唐卜陸導師注重「正念」之功用,亦即依「四念處」 的正念,專注於身、心的作業與受報,以及如實知身、心正確或錯誤的反應方式與結 果,才能看到事情的真實面貌──「正見」。有正見才能開導一系列的「八支聖道」 ,現觀苦、集、滅、道──四聖諦──實現究竟涅槃。 修習「正念」,即以「身至念(誦念、觀想身體的三十二部分)」為主,善巧練 習可以對治色貪欲,以及消滅我、我所見。 第十一章〈莫因西亞多〉,莫因導師強調禪修者應該在禪修前,先熟習阿毗曇的 基本觀念──對心法及色法的特性有最細緻的研究──有助於以清楚精確的方式,直 接注意日常生活乃至宗教修持的所有現象的真實面貌──無常性、苦性、無我性。如 此,不再被自然現象所愚弄,不再執著,體驗了真正的解脫自在。 第十二章〈莫哥西亞多〉,莫哥導師指出「學習佛法的目的」是為了導向解脫、 體驗涅槃。「佛法的教法」富有次第性──修習戒行(道德生活)是第一階段,修定 (專注的念力)是第二階段,開發般若慧(如實觀)是第三階段。 莫哥導師有「系統及簡化練習法」︰ 一、進入禪修之前,先善巧區分(1)世俗諦──所有概念、思想、構想及名相;( 2)聖義諦──五蘊法、十二支法、四聖諦。 二、對心念(十三種︰(1)眼識,(2)耳識,(3)鼻識,(4)舌識,(5)身識,(6)貪 識,(7) 瞋識,(8)癡識,(9)非貪識,(10)非瞋識,(11)無癡之明識,(12) 入息識,(13)出息識)以及感受的觀察。 三、內觀︰第一階段,以安那般那念,專注於正念的培養;第二階段,以如理作 意身、受、心、法的生、滅,觀察五蘊的生、滅;第三階段,現觀無常、苦 、無我,產生厭、離欲、滅盡惑業苦的行道智見,乃至逮得諸漏盡,作證消 滅一切有漏的苦受。 第十三章〈烏巴慶〉,巴慶大德居士教授有很多種專注的禪修法,現在弟子們( 當今印度葛印卡居士即是其嫡傳弟子)最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以「呼吸專注法(安那般那念)」經歷一段精神專注的練習。 二、有系統地將注意力移到身體上,感覺到肉體的種種感受。 三、隨即對身受提起無常的警覺,覺察諸受無常的實態。 四、具有察覺無常、苦、無我的意識時,會在心內培養所謂「涅槃元素」的光明 火花;這種涅槃的元素會除去肉體及精神疾患的病原──邪見及雜念。 筆者認為「培養涅槃元素」,或者「活化(activate)無常、苦、無我」,其實 就是於「常、樂、我」等任何邪見、偏執蠢動時,能立即提起現觀「無常、苦、無我 」,一一對治它們;以平等慧如實知惑、業、苦,也能隨緣去惑、消業、除苦。 第十四章〈阿姜達摩答羅〉,達摩答羅法師的禪風,是依「四念處」修習「八支 聖道」,現觀「四聖諦」為主,主要方法如是︰ 一、無間斷的正念專注(屬修習八正道所生;有別於奢摩他開展的近分定及安止 定的專注),從四念處的「於身觀身念住」開始,最好的下手處是︰觀照手 心移動時及停止時的感覺生起和消失的微細變化;正念專注能力提升,將導 致感覺在全身生起和消失時,也能注意「心基(hadaya-vatthu )」處相應 的微妙感覺(如此心基的反應,以筆者所知,歷代及當代大德未曾提及)。 二、身根觸覺細膩的觀察,導引味覺、嗅覺、視覺乃至意識到心法生滅,在心基 處有所感覺。 三、行者在所有(行、住、坐、臥)姿態中,保持感覺的持續觀照──四念住分 明,會覺知五蘊剎那緣生、緣滅,現觀「三法印(諸行無常、苦、無我)」 的真理實相。 四、最後,行者會體驗超越有漏生死的「涅槃寂靜」。 第十五章〈阿姜朱連〉,朱連法師主張禪修是一種生活方式,用於更進一步生活 方式的技巧。所以每人要從好多禪修方法中選擇適合自己個性、品行的方法,然後, 或單獨或群體禪修;或內觀或專注,最後,最重要的是每個人回到內觀修習「放下」 、「無所執著」時,智慧即隨緣活動著。 然而,朱連法師亦有特殊方法──「突破姿勢」──它僅用在嚴密的指導認真的 學生︰ 通常行者要坐或站在同一位置二十四小時,一停止移動,我們身體內的苦就顯現 ;有時四或五個小時、八小時或更久過後,行者才會突破對身體痛苦的黏著,心變得 特別清晰、專注、調順。行者可以平靜清楚地觀察身體和心理的生滅現象;因為對身 體的渴望已靜止,強固專注已開展,智慧隨即生起。 第十六章〈更進一步的問答〉,是本書編者向作者康菲爾德先生提出二十個問題 ,在於加強澄清、闡明前述十二位大師有關教與學的內容。這些問題及回答,是以西 方人士的觀點為主,然而也適用於東西兩方的所有佛教徒(甚至適用於「非宗教徒」 )。 第十七章〈其他現行上座部佛教的禪修法〉,作者簡略地檢視更多的當代上座部 佛教所用的其他禪修系統和方法,或有與其他派別甚至外教的靈修方法結合的宗教行 為,一共十二項目。 「回到智慧」可說是作者一生學習佛法最重要的心得,如下︰ 當我們以七覺支(定、擇法、精進、喜、輕安、正念和捨〔筆者按,七覺支次第 而起,其順序為︰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然後,能隨所欲覺支等至為 善巧修習七覺支。作者沒有說明之所以調動次序者因何?甚為遺憾。〕)來思考所有 不同的禪修法時,就變得很簡單,來看各個方法是如何有助於發展至少一些導致解脫 的心靈特質。然而,必須注意,用某特種修習、方法、技巧方式的禪修,祇是個提供 使用工具。當人已發展了產生智慧和解脫的禪修,最後,所有系統、技巧和修習方法 都必須放下。那時,禪修不再是孤立的事情,而整合為生活的方式。生活本身成為禪 修,單純、直接、無私、活在當下! 筆者更引用作者金言,與作者、編者、譯者一同發願,願讀者們︰ 一、希望經由本書傳達的法,有益處、有功德,幫助眾生離苦! 二、願所有眾生快樂! 三、願所有眾生從迷惑中解放出來! 四、願所有眾生勤奮、努力於解救自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陀!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五日菩薩戒優婆塞 楊郁文謹識於阿含學園 附記︰ 作者與譯者已有略註於文中,筆者另有資料提供有心查詢大師們曾經引用之經文 ,相當經之出處如下︰ 第一章頁050第三段︰《相應部S.56,31 Si%msap^a經》;《雜阿含‧四○四經》 第二章頁082第三段︰《相應部S.14,15 Kamma經》;《雜阿含‧四四七經》 第六章頁183第三段︰《雜阿含‧一七五經》 第六章頁202第三段︰《相應部S.35,95 Saayha(2)經》;《雜阿含‧三一二經》 第七章頁221第二段︰《相應部S.22,59 Pa^nca經》;《雜阿含‧三四經》 第七章頁221第二段︰《相應部S.35,28 ^Aditta經》;《雜阿含‧一九七經》 第七章頁232第二段︰《中部M.24 Rathavina經》;《中阿含‧七車經》 第十章頁311第四段︰《相應部S.2,26 Rohita經》;《雜阿含‧一三○七經》 第十章頁312第三段︰《增支部A.1(21) Jh^ana vagga 1~21經》 第十二章頁351第四段︰《相應部S.15,10 Puggala經》;《雜阿含‧九四七經》 第十二章頁356第四段︰《相應部S.1.6,7 Jana%m經》;《雜阿含‧一○一七經》 第十三章頁391第三段︰《增支部A.1.5,9 Pabbassara upakkili&t&tha》 第十三章頁403第三段︰《增支部A.3,65 Kesaputthiy^a經》 第十四章頁418第二段︰《相應部S.56,31 Si%msap^a經》;《雜阿含‧四○四經》 第十四章頁419第一段︰《相應部S.22,87 Vakkali經》 【巴利文之表示法:】一、字母前加^者,表示該字母上有一橫。─┐ 【巴利文之表示法:】二、字母前加%者,表示該字母上有一點。─┼以下文章中均同 【巴利文之表示法:】一、字母前加&者,表示該字母下有一點。─┘
******************************************************************** * ☆☆ 新 雨 版 權 頁 ☆☆ * *嘉義新雨圖書館 地址: 嘉義市崇文街175巷1之30號 電話: 05-2232230 * *嘉義新雨道場 地址: 嘉義市水源地33之81號 電話: 05-2789254 * * 法義尊貴,請勿以商品化流通! * * ◤ 本站資料歡迎傳閱,網路上流傳時請保留此”版權頁” ◢ * * ◤ 若要在著作中引用,或作商業用途,請先聯絡明法比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