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更新日期: 87('98)/09/13

第十七章 其他現行上座部佛教的禪修法

          當人瞭解到「乘」祇是修習的自然進展時,
          就可清楚每個宗派都包括了所有的修法。
          人隨著智慧的增長,
          從自我為中心,
          進到無私修習。
          因為所有佛教目標在根除
          貪婪、瞋恨和迷惑,
          所以不同宗派之間的目的,
          就沒有真正的區分。

  為了更完全的提供存在於東南亞發展的上座部佛教傳統,本章將簡略地檢視更多
的當代上座部佛教所用的其他禪修系統和方法。上座部佛教包括非常廣大的精神修習
範圍。其中許多修習法,在其他傳承中,像大乘佛教或金剛乘佛教、印度教,許多瑜
伽教派、蘇非教派(譯按︰回教禁欲神祕主義教派)和西方精神學派,被認為是獨一
無二的。世界上各個主要宗教派別已在自己架構內,發展出各種類似技巧和方法,來
協助靈修路上的人。上座部佛教結合許多這些修習方法。其中一些修習方法祇是標準
專注或內觀禪修技巧的變化。其他則包括有技巧的培養某些態度和生活形態,做為精
神成長的基礎。為了明白的提供這些方法,我們明確說明禪修,然後評論現代上座部
佛教技巧中,所發現的較寬廣的修習法。


專注和禪定

  上座部佛教訓練的重心,在引至高層次的專注和禪定。通常他們結合了本書中所 說的老師,像阿姜摩訶布瓦所描述的內觀禪修。有時,他們祇為了自己的純淨和力量 ,與內觀修習完全分開。   老師使用許多禪修對象來引導行者臻至不同程度的全神貫注,但每個情況的禪修 原則是將心完全集中於一個對象,全神融入,完全靜止不動。這使心完全專注於一個 對象(如內在光、視像、聲音、感覺等)是很宏大的。當訓練心重複回到一個對象時 ,它保持不動,沒有起伏,行者可進入較高的專注或意識完整統一的狀態。這包括全 神進入光、進入四大種、進入無限慈愛、悲憫或平衡。這專注就是產生喜、樂和許多 非凡禪定狀態的原因。在更高層面上,行者可利用專注力量進入禪定(或融合為一) ,進而深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非想非非想處。這些訓練是心淨化的傳統部分,現 仍有上座部老師在修習和訓練,包括許多本書所述的老師。雖然要達到禪定有困難, 需要一個控制良好及不動的心,它是佛道上,偉大寂靜和激勵的根源,並且可做為發 展深入內觀及平衡的基礎。

視像

  視像是禪修練習,包括使用一種不管內在或外在的顏色或色蘊,作為禪修對象。 上座部老師中,使用視像非常普通。最受歡迎的視像法是專注禪修於顏色或有色圓盤 。傳統上這種練習法使心中產生色彩殘像(譯註︰取相及似相)以便導入更深的禪定 。有些老師和中心使用的視像是有色光、佛像、身體或屍體的部分。有些情形,使用 較複雜的視像,其中一些類似創造一個內在曼陀羅視像。例如,在曼谷一家較大禪修 中心使用的禪修系統,一開始是從專注發展出白光;白光裡面是各個天神的想像圖。 其他形式和宇宙眾神圖係從四大種或不同存在範圍中創造出來的。   有些情形,禪修的視像祇是簡單做為發展專注的裝置。在其他方法,像身體部分 的視像,不但加深專注,而且有助發展離執與平衡,以及導致產生智慧,瞭解身心的 真實本質。

咒語和唱念

  使用咒語或用巴利文重複一些法句,在上座部傳統中,是個極為普通的禪修形式 。簡單的咒語是重複使用佛陀名字「佛陀」,或「達摩」、或「僧伽」即僧團,作為 咒語。其他使用的咒語,直接發展慈愛。一些咒語係重複誦念意思為「一切無常」的 巴利文,將注意力引向變異的過程,同時其他所用咒語譯為「放下」的語句,來發展 平衡。通常,咒語修習結合入息出息禪修,如此人配合呼吸同時頌唱咒語,以助發展 平衡和專注。咒語禪修特別受俗家居士的歡迎。就像其他基本專注修習,它可用於簡 單地靜止心,或做為內觀修習的基礎,在內觀修行中,咒語成為觀察生命如何顯露的 焦點,或有助捨棄或放下。   在上座部佛教中,唱念廣泛用於發展信仰和專注,是每日禪修養生法的一部分。 唱念部分通常是巴利經典。有些唱念是歌頌佛陀或他的教義,唱念慈愛,唱念佛陀講 道中最重要的觀念,唱念佛教心理學。通常在禪修寺廟中都要唱念幾小時,以幫助發 展專注的心理狀態和開放的心。在家居士中,也是如此,在寺廟唱念,提供了一種受 歡迎的禪修形式,它不但是提醒佛陀教義內容,也是明晰和智慧可以成長的靜心的基 礎。

出入息念

  除了本書中已敘述的基本呼吸禪修法外,上座部老師也使用其他許多有關呼吸的 禪修法。一些老師教授的呼吸控制,類似於瑜伽的呼吸修習(Pranayama),同時其 他老師使用呼吸禪修作為培養全範圍高階專注和禪定的基礎。通常使用呼吸要結合其 他修習法,像唱念咒語配合注意吸呼或禪修,將呼吸與身體移動的覺知同步進行。禪 修中一些呼吸專注的形式,是上座部佛教中,最普遍正式的修習法。

姿勢和移動

  就如本書前面所探討的,上座部老師利用姿勢、姿勢的改變,身體的動作、空間 和像儀式中的動作,如禮拜來禪修。在某些系統中,保持特定姿態──如站著不動、 躺著不動,或某種坐姿,被認為在專注的發展中非常重要,並可獲致智慧。在其他系 統,要十分注意移動,首先是注意移動的心理因素,然後是動作發生時的實際身體動 作。這種姿勢改變和動作流動過程,成為一些上座部老師系統中的焦點。幾乎在每個 禪修系統都採用特殊走路法,以及注意經行時身體跟衣袍及環境的觸覺。在一些上座 部佛寺中,老師刻意利用閉關或/和開放空間,作不同種類的禪修。在其他地方,使 用經常禮拜,是身體移動禪修,也是減少傲慢之法,是每日禪修的一部分。無論如何 ,使用特別的姿態、移動和禮拜必須伴隨仔細培養正念,以便適當的衍生來自禪修的 利益。

知識禪修

  用許多方法來使用心靈知識方面,以準備或連繫禪修。因為它是修習的一部分, 人最好在禪坐之前研究它。研究有關經典和佛陀的講法,禪修法的說明,阿毗達磨即 佛教心理學。研究所得的知識,再應用到某些種類的禪修上。例如,阿毗達磨在緬甸 和泰國非常普遍。在這裡的行者,首先詳細研究所有心理狀態的種類,和它們緣起緣 滅的過程或條件。他學習物質世界的所有部分,各種元素,和它們的關係。當他嫻熟 它們時,那時他再應用這知識於禪修上。這係藉由觀察所有生起的心理狀態,和身、 心、環境之間的所有互動關係。觀察這進行中的過程,並予分析深入它的組成份子。 當所有這些心理狀態的原因、條件和短暫性,首先經由知識學得,然後藉由直接經驗 來觀察時,智慧就發展起來。一個人清楚地看到,世界祇是一連串的空的精神和身體 的過程,沒有任何永久的自我。   另一種學習方式,是冥思基本佛法問題,但最後會遇到邏輯上的困境。這時就需 要超越知識的禪修直接經驗,以解決、瞭解這些問題。其他老師採用的禪修則是冥思 有關法的特定方面。例如,指導人冥思宇宙的無常相,或是四大元素的本質,或是空 的意義。以四大為禪修所緣時,人可檢視整天所有的經驗,看到這些祇是這四大元素 的不同組合的緣生緣滅。   目前最普遍的是研究基本的佛教教旨,藉由智力的開展以正確瞭解世間的真相。 對苦樂的本質以及我們真正是誰的瞭解,是堅強信仰和精進力的基石。學生則被鼓勵 在禪修中堅忍,為自己發展修習的結果。

感覺心態的禪修

  在感覺狀態的範疇中,四梵住(譯註︰慈、悲、喜、捨)的禪修最受歡迎。上座 部佛教中的幾乎每個老師結合慈悲觀作為修習的一部分。通常,先培養對自己慈愛和 悲憫,然後推衍到對所有的眾生。有時,是利用唱念法語如「願所有眾生快樂」來修 持,同時有其他老師利用視像來幫助培養一顆充滿愛的心。除了悲憫之外,還有教導 一些特定禪修,來培養一種對他人快樂和禪修隨喜的感覺以強化平衡。隨著禪修深化 ,心就變得寂靜無私,且智慧增長。智慧讓我們看到所有事物的基本和諧,智慧自然 成為大愛和悲憫的根源。如此,慈悲心可以培養做為感覺心態的特殊禪修,或可成為 佛教徒修習的基本成果。

祈禱修習

  祈禱修習形成最普遍佛教宗教禮儀的主幹。這些修習的範圍,從每日祈禱和浸潤 於祈禱儀式,和入會儀式,以及在最高層次的摰愛於真理,法。許多佛教在家居士到 寺廟對佛陀祈禱、發願。佛教徒中有一普遍誤解佛陀是神而非大覺者。僧眾執行的各 種儀式,加強了這祈禱態度。這些範圍從婚禮的簡單祝福和聖水,以及在喪禮的特殊 葬儀,到在某些寺廟較複雜的伏魔咒語和薩滿教式的修習。在每個國家,佛教修習已 滲入其他宗教的儀式成份和早期泛靈論色彩。最好的狀況是,由這些祈禱修習和儀式 對在家居士提供一個重要功能,做為生命深層意義的象徵,並提醒佛陀教義的重要性 。祈禱和浸潤成為這些佛教徒在面臨變故或生命危機時刻,一種慰藉和心靈和平的來 源。   成為佛教徒的入會儀式和典禮也是慶祝關係到法及兩千五百歲傳統。古代儀式有 助創造信賴和浸潤的氣氛,深度禪修在這種氣氛裡最可以開花結果。從深奧教義中很 明白瞭解,信徒不是向神臣服,而是將自己開放迎接法,讓自己精神的發展予以展開 。鼓勵使用儀式和祈禱修習,是在協助行者發展心靈,以獲致心的開放和智慧。所以 ,佛教不是個有神論宗教,但我們發現,使用儀式和祈禱修習遍佈極廣。即使在一些 最嚴苛,最純正的禪修中心,祈禱修習排入每日課程中。禮拜,對著佛陀唱念,祈禱 唱念佛陀和其教義、以及僧團,形成大多數僧眾每日生活的一部分。使用各種儀式, 點蠟燭,供花上香,和祈禱唱念,是這些寺廟、中心禪修的一部分。最後,禮敬佛陀 、法或老師的方式,必須回歸自己。祈禱成為放棄自私的工具,且從捨棄中,人可以 增長慈愛、悲憫和智慧,直到不再與佛陀和法分開。

規矩和戒律

  一些苦行嚴苛,和其他嚴謹的禪修院中,使用非常複雜和精準的戒律,做為禪修 的一部分。人被鼓勵謹記遵循數百甚或數千的戒條,並借助它們來打破我執。許多著 名禪修中心,精準細微地使用戒律,這是它們禪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非個人親自 修習它,否則很難瞭它的全部價值。藉由嚴格的戒律,人就會很注意身行和語行,個 人的行為就能和團體和諧。這就反過來創造一個很堅固的邁向更高禪修的基礎,並助 人切斷個人貪欲系統的根源。人遵循團體規則,勝過單在頃刻間,將行為植基於渴望 上。當嚴苛精確的戒律,和每日正念和慈愛一起使用時,對智慧的開展可能有莫大的 助益。

服務和慈善

  使用在社會上禪修的形式,是服務導向,像教學、幫助病者和戒毒重生者,也是 上座部佛教傳統中重要的一環。許多僧院的成立,係為了藉由浸潤和服務,來培養純 淨,做為禪修的主要形式。這服務可以包括對在家人正式教授禪修;教導其他技能和 知識,如讀和寫;幫助窮人、病人;和其他更專門的範圍。一些寺廟的建立是特別要 照顧小孩和教導及訓練他們。其他寺廟則做為戒毒再生中心,提供一個有愛的地方協 助那些耽溺於鴉片或海洛因的人。布施有服務和物質兩方面,因為佛陀常強調而且是 上座部禪修系統和佛弟子生活方式的必要部分。慈善是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和所有 物,是培養內在捨棄與和平的基本。它是心中無貪和悲憫行為的顯現。布施即放掉各 層面的一切,是獲致心中無私、淨化的基本修習,因此,它是特別重要和遍佈極廣的 一種禪修形式。

更高教義和其他修習

  為了完整性,必須注意,雖然本書探討的教義,包括了佛教禪修的要點,但仍有 一些高於本書述及的修習的悟解。這更高修習分為兩類,首先是伴隨毗婆舍那而來的 更深層的內觀和純淨。第二類包含各種專注和瑜伽修習,來補充內觀的智慧,並培養 能力,為自己和眾生以悲憫的方法來表達這智慧。這些教義中,許多包括初嘗涅槃的 修習和經驗描述。馬哈希西亞多在別處長篇著作有關更高成就,包括全神貫注,涅槃 果、止息狀態,以及初次經驗涅槃後的特別淨化道路。同樣地,阿姜達摩答羅、朱連 和烏巴慶的傳承教導的修習,不但包括全神貫注和止息,也利用開脈輪或體內能源中 心,使用能源和光,發光索,涅槃元素,傳輸力量和更多東西。其他老師培養高階學 生的其他身體和心理力量。這裡介紹的老師,大部分不但是學術淵博的內觀大師,在 自己教學中強調佛教智慧的精髓,而且是有名的禪定大師,以及修鍊多種力量聞名。 然而力量不是智慧,他們以及本書希望教授的方式,可最直接導入內觀和解脫。   為使學生瞭解更高層次的內觀,老師通常直接指導他們。上座部佛教傳統強調修 習的發展,直到有初嘗涅槃的深度經驗。在此之後,學生祇需要一些些指導原則,但 通常要有更多修習,直到最後解脫。心淨化時,顯示出所有存在的發光、自我存在的 本質。法自然顯露,依循著佛陀初講四聖諦的基本原則。當瞭解基本教義時,所有要 做的就是去實行它。   雖然本章公平報導上部座佛教國家的禪修,但當然仍有許多其他技巧和形式,沒 有介紹。值得一提的是修習另一面是治療。在上座部佛教中,有許多治療系統,不管 是當做標準修習的一部分或是特別發展。祇能舉出一些,這些包括專注身體某特定部 位,使用和身體或疾病有關的有色光,使用特別專注視像修習,使用僧尼專門採製的 草藥和水,和灑聖水。行灌頂和各種伏魔法,典儀和儀式,都在僧尼所做的治療典禮 中。占星術和手相術也是某些治療傳統的一部分。佛陀強調僧尼照顧病人的重要性, 他很強烈地表示︰照顧病人的人,是我的朋友,如同照顧佛陀本人。事實上,本書所 有教義和禪修系統,都是針對治療。其中一些是治療身體上的病痛,但大部分是治療 我們心靈的痛苦。緣自於我們無知、黏著和渴望的苦,可以治療︰這是佛陀最偉大、 最重要的啟示。

小乘、大乘、和其他乘(yanas)

  在探討各種佛教徒修習法時,學生對於各個國家不同流派和傳統常有疑問。佛教 往往用車輛來譬喻︰小乘(小車)、大乘(大車)和金剛乘(鑽石車)。上座部教義 究竟屬於那一種呢?   乘的區分,可以從多方面來瞭解。其中一項是指佛教歷史、文化的演進。在這架 構中,小乘指的是印度的早期部派,後來演進到在錫蘭和東南亞建立的上座部佛教; 大乘是指在中國、韓國和日本文化中建立的佛教;而金剛乘則是特別在西藏和蒙古發 展的佛教。   瞭解佛教乘區分的另一普通方式,是依據各派的某些誤解。用這方法,小乘被認 為是佛陀早期的教義,關於較少修習,獲致有限正覺的成果。小乘被看作是種遠離人 群,自己達到有限成果,而不幫助別人。另一方面,大乘則是較大的車輛,依據佛陀 後期教義,來使自己和所有他人獲得解脫──依據大悲憫的教義。金剛乘被認為含有 佛陀最高教義,藉由這教義,人可以超越救眾生或超越解不解脫的二元對立。這種乘 的誤解,糝雜著認為小乘是上座部,大乘是禪宗和其他東亞宗派,金剛乘是藏傳佛教 。   當人完全瞭解佛教時,就會清楚這三種乘各代表不同派別,且所有佛教修習的精 髓,在各地方都是一樣的。乘的真正意義是一種個人修習中自然演進的說明,不管宗 派或文化。小乘係指修習的初級階段,即人主要是被自我為中心的渴望所驅動。我們 想要止息苦,或我們要瞭解或尋找喜樂或真理,或是我們要正覺。我們開始修習是因 為我們自己想要某些東西。這有限的方法是自然的起點。之後,隨著修習加深瞭解, 自我空性的真理就變得很明白。不再受限於個別自我的迷惑,修習就成為大乘。自然 緣生大悲憫和以無私意向為基礎的修習,要拯救眾生,因為他不再區分自我和他人。 這就是大乘。當我們超越自私修習,清楚看到沒有自我可以獲得任何東西時,為眾生 修習就會來到。當區分修習和無修習的念頭粉碎時,繼續的修習自然演進到最高不二 乘。對空性瞭解愈深,愈能轉變所有狀況和能源成為解脫力量。最後,任何自救或救 他的渴望就會消失,整個世界變成單純的法展現的地方,在其中沒有事情是和修習分 開的。萬物顯現真正的本質,不受任何觀念的干擾,離諸有為造作。超越渴望和分別 ,一切所為自然隨順因緣。   當人瞭解到「乘」祇是修習的自然進展時,就可清楚每個宗派(如上座部或禪宗 )都包括了所有的修法。人隨著智慧的增長,從自我為中心,進到無私修習。因為所 有佛教目標在根除貪婪、瞋恨和迷惑,所以不同宗派之間的目的,就沒有真正的區分 。這不是否定佛教中歷史、文化傳統的豐富性,或他們在修習重點和技巧上,有價值 的差別。簡單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佛教的修習,是藉由止息所有執取和迷惑,使自己 與四聖諦相應,任何通往此目的正道都是圓滿和完整的。   最後,我們必須完全超越宗派。它們祇不過正道上的另一種人為的區別。就如傳 統的說法,佛教祇是個用於渡過河流的筏,使用於超越自私、渴望的彼岸。渡河之後 ,就不再需要帶著這個筏。或是,就如一位現代佛教詩人──湯姆‧沙瓦奇(Tom  Savage)所寫的︰大乘、小乘,所有的乘都要自費拖離(towed away)。

回到智慧

  當我們以七覺支(定、擇法、精進、喜、輕安、正念和捨)來思考所有不同的禪 修法時,就變得很簡單,來看各個方法是如何有助於發展至少一些導致解脫的心靈特 質。然而,必須注意,用某特種修習、方法、技巧方式的禪修,祇是個提供使用的工 具。當人已發展了產生智慧和解脫的禪修,最後,所有系統、技巧和修習方法都必須 放下。那時,禪修不再是孤立的事情,而整合為生活的方式。生活本身成為禪修,單 純、直接、無私、活在當下。   在佛陀最後對弟子的開示(《大般涅槃經》)︰「祇要同修致力於七重更高智慧 的發展,也是說在七覺支的發展,則同修祇會進道不會退墮。」佛陀對同修的遺言是 ︰    正念當下,同修們,我勸勉你們,凡所有因緣所生法都會敗壞的,惟精勤努 力以求自度。   希望經由本書傳達的法,有益處、有功德,幫助眾生離苦。   願所有眾生快樂,願所有眾生從迷惑中解放出來,願所有眾生勤奮努力於解救自 己。

******************************************************************** *        ☆☆ 新 雨 版 權 頁 ☆☆             * *嘉義新雨圖書館 地址: 嘉義市崇文街175巷1之30號 電話: 05-2232230 * *嘉義新雨道場  地址: 嘉義市水源地33之81號   電話: 05-2789254 * *         法義尊貴,請勿以商品化流通!           * *    ◤ 本站資料歡迎傳閱,網路上流傳時請保留此”版權頁” ◢  * *    ◤ 若要在著作中引用,或作商業用途,請先聯絡明法比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