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色之概要

Rupasangahavibhaga

節一:序文

Ettavata vibhatta hi sappabhedappavattika

Cittacetasika dhamma rupam dani pavuccati.

Samuddesa vibhaga ca samutthana kalapato

Pavattikkamato ca ti pabcadha tattha sangaho.

至此已依類別及生起過程分析了心與諸心所;在此當說色法。

色之概要有五個部份:列舉、分別、生起之源、聚、轉起的次第。

節一之助讀說明

《阿毗達摩概要》裡的首五章整體是一部名法的完整概要,其中分析了:八十九或一百二十一心的各個方面、五十二心所及它們的組合、在心路過程裡及結生時生起的心、生存地、業的類別及其果報。

這首五章可算是對心與心所這兩種究竟法的詳細分析。在第六章裡,作者阿耨樓陀尊者將再詳細地分析第三種究竟法──色法(rupa)。首先,他列舉了所有種類的色法,然後再解釋它們依什麼原則分類、它們的因或生起之因、它們組成的色聚、以及生起的過程。最後,在結束這一章之前,他簡要地解釋第四種究竟法,即:無為界──涅槃。

巴利文rupa(色)可解釋為源自意為「被破壞、干擾、敲擊、逼迫、破碎」的詞根ruppati[1]諸論師認為:「稱為色是因為它遭受熱、冷等色法妨害緣所造成的變易之故。」[2]佛陀本身在解釋「色法」一詞時說:「諸比丘,為何說是色?因為它被破壞,所以稱之為色。被什麼破壞?被冷、熱、飢餓、口渴、蒼蠅、蚊子、風、烈日及爬蟲所破壞。」(《相應部》22:79/iii,86

列舉色法

rupasamuddesa

節二:簡說:四大元素與所造色

Cattari mahabhutani, catunnab ca mahabhutanam upadaya rupan ti duvidham p’etam ekadasavidhena sangaham gacchati.

色法有兩種,即:四大元素及由四大元素所造的色法。這兩者包含了十一類(色法)。

節二之助讀說明

色法有兩種:《阿毗達摩論》列舉了二十八種色法,簡要來說則可歸納為兩大類,即:四大元素及由四大元素所造的色法。四大元素(mahabhuta)是地界、水界、火界與風界。這些是色法不可分離的主要元素;在它們的組合之下造成了小至微粒子,大至山嶽的一切的物質。所造色(upadaya rupa)是源自或依靠四大元素而有;它們一共有二十四種。四大元素可譬喻為大地,所造色則有如依靠大地而得以生長的樹木。

所有二十八種色法可歸納於十一類。其中七類稱為完成色(nipphannarupa),因為它們擁有自性,所以適合作為觀禪的目標。其餘四類色法較為抽象,因此稱為不完成色(anipphannarupa)。(見表6-1

節三:詳述:真實色

Katham?

1. Pathavidhatu, apodhatu, tejodhatu, vayodhatu         bhutarupam nama.

2. Cakkhu, sotam, ghanam, jivha, kayo pasadarupam   nama.

3. Rupam, saddo, gandho, raso, apodhatuvajjitam        bhutattaya-sankhatam photthabbam gocararupam       nama.

4. Itthattam purisattam bhavarupam nama.

5. Hadayavatthu hadayarupam nama.

6. Jivitindriyam jivitarupam nama.

7. Kabalikaro aharo ahararupam nama.

如何?

一、地界、水界、火界與風界名為元素色。

二、眼、耳、鼻、舌與身名為淨色。

三、顏色、聲、香、味與觸名為境色,後者包含    了除去水界的三大元素。

四、女根色與男根色名為性根色。

五、心所依處名為心色。

六、命根色名為命色。

七、段食名為食色。

Iti ca attharasavidham p’etam sabhavarupam, salakkhanarupam, nipphannarupam, ruparupam, sammasana-rupan ti ca sangaham gacchati.

如是這十八種色法合為一組,(因為它們)是有自性色、有相色、完成色、色色(真實色)及觀智所思惟色。

節三之助讀說明

(一)元素色(種色):四大元素(四大種)稱為界(dhatu),因為它們「持有自性」(attano sabhavam dharenti)。稱為地界(pathavidhatu)是因為它有如地一般,作為俱生色法的支助或立足處。巴利文pathavi(地)是源自意為「擴展」的詞根,因此地界是擴展的元素。地界的特相是硬;作用(亦作味)是作為(其他元素與所造色的)立足處;現起是接受;近因(亦作足處)是其他三大元素。

水界(apodhatu)令到其他色法黏在一起,因而避免它們被分散。其特相是流動或溢出;作用是增長其他俱生色法;現起是把(同一粒色聚裡的)諸色握在一起或黏著;近因是其他三大元素。根據《阿毗達摩論》的觀點,水界與其他三大元素不一樣,是不能夠直接通過觸覺覺知,而只能間接地從觀察其他色法黏在一起而得知。

火界(tejodhatu)的特相是熱(或冷);作用是使到(同一粒色聚裡的)其他色法成熟;現起是不斷地提供柔軟;(近因是其他三界)。火界被體驗為熱或冷。

6-1:二十八種色法

十八種完成色

 

十種不完成色

(一)

元素色

1.地界

(八)

限制色

19.空界

2.水界

(九)表色

20.身表

3.火界

21.語表

4.風界

(十)

變化色

22.色輕快性

(二)淨色

5.眼淨色

23.色柔軟性

6.耳淨色

24.色適業性

*加兩種表色

7.鼻淨色

(十一)

相色

25.色積集

8.舌淨色

26.色相續

9.身淨色

27.色老性

(三)境色

10.顏色

28.色無常性

11.

 

12.

13.

*=地、火、風三界。

(四)

性根色

14.女根色

15.男根色

(五)心色

16.心所依處

(六)命色

17.命根色

(七)食色

18.食素/營養

 

風界(vayodhatu)是移動及壓力的元素。其特相是支持(vitthambhana);作用是導致其他色法移動;現起是帶動(俱生色法從一處)至另一處;近因是其他三大元素。它被體驗為壓力。

從整體來看,四大元素立足於地界;由水界黏在一起;由火界維持;由風界支持。

(二)、淨色pasadarupa是五種個別存在於五根的色法。應分辨淨色與支持它們的五種器官。[3]世俗所稱的眼在《阿毗達摩論》裡則稱為「混合眼」(sasambhara-cakkhu),是各種不同色法的組合。眼淨色(cakkhu pasada)是其中之一,它是位於視網膜裡的淨色,對光與顏色敏感,以及作為眼識的依處色與門。耳淨色(sotapasada)是在耳洞裡:「在一個狀如手指膠片,長著許多細小褐色毛之處」;它是對聲音敏感的淨色,以及作為耳識的依處色與門。鼻淨色(ghanapasada)位於鼻孔裡,對氣味敏感。舌淨色(jivhapasada)散置於舌頭上,對味道敏感。身淨色(kayapasada)散置於全身,有如浸透棉花的液體一般;它對觸覺敏感。

眼淨色的特相是準備讓色所緣撞擊的四大元素之淨(透明性),或緣生於色愛(rupatanha,欲見色所緣)的業生四大元素之淨;作用是取色所緣為目標;現起是作為眼識的依處;近因是緣生於色愛的業生四大元素(即同一粒色聚裡的四大)。對耳、鼻、舌、身淨色的特相等亦可以此類推。

(三)境色gocararupa是五根所緣之外境,它們作為與之相符的根識的所緣緣。當知觸所緣是由地界、火界與風界三種元素組成。根據《阿毗達摩論》,屬於黏性的水界並不包括在觸所緣之內。顏色等其他四種境色是屬於所造色。

整體來說,境色的特相是撞擊淨色;作用是作為根識的目標;現起是作為根識之境;近因是四大元素。

(四)性根色bhavarupa有女根色與男根色兩種。這兩根各自的特相是女性與男性。它們各自的作用是顯示「她是女性」及「他是男性」;各自的現起是女與男特有的色身、特徵、行為及工作之因。(近因是同一粒色聚裡的業生四大元素。)[4]

(五)心色hadayarupa):關於心所依處(hadaya-vatthu),見第三章、節二十。心所依處的特相是提供意界和意識界依止或支持的色法(見第三章、節廿一);作用是作為此二界的依處;現起是支撐此二界;(近因是同一粒色聚裡的業生四大元素。)它位於心臟裡的血,受四大元素所支助,以及由命根色所維持。

(六)命根jivitindriya):屬於遍一切心心所的命根是維持名法的命根;在此的命根則是維持色法的命根。「命」被稱為「根」是因為它控制與它俱生之法。命根的特相是維持在住時的俱生色法;作用是使到它們發生;現起是維持這些色法存在;近因是當被維持的四大元素。

(七)段食kabalikarahara的特相是食物裡的營養或食素(oja);作用是維持色身;現起是滋養身體;(近因是必須受到它滋養的處色。)

這十八種色法:至此所列舉的十八種色法整體被稱為「有自性色」(sabhavarupa),因為它們每一種都有各自的特性,例如地界的硬等等;它們被稱為「有相色」(salakkhanarupa)因為它們都有無常、苦、無我三相;被稱為「完成色」(nipphannarupa)因為它們直接由業等諸緣造成;被稱為「色色」(ruparupa)因為它們擁有色法的特徵,即遭受破壞;被稱為思惟色(sammasana-rupa)因為它們是觀智觀照三相的目標。

節四:詳述:不完成色

8. Akasadhatu paricchedarupam nama.

9.   Kayavibbatti vacivibbatti vibbattirupam nama.

10. Rupassa lahuta, muduta, kammabbata,                                  vibbattidvayam vikararupam nama.

11. Rupassa upacayo, santati, jarata, aniccata                             lakkhanarupam nama. Jatirupam eva pan’ettha                upacayasantatinamena pavuccati.

八、空界名為限制色。

九、身表與語表名為表色。

十、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及兩種表色名為變化色。

十一、色積集、色相續、色老性及色無常性名為相色。在此,積集與相續是指色法的生(時)。

節四之助讀說明

不完成色:從第八至第十一組的色法被稱為「不完成色」(anipphannarupa),因為它們不是由四種色法之因(見節九至十四)直接造成,而只是完成色的素質。

(八)、空界akasadhatu):於《阿毗達摩論》,空界並不只是指空間,而是諸色聚之間的空,令人能夠辨識它們為個別的個體。空界的特相是劃定色(聚)的界限;作用顯示色)的邊際;現起是的界限或(色聚之間的)孔隙;近因是應被區劃的色(聚)。

(九)表色vibbattirupa):巴利文vibbatti(表)是指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與態度表達給他人知道的方法。有兩種表達的方法,即:身表(kayavibbatti)及語表(vacivibbatti)。前者是心生風界的特別作用,使到身體移動以表達自己的意念。後者是心生地界的特別作用,使到能夠發出聲音以表達自己的意志。這兩種都有表達意念的作用。它們各自的現起是身體轉動及言語之因;各自的近因是心生風界與心生地界。

(十)變化色vikararupa):這類色法是完成色的特別呈現方式。它包括了上述兩種表色,以及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三種色法。

當中,色輕快性(rupassa lahuta)的特不遲鈍;作用是去除色法的沉重;現起是色法輕快地生起及變易;近因是輕快的色。

色柔軟性(rupassa muduta)的特相是不僵硬;作用是去除色法的僵硬性;現起是不對抗身體的一切作業;近因是柔軟的色。

色適業性(rupassa kammabbata)的特是適合身體作業的性;作用是去除(由於風界不平衡而造成的)不適業性;現起是色法不軟弱;近因是適業的色。

(十一)相色lakkhanarupa):這類有四種色法。當中,色積集(rupassa upacaya)與色相續(rupassa santati)都是指色法的「生」(jati,生時)。它們之間的差別是:前者是起初或開始時的色相續流之生起;後者是色相續流隨後不斷地再生起。例如:在結生時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與心色十法聚的生起是色積集,(而在五根具足之後)這些色聚的生起是色相續。

色積集的特相是開始建立(或成長至諸根具足);作用是令色法開始生起;現起是起始或完成的狀態;近因是生起之色法。

色相續的特相是(在諸根具足之後,真實色法)持續不斷地生起;作用是連續地結合;現起是不間斷;近因是當被繫結的色法。

色老性(rupassa jarata)的特相是色法成熟與老化;作用是導致壞滅;現起是雖然還沒消失但已失去新性;近因是正在衰老的色法。

色無常性(rupassa aniccata)的特相是色法完全壞滅;作用是令到色法消失;現起是色法滅盡;近因是滅盡的色法。

節五:二十八種色

Iti ekadasavidham p’etam rupam atthavisatividham hoti sarupavasena. Katham?

Bhutappasadavisaya bhavo hadayam icc’api

Jivitahararupehi attharasavidham tatha.

Paricchedo ca vibbatti vikaro lakkhanan ti ca

Anipphanna dasa ca ti atthavisavidham bhave.

如是依據各自的特性,十一類色法可分別為二十八種色。如何(是二十八)?

元素、淨色、境色、性根、心色、命根色與段食是十八種完成色。

限制(空界)、表色、變化色與相色是十種不完成色。如此一共有二十八種色。

Ayam ettha rupasamuddeso.

於此,這是色法的列舉。

色之分別

rupavibhaga

節六:一種

Sabbab ca pan’etam rupam ahetukam, sappaccayam, sasavam, sankhatam, lokiyam, kamavacaram, anarammanam, appahatabbam eva ti ekavidham pi ajjhattikabahiradivasena bahudha bhedam gacchati.

於此,一切色是一種,因為它們都是:無因(無根)、有緣、有漏、有為、世間、屬於欲界、無所緣、非當斷。

節六之助讀說明

一切色是一種:一切色都是無因,因為它們不與善、不善或無記因相應,只有名法才會與因相應。一切色都是「有緣」,因為它們依靠四因(之一)生起(見節九)。色法是「有漏」,因為它可以成為四種漏的目標(見第七章、節三)。它是「有為」與「世間」,因為沒有任何色法能夠超越五取蘊的世間。一切色法是欲界:雖然在色地裡也有色法,但色法依本性是屬於欲界,因為它是欲欲的目標。色法是「無所緣」的,因為它不能像名法一般識知所緣。它是「非當斷」的,因為它不能像煩惱一般被四出世間道斷除。

節七:多種

Katham?

Pasadasankhatam pabcavidham pi ajjhattikarupam nama; itaram bahirarupam.

Pasada-hadayasankhatam chabbidham pi vatthurupam nama; itaram avatthurupam.

Pasada-vibbattisankhatam sattavidham pi dvararupam nama; itaram advararupam.

Pasada-bhava-jivitasankhatam atthavidham pi indriya-rupam nama; itaram anindriyarupam.

如何?

五種淨色名為內色,其餘的是外色。

淨色與心色六種名為依處色,其餘的是非依處色。

淨色與表色七種名為門色,其餘的是非門色。

淨色、性根色與命根色八種名為根色,其餘的是非根色。

Pasada-visayasankhatam dvadasavidham pi olarika-rupam, santike rupam, sappatigharupab ca; itaram sukhuma-rupam, dure rupam, appatigharupab ca.

Kammajam upadinnarupam; itaram anupadinnarupam.

Rupayatanam sanidassanarupam; itaram anidassana-rupam.

五淨色與(七)境色十二種名為粗色、近色與撞擊色,其餘的是細色、遠色與非撞擊色。

業生色是「執取色」,其餘的是「非執取色」。

色處是可見色,其餘的是不可見色。

Cakkhadidvayam asampattavasena, ghanadittayam sampattavasena ti pabcavidham pi gocaraggahikarupam; itaram agocaraggahikarupam.

Vanno, gandho, raso, oja, bhutacatukkab ca ti attha-vidham pi avinibbhogarupam; itaram vinibbhogarupam.

眼與耳不到達(其所緣境),鼻、舌與身則到達(其所緣境),這五種是取境色,其餘的是不取境色。

顏色、香、味、食素(營養)與四大元素是八不分離色,其餘的是分離色。

節七之助讀說明

ajjhattika):在此「內」是指作為名法之門的五淨色。雖然其他種類的色法也能在身體裡生起,但只有五淨色被稱為「內」。

依處vatthu):見第三章、節二十。

dvara):五淨色是識知之門,即心與心所接觸目標的管道。身表與語表是業之門,即造身業與語業的管道。

indriya):五淨色稱為根,因為它們在各自的範圍裡有控制力(indra)。它們每一種都在執行各自的看、聽等作用方面控制與它們俱生的色法。性根色控制男性或女性特徵的顯現。命根色控制俱生色法,就有如領港員控制船一般。

粗色、近色與撞擊色:在此粗等三詞所指的並不是一般的含義,它們是指作為根識生起的管道的色法,而完全與體積和目標的遠近無關。這些色法有十二種,即:五淨色與七境色,觸所緣算是三種境色,因為它是地、火及風三大元素。

沒有直接地使到根識生起的色法稱為細色、遠色及不撞擊色,同樣地也與體積和遠近無關。

執取upadinna):十八種業生色名為「執取色」,因為它們是受到渴愛與邪見推動而造下的業的果報。由業之外的因產生的色法名為「非執取色」。然而,一般上身體裡的一切色法都稱為「執取色」,而無生命物的色法則稱為「非執取色」。當知與其他成對詞不一樣,「執取、非執取」並不是包括完全不同的色法,因為有九種業生色也能夠緣於其他因而生起(見節十)。

眼與耳不到達(其所緣境):根據《阿毗達摩論》,眼與耳是不到達(asampatta)其目標的淨色。若要眼與耳作為識的依處,其目標必須沒有與它們直接碰在一起。反之,其他三淨色則直接碰觸(sampatta)其目標。

取境色:巴利文gocaraggahika(取境)是用來譬喻作為識生起的依處的五淨色。但五淨色是色法,並不能真正的識知目標。事實上是依靠它們而生起的根識才能識知目標。

不分離色:四大元素與顏色、香、味及食素(營養)四種所造色合稱為八不離色(avinibbhogarupa),因為在一切的色聚裡都有這八種色法。其他色法則可以存在或不存在於某些色聚裡,所以稱為可分離色。只擁有八不離色的色聚(kalapa)名為「純八法聚」(suddhatthaka-kalapa)或「以食素為第八法的色聚」(ojatthamaka-kalapa)。

節八:總結

Icc’evam atthavisati vidham pi ca vicakkhana

Ajjhattikadibhedena vibhajanti yatharaham.

如是智者依內等正確地分析二十八種色法。

Ayam ettha rupavibhago.

於此,這是色之分別。

色法生起之源

rupasamutthana

節九:四種生起之源

Kammam, cittam, utu, aharo ca ti cattari rupa-samutthanani nama.

色法生起之源有四種:業、心、時節(熱能)與食(營養)。

節十:業為生起之源

Tattha kamavacaram rupavacarab ca ti pabcavisati-vidham pi kusalakusalakammam abhisankhatam ajjhattika-santane kammasamutthanarupam patisandhim upadaya khane khane samutthapeti.

於此,自結生起始的每一剎那裡,二十五種屬於欲界與色界的善業及不善業在內相續流裡產生了以行為緣的業生色。

節十之助讀說明

業生色kammasamutthanarupa):在此業是指過去善心及不善心裡的思心所(cetana)。二十五種能夠產生色法的業是十二種不善心、八大善心及五色界善心裡的思心所。無色界善心裡的思心所只能產生無色界的結生,因此並不能產生業生色。

從結生的生時小剎那開始,在每一心識剎那裡的生、住、滅三個小剎那裡,業都產生了色法;業繼續在一世當中如此產生色法,直到死亡心之前的第十七個心為止。業生色有十八種:在九種業生色聚裡的八不離色(見節十七)、五淨色、兩種性根色、命根色、心色及空界。當中,八根色及心色只由業產生;對於其餘九種,只有在業生色聚裡的才是業生色,在其他色聚裡的是由其他因所產生。

節十一:心為生起之源

Arupavipaka-dvipabcavibbana-vajjitam pabcasattati-vidham pi cittam cittasamutthanarupam pathamabhavangam upadaya jayantam eva samutthapeti.

從第一個有分心開始,除了無色界果報心與雙五識之外的七十五心都會產生心生色,但只有在「生(時)」才能產生(心生色)。

Tattha appanajavanam iriyapatham pi sannameti. Votthapana-kamavacarajavan’abhibba pana vibbattim pi samutthapenti. Somanassajavanani pan’ettha terasa hasanam pi janenti.

於此,安止速行也保持姿勢。但確定心、欲界速行及神通心也能產生(身與語)表。於此,十三悅俱速行也能生笑。

節十一之助讀說明

心生色cittasamutthanarupa):從結生心之後的第一個有分心的生時開始,心生色就開始生起。結生心不能產生心生色,因為此心初來到新一世,所以在投生時只有業生色生起。十種根識(雙五識)缺少產生色法之力,而四無色界果報心只能在無色地裡生起,所以不能產生心生色。根據諸論師的看法,名法是在生時最強,色法則是在住時最強。因此心只有在它最強的生時才會產生色法,而不會在住時或滅時產生色法。

安止速行等等:保持身體姿勢是心的一種作用。二十六種安止速行(十色界、八無色界與八出世間安止速行)只是保持身體坐、立或臥的姿勢。上述所提及的確定心、欲界速行心與神通心三十二種則不單只保持姿勢,而是也能產生身表及語表。

十三悅俱速行也能生笑:普通凡夫只能通過四種悅俱貪根心及四種悅俱大善心八者之一生笑。有學聖者則通過其中六心之一生笑,即除去兩種悅俱邪見相應的貪根心。阿羅漢則通過四種悅俱大唯作心及無因生笑心五者之一生笑。

節十二:時節(熱能)為生起之源

Situnhotu-samabbata tejodhatu thitipatta va utu-samutthanarupam ajjhattab ca bahiddha ca yatharaham samutthapeti.

包含熱與冷兩者的火界在達到住時即能根據情況在內及外產生時節生色(熱能生色)。

節十二之助讀說明

時節生色utusamutthanarupa):從結生心的住時開始,在業生色聚裡的火界即能開始產生時節生色。在此後的一世當中,由一切四種因產生的色聚裡的火界都能在住時產生時節生色。外在無生命物的火界也能產生時節生色。

節十三:食(營養)為生起之源

Ojasankhato aharo aharasamutthanarupam ajjhoharana-kale thanappatto va samutthapeti.

稱為食素的食,吞下之後,在達到住時的時候,即能產生食生色。

節十三之助讀說明

食生色aharasamutthanarupa):從吞下後開始,在受到(消化之火)支助之下,(食物裡屬於時節生)色聚的食素即能產生食生色。在已達到住時的食生色聚裡的食素能夠(在其他食生食素支助之下,)再產生新一代的純八法聚,而該八法聚裡的食素又能產生另一個八法聚;如是食素能夠如此產生十至十二代的食生八法聚。當孕婦所吃下的食物的營養傳送到胎兒裡時,它即能在胎兒裡產生色法。由其他三因(即:業、心與時節)產生的色聚裡的食素也能連續地產生幾代的食生八法聚。一天裡所吃下的食物能夠維持身體長達七天。

節十四:依生起之源分析

Tattha hadaya-indriyarupani kammajan’eva, vibbatti-dvayam cittajam eva, saddo cittotujo, lahutadittayam utucittaharehi sambhoti. Avinibbhogarupani c’eva akasa-dhatu ca catuhi sambhutani. Lakkhanarupani na kutoci jayanti.

於此,心色與八根色是業生。兩種表色只由心生。聲是心生與時節所生。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與色適業性)三種是由時節、心與食所生。八不分離色與空界由四因所生。相色則不從任何因而生。

節十四之助讀說明

說話的聲音是由心生,非說話的聲音是由時節生。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與色適業性三種是由好的時節、開朗的心與品質高的食素所生;不好的時節、沉重的心與不良的食素則產生色法的沉重性、僵硬性與不適業性。空界是位於由四種因所生的諸色聚之間的空間,因此視之為由四因所生。在下文會解釋為何三種相色並不是由任何因所生。

節十五:總結

Attharasa pannarasa terasa dvadasa ti ca

Kammacittotukaharajani honti yathakkamam.

Jayamanadirupanam sabhavatta hi kevalam

Lakkhanani na jayanti kehici ti pakasitam.

從業、心、時節與食所生的(色法)各有十八、十五、十三與十二種。

已說相色並非由任何(因)所生,因為它們的自性只是生起等素質。

Ayam ettha rupasamutthananayo.

於此,這是色法生起之源。

節十五之助讀說明

十八種業生色是八不離色、八根色、心色與空界。

十五種心生色是八不離色、五變化色、聲音與空界。

十三種時節生色是八不離色、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聲音與空界。

十二種食生色是八不離色、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與空界。

依因的數目,二十八色可再如下地分類:

有一因的色法:八根色、心色及兩種表色,一共有十  一種。

有二因的色法:聲音,只有一種。

有三因的色法: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與色適業性,一  共有三種。

有四因的色法:八不離色與空界,一共有九種。

沒有因的色法:相色,一共有四種。

聚的構成

kalapayojana

節十六:簡說

Ekuppada ekanirodha ekanissaya sahavuttino ekavisati rupakalapa nama.

由於同生、同滅、擁有同一個依處及同時發生而名為色聚的有二十一種。

節十六之助讀說明

色法不會單獨生起,必須組合成色聚(rupakalapa)才能生起,而在此列舉了二十一種色聚。有如一切心所擁有四相一般(見第二章、節一),組成色聚的色法也有四相。在一粒色聚裡的所有色法都同生同滅,它們都擁有同一個依處,即俱生的四大元素;此四大元素是所造色的近因,而任何一個元素的近因則是其他三大元素。再者,它們從生至滅都同時發生。

節十七:業生色聚

Tattha jivitam avinibbhogarupab ca cakkhuna saha cakkhudasakan ti pavuccati. Tatha sotadihi saddhim sotadasakam, ghanadasakam, jivhadasakam, kayadasakam, itthibhavadasakam, pumbhavadasakam, vatthudasakab ca ti yathakkamam yojetabbam. Avinibbhogarupam eva jivitena saha jivitanavakan ti pavuccati. Ime nava kamma-samutthanakalapa.

其中,命(根)、八不離色及眼(淨色)名為眼十法。同樣地,(把首九種)加上個別的耳(淨色)等則名為耳十法、鼻十法、舌十法、身十法、女性十法、男性十法、(心)所依處十法。八不離色加上命(根)則名為命根九法。這九種色聚是由業所生。

節十八:心生色聚

Avinibbhogarupam pana suddhatthakam. Tad eva kayavibbattiya saha kayavibbattinavakam; vacivibbatti saddehi saha vacivibbattidasakam; lahutadihi saddhim lahutadi-ekadasakam, kayavibbatti-lahutadi-dvadasakam, vacivibbatti-saddalahutadi-terasakab ca ti cha citta-samutthanakalapa.

八不離色組成「純八法」。它們加上身表組成身表九法;加上語表與聲音組成語表十法;加上輕快性(柔軟性及適業性)三種組成輕快性十一法;加上身表與輕快性(柔軟性及適業性)三種成十二法;加上語表、聲音與輕快性(柔軟性及適業性)三種成十三法。這六種色聚是由心生。

節十九:時節生色聚

Suddhatthakam, saddanavakam, lahutadi-ekadasakam, sadda-lahutadi-dvadasakab ca ti cattaro utusamutthana-kalapa.

純八法、聲九法、輕快性十一法及聲輕快性十二法四種色聚是由時節所生。

節二十:食生色聚

Suddhatthakam lahutadi-ekadasakab ca ti dve ahara-samutthanakalapa.

純八法與輕快性十一法是兩種由食所生的色聚。

節廿一:內與外

Tattha suddhatthakam saddanavakab ca ti dve utusamutthanakalapa bahiddha pi labbhanti. Avasesa pana sabbe pi ajjhattikam eva.

當中,在外也有時節生的兩種色聚:純八法與聲九法。其餘一切都只是內在的而已。

5-2:二十一種色聚

 

 

色聚名稱

所包含的色法

業生

1

眼十法聚

八不離色、命根色與眼淨色

2

耳十法聚

八不離色、命根色與耳淨色

3

鼻十法聚

八不離色、命根色與鼻淨色

4

舌十法聚

八不離色、命根色與舌淨色

5

身十法聚

八不離色、命根色與身淨色

6

女性十法聚

八不離色、命根色與女根色

7

男性十法聚

八不離色、命根色與男根色

8

心所依處十法聚

八不離色、命根色與心色

9

命根九法聚

八不離色與命根色

心生

10

純八法聚

八不離色

11

身表九法聚

八不離色與身表

12

輕快性十一法聚

八不離色、輕快性、柔軟性與適業性

13

身表輕快性十二法聚

八不離色、身表、輕快性、柔軟性與適業性

14

語表十法聚

八不離色、語表與聲音

15

語表聲輕快性十三法聚

八不離色、語表、聲音、輕快性、柔軟性與適業性

時節生

16

純八法聚

八不離色

17

聲九法聚

八不離色與聲音

18

輕快性十一法聚

八不離色、輕快性、柔軟性與適業性

19

聲輕快性十二法聚

八不離色、聲音、輕快性、柔軟性與適業性

食生

20

純八法聚

八不離色

21

輕快性十一法聚

八不離色、輕快性、柔軟性與適業性

 

節廿二:總結

Kammacittotukaharasamutthana yathakkamam

Nava cha caturo dve ti kalapa ekavisati.

Kalapanam paricchedalakkhanatta vicakkhana

Na kalapangam icc’ahu akasam lakkhanani ca.

一共有二十一種色聚,順序由業、心、時節及食所生的是九、六、四與兩種。

由於空(界)只是區別,相(色)只是表相,因此智者說它們不是色聚的成份。

Ayam ettha kalapayojana.

於此,這是聚的構成。

色法轉起的次第

rupappavattikkama

節廿三:在欲世間裡

Sabbani pan’etani rupani kamaloke yatharaham anunani pavattiyam upalabbhanti. Patisandhiyam pana samsedajanab e’eva opapatikanab ca cakkhu-sota-ghana-jivha-kaya-bhava-vatthu-dasaka-sankhatani satta dasakani patubhavanti ukkatthavasena. Omakavasena pana cakkhu-sota-ghana-bhava-dasakani kadaci pi na labbhanti. Tasma tesam vasena kalapahani veditabba.

在欲世間裡,根據情況,於生命期當中能夠毫不缺少地獲得這一切色法。但在結生時,對於濕生與化生的有情,最多只有七種十法聚生起,即:眼、耳、鼻、舌、身、性與心所依處十法聚。最少的有時候則不得眼、耳、鼻與性十法聚。當如是知色聚會如何缺少。

Gabbhaseyyakasattanam pana kaya-bhava-vatthu-dasaka-sankhatani tini dasakani patubhavanti. Tattha pi bhavadasakam kadaci na labbhati. Tato param pavattikale kamena cakkhudasakadini ca patubhavanti.

對於胎生的有情,(在結生時)有身、性與心所依處三種十法聚生起。然而,有時候則不得性十法聚。此後,在生命期裡,則會漸次生起眼十法聚等。

節廿三之助讀說明

這一篇是關於在不同的生存地裡,於結生及生命期裡生起的有那些色聚。根據佛教,出生的方式有四種,即:卵生(andaja)、胎生(jalabuja)、濕生(samsedaja)及化生(opapatika)。濕生的有情包括了某些下等的畜生。一般上肉眼是看不到化生的有情的;而多數的餓鬼與天神都屬於這一類。上文裡所提到的「胎生有情」已隱喻式地包括了卵生有情。

節廿四:色相續流

Icc’evam patisandhim upadaya kammasamutthana, dutiyacittam upadaya cittasamutthana, thitikalam upadaya utusamutthana, ojapharanam upadaya aharasamutthana ca ti catusamutthana-rupakalapasantati kamaloke dipajala viya nadisoto viya ca yavatayukam abbocchinnam pavattati.

如是,在欲世間以四個方式生起的色相續流,即:業生的從結生那一刻開始;心生的從第二個心識剎那開始;時節生的從(結生心的)住時開始;食生的從食素(營養)傳到時開始,有如燈火或河水之流一般不斷地流下去,直至生命結束。

Maranakale pana cuticitt’opari sattarasamacittassa thitikalam upadaya kammajarupani na uppajjanti. Puretaram uppannani ca kammajarupani cuticittasamakalam eva pavattitva nirujjhanti. Tato param cittajaharajarupab ca vocchijjati. Tato param utusamutthana-rupaparampara yava matakalebarasankhata pavattanti.

但在死亡時,在死亡心之前的第十七個心的住時開始,業生色即不再生起。在之前生起的業生色會繼續存在直至死亡的那一剎那,然後即滅盡。隨後,心生色與食生色也滅盡。此後,在屍體裡,只是由時節所產生的色相續流。

節廿六:偈

Icc’evam matasattanam punad eva bhavantare

Patisandhim upadaya tatha rupam pavattati.

如是有情死,再生於後有;

從結生開始,色法又轉起。

Rupaloke pana ghana-jivha-kaya-bhava-dasakani ca aharajakalapani ca na labbhanti. Tasma tesam patisandhikale cakkhu-sota-vatthuvasena tini dasakani jivitanavakab ca ti cattaro kammasamutthanakalapa, pavattiyam cittotu-samutthana ca labbhanti.

在色世間裡並沒有鼻、舌、身與性十法聚及食生色聚。因此,對於那些(色界天的)有情,在結生時有四種業生色聚生起,即:眼、耳與心所依處三種十法聚及命根九法聚。在生命期裡,也有心生色及時節生色。

節廿七之助讀說明

由於色界天的有情是無性的,所以沒有兩種性十法聚。雖然他們也有鼻子、舌頭與身體,但這些身體部份並沒有各自的淨色。

節廿八:於無想有情

Asabbasattanam pana cakkhu-sota-vatthu-saddani pi na labbhanti. Tatha sabbani pi cittajarupani. Tasma tesam patisandhikale jivitanavakam eva pavattiyab ca sadda-vajjitam utusamutthanarupam atiricchati.

於無想有情,眼、耳、心所依處與聲音也都沒有。同樣地,心生色也都沒有。因此,在他們結生的那一剎那,只有命根九法聚生起。在生命期裡,除了聲音之外,也有其餘的時節生色。

節廿九:總結

Icc’evam kama-rup’asabbisankhatesu tisu thanesu patisandhi-pavattivasena duvidha rupappavatti veditabba.

如是當知在欲界、色界及無想有情三處的色法在結生時與在生命期裡這兩方面的轉起。

Atthavisati kamesu honti tevisa rupisu

Sattaras’ev’asabbinam arupe natthi kibci pi.

Saddo vikaro jarata maranab c’opapattiyam

Na labbhanti pavatte tu na kibci pi na labbhati.

在欲界裡有二十八種色法;在色界裡有二十三種;於無想有情則有十七種;在無色界裡則完全沒有色法。

在結生時沒有聲音、變化色、色老性及死(即:色無常性)。在生命期裡,則沒有任何色法是不可得的。

Ayam ettha rupappavattikkamo.

於此,這是色法轉起的次第。

涅槃

Nibbana

節三十:定義

Nibbanam pana lokuttarasankhatam catumaggabanena sacchikatabbam magga-phalanam alambanabhutam vana-sankhataya tanhaya nikkhantatta nibbanan ti pavuccati.

涅槃被稱為出世間,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證得。它是道與果的所緣,被稱為涅槃是因為它離去渴愛這一個糾纏物。

節三十之助讀說明

涅槃被稱為出世間:作為此章結尾的這一篇簡要地解釋第四種究竟法:涅槃(Nibbana)。在詞源學方面,巴利文Nibbana(涅槃,梵文Nirvana)是源自動詞nibbati,意為「被吹滅」或「被熄滅」。因此它是表示熄滅了世間的貪、瞋、痴之火。但諸巴利論師較喜歡解釋它為渴愛的糾纏(vana)的不存在或離去(nikkhantatta)。只要人們還受到渴愛的糾纏,他們還被綁在生死輪迴裡(samsara);但在滅盡一切渴愛時,人們即會證悟涅槃,解脫生死輪迴。

節卅一:分析

Tad etam sabhavato ekavidham pi sa-upadisesa-nibbanadhatu anupadisesa-nibbanadhatu ca ti duvidham hoti karanapariyayena. Tatha subbatam animittam appanihitab ca ti tividham hoti akarabhedena.

雖然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種,但依(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即:有餘涅槃界與無餘涅槃界。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即:空、無相與無願。

節卅一之助讀說明

雖然依自性涅槃只有一種等等:涅槃是一個不能再分解的究竟法。它是完全出世間的,而只有一個自性,那就是完全超越有為世間的無為不死界。然而,依分別的根據則成兩種;該分別的根據是(體驗它的)五蘊是否還存在。阿羅漢所體驗的涅槃界名為「有餘涅槃界」(sa-upadisesa-nibbanadhatu),因為雖然一切煩惱已滅盡,但由於過去執取所產生的諸蘊還存在。在阿羅漢死時所證得的涅槃界名為「無餘涅槃界」(anupadisesa-nibbanadhatu),因為五蘊已完全被捨棄,不再後有。在註疏裡這兩個涅槃界也個別被稱為「煩惱之滅盡」(kilesa-parinibbana)及「諸蘊之滅盡」(khandha-parinibbana)。

依不同的方面,涅槃有三種:涅槃被稱為空(subbata)是因為它毫無貪瞋痴,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為法;被稱為無相(animitta)是因為它毫無貪瞋痴之相,也因為它毫無一切有為法之相;被稱為無願(appanihita)是因為它毫無貪瞋痴的渴望,也因為它毫無渴愛之欲。

節卅二:總結

Padam accutam accantam asankhatam anuttaram

Nibbanam iti bhasanti vanamutta mahesayo.

Iti cittam cetasikam rupam nibbanam icc’api

Paramattham pakasenti catudha va tathagata.

解脫渴愛的大知見者說涅槃是不死、無盡、無為及無上。

如是,如來開顯四種究竟法:心、心所、色及涅槃。

 

Iti Abhidhammatthasangahe

Rupasangahavibhago nama

chattho paricchedo.

《阿毗達摩概要》裡

名為「色之概要」的

第六章至此完畢。

 



[1] 根據《大義釋》(Mahaniddesa):ruppati, kuppati, ghattiyati, piliyati, bhijjati

[2] 《阿毗達摩義廣釋》:Sitonhadi-virodhippaccyehi vikaram apajjati apadiyati.

[3] 詳見《清淨道論》第十四章、段三六至七○。

[4] 譯按:以下是譯自《殊勝義註》(英、頁四二一)對陰陽人(雙性人)的解釋:

「陰陽人有一個或兩個(性)根?一個,女性陰陽人擁有女根,男性陰陽人則擁有男根。若是如此,豈不是沒有第二類陰陽人?因為女根是特相(vyabjana)的原因,男性陰陽人豈不是沒有性根色?於此(男性陰陽人),女根並不是特相的原因,因為它是肯定不存在的。

當女性陰陽人對女人生起念時,男性的特徵即會顯現,而女性的特徵即會自動隱藏起來;反之也是如此。對於這些人,若性根是後來顯現的特徵的原因,那麼,他們就會同時擁有兩性的特徵。但事實上是沒有這回事的。如是,當知於陰陽人性根並不是(男女性)特徵的原因。(那其原因又是什麼?)朋友,慾念之業是其原因。

由於陰陽人只有一個性根,所以女性陰陽人能夠自己懷孕,也能夠令到他人懷孕;男性陰陽人能夠令到他人懷孕,但自己並不能懷孕。」

回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