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句經
《法句經》目錄
一、雙品 ………… 3 3 二、不放逸品 …… 5 三、心品 ………… 6 四、花品
………… 7 五、愚人品 ……… 10 六、智者品
………12 七、阿羅漢品
……14 八、千品
…………15 九、惡品
…………17 十、刀杖品
………19 十一、老品 ………20 十二、自己品…… 22 十三、世品
………24 |
|
十四、佛陀品
………25 十五、樂品 …………27 十六、喜愛品 ………29 十七、忿怒品 ………30 十八、垢穢品 ………32 十九、法住品 ………34 二十、道品 …………36 廿一、雜品 …………39 廿二、地獄品 ……41 廿三、象品 ………42 廿四、愛欲品 ……44 廿五、比丘品 ……47 廿六、婆羅門品
…49 |
〈 一、雙 品 〉
1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1]。若以染污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苦隨彼,如輪隨獸足[2]。
2 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若以清淨意,或語.或行業,
是則樂隨彼,如影不離形。
3 「彼罵我.打我,敗我.劫奪我」,若人懷此念,怨恨不能息。
4 「彼罵我.打我,敗我.劫奪我」,若人捨此念,怨恨自平息。
5 於此世界中,從非怨止怨,唯以忍止怨;此古聖常法。
6 彼人[3]不了悟:「我等將毀滅」[4]。若彼等知此,則諍論自息。
7 唯求住淨樂[5],不攝護諸根[6],飲食不知量[7],懈惰.不精進,
彼實為魔[8] 伏,如風吹弱樹。
8 願求非樂[9] 住,善攝護諸根,飲食知節量,具信[10] 又精進,魔[11] 不能勝彼,如風吹石山。
9 若人穿袈裟,不離諸垢穢,無誠實克己,不應著袈裟。
10 若人離諸垢[12],能善持戒律,克己與誠實,彼應著袈裟。
11 非真思真實,真實見非真,邪思惟境界,彼不達真實。
12 真實思真實,非真知非真,正思惟境界,彼能達真實。
13 如蓋屋不密,必為雨漏浸,如是不修心,貪欲必漏入。
14 如善密蓋屋,不為雨漏浸,如是善修心,貪欲不漏入。
15 現世此處悲,死後他處悲,作諸惡業者,兩處俱憂悲,
見自惡業已,他悲.他苦惱。
16 現世此處樂,死後他處樂,作諸善業者,兩處俱受樂,
見自善業已,他樂.他極樂。
17 現世此處苦,死後他處苦,作諸惡業者,兩處俱受苦,
現悲「我作惡」,墮惡趣更苦。
18 現世此處喜,死後他處喜,修諸福業者,兩處俱歡喜,
現喜「我修福」,生善趣更喜。
19 雖多誦經集,放逸而不行,如牧數他牛,自無沙門分。
20 雖誦經典少,能依教實行,具足正知識,除滅貪.瞋.癡,
善淨解脫心,棄捨於世欲,此界.或他界,彼得沙門分[13]。
21 無逸不死[14] 道,放逸趣死路。無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尸。
22 智者深知此,所行不放逸。不放逸得樂,喜悅於聖境。
23 智者常堅忍,勇猛修禪定。解脫得安隱,證無上涅槃。
24 奮勉常正念,淨行能克己,如法而生活,無逸.善名增。
25 奮勉.不放逸,克己.自調御,智者自作洲,不為洪水沒[15]。
26 暗鈍愚癡人,耽溺於放逸,智者不放逸,如富人護寶。
27 莫耽溺放逸,莫嗜愛欲樂。警覺修定者,始得大安樂。
28 智者以無逸,除逸則無憂,聖賢登慧閣,觀愚者多憂,
如登於高山,俯視地上物。
29 放逸中無逸,如眾睡獨醒。智者如駿馳,駑駘所不及。
30 摩伽[16] 以無逸,得為諸天主。無逸人所讚,放逸為人訶。
31 樂不放逸比丘,或者懼見放逸,猶如猛火炎炎,
燒去大結.小結[17]。
32 樂不放逸比丘,或者懼見放逸,彼已鄰近涅槃,必定不易墮落。
33 輕動變易心,難護.難制服。智者調直之,如匠搦[18]箭直。
34 如魚離水棲,投於陸地上,以此戰慄心,擺脫魔境界。
35 此心隨欲轉,輕躁難捉摸。善哉心調伏,心調得安樂。
36 此心隨欲轉,微妙極難見。智者防護心,心護得安樂。
37 遠行與獨行,無形隱深窟。誰能調伏心,解脫魔羅縛。
38 心若不安定,又不了正法,信心不堅者,智慧不成就。
39 若得無漏心[19],亦無諸惑亂,超越善與惡[20],覺者無恐怖。
40 知身如陶器,住心似城廓,慧劍擊魔羅,守勝.莫染著[21]。
41 此身實不久,當睡於地下,被棄無意識,無用如木屑。[22]
42 仇敵害仇敵,怨家對怨家,若心向邪行[23],惡業最為大。
43 善非父母作,亦非他眷屬,若心向正行,善業最為大。
44 誰征服地界[24],閻魔界.天界,誰善說法句,如巧匠[25] 採花?
45 有學[26] 克地界,閻魔界[27].天界,有學說法句,如巧匠採花。
46 知此身如泡,覺悟是幻法,折魔羅花箭[28],越死王所見。
47 採集諸花已,其人心愛著,死神捉將去,如瀑流睡村[29]。
48 採集諸花已,其人心愛著,貪欲無厭足,實為死魔伏。
49 牟尼[30] 入村落,譬如蜂採華,不壞色與香,但取其蜜去。
50 不觀他人過,不觀作不作,但觀自身行,已作與未作。
51 猶如鮮妙花,色美而無香,如是說善語,彼不行無果[31]。
52 猶如鮮妙花,色美而芳香,如是說善語,彼實行有果。
53 如從諸花聚,得造眾花鬘,如是生為人,當作諸善事。
54 花香不逆風,栴檀.多伽羅,末利香[32]亦爾。德香逆風薰,
彼正人之香,遍聞於諸方。
55 栴檀.多伽羅,拔悉基[33].青蓮,如是諸香中,戒香為最上。
56 栴檀.多伽羅,此等香甚微。持戒者最上,香薰諸天間。
57 成就諸戒行,住於不放逸,正智解脫者,魔不知所趣[34]。
58 猶如糞穢聚,棄著於大道,蓮華生其中,香潔而悅意。
59 如是糞穢等,盲昧凡夫中,正覺者弟子,以智慧光照。
〈 五、愚 品 〉
60 不眠者夜長,倦者由旬[35] 長,不明達正法──愚者輪迴長。
61 不得勝我者為友,與我相等者亦無,寧可堅決獨行居,
不與愚人作伴侶。
62 「此我子我財」,愚人常為憂。我且無有我,何有子與財?
63 愚者自知愚,彼即是智人。愚人自謂智,實稱真愚夫。
64 愚者雖終身,親近於智人,彼不了達摩[36],如匙嘗湯味。
65 慧者須臾頃,親近於智人,能速解達摩,如舌嘗湯味。
66 愚人不覺知,與自仇敵行,造作諸惡業,受定眾苦果。
67 彼作不善業,作已生後悔,哭泣淚滿面,應得受異熟[37]。
68 若彼作善業,作已不追悔,歡喜而愉悅,應得受異熟。
69 惡業未成熟,愚人思如蜜;惡業成熟時,愚人必受苦。
70 愚者月復月,雖僅取少食──以孤沙草端[38];
彼所得功德,不及思法者,十六分之一。
71 猶如搆牛乳,醍醐非速成。愚人造惡業,不即感惡果,
業力隨其後,如死灰覆火。
72 愚夫求知識,反而趨滅亡,損害其幸福,破碎其頭首[39]。
73 愚人騖虛名:僧中作上座,僧院為院主,他人求供養。
74「僧與俗共知──此事由我作,事無論大小,
皆由我作主」,愚人作此想,貪與慢增長。
75 一道引世利,一道向涅槃[40]。佛弟子比丘,當如是了知,
莫貪著世利,專注於遠離。
〈 六、智 者 品 〉
76 若見彼智者──能指示過失,並能譴責者,當與彼為友;猶如知識者,能指示寶藏。與彼智人友,定善而無惡。
77 訓誡與教示,阻他人過惡。善人愛此人,但為惡人憎[41]。
78 莫與惡友交,莫友卑鄙者。應與善友交,應友高尚士[42]。
79 得飲法水者,心清而安樂。智者常喜悅,聖者所說法。
80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矯箭,木匠之繩木,智者自調御[43]。
81 猶如堅固巖,不為風所搖,毀謗與讚譽,智者不為動。
82 亦如一深池,清明而澄淨,智者聞法已,如是心清淨。
83 善人離諸欲,不論諸欲事。苦樂所不動,智者無喜.憂。
84 不因自因他,智者作諸惡,不求子.求財、及謀國作惡。
不欲以非法,求自己繁榮。彼實具戒行,智慧正法者。
85 於此人群中,達彼岸者少。其餘諸人等,徘徊於此岸[44]。
86 善能說法者,及依正法行,彼能達彼岸,度難度魔境
[45]。
87 應捨棄黑法,智者修白法[46],從家來無家[47],喜獨處不易[48]。
88 當求是法樂,捨欲無所有[49],智者須清淨,自心諸垢穢。
89 彼於諸覺支[50],正心而修習。遠離諸固執,樂捨諸愛著,
漏盡[51]而光耀,此世證涅槃。
〈 七、阿 羅 漢 品 〉
90 路行盡[52]無憂,於一切解脫,斷一切繫縛[53],無有苦惱者。
91 正念奮勇者,彼不樂在家。如鵝離池去,彼等棄水家。
92 彼等無積聚[54],於食如實知,空.無相解脫[55]──是彼所行境,如鳥遊虛空,蹤跡不可得。
93 彼等諸漏盡,亦不貪飲食,空.無相解脫──是彼所行境,如鳥遊虛空,蹤跡不可得。
94 彼諸根寂靜,如御者調馬,離我慢.無漏,為天人所慕。
95 彼已無憤恨,猶如於大地,彼虔誠堅固,如因陀揭羅[56],
如無污泥池,是人無輪迴。
96 彼人心寂靜,語與業寂靜,正智而解脫,如是得安穩。
97 無信[57].知無為,斷繫.因永謝[58],棄捨於貪欲,真實無上士。
98 於村落林間,平地或丘陵,何處有羅漢,彼地即可慶。
99 林野甚可樂,世人所不樂;彼喜離欲樂,不求諸欲樂。
〈 八、千 品 〉
100 雖誦一千言,若無義理者,不如一義語,聞已得寂靜。
101 雖誦千句偈,若無義理者,不如一句偈,聞已得寂靜。
102 彼誦百句偈,若無義理者,不如一法句,聞已得寂靜。
103 彼於戰場上,雖勝百萬人;未若克己者,戰士之最上!
104 能克制自己,過於勝他人。若有克己者,常行自節制。
105 天神.乾闥婆[59],魔王並梵天,皆遭於敗北,不能勝彼人。
106 月月投千金──供犧牲百年,不如須臾間,
供養修己者,彼如是供養,勝祭祀百年。
107 若人一百年──事火於林中,不如須臾間,供養修己者,彼如是供養,勝祭祀百年。
108 若人於世間,施捨或供養[60],求福一週年,如是諸功德,
不及四分一,禮敬正直者。
109 好樂敬禮者,常尊於長老,四法得增長:壽.美.樂與力。[61]
110 若人壽百歲──破戒.無三昧[62],不如生一日
──持戒.修禪定。
111 若人壽百歲──無慧.無三昧,不如生一日
──具慧.修禪定。
112 若人壽百歲──怠惰.不精進,不如生一日
──勵力行精進。
113 若人壽百歲──不見生滅法,不如生一日
──得見生滅法。[63]
114 若人壽百歲──不見不死道,不如生一日
──得見不死道。
115 若人壽百歲──不見最上法,不如生一日
──得見最上法 [64]。
〈 九、惡 品 〉
116 應急速作善,制止罪惡心。怠慢作善者,心則喜於惡。
117 若人作惡已,不可數數作;莫喜於作惡,積惡則受苦。
118 若人作善已,應復數數作;當喜於作善,積善則受樂。
119 惡業未成熟,惡者以為樂。惡業成熟時,惡者方見惡。
120 善業未成熟,善人以為苦。善業成熟時,善人始見善。
121 莫輕於小[65] 惡!謂「我不招報」,須知滴水落,
亦可滿水瓶,愚夫盈其惡,少許少許積。
122 莫輕於小善!謂「我不招報」,須知滴水落,
亦可滿水瓶,智者完其善,少許少許積。
123 商人避險道,伴少而貨多;愛生避毒品[66],避惡當亦爾。
124 假若無有瘡傷手,可以其手持毒藥。毒不能患無傷手。
不作惡者便無惡。
125 若犯無邪者,清淨無染者,罪惡向愚人,如逆風揚塵。
126 有人生於母胎中,作惡者則墮地獄,正直之人昇天界,
漏盡者證入涅槃。
127 非於虛空及海中,亦非入深山洞窟,欲求逃遁惡業者,世間實無可覓處。
128 非於虛空及海中,亦非入深山洞窟,欲求不為死魔制,
世間實無可覓處。
129 一切懼刀杖,一切皆畏死,以自度[68]
他情,莫殺教他殺。
130 一切懼刀杖,一切皆愛生,以自度他情,莫殺教他殺。
131 於求樂有情,刀杖加惱害,但求自己樂,後世樂難得。
132 於求樂有情,不加刀杖害,欲求自己樂,後世樂可得。
133 對人莫說粗惡語,汝所說者還說汝。憤怒之言實堪痛;
互擊刀杖可傷汝。
134 汝若自默然,如一破銅鑼,已得涅槃路;於汝無諍故。
135 如牧人以杖,驅牛至牧場,如是老與死.驅逐眾生命。
136 愚夫造作諸惡業,卻不自知有果報,癡人以自業感苦,
宛如以火而自燒。
137 若以刀杖害,無惡無害者,十事中一種,彼將迅速得。
138 極苦痛失財,身體被損害,或重病所逼,或失心狂亂。
139 或為王迫害,或被誣重罪,或眷屬離散,或破滅財產。
140 或彼之房屋,為劫火焚燒。癡者身亡後,復墮於地獄。
141非裸行結髮,非塗泥絕食,臥地自塵身,非以蹲踞住[69],不斷疑惑者,能令得清淨。
142 嚴身住寂靜,調御而克制,必然修梵行,不以刀杖等,
加害諸有情,彼即婆羅門,彼即是沙門,彼即是比丘[70]。
143 以慚自禁者,世間所罕有,彼善避羞辱,如良馬避鞭。
144 如良馬加鞭,當奮勉懺悔。以信.戒.精進,以及三摩地,善分別正法,以及明行足[71],汝當念勿忘,消滅無窮苦。
145 灌溉者引水,箭匠之矯箭,木匠之繩木,善行者自御。
〈 十一、老 品 〉
146 常在燃燒[72] 中,何喜.何可笑?幽暗[73] 之所蔽,
何不求光明?
147 觀此粉飾身:瘡[74]傷.一堆骨,疾病.多思惟[75]。絕非常存者。
148 此衰老形骸,病藪[76]而易壞;朽聚必毀滅,有生終歸死。
149 猶如葫盧瓜,散棄於秋季,骸骨如鴿色,觀此何可樂?
150 此城骨所建,塗以血與肉,儲藏老與死,及慢並虛偽[77]。
151 盛飾王車亦必朽,此身老邁當亦爾。唯善人法[78] 不老朽,
善人傳示於善人。
152 寡聞之愚人,生長如牡牛,唯增長筋肉,而不增智慧。
153 經多生輪迴,尋求造屋者[79],但未得見之,痛苦再再生。
154 已見造屋者!不再造於屋。椽桷[80] 皆毀壞,棟樑亦摧折。
我既證無為,一切愛盡滅 [81]。
155 少壯不得財,並不修梵行,如池邊老鷺,無魚而萎滅。
156 少壯不得財,並不修梵行,臥如破折弓,悲歎於過去。
〈 十二、自 己 品 〉
157 若人知自愛,須善自保護。三時[82]中一時,智者應醒覺。
158 第一將自己,安置於正道,然後教他人;賢者始無過。
159 若欲誨他者,應如己所行,自制乃制他,克己實最難。
160 自為自依怙,他人何可依[83]?自己善調御,證難得所依[84]。
161 惡業實由自己作,從自己生而自起。惡業摧壞於愚者,猶如金剛破寶石。
162 破戒如蔓蘿,纏覆裟羅樹[85]。彼自如此作,徒快敵者意。
163 不善事易作,然無益於己;善與利益事,實為極難行。
164 惡慧.愚癡人,以其邪見故,侮蔑羅漢教,依正法行者,
以及尊者教,而自取毀滅,如格他格草[86],結果自滅亡。
165 惡實由己作,染污亦由己;由己不作惡,清淨亦由己。
淨.不淨依己,他何能淨他?
166 莫以利他事,忽於己利益[87]。善知己利者,常專心利益。
〈 十三、世 品 〉
167 莫從卑劣法。莫住於放逸。莫隨於邪見。莫增長世俗[88]。
168 奮起莫放逸!行正法善行。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樂。
169 行正法善行。勿行於惡行。依正法行者,此世.他世樂。
170 視如水上浮漚,視如海市蜃樓,若人觀世如是,
死王不得見他。
171 來看這個世界,猶如莊嚴王車。愚人沈湎此中,
智者毫無執著。
172 若人先放逸,但後不放逸。彼照耀此世,如月出雲翳。
173 若作惡業已,覆之以善者。彼照耀此世,如月出雲翳。
174 此世界盲暝,能得見者少。如鳥脫羅網,鮮有昇天者。
175 天鵝飛行太陽道[89],以神通力可行空[90]。智者破魔王魔眷,得能脫離於世間。
176 違犯一乘法[91],及說妄語者,不信來世者,則無惡不作。
177 慳者不生天。愚不讚布施。智者隨喜施,後必得安樂。
178 一統大地者,得生天上者,一切世界主,不及預流[92] 勝。
〈 十四、佛 陀 品 〉
179 彼之勝利無能勝,敗者於世無可從,佛智無邊.無行跡[93],汝復以何而誑惑?
180 彼已不具於結縛,愛欲難以誘使去,佛智無邊.無行跡,汝復以何而誑惑?
181 智者修禪定,喜出家.寂靜[94],正念.正覺者,天人所敬愛。
182 得生人道難,生得壽終難,得聞正法難,遇佛出世難。
183 一切惡莫作,一切善應行,自調淨其意,是則諸佛教。[95]
184 諸佛說涅槃最上,忍辱為最高苦行。害他實非出家者,
惱他不名為沙門。
185 不誹與不害,嚴持於戒律[96],飲食知節量,遠處而獨居,
勤修增上定[97],是為諸佛教。
186 即使雨金錢,欲心不滿足。智者知淫欲,樂少而苦多!
187 故彼於天欲,亦不起希求。正覺者弟子,希滅於愛欲。
188 諸人恐怖故,去皈依山岳,或依於森林,園苑.樹支提[98]。
189 此非安穩依,此非最上依,如是皈依者,不離一切苦。
190 若人皈依佛,皈依法及僧,由於正智慧,得見四聖諦。
191 苦與苦之因,以及苦之滅,並八支聖道,能令苦寂滅[99]。
192 此皈依安穩,此皈依無上,如是皈依者,解脫一切苦。
193 聖人[100] 極難得,彼非隨處生;智者所生處,家族咸蒙慶。
194 諸佛出現樂,演說正法樂,僧伽和合樂,修士和合樂。
195 供養應供者──脫離於虛妄,超越諸憂患,佛及佛弟子。
196 若供養如是──寂靜無畏者,其所得功德,無能測量者。
〈 十五、樂 品 〉
197 我等[101]實樂生,憎怨中無憎。於憎怨人中,我等無憎住。
198 我等實樂生,疾病[102] 中無病。於疾病人中,我等無病住。
199 我等實樂生,貪欲中無欲。於貪欲人中,我等無欲住。
200 我等實樂生[103],我等無物障[104],我等樂為食,如光音天[105]人。
201 勝利生憎怨,敗者住苦惱。勝.敗兩俱捨,和靜[106]住安樂。
202無火如貪欲,無惡如瞋恨,無苦如五蘊,無樂勝寂靜。[107]
203 飢為最大病,行[108] 為最大苦;如實知此已,涅槃樂最上。
204 無病最上利,知足最上財,信賴最上親,涅槃最上樂。
205 已飲獨居味,以及寂靜味,喜飲於法味,離怖畏去惡。
206 善哉見聖者,與彼同住樂。由不見愚人,彼即常歡樂。
207 與愚者同行,長時處憂悲。與愚同住苦,如與敵同居。
與智者同住,樂如會親族。
208 是故真實:賢者.智者.多聞者,持戒虔誠與聖者,
從斯善人賢慧遊,猶如月從於星道。
〈 十六、喜 愛 品 〉
209 專事不當事,不事於應修,棄善.趨愛欲,卻羨自勉者[109]。
210 莫結交愛人,莫結不愛人。不見愛人苦,見憎人亦苦。
211 是故莫愛著,愛別離為苦。若無愛與憎,彼即無羈縛。
212 從喜愛生憂,從喜愛生怖;離喜愛無憂,何處有恐怖。
213 從親愛生憂,從親愛生怖;離親愛無憂,何處有恐怖。
214 從貪欲生憂,從貪欲生怖;離貪欲無憂,何處有恐怖。
215 從欲樂生憂,從欲樂生怖;離欲樂無憂,何處有恐怖。
216 從愛欲生憂,從愛欲生怖;離愛欲無憂,何處有恐怖。
217 具戒及正見,住法[110] 知真諦,圓滿自所行,彼為世人愛。
218 渴求離言法[111],充滿思慮心,諸欲心不著,是名上流人[112]。
219 久客異鄉者,自遠處安歸,親友與知識,歡喜而迎彼。
220 造福亦如是,從此生彼界,福業如親友,以迎愛者來。
〈 十七、忿 怒 品 〉
221 捨棄於忿怒,除滅於我慢,解脫一切縛[113],不執著名.色[114],彼無一物者,苦不能相隨。
222 若能抑忿發,如止急行車,是名善御者,餘為執韁人。
223 以不忿勝忿。以善勝不善。以施勝慳吝。以實勝虛妄。
224 諦語[115].不瞋恚,分施與乞者;以如是三事,能生於諸天。
225 彼無害牟尼,常調伏其身,到達不死境─無有悲憂處。
226 恆常醒覺者,日夜勤修學,志向於涅槃,息滅諸煩惱。
227 阿多羅[116]應知:此非今日事,古語已有之。默然為人誹,
多語為人誹,寡言為人誹;不為誹謗者,斯世實無有。
228 全被人誹者,或全被讚者,非曾有.當有[117],現在亦無有。
229 若人朝朝自反省,行無瑕疵並賢明,智慧.戒行兼具者,
彼為智人所稱讚。
230 品如閻浮金[118],誰得誹辱之?彼為婆羅門,諸天所稱讚。
231 攝護身忿怒,調伏於身行。捨離身惡行,以身修善行。
232 攝護語忿怒,調伏於語行。捨離語惡行,以語修善行。
233 攝護意忿怒,調伏於意行。捨離意惡行,以意修善行。
234 智者身調伏,亦復語調伏,於意亦調伏,實一切調伏。
〈 十八、垢 穢 品 〉
235 汝今已似枯燋葉,閻魔使者近身邊。汝已佇立死門前,旅途[119] 汝亦無資糧。
236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為智者。拂除塵垢無煩惱,
得達諸天之聖境[120]。
237 汝今壽命行已終,汝已移步近閻魔。道中既無停息處,
旅途汝亦無資糧。
238 汝宜自造安全洲,迅速精勤為智者。拂除塵垢無煩惱,
不復重來生與老。
239 剎那.剎那間,智者分分除,漸拂自垢穢,如冶工鍛金。
240 如鐵自生鏽,生已自腐蝕,犯罪者亦爾,自業導惡趣。
241 不誦經典穢,不勤為家穢,懶惰為色穢,放逸護衛穢[121]。
242 邪行婦人穢,吝嗇施者穢。此界及他界,惡法實為穢。
243 此等諸垢中,無明垢為最,汝當除此垢,成無垢比丘!
244 生活無慚愧,鹵莽如烏鴉,詆毀於他人,大膽自誇張,
傲慢邪惡者,其人生活易。
245 生活於慚愧,常求於清淨,不著欲謙遜,住清淨生活,
富於識見者,其人生活難。
246 若人於世界,殺生.說妄語,取人所不與,犯於別人妻。
247 及耽湎飲酒,行為如是者,即於此世界,毀掘自善根。
248 如是汝應知:不制則為惡;莫貪與非法,自陷於永苦。
249 若信樂故施。心嫉他得食,彼於晝或夜,不得入三昧。
250 若斬斷此心,拔根及除滅,則於晝或夜,彼得入三昧。
251 無火等於貪欲,無執著如瞋恚,無網等於愚癡,
無河流如愛欲。[122]
252 易見他人過,自見則為難。揚惡如颺糠,已過則覆匿,
253 若見他人過,心常易忿者,增長於煩惱;去斷惑遠矣。
254 虛空無道跡,外道無沙門。眾生喜虛妄,如來無虛妄。
255 虛空無道跡,外道無沙門。五蘊無常住,諸佛無動亂。
256 鹵莽處事故,不為法住者。智者應辨別──孰正與孰邪。
257 導人不鹵莽,如法而公平,智者護於法,是名法住者。
258 不以多言故,彼即為智者。安靜無怨怖,是名為智者。
259 不以多言故,彼為持法者。彼雖聞少分,但由身見法[126],
於法不放逸,是名持法者。
260 不因彼白頭,即得為長老。彼年齡虛熟,徒有長老名。
261 於彼具真實,具法[127]不殺生,節制並調伏,彼有智慧人。除滅諸垢穢,實名為長老。
262 嫉.慳.虛偽者,雖以其辯才,或由相端嚴,不為善良人。
263 若斬斷此心,拔根及除滅,彼捨瞋智者,名為善良人。
264 若破戒妄語,削髮非沙門。充滿欲與貪,云何為沙門?
265 彼息滅諸惡──無論大與小,因息滅諸惡,故名為沙門。
266 僅向他行乞,不即是比丘。行宗教法儀,亦不為比丘。
267 僅捨善與惡,修於梵行者,以知住此世[128],彼實名比丘。
268 愚昧無知者,不以默然故,而名為牟尼。智者如權衡[129]。
269 捨惡取其善,乃得為牟尼。彼知於兩界[130],故稱為牟尼。
270 彼人非聖賢,以其殺生故。不害諸眾生,是名為聖者。
271 不以戒律行,或由於多聞,或由證三昧,或由於獨居,
272 謂:「受出家樂[131],非凡夫所能」。汝等漏未盡,
莫生保信想[132]!
〈 二十、道 品 〉
273 八支.道中勝,四句.諦中勝,離欲.法中勝,具眼.兩足勝[133]。
274 實唯此一道。無餘知見淨。汝等順此行。魔為之惑亂。
275 汝順此道行,使汝苦滅盡。知我所說道,得除去荊棘。
276 汝當自努力!如來唯說者。隨禪定行者,解脫魔繫縛。[134]
277 「一切行無常[135]」,以慧[136] 觀照時,得厭離於苦,
此乃清淨道。
278 「一切行是苦」,以慧觀照時,得厭離於苦,此乃清淨道。
279 「一切法無我」,以慧觀照時,得厭離於苦,此乃清淨道。
280 當努力時不努力,年雖少壯陷怠惰,意志消沈又懶弱,
怠者不以智得道。
281 慎語而制意,不以身作惡。淨此三業[137] 道,得聖所示道。
282 由瑜伽[138] 生智,無瑜伽慧滅。了知此二道,及其得與失,
當自努力行,增長於智慧。
283 應伐欲稠林[139],勿伐於樹木。從欲林生怖,當脫欲稠林。
284 男女欲絲絲,未斷心猶繫;如飲乳犢子,不離於母牛。
285 自己斷除愛情,如以手折秋蓮。勤修寂靜之道。
善逝[140] 所說涅槃。
286 「雨季我住此,冬夏亦住此」,此為愚夫想,而不覺危險。
287 溺愛子與畜,其人心惑著,死神捉將去,如瀑流睡村。
288 父子與親戚,莫能為救護。彼為死所制,非親族能救。
289 了知此義已,智者持戒律,通達涅槃路──迅速令清淨。
〈 二十一、雜 品 〉
290 若棄於小樂,得見於大樂。智者棄小樂,當見於大樂。
291 施與他人苦,為求自己樂;彼為瞋繫縛,怨憎不解脫。
292 應作而不作,不應作而作,傲慢放逸者,彼之漏增長。
293 常精勤觀身,不作不應作,應作則常作[141],觀者漏滅盡。
294 殺愛欲母與慢父,殺剎帝利族二王[142],
破王國.殺其從臣[143],趨向無憂婆羅門。
295 殺愛欲母與慢父,殺婆羅門族二王,
殺其虎將第五疑[144],趨向無憂婆羅門。
296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彼常念佛陀。
297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彼常念達摩。
298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彼常念僧伽。
299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彼常念於身[145]。
300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常樂不殺生。
301 喬達摩弟子,常善自醒覺,無論晝與夜,心常樂禪定。
302 出家愛樂難,在家生活難,非儔共住苦[146],
輪迴往來苦。故不應往來,隨從於痛苦。
303 正信而具戒,得譽及財[147] 者,彼至於何處,處處受尊敬。
304 善名揚遠方,高顯如雪山[148]。惡者如夜射,雖近不能見。
305 獨坐與獨臥,獨行而不倦,彼獨自調御,喜樂於林中。
〈 二十二、地 獄 品 〉
306 說妄語者墮地獄,或已作言「我無作」。此二惡業者死後,他世同受地獄苦。
307 多袈裟纏頸,惡行不節制,惡人以惡業,終墮於地獄。
308 若破戒無制,受人信施食,不如吞鐵丸──熱從火焰出。
309 放逸淫人妻,必遭於四事:獲罪.睡不安,誹三.地獄四。
310 非福並惡趣,恐怖樂甚少,國王加重罪,故莫淫他婦。
311 不善執孤沙[149],則傷害其手;沙門作邪行,則趣向地獄。
312 諸有懈惰行,及染污戒行,懷疑修梵行,彼不得大果。
313 應作所當作,作之須盡力!放蕩遊行僧,增長於欲塵。
314 不作惡業勝,作惡後受苦。作諸善業勝,作善不受苦。
315 譬如邊區城,內外均防護,自護當亦爾。剎那莫放逸。
剎那疏忽者,入地獄受苦。
316 不應羞而羞,應羞而不羞,懷此邪見者,眾生趨惡趣。
317 不應怖見怖,應怖不見怖,懷此邪見者,眾生趨惡趣。
318 非過思為過,是過見無過,懷此邪見者,眾生趨惡趣。
319 過失知過失,無過知無過,懷此正見者,眾生趨善趣。
〈 二十三、象 品 〉
320 如象在戰陣,堪忍弓箭射,我忍謗亦爾。世多破戒者。
321 調御象可赴集會,調御象可為王乘。若能堪忍於謗言,
人中最勝調御者。
322 調御之騾為優良,信度駿馬為優良[150],
憍羅[151] 大象亦優良,自調御者更優良。
323 實非彼等車乘,得達難到境地[152],若人善自調御,
由於調御得達。
324 如象名財護,泌液[153]暴難制,繫縛.不入食,惟念於象林。
325 樂睡又貪食,轉側唯長眠,如豬食無厭,愚者數入胎[154]。
326 我此過去心──任意隨所欲,隨愛好遊行。我今悉調伏,如象師持,制御泌液象。
327 當樂不放逸,善護於自心。自救出難處,如象出泥坑。
328 若得同行伴──善行富智慮,能服諸艱困,欣然共彼行。
329 若無同行伴──善行富智慮,應如王棄國,如象獨行林。
330 寧一人獨行,不與愚為友。獨行離欲惡,如象獨遊林。
331 應時得友樂,適時滿足樂,命終善業樂,離一切苦樂。
332 世中敬母樂,敬父親亦樂。世敬沙門樂,敬聖人亦樂[155]。
333 至老持戒樂,正信成就樂,獲得智慧樂,不作諸惡樂。
〈 二十四、愛 欲 品 〉
334 若住於放逸,愛增如蔓蘿。此生又彼生,如猿求林果。
335 若於此世界,為惡欲纏縛,憂苦日增長,如毘羅[156] 得雨。
336 若於此世界,降難降愛欲,憂苦自除落,如水滴蓮葉。
337 我說此善事:汝等集於此,掘愛欲之根,如求毘羅那,
掘去其甜根。勿再為魔王,屢屢害汝等,如洪水侵葦。
338 不傷深固根,雖伐樹還生。愛欲不斷根,苦生亦復爾。
339 彼具三十六愛流[157],勢強奔流向欲境,是則彼具邪見人,為欲思惟漂蕩去。
340 欲流處處流,蔓蘿盛發芽。汝見蔓蘿生,以慧斷其根。
341 世喜悅欲滋潤,亦喜馳逐六塵。彼雖向樂求樂,
但唯得於生滅。
342 隨逐愛欲人,馳迴如網兔。纏縛於煩惱,再再長受苦。
343 隨逐愛欲人,馳迴如網兔。比丘求無欲,故須自離欲。
344 捨欲.喜林間[158],離欲復向欲,當觀於此人:解縛復向縛。
345 鐵.木.麻作者,智說非堅縛。迷戀妻.子.財,是實為堅縛。
346 能引墮落者,智說為堅縛。彼雖似寬緩,而實難解脫。
斷此無著者,捨欲而出家。
347 彼耽於欲隨欲流,投自結網如蜘蛛。斷此縛而無著者,
離一切苦而遨遊[159]。
348 捨過.現.未來,而渡於彼岸。心解脫一切,不再受生老。
349 惡想所亂者,求樂欲熾然,彼欲倍增長,自作堅牢縛。
350 喜離惡想者,常念於不淨。當除於愛欲,不為魔羅縛。
351 達究竟處無畏,離愛欲.無垢穢,斷除生有之箭,
此為彼最後身。
352 離欲.無染者,通達詞無礙,善知義與法,及字聚次第[160],彼為最後身,大智大丈夫。
353 我降伏一切,我了知一切。一切法無染,離棄於一切,滅欲得解脫,自證誰稱師?[161]
354 諸施法施勝;諸味法味勝;諸喜法喜勝;除愛勝諸苦。
355 財富毀滅愚人,決非求彼岸者。愚人為財欲害,
自害如害他人。
356 雜草害田地,貪欲害世人。施與離貪者,故得大果報。
357 雜草害田地,瞋恚害世人。施與離瞋者,故得大果報。
358 雜草害田地,愚癡害世人。施與離癡者,故得大果報。
359 雜草害田地,欲望害世人。施與離欲者,故得大果報。
〈 二十五、比 丘 品 〉
360 善哉制於眼,善哉制於耳,善哉制於鼻,善哉制於舌,
361 善哉制於身,善哉制於語,善哉制於意,善哉制一切,
制一切比丘,解脫一切苦。
362 調御手足及言語,調御最高之頭首,心喜於禪住於定,獨居知足名比丘。
363 比丘調於語,善巧而寂靜,顯示法與義,所說甚和婉。
364 住法之樂園,喜法與隨法,思惟憶念法,比丘不復退。
365 莫輕自所得;莫羨他所得。比丘羨他得,不證三摩地。
366 比丘所得雖少,而不輕嫌所得,生活清淨不怠,
實為諸天稱讚。
367 若於名與色,不著我.我所,非有故無憂,彼實稱比丘。
368 住於慈悲比丘,喜悅佛陀教法,到達寂靜安樂,
諸行解脫境界。
369 比丘汲此舟水[162],水去則舟輕快。斷除貪欲瞋恚,
則得證於涅槃。
370 五斷及五棄,而五種勤修,越五著[163]比丘──名渡瀑流者。
371 修定莫放逸,心莫惑於欲!莫待吞鐵丸,燒然乃苦號!
372 無慧者無定,無定者無慧。兼具定與慧,彼實近涅槃。
373 比丘入屏處[164],彼之心寂靜,審觀於正法,得受超人樂。
374 若人常正念:諸蘊之生滅,獲得喜與樂,知彼得不死。
375 若智慧比丘,於世先作是:攝根及知足,護持別解脫。
376 態度須誠懇,行為須端正;是故彼多樂,得滅盡諸苦。
377 如跋悉迦花[165],枯萎而凋謝,汝等諸比丘,棄貪瞋亦爾。
378 身靜及語靜,心寂住三昧,捨俗樂比丘,是名寂靜者。
379 汝當自警策,汝應自反省!自護與正念,比丘住安樂。
380 自為自保護。自為自依怙。汝應自調御,如商調良馬。
381 比丘具歡喜心,誠信佛陀教法,到達寂靜安樂,諸行解脫境界。
382 比丘雖年少,勤行佛陀教,彼輝耀此世,如月出雲翳。
383 勇敢斷除於欲流,汝當棄欲婆羅門!若知於諸行滅盡,
汝便知無作涅槃。
384 若常住於二法[167],婆羅門達彼岸;所有一切繫縛,
從彼智者而滅。
385 無彼岸.此岸[168],兩岸悉皆無,離苦[169]無繫縛,是謂婆羅門。
386 彼人入禪定,安住離塵垢,所作皆已辦,無諸煩惱漏,
證最高境界,是謂婆羅門。
387 日照晝兮月明夜,剎帝利武裝輝耀,婆羅門禪定光明,
佛陀光普照晝夜。
388 棄除惡業者,是名婆羅門。行為清淨者,則稱為沙門,
自除垢穢者,是名出家人。
389 莫打婆羅門!婆羅門莫瞋,打彼者可恥,忿發恥更甚!
390 婆羅門此非小益──若自喜樂制其心。隨時斷除於害心,是唯得止於苦痛。
391 不以身.語.意,行作諸惡業,制此三處者,是謂婆羅門。
392 正等覺者所說法,不論從何而得聞,於彼說者應敬禮,如婆羅門敬聖火[170]。
393 不因髻髮與種族,亦非生為婆羅門。誰知真實及達摩
[171],彼為幸福[172]婆羅門。
394 愚者結髮髻,衣羊皮[173]何益?內心具欲林,形儀徒嚴飾!
395 諸著糞掃衣[174],消瘦露經脈,林中獨入定,是謂婆羅門。
396 所謂婆羅門,非從母胎生。如執諸煩惱,但名說「菩」者[175]。若無一切執,是謂婆羅門。
397 斷除一切結,彼實無恐怖,無著離繫縛,是謂婆羅門。
398 除皮帶與韁,及斷繩.所屬,捨障礙[176]覺者,是謂婆羅門。
399 能忍罵與打,而無有瞋恨,具忍力強軍,是謂婆羅門。
400 無有瞋怒具德行,持戒不為諸欲潤,調御得達最後身
──我稱彼為婆羅門。
401 猶如水落於蓮葉,如置芥子於針鋒,不染著於愛欲者
──我稱彼為婆羅門。
402 若人於此世界中,覺悟消滅其自苦,放棄重負得解脫
──我稱彼為婆羅門。
403 有甚深智慧,善辨道非道,證無上境界,是謂婆羅門。
404 不與俗人混,不與僧相雜,無家無欲者,是謂婆羅門。
405 一切強弱有情中,彼人盡棄於刀杖,不自殺.不教他殺
──我稱彼為婆羅門。
406 於仇敵中友誼者,執杖人中溫和者,執著人中無著者
──我稱彼為婆羅門。
407 貪欲瞋恚並慢心,以及虛偽皆脫落,猶如芥子落針鋒
──我稱彼為婆羅門。
408 不言粗惡語,說益語.實語,不觸怒於人,是謂婆羅門。
409 於此善或惡,修短與粗細,不與而不取,是謂婆羅門。
410 對此世.他世,均無有欲望,無欲而解脫,是謂婆羅門。
411 無有貪欲者,了悟無疑惑,證得無生地,是謂婆羅門。
412 若於此世間,不著善與惡,無憂而清淨,是謂婆羅門。
413 如月淨無瑕,澄靜而清明,滅於再生欲,是謂婆羅門。
414 超越泥濘崎嶇道,並踰愚癡輪迴海,得度彼岸住禪定,
無欲而又無疑惑,無著證涅槃.寂靜──我稱彼為婆羅門。
415 棄捨欲樂於此世,出家而成無家人,除滅欲樂生起者
──我稱彼為婆羅門。
416 棄捨愛欲於此世,出家而成無家人,除滅愛欲生起者
──我稱彼為婆羅門。
417 遠離人間縛,超越天上縛,除一切縛者,是謂婆羅門。
418 棄捨喜.不喜,清涼無煩惱,勇者勝世間[177],是謂婆羅門。
419 若遍知一切──有情死與生,無執.善逝.佛,是謂婆羅門。
420 諸天.乾闥婆及人,俱不知彼之所趣,煩惱漏盡阿羅漢
──我稱彼為婆羅門。
421 前.後與中間[178],彼無有一物,不著一物者,是謂婆羅門。
422 牛王[179] 最尊勇猛者,大仙無欲勝利者,浴己無垢及覺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423 牟尼能知於前生,並見天界及惡趣,獲得除滅於再生,
業已完成無上智,一切圓滿成就者──我稱彼為婆羅門。
電子書化編者:張文明(中華民國84年(1995) 5月2日)
《南傳法句經》勘誤表
偈 |
誤 |
正 |
說明 |
6 |
若彼等如此 |
若彼等知此 |
|
7 |
魔服 |
魔伏 |
|
50 |
作也與未作 |
已作與未作 |
作也,應是作已之誤 |
154 |
棟梁亦摧折 |
棟樑亦摧折 |
|
174 |
能得此者少 |
能得見者少 |
|
304 |
高顯如雲山 |
高顯如雪山 |
|
324 |
繫縛不少食 |
繫縛不入食 |
|
373 |
比丘入屏虛 |
比丘入屏處 |
|
383 |
諸蘊滅盡 |
諸行滅盡 |
Savkharanam,諸行 |
394 |
衣鹿皮何益 |
衣羊皮何益 |
ajina,是羊皮或羚羊皮。 |
399 |
具忍刀強軍 |
具忍力強軍 |
|
* 1.標點符號的訂正不列出。2.偈誦中的括弧一律去掉。
◇◇◇◇◇◇◇◇◇◇◇◇◇◇◇◇◇◇◇◇◇◇◇◇◇◇
葉均(1916~1985 了參法師)小傳
現代中國大陸之佛教學者。浙江省瑞安縣人。早年出家,法號了參。嘗從太虛研學於重慶漢藏教理院。1943年,任教於合江縣法王佛學院;1945年,轉任成都十方堂佛學院教席。
1946年,赴錫蘭(斯里蘭卡)留學,研習巴利語及上座部佛學。1950年返國,任教於中國佛學院,其後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常務理事。
氏佛學造詣甚深,精通巴利文、英文。譯有南傳《法句經》、《清淨道論》、《攝阿毘達磨義論》等書。其中,《清淨道論》是研究南傳上座部的重要典籍,譯出後頗受斯里蘭卡佛學界推重,獲論師學位。此外,又編譯《漢巴辭典》,然未及完成即告逝世。(《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八)》p.4821.2)
◇◇◇◇◇◇◇◇◇◇◇◇◇◇◇◇◇◇◇◇◇◇◇◇◇◇
|
明法比丘 簡介 1952年 出生,台灣‧嘉義市人 1971~1973年 就讀台中‧勤益工專(第一屆) 1973~1974年 就讀中國文化學院,參加慧智社 1975年 出家 (北傳) 1976年1~9月 就讀台北‧東山佛學書院 1976~1977年 自修於新竹‧福嚴精舍 1977年年中 自修於台北‧慧日講堂 1979年 應邀至美國洛杉磯法印寺協助弘法 1980~1982年 就讀City College of
San Francisco 1982年 還俗 1987年 在洛杉磯參與組織「新雨佛學社」 1988年1月 回台,推動原始佛法 1994年1月 成立「嘉義新雨道場」 1997年3月 到泰國出家 (南傳) 1999~2000年 任教原始佛教學苑、原始佛教學院 2002年6月 在嘉義縣成立「法雨道場」 作品:《善知識參訪記》,參與編譯《當代南傳佛教大師》等多種書籍。文章散見於「新雨月刊」、「嘉義新雨雜誌」、「法雨雜誌」。 |
◇◇◇◇◇◇◇◇◇◇◇◇◇◇◇◇◇◇◇◇◇◇◇◇◇◇
[1] 諸法(mental phenomena、mental states),在此指善.惡業(kamma)。意,指心識。此句即:心為所有作為的前導,心為它們的主人,它們為心所造作。
[2] 如輪隨獸足:cakkaṁ’va vahato padaṁ,如車輪跟隨拖車的獸足。
[3] 彼人:指在憍賞彌(Kosambi)的比丘,因判定有罪、無罪而起諍論。
[4] 我等將毀滅:我們將滅亡於此諍論之中。
[5] 淨樂:好樂、貪著色身的淨美。
[6] 不攝護諸根:眼.耳.鼻.舌.身.意不自我保護,隨心縱欲。
[7] 飲食不知量:對飲食不省察所從來,為娛樂或炫耀或美白而飲食。
[8] 魔(māra):在此指欲望。
[9] 非樂(asubha):觀察身體十種不淨或身體三十二種成份。
[10] 信心:對佛.法.僧不動搖的信心。
[11] 魔:煩惱魔。
[12] 離諸垢(vanta-kāsāva吐污):離煩惱。有煩惱垢、塵垢、垢穢、惑垢、染垢等名詞。
[13] 沙門生活的利益是指道果。
[14] 不死:涅槃的一種名稱。《相應部》〈無為相應〉提到三十二種涅槃的別名。
[15] 智者以法與律作為依止,不為煩惱(洪水)所淹沒。
[16] 摩伽:傳說他由於勤於造路與清掃,而投生為帝釋天王。
[17] 結:煩惱的異名。
[18] 搦:按壓及調整。
[19] 無漏心(anavassuta
cittassa):無(煩惱)洩漏的心。
[20] 阿羅漢已捨棄善.惡之業(因),不造成未來的任何果報。
[21] 守勝.莫染著:守護所克服的成果,而不執著,繼續修至解脫。
[22] Aciraṁ vat’ayaṁ kāyo paṭhaviṁ adhisessati chuddho apetaviññāṇo niratthaṁ va kaliṅgaraṁ. 在南傳佛教國家,此句常為比丘為臨終者誦念的法句。
[23] 邪行:不正行、邪道、惡業,在此指瞋恚。正行則指善業。
[24] 征服:巴利註為「如實了解」。地界,即自己。
[25] 巧匠:指花藝的師傅。
[26] 有學:即證悟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三果向、三果、四果向。無學:即證悟四果(阿羅漢)。
[27] 閻魔界:指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
[28] 魔羅花箭:指欲望的誘惑。
[29] 如瀑流睡村:熟睡的村人為瀑流沖走而不知。
[30] 牟尼:修行者、聖者之意。
[31] 會說善語,但若不依照所說的去實踐,則不會有好結果。
[32] 栴檀、多伽羅:皆是木香之名。末利迦:小小的香花。
[33] 拔悉基:意為「雨季花」。
[34] 解脫的阿羅漢不會再生,魔王找不到他死後去處。
[35] 一由旬:指公牛掛軛行走一日的旅程。約有七~八公里。
[36] 達摩(dhamma):法、真理。
[37] 異熟(vipāka):果報(造善.惡因所得的善.惡果)。
[38] 孤沙草(Kusa):香茅草或吉祥草。以孤沙草的尖端取少少食。
[39] 頭首:智慧。
[40] 一條道路導向世俗的利益,另一條道路向涅槃、解脫。
[41] 善人敬愛能訓誡與教示的人,惡人則憎惡此人。
[42] 高尚士(purisuttama):最勝人、上人、聖人。
[43] 各類匠師擅長他們各自的工作,而有智慧的人善於自我調伏。
[44] 彼岸:涅槃。此岸:生死。
[45] 魔境:指生死輪迴。
[46] 黑法:惡業;白法:善業。
[47] 從家來無家:從在家人成為出家人(無家)。
[48] 喜獨處不易:指喜愛獨處.遠離,為凡夫不易享受的。
[49] 捨欲無所有:空掉所有欲望,即涅槃。
[50] 覺支(sambodhiyaṅga):指七覺支,一、念覺支,念念明白。二、擇法覺支,分別善惡,棄絕貪染之法,選擇趨解脫之法。
三、精進覺支,一心於一境而努力不懈修善.斷惡,求解脫。四、喜覺支,得正法或禪定而喜悅。
五、輕安覺支,指身.心輕快、安穩,不沉重。
六、定覺支,得禪定,心不散亂。
七、捨覺支,心無偏頗,不執著而保持平衡、中立。
[51] 漏盡:khīṇāsavā,滅盡諸漏(貪.瞋.癡的煩惱)。
[52] 路行盡:業已盡,即所謂: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梵行已立。
[53] 繫縛:gantha,貪、瞋、戒禁取(誤取邪因、邪道)、見取(持常見—永恆不滅的我或靈魂,或持斷見—凡事皆偶然,無因果)。
[54] 彼等無積聚:不再造業。
[55] 空解脫:空無貪.瞋.癡。無相解脫:無貪等之相。
[56] 因陀揭羅:indrakhīla,門限,或是進城處安立堅固的柱子,象徵因陀羅(守護神)的所在。
[57] 無信:assaddho,聖者自證知,悟不由他。
[58] 斷了繫縛,煩惱的因永遠謝滅。
[59] 乾闥婆:Gandhabha,天界的一種樂神。
[60] 施捨:yitthaṁ,在節慶的施捨。供養:hutaṁ,供給過客的布施。
[61] Abhivādanasīlissa niccaṁ vuḍḍhāpacāyino cattāro dhammā vaḍḍhanti: āyu, vaṇṇo, sukhaṁ, balaṁ.南傳比丘受人禮拜時,常念誦的法句。法句中壽.美.樂.力,指長壽、莊嚴、安樂、力量。
[62] 破戒.無三昧:dussīlo asamāhito,無道德,無禪定。
[63] 生滅法:udayabbayaṁ,在修觀禪時,見到色法(物質—地.水.火.風的現象)或名法(受、想、行、識)的生滅、無常。
[64] 最上法:指九出世間法,即:四道、四果及涅槃。
[65] Mappamaññetha:1. Ma+appamaññetha莫輕視。2.Ma+appa+maññetha莫想少。
[66] 愛生避毒品:愛惜生命則需避開毒害的物品。
[67] 刀杖:daṇḍa,亦作刑罰。
[68] 度:測量。
[69] 兩腳前後參差的蹲跪。古譯作「右膝著地」、「胡跪」。
[70] 婆羅門、沙門、比丘都是指阿羅漢。
[71] 明行足:具足智慧與德行(戒律)。
[72] 世上有十一種火常在燃燒,貪rāga、瞋dosa、癡moha、病vyadhi、老jarā、死maraṇa、愁soka、悲parideva、苦dukkha、憂domanasa、惱upāyāsa。
[73] 幽暗:喻無知、無明。
[74] 瘡:指雙眼、雙耳、雙鼻孔、口、大便口、小便口等九處。
[75] 多思惟:bahusaṅkappaṁ,比喻多欲望。
[76] 病藪:roganiḍḍha,病巢。
[77] 虛偽:makkho,古譯作「覆」。
[78] 善人法:satañca dhammo,指聖者的教法。
[79] 造屋者是渴愛;屋子指身體。
[80] 椽桷:支撐屋頂的木條。
[81] 無為,即是涅槃;滅盡渴愛,即已證得阿羅漢果。153-154偈《善見律毘婆沙》譯作:「流轉非一生,走去無厭足,正覓屋住處,更生生辛苦,今已見汝屋,不復更作屋,一切脊肋骨,碎折不復生,心已離煩惱,愛盡至涅槃。(大正24.675)
[82] 三時:過去、未來、現在。在此指指人生三時──青年、中年、老年。
[83] 修行者要依怙自己的經驗、判斷,依怙正法來達到解脫。
[84] 證難得所依:證得難得的歸依處(涅槃)。
[85] 蔓蘿梵:maluva,籐類。裟羅樹被此籐纏住將枯死。
[86] 格他格草:katthaka,蘆葦類,結實則死。
[87] (自)己利益(Attadatthaṁ),指道、果、涅槃。
[88] 世俗,指生死輪迴。
[89] 太陽道:太陽行走的道路,即虛空。
[90] 修鍊禪定達第四禪時,可以進一步引發超常的神通,包括飛行虛空的能力。
[91] 一(乘)法:ekaṁ dhammaṁ,是指真理(saccaṁ諦)。
[92] 預流果:sotapattiphalaṁ,即初果、須陀洹果,證悟預流果即入聖人的行列,它斷除了三結──身見(我見,以為有永恆不變的我)、疑(懷疑因果、緣起、佛.法.僧)、戒禁取見(邪因以為正因,邪道以為正道)。
[93] 佛陀的智慧無邊(指具有「一切知智」sabbaññuta-ñāṇa)。無行跡(anantagocaraṁ)指無任何貪愛、無明之行為。
[94] 出家寂靜:nekkhammupasama,離欲.寂靜。
[95]Sabbapāpassa akaranaṁ, kusalassa upasampadā, sacittapariyodapanaṁ, etaṁ Buddhāna sāsanaṁ. 本偈一般流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原意是一切惡不作,具足眾善,淨化自心,這是一切佛陀所教示的。
[96] pātimokkhe ca saṁvaro,即守護比丘戒(波羅提木叉)。
[97] 增上定,即增上心(adhicitta)指禪定,四禪、四空定。
[98] 凡夫因恐怖的緣故,去皈依山岳、森林、園林、樹塔廟(樹支提,建廟於樹邊,祭樹神)。
[99] 四聖諦:苦、集(苦因)、滅(苦滅--涅槃)、道(苦滅之道--八支聖道)。時時能實踐四聖諦,不久即可使苦滅絕。
[100] 聖人,指佛陀。
[101] 我等:佛陀自稱。
[102] 疾病:種種煩惱痛苦。
[103] natthi kiñcanaṁ (無憂無慮),是指無貪、無瞋及無痴。
[104] 無物障:無貪.瞋.痴之障。
[105] 光音天:屬於第三禪天。
[106] upasanto「寂靜者」是指已斷除煩惱的人。
[107] 沒有像貪欲的火,沒有像瞋恨的惡,沒有像五蘊之苦,沒有喜樂勝過涅槃。
[108] saṅkhāra「諸行」是指五蘊。
[109] 做不該做的事,不做該做的事,執取欲樂而捨棄善法,而妒嫉精進者的成就。
[110] 法:四向、四果、涅槃。
[111] 離言法:涅槃。
[112] 上流人:uddhaṁsoto,向上流去的人,即會生於第四禪的五淨居天的阿那含聖者。
[113] 縛:saṁyajanaṁ,結,一共有十個結。Akiñcanaṁ「無煩惱」即是無貪.瞋.痴。
[114] 名.色:nāma-rūpa,精神(心識)和物質,即身心。
[115] 諦語:即真實語,不妄語。
[116] 阿多羅:Atula,一位在家居士之名。
[117] 過去未曾有,未來也沒有。
[118] 閻浮金:Jambunada,來自閻浮河(Jambu)之金,品質佳。
[119] 旅途:指生死輪迴。
[120] 諸天之聖境 (Dibbaṁ ariyabhūmiṁ),指色界天的淨居天。只有阿那含才能投生。
[121] 不誦經典是(學習的)污垢,不勤勞是房屋的污垢,懶惰是美貌的污垢,放逸是守護的污垢。
[122] 沒有像貪欲的火,沒有像瞋恚的執著,沒有像愚癡的網,沒有像愛欲的河流。
[123] 博者:satho,賭徒,註疏解釋它為捕鳥者。
[124] 格利:Kali,不利於賭客的骰子。
[125] 法住:dhammaṭṭha,依法奉行,或說「奉法」。
[126] 身見法:指心見法,自證知法,不由他而悟。
[127] 具法:具足正法與戒律。
[128] 以知住此世:即了知地行於這(五蘊)世間。知:saṅkhāya(考量)。
[129] 智者如持秤般捨惡而取最上(varam指戒.定.慧)。
[130] 兩界:Ubho loke,兩種世間,指內.外五蘊。內五蘊指自己的五蘊;外五蘊指其他眾生的五蘊。
[131] 出家樂:nekkhamasukham出離樂。
[132] 保信想:vissāsamāpādi= vissāsamma āpādi,莫生信賴。
[133] 所有道中,八聖道最殊勝;所有諦(真理)中,四聖諦最殊勝;所有法中,離欲法(涅槃)最殊勝;所有兩足(人類)中,具眼(佛陀)最殊勝。
[134] 斯里蘭卡比丘在重大事件會議長呼此句口號。
[135] 一切行無常:即一切有為法無常。但不包括概念法與無為法(涅槃),概念法與無為法都不是無常或苦。
[136] 慧:指觀智,修習禪定,進而觀察微細名色法的無常或苦或無我。
[137] 三業:指身業、語業、意業。
[138] 瑜伽:yoga,在此指禪定。
[139] 稠林:vana,喻欲望、煩惱。
[140] 善逝:Sugato,是佛陀的名稱。
[141] 應作的事,指勤修戒.定.慧。
[142] 剎帝利族二王,即常見(sassata-diṭṭhi)--對一些事物懷有永存的觀念,與斷見(uccheda-diṭṭhi)--對一些事物懷有偶然的觀念。
[143] 王國,即六根與六境。從臣,即即欲望。
[144] 第五,在此說「疑」,有人說是五蓋或人中之虎。
[145] 身:在此指身體的髮、毛、爪、齒、皮等三十二種成份,明白身體的不清淨,而不執著。
[146] 非儔共住苦:與見解不同的人住在一起是苦事。
[147] 財:指七聖財,信、戒、慚、愧、聞、施、慧。
[148] 雪山:Himavanto,即喜瑪拉雅山。
[149] 孤沙:一種香茅草,其草葉有刺。
[150] 在信度河(Sindhu印度河)地方出產好馬。
[151] 憍羅(Kunjara)為象名。
[152] 難到境地:指涅槃。
[153] 象在發欲期,分泌臭味。
[154] 數入胎:指生死輪迴。貪睡又貪食則更趨向於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
[155] 沙門、聖人(brahmañña婆羅門),指佛陀、辟支佛、阿羅漢。
[156] 毘羅那:Bīraṇa,草名。
[157] 三十六愛:眼.耳.鼻.舌.身.意,及色.聲.香.味.觸.法共十二項,其各個的欲愛、有愛、無有愛(不再生存的愛),合為三十六愛。
[158] 捨俗家生活之欲,喜愛在林間,過修行生活。
[159] 離一切苦而遨遊:anapekkhino(離) sabbadukkhaṁ(一切苦) pahāya(捨),捨離一切苦。巴利文無「遨遊」之意。
[160]
nirittipadakovido為「通達詞與他句」,指四無礙解(catupaṭisambhidā)──詞義(nirutti)、義理(attha)、法 (dhamma原理)、辯才(paṭibhāna)。「字聚次第」指辯才。
[161] 佛陀成道後往鹿野苑途中,遇外道優波迦(Udaka),他問佛陀,佛陀以此句回答。
[162] 舟:喻身體。水:喻念頭。
[163] 五斷,即五下分結:身見(sakkāyadiṭṭhi)、疑(vicikkicchā)、戒禁取見(sīlabbataparāmāsa(非正因以為因,非正道以為道的見解)、欲欲(kāmarāga五官的欲望)、瞋恚(byapada)。五棄,即五上分結:色界貪欲(rūparāga)、無色界貪欲(arūparāga)、慢(māna)、掉舉(uddhacca)、無明(avijjā)。五種勤修,即五根:信、精進、念、定與慧。。五著,即五種執著:貪、瞋、痴、慢、邪見。
[164] 屏處:suññāgāra,空閒處或靜處。
[165] 跋悉迦花:vassika,據說此花之香勝過諸花香。
[166] 婆羅門:在此指聖者。
[167] 二法,即止禪(四禪八定)、觀禪(觀名色的實相—無常、苦、無我)。
[168] 彼岸:內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此岸:外六入(色.聲.香.味.觸.法)。不著彼岸.此岸,故說無彼岸此岸。
[169] 苦:dara,亦作「怖畏」。
[170] 婆羅門:在此指一般的祭祀婆羅門。
[171] 真實:四聖諦。達摩:九出世間法。
[172] 幸福:sukhi。斯里蘭卡版作suci(清淨)。
[173] 羊皮:ajina,是羊皮或羚羊皮。原作「鹿皮」,作更正。
[174] 糞掃衣:拾撿人家丟棄衣、布,洗淨、聯綴起來做僧袍。
[175]「菩」者:菩(Bho喂),是對平輩或下輩的稱呼。
[176] 皮帶(鞭):喻瞋恚。韁(繫馬繩索):喻愛欲。繩:喻邪見。所屬(附屬物):潛伏煩惱(anusaya隨眠)。障礙:喻無明。
[177] 世間:指貪欲等。
[178] 前.後與中間:即過去、未來、現在。
[179] 牛王:usabha牡牛,在此指超強無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