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應部》
[311] (S.54.)〈第十 呼吸相應〉
第一 一法品 (S.54.1~20/v,pp.311~341.)
(S.54.1.)第一、 一法 (Ekadhammasuttaṁ)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遮答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稱呼比丘們:「諸比丘。」那些比丘回答世尊:「尊者。」
世尊)(如)此說:「諸比丘,修習了一法,多作(修習一法)者,則有大果、大利益。什麼是一法呢?即是呼吸念。
然而,諸比丘,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而有大果、大利益呢?
諸比丘,在此有比丘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正直,現起正念在面前,他只是正念而吸氣,只是正念而呼氣。(一)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者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二)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者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三)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四)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312](五)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六)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七)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八)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九)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十)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十一)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十二)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十三)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十四)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十五)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十六)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
諸比丘,如此地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者,則有大果、大利益。」
(S.54.2.)第二
覺支 (Bojjhaṅgasuttaṁ)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遮答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稱呼比丘們:「諸比丘。」那些比丘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說:
「諸比丘,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者有大果、大利益。然而,諸比丘,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而有大果、大利益呢?
諸比丘,在此有比丘修習呼吸念俱行的念覺支,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修習〕呼吸念俱行的擇法覺支,(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修習呼吸念俱行的)精進(覺支,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修習呼吸念俱行的)喜(覺支,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修習呼吸念俱行的)輕安(覺支,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修習呼吸念俱行的)定(覺支,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313]修習呼吸俱行的捨覺支,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
諸比丘,如此地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者,則有大果、大利益。」
(S.54.3.)第三
清淨 (Suddhikasuttaṁ)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遮答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稱呼比丘們:「諸比丘。」那些比丘回答世尊:「尊者。」
世尊如)此說:「諸比丘,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者有大果、大利益。
然而,諸比丘,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而有大果、大利益呢?
諸比丘,在此有比丘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正直,現起正念在面前,他只是正念而吸氣,只是正念而呼氣。(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者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者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
諸比丘,如此地修習呼吸念,如此地多作(修習呼吸念)者,則有大果、大利益。」
(S.54.4.)第四 果 (Paṭhamaphalasuttaṁ-第一果經)
「諸比丘,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者,有大果、大利益。然而,諸比丘,如何修習呼吸念呢?如何多作(修習呼吸念)而有大果、大利益呢?
諸比丘,在此有比丘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正直,現起正念在面前,他只是正念而吸氣,只是正念而呼氣。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者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者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
諸比丘,如此地修習呼吸念,如此地多作(修習呼吸念)者,則有大果、大利益。[314]
諸比丘,如此地修習呼吸念,如此地多作(修習呼吸念)者,則可期望(獲得)二果中的一果:在現法中(證得阿羅漢)智,或尚有餘(則證)不還位。」
(S.54.5.)第五 果 (Dutiyaphalasuttaṁ-第二果經)
「諸比丘,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者,有大果、大利益。然而,諸比丘,如何修習呼吸念呢?如何多作(修習呼吸念)而有大果、大利益呢?
諸比丘,在此有比丘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正直,現起正念在面前,他只是正念而吸氣,只是正念而呼氣。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者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者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
諸比丘,如此地修習呼吸念,如此地多作(修習呼吸念)者,則有大果、大利益。
諸比丘,如此地修習呼吸念,如此地多作(修習呼吸念)者,則可期望(獲得)七(種)果、七(種)利益。是哪七(種)果、七(種)利益呢?
即在現法證得(阿羅漢)智;假如不在現法證得(阿羅漢)智,則命終時證得(阿羅漢)智;假如在命終時並未證得(阿羅漢)智,則遍盡五下分結,而得中般涅槃;(假如未能遍盡五下分結,而得中般涅槃,)則得生般涅槃;(假如未得生般涅槃,)則得無行般涅槃;(假如未得無行般涅槃,)則得有行般涅槃;(假如未得有行般涅槃,)則為上流至色究竟天。
諸比丘,如此地修習呼吸念,如此地多作(修習呼吸念)者,則可期望(獲得)這七(種)果、七(種)利益。」
(S.54.6.)第六 阿利塔(Ariṭṭhasuttaṁ)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遮答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稱呼比丘們:「諸比丘。」那些比丘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說:「諸比丘,你們應當修習呼吸念。」
在(世尊)如此說時,阿利塔(Ariṭṭha)尊者對世尊説:「尊者,我修習呼吸念。」[315]
(世尊對阿利塔説):「然而,阿利塔,你是依什麼而修習呼吸念呢?」
(阿利塔回答世尊説):「大德,我對於過去的諸欲,為了捨斷貪欲;對於未來的諸欲,為了離去貪欲;以及對於內外諸法,為了善遣除有對想,而正念於我將吸氣,正念於我將呼氣。尊者,我如此地修習呼吸念。」
「阿利塔,我説這呼吸念是存在的,而非不存在的。然而,阿利塔,呼吸念依於詳細而得圓滿。你當諦聽,完全地作意,我將說那(呼吸念)。」阿利塔尊者回答世尊説:「是的,尊者。」
世尊如此說:「然而,阿利塔,什麼是呼吸念依於詳細而得圓滿?阿利塔,在此有比丘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正直,現起正念在面前,他只是正念而吸氣,只是正念而呼氣。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者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者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
阿利塔,如此的呼吸念,依於詳細而得圓滿。」
(S.54.7.)第七
咖比那 (Mahākappinasuttaṁ-馬哈咖比那)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遮答林給孤獨園)。
那時,咖比那尊者於不遠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正直,現起正念在面前。
當世尊見到咖比那尊者於不遠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正直,現起正念在面前後,對諸比丘説:「諸比丘,你們看到這位比丘的身體有動搖或顫動嗎?」
「尊者,當我們見到該尊者坐在僧中,或獨處而坐時,[316]我們不曾見到該尊者的身體是動搖或顫動的。」
「諸比丘,凡是對定修習、多作〔修習〕者,(其)身體是不動搖或顫動的;(其)心也是不動搖或顫動的。諸比丘,該比丘所得的定是隨心所欲〔隨欲而得〕、沒有困難、沒有艱難的。
然而,諸比丘,對什麼定修習、多作〔修習〕者,(其)身體是不動搖或顫動的,(其)心也是不動搖或顫動的呢?諸比丘,修習呼吸念定、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其)身體是不動搖或顫動的;(其)心也是不動搖或顫動的。
然而,諸比丘,如何修習呼吸念定呢?如何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其)身體是不動搖或顫動的,(其)心也是不動搖或顫動的呢?
諸比丘,在此有比丘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正直,現起正念在面前,他只是正念而吸氣,只是正念而呼氣。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者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者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
諸比丘,如此地修習呼吸念定,如此地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其)身體是不動搖或顫動的;(其)心也是不動搖或顫動的。」
(S.54.8.)第八
燈 (Padīpopamasuttaṁ-燈喻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遮答林給孤獨園。
在那裡,世尊稱呼比丘們:「諸比丘。」那些比丘回答世尊:「尊者。」
世尊如此)說:「諸比丘,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有大果、大利益。然而,諸比丘,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而有大果、大利益呢?[317]
諸比丘,在此有比丘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正直,現起正念在面前,他只是正念而吸氣,只是正念而呼氣。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者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者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
諸比丘,如此地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有大果、大利益。
諸比丘,當我在自覺悟之前,為未現自覺的菩薩之時,我也安住於此、多安住(於此呼吸念)。諸比丘,當我安住於此、多安住(於此呼吸念)時,(我的)身體既不疲勞,眼睛也不(疲勞),我的心由無取而從諸漏解脫。
因此,諸比丘,假如比丘希望:『身體既不疲勞,眼睛也不(疲勞),心由無取而從諸漏解脫』者,應當完全地作意此呼吸念定。
因此,諸比丘,假如比丘希望:『能捨斷對住著於家的思念』者,應當完全地作意此呼吸念定。
因此,諸比丘,假如比丘希望:『能在不厭惡住於厭惡想』者,應當完全地作意此呼吸念定。
因此,諸比丘,假如比丘希望:『能在厭惡住於不厭惡想』者,應當完全地作意此呼吸念定。
因此,諸比丘,假如比丘希望:『能在不厭惡和厭惡住於厭惡想』者,應當完全地作意此呼吸念定。
因此,諸比丘,假如比丘希望:[318]『能在厭惡和不厭惡住於不厭惡想』者,應當完全地作意此呼吸念定。
因此,諸比丘,假如比丘希望:『能除去不厭惡和厭惡兩者而住於捨,(且)正念、正知』者,應當完全地作意此呼吸念定。
因此,諸比丘,假如比丘希望:『能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者,應當完全地作意此呼吸念定。
因此,諸比丘,假如比丘希望:『能止息尋、伺,內淨心專一,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者,應當完全地作意此呼吸念定。
因此,諸比丘,假如比丘希望:『能離喜且住於捨,正念、正知,以身受樂,該即諸聖者所説的:「捨、念樂住」-第三禪具足住』者,應當完全地作意此呼吸念定。
因此,諸比丘,假如比丘希望:『能斷樂及斷苦,而先前已滅(喜、)憂,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禪具足住』者,應當完全地作意此呼吸念定。
因此,諸比丘,假如比丘希望:『能超越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作意種種想,(思惟):「無邊虛空」,空無邊處具足而住。』者,應當完全地作意此呼吸念定。
因此,諸比丘,假如比丘希望:『能超越一切空無邊處,(思惟)「識[319]無邊」,識無邊處具足而住。』者,應當完全地作意此呼吸念定。
因此,諸比丘,假如比丘希望:『能超越一切識無邊處,(思惟)「無所有」,無所有處具足而住。』者,應當完全地作意此呼吸念定。
因此,諸比丘,假如比丘希望:『能超越一切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具足而住』者,應當完全地作意此呼吸念定。
因此,諸比丘,假如比丘希望:『能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處,滅受想具足而住』者,應當完全地作意此呼吸念定。
諸比丘,當如此修習呼吸念定,如此多作〔修習〕時,假如他感受樂受,他了知:『那是無常的』,他了知:『(那是)不執著的』,他了知:『(那是)不歡喜的』。假如他感受苦受時,他了知:『那是無常的』,他了知:『(那是)不執著的』,他了知:『(那是)不歡喜的』。假如他感受不苦不樂受時,他了知:『那是無常的』,他了知:『(那是)不執著的』,他了知:『(那是)不歡喜的』。
假如他感受樂受時,他感受那是離繫〔不相應〕的;假如他感受苦受時,他感受那是離繫〔不相應〕的;假如他感受不苦不樂受時,他感受那是離繫〔不相應〕的。
當他感受以身為邊際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以身為邊際的受』;當他感受以命為邊際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以命為邊際的受』。他了知:『在身壞命終之後,在此一切所感受的,所不歡喜的,將成為清涼。』
諸比丘,譬如由於有油和燈心之緣,油燈才得以點燃。當油和燈心盡時,則因無食而(燈)滅。同樣地,諸比丘,當比丘[320]感受以身為邊際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以身為邊際的受』;當他感受以命為邊際的受時,他了知:『我感受以命為邊際的受』。他了知:『在身壞命終之後,在此一切所感受的,所不歡喜的,將成為清涼。』」
(S.54.9.)第九 韋沙離
(Vesālīsuttaṁ)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韋沙離,大林的重閣講堂。
那時,世尊對諸比丘以各種方式說示不淨論,讚歎不淨,讚歎修習不淨。
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諸比丘,我想要獨修半月,除了一位送食者外,任何人都不要到我(那裡)去。」
「是的,尊者。」那些比丘回答世尊後,除了一位送食者外,並沒有任何人去探訪世尊。
當時,那些比丘由於世尊以各種方式說示不淨論,讚歎不淨,讚歎修習不淨,所以致力於以各種行相差別來修習不淨而住。當他們由於這個身體而感到困擾、慚愧、厭惡時,就尋求持刀者,(有時,)一天以刀奪取十位比丘(的生命);(有時,一天以刀奪取)二十(位比丘的生命);(有時,)一天以刀奪取三十位比丘(的生命)。
當時,在過了那半個月之後,世尊從獨修(處)出來,(他)對阿難達尊者説:「阿難達,為什麼比丘僧就如瘦弱者似的(稀少)呢?」
(阿難達尊者回答説:)「尊者,當世尊對諸比丘以各種方式說示不淨論,讚歎不淨[321],讚歎修習不淨時,尊者,那些比丘由於世尊以各種方式說示不淨論,讚歎不淨,讚歎修習不淨,所以致力於以各種行相差別來修習不淨而住。當他們由於這個身體而感到困擾、慚愧、厭惡時,就尋求持刀者,(有時,)一天以刀奪取十位比丘(的生命);(有時,一天以刀奪取)二十(位比丘的生命);(有時,)一天以刀奪取三十位比丘(的生命)。善哉!尊者,請世尊開示其它的方法,使比丘僧以其他的(法門)來建立(使證悟聖法)。」
(世尊對阿難達尊者説:)「阿難達,凡是住在廣嚴城附近的比丘們,請他們一切都會集在集會堂。」
(阿難達尊者回答説:)「是的,尊者。」
阿難達尊者回答世尊後,將住在廣嚴城附近的比丘們,請他們一切都會集在集會堂,然後前往世尊(處),在到達後,對世尊説:「尊者,現在比丘僧已經聚集了,請世尊知道適時。」
當時,世尊前往集會堂,到達了之後,坐在所敷設的座位上。就座的世尊對諸比丘説:「諸比丘,修習與多作〔修習〕此呼吸念定時,是既寂靜又殊勝的,純粹與樂住,對每當生起的諸惡不善法即能消滅與寂止。
諸比丘,譬如熱季的最後(一個)月,由於大的非時雲(之降臨),使揚起的塵土即能消滅與寂止。同樣地,諸比丘,當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時,是既寂靜又殊勝的,純粹與樂住,對每當生起的諸惡不善法即能消滅與寂止。
然而,諸比丘,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是既寂靜又殊勝的,[322]不雜與樂住及已生的惡不善法即能消滅與寂止呢?
諸比丘,在此有比丘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正直,現起正念在面前,他只是正念而吸氣,只是正念而呼氣。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者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者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
諸比丘,如此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時,實為寂靜,殊勝,純粹與樂住,對已生的諸惡不善法即能消滅與寂止。」
(S.54.10.)第十 金比喇 (Kimbilasuttaṁ)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金比喇的竹林。
在那裡,世尊對金比喇尊者説:「金比喇,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而有大果、大利益呢?」
在如此說了之後,金比喇尊者保持沉默。
第二次,世尊(對金比喇尊者説:「金比喇,如何修習呼吸念定呢?如何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而有大果、大利益呢?」在如此說了之後,金比喇尊者保持沉默。)
第三次,世尊對金比喇尊者説:「金比喇,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而有大果、大利益呢?」
第三次金比喇尊者也保持沉默。[323]
在如此說了之後,阿難達尊者對世尊(如)此說:「世尊,此是適時。善逝,此是適時。請世尊開示呼吸念定,諸比丘在聽了之後,將會受持世尊(所開示的)。」
(世尊説:)「阿難達,當諦聽,完全地作意,我將解說。」
阿難達尊者回答世尊説:「是的,尊者。」
世尊(如)此說:「阿難達,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而有大果、大利益呢?
阿難達,在此有比丘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正直,現起正念在面前,他只是正念而吸氣,只是正念而呼氣。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者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者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
阿難達,如此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則有大果、大利益。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在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在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當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當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身隨觀身,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達,這是我所説(在諸身)中的一種身,這即是呼吸。因此,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身隨觀身,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324]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諸受隨觀受,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達,這是我所説(在諸受)中的一種受,這即是對諸呼吸善地作意。因此,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諸受隨觀受,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達,我不説忘念(和)不正知,是呼吸念的修習者。因此,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諸法隨觀法,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當他以慧觀見所斷的貪、憂後,(他的心傾向於)完全地(中)捨。因此,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諸法隨觀法,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325]
阿難達,譬如在大的十字路口有大土堆,假如有貨車或馬車從東方來,則會輾壞該土堆;(假如有貨車或馬車)從西方來,(則會輾壞該土堆;假如有貨車或馬車)從北方來,(則會輾壞該土堆;)假如有貨車或馬車從南方來,則會輾壞該土堆。同樣地,阿難達,比丘在安住於身隨觀身時,則輾壞諸惡、不善法;(比丘在安住)於諸受(隨觀受時,則輾壞諸惡、不善法;比丘在安住)於心(隨觀心時,則輾壞諸惡、不善法;比丘)在安住於諸法隨觀法時,則輾壞諸惡、不善法。」
第一
呼吸相應 一法品
該攝頌為:
一法與覺支,
清淨並二果,
阿利塔、咖比那、燈,
韋沙離與金比喇。
第二品
(S.54.11.)第十一
一恰難嘎拉 (Icchānaṅgalasuttaṁ)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一恰難嘎拉的一恰難嘎拉林叢中。
那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諸比丘,我想要獨修三個月,除了一位送食者外,任何人都不要到我(那裡)去。」
「是的,尊者。」那些比丘回答世尊後,除了一位送食者外,沒有任何人去探訪世尊。[326]
那時,在過了那三個月後,世尊從獨修(處)出來,(他)對諸比丘説:「諸比丘,假如有諸外道遍行者問你們如此説:『諸賢友,沙門喬答達在度雨安居時,多依什麼而住呢?』諸比丘,在他們如此問你們時,你們應當如此回答諸外道遍行者:『諸賢友,世尊在度雨安居時,多依呼吸念定而住。』
諸比丘,我正念而吸氣,我正念而呼氣。吸氣長時,我知道:『我吸氣長』;或者呼氣長時,我知道:『我呼氣長』。(吸氣短時,我知道:『我吸氣短』;或者呼氣短時,我知道:『我呼氣短』。我知道:『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我知道:『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我知道:『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我知道:『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我知道:『我將體驗喜而吸氣』;我知道:『我將體驗喜而呼氣』。我知道:『我將體驗樂而吸氣』;我知道:『我將體驗樂而呼氣』。我知道:『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我知道:『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我知道:『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我知道:『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我知道:『我將體驗心而吸氣』;我知道:『我將體驗心而呼氣』。我知道:『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我知道:『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我知道:『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我知道:『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我知道:『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我知道:『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我知道:『我將觀無常而吸氣』;我知道:『我將觀無常而呼氣』。我知道:『我將觀離欲而吸氣』;我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我知道:『我將觀滅而吸氣』;我知道:『我將觀滅而呼氣』。)我知道:『我將觀捨遣而吸氣』;我知道:『我將觀捨遣而呼氣』。
諸比丘,當正説那(呼吸念定)時,即可説為聖住、梵住、如來住。當正説呼吸念定時,即可説為聖住、梵住、如來住。
諸比丘,凡諸有學比丘若未得而希求住於無上瑜珈安穩者,當他們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得導致諸漏滅盡。諸比丘,凡諸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已住(梵行)、應做已辦、捨棄重擔、已得己利、盡諸有結,以正智而解脫者,當他們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得導致現法樂住及正念、正知。
諸比丘,當正説那(呼吸念定)時,即可説為聖住、梵住、如來住。當正説呼吸念定時,即可説為聖住、梵住、如來住。」[327]
(S.54.12.)第二
當疑 (Kaṅkheyyasuttaṁ -當疑經)
(如是我聞:)一時,樓麻薩晚耆沙(Lomasavaṅgisa)尊者住在釋迦國,迦毘羅衛城,榕〔尼拘律〕樹園。
當時,釋氏大名前往樓麻薩晚耆沙尊者處。到了之後,敬禮樓麻薩晚耆沙尊者,然後,坐在一邊。坐在一邊的釋氏大名對樓麻薩晚耆沙尊者(如)此説:「尊者,有學之住即是如來之住嗎?還是有學之住與如來之住為不同呢?」
(樓麻薩晚耆沙尊者回答釋氏大名説:)「大名賢友,有學之住並非如來之住;有學之住與如來之住是不同的。
大名賢友,凡諸有學比丘若未得而希求住於無上瑜珈安穩者,他們捨斷五蓋而住。是哪五(蓋)呢?捨斷欲貪蓋而住,捨斷瞋恚蓋而住,捨斷昏沉睡眠蓋而住,捨斷掉舉追悔蓋而住,捨斷疑蓋而住。大名賢友,凡諸有學比丘若未得而希求住於無上瑜珈安穩者,他們捨斷這五蓋而住。
大名賢友,凡諸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已住(梵行)、應做已辦、捨棄重擔、已得己利、盡諸有結,以正智而解脫者,他們已經斷除了五蓋,如已經截斷的棕櫚樹頭,已作無有,未來不(再有)生法。是哪五(蓋)呢?已斷欲貪蓋,(如)已經截斷的棕櫚樹頭,已作無有,未來不(再有)生法;已斷瞋恚蓋,(如﹚已經截斷的棕櫚樹頭,已作無有,未來不﹙再有﹚生法;)已斷昏沉睡眠蓋,(如﹚已經截斷的棕櫚樹頭,已作無有,未來不﹙再有﹚生法;)已斷掉舉追悔蓋,(如﹚已經截斷的棕櫚樹頭,已作無有,未來不﹙再有﹚生法;)已斷疑蓋,(如)已經截斷的棕櫚樹頭,已作無有,[328]未來不(再有)生法。大名賢友,凡諸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已住(梵行)、應做已辦、捨棄重擔、已得己利、盡諸有結,以正智而解脫者,他們已經斷除了這五蓋,(如)已經截斷的棕櫚樹頭,已作無有,未來不(再有)生法。
大名賢友,以此方式可以了知,有學之住與如來之住是不同的。
大名賢友,一時,世尊住在一恰難嘎拉的一恰難嘎拉林叢中。
大名賢友,當時,世尊告訴諸比丘:(「諸比丘,我想要獨修三個月,除了一位持食者外,任何人都不要到我﹙那裡﹚去。」
「是的,尊者。」那些比丘回答世尊後,除了一位持食者外,沒有任何人去探訪世尊。)
當時,(在過了那三個月後,)世尊(從獨修﹙處﹚出來,﹙他﹚對諸比丘説:「諸比丘,假如有諸外道遍行者問你們如此説:『諸賢友,沙門喬答達在度雨安居時,多依什麼而住呢?』諸比丘,在他們如此問你們時,你們應當如此回答諸外道遍行者:『諸賢友,世尊在度雨安居時,多依呼吸念定而住。』)
諸比丘,我(正念而吸氣,我正念而呼氣。吸氣長時,我知道:『我吸氣長』;或者呼氣長時,我知道:『我呼氣長』。吸氣短時,我知道:『我吸氣短』;或者呼氣短時,我知道:『我呼氣短』。我知道:『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我知道:『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我知道:『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我知道:『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我知道:『我將體驗喜而吸氣』;我知道:『我將體驗喜而呼氣』。我知道:『我將體驗樂而吸氣』;我知道:『我將體驗樂而呼氣』。我知道:『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我知道:『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我知道:『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我知道:『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我知道:『我將體驗心而吸氣』;我知道:『我將體驗心而呼氣』。我知道:『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我知道:『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我知道:『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我知道:『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我知道:『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我知道:『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我知道:『我將觀無常而吸氣』;我知道:『我將觀無常而呼氣』。我知道:『我將觀離欲而吸氣』;我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我知道:『我將觀滅而吸氣』;我知道:『我將觀滅而呼氣』。我知道:『我將觀捨遣而吸氣』;我知道:『我將觀捨遣而呼氣』。)
諸比丘,當(正説那﹙呼吸念定﹚時,即可説為聖住、梵住、如來住。當正説呼吸念定時,即可説為聖住、梵住、如來住。)
諸比丘,凡諸有學比丘(若未得而希求住於無上瑜珈安穩者,當他們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得導致諸漏滅盡。諸比丘,凡諸阿羅漢比丘,斷盡有結諸漏已盡、已住﹙梵行﹚、應做已辦、捨棄重擔、已得己利、盡諸有結,以正智而解脫者,當他們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得導致現法樂住及正念、正知。)
諸比丘,當(正説那﹙呼吸念定﹚時,即可説為聖住、梵住、如來住。當正説呼吸念定時,即可説為聖住、梵住)、如來住。
大名賢友,以此方式可以了知,有學之住與如來之住是不同的。」
(S.54.13.)第三
阿難達 (一) (Paṭhama-ānandasuttaṁ -第一阿難達經)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遮答林給孤獨園)。
當時,阿難達尊者前往世尊處。(到了之後,敬禮了世尊後,坐在一邊。)坐在一邊的阿難達尊者對世尊(如)此説:[329]「尊者,有修習、多作〔修習〕一法者,能圓滿四法;修習、多作〔修習〕四法者,能圓滿七法;修習、多作〔修習〕七法者,能圓滿二法嗎?」
(世尊對阿難達尊者説:)「阿難達,有修習、多作〔修習〕一法者,則能圓滿四法;修習、多作)修習)四法者,則能圓滿七法;修習、多作〔修習〕七法者,則能圓滿二法。」
(阿難達尊者對世尊説:)「尊者,修習、多作〔修習〕哪一法者,能圓滿四法;修習、多作〔修習〕哪四法者,能圓滿七法;修習、多作〔修習〕哪七法者,能圓滿二法呢?」
(世尊對阿難達尊者説:)「阿難達,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的一法者,則能圓滿四念處;修習、多作〔修習〕四念處者,則能圓滿七覺支;修習、多作〔修習〕七覺支者,則能圓滿明(與)解脫。
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而能圓滿四念處呢?
阿難達,在此有比丘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正直,現起正念在面前,他只是正念而吸氣,只是正念而呼氣。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者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者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在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在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當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當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身隨觀身,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達,這是我所説(在諸身)中的一種身,這即是[330]呼吸。因此,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身隨觀身,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諸受隨觀受,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達,這是我所説(在諸受)中的一種受,這即是對諸呼吸完全地作意。因此,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諸受隨觀受,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達,我不説忘念(和)不正知,是呼吸念的修習者。因此,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諸法隨觀法,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當他以慧觀見所斷的貪、憂後,(他的心傾向於)完全地[331](中)捨。因此,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諸法隨觀法,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阿難達,如此地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能圓滿四念處。
然而,阿難達,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四念處而能圓滿七覺支呢?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安住於身隨觀身,(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阿難達,在那時,(該)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念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該)比丘的念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住於如此的念時,他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住於如此的念,而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擇法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該)比丘的擇法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其)精進是不退縮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其)[332]精進不退縮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精進覺支;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該)比丘的精進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發勤精進者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發勤精進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喜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該)比丘的喜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心喜者的身是輕安的,(其)心也是輕安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心喜的身是輕安,(其)心也是輕安時,阿難達,(該)比丘已開始有了輕安覺支;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該)比丘的輕安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身輕安者的心是快樂而等持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身是輕安而(其)心是快樂而等持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定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該)比丘的定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的心如此等持時,則成為完全地捨。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捨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該)比丘的捨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安住於諸受(隨觀受,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阿難達,在那時他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念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該﹚比丘的念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住於如此的念時,他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住於如此的念,而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擇法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該﹚比丘的擇法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其﹚精進不退縮。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其﹚精進不退縮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精進覺支;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該﹚比丘的精進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發勤精進者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發勤精進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喜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該﹚比丘的喜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心喜者的身是輕安的,﹙其﹚心也是輕安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心喜的身是輕安,﹙其﹚心也是輕安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輕安覺支;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該﹚比丘的輕安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身輕安者的心是快樂而等持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身是輕安而﹙其﹚心是快樂而等持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定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該﹚比丘的定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的心如此等持時,則成為完全地捨。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捨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該﹚比丘的捨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阿難達,在那時他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念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該﹚比丘的念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住於如此的念時,他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住於如此的念,而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擇法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該﹚比丘的擇法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其﹚精進不退縮。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其﹚精進不退縮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精進覺支;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該﹚比丘的精進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發勤精進者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發勤精進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喜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該﹚比丘的喜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心喜者的身是輕安的,﹙其﹚心也是輕安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心喜的身是輕安,﹙其﹚心也是輕安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輕安覺支;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該﹚比丘的輕安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身輕安者的心是快樂而等持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身是輕安而﹙其﹚心是快樂而等持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定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該﹚比丘的定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的心如此等持時,則成為完全地捨。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捨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該﹚比丘的捨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安住於諸法隨觀法,(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阿難達,在那時他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333]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念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該)比丘的念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住於如此的念時,他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住於如此的念,而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擇法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該﹚比丘的擇法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其﹚精進不退縮。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其﹚精進不退縮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精進覺支;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該﹚比丘的精進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發勤精進者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發勤精進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喜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該﹚比丘的喜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心喜者的身是輕安的,﹙其﹚心也是輕安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心喜的身是輕安,﹙其﹚心也是輕安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輕安覺支;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該﹚比丘的輕安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身輕安者的心是快樂而等持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身是輕安而﹙其﹚心是快樂而等持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定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該﹚比丘的定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的心如此等持時,則成為完全地捨。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捨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該)比丘的捨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阿難達,如此地修習、多作〔修習〕四念處者,則能圓滿七覺支。
然而,阿難達,如何修習、多作〔修習〕七覺支而能圓滿明(與)解脫呢?
阿難達,在此,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
阿難達,如此地修習、多作〔修習〕七覺支則能圓滿明(與)解脫。
(S.54.14.)第四
阿難 (二) (Dutiya-Ānandasuttaṁ -第二阿難達經)
當時,阿難達尊者前往世尊處。(到了之後,敬禮世尊,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坐在一邊的阿難達尊者(如)此説:「阿難達,有修習、多作〔修習〕一法者,能圓滿四法;修習、多作〔修習〕四法者,能圓滿七法;修習、多作〔修習〕七法者,能圓滿二法嗎?」
(阿難達尊者回答世尊説:)「尊者,我們的法都以世尊為根本……乃至……。」
(世尊對阿難達尊者説:)「阿難達,有修習、多作〔修習〕一法者,則能圓滿四[334]法;修習、多作〔修習〕四法者,則能圓滿七法;修習、多作〔修習〕七法者,則能圓滿二法。
然而,阿難達,修習、多作〔修習〕哪一法者能圓滿四法;修習、多作〔修習〕哪四法者能圓滿七法;修習、多作〔修習〕哪七法者能圓滿二法呢?
阿難達,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的一法者,則能圓滿四念處;修習、多作〔修習〕四念處者,則能圓滿七覺支;修習、多作〔修習〕七覺支者,則能圓滿明(與)解脫。
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而能圓滿四念處呢?
阿難達,在此有比丘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正直,現起正念在面前,他只是正念而吸氣,只是正念而呼氣。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者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者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在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在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當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當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身隨觀身,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達,這是我所説﹙在諸身﹚中的一種身,這即是呼吸。因此,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身隨觀身,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諸受隨觀受,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達,這是我所説﹙在諸受﹚中的一種受,這即是對諸呼吸完全地作意。因此,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諸受隨觀受,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達,我不説忘念﹙和﹚不正知,是呼吸念的修習者。因此,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諸法隨觀法,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當他以慧觀見所斷的貪、憂後,他的心傾向於完全地﹙中﹚捨。因此,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諸法隨觀法,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阿難達,如此地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能圓滿四念處。
然而,阿難達,如何修習四念處呢?如何多作〔修習〕而能圓滿七覺支呢?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安住於身隨觀身,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阿難達,在那時,﹙該﹚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念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該﹚比丘的念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住於如此的念時,他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住於如此的念,而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擇法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該﹚比丘的擇法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其﹚精進是不退縮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其﹚精進不退縮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精進覺支;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該﹚比丘的精進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發勤精進者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發勤精進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喜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該﹚比丘的喜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心喜者的身是輕安的,﹙其﹚心也是輕安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心喜的身是輕安,﹙其﹚心也是輕安時,阿難達,﹙該﹚比丘已開始有了輕安覺支;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該﹚比丘的輕安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身輕安者的心是快樂而等持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身是輕安而﹙其﹚心是快樂而等持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定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該﹚比丘的定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的心如此等持時,則成為完全地捨。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捨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該﹚比丘的捨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安住於諸受﹙隨觀受,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阿難達,在那時他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念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該﹚比丘的念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住於如此的念時,他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住於如此的念,而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擇法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該﹚比丘的擇法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其﹚精進不退縮。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其﹚精進不退縮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精進覺支;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該﹚比丘的精進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發勤精進者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發勤精進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喜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該﹚比丘的喜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心喜者的身是輕安的,﹙其﹚心也是輕安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心喜的身是輕安,﹙其﹚心也是輕安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輕安覺支;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該﹚比丘的輕安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身輕安者的心是快樂而等持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身是輕安而﹙其﹚心是快樂而等持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定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該﹚比丘的定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的心如此等持時,則成為完全地捨。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捨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該﹚比丘的捨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阿難達,在那時他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念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該﹚比丘的念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住於如此的念時,他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住於如此的念,而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擇法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該﹚比丘的擇法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其﹚精進不退縮。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其﹚精進不退縮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精進覺支;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該﹚比丘的精進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發勤精進者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發勤精進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喜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該﹚比丘的喜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心喜者的身是輕安的,﹙其﹚心也是輕安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心喜的身是輕安,﹙其﹚心也是輕安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輕安覺支;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該﹚比丘的輕安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身輕安者的心是快樂而等持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身是輕安而﹙其﹚心是快樂而等持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定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該﹚比丘的定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的心如此等持時,則成為完全地捨。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捨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該﹚比丘的捨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安住於諸法隨觀法,﹙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阿難達,在那時他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念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該﹚比丘的念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住於如此的念時,他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住於如此的念,而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擇法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該﹚比丘的擇法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其﹚精進不退縮。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其﹚精進不退縮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精進覺支;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該﹚比丘的精進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發勤精進者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發勤精進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喜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該﹚比丘的喜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心喜者的身是輕安的,﹙其﹚心也是輕安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心喜的身是輕安,﹙其﹚心也是輕安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輕安覺支;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該﹚比丘的輕安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身輕安者的心是快樂而等持的。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身是輕安而﹙其﹚心是快樂而等持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定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該﹚比丘的定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的心如此等持時,則成為完全地捨。阿難達,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捨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該﹚比丘的捨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阿難達,如此地修習、多作〔修習〕四念處則能圓滿七覺支。
然而,阿難達,如何修習、多作〔修習〕七覺支而能圓滿明﹙與﹚解脫呢?
阿難達,在此,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
阿難達,如此地修習、多作〔修習〕七覺支則能圓滿明(與)解脫。
(S.54.15.)第五
比丘 (一)(Paṭhamabhikkhusuttaṁ -第一比丘經)
當時,眾多比丘前往世尊處。到了之後,(敬禮世尊,然後,坐在一邊。)坐在一邊的比丘們對世尊(如)此説:「尊者,有修習、多作〔修習〕一法者能圓滿四法;修習、多作〔修習〕四法者能圓滿七法;修習、多作〔修習〕七法者能圓滿二法嗎?」
(世尊回答諸比丘説:)「諸比丘,有修習、多作〔修習〕一法者,則能圓滿四法;修習、多作〔修習〕四法者,則能圓滿七[335]法;修習、多作〔修習〕七法者,則能圓滿二法。」
(諸比丘對世尊説:)「尊者,修習、多作〔修習〕哪一法者能圓滿四法;修習、多作〔修習〕哪四法者能圓滿七法;修習、多作〔修習〕哪七法者能圓滿二法呢?」
(世尊對諸比丘説:)「諸比丘,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的一法者,則能圓滿四念處;修習、多作〔修習〕四念處者,則能圓滿七覺支;修習、多作〔修習〕七覺支者,則能圓滿明(與)解脫。
諸比丘,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而能圓滿四念處呢?
諸比丘,在此有比丘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正直,現起正念在面前,他只是正念而吸氣,只是正念而呼氣。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者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者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
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在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在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當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當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阿難達,那時比丘安住於身隨觀身,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那是什麼原因呢?諸比丘,這是我所説﹙在諸身﹚中的一種身,這即是呼吸。因此,諸比丘,那時比丘安住於身隨觀身,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比丘-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諸比丘,那時比丘安住於諸受隨觀受,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那是什麼原因呢?諸比丘,這是我所説﹙在諸受﹚中的一種受,這即是對諸呼吸完全地作意。因此,諸比丘,那時比丘安住於諸受隨觀受,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比丘-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諸比丘,那時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那是什麼原因呢?阿難達,我不説忘念﹙和﹚不正知,是呼吸念的修習者。因此,諸比丘,那時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比丘-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諸比丘,那時比丘安住於諸法隨觀法,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當他以慧觀見所斷的貪、憂後,他的心傾向於完全地﹙中﹚捨。因此,諸比丘,那時比丘安住於諸法隨觀法,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諸比丘,如此地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能圓滿四念處。
然而,諸比丘,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四念處而能圓滿七覺支呢?
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安住於身隨觀身,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諸比丘,在那時,﹙該﹚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念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該﹚比丘的念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住於如此的念時,他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住於如此的念,而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擇法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該﹚比丘的擇法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其﹚精進是不退縮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其﹚精進不退縮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精進覺支;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該﹚比丘的精進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發勤精進者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發勤精進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喜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該﹚比丘的喜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心喜者的身是輕安的,﹙其﹚心也是輕安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心喜的身是輕安,﹙其﹚心也是輕安時,諸比丘,﹙該﹚比丘已開始有了輕安覺支;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該﹚比丘的輕安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身輕安者的心是快樂而等持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身是輕安而﹙其﹚心是快樂而等持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定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該﹚比丘的定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的心如此等持時,則成為完全地捨。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捨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該﹚比丘的捨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安住於諸受﹙隨觀受,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諸比丘,在那時他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念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該﹚比丘的念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住於如此的念時,他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住於如此的念,而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擇法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該﹚比丘的擇法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其﹚精進不退縮。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其﹚精進不退縮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精進覺支;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該﹚比丘的精進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發勤精進者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發勤精進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喜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該﹚比丘的喜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心喜者的身是輕安的,﹙其﹚心也是輕安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心喜的身是輕安,﹙其﹚心也是輕安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輕安覺支;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該﹚比丘的輕安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身輕安者的心是快樂而等持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身是輕安而﹙其﹚心是快樂而等持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定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該﹚比丘的定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的心如此等持時,則成為完全地捨。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捨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該﹚比丘的捨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諸比丘,在那時他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念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該﹚比丘的念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住於如此的念時,他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住於如此的念,而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擇法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該﹚比丘的擇法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其﹚精進不退縮。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其﹚精進不退縮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精進覺支;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該﹚比丘的精進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發勤精進者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發勤精進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喜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該﹚比丘的喜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心喜者的身是輕安的,﹙其﹚心也是輕安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心喜的身是輕安,﹙其﹚心也是輕安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輕安覺支;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該﹚比丘的輕安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身輕安者的心是快樂而等持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身是輕安而﹙其﹚心是快樂而等持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定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該﹚比丘的定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的心如此等持時,則成為完全地捨。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捨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該﹚比丘的捨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安住於諸法隨觀法,﹙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諸比丘,在那時他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念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該﹚比丘的念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住於如此的念時,他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住於如此的念,而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擇法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該﹚比丘的擇法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其﹚精進不退縮。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其﹚精進不退縮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精進覺支;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該﹚比丘的精進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發勤精進者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發勤精進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喜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該﹚比丘的喜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心喜者的身是輕安的,﹙其﹚心也是輕安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心喜的身是輕安,﹙其﹚心也是輕安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輕安覺支;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該﹚比丘的輕安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身輕安者的心是快樂而等持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身是輕安而﹙其﹚心是快樂而等持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定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該﹚比丘的定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的心如此等持時,則成為完全地捨。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捨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該﹚比丘的捨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諸比丘,如此地修習、多作﹙修習﹚四念處則能圓滿七覺支。
然而,諸比丘,如何修習、多作﹙修習﹚七覺支而能圓滿明﹙與﹚解脫呢?
諸比丘,在此,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
諸比丘,如此地修習、多作〔修習〕七覺支則能圓滿明(與)解脫。
(S.54.16.)第六
比丘 (二)(Dutiyabhikkhusuttaṁ -第二比丘經)
當時,眾多比丘(前往世尊處。到了之後,敬禮世尊,然後,坐在一邊。世尊對坐在一邊的)比丘們(如)此説:「諸比丘,有修習、多作〔修習〕一法者(能圓滿四法;修習、多作﹙修習﹚四法者能圓滿七法;修習、多作﹙修習﹚七法者能圓滿二法)嗎?」
(諸比丘回答世尊説:)「尊者,我們的法都以世尊為根本……乃至……。」
(世尊對諸比丘説:)「諸比丘,有修習、多作〔修習〕一法者,(則能圓滿四法;修習、多作﹙修習﹚四法者,則能圓滿七法;修習、多作﹙修習﹚七法者,則能圓滿二法。)
然而,諸比丘,修習、多作〔修習〕哪一法(者能圓滿四法;修習、多作﹙修習﹚哪四法者能圓滿七法;修習、多作﹙修習﹚哪七法者能圓滿二法呢?
諸比丘,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的一法者,則能圓滿四念處;修習、多作﹙修習﹚四念處者,則能圓滿七覺支;修習、多作﹙修習﹚七覺支者,)則能圓滿明(與)解脫。[336]
然而,諸比丘,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而能圓滿四念處呢?
諸比丘,在此有比丘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正直,現起正念在面前,他只是正念而吸氣,只是正念而呼氣。(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者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者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
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在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在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當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當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諸比丘,那時比丘安住於身隨觀身,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諸比丘,這是我所説(在諸身)中的一種身,這即是呼吸。因此,諸比丘,那時比丘安住於身隨觀身,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比丘-(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諸比丘,那時比丘安住於諸受隨觀受,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那是什麼原因呢?諸比丘,這是我所説(在諸受)中的一種受,這即是對諸呼吸完全地作意。因此[337],諸比丘,那時比丘安住於諸受隨觀受,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比丘-(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諸比丘,那時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那是什麼原因呢?諸比丘,我不説忘念(和)不正知,是呼吸念的修習者。因此,諸比丘,那時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
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比丘-(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諸比丘,那時比丘安住於諸法隨觀法,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當他以慧觀見所斷的貪、憂後,(他的心傾向於)完全地(中)捨。因此,諸比丘,那時比丘安住於諸法隨觀法,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諸比丘,如此地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能圓滿四念處。
然而,諸比丘,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四念處而能圓滿七覺支呢?
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安住於身隨觀身,(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在那時,他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338]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念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該)比丘的念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住於如此的念時,他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住於如此的念,而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擇法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該)比丘的擇法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其)精進不退縮。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其)精進不退縮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精進覺支;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該)比丘的精進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發勤精進者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發勤精進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喜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該)比丘的喜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心喜者的身是輕安的,(其)心也是輕安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心喜的身是輕安,(其)心也是輕安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輕安覺支;[339]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該)比丘的輕安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身輕安者的心是快樂而等持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身是輕安而(其)心是快樂而等持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定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該)比丘的定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的心如此等持時,則成為完全地捨。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捨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該)比丘的捨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安住於諸受(隨觀受,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在那時他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念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該﹚比丘的念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住於如此的念時,他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住於如此的念,而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擇法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該﹚比丘的擇法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其﹚精進不退縮。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其﹚精進不退縮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精進覺支;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該﹚比丘的精進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發勤精進者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發勤精進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喜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該﹚比丘的喜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心喜者的身是輕安的,﹙其﹚心也是輕安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心喜的身是輕安,﹙其﹚心也是輕安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輕安覺支;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該﹚比丘的輕安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身輕安者的心是快樂而等持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身是輕安而﹙其﹚心是快樂而等持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定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該﹚比丘的定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的心如此等持時,則成為完全地捨。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捨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該﹚比丘的捨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安住於)心(隨觀心,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在那時他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念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該﹚比丘的念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住於如此的念時,他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住於如此的念,而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擇法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該﹚比丘的擇法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其﹚精進不退縮。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其﹚精進不退縮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精進覺支;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該﹚比丘的精進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發勤精進者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發勤精進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喜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該﹚比丘的喜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心喜者的身是輕安的,﹙其﹚心也是輕安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心喜的身是輕安,﹙其﹚心也是輕安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輕安覺支;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該﹚比丘的輕安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身輕安者的心是快樂而等持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身是輕安而﹙其﹚心是快樂而等持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定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該﹚比丘的定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的心如此等持時,則成為完全地捨。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捨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該﹚比丘的捨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比丘)安住於諸法隨觀法,(熱忱、正知、具念,除去世間的貪、憂。)在那時他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已現起了念,而不忘念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念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該)比丘的念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住於如此的念時,他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住於如此的念,而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擇法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該﹚比丘的擇法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時,﹙其﹚精進不退縮。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開始以慧審察、思擇該法,而遍觀察,﹙其﹚精進不退縮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精進覺支;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該﹚比丘的精進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發勤精進者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發勤精進所生起的喜是無染著的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喜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該﹚比丘的喜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心喜者的身是輕安的,﹙其﹚心也是輕安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心喜的身是輕安,﹙其﹚心也是輕安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輕安覺支;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該﹚比丘的輕安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身輕安者的心是快樂而等持的。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身是輕安而﹙其﹚心是快樂而等持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定覺支;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該﹚比丘的定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當他的心如此等持時,則成為完全地捨。諸比丘,凡在任何之時,當比丘的心如此等持而完全地捨時,(該)比丘已開始有了捨覺支;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該)比丘的捨覺支由修習而至圓滿。
諸比丘,如此地修習、多作〔修習〕四念處則能圓滿七覺支。[340]
然而,諸比丘,如何修習、多作〔修習〕七覺支而能圓滿明(與)解脫呢?
諸比丘,在此,當比丘在修習念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擇法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精進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喜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輕安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定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當比丘)在修習捨覺支時,依於遠離、依於離貪、依於滅,而導至捨遣。
諸比丘,如此地修習、多作〔修習〕七覺支則能圓滿明(與)解脫。」
(S.54.17.)第十七
結
諸比丘,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能導致斷結。
(S.54.18.)第十八
隨眠
(諸比丘,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能導致斷絕隨眠。
(S.54.19.)第十九
世(生命的時限)
(諸比丘,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能導致遍知世(一生的時程)。
(S.54.20.)第二十
漏盡
(諸比丘,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能導致滅盡諸漏。
諸比丘,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而能導致斷結呢?(諸比丘,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而能導致斷絕隨眠呢?(諸比丘,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而能導致遍知世(一生的時程)呢?(諸比丘,如何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而能導致滅盡諸漏呢?
諸比丘,在此有比丘前往阿蘭若、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盤(腿而坐,身體保持正直,現起正念在面前,他只是正念而吸氣,只是正念而呼氣。吸氣長時,他知道:「我吸氣長」;或者呼氣長時,他知道:「我呼氣長」。吸氣短時,他知道:「我吸氣短」;或者呼氣短時,他知道:「我呼氣短」。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全身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喜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樂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吸氣」;他學:「我將平靜心行而呼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吸氣」;他學:「我將體驗心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喜悅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等持而呼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吸氣」;他學:「我將令心解脫而呼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吸氣」;他學:「我將觀無常而呼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吸氣」;他學:「我將觀離欲而呼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滅而呼氣」。)[341]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吸氣」;他學:「我將觀捨遣而呼氣」。
諸比丘,如此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能導致斷結。(諸比丘,如此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能導致斷絕隨眠。(諸比丘,如此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能導致遍知世(一生的時程)。(諸比丘,如此修習、多作〔修習〕呼吸念定者,)則能導致滅盡諸漏。
這四經。
呼吸相應
第十(經)
第二品
該攝頌為:
一恰難嘎拉、當疑,
其次二阿難達,
諸比丘所説二比丘,
結以及隨眠,
世與滅盡諸漏。
Bhikkhu Santagavesaka 覓寂比丘 2007.7.8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