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念處經 (MAHASATIPATTHANA SUTTA) 總說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俱盧國的一個市鎮,名為劍磨瑟曇。那時世尊稱呼諸比丘說:「諸比丘。」諸比丘回答說:「世尊。」世尊如此開示:   「諸比丘,這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愁與悲傷、滅除痛苦與憂惱、成就正道與現證涅槃的單一道路,那就是四念處。   何謂四念處?在此,諸比丘,比丘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身為身,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受為受,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心為心,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法為法,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 身念處(身隨觀念處) 甲、安般念(呼吸念;入出息念)   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觀身為身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前往森林、樹下或空地,盤腿而坐,保持身體正直,安立正念在自己面前(的呼吸)。他正念地吸氣,正念地呼氣。吸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長。』呼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長。』吸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短。』呼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短。』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呼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呼氣。』   就像善巧的車床師或他的學徒,當他做長彎的時候,他了知:『我做長彎。』當他做短彎的時候,他了知:『我做短彎。』同樣地,當比丘吸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長。』呼氣長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長。』吸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吸氣短。』呼氣短的時候,他了知:『我呼氣短。』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覺知(氣息的)全身而呼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吸氣。』他如此訓練:『我應當平靜(氣息的)身行而呼氣。』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為身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為身。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於觀身為身的方法。 乙、四威儀   再者,諸比丘,行走時比丘了知:『我正在行走。』站立時他了知:『我正站立著。』坐著時他了知:『我正坐著。』躺著時他了知:『我正在躺著。』無論身體處在那一種姿勢,他都如實地了知。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為身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為身。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於觀身為身的方法。 丙、正知(明覺)   再者,諸比丘,向前進或返回的時候,比丘以正知而行。向前看或向旁看的時候,他以正知而行。屈伸肢體的時候,他以正知而行。穿著袈裟、執持衣缽的時候,他以正知而行。吃飯、喝水、咀嚼、嚐味的時候,他以正知而行。大小便利的時候,他以正知而行。走路、站立、坐著、入睡與醒來、說話或沉默的時候,他以正知而行。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為身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為身。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於觀身為身的方法。 丁、不淨觀(可厭作意)   再者,諸比丘,比丘思惟這個身體,從腳掌思惟上來及從頭髮思惟下去,這個身體由皮膚所包裹,並且充滿許多不淨之物:『在這個身體當中有頭髮、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臟、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液、油脂、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液。』   諸比丘,就像一個兩端開口的袋子,裡面裝滿了各種穀類,如粳米、米、綠豆、豆、芝麻、精米。一個視力良好的人打開袋子,檢查它們,說:『這是粳米、這是米、這是綠豆、這是豆、這是芝麻、這是精米。』   同樣地,諸比丘,比丘思惟這個身體,從腳掌思惟上來及從頭髮思惟下去,這個身體由皮膚所包裹,並且充滿許多不淨之物:『在這個身體當中有頭髮、身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筋腱、骨骼、骨髓、腎臟、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臟、腸、腸間膜、胃中物、糞便、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液、油脂、唾液、鼻涕、關節滑液、尿液。』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為身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為身。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於觀身為身的方法。 戊、界分別觀(界作意)   再者,諸比丘,無論身體如何被擺置或安放,比丘都以各種界來觀察這個身體:『在這個身體裡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諸比丘,就像一個熟練的屠夫或屠夫的學徒,屠宰了一頭母牛之後,將牠切成肉塊,然後坐在十字路口。   同樣地,諸比丘,無論身體如何被擺置或安放,比丘都以各種界來觀察這個身體:『在這個身體裡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為身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為身。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於觀身為身的方法。 己、九種墳場觀   再者,諸比丘,比丘在墳場中見到死後經過一天、二天或三天的被丟棄屍體,那屍體腫脹、變色、腐爛。他拿自己的身體來和那具屍體作比較,內心思惟著:『確實地,我的身體也具有同樣的本質,它將會變成那樣,如此的下場是無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為身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為身。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於觀身為身的方法。   再者,諸比丘,比丘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被烏鴉、老鷹、禿鷹、蒼鷺、狗、老虎、豹、豺狼或各種蟲所噉食。他拿自己的身體來和那具屍體作比較,內心思惟著:『確實地,我的身體也具有同樣的本質,它將會變成那樣,如此的下場是無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為身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為身。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於觀身為身的方法。   再者,諸比丘,比丘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已經變成只剩下(一些)血肉附著的一具骸骨,依靠筋腱而連結在一起。他拿自己的身體來和那具屍體作比較,內心思惟著:『確實地,我的身體也具有同樣的本質,它將會變成那樣,如此的下場是無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為身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為身。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於觀身為身的方法。   再者,諸比丘,比丘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已經變成一具沒有肉而只有血跡漫塗的骸骨,依靠筋腱而連結在一起。他拿自己的身體來和那具屍體作比較,內心思惟著:『確實地,我的身體也具有同樣的本質,它將會變成那樣,如此的下場是無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為身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為身。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於觀身為身的方法。   再者,諸比丘,比丘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已經變成沒有血肉的骸骨,依靠筋腱而連結在一起。他拿自己的身體來和那具屍體作比較,內心思惟著:『確實地,我的身體也具有同樣的本質,它將會變成那樣,如此的下場是無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為身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為身。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於觀身為身的方法。   再者,諸比丘,比丘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已經變成分散在各處的骨頭:這裡一塊手骨、那裡一塊腳骨、這裡一塊腳踝骨,那裡一塊小腿骨、這裡一塊大腿骨、那裡一塊髖骨、這裡一塊肋骨、那裡一塊背骨、這裡一塊胸骨、那裡一塊頸椎骨、這裡一塊下顎骨、那裡一塊牙齦骨、這裡是頭蓋骨。他拿自己的身體來和那具屍體作比較,內心思惟著:『確實地,我的身體也具有同樣的本質,它將會變成那樣,如此的下場是無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為身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為身。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於觀身為身的方法。   再者,諸比丘,比丘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已經變成貝殼色的白骨。他拿自己的身體來和那具屍體作比較,內心思惟著:『確實地,我的身體也具有同樣的本質,它將會變成那樣,如此的下場是無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為身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為身。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於觀身為身的方法。   再者,諸比丘,比丘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已變成經過一年以上的一堆骨頭。他拿自己的身體來和那具屍體作比較,內心思惟著:『確實地,我的身體也具有同樣的本質,它將會變成那樣,如此的下場是無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為身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為身。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於觀身為身的方法。   再者,諸比丘,比丘在墳場中見到被丟棄的屍體,骨頭已經腐朽成骨粉。他拿自己的身體來和那具屍體作比較,內心思惟著:『確實地,我的身體也具有同樣的本質,它將會變成那樣,如此的下場是無法避免的。』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為身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為身。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身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身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身』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於觀身為身的方法。 受念處(受隨觀念處)   再者,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觀受為受呢?   在此,諸比丘,感到樂受時,比丘了知:『我感到樂受。』感到苦受時,他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到不苦不樂受。』感到有愛染的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有愛染的樂受。』感到沒有愛染的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沒有愛染的樂受。』感到有愛染的苦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有愛染的苦受。』感到沒有愛染的苦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沒有愛染的苦受。』感到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感到沒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時,他了知:『我感到沒有愛染的不苦不樂受。』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受為受、安住於觀照外在的受為受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受為受。他安住於觀照受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受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受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受』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於觀受為受的方法。 心念處(心隨觀念處)   再者,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觀心為心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了知有貪欲的心為有貪欲的心,了知沒有貪欲的心為沒有貪欲的心;了知有瞋恨的心為有瞋恨的心,了知沒有瞋恨的心為沒有瞋恨的心;了知有愚痴的心為有愚痴的心,了知沒有愚痴的心為沒有愚痴的心;了知收縮的心為收縮的心,了知散亂的心為散亂的心;了知廣大的心為廣大的心,了知不廣大的心為不廣大的心;了知有上的心為有上的心,了知無上的心為無上的心;了知專一的心為專一的心,了知不專一的心為不專一的心;了知解脫的心為解脫的心,了知未解脫的心為未解脫的心。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心為心、安住於觀照外在的心為心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心為心。他安住於觀照心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心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心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心』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安住於觀心為心的方法。 法念處(法隨觀念處) 甲、五蓋   再者,諸比丘,比丘如何安住於觀法為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依五蓋而安住於觀法為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蓋而安住於觀法為法呢?在此,諸比丘,內心有欲欲3時,比丘了知:『我內心有欲欲。』內心沒有欲欲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欲欲。』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欲欲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欲欲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欲欲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內心有瞋恨時,他了知:『我內心有瞋恨。』內心沒有瞋恨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瞋恨。』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瞋恨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瞋恨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瞋恨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內心有昏沉與睡眠時,他了知:『我內心有昏沉與睡眠。』內心沒有昏沉與睡眠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昏沉與睡眠。』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昏沉與睡眠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昏沉與睡眠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昏沉與睡眠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內心有掉舉與追悔時,他了知:『我內心有掉舉與追悔。』內心沒有掉舉與追悔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掉舉與追悔。』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掉舉與追悔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掉舉與追悔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掉舉與追悔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內心有懷疑時,他了知:『我內心有懷疑。』內心沒有懷疑時,他了知:『我內心沒有懷疑。』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懷疑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已經在他內心生起的懷疑如何被滅除;他了知已經被滅除的懷疑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法為法、安住於觀照外在的法為法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為法。他安住於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五蓋而安住於觀法為法的方法。 乙、五取蘊   再者,諸比丘,比丘依五取蘊而安住於觀法為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五取蘊而安住於觀法為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了知:『這是色,這是色的生起,這是色的壞滅;這是受,這是受的生起,這是受的壞滅;這是想,這是想的生起,這是想的壞滅;這是行,這是行的生起,這是行的壞滅;這是識,這是識的生起,這是識的壞滅。』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法為法、安住於觀照外在的法為法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為法。他安住於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五取蘊而安住於觀法為法的方法。 丙、十二處   再者,諸比丘,比丘依六內處與六外處而安住於觀法為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六內處與六外處而安住於觀法為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了知眼根,了知色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他了知耳根,了知聲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他了知鼻根,了知香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他了知舌根,了知味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他了知身根,了知觸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他了知意根,了知法塵及了知依靠此二者而生起的結,了知尚未生起的結如何生起,了知已經生起的結如何被滅除,了知已經被滅除的結如何不會再於未來生起。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法為法、安住於觀照外在的法為法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為法。他安住於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六內處與六外處而安住於觀法為法的方法。 丁、七覺支   再者,諸比丘,比丘依七覺支而安住於觀法為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七覺支而安住於觀法為法呢?   在此,諸比丘,念覺支存在比丘內心時,他了知:『念覺支存在我內心。』念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念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念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念覺支。   擇法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擇法覺支存在我內心。』擇法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擇法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擇法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精進覺支存在我內心。』精進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精進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精進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精進覺支。   喜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喜覺支存在我內心。』喜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喜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喜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喜覺支。   輕安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輕安覺支存在我內心。』輕安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輕安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輕安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輕安覺支。   定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定覺支存在我內心。』定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定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定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定覺支。   捨覺支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捨覺支存在我內心。』捨覺支不存在他內心時,他了知:『捨覺支不存在我內心。』他了知尚未生起的捨覺支如何在他內心生起,他了知如何培育及圓滿已經生起的捨覺支。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法為法、安住於觀照外在的法為法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為法。他安住於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七覺支而安住於觀法為法的方法。 戊、四聖諦   再者,諸比丘,比丘依四聖諦而安住於觀法為法。   諸比丘,比丘如何依四聖諦而安住於觀法為法呢?   在此,諸比丘,比丘如實地了知:『這是苦。』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原因。』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息滅。』如實地了知:『這是導致苦息滅的修行方法。』 一、苦諦   諸比丘,何謂苦聖諦?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求不得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   諸比丘,什麼是生呢?無論是任何眾生,在任何眾生的群體,都有誕生、產生、出現、生起、諸蘊的顯現、諸處的獲得,諸比丘,那稱為生。   諸比丘,什麼是老呢?無論是任何眾生,在任何眾生的群體,都有衰老、老朽、牙齒損壞、頭髮蒼白、皮膚變皺、壽命損減、諸根老熟,諸比丘,那稱為老。   諸比丘,什麼是死呢?無論是任何眾生,在任何眾生的群體,都有死亡、逝世、解體、消失、命終、諸蘊的分離、身體的捨棄、命根的毀壞,諸比丘,那稱為死。   諸比丘,什麼是愁呢?任何時候,由於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憂愁、悲傷、苦惱、內在的哀傷、內在的悲痛,諸比丘,那稱為愁。   諸比丘,什麼是悲呢?任何時候,由於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痛哭、悲泣、大聲悲歎、高聲哀呼,諸比丘,那稱為悲。   諸比丘,什麼是苦呢?任何身體的痛苦感受、身體的不愉快感受或由於身體接觸而產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諸比丘,那稱為苦。   諸比丘,什麼是憂呢?任何心理的痛苦感受、心理的不愉快感受或由於心理接觸而產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諸比丘,那稱為憂。   諸比丘,什麼是惱呢?任何時候,由於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惱的法而有憂惱、大憂惱,以及由於憂惱、大憂惱而感受到的苦痛,諸比丘,那稱為惱。   諸比丘,什麼是怨憎會苦呢?在這裡,任何人有了不想要的、討厭的、不愉快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遭遇到心懷惡意者、心懷傷害意者、心懷擾亂意者、心懷危害意者,與這些人會合、交往、聯絡、結合,諸比丘,那稱為怨憎會苦。   諸比丘,什麼是愛別離苦呢?在這裡,任何人有想要的、喜愛的、愉快的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或法塵,或者任何人遇到心懷善意者、心懷好意者、心懷安慰意者、心懷安穩意者、母親、父親、兄弟、姊妹、朋友、同事或血親,然後喪失了與這些人的會合、交往、聯絡、結合,諸比丘,那稱為愛別離苦。   諸比丘,什麼是求不得苦呢?諸比丘,會遭受生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生,希望我不要投生!』然而此事無法藉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老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老,希望我不要變老!』然而此事無法藉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病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病,希望我不要生病!』然而此事無法藉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死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死,希望我不要死亡!』然而此事無法藉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會遭受愁、悲、苦、憂、惱的眾生內心生起這樣的願望:『希望我不要遭受愁、悲、苦、憂、惱,希望我沒有愁、悲、苦、憂、惱!』然而此事無法藉著願望而達成,這就是求不得苦。   諸比丘,『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是指什麼呢?它們是: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簡而言之,這五取蘊是苦。   諸比丘,這稱為苦聖諦 二、集諦   諸比丘,何謂苦集聖諦?   造成投生的是愛欲,它伴隨著喜與貪同時生起,四處追求愛樂,也就是:欲愛、有愛、非有愛。   諸比丘,愛欲在那裡生起,在那裡建立呢?   在世間有可愛與可喜之物的任何地方,愛欲就在那裡生起,在那裡建立。   在世間什麼是可愛與可喜的呢?在世間眼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耳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鼻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舌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身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意根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色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塵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眼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耳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鼻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舌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身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意識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眼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耳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鼻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舌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身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意觸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眼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耳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鼻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舌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身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意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色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想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色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思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色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愛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色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尋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在世間色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聲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香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味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觸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在世間法伺是可愛與可喜的,愛欲就在這裡生起與建立。   諸比丘,這稱為苦集聖諦。 三、滅諦   諸比丘,何謂苦滅聖諦?   那就是此愛欲的完全消逝無餘、捨離與棄除,從愛欲解脫、不執著。然而,諸比丘,如何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呢?   在世間有可愛與可喜之物的任何地方,就在那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什麼是可愛與可喜的呢?在世間眼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耳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鼻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舌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身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意根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塵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眼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耳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鼻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舌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身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意識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眼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耳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鼻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舌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身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意觸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眼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耳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鼻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舌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身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意觸生受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想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思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愛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尋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在世間色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聲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香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味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觸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在世間法伺是可愛與可喜的,就在這裡捨棄愛欲、滅除愛欲。   諸比丘,這稱為苦滅聖諦。 四、道諦   諸比丘,何謂導致苦滅的道聖諦?   那就是八聖道分,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諸比丘,什麼是正見呢?諸比丘,正見就是了知苦的智慧、了知苦因的智慧、了知苦滅的智慧、了知導致苦滅之道的智慧。諸比丘,這稱為正見。   諸比丘,什麼是正思惟呢?出離思惟、無瞋思惟、無害思惟,諸比丘,這稱為正思惟。   諸比丘,什麼是正語呢?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諸比丘,這稱為正語。   諸比丘,什麼是正業呢?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諸比丘,這稱為正業。   諸比丘,什麼是正命呢?在此,諸比丘,聖弟子捨離邪命而以正當的方法謀生,諸比丘,這稱為正命。   諸比丘,什麼是正精進呢?在此,諸比丘,比丘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避免尚未生起的邪惡不善法生起。他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降伏已經生起的邪惡不善法。他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促使尚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他生起意願、勤奮、激發精進、策勵自心、努力使已經生起的善法持續、不衰退、增長、廣大、成就圓滿。諸比丘,這稱為正精進。   諸比丘,什麼是正念呢?在此,諸比丘,比丘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身為身,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受為受,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心為心,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他以熱誠、正知、正念安住於觀法為法,去除對世間的貪欲及憂惱。諸比丘,這稱為正念。   諸比丘,什麼是正定呢?在此,諸比丘,比丘遠離愛欲,遠離不善法,進入並安住於具有尋、伺及由遠離而生之喜、樂的初禪。平息了尋、伺之後,藉著獲得內在的清淨與一心,他進入並安住於沒有尋、伺,但具有由定而生之喜、樂的第二禪。捨離了喜之後,他保持捨心,具備正念與正知,如此他以身4感受快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此快樂是安住於捨心與正念者所感受的。』他進入並安住於第三禪。由於捨離了苦與樂及先前滅除了喜與憂,他進入並安住於超越苦樂及由捨與正念淨化的第四禪。諸比丘,這稱為正定。   諸比丘,這稱為導致苦滅的道聖諦。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法為法、安住於觀照外在的法為法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法為法。他安住於觀照法的生起現象、安住於觀照法的壞滅現象或安住於觀照法的生起與壞滅現象。或者他建立起『有法』的正念只為了更高的智慧與正念。他獨立地安住,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諸比丘,這就是比丘依四聖諦而安住於觀法為法的方法。 修行念處的成果   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處七年的人,可望得到兩種成果之一:今生證得阿羅漢果;若還有煩惱未盡的話,則證得阿那含果。   不用說七年,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處六年的人,可望得到兩種成果之一:今生證得阿羅漢果;若還有煩惱未盡的話,則證得阿那含果。   不用說六年,諸比丘……   不用說五年,諸比丘……   不用說四年,諸比丘……   不用說三年,諸比丘……   不用說二年,諸比丘……   不用說一年,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處七個月的人,可望得到兩種成果之一:今生證得阿羅漢果;若還有煩惱未盡的話,則證得阿那含果。   不用說七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六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五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四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三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二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一個月,諸比丘……   不用說半個月,諸比丘,如此修行四念處七天的人,可望得到兩種成果之一:今生證得阿羅漢果;若還有煩惱未盡的話,則證得阿那含果。   這就是為什麼說:『諸比丘,這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憂愁與悲傷、滅除痛苦與憂惱、成就正道與現證涅槃的單一道路,那就是四念處。』」   世尊如此開示之後,諸比丘對世尊的話感到愉悅與歡喜。                3 欲欲(kamacchanda):對欲樂的欲求。 4 這裡的「身」是指「名身」而言,不是指「色身」。 ?? ?? ?? ?? 正念之道 大念處經 16 1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