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更新日期: 87('98)/09/13

第二章 緬甸、寮國、泰國的禪修概況


        佛陀入滅前就曾訓誡弟子要「以法為師」,
        不是追隨任何師父或傳承。
        他不置任何人於僧團之上,
        法就是大家的導師。
        因此,我們不盲目相信佛法,
        我們祇是相信解脫的可能,
        且明智地看到我們生命的煩惱,
        並有信心要開始修行,
        而且在修行時親證法的真理。


前言

  我們現在可以從緬甸、泰國以及其他東南亞國家看到許多佛教的風貌。首先是它 的宗教形式為大多數人所喜愛,如作功德、供養出家人、參加法會以祈求來生更好; 或是以傳統的修行方式,如致力於梵文、巴利文和佛教經典的學術研究,也有傳統的 社會服務,像出家人在村莊從事教化和日常生活的協助工作。把這些總和起來,佛教 在東南亞所發揮的功能,和世界其他地區有組織的宗教有許多相同點。   此外,另一項傳統是,為了靈性的提升,出家人和在家人秉持佛陀所描述的清淨 之道而修行。雖然在寮國和柬埔寨有一些禪修中心和道場,不過當前的政治環境並不 容許西方人士前往參學,而這些地方未來可能不再延續下去。在泰國幾千個道場當中 ,有好幾百處是專門從事禪修的,其中很多大的禪修中心是由著名的大師及其弟子們 所主持。我們看到禪修在整個社會和宗教裡祇佔很小的一部分,但對於佛教基本教法 的保存卻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緬甸的佛教氣氛可能較泰國濃厚。緬甸人更關心他們的宗教,並願意花更多的時 間在寺廟裡。在此,經由禪修以提升自我的傳統,也僅限於少數的出家人和民眾,其 餘的佛教徒致力於儀式、學術研究和社會奉獻。緬甸超過一萬座寺廟當中,也祇有少 部分是禪修道場,它們有好幾種形態,有些專屬在家人,有些祇限出家人,有些則兩 者皆有。

禪修中心與寺院之差別

  禪修中心和寺院有某些重要的差別。禪修中心主要為從事密集禪修的出家人或在 家人而設計的。在緬甸,人們利用年度的假期去禪修中心,是稀鬆平常的事,他們找 個禪修中心待下來,從事十天到數個月,或者更長時間做密集的禪修。他們努力修學 是為了獲得通達內觀和智慧的高度禪定和正念。   禪修中心的傳統早已深植於緬甸,不過在泰國也可以看到一些。這些中心是極為 安靜和特別的環境,除了就教於老師之外,社交活動不是嚴格限制就是完全禁止。每 個人全心致力於禪修,一天當中大部分的時間獨自用功,有的時段也許有團體共修。 這裡的環境是專為特別的任務──即正式的靜坐和經行而設計的,所有外在的干擾都 審慎地減到最低限度。   相對照之下,禪修寺院則是比丘或尼眾(東南亞有許多尼眾)長期居住的地方。 在寺院裡,禪修被視為生活中不可分離的一部分,一天當中無論任何時間都該修學。 其教授方式是︰在日常生活每個層面,如用餐、穿衣、縫紉、走路、洗滌,以及僧眾 中的社交活動中,培養警覺性。這種生活形態是為了培育開悟要素而設計的。在這些 禪修寺院裡,禪修變成一種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一項特別的練習。不過其教法也包括日 常定時的靜坐和經行。最好的寺院就是極為和諧的僧團,他們根據佛陀為比丘、比丘 尼所制定的戒條來運作,在整天的作息當中是以覺悟的要素來仔細省察。事實上,寺 院的一位法師說,他就是在接待很多訪客及回答他們問題的當中培養正念和慈悲。由 此所學到的佛法不輸於其他方式的禪修。他鼓勵每天好幾小時長的正規靜坐,不過也 感覺到,在人際往來中用功是同等的重要,我們可以學習在各種情況下開發智慧。   短期密集訓練的禪修中心和在生活中鍛鍊修行的常住寺院,都是有助於精神提升 的特殊環境。它們提供了師資和安靜的環境,除了致力於個人內心的探索之外,並沒 有太多的事要做,生活方式簡單,整個團體的價值觀都是一致朝向心靈的提升。   在禪修中心裡,整天的活動幾乎都花在禪修上(一人獨坐或團體安靜共修),也 許一天,也許十二小時到二十小時。這通常指交替的靜坐和經行,而不是從頭到尾坐 二十小時。每天或隔一天跟老師當面晤談,僅花最少的時間處理生活必需的事務。若 出家人必須托缽,中午以前吃一餐或兩餐,沐浴,最後就寢,一個晚上也許祇睡四小 時。在禪修中心所有的人作息無非是要人培育禪定和正念。   寺院的日常作息和禪修中心相對照之下則更為充實。每人在清晨天色未明的時候 起床,參加團體靜坐,或者朗誦巴利經文。然後出家人托著缽去收集在家人早為他們 準備好的食物。稍後整理寺院,一起用餐,有的寺院一天用兩餐。這些都必須在中午 以前完成。洗完餐具後,也許師父來個簡短的開示。其餘的時間則從事禪修、閱讀、 或者分擔一些屬於僧團的事務,像去井邊汲水、協助建造所需要的新建築物、清掃、 洗滌等。這些工作通常平均分配給所有的出家眾,所以一天當中有幾個小時是在打坐 ,一兩小時用來研究或閱讀,還有幾個小時則用來做僧團的工作,此外,有些出家人 可能會去教導信徒禪修。在叢林寺院也要自己縫補或染製僧袍。出家人可以完全自主 地照顧日常生活所有的需求。最後在晚上時,出家眾還有在家眾,再度集合唱誦,團 體靜坐一小時或更久,以及師父的佛法開示。接下來討論僧團事務,然後回到茅蓬或 住處靜坐直到就寢。這裡強調的是,寺院整天的作息都是禪修的一部分。無論是正式 出入息靜坐,或者井邊汲水,以及討論僧團事務,每個人都要求儘量保持正念和專注 。   密集禪修中心和寺院另一個不同點在於跟師父面談的方式。在禪修中心的密集訓 練裡,它鼓勵學員每天或每隔一天跟老師晤談,有時甚至更頻繁。學員向老師報告自 己練習的狀況,並接受老師的指導以免偏差。因為這些場所的特性就在於密集練習, 所以這種方式是指導學員的重要環節。相反地,在寺院或修學佛法的團體裡,雖然有 問題也可向老師請教,但師生並不常面談。其指導方式是向全體僧團開示佛法,因為 這裡修行步調並不緊湊,個別面談也就不怎麼強調。事實上,在某些寺院裡,瑜伽行 者或者禪修者學習解決自己的問題和疑惑,觀察內心整個疑惑和思索過程,這讓人感 覺是生活中更有價值的一部分。這種方式導引他們回到自身的體驗,並學習自我突破 困境。把這個當作修行的一部分,而不執著於每日的面談和需要老師的直接指導。在 此我們又看到這兩種親近老師的方式都是精神修鍊的有效方法。究竟哪一種方式較適 當,要看你是從哪裡開始修行以及衡量目前的狀況而定。   這些禪修中心和寺院細心設計的環境還有哪些優點呢?為了深度專注所需,它們 不但塑造一個安穩的相貌,除了讓人不分心的陳設外,也防止我們逃避面對自己。我 們必須面對自己的念頭和變化多端的心態,往內注意看,讓心呈現出一切真相。你可 以發現有趣的是,我們對環境強烈執取的習氣,即使是在簡樸的出家生活裡也絲毫未 減。我們雖然祇擁有三、四件東西,對於個人的衣或缽卻非常在意,心想著它們比別 人的更漂亮或者更好,於是變得擔心失去它們。即使在簡樸的生活裡,心仍繼續執取 新的事物緊握不放。發現這個,你會驚訝不已,也唯有看清楚整個過程,我們才能由 其中解脫出來。   在東南亞,跟幾十萬個出家人相較之下,禪修大師算是少數,不過他們仍屬於社 會上著名和受人尊崇的人。他們備受尊崇是由於其清淨無染的心靈特質,有些則是人 們相信他們擁有特殊的力量。在本書,我幾乎不提經由禪修產生的神奇力量。這是遵 守東南亞修行的傳統,即使最有修行的法師也不特別談論神通或奇異功能。對神通和 奇異現象的迷戀會偏離慈悲和智慧的常軌,而所有的大師們是全神專注在一件事上─ ─即加深一切眾生究竟解脫的內觀智慧。   由於西方人不能獲得緬甸兩星期以上的簽證(譯按︰目前可以四星期觀光簽證, 若禪修中心出證明,可申請長期禪修簽證),以及寮國和柬埔寨仍處於政治的大變革 中,大部分想學在東南亞所傳授上座部佛法的西方人都到泰國去。目前約超過五十或 者八十位,人數是過去幾年的兩倍。   要到泰國出家有些困難,除了不易獲得簽證之外,政府也要求你很快剃度,要不 然就得定期離境再入境。此外,語言也是個問題,假使要到緬甸參加一星期的密集禪 修,那裡有很多人會講英語,因為緬甸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在泰國則僅有少數的禪修 法師會講英語,你必須學會泰語或者找個有翻譯的中心,而翻譯人員通常不易找到。   事實上,泰國允許也鼓勵認真修學的西方人剃度出家。在最好的寺廟裡,想出家 的人首先必須在寺廟做勞役服務一段時間,然後成為沙彌,學習戒律、社會禮儀、出 家人的威儀,經由這些,逐漸瞭解剃度後嚴格遵守出家人作息和戒律的重要性。   你可以在東南亞的禪修中心和寺院發現很開放的佛法,法師們都樂意把他們整個 禪修法門傳給上門求教者,除了內部比丘眾的剃度傳承之外,別無傳承和祕密,也沒 有神祕的禪修儀軌,一切都是公開傳授,很直接、簡要。人們被教導怎麼修持,而且 受到鼓勵來到寺院或禪修中心的西方人通常都備受照顧,近年來西方人對佛法的興趣 與日俱增,緬甸人和泰國人對此頗為高興,因此都很樂意幫助遠來的求法者。在家人 ,尤其是那些純樸的鄉下人,對西方的出家人是感到驚訝的,在他們心目中西方是個 天堂,因為我們有電視機、汽車和漂亮的房子,而竟然有人寧可放棄天堂不住,跑到 禪修中心過著簡單的生活,這一點頗令他們敬佩(在我出家生涯的後幾年,我常跟村 民們強調,所謂西方天堂並非真的如此美好,事實上,任何透過感官的快樂終究不是 圓滿的。它生起又消失了,來臨又離去了,從未帶來內在的寧靜和智慧)。   住在寺院或禪修中心的在家人通常必須遵守八戒,即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 不可有性行為(大家共住時)、不服用麻醉藥品和酒類。此外也不可手持金錢,噴灑 香水,穿華麗的衣服,以及享用高廣大床。最後一條戒是過午不食,一天祇吃一餐或 兩餐,通常在清晨和中午完成。這些戒律為了簡化生活,使外在生活樸素,大家和諧 共處,修行進步。

挑選師父與法門

  至於怎麼挑選師父、道場和修行法門是大多數人共同的問題。佛陀的時代有個故 事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答案。有一次佛陀坐在樹林裡,眾多弟子圍繞在旁,這時來 了一位信徒向他致敬,並開始讚歎僧團,也就是佛陀的出家眾。等他讚歎完畢,佛陀 也接著讚賞僧團,並指著散佈在林中不同團體的出家眾。他讚賞著他們的德行說︰    你看,那些傾向修學神通的都聚集在我的大弟子摩訶目犍連這邊(佛陀時代 以「神通第一」聞名),那些根器喜歡修學智慧的人則追隨舍利弗(「智慧第一 」,僅次於佛陀),至於那些個性偏好修持戒律的就跟「持戒第一」的優婆離在 一起,而重視禪定修行的人又去親近我其他的大弟子……。   即使佛陀住世時,他也教授各種不同的禪修技巧和修行方法,而他不同典型的弟 子也去教導根性跟自己相同的人們。所以我們可以理解,問題不在於哪個法門較勝一 等,而在於哪一個較為自然,更適合修學者的根器,使他在精神修鍊上能最快速達到 心靈的和諧和平衡。   找個師父或道場包含了幾項因素,其中一項是直覺。你也許遇到一位師父,立刻 直覺感受到他或她就是你所想要學習的人,你對他有種強烈的認同,認為他的教法正 適合你。反過來說,上述情形不見得會發生,這時,明智之舉是在這個國家或亞洲參 訪幾位師父和禪修中心,以決定什麼環境、訓練和修行方式你覺得最好。信任自己的 心和直覺,不過也要有足夠的經歷和資訊以做最好的抉擇。你必須決定要去一個你可 住得比較久的地方,在那裡禪修跟大部分生活方式結為一體,或者去一個短期的密集 禪修中心,你要跟一位嚴格要求戒律的師父修行,或者追隨一位不以此為首要重點的 師父。   不祇是不同的禪修中心和寺院有不同的修行技巧和方法,各個師父們的特質和教 授風格也彼此不同。以教授風格來說,傳統上認為不同的師父將由他們所著重的三法 印(實際上是深刻內觀的一體三面)其中一項獲得解脫,而這也影響他教導人們的方 式。有些師父經由透視一切現象的空性(無我)而獲得智慧,在他們的教法裡就傾向 於強調智慧和如實觀。在佛使比丘︰<自然內觀法>這一章裡,就可以看出他屬於這 一類型。有的師父因透視苦的本質而體證真理,在修行上就會強調苦,像孫倫大師( Sunlun Say^adaw)就是。而有的師父已體證無常的真理,據說在修行上就強調信心 的修學,烏巴慶(U Ba Khin )的教法就是這一種典型。當然這些方法不是統統有效 ,善巧的師父會注重哪一種方法對個別的學生最有幫助。   師父人格和風貌的不同也許從其他方面表現出來。阿姜摩訶布瓦(Achaan Maha  Boowa)和阿姜查(Achaan Chaa)的師父阿姜曼(Achaan Mun)是本世紀最偉大的 師父之一,他的教法出手很重,對學生兇暴、殘酷而嚴厲。其他師父像阿姜朱連( Achaan Jumnien)則極為慈悲、親切和開放。這兩位師父彼此都沒有比對方優越, 不同之處祇是反映師父們特有的習性和人格,個人的修持以及他最善於教導人們的方 式。再重複說一遍,在選擇修行道場時感覺哪一類型的師父才對或最好,大致上是一 種直覺的過程。   師父們在教導時採用幾個重要的方法。一種是關愛和接納,使前來求教者也能關 愛和接納他們自己。在精神修鍊上它要培養的是一項重要的心靈特質。另一種方法是 「平衡」。當學生遭遇某一困難,師父通常會教他特別的禪修方法以為對治。譬如說 ,瞋恨心重者,教他修慈悲觀;貪欲重者,教他修不淨觀。師父也許看到學生的精進 和專注失去平衡時,就叫他多經行或者加強精進來調整使得恰到好處。或者他看到信 心和智慧失調──即信心太強而沒有鍛鍊擇法和看清楚身心的真相。為使他恢復平衡 ,師父可能引用故事指出學生並未真正領悟,必須減輕對信心的依賴,加強擇法和智 慧。整個心靈提升就是一項維持平衡的活動,師父的功能就是幫助學生保持修行上的 平衡。   師父另一項重要的任務是指出我們最新的執著。隨著禪修的進步,內心變得較細 膩,原先對外在粗糙的感官欲愛執著轉而執取微細的境界,像禪修而引發的喜悅、輕 安或寧靜。無論正發生什麼事,師父會適時出現,他看得出我們困在哪裡,在執著什 麼,並幫助我們放下,使我們回歸自然的無執狀態以趨向解脫。敘說故事、改變禪修 方向,都可以教導學生不要執著,在禪宗的風格裡,師父會適時地敲打學生。不過在 所有的教學方法中,禪修者仍要親身力行,師父祇不過從旁協助,使他不偏離正道, 保持平衡。   很重要的一點,不要過於在意師父或禪修中心的表象。我第一次參訪是到一個戒 行良好且嚴格的苦修寺院,師父阿姜查是一位模範典型的出家人,過著很簡樸的生活 。接著我到一所緬甸的寺院,裡頭有不同風格的師父,我發現其中一位名氣頗大的, 他有上萬個學生,但是我第一眼見到他時,一副邋遢相,僧袍在地上拖著,抽著緬甸 雪茄,整天在寺裡跟婦女閒聊,完全不像個出家人,跟我以前的師父全然兩樣。他有 時候看來是在發脾氣,並且對芝麻小事也在意。在我密集禪修的前兩個月,我在這兩 位師父之間做比較而煩惱不已。這位緬甸師父待我很好,分配我靠近他住處最好的寮 房。結果是,我每天看著他抽他的雪茄,跟婦女們聊天。我心裡納悶著︰「我在向這 個人學什麼?我這麼精進地禪修,而他完全不是那一回事,他沒什麼可教我的,為什 麼不像阿姜查那樣地表現呢?」經幾個月以後我才瞭解到,他的外在表現無損於我從 修行所獲得的價值觀。從外表判斷比較,以佛陀的標準加諸於師父身上,祇是為自己 帶來更多煩惱,是評價的心在製造苦惱。最後我終於能捨棄這種心態,並從他的教法 獲得極大的利益,他就是擅長於教人家這種禪修法的好師父(至於對我沒幫助的,我 不向他學)。在瞭解分別計較心是怎麼地製造煩惱之前可吃足了苦頭,一旦看出這一 點,我就可以捨離它。   很多修學上座部的人們(事實上也在每一種精神修鍊的傳承裡)陷在評論批判師 父和法門中難以自拔。他們認為自己的師父和教法才是最好、最純、最正的。這種以 此為是,以彼為非的分別心,會使人增強以善惡的標籤加諸於所見的世界。這種錯誤 的知見會造成更多的恐懼和痛苦。   世上不會真有一種善或惡的力量,唯一之「惡」存在我們心中,也就是貪、瞋、 癡的痛苦狀態。心外別無煩惱,貪、瞋、癡已淨化的心不再存有邪惡,任何現象的生 滅不再動搖它,因為它以智慧觀諸世界,發現它是空無自性的。   同樣地,那些執著、宣稱已建立或追隨純正傳統和純正宗派的人們,有時會使人 們誤解佛陀的基本教法。純正不存在於任何一項傳統、方法和宗教裡。唯一基本的純 正是佛陀所教導的,這個純正就是解脫,也就是內心純淨,遠離貪、瞋、癡。除了內 心的淨化之外,所有詞滿義豐的標榜祇是徒增執著和分別。一切修行的本意是去掉執 取和私我,要善用所有的工具,但不要死抓著工具或師父不放,誤以為它們就是佛陀 的真理。精進修行,捨離這些束縛,除了親嘗解脫滋味別無所住。   一旦持續禪修,你親身的體驗就成為自己的見證。佛陀入滅前就曾訓誡弟子要「 以法為師」,而不是追隨任何師父或傳承。他不置任何人於僧團之上,法就是大家的 導師。因此,我們不盲目相信佛法,我們祇是相信解脫的可能,且明智地看到我們生 命的煩惱,並有信心要開始修行,而且在修行時親證法的真理。佛陀也曾鼓勵人們要 「以己為燈,以己為光」,這樣才能獲致解脫。

******************************************************************** *        ☆☆ 新 雨 版 權 頁 ☆☆             * *嘉義新雨圖書館 地址: 嘉義市崇文街175巷1之30號 電話: 05-2232230 * *嘉義新雨道場  地址: 嘉義市水源地33之81號   電話: 05-2789254 * *         法義尊貴,請勿以商品化流通!           * *    ◤ 本站資料歡迎傳閱,網路上流傳時請保留此”版權頁” ◢  * *    ◤ 若要在著作中引用,或作商業用途,請先聯絡明法比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