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更新日期: 87('98)/09/13

第十三章 烏巴慶 U BA KHIN


佛法實踐精要

--------------------------------------------------------------------------
          毗婆舍那的最初目標是啟發自身內的「活化無常」
          ──完全經驗到真正無常,
          即身心連續體很快融化,
          像「掉落在湖面的雨水」,
          在那時,心靈產生淨化力──
          或感受內在自我的無常,
          最終希望能達到內、外寧靜和平衡的狀態,
          個人全神貫注於身內無常時,
          即可達成此一目標。

  烏巴慶(U Ba Khin 1899~1971)是位在家禪修大師,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特
殊人物之一。他約在四十歲仍任公職時,開始學禪修。他在著名的緬甸在家宗師帖特
(Saya Thet Gyi 1873~1945。譯按︰他曾在雷迪法師〔Ledi Say^adaw〕座下
修學七年)的指導下,廣泛學習,精熟多種專注禪修,並發明一種最有效的技巧,來
修毗婆舍那的內觀禪修。這方法係洞察色法和心法,集中注意感受浮現的變化。

  烏巴慶是個有名、威力特強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就是這種內在力量的象徵。英國
退出緬甸後,他成為審計長,是內閣級的官員,同時在仰光成立「國際禪修中心」(
International Meditation Centre。譯按︰一九五二年成立),從事教學。事實
上,他從公職退休後,不僅發展禪修中心,廣泛教導禪修方法,同時是緬甸政府四個
部門的負責人。

  烏巴慶在俗世生活中,做為一家之主和高級公務人員的積極參與態度,很明顯地
注入他的教學系統和風格。他較喜歡利用直接、密集的方法,強調實用性,而不祇求
方法理論的瞭解。他的教導主要基於自己的經驗,而他用於說明他所知曉的術語,對
大部分佛教徒的佛學理解,或現代科學準確性而言,似乎不精確。這是因為他對任何
法義的理論架構並無興趣。而祇是嘗試對自己的經驗,予以充分的解釋,以作為教授
禪修的基礎。他認為佛教是去實踐,而非空談。

  雖曾有一段時間,很多西方人士在「國際禪修中心」學習,但由於簽證限制之故
,過去十年來,來訪的西方人士不多。中心內有廳堂和供來訪學禪者使用的房間,以
及一間講授教學、禪修要領的中央靜坐廟塔。烏巴慶雖已於多年前過世,但他有很多
具教導資格的門徒,在中心就有一位賽耶瑪(Saiyama)女居士(譯按︰今在英國教
學),負責講授,而來仰光的西方人士,仍備受禮待,且祇要時間許可,都被細心教
導。這裡的講授是密集式的,雖然烏巴慶教授很多不同的專注禪修法,現在呼吸專注
法是最常配合他的內觀來練習。

  這種特殊方法,係在經歷一段專注練習後,有系統的將注意力移到身體上,進而
意識到身體內的肉體感受。行者在觀察這些肉體感受時,培養對無常的警覺,即無常
特徵。用烏巴慶的話說,當無常活躍時,在我們稱為人類的身心連續物上,發生雜念
淨化的過程。這淨化的媒介物或模式,烏巴慶稱為「涅槃元素」(nibb^ana dh^atu
)。這涅槃元素的本質難以說明,因為它既不是理論,甚或不是概念。事實上,它是
種經驗。當人對無常的真實狀態觀察愈深時,會愈來愈深入真實的本質,而產生一種
不同模式,不同元素,這元素在存在的最基本處接觸雜念,進而從根去除雜念。這祇
是將過程予以粗略的概念化,而烏巴慶深知這是難以解釋的,僅能經驗。他自己對此
的說明也是譬喻式的︰

      學生具有察覺無常、苦、和無我的意識時,會在內在培養我們所稱「涅槃元
    素」的光明火花,這涅槃元素會去除造成肉體及精神疾病起源的所有雜念和毒素
    。而這些雜念和毒素是所作惡業的結果。就像燃油點火燃燒一樣,內在負面力量
    (雜念或毒素),經由學生在禪修過程中,以無常的覺知所產生的涅槃元素來去
    除。這裡有一點要注意,當一個人培養出來的涅槃元素,衝擊自身內在的雜念和
    毒素時,會產生某些劇變,必須要能忍受。這劇變會增強身內原子輻射、摩擦、
    振動等的靈敏度。

  這強度增長得非常之多,以致於人會感覺到,好像他的身體就像電和苦團。

      瞭解五蘊的生滅是佛教禪修的要旨。祇有真正瞭解無常而培養出涅槃元素時
    ,涅槃元素對內在雜念的衝擊,方能產生燃燒的感覺,這感覺無論如何,不應持
    久。

  這時,才能瞭解涅槃元素,是覺悟無常所產生的一種力量,而覺悟無常是真正的
無常禪修經驗。這是淨化過程,會引導行者在自身內在體驗涅槃寧靜。這是烏巴慶的
教學心要。

  對西方行者而言,烏巴慶教師團有幾個很好的老師。在印度,葛印卡(Goenka)
,是位師承烏巴慶風格、威力強大的老師,已有連續五年(譯按︰本書一九七七年寫
作前五年),主持十天密集禪修課程,用內觀禪修的西方人,已有數千人。

  在美洲,羅伯特‧哈維(Robert Hover)和露絲‧鄧尼森(Ruth Dennison)
,近來旅遊各地為有興趣的學生舉辦密集禪修課程。這種方法,就像其他密集課程一
樣,可以引導認真的學生在短期內,深入洞察真理。當然,學生必須繼續將洞察真理
,融入日常生活。



佛法實踐精要 / 烏巴慶 著

  雖然有人在戰場上征服千人千次,但能征服自己的人,才是最偉大的戰士。 《經法句經》(譯按︰第一○三偈) 佛學基本概念   根據字典上意義,佛教不是個宗教,因為它不像其他所有宗教,有一中心的上帝 。嚴格說來,佛教是結合身體和心靈道德規範的一套哲學體系。它的目的在於滅絕痛 苦和死亡。   佛陀第一次說法的四聖諦,奠定本哲學體系。事實上,前三個聖諦闡明佛陀的哲 學,而第四個聖諦(八正道,是道德兼哲學的一套規範)則作為達成目的的方法。這 第一次說法,係對憍陳如(Ko&n&da^n^na)領導的五苦行者,他們是佛陀早期求道的 同修。憍陳如是佛陀第一個完全證悟的弟子。   現在我們談到四聖諦,它們是︰    一、苦諦   二、集諦︰苦之生起或苦之根源   三、滅諦︰苦之止息   四、道諦︰導致苦之止息的途徑   要完全瞭解佛陀哲學的基本概念,需要明白苦諦。為了說明苦諦,佛陀從兩個不 同的角度來探討這問題。   首先,利用推論過程。佛陀讓弟子瞭解,人生是苦難,人生是痛苦的,生是痛苦 ,老是痛苦,病是痛苦,死是痛苦。然而,人類感官影響是如此強烈,以致我們易於 忘了自己,忘了我們所必須付出的代價。稍想一下,胎兒如何維持生命,胎兒從出生 一刻起,必須如何奮鬥生存,他必須如何準備面對人生,而且作為人類,他必須奮鬥 到最後一口氣為止。人生真是痛苦,人愈執著自我,就愈痛苦。事實上,人必須經歷 的痛苦,都被喜愛的短暫的感官享受所壓抑,而這感官享樂僅似黑暗中偶然的聚光。 但是人因這迷惑而遠離真理,所以一定要奮力自救,從人生、痛苦和死亡的輪迴中解 放出來。   其次,佛陀讓弟子知道,人是由極微(Kal^apa,次原子單位)組成,各極微在 生成同時,也開始死亡。每個極微是由下列自然元素形成的一團物質︰一、延展(地 ),二、內聚(水),三、輻射(熱和冷),四、動(風),五、顏色,六、香,七 、味,八、營養素。   存在這宇宙的每個東西,無論是有生命或無生命,都是由極微所組成。這極微在 生成的同時,開始死亡。各極微係由這八個基本元素組成的一團物質。前四者為物質 本質,是極微的主要部分;而其他四者僅是依附前四者產生的附屬物。極微是物質界 最小的顆粒,今日它仍超出科學範疇。祇有在八個自然元素聚合時,方能形成極微的 存在。換言之,這八個自然元素活動情形共同存在的那一剎那,而僅在那剎那,產生 一團物質。這極微的尺寸,是灰塵顆粒的數十萬分之一。極微的壽命祇有瞬間之久, 而眨眼之際即有十兆個瞬間。這些極微都在不斷地變遷中。對一個毗婆舍那學習有成 的學生而言,他可感覺這些極微,宛如一股能源。人類肉體並非如其外觀是一個固定 的實體,而是與生命力共存的連續狀態的綜合物體。   為了使我的說明,讓當代人容易瞭解,我借重伊沙克‧亞西莫夫(Isaac Asimov )所著《原子的內在》(Inside the Atom)一書中有關「原子內容」(Atomic  Contents)的論述,他敘述有關生物肉體各部位,隨時持續發生的化學反應。這應足 以說明所有東西,無論其如何不同,都是由所謂原子組成的。這些原子經科學證實, 是處於生成、分裂或改變的狀態中。因此,我們應接受佛陀的觀念︰所有複合物都會 改變、衰變或無常。   不過,佛陀在闡述這無常理論時,論及形成物體的情形,佛陀所知物體,比今日 科學發現的原子更細小。   對不用心觀察的人而言,一塊鐵是不動的。科學家知道,它是由持續變遷的電子 所組成。假如對這塊鐵是這樣,那對生物,如人類,則是什麼情形呢?人類肉體內在 發生的改變,一定是更激烈。人是否感受到自身內在搖撼的振動呢?知道所有事物是 在變遷中的科學家,可曾感受到自己肉體祇不過是能源和振動而已?而內省看到自己 肉體祇是能源和振動的人,其心理態度反應又如何呢?要解渴,人可以容易從一個村 莊的井中,取一杯水喝下。假設人的雙眼如顯微鏡般的威力強大,人確定會猶豫去喝 這杯水,因為他會看到水中放大的細菌。所以相同情形,當人瞭解自身內在不斷的改 變(無常)時,他一定會因敏銳感官感受身內原子輻射、振動和摩擦,而瞭解苦諦。 事實上,人生是苦的,不管是內在最終本質或外觀。   當我說佛陀教導「人生是苦」時,請不要認為,果真如此的話,就不值得生存, 而跑開並且以為佛教的痛苦觀念令人驚駭,讓人沒有機會過合理的快樂生活。那麼, 快樂是什麼?世間人們會因科學家在物質範疇的成就而快樂嗎?他們或許有時會發現 欲樂,但內心裡,他們不會因已發生、正發生、將發生的事情而快樂。為什麼?這是 因為即使人已經征服物質世界,仍不能征服自己的心。   肉體產生的快感,一點也比不上經由佛教禪修獲得的內心寧靜的喜悅。肉體快感 產生之前與之後,都是煩惱和痛苦,就像抓腫疹,而禪修喜悅則免除這些煩惱或痛苦 。從感官世界來瞭解禪修是怎樣的喜悅是很難的。不過,我知道你可以享有嘗試一下 這種喜悅,方便比較。所以,沒有理由認為佛教教導痛苦的經驗,令人感到悲慘、不 幸。請相信我,禪修讓你脫離凡俗生活,就像清澈水塘中的蓮花,不受惡劣環境的影 響。它給你內在寧靜,不僅滿足你逐漸超越每日生活中的麻煩,且慢慢確定地脫離生 、苦、死的限制。   那麼,苦的源頭在哪裡呢?佛陀說,它來自渴望。一旦欲望種籽播下,它長成貪 婪,且倍數成長為渴望或貪欲,不是追求權力,就是追求物質收益。深植欲望種籽的 人,成為渴望的奴役,自然被驅使成身心交瘁,祇為追趕這些渴望,直到有所成果。 最後的結果,必定是邪惡心靈力量的累積,而這是由他原有欲望和忿怒激發的行為、 言語、和觀念所產生的。   於是,在時間之流中,反應在每個人身上的是行為的精神力量。這些力量即是讓 身心持續運作的內在苦源。   祇有證果聖人阿羅漢可以完全瞭解苦諦。一旦瞭解苦諦,苦因會自動毀滅,人即 可停止痛苦或疾病。依據佛陀制定的禪修過程去瞭解苦諦是瞭解佛陀教義最重要的事 情。   那麼,什麼是滅苦之道呢?那就是佛陀第一次說法開示的八正道。這八正道分為 三學,就是戒、定、慧。

  戒︰三條正道︰一、正語。二、正業。三、正命。   正語的意思是言語必是真實、有益、不粗鄙、不含敵意。   正業係指基本道德,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和不酗酒。   正命就是不從事於增加他人痛苦的職業,例如販奴、製造武器,或走私毒品。   這些通常代表佛陀首次說法最初宣示的道德律。不過,在此之後,佛陀將它擴大 ,對僧侶和在家弟子分訂戒律。   我不需用為僧侶制定的戒律來困擾你們。我祇讓你們知道佛教在家弟子的道德律 。這道德律叫做五戒,是︰   一、不殺生。生命是萬物最珍貴的東西,佛陀在規定此戒時,他的悲憫擴及萬物 。   二、不偷盜。這是克制對財富不當的欲念。   三、不邪淫。性欲蟄伏在人心中。幾乎所有人都難以抗拒它。所以,佛陀禁止非 法縱欲。   四、不妄語。這是為了能透過言語而成就真理。   五、不飲酒。飲酒讓人失去證道必要的心智平衡和推理能力。   所以這五戒是要節制行為和言語,以及作為心靈專注和平靜的基礎。   凡是要從事佛教禪修訓練的人,必須沿著八正道而行。首先,學生必須承諾遵守 五戒,以維持最起碼的道德標準。我相信這五戒並不傷害任何宗教信仰。

禪修

  我們現在談到佛教精神範疇,即正確的禪修。八正道的第二階段包括︰   一、正勤   二、正念   三、正定   正勤當然是正念的先決條件。除非他立志堅定,努力縮小飄浮不定的心思,否則 難以期盼能保有正念,並以正定將心智帶入專注於一境的沈思和平靜的狀態。至此, 心智沒有五蓋,純淨、寧靜、內外皆光明。在這種狀態下的心智,有力、明亮。它經 歷心靈反照的光明,其程度不同,如同星星與太陽之差別。簡單的說,在完全黑暗的 心眼中,所反射的光,即是心靈的純淨、寧靜與平和。   印度教徒追求它。從光明到空虛,再回到光明,是真正的婆羅門教法。在《新約 ‧馬太福音》中,說到「充滿光的身體」。我們也知道,羅馬天主教神父定期靜坐, 為求這神奇的光。神聖的《可蘭經》也突顯聖光證明的重要。   這心靈反照的光表示內在心靈的純淨,而心靈的純淨是宗教生活的本質,不管是 佛教徒、印度教徒、天主教徒,或回教徒。事實上,心靈的純淨是所有宗教最大的共 同點。唯愛是人類團結的方法,是至高無上的,除非心靈超越純淨,愛方能如此至高 。平衡的心是平衡別人心靈不平衡的要件。「就像造箭者拉直他的箭調伏妄念,智者 理平掉舉不安,是難以保衛、難以抵擋的思緒。」(譯按︰請參考《法句經》,第三 十三偈)佛陀如是說。心靈訓練和身體訓練是一樣需要的。那麼,為何不訓練心靈, 讓它純潔、強壯,如此你可享有禪修的安靜,「內在禪定的喜悅」。   當內在平靜開始充滿心靈時,你會確切在真理的知識上有所進展。我們的經驗是 ,在適當的指導下,這心靈內在的平靜和純淨含光,每人都可獲得,而無關他們的宗 教或信仰,假使他們有真誠目的,準備在嘗試期間服從指導的話。   關於這點,宗教導師祇是個引導者(註︰烏巴慶認為老師的角色,在學生進展中 最為重要。他寫到︰「沒有老師的幫助,學生無法達到純淨心靈的程度。」他視自己 祇是個引導者。但就像曾橫越崎嶇地勢的旅人,他有力量排除某些障礙,因此加快學 生洞察力的進展。這就是他常使用「合格」一詞來描述老師的意義所在)。然而,專 注力量增進至完美的成功,全賴學生的正勤、正念。達到初禪或近分定,祇是要進展 到更高成就之前的一個成果。   當學生持續練習,能完全控制自己心靈時,他可進入專注狀態,並逐漸自我發展 而得到一些成就,且帶給他超凡的力量。不過,這種在世俗界帶來超凡力量的練習, 佛陀並不鼓勵。佛陀發展專注的唯一目的是要擁有證道必要的心靈純淨和力量。   佛教中有四十種專注方法,其中最著名的是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那是諸佛 遵循的方法,專注於呼吸。在「國際禪修中心」的學生,我們會敦促他將注意力集中 於鼻底上唇處,調和呼吸進出的動作,靜觀吸入呼出,以協助學生培養專注力,達到 心專注於一境。不管生命的起源,是佛教所說的來自個人行為的精神力量(行蘊), 還是天主教揭示的發始於上帝,生命象徵都是一樣的。它是潛在於人身體的節奏、悸 動,或振動。事實上,呼吸是生命象徵的一種表現。注意呼吸的安那般那念靜坐法為 禪修中心所採取。它很大的優點是呼吸不僅自然的,而且要集中注意於它,排除所有 的雜念,隨時都可利用它。人祇要堅定努力集中意志,就可首先縮小思緒範圍到鼻子 周遭,然後在上唇上一點,祇接觸到呼吸的熱氣,呼吸也變得愈來愈短。沒有理由說 ,一位用功靜坐的學生,在幾天訓練中,不能夠獲得穩固的心專注於一境上。努力方 向正確時,總是有靜坐進步的指標,這種指標是以視覺象徵外表方式,用一些黑白東 西的形式來對照。首先,看到的形狀是雲或棉花,有時是白色東西的形狀,例如、 蛛絲、花或碟子。可是當注意力愈來愈集中時,他們呈現像閃電、光點、小星星、月 亮,或太陽。假如在靜坐中出現這些指標(當然,這時是閉目的),那麼就可認定專 注已然建立。此時,最重要的是,學生在短暫放鬆之後,嘗試儘快返回有各類如「光 」指標的專注狀態。   「專注力弱的學生,在練習中不能有好的進展,就像一個人騎著野馬旅行,沒有 能力控制韁繩一樣。所以我提醒你,不要被心主宰,要用革命精神來馴服它,利用它 。」你能做到這樣時,你已預備好,可轉換到毗婆舍那,以洞察最終真理,享受涅槃 平靜。假如能將注意力集中於鼻底某點,而有小光點停止不動某些時間,這是比較好 的,因為此時,已達到所謂的近分定。   「心本純淨」,佛陀說到︰「然而,因吸收不淨之物,而受污染。」同樣地,就 像鹽水可以蒸餾成純水一樣,觀呼吸的學生最後也可除去心中的雜物,使心到達純淨 的狀態。這就是植基於善的專注練習所產生的力量。

  我現在要開始談到佛教的哲學內涵,即八正道的第三階段,慧或內觀。   慧的兩個部分是︰   一、正見   二、正思惟   求真理的正思惟,是佛教的目的和目標,而正見則是對內外心靈和物質的分析研 究,以臻正覺真理。心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它傾向覺受;色蘊體之所以如此稱呼 ,是因為它持續變化。英文中這些名稱很接近,可是意義不正確。   嚴格來講,心一詞用於下列︰   一、意識(Vl^N^N^A&NA)   二、感受(VEDAN^A)   三、想念(SA^N^N^A)   四、意志力和精神性質(行,sa%nkh^ar^a)   這四者,加上物質狀態的色蘊,組成了我們所謂的五蘊。佛陀將所有精神和物質 存在現象,簡括為五蘊,事實上,這存在現象是心理和物質共同存在的連續體,祇是 被一般大眾誤解為身見或自我。   在正見時,學生進展至此,已培養出強而有力的專注能力,將注意力集中於他的 自身內。藉由內省禪法,首先分析研究物質的本質,接著是心和精神狀態。他感覺, 有時也看到極微的真實狀態。他開始瞭解,物質和心一直在改變──無常和短暫。隨 著他的專注力的增加,內在力量本質愈來愈清晰。他不能再否認這五蘊是苦的。他渴 求一種超脫痛苦的狀態。透過不斷的練習,他最後可以解脫痛苦的束縛,從世俗進入 超世俗狀態,達到涅槃。此時,他解脫了︰一、我見。二、疑。三、對戒規和儀式的 執著。更進一步的練習就可以進入解脫的第二階段──慧的層次,其中感官渴求和瞋 恚將會減少,藉由持續的練習,行者就沒有任何欲望或瞋恚。最後他體驗了完全解脫 的阿羅漢境界,這也是最終目標。每個經驗涅槃的人,他可以隨心所欲,多次重複這 種經驗,進入證果的階段,並沈浴在涅槃寧靜。   這藉由涅槃體驗的內在寧靜是無與倫比的,因為它是出世間的。相較於此寧靜, 我曾提到的禪定或內在寧靜,就微不足道了。涅槃的內在寧靜,帶領個人超越所有存 在的層面,而禪定的內在寧靜仍會使人停留在這些存在層面。   智慧的培養和洞悉存在真義和涅槃的內觀,端賴直接的禪修練習。在我們的中心 ,當學生在練習出入息禪修幾天後,已經達到某程度的專注(最好到達近分定)時, 訓練課程更改為毗婆舍那或內觀。這需要利用已經修得的強大的專注透視力,並且要 檢查個人的一切內在傾向。學生被教導去感受自身有機體正在進行的過程,在這過程 中,學生可經歷會發生在所有人類身上的反應。當學生全神貫注於這種自然結果的感 覺,他生理、心理上自然會瞭解到,他的生理身體最終祇是一團會改變的物質。這是 佛教無常的根本概念──改變的本質,會發生在宇宙中任何東西上,不管它有生命或 無生命。他也可以因此推論出,苦或不幸與生命合一。這是真實的,因為一個生命的 構造,是由極微組成,而這所有原子是在持續燃燒的狀態。最後他可以瞭解無我的概 念。你叫呈現在你面前的物質為「物質」,事實上,沒有這種不變的物質。隨著禪修 的進展,學生自會瞭解,沒有所謂的「自我」,也沒有這樣東西做為生命的中心。最 後,他會革除內在的自我中心論──在心理和身體兩方面。那時他因禪修而呈現新的 外觀,驗證了一個事實,任何發生在宇宙的事情,都遵守因果律。他利用慧眼,知道 個別的自我,本質上是虛幻的。

瞭解無常

  現在,讓我詳述我們練習的精髓。在我們中心修習內觀時,我們特別強調無常真 理。假如你真正瞭解無常,你會知道苦和無我的真理,因為它們三者是一起呈現的。   那麼,無常就是經由練習,必須體驗瞭解的第一個真諦。僅閱讀有關佛教書籍, 並不足於瞭解真正的無常,因為沒有體驗這部分。僅有透過體驗,瞭解人內在不斷變 化的過程就是無常的本質,這樣才能瞭解佛陀要大眾瞭解的真義。   要瞭解無常,人必須嚴格、勤奮地依循八正道而行。在這點,我要說明,任何一 個行為、言語或思惟的動作,都留下行動的力量,即業力,並依據這行動是善或惡, 而變為個人存款或負債,這個不可見的東西我們稱為「行」(sa%nkh^ara)或行為力 量,是心理的產物,每個動作都和它有關連。它沒有外延元素。整個宇宙充滿著所有 生物的行為力量。我們相信,依歸納理論,生命的起源就是這種行為力量,即個人在 持續吸收自身行為的力量的同時,也利用行為、言語、思惟來釋放新的行為力量,這 創造了一個無終止的生命週期,而以脈動、節奏和振動為其象徵。讓我們視善行力量 為正,惡行力量為負。那麼,我們得到所謂正反應和負反應,而這現象一直在宇宙中 各處發生,它發生在所有有生命、無生命、我的身體、你的身體和所有生物的身體內 。業持續不斷的累積,成為支持生命的能源,最後難免苦和死。人可能今天是聖人, 以後是歹徒;可能今天富有,不久變窮。人生的起伏是非常明顯的。沒有人是穩固, 沒有家庭是穩固,沒有團體是穩固,沒有國家是穩固。所有一切都受制於業律。因為 業來自常變的心,所以業果也必定是恆變的。人要能祛除累積於自身的業,必須瞭解 無常、苦和無我才可達成。我們每天因新行為,製造新業,唯有透過修習正觀無常, 才能打斷這種過程。它可能會花費一生或更久時間來祛除所有的業。完全除業的人才 會停止痛苦,因為那時沒有餘物可給他維持任何生命形態的能源。這是佛陀和阿羅漢 在生命結束,進入最後涅槃時,達到苦的滅絕。今天,我們修習毗婆舍那,假如十分 瞭解無常,它應足夠達到覺悟的第一階段(譯按︰初果),並開始侷限我們必須繼續 受苦的連綿的生命。   無常,開啟瞭解苦、無我之門,進入苦的最終滅絕。無常的體驗僅能透過佛陀或 佛陀入滅後,由他的八正道和七覺支的教義,才能獲致。   為了在毗婆舍那禪修中有所進步,學生必須儘可能持續保持了知無常。佛陀給予 僧尼的教誨是,應在所有姿勢中保有無常(或苦、或無我)的察覺,無論是行、立、 坐、臥。這種持續對無常、苦、無我的察覺,是成功的祕訣。佛陀在般涅槃前的最終 訓誡是︰「所有組成的東西都是衰敗和無常的,你們應當勤奮以達解脫。」   事實上,這是佛陀四十五年弘法的精髓。假如你能持有萬物無常的察覺,你確可 在一段時間內達到解脫的目標。   同時,在修習了知無常之時,認識「真實的本質」的正觀,會愈來愈深刻。如此 ,最後你將對無常、苦和無我三法印毫無疑惑。這時,你才會毫不猶豫的邁向目標。   既然你知道,了知無常是首要因素,你應儘可能持續不斷、清楚地觀察無常,你 會愈來愈知道無常的真義就是衰敗。這是宇宙萬物,無論是有生命或無生命的固有本 質。   了知我們這身體是由持續變動的所有極微組成,就是了知變動或敗壞本質的真實 內涵。極微持續的崩潰和更換所產生的變動或衰敗(無常),其本質就是不圓滿,即 苦諦。祇有在你經歷明白這種改變是苦的時候,你才會了知在佛陀的訓誡中,十分強 調的四聖諦。為什麼?因為當你瞭解你一刻也不能逃離的苦的細微本質時,你才會真 正害怕、厭惡、不願身體物質和心靈的存在,進而尋找一種逃離的方法,超越片刻片 刻再生的循環,止息苦痛。當你經由足夠練習,內在涅槃和平的初果時,你就可以在 活著的時候,感受到究竟滅苦的滋味了。   直至目前,談到修習毗婆舍那,我一直強調,看透極微、身體元素的無常。毗婆 舍那也包括思想元素或在物質改變過程的專注的變化本質。有時專注僅在於物質的無 常,有時專注於思想元素的無常。當人專注於物質無常時,他也瞭解到思想元素同時 隨著知覺物質無常而產生轉換或改變的狀態。在這種情形,這人即可瞭解物質和思想 元素(心靈)兩者的無常。   到目前為止,我所說的,是關於經由身體感覺無常,物質改變的過程,以及依這 改變過程產生的思想元素改變的過程。你應了知,也可利用其他感覺方式來瞭解無常 。   修習知覺無常,可開展下列的感覺(註︰feeling,在此是指身體的感覺。)   用眼根看可見物   用耳根聽   用鼻根聞   用舌根嘗   用意根想   事實上,人都可利用六個感覺器官的任何一個來修習了知無常。然而實際上,我 們發現在所有感覺中,身體各部分在改變過程中所得的接觸感覺,涵蓋了內省禪法最 佳精華。不僅如此而已,接觸(利用磨擦、幅射和振動內在極微)身體部分產生的感 覺比其他方式明顯,以毗婆舍那的初學者,經由身體感覺最容易了知無常。這是為什 麼我們選擇身體感覺作為快速了知無常的媒介的主要原因。任何人可以嘗試其他方法 ,不過我的建議是在採用其他方式感覺之前,應利用自己的身體來了知無常,打下基 礎。不過,其他感覺方式也可以,這毗婆舍那對剎那改變的過程念念分明,且如前面 建議,接觸及知覺身體和六根,是修鍊正念的最佳立足點。   在我們中心,當靜坐從知覺呼吸改為知覺無常時,老師會利用明確的方法,教導 學生開始練習將專注遍灑全身,一部分一部分地感覺所有接觸和知覺所產生的無常。 在無常知覺持續時,行者會瞭解,專注和正念的力量,而除去身體內能量流動的障礙 。這種專注會變得更快、更清楚,當身體清楚感覺到能量流動,所有知覺的無常(苦 和無我)感更明顯時,行者的注意力會移到中心(心)。這時候對變化的知覺和感覺 的正念和專注如此強烈,以致於了知所有的覺知,即使是心靈活動都是一種改變和振 動。對整個世界,物質和心靈的覺知,將減低成各種持續改變不同層次的振動。行者 利用毗婆舍那更為精緻地洞察存在的真實本質。就是這清晰的洞察引導行者停止這種 持續的剎那改變,進入涅槃。

證悟佛法

  對無常的覺知,會培養出不同層次的內觀知識。修習時應有好的老師予以檢查、 調整,以協助行者參透新經驗和各層次。行者應避免期待任何內觀成就。因為這種期 待會分散導引至最高真理的無常覺知的持續性。   行者的修習若能深深證悟佛法的話,可以真正了知法的六大屬性︰   一、法不是猜想或臆測的結果,而是個人成就的結果,且各方面精準無誤。   二、法對那些依據佛陀發明的技巧練習的人,此時此地就可產生益處。   三、法對修習者的效果是立即的,使他在瞭解苦諦的同時,有能力去除苦因。   四、法經得起那些急於修習者的考驗,那些人可以親身知道益處。   五、法是個人自我的一部分,所以經得起當下的省察。   六、祇要有初覺悟經驗的行者,都可以完全經驗法的成果。所有的聖弟子都有這 內在涅槃的寧靜。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享受這寧靜之樂。他們進入所謂正果 的祥和狀態,這是關於出世間意識的涅槃寧靜,在此,沒有任何感覺會因感 官中心而引起。此時,身體姿態變直,這狀態是完美的生理和心理寧靜,涅 槃的祥和是最高的悅樂。   現在讓我從在家居士的觀點,談談每日生活中如何修習毗婆舍那,並說明在今生 ,立即可獲得的益處。   毗婆舍那的最初目標是啟發自身內的「活化無常」(註︰烏巴慶有時用「活化無 常」 Tactivate impermanence U,這似乎是指可以完全經驗到真正無常,即身心連 續體很快融化,像「掉落在湖面的雨水」,在那時,心靈產生淨化力,他稱之為「涅 槃元素」),或感受內在自我的無常,最終達到內、外寧靜和平衡的狀態,個人全神 貫注於身內無常時,即可達成此一目標。   這個世界現在面臨嚴重威脅人類的問題,現在正是每個人修習毗婆舍那,學習如 何在今日發生的事物中,尋得深層寧靜的時候。無常存在每個人的內在,與每個人同 在。祇要內省自己,即可經驗到。當一個人能感覺到無常,經驗到無常,完全感受到 無常,他可隨意脫離外在的觀念世界。無常對在家居士而言,是生活的寶石,他將加 以珍惜,為自己創造寧靜和平衡能源的貯藏所。它衝擊人身心疾病的根源,並逐漸拔 除這種身心疾病的根源。在佛陀時代,修習毗婆舍那的在家居士人數很多。無常並非 保留給出家修行的人。在家生活雖然有使人不安的缺點,但好老師或引導人員可以協 助學生在很短時間內活化無常。一旦認知無常,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試著保持它。祇要 有精進的時機,行者必須堅持它,以得到所有物質和精神現象快速改變本質的知見。 假如到達這知見,就沒有問題,因為那時他應可以毫不費力的,幾乎是自動地經驗無 常了。在這種情形,無常成為他的基礎,一旦家居生活的需要結束,他即可回到那裡 。然而,對於尚未具足正觀,可以看清物質和精神現象快速改變本質的人而言,可能 有些困難。這對他就像是身心內外活動與無常的拉鋸戰。對這種人而言,聰明的方式 是依循一句箴言︰「工作時工作,玩樂時盡情玩樂。」不需隨時啟動無常。將練習分 訂於白天或晚上固定時間,應已足夠。在這練習時間,應試著將心──注意力保持於 身內,警覺於無常上,無常警覺應時時存在,這樣繼續地不使有任何絕對有害進步的 散漫或令人分心的思想插入。如果不能如此的話,應回歸到出入息法,因為專注是啟 動「活化無常」之鑰。記住,為獲致好的專注,必須有完美的道德,因為好的專注築 基於道德之上。而且,要正念於無常,專注必須紮實,假如專注十分好,無常警覺也 會變得很好。除了培養對禪修對象的專注外,沒有培養無常的特殊技巧。這意謂著, 為了感覺身體上面或內部的無常,而將專注轉回到身體感覺上,首先應在人可以很容 易全神貫注的部位上,這也意指可隨處改變專注的部位,從頭變到腳,從腳變到頭, 有時也細察內在。必須很清楚瞭解,不要將注意力指向身體解剖上,而是指向直接經 驗物質的形成(極微)的感覺和它們持續改變的本質。   假如遵循這些方法,確定會有進步。進步的速度端視個人能力和禪修工夫的投入 。假如他達到高度的專注和智慧,他瞭解無常、苦和無我三特性的能力會增加,也因 此,愈來愈接近人人應記住的覺悟的目標。   這是個科學時代。今天的人們對烏托邦沒有信心。他們不會接受任何東西,除非 其結果是好的、具體的、明顯的、個人的、此時此刻的。   今日,幾乎每個地方都令人不滿足,不滿足產生病態感覺,病態感覺產生恨,恨 產生敵意,敵意產生敵人,敵人造成戰爭,戰爭製造敵人,以此類推。這是個惡性循 環。為什麼?因為心缺乏適當的控制。人終究是個人化的精神力。什麼是物質?物質 是精神力的物質化,是道德(正面)力量和不道德(負面)力量反應的結果。佛陀說 ︰「世界由心造成的。」所以心主宰每個事物。那麼讓我們研究心及其特性,進而解 決目前世界所面臨的問題。   佛陀住世時,告訴迦羅摩人︰    聽著迦羅摩人!不要被報導、傳統或道聽途說所誤導;不要被善辯,邏輯推 理、省視理論或同意某理論而誤導;也不可因符合個人愛好或出於尊敬師父令名 而被誤導。    但是,迦羅摩人!當你們自己知道這些事情有害,會受到非難,受到智者批 評,若修習和遵循它們,會產生損失和愁苦,這時你才確實拒絕它們。    但是,假如任何時候你們自己知道這些事情有益,無可責難,受到智者稱許 ,修習遵循,它們會產生福祉和快樂,那麼你們就做,修習它們,遵循它們。   修習毗婆舍那的再復興時機已經到來,我們對那些心胸開放,真誠地在好師父指 導下接受訓練的人,可以自然得到的確切結果,是毫無疑問的。這些結果是好的、具 體的、明顯的、個人的、此時此刻的,會讓我們生活在有益、幸福、快樂中。   願一切眾生快樂,願和平普及全世界。

******************************************************************** *        ☆☆ 新 雨 版 權 頁 ☆☆             * *嘉義新雨圖書館 地址: 嘉義市崇文街175巷1之30號 電話: 05-2232230 * *嘉義新雨道場  地址: 嘉義市水源地33之81號   電話: 05-2789254 * *         法義尊貴,請勿以商品化流通!           * *    ◤ 本站資料歡迎傳閱,網路上流傳時請保留此”版權頁” ◢  * *    ◤ 若要在著作中引用,或作商業用途,請先聯絡明法比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