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業 處

Nama Kammatthana

 

三種辨別名法的方法

        Tividho hi arupakammathanena abhiniveso phassavasena vedana vasena cittavasena ti.《中部註》Majjhima atthakatha)。

        辨別名法的入門法有三個,即:

1)對於觸(phassa)明顯者,可以採用辨別觸為始。

2)對於受(vedana)明顯者,可以採用辨別受為始。

3)對於識(vibbana)明顯者,可以採用辨別識為始。

        若禪修者是純觀行者(Suddha vipassana yanika),首先他必須以智透徹地攝受(分別)色法。這是因為五蘊有情(Pabca vokara satta)的名法會在相續流(santana)裡生起是依靠淨色(眼淨色、耳淨色、鼻淨色、舌淨色及身淨色),或是緣於有分意界及依靠心所依處(hadaya vatthu)。

        因此,若禪修者還未能辨明名法所依靠而生起的依處色(vatthu rupa)及有分意界,他尚離破除名密集(nama ghana)及知見究竟法的智慧甚遠。

        因為對於已能透徹分別色法者,名法即會以其中一個或全部三個方式,清晰地呈現於其智。所以只有已能透徹地分別色法的禪修者,才可嘗試辨別名法。若還未能透徹地分別色法,而在能夠辨明一或兩個色法時即放棄與不再進一步去辨別色法,卻嘗試去辨別名法,則「他的禪修即會退步」(kammatthanato parihayati)。(《清淨道論》第十八章,段二三)

 

應辨別與留意兩要點

        可以通過依處色(vatthu rupa)辨明名法。由於根據處門(ayatana dvara)的辨別法是無混淆(anakula)的,所以《清淨道論》所給的指示是通過門(如眼門等等)來辨別名法。若純觀行者想要辨別名法,他應先注意到:

        1)他必須先已能夠分別色法,

        2)他必須辨明處門(ayatana dvara)。

        身、語、意三門(kaya dvara, vaci dvara, mano dvara)是業門(kamma dvara)。眼、耳、鼻、舌、身與意六門是處門。這即是說應辨別處門的心路過程(vithi),以便能夠破除名密集(nama ghana)及証得觀究竟法(paramattha)之智。四種名密集在後面會有解釋。

 

世間名法Lokiya Nama

        由於出世間名法並非觀智的所緣,禪修者應辨明世間的心識(citta,亦作心或識)與心所(cetasika)。 Labhino eva pana mahaggatacittani supakatani honti(《清淨道論》的《大疏鈔》,2.P353)。上述的疏鈔提到只有對已証得禪那的禪修者,廣大心(Mahaggata citta)才會清晰地呈現於他的心相續流之中。所以已証得禪那的禪修者必須辨別自己已証得的禪那名法(jhana nama dhamma)。未証得禪那者則可略去禪那名法不辨。另一點是,心(citta)不能不與心所(cetasika)相應地生起。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裡,心與心所都會形成一組及同時生起。

 

心所的四相

        1)同生(ekuppada= 與心同時生起。

        2)同滅(ekanirodha= 與心同時滅。

3)同所緣(ekalambana= 與心取同一個所緣。

4)同依處(ekavatthuka= 與心擁有相同的依處。

        心所有這四相。任何在欲界及色界裡生起的心所都有這四相,這是一個自然法。在無色界裡則無同依處之相,因為其界並無依處色(vatthu rupa)。心所一共有五十二個。

 

五十二心所52 Cetasika

1)遍一切心心所(sabba citta sadharana cetasika)有七個。

        2)雜心所(pakinnaka cetasika)有六個。

        3)不善心所(akusala cetasika)有十四個。

        4)美心所(sobhana cetasika)有二十五個。

 

七個遍一切心心所

        遍一切心心所即是與每一個心一起生起的心所。

1)觸(phassa):其相(lakkhana)是與所緣接觸;作用(rasa,亦作味)是把所緣與識連接起來。

        2)受(vedana):感受所緣(目標)。

3)想(sabba):標誌所緣=作記號(marking,  

                 perceiving)。

4)思(cetana):催促或領導相應的心與心所朝向所緣。

        5)一境性(ekaggata):心只朝向一個所緣;安詳

         ;不令相應的心與心所散亂。(在某些情形裡,一境性被稱為定,samadhi)。

6)命根(jivita):保護或照顧(保持)相應

                      的名法。即維持名法的命。

        7)作意(manasikara):控制及推相應的名法朝向

                           所緣;注意所緣。

 

六個雜心所

1)尋(vitakka):把心與心所投向所緣=思考(thinking)。

2)伺(vicara):重復地省察所緣;重復地取(所緣)。

        3)勝解(adhimokkha):確定所緣。

4)精進(viriya):努力。(它努力以使心與心所對所緣生起。在於不善法,它是努力以使貪、或瞋、或痴等等生起。在於善法,它則是努力以使無貪、或無瞋、或無痴生起。

        5)喜(piti):喜歡所緣。

6)欲(chanda):想要獲得那所緣;想要做(它是願貪、瞋、痴或無貪、無瞋、無痴生起),想要看、聽、嗅、嘗、觸與認知,想要取所緣為目標。

        這六個心所並非與一切心同時生起,而只是與某些心同時生起,所以被稱為雜心所。

        以上十三個心所,即七個遍一切心心所及六個雜心所,又名為通一切心所(abbasamana)。它們可以在善法與不善法兩者裡生起。

尋、思與作意Vitakka, Cetana, Manasikara

        尋是把心與心所投入所緣,作意是把心與心所導向所緣,思是催促心與心所朝向所緣。它們之間有何差別呢?摩訶甘達勇長老有提及一個賽舟的譬喻:在賽舟時,每隻小舟都坐有三位划舟的人,一個在後面,一個在中間,及一個在前面。坐在後面的人有兩項工作,即控制小舟的方向和向前划,中間的人無須控制小舟,只是把它向前划。坐在前面的人並非只是把小舟向前划,而且還要負責在終點摘花,他是最忙碌的人。前面的人就好像思,中間的人像尋,後面的人像作意,如此,作意把相應的心與心所導向所緣,尋把受到作意引導的心與心所投入所緣,思則是最忙碌的,它就好像一個木匠師的助手。一個木匠師的好助手必須做自己的工作,同時亦須催促其他學徒工作。禪修者必須根據它們各自的作用,以智辨別它們。

(摘自《智慧之光》,Light Of Wisdom, p.96

 

十四不善心所14 Akusala Cetasika

       

四個遍一切不善心心所4 Akusala Sadharana Cetasika:

        1)痴(moha):不知所緣的真實本質;錯知。

2)無慚(ahirika):對(i)惡行(duccarita)及(ii 貪、瞋、痴等不善法不感到羞恥。

3)無愧(anottappa):對(i)惡行及(ii)貪、瞋、痴等等不善法不感到害怕。

        4)掉舉(uddhacca):心散亂、不平靜、不能停在              所緣。

 

三個貪因組心所:

5)貪(lobha):渴愛或執取所緣為「我」或「我的」;欲求或迷戀所緣;緊纏住所緣。

6)邪見(ditthi):相信所緣是常、樂、我與淨(美);邪信(錯誤的信仰)。

        7)我慢(mana):心自大、驕傲、想要突出。

 

解釋

        Paramatthato avijjamanesu itthi purisadisu javati, vijjamanespi khandhadisu na javatiti avijja (《清淨道論》第十七章,段四三)

        痴亦名為無明。若辨別三十一界裡的有情與非有情,直到得見他們的究竟法(Paramattha Sacca,究竟諦),而看到他們:

        1)只是一團(或一堆)的色法;

        2)只是一團(或一串)的名法;

3)只是一團的色法與名法,如此知見是正確的。這即是名色分別智(nama-rupa pariccheda bana)。

4)只是一團的因及一團的果,知見也是正確的。這即是緣攝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這些色法、名法、因及果被稱為行法(sankhara dhamma)。這些行法是無常的,生起後即壞滅;是苦的,不斷受到生滅的壓迫;是無我的,並無不壞滅的實質;是不淨的,不美而可厭。因此若人知見這些行法是:(5)無常(anicca);(6)苦(dukkha);(7)無我(anatta);(8)不淨(asubha),此知見是正確的。這即是觀智。

        因此,若人知見三十一界裡的有情及非有情為一團的色法,一團的名法,一團的名色法(即一團的五蘊(5 khandha),或一團的十二處(12 ayatana),或一團的十八界(18 dhatu),一團的因,一團的果,一團的無常法、苦法、無我法及不淨法,這些知見是正見(samma ditthi),亦即是明智(vijja bana)。若無如此正確地知見,而視非有情及有情為男人、女人、人、有情、人類、天神、梵天、金、銀、樹、水、地、森林、高山等等,或視他(它)們為常、樂、我及淨,這即是邪見,亦即是無明。

        為了更易於明白何以說無明即是痴,即是邪見(avijja =moha=miccha ditthi),以下會進一步解釋兩種我見(atta ditthi)。

兩種我見Atta Ditthi

我見有兩種,即(1)世間通稱我(loka samabba atta,世間共認的我見)及(2)外道所持之我見(miccha ditthi, atta ditthi)。

        1)世間通稱我:世人視(持此見)有情為男人、女人、人、有情、人類、天神、梵天、水牛、牛、動物等等;及視非有情為金、銀、田地、屋子、樹、水、土、森林、高山等等。對於能夠外觀的禪修者,若他辨明非有情的四界,他將會只看到極微粒子,即色聚(rupa kalapa)。若再以慧眼去辨別這些色聚,他即會看到只有(i)由火界製造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色(utuja ojatthamaka rupa),及(ii)時節生聲九法色(utuja saddanavaka rupa)。因此,若人知見這些非有情為一團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色及時節生聲九法色,此知見是正確的。若知見它們為無常、苦、無我及不淨,此知見是正確的。若視它們為金、銀等等,此知見是錯的。若錯認或接受它們為金、銀等等,此認知或接受亦是錯的。這即是世間共認的我見。

        2)外道所持之我見又可再分為兩種,即(a)至上我見(parama atta ditthi)及(b)靈魂我見(jiva atta ditthi)。

a)至上我見:認為(持有此邪見)有個創世主創造了整個世界及一切有情。

b)靈魂我見:認為(持有此邪見)每一個有情裡都存有一個被創造出來的靈魂。

        痴與邪見:痴是錯知三十一界裡的有情與非有情為常、樂、我及淨。邪見是持有認為三十一界裡的有情與非有情為常、樂、我及淨的邪見。

 

四個瞋因組心所

        8)瞋(dosa):粗野與殘暴的心= 想要破壞。

        9)嫉(issa):妒嫉他人的財富與榮譽。

10)慳(macchariya):隱藏自己的財富;不能忍受與他人分享。

        11)惡作(kukkucca,追悔):

                a)追悔造了惡業,做了惡行。

                b)追悔應造的善業未造,應做的善行未做。

兩個有行心所Sasankharika Cetasika

        12)昏沉(thina):心軟弱無力;不愉快與不熱忱。

13)睡眠(middha):相應的心所軟弱無力,不愉快與不熱忱。

 

一個痴因組心所

        14)疑(vicikiccha):懷疑以下八項:

                        i)真實的佛陀,

                        ii)真實的法,

                        iii)真實的僧團,

                        iv)戒、定與慧三學,

                        v)過去世,即過去蘊,

                        vi)未來世,即未來蘊,

vii)過去世與未來世兩者,即過去蘊與未來蘊,

                        viii)緣起,即十二因緣。

(註:對業及其果的懷疑被包括在對緣起懷疑之內。)

二十五個美心所25 Sobhana Cetasika

        二十五個美心所詳分為:

        A)十九個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na sadharana             cetasika)。

        B)三個離心所(virati cetasika)。

        C)兩個無量心所(appamabba cetasika)。

        D)一個慧根心所(pabbindriya cetasika)。

 

A十九個遍一切美心心所

1)信(saddha):沒有前述疑心所的八項懷疑,深心信受,如:

i)當取佛陀的功德為目標時,它即是對佛陀的功德有信心。

ii)當取法的功德為目標時,它即是指對法的功德有信心。

iii)當取僧的功德為目標時,它即是指對僧的功德有信心。

iv)當取戒學為目標時,它即是指對戒學有信心。在修習禪那定時,即是指對定學有信心。在如實知見究竟名色法時,即是對慧學有信心。

        v)在辨明過去蘊時,即是對過去有信心。

        vi)在辨明未來蘊時,即是對未來有信心。

vii)在辨明過去蘊與未來蘊時,即是對過去與未來有信心。

        viii)在辨別十二因緣時,即是對緣起有信心。

2)念(sati):不像漂浮的葫蘆,而像沉入水裡的

石頭;它令相應的心及心所「沉入」相關的善所緣,如佛、法等;心穩定警覺所緣,不忘所緣。

3)慚(hiri):對惡法與惡行感到羞恥。      

        4)愧(ottappa):對惡法與惡行感到害怕。

5)無貪(alobha):心不執著於「世間」(loki)所緣,即不執著它為「我、我的」。

(註:「世間」所緣是指禪修者所採用的任何禪修目標。)

6)無瞋(adosa):心對所緣不粗野及無暴力;不想破壞。

7)中捨性(tatramajjhattata):保持心對所緣中捨(令相應心及心所對所緣可持適中而不偏,離我慢與昏沉睡眠);以捨看待所緣。

        8)身輕安(kayapassaddhi):諸心所輕安。

        9)心輕安(cittapassaddhi):心識輕安。

        10)身輕快性(kayalahuta):諸心所輕快。

        11)心輕快性(cittalahuta):心識輕快。

        12)身柔軟性(kayamuduta):諸心所柔軟。

        13)心柔軟性(cittamuduta):心識柔軟。

14)身適應性(kayakammabbata):諸心所適應。

        15)心適應性(cittakammabbata):心識適應。

        16)身練達性(kayapagubbata):諸心所練達。

        17)心練達性(cittapagubbata):心識練達。

        18)身正直性(kayujukata):諸心所正直、不

          虛偽、不欺騙。

19)心正直性(cittujukata):心識正直、不虛偽與欺騙。

        (欺騙(maya):掩飾自己的惡行、錯誤。虛偽(satheyya):展示自己所無的品德、素質。)

(譯註:在第81012141618項裡的身是指心所。)

 

B)三個離心所

1)正語(samma vaca):遠離與謀生無關的四惡語(妄語、兩舌、惡口、綺語);不說惡語。

2)正業(samma kammanta):遠離與謀生無關的三身惡行;不造身惡行。

3)正命(samma ajiva):遠離與謀生有關的四惡語與三身惡行;不說惡語及不造身惡行。

 

C)兩個無量心所

1)悲(karuna):有悲憫的心,取苦痛的眾生為所緣;欲救濟。

2)喜(mudita):隨喜,取愉悅的眾生為所緣;不

     妒嫉。

 

D一個慧根心所

1)、慧根(pabbindriya):慧(pabba);透徹如實

      知見究竟法;透徹地知見四聖諦。

(慧亦被稱為智(bana),無痴(amoha),正見(sammaditthi),擇法(dhammavicaya)。由於它在審察四聖諦時是最為顯要的,所以它被稱為慧根。)

        以上是二十五個美心所。由於禪修者可以透過辨明究竟法的自性相(sabhava lakkhana)或作用(Rasa,亦作味)去辨別它們,所以對於上述的某些心所,自性相與作用兩者都有提及。

 

六識界6 Vibbana Dhatu

        已辨明五十二心所的禪修者應知道與這些心所相應的識。在此將會簡要提及六識界:

1)眼識(cakkhu vibbana):依靠眼淨色而生起的識,認知色所緣(ruparammana)。

2)耳識(sota vibbana):依靠耳淨色而生起的識,認知聲所緣(saddarammana)。

3)鼻識(ghana vibbana):依靠鼻淨色而生起的識,認知香所緣(gandharammana)。

4)舌識(jivha vibbana):依靠舌淨色而生起的識,認知味所緣(rasarammana)。

5)身識(kaya vibbana):依靠身淨色而生起的識,認知觸所緣(photthabbarammana)。

6)意識(mano vibbana):緣有分意界及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的識,認知一切六根的所緣(目標)。

(除了兩組五識(dvepabca vibbana)之外,一切依靠心所依處而生起的心識統稱為意識。)

        由於必須依照處門(ayatana dvara)辨別名法,禪修者須明瞭由處門而生起的心路過程心(vithi citta,簡稱為路心)的名稱。眼門心路過程(cakkhu dvara vithi)的(七個)路心名稱如下:

1)轉向(avajjana):根據處門而名,如眼門的即是五門轉向(見註)。

2)眼識(cakkhu vibbana=認知色所緣之心,依靠眼淨色而生起。

3)領受(sampaticchana=領受所緣(目標)之心。

4)推度(santirana=推度或審察所緣之心。

5)確定(votthapana=確定所緣(為可喜或不可喜)之心。

6)速行(javana=體驗所緣之心,連續迅速地生起。

7)彼所緣(tadarammana=繼續認知速行的所緣之心。

(註:省察出現於五門的所緣之轉向心被稱為五門轉向。省審出現於意門的所緣之轉向心則被稱為意門轉向。)

Tattha ekekaj arammanaj dvisu dvisu dvaresu apathamagacchati. Ruparammanabji cakkhupasadaj ghattetva tavkhanabbeva manodvare apathama-gacchati . bhavavga calanassa paccayo hotiti attho  Sadda gandha rasa photthabba arammanesupi eseva nayo. (緬版法集論註Dhammasavgani-atthakatha, p.114)

根據上述注釋的定義:

1)色所緣(ruparammana)同時呈現於眼門與意門。轉向(avajjana)省察呈現於兩門的色所緣。

2)聲所緣(saddarammana)同時呈現於耳門與意門。轉向省察聲所緣。

3)香所緣(gandharammana)同時呈現於鼻門與意門。轉向省察香所緣。

4)味所緣(rasarammana)同時呈現於舌門與意門。轉向省察味所緣。

5)觸所緣(photthabbarammana)同時呈現於身門與意門。轉向省察觸所緣。

    禪修者務必留意這幾點。

        若是耳門心路過程(sotadvara vithi),在「眼識」的位置換上「耳識」。同樣的,在於鼻門心路過程等等,即應各自換上「鼻識」等等。

        意門心路過程則出現為:

1)意門轉向(manodvaravajjana=省察呈現於意門的所緣之心。=(它有執行確定的作用。)=(省察與確定。)

2)速行(javana=體驗所緣之心,連續迅速地生起。

3)彼所緣(tadarammana=繼續認知速行的所緣之心。

(註:一般上在多數的心路過程裡,速行出現七次,彼所緣出現兩次。其餘的心路過程心只出現一次。在五門心路過程(如眼門心路過程)之後出現的是有分識,接下來是隨後生起的意門心路過程。第一個意門心路過程名為彼隨起意門心路過程(tadanuvattaka manodvara vithi)。從第二個意門心路過程開始則名為純意門心路過程(suddha manodvara vithi)。再者,取一個或更多個法所緣為目標的意門心路過程,亦被稱為純意門心路過程。另一點是除了五識(如眼識)之外,所有其餘的心路過程心都被稱為意識(mano vibbana)或意識界(mano vibbana dhatu)。根據經藏,有分識被稱為意界(mano dhatu)或意門 (manodvara)。請注意這些。)

 

六門所緣(六塵)

1)色所緣(ruparammana= = 顏色。

2)聲所緣(saddarammana= 聲。

3)香所緣(gandharammana= 香(氣味)。

4)味所緣(rasarammana= 味(味道)。

5)觸所緣(photthabbarammana= 觸(即地、火與風三界)。

6)法所緣(dhammarammana= 法(心的所緣)。

 

六個法所緣6 Dhammarammana

1)五淨色(5 pasada rupa)。

2)十六微細色(16 sukhuma rupa

(有十二種色法是容易以智辨別的,即五淨色、色、聲、香、味、(及屬於觸的)地、火和風。因此它們被稱為粗色(olarika)。在二十八種色法中除去這十二個粗色,剩下的十六種色法並不容易以智辨明,因此它們被稱為微細色。請注意這些。)

3)心(citta=六識界(vibbana dhatu

4)五十二個心所(52 cetasika

5)涅槃(nibbana=無為界(asavkhata dhatu

6)概念(pabbatti=各種概念,如遍相概念,名稱概念,形狀概念等等。

 

應先辨明的名法

        Tasma tam rupam arammanam katva uppannam vedanam sannam savkhare vibbanabca idam arupanti paricchinditva aniccadito passati. (Dhammasavgani-atthakatha 法集論註 p.226)

        根據上述注釋的教示,在六門所緣當中,若禪修者剛開始學習辨別名法,他應先辨明取色法為所緣的名法。禪修者是可以辨別取名法為所緣的名法,但對於剛開始修習名業處的禪修者來說,那是難以辨別它們的(duppariggaha,難攝受)。因此他被指示不先去辨別它們。

        另一點是:辨明取密集的概念(如男人、女人、人、有情、金、銀等等)為所緣之名法是可以的。在此並非觀想那概念,而是辨明取概念為所緣而生起的究竟名法(nama paramattha)。由於在觀禪階段禪修者必須觀照所緣及觀照之心(即認知所緣之心),因此禪修者受指示先辨明取色法為所緣的名法。由於只有止行者才能辨明禪那名法(jhana nama,亦名為禪那法,jhana dhamma),即取概念(如遍的概念,kasina pabbatti)為所緣的禪那與禪那相應法,他必須辨明它們。

 

六組的定義

        在把色法根據所緣分組時,一共有六種所緣,即:(1)色所緣,(2)聲所緣,(3)香所緣,(4)味所緣,(5)觸所緣,(6)法所緣。二十一種屬於法所緣的色法是五淨色與十六微細色。

        在這本手冊裡,取色所緣為目標的名法被稱為色所緣組名法。其他名法亦以此類推而名之。必須辨明所有六組名法。

        再者,舉色所緣組作為例子,具有善速行的眼門及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取色所緣為目標而生起。這些心路過程的名法被稱為善組。另者,由於不如理作意,具有不善速行的眼門及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取色所緣為目標而生起。這組的名法被稱為不善組。具有唯作速行的心路過程,只出現於阿羅漢的心中,因此這本手冊裡沒解釋它。

 

四隨觀4 Anupassana

1)在修觀禪觀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時,若始於色法,即是身隨觀念處(kayanupassana satipatthana)。

2)在修觀禪觀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時,若始於受,即是受隨觀念處(vedananupassana satipatthana)。

3)在修觀禪觀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時,若始於識,即是心隨觀念處(cittanupassana satipatthana)。

4)在修觀禪觀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時,若始於觸,即是法隨觀念處(dhammanupassana satipatthana)。

(採用五蘊,或十二處,或十八界等方式修觀禪亦是法隨觀念處。)

在三個辨別名法的方法之中(見第一頁),採用辨別受為始的方法是受隨觀念處,採用辨別識為始的方法是心隨觀念處;採用辨別觸為始的方法是法隨觀念處。

        在此,欲辨別名法的禪修者必須先已辨別了色法(pariggahite rupakammatthane)。他也應依照《中部根本五十經篇註》(Mulapannasa Com., Vl, p.280)裡的指示,先辨明取色法為所緣的名法。

 

始於辨別受

        對始於辨別受的指示是:Yassa vedana pakata hoti, so “na kevalaj vedanava uppajjati. taya saddhij tadevarammanaj phusamano phassopi uppajjati, sabjananamana sabbapi, cetayamana cetanapi, vijananamanaj vibbanampi uppajjati”ti phassapabcamakeyeva parigganhati. (Mulapannasa-atthakatha 1, p.280)

        「受」明顯的禪修者應辨明觸五法(Phassapabcamaka,意即以觸為主的五法),並非只是注意受在生起,而應同時注意:與受接觸同一個所緣的觸也在生起;標誌同一個所緣的想也在生起;催促相應法朝向那所緣的思也在生起;認知那所緣的識也在生起。(《中部根本五十經篇註》)

 

始於辨別識

        對始於辨別識的指示是:Yassa vibbanaj pakataj hoti , so “na kevalaj vibbanameva uppajjati, tena saddhij tadevarammanaj phusamano phassopi uppajjati, anubhavamana vedanapi, sabjananamana sabbapi, cetayamana cetanapi uppajjati”ti phassapabcamakeyeva parigganhati . (《中部根本五十經篇註》)

        「識」明顯的禪修者應辨明觸五法,並非只是注意識正在生起,而應亦注意:與識接觸同一個所緣的觸也在生起;體驗那所緣的受也在生起;標誌那所緣的想也在生起;催促相應法朝向那所緣的思也在生起。(《中部根本五十經篇註》)

 

始於辨別觸

        對始於辨別觸的指示是:Yassa phasso pakato hoti, so “na kevalaj phasso uppajjati, tena saddhim tadevarammanaj anubhavamana vedanapi uppajjati, sabjananamana sabbapi, cetayamana cetanapi, vijananamanaj vibbanampi uppajjati”ti phassapab-camakeyeva parigganhati. (緬文版分別論註Vibhavga-atthakatha, p.252)

        「觸」明顯的禪修者應辨明觸五法,並非只是注意觸在生起,而同時應注意:體驗那所緣的受也在生起;標誌那所緣的想(sabba)也在生起;催促相應法朝向那所緣的思(cetana)也在生起;認知那所緣的識(vibbana)也在生起。

 

辨明全部

        在此,注釋舉出觸五法(phassa pabcamaka),因為它們在一切心裡都是最主要的成份。辨明於同一個心識剎那(cittakhana)生起的諸名法中,觸思(Phassa Cetana)是最主要的,其餘非主要(apadhana)的相應名法亦須辨明。在辨明觸思時,必須也辨明一切屬於行蘊的究竟法。其原因是在行蘊裡,思是最重要的。佛陀在以經分別教行蘊時,亦說思是最主要的。

        根據上述注釋與疏鈔的指示,在各別以觸、或受、或識為始去辨明名法時,並非只是辨明在一個心識剎那裡的觸、或受或識罷了,而是必須辨明所有相應的心與心所。這是根據佛陀在《相應部.六處品.不遍知經》(Sajyutta Salayatana Vagga, Aparijanana Sutta)的開示。

 

再辨明色法

        上述已提及欲辨別名法的禪修者必須先以智辨別了色法。在辨別以觸五法為主的名法後,禪修者被指示再辨明色法,如下:

So ime phassa pabcamaka kim nissitati upadharento “vatthuj nissita”ti pajanati. vatthu nama karajakayo… So atthato bhutani ceva upadarupani ca . 禪修者辨別以觸五法為主的名法後,再審察這些名法是依何而生起,他就會清楚地明了它們是依靠依處色(vatthu rupa)而生起。依處色是業生身(karaja Kaya)。業生身基本上是種色(bhuta rupa)和所造色(upada rupa)。

 

        根據這注釋的指示,即辨別名法所依靠的依處色,但這並非指辨別依處色(如眼淨色)而已,是必須也辨明與那依處色一同生起的種色及所造色。這些色法已列在色業處手冊的六門圖表裡。如在眼門裡有54個色法,以及某些非真實色法。依照這些色業處階段的圖表去辨明它們。

 

一起辨明依處色及所緣

        根據上述注釋與疏鈔的指示,欲辨別名法的禪修者必須先已透徹地辨明了色法,過後他必須一起辨明依處色及所緣為:

1)依處色,名法是依靠它而生起。

2)名法取為所緣的色法。

在修習名業處時,一起辨明依處色及所緣,是根據《後分五十經篇》(中部Uparipannasa Pali)裡的《不斷經》(Anupada Sutta)及它的注釋與疏鈔。《不斷經註》裡有提及舍利弗尊者以各別法觀法(anupadadhamma vipassana)逐一觀照禪那法(如初禪)時;vattharammananaj pariggahitataya,他能夠逐一的觀照名法,是因為他已一起辨明了依處色及所緣。

 

簡要辨明六組的方法

        色所緣組

        若禪修者想要辨別取色所緣(色塵)為所緣的名法,換言之,即是取色所緣為目標的眼門心路過程、彼隨起意門心路過程和純意門心路過程,他必須:

1)同時辨明眼淨色與有分意界兩者。

2)辨明一粒或許多粒色聚的顏色,那顏色可能是可喜(ittha)或是不可喜(anittha)的。

如此同時辨明兩門(即名為依處的眼淨色及有分意界),當辨明色所緣的顏色時,那顏色就會同時撞擊眼淨色及有分意界。其時,取色所緣為目標的眼門心路過程和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若這些心路過程裡的確定(Votthapana)及意門轉向的確定(作用)是具有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的話,它們即是擁有善速行的心路過程。若它們的確定(作用)是具有不如理作意,生起的是不善速行心路過程。

 

如理作意與不如理作意

        若確定(Votthapana)與意門轉向(manodvaravajjana)確定那色所緣為(1)色所緣的顏色,或(2)色法,或(3)無常,或(4)苦,或(5)無我,或(6)不淨,它是如理作意,善速行也就生起。

        然若確定與意門轉向確定那色所緣為常、樂、我、淨等等,不善速行心路過程就會生起。(隨後會解釋不如理作意如何生起。)請注意耳門、意門心路過程等等亦是如此。

 

聲所緣組:

        若禪修者想要辨別取聲所緣(聲塵)為所緣的名法,他必須:

1)一起辨明耳淨色與有分意界。

2)及辨明聲所緣。

 

香所緣組:

        若禪修者想要辨別取香所緣(香塵)為所緣的名法,他必須:

1)一起辨明鼻淨色與有分意界。

2)以及香所緣。

味所緣組:

        若禪修者想要辨別取味所緣(味塵)為所緣的名法,他必須:

1)一起辨明舌淨色與有分意界。

2)以及味所緣。

 

觸所緣組:

        若禪修者想要辨別取觸所緣(觸塵)為所緣的名法,他必須:

1)一起辨明身淨色與有分意界。

2)以及一粒或許多粒色聚裡的地界、或火界,或風界(即觸所緣)。

 

法所緣組:

        若禪修者想要辨別取名為法所緣的色法為所緣的名法,他必須:

1)一起辨明有分意界,及

2)任何一個在法所緣組裡的色法。

再者,若禪修者想要辨別取概念(如遍之概念)為所緣的法所緣組名法,他必須:

1)一起辨明有分意界,及

2)概念(如遍的概念,Kasina pabbatti)。

對於前面提及一起辨明依處及所緣的指示,請注意依處是指六門,即眼門、耳門、鼻門、舌門、身門、意門。想要辨別名法的禪修者應先懂得這些。

 

重要的知識

        在取色所緣為目標的名法之中,眼門心路過程生起一次,彼隨起意門心路過程也只生起一次,有分識會在這兩個心路過程之間生起。過後純意門心路過程會生起許多次。請注意耳門心路過程等等亦是如此。禪修者必須辨明這些心路過程裡,每一個心識剎那的所有名法。在圖表裡有列出相應的名法(sampayutta dhamma)。《清淨道論》指示應如此修習。

        如在《泡沫譬喻經註》(Phenapindopama Sutta Comm.)裡提及的,在極短的時間裡,如眨一次眼或閃電間,心就能夠生滅超過一萬億次。在這極短暫的時間裡,許多心路過程也可生起。在這些心路過程當中,禪修者或許可以辨明一些,其餘則難以辨明。對於那些他能辨別的心路過程,必須辨別至破除名密集。在後面將會提及四種名密集。

        根據所緣(即心路過程)的壽命,心路過程可分為四種時分(vara),即:

1)空時分(mogha vara),只有有分識在波動。

2)只出現到確定(votthapana)的時分。

3)到諸速行出現的時分。

4)到彼所緣也出現的時分。

        在這四種時分當中,這本手冊多數只是列出彼所緣時分(tadarammana vara)的圖表。在辨明時,禪修者理應能夠明白其餘時分。

 

彼所緣Tadarammana

        一般上,若是欲界速行取欲界所緣,而生起於欲界有情的心中,彼所緣就會生起。欲界所緣是指名為欲法(kama dhamma)的欲界心與心所,以及二十八種色法。對於欲界有情,彼所緣可以在取欲界心與心所為所緣的欲界心路過程裡生起。由於二十八種色法也都是欲法,彼所緣也可以在取這二十八種色法,為所緣的心路過程裡生起。但只有在五門心路過程的所緣是非常大(atimahanta)及意門心路過程的所緣是明顯(vibhuta)時,彼所緣才能夠生起。所以說是「一般上」而已。

        根據這定義,彼所緣是不能夠在取觀念為所緣的心路過程裡生起的。另一點是,在《分別論註》及《迷惑冰消》裡有提到,在觀禪速行(vipassana javana)之後,彼所緣是不會生起的。但它也提到在未成熟的觀禪速行之後,有時彼所緣是會生起的。

        再者,在大善速行(mahakusala javana)之後生起的大異熟彼所緣(maha vipaka tadarammana)可以是(相等地)喜俱或捨俱的。同樣的,無因推度彼所緣(ahetuka santirana tadarammana)也可以生起。在不善速行(akusala javana)之後,大異熟彼所緣或無因推度彼所緣也都可以生起。這本手冊裡的圖表對每一項只舉出一個例子。在辨明時,禪修者理應能夠明白其餘的部份。根據一般的規則,在喜俱速行之後生起的是喜俱彼所緣;在捨俱速行和憂俱速行之後生起的是捨俱彼所緣。八種大異熟心(maha vipaka citta)和三種推度心(santirana citta)可以執行彼所緣的作用,即繼續取速行所取的所緣。在此列出一個彼所緣的圖表,這是專為三因凡夫(ti-hetuka puthujjana)而設的。對於須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也是差不多一樣的,只是除去他們已斷除了的煩惱。

 

三因凡夫的彼所緣

在八種大善速行之後

在八種貪根速行之後

在兩種瞋根速行之後

在兩種痴根速行之後

所有十一種彼所緣都可生起

所有十一種彼所緣都可生起

所有六種捨俱彼所緣都可生起

所有十一種彼所緣都可生起

 

異熟如此,速行則可改變

1)看到自性可喜所緣(sabhava ittharammana)和自性非常可喜所緣(sabhava ati-ittharammana)是因為過去的善業。當看到中等可喜所緣時,除了轉向與速行之外,其他的心路過程心是大異熟心和無因善異熟心。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會生起。反之,若是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就會生起。

2)在看到自性非常可喜所緣(如佛陀)時,只有五種喜俱彼所緣可以生起。其時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會生起。若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就會生起。

3)看到自性不可喜所緣(sabhava anittharammana)是因為過去的惡業。當看到自性不可喜所緣時,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會生起。若是不如意作意,不善速行就會生起。至於五識(如眼識)、領受、推度及彼所緣則只是無因不善異熟心(ahetuka akusala vipaka citta)。應注意根據這定義,對於不可喜所緣,只有不善異熟捨俱推度彼所緣(akusala vipaka upekkha santirana tadarammana)可以生起。

信慧組Saddha-Pabba Group

        對於結生識是喜俱的三因者,在他的速行、彼所緣、結生、有分與死亡識裡生起的三十四名法被稱為信慧組。這只是為了便於稱呼。(譯注:過後會時常提及信慧組這一詞,應明白它是指以下的三十四個名法。)這三十四個名法是:

                                    1

        通一切心所            13

        遍一切美心心所    19

        慧根心所                1

        合計                        34

 

        跟色法一樣,名法也是不能夠單獨生起的。它們只能一組組地生起。這些組合被稱為相應法(sampayutta dhamma)。有時它們也被稱為名聚(nama kalapa)。名法是依照心定法(citta niyama)生起的,即心路過程。想要辨別名法的禪修者必須根據定法去辨別它們。與六門所緣相符,心路過程亦有六種,即眼門心路過程、耳門心路過程、鼻門心路過程、舌門心路過程、身門心路過程及意門心路過程。在這六種心路過程當中,先辨別意門心路過程對禪修者來說會比較容易,因為它有比較少種心路過程心。對於止行者,先辨別名為禪那法的禪那定心路過程(jhana samapatti vithi)的名法會比較容易。其原因是在修習止禪的階段時,他已能夠辨明禪支。

 

 

 

法所緣組──意門禪那定心路過程

心依處色

54

54

54

54

54

54

 

意門轉向

遍作

近行

隨順

種姓

禪那速行(許多次)

12

34

34

34

34

34

第二禪

12

34

34

34

34

32 

除尋與伺

第三禪

12

34

34

34

34

31 

再除去喜

第四禪

12

33

33

33

33

31 

捨取代樂

 

        意門轉向(manodvaravajjana= 省察所緣(如白遍似相)之心。

        遍作(parikamma)是欲界善心,執行預備工作,以令禪那速行生起。

        近行(upacara)是接近禪那速行的大善速行心(maha kusala javana citta)。

隨順(anuloma)是大善速行心,調整以便禪那速行能夠正確地生起。

        種姓(gotrabhu)是切斷欲界種姓的大善速行心。

        禪那速行(jhana javana)是色界善速行心(rupavacara kusala javana citta)。

註:在辨別名法時,禪修者並不能知道名字觀念,如「遍作」、「近行」、「隨順」、「種姓」,而只知道它們各自是速行心的本性。對於凡夫與學人(sekha puggala,即須陀洹、斯陀含與阿那含),這些遍作、近行、隨順與種姓是大善速行。對於阿羅漢,它們則只是大唯作速行(maha kriya javana)。利慧的禪修者則只有近行、隨順與種姓(即是沒有遍作)。

剛開始要辨別這些名法的人,應進入他想辨別的禪那。從禪那出定後,先辨明禪支。應做到能夠以智持續許多次的辨明每一個心識剎那裡所有的禪支。若成功的話,再採用三個辨別法之一(即始於辨別識、或受、或觸),漸次地辨明每一個心識剎那裡的所有禪那相應法(jhana sampayutta dhamma)。那些有良好《阿毗達摩論》義理根基的人能夠辨別到這些。但對於那些只有少許《阿毗達摩論》義理根基的人,他們會非常難以明白這些。因此,為了方便智慧還未成熟的人,以下會再次提及取白遍似相為所緣的初禪三十四名法。

        尋、伺等禪支被名為禪那,與此禪那相應的心與心所被名為禪那相應法。《清淨道論》指示辨明這些禪那與禪那相應法的相、作用(亦作味)、現起及近因(亦作足處)(lakkhana, rasa, paccupatthana, padatthana)。

 

(白遍)初禪的三十四個名法

(1)  =「擁有」那白遍似相。(根據疏鈔提

          的〝jananaj nama upaladdhi〞)

2)觸 =接觸白遍似相(相)。

          =把白遍似相和識「連接」起來(作用)。

3)受 =體驗白遍似相之可喜。(這是初禪的樂受)。

(以下的名法與前所提的相同,只是所緣是白遍似相而已。)

4)想              15)信                26)身柔軟性

5)思              16)念                27)心柔軟性

6)一境性      17)慚                28)身適應性

7)命根          18)愧                29)心適應性

8)作意          19)無貪            30)身練達性

9)尋              20)無瞋            31)心練達性

10)伺            21)中捨性        32)身正直性

11)勝解        22)身輕安        33)心正直性

12)精進        23)心輕安        34)慧

13)喜            24)身輕快性

14)欲            25)心輕快性

        (注意:意門轉向裡的十二個名法是上述34個的首十二個,即從識到精進。)

 

辨別法

        一般上禪那只是取似相為所緣。在白骨觀裡,禪那和禪那相應名法取白骨似相為所緣。在白遍禪裡,禪那和禪那相應名法取白遍似相為所緣。慈心禪的似相是有情的觀念。不淨觀的似相則是不淨的死屍。

        在帕奧禪林裡,已証得白遍第四禪和修完了四護衛禪(即慈心禪、佛隨念、不淨觀及死隨念)的禪修者被教導修習更高層次的清淨(visuddhi),如見清淨(ditthi visuddhi)等等。所以若禪修者已修習白骨觀、白遍及四護衛禪至禪那的階段,他應辨別的名法如下:

(1)白骨觀──初禪。

(2)白遍───初、第二、第三及第四禪。

(3)慈心禪──初、第二及第三禪。

(4)不淨觀──初禪。

 

依照圖表所列出的去辨別這些禪那名法。《阿毗達摩論註》裡有提及在較高禪那(即第二禪和第三禪)裡的遍作、近行、隨順與種姓,尋與伺會與它們相應。至於在四禪之前,它們則是沒有喜俱的。

        若人想要辨別初禪的名法,他應先進入初禪。從初禪出定後,辨明五禪支至能夠看到它們生起許多次。若不滿意就再次進入初禪。(若是白遍)過後:

1)辨明有分意界;

2)辨明白遍似相。其時只是剛從禪那出定,白遍似相還會存在,不會很快就消失;

3)當那白遍似相撞擊有分意界時,再次辨明五禪支。

若如此重複的修習,由於一起辨明依處及所緣,禪修者將會看到五禪支生起許多次。過後他必須從識,或受,或觸開始去辨別名法。若是始於識,就修習至能夠看到識生起許多次(單只看識)。(注:始於受或觸的辨別法也是如此。)若成功的話,就修習到能夠同時看到識與受兩者生起許多次。若成功的話,就辨別三個名法,再辨別四個名法,漸次的增加。最後修習至能夠連續地看到許多次:十二個名法在意門轉向裡生起,三十四個名法在速行裡生起。若成功的話:Pariggahetva sabbampetam arammanabhimukhaj namato namanatthena namanti vavatthapetabbaj(《清淨道論》第十八章,段三)

(《清淨道論》Þ當禪修者能夠以智同時辨明意門轉向裡生起的十二個名法,以及遍作、近行、隨順、種姓和禪那速行每一個剎那裡生起的三十四個名法許多次時,由於這一切名法都傾向或朝向所緣(即白遍似相),因此再辨別它們為「名法」,即辨別它們為具有傾向所緣本性的名法。

        《清淨道論》進一步指示如何如何修習:

        Tato yatha nama puriso anto gehe sappaj disva taj anubandhamano tassa asayaj passati, evameva ayampi yogavacaro taj namaj upaparikkhanto . “Idaj namaj kij nissaya pavattati”ti pariyesamano tassa nisayaj hadayarupaj passati. Tato hadayarupassa nissayabhutani , bhutanissitani ca sesupadaya rupaniti rupaj parigganhati. So sabbampetaj ruppanato rupanti vavatthapeti . Tato namanalakkhanaj namaj ruppanalakkhanaj rupanti savkhepato namarupaj vavatthapeti.(《清淨道論》第十八章,段四).

辨別名法後,就如有一人在屋子裡看到一條蛇,若他跟隨那蛇的話,他將會找出蛇的住處。同樣的,若禪修者審察與追尋:「這些名法是依靠什麼而生起?」他將能以智找出名法所依靠的心所依處色。過後他再辨明心臟裡的四界,以及其它依靠這四界而生起的所造色。由於這些色法都是不斷受到變化的壓迫(惱壞),他再辨別這一切色法為「色法」。然後他再辨別名色法,如下:

1)擁有傾向或朝向所緣的自性相之法是名法。

2)擁有惱壞的自性相之法是色法。(《清淨道論》)

根據上述的定義,已辨別禪那名法的禪修者必須辨別名色法,及心臟裡的四界與所造色。注意:在辨別五門---意門心路過程裡的欲界名法後,禪修者必須辨別名色法,辨別那些名法所依靠的處門裡的色法。(見「色業處」手冊裡的六門圖表。編按:已收錄於本書第十章。)

        已經辨別禪那名法(法所緣組的部分)的禪修者,必須繼續更進一步地辨別取色法為所緣的名法。在這些作為所緣的色法當中,先辨別取法所緣的色法(即五淨色與十六微細色)為所緣的意門心路過程會比較容易。在這些屬於法所緣的色法當中,有十一個是真實色法和十個非真實色法。取每一種色法為所緣的名法都應被辨明。若意門轉向的確定是有如理作意,意門善速行心路過程就會生起。反之若是不如理作意,意門不善速行心路過程就會生起。以下的例子是,辨別取眼淨色為所緣的意門善速行心路過程。

 

辨別意門善速行心路過程的方法

1)辨明有分意界。

2)取眼淨色為所緣。

當眼淨色撞擊有分意界,或清晰地出現在有分意界,或來到有分意界時,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若心路過程裡的意門轉向:

i)確定它為眼淨色

ii)或確定眼淨色為只是色法,

iii)或確定它為無常,取眼淨色的生滅為所緣,

iv)或確定它為苦,取眼淨色不斷受到生滅壓迫的相為所緣,

v)或確定它為無我,取眼淨色裡並無不壞滅的實質存在為所緣,

vi)或確定它為不淨,取眼淨色的不淨(如          與臭味相混在一起)為所緣,

        由於這是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ara),善速行就會生起。在這六個如理作意當中,禪修者應辨別第一項,即辨別認知眼淨色為眼淨色的意門心路過程。可以從識、或觸、或受開始辨別。

        若人先辨別識,他應修習至能夠多次的看到識出現於意門轉向、速行(七次)和彼所緣(兩次)。當眼淨色清晰地出現在有分意界時,修習至能夠看到依靠心所依處和緣於有分意界而生起的心路過程。若成功的話,就辨別這些名法,逐一漸次增加,直到能夠同時看到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裡,有十二個名法出現在意門轉向,三十四個名法出現在速行心,三十四個名法出現在彼所緣。對其餘的如理作意,也以同樣的方法去辨別。如此辨別時,在速行和彼所緣裡:

1)有時智(bana)與喜(piti)兩者都有在內,是喜俱與智相應。

2)有時是有智無喜,是捨俱與智相應。

3)有時是有喜無智,是喜俱與智不相應。

4)有時是無喜無智,是捨俱與智不相應。

 一共有四種。

在確定眼淨色為眼淨色時,逐一地辨別以上四種,即是否有喜與智。同樣的,在確定眼淨色為色法、無常、苦、無我及不淨時,亦逐一地辨別以上四種。由於無論是有行或無行(sasavkharika, asavkharika),這些心與心所的數量都不變,所以在這本手冊裡只列出這四種。上述四種若是有行,就已有四種;若是無行,就有另外四種。所以一共有八種大善心。(在阿羅漢的名相續流裡生起的大唯作心亦是如此。)彼所緣有時會生起,有時則不會生起。若所緣是明顯的,彼所緣就會生起;若所緣是不明顯的,彼所緣就不會生起。

        有一種教法提及,若在還未成熟的觀禪階段,彼所緣可以在觀善速行(vipassana kusala javana,即觀照無常、苦、無我、及不淨的速行心)之後生起。另一種教法則提及彼所緣不會在觀速行之後生起,這只是對在強力觀智(balava vipassana bana)的階段而言。

 

      法所緣組----純意門善速行心路過程

心依處色

54

54

54

 

 

意門轉向

速行

7x)

彼所緣

2x)

辨別四種

(1)  視所緣

   為眼淨色

12

34

34

喜俱智相應

12

33

33

捨俱智相應

12

33

33

喜俱智不相應

12

32

32

捨俱智不相應

(2)視為色法

12

34

33-33-32

34

33-33-32

辨別四種

(3) 視為無常

12

34

33-33-32

34

33-33-32

-‥-

(4) 視為苦

12

34

33-33-32

34

33-33-32

-‥-

(5) 視為無我

12

34

33-33-32

34

33-33-32

-‥-

(6) 視為不淨

12

34

33-33-32

34

33-33-32

-‥-

 

        在此應明白:

        1= 視所緣(眼淨色)為眼淨色的心與心所。

        2= 視它為色法的心與心所。

        3= 視它為無常的心與心所。

        4= 視它為苦的心與心所。

        5= 視它為無我的心與心所。

        6= 視它為不淨的心與心所。

 

以相同方法修習其餘法所緣組的真實色法

        1)耳淨色                  6)女根色

        2)鼻淨色                  7)男根色

        3)舌淨色                  8)心所依處色

        4)身淨色                  9)命根色

        5)水界                      10)食素色

 

(注:包括眼淨色,一共有十一種屬於法所緣組成的真實色法。在決定要修哪一種色法後,禪修者應選一粒有關的色聚來辨別。在修內觀(ajjhata)性根色時,男禪修者應只辨別男根色;女禪修者則只辨別女根色。在修外觀時,他們可以辨別男根色及女根色兩者。)

        不可觀十種非真實法的三相(即無常、苦、無我)。若觀非真實色法為無常,視它為無常的觀速行心路過程(vipassana javana vithi)並不會生起。對於苦及無我亦是如此。因此應只以兩種方式去辨別每一種非真實色法。如:

1)對於空界(akasa dhatu),視它為只是空界。再辨別四種視它為空界的心與心所,即是否有喜與智(piti-bana)。

2)視空界為色法。再辨別四種視它為色法的心與心所,即是否有喜與智。

 

取非真實色法為所緣的意門善速行心路過程

(法所緣組)

心臟裡的依處色

54

54

54

 

意門轉向

速行(7×)

彼所緣(2×)

1)視為空界

12

3433-33-32

3433-33-32

2)視為色法

12

3433-33-32

3433-33-32

 

以相同方法修習其餘九種非真實色法

1)身表(kayavibbati)(6)色積集(upacaya

        2)語表(vacivibbatti)(7)色相續(santati

        3)色輕快性(lahuta)(8)色老性(jarata

        4)色柔軟性(muduta)(9)色無常(aniccata

5)色適應性(kammabbata

(註:當禪修者能夠辨明第一期的胎兒名色法時,才可辨別取色積集為所緣的名法。在修習非真實色法時,禪修者應先辨明在同一粒色聚裡生起的心生色,或時節生色、或食生色至得見究竟法後,才可取非真實色法為所緣。其原因是色法必然成組(即色聚)地生起。

        因此,先辨別色聚至到見究竟色法,若有八個就見到八個,九個就見九個,十個就見十個等等。只有在如此辨別之後,才選一個你要修習的真實色法或非真實色法。當那色法撞擊有分意界時,再辨別取那色法為所緣的名法。)

        為了方便智慧未成熟者,在此特列舉善名法三十四個取眼淨色為所緣中的幾個。

 

三十四個取眼淨色為所緣的善名法

1)識 =「擁有」眼淨色。

2)觸 = 接觸眼淨色(相)。

= 把眼淨色和識「連接」起來(作用)。

3)受 = 感受眼淨色的可喜(樂受)。

4)慧 = 透徹地知見眼淨色。

 

        至此,禪修者應能明白取眼淨色為所緣的名法。對於取其他真實色法和非真實色法的名法,禪修者應明白它們也是如此的。在辨別取法所緣組的真實及非真實色法為所緣的名法後,禪修者應進一步辨別取五門所緣(如色所緣)為所緣的名法。應修習至能透徹地明白眼門心路過程裡的七種心路過程心(即五門轉向、眼識、領受、推度、確定、速行及彼所緣)和意門心路過程裡的三種心路過程心(即意門轉向、速行及彼所緣)的含意。只有如此才能明白此辨別法。(見圖表一)



辨別之法

1)同時辨明眼淨色與有分意界。

2)辨明色所緣 = 一粒或許多粒色聚的顏色。

3)當色所緣同時撞擊眼淨色與有分意界時(=同時出現於眼淨色與有分意界),眼門心路過程和繼續取該色所緣為所緣的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

4)若在心路過程裡的轉向、確定或意門轉向(Avajjana ,Votthapana, Manodvaravajjana)確定它為色所緣,即是有如理作意,善速行也就會生起。那些有34個名法的速行及彼所緣是屬於信慧組名法。

若禪修者想要先從識開始辨別這些心路過程的名法,他應先修習至能夠看到心路過程裡,每一個心識剎那的識。

        重複多次同時辨明兩門(即眼淨色與有分意界)和色所緣,直到能夠看到每一個心路過程心的識生起為五門轉向、眼、領受、推度、確定、速行(7×)、彼所緣(2×),過後許多次的有分,然後是意門轉向、速行(7×)和彼所緣(2×)。在此應修習至能夠看到眼門心路過程生起一次後,繼續取色所緣為目標的意門心路過程生起許多次(在心路過程之間會有許多個有分識)。能相續地看到每一個心路過程心後,再漸次地增加同時辨別的名法數量,如一個名法,然後兩個名法,然後三個、四個、五個、六個、七個、八個等等。直到能夠同時看到每一個心識剎那裡的所有名法(依照圖表),慢慢你就會成功。請注意:始於觸或受的辨別法也是一樣的。若不成功的話,就重複的辨明色法。如此名法就會自動變得明顯。這是《清淨道論》所指示的。

        在這些心路過程裡,眼識依靠眼依處色(cakkhu vatthu rupa,也即是眼淨色)而生起,其餘眼門及意門心路過程的名法都依靠心所依處色而生起。因此依處色亦被列在圖表裡。根據《經藏》的方法,必須辨別色法直到破除密集,所以在提及「依處色」時,並非是指依處色,而是包括了其處的種色及所造色。這種辨別法在《根本五十經篇註》(Mulapannasa Comm.1st Vol, p.281)裡有提及:Vatthu nama karajakayo-u-atthato bhutaniceva upadarupani ca…。然而在圖表裡只列出真實色法。在名色分別智的階段,也儘量辨別可看到的非真實色法。只有在觀禪的階段才捨掉非真實色法。

        另一點,在有分識裡所列出的34個名法,是對結生識喜俱的三因者(tihetuka)而言。若禪修者是結生識捨俱的三因者,其有分識的名法只有33個。有分識的所緣是前一世臨死速行心(marana-sanna javana)的所緣,即是業、業相及趣相三者之一。只有在能夠正確地辨明有分識的過去所緣時(指前世臨死時),他才可以辨別出現在心路過程之間的有分識。在開始辨別名法的階段,若不能正確地辨明有分識的所緣,可以暫時把它置之一邊。

 

如理作意

1)視色所緣為色所緣,認知它為色所緣的眼門、彼隨起意門及純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辨別之法在前面已提及。)

2)視色所緣為色法,辨別認知它為色法的意門心路過程。

3)視色所緣為無常,辨別認知它為無常的意門心路過程。

4)視色所緣為苦,辨別認知它為苦的意門心路過程。

5)視色所緣為無我,辨別認知它為無我的意門心路過程。

6)視色所緣為不淨,辨別認知它為不淨的意門心路過程。

眼門心路過程只能認知色所緣為色所緣。它並不能認知色所緣為色法,或無常、或苦、或無我、或不淨。

指導禪修者以六種方式辨別認知色法的名法,其中一個原因:讓他明白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會生起。

        再者,在壞滅隨觀智(bhanga bana)時,batabca banabca ubhopi vipassati。根據上述古代論師的指示,在修觀禪時應觀照(i)及(ii):

        i)名為知(bata)的苦諦與集諦。

        ii)名為智(bana)的修觀禪意門觀速行心路過程(manodvarika vipassana vithi)。意即意門觀速行心路過程亦是觀禪的目標。

        因此,這是另一個原因,即預先修習觀照修觀之智。基於這兩個原因,所以才要以六個方式去辨別名法。

        《迷惑冰消》(Sammohavinodani)裡有提及,在取行法(savkhara dhamma)的三相(即無常、苦、無我)為所緣的相所緣觀速行心(lakkhanarammanika vipassana javana)之後,彼所緣是不能生起的。但根據所說,彼所緣可以在未成熟觀速行(taruna vipassana javana)之後生起。所以禪修者必須親自體驗彼所緣是否能夠在觀速行(vipassana javana)之後生起。

 

 

 

 

心與心所的數量

 

五門轉向

眼識

領受

推度

確定

 

11

8

11

1211

12

1

2

3

4

5

6

一境性

一境性

一境性

一境性

一境性

7

命根

命根

命根

命根

命根

8

作意

作意

作意

作意

作意

9

 

10

 

11

勝解

 

勝解

勝解

勝解

12

 

 

 

*

精進

 

解釋

五門轉向(pabcadvaravajjana=一定是有十一個名法,一定是捨俱(捨受)。

眼識(cakkhu vibbana= 一定是有八個名法,一定是捨俱。

領受(sampaticchana= 一定是有十一個名法,一定是捨俱。

推度(santirana= 若是喜俱就有十二個名法,若是捨俱就只有十一個名法(無喜)。

確定(votthapana= 一定是有十二個名法,一定是捨俱。

速行(javana= 若是信慧組,即有三十四個名法。

1)若是喜俱智相應,就有三十四個名法(有樂受)。

2)若是捨俱智相應,就有三十三個名法(除去喜)。

3)若是喜俱智不相應,就有三十三個名法。

4)若是捨俱智不相應,就有三十二個名法。

彼所緣(tadarammana= 跟速行相同,有四種。

意門轉向(manodvaravajjana= 跟確定一樣,一定是捨俱。

(註:在推度、速行及彼所緣裡的受(vedana)多數是一樣的。若速行裡是有樂受,多數推度和彼所緣裡也是有樂受的。若速行裡是有捨受,多數推度和彼所緣裡也是有捨受的。)

        以下會簡要地解釋辨別聲所緣組的方法。

 

聲所緣組

        若要辨別取聲所緣為目標的名法:

1)同時辨明耳淨色和有分意界,

2)以及聲音。以六個方式觀那聲音:

i)視它為聲,

ii)視它為只是色法,

iii)視它為無常,

iv)視它為苦,

v)視它為無我,

vi)視它為不淨。

        跟色所緣組一樣,辨別四種心,即是否有喜與智。

 

香所緣組

        若要辨別取香所緣為目標的名法:

        i)同時辨明鼻淨色和有分意界,

ii)以及一粒或許多粒色聚的氣味。辨別法如上。

 

味所緣組

        若要辨別取味所緣為目標的名法:

        i)同時辨明舌淨色和有分意界,

ii)以及一粒或許多粒色聚的味道。辨別法如上。

 

觸所緣組

        若要辨別取觸所緣為目標的名法:

        i)同時辨明身淨色和有分意界,

ii)以及最接近那身淨色的一粒或一堆色聚裡的地界,或火界,或風界。辨別法如上。

 

頭腦與智慧

        在這個階段,禪修者可以親自體會智慧是否存在腦內。根據《阿毗達摩論》,頭腦只是一堆色聚。此時,若禪修者辨明頭腦內的四界,他能夠很輕易地看到色聚。這是因為在色業處的階段時,他已能夠很透徹地辨明在頭腦內的五種色聚,四十四種色法。因此再次辨明頭腦內的四十四種色法。辨明至能夠看到這四十四種色法裡的身淨色。

1)同時辨明身淨色與有分意界,

2)以及靠近身淨色的一粒或一堆色聚裡的地界,或火界,或風界。

當其中一個觸界(地、火、風)撞擊腦內的身淨色和有分意界時,取觸界為所緣的身門及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若這些心路過程裡的確定和意門轉向是有如理作意的話(即確定它為地、火、風,或色法,或無常等等),大善速行心路過程(maha kusala javana vithi)就會生起。若速行心是喜俱智相應,就有三十四個名法。這三十四個名法只是依靠心所依處色及緣於有分意界而生起。在這組名法裡,智亦被包括在內。一心與七心所是依靠腦內的身淨色而生起的(身識)。在這組名法裡,智並沒有被包括在內。必須親自辨明與體會許多次,以証明這教法是否正確。

(註:禪修者必須辨別至能夠明白,在觸所緣組裡,若那觸所緣是可喜的(ittha),身識(kaya vibbana)裡就會有樂受(sukha vedana)。反之,若那觸所緣是不可喜的(anittha),身識裡就會有苦受(dukkha vedana)。

 

法所緣組──善組

在法所緣組裡的善法被分為四組,以方便禪修者記住它們。這四組是:

A)取十一種真實色法為所緣的名法組。

B)取十種非真實色法為所緣的名法組。

C)擁有離心所(virati)或無量心所(appamabba),以及佛隨念與死隨念的名法組。

D)禪那名法組。

        在這四組當中,(A)、(B)和(D)組名法的辨別法已解釋過了。隨後會再解釋(C)組的辨別法。

 

正語Samma Vaca

        在三個離心所當中,正語是遠離與謀生無關的四語惡行(vaci duccarita)。辨明有分意界,再辨明正語(即所緣,取遠離任何一種語惡行為所緣)。在速行的名法裡,它是信慧組的三十四個名法加正語,一共有三十五個名法。辨別四種,即是否有喜與智。

正業Samma Kammanta

        辨明有分意界及所緣(取遠離任何一種身惡行為所緣)。在速行的名法裡,它是信慧組的三十四個名法加正業,一共有三十五個名法。辨別四種,即是否有喜與智。

 

正命Samma Ajiva

        辨明有分意界及所緣(取遠離任何一個與謀生有關的語惡行或身惡行為所緣)。在速行的名法裡,它是信慧組的三十四個名法加正命,一共有三十五個名法。辨別四種,即是否有喜與智。

 

Karuna

        悲是想要救濟苦痛的有情(dukkhita)。辨明有分意界及取一個你想救濟的有情為所緣。在速行的名法裡,它是信慧組的三十四個名法加悲,一共有三十五個名法。辨別四種,即是否有喜與智。

 

Mudita

        喜是隨喜有情的快樂。辨明有分意界及取一個快樂的有情為所緣。在此,若還未証得喜心禪那(mudita jhana),就只有樂受(somanassa vedana)會出現在速行裡,因此只辨別兩種,即是否智相應。智相應 = 34+喜(mudita = 35個名法。若智不相應= 33+喜 = 34個名法。

        根據阿那律大長老(Venerable Anuruddha Mahathera),對於已修習喜心至証得喜心禪那的禪修者,由於禪修的力量,在速行心裡是可以有捨受的。因此已証得喜心禪那的禪修者則可以辨別四種,即是否有喜(piti,注意:此喜是piti,不是mudita)與智。

 

彼所緣、信、慧

        在擁有離心所或無量心所的速行之後,彼所緣是不能生起的,因為那所緣並非欲(kama)所緣。在速行名法裡的信是對業及其果有信心。慧則是明白業力果報,即是自業正見(kammassakata sammaditthi)。

 

佛隨念Buddhanussati

        若禪修者已經修過四護衛禪,他必須也辨別取佛的功德為所緣的意門大善速行心路過程。速行裡的名法是信慧組的三十四個名法。由於修習佛隨念只能到達近行定,速行只能連續出現七次。彼所緣則可能會生起,也可能沒有生起。辨明有分意界及取佛的功德為所緣。

 

死隨念Marananussati

        由於修習死隨念也只能夠到達近行定,所以速行只出現七次,它們是欲界近行定速行(kamavacara upacara samadhi javana)。彼所緣不能在速行之後生起。在速行裡的名法是信慧組的三十四個名法。這一組包括離心所、無量心所、佛隨念及死隨念的名法組只是欲速行善名法組,其速行只出現七次。它們是屬於法所緣組裡的(C)組。

法所緣組──(C)組

心臟裡的色法

54

54

54

 

意門轉向

速行(7×)

彼所緣

1)正語

12

3534-34-33

 

2)正業

12

3534-34-33

 

3)正命

12

3534-34-33

 

4)悲

12

3534-34-33

 

5)喜

12

3534-34-33

 

6)佛隨念

12

34

34

7)死隨念

12

34

 

(註:若能修死隨念的禪修者想要辨別死隨念的名法,辨明有分意界,然後修死隨念,取自己變成死屍的色相為所緣。)

至此對於名業處善組的辨別法已足夠了。若你經已修習其他業處,如十遍與八定,你必須再去辨別這些禪那名法。無色禪只有兩個禪支,即捨與一境性。它們並沒有尋、伺與喜,所以在每一個無色禪那裡只有三十一個名法。跟辨別色界禪那一樣辨別無色禪那名法。以下會解釋辨別取二十八種色為所緣的不善名法組。

 

十個結的生起Sajyojana

        在《大念處經註》的法隨觀篇裡,有提及十結(sajyojana)如何在取色所緣為目標時生起。若人能明白十結如何在取色所緣為目標時生起,他也就能夠明白和修習十結如何在取其餘二十七種色法為所緣時生起。在取色所緣為目標時,十結生起之法是:

1)由於極度取樂色所緣為淨(subha,美),欲貪結(kamaraga sajyojana)就生起。

2)由於有福報的生命很容易獲得色所緣,若因此而欲求有福報的生命,這即是有貪結(bhavaraga sajyojana)。

3)修戒禁(silabbata),如學牛、學狗等等,以為如此修就會獲得色所緣,這即是戒禁取結(silabbataparamasa sajyojana)的生起。

(註:這三種結(亦作結縛)一般上是貪見組(lobha ditthi group)名法的一部分。欲貪結和有貪結一般上是邪見相應,有時我慢相應,戒禁取結只能邪見相應。若人執著色所緣為常、樂、我,貪見(lobha ditthi)就能生起。錯知為常、樂、我是痴(moha)。邪見即誤信它為常、樂及我。在速行裡有20,或19,或22,或21個名。

4)自傲自滿,如心想:「只有我能夠辨明色聚裡的色所緣。」這即是我慢結(mana sajyojana)的生起。貪慢組(lobha mana group)的不善速行生起。在速行裡有20,或19,或22,或21個貪慢組的名法。

5)對不可喜色所緣感到不快或生氣即是瞋結(patigha sajyojana)之生起。這是瞋組(Dosa Group)的名法,在速行裡有1820 個名法。

6)妒嫉地想:「若除了我之外,別人都不能得到這色所緣,那該多好。」這即是嫉結(issa sajyojana)的生起。這是瞋嫉組(dosa issa group)的名法。在速行裡有1921個名法。

7)不想與他人分享自己所獲得的色所緣。這麼吝嗇地行事時,慳結(macchariya sajyojana)就生起。這是瞋慳組(dosa-macchariya group)的名法。在速行裡有1921個名法。

8a)追悔做了錯事(如弄髒了別人衣服的顏色)或追悔沒有做善事(如追悔沒在花盛開時供佛)(這兩者都與顏色有關)即是惡作(kukkucca)的生起。這是瞋惡作組的名法。在速行裡有1921個名法。

8b)取色所緣為目標時,若心散亂即是掉舉(uddhacca)。這是掉舉組的名法。在速行裡有16個名法。

9)當懷疑色所緣是否有情(satta)、或我(atta)、或有情的實質、或我的實質時、疑結(vicikiccha  sajyojana)就生起。這是疑組(vicikiccha group)的名法。在速行裡有16個名法。

10Sabbeheva sahajata abbanavasena avijjasajyojanaj uppajjati.。每當上述的結生起時,無明結(avijjasajyojana)亦隨之生起。(《中部中五十經篇》Majjhimapannasa,1st vol, p.292)。

        以上的結(亦作結縛)並不能單獨生起。它們必定與相應的心和心所一同生起。這些名組依照心定法(citta niyama)生起於心路過程裡。因此在辨別這些名法時,禪修者必須破除它們的密集,直至得見究竟名法。所以接著列舉他們的組合。

 

貪見組──四種

        1)識                                  1

                 通一切心所                  13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4

                 貪與邪見                      2

                 合計                              20

 

(註:遍一切不善心心所與一切不善心相應。它們是痴、無慚、無愧與掉舉。這組的受是樂受(somanassa vedana)。)

2)若是捨俱,則沒有喜(piti),所以20減喜 = 19個名法。

3)若是喜俱有行(sasavkharika),20加昏沉與睡眠= 22個名法。

4)若是捨俱有行,19加昏沉與睡眠 = 21名法。

在此精進是致力於令貪見生起。欲是想要貪見生起。換言之,精進是導致貪欲(raga)生起的努力,欲(chanda)是希望貪欲(raga)生起。禪修者應能明白其餘名法的含意。

 

貪慢組──四種

        這跟貪見組差不多一樣,只是「我慢」替換了「邪見」。它有20、或19、或22、或21個名法。但我慢只是「時而生起的心所」(kadaci cetasika),所以有時我慢並不包括在內。若是沒有我慢(同時也沒有邪見),只有19-18-21-20個名法。辨別四種。四種貪見加四種貪慢,一共有八種貪根心識(lobha mula citta)。

 

瞋組──兩種

        1)識                                          1

                 通一切心所(除去喜)      12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4

                                                   1

         合計                                      18

 

2)若有行,就加昏沉與睡眠 = 18+2=20

 

瞋嫉組──兩種

        1)上述瞋組的心與心所          18

                                                           1

                 合計                                      19

 

2)若有行,就加昏沉與睡眠 = 19+2=21

 

瞋慳組──兩種

        1)上述瞋組的心與心所          18

                                                           1

                 合計                                      19

 

2)若有行,就加昏沉與睡眠 = 19+2=21

瞋惡作組──兩種

        1)上述瞋組的心與心所          18

                 惡作                                      1

                 合計                                      19

2)若有行,就加昏沉與睡眠 = 19+2=21

                 取做了惡業為所緣,辨別無行與有行兩種。

                   取應做卻沒有做的善事為所緣,辨別無行與有行兩種。

 

痴掉舉組──一種

                                                                            1

        遍一切心心所                                                7

        尋、伺、勝解與精進(喜及欲不相應)    4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4

        合計                                                           16

 

痴疑組──一種

                                                                                    1

        遍一切心心所                                                        7

        尋、伺與精進(勝解、喜及欲不相應)            3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4

                                                                                    1

        合計                                                                   16

 

        《攝阿毗達摩義論》(Abhidhammattha-Savgaha)裡有提及,所有二十九種欲界速行(kama javana)都可以出現在五門及意門心路過程。十二種不善速行亦包括這二十九種速行之內。在《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裡,佛陀教示在心隨觀(cittanupassana)的階段,應觀照與貪欲(raga)同時生起的有貪欲心(saraga citta);觀照與瞋(dosa)同時生起的有瞋心(sadosa citta);觀照與痴同時生起的有痴心(samoha Citta)。因此,初學者應先辨別取二十八種色法之一為所緣的名法,直到修習了所有二十八種色法。

 

        在辨別取究竟色法為所緣的不善名法時,有些禪修者會感到某些不善名法組難以辨別。若是如此,他可以先辨別取密集的觀念(如金、銀、衣服)為所緣的不善名法,以便易於明白它們。

 

簡要辨別法

1)辨明有分意界。

2)取金為所緣(自己所擁有而喜愛的金)。

3)當所緣(金)撞擊有分意界時,取金的觀念為所緣的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確定它為金。由於這是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ara),貪見組不善速行就會生起。

在貪見組不善速行裡,錯知它為金是痴(Moha);錯信它為金是邪見,這是世間通稱我邪見(loka samabba atta)。其餘的名法理應能夠明白。再確定(或注意)金為常、樂、我及淨。貪見組不善速行心路過程將會生起。在這些名法組裡,錯知金為常、樂、我及淨是痴;錯信它為常、樂、我及淨是邪見。再以衣服等等為所緣,以同樣的方法修習。應修至能明白對新衣服喜會生起,對舊衣服喜不會生起。

        修貪慢組時,取一個你引以為榮的東西為所緣,如服裝、鑽石、耳環等等。若能明白取觀念為所緣的貪見組及貪慢組名法,就進一步取究竟色法為所緣。

  修瞋組時,取你討厭的人為所緣;修瞋嫉組時,取別人比你更好的東西為所緣;修瞋慳組,取你不能忍受與別人分享的東西為所緣;修瞋惡作組時,取你已做了的惡業(如殺生)或應做卻沒做的善事(如沒布施、沒好好地持戒)為所緣;由於惡作是追悔做了惡業,以及追悔沒造善業,所以應取兩者為所緣。

        修掉舉組時,取普通無貪無瞋的散亂心為所緣。修疑組時,取一件能令你起疑心的事為所緣,如「在前世我真的是人嗎?」

        在這樣以觀念為所緣時,彼所緣不能夠在不善速行之後生起。若你能夠辨別取觀念為所緣的不善名法,就進一步辨別取每一種究竟色法為所緣的不善名法。跟善組的辨別法一樣,在辨別不善名法組時,亦始於法所緣組。

 

法所緣組──不善意門心路過程

心臟裡的色法

54

54

54

 

意門轉向

速行(7×)

彼所緣(2×)

1)貪見組

12

2019-22-21

1211-12-11

2)貪慢組

12

2019-22-21

1211-12-11

3)瞋組

12

1820

1111

4)瞋嫉組

12

1921

1111

5)瞋慳組

12

1921

1111

6)瞋惡作組

12

1921

1111

7)掉舉組

12

16

11

8)疑組

12

16

11

 

貪見組的辨別法

1)辨明有分意界。

2)(在辨別眼十法聚之後)取眼淨色為所緣。

3)當眼淨色撞擊(或出現於)有分意界時,取眼淨色為所緣的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以心路過程裡的意門轉向確定它為淨(subha,美)。若眼淨色是可喜的(ittha),由於這是不如理作意,取樂於淨的貪見組速行就會生起。不如理作意是近因。(確定或省察眼淨色為常、樂及我時亦是如此。)在八種貪根心(lobha mula citta)裡,有四種是邪見相應的。若是喜俱就有喜(piti)。若是捨俱就無喜。若是有行就有昏沉與睡眠。若是無行就沒有昏沉與睡眠。行在此是指受到自己或他人的促使或鼓勵至貪、瞋等等生起。圖表裡有列出心路過程裡,每一個心識剎那的心與心所之數量。

彼所緣:若速行是喜俱,彼所緣也是喜俱。若速行是捨俱,彼所緣也是捨俱。雖然一般上彼所緣的受是與速行的受一樣,但當速行是憂俱時,由於彼所緣是不可能憂俱的,因此只有捨受出現於彼所緣。如彼所緣圖表(見第179頁,三因凡夫的彼所緣)裡所列出的,在不善速行之後,大異熟彼所緣亦可生起。在遇到非常可喜所緣(ati ittharammana)時,雖然由於不如理作意而令到不善速行生起,但隨之而起的彼所緣依然可以是大異熟。這本手冊的圖表在不善速行之後列出無因異熟彼所緣(ahetuka vipaka tadarammana)。若是大異熟彼所緣(maha vipaka tadarammana)生起,禪修者在實修時應能明白。為了方便智慧還未成熟者,在此列出取眼淨色為所緣的貪見組二十個名法。

 

貪見組二十個名法

1)識 = 「擁有」眼淨色。

2)觸 = 接觸眼淨色;把眼淨色和識「連接」起來(作用)。

3)受 = 體驗所緣(心的樂受,somanassa vedana)。

4)想 = 心裡標誌所緣(為淨)。

5)思 = 催促或領導相應的心與心所朝向所緣。

6)一境性 = 心只朝向一個所緣;不令相應的心與心所散亂。

7)命根 = 保護或保持相應名法於那所緣。

8)作意 = 控制與推相應法朝向所緣;注意所緣。

9)尋 = 把相應法投向所緣。

10)伺 = 重複地省察所緣。

11)勝解 = 確定所緣(為淨)。

12)精進 = 致力於令貪欲生起。

13)喜 = 喜歡所緣。

14)欲 = 想要所緣(這是欲望生起)。

15)痴 = 不知所緣的真實本性(不淨)。

    = 錯知所緣為淨。

16)無慚 = 對不善法(如貪見)的生起不感到羞恥。

17)無愧 = 對不善法(如貪見)的生起不感到害怕。

18)掉舉 = 心散亂,不平靜。

19)貪 = 執著那所緣為「我的」。

= 渴愛所緣。

 = 執取所緣。

20)邪見 = 錯誤地相信那所緣為淨。

(註:在確定所緣為常、樂及我時也是同樣的。若是喜俱就有喜(piti);若是捨俱就無喜;若是有行就有昏沉和睡眠;若是無行就沒有昏沉與睡眠。)

 

精進與欲Viriya & Chanda

        在瞋組裡,精進是致力於令瞋恨生起;欲則是希望瞋恨生起。

        在瞋嫉組裡,精進是致力於令瞋嫉生起;欲則是希望瞋嫉生起。

        在瞋慳組裡,精進是致力於令瞋慳生起;欲則是希望瞋慳生起。

        在瞋惡作組裡,精進是致力於令瞋惡作生起;欲則是希望瞋惡作生起。

        痴:痴是錯知所緣(眼淨色)為常、樂、我及淨,錯知為「他的」眼淨色、「我的」眼淨色等等。

        無慚無愧:對惡法(如貪見、貪慢、瞋、瞋嫉、瞋慳、瞋惡作、痴掉舉、疑等等)的生起不感到羞恥與害怕。在修習時,取造惡為所緣,無慚無愧是對造惡不感到羞恥與害怕。

        辨別取法所緣組其餘十種真實色法與十種非真實色法為所緣的不善名法組。

 

辨別色所緣組不善名法的方法

        前面已述及取色所緣為目標而生起的十結(10 Sajyojana)。在這十結生起時,辨別取色所緣為目標的眼門不善速行心路過程。以相同的方法修習所有的二十八個色法。以下是法所緣組貪見組的辨別法:

1)同時辨明眼淨色與有分意界。

2)取色聚的可喜顏色為所緣。

3)當色所緣同時撞擊眼淨色與有分意界時,取那色所緣為目標的眼門及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若此心路過程裡的確定與意門轉向省察及確定那色所緣為(i)常,(ii)樂,(iii)我,(iv)淨,,由於這是不如理作意,以貪見為主的不善速行心路過程就會生起。在八種貪根心之中,有四種是邪見相應的。若是喜俱就有喜。若是捨俱就無喜。若是有行就有昏沉與睡眠。若是無行就沒有昏沉與睡眠。

圖表裡有列出在心路過程裡,每一個心識剎那的心與心所之數量。在此,若速行是喜俱,所列出的也只是喜俱的推度與彼所緣。若速行是捨俱,所列出的也只是捨俱的推度與彼所緣。

        雖然一般上速行與彼所緣的受是一樣的,但由於彼所緣是不可能憂俱的,所以當速行是憂俱時,所列出的彼所緣是捨俱的。

        五門轉向、眼識、領受、推度及確定裡的名法數量是與善組名法一樣。在善組與不善組之間,只有速行裡的名法數量是不一樣的。

        如彼所緣圖表(見第179頁)裡所列出的,在不善速行之後,大異熟彼所緣(maha vipaka tadarammaua)也能夠生起。

        在接下來的圖表裡,只有無因異熟彼所緣(ahetuka vipaka tadarammana)被列在不善速行之後。若是大異熟彼所緣生起,禪修者在修禪時理應能夠明白。根據十結的生起,以及採用跟辨別貪見組相同的方法,再辨別其餘的不善組。(見圖表二)



(註:在瞋惡作組,取已造的惡業為所緣,辨別兩種。再取未造的善業為所緣,辨別另兩種。一共有四種)。

 

聲所緣、香所緣、味所緣及觸所緣組

        這些組的辨別法跟色所緣組的辨別法相同。辨別每一組的善組名法與不善組名法。

        聲所緣組:同時辨明耳淨色與有分意界,取可喜或不可喜的聲所緣為目標。根據如理或不如理作意,善或不善速行的耳門與意門心路過程就會生起。

        香所緣組:同時辨明鼻淨色與有分意界,再取色聚的可喜或不可喜氣味為所緣。

        味所緣組:同時辨明舌淨色與有分意界,再取色聚的可喜或不可喜味道為所緣。

        觸所緣組:同時辨明身淨色與有分意界,再取色聚的可喜或不可喜之觸為所緣。在此,辨別取地界為所緣的善組名法與不善組名法;再辨別取火界為所緣的善組名法與不善組名法;然後再辨別取風界為所緣的善組名法與不善組名法。分成三種觸所緣,辨別三次。

        至此所提及的是對取色為所緣的名法之簡要辨別法。詳盡的辨別法是:如透徹地辨別每一個取六處門與四十二身分裡每一種色聚的地界為所緣的名法。對取六處門與四十二身分裡的其餘色法,亦是如此辨別。

六組──簡要

1)色所緣組

善組

不善組

2)聲所緣組

善組

不善組

3)香所緣組

善組

不善組

4)味所緣組

善組

不善組

5)觸所緣組

善組

不善組

6)法所緣組:-

  A)十一種真實色法

  B)十種非真實色法

 

善組

 

不善組

善組

不善組

 

法所緣組C)組──善組

 

 

意門轉向

速行(7x

彼所緣(2x

1

正語

12

35

X

2

正業

12

35

X

3

正命

12

35

X

4

12

35

X

5

喜(Mudita

12

35

X

6

佛隨念

12

34

34(有時而已)

7

死隨念

12

34

X

 

法所緣組D)組──禪那名法

1

白骨觀

初禪

2

白遍

初、第二、第三及第四禪

3

慈心觀

初、第二、及第三禪

4

不淨觀

初禪

(注意:若連續不斷地辨別六組的不善組名法,光就可能會變暗。因此在修習每一組或每一種色法時,都辨別善與不善組名法。)

 

辨別為「名法」

        So sabbepi te arupadhamme namana lakkhanena ekato katva etaj namanti passati .(《清淨道論》)。根據上述的指示,必須也整體的辨別所有的名法為「名法」。

        根據處門(ayatana dvara)辨別名法。先一個一個地看,如識、或觸、或受,然後漸次的增加名法的數量。當能夠同時很清楚地看到,每一個心識剎那裡的所有名法時,取名法傾向或朝向所緣之相為所緣,辨別它們整體為:

        1)「這是名法」,或

        2)「名法、名法」。

然而,若還不能同時辨明每一個心識剎那裡的所有名法,就不應該以整體的方式辨別。只有在能夠同時辨明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裡的所有名法後,才可以如此辨別它們。

 

分別名色法

        Tato namanalakkhanaj namam, ruppanalakkhanaj rupanti savkhepato namarupaj vavatthapeti [Vsm, 2, p.222]… Iti idabca namaj, idabca rupaj, idaj vuccati namarupanti savkhepato namarupaj vavatthapeti [Vsm, 2, p.225].

根據上述的指示,禪修者必須更進一步嘗試去辨別名法與色法,即分別名法與色法,亦即差別名法與色法。

        由於已經根據處門辨別了名法,因此,接著根據處門去分別名法與色法會比較恰當。在此,(依照處門色法圖表)先辨明真實色法,辨明非真實色法,再分別名色法。(在圖表裡只列出適於作為觀禪目標的真實色法。)如,在眼門心路過程每一個心識剎那裡,透徹地分別:

1)五門轉向:

在心臟裡的五十四種色法及色所緣是色法;一心十心所是名法。

2)眼識:

在眼睛裡的五十四種色法及色所緣是色法;一心七心所是名法。‥‥等等。

 

名色差別法Namarupavavatthana

        當能夠同時分別六組裡,每一個心識剎那的名色法時,再取這些名色法為所緣,以智差別它們,直到能夠知見這些名色法是無人、無有情及無我的,而只是一組名法與色法罷了。

 

四種名密集Nama Ghana

        Ghana 是密集。色密集是rupa ghana,名密集是nama ghana。在色業處的階段已解釋了三種色密集,接著解釋四種名密集:即(1)相續密集(santati ghana),(2)組合密集(samuha ghana),(3)作用密集(kicca ghana),及(4)所緣密集(arammana ghana)。

        Tattha sarammanadhammanaj satipi arammana-karanabhede ekato gayhamana arammana ghanataca .(《大疏鈔》Mahatika, 2, p.437

        根據上述疏鈔的定義,只有名為有所緣法(能取所緣之法,sarammana dhamma)的名法才有所緣密集。佛陀教示究竟法(paramattha dhamma)可分為兩組:

1)屬於有所緣法的心與心所。

2)屬於無所緣法(anarammana dhamma)的色法與無為涅槃界(asavkhata nibbana dhatu)。

能夠取所緣之法是有所緣法。不能取所緣之法是無所緣法。在這些法之中,色法是無所緣法。疏鈔論師提及只有在有所緣法裡,才有所緣密集(arammana ghana)。因此請注意:在色法裡是沒有所緣密集的。

 

1名相續密集Santati Ghana

舉眼門心路過程作為例子。(禪修者應明白其他心路過程亦是同樣的,因為這些名法都是根據心定法一組組(被稱為名聚,nama kalapa)地出現於心路過程。)

當眼門心路過程生起時,若禪修者不能辨別它們每一個為:「這是五門轉向」、「這是眼識」、「這是領受」、「這是推度」等等,它們即是被名相續密集掩蓋住。若能夠以智辨別心路過程裡的每一個心識剎那為:「這是五門轉向」、「這是眼識」、「這是領受」、「這是推度」、「這是……」等等,即已破除了名相續密集。禪修者必須辨別它們至破除了相續密集。

 

2名組合密集Samuha Ghana

名法根據心定法(citta niyama)而生起。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裡,它們都出現為一組的心與心所。這些組合被稱為相應法(sampayutta dhamma),有時亦被稱為名聚(nama kalapa)。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裡,最少須有八個名法才能生起。如一個眼識與七個遍一切心心所,一共八個名法(心與心所)。沒有一組名法是少過八個的。若人不能夠辨別在一個心識剎那裡的每一個名法為:「這是觸」、「這是受」、「這是想」、「這是思」、「這是識」等等,它們即是被名組合密集掩蓋住。若人能夠以智辨別在一個心識剎那裡的每一個名法為:「這是觸」、「這是受」、「這是想」、「這是思」、「這是識」等等,它已破除了名組合密集。禪修者應修至如此破除組合密集。

 

3名作用密集Kicca Ghana

只破除相續密集和組合密集並未完成破除密集的作用。禪修者必須繼續修習至破除作用密集。在一個心識剎那裡生起每一個名法都有各自的作用,如:

1)觸有連接所緣與識的作用。

2)(樂)受有提昇相應法的作用。

3)想的作用是標誌所緣;也能再標誌它「這是一樣的」。

4)思有發動組合的作用。

5)識有……等等。

若沒以智逐一辨別這些作用,而以為它們只有一個作用,它們即是被作用密集所蓋。若能以智辨別每一種作用,即已破除了作用密集。禪修者必須修習至能夠破除作用密集。

眼門心路過程的名法肯定只取色所緣為目標。它們是一組只有在取色所緣為目標時,才能生起的名法。因此它們肯定是有所緣法(sarammana Dhamma)。至此已提及了眼門心路過程的三種密集,即相續密集,組合密集與作用密集。除此之外,在名法裡還有所緣密集。對於所緣密集,這本手冊解說如下:

4)、所緣密集Arammana Ghana

觀禪裡的名法可分為兩種:(1)被觀照的名法,(2)以智為導正在修觀的名法。觀禪裡的有所緣法(sarammana dhamma)是指修觀的名法。對於被觀照的名法,它們的相續密集、組合密集及作用密集也必須被破除。對於修觀之名法,它們的相續密集、組合密集及作用密集也必須被破除。其原因是:batabca banabca ubhopi vipassati (《清淨道論》第二十章,段一三)。在觀照無色有情(arupasattaka)和在較高層次的觀禪階段(如壞滅隨觀智)時,禪修者被指示以三相觀照(1)及(2)兩者:

1)知(bata):這是屬於苦諦的五蘊和集諦的十二因緣。

2)智(bana):以觀智(vipassana bana)為導的修觀之名法。

對於凡夫與學人(sekha puggala),以觀智為導的修觀名法是意門大善速行心路過程(manodvarika maha kusala javana vithi)。在意門轉向裡有12個名法,七次的速行中,每個速行都有343332個名法等等。在還未成熟的觀禪階段,彼所緣可能會生起。但在強力觀智(balava bana, 如壞滅隨觀智)的階段,彼所緣就不能生起。

      (列出「33」,是因為它有時可以是智不相應觀速行(bana vippayutta vipassana javana),有時也會沒有喜(piti)。)

        對以觀智為導的修觀名法:

1)若人能辨別名法相續流為:「這是意門轉向,這是第一個速行、這是第二個速行……」即已破除了相續密集。

2)若人能以智辨別名法相續流每一個心識剎那裡的所有名法為:「這是觸、這是受、這是想、這是思、這是識……」即已破除了組合密集。

3)若人能以智辨別每一個心識剎那裡所有名法的各自作用,即已破除了作用密集。

被觀照名法和修觀名法皆各有三種密集。請注意:被觀名法的三種密集,被稱為相續密集、組合密集與作用密集,而修觀名法的三種密集,則只有一種名稱,即所緣密集。

        只在能夠辨別色法與名法,破除色密集與名密集時,才能夠証得究竟智(paramattha bana)。只在証得究竟智後才能証得無我智。只在証得無我智後才能証得道智(magga bana)及果智(phala bana)。Nanadhatuyo vinibbhujitva, ghanavinibbhoge kate anattalakkhanam yathavasarasato upatthati. (Vibhavga-atthakatha, 2, p.47; Vsm, 2, p.276)

        在《清淨道論》(Vsm, 2, p.301)裡有提及,只有在能夠觀照名為知與智(bata , bana)之行法(savkhara dhamma)的三相,以及所有無常隨觀智、苦隨觀智與無我隨觀智( aniccanupassana bana, dukkhanupassana bana, anattanupassana bana)完全成熟後,才能夠証得道智。

        由於在破除諸密集之後才能証得無我智,因此禪修者必須更進一步辨別色法與名法的相(lakkhana)、味(rasa,亦作作用)、現起(paccupatthana)與足處(padatthana,亦作近因)。

 

威儀路明覺Iriyapatha Sampajabba ,行、住 、坐、臥明覺)

        在行、住 、坐、臥明覺及行動明覺(如前進、後退、看前、旁視、彎手足、伸手足)裡:

1)當能夠辨明四大界時,辨明在這些姿勢與行動裡的四大界。

2)當能夠辨別色法時,辨別在這些姿勢與行動裡的色法。

3)當能夠辨別名法時,辨別在這些姿勢與行動裡的名法。

4)當能夠分別名法與色法時,分別在這些姿勢與行動裡的名法與色法。

5)當能夠差別名法與色法時,差別在這些姿勢與行動裡的名法與色法。

若能如此辨別即是在辨別五蘊。色法是色蘊。若把每一個心識剎那裡的名法分別為受、想、行與識四組,即有四個名蘊。(除了受和想之外,在每一個心識剎那裡的其餘心所都屬於行蘊,savkhara khandha。)色蘊加四個名蘊,一共有五蘊。

        禪修者必須明白辨別五蘊之法,如下:

1)行走時,只有五蘊。

2)站立時,只有五蘊。

3)坐住時,只有五蘊。

4)躺臥時,只有五蘊。

5)前進時,只有五蘊。

6)後退時,只有五蘊。

7)看前時,只有五蘊。

8)旁視時,只有五蘊。

9)彎手足或身時,只有五蘊。

10)伸手足或身時,只有五蘊。

11)持缽與袈裟時,只有五蘊。

12)吃、喝、舐、咀嚼時,只有五蘊。

13)大、小便時,只有五蘊。

13)行、住、坐、臥、醒起來、說話及保持沉默時,只有五蘊。

(見《根本五十經篇注大念處經》的威儀路明覺篇。Mulapannasa commentary to Maha satipatthana sutta on.Iriyapatha-sampajabba.

 

辨別之法

        對已修習了白遍的禪修者,他應站在經行道上,先從四界分別觀培育定力,直到白遍四禪。然後辨明身體裡的四界。當能夠看到色聚時,整體地辨明六處門與四十二身分裡的色法。然後向前走幾步。在行走時,輪流去辨別(1)與(2):

1)以帶動色法為主。

2)以被帶動色法為主。

 

主要與非主要色法Padhana-Appadhana

        在修習行、住 、坐、臥與行動明覺時,禪修者必須知道與辨別兩種色法,即:

1)主要色法(padhana)。

2)非主要色法(appadhana)。

 

(1)       主要色法Padhana

在心生色聚之中,摻有非真實色法的是:

1)身表九法聚(kayavibbatti navaka kalapa)。

2)身表色輕快性十二法聚(kayavibbatti lahutadidvadasaka kalapa)。

        在行、住 、坐、臥與行動明覺裡,這兩種色聚的九種及十二種色法是主要色法。在這些色法之中,風界(vayo dhatu)的力量是最強的。

 

(2)       非主要色法Appadhana

除了上述的主要色法之外,六處門和四十二身分裡的其餘色法,皆屬於行、住 、坐、臥與行動明覺的非主要色法。

 

帶動色法與被帶動色法

        帶動色法(使身體走動)是主要色法。事實上,它並非在帶動,只是不斷地在另一個新的地方生起,就有如在帶動。原因是,真實究竟法並沒有從一處移至另一處的本性,而在它們生起處當即壞滅。由於令它們生起的因還未斷,因此新色法相續在新的地方生起(並沒在舊處生起)。如此相續在新地方生起是主要色法──身表九法聚的力量,其中以風界的力量最強。

        在六處門與四十二身分裡的非主要色法是被帶動色法。在此,事實上它們也不是在被帶動,而只是相續在新的地方生起,就有如被帶動一樣。

        在辨別帶動色法為主時,同時也辨別了被帶動色法。這是指在辨別帶動色法為主時,禪修者也可以輕易的看到、辨別和已經辨別了被帶動色法。

再者,禪修者也可以辨別被帶動色法為主。在以辨別被帶動色法(非主要色法)為主時,也可以辨別帶動色法(主要色法)。若人以辨別被帶動色法為主,他即同時也已辨別了帶動色法。

        如人扛著一包米,若你注意看人的同時,你也看到那包被扛著的米。或者,若你注意那包米,你也能夠輕易地看到那扛米的人。請留意這項譬喻。

        這辨別法是根據護法尊者(Venerable Acariya Dhammapala)所著的《根本五十經篇疏鈔》(Mulapannasa Subcommentary)裡的教導:Purima nayo va iriyapathappadhano vutto ti tattha kayo appadhano anunipphaditi idha kayaj padhanaj appadhanabca iriyapathaj anunipphadaj katva dassetuj dutiyanayo vuttoti evampettha dvinnam nayanaj viseso veditabbo.

        佛陀教導主要辨別威儀路(iriyapatha)的帶動色法:Gacchanto va gacchamiti pajanati. 行走時,知道它為行走……另者,佛陀亦教示人以辨別被帶動色法為主:Yatha yatha va panassa kayo panihito hoti. Tatha tatha naj pajanati . 無論任何姿勢,都應保持覺知身體的姿勢」。禪修時:

1)若人以辨別帶動色法為主,他也已辨別了被帶動色法。

2)若人以辨別被帶動色法為主,他也已辨別了被帶動色法。

 

辨別五蘊

        如前面所提及,禪修者在站立時次第的培育定力,再整體地辨別六處門與四十二身分的色法。然後向前走幾步。在行走時,輪流地辨別帶動色法與被帶動色法,二者皆屬色蘊。

        導致帶動色法生起的意門心路過程是四個名蘊。這些意門心路過程裡的速行心可能是善速行(或唯作速行,阿羅漢而已)或不善速行。(由於五門心路過程並不能導致行、住 、坐、臥,因此只提及意門心路過程。)在意門心路過程,每一個心識剎那裡都有四個名蘊。色蘊加四個名蘊,一共有五蘊。當能夠辨別五蘊時,再同時分別名色法。過後再差別名色法。

        辨別色法後,再注意有分意界與辨別欲行走的心與心所(這些是能夠導致行、住 、坐、臥的心與心所)。辨別這些名法為「名法」。

        當能夠辨別行、住 、坐、臥及行動(前進、後退、彎、伸等等)裡的五蘊後,佛陀在《大念處經》(Mahasatipatthana Sutta)裡有更進一步的說示:
        Iti ajjhatta
j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 bahiddha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ajjhatta bahiddha va kaye kayanupassi viharati.
        Iti ajjhatta
j v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bahiddha v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ajjhatta bahiddha va vedanasu vedananupassi viharati.
         Iti ajjhatta
j va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bahiddha va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ajjhatta bahiddha va citte cittanupassi viharati .

        Iti ajjhattaj v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bahiddha v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 ajjhatta bahiddha va dhammesu dhammanupassi viharati.[Majjhima Nikaya].

        上述巴利經文裡,佛陀教導應以(1)、(2)及(3)的方式辨別五蘊,換言之,即是辨別身、受、心與法(kaya, vedana , citta , dhamma):

1)內觀

2)外觀

3)重複地內、外觀。

        為了強調這一點,注釋詳盡的解釋:Yasma pana na suddha ajjhatta dassana matteneva maggavutthani hoti . Bahiddhapi datthabbameva. Tasma parassa khandhepi anupadinna savkharepi aniccaj dukkhamanattati passati. [Visuddhimagga ch XX,para.85, Abhidhamma Commentary ] .由於只觀內五蘊是不可能証得至出起觀智vutthanagamini vipassana bana與道智的,所以禪修者必須也觀外五蘊。」因此,禪修者必須觀照外在有情的五蘊,及稱為無執取行(anupadinna savkhara)的非有情為無常、苦及無我(anicca , dukkha , anatta )。(至出起觀智(vutthanagamini vipassana bana)是導致道智出現的觀智,它包括了道心路過程(magga vithi)本身,及在道心路過程之前的二、三個心識過程。)

 

        Tasma sasantanagate sabbadhamme parasantanagate ca tesaj santana vibhaga akatva bahiddhabhava samabbato sammasanaj ayaj savakanaj sammasana caro. [Subcommentary to Anupada sutta, Majjhima Nikaya].

根據上述疏鈔的教示,聲聞弟子的智波羅蜜(savaka parami bana),在觀外時,應整體辨別有情的五蘊(此時並不分它們為男人、女人、人、有情、人類、天神、梵天、白先生、紅先生等等)及非有情的時節生色(非有情是無執取行,anupadinna savkhara),因為它們都是一樣的,不需逐一各別辨別它們。

外觀之法

        辨別內五蘊後,禪修者可辨別外五蘊。別誤以為只有在辨別內五蘊後才可以辨別外五蘊。在這本手冊裡這樣解說,是因為本書所採用的方法是:先辨別內五蘊,後辨別外五蘊。

        辨別五蘊:有些人先辨別內五蘊,也有些人先辨別外五蘊。若先辨別內五蘊的禪修者,只是採用內五蘊來修觀禪,他是不可能証悟道智的,所以必須也辨別外五蘊與非執取行。同樣的,若先辨別外五蘊的禪修者,只是採用外五蘊來修觀禪,他也是不可能証悟道智的,所以必須也辨別內五蘊。

        內觀名色法時可以始於辨別四界,外觀名色法時亦可始於辨別四界。首先,辨別內在的色法,然後辨別外在的四界。這可以智慧之光照向自己穿著的衣服開始,若能以智辨明它的四界,即能輕易地看到它的色聚。此時,禪修者只會看到許多色聚,而不再看到衣服。辨別這些色聚,它們是火界引生的時節生食素八法色(utuja ojatthamaka rupa),再逐漸地擴大範圍至整個非有情界。辨別非有情界裡的樹、水、地、森林、山、金、銀等等的四界,當見到只有色聚時,辨別它們直到知見究竟法。在非有情界裡只有兩種色聚,即時節生純八法聚(utuja suddhatthaka kalapa)和時節生聲九法聚(utuja saddanavaka kalapa)。

        然後,再辨別有情界的六處門及四十二身分裡的真實與非真實色法(與內觀法相同)。不斷輪流內觀、外觀,能使「修智」(bhavana bana)愈強。

        再整體辨別外在的六組名法(與內觀法相同)。如內觀時,辨別由於如理作意與不如理作意,而引生起的善組與不善組名法的方法:

1)同時辨明眼淨色與有分意界,

2)取一粒或一堆色聚的顏色為所緣。

        同樣的,在外觀時,辨別由於如理作意與不如理作意, 而引生的善組與不善組名法的方法是﹕

1)同時辨明眼淨色與有分意界,

  (2)取一粒或一堆色聚的顏色為所緣。(於此無須分別那是誰的眼淨色、有分意界與色所緣,因為它們都是相同的,所以把它們全部視為一體。請注意:辨別聲所緣組及其他組的方法也是如此。再者,在名業處的階段,只有輪流地內觀與外觀才能令禪修強而有力。在外觀時,不要分別他們為男人、女人、人、有情、人類、天神、梵天、白先生、紅先生等等。禪修者必須整體地辨別他們,因為他們都是相同的。在外觀三十二身分時,是可以觀單一有情的三十二身分的。同樣的,在外觀色法時,也是可以辨別一個有情所有三十二身分裡的色法。但在名業處的階段,是不能夠以智準確地知道他人的心,能夠準確知道他人的心,是屬於「他心了別通」(paracittavijanana abhibba)的範圍。在修觀禪時,不分別有情,只觀照他們整體。這是弟子的思惟行(sammasana cara)。

過後,再對內與對外:

1)分別名色法。

2)差別名色法。[1]

 

前進至下一個階段

        在分別與差別內外的名色法後,《大念處經》的界作意篇(dhatu manasikara pabba)有教下一個階段的修習法:Samudaya dhammanupassi va kayasmim viharati , vaya dhammanupassi va kayasmim viharati, samudaya vaya dhammanupassi va kayasmim viharati [Majjhima-nikaya, 1, p.73] .(對受、心與法的教法也是同樣的。)

        佛陀教導應觀照以下的三相(無常、苦、無我):果(五蘊)生起,是由於因(無明、愛、取、行與業)的生起;果(五蘊)滅,是由於因(無明、愛、取、行與業)滅;因與果的生滅。

                佛陀在這個階段教了三個智(bana),即:

1)緣攝受智(paccaya pariggaha bana)。

2)思惟智(sammasana bana)。

3)生滅隨觀智(udayabbaya bana)。

再者,在緣攝受智的階段,有兩種緣攝受法,即:

1)緣攝受(paccaya pariggaha=辨別今生名色(五蘊)的因果。

2)世攝受(addhana pariggaha=辨別過去世與未來世名色(五蘊)的因果。

根據上述佛陀的次第指示,在嘗試體証緣攝受智之前,禪修者必須已經能夠有系統的辨別內外五蘊。

        對於體証緣攝受智的方法,過後會解釋辨別緣起(paticcasamuppada,亦作十二因緣)的第五法與第一法。

 

這是培育四念處的修行

        Yasma pana na suddharupadassanamatteneva vutthanaj hoti , arupampi datthabbameva .若只是觀照色法的三相來修觀禪,那是不能夠証悟道智的,禪修者必須也觀照名法。

        上述註釋的意思:在開始辨別屬於觀禪目標的名色法時,禪修者可以先辨別色法,或先辨別名法。在這兩者之中,止行者(samatha yanika)與純觀行者(suddha vipassana yanika)都可以先辨別色法。但多數只有止行者才可先辨別名法。

        只是觀照色法是不可能証悟道智的,所以若人始於辨別色法,他必須也辨別及觀照(即修觀)名法。反之,只是觀照名法也是不可能証得道智的,所以若人是始於辨別名法,他必須也辨別及觀照色法。

        在《不遍知經》(Apparijanana Sutta)裡,佛陀說:若人不能以「三遍知」知見所有的五蘊或名色法,是不可能斷苦的。注釋裡也有提到:只是觀照(指修觀)色法或只是觀照名法是不可能証得道智的。佛陀和注釋所說是互相符合與毫無差別的,就好像恒河與耶摩那河的河水參在一起一樣。因此:

1)若人始於辨別色法,再修習辨別名色法及追尋因,過後再觀照這些名色法及因的三相,這即是修習「身隨觀念處」 kayanupasana satipatthana)。

2)在前面已提過的三個辨別名法的方法當中,在始於受辨別名色法及追尋因後,若再觀照這些名色法及因的三相,這即是修習「受隨觀念處」(vedananupassana satipatthana)。

3)在始於識辨別名色法及追尋因後,若再觀照這些名色法及因的三相,這即是修習「心隨觀念處」(cittanupassana satipatthana)。

4)在始於觸辨別名色法及追尋因後,若再觀照這些名色法及因的三相,這即是修習「法隨觀念處」(dhammanupassana satipatthana)。

        對於想要辨別(受、或識、或觸最為明顯)名法的禪修者,至此已經解釋了許多次:

1)他們必須已辨別了這些名法的依處色及作為所緣的色法。

2)若禪修者已辨別了這些名法,再次辨別了這些名法的依處色後,他必須同時辨別名色法。

因此,禪修者必須恭敬謹記著:

1)若人修習其中一念處,即已修習所有四念處。

2)辨別五蘊即是在修習念處。 ]                                                                                                                



[1] 中譯註:分別名色是指分別色是色,而依靠依處色生起及能認知所緣的是名。差別名色是指以智差別它們,直到能夠知見這些名色法是無人、無有情及無我的,而只是一組名法與色法罷了。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