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更新日期: 87('98)/09/10

第十五章 自燈明、法燈明

──最後說法──

  未期記錄 年齡已經八十的釋尊,色身已經變為衰老。原來,這位大師的身
體好像並不強健。在幾個說法記錄中,有因『我的背痛,想暫時休息一下。』而
使上足的弟子繼續說法。譬如,於『求法經』(中阿含經八八),說『要做法的
繼承人,不可做財的繼承人。』後,即用手招舍利弗,『你,為諸比丘,如法說
法。我患背痛,今欲小息。』而命他將師的教示繼續廣說。或,於『有學經』(
中部經典五三),於蒞臨釋迦族的新會堂開幕典禮,說法到夜晚,他在這裡也訴
說背痛,命阿難代他,『為迦毗羅城的釋迦族,使他們成為有學識而順從道的人
們,更詳細地說。』我們每一次看到那些經的記錄時,都使我覺得不勝悲愍,同
時又使我們覺得好像有在這裡瞻仰到那位大師的現身感覺。
  
    無論如何,釋尊,以那樣的身體,不撓不倦地,繼續遊行說法達四十五年。
現在,衰老的樣子更加濃厚,使人覺得他的末期之日已經不遠。雖然如此,釋尊
卻依然帶著阿難等,再繼續走上最後的遊行傳道旅途。那個記錄,現在為遊行經
(漢譯中阿含經二─四)和大般涅槃經(南傳長部經典一六)而留傳著。  

    事實上,遊行經或大般涅槃經,很明顯地,有很多痕跡可以看出不是從開始
就是完整的一部經。稍為注意地閱讀的話,可立即覺得,在幾個地方,前後的連
絡很缺緊密。又有若干所說,所提及的顯然是後代事實,。可是,編篡雖然那麼
散漫,成為這部經的骨子的卻很明確。那不用說,是為著要將這個無與倫比的人
偉大的死,和面對著死所講說最後的說法留給人們的。而這部經所有重大價值和
絕大魅力也同樣,存在於他的偉大的死的事實,和他的最後說法的珠玉般的教示
,我現在想將那些事實和那些話語,寫在這裡,當做這部傳記的結尾。  

    最後旅途 最後的說法旅途,從王舍城開始。
  
    『好,阿難,我們到安巴刺蒂加國去。』
  
    『是,世尊。』
  
    而釋尊,離開王舍城,向北踏上旅途。除侍者阿難外,有很多比丘隨從他。
從王舍城往安巴刺蒂加國,又經那爛陀往巴吒釐村。而釋尊在所到處,為請求教
示的人們說法。那些說法的模樣,據記載經常以類型化加以表現、演述。  

    『這就是戒。這就是定。這就是慧。如與戒同時修定的話,它的效果很大,
它的利益很大。如與定同時修慧的話,它的效果很大,它的利益很大。與慧同時
修心,得從諸煩惱解脫。』  

    所謂巴吒釐村,是現在的巴特那地方,在過去與現在都是恒河中流要衝。釋
尊從那裡渡河向北。釋尊在離開這個村時,那個國的大臣,雨勢等為他送行。 
 
    『今天,將世尊所出去的門,起名做瞿曇門,又世尊所過渡的渡頭也起名做
瞿曇渡頭。』這樣地記載著以紀念最後別離。又過了那個渡頭後站立在北岸的釋
尊,觀看著渡河人們的情形,據記載,他曾說這樣的偈:

  『世間的人們,能以船茷渡過河,
   能捨深處而架橋,
   使人們渡河的人,
   真正能夠擺渡人的人,
   這種人叫他做賢者。』

    他的心不用說。是教人們要捨棄這個充滿著苦痛的此岸,前往究竟安穩的彼
岸。那麼,要怎麼樣纔能渡過去呢?在這裡不是有經精密地觀察,經精細地組織
的這個道嗎?他以他的自信所指點的就是這個教法。  

    要以自己為依處 渡過恒河往北走的釋尊一行,更往北行,到毘舍離國都附
近時,雨期開始。那是濕度與暑氣可怕的季節。釋尊命弟子們,各人找各人所知
的人和朋友進入於安居,他自己也在竹林園村避雨安居。可是已經衰老的這位大
師的身體,因受不了那種暑氣和長雨,發生疾病。那種苦痛幾乎近於死。
  
    可是釋尊,卻以他的精神力與他的疾病搏鬥。
  
    『我,不能在這裡死。因為不面對弟子們留下最後教訓而死,對於我是不適
合的。我現在想以正念,忍受這個疾病,而延長我的壽命。』  

    釋尊那樣地念著,真的能以他的老耗身體克服了疾病。  

    雨期不久終結,大師克服疾病,坐在為他準備的坐席時,阿難在他的面前伺
候他說:  

    『世尊,您的健康已經恢復。世尊,您很能忍受疾病。世尊病重,身體衰弱
時,我覺得四方變為黑暗。可是,我忽然覺得──世尊,在沒有對於比丘僧伽有
講說,交待以前,您是不會死的,那時,我纔稍為安心。』  

    面臨著大師的病情危篤,而說四方也因此變為黑暗的阿難心痛,是察之有餘
的。可是釋尊,不會對於這個教團沒有任何遺言而入滅的理由,這是為什麼呢?
那不用說,是因為他期待釋尊會指名他的後嗣,在大師棄世後任的這個教團指導
者。可是,釋尊卻說他們的期待錯誤,而這樣說:  

    『阿難,比丘僧伽對於我有什麼期待?我不是已經不分內外地,將法全部講
說了嗎?阿難,於如來的教法,是不會將某種部分,做為教師所巴持的秘密奧義
而不告訴弟子的。又阿難,假如我,以為「我是比丘們的指導者」或「比丘們是
依靠我」的話,我應該向比丘們有所說述。可是我卻不以為我是比丘僧伽指導者
,或比丘僧伽是依靠我。所以,我關於比丘僧伽沒有什麼可說。  

    那麼阿難,你們只要以自己為燈明,以自己為依處,不以他人為依處;以法
為燈明,以法為依處,勿以其他為依處。  

    真的阿難,在現在,或在我死後,能以自己為燈明,能以自己為依處,能不
以他人為依處,能以法為燈明,能以法為依處,能不以其他為依處,而修行的,
阿難,這種人纔是處在我們比丘們中的最高處的人。』  

    這個說法,我們後世的佛教徒,叫它做『自燈明,法燈明』的垂訓,或『自
歸依,法歸依』的教示,是於如來的幾千百說法中被尊重為最重要,最基本的說
法之一。因為那是對於想實行這位大師所垂教的正道的人的根本態度的最明確、
最簡勁的教示。假如有人問我們,你身為佛教徒以什麼做依處的話,我們便要斷
然地回答說:『我自己就是我自己的主。以我自己做我的依處。』如將它用現在
的話來說,可以說佛教是無神論。對於我們,我們所依靠的除了自己以外無別人
,所瞻仰的除了正法以外沒有別法。我們的膝也不應該在神前屈,我們的舌頭也
不應該稱讚其他任何人為『我們的主』。『法句經』的一句將它敘述如下開: 
 
    『我自己纔是我自己的主。其他沒有任何人是我的主。如自己被調御得好好
時,人們真是得到了難得的主。』  

    而現在,大師將這種自主自信的道的精神,於他的入滅前,留下了這個最簡
勁明確的垂訓。  

    在沙羅雙樹下 最後的說法旅行,更向北繼續。可是,終於,在到拘夷那竭
的末羅族所住附近的叫做優缽滑他那沙羅樹林時,如來的生身的力已盡。
  
    『阿難,我很累,我想躺著。在這個沙羅雙樹間,作一個頭向北的床舖。』
  
    阿難將床舖做好。釋尊右脅向下,兩足相疊,如法地躺著,保持著安靜。那
時,據經的話語,沙羅雙樹非時開花,香華從虛空散佈在如來身上。微妙的音樂
從天空發出。那些全部都是為供養如來的。那些經的話語無疑地,是要莊嚴地描
寫這個偉大的師的最後。可是,與這種古式的描寫關連著,在這裡所誌載的釋尊
垂訓,是能貫穿千古而輝耀的話語:  

    『阿難,雖然諸樹開著非時花,從虛空散佈香華,從天空發出微妙的音樂,
但是不應該用這種手段,尊崇供養如來。阿難,只要比丘或比丘尼,優婆塞或優
婆夷,能住於法與隨法,纔是對於如來的無上尊崇、供養。所以,阿難,你們現
在應該住於法與隨於法,照法去做,應該這樣學纔對。』  

    我們想起它時,覺得它真是可怕的垂訓。我們常常在佛前獻香華,並讀讀經
,便以為為佛徒的能事已畢。可是,他卻教我們,這些絕不是供養如來之道。他
教我們,你們唯有知法、隨法、實踐法,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  

    這部經的這部分的編集,雖然真正極其散漫,可是在那些散漫之中,這位大
師的教法真髓卻很燦爛地輝耀著。它的光輝,是任何物都無法將它遮蓋的。  

    阿難現在很明白地知道,這位大師的入滅已經接近,他獨自一個人退出,潸
潸然地哭泣。  

    『噯呀,我應該學的還有很多,可是愍惜我的導師,卻即將棄我而去。』 
 
    那時,叫阿難前去,教諭他的大師的話語,是很富於人情味,而且很毅然的
。  

    『阿難,你不要悲傷,不要慟哭。我不是經常教示你嗎?凡人與所愛的,終
究必須別離。有生的一切,不能無壞。  

    阿難,你亙於長時間,做我的侍者,服侍得很好。真是很了不起的事。今後
,你應該要更加精進,很快地將究極的目標實現纔好。  

    阿難,或者你們會這樣想也說不定──大師的話語已經完畢,我們的大師已
經不在──云云。可是阿難,你不應該這樣想。阿難,因為我所說的、所教的教
法和戒律,在我死後,會為你們的導師而存在。』  

    於這裡也同樣,又有我們於佛滅後的佛徒所應該服膺的垂訓,炳然地在輝耀
著──以法為師,以戒為師。  

    偉大的死 釋尊復又將比丘們叫到他的病床附近,對他們說:
  
    『比丘們,假如你們對關於佛、關於法、關於僧伽或關於道、關於實踐方法
等,有疑問或迷惑的話現在問好了。不要等到以後有──我雖然面對著世尊,卻
沒有問他──的懊悔。  

    那是使導師釋尊的面目,很活現的話語,應該深加玩味。師現在躺在病床,
不久即將死去。到了這個場地,大師依然又說又教,不願留下疑問,不願有迷惑
存在。因此他還挽住他的餘命,而催促弟子們要問現在就問吧!在這裡,我們能
夠深深地玩味到人類的偉大教師的這個人的真髓。  

    可是,比丘們卻誰也沒有發問。在面臨這位大師的臨終,沒有人出聲問題。
二次,而三次地,師催促他們。可是,大家都默然。  

    於是,阿難說:
  
    『世尊,真是稀有的事。世尊,我相信這些比丘僧伽已經連一個,都不再有
疑問或迷惑。』  

    釋尊,對於他的話語深深地點頭。稍時默念後,靜靜地開口說最後的話語。
  
    『那麼比丘們,我要告訴你們──諸行是壞法,要不放逸而精進纔好。──
這是我最後的話語。』  

    而釋尊,靜靜地閉上眼睛,不復再說話。是寧靜的,而又適於覺者的臨終。
  
    『阿那律,世尊已逝。』
  
    阿難,輕聲地在阿那律的耳朵邊這樣說。
  
    經典的話語,在這裡也企圖著最莊嚴的表現。記載說:『在世尊入般涅槃時
,與般涅槃同時有大地震,人人恐懼,身毛豎立。又從天空發出大鼓響聲。』又
這時,梵天與帝釋天說偈。那些不用說,是古典的表現的慣用手法。在那些之中
,阿那律所說偈,不期然而然地沁入於我們的心胸:

  『心甚安靜拯救者,
   現在入的氣和出的氣都沒有了,
   無欲的人到達於寂靜,
   聖者現在已經入滅。
   能以不動搖的心,
   忍受一切苦,
   好像燈火熄滅那樣,
   完成了心的解脫。』


******************************************************************** *        ☆☆ 新 雨 版 權 頁 ☆☆             * *嘉義新雨圖書館 地址: 嘉義市崇文街175巷1之30號 電話: 05-2232230 * *嘉義新雨道場  地址: 嘉義市水源地33之81號   電話: 05-2789254 * *         法義尊貴,請勿以商品化流通!           * *    ◤ 本站資料歡迎傳閱,網路上流傳時請保留此”版權頁” ◢  * *    ◤ 若要在著作中引用,或作商業用途,請先「 法雨道場 」 ◢  * *********************************************************************


備註

Nanda 贅言 (代 跋)

本書緣由,很可能是:

  1. 増谷 文雄 原著, 1969, ​ 《仏陀 その生涯と思想》→
  2. 在臺​首度漢譯 → 李君奭 譯;出版日期:1979;《佛陀》,出版者:專心企業;出版地:彰化市, 臺灣 →
  3. 重新打字排版,以「非賣品」與大眾結緣。 → 《佛陀》,和裕版,1996.12 (民85) →
  4. 重新選譯,並經(嘉義、台南?)「正法律學員」 精簡潤飾排版( 法雨版謂:「新雨編譯群」 漢譯) → 《佛陀》,法藏版, 1997.7 (民86) →
  5. 《佛陀》,法雨道場 1998.9 掛網 (當時,故 明法尊者與法藏講堂 慶定法師有互動。

仏陀 その生涯と思想

漢譯:佛陀--其生涯與思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