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藏一

 

律藏一    經分別一     

律藏乃解說僧伽生活之禁制學處及其制度行儀。即北傳漢譯律藏之廣律,含《 四分

律》 六十卷、《 五分律》三十卷、《 十誦律》六十卷、《 摩訶僧衹律》四十卷及《 根本

說一切有部昆奈耶》 五十卷等之有部律與《 鼻奈耶》 十卷。前四者內容與巴利律完

全相同,此?古來所言之四律,又西藏律亦相當於有部廣律。此等皆同出一源,內

容大體一致,惟因部派傳承之不同而有所變異。巴利律和北傳漢譯律藏中之《 四分

律》與《 五分律》最為類同,各派各傳自宗之律藏乃唯一特色,而巴利律藏,於此

諸律中最為完整。尤可注意者,其與《 四分律》、《 五分律》之成立,皆屬最古老之

律藏。

巴利律藏之內容組織,係由﹙1﹚經分別(Sutta-vibhanga)﹙2﹚鍵度(Khandhaka

3)附隨﹙PariVara )三部組成。

經分別以律藏本文之重要條文為中心,說明其成立之因緣、條文字句之解釋、條文

運用之實例等。條文中,比丘戒有二百二十七條、比丘尼戒有三百十一條(《 四分律》

中是二百五十戒和三百四十八戒,《 五分律》中是二百五十一戒和三百八十戒)。說

<---------------------------------------------------------------------- ------>

比丘戒者是大分別﹙Mahavibhanga﹚,說比丘尼戒者是比丘尼分別﹙Bhikkhunivibhan

ga﹚。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條中之條文,從波羅夷以下分為八類,比丘尼戒則分為七類。

犍度乃編品之意,於此部中,分篇解說教團之制度規定、重要行儀之方法及對經分

別之補遺,分為大品﹙Mahavagga﹚、小品(CullaVagga﹚二部, 大品十篇、小品十二篇。

小品最後二篇乃說明經律編輯(結集)之經緯。

附隨是附錄,共十九章。乃是將前兩部所說,組織分類為綱要性之註釋,與北傳漢

譯諸律少有一致。

由律藏中抽出根本重要學處,作為讀誦之用,?是以波羅提木叉﹙patimokkha﹚為戒

本,每隔半月,集僧眾於一處讀誦,以篤勵修道(布薩)。此戒本有伯希和﹙Paul Pelliot

於中亞發現之梵本﹙Pratimoksasutra﹚。本書則以黑體字印刷部分為戒本,但原戒本之

序及四波羅夷之標題誦詞已佚.

經分別

  大分別〔 比丘戒〕

  波羅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波羅夷﹙parajika﹚,相當於比丘之極刑罪,犯者,失其比丘資格,並逐出僧團。此有

      淫、盜、殺、妄四戒。依註,其字義即「已被打破」之意,北傳漢譯律藏譯為斷頭、

      退沒、他勝。

<---------------------------------------------------------------------- ------>

    波羅夷一﹙不淨戒﹚· · · · · · · · · · · · · · · · · ·

      波羅夷二﹙不與取戒﹚ · · · · · · · · · · · · · · · · 五三

      波羅夷三﹙人體戒﹚ · · · · · · · · · · · · · · · · · 九二

      波羅夷四﹙上人法戒﹚ · · · · · · · · · · · · · · · · 一一八

僧殘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三

     僧殘﹙sanghadisesa﹚乃次於波羅夷之重罪,犯者雖不失其比丘之資格,但須別住六晝

     夜行摩那埵羯磨,若應自白發露其罪而隱慝者,則應隨其隱慝之日數課其別住,期

     間停止其僧權。其語是sangha(僧團)adi(初)sesa (後、殘)之意。由最初之別住

     至最後復權?皆由僧團處分,非個人或數人所能執行。然北傳漢譯律藏之僧殘,乃

     從梵文本之samgha-avasesa(殘餘)譯來,其意為應有由僧伽矯正之餘地,解釋為

     尚殘比丘生命之意,故僧殘雖非正確之巴利語譯,但今已成北傳漢譯律藏之慣用語。

     此有故意出精等十三條。

 僧殘一〔出精戒〕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三

 僧殘二〔身觸戒〕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六

 僧殘三〔粗語戒〕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七

<---------------------------------------------------------------------- ------>

 僧殘四〔自讚歎淫欲戒〕 · · · · · · · · · · · · · · · · · · 一八三 

 僧殘五〔媒嫁戒〕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八九 

 僧殘六〔造房舍戒〕 · · · · · · · · · · · · · · · · · · · ·

 僧殘七〔造精舍戒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一七 

 僧殘八〔第一瞋不懣戒〕 · · · · · · · · · · · · · · · · · · 二二一 

 僧殘九〔第二瞋不懣戒〕  · · · · · · · · · · · · · · · · · ·二三三

 僧殘十〔第一破僧戒〕   · · · · · · · · · · · · · · · · · · 二三八 

 僧殘十一〔第二破僧戒〕· · · · · · · · · · · · · · · · · · ·二四四

 僧殘十二〔惡口戒〕· · · · · · · · · · · · · · · · · · · · ·二四八

 僧殘十三〔污家戒〕· · · · · · · · · · · · · · · · · · · · ·二五一

不定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六三

    不定(aniyata)乃不能決定之罪。即在隱蔽或非隱蔽處與女人同坐時,被值得信賴之信

    徒所見,據其所告,而可能構成波羅夷、僧殘或波逸提罪。此有兩條。

  不定一〔可淫屏處戒〕  · · · · · · · · · · · · · · · · · · 二六三

<---------------------------------------------------------------------- ------>

  不定二〔非可淫屏處戒〕· · · · · · · · · · · · · · · · · · 二六九

捨墮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七五

    捨墮(nissaggiya pacittiya 乞是持所定衣服坐具等所有物或以上者,或有不法態度時,應

    將其長物捨棄於僧團或他人,然後行懺悔之罪,計有三十條。其原語nissaggiya為捨

    之意,pacittiya 為賠償之意,即當捨〔財〕懺悔償罪之意。北傳漢譯律藏音譯為尼薩

    耆波逸提,意譯為捨墮。墮patayantika 是墮地獄罪之意。

 捨墮一〔第一迦絺那衣戒〕 · · · · · · · · · · · · · · · · · 二七五

 捨墮二〔小屋戒〕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七九

 捨墮三〔第三迦絺那衣戒〕 · · · · · · · · · · · · · · · · · 二八六

 捨墮四〔故衣戒〕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九

 捨墮五〔取衣戒〕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九三 

 捨墮六〔從非親里乞戒〕 · · · · · · · · · · · · · · · · · · 二九六

 捨墮七〔過量戒〕   · · · · · · · · · · · · · · · · · · · ·

 捨墮八〔第一豫備戒〕 · · · · · · · · · · · · · · · · · · ·

<---------------------------------------------------------------------- ------>

律藏 經分別

 捨墮九〔第二豫備戒〕 · · · · · · · · · · · · · · · · · · ·

 捨墮一〔王戒〕·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一

 捨墮一一〔絹戒〕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一八

 捨墮一二〔純黑色羊毛戒〕 · · · · · · · · · · · · · · · · · 三二

 捨墮一三〔二分戒〕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二一

 捨墮一四〔六年戒〕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二三

 捨墮一五〔坐臥具戒〕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二六

 捨墮一六〔羊毛戒〕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三

 捨墮一七〔洗羊毛戒〕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三三

 捨墮一八〔金銀戒〕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三六

 捨墮一九〔金銀買賣戒〕 · · · · · · · · · · · · · · · · · · 三三九

 捨墮二〔物品交易戒〕· · · · · · · · · · · · · · · · · · 三四一

 捨墮二一〔缽戒〕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四五

 捨墮二二〔減五綴戒〕 · · · · · · · · · · · · · · · · · · · 三四八

<---------------------------------------------------------------------- ------>

 捨墮二三〔藥戒〕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五二

 捨墮二四〔雨季衣戒〕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五八

 捨墮二五〔奪衣戒〕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六

 捨墮二六〔乞線戒〕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六三

 捨墮二七〔大織師戒〕 · · · · · · · · · · · · · · · · · · · 三六四

 捨墮二八〔特施衣戒〕 · · · · · · · · · · · · · · · · · · · 三六九

 捨墮二九〔有難戒〕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七二

 捨墮三〔迴入戒〕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七五

索引

  一、中文、巴利文對照索引 · · · · · · · · · · · · · · · · ·1

  二、巴利文、中文對照索引 · · · · · · · · · · · · · · · · ·11


律藏

經分別(Sutta-Vibhavga)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正覺

大分別

波羅夷

波羅夷   1

(一)爾時,佛世尊在毘蘭若,住那鄰羅 2 之濱洲曼陀羅樹下,與大比丘眾五

百人俱。毘蘭若婆羅門聞:「從釋迦族出家者----釋子沙門瞿曇在毘蘭若,住那鄰

羅之濱洲曼陀羅樹下,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此尊貴之瞿曇,有如是善美高揚之聲

名:『 此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問解、無上士、調御丈夫、

<---------------------------------------------------------------------- ------>

律藏 經分別

天人師、佛、世尊。』彼於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人、

天眾中,自得證悟,為〔他〕宣說正法。彼說初善、中善、後善及文、義具足之教

法,顯示圓滿清淨之梵行。善哉!得見如是阿羅漢。」

(二)爾時,毘蘭若婆羅門詣世尊處。至已,互相問訊,交換慶慰之言語後,於

一面坐。一面坐已,昆蘭若婆羅門如是白佛言:「友!瞿曇!我聞『沙門瞿曇,對

2 耆宿長老婆羅門,不起立敬禮問訊或持座請坐。』 瞿曇!今正如是。瞿曇!汝實對

耆宿長老婆羅門,不起立敬禮問訊或持座請坐。瞿曇!此非正當之事。」「婆羅門!

我於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人、天眾中,無有見我起立

問訊敬禮或持座請坐。婆羅門!若如來起立敬禮問訊或持座請坐者,實彼頭當破。」

(三) 「尊師瞿曇是無味之色 3 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而善言我事,……

云:『 沙門瞿曇是無味之色者。』 婆羅門!凡是色味、聲味、香味、味味、觸味,

此等皆如來之所棄,如斷本絕根之多羅樹,歸於無有,於未來亦無再生之法。婆羅

門!依此理而善言我事,云:『沙門瞿曇是無味之色者。』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無享樂 4 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而善言我事,云:『沙

<---------------------------------------------------------------------- ------>

門瞿曇是無享樂者。』婆羅門!凡是色樂、聲樂、香樂、味樂、觸樂,此等皆如來

之所棄……無再生之法。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非作業論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門瞿曇

是非作業論者。』婆羅門!我實說非作身惡業、語惡業、意惡業,說非作種種惡不

善法。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斷滅論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門瞿曇是

斷滅論者。』婆羅門!我實說斷滅貪瞋癡,說斷滅種種惡不善法。婆羅門!依此理

…… 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厭棄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門瞿曇是厭

棄者。』婆羅門!我實厭棄身惡業、口惡業、意惡業,〔厭棄〕成就種種惡不善法。

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調伏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云:『沙門瞿曇是調

伏者。』 婆羅門!我實為調伏貪瞋癡而說法,為調伏種種惡不善法而說法。婆羅門!

依此理…… 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尊師瞿曇是苦行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 云:『沙門瞿曇是

苦行者。』婆羅門,我實說燒滅 5 惡不善法、身惡業、口惡業、意惡業事。婆羅門!

捨應燒滅惡不善法,如斷本絕根之多羅樹,歸於無有,於未來亦無再生之法,此乃

我所言之苦行也。婆羅門!如來燒滅惡不善法……無再生之法。婆羅門!依此理……

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尊師瞿曇是離胎者。」「婆羅門!實有一理,依此理…… 云:『沙門瞿曇是離

胎者。』婆羅門!已捨未來受入胎、再生,如斷本絕根之多羅樹,歸於無有,於未

來亦無再生之法,此乃我所言離胎者。婆羅門!如來已捨未來受入胎……無再生之

法。婆羅門!依此理……然汝等所云,皆非然也。」

(四)「婆羅門!譬如有或八、或十、或十二之雞卵,由彼等母雞抱溫而孵化,

其雛中,首以足爪尖或以嘴啄破卵殼安全而出者,應云最長者或最幼者?」「瞿曇!

當云最長者,彼實此等中最長者。」「婆羅門!正如是也。我為陷於無明、被黑暗所

4 覆蓋之有情,於此世唯一破無明殼,證無上正等正覺者。婆羅門!我於此世界中,

實是最長最勝者。」

<---------------------------------------------------------------------- ------>

(五)「婆羅門!我得不退之精進、正念現前、身之輕安、心定於一境。婆羅門!

我離欲,棄不善法,成就有尋有伺,由遠離生起喜、樂之初禪而住。滅尋伺,內心

安靜,於心專一,成就無尋無伺,由三昧生喜、樂之第二禪而住。離喜而住捨,正

念正智,身感快樂,成就唯聖者所說:『此是捨而有正念樂住者。』之第三禪而住。

捨樂離苦,滅前之喜憂,成就不苦不樂,捨念清淨之第四禪而住。」

(六)「我如是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適應所作,而達安住不動

之狀,心向宿命智。我如住於此世,憶念前生之種種住處。憶念一生、二生、三生、

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幾

壞劫、幾成劫、幾成壞劫。『生於彼處,為如是名、如是族、屬如是姓、取如是食、

受如是苦樂,如是壽終。我由彼處滅而生他處,於其處又如是名……受如是苦樂,

如是壽終。我於彼處滅,而生來此世。』如是憶念前世住處之種種形相、方處。婆

羅門!於此夜之初分,當我安住於不放逸、熱心、精進時 6 ,我證得第一智慧,無

明滅而明起,閤去而光臨,有如第一雛啄破卵殼而出。」

(七)「我如是心等持清淨、皎潔、無穢、無垢、柔軟適應所作,而達安住不動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5 之狀,心向有情之生死智。我以清淨、超越人界之天眼,見有情之生滅,知彼等有

情,隨業而至貴賤、美醜、善趣、惡趣。『諸賢!此等具身惡業、具口惡業、具意惡

業、誹謗聖者、持惡見、惡見業之有情,身壞命終後,必墮惡趣、生地獄。反之,

諸賢!具身善業、具口善業、具意善業、不誹謗聖者、持正見、成就正見業之有情,

彼等身壞命終後,必生善趣天界。』我以如是清淨、超越人界之天眼,見有情之生

滅,知彼等有情,隨其業而至貴賤、美醜、善趣、惡趣。婆羅門!於此夜之中分,

當我安住於不放逸、熱心、精進時,我證得第二智慧,無明滅而明起,閤去而光臨。

婆羅門!有如第二雛啄破卵殼而出。」

(八)「我如是心等持清淨、離欲不淨、柔軟適應所作,而達安住不動之狀,心

向漏盡智。我如實證知『此是苦』,如實證知『此是苦集』,如實證知『此是苦滅』,

如實證知『此是導至苦滅之道』,如實證知『此等是漏』,如實證知『此是漏集』,如

實證知『此是漏滅』,如實證知『此是導至漏滅之道』。我如是知、如是見故,心解

脫欲漏、解脫有漏、解脫見漏、解脫無明漏,而生『於解脫知解脫』之智,知『〔此〕

生已盡,梵行已修,應作已作,不再有〔此輪迴〕狀態。』婆羅門!於此夜之後分,

<---------------------------------------------------------------------- ------>

當我安住於不放逸、熱心、精進時,我證得第三智慧,無明滅而明起,閤去而光臨

6 。婆羅門!有如第三雛啄破卵殼而出。」

(九)如是說法時,昆蘭若婆羅門白世尊言:「尊師!瞿曇是最長者。尊師!瞿

曇是最勝者。偉哉!瞿曇!偉哉!瞿曇!尊師瞿曇!譬如令倒者起,令覆者現,為

迷者指示道路,亦如於闇中揭舉燈火,〔令〕『諸具眼者見眾物』。如是,尊者瞿曇!

尊師瞿曇!以種種方便顯說是法。我今歸依世尊瞿曇、歸依法、歸依比丘僧,願尊

師瞿曇攝受我,自今以後乃至命終,為歸依〔三寶〕之優婆塞。又為我,請尊師瞿

曇及比丘僧共許於毘蘭若安居。」

世尊默然受請。時,毘蘭若婆羅門知世尊已受請,從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

而去。

二(一)爾時,毘蘭若乞食難得,穀物因病菌,〔莖葉枯乾〕如箸,依賴落穗(殘

食)活命非易。爾時,北路馬商率五百匹馬,於毘蘭若度雨期。彼等於馬屋,豫備

分與各比丘拔陀量之麥。比丘等晨著下衣,持外衣與缽,入毘蘭若乞食而不得,乞

食於馬屋,各得拔陀量之麥,持返僧園,.以臼搗碎而食。長老阿難,以石搗碎拔陀

波羅夷一七

<---------------------------------------------------------------------- ------>

律藏 經分別

量之麥,供奉世尊,世尊食之。

    世尊聞臼音。如來知而問,亦知而不問;知時而問,亦知時而不問;如來有義

利而問,無義利而不問;無義利之事,於如來則如敗壞之橋梁。以此二因緣故,佛

世尊問諸比丘,或將說法、或欲為聲聞弟子制戒。

    爾時,世尊告長老阿難:「阿難!為何有臼音?」時,長老阿難向世尊白此事。

7 「善哉!阿難!汝等信心者,〔少欲而〕勝〔飢饉〕,未來之人將會輕蔑粳米飯。」

(二)時,長老大目犍連至世尊處。至已,敬禮世尊而坐於一面。於一面坐已,

長老大目犍連如是白世尊:「世尊!今毘蘭若飢饉,乞食難得,穀物因病菌莖葉枯

乾如箸,依賴殘食活命非易。世尊!此大地之最下層平地具足〔味食〕,譬如純粹蜂

蜜之味食。善哉!世尊!我若轉動此地,則諸比丘或可得滋養之食。」「目犍連!住

此地之眾生,汝如何安置?「世尊!我將一手化現如大地,並將住此地之眾生移往

其上,而以他手轉動大地。」「止!目犍連!汝勿欲轉動大地,令眾生顛倒 7 。」「善

哉!世尊!使一切比丘僧至鬱單越乞食。」「止!目犍連!汝勿欲使一切比丘僧至鬱

單越乞食。」

<---------------------------------------------------------------------- ------>

三(一)  時,長老舍利弗於獨坐靜思時,心作如是念:「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不久

住耶?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久住耶?」如是,長老舍利弗於哺時從靜坐處起,至世尊

處,敬禮世尊,於一面坐。於一面坐已,長老舍利弗向世尊作是言:「世尊!我於

獨坐靜思時,心作如是念:『…… 梵行久住耶?』世尊!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不久住

耶?有何佛世尊之梵行久住耶?」「舍利弗!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之梵行不

久住,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之梵行久住也。」

8 (二)「世尊!以何因緣,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之梵行不久住耶?」「舍

利弗!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疲厭而不廣為聲聞弟子說法,雖彼等有少數

契經、祇夜經、授記經、偈經、自說經、因緣經、本生經、未曾有經、方等經,但

不為弟子制立學處,不教示波羅提木叉。此等諸佛世尊,及隨佛覺悟之大聲聞等滅

後,由種種名、種種族姓、種種血統、種種家系出家之後來諸弟子,令其梵行速滅。

舍利弗!譬如置於板上之種種花,不以線串攝,則風將吹散破碎之。其因由為何?

乃不以線串攝故也。舍利弗!正是如此,彼諸佛世尊、大聲聞滅後,由種種名、種

種族姓、種種血統、種種家系出家之後來諸弟子,令其梵行速滅也。然此等諸佛以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其心,知聲聞弟子之心,不疲厭教誡。舍利弗!往昔毘舍浮佛、應供、等正覺,於

某怖畏林中,以其心知千比丘眾之心,而教誡之:『應如是思惟,不應如是思惟;

應如是作意,不應如是作意;此應捨,此應具足而住。』舍利弗!受毘舍浮佛、應

供、等正覺如是教誡之千比丘眾,離執著,由諸漏解脫其心。舍利弗!其時,對於

怖畏林之恐懼,凡未離欲者,入此林中,身毛皆豎。舍利弗!此是毘婆尸佛、尸棄

佛、毘舍浮佛之梵行非久住之因緣也。」

(三)  「世尊!然而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之梵行能久住者,是何因

9 緣耶?」「舍利弗!拘樓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不疲厭為聲聞弟子廣說正法,

多為彼等說契經、祇夜經、授記經、偈經、自說經、因緣經、本生經、未曾有經、

方等經,為弟子制立學處,教示波羅提木叉。此諸佛世尊、隨佛覺悟之聲聞等滅後,

由種種名、種種族姓、種種血統、種種家系出家之後來諸弟子,令其梵行久住也。

舍利弗!譬如置於板上之種種花,以線串攝,則風不能吹散破碎之。因何而然?乃

是以線串攝故也。舍利弗!正是如此,諸佛世尊、大聲聞等滅後,由種種名、種種

族姓、種種血統、種種家系出家之後來諸弟子,令其梵行久住。舍利弗!此是拘樓

<---------------------------------------------------------------------- ------>

一一

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梵行久住之因緣也。」

(四)  爾時,長老舍利弗,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向世尊處合掌而白曰:「世尊!

今正是時。善逝!今正是時。世尊!為諸弟子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如此,

能使梵行久住也。」「舍利弗!汝應待之!舍利弗!汝應待之!如來自知其時。舍利

弗!於僧眾中尚未發生何等有漏法時,如來不為聲聞弟子制立學處,不教誡波羅提

木叉。舍利弗!僧眾中若生起某一類有漏法時,是時,如來當為聲聞弟子,為彼等

斷諸有漏法、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舍利弗!僧眾尚未歷久 8 而龐大時,僧

眾中尚不生起某一類有漏法。舍利弗!若僧眾已歷久而龐大時,僧眾中當生起某一

10 類有漏法。是時,如來為諸弟子,為彼等斷諸有漏法、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

舍利弗!僧眾尚未〔於地域上〕擴展而龐大時,僧眾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

僧眾已〔於地域上〕擴展而龐大時,僧眾中當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時如來當為諸弟

子,為彼等斷諸有漏法、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舍利弗!僧眾尚未得大利養

時,僧眾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眾得利養而龐大時,僧眾中當生起何等

有漏法。是時,如來為諸弟子,為彼等斷諸有漏法、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二

舍利弗!僧眾尚未得多聞而龐大時,僧眾中不生起何等有漏法。舍利弗!僧眾得多

聞而龐大時,僧眾中當生起何等有漏法。是時,如來為諸弟子,為彼等斷諸有漏法、

制立學處、教誡波羅提木叉。舍利弗!比丘僧實無垢穢、無過患、離黑法、住於純

淨之真實地者。舍利弗!實然!此等五百比丘眾中,最劣者亦證入須陀洹,不墮惡

趣,已決定趣向正覺者。」

  爾時,世尊向尊者阿難道:「阿難!凡是受誰請而入安居者,無不向他告知後,

方可外出遊行諸國,此是如來之常法也。阿難!我等去告知毘蘭若婆羅門。」「是!

世尊!」阿難應諾世尊。是時,世尊著下衣,持外衣與缽,與侍從尊者阿難,至毘

蘭若婆羅門住處。至已,坐於已設之座席上。

是時,毘蘭若婆羅門至世尊處,頂禮世尊,於一面坐。於一面坐已,世尊向毘

11 蘭若婆羅門曰:「婆羅門!受汝請而於此過雨安居已,我等〔今〕來告暇,欲外出

遊行諸國。」「尊師!瞿曇!實受我請,來此安居;然應供養而未供養,此非無物,

亦非無意供與。何故如是?乃是在家者應作之事務繁多之故也。尊師!瞿曇!應許

我請,明日與比丘眾來此應供。」世尊默然許之。爾時,世尊向毘蘭若婆羅門開示

<---------------------------------------------------------------------- ------>

一三

教誡正法,令踴躍歡喜,然後,世尊從座起去。

    爾時,毘蘭若婆羅門,其夜過已,於家令人備美味硬軟之食後,報知世尊已至

食時,「瞿曇!食事已備。」是時,世尊於晨著下衣,持外衣與缽,至毘蘭若婆羅門

家,與比丘眾坐於已設之座席。是時,毘蘭若婆羅門對以佛為上首之比丘眾,親手

供奉美味硬軟之食,令至飽滿。食事畢,向已將缽離手之世尊,覆以三衣,於諸比

丘,亦各覆以衣布一組。其時,世尊向毘蘭若婆羅門開示教誡法語,令踴躍歡喜,

然後,世尊從座起立而去。

    爾時,世尊隨意住毘蘭若後,入須離鎮、僧伽尸國、乾那屈奢國,更至波夜迦

渡口,渡過恆河而至波羅奈。如是,世尊於波羅奈隨意住已,又向毘舍離國出發遊

行,順次遊歷而至毘舍離國。世尊於其處,住毘舍離國大林之重閣講堂。

                                                 ───毘蘭若品終───

 

五(一)爾時,毘舍離附近,有迦蘭陀村,其處有長者子,名為須提那迦蘭陀子。

12 時,須提那迦蘭陀子,因有事務,與眾多同事共往毘舍離。是時,大眾圍繞世尊座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四

處,靜聆說法。須提那迦蘭陀子見大眾圍繞世尊座處,靜聆說法,而作是念:「我

亦當聞法。」於是,須提那迦蘭陀子至聽眾處,於一方坐下。於一方坐已,而作是

言:「世尊所說之法,我如是知解,住在家者,欲修持梵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如

磨後之真珠者,實非易也。我宜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

    爾時,彼大眾聞世尊開示教誡之正法,歡喜踴躍,從座而起,禮拜世尊,右繞

而去。時,須提那迦蘭陀子,於眾人離去後,即詣世尊處,禮拜世尊已,於一面坐。、

於一面坐已,彼白世尊言:「世尊!世尊之開示說法,我已如是知解,住在家者,

能修梵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如磨後之真珠者,實非易也。世尊!我欲剃除鬚髮,

著袈裟衣,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世尊!請受我出家。」「須提那!汝欲從家而出,

成無家之身,得父母之准許否?」「世尊!我欲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未得父母之

准許。」「須提那!如來不受父母不許者出家。」「世尊!我當如是作,若得父母之

許,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

(二)時,須提那迦蘭陀子,於毘舍離事務作已,至迦蘭陀村求父母之許。至已,

向父母作如是言:「父母親!對世尊之開示說法,我如是知解,住在家者,能修梵

<---------------------------------------------------------------------- ------>

一五

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如磨後之真珠者,實非易也。我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從

13 家而出,成無家之身,願聽我出家。」說已,須提那迦蘭陀子之父母,謂彼曰:「

吾兒須提那!汝實我等所寵愛之獨生子,如意安樂,為幸福所圍繞。須提那!汝不知

苦是何物,我等寧死亦不欲離汝,何況生而聽汝出家乎?」迦蘭陀子須提那再次向

父母作如是言:「父母!…… 聽〔我出家〕。」再次彼父母向其云:「……不聽〔汝

出家〕。」

    如是,迦蘭陀子須提那曰:「父母若不聽我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者。」即臥

倒於無任何鋪物之地,「我於此處若無得出家者,至死不起。」如是,迦蘭陀子須提

那一日不取食、二日亦不取食、三日不取食、四日亦不取食、五日不取食、六日亦

不取食、七日亦復不取食。時,彼父母向彼作如是言:「須提那!汝實我等所寵愛

之獨生子,如意安樂,為幸福所圍繞。須提那!汝不知苦是何物,我等寧死亦不欲

離汝,何況生而聽汝出家乎?吾兒須提那!起!享受飲食!汝且一邊享受飲食、愛

欲,一邊行福德之樂!我等不聽汝出家。」如是言已,須提那迦蘭陀子默然不動。

二次……乃至……三次,須提那迦蘭陀子之父母,向彼作是言:「…… 我等不聽汝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一六

出家。」第三次,須提那迦蘭陀子仍默然不動。

(三) 時,須提那迦蘭陀子之友,至彼處而作是言:「友!須提那!汝為父母所

14 寵愛之獨生子,如意安樂,為幸福所圍繞,汝不知苦為何物,汝父母寧死亦不欲離

汝,何況生而聽汝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耶?起!須提那!享受飲食!汝且一邊享

受飲食、愛欲,一邊行福德之樂!汝父母不聽汝出家。」如是言已,須提那亦默然

不動,二次……乃至……三次,須提那之友向彼而言:「須提那!汝:……。」三次,

須提那亦默然不動。

(四) 時,須提那迦蘭陀子之友,至彼父母處。至已,言其父母曰:「父!母!

須提那云:『 我將死於此處,否則得出家。』 而臥倒於無任何鋪物之地。卿等若不

聽須提那出家,彼必死於此而已。然,若聽彼出家,彼雖出家亦得見彼。若須提那

不樂出家時,彼無他趣,屆時,彼必歸來。請聽彼出家。」「卿!我等聽須提那出家。」

如是,須提那之友至須提那處語是言:「友!須提那!起!汝父母已聽汝從家而出,

成無家之身。」

爾時,須提那迦蘭陀子思:「父母已聽我出家。」歡樂欣喜,手拭己身而起。

<---------------------------------------------------------------------- ------>

一七

如是,須提那數日間回復體力後,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然後於一面坐。於

一面坐已,須提那如是白世尊曰:「世尊!我父母已聽我從家而出,成無家之身。

15 世尊!請受我出家。」須提那迦蘭陀子,得於世尊之座下出家,受具足戒,受具足

戒後未久,尊者須提那取頭陀行而修行之。即:成為住阿蘭若者、乞食者、著糞掃

衣者、次第乞食者或近住跋耆族村者。

(五)爾時,跋耆乞食難得,穀物因病菌,〔莖葉乾枯〕如箸,依賴落穗(殘食)

活命非易。時,尊者須提那作如是思惟:「今跋耆乞食難得,穀物因病菌,〔莖葉乾

枯〕如箸,依賴落穗(殘食)活命非易。然,毘舍離有我諸多親戚,實是大富者,

食物豐饒,金銀財物盈溢,眾多資具,穀物充裕。我宜依止親戚而住,親戚依我而

行布施、作福德,〔如是〕 諸比丘可得利養,我亦不因乞食而疲勞。」如是,尊者須

提那收攝房舍,持執衣缽,向毘舍離出發,次第遊行而達毘舍離。於是,彼住於大

林之重閣講堂。尊者須提那之親戚聞:「實然!須提那迦蘭陀子已至毘舍離。」如

是,彼等捧六十大盤食物,供養尊者須提那,尊者須提那將此六十大盤食物,轉贈

諸比丘。晨著下衣,持上衣與缽,為乞食而入迦蘭陀村,於迦蘭陀村次第乞食而行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一八

至父親家。

(六) 爾時,尊者須提那親戚家之婢,欲出捨前夜之殘粥。因此尊者向婢作是言:

「妹!若欲捨去者,倒我缽中!」如是,須提那親戚家之婢,將殘粥倒入其缽中時,

由其手足聲相而得識彼。

    於是,尊者須提那親戚家之婢,往告須提那之母:「我主啊!請知貴少爺須提

那已歸來。」「汝言若是真實,我當捨免汝為婢。」時,尊者須提那依一牆下,食前

16 夜之殘粥。尊者須提那之父事畢歸來,見須提那依一牆下,食前夜之殘粥。見已,

至尊者須提那處而作是言:「須提那啊!豈有食前夜殘粥之事?須提那!豈非應去

己家耶?」「居士!我已去汝家,於彼處得來殘粥。」

   爾時,尊者須提那之父,捉須提那之手臂,而向彼作是言:「須提那!我等歸

去!」於是,尊者須提那到己父之家,坐於已設之座位上。時,尊者須提那之父,

向彼言:「須提那!食耳!」「止!止!居士!我今日之飲食已取矣!」「須提那!

〔若是〕承諾明日之食物耶!」尊者須提那默然承諾。尊者須提那從座起立而去。

   爾時,尊者須提那之母,其夜過已,以綠色牛糞塗地後,令作二積堆,一為金

<---------------------------------------------------------------------- ------>

一九

幣,一為黃金。積堆之大,即立於此邊之男子,不見立於彼邊之男子;立於彼邊之

男子,不見立於此邊之男子。以布類覆蓋所堆積之寶物,四周圍以帷幔,而設座於

中央。然後,告尊者須提那之故妻曰:「媳婦!汝粧扮須提那所適意之裝飾」「諾!

母親!」尊者須提那之故妻如是應諾其母親。

(七)如是,尊者須提那,晨著下衣,持上衣與缽,至其父家。至已,坐於已設

之座位上。時,尊者須提那之父至須提那處,令開顯二積堆之寶物,然後,言尊者

須提那曰:「我兒須提那!此是汝母陪嫁之財產,其他尚有汝父及祖父之財物。唉!

我兒須提那!汝還俗可得享此財物,〔另方面〕可行功德。唉!須提那!汝應還俗享

17 此財物及行功德!」「父親!我非勉強務此,非冒險而行,我實喜修梵行。」

二次……乃至……三次,尊者須提那之父語須提那曰:「我兒須提那!此是汝

母陪嫁之財產,其他尚有汝父及祖父之財物。須提那!汝還俗可得享此財物並行功

德。唉!須提那!汝應還俗享此財物及行功德!」「居士!汝若不瞋怒,我欲語居

士!」「須提那!汝說。」「然,居士!請汝令人作大麻布袋,裝滿此財貨黃金,以

車運出,投於恆河水流中。」「何以故?」「居士!汝因此而存有之恐怖、或不自在、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或畏懼、或勞心,〔如是作〕汝即將不存此患也。」如是說時,尊者須提那之父不喜

而如是言:「兒啊!須提那!為何作如是言耶?」尊者須提那之父告須提那之故妻

曰:「然,媳婦!汝〔是須提那〕所喜愛之故,兒須提那殆願與汝交談。」於是,

尊者須提那之故妻,捉須提那之兩足,向彼作是言:「我夫!君修梵行之因,彼等

天女是何模樣耶?」「妹!我非為諸天女而修梵行也。」是時,尊者須提那之故妻,

心念:「我夫須提那,今日呼我謂妹。」即悶絕倒地。

(八)爾時,尊者須提那言其父曰:「居士!若與我食,當與,勿困惑我也。」

「我兒須提那!請食。」如是,尊者須提那之父母,親手供養美味硬軟之食,使食

充足。時,須提那之母,於須提那食已,兩手離缽時,語尊者須提那言:「我兒須

提那!此家實是財豐食多,有充裕之金銀、財貨、資具、女婢等。須提那!汝還俗

可得享此財物及行功德。唉!須提那!汝應還俗享此財物及行功德!」「母!我非勉

18 強務此,非冒險而行,我實喜修梵行也。」

二次……乃至……三次,尊者須提那之母言須提那曰:「須提那!此家實是財

豐食多,有充裕之金銀、財貨、資具、女婢等。故,須提那!請給與續種〔後嗣〕,

<---------------------------------------------------------------------- ------>

二一

勿使離車王沒收我等無子嗣者之財產。」「母!此我能為也。」「須提那!汝住何處

耶?」「母!我住大林中。」如是,尊者須提那從座起立而去。

(九)時,尊者須提那之母呼須提那之故妻曰:「然,媳婦!汝月事過後 9 ,受

胎時期當告我。」「諾!母親!」須提那故妻應諾其母。

未幾,須提那之故妻月事過已,正是受胎期。須提那之故妻告其母曰:「母!

我月事已過,正是受胎期。」「然,媳婦!汝粧扮須提那所適意之裝飾。」「諾!母

親!」須提那之故妻應諾須提那之母。

   如是,須提那之母伴須提那之故妻,至大林尊者須提那處。至已,語須提那曰:

「我兒須提那!此家實是財豐食多,有充裕之金銀、財貨、資具、女婢等。故,須

提那!給與續種,勿使離車王沒收我等無子嗣者之財產。」「母!此我能為也。」即

捉故妻腕,入大林中,因未制戒,故不知有罪,與故妻三次行不淨法。〔如是〕彼女

有胎。

  〔時〕地居天大叫喚:「喂!實無垢穢、無過患之僧眾,由須提那迦蘭陀子生

垢穢、起過患。」聞地居天之叫聲,四王天亦叫喚……乃至……忉利天……夜摩天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二二

19……乃至……兜率天……乃至……化樂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乃至……

眾天亦大叫喚:「喂!實無垢穢、無過患之僧眾,由須提那迦蘭陀子生垢穢、起過

患。」如是,喊聲達梵天界。

   時,尊者須提那之故妻,胎成而生男。尊者須提那之友為此兒取名為續種,稱

呼須提那之故妻為續種母,稱呼須提那為續種父。彼二人後皆出家,均證得阿羅漢

果。

(一)然而,尊者須提那生疑悔,「我實不利、我實不益、我實惡利、我實非善

利,我於如是善說之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終生實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之梵行。」

如是,彼為此疑悔,形體枯瘦,容貌憔悴,四肢筋脈悉現,心沈重,意退縮,苦惱、

後悔、悲痛。

   時,須提那之友諸比丘語須提那曰:「須提那!汝以前有好姿色,諸根肥滿,

容色光澤,皮膚明淨。然而,汝今形體枯瘦,容貌憔悴,四肢筋脈悉現,心沈重,

意退縮,苦惱、後侮、悲痛。須提那!汝是否不樂修梵行乎?」「諸友!我非不樂修

梵行,乃因我為惡行,與故妻行不淨法。諸友!我於此甚疑悔,『 我實……清淨無垢

<---------------------------------------------------------------------- ------>

二三

梵行。」「友!須提那!汝實應當疑念,汝實應當後侮。汝於如是善說之法、律中

出家,而不能終生實行圓滿無缺、清淨無垢之梵行。須提那!世尊以種種方便為離

欲而說法,非為具欲;為離縛而說法,非為具縛;為無著而說法,非為有著。然而,

須提那!汝實將世尊所說離欲法,以為具欲;所說離縛法,以為具縛;所說無著法

20 ,以為有著。友!須提那!世尊以種種方便,豈非為離欲而說法;為破憍慢、為調

伏渴愛、為除去執著、為斷絕輪迴、為滅盡愛、為離欲、為證滅、為涅槃而說法耶?

友!須提那!世尊以種種方便,豈非說諸欲之斷滅、說諸欲想之遍知、說諸欲渴之

調伏、說諸欲尋之滅除、說諸欲熱之止靜耶?須提那!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

增長也。友!須提那!此無寧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轉向他去也。」

(一一)時,彼諸比丘以種種方便,呵責尊者須提那已,以此事白世尊。爾時,

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僧而問尊者須提那曰:「須提那!汝實與故妻行不淨法乎?」

「世尊!實然!」

佛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

非所當為。汝愚人!何故於如是善說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終生實行圓滿無缺、清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二四

淨無垢之梵行耶?我以種種方便,於此為離欲……愚人!我為說離欲……汝以為〔有

執著〕。愚人!我以種種方便,豈非為離欲……豈非說諸欲之斷滅……〔欲熱〕之止

靜耶?愚人!寧入男根於恐怖毒牙口中,亦勿入於女根中。愚人!寧入男根於毒蛇

口中,亦勿入於女根中。愚人!寧入男根於燃盛之火坑中,亦勿入於女根中。何以

故?愚人!由彼因緣,實可能受死或等於死之苦,而身壞命終後,不生於惡處、惡

道、苦趣、地獄。然而,愚人!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後,當生惡處、惡道、苦趣、

21 地獄。汝愚人!汝實於此行不正法、在俗法、惡法、穢法、末水法 10 、隱處法、唯

有二人成就法。愚人!汝乃眾多不善之最初犯行者、先驅者。愚人!此非令未信者

生信,已信者增長也。愚人!此實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轉向他去也。」

   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尊者須提那後,說難扶養、難教養、多欲不知足、

參與眾中、放逸之非。然後,以種種方便,說易扶養、易教養、清淨少欲知足、好

頭陀行、端正而不參與眾中、勇猛精進之美,並且為諸比丘說隨順適切之法後,謂

諸比丘曰:「諸比丘!然,以十利故,我為諸比丘制立學處,為攝僧 11 、為僧安樂、

為調伏惡人、為善比丘得安樂住、為防護現世漏、為滅後世漏、為令未信者生信、

<---------------------------------------------------------------------- ------>

二五

為令已信者增長、為令正法久住、為敬重律。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行不淨法者,是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須提那品終───

  爾時,一比丘在毘舍離大林中,以飲食誘惑獼猴,與彼行不淨法。時,其比丘

於晨著下衣,持上衣與缽,為乞食而入毘舍離。此時,眾多比丘巡行房舍,至其比

丘之精舍。彼獼猴遙見諸比丘來,見已,走近諸比丘,於諸比丘前振臀舉尾,示現

22 臀部而作淫相。時,諸比丘思:「其比丘必與獼猴行不淨法。」而隱匿於一邊。時,

其比丘於毘舍離行乞食,得食持歸。時,獼猴至比丘處,其比丘將所乞得之食自食

一份,一份與彼獼猴。獼猴食已,向其示現臀部,比丘與獼猴共行不淨法。

時,諸比丘語彼比丘曰:「友!世尊豈非已制立學處耶?汝何故與獼猴行不淨

法?「友!世尊實已制立學處,乃對女人言,非指畜生。」「友!實然!友!此非

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何故汝於如是善說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二六

之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終生實行圓滿清淨之梵行耶?友!世尊以種種方便,為離

欲而說法,非為具欲……乃至……豈非為說欲熱之止靜耶?友!此非令未信者生信

……轉向他去也。」

   如是,諸比丘以種種方便,呵責其比丘已,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集比

丘眾而問彼比丘曰:「比丘!汝實與獼猴行不淨法乎?」「實然!世尊!」世尊呵責:

……行二人成就法。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 12「諸比丘!汝等

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行不淨法者,即使與畜生行,亦是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獼猴品終───

 

23 爾時,眾多毘舍離出身之跋耆比丘,恣意飲食、恣意睡眠、恣意沐浴。恣意飲

食、睡眠、沐浴,不如理作意、不捨戒、戒羸不告示而行不淨之法。彼等於其後,

因親族不幸、財富之損失、疾病之折磨而有所感觸,至長老阿難處而作是言:「大

<---------------------------------------------------------------------- ------>

二七

德阿難!我等非誹謗佛、非誹謗法、非誹謗僧也。大德阿難!我等乃謗己,非謗他

人。我等實是德孤福薄,我等於如是善說法、律中出家,而不能終生實行圓滿無缺

清淨無垢之梵行。大德阿難!今,我等若得於世尊座前出家、受具足戒,願我等今

觀察善法,於夜之初分、夜之後分力行修習菩提分法,專心修行而安住。大德阿難!

願代告此事於世尊。」「然!友!」長老阿難許諾毘舍離出身之跋耆子比丘,至世尊

處。至已,以此事白世尊。

「阿難!為跋耆人或跋耆出身者,廢除如來既制之聲聞弟子波羅夷學處,無有

是處。」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任何比丘,若不捨戒、戒贏

不告示而行不淨法者,彼還來,亦不得受具戒。諸比丘!若捨戒、戒羸告示而行不

淨法,彼還來,當可受具戒。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受比丘之學戒,不捨戒、戒羸不告示而行不淨法者,即使與畜生行,

    亦是波羅夷不共住。」

八(一)所謂「任何」者,無論何者──由生、由名、由姓、由戒、由精舍、由

24 行域之任何人── 或上臘、或下臘、或中臘,此即稱為「任何」。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二八

  「比丘」者,是乞求之比丘、從事於乞食之比丘、著割截衣之比丘、沙彌比丘

13、自稱比丘、善來比丘、由三歸依受具之比丘、賢善比丘、真實比丘、有學比丘、

無學比丘、由和合僧依白四羯磨無過、應理(如法)受具戒之比丘。此中由和合僧

依白四羯磨無過、應理受具戒之比丘,即此處所謂「比丘」之意。

   「學」者,是三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此中之增上戒學,即

此處所謂「學」之意。

   「戒」者,凡是由世尊所制立之學處,此名為「戒」,修學此〔戒〕者,稱為「受

學戒」。

(二)「不捨戒、戒贏不告示」者,諸比丘,告戒贏非即捨戒,或告戒贏即捨戒。

諸比丘!如何是告戒贏而非捨戒?諸比丘!此有比丘,由不滿而不樂,欲去沙門法,

以比丘狀態為苦、嫌惡、羞恥;好樂在家之狀態、好樂優婆塞之狀態、好樂淨人之

狀態、好樂沙彌之狀態、好樂外道之狀態、好樂外道聲聞法之狀態、好樂非沙門法

之狀態、好樂非釋子之狀態,言:「我今豈非應捨棄佛?」而告知〔人〕。諸比丘!

如是告戒贏而非捨戒也。

<---------------------------------------------------------------------- ------>

二九

    或憂愁不樂……好樂非釋子,言:「我今豈非應捨法?」而告知〔人〕 ……

……「我今豈非應捨僧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戒乎?」……乃至……

「我今豈非應捨律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學處乎?」……乃至……「我

今豈非應捨說戒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和尚乎?」……乃至……「我

今豈非應捨阿閣梨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和尚弟子乎?」……乃至……

「我今豈非應捨阿閣梨弟子乎?」……乃至……「我今豈非應捨同和尚乎?」……

乃至…… 「我今豈非應捨同阿閣梨乎?」……乃至……言:「我今豈非應捨同梵行

乎?」而告知〔人〕……乃至……言:「我今是否居士乎?」而告人……乃至……

「我今是否優婆塞乎?」……乃至……「我今是否淨人乎?」……乃至……「我今

是否沙彌乎?……乃至…… 「我今是否外道乎?」……乃至……「我今是否外道

聲聞乎?」……乃至……「我今是否非沙門乎?」……乃至……言:「我今是否非

釋子乎?」而告知人。諸比丘!如是告示戒贏而非捨戒也。

    或煩悶不樂……欲為非釋子,而言:「我欲捨佛如何?」以告人……乃至……

言︰「我欲為非釋子如何?」以告人……乃至……言:「我可能將捨佛。」以告人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乃至……言:「我可能將為非釋子。」以告人……乃至……言:「唉!我即捨

佛矣!」以告人……乃至……言:「唉!我即為非釋子矣!」以告人……乃至……

言:「我思將欲捨佛。」以告人……乃至……言:「我思將為非釋子。」以告人。

諸比丘!如是告戒贏而非捨戒也。

    或煩悶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憶念母也。」以告人……乃至……言:

「我憶念父也。」以告人……乃至……言:「我憶念兒也。」……乃至……言:「我

憶念姊妹……男兒……女兒…………親屬……親友……………………

………………技能。」以告人……乃至……言:「憶念過去之談笑遊戲。」以

告人。諸比丘!如是告戒贏而非捨戒也。

    或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有母,我應養之。」以告人……乃至……

言:「我有父,我應養之。」以告人……乃至……〔兄弟……姊妹……男兒……

…………親屬〕……乃至……言:「我有親友,我應養之。」以告人。諸比丘!

26 如是告戒贏而非捨戒也。

或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有母,當養我。」以告人……乃至……

<---------------------------------------------------------------------- ------>

三一

言:「我有父,當養我。」以告人……乃至……言:「我有親友,當養我。」以告

……乃至……言:「我有村,我將依其〔村〕生活。」以告人……乃至……言:

「我有鎮,我將依之而生活。」以告人……乃至…………………………

……言:「我有技能,依此我能生活。」以告人。諸比丘!如是告戒贏而非捨戒

也。

    或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修行〕實難。」以告人……乃至……言:

「非易也。」以告人……乃至……言:「我不精進。」以告人……乃至……言:「我

不能。」以告人……乃至……言:「我不喜歡。」以告人……乃至……言:「我不

樂。」以告人。如是亦告戒贏而非捨戒也。

(三)諸比丘!云何告戒羸亦捨戒乎?諸比丘!比丘於此,憂愁不樂……願樂非

釋子,言:「我捨佛。」以告人。諸比丘!如是告戒贏亦捨戒也。

   或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捨法。」以告人……乃至……言:「我

27捨僧。」以告人……乃至……言:「我捨戒…………學處……說戒……和尚……

阿閣梨……共住者……捨阿閣梨弟子……師兄弟……同學。」……乃至……言:「我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三二

捨同梵行。」以告人……乃至……言:「令我受持居士。」以告人……乃至……言:

「令我受持優婆塞。」以告人……乃至……淨人……外道……沙彌……外道聲聞……

非沙門……乃至……言:「我受持非釋子。」以告人。諸比丘!如是告戒贏亦是捨

戒也。

    又憂愁不樂……願樂非釋子,言:「我不需佛。」以告人……乃至……言:「我

不需同梵行。」以告人者,如是亦……乃至……

    ……乃至……言:「我何需佛?」以告人……乃至……言:「我何需同梵行?」

以告人者,如是亦……乃至……

    或又……乃至……言:「佛於我無益。」以告人……乃至……言:「同梵行於

我無益。」以告人者,如是亦……乃至……

    或又……乃至……言:「我完全脫離佛。」以告人……乃至……言:「我完全

脫離同梵行。」以告人者,如是……亦捨戒。

    其他凡佛之號 14 或法之號、僧之號或戒之號、……或同梵行之號、或居士之號、

……或有非釋子之號,由此等之行相、特相、現相以告人者。諸比丘!如是告戒贏

<---------------------------------------------------------------------- ------>

三三

亦捨戒也。

(四)諸比丘!云何不成為捨戒?諸比丘!於此,若有以其行相、其特相、其現

相捨戒者。〔然而〕痴狂人以其行相、特相、現相捨戒者,不成為捨戒也。在痴狂人

之前捨戒者,不成為捨戒也。心亂人捨戒者……於心亂人之前……惱痛人……惱痛

人之前……在天神之前……於畜生之前捨戒者,不成為捨戒也。

中國〔語〕人在邊地〔語〕人前捨戒者,彼若不理解者,不成捨戒也。邊地人

28 在中國人之前……中國人在中國人之前……邊地人在邊地人之前捨戒,彼若不理解

者,不成捨戒也。

    為戲笑之捨戒……為騷擾之捨戒……不欲說而說……欲說而不說……向無智人

……向有智人不說……或不向所有人說者,不成捨戒。諸比丘!如是,不成捨戒

也。

(五)a 「行」者,以〔男〕相對〔女〕相,以生支〔入其〕生支,即使入一胡麻

子量,即名為「行」。

  a ’「不淨法」者,乃不正法、在俗法、穢法、粗惡法、末水法、隱處法、唯有二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三四

人成就法,此名為「不淨法」。

   「即使與畜生行」者,與畜生女行不淨法,非沙門亦非釋子,何況人女乎?是

故言「即使與畜生行」。

   「波羅夷」者,恰如斷頭之人,依彼軀體亦不得活。故,是比丘而行不淨法者,

非沙門亦非釋子。是故言「波羅夷」。

   「不共住」者,共住者是同一羯磨、同一說戒而共學者,此名為共住。彼與此

不共,是故言「不共住」。

九(一)有三種女!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也。有三種二根!二根人、二根

非人、二根畜生也。有三種黃門 15 ──人黃門、非人黃門、畜生黃門。有三種男──

男、非人男、畜生男也。

    於人女之三道行不淨法者,波羅夷;〔三道即〕大便道、小便道、口是也。非

人女之……乃至……畜生女之三道……口是也。於二根人之……乃至……二根非人

……乃至……二根畜生之三道……口是也。

   於人黃門二道行不淨法者,波羅夷;〔二道即〕大便道、口是也。非人黃門之

<---------------------------------------------------------------------- ------>

三五

……乃至……畜生黃門之……乃至……人男之……乃至……非人男之……乃至……

畜生男之二道……口是也。

29 (二)比丘起淫心,於人女之大便道入生支者,波羅夷。比丘……小便道……

……於口入生支者,波羅夷。比丘……非人女之……乃至……畜生女之……乃至

……二根人之……乃至……二根非人之……乃至……二根畜生之大便道……乃至

……於小便道……乃至……於口入生支者,波羅夷。

    比丘起淫心,於人黃門之大便道……乃至……口入生支者,波羅夷。比丘於非

人黃門之……畜生黃門之……人男之……非人男之……畜生男之大便道……乃至

……口入生支者,波羅夷。

(三)比丘之冤家,伴人女來比丘前,令以大便道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入

已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若入時不覺

樂,入已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比丘之冤家……令坐……彼若入

時不覺樂,入已不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比丘之冤家……令坐……

彼若入時、入已、停住不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比丘之冤家……令坐……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三六

若入時、入已、停住、出時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伴人女來比丘前,令以小便道……乃至……令於口入生支,彼

若入時覺樂、入已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乃至不覺樂者,

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人女之不眠者……乃至……已眠者……乃至……醉者……乃至

……狂者……乃至……顛倒者……乃至……死而未被〔鳥獸〕食者……乃至……

而大部分未被食者……乃至……波羅夷。將已死而大部分被食者,取來比丘前,以

30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入已覺

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非人女……乃至……畜生女……乃至……二根之人……乃至

……二根非人……乃至……二根畜生帶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

……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乃至……

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二根畜生之不眠者……乃至……已眠者……死而大部分未被食

<---------------------------------------------------------------------- ------>

三七

……乃至……波羅夷。將已死而大部分被食者。取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

……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乃至……出時覺樂

者,偷蘭遮……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人黃門……乃至……非人黃門……乃至……畜生黃門伴來比丘

……以大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乃至……

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畜生黃門之不眠者……乃至……已眠者……死而大部分未被食

……乃至……波羅夷。將已死而大部分被食者取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

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人男……乃至……非人男……乃至……畜生男伴來比丘前,以

大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

……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不眠之畜生男,乃至……已眠……已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

乃至……波羅夷。將已死而大部分被食者,取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三八

口坐於生支,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不覺樂者,不犯也。

31 (四)比丘之冤家,伴人女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以小便道……乃至

……以口坐於生支,以有隔 16 對無隔……乃至……以無隔對有隔……乃至……以有

隔對有隔……乃至……以無隔對無隔。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

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不眠之人女……乃至……已眠……乃至……死而大部分未被食

……乃至……波羅夷。將已死而大部分被食者,取來比丘前,以大便道……乃至

……以小便道……乃至……以口坐於生支,以有隔對無隔……乃至……以無隔對無

隔,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非人女……乃至……畜生女……乃至……二根之人……乃至

二根非人……乃至……二根畜生〔……﹞以有隔對無隔……乃至……以無隔對

有隔……乃至……以有隔對有隔……乃至……以無隔對無隔。彼若入時覺樂……

時覺樂者,波羅夷…… 乃至……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不眠之二根畜生……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

<---------------------------------------------------------------------- ------>

三九

……乃至……波羅夷。死而大部分已被食者〔……﹞覺樂者,偷蘭遮……乃至……

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人黃門……乃至……非人黃門……乃至……畜生黃門……乃至

……人男……乃至……非人男……乃至……畜生男﹝……〕覺樂者,波羅夷……

……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不眠之畜生男……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噴者……

乃至……波羅夷。死而大部份已被食者﹝……〕覺樂者,偷蘭遮……乃至……不覺

樂者,不犯也。

(五)比丘之冤家,伴比丘至人女前,以生支置於大便道……乃至……小便道……

乃至……於口,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波羅夷。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帶比丘至不眠之人女處……乃至……已眠者……乃至……醉者

……乃至……顛倒者……乃至……狂者……乃至……死而未被食者……乃至……

而大部分未被食者……乃至波羅夷。至死而大部分已被食者處,以生支置於大

便道……乃至……於小便道……乃至……於口,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偷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蘭遮。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帶比丘至非人女……乃至……畜生女…… 二根人……二根非人

… …二根畜生……人黃門……非人黃門……畜生黃門……人男……非人男……畜生

男之前,以生支置於大便道……乃至……於口,彼若入時覺樂…… 出時覺樂者,波

羅夷。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帶比丘至不眠之畜生男……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食

……乃至……波羅夷。死而大部分已被食者之前,以生支置於大便道……乃至……

於口,彼若入時覺樂……出時覺樂者,偷蘭遮。不覺樂者,不犯也。

(六)比丘之冤家,將比丘帶至人女前,以生支置於大便道、小便道、口,以有

隔對無隔,以無隔對有隔,以有隔對有隔,以無隔對無隔。彼若入時覺樂……出時

覺樂者,波羅夷。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比丘帶至不眠之人女處……乃至……已眠……死而大部分未被

食者……乃至……波羅夷。死而大部分已被食者之前〔……乃至……〕以有隔對無

……以無隔對無隔﹝……乃至……〕覺樂者,偷蘭遮。不覺樂者,不犯也。

<---------------------------------------------------------------------- ------>

四一

    比丘之冤家,將比反帶至非人女前……畜生男前〔……乃至……以有隔對無隔

……﹞覺樂者,波羅夷。不覺樂者,不犯也。

    比丘之冤家,將比丘帶至不眠之畜生男之前……死而大部分未被食者……乃至

……波羅夷。死而大部分已被食者之前……〔乃至……以有隔對無隔……〕覺樂者,

偷蘭遮。不覺樂者,不犯也。

(七) 猶如詳說比丘之冤家,亦如是詳說王之冤家、賊冤家、暴惡冤家、乾陀賊

17冤家……乃至… … 如此廣泛詳細解說。

    以道入於道者,波羅夷。

    以道入於非道者,波羅夷。

    以非道入於道者,波羅夷。

    以非道入於非道者,偷蘭遮。

    比丘對於已眠之比丘行淫,醒後覺樂者,當俱犯罪;醒後不覺樂者,污行者當

犯罪。

    比丘對於已眠之沙彌行淫,醒後覺樂者,當俱犯罪;醒後不覺樂者,污行者當

犯罪。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四二

    沙彌對於已眠之比丘行淫,醒後……當犯罪。

    沙彌對於已眠之沙彌行淫,醒後……當犯罪。

(八)  無知者、不覺樂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廣說品終───

獼猴、跋耆子、女居士、裸形、外道、少女、蓮華色、續〔言〕根有二〔事〕。

34 母、女、姊妹、妻、弱〔脊〕、長根、瘡二〔事〕、泥女像、木女像。

   順陀羅五〔事〕、墓地五〔事〕、骨、龍女、夜叉、餓鬼、黃門、敗根者、觸。

   於拔提城之阿羅漢、眠者、續於舍衛城四〔事〕、於毘舍離之三摩羅 18、於夢之

   婆菟迦車。

   須拔婆、薩陀、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尼、遊女、黃門、居士婦、互相、

老出家、鹿。

(一) 爾時,一比丘與獼猴行不淨法。彼生悔心,「世尊已制立學處,我莫非犯波

<---------------------------------------------------------------------- ------>

四三

羅夷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二) 爾時,眾多毘舍離出身之跋耆子比丘,不捨戒、戒羸不告而行不淨法。彼

生悔心,「世尊已制立學處,我等莫非犯波羅夷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

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三) 爾時,一比丘謂:「若如是者,我當不犯也。」以居士之生支行不淨法。

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謂:「若如是者,我當不犯也。」裸形以行不淨法。彼生悔心……

……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謂:「若如是者,我當不犯也。」著草衣……乃至……著樹皮衣

……乃至……著木片衣……乃至……著髮毛織衣……乃至……著馬毛織衣……乃至

……著梟羽衣……乃至……著羊皮衣以行不淨法。彼生悔心…………波羅夷。」

(四) 爾時,一行乞比丘見臥林上之少女而起欲心,以拇指入其生支,致彼女死。

彼生悔心……乃至……「比丘!不犯波羅夷,而犯僧殘。」

35(五) 爾時,一青年對蓮華色比丘尼有染著心。時,蓮華色比丘尼為行乞而入村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四四

已,彼青年即入其草屋,隱坐一處。蓮華色比丘尼行乞食後,歸而洗足,入草屋坐

?。其時,彼青年捉蓮華色比丘尼而犯之。蓮華色比丘尼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

比丘尼又以此事告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若不覺樂者,不犯也。」

(六)爾時,一比丘生起女根,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其和尚、

其受具戒、其臘數,聽許與諸比丘尼易。凡比丘諸罪與比丘尼諸罪共通者,於比丘

尼中亦罪。凡比丘諸罪與比丘尼諸罪不共通者,非罪。」

    爾時,一比丘尼生起男根,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其和尚、其受具戒、其臘

數,聽許與諸比丘易。凡比丘尼諸罪與比丘諸罪共通者,於比丘中亦罪。凡比丘尼

諸罪與比丘諸罪不共通者,非罪。」

(七) 爾時,一比丘謂:「若如是者,我當不犯也。」與母……乃至……與女……

乃至……與妹行不淨法。彼生悔心……乃至……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犯波羅

夷。」

    爾時,一比丘與故妻行不淨法。彼生悔心…………波羅夷。」

(八) 爾時,一比丘是弱脊(背脊軟弱),彼因憂苦而〔心〕碎,將己之生支以口

<---------------------------------------------------------------------- ------>

四五

含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有長根,彼由於憂苦而〔心〕碎,將己之生支入於大便道。彼生

悔心…………波羅夷。」

36 (九)爾時,一比丘見死尸,其身之生支周圍皆瘡,彼以為:〔若如是者,我當

不犯也。」以己生支入彼生支,由瘡出。彼生侮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見死尸,其身之生支周圍皆瘡,彼以為:「若如是者,我當不犯

也。」以己生支入其瘡中,由其生支而出。彼生悔心… … … … 波羅夷。」

(一)爾時,一比丘欲念熾烈,以生支觸泥女像之根。彼生悔心……乃至……

「比丘!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爾時,一比丘欲念熾烈,以生支觸木女像之根。彼生悔心…………突吉羅。」

(一一)爾時,有一從王舍城出家,名為順陀羅之比丘,順車道而行,有一女人

云:一大德!請稍等,我頂禮。」彼女一邊頂禮而一邊舉比丘之下衣,以口含其生

支,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覺樂乎?」「世尊!我不覺樂。」「比丘!若

不覺樂者,不犯也。」

<---------------------------------------------------------------------- ------>

律藏 經分別 四六

(一二) 爾時,一女人見比丘而作是言:「來!大德!來行不淨法。」「止!妹!

不許如此。」「來!大德!師不用力,我用力,師即不犯。」其比丘如此作。彼生悔

……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女人見比丘而作是言:「來!大德!來行不淨法。」「止!妹!不許如

此。」「來!大德!師用力,我不用力,汝如是,師即不犯也。」其比丘如此作。彼

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女人見比丘…………不許如此。」「來!大德!觸內部泄於外……

……觸外部泄於內,汝如是,汝即不犯也。」其比丘如此作。彼生侮心…………

波羅夷。」

37 (一三)爾時,一比丘至墓地,見死尸未被〔鳥獸〕食壞,與之行不淨法。彼生

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至墓地,見死尸大部分未被食壞…………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至墓地,見死尸大部分已被食壞…………非波羅夷,為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至墓地,見一被切斷之頭,入生支於張開之口中而觸〔肉〕。彼生

<---------------------------------------------------------------------- ------>

四七

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至墓地,見一被切斷之頭,入生支於張開之口中而不觸〔肉〕〔……

乃至……〕「非波羅夷,為突吉羅。」

    爾時,一比丘對一女人有染著心,彼女死而被棄於墓地,其骨分散。時,彼比

丘至墓地,集其骨〔作〕女根而入其生支。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

夷,為突吉羅。」

(一四) 爾時,一比丘與龍女行不淨法……乃至……夜叉……餓鬼……黃門行不

淨法。彼生悔心…………波羅夷。」

(一五) 爾時,有一比丘根敗。彼謂:「我不受樂、苦,如是者,我當不犯也。」

而行不淨法……乃至……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彼愚人,彼受或不受俱波羅夷。」

(一六) 爾時,一比丘將與女人行不淨法,觸之剎那,彼生悔心……乃至……「比

丘!非波羅夷,為僧殘。」

(一七) 爾時,一比丘於拔提城之奢提耶林,日中食後,休息而橫臥,彼四肢中

風。一女人見〔此〕,坐其生支上,隨意作而去。諸比丘見其〔因汗或尿而〕濕〔以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四八

38 為漏精〕,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因五事生支勃起,即:欲念、大便、小便、風、

毛蟲喫咬,而生支勃起。諸比丘!依此五事而生支勃起。諸比丘!言彼比丘因欲念

而生支勃起者,無有是處。諸比丘!彼比丘是阿羅漢。諸比丘!彼比丘無罪,不犯

也。」

(一八) 爾時,一比丘於舍衛城安陀林中,日中食後,休息而橫臥。一牧牛女見

此,坐於其生支上。其比丘入時覺樂、入已覺樂、停住覺樂、出時覺樂,彼生悔心

……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於舍衛城……一牧羊女見之……乃至一採薪女見之……乃至

……一取牛糞女見之,坐於生支上…………波羅夷。」

(一九) 爾時,一比丘於毘舍離大林中,日中休息橫臥。一女人見此,坐於生支

上,隨意作已,於旁立而笑。其比丘醒後,如是言其女人:「汝為是乎?」「然!我

為也。」彼生悔心……乃至……「比丘!覺樂乎?」「世尊!我不覺樂。」「比丘!

不知者,不犯也。」

(二 爾時,一比丘於毘舍離之大林中,日中休息,倚木而臥。一女人見此而

<---------------------------------------------------------------------- ------>

四九

坐於生支上,其比丘立即而起,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覺樂乎?」「世尊!

我不覺樂。」「比丘!不覺樂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於毘舍離之大林中,日中休息,倚木而臥。一女人見此,坐於生

支上,其比丘立即推開而起,彼生悔心……乃至…………覺樂乎……不犯也。」

(二一)爾時,一比丘於毘舍離大林之重閣講堂,日中休息,門開而臥,彼之四

肢中風。其時有多女人,持香、華、鬘來精舍巡觀僧園。其時,彼女人等見此比丘,

隨意坐於生支上,隨意作已,言:「此真是人牡牛(最上之丈夫)。」以香華供之而

去。諸比丘見其〔 因汗或尿而〕濕,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因五事生支勃起……

〔同(一七)〕……諸比丘!其比丘不犯也。諸比丘!日中獨坐時,聽許閉戶而獨坐。」

(二二) 爾時,一婆菟迦車之比丘,夢與故妻行不淨法,謂:「我非沙門也,我

當還俗焉。」而往婆菟迦車時,途中見尊者優波離,告以此事,長老優波離言:「尊

者!由夢者,不犯也。」

(二三) 爾時,於王舍城有信佛之優婆夷,名須拔婆,彼女如是信解「施不淨法

為最上之布施」。彼女見比丘而作是言:「來!尊者!行不淨法。」「止!妹!此不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適宜。」「來!尊者!觸胸前,如是者,汝不犯也。」……乃至……「來!尊者!觸

……乃至……觸腹………………身穴……觸毛髮……觸指問!」……乃至

……「來!尊者!我以手擊打,令泄之,若如是,師當不犯也。」其比丘如是作,

彼生悔心。「比丘!非犯波羅夷,乃犯僧殘。」

(二四) 爾時,於舍衛城有信佛之優婆夷,名薩陀,彼女如是見解「施不淨法為

最上之布施」。彼女見比丘而作是言:「來!尊者!來行不淨法。」「止!妹!此不

適宜。」「來!尊著!觸胸前……乃至……來!尊者!我以手行,令泄之,如是者,

汝不犯也。」其比丘遂聽之。彼生悔心。「比丘!非犯波羅夷,乃犯僧殘。」

(二五) 爾時,於毘舍離,離車族之青年等,捉比丘令與比丘尼行不淨,俱覺樂

40 者,俱〔波羅夷〕當檳出。俱不覺樂者,俱不犯也。

    爾時,於毘舍離,離車族之青年等,捉比丘令與式叉摩那尼行不淨……乃至……

沙彌尼行不淨。俱覺樂者,當俱擯出。俱不覺樂者,俱不犯也。

    爾時,於毘舍離,離車族之青年等,捉比丘令與遊女行不淨……乃至……黃門

……乃至……居士婦行不淨。比丘覺樂者,當擯出,比丘不覺樂者,不犯也。

<---------------------------------------------------------------------- ------>

五一

    爾時,於毘舍離,離車族之青年等,捉諸比丘相互行不淨。俱覺樂者,當俱擯

出。俱不覺樂者,不犯也。

(二六) 爾時,一老出家比丘往見故妻,其妻語尊者曰:「來!尊者!我等行樂。」

而捉之,其比丘退而仰面倒,彼妻舉裙而坐於其生支上,彼生悔心……乃至……

此事白世尊。「比丘!汝覺樂乎?」「世尊!我不覺樂。」「比丘!不覺樂者,不犯也。」

(二七) 爾時,一比丘住阿蘭若,幼鹿來飲彼小便,以口含其生支,其比丘覺樂,

彼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犯波羅夷。」

                                                     ───波羅夷───

 

1 此章參照Mahavagga VI315ffAnguttara NIVp172Mahavagga

2 Naleru於覺音註(Samantapasadika)為夜叉名。以下言註乃指覺音註。

3 arasarupa 依覺音註,以合掌尊敬之行禮為「有味」,故云瞿曇為無味者。《增支部》 譯本中

  Nyanatiloka譯為rucksichtslosHare 譯為laCkS taste · ,於《 善見律》中作色無味也。何

  以故?唯有色而實無味。」

4 註云:婆羅門敬禮長者,乃為社會之和樂,故如是說。但原語nibbhoga Hare《增支部》譯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五二

  為無財者,即無社會地位。今bhoga譯為悅樂之意。《善見律》 則言為「貢高」,意指不敬禮、

  高慢。

5 原語tapaniya是與苦行者(tapassin )同一語。

6 日譯〔南傳〕依覺音註,譯為甚深思念,精進而住於決定者。

7 原語vipallasa,註為顛倒妄見(viparitagaha),即住處顛倒,故言「非我住處也,是此也」,

  又謂「此是我等之村,非我等之村」,如此倒亂,佛哀愍此顛倒,且將來眾生飢饉時,無如目

  連之大神通力者,故不許目連之願。

8 原語rattannumahata是知夜,即出家以來,知甚多夜之意。即久出家有經驗,即僧眾產生以

  來,經過漫長時間。

9 原語utuni ahosi puppham te uppannam其實應是月事後,依覺音註,出血不絕者不成胎,

  言出盡即受胎。於《十誦律》言淨潔者,於《四分律》、《有部律》言月期。

10 末水法(odakantika),不淨法〔終而用水〕故言也。

11 攝僧(samghasutthutaya)覺音註作「善受如來語」(vacanasampaticchanabhhavo)。

12 同五(一一),但以「獼猴」代〔女人」。

13 samannaya bhikkhu,沙門比丘之意,但依註,檀那請比丘時,如未受具之沙彌亦在比丘數,

   於《善見律》亦作「沙彌亦名比丘」故如此譯之。

14 Vevacana是形容詞,今依《善見律》之譯,若依覺音註,佛、法等有名(nama)、號,依名或

   號俱成捨戒,例如:言「捨佛」即依名;言「捨三藐三佛陀」、「捨無量意」為依號而捨戒。

<---------------------------------------------------------------------- ------>

五三

15 黃門(pandaka),去勢者。

16 有隔(santhata),以物包根。

17 乾陀賊(uppalagandha),依覺音註,「取人之心臟者」之意,此盜賊取人之心臟以祀神,故言

   之。此賊若掠奪比丘時,因殺比丘者必獲大罪,故捉女人來,令破戒而殺之。

18 原本malla,如校訂者亦言應為mala。〔 參照一(二一)〕

波羅夷

41 (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耆閣崛山。其時,眾多知識親友比丘,於仙人山

邊作草屋而結夏安居。長老壇尼迦陶師子亦作草屋結夏安居。如是,諸比丘經結夏

安居三月,拆除草屋,收藏草木,出遊諸方。然而,長老壇尼迦陶師子,雨期住其

處,冬夏亦住其處。

    當長老壇尼迦陶師子為乞食而入村時,採草者、採薪者壞彼草屋,取去草木。

長老壇尼迦再集草木作草屋,再次入村乞食時,其間,採薪草者再壞其草屋,取去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五四

42 草木。長老壇尼迦第三次集草木作草屋,當入村乞食時,採薪草者 1 又破壞草屋,

取草木而去。

    時,長老壇尼迦陶師子如是念:「我入村乞食時,採薪草者壞我草屋,取去草

木有三次。我於師業陶師之技術精練熟達,我豈非可以自練泥,以作純泥造之屋耶?」

如是,長老壇尼迦自練泥,以作純泥造之屋,然後,集草木牛糞燒其屋。其小屋恰

如印達哦巴迦蟲(赤色甲蟲),赤色美麗而舒適,〔風吹之〕屋有如小銀鈴之聲音。

(二) 爾時,世尊與眾多比丘俱下耆閣崛山,見其美麗舒適之小屋而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此赤色美麗而舒適,恰如赤色甲蟲者乃何物?」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

世尊。世尊呵責:「諸比丘!彼愚人〔之所為〕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

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諸比丘!彼愚人為何作純泥造之屋耶?諸比丘!彼

愚人對有情實無憐愍、無慈悲、無不殘害。諸比丘!汝等往壞其屋,勿使當來眾生

遭受殘害 2 。諸比丘!不應作純泥之屋,作者犯突吉羅。」「諾!世尊!」彼諸比丘

承諾已,至其屋處,壞其屋。爾時,長老壇尼迦陶師子言諸比丘曰:「友!汝等何

故壞我屋耶?」「友!世尊令壞。」「友!若是法王令壞者,壞之。」

<---------------------------------------------------------------------- ------>

五五

(三) 長老壇尼迦陶師子如是念:「我為乞食入村時,採薪草者壞我草屋,

取去草木有三次;我作純泥之屋,又為世尊令人壞之。〔王之〕木材場主管是我知友,

我宜向彼乞木材作木屋。」

    於是,長老壇尼迦至木材場主管處而作是言:「賢者!我為乞食入村,被採薪

草者壞我草屋有三次……又為世尊令人壞之。友!與我木材,我欲作木屋。」「尊者

!我無可與尊者之木材。尊者!王所有之木材,乃為災害時修建城市所保存者。王

若許與,尊者即持去。」「賢者!已由王施與。」

    時,木材場主管作是念:「彼等沙門釋子是法行者、寂靜行者、梵行者、實語

者、持戒者、善法行者,王亦深信彼等,不應於不施與者,而言已施與。」如是,

木材場主管言長老壇尼迦陶師子曰:「尊者!持去。」時,長老壇尼迦將其木材切

成細片後,以車運出,供作木屋。

(四) 爾時,摩揭陀國之大臣雨行婆羅門,於王舍城調查業務,至管木材人處。

至已,語主管曰:「我道,王所有之木材,備於災害時修建城市用者,其木材今在

何處?」「大臣!其木材已由王施與尊者壇尼迦陶師子。」時,摩揭陀之大臣雨行婆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五六

羅門兀自不喜曰:「何以王將備於災害時修建城市之木材,施與壇尼迦陶師子耶?」

於是,大臣雨行婆羅門至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處。至已,對王曰:「大王!

據云,備於災害時修建城市之所有木材,已由王施與壇尼迦陶師子。是實否?」「誰

如是言乎?」「大王!木材場主管也。」「然則,婆羅門!將木材場主管縛來!」於

是,大臣雨行婆羅門來縛木材場主管。長老壇尼迦陶師子見木材場主管已被縛,將

帶去,言彼主管曰:「賢者!汝何故被拘縛?」「尊者!為其木材也。」「去!賢者!

我亦去。」「尊者!汝應在我被殺以前來耳。」

(五) 如是,長老壇尼迦陶師子至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王住處。至已,坐在

44 已設座位。時,頻毘娑羅王走近長老壇尼迦,即向長老行禮,坐於一面。於一面坐

之斯尼耶頻毘娑羅王,言長老壇尼迦曰:「大德!為災害時修建城市之備用木材,

據說由我施與汝,是實否?」。「實然!大王!」「大德!我等國王實事多繁忙,與之

亦無記憶也,願大德令我憶起。」「大王!請卿憶起,王最初灌頂〔即位〕時,曾作

如是言:『為沙門、婆羅門,給予草、木、水之用。』「大德!我憶起。大德!沙

門、婆羅門有慚恥、有懺悔、有戒行。彼等於小事亦起悔過心,對彼等我有言,此

<---------------------------------------------------------------------- ------>

五七

乃關於阿蘭若處之無主物。大德!汝以此類似事推想,運去不可與之木材一事,〔汝

犯死罪;雖然如是,〕王當如何殺、或縛或逐住於國中之沙門、婆羅門。往矣!大

德!汝由毛而逸脫 3 ,勿再如是作。」

(六) 眾人譏嫌非難:「此等沙門釋子,不知恥、不持戒、打妄語。彼等實自言

己是法行者、寂靜行者、梵行者、實語者、持戒者、善法行者,而彼等無沙門行、

無梵行,彼等破沙門行、破梵行。彼等何處有沙門行、有梵行耶?彼等離沙門行、

離梵行。彼等對王尚且欺瞞,何況他人耶?,」

    諸比丘聞眾人之譏嫌非難。彼等中,有少欲知足而知恥者,有懺悔心,有好修

戒學者譏嫌非難:「長老壇尼迦陶師子,何以取不與之王材乎?」如是,諸比丘以

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集諸比丘而問長老壇尼迦陶師子曰:「壇尼迦!汝

實取不與之王材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 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

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汝何以取不與之王材乎?愚

45 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長也。愚人!此無寧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

部分轉向他去也。」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五八

    爾時,比丘中有一曾為司法高官而出家者,坐近世尊。時,世尊言此比丘曰:

「比丘!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以盜幾許即逮捕,或殺、或縛、或逐乎?」「世

尊!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超過一巴陀之物也。」此時王舍城以五摩沙迦為一

巴陀。

    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長老壇尼迦陶師子,說難教養……乃至……「諸

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起盜心,不與而取者── 對於如是竊盜,諸王逮捕盜人而如是說:

   『汝為盜人、汝為愚者、汝為癡者、汝為盜賊。』 然後,或殺、或縛、或逐──

    丘!如是盜取者,亦是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爾時,六群比丘至洗衣處 4 ,盜洗衣者之衣,運至僧園分與〔諸比丘〕。諸比丘

如是言〔六群比丘〕曰:「諸師!汝等有大福德,汝等有多衣。」「諸師!我等何以

有福德耶?我等今至洗衣處,取洗衣人之物而來。」「諸師!世尊豈非已制立學處耶?

汝等何以取洗衣人之物耶?」「諸師!世尊實已制立學處。然,其乃於村落言,而非

<---------------------------------------------------------------------- ------>

五九

阿蘭若。」「諸師!〔然而〕諸師!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

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汝等何以取洗衣人之物耶?諸師!此非令未信者生信,

46 已信者增長也。此無寧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轉向他去也。」如是,諸比

丘以種種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已,以此事白世尊。

    爾時,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眾而問六群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實至洗衣處取

洗衣人之物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

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汝等何以至洗衣處取洗衣人之物

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轉向他去也。」

    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六群比丘後,說難扶養……勇猛精進之美,並且為

諸比丘說隨順適切之法後,言諸比丘曰……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

──

    任何比丘,若由村落或阿蘭若,以盜心不與而取者,對於如是竊盜,諸王逮捕

    盜人而如是說:『汝為盜人、汝為愚者、汝為癡者、汝為盜賊。』然後,或殺、

    或縛、或逐──比丘!如是盜取者,亦是波羅夷不共住。」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處所謂「比丘」之意。

   「村落」者,有一屋之村落、二屋之村落、三屋之村落、四屋之村落、有人之

村落、有屋無人之村落、有圍籬之村落、無圍籬之村落、又有隨牛而住之村落、亦

有商隊住四個月以上之村落。

    「村落近郊」者,於有籬之村,人立於村門中,擲土塊所及之處;於無籬村,

人立於家軒中,擲石塊所及之處。

    「阿蘭若」者,除村落及村落近郊外,名「阿蘭若」。

  a 「以盜心」者,盜心,奪取心也。

  a′「不與」者,凡是非施與物、非捨棄物、非永遠放棄物、被守護之物、自己所

有物、他人持有物,此皆名為「不與」。

    「取」者,奪、取去、盜、亂威儀、離本處、希冀指定物 5

    「如是」者,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一巴陀以上之物也。

47  「王」者,地主、國王、郡主、村主、法官、大臣等,凡斷罪之司,此等名為

<---------------------------------------------------------------------- ------>

六一

「王」。

    「盜人」者,以盜心取五摩沙迦或值五摩沙迦以上之不與物,此名為「盜人」。

 b′「汝是盜人、汝是愚者、汝是癡者、汝是盜賊」者,此乃呵責之語也。

    「或殺」者,或以手、或以足、或以鞭、或以棒、或以半杖、或由拷問而殺也。

    「或縛」者,或以繩縛、或以鎖縛、或以枷縛、或以家縛、或以城縛、或以村

縛、或以街縛、或令人監視也

    「或逐」者,言或從村、或從街、或從城、或從郡、或從國而逐之也。

b「如是」者,一巴陀或值一巴陀之物,或一巴陀以上之物而言。

 「盜取」者,奪、取去、盜、亂威儀、離本處、希冀指定物。

 「亦是」者,以包括前面所述而言。

 「波羅夷」者,恰如由枝節落下之枯葉不能〔再〕綠,如是,比丘於一巴陀或

值一巴陀之物,或一巴陀以上不與之物,以盜心取之,即非沙門、非釋子,是故言

「波羅夷」。

 「不共住」者,共住是同一羯磨、同一說戒而共同修學者,名為共住。不與彼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六二

共同,是故言「不共住」。

四(一)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水中物、船物、乘物、擔物、園物、

寺中物、田中物、宅地物、村落物、阿蘭若物、水、楊枝、樹、持去、受寄、稅處、

有情、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偵察、看守、共謀偷、指定、現相。

(二)「地中物」者,覆藏於地中之財物。「我欲取地中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求

48 第二者(同伴),或求鋤、籠而往者突吉羅。伐取其中之生木或蔓草者突吉羅。掘地

〔後〕或運或堆積者突吉羅。觸〔地中之〕壺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

者波羅夷。〔壺重不能持去時〕以己之容器入之,若過五摩沙迦或值五摩沙迦以上之

物,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以己器物入之,若適取一握者波羅夷。

〔壺中〕有穿線之寶物,或耳噹、首飾、耳飾、腰帶,或外套或頭巾,以盜心觸之

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捉住邊緣舉上者,犯偷蘭遮,一邊打碎一邊取出者犯偷

蘭遮,即使如毛端〔之量〕由壺口而出者波羅夷。酥、油、蜜、石蜜之五摩沙迦或

值五摩沙迦以上,以盜心方便飲者波羅夷。或打破之、或棄之、或燒之、或使之不

得飲用者突吉羅。

<---------------------------------------------------------------------- ------>

六三

(三)「地上物」者,置於地上之物。「我欲取地上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或求第

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羅,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

(四)「空中物」者,乃空中之物,即孔雀、嘉賓奢羅、鷓鴣、鶉,〔或被風吹揚

之〕衣、頭巾,或〔裝飾〕金銀之斷墜者。「我欲取空中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或求

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羅,往而於中途停止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

處者波羅夷。

(五)「上處物」者,放置於上處之物。如臥林上、坐林上、或衣架上之物,或

懸於衣繩、或樁木、壁鉤、或樹上等物,乃至缽中之物。「我欲取上處物」如是想,

而以盜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羅,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

本處者波羅夷。

49 (六)「水中物〕者,藏於水中之物。「我欲取水中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或求第

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羅,或潛入、或浮出者突吉羅,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

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生在其處之青蓮華、赤蓮華、白蓮華,或蓮藕、魚、龜

等之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六四

離本處者波羅夷。

(七)「船」者,言由此渡〔水〕之物,「船中物」者,置於船中之物。「我欲取

船中物」如是想,而以盜心或求第二者,或〔自〕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

「我欲取船」如是想,而以盜心……往者突吉羅,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

解繩者突吉羅,解繩而觸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往上或下或橫移動毛端程度亦

犯波羅夷。

(八)「乘物」者,言轎、車、貨車、戰車。「車乘中物」者,置於車上之物。「我

欲取車乘中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我欲取車」如是想,

……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

(九)「擔物」者,置於頭上、或肩擔、或繫於腰及手持等物。置於頭上之物,

若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若令下放於肩者波羅夷。擔於肩之物,若

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令下至於腰者波羅夷。繫腰之物,以盜心觸

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手取之者波羅夷。手持之物,以盜心置地者波羅夷,

以盜心從地取者波羅夷。

<---------------------------------------------------------------------- ------>

六五

(一)「園」者,言花園、果樹園。「園中物」者,以四種狀態存在於園中之物,

50 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我欲取園中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

觸之……波羅夷。於此生長之根、樹皮、葉、花、或果物,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

以上之量,以盜心觸……波羅夷。

   對〔他人之〕園,〔以佔有心〕負責任者突吉羅,令所有者起〔應取回乎?不取

回乎?〕疑念者偷蘭遮,所有者如是想:「此當非我物。」而捨棄責任者波羅夷。

若以訴訟而勝所有者波羅夷,訴訟敗者偷蘭遮。

(一一)「寺中物」者,以四種狀態存在於寺中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

物、上處物。「我欲取寺中物〕 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以

佔有心〕負責……敗者偷蘭遮。

(一二)「田」者,言生七穀或七菜 6 之處。「田中物」者,以四種狀態存在於田

中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我欲取田中物〕 如是想,而……

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於此生之七穀或七菜,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之量,

以盜心觸之者……波羅夷。〔以佔有心〕負責田者……敗者偷蘭遮。移動〔他人田地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六六

之〕標樁、繩、籬、畔者突吉羅,移之未完者 7 偷蘭遮,移之已完者波羅夷。

 

(一三)「宅地者」,言園地、寺地。「宅地物」者,以四種狀態存在於宅地之物,

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我欲取宅地之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

羅,觸之……波羅夷。〔以佔有心〕負責宅地者……敗者偷蘭遮。移動標樁、繩、籬、

牆者突吉羅,移之未完者偷蘭遮,移之已完者波羅夷。

(一四)「村落物」者,以四種狀態置於村落之物,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

上處物。「我欲取村落物」如是想,而……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

(一五)「阿蘭若物」者,若眾人所有者為阿蘭若。「阿蘭若物」者,以四種狀態

置於阿蘭若中者,即地中物、地上物、空中物、上處物。「我欲取阿蘭若物」如是想,

……往者突吉羅,觸之……波羅夷。生於此之木、蔓、草,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

迦以上之量,以盜心觸之者……波羅夷。

(一六)「水」者,謂入於瓶,或水槽,或池中之水。以盜心觸之……波羅夷。

裝入己之瓶,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水,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

遮,裝入己之瓶而取去者波羅夷。斷〔池〕畔者突吉羅,斷〔池〕畔而放出值五摩

<---------------------------------------------------------------------- ------>

六七

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水者波羅夷,放出值一摩沙迦以上五摩沙迦以下之水者偷蘭

遮,放出值一摩沙迦或一摩沙迦以下之水者突吉羅。

(一七)「楊枝」者,言已切或未切者,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量,以盜

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處者波羅夷。

(一八)「樹」者,言眾人所有及受用之木。以盜心伐之,每一擊突吉羅,〔最後〕

一擊未完者偷蘭遮,伐擊完者波羅夷。

(一九)「持去」者,言他人持去之物。以盜心觸之……波羅夷。「我欲與持去者

共取物」8 如是想,而〔共同〕移第一步者偷蘭遮,移第二步者波羅夷。「我欲取掉

落之物〕如是想,而令掉落者突吉羅,掉落物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者,以盜

心觸之……波羅夷。

(二)「受寄」者,被寄託之物。〔所有者〕言:「還我物。」時,若言:「我

無受寄。」者突吉羅,使所有者起疑念者偷蘭遮,所有者如是想:「不與我。」而

放棄〔所有〕物者波羅夷。訴訟而勝所有者波羅夷,敗訴者偷蘭遮。

(二一)「稅處」者,言在山之穿洞處、或渡河碼頭、或村之入口,由國王立〔告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六八

示〕「入此處者應付稅」之處。入稅處已,應支付與王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

物,以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欲脫離〕而過稅處第一步者偷蘭遮,過

第二步者波羅夷。立於稅處內投〔稅物〕於稅處外者波羅夷,稅之隱匿者突吉羅。

(二二)「有情」者,言人有情。以盜心觸之……波羅夷。「我欲以步誘導之」如

是想,而移第一腳者偷蘭遮,移第二腳者波羅夷。

(二三)「無足」者,蛇、魚也。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以盜心觸之

……波羅夷。

(二四)「二足」者,人類、鳥類之謂。以盜心觸之……波羅夷。「我欲以步誘導

之」如是想,而移第一腳者偷蘭遮,移第二腳者波羅夷。

(二五)「四足」者,象、馬、駱駝、牛、驢馬、家畜之謂。以盜心觸之者……

波羅夷。「我欲以步誘導之」如是想,而移第一腳者偷蘭遮,移第二腳乃至第三腳者

偷蘭遮,移第四腳者波羅夷。

(二六)「多足」者,蝎、百足、毛蟲之謂。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者,以

盜心觸之……波羅夷。「我欲以步誘導之」如是想,每移步,步步偷蘭遮,移步畢者

<---------------------------------------------------------------------- ------>

六九

波羅夷。

(二七)「偵察」者,偵察貨物,而告以「去奪取某物!」者突吉羅。彼取其物,

兩者俱犯波羅夷。

53(二八)「看守」者,監視〔欲〕盜物之人,〔其所盜物中〕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

迦以上者,以盜心觸之……波羅夷。

(二九)「共謀偷」者,眾多比丘共謀以取一比丘之物,俱犯波羅夷。

(三)「指定」者,作午前或午後,或晝或夜之指定約束,而言:「依此約束

取來彼物。」者突吉羅。依其指定而取彼物,兩者俱波羅夷。其指定之前或後,取

其物來者,其指定者不犯也,取來者波羅夷。

(三一)「現相」者,謂作相示,言:「我覆眼、舉眉或仰頭,依此相示而取彼

物。」者突吉羅。依其相示取去其物,兩者俱波羅夷。於其示相之前或後,取去其

物者,示相者不犯也,取物者波羅夷。

五(一)一比丘令他比丘:「取某物!」者突吉羅。彼想此物而取,兩者俱波羅

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取某物!」,彼想此物,而取他物者,令者不犯也,取者波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羅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彼想他物而取其物者,兩者俱波羅夷。一比丘令他比丘

……彼想他物而取他物者,令者不犯也,取者波羅夷。

(二) 甲比丘令乙比丘語丙比丘,令丙比丘語丁比丘言:「丁比丘去取某物!」

甲比丘突吉羅。乙比丘若告丙比丘者突吉羅,取者應諾,則甲比丘偷蘭遮。丁比丘

取其物者,四比丘俱波羅夷。甲比丘令乙比丘……乃至…………去取某物!」甲

比丘突吉羅。乙比丘若告其他者突吉羅,取者應諾突吉羅;彼取其物者,甲比丘不

犯也,令者〔乙比丘〕及取者波羅夷。

(三) 一比丘令他比丘:「取某物!」者突吉羅。其比丘往而再歸來,言:「我

不能取其物。」彼再令:「能取時,即取之。」者突吉羅,彼比丘取其物者,兩者

俱波羅夷。

(四)一比丘於他比丘令:「取某物!」者突吉羅。彼令已,心生後悔,而不言:

「勿取!」彼若取其物者俱波羅夷。一比丘於他比丘……彼令已,心生後悔,言:

「勿取其物!」彼比丘言:「我已受汝令。」而取其物者,令者不犯也,取者波羅

夷。一比丘於他比丘……彼令已,心生後悔,言:「勿取其物!」彼:「諾!」而

<---------------------------------------------------------------------- ------>

七一

止者,兩者俱不犯也。

六(一)以五事而不與取者波羅夷。他之所有物,知為他之所有物,貴重之物即

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偷蘭遮,移離本

處者波羅夷。

    以五事而不與取者偷蘭遮。他所有物、他物想、輕物即一摩沙迦以上或五摩沙迦以下

以下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突吉羅,移離本處者偷蘭遮。

    以五事而不與取者突吉羅。他所有物……輕物即一摩沙迦或一摩沙迦以下之

物,現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突吉羅,移離本處者突吉羅。

(二)以六事而不與取者波羅夷。非己物想,非近親者之所有,非暫借,重物即

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上之物,現起盜心,觸之者……波羅夷。

55  以六事而不與取者偷蘭遮。非己物想……輕物即一摩沙迦以上或五摩沙迦以下

之物,現起盜心……偷蘭遮。

    以六事而不與取者突吉羅。非己物想……輕物即一摩沙迦或一摩沙迦以下之

物,現起盜心……突吉羅。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七二

(三)以五事而不與取者突吉羅。非他物,他物想,重物……五摩沙迦以上之物,

現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突吉羅,移離本處者突吉羅。

    以五事而不與取者突吉羅。非他物,他物想,輕物……五摩沙迦以下之物,現

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突吉羅,移離本處者突吉羅。

    以五事而不與取者突吉羅。非他物,他物想,輕物……一摩沙迦以下之物,現

起盜心,觸之者突吉羅,動之者突吉羅,移離本處者突吉羅。

(四)於近親物、暫借、餓鬼物、畜生物作己物想、糞掃物想,癡狂者、心亂者、

惱痛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不與取第一章終───

 

七〔言〕洗衣者有五事、〔言〕敷布有四事、〔言〕暗夜有五事、〔言〕搬運有五事、

  〔言〕對話有五事、〔言〕旋風有二事、未爛壞、投籌、〔言〕溫浴室有一致之

見。

  〔言〕殘食有五事、欺五〔事〕、飢饉有古魯肉、餅、薩加里、摩陀迦。

<---------------------------------------------------------------------- ------>

七三

  續〔言〕共資具、錢袋、敷物、竹、不外出、嚼食、親厚、己物想有二事。

  續〔言〕不盜七〔事〕、盜七〔事〕、〔言〕盜物有七事,續花有二事。

  傳話三事、寶石之脫稅三〔事〕、野豬、鹿、魚、轉車。

56 肉片二〔事〕、木材二〔事〕、糞掃、河流二〔事〕、〔其事雖〕續行之〔但其〕

   所行未足。

   於舍衛城一握四〔事〕、殘食二〔事〕、茅草二〔事〕、僧物分配七〔事〕、非所

   有者七〔事〕

   木材、水、土、草二〔事〕,於盜心取僧物七〔事〕、有主物亦不可取、有主物

   得暫移。

   於瞻波、王舍城、於毘舍離之阿酬、波羅奈、憍賞彌、沙竭之陀如毘伽。

(一) 爾時,六群比丘至洗衣處取洗衣者之衣,彼等生悔心而如是思:「世尊已

制立學處,我等豈非犯波羅夷乎?」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汝等犯

波羅夷。」

(二) 爾時,一比丘至洗衣處見高貴之衣,而起盜心。彼生悔心……乃至……「比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七四

丘!心起者不犯也。

57 爾時,比丘……見衣,以盜心觸之。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

是突吉羅。」〔…………〕起盜心而搖之〔……乃至……〕偷蘭遮。〔……乃至

……〕以盜心移離本處,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三)爾時,一行乞比丘見高貴之上敷布,生起盜心……乃至……以盜心觸之……

乃至……以盜心搖之……乃至……以盜心移離本處,彼生悔心……乃至……「比丘!

汝犯波羅夷。」

(四)爾時,一比丘晝時見物,作記號 9 而思:「我將於暗夜取之。」彼想其物

而取其物……乃至……想他物而取他物……乃至……想他物而取其物……乃至……

想他物而取他物 。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晝問見物,作記號而思:「我將於夜問取之。」彼想他物而取己

物。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五)爾時,一比丘搬運他人物時,對頭上之荷物,以盜心觸之……乃至……

盜心搖之……乃至……以盜心放置肩上……乃至……對肩上之荷物,以盜心觸之

<---------------------------------------------------------------------- ------>

七五

……乃至……以盜心搖之……乃至……以盜心放下至腰間;乃至……對腰問之物以

盜心觸之……乃至……以盜心搖之……乃至……以盜心用手捉之……乃至……

手中之物,以盜心置於地……乃至……以盜心由地捉之。彼生侮心……乃至……「比

丘!汝犯波羅夷。」

(六)爾時,一比丘展衣於露地而入寺中,另一比丘〔見此如是思:〕「勿失此衣。」

而收藏之。其比丘出來,問諸比丘曰:「諸師!誰取我衣耶?」另一比丘作如是言:

「我取之。」彼言:「汝取是衣,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比丘!

汝以如何心?」「世尊!我唯以對話之道 10〔言之〕。」「比丘!唯於對話之道者不犯

也。」

    爾時,一比丘置衣於?……乃至……置坐具於?……乃至……置缽於?

而入寺中,另一比丘〔見此如是思:〕「勿失此缽。」而收藏之。其比丘出,問諸比

丘曰:「諸比丘!誰取我缽耶?」另一比丘作是言:「我取之。」「汝取其缽……

……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尼展衣於籬上而入寺中。另一比丘尼〔見此如是思:〕「勿失此衣。」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七六

而收藏之。其比丘尼出,問諸比丘尼曰:「諸姊!誰取我衣乎?」另一比丘尼作是

言:「我取之。」「汝取是衣,汝非沙門尼!」其尼生悔心,如是,比丘尼告諸比丘

尼,諸比丘尼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於對話之道

者不犯也。」

58 (七)爾時,一比丘見被旋風吹起之外衣,〔思:〕「我將與所有主。」而捉之,

所有主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起如何之心?」

「世尊!我無盜心。」「比丘!無盜心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對被旋風吹起之頭巾,「於所有主未見之前」如是思,而以盜心取

之。所有主呵責此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犯波羅

夷。」

(八)爾時,一比丘至墓地,於未爛之死尸取糞掃衣,有死者之靈住其死尸。爾

時,彼亡靈如是言比丘:「尊者!勿取我衣。」其比丘不聽〔是言〕而去。時,其

死尸起,追隨比丘之後,如是,比丘入於寺中而閉其門。是時,死尸即倒於地上。

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諸比丘!不可於未爛之死尸取糞掃

<---------------------------------------------------------------------- ------>

七七

衣,取者突吉羅。」

(九)爾時,一比丘分配眾僧衣時,以盜心易籌而取衣。彼生悔心…………波羅夷。」

(一)爾時,長老阿難於溫浴室,對一比丘之下衣以為己物而穿之。是時,其

比丘如是言長者阿難:「尊者!汝何故著我下衣乎?」「尊者!我以為是己物。〕以

此事白世尊。「諸比丘!己物想者不犯也。」

(一一)爾時,眾多比丘下耆閣崛山時,見獅子之殘食,〔以此〕煮而食之。彼等

生悔心……乃至……「諸比丘!於殘食者不犯也。」

    爾時,眾多比丘下耆閣崛山時,見虎之殘食……乃至……見豹之殘食……乃至

……見鬣狗之殘食……乃至……見狼之殘食,〔以此〕煮之……「諸比丘!於畜生物

者不犯也。」

59 (一二)爾時,一比丘分配飯於僧眾時,言:「與他〔比丘〕之分。」而欺取〔另

一不在比丘之分〕。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故意妄語故,波逸提。」

    爾時,一比丘分配瞰食於僧眾時……乃至……分配餅於僧眾時……乃至……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七八

配糖蔗於僧眾時……乃至……分配瓜果於僧眾時,言:「與他〔比丘〕之分。」而

欺取〔另一比丘之分〕。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故意妄語故,波

逸提。」

(一三)爾時,一比丘於飢饉時入食肆,以盜心取飯滿缽。彼生侮心…………

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飢饉時入肉店,以盜心取肉滿缽…………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飢饉時入餅店,以盜心取餅滿缽……乃至……以盜心取薩加里餅

滿缽……乃至……以盜心取摩陀加餅滿缽。彼生悔心…………波羅夷。」

(一四)爾時,一比丘晝間見資具,作記號而思:「我將於夜間取之。」其比丘

想其物而取其物……乃至……想其物而取他物……乃至……)想他物而取其物……

……想他物而取他物。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晝見資具……如是思:「我將要取之。」彼想他物而取己物。彼

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一五)爾時,一比丘見?上有錢袋,「從其〔?〕取者,殆是波羅夷。」故連?

<---------------------------------------------------------------------- ------>

七九

移而取去。彼生悔心…………波羅夷。」

(一六)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僧眾之敷物。彼生悔心…………波羅夷。」

(一七)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竹製衣架上之衣。彼生侮心…………波羅夷。」

(一八)爾時,一比丘於寺中取衣,以為「我如出此寺,殆是波羅夷。」故不出

寺外。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此愚人!出與不出俱波羅夷。

(一九)爾時,有二比丘是寮友,一比丘為乞食而入村,另一比丘在分配食物於

僧眾時,取寮友之分。然後,彼以親厚想 11 而食之。其比丘知〔此事〕而呵責彼比

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世尊!我以親厚

想取之。「比丘!於親厚想取者不犯也。」

(二)爾時,眾多比丘在作衣。分配嚼食於僧眾時,取〔比丘等〕所有之分而

置之。有一比丘取他比丘之分,以為己份而食之,其比丘知之而呵責彼:「汝非沙

門!」彼生悔心……乃至…… 「比丘!汝存何心?」「世尊!我作己物想。」「比丘!

作己物想者不犯也。」

    爾時,諸比丘在作衣。分配瞰食於僧眾時,〔有一比丘〕以他比丘之缽取另一比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丘之分而置之。缽主比丘以為己物而食之。其比丘呵責彼……「比丘!作己物想者

不犯也。」

(二一)爾時,諸盜菴羅果者,打落菴羅果而持去,所有主追諸盜者,諸盜者見

所有主,投果而走。諸比丘以為棄物,拾而食之。所有主呵責諸比丘:「汝等非沙

門!」彼等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存何心乎?」「世尊!我等以為

棄物。」「諸比丘!以為棄物者不犯也。」

    爾時,盜閻浮果者……乃至……?麭樹果者……乃至……盜芭那沙果者……

乃至……盜多羅果者……乃至盜甘蔗者……乃至……盜瓜果者,集取瓜果而去

61 。所有主……「諸比丘!以為棄物者不犯也。」

(二二)爾時,盜菴羅果者,打落菴羅果……而逃走。諸比丘〔思:〕「在所有主

發現前。」以盜心食之。所有主呵責諸比丘:「汝等非沙門!」彼等比丘生悔心……

乃至……「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爾時,盜閻浮果者……盜瓜果者……逃走。諸比丘〔思:〕「在所有主發現前。」

以盜心食之。所有主……「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 ------>

八一

(二三)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僧眾之菴羅果……乃至……僧眾之閻浮果……

……僧眾之麵麭樹果……乃至……僧眾之芭那沙果…… 乃至……僧眾之多羅果

乃至……僧眾之甘蔗……乃至……僧眾之瓜果,以盜心取之。彼生悔心……

羅夷。」

(二四)爾時,一比丘至花園,見已被摘下之值五摩沙迦之花,以盜心取之。彼

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至花園,以盜心摘值五摩沙迦之花而取去。彼生悔心…………

波羅夷。」

(二五)爾時,一比丘至鄉村,如是言另一比丘曰:(友!我受〔汝〕託而告汝」

之檀越。」彼比丘至〔其檀越家傳是言〕而其檀越令彼持一衣,卻由己受用。另一

比丘知之而呵責彼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

然,諸比丘!不可說:『 我欲轉述傳語。』 若說者突吉羅。」

爾時,一比丘至鄉村。另一比丘對彼比丘如是言:「友!請汝將我所言,轉述

我檀越。」其比丘至已,〔檀越〕令彼持來兩件衣,一以自用,一與其比丘。其比丘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八二

知之,呵責彼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

諸比丘!不可說:『 他人欲我轉述。』 若說者突吉羅。」

62  爾時,一比丘至鄉村,如是言另一比丘曰:「友!我將受託之言轉述汝之檀越。」

彼亦作如是言:「汝應轉述受託之言。」彼比丘至已,而〔其檀越〕令彼持來阿羅

迦量之酥、多羅量之砂糖、陀那量之米,由彼自食用。其比丘知之而呵責彼比丘:

「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諸比丘!不可說:

我欲轉述受託之言。〕 亦不應說:『汝應轉述受託之言。』若說者突吉羅。」

(二六)爾時,有持高貴寶石者與一比丘同於旅途行路。時,其人見至稅處,以

寶石入比丘之袋中,其比丘不知而行,過稅處後取之。其比丘生侮心……乃至……

「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不知也。」「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爾時,有持高貴寶石者……至稅處,假作有病,以己荷物給其比丘,如是,其

人行過稅處而言比丘曰:「尊者!還我寶石,我非有病。」「汝何故而作此事耶?」

爾時,其人以此事言比丘。彼生侮心……「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與行商者長途同行。有人以飲食慰勞比丘,行至稅處,以高貴之

<---------------------------------------------------------------------- ------>

八三

寶石託比丘,「尊者!請將此寶石通過稅處。」如是,比丘將寶石通過稅處。彼生悔

…………波羅夷。」

(二七)爾時,一比丘將桎縛之野豬,以慈悲心而放之。彼生悔心……乃至……

「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以慈悲心也。」「比丘!以慈悲心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將桎縛之野豬,〔思:〕「於所有主不見時。」以盜心放之。彼生

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見桎縛之鹿,以慈悲心放之……乃至……被桎縛之鹿,〔思:〕「於

63 所有主發現前。」以盜心放之……乃至……將被網之魚,以慈悲心放之……乃至……

被網之魚,〔思:〕「於所有主發現前。」以盜心放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二八)爾時,一比丘見車上物,〔思:〕「由此取者波羅夷。」故使〔車〕超過,

轉而取之。彼生悔心…………波羅夷。」

(二九)爾時,一比丘見被鷹啄起之一肉片,取之,〔思:〕「將還與所有主。」

所有主呵責比丘:「汝非沙門!」其比丘生悔心……乃至……「比丘!無盜心者不

犯也。」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八四

    爾時,一比丘見被鷹啄起之一肉片,〔思:〕「於所有主不見時。」以盜心取之,

所有主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波羅夷。」

(三)爾時,諸人結筏並放於阿致羅筏底河,〔筏之〕繩結斷而木材散亂流去。

諸比丘以為棄物而取上岸,所有主呵責諸比丘:「汝等非沙門!」彼等生悔心……

乃至……「諸比丘!作棄物想者不犯也。」

    爾時,諸人結筏並放於阿致羅筏底河,繩結斷而木材散亂流去。諸比丘〔思:〕

「於所有主不見時。」以盜心取上岸,所有主呵責諸比丘:「汝等非沙門!」彼等

生悔心……乃至……「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三一)爾時,一牧牛者將衣掛樹上而去大便,一比丘以為棄物而取之。時,牧

牛者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丘!棄物想者不犯也。」

(三二)爾時,一比丘正渡河,有衣離洗衣者手而纏〔彼〕足,其比丘取之,〔思:〕

「還與所有主。」所有主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乃至……「比

丘!非盜心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正渡河,有衣離洗衣者手而纏〔彼〕足,其比丘〔思:〕「於所有

<---------------------------------------------------------------------- ------>

八五

主不見之前。」以盜心取之。所有主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

波羅夷。」

(三三)爾時,比丘見酥瓶而飲一小量。彼生侮心……乃至……「比丘!非波

羅夷,乃突吉羅。」

(三四)爾時,眾多比丘約定「吾等將欲取一物」而去。一比丘取其物,彼等作

如是言:「我等非波羅夷,彼取其物之比丘犯波羅夷。」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

汝等犯波羅夷。」

    爾時,眾多比丘謀取一物後,分配之。彼等每人分配〔所得〕不滿五摩沙迦,

彼等曰:「我等非波羅夷。」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犯波羅夷。」

(三五)爾時,一比丘於舍衛城飢饉之時,以盜心取商人一把米。彼生悔心……

……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於舍衛城飢饉之時,以盜心取商人一把綠豆……乃至……一把蠶

……乃至……一把胡麻。彼生悔心…………波羅夷。〕

(三六)爾時,於舍衛城安陀林有盜者殺牛,食其肉,藏其殘肉而去。諸比丘以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八六

為棄物,取而食之。盜人呵責諸比丘:「汝等非沙門!」彼等生悔心……乃至……

「諸比丘!棄物想者不犯也。」

    爾時,舍衛城安陀林有盜人殺野豬…………棄物想者不犯也。」

(三七)爾時,一比丘往茅草田,有已被刈之茅草值五摩沙迦,以盜心取之。彼

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往茅草田,刈值五摩沙迦之茅草,以盜心取之。彼生悔心…………

波羅夷。」

65(三八)爾時,諸客比丘分僧眾之菴羅果而食。舊住比丘呵責彼等諸比丘:「汝

等非沙門!」彼等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存何心乎?」「世尊!我

等〔思〕為〔客比丘〕食用。」「諸比丘!〔思〕為〔客比丘〕食用者不犯也。」

    爾時,客比丘分配僧眾之閻浮果……乃至……僧眾之?麭樹果……乃至……

眾之芭那沙果……乃至……僧眾之多羅果……乃至……僧眾之甘蔗……乃至……

眾之瓜果而食之。舊住比丘……「諸比丘!〔思〕為〔客比丘〕食用者不犯也。」

(三九)爾時,菴羅園之守護人給諸比丘菴羅果。諸比丘思:「所有主為令〔彼

<---------------------------------------------------------------------- ------>

八七

等〕守護此〔菴羅果〕,非為令〔彼等〕給此〔而雇用彼等〕。」而畏懼不取。以此

事白世尊。「諸比丘!守護人所給者不犯也。」

    爾時,閻浮園之守護人……瓜果園之守護人,給諸比丘瓜果。諸比丘思﹕所

有主…………「諸比丘!守護人所給者不犯也。」

(四)爾時,一比丘思暫借僧眾之木材而取之,以支持己房之壁。諸比丘呵責

其比丘︰「汝非沙門!」彼生悔心,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

我思暫借。」「比丘!以暫借想者不犯也。」

(四一)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僧眾之水……乃至……僧眾之土……乃至……

眾之草堆,以盜心取之。彼生悔心…… ……波羅夷。」

(四二)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僧眾之臥?。彼生悔心…………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以盜心取僧眾之椅子……乃至……僧眾之褥…………門板……

窗扇……樑。彼生悔心…………波羅夷。」

(四三)爾時,諸比丘將一優婆塞於寺中用之坐臥具,而使用於他處。時,彼優

婆塞譏嫌非難:「諸大德!何以將他人使用之物用於他處耶?」以此事白世尊。諸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八八

比丘!不可將他人使用之物用於他處,使用者突吉羅。

(四四)爾時,諸比丘移至布薩堂及集會堂亦疑懼〔坐臥具〕而坐於地,穢污身

衣。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暫移者,可!」

(四五)爾時,瞻波城偷蘭難陀比丘尼之弟子比丘尼,至偷蘭難陀比丘尼之檀越

家,〔言:〕「師冀望飲用三辛粥。」而令作之,持歸而自食用。其師知之,呵責彼

弟子比丘尼:「汝非沙門!」彼尼生悔心,如是,彼尼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

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非波羅夷,故意妄語故,波逸

提。」

    爾時,於王舍城,偷蘭難陀比丘尼之弟子比丘尼,至偷蘭難陀比丘尼之檀越家,

〔言:〕「師冀望食用蜜丸。」而令作之,自食用。其比丘尼知之…………故意妄

語故,波逸提。」

(四六)爾時,於毘舍離長老阿酬之檀越居士有二兒,即子與侄。時,其居士〔病〕

如是言長老阿酬曰:「尊者!請向此二兒中信仰深者,示其〔藏財寶〕之處。」時,

其居士之侄信仰深厚,如是,長老阿酬教示其處與侄兒,其侄兒依其財產而立家,

<---------------------------------------------------------------------- ------>

八九

又行布施。

    爾時,居士子如是言長老阿難:「大德阿難!誰是父之繼承者,是子還是侄乎?」

「賢者!子為父之繼承者。」「大德!彼尊者阿酬,以我財產指示我堂兄弟。」「賢

者!長老阿酬非沙門也。」爾時,長老阿酬言長老阿難曰:「友!阿難!讓我判定

之。」

67   爾時,長老優波離乃長老阿酬之黨,長老優波離如是言長老阿難:「友!阿難!

若彼由所有主言:『 此寶處示某者。』 而彼示之有何罪乎?」「大德!無何罪,乃至

突吉羅亦不犯也。」「友!此長老阿酬因所有主言:『 此寶處示某者。』 而彼示之。

友!長老阿酬不犯也。」

(四七)爾時,於波羅奈,長老畢陵伽婆蹉之檀越苦惱兩兒被盜賊奪走。其時,

長老畢陵伽婆蹉以神通力帶來其兩兒置於閣樓上,諸人見其兩兒,知「大德畢陵伽

婆蹉有神通力」而深信長老畢陵伽婆蹉。諸比丘譏嫌非難:「何以長老畢陵伽婆蹉

帶回被賊所奪之兩兒?」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神通者於神通力之境地者不犯

也。」

波羅夷二

<---------------------------------------------------------------------- ------>

律藏 經分別

(四八)爾時,有班陀伽和伽毘羅二比丘是朋友,一住於村落,一住於憍賞彌。

其比丘由村落往憍賞彌途中,於渡河時有野豬之脂肉塊離屠豬者之手而纏其足,其

比丘取之,思:「還與所有主。」所有主呵責其比丘:「汝非沙門!」一牧牛女見

彼上岸而作是言:「來!尊者!行不淨法。」其比丘〔思〕:「我已非沙門。」遂與

彼女行不淨法。至憍賞彌,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於不

與取者不犯也,而行不淨法者波羅夷。」

(四九)爾時,於沙竭,長老陀如毘伽之同住比丘,因盜商人之頭巾,而被憂愁

所困。然後,如是言長老陀如毘伽:「大德!我非沙門,當出去。」「友!汝曾有何

為乎?」彼語其事。持來〔頭巾〕估價之,不值五摩沙迦。「友!汝非波羅夷。」而

〔為他〕說法。其比丘甚歡喜。

                                                  ───波羅夷二終───

1 原本之katthakariyokatthahariyo之誤。

2 勿使將來之比丘倣此而殺生之意。

<---------------------------------------------------------------------- ------>

九一

3 omena tvam mutto′si,依覺音註,見有人將殺多毛之羊以取肉,因想由此羊毛得利益,故

以二羊換此多毛之羊而去之寓言。比丘之著袈裟亦如此毛羊,依此羊毛而脫死,汝亦依袈娑

而脫死之意。。

4 rajakattharanam,依註是指洗衣人之岸;將所洗之衣展開(attharanti )曝曬,故稱之。

5 以上之原文adiyeyyahareyyaavahareyyairiyapatham vikopeyyathana caveyya

samketam v1tinameyya,於《善見律》譯為奪、將、舉、斷步、離本處、相要。奪是奪園

林,將是取他人之搬運物,舉是不還他人寄託之物,斷步是取他人之物而離去,離本處是盜

取地上物移離其處所,相要是準備於某時某處取此物、又謂於稅關脫稅。

6 七穀(pubbanna)者,言米等七種穀物;七菜(aparanna )者,言豆、甘蔗等七種菜。

7 ekam payoge anagate…;註謂:若田有二標樁以為界,想移動此而佔取田地,移動一標樁

是偷蘭遮,移動二標樁是波羅夷。若有三標樁時,移動一標樁是突吉羅,二標樁是偷蘭遮,

三標樁是波羅夷。關於繩亦如是,移一端偷蘭遮,移兩端波羅夷。

8 sahabhandaharakam,於《善見律》作「盜偷人以及身上之衣,若將去時,初舉一腳即偷蘭

遮」是也。

9 mimittam akasi,作記號,成為目標。

10 niruttipatho ,註謂:於會話時,言:「誰取乎?誰取去乎?」答:「我取,我取去。」是普

通之語法。此時言「取」者,非「以盜心取去」之意,問者以「取」解為「盜取」而說是波

羅夷。於《善見律》譯為:「誰盜取?」 答:「我盜取。」佛言:「比丘!汝心云何?」比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九二

丘答言:「逐口語,實無盜心。」「若爾,無罪。」

11 親厚想,原語是vissaseti 意為信賴,親厚之問有信賴之意,故想食之亦不怒或可能歡喜。

 

波羅夷 

68 一(一)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中之重閣講堂。爾時,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

方便說不淨法,歎不淨,讚不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如是,世尊告諸

比丘:「諸比丘!我欲靜坐半月,除送食者,誰皆不得來我處!」「諾!世尊!」諸

比丘應諾世尊,除送食者,誰皆不得至世尊之住處。

    諸比丘因「世尊以種種方便說不淨法,歎不淨,讚不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

不淨三昧,」彼等專念住於諸身分之無利益觀、不淨觀行,彼等慚羞、困惱、厭惡

己身,恰如善好嚴飾之少年男女,頭已洗淨,而以死蛇、死狗或死人纏繫其頸,則

慚羞、困惱、厭惡。如是,諸比丘慚羞、困惱、厭惡己身,以自斷其命或互斷其命,

<---------------------------------------------------------------------- ------>

九三

又至鹿杖沙門 1 處而作是言:「善哉!好友!汝斷我等之命,此衣缽當歸於汝。」

如是,鹿杖沙門為衣缽,多斷比丘之命,持染血之刀至婆裘摩河。時,鹿杖沙門邊

69 洗其血刀,邊如是生疑悔:「我真實無利無益,我真實有惡利而無益利,我多作無

功德行,我奪去甚多持戒有德之比丘命。」

    爾時,一魔神履於水面而來,言鹿杖沙門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有利

益,有善利。善男子!汝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汝與度之。」其時,鹿杖沙門〔思:〕

「據云,我實有利益,我有善利。據云,我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我與度之。」故〔再〕

持利刀,由寺至寺,由房至房,作如是言:「誰未度者,我與度之。」因此,諸比

丘中之未離欲者,於是時心中驚惶恐怖,身毛皆豎。然而,諸比丘中之離欲者,於

是時心無恐怖驚惶,泰然身毛不豎。如是,鹿杖沙門於一日奪一比丘之命,一日奪

二比丘之命,一日奪三比丘之命,一日奪四比丘之命,一日奪五比丘之命,奪十比

丘之命,奪二十比丘之命,奪三十比丘之命,奪四十比丘之命,奪五十比丘之命,

於一日奪六十比丘之命。

(二)爾時,世尊過半月從靜坐而起,告長老阿難曰:「阿難!何以僧眾如是之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九四

70 少?」「世尊!實世尊為諸比丘以種種方便說不淨法,歎不淨,讚不淨觀,反復教示,

讚歎入不淨三昧。世尊!彼諸比丘思:『 世尊以種種方便說不淨法,歎不淨,讚不

淨觀,反復教示,讚歎入不淨三昧。』 彼等一心住於諸身分之無利益觀、不淨觀行,

彼等慚羞、困惱、厭惡己身,恰如善好嚴飾之少年男女,頭已洗淨,而以死蛇、死

狗或死人纏繫其頸,則慚羞、困惱、厭惡。如是,諸比丘慚羞、困惱、厭惡己身,

以自斷其命或互斷其命,又至鹿杖沙門處而作是言:『 善哉!好友!汝斷我等之

命,此衣缽當歸於汝。』 如是,鹿杖沙門為衣缽,多斷比丘之命,持染血之刀至婆

裘摩河。時,鹿杖沙門邊洗其血刀,邊如是生疑悔,『 我真實無利無益,我真實有惡

利而無益利,我多作無功德行,我奪去甚多持戒有德之比丘命。』

    爾時,一魔神履於水面而來,言鹿杖沙門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有利

益,有善利。善男子!汝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汝與度之。』其時,鹿杖沙門〔思:〕

據云,我實有利益,我有善利。據云,我多作功德行,未度者我與度之。』 故〔再〕

持利刀,由寺至寺,由房至房,作如是言:『 誰未度者,我與度之。』 因此,諸比

丘中之未離欲者,於是時心中驚惶恐怖,身毛皆豎。然而,諸比丘中之離欲者,於

<---------------------------------------------------------------------- ------>

九五

是時心無恐怖驚惶,泰然身毛不豎。世尊!如是,鹿杖沙門於一日奪一比丘之命,

……乃至… … 一日奪六十比丘之命。願世尊演說其他之方便,此比丘僧可得如

此修行安住於其餘〔觀法〕。」「然!阿難!將住毘舍離附近之諸比丘皆集於講堂!〕

「諾!世尊!· 」長老阿難應諾,將住毘舍離附近之諸比丘皆集於講堂。〔阿難〕至世

尊處,白是言:「世尊!比丘僧已集。世尊!若然時宜,即請說法。〕時,世尊至

講堂,坐於已設之座位。世尊坐已,言諸比丘曰:

(三)諸比丘!若屢屢精進修此入出息念定,住於最勝寂靜、純粹安樂者,立即

能使已生起之惡不善法滅盡而寂靜。諸比丘!譬如於夏季末月揚起之塵埃,若非時

之大雨,立即滅盡之。如是,諸比丘!若屢屢精進修入出息念定,住於最勝寂靜、

純粹安樂者,立即能使已生起之惡不善法滅盡而寂靜。

    諸比丘!如何精進修入出息念定,如何屢屢修習,住於最勝寂靜、純粹安樂〔之

境〕,立即能使已生起之惡不善法滅盡而寂靜乎?諸比丘!於此,比丘或至阿蘭若、

或至樹下、或赴空屋,結踟直身而坐,使正念現前,彼正念出息,正念入息;正長

71 出息而知「我長出息」,正長入息而知「我長入息」;或正短出息而知「我短出息」,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九六

或短入息而知「我短入息」。修「以全身感受我出息」,修「以全身感受我入息」;修

「身行鎮靜而我出息」,修「身行鎮靜而我入息」;修「喜感受我出息……我入息」;

修「以樂感受我出息……入息」;修「心行感受我出息……我入息」;修「以心行

鎮靜我出息……我入息」;修「心感受我出息……我入息」;修喜悅心……乃至……

等持心……乃至……解脫心……乃至……無常觀……乃至……離欲觀……乃至……

滅觀……乃至……捨遣觀我出息……我入息」。諸比丘!如是精進修入出息念定,如

是屢屢修習,住於最勝寂靜、純粹安樂〔之境〕,立即能使已生起之惡不善法滅盡而

寂靜。

(四)時,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僧而問諸比丘曰:「諸比丘!據云諸比丘自斷其

命或又互斷其命,又至鹿杖沙門處而作是言:『 善哉!好友!請斷我等之命,此衣

缽當歸於汝。』 是實否?」「世尊!實然!」佛世尊呵責:「諸比丘!此諸比丘非相

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諸比丘!何以諸比丘

…………言:『……衣缽當歸於汝。』 耶?諸比丘!此乃非令未信者生信……

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 ------>

九七

  任何比丘,若故意斷人體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殺具者,此亦波羅夷不共住。」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爾時,一優婆塞生病,彼夫人端正美麗。六群比丘愛慕其婦。時,六群比丘如

是思惟:「若優婆塞活,我等不得其婦。我等往向優婆塞讚歎死之美。」如是,六

群比丘至彼優婆塞處。至已,言優婆塞曰:「優婆塞!實如是,汝行善行德、行守

護怖畏者;不行惡、不行貪、不犯罪;汝已行善,汝不行惡。此惡苦之生對汝有何

〔益〕?汝實死勝於生。汝由此世死,身壞命終後,當生於善趣天界,汝可享受此天

上五欲之樂。」

    爾時,其優婆塞言:「諸大德真實之言,我實行善行德、行守護怖畏者;我不

行惡、不行貪、不犯罪;我行善,我不行惡。此惡苦之生對我何〔益〕?我之死勝於

生,我由此世死,身壞命終後,當生善趣天界,我可享受天上五欲之樂。」彼唯食

不良之軟食、不適宜之硬食,嘗不良之味,飲不良之物,為是而患重病,彼因患病

而死。

    彼婦譏嫌非難:「此等沙門釋子,不知恥、不持戒、打妄語。此等釋子,實自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九八

言己是:『 法行者、寂靜行者、梵行者、實語者、持戒者、善法行者。』 〔然〕彼等

無沙門行、無梵行,彼等破沙門行、破梵行。如何彼等有沙門行、有梵行耶?彼等

離沙門行、離梵行。彼等對我夫讚歎死之美,我夫因彼等而死也。」其他諸人亦譏

嫌非難:「……彼等離梵行,彼等對優婆塞讚歎死之美,優婆塞因彼等而死。」

    諸比丘聞眾人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知足者譏嫌非難:「何以六群比丘,

73 為優婆塞讚歎死之美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諸比丘!汝

等實為優婆塞讚歎死之美乎?」「實然!世尊!」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

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汝等何以向優婆塞讚

歎死之美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

    任何比丘,若故意奪人體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殺具者、或讚歎死之美、或以

死勸導,云:『 咄!男子!此惡苦之生,於汝何〔益〕?汝死勝於生。』 如是心

意,如是決心,以種種方便讚歎死之美,以死勸導者,此亦波羅夷不共住。」

三「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 ------>

九九

「比丘」者,……乃至……於此處所謂「比丘」之意。

「故意」者,是認識、確知而存心違犯。

a ’「奪〔……〕生命」者,斷絕命根,破壞生命之繼續。

「人體」2 者,於母胎由初心生起、初識現起乃至死,此間之物名為「人體」。

a 「因此而求持殺具者」,謂求〔持〕劍、鐵槍、投槍、木槌、石、刀、繩者。

「讚歎死之美」者,指示生命之過患,對死之讚美。

「以死勸導」者,或〔言:〕「持刀!」或〔言:〕「飲毒!」或〔言:〕「以繩

絞死。」

「咄!男子!」者,此是呼叫之語。

「此惡苦之生,於汝何〔益〕」者,生實是惡。執取富者之生,貧者之生即惡;

74 執取榮者之生,窮者之生即惡;執取天人之生,人間之生即惡。對於手被斬者、足

被斬者、手足被斬者、耳被割、鼻被割、耳鼻被割者而言,生活是困苦。由此惡苦

之生而勸說:「於汝,死勝於生。」

  「如是心意」者,於心之思〔死〕,亦即意之思也,意之思亦即心之思也。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

「如是決心」者,想死、思念死、冀望死也。

「以種種方便」者,依種種之行相。

「讚歎死之美」者,示生之過患,讚死之美,言:「汝於此世死,身壞命終後,

當生善趣天界,」早受天上五欲之樂。」

「以死勸導」者,言:「汝持刀!或汝服毒!或汝以繩絞死!」或言:「汝〔投〕

池、淵、深坑!」

「此亦」者,據前之謂。

「波羅夷」者,恰如大石破為二分,無有再合之可能。如是,比丘故意奪人體

之生命者,非沙門、非釋子,是故言「波羅夷」。

「不共住」者,共住是同一羯磨、同一說戒而共同修學者,名為共住。不與彼

共同,是故言「不共住」。

四(一)自殺、教殺、使殺、重使殺、展轉使殺、來往使殺。

不獨獨想、獨不獨想、不獨不獨想、獨獨想。

身讚歎、語讚歎、身語讚歎、使讚歎、書讚歎。

<---------------------------------------------------------------------- ------>

坑陷、倚發、安殺具、藥、色持現、聲持現、香持現、味持現、觸持現、法持

現、說示、教示、指示、現相。

(二)「自殺」者,是依自身 3 或自身所持物,或自身投擲而殺。

「教殺」者,執取〔殺具〕而命令:「如此射!如此打!如此殺!」

75「使殺」者,一比丘令他比丘:「殺某甲!」者突吉羅,其比丘想是彼而殺者,

兩者波羅夷。一比丘令他比丘:「殺某甲!」者突吉羅,其比丘想彼而殺其他者,

令者不犯,殺者波羅夷。一比丘令他比丘……其比丘想其他而殺彼者,兩者波羅夷。

一比丘令他比丘……其比丘想其他而殺其他者,令者不犯,殺者波羅夷。

「重使殺」者,〔甲〕比丘令某〔乙〕比丘:「語某〔丙〕比丘,令某〔丙〕比

丘語某〔丁〕比丘:『 令某某殺某某者。』 」〔甲比丘〕突吉羅。某〔乙〕比丘告某

〔丙〕比丘者突吉羅。殺者應諾,命令者〔甲比丘〕偷蘭遮,彼〔某某殺者〕殺彼

〔某某〕者,諸比丘皆波羅夷。

「展轉使殺」者,〔甲〕比丘命〔乙〕比丘:「語丙比丘,令丙比丘命某某〔丁

比丘〕 言:『 令某某殺某某。』 」〔甲比丘〕突吉羅。乙比丘命〔殺〕他者突吉羅。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殺者應諾突吉羅。彼若殺其〔他〕人,原命令者〔甲比丘〕不犯,〔第二〕命令者〔乙

比丘〕及殺者波羅夷。

   「往來使殺」者,一比丘令他比丘:「殺某甲!」者突吉羅。彼往而復歸,言:

「我不能殺彼。」彼再令:「在可能時殺彼!」突吉羅。彼殺其人者,兩者波羅夷。

   一比丘令他比丘:「殺某甲!」者突吉羅。彼令已,生悔心,而不言:「勿殺!」

彼殺其人者,兩者波羅夷。

一比丘令他比丘:「殺某甲!」者突吉羅。彼令已,生悔心,並言:「不可殺!」

彼想:「汝已令我。」而殺其人者,令者不犯,殺者波羅夷。

一比丘令他比丘……彼令已而生悔心,並言:「不可殺!」。彼〔答:〕「諾!」

而止者,兩者不犯也。

(三)不單獨 4 而有單獨想者,言:「咄!某甲應被殺!」者突吉羅。

單獨而無單獨想者,言:「咄!某甲應被殺!」者突吉羅。

76 不單獨而無單獨想者,言:「咄!某甲應被殺!」者突吉羅。

單獨而有單獨想者,言:「咄!某甲應被殺!」者突吉羅。

<---------------------------------------------------------------------- ------>

(四)「身讚歎」者,以身示相〔而言:〕「如是死者,得財、得名譽、至善趣。」

者突吉羅。依彼之讚歎〔而言﹕〕「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語讚歎」者,以語言:「如是死者……」若死則波羅夷。

   「身語讚歎」者,以身示相又以語言:「如是死者……」若死則波羅夷。

   「使讚歎」者,令使者將言教傳述:「如是死者,得財、得名譽、至善趣。」

者突吉羅。聞使者〔所述〕言教〔而思:〕「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

羅夷。

   「書讚歎」者,作書敘述:「如是死者,得財、得名譽、至善趣。」每書之者

突吉羅。見書〔而思:〕「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五)「陷坑」者,指定某人而言:「彼陷落當死。」而掘坑者突吉羅,人陷於

其中則突吉羅。陷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不指定某人而言:「何人陷落

當死。」而掘坑者突吉羅,人陷於其中則突吉羅。陷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

夷。若夜叉、鬼、畜生之人形陷其中則突吉羅,陷而生苦受則突吉羅,死則偷蘭遮。

畜生陷入則突吉羅,陷而生苦受則突吉羅,死則波逸提。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六)「倚發」者,置刀於倚處 5,或塗毒,或作薄弱處,或設坑、淵、懸崖而

77 言:「陷於此,當死!」則突吉羅。若由刀、毒或陷落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

羅夷。

(七)「安殺具」者,設置劍或鐵槍、擲槍、木棍、石、刀、毒、繩〔而言:〕

「彼當因此而死。」則突吉羅。因是思:「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

羅夷。

(八)「藥」者,給與熟酥、生酥、油、蜜、砂糖〔而思:〕「食此當死。」則突

吉羅。食之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九)「色持現」者,持來使人恐怖不快之色,思:「見此,將驚怖而死。」則

突吉羅。見之而驚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持來快適之色,思:「見此,得不到,

渴望而死。」則突吉羅,見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聲持現」者,作出使人恐怖不快之聲,思:「聞此當驚怖而死。」則突吉羅。

聞之而驚怖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作出快適可愛而奪人心之聲,思:「聞之,因

得不到,當渴望而死。」則突吉羅。聞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 ------>

   「香持現」者,持來不快、厭惡之香,思︰「嗅此,將厭惡至極而死。」則突

吉羅。嗅之因厭惡至極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持來快適之味,思:「嗅

此,因得不到,將渴望而死。」則突者羅。嗅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則偷蘭遮,死則波

羅夷。

   「味持現」者,持來不快、厭惡之味,思:「嘗此味,將厭惡至極而死。」則

突吉羅。嘗之因厭惡至極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持來快適之味,思:「嘗

此,因得不到,當渴望而死。」則突吉羅。嘗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則偷蘭遮,死則波

羅夷。

78 「觸持現」者,持來不快之觸、苦觸、粗硬之觸,思:「觸此當死。」則突吉

羅。觸此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持來柔軟快適之觸,思:「觸此,因得

不到,渴望而死。」則突吉羅。觸之因得不到而渴望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法持現」者,對當墮地獄者說地獄事,思:「聞此當死。」則突吉羅。聞之

而生恐怖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對行善法者說天事,思:「聞此,當期望而死。」

則突吉羅。聞之而渴望:「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說示」者,被問而言:「汝應如是死。」「如是死者,彼當得財、得名

譽、或至天處。」則突吉羅,依其示說,思:「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

則波羅夷。

「教示」者,無問而言:「汝應如是死。」「如是死者,彼當得財、得名譽、至

天處。」則突吉羅。依其教示,思:「我當死。」而生苦受則偷蘭遮,死則波羅夷。

    「指示」者,指定於午前或午後,或夜或晝,而命令:「依此指定,汝當奪彼

命!」則突吉羅。依此指定而奪彼命,兩者俱波羅夷。於此指定之前或後奪彼命,

則指示者不犯也,殺者波羅夷。

   「現相」者,作相示,言:「我以手覆眼、舉眉或仰頭,依其相示,汝奪彼命。」

則突吉羅。依其相示而奪彼命,兩者俱波羅夷。於其示相之前或後,奪彼命者,示

相者不犯也,殺者波羅夷。

(一一) 無知者、無識者、無殺意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人體波羅夷第一品終───

<---------------------------------------------------------------------- ------>

  讚歎、坐?、杵與臼、年老出家、充塞 6、第一味、試、毒。

  〔言〕營造有三〔事〕、〔言〕磚瓦有三〔事〕、斧、樑、瞭望台、下、墜、投。

   由熱、鼻、摩、浴、塗油、起、倒、飲食而死。

   情夫之胎兒、並婦、殺母子、兩者不死、壓擠、熱、無兒女、有兒女。

   胳肢、制裁、鬼、送惡夜叉、想彼、擊、天及說地獄。

  〔言〕阿羅毘之木有三〔事〕、續〔言〕叢林有三〔事〕、勿苦、非汝言、達伽

  (酪漿)、斯維羅(酸粥)。

(一)爾時,一比丘患病,諸比丘愍之而讚歎死之美,其比丘死。彼等心生悔恨,

思:「我等豈非犯波羅夷乎?」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諸比丘!

汝等犯波羅夷。」

(二)爾時,一乞食比丘坐於?上以布覆蓋幼兒之上而壓死之。彼心生悔恨……

乃至……「比丘!汝非犯波羅夷。然,諸比丘!不檢視?座不可坐,坐者突吉羅。」

(三)爾時,一比丘於室內之食堂,被指示取立於一邊之杵為座,乃取其一杵,

其次之杵倒下墜於幼兒頭上,幼兒死矣。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心乎?」「世尊!我非故意也。」「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於室內之食堂,被指示以臼為座,走近而轉之,壓死一幼兒。彼

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四)爾時,有父子出家之比丘。告食時,子言其父:「往!大德!僧在等 7 汝。」

80 而捉其背後推之,彼倒地而死。其〔子〕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

乎?」「世尊!我無欲求其死。」「比丘!無欲求其死者不犯也。」

    爾時,有父子出家之比丘,告食時,子言其父:「往!大德!僧在等汝。」欲

求其死而捉其背後推之,彼倒地而死。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爾時,有父子出家之比丘,告食時,子言其父:「往!大德!僧在等汝。」欲

求其死而捉其背後推之,彼倒而不死……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五)爾時,一比丘正食時,肉塞咽喉,他比丘打其頸,血與肉共落,其比丘死。

彼心生侮恨……乃至……「比丘!無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正食時,肉塞咽喉,他比丘以殺意打其頸〔……乃至……〕「波羅

夷。」

<---------------------------------------------------------------------- ------>

    爾時,一比丘正食時,肉塞咽喉,他比丘以殺意〔 ……乃至……〕其比丘不死

……乃至…… 〕「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六) 爾時,一乞食比丘,得有放毒之團食而持歸,當作第一味 8 施與諸比丘,

其諸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不知也。」

「比丘!不知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以試驗之意,與他比丘毒,其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

「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以試意。」「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81 (七)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造寺之基。一比丘在下舉石,在上之比丘不善取,

致使石墜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故意者不

犯也。」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造作寺宅。一比丘在下舉石,在上之比丘以殺意,落石

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死……乃至……其比丘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

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八)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正起造精舍之牆。一比丘在下舉磚瓦,在上之比丘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一

不善接,磚瓦落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故

意者不犯也。」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乃至……〕在上比丘以殺意,落磚瓦於在下比丘

頭上,比丘死……乃至……其比丘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

夷,乃偷蘭遮。」

 (九)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作修治。一比丘在下舉斧,在上比丘不善接,斧墜

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故意者不犯也。」

    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在上比丘以殺意,將斧擲於在下比丘頭上,比丘

……其比丘不死……「偷蘭遮。」

(一)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正修屋。一比丘在下舉樑,在上比丘不善接樑……

〔三事如上〕……「偷蘭遮。」

(一一)爾時,阿羅毘邑諸比丘正修屋,〔於建物之高處〕築瞭望台。一比丘言他

比丘曰︰「友!汝立於此結縛。」其比丘立此結縛時,墜落而死。彼心生悔恨……

乃至…… 「比丘!汝存何心乎?」「世尊!我非殺意。」「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 ------>

一一一

    爾時,阿羅昆邑諸比丘正修屋,築瞭望台。一比丘以殺意言他比丘曰:「汝立

於此結縛。」其比丘立此結縛時,墜落而死……乃至……墜落不死。彼心生悔恨……

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一二) 爾時,一比丘覆蓋精舍〔屋頂〕已,將欲下。一比丘言其比丘曰:「友!

由此下!」其比丘由此下,墜落而死。彼心生悔恨……「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蓋精舍已,將下。一比丘以殺意言其比丘曰:「友!由此下!」

其比丘由此下,墜落而死……乃至……墜而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

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一三) 爾時,一比丘憂愁心碎,登耆閣崛山,於懸崖投身時,壓死一造籠師。

其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諸比丘!不可自投身,若投者突

吉羅。」

    爾時,六群比丘登耆閣崛山嬉戲而投石,壓死一牧牛者。彼等心生悔恨……

……「諸比丘!非波羅夷。然,諸比丘!不可嬉戲而投石,若投者突吉羅。」

(一四)爾時,一比丘患病,諸比丘令熱之,而比丘死。彼等心生悔恨……乃至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一二

……「諸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以殺意令熱之,而比丘死……乃至……其比丘不死。

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83 (一五)爾時,一比丘中暑,諸比丘施以鼻腔治療法,而比丘死。彼等心生悔恨

……乃至……「諸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中暑,諸比丘以殺意施以鼻腔治療法,而比丘死……乃至……

比丘不死。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一六)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為其按摩,而比丘死……〔如上三事〕……「偷

蘭遮。」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令其沐浴,而比丘死……「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以油塗之,而比丘死……「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扶起之,而比丘死……「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令倒之,而比丘死……「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病,諸比丘給與食物……給與飲物,而比丘死……「偷蘭遮。」

<---------------------------------------------------------------------- ------>

一一三

(一七) 爾時,有一婦,其夫遠行,與情夫通而有孕。其婦如是對其世交之比丘

言:「大德!請為我墮胎。」「善!妹!」即為其婦墮胎,而胎兒死。彼心生悔恨……

乃至……「比丘!汝波羅夷。」

(一八) 爾時,一男子有二婦,一者無兒女,另者有兒女。無兒女者如是對其世

交之比丘言:「大德!若彼婦生產,一切家產主權為彼婦所有。大德!請為其婦墮

胎。」「善!妹!」為其墮胎,胎兒死而母不死。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爾時,一男子有二婦……為之墮胎,母死而胎兒不死。彼心生悔恨……乃至……

84 「比丘!非波羅夷,偷蘭遮。」

    爾時,一男子有二婦……為之墮胎,〔母兒〕均死……乃至……均不死。彼心生

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一九) 爾時,一?婦如是言其世交之比丘:「大德!請為我墮胎。」「然!大姊!

壓擠之!」彼婦壓擠而墮胎兒。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爾時,一?……「然!大姊!熱之。」其婦熱之而墮胎兒。彼心生悔恨……

「波羅夷。」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一四

(二 爾時,一無兒之婦,如是對其世交之比丘言:「大德!請與我?娠藥。」

「善!大姊!」以?娠藥與其婦,其婦死。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

羅夷,突吉羅。」

(二一)爾時,一有兒之婦,如是對世交之比丘言:「大德!請與我避孕藥。」

「善!」……「突吉羅。」

(二二) 爾時,六群比丘對十七群比丘之一人,以指胳肢而令笑,其比丘不安,

氣絕而死。其比丘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波羅夷。」

(二三) 爾時,十七群比丘〔思:〕「我等當制裁 9 六群比丘。」推倒〔坐其上〕

而殺之。彼等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非波羅夷。」

(二四)爾時,〔專門〕咒除鬼害之一比丘,斷夜叉鬼之命。彼心生悔恨……乃至

……「比丘!非波羅夷,乃偷蘭遮。」

(二五)爾時,一比丘送他比丘於惡夜叉之舍,夜叉奪其比丘命。彼心生悔恨……

乃至……「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以殺意送他比丘至惡夜叉之舍,夜叉奪其命……乃至……夜叉不

<---------------------------------------------------------------------- ------>

一一五

奪其比丘命。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85 (二六)爾時,一比丘送他比丘至猛獸險處……惡賊險處……。猛獸……〔惡賊〕

……奪比丘命。彼心生悔恨……〔三事與前同〕……「偷蘭遮。」

(二七)爾時,一比丘想彼而奪彼命……乃至……想彼而奪他命……乃至……

他而奪彼命……乃至……想他而奪彼命。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二八)爾時,一比丘被非人附身。他比丘擊其比丘,其比丘死。彼心生悔恨……

乃至……「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被非人附身。他比丘以殺意擊其比丘,其比丘死……乃至……「比

丘!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二九)爾時,一比丘對善法行者說天事,彼信樂而死。彼比丘心生悔恨……

……「比丘!非殺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以殺意對善法行者說天事,彼信樂而死……乃至……彼信樂而不

死。其比丘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對應墮地獄者說地獄事,彼驚怖而死……〔與上三事同〕……「偷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一六

蘭遮。」

(三 爾時,阿羅毘邑之諸比丘,為修葺而伐木。一比丘如是言他比丘曰:「友!

立此伐之。」彼立其處伐木,而被木壓死……〔三事〕……「偷蘭遮。」

(三一) 爾時,六群比丘於叢林放火,燒死數人……〔三事〕……「偷蘭遮。」

86 (三二) 爾時,一比丘行至刑場,對執刑者如是言:「賢者!勿使彼苦,一擊殺

之。」「善!大德!」而一擊奪命。彼心生悔恨……「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行至刑場,對執刑者如是言:「賢者!勿使彼苦,一擊殺之。」

執刑者曰:「我不依汝言而作。」而奪〔罪人之〕命。彼心生悔恨……乃至……「比

丘!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三三) 爾時,一男子〔因罪〕被斷手足,於親戚家為親戚所圍繞。一比丘如是

語諸人曰:「賢者!汝等欲彼死乎?」「然!大德!我等願之。」「若是,令彼飲酪

漿。」遂令彼飲酪漿而致死。其比丘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犯波羅夷。」

    爾時,一男子手足被斷,於親戚家為親戚所圍繞。一比丘尼如是語諸人曰:「賢

者!汝等欲彼死乎?」「然!大德!我等欲之。」「然,即令彼飲加鹽之酸粥。」遂

<---------------------------------------------------------------------- ------>

一一七

令彼飲加鹽之酸粥而致死。其比丘尼心生悔恨。時比丘尼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

比丘尼語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其比丘尼犯波羅夷。」

                                                ───波羅夷三終───

1 鹿杖沙門(Migalandika samanakuttaka),雖言沙門而非沙門,著袈裟入寺中,拾比丘之

  殘食為生。

2 人體(manussaviggaha),例如於《五分律》作「人若似人」,於《有部律》作「人類」,有

  「人及胎兒」之意。於梵語本,單是(manusya),於《四分律》及《僧祇律》亦唯「人」。

3 是以下之原語kayenakayapatibadhenanissaggiyena 。依覺音註,身者,以手或足等打殺。

  身所持者,是不離身之物,如劍等。投擲者,是從身或從身所持物放離之物,如矢、擲槍等。

4 依註,獨者,於眼前無他人。以下之意,如供養時,暗中不知當前有怨敵比丘,言︰「我歡

  喜彼比丘被賊殺死,或被毒蛇咬死。j

5 apassena ,依註,謂常用之椅、臥床、靠板;或日中休息處所,坐者靠背之柱,或生於其處

  之木等。

6 原本bhisanno,其意難解,另一本作SinnoHermann Oldenberg 亦言此二者不知如何校訂,

  暹羅本為santo,今依abhisanno譯之。

7 原本patimanetipatimaneti 誤。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一八

8 aggakarika因重此比丘法,得最上之食先與同學,而後自己食。

9 原語kammam karissama 註言akaddhiyamana patito 因於序頌為niggaha ,故如此譯之。

         波羅夷  

87 一(一)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其時,眾多相識、親友比丘等於

婆裘河畔結夏安居。時,跋耆地方飢饉難以生活,〔以致白骨狼籍,〕穀物因病菌,

〔葉莖乾枯〕如箸,依賴殘食,生存非易。

   其時,諸比丘曰:「今跋耆飢饉難以生活,〔以致白骨狼籍,〕穀物因病菌,〔葉

莖乾枯〕如箸,依賴殘食,生存非易。我等由何方便,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

過雨安居,亦無飲食之苦耶?」有部分比丘作如是言:「友!我等為諸居士作事,

如是,彼等當想施與我等,如是,我等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

食之苦。」或有部分比丘作如是言:「止!友!何用為諸居士作事?為諸居士運送

<---------------------------------------------------------------------- ------>

一一九

音信(委託書),於是,彼等當想施與。如是,我等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

安居,無飲食之苦。」或有部分比丘作如是言:「止!友!何用為諸居士作事、為

諸居士作使者?然,友!我等對諸居士互相讚歎上人法:『其比丘是得初禪者,其

比丘是得第二禪者,其比丘是得第三禪者,其比丘是得第四禪者,其比丘是得預流

88 果,其比丘是得一來果,其比丘是得不還果,其比丘是得阿羅漢果,其比丘是得三

明,其比丘是得六神通。』 於是,彼等當想施與我等。如是,我等和合一致,無鬥

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友!於諸居士,互相讚歎上人法,乃最勝之〔策〕。」

於是,諸比丘於諸居士前互相讚歎上人法:「其比丘是得初禪者……乃至其比

丘是得六神通。」

    時,其諸人〔以為:〕「我等實有善利,我等實有功德,如是諸比丘為我等入安

居。如是之諸比丘是持戒者、善法行者,未曾有如是之比丘,為我等入安居。」於

是,彼等不自食其瞰食,不供父母、不與子女、不與家婢、不與友人、不與同族親

戚,而將其〔食物〕施與諸比丘。彼等不自食嚼食、味食、飲物,不供父母、不與

子女、不與家婢、不與友人、不與同族親戚,而將具〔食物〕施與諸比丘。如是,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二

諸比丘有美貌,諸根肥大,容貌光澤,充滿喜悅。

(二)安居竟,往見世尊,乃諸比丘之常法。時,諸比丘安居三月竟,收攝坐臥

處,持衣缽往毘舍離。漸行至毘舍離重閣講堂,至世尊處。至已,敬禮世尊而坐一

面。其時,在毘舍離安居竟之比丘等,因飢渴所迫,形體枯瘦,容貌憔悴,筋脈悉

現。然,婆裘河邊之諸比丘有美貌,諸根肥大,容貌光澤,充滿喜悅。與客比丘相

互親切致意,乃諸佛之常法。其時,世尊問婆裘河邊之諸比丘曰:「諸比丘!諸事

堪忍否?足食否?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耶?」「世尊!

我等諸事堪忍,足食,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

89    如來知而問,亦知而不問……乃至……以此二因緣故,佛世尊問諸比丘,為說

法,或為聲聞弟子制立學處。其時,世尊如是問婆裘河邊之諸比丘曰:「諸比丘!

汝等如何和合一致,無鬥諍,安穩度過雨安居,無飲食之苦耶?」於是,諸比丘以

是因緣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有〔上人法〕否?」「無有,世尊!」佛世尊呵責:

「愚人!此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

汝等何以為口腹故,於諸居士前,互相讚歎上人法耶?愚人!汝等寧以銳利牛刀割

<---------------------------------------------------------------------- ------>

一二二

腹,亦勿為口腹而對諸居士互相讚歎上人法。所以者何?愚人!確實因彼而至〔餓〕

死或受如死之苦,然於身壞命終後,不生於惡處、惡趣、惡生、地獄。〔然,〕愚人!

以是故,身壞命終後,當生惡處、惡趣、惡生、地獄。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

乃至……。」呵責已、說法已,語諸比丘曰:

(三)「諸比丘!世問有此五種大賊存在。何等為五?諸比丘!此世上有一類大

賊,如是思惟:『 我實被或百、或千徒眾所圍繞,當徘徊於村落、街市、王都,要

殺、令殺,要切、令切,要燒、令燒。』 彼於其後,被或百、或千徒眾所圍繞,徘

徊於村落、街市、王都,要殺、令殺,要切、令切,要燒、令燒。如是,諸比丘!

此有一類惡比丘作如是思惟:『 我實被或百、或千徒眾所圍繞,當遊行於村落、街

市、王都,受尊敬歸依信仰,成為諸居士及出家者之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

90 物等之受者。』彼於其後,被或百、或千徒眾所圍繞,遊行於村落、街市、王都,

受尊敬歸依信仰,成為諸居士及出家者之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物等之受者。

諸比丘!此乃存在於世間之第一大賊。

    諸比丘!此又有一類惡比丘於學得如來所教之法與律後,以為己有 1。諸比丘!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二二

此乃存在於世間之第二大賊。

    諸比丘!此又有一類惡比丘,以無根非梵行,誹謗清淨梵行者之修圓滿清淨梵

行。諸比丘!此乃存在於世間之第三大賊。

    諸比丘!此又有一類惡比丘,以僧眾之重物、重資具,如園林、園林地、精舍、

精舍地、臥?、座?、褥、枕、銅瓶、銅甕、銅壺、銅花瓶、剃刀、斧、鋤、鍬、

鋸、蔓草、竹、文若草、婆婆草、草、土、木製具、陶磁器等,以此等〔物〕攝取

諸居士(即當作恩惠送給諸居士)。諸比丘!此乃存在於世問之第四大賊。

    諸比丘!於此世界──天界、魔界、梵天界及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此最

大之賊,即是說空無之上人法者。所以者何?諸比丘!以盜心食國家施與之食故。」

      未有言有者          一如詐欺師

      以詐而得食          彼亦以盜得

      外著袈裟衣          而不制惡法

      惡者依惡業          隨業生地獄

      於其惡不制          而食國施食

      如火熱鐵丸          食之猶勝彼

<---------------------------------------------------------------------- ------>

一二三

    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婆裘河邊諸比丘難扶養、難教養……乃至……

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未證知,而認為己有上人法,宣說〔己已得〕具足正智正見,而如

是言:『 我如是知,如是見。』 彼於其後,或被追問、或不被追問,冀望清淨其罪,

91 而如是言:『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見而言見,言虛誑妄語。』 ,此亦波羅夷不

共住。」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爾時,眾多比丘,未見以為見、未到以為到、未達以為達、未證以為證,因增

上慢而對他人說。其後,彼等之心轉向貪、轉向瞋、又轉向癡。彼等心生後悔〔而

思:〕「世尊已制立學處,〔然,〕我等未見以為見……因增上慢而向他人說,我等

豈非犯波羅夷乎?」以此事告長老阿難。長老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阿

難!此等比丘實未見以為見……由增上慢而對他人說,然,此非罪也。諸比丘!汝

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二四

   任何比丘,未證知,而認為己有上人法,主張〔己已得〕具足正智正見,〔而作

如是宣說:〕『 我如是知,如是見。』 彼於其後,或被追問、或不被追問,冀望

清淨其罪,而如是言:『 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見而言見,言虛誑妄語。』

 者,除增上慢外,此亦波羅夷不共住。」

三「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此所謂「比丘」之意。

  「未證知」者,空無不實在,於己不知、不見善法,而言我有善法。

a ’「己有」者,將善法導入於己,或將己導入於善法。

  「上人法」者,即禪那、解脫、三昧、正受、智見、修道、證果、斷煩惱、心

離蓋、樂靜處。

a 「正智」者,三智也。

  「正見」者,此智即見,此見即智也。

92「宣說」者,向或女、或男、或居士、或出家者言。

「如是知,如是見」者,言我知此等法、我見此等法、我有如是法、我入如是

<---------------------------------------------------------------------- ------>

一二五

法。

  「於其後」者,謂於其時宣言,而經過剎那、頃刻、須臾之時。

  「被追問」者,凡是有自宣言之事,則對此事追問,云:「汝何故得耶?汝如

何得耶?汝何時得耶?汝何處得耶?汝斷何煩惱耶?汝得何法耶?」

  「不被追問」者,不被〔詢問〕云:「如何等等。」

b ’「冀望清淨」者,期望成為居士、或期望成為優婆塞、或期望成為淨人、或期

望成為沙彌。

「其〔犯〕罪」者,陷於不善之欲望,而宣說空無不實之上人法,犯波羅夷罪。

b 「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見而言見」者,我不知此等諸法、我不見此等諸

法、我無此等諸法、我不入此等諸法之謂。

「言虛誑妄語」者,是由我說空言、由我說虛言、由我說無實、由我無知而說

之意也。

「除增上慢外」者,增上慢除外。

「此亦」者,據前之謂。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二六

   「波羅夷」者,如斷頭之多羅樹,無再生長之可能。如是,比丘惡心貪求,宣

說空無之上人法者,非沙門、非釋子,是故言「波羅夷」。

   「不共住」者,共住是同一羯磨、同一說戒而共同修學者,名為共住。不與彼

共同,是故言「不共住」。

四(一)「上人法〕 者,謂禪那、解脫、三昧、正受、智見、修道、證果、離惡、

心離蓋、樂靜處。

   「禪那」者,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解脫」者,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

93 「三昧」者,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

   「正受」者,空正受、無相正受、無願正受。

   「智」者,三明也。

   「修道」者,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也。

   「證果」者,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也。

   「離惡」者,離貪、瞋、癡也。

<---------------------------------------------------------------------- ------>

一二七

   「心離蓋」者,心由貪離蓋、心由瞋離蓋、心由癡離蓋也。

   「樂靜處」者,是由初禪樂靜、由第二禪樂靜、由第三禪樂靜、由第四禪樂靜之謂也。

(二)依三事言:「我得初禪。」如此故意妄語者,波羅夷。〔一〕彼於事前思:

「我將語虛妄。」〔二〕語時思︰「我語虛妄。」異於所忍。〔三〕語已思:「我語虛妄已。」

    依四事言:「我得初禪。」如此故意妄語者,波羅夷。」彼於事前思:「我將語  

虛妄。」語時思:「我語虛妄。」語已思:「我語虛妄已。」所說異於所見 2

依五事言:「我得初禪。」……思︰「語虛妄已。」所說異於所見,所說

異於所忍。

    依六事……思:「……語虛妄已。」所說異於所見,所說異於所忍,所說異於

所樂。

    依七事:……思:「……語虛妄已。」所說異於所見,所說異於所忍,所說異於

所樂,所說異於所想。

〔三〕依三事言:「我得初禪 3 。」……所說異於所想。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二八

    依三事言:「初禪被我所得。」……所說異於所想。

    依三事言:「我是初禪得者。」……所說異於所想。

    依三事言:「我是初禪之主。」……所說異於所想。

94  依三事言:「我已證初禪。」……所說異於所想。

(四) 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禪……乃至……第三禪……乃至……得第四禪……

乃至……我得……乃至……被我得……乃至……我是四禪得者……乃至……我是

…………乃至……我已證第四禪。」如此故意妄語者,波羅夷……乃至……。如

細說初禪,所有〔之禪〕亦應如是細說。

(五) 依三事言:「我得空解脫……乃至……無相解脫……乃至……我得無願解

脫,我得……無願解脫由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空三昧……乃至……無相三昧……乃至……我得無願三昧

……乃至……我得……被我得……我是得無願三昧者……乃至……我是…………

乃至……無願三昧由我所證。」如此故意妄語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空正受……乃至……無相正受……乃至……我得無願正受

一二九

……乃至……我得……乃至……被我得……乃至……我是得無願正受者……我是

…………乃至……無願正受由我所證。」如此故意妄語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三明……我是得三明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四念住……乃至……四正斷……乃至……我得四神足……

是得四神足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五根……乃至……得五力……我是得五根者……波羅夷……

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七覺支……我是得七覺支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八正道……我是得八正道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預流果……乃至……一來果……乃至……不還果……乃至

得阿羅漢果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已捨、除、脫、斷、離、出、棄貪。」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

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瞋被我……癡被我……波羅夷……乃至……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三

    依三事言:「我心由貪離蓋。」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心由瞋離蓋……我心由癡離蓋。」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

──彼於事前思… … 所說異於所想。───無雜章終───

(六)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第二禪……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

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第三禪……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第四禪……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空解脫……乃至……初禪與無相解脫……乃至

禪與無願解脫……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空三昧……乃至……初禪與無相三昧……乃至……

禪與無願三昧……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空正受……乃至……初禪與無相正受……乃至……

禪與無願正受……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 ------>

一三一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三明……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

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四念住……乃至……初禪與四正斷……乃至……得初

禪與四神足……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96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五根……乃至……得初禪與五力……被我所證。」如

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與七覺支……初禪與八正道……初禪與預流果……乃至

……初禪與一來果……乃至……初禪與不還果……乃至……得初禪與阿羅漢果……

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我已捨、除、脫、斷、離、出、棄貪。」如此故意說

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乃至……由我所得……乃至……我是得初禪者……

我是得主……乃至……初禪已被我證得,我已捨………… 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乃至……我得……被我所證,我已捨…………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三二

……我已捨…………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乃至……我得……被我所證,我心離貪……我心離

……我心離癡蓋。」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斷片章終───

(七)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禪與第三禪……得第二禪與第四禪……我心離癡蓋。」

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依三事言:「我得第二禪與初禪……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

乃至……

                                                     ───結合章───

(八)如上,以各根展轉結合章。

    依三事言:「我心離癡蓋,得初禪……乃至……第二禪……乃至……第三禪……

乃至……第四禪……被我所證。」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97 依三事言:「我心離癡蓋,空解脫。」……依三事言:「我心離癡蓋,離瞋蓋。」

如此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乃至……

                                                 ───一根章───

<---------------------------------------------------------------------- ------>

一三三

(九)二根、三根、四根、五根、六根、七根、八根、九根、十根亦應如一根之

詳說。此為全根章──

    依三事言:「我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

解脫、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空正受、無相正受、無願正受、三明、四念

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

阿羅漢果,已被我證得,我已捨…………乃至……我已捨…………乃至……

已捨、除、脫、斷、離、出、棄癡。由貪……由瞋……由癡,我心已離蓋。」如此

故意說虛妄者,波羅夷──彼事前思:「我將語虛妄。」語時思:「我語虛妄。」

語已思:「我語虛妄已。」如此所說異於所見、所說異於所忍、所說異於所樂、所

說異於所想。

                                                ───全根章終───

五(一)依三事,欲言:「得初禪。」而故意妄語:「得二禪。」對方承認則波

羅夷,不承認則偷蘭遮……乃至……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三四

    依三事,欲言:「得初禪。」而故意妄語:「得三禪……四禪。」……偷蘭遮

……乃至……

    依三事,欲言︰「得初禪。」而故意妄語:「我心已離癡蓋。」……偷蘭遮……

乃至……──事前思……所說異於所想。

                                             ───擴言一根斷片章───

98(二)依三事,欲言︰「得第二禪。」而「得第三禪……初禪。」……偷蘭

……乃至……

                                     ───擴言一根結合章要略───

(三)依三事,欲言︰「我心離癡蓋。」而故意妄語:「得初禪。」……偷蘭遮

……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心離癡蓋。」……乃至……故意妄語:「我心離瞋蓋。」

對方承認則波羅夷,不承認則偷蘭遮……乃至……

                                              ───擴言一根章終───

(四)二根、三根………十根亦應如是作。是為全根章。

<---------------------------------------------------------------------- ------>

一三五

    依三事,欲言:「初禪……乃至……我心離瞋蓋。」而故意妄語:「我心離痴

蓋。」對方承認則波羅夷,不承認則偷蘭遮。

    依三事,欲言:「我得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解脫……阿羅漢果,我已

捨、除、脫、斷、離、出、棄貪。我已捨…………我已捨…………由貪………

……由癡,我心已離蓋。」而故意妄語:「我得初禪。」對方承認則波羅夷,不

承認則偷蘭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得第三禪、第四禪……乃至……我心由癡離蓋,我得初禪。」

而故意妄語:「得第二禪。」……偷蘭遮……乃至……

    依三事,欲言:「我心由癡離蓋,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乃至……

我心由貪離蓋。」而故意妄語:「我心由瞋離蓋。」對方承認則波羅夷,不承認則

偷蘭遮……乃至……

                                      ───擴言全根章、擴言章終───

99 六(一)依三事言:「住汝精舍之比丘得初禪……乃至…………乃至………被得

……乃至……其比丘是得初禪者……乃至…………乃至……初禪由彼比丘所作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三六

證。」如此故意妄語,對方承認則偷蘭遮,不承認則突吉羅──事前思……所說異

於所想。

    依三事言:「住汝精舍之比丘得第二禪……乃至……第三禪……乃至……第四

……乃至……空解脫……阿羅漢果……乃至……所證。」如此故意妄語……

突吉羅……乃至……

「其比丘已捨貪……乃至……已捨瞋……乃至……已捨癡,已除、棄癡,其比

丘之心由貪……由瞋……由癡離蓋。」如此故意妄語……突吉羅……乃至……

    依三事言:「住汝精舍之比丘,於靜處得初禪……乃至……第二禪……乃至……

第三禪……乃至……第四禪……乃至…………乃至……被得……乃至……其比

丘,於靜處是得四禪者……乃至……第四禪由其比丘於靜處所作證。」如此故意妄

……突吉羅──事前思……所說異於所想。

    十五句之進行如是詳說。

(二)依三事言:「使用汝精舍……乃至……穿用汝衣……乃至……受汝施食……

乃至……用汝房舍……乃至……受汝病資具藥物……乃至……汝精舍被使用之……

<---------------------------------------------------------------------- ------>

一三七

乃至……汝衣服被受用之……乃至……汝施食被受用之……乃至……汝臥具被受用

……乃至……汝病資具藥物被受用之……乃至……汝施與精舍之……乃至……

與衣……乃至……施與食物……乃至……施與房舍、施與病資具藥物之比丘,彼於

靜處得第四禪……乃至……第四禪由其比丘於靜處所作證。」如此故意妄語,對方

承認則偷蘭遮,不承認則突吉羅──彼於事前思︰「我將語虛妄。」語時思:「我

語虛妄。」語已思:「我語虛妄已。」所說異於所見、所說異於所忍、所說異於所

樂、所說異於所想。

                                               ───十五省略章終───

  依增上慢者、無意妄語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依增上慢、住阿蘭若、乞食、和尚、威儀、縛、獨、法、精舍、供養。

    非困難、精進、亦懼死、友疑悔者、依正修、依精進、依專念、為成就、為痛

    苦、言堪忍有二〔事〕

    於婆羅門有五事、他說三〔事〕、家、離欲樂、依樂、出發。

    骨〔者〕肉〔者〕俱是殺牛人、〔肉〕團〔者〕是捕鳥人、無皮〔者〕是殺羊人、

波羅夷四

<---------------------------------------------------------------------- ------>

律藏 經分別 一三八

    劍〔毛者〕是屠豬人、槍〔毛者〕是捕鹿人、箭〔毛者〕是治罪人、錐〔毛者〕

    是御人。

    彼被針縫者是兩舌惡口者、搬陰囊者是村里詐欺師、沈糞坑者是姦夫、食糞者

    是惡婆羅門。

    無皮女是姦婦、臉蒼白之女是占卜者、被捨棄之女是〔因〕向敵人投燒炭、斷

    頭者是殺賊者。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彼等出家於迦葉佛之律而常為惡法。

    於王舍城有多浮陀河、?、象之潛水徒涉、憶念輸毘陀阿羅漢五百劫。

八(一) 爾時,一比丘依增上慢而向他人說。彼心生悔恨而如是思:「依世尊所

制立之學處,我豈非波羅夷乎?」時,其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

依增上慢者不犯也。」

101 (二)爾時,一比丘〔思:〕「如斯者,世人當敬重我。」如此,以欲求心住阿蘭

若,世人尊敬彼。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非

波羅夷。然而,諸比丘!勿以欲求心住 4 阿蘭若,住者突吉羅。」

<---------------------------------------------------------------------- ------>

一三九

    爾時,一比丘〔思:〕「如斯者,世人當敬重我。」如此,持欲心行乞食,世人

敬重彼。彼心生悔恨……乃至……「諸比丘!不犯也。然而,諸比丘!勿持欲心行

乞食,行者突吉羅。」

(三)爾時,一比丘如是言他比丘曰:「友!我等和尚之弟子,悉是阿羅漢。」

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是有

意妄語。」「比丘!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如是言他比丘曰:「友!我等和尚之弟子,悉是大神力者、大威

神力者。」彼心悔恨……「偷蘭遮。」

(四)爾時,一比丘〔思:〕「如斯者,世人當敬重我。」如此,持欲心遊行……

持欲心而立………持欲心而坐……持欲心而眠。世人敬重彼。彼心生悔恨……乃至……

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非波羅夷。然而,諸比丘!勿持欲心而眠,眠

者突吉羅。」

(五)爾時,一比丘言他比丘之上人法,彼亦如是言:「友!我亦捨縛。」彼心

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汝波羅夷。」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四

(六)爾時,一比丘獨居而言上人法。他心智之比丘非難其比丘曰:「友!勿如

是說,汝無此法。」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

汝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102 爾時,一比丘獨居言上人法。天人非難是比丘:「尊者!勿如是說,汝無此法。」

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非波羅夷,是突吉羅。」

(七)爾時,一比丘如是言一優婆塞曰:「賢者!住汝精舍之比丘是阿羅漢。」

然後,彼住此精舍。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有

意說妄語。」「比丘!汝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爾時,一比丘如是言一優婆塞曰:「汝以衣、食、房舍、病資具藥物供養之比

丘是阿羅漢。」如此,其比丘即令優婆塞以衣、食、房舍、病資具藥物供養彼〔比

丘〕。彼心生悔恨……「偷蘭遮。」

(八)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長老有上人法。」〔病比丘曰:〕

「友!得〔法〕不難。」彼心生悔恨,〔思:〕「凡世尊之諸聲聞始可如是言。然,

我非世尊之聲聞,我豈非波羅夷乎?」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耶?」「世

<---------------------------------------------------------------------- ------>

一四一

尊!我言之無意。」「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103 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長老有上人法。」「友!〔以法〕語

他不難。」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

我言之無意。」「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九)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長老有上人法。」「友!法依精

進而得。」彼心生悔恨……乃至……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言之無意

者不犯也。」

    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友!勿懼。」「友!我對死不懼。」

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友!勿懼。」「友!若有疑悔者,彼

可能懼。」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長老有上人法。」「友!法依正修而

得。」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友!法依精進而得。」彼心生悔恨……「言之無意者不犯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四二

也。〕

    爾時,一比丘……「友!法依專念修持而成就。」彼心生悔恨……「言之無意

者不犯也。」

(一)爾時,有一病比丘,諸比丘如是言彼曰:「友!堪忍否?得過否?」「友!

誰亦難忍〔,唯我能忍〕。」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友!非凡人所能忍。」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

汝存何心耶?」「世尊!我有意言之。」「比丘!非波羅夷,是偷蘭遮。」

(一一)爾時,一婆羅門邀諸比丘而作是言:「大德阿羅漢!請來!」彼等心生

悔恨,〔思:〕「我等非阿羅漢,而彼婆羅門呼我等為阿羅漢,我等應如何應對耶?」

以此事白世尊……乃至… … 「諸比丘!於尊敬之語不犯也。」

    爾時,一婆羅門請諸比丘而作是言:「大德阿羅漢!請坐!」……乃至……「大

德阿羅漢!請食!」……乃至……「大德阿羅漢!請滿足!」……乃至……「大德

阿羅漢!請行矣!」彼等心生悔恨……「於尊敬之語不犯也。」

(一二)爾時,一比丘言他比丘之上人法。彼亦如是言:「友!我已捨漏。」彼

<---------------------------------------------------------------------- ------>

一四三

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波羅夷。」

104 爾時,一比丘……「友!對我現起此諸法。」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爾時,一比丘……「友!我亦見此諸法。」 彼心生悔恨……「波羅夷。」

(一三)爾時,一比丘之親戚作是言:「大德!來住家〔還俗〕。」「賢者!如我

不適住家。」彼心生悔恨……「比丘!無意而言〔上人法〕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之親戚作是言:「大德!來享受欲樂。」「賢者!我離愛欲。」

心生悔恨……「比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爾時,一比丘之親戚作是言:「大德!汝歡樂乎?」「賢者!我歡樂最上之樂。」

彼心生悔恨,〔思:〕「凡世尊之諸聲聞始可如是言。然,我非世尊之聲聞,我豈非

波羅夷耶?」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何心耶?」「世尊!我無意而言之。」「比

丘!言之無意者不犯也。」

(一四)爾時,眾多比丘同意於一精舍入安居,「我等當知,由此安居最初出發者

是阿羅漢。」一比丘:「應知我是阿羅漢。」而由此安居最初出發。彼心生悔恨,

以此事白世尊……乃至……「比丘!汝波羅夷。」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四四

(一)爾時,佛世尊住王舍城迦蘭陀尼婆波竹林園。時,長老勒佉菟及長老大

目犍連住耆閣崛山。時,長老大目犍連於清晨,著內衣,持外衣與缽,至長老勒佉

菟處而言:「友!尊者勒佉菟,我等往王舍城乞食。」「然!」長老勒佉菟應諾長老

105 大目犍連。時,長老大目犍連下耆閣崛山,於一處微笑。其時,長老勒佉菟如是言

大目犍連曰:「尊者目犍連!以何因緣而微笑耶?」「尊者勒佉菟!其問非時也,應

於世尊前問我此問題。」

(二)如是,長老勒佉菟與長老大目犍連,於王舍城乞食,受食後,從乞食歸,

至世尊處。至已,向世尊頂禮而坐一面。一面坐已,長老勒佉菟對長老大目犍連曰:

「長老大目犍連下耆閣崛山,於一處現出微笑。尊者目犍連!以何因緣而微笑耶?」

「尊者!我下耆閣崛山時,見骨骨相連者行於空中,鷲、烏、鷹追逐彼,並啄其肋

骨之間,彼〔骨鎖者〕苦惱叫喚。尊者!於此,我作如是思惟:『 真希有!真不可

思議!有如是之有情,有如是之夜叉,亦有如是獲得自體者!』 」諸比丘譏嫌非難:

「長老大目犍連亂言上人法。」

    爾時,世尊對諸比丘言:「諸比丘!實有住天眼之聲聞。諸比丘!實有住妙慧

<---------------------------------------------------------------------- ------>

一四五

之聲聞。是故,言聲聞如是知、或見、或親眼見。諸比丘!我亦曾見其有情,然而,

我不言。我若言之,他人亦可能不信我,不信我者,當有長夜之不利、痛苦。諸比

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殺牛者,彼依業報,經許多歲月、或百年、或千年、或十

萬年之久,於地獄受苦,尚承業報之殘餘,感受如是自體之苦。諸比丘!目犍連言

真實,目犍連不犯也。」

(三)  ……乃至……「我下耆閣崛山時,見肉片行於空中,鷲、烏、鷹追逐彼,

106 而撕碎斷分之,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殺牛

者。」……乃至……

   「尊者!我下耆閣崛山時,見肉團行於空中,鷲、烏、鷹追逐彼,而撕碎斷分

之,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捕鳥者。」……

乃至……

   「尊者!我下耆閣崛山時,見無皮者行於空中,鷲、烏、鷹追逐彼,而撕碎斷

分之,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殺羊者。」……

乃至……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四六

   「尊者!我下耆閣崛山時,見劍毛者行於空中,彼之劍〔毛〕繼續飛起,然後

刺入其身,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屠豬者。」

……乃至……

   「尊者!我……見槍毛者行於空中,彼〔身上〕之槍繼續飛起,然後刺入其身,

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正是王舍城之捕鹿者。」……乃至

……

   「尊者!我……見箭毛者行於空中,彼〔身上〕之箭……」「……是王舍城之治

罪者。」……乃至……

   「尊者!我……見錐毛者行於空中,彼〔身上〕之錐…… 」「……是王舍城之御

者。」……乃至……

   「尊者!我……見針毛者行於空中,彼〔身上〕之針向彼頭入,然後從口出;

於口入,然後從胸出;於胸入,然後從腹出;於腹入,從腿出。於腿入,從脛出;

於脛入,從足出;彼叫喚其苦………………是王舍城之兩舌惡口者。」……

……

<---------------------------------------------------------------------- ------>

一四七

   「尊者!我……見睪丸如瓦者行於空中,彼行時,其陰囊載於肩;坐時,坐其

陰囊;鷲、烏、鷹追逐彼,而撕碎斷分之,彼叫喚其苦。」…………是王舍城之

村落詐欺師。」……乃至……

   「尊者!我……見〔身〕與頭沈於糞坑者。」……乃至……「諸比丘!其有情

是王舍城之姦夫。」……乃至……

107 「尊者!我……見〔身〕與頭沈糞坑中,以兩手食糞者。」……乃至……「諸

比丘!其有情是王舍城之惡婆羅門,彼於迦葉等正佛說法時,以食事邀請比丘僧,

以桶裝滿糞,報告〔食〕時如是言:『 大德!請盡量食並持去。』 ……乃至……

   「尊者!我……見無皮女行於空中,鷲……碎分其女,彼女叫喚其苦。」……

乃至……「諸比丘!其女是王舍城之姦婦。」……乃至……

   「尊者!我……見顏色蒼白之惡臭女人行於空中,鷲……碎分其女。」…………

是王舍城之占卜者。」……乃至……

   「尊者!我……見被燒而捨棄之女人行於空中,彼女叫喚其苦。」……乃至……

「諸比丘!彼女乃迦陵迦王之第一皇后,其女善妒,以炭火投向夫之情敵。」……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四八

乃至……

   「尊者!我……見無頭之軀體行於空中,其胸有口、目,鷥………碎分彼,彼叫

喚其苦。」……乃至……「諸比丘!其有情是王舍城名為哈利迦之刑吏。」……乃。

……

   「尊者!我……見比丘行於空中,彼僧伽梨有火燃燒光輝,其缽亦有火燃燒光

輝,其帶亦有火燃燒光輝,其身亦如是,彼叫喚其苦。」……乃至……「諸比丘!

此比丘乃迦葉等正佛說法時之惡比丘。」……乃至……

   「尊者!我……見比丘尼……乃至……式叉摩那……乃至……沙彌……乃至

……沙彌尼行於空中,其女之僧伽梨有火燃燒……彼女叫喚其苦。尊者!於此,我

作如是思惟:『 真希有!真不可思議!有如是之有情,有如是之夜叉,亦有如是獲

得自體者!』 」諸比丘譏嫌非難:「長老大目犍連亂言上人法。」

    爾時,世尊言諸比丘曰:「諸比丘!實有住天眼之聲聞。諸比丘!實有住妙慧

之聲聞。是故,言聲聞如是知、或見、或親眼見。諸比丘!我亦曾見其沙彌尼,然,

我不言。我若言之,他人亦可能不信我,不信我者,當有長夜之不利、痛苦。諸比

<---------------------------------------------------------------------- ------>

一四九

丘!其沙彌尼乃於迦葉等正佛說法時之惡沙彌尼,彼女因其業報,經許多歲月、或

百年、或千年、或十萬年之久,於地獄受苦。尚承業報之殘餘,感受如是自體之苦。

諸比丘!目犍連言真實。諸比丘!目犍連不犯也。」

(四)爾時,長老大目犍連言諸比丘曰:「友!從多浮陀河流入之湖水,澄淨而

清冷,潔白而愉悅;堤防美觀,魚?多而美麗;綻開如車輪大之赤蓮華。然,今之

多浮陀河是沸熱之流。」諸比丘譏嫌非難……乃至……「何以長老大目犍連如是言:

友!從多浮陀河流入……是沸熱之流。』 耶?長老大目犍連亂言上人法。」以此

事白世尊。〔世尊言:〕「諸比丘!從多浮陀河流入之湖水,澄淨……綻開……赤蓮

華。然,諸比丘!此多浮陀河流於二大地獄之問,是故,多浮陀河是沸熱之流。諸

比丘!目犍連言真實。諸比丘!目犍連不犯也。」

(五)爾時,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為離車族所敗。而後,王集大軍破離車族。

軍陣中歡喜「王破離車族」。時,大目犍連語諸比丘曰:「友!離車族破王,然而,

於軍陣中歡喜王破離車族。」諸比丘譏嫌非難:「何以長老大目犍連如是言:『 友!

離車族破王,而軍陣中歡喜王破離車族。』 耶?長老大目犍連亂言上人法。」以此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五

l09 事白世尊。〔世尊言:〕「諸比丘!最初王被離車族所破,而後王集大軍破離車族。

諸比丘!目犍連言真實,目犍連不犯也。」

(六)  爾時,長老大目犍連言諸比丘曰:「友!我於此葉毘尼河邊入安闍三昧(第

四禪),聞群象入流渡河之叫聲。」諸比丘譏嫌非難:「何以長老大目犍連對我等如

是言:『 入〔無取色聲〕安闍三昧,聞群象入流渡河之叫聲。』 耶?長老大目犍連

言上人法。」……白世尊。「諸比丘!〔彼〕有此三昧,然彼還未純淨,目犍連言真

……不犯也。」

(七)  爾時,長老輸毘陀語諸比丘曰:「友!我〔於一念〕憶念過去五百劫。」

諸比丘譏嫌非難:「何以長老輸毘陀如是言:『 我憶念……。』 耶?長老輸毘陀言

上人法。」……白佛。「諸比丘!輸毘陀有是事,然其五百劫 5 ,實〔彼之〕一生,

輸毘陀言真實……不犯也。」

                                                  ───波羅夷四終───

    諸大德!此四波羅夷法已誦竟。〔若〕比丘犯其中任何一項者,不得與諸比丘共

<---------------------------------------------------------------------- ------>

一五一

    住。如於〔出家 6 〕前〔不得共住,出家〕後犯波羅夷者亦不共住。於此,我

    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

    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不淨不與取       人體上人法

       是四波羅夷       斷頭事無疑

                                                 ───波羅夷品終───

 

1 原語attano harati ,依覺音註,善比丘說佛法使人歡喜,惡比丘由善比丘所聞受之法,為他

  人說法,眾喜而問:「大德善說妙法,由誰受來乎?」「我自知,非由他受。」偷如來之法為

  己有,以求利養。於巴利《善見律》 haratidahati 。於暹羅版hadati dahati 之誤。

2 原語vinidhaya ditthim,於自己不同見解之處,偽作如己之見解而主張。以下之忍(khanti)、

  樂(ruci )、想(bhava),皆言執思於心中,依其強弱之程度而區別。此語於V.P.IV.P.2,V.

  P.II.P.205 亦有,於小品之英譯,雖異今譯,從意義上考察,又見北傳漢譯律藏「所見異」

(《四分》)、「異見說過人法」(《五分》)等,皆說異見之意,故如此譯之。

  尚且bhava 是想,非修之意。於巴利《善見律》bhava乃以sanna替代。

波羅夷 

<---------------------------------------------------------------------- ------>

律藏 經分別 一五二

3 於此是用samapajjami之現在式,前面二處用samapajjim乃不定過去式,此點為二和三〔時

  態〕之不同也。

4 原本vatthabba ,應為vattabbavasitabba。覺音註缺,暹羅本和原本同。

5 依註之譯,聲聞弟子一念中最多知一世而已,言憶念五百劫,故非難為妄語上人法。然,輸

  毘陀之前生於無想天住五百劫,故彼五百劫為一生。此故事亦出於《十誦律》。

6 yatha pure tatha paccha parajiko hoti asamvaso於在家時不能與比丘共住,如不得共比

  丘布薩、自恣等,犯波羅夷後不共住,即成在俗者之意。

<---------------------------------------------------------------------- ------>

一五三

110       諸大德!今誦出此十三僧殘法。

              僧殘一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施越不喜修梵行,是故,

彼形體枯瘦,容貌憔悴,筋脈悉現。長老優陀夷見長老施越形體枯瘦,容貌憔悴,

筋脈悉現而作是言:「友!施越!何故汝形體枯瘦……筋脈悉現耶?友!施越!汝

不喜修梵行乎?」「友!然!」「友!施越!然而汝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如意

食、眠、浴已,汝尚不安樂,生起欲念惱害心時,以手行泄不淨。」「友!如此作適

當乎?」。「然!友!我亦如是作。」於是,長老施越,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

如意食、眠、浴已,尚不安樂,生起欲念惱害心時,以手行泄不淨。如是,長老施

越其後諸根肥美,容貌光澤,充滿喜悅。時,長老施越之同修比丘,對長老施越曰︰

「友!施越!汝先形體枯瘦,容貌憔悴,筋脈悉現。然而今日,諸根肥美,容貌光

澤,充滿喜悅。汝服何藥耶?」「友!我非服藥物也,但我如意食、如意眠、如意浴。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五四

如意食、眠、浴已,我尚不安樂,生起欲念惱害心時,以手行泄不淨。」

(二) 「友!施越!汝為何以此手食信施,又以此手行泄不淨耶?」「然!友!」

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故長老施越以手行泄不淨耶?」如是,諸比丘以種

種方便,呵責長老施越,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集比丘眾而問長老施越

曰:「施越!汝實以手行泄不淨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此非

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何故以手行

泄不淨耶?愚人!我以種種方便,為離欲而說法,非為具欲;為離縛而說法,非為

具縛;為無著而說法,非為有著也。愚人!於此,汝於我為離欲而說之法以為具欲、

為離縛而說之法以為具縛、為無著而說之法以為有著。愚人!我以種種方便,豈非

為離欲而說法,為破憍慢、為調伏渴愛、為除去執著、為斷絕輪迴、為滅盡愛、為

離欲、為證滅、為涅槃而說法耶?愚人!我以種種方便,豈非為說諸欲之斷滅、說

諸欲想之遍知、說諸欲渴之調伏、說諸欲尋之滅除、說諸欲熱之止靜耶?愚人!此

112 非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增長也。愚人!此無寧是使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部分轉

向他去也。」如是,世尊以種種方便,呵責長老施越難扶養……乃至……「諸比丘!

<---------------------------------------------------------------------- ------>

一五五

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故意行泄不淨者,僧殘。」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二(一) 爾時,諸比丘以食美味,失正念、不正知而入眠。彼等失正念、不正知

入眠,在夢中漏不淨。彼等心生後悔:「由世尊所制立之學處:『 故意行泄不淨者,

僧殘。』 我等夢中漏泄不淨,其時心得〔受樂〕,我等非犯僧殘罪耶?」以此事白世

尊。〔世尊曰:〕「諸比丘!雖有心〔而無意識之目的者〕非犯罪也。」「諸比丘!汝

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除夢中外,若故意行泄不淨者,僧殘。」

a ' b 「除夢中外」者,夢中除外。

   「故意」者,是認識、確知而存心違犯。

b ’「泄〕 者,離本處也。

   「不淨」者,有十種不淨,黑、黃、赤、白、酪色、水色、油色、乳色、生酥

色、酥色。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五六

a 「僧殘」者,僧眾對於其罪而給與別住,令其返歸原來〔之狀態〕,給與摩那埵

(贖罪之儀式),〔而後〕回復清淨,非數人或一人〔之所業〕,是故云「僧殘」。〔又

初殘 1 者〕,對其罪聚之羯磨之同義語,是故亦云「僧殘」。

三(一) 於內色而泄、於外色而泄、於內外色而泄、動腰於空中而泄、驅使欲念

而泄、為大便而泄、為小便而泄、為風而泄、為慰周伽蟲所嚙而泄、為健康而泄、

113 為受樂而泄、為藥而泄、為布施而泄、為福德而泄、為祭祀而泄、為生天而泄、為

種子而泄、為自試而泄、為戲樂而泄。泄黑精、泄黃精、泄赤精、泄白精、泄酪色

精、泄水色精、泄油色精、泄乳色精、泄生酥色精、泄酥色精。

(二)「於內色」者,於己身中之受觸 2 身支。

   「於外色」者,於己身中以外之受觸 3 或不受觸物。

   「於內外色」者,於以上兩者。

   「空中動腰」者,言於空中努力而使生支起作用。

   「驅使欲念」者,言以欲念而驅使生支起作用。

   「為大便」者,言由大便之迫壓而生支起作用。

<---------------------------------------------------------------------- ------>

   「為小便」者,言由小便之迫壓而生支起作用。

   「為風」者,言因風迫壓而生支起作用。

   「慰周伽蟲所嚙」者,因慰周伽蟲所嚙而生支起作用。

   「為健康」者,我當有健康〔而泄〕。

   「為受樂」者,我得樂受。

   「為藥」者,他當得藥。

   「為布施」者,我要行布施。

   「為福德」者,他當有福德。

   「為祭祀」者,我當供犧牲。

   「為生天」者,我當生天。

   「為種子」者,我當得〔胎兒之〕種子。

   「為自試」者,當有黑精、當有黃精……當有酥色精。

   「為戲樂」者,戲樂之意。

(三) 思於內色〔泄〕,而行泄者僧殘。思於外色……僧殘。思於內外色……僧殘。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五八

思於空中動腰……僧殘。思驅使欲念……僧殘。思迫壓大便……思為戲樂而行泄者

僧殘。

    思黑精而行泄者僧殘。思黃精……酥色精……僧殘。

                                                  ──無雜章終──

114 (四) 思為健康、為受樂……僧殘。思為健康、為藥……乃至……為健康、為施

……乃至……為健康、為福德……乃至……為健康、為祭祀……乃至……為健康、

為生天……乃至……為健康、為種子……乃至……為健康、為自試……乃至……

健康、為戲樂而行泄者僧殘。

                                             ───一根分斷章終───

(五) 思為受樂、為藥……僧殘。思為受樂、為施與……思為受樂、為戲樂……

僧殘。思為受樂、為健康……僧殘。為藥、為施與……思為戲樂、為自試……僧殘。

                                               ───根結合章終───

 

    二根等亦如是進行。

    思為健康、為樂、為藥……為戲樂而行泄者僧殘。

                                                  ───全根章終───

<---------------------------------------------------------------------- ------>

一五九

 (六)思黑精、黃精而行泄者僧殘……思黑精、酥色精而行泄者僧殘。

                                              ───一根分斷章終───

    思黑精與赤精……酥色精與酪色精而行泄者僧殘。

                                              ───一根結合章終───

    二根等亦如是進行。

    思黑精、黃精、赤精……酥色精而行泄者僧殘。

                                                  ───全根章終───

(七)思為健康與黑精而行泄者僧殘。思為健康、為受樂與黑精、黃精而行泄者

僧殘。思為健康、為受樂、為藥與黑精、黃精、赤精而行泄者僧殘。

    如上應增大兩者。

115 思為健康、為受樂、為藥……為戲樂與黑精、黃精、赤精……酥色精而行泄者

僧殘。

                                                  ───複合章終───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六

(八) 思:「我當泄黑精。」而行泄黃精者僧殘。思:「我當泄黑精。」而行泄

赤精……行泄酥色精者僧殘。

                                                      ───分斷章──

    思:「我當泄黃精。」而行泄赤精者僧殘。思:「我當泄黃精。」而行泄白精

……酥色精……乃至……行泄黑精者僧殘。

                                            ───根之簡約結合章───

    思泄酥色精,而行泄黑精者僧殘。思泄酥色精,而泄酪色精者僧殘。

                                                    ───中腔章───

(九)思泄黃精,而行泄黑精者僧殘。思泄赤精,而行泄黑精者……乃至……

泄白精,而行泄黑精……思泄酥色精,而行泄黑精者僧殘。

                                            ───背面章第一進行───

    思泄赤精,而行泄黃精者僧殘。白精……酥色精……乃至……思泄黑精,而行

泄黃精者僧殘。

                                            ───背面章第二進行───

<---------------------------------------------------------------------- ------>

一六一

    思泄白精,而行泄赤精……思泄黃精,而行泄赤精者僧殘。

                                            ───背面章第三進行───

    思泄黑精,而行泄酥色精……思泄酪色精,而行泄酥色精者僧殘。

                                            ───背面章第十進行───

                                                ───背面章句終───

116   思,行而泄者僧殘。思,行而不泄者偷蘭遮。思,不行而泄者不犯也;思,不

行而不泄者不犯也;不思,行而泄者不犯也;不思,行而不泄者不犯也;不思,不

行而泄者不犯也;不思,不行而不泄者不犯也。

    夢中、無洩泄之意,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夢、大小便、尋、溫水、藥、癢、道、膀胱、浴室、觸。

    沙彌、眠、腿、拳握、空中、站立、憶念、孔穴、以木片觸、於流水、玩水、

    走、玩花、蓮、砂、泥、水、?、拇指。

(一) 爾時,一比丘因夢泄不淨。彼心生悔恨,〔思:〕「我非犯僧殘罪乎?」如

是,彼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比丘!因夢者不犯也。」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六二

(二) 爾時,一比丘行大便而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存

何心乎?」「世尊!我無泄意。」「無泄意者不犯也。」爾時,一比丘行小便……「諸

比丘!無泄意者不犯也。」

(三) 爾時,一比丘以尋欲念而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尋而泄者不

犯也。」

(四) 爾時,一比丘浴溫水而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汝存何心乎?」

「世尊!我無泄意。」「無泄意者不犯也。」爾時,一比丘持泄意,以溫水行浴而泄

117 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僧殘。」爾時,一比丘持泄意,以溫水

浴而不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殘,是偷蘭遮。」

(五) 爾時,一比丘之生支受傷,以藥塗之而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

「比丘!無泄意者不犯也。」爾時,一比丘生支受傷,持泄意塗藥而泄不淨……

……不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殘,是偷蘭遮。」

(六) 爾時,一比丘搔陰囊,而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無泄

意者不犯也。」爾時,一比丘持泄意搔陰囊而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彼心

<---------------------------------------------------------------------- ------>

一六三

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殘,偷蘭遮。」

(七) 爾時,一比丘於行路時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無泄意

者不犯也。」爾時,一比丘以泄意於行路時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

蘭遮。」

(八) 爾時,一比丘壓膀胱而行小便……一比丘於浴室溫下腹……一比丘於浴室

洗師背……一比丘使〔人〕打腿……〔三事同前〕……「偷蘭遮。」

(九) 爾時,一比丘持泄意,如是言一沙彌曰:「來!沙彌!汝握我生支。」其

〔沙彌〕握其生支,其比丘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僧殘。」

118 爾時,一比丘握已眠沙彌之生支,彼泄不淨。彼心生悔恨……乃至…… 「非僧殘,

乃突吉羅。」

(一 爾時,一比丘持泄意,以腿壓生支而泄不淨……乃至……不泄。彼心生

悔恨……「偷蘭遮。」爾時,一比丘以泄意,以拳握生支……持泄意,於空中動腰

而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彼心生悔恨……「偷蘭遮。」

(一一) 爾時,一比丘於〔他〕身上立……持泄意於〔他〕身上立而泄不淨……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六四

乃至……不泄不淨……「偷蘭遮。」

(一二) 爾時,一比丘以染著心,憶念女人之生支而泄不淨。彼心生悔恨……

……「比丘!非僧殘。然,諸比丘!勿以染著心憶念女人之生支,憶念者突吉羅。」

(一三) 爾時,一比丘持泄意以生支入鎖孔而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彼

心生悔恨……乃至……「比丘!非僧殘,乃偷蘭遮。」

(一四) 爾時,一比丘持泄意,以木片觸生支而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

彼心生悔恨……「偷蘭遮。」

(一五) 爾時,一比丘逆流洗浴,而泄不淨……〔三事同前〕……「偷蘭遮。」

(一六) 爾時,一比丘玩水戲……一比丘走水中……一比丘玩花……一比丘走於

蓮叢中,而泄不淨……〔三事同前〕……「偷蘭遮。」

(一七) 爾時,一比丘持泄意入生支於沙中而泄不淨……乃至……不泄不淨。彼

心生悔恨……「偷蘭遮。」爾時,一比丘持泄意入生支於泥中而泄不淨……乃至……

119 不泄不淨。彼心生悔……「偷蘭遮。」爾時,一比丘以水澆生支而泄不淨……〔三

事同前〕……「偷蘭遮。」爾時,一比丘持泄意,以生支觸臥?而泄不淨……乃至

<---------------------------------------------------------------------- ------>

一六五

……不泄不淨……。彼心生悔……「偷蘭遮。」爾時,一比丘持泄意以拇指觸生支而泄

不淨……乃至……不泄不淨。彼心生悔……「偷蘭遮。」

                                                 ───僧殘一終───

1 初殘,原語adisesa ,係對此罪之羯磨,由最初(adi)之別住,至最後(sesa )之回復權益,乃依

  僧團而執行,非多人或一人所能執行,故云僧殘(僧初殘)之意;但僧殘為梵文samghavasesa

 samgha-avasesa)之譯,非巴利語之嚴格翻譯,今用北傳漢譯律藏慣用語。北傳漢譯律藏僧

  殘釋為尚有由僧團矯正之餘地,即尚殘比丘生命之意(相對於波羅夷)。

2 自己身中之受觸(ajjhattam upadinnarupe),於覺音註作「如自己之手等之身支」,以自身中

  之某部分觸而泄。

3 覺音以為「受觸」者,如他人之手等,「不受觸」者,如多羅樹之孔穴。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六六

        僧殘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陀夷住阿蘭若。此長

老之精舍優美華麗清淨,中央有內室,四面有房舍圍繞,甚善設臥?、座?、褥、

枕,善置飲物 1 、洗淨水,房屋掃灑清淨。〔如是〕眾多之人,來見長老優陀夷之精

舍。一婆羅門亦伴其婦,至長老優陀夷處,如是言長老曰:「我等欲觀大德之精舍。」

「然!婆羅門!請看!」取鑰啟鎖,開門入精舍中。彼婆羅門亦隨長老優陀夷後而

入,其婦亦從婆羅門後而入。時,優陀夷開一窗,閉一窗,走遍房舍,然後,往彼

婦之後,觸摩其身。時,彼婆羅門與長老優陀夷交談而行,然,婆羅門大放歡喜讚

歎之語:〔如是住阿蘭若之沙門釋子甚是高貴,優陀夷尊師,亦住如是阿蘭若之高

120 貴者。」如是說時,其婦言婆羅門曰:「彼有何高貴?如汝摩觸我身,此沙門優陀

夷亦摩觸我身。」

    於是,其婆羅門瞋怒譏嫌非難:「此等沙門釋子,不知恥、不持戒、打妄語。

彼等實自言己是法行者、寂靜行者、梵行者、實語者、持戒者、善法行者,而彼等

<---------------------------------------------------------------------- ------>

一六七

無沙門行、無梵行,彼等破沙門行、破梵行。彼等何處有沙門行、有梵行耶?彼等

離沙門行、離梵行。所謂沙門優陀夷為何摩觸我妻之身乎?貴族之婦人、少女、童

女、媳婦、侍女,實不能至此僧園,彼等若到此,當被此沙門釋子所污辱。」

(二) 諸比丘聞婆羅門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長老優陀

夷與女人身相觸乎?」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眾

而問長老優陀夷曰:「優陀夷!汝實與女人身相觸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

責:「癡人!汝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

愚人!汝為何與女人身相觸乎?愚人!我以種種方便,為離欲而說法,非為具欲……

乃至……說諸欲熱之止靜。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

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起欲情變心與女人身相觸,或捉手、或捉髮、或觸其某身支者,

    僧殘。」

二(一)「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六八

121 「起欲情」者,言驅使欲念,戀著欲樂。

    「變、心」者,欲情亦是變心、瞋怒亦是變心、迷亂亦是變心。此處所謂變心,

是指欲情變心也。

a′ 「與」者,共也。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餓鬼女、畜生女。初生之女〔嬰〕 亦云〔人女〕

何況長大者。

a   「身相觸」者,猥褻之行為也。

    「手」者,由肘至指甲尖之謂。

    「髮」者,純髮、或混合絲之髮、或混合華鬘之髮、或混合金銀之髮、或混合

真珠之髮、或混合寶珠之髮也。

    「身支」者,除手及髮外,其餘皆云「身支」。

(二)  捉摩、重摩、順摩、逆摩、下、舉、牽、推、抱、抱捉、捉、捺摩。

    「捉摩 2 」者,惟捉觸之程度。

    「重摩」者,從此至彼摩觸也。

<---------------------------------------------------------------------- ------>

一六九

    「順摩」者,由上而下。

    「逆摩」者,由下而上。

    「下」者,向下變曲。

    「舉」者,持舉於上。

    「牽〕 者,牽拉之。

    「推」者,推進也。

    「抱」者,捉抱身支。

    「抱捉」者,捉其任何一處。

    「捉」者,惟有捉之。

    「捺摩」者,惟觸之程度。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三(一)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女人身與〔己〕身捉摩、重摩、順

摩、逆摩、下、舉、牽、推、抱、抱捉、捉、捺摩者僧殘。有女人,若比丘疑是〔女

人〕以起欲念,於女人身與〔己〕身捉摩、重摩……乃至……捉、捺摩者偷蘭遮。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七

有女人,若比丘作黃門想而起欲念,……偷蘭遮。有女人,〔若比丘〕作男想……

畜生想而起欲念,……偷蘭遮。

122   有黃門,若比丘作黃門想而起欲念,於黃門身與……捺摩者偷蘭遮。〔若比丘〕

作黃門、疑想……男想……畜生想……女想,於黃門之身與……捺摩者突吉羅。

    有男,〔若比丘〕作男想……疑想……畜生想……女想……黃門想〔……乃至

……〕突吉羅。

    有畜生,〔若比丘〕作畜生想……疑想……女想……黃門想……男想〔……乃至

……〕突吉羅。

                                                   ───一根〔章〕───

(二) 有二女人,若比丘於二女人作女想以起欲念,對二女人之身與……捺摩者

二僧殘。有二女人,〔若比丘〕於二女人作疑想……黃門想……男想……畜生想……

而起欲念,於二女人之身……捺摩者二偷蘭遮。

    有二黃門,〔若比丘〕於二黃門作黃門想〔……二偷蘭遮。有二黃門,於二黃門

作疑想……男想……畜生想……女想……〕二突吉羅。

<---------------------------------------------------------------------- ------>

一七一

    有二男,〔若比丘〕於二男作男想〔……二突吉羅。有二男,於二男作疑想……

畜生想……女想……黃門想……〕二突吉羅

    有二畜生,〔若比丘〕於二畜生作畜生想〔……疑想……女想……黃門想……

……二突吉羅。

123(三) 有女人與黃門,若比丘於兩者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兩者之身……捺摩者一

僧殘、一突吉羅。有女人及黃門,〔若比丘〕於兩者作疑想而起欲念……一偷蘭遮、

一突吉羅。有女人與黃門,〔若比丘〕於兩者作黃門想而起欲念…… 二偷蘭遮〔……

男想……一偷蘭遮、一突吉羅……畜生想……〕一偷蘭遮、一突吉羅。

    有女人與男人,〔若比丘〕於兩者作女想而起欲念……一僧殘、一突吉羅。〔……

疑想……黃門想……男想……畜生想……〕一偷蘭遮、一突吉羅。

    有女人與畜生,〔若比丘〕於兩者作女想而起欲念……一僧殘、一突吉羅。

疑想……黃門想……男想……畜生想……〕一偷蘭遮、一突吉羅。

    有黃門與男子,〔若比丘〕於兩者作黃門想而起欲念……一偷蘭遮、一突吉羅。

……疑想……男想……畜生想……女想……〕二突吉羅

僧殘二

<---------------------------------------------------------------------- ------>

律藏 經分別 一七二

    有黃門與畜生,〔若比丘〕於兩者作黃門想而起欲念……一偷蘭遮、一突吉羅。

……疑想……男想……畜生想……女想……〕二突吉羅。

    有男子與畜生,〔若比丘〕於兩者作男想而起欲念……二突吉羅。〔……疑想……

畜生想……女想……黃門想…… 二突吉羅。

                                                 ───二根〔章〕───

(四)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女人身與〔比丘〕衣 3 捉摩……捺摩

者偷蘭遮。有二女人,若比丘於二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於二女人之身與〔己之〕

124 衣捉摩……捺摩者二偷蘭遮。有女人與黃門,若比丘於兩者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兩

者之身與〔己之〕衣捉摩……捺摩者,一偷蘭遮、一突吉羅。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女人之衣與〔比丘之〕身摩觸……捺觸者

偷蘭遮。二女人……二偷蘭遮。女人與黃門……一偷蘭遮、一突吉羅。有女人,若

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女人之衣與〔比丘之〕衣摩觸……捺觸者突吉羅。二女人

……二突吉羅。女人與黃門……二突吉羅。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以女人之捨物 4 觸〔比丘之〕身者突吉羅。

<---------------------------------------------------------------------- ------>

一七三

有二女人,若比丘作二女人想而起欲念,以二女人之捨物觸摩己身者二突吉羅。有

女人與黃門,若比丘於兩者作女人想而起欲念,以兩者之捨物觸摩己身者,二突吉

羅。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以女人之捨物觸摩其衣者,突吉羅。有二女

人,〔若比丘〕作二女人想〔……乃至……〕捨物捉摩衣者二突吉羅。女人與黃門……

二突吉羅。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以女人之捨物觸〔比丘之〕捨物者,突吉羅。

二女人……二突吉羅。女人與黃門,……二突吉羅。

                                                    ───比丘句終───

(五)有女人,〔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若女人以身捉摩比丘之身〔……乃至……

捺摩時,〔比丘〕有依順之意向,動身以受觸樂者僧殘。

125   有二女人,於二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若二女人……捉摩……受觸樂者二僧殘。

有女人與黃門,於兩者作女想而起欲念,兩者若……捉摩……受觸樂者,一僧殘、

一突吉羅。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七四

    有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若女人以比丘之身捉〔自己之〕衣……偷蘭遮。有

二女人……二偷蘭遮,有女人與黃門……一偷蘭遮、一突吉羅。

    有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若女人以比丘之衣捉摩己身者……偷蘭遮。二女人

……二偷蘭遮也。女人與黃門……一偷蘭遮、一突吉羅。有女人,作女想而起欲念,

若女人以比丘衣捉摩己衣者,突吉羅。二女人……二突吉羅。女人與黃門……二突

吉羅。

    有女人,有女想而起欲念。女人以比丘之捨物捉摩其身,有摩觸之意而動身受

觸樂者突吉羅。二女人……二突吉羅。女人與黃門……二突吉羅。〔……以比丘之捨

物與衣……二女人……女人與黃門……〕二突吉羅。

    有女人,有女想而起欲念。女人若以比丘之捨物捉摩〔女人之〕捨物,比丘有

摩觸之意而動身受觸樂者,突吉羅。二女人……二突吉羅。女人與黃門……二突吉

羅。

(六) 有摩觸之意,動身而受觸樂者僧殘。有摩觸之意,動身而不受觸樂者突吉

羅。有摩觸之意,不動身而受觸樂者不犯也。有摩觸之意,不動身而不受觸樂者不

<---------------------------------------------------------------------- ------>

一七五

犯也。〔被捉〕有求脫之意而動身,受觸樂者不犯也。有求脫之意而動身,不受觸樂

者不犯也。有求脫之意而不動身,受觸樂者不犯也。有求脫之意而不動身,不受觸

樂者不犯也。

(七) 無意者、無念者、不知者、不受樂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

犯行者,不犯也。

   母、女、妹、妻、夜叉女、黃門、眠女、死女、畜生女、木像女。

     強捉、橋、道、樹、船、繩、棒、推缽、禮拜,努力而不觸時。

(一) 爾時,一比丘對母以愛慕其母之情,……對女兒以愛護女兒之情……,乃

……對妹以愛護妹之情而觸摩之。彼心生悔恨:「我,非僧殘乎?」以此事白世

……乃至……「比丘!非僧殘,突吉羅。」

(二) 爾時,一比丘與故妻身相觸。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僧殘。」

(三) 爾時,一比丘與夜叉女……與黃門身相觸。彼心生悔恨……乃至……「比

丘!非僧殘,偷蘭遮。」

(四) 爾時,一比丘與眠女身相觸,彼心生悔恨……乃至……「比丘!汝僧殘。」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七六

……與死女……偷蘭遮……與畜生女……突吉羅……與木像女……「突吉羅。」

(五) 爾時,眾多女人強捉一比丘,腕相鉤而行,彼心生悔恨……乃至……「比

丘!汝受樂乎?」「世尊!我不受樂。」「不受樂者不犯也。」

127 (六)爾時,一比丘與女人渡橋,而動欲心,彼心生悔……「突吉羅。」

(七) 爾時,一比丘見女人前來,起欲心而以肩碰之,彼心生悔……「僧殘。」

(八) 爾時,一比丘與女人上樹……乘船而動欲心。彼心生悔……「突吉羅。」

(九) 爾時,一比丘因女人所持之繩,而起欲心。彼心生悔……「偷蘭遮。」爾

時,一比丘因女人所持之棒而起欲心。彼心生悔……「偷蘭遮。」

(一 爾時,一比丘動欲心,以缽推女人。彼心生悔……「偷蘭遮。」

(一一) 爾時,一比丘於女人禮拜時,起欲心而舉足。彼心生悔……「僧殘。」

    爾時,一比丘〔思:〕「我當捉女人。」努力而不接觸。彼心生悔……「突吉羅。」

                                                ───僧殘二終───

1 原本之supatthitam應為sutthapitam

<---------------------------------------------------------------------- ------>

一七七

2 捉摩(amasana),依覺音註如打觸,而相觸時手不動即言非撫摩。

3 衣(kayapatibaddha),謂著於身之衣或持物等。

4 捨物(nissahhiya),謂由手或手所持物投棄、放棄之物,如女人所投之球。

僧殘 

(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陀夷住阿蘭若。其長

老之房舍優雅美麗清淨。其時,眾多女人來園觀遊精舍。時,其諸女人至長老優陀

夷處,而作是言:「大德!我等欲觀大德之精舍。」於是,長老優陀夷使諸女人等

入見精舍。然後,言有關彼等之大小便道,說好又說惡、或請或求、或問或反問、

128 又解說、又教誡、又惡罵。其女人中,墮落無恥者,與優陀夷共談笑戲樂。然,諸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七八

女人中,有慚恥者離去,而非難諸比丘。「大德!此非隨順行、非威儀。我等亦不欲

我夫如是云耳,何況大德優陀夷耶?」

(二) 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為何長老優陀夷對女人言粗惡語乎?」於是,

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爾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眾而問長老優陀夷曰:「優陀

夷!汝實對女人言粗惡語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此非相應法、

非隨順行、非威儀、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汝,愚人!何故於女人言粗

惡語耶?我以種種方便,為離欲而說法,非為具欲……乃至……非為說諸欲熱之止

靜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起欲情變心,對女人言粗惡語者,即如年輕男子向年輕女人言含淫

    欲法之語者,僧殘。」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起欲情」者,為欲念所驅而戀著欲樂之謂。

   「變心」者,欲情亦是變心、瞋怒亦是變心、迷亂亦是變心,在此處所謂變心

<---------------------------------------------------------------------- ------>

一七九

是指欲情變心。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餓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語、惡語、粗

語、非粗語者。

a  「言」者,如年輕男子對年輕女子、少年對少女,欲行之男子對欲行之女子之

謂。

a′「粗惡語」者,有關大小便道淫欲法之語。

129 「含淫欲法」者,有關於淫欲之法。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三(一) 語二道,說好、說惡、乞、求、問、反問、解說、教誡、或惡罵。

   「說好」者,稱說讚歎二道。

   「說惡」者,詆毀非難二道。

   「乞」者,說:「與我,應與我。」

   「求」者,說:「汝母何時與〔汝〕耶?汝父何時與耶?汝之天神何時與耶?

何時有好事?何時汝得淫欲法?」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八

   「問」者,說:「汝如何與汝夫耶?如何與愛人耶?」

   「反問」者,說:「汝實如是與汝夫,如是與汝愛人。」

   「解說」者,被問而言:「當如是與,若如是與者,當得汝夫之寵愛也。」

   「教誡」者,不被問而言:「如是與,如是與者,汝夫當寵愛汝也。」

   「罵」者,說;「汝無形 1 、汝不全形、無血者、恆出血者、恆布者 2 、漏出

者、汝長崛 3 、汝黃門、汝出兩邊者 4 、汝破根者、汝二根者。」

(二)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女人之大便道、小便道,言其好惡……

罵者,僧殘。有二女人,若比丘於二女人作女人想而起欲念,於二女人之大便道……

二僧殘。有女人與黃門,若比丘於兩者有女想而起欲念,於兩人之大便道……一僧

殘、一突吉羅。

130 (三)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除女人之大小便道外,就其頸以下,由

膝蓋以上,言其好惡……乃至‥…罵者,偷蘭遮。二女人……二偷蘭遮。女人與黃

……一偷蘭遮、一突吉羅。

(四)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就其女人之頸以上、膝蓋以下,說好惡

<---------------------------------------------------------------------- ------>

一八一

……突吉羅。二女人……二突吉羅。女人與黃門……二突吉羅。

(五)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女人之衣服,言其好惡……突吉羅。

二女人……二突吉羅。女人與黃門……二突吉羅。

(六) 為義 5 而說、為法 6 而說、為教 7 而說,痴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赤染、粗、多、硬、長、播種、道終、篤信、布施、作業。

(一) 爾時,有一女人著新染之毛織衣。一比丘生起欲念,言其女人曰:「妹!

實汝之赤染(血)。」其女不解,云:「然!大德!新染之毛織衣也。」彼心生悔恨,

「我非僧殘乎?」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比丘!非僧殘,突吉羅。」

(二) 爾時,有一女人著粗毛織衣……如是言:「妹!實汝之粗毛。」其女不解,

云:「大德!然!是粗毛織衣也。」彼心生悔……「突吉羅。」

(三) 爾時,一女人著新縫之衣……如是言:「妹!汝實毛多。」其女不解,云:

「大德!然!新縫之毛衣也。」彼心生悔……「突吉羅。」

(四)爾時,一女人著硬毛衣……如是言:「妹!實汝之硬毛。」……「然!大

德!硬毛之毛衣。」……「突吉羅。〕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八二

(五) 爾時,一女人著外衣……如是言:「妹!汝之毛長。」……「大德!然!

外衣也。」……「突吉羅。」

131 (六)爾時,一女人於田園播種已而歸,一比丘起欲心,言其女人曰:「妹!汝

已播下種。」其女人不解,曰:「然!大德!我等已播下。」彼心生悔恨……乃至

……「比丘!非僧殘,突吉羅。」

(七) 爾時,一比丘見前來一出家女,起欲心而言其女曰:「妹!道終焉?」其

女不解,曰:「然!比丘!汝應當前進。」彼心生悔……「偷蘭遮。」

(八) 爾時,一比丘起欲心而對一女人曰:「妹!汝是篤信者,然而,與汝夫之

物卻不與我等。」「大德!何者?」「淫欲法也。」彼心生悔……「僧殘。」

(九) 爾時,一比丘起欲心而對一女人曰:「妹!汝是篤信者,然而,卻不與我

等最上布施。」「大德!何物是最上布施。」「淫欲法也。」彼心生悔恨……「僧殘。」

(一)爾時,一女人正在作務。一比丘起欲心,而對彼女人曰:「妹!起,我

作。」……乃至……「妹!坐,我作。」乃至……「妹!臥,我作。」乃至……

彼女人不解。彼心生悔恨… … 「突吉羅。」

<---------------------------------------------------------------------- ------>

一八三

                                                 ───僧殘三終───

1 無形(animitta),無女根者,不全形(nimittamatta)是根不完全者。

2 恆布者,是dhuvacola之譯。依註云,恆常以布塞小便道防其血出者

3 長崛(sikharani),是依《善見律》之譯語。依註云,根長硬直外露。

4 出兩邊者(vepurisika),是依《善見律》之譯語。若依《善見律》,女根中肉長出,有毛而兩

  道合者。

5 為義而說(atthapurekkharassa, 依註,說含有粗語句之意義,並作其註釋或讀誦。

6 為法而說(dhammapurekkharassa),說含有粗語之經律或讀誦者。

7 為教而說(anusasanipurekkharassa),為無根者或兩根者,說來世不如是生,應精進行善事

等。

如以上以義、法、教為先而敬重解說者,不犯也。

     僧殘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陀夷於舍衛城有檀越,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八四

往返於許多居士家。時,一寡婦端正美貌。其時,長老優陀夷於晨著內衣,持外衣

132 與缽至其婦人家,坐於已設座位上。時,婦人至長老優陀夷處頂禮,而坐一面。婦

人於一面坐已,長老優陀夷為說法,教示教誡,令踴躍歡喜。時,婦人聽優陀夷說

……歡喜而對長老優陀夷曰:「大德!請云所需。我等當得供奉,諸如衣服、飲

食、房舍、病資具藥物等。」「妹!如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物等,我等非所

難得。然,與我等難獲者。」「大德!何物耶?」「淫欲法也。」「大德!所欲乎?」

「妹!所欲也。」「大德!請來。」而入幽室,解衣而仰臥?上。時,優陀夷近彼女

人,〔言:〕「誰願觸其不淨臭處耶?」之後,吐唾而去。時,其婦人譏嫌非難:「此

等沙門釋子無恥,虛言妄語而行惡行。彼等實自言己是法行者、寂靜行者、梵行者、

實語者、持戒者、善法行者,而彼等無沙門行、無梵行,彼等破沙門行、破梵行,

彼等離沙門行、離梵行。何故沙門優陀夷自求淫欲法〔而言:〕「誰願觸其不淨臭處

耶?」之後,吐唾而去耶?我有何惡耶?我有何惡臭耶?以何故遺棄我耶?」其他

婦女亦譏嫌非難:「此等沙門無恥……何故沙門優陀夷實自求其女之淫欲法〔而

言:〕『 誰願觸其不淨臭處耶?』 之後,吐唾而去耶?其女人有何惡耶?其女人有何

<---------------------------------------------------------------------- ------>

一八五

惡臭耶?何故遺棄其女人耶?」

(二)諸比丘聞其諸女人等之譏嫌非難。彼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為何長

老優陀夷於女人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

133 因緣令集比丘眾而問長老優陀夷曰:「優陀夷!汝實於女人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

耶?」「世尊!實然!」佛世尊呵責:「愚人!汝行非相應法、非隨順行、非威儀、

非沙門行、非清淨行、非所當為。愚人!汝為何於女人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耶?

愚人!我以種種方便,為離欲而說法,非為具欲……乃至……非為說欲熱之靜止乎?

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起欲情變心,於女人前,為己 1 讚歎淫欲供養而言:『 妹!於如

    我之持戒者、梵行者、具善法行者,依此法供養,則此為供養中之第一。』

    有關淫欲法者,僧殘。」

二「任何」者,……〔見僧殘三·二〕……謂知粗惡語、非粗惡語〔之智者〕。

「女人前」者,於女人之鄰或女人之近處。

「為己〔……〕淫欲」者,是為己之淫欲、為己之因、為己之意志、為己之供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八六

養。

a  「妹」者,是剎帝利女、或婆羅門女、或吠舍女、或首陀羅女。

   「如我」者,或剎帝利、或婆羅門、或吠舍、或首陀羅。

   「持戒者」者,已離殺生、已離偷盜、已離虛言。

   「梵行者」者,已離不淨法。

   「具善法行者」者,由其戒、其梵行而具足善法行者。

   「依此法」者,依淫欲法。

   「供養」者,能令人喜歡。

a′「此為〔……〕第一」者,言此是第一、此為最上、此為最勝、此為最善、此

為最頂。

「若有關淫欲法」者,若有連結於淫欲法。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134 三(一) 有女人,若比丘作女想而起欲念,於女人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者,僧

殘。有二女人,〔若比丘〕於二女人作女想……二僧殘。女人與黃門,〔若比丘〕於

<---------------------------------------------------------------------- ------>

一八七

兩者作女想……一僧殘、一突吉羅。

(二)言:「請以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物供養。」癡狂者、最初之犯行

者,不犯也。

   為何不?、得子、愛樂、幸福、應以何物供養、如何趣善趣。

(一) 爾時,一不?女如是對所供養比丘曰:「大德!我如何能有?乎? 」「然,

妹!當行第一布施。」「大德!何為第一布施?」「淫欲法也。」彼心生悔……「僧

殘。」

(二) 爾時,可? 2 如是對所供養比丘曰:「我如何能得子乎?」「然,妹!當

行第一布施。」「大德!何為第一布施?」「淫欲法也。」彼心生悔……「僧殘。」

(三) 爾時,一女人對所供養比丘曰:「大德!我如何得我夫之愛樂乎?」……

「大德!我如何得幸福乎?」「然,妹!當行第一布施。」……「僧殘。」

(四) 爾時,一女人對所供養比丘曰:「大德!我當以何物供養大德乎?」「妹!

當以第一布施。」「大德!何為第一布施?」「淫欲法也。」彼心生侮……「僧殘。」

(五) 爾時,一女人對所供養比丘曰:「大德!我當以何物供養大德乎?」「當以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八八

第一布施。」「大德!何為第一布施?」……「僧殘。」

(六) 爾時,一女人對所供養比丘曰:「大德!我如何趣善趣?」「然,妹!當行

第一布施。」「大德!何為第一布施?」……「僧殘。」

                                                     ───僧殘四終───

 

1 為自己之淫欲供養(attakamaparicariya),於覺音註為attano atthaya kamaparicariya,此

  語當視為atta kamaparicariya,今依此。T.W.Rhys Davids於戒本之譯文亦作‘‘ministira-

  tion to himself’’。但覺音註又云可視為attakma paricariya。在梵文戒本有

  atmanaatmanakayaparicaryam「以自己之身供養」,於北傳漢譯律藏《十誦律》亦為「以

  身供養」。以此義推之,寧可看為「以自己之淫欲供養」。又kama當是kaya

2 ?女,是vijayin1 itthi之譯。日譯為不?女。

<---------------------------------------------------------------------- ------>

一八九

       僧殘 

135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陀夷於舍衛城有施主,

往返於許多家。於此,見未婚男子或童女,於男子之父母前讚歎童女:「某家童女

端正美麗,賢慧而伶俐勤勉,其童女實適合此家之男子。」父母如是言:「大德!

我等不知彼等為何人或屬何家?若大德令與之,我等當為兒娶其童女。」又於童女

之父母前讚歎男子:「某家男子端正美貌,有智而伶俐勤勉,彼男子實適合此童女。」

彼等如是言:「大德!我等不知彼等為何人或屬何家?,我等如何能為童女之婚事?

大德若有求者,我等之童女當與其男子。」彼以如是方便為婚姻嫁娶。

(二) 爾時,一村主之寡婦有一女,端正美麗。村外之邪命外道之俗弟子等,至

其婦處作如是言:「大姊!此女請與我子。」彼女如是言:「諸賢!我不知汝等為

何人或屬何家?我唯一之女兒如何能往村外耶?我不與也。」諸人如是對邪命弟子

曰:「諸賢!汝等何故而來耶?」「諸賢!我等為吾兒〔至〕某村婦家求其女。彼婦

曰:『 諸賢!我不知汝等為何人或屬何家?我唯一之女見如何能往村外耶?我不與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九

也。〕」「諸賢!汝等由誰求彼村婦之女耶?諸賢!宜告優陀夷,優陀夷應與之。」

   於是,彼邪命弟子等至長老優陀夷處而如是言:「大德!我等〔往〕某某村婦

…… 我不與之。』 願大德!令彼婦之女,與我等之子。」如是,優陀夷至彼婦家

而如是言:「何故女不與彼等耶?」「大德!我不知彼等為何人或屬何家?我唯一之

女兒如何能往村外耶?我不與之。」「與彼等,我知彼等。」「大德!若大德知之,

我當與。」如是,其婦以女與邪命弟子。

(三) 如是,其邪命外道之俗弟子等,娶其女,一月令作婦事 1 ,其後即令作婢

2 。如是,彼女遣使至母處言:「我實困苦而無樂。唯有一月作婦事,而後令作

婢事。母!請來帶我歸。」如是,其婦至邪命弟子處而言:「諸賢!汝等勿令此女

作婢事,應以作婦事。」彼等言:「我等之嫁娶非關於汝,我等之嫁娶乃與沙門所

為,我等不知,汝走。」如是,彼婦被邪命弟子所侮辱,再歸舍衛城。

    彼女再遣使至母處:「我實困苦而無樂,唯有一月作婦事,而後令作婢事。母!

請來帶我歸。」彼村婦至長老優陀夷處而言:「大德!我女實困苦而無樂。唯有一

月令其作婦事,其後令作婢事。大德!請往告:『汝等勿令此女作婢事,應令此女

<---------------------------------------------------------------------- ------>

一九一

作婦事。』」於是,長老優陀夷至邪命弟子處而如是言:「諸賢!勿使此女作婢事,

令作婦事。」彼等答曰:「我等之嫁娶非關於汝,乃與村婦所為,汝應是沙門,沙

137 門不營務當是好沙門 3 ,我等不知,汝走。」如是,優陀夷被邪命弟子所侮辱,再

歸舍衛城。

    彼女再三遣使至母處:〔我實困苦……帶我歸。」彼婦再至優陀夷處……「大

德!請往告……令作婦事。」「先前,我亦被邪命弟子侮辱。姊!請去!我不去。」

(四) 爾時,其婦譏嫌非難:「猶如我女因惡翁姑及主夫而困苦無樂,大德優陀

夷亦應如是困苦無樂。」彼女亦譏嫌非難:「猶如我因惡翁姑及主夫而困苦無樂,

大德優陀夷亦應如是困苦無樂。」其他女人亦不滿其翁姑及主夫而咒詛:「猶如我

等因惡翁姑及主夫而困苦無樂,大德亦應如是困苦無樂。」然,諸女人中,滿足翁

姑及主夫者如是期願:「猶如我等有好翁姑及主夫而幸福快樂,大德優陀夷亦應如

是幸福快樂。」

(五) 諸比丘聞女人之咒詛或女人之期願。彼等中少欲者亦譏嫌非難:「長老優

陀夷何以為媒人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僧而問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九二

長老優陀夷曰:「優陀夷!汝實為媒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

汝何以為媒人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

學處──

 138  任何比丘,為媒者,〔即〕為女子〔傳達〕男子之情意,或為男子〔傳達〕女人

      之情意,或令成夫婦,或令成情人者,僧殘。」

二(一) 爾時,眾多賭徒遊樂於園中,遣使招遊女:「請來!我等在園中遊樂。」

彼女曰:「諸賢!我不知汝等是何人或屬何家?我有甚多用物資具,豈可往市外乎?

我當不去。」如是,使者以此語諸賭徒。如斯告時,有一人對諸賭徒言:「諸賢!

汝等以何求遊女乎?諸賢!宜語優陀夷,優陀夷者當使〔她〕來也。」如是言時,

一優婆塞對其人言:「賢者!勿作是言,如此作非沙門釋子所宜,大德優陀夷當不

為也。」如此說時,以「當為」、「當不為」賭之。

    於是,賭徒等至長老優陀夷處而如是言:「大德!我等遊樂於園中,遣使者往

某遊女處〔言:〕『 請來!我等在園中遊樂。』 彼女言:『 我不知汝等是何人或屬何

家?我有甚多用物資具,豈可往市外乎?我當不去。』 願大德使其遊女來。」如是,

<---------------------------------------------------------------------- ------>

一九三

長老優陀夷至遊女處而言:「汝等何故不至彼處乎?」「大德!我不知彼等何人……

我當不去。」「我知彼等,即至彼處!」「大德若知之,我當去。」如是,彼等賭徒,

攜遊女行往園中。

(二) 爾時,彼優婆塞譏嫌非難:「何以大德優陀夷為一時之媒乎?」諸比丘聞

優婆塞之譏嫌非難。比丘中少欲者亦譏嫌非難:「何以長老優陀夷為一時之媒乎?」

139 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陀夷!汝實為一時之媒乎?」「實然!世尊!」佛

世尊呵責……乃至……「愚人!汝何以為一時之媒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

……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為媒者,〔即〕為女人〔傳達〕男子之情意、或為男子〔傳達〕女人

    之情意、或令成夫婦、或令成情人,雖一時〔之關係〕,亦僧殘。」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為媒」者,被女人所遣而至男子處,或被男子所遣而至女人處。

   「為女人〔傳達〕男〔……〕意〕者,將男子之情意報告女子。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九四

  「為男子〔傳達〕女〔……〕意」者,將女人之情意報告男子。

  「或令成夫婦」者,乃令成夫妻。

  「或令成情人」者,令成愛情。

  「雖一時」者,令成為一時之妻。「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四(一) 有十種女人,即母護、父護、父母護、兄護、姊護、宗親護、姓護、法

護、自護、罰護。

   有十種婦,即買得、樂住、雇住、衣物、水得、鐶得、婢取、執作、俘虜婦、

暫住婦。

(二)  「母護女」者,母為保護監督支配者。

    「父護女」者,父為……者。

    「父母護女」者,父母為……者。

    「兄護女」者,兄為……者。

    「姊護女」者,姊為……者。

<---------------------------------------------------------------------- ------>

一九五

    「宗親護女」者,宗親為……者。

    「姓護女」者,宗族為……者。

    「法護女」者,同法人為……者。

    「自護女」者,被帶入內室,而說:「此女是我所有,乃至被花束圍繞者。」

    「罰護女」者,由誰立杖,而宣言:「凡是至某某女人處者,〔當與〕此人罰杖。」

140(三) 「買得婦」者,以財物買之令住。

    「樂住婦」者,愛人令愛人住。

    「雇住婦」者,與物而令住之。

    「衣物住婦」者,與衣物而令住之。

    「水得婦 4 」者,觸水缽而令住之。

    「鐶得婦 5 」者,取去鐶而令住之。

    「婢取婦」者,既是婢又為婦。

    「執作婦」者,既是作務者又為婦。

    「俘虜婦〕者,俘虜中取來者。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九六

   「暫住婦」者,一時之婦。

(四)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母護女:『 汝當為某人之買得婦。』」〔若

比丘〕領受〔彼語〕,往語之,受彼語還報者,僧殘。男子……語某父護女。……

某罰護女。……僧殘。

                                                    ───摘要句───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母護女及某父護女:『汝等當為某人之買得

婦。』」領受〔彼語〕……僧殘。男子……某母護女及某父母護女……某母護女及某

罰護女……僧殘。

                                                     ───分斷章───

    男子……某父護女及某父母護女……某父護女及某母護女……僧殘。

                                               ───省略結合根章─── 

    男子……某罰護女及某母護女……某罰護女及某自護女……僧殘。

                                                   ───一根章終───

    如是二根、三根乃至九根亦如是為之。此為十根法──

<---------------------------------------------------------------------- ------>

 

一九七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母護女及父護女……某罰護女……者。」……

僧殘。

                                                 ───買得女章終───

141 (五)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母護女:『 汝為某人之樂住婦……乃至……

雇住婦……乃至……暫住婦。』 」領受彼語……僧殘。

    男子遣使比丘〔……〕語某母護女及某父護女……某罰護女…… 為暫住婦。』」

領受彼語者……僧殘。

                                                 ───暫住婦章終───

(六)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母護女:『 汝為某人之買得婦。』」若比丘

領受彼語,往語之,若還報者,僧殘。男子……為樂住婦……乃至……為雇住婦……

『暫住婦。』」……僧殘。

                                                     ───摘要句───

    此為十根法──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罰護女:『 汝為某人之買得婦與樂住婦……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一九八

住婦。』」……僧殘。

(七)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母護女:『汝為某人之買得婦。』」……

殘。

    ……〕語某母護女及某父護女:『汝等為某人之買得婦與樂住婦。』」……

殘。〔……〕語某母護女、某父護女及某父母護女:『 汝等為某人之買得婦及樂住婦、

雇住婦。』 ……僧殘。兩者當如是增進。

    男子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母護女、某父護女……某罰護女:『汝等為某

買得婦、樂住婦……暫住婦。』」……僧殘。

                                                ───兩邊關說章終───

(八) 男子之母遣使比丘……乃至……男子之父遣使比丘……乃至……男子之父

142 母遣使比丘〔……乃至………………宗親……同姓〕,男子之同法人遣使比丘

……乃至……

(九) 母護女之母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女:『為某人之買得婦。』」……

殘。母護女之母遣使比丘:「大德!往…… 為樂住婦……乃至……暫住婦。』」……

<---------------------------------------------------------------------- ------>

一九九

僧殘。

                                                     ───摘要句───

    此為十根法

    母護女之母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女:『為某人之買得婦、樂住婦……

住婦。』」……僧殘。

(一 父護女之父遣使比丘……乃至……父母護女之父母遣使比丘……乃至

……兄護女之兄遣使比丘……乃至……〔姊護女之姊……宗親護女之宗親……同姓

護女之同姓……法護女之同法人……〕以自護女為所有者,遣使比丘……乃至……

罰護女之立杖者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女:『汝為某人之買得婦。』」……『為

某人之買得婦、樂住婦……暫住婦。』」……僧殘。

(一一) 母護女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某:『我應為某人之買得婦。』」……

僧殘。母護女……『當為樂住婦。』」……乃至……『當為暫住婦。』……僧殘。

                                                      ───摘要句───

    罰護女遣使比丘:「大德!往語某某:『我應為某人之買得婦、樂住婦……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

住婦。』」比丘領受彼語,往語之,還報者,僧殘。

                                                  ───全根章句終───

(一二) 受語、傳言、還報者僧殘。受語、傳言、不還報者偷蘭遮。受語、不傳

143 言、還報者偷蘭遮。受語、不傳言、不還報者突吉羅。不受語、傳言、還報者偷蘭

遮。不受語、傳言、不還報者突吉羅。不受語、不傳言、還報者突吉羅。不受語、

不傳言、不還報者不犯也。

(一三) 男子命眾多比丘:「大德!往傳言某女。」全比丘受語、傳言、還報者,

全比丘僧殘。男子……「往傳言。」全比丘受語、傳言,一比丘還報者,全比丘僧

殘。男子……「往傳言。」全比丘受語,一比丘傳言,全比丘還報者,全比丘僧殘。

男子……「往傳言。」全比丘受語,一比丘傳言,一比丘還報者,全比丘僧殘。

(一四) 男子命比丘:「大德!往傳言某女。」受語、傳言、還報者,僧殘。男

子命比丘:「大德!往傳言某女。」受語、傳言,令弟子還報者,僧殘。男子命比

……「往傳言。」受語,令弟子往傳言,而自還報者,僧殘。男子命比丘……「往

傳言。」受語,令弟子傳言,弟子傳之,令他人還報者,兩者偷蘭遮。

<---------------------------------------------------------------------- ------>

(一五) 往時 6 ,受語傳告;歸時,不報者,偷蘭遮。往時,不受語;歸時,受

語傳報者,偷蘭遮。往時,受語語之;歸時,受語傳報者,僧殘。

(一六) 為僧、為塔、為病人而往理事務,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眠女、死女、外出、非女、黃門、爭執和解,為黃門作媒。

144(一) 爾時,一男子命一比丘:「大德!往語某女。」彼往問諸人:「某女住何

處乎?」「大德!在眠。」彼心生悔,「我非僧殘乎?」以此事白世尊。「比丘!非僧

殘,突吉羅。」

(二) 爾時,一男子命一比丘:「大德!往語某女。」比丘往而問諸人:「某女

於何處乎?」「大德!死矣。」……乃至……「大德!外出。」……乃至……「大德!

非女也。」……乃至……「大德!女黃門也。」彼心生悔……「突吉羅。」

(三) 爾時,或女人與夫爭執而往母家。所供養比丘和解之。彼心生悔……乃至

……「比丘!〔其女〕被離婚乎?」「世尊!無。」「比丘!〔其女〕非被離婚者,

不犯也。」

(四)爾時,一比丘為黃門作媒。彼心生悔,「我非僧殘乎?」以此事白世尊。「比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僧殘五終───

1 令作婦事(sunisabhobena),若依註,乃令作煮飯等家事,即以婦事待之。

2 令作婢事(dasibhogena bhunjanti),令作種田或清掃提水等勞役,即以婢事待之。

3 好沙門,原本為sumano,暹羅版本是sussamano,巴利《善見律》亦然,故從之。即沙門應

  如是不關愛欲事之意。

4 水得婦(odapattakin1),若依註,共取缽水灌手,共誓言:「願此水和合不離」,而為夫婦,

  為最正當之結婚式。

5 鐶得婦(obhatacumbata),若依註,如取薪等以鐶(cumbata墊子)置頭上而載物。取女鐶擲

  去而言:「汝來住我家為我婦」。即成為婦也。

6 往時云云,依覺音註而譯之。

<---------------------------------------------------------------------- ------>

       僧殘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中。時,阿羅毘之諸比丘共乞造房

舍,無主而自理,需建材無限量而此事無所終止。彼等乞求極多,言:「汝等與人、

汝等與工人、與牛、與車、與刀、與斧、與鋤、與鍬、與鋸、與蔓草、與竹、與文

若草、與婆婆草、與草、與土。」諸居士為此乞求而煩惱。見諸比丘則恐怖戰慄,

145 或改道而走、或翻臉、或閉戶,見牛誤以為比丘而奔逃。

    時,長老大迦葉於王舍城安居已,向阿羅毘出發,漸漸〔遊行〕至阿羅毘。於

是,長老大迦葉住於阿羅毘之阿伽羅婆寺中。時,長老大迦葉晨著下衣,持上衣與

缽,因乞食而入阿羅毘邑,諸居士見長老大迦葉,驚恐戰慄,或改道而走、或翻臉、

或閉戶。如是,長老大迦葉於阿羅毘邑行乞已,食後,由行乞歸,語諸比丘:「友!

原此阿羅毘豐饒而易得食,依施與之食生活容易。然,今日阿羅毘,飢饉難得食,

依施與之食生活非易。友!以何因緣,此阿羅毘飢饉難得食,依施與之食生活非易

耶?」時,諸比丘以此事告長老大迦葉。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 爾時,世尊隨意住於王舍城後,向阿羅毘遊行,漸漸遊行至阿羅毘。於是,

世尊住阿羅毘之阿伽羅婆寺中。時,長老大迦葉來至世尊處,頂禮世尊已,於一面

坐。坐已,長老大迦葉以此事白世尊。爾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僧而問阿羅毘

之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實共乞造房舍,無主而自理,需建材無限量而此事無

所終止耶?汝等向彼等乞求極多,言:『汝等與人……』見牛誤以為比丘而奔

逃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汝等愚人!何以共乞造房舍……此等〔事〕

無所終止,汝等於彼等……極多,言:『汝等與人……與土』耶?愚人!此非令

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語諸比丘曰:

(三)「諸比丘 1 !過去世有二兄弟仙人,住恆河邊。時,名為摩尼健大龍王,

渡恆河至弟仙人處,盤繞七圈 2 ,圈圈環繞彼,成大縑刀形立於彼頭上。諸比丘!

爾時,弟仙人恐怖其龍,形體枯瘦,容貌憔悴,筋脈悉現。兄仙人見弟仙人之形體

枯瘦,容貌憔悴,筋脈悉現,而對彼曰:『汝何故形體……悉現耶?』『尊者!此摩

尼犍大龍王,渡恆河來至我處,盤繞七圈,圍繞我身成大鐮刀形立我頭上。恐怖其

龍,〔故〕我形體……〔悉現〕。』『汝不欲龍王來乎?』『尊者!我不欲龍王來也。』

<---------------------------------------------------------------------- ------>

汝見其龍之何物耶?』『尊者!我見龍之頸飾有寶珠。』『然而,汝向龍王乞其摩

尼:「與我摩尼!我欲摩尼!」』

    時,摩尼犍大龍王,渡恆河至弟仙人處,立於一面。龍王於一面立已,弟仙人

如是言:『與我摩尼!我欲摩尼!』諸比丘!此時摩尼犍大龍王〔言:〕『比丘乞摩

尼,比丘欲摩尼。』即去。摩尼犍大龍王再渡恆河……至〔弟仙人處〕。弟仙人遙見

龍王,則對彼曰:『與我摩尼!我欲摩尼!』 此時龍王言:『 比丘乞摩尼,欲摩尼。』

即由其處折回。諸比丘!龍王三次渡恆河,弟仙人見龍王渡恆河,即對龍王曰:『與

我摩尼!我欲摩尼!』諸比丘!此時摩尼犍大龍王,以偈頌謂弟仙人:

147   我豐饒飲食          皆由摩尼出

      不與汝貪人          不復來汝庵

      壯者劍在手          脅我乞摩尼

      不與汝貪人          不復來汝庵

    諸比丘!其時摩尼犍大龍王言:『比丘乞摩尼,欲摩尼。』即歸而不復來。

    時,弟仙人,不見美麗之龍王,形體更枯瘦,顏貌憔悴,筋脈悉現。兄仙人見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弟仙人形體更……悉現,如是對弟仙人曰:『汝何故形體更……筋脈悉現乎?』『尊

者!我因不見美龍王,形體更……悉現也。』時,兄仙人為弟仙人說偈頌曰:

      勿求人之愛         貪求生憎怨

      梵士乞摩尼         龍去不復現

    諸比丘!彼畜生亦實不喜乞求,何況人乎?

(四) 諸比丘!昔一比丘住於雪山腹之一深林。近其深林處,有大深池。時,大

鳥群日中尋食於此池,夜往宿深林。諸比丘!時,彼比丘受鳥群亂鳴所擾,來我處

148 頂禮已,於一面坐。其比丘坐已,我對彼如是言:『比丘!諸事安適耶?易得食耶?

長途涉旅不疲怠耶?汝由何處來耶?』『世尊!諸事安好。世尊!易得食,長途之旅

不疲怠。世尊!雪山腹有大深林,近其深林有大深池,有大鳥群日中尋食彼池,日

沒回宿其深林。世尊!我為鳥群亂鳴所擾,故由彼處而來。』『比丘!汝不欲其鳥群

來耶?』『 世尊!我不願其鳥群來。』『然,比丘!汝往深林之處,於夜之初分,三

次唱言:「住此深林中之所有眾鳥聽我言,我要汝翼,汝等各與我翼!」夜之中分

……乃至……夜之後分亦……與我翼!」

<---------------------------------------------------------------------- ------>

    如是,諸比丘!其比丘入深林中,夜之初分三次唱言︰『住此深林中……與我

翼!』夜之中分亦……夜之後分亦…………與我翼!」』時,彼眾鳥因『比丘乞羽

翼,比丘欲羽翼。』而捨去此深林,從此,去不復還。比丘!彼畜生且不喜乞求,

何況人乎?

(五) 「諸比丘!昔良家子賴吒婆羅之父,以偈對賴吒婆羅曰:

      彼眾我不知         彼等且乞我

      汝是我之子         何故不來乞

      乞者人不愛 3       不得則憎怨

      故我不求汝         勿怨憎於我

    諸比丘!彼賴吒婆羅實是良家子,對己父且如是言,何況〔他〕人之對〔他〕

人乎?

149 (六) 諸比丘!諸居士之聚財,難集又難護。於此,愚人!汝等實如是於難集難

護之聚財,多乞求而住,言:『汝等與人、與工人、與牛〔……乃至……〕與土。』

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若比丘自乞造房舍,無主自理時,應如量而造。於此所謂如量者:長十二佛?

    4 、內廣七?手也。應率同諸比丘指示作處,應由此諸比丘於無難處、有行

    處指示作處;若比丘於有難處、無行處之作處,自乞造房舍,或不率同諸比丘

    指示作處,或過量者,僧殘。」

二(一) 「自乞」5 者,自乞求人、工人、斧、車、鉈、手斧、鋤、鑿……乃至

……草、土。

a   「造」者,自造或令他人造。

a ′「房舍」者,內部有塗抹、外部亦有塗抹或內外均有塗抹者。

    「無主」者,無其他任何人為施主,即或男、或女、或在家、或出家者。

    「自理」者,為自己而作。

    「應如量而造。於此所謂如量者:長十二佛?手」者,指外側之量而言。

    「內廣七?手」者,指內側之量而言。

(二)「應率同諸比丘指示作處」者,造房舍之比丘,乞求房舍之作處時,應至

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 ------>

    「諸大德!我自乞造房舍,無主而自理。諸大德!我今乞求僧伽檢視指示作處。」

150 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若全僧伽能檢視作處,得由全僧伽檢視之;若全僧伽不

能檢視作處時,得乞求其中有聰明賢能之比丘,知有難處、無難處、有行處、無行

處者之聽許。「諸比丘!當如是認可。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自乞造房舍,無主而為己。彼求僧檢視作處,

    若僧時機可者,請僧聽許某甲、某甲比丘,檢視某甲比丘之作處。』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求僧檢查作處,請僧聽許某甲、某甲比丘,

    檢視某甲比丘之作處。諸大德中,對於某甲、某甲比丘,檢視某甲比丘之作處,

    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

    僧已對於某甲、某甲比丘,檢視某甲比丘之作處聽許已。僧已忍,是故默然,

    我如是知解。』」

    彼被認准之比丘,往其作處檢視,應知有難處、無難處、有行處、無行處。若

是有難處、無行處者,應言勿作於此;若無難處、有行處者,應對僧伽報告無難處、

有行處。「其造房舍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一

    『諸大德!我自乞造房舍,無主而自理。

    諸大德!我求僧指示作處。』

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自乞造房舍,無主而自理。彼求僧指示作處,

若僧時機可者,僧當指示某甲比丘之作處。』如是表白。

151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乞求……。僧指示某甲比丘之作處。諸大德

中,指示某甲比丘之作處,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由僧指示某甲比丘之作處

已。僧忍……知解。』」

(三)「有難處」者,謂或有螞蟻之住處、或有白蟻 6 之住處、或鼠之住處、蛇

之住處、蜴之住處、百足之住處、象之住處、馬之住處、獅子之住處、虎之住處、

豹之住處、熊之住處、鬣狗之住處,此中某一畜生之住處;或七穀之生處、七菜之

生處;或屠殺處、刑場處、或塚墓處、園地處;或王地、象屋、馬屋、監獄、酒坊、

獄所、車道、四叉路、集會處、有幕處,此言「有難處」。

    「無行處」者,如牛車不得迥轉,四周階梯不得迴轉之處,此言「無行處」。

<---------------------------------------------------------------------- ------>

二一一

    「無難處」者,非螞蟻之住處、非白蟻之住處……非有幕處,此言「無難處」。

    「有行處」者,於牛車……階梯得迴轉者,此言「有行處」。

(四) 「自乞」者,謂自乞求人……土。

a 「造」者,自造或令他人造。

a ′「房舍」者,內部有塗抹、外部亦有塗抹或內外均有塗抹。

    「或不率同諸比丘指示作處,或過量」者,不由白二羯磨指示作處,或長或廣,

其量超過毛髮程度(甚微)。自造或令他造者,每所造 7 ,突吉羅。至〔最後之〕一

泥團未塗者,偷蘭遮。其泥團塗已者,僧殘。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152 三(一) 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一僧殘、二突吉

羅。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有行處者,一僧殘、一突吉羅。比

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處、無行處者,一僧殘、一突吉羅。比丘造房

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僧殘。

    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二突吉羅。比丘造房舍,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一二

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有行處者,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處,而於

無難處、無行處者,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

不犯也。

(二) 比丘造房舍,過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一僧殘、二突吉羅。比丘造房

舍,過量而於有難處、有行處者,一僧殘、二突吉羅。比丘造房舍,過量而於無難

處、無行處者,一僧殘、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過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一

僧殘。

    比丘造房舍,適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二突吉羅。比丘造房舍,適量而於

有難處、有行處者,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適量而於無難處、無行處者,一突吉

羅。比丘造房舍,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三) 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處,過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二僧殘、二突

吉羅。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處,過量而於有難處、有行處者,二僧殘、一突吉

羅。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處,過量而於無難處、無行處者,二僧殘、一突吉羅。

比丘造房舍,不被指示作處,過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二僧殘。

<---------------------------------------------------------------------- ------>

二一三

153 (四) 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二突吉羅。比丘

造房舍,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有難處、有行處者,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被指

示作處,適量而於無難處、無行處者,一突吉羅。比丘造房舍,被指示作處,適量

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五)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

行處者,一僧殘、二突吉羅……造彼房舍,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

者,不犯也。

(六)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而不命:「應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

處、有行處。」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一僧殘、二突

吉羅……指示作處,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七)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而不命:「應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

處。」造彼房舍,過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一僧殘、二突吉羅……適量而於無

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八)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而不命:「應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一四

無難處、有行處。」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處,過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二僧

殘、二突吉羅……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九)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亦命:「應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處、

有行處。」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彼聞:「造我之房舍,

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彼比丘應自往,或遣使云:「應被指示作

154 處,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若不自往或不遣使者,突吉羅。比丘命……造彼房舍,

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有行處。彼聞……遣使云:「應被指示作處,而於無

難處。」若……不遣使者,突吉羅。比丘命……「應被指示作處,而於有行處。」

……乃至……「應被指示作處。」……乃至……「應於無難處、有行處。」……

……「應於無難處。」……乃至……「應於有行處。」……突吉羅……造〔彼房

舍〕,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一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應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

處。」造彼房舍,過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彼聞:「為我造房舍,過量而於有難

處、無行處。」彼比丘自往,或遣使云:「應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

<---------------------------------------------------------------------- ------>

二一五

……〕「應於有行處。」……乃至……不犯也。

(一一)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應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

無難處、有行處。」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處,過量而於有難處、無行處,彼聞……

不犯也。

(一二)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應被指示作處,而於無難

處、有行處。」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造房舍者,三突吉

羅。……乃至……有難處、有行處造房舍者,二突吉羅。……乃至……無難處、無

行處造房舍者,二突吉羅。……乃至……無難處、有行處造房舍者,一突吉羅。……

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造房舍者,二突吉羅。……乃至……有難處、有

155 行處造房舍者,一突吉羅。……乃至……無難處、無行處造房舍者,一突吉羅。……

乃至……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一三)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應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

處。」……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又命:「應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

無難處、有行處。〕……不犯也。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一六

(一四) 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去,造彼房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

難處、無行處。彼若於房舍未成時來,由彼比丘云其房舍應與他人,或拆壞再造;

若不與他人或不再造者,一僧殘、二突吉羅。……比丘命:「汝等造我房舍!」而

去,造彼房舍,被指示作處,適量而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一五) 自造而未成,由己成之則僧殘。自造而未成,由他人成之亦僧殘。他人

造而未成,由己成之則僧殘。他人造而未成,由他人成之亦僧殘。

(一六) 造山窟、洞穴、草屋,為他人造,不犯也。除〔己之〕住屋,〔為公眾者〕

皆不犯也。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造房舍僧殘六終───

1 此故事參照Jataka No. 253(南傳藏第三十一卷)。

2 七圈,日譯為七里,原語sattakkhattum 意為七次,此即捲七圈之意,故如此譯之。

3 以下是賴吒波羅之回答,《五分律》於此間則加「賴吒波羅偈答」之語。

4 ?手(sugatavidatthi ?手亦作磔手。謂以手量物,以拇指及中指張開之長度,一般人是

  一尺二寸(姬周尺),而佛之?手為常人之二倍,故十二佛?手是二尺八寸八分,但覺音以佛

<---------------------------------------------------------------------- ------>

二一七

?手為常人之三倍。關於佛?手之長度,北傳漢譯律藏及註釋,異說甚多,尚有一說以

sugatavidatthi ,解為標準之張手,Rhys Davids英譯戒本用此。

5 「自乞」原本是samyacikaya,而前之戒文是sannacikaya,暹羅版亦是sannacikaya

6 白蟻原語是upacika ,日譯為白蛾。

7 造有關場所及量之不法房舍時,持斧往林而運木來,乃至造屋塗泥等動作,一一為突吉羅。

以塗泥而言,以手每塗一回之泥團為突吉羅;在最後二回,塗其一者為偷蘭遮;塗餘一回,

而屋成時則僧殘。

 

        僧殘 

  爾時,世尊在憍賞彌國 1 瞿師羅園中。爾時,長老闡陀之施主居士,如是對闡

陀曰:「大德!請示精舍地,我為大德令〔人〕造精舍。」如是,長老闡陀求精舍

地,伐村人、鎮人、市人、洲人、國人所奉祀之一神廟樹 2 ,諸人譏嫌非難:「為

156 何沙門釋子伐村人……國人所奉祀之神廟樹耶?沙門釋子傷一根 3 之生命。」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一八

    諸比丘聞諸人之譏嫌非難。彼等中有少欲之比丘亦譏嫌非難:「為何長老闡陀

砍伐村人……國人所奉祀之神廟樹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闡陀!汝實砍

伐村人……國人所奉祀之神廟樹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乃至……「愚

人!汝何以砍伐村人……國人所奉祀之神廟樹耶?愚人!人人於此樹作有生命想

4 。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造大精舍,有主而自理,應率同諸比丘指示作處,由諸比丘指示無難處、

    有行處之作處。若比丘於有難處、無行處之作處,造大精舍;若不率同諸比丘

    指示作處者,僧殘。」

a′「造」者,是自造或令他造。

     「大」者,謂有主精舍。

     「精舍」者,內部有塗抹、外部亦有塗抹或內外部均有塗抹者。

  a  「有主」者,有其他任何人為施主,即或男、或女、或在家、或出家者。

     「自理」者,為自己而作。

     「應率同諸比丘指示作處」者,應由造精舍之比丘,查察 5 精舍之作處……〔見

<---------------------------------------------------------------------- ------>

二一九

第六僧殘二(二)……云:「諸大德!我造大精舍,有主而自理。諸大德!我今乞

請僧檢視作處……此言「有行處」。

b′「造」者,是自造或令他造。

   「大」者,謂有主精舍。

   「精舍」者,內部有塗抹、外部亦有塗抹或內外部均有塗抹者。

b  「不率同諸比丘指示作處」者,不由白二羯磨指示精舍之作處,自造或令他造

157 者,每所造,突吉羅。至〔最後之〕一泥團未塗者,偷蘭遮。其泥團塗已者,僧殘。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三(一) 比丘造精舍,不被指示作處,而於有難處、無行處者……〔見第六僧殘

三(一),過量適量章於此不提〕……被指示作處,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二) 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處……有難處、無行

……被指示作處,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三) 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且不命:「應被指示作處,於無難處、

有行處。」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處,於有難處、無行處。……被指示作處,於無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二

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四)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又命:「應被指示作處,於無難處、

有行處。」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處,於有難處、無行處。彼聞:「造我精舍,不

被指示作處,於有難處、無行處。」由彼比丘自往或……不犯也。

(五)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又命:「應被指示作處,於無難處、

有行處。」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處,於有難處、無行處造精舍者,三突吉羅……

被指示作處,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處,於有難處、

(六)比丘命:「汝等造我精舍!」而去,造彼精舍,不被指示作處,於有難處、

無行處。彼若於未成時至……被指示作處,於無難處、有行處者,不犯也。

(七)自造而未成……〔同第六僧殘三(一五)、(一六)〕……最初之犯行者,不

犯也。

                                         ───造精舍僧殘七終───

1 僑賞彌國,《四分律》作拘啖毘國。

2 一神廟樹,《四分律》為尼拘律神樹(《四分律》卷第三,大正二二· 五八六中)。

3 一根(ekindriya,草木也,草木唯有身根,故言一根。

4 有生命想,原文jivasannino,日譯為「謂為有情」。

5 查察,原文sodheti ,日譯為「乞」。

<---------------------------------------------------------------------- ------>

二二一

            僧殘 

158 一(一)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時,長老沓婆摩羅子,生年七歲

即證阿羅漢果,凡是諸聲聞所應通達者,彼皆通達;於其上,彼已無更上之任何事

可作為,於所作亦無可復加者。時,長老沓婆摩羅子獨於靜處坐時,心起如是思惟:

「我生七歲而證得阿羅漢果,凡諸聲聞所應通達者,我皆通達;無更上之任何事可

作為,於所作亦無可復加者。我如何為僧眾服務?」於是,長老沓婆摩羅子,作是

思惟:「我當為僧眾分房舍,分配請食。」

(二)時,長老沓婆摩羅子,晡時,從靜坐而起,至世尊處。至已,頂禮而坐一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二二

面,摩羅子如是白世尊曰:「世尊!我在靜坐時……為僧眾服務。世尊!我如是思

惟:『我當為僧眾分房舍,分配請食。』 世尊!我欲為僧眾分房舍,分配請食。」

「善哉!沓婆!然則,汝沓婆當為僧眾分房舍,分配請食。」「是!世尊!」長老沓

婆摩羅子對世尊應諾。

(三) 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然而,諸比丘!僧伽當同意沓婆

摩羅子為分房舍人及分配請食人。諸比丘!應如是認可。最初,當乞請沓婆;請後,

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若僧時機可者,請僧伽同意長老沓婆摩羅子為分房舍人及分

配請食人。』 如是表白。

159 『大德僧!請聽!請僧伽同意長老沓婆摩羅子為分房舍人及分配請食人。諸長

    老中,對於同意長老沓婆摩羅子為分房舍人及分配請食人,忍者默然,不忍者

    請說。

    僧已認可沓婆摩羅子為分房舍人及分配請食人。僧已忍……知解。』」

(四) 已被認可之長老沓婆摩羅子,即分配同類比丘於同一處之房舍。比丘中之

<---------------------------------------------------------------------- ------>

二二三

誦經者,使彼等能相互合誦經,而為彼等分配於同一處之房舍;於比丘中持律者,

使彼等相互裁決律,而為彼等分配於同一處之房舍;比丘中之說法者,使彼等能相

互論法,則為彼等分配於同一處之房舍;凡坐禪比丘,使彼等互不妨礙,而為彼等

分配於同一處之房舍;說粗語而身體強壯者,即為彼等分配於同一處之房舍。因此,

彼等長老舒適而住。又,比丘中遲來者,為彼等入火光三昧,以其光分房舍。然而,

諸比丘亦有故意遲來者,〔思:〕「我等將能見長老沓婆摩羅子之神通力。」至沓婆

摩羅子處而如是言:「大德沓婆!為我等分房舍。」長老沓婆摩羅子對彼等曰:「長

老!願樂何處,我即分配於何處。」彼等即故意指示遠方。「大德沓婆!為我等分房

舍於耆闍崛山。大德!為我等分房舍於盜人嶽;分房舍於仙人山黑石崛。〔……乃至

……〕於毘婆羅山七葉崛〔……乃至……〕於尸陀林蛇鬚洞〔……乃至……〕於五

摩陀崛〔……乃至……〕顛陀伽崛〔……乃至…… 浮陀崛……乃至……〕多

160 浮陀園〔……乃至……〕耆婆伽梨園〔……乃至……〕分房舍於曼直林中之鹿園。」

長老沓婆摩羅子為彼等入火光三昧,由指頭出火行於前面,彼等亦從此光隨長老沓

婆摩羅子後而行。長老沓婆摩羅子如是分房舍於彼等:「此是臥?、此是座?、此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二四

是褥、此是枕、此是大便處、此是小便處、此是飲用水、此是洗淨水、此是杖、此

乃僧伽之會議處、此時可入、此時可出也。」長老沓婆摩羅子如是分配房舍於彼等,

再歸竹林也。

(五)爾時,有慈比丘 1 與地比丘,為新出家小德者故,彼等於僧眾中得惡房惡

食。其時,王舍城中之眾人喜歡供養諸長老比丘 2 熟酥、胡麻油、添味等備蓄食物。

然而,對慈比丘、地比丘則隨便給與屑米飯、酸粥等普通之食物。彼等食後,從乞

食歸來,問長老比丘曰:「尊者!於食堂,師等有何物耶?師等有何物耶?」部分

長老言:「友!我等有熟酥、有胡麻油、有添味。」慈比丘、地比丘對諸比丘曰:

「尊者!我等無有何物,唯有屑米飯、酸粥之常食,以應所需。」

(六)爾時,有一善飯居士,供養眾僧四種常施食。彼於食堂與妻子站立而侍候,

或捧飯、或捧湯、或捧胡麻油、或捧添味等。某日,善飯居士翌日請食,〔依順次〕

慈比丘、地比丘被指定應供。此日,善飯居士以事來僧園,至長老沓婆摩羅子處,

161 向彼頂禮後一面坐。坐已,長老沓婆摩羅子為善飯居士說法、開示……令歡喜。善

飯居士對長老沓婆摩羅子曰:「大德!於明日我家供食,指定何人耶?」「指定慈比

<---------------------------------------------------------------------- ------>

二二五

丘、地比丘。」時,善飯居士不悅而思:「為何有惡比丘將於我家食耶?」歸家後

令婢:「明日,受食者來,為彼等設座於穀倉,給與屑米飯添加酸粥。」「諾!主人!」

彼婢如是對善飯居士應諾。

(七) 時,慈比丘、地比丘言:「友!昨日善飯居士請食,指定我等。明日,我

等可受善飯長者及妻子共立侍候,或捧飯、或捧湯、或捧胡麻油、或捧添味等。」

彼等歡喜,通夜不能如常入眠。

    時,慈比丘、地比丘,於晨著下衣,持上衣與缽,至善飯居士家。其婢見慈比

丘、地比丘由遠方來,設?座於穀倉,對慈、地比丘曰:「大德!請坐!」

    時,慈比丘、地比丘如是思:「必是食事未成,此時使我等暫坐穀倉也。」然

而,彼婢持來屑米飯添加酸粥,言:「大德!請食!」「妹!我等來受常施食也。」

「大德!我知也。然而,昨日受我家主人之命:『明日,受食者來,為彼等設座於

穀倉,給與屑米飯添加酸粥。』大德!請食。」如是,慈比丘、地比丘言:「友!

昨日善飯居士來僧園,至沓婆摩羅子處,必是沓婆摩羅子於善飯居士前中傷我等。」

彼等憂惱,不能如常進食。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二六

162   時,慈比丘、地比丘食已,歸至僧園,收攝衣缽,於門外之倉庫蹲坐於僧伽梨

衣,赤面屈肩,垂首悲憤而困惑。

(八) 時,慈比丘尼至慈比丘、地比丘處,如是對彼等曰:「我頂禮大德。」如

是言時,慈比丘、地比丘亦不言。再次……三次,慈比丘尼對慈比丘、地比丘曰:

「我頂禮大德。」三次,慈比丘、地比丘皆不答。「我於大德有何過耶?何故大德不

答我耶?」「妹!我等如是被沓婆摩羅子所害,汝勿關心!」「大德!我能何為?」

「妹!汝若願意,今日,使世尊擯滅沓婆摩羅子。」「大德!我如何作?我能作何事

乎?」「妹!汝至世尊處,應如是言:『世尊!此有非善、非適法。世尊!應無恐懼、

無惱害、無危難之此處,而於此處有恐懼、有惱害、有危難。於無風處而起風,其

水若火,我實為沓婆摩羅子所犯也。』」「然!大德!」慈比丘尼應諾慈比丘、地比

丘,至世尊處,頂禮而立一面。於一面立已,慈比丘尼如是對世尊曰:「世尊!此

有非善……所犯也。」

(九) 爾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僧而問沓婆摩羅子曰:「沓婆!汝記憶如其

比丘尼所云之行為乎?」「世尊!如世尊之知我。」世尊再次……乃至……世尊三次

<---------------------------------------------------------------------- ------>

二二七

問長老杳婆摩羅子……「如……知我。」「沓婆!汝不能如此答。汝若為者言為,若

未為者當言未為。」「世尊!憶我生以來,夢中亦未曾行不淨法,況於覺醒時乎?」

163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曰:「然,諸比丘!擯滅慈比丘尼,應查問〔教唆此尼之〕

諸比丘。」言已,世尊起座而入精舍。於是諸比丘擯滅慈比丘尼。時,慈比丘、地

比丘對彼諸比丘曰:「諸師!勿擯滅慈比丘尼,彼尼無有何過,因我等瞋怒不喜〔沓

婆〕,欲擯斥之而教唆彼尼也。」「諸師!汝等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長老沓婆摩羅子

耶?」「然!諸師。」

    諸比丘中少欲者亦譏嫌非難:「為何慈比丘、地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長老

沓婆摩羅子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以無根波羅夷法誹

謗沓婆摩羅子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以無根波羅夷

法誹謗沓婆摩羅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

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對他比丘惡瞋不滿,而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之,〔思:〕『可能令彼

    由此梵行退墮。』彼於後時,或被詰問或不被詰問,其事情 3 無根者,因比丘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二八

    住於瞋志故者,僧殘。」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他比丘」者,是其他之比丘也。「惡瞋」者,是怒而不快、不喜、憤懣不平。

    「不滿」者,由瞋怒而不快、不喜、不滿意。

    「無根」者,不見、不聞、無疑念。

    「〔以……〕波羅夷法」者,以四波羅夷之一。

    「誹謗」者,自非難或令人非難之。

    「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墮」者,令從比丘法退墮、令從沙門法退墮、令從戒法

164 退墮、令從修德法退墮也。

    「後時」者,於彼誹謗時,經過剎那、頃刻、須臾者。

    「被詰問」者,究明其被誹謗之事柄。

    「不被詰問」者,不被追究所云何事。

<---------------------------------------------------------------------- ------>

二二九、

    「事情」者,有四事,論事、非難事、罪事、行事。

    「因比丘住瞋恚」者,由我云虛事、由我云妄事、由我云無實,我以不知而言

之。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三(一) 不見彼犯波羅夷法而誹謗彼:「我見汝犯波羅夷法。汝非沙門、非釋子,

不與汝共布薩、自恣、僧羯磨。」者,語語僧殘。云彼犯波羅夷法,不聞而誹謗彼:

「由我聞……」語語僧殘。云彼犯波羅夷法,不疑而誹謗彼:「由我疑……」語語

僧殘。

(二) 不見彼犯波羅夷法而誹謗彼:「汝犯波羅夷法,我見之、聞之……」語語

僧殘。不見彼……誹謗彼:「我見之、疑之……我見之、聞之、疑之……」語語僧

殘。

    不聞彼犯波羅夷法而誹謗彼:「我聞之、疑之……乃至……我聞之又見之……

乃至……我聞之、疑之、見之……」語語僧殘。

    不疑彼犯波羅夷法而誹謗彼:「我疑之、見之……我疑之、聞之……我疑之、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三

見之、聞之……」語語僧殘。

165 (三)見彼犯波羅夷法而誹謗彼:「汝犯波羅夷法,我聞之……我疑之……我聞

之、我疑之……」語語僧殘。聞彼犯波羅夷法而誹謗彼:「汝犯波羅夷法,我疑之

……乃至……我見之……乃至……我疑之、見之……」語語僧殘。疑彼犯波羅夷法

而誹謗彼:「我見之……乃至……聞之……乃至……見之、聞之…… 」語語僧殘。

(四) 見彼犯波羅夷法,於見有疑,不確信所見、不憶所見、忘失所見;於聞有

……忘失所聞;於疑有疑……忘失所疑而誹謗彼:「汝犯波羅夷法,我疑之、見

……乃至……我疑之、聞之……乃至……我疑之、見之、聞之……」語語僧殘。

(五) 不見彼犯波羅夷法而令〔他人〕誹謗彼:「汝犯波羅夷法被見之……」語

語僧殘。不聞彼……不疑彼……

(六)不見彼犯波羅夷法而令〔他人〕誹謗彼:「汝被見之、被聞之……乃至……

被見之、被疑之……被見之、被聞之、被疑之。」……」語語僧殘。不聞彼……不疑

……

(七)見彼犯波羅夷法而令〔他人〕誹謗彼:「汝被聞之……乃至……被疑之……

<---------------------------------------------------------------------- ------>

二三一

乃至……被聞之、被疑之。」……聞彼……疑彼……

(八)見彼犯波羅夷法,於見有疑……忘失所疑而誹謗彼:「汝被疑之、被見之。」

……乃至……忘失所疑而誹謗彼:「汝被疑之、被聞之。」……乃至……忘失所疑

而誹謗彼:「汝犯波羅夷法……被疑之、被見之、被聞之……」語語僧殘。

166 四(一)於不清淨有清淨之見、於清淨有不清淨之見、於不清淨有不清淨之見、

於清淨有清淨之見。

(二)有不清淨人犯一波羅夷法,若於彼有清淨之見,不被容許而以擯斥意言之

者,則一僧殘、一突吉羅。有不清淨人……被容許而以擯斥意言之者,僧殘。

    有不清淨人……不被容許而以叱責意言之者,一非難語罪與一突吉羅。有不清

淨人……被容許而以叱責意言之者,非難語罪。

(三)有清淨人不犯一波羅夷法,若於彼有不清淨之見,不被容許而以擯斥意言

之者,突吉羅。有清淨人……被容許而以擯斥意言之者,不犯也。

    有清淨人……不被容許而以叱責意言之者,一非難語罪與一突吉羅。有清淨人

……被容許而以叱責意言之者,非難語罪。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三二

(四)有不清淨人犯一波羅夷法,若於彼有不清淨之見,不被容許而以擯斥意言

之者,突吉羅……不犯也……一非難語罪與一突吉羅……非難語罪。

(五)有清淨人不犯一波羅夷法,若於彼有清淨之見……犯一僧殘、一突吉羅……

僧殘……一非難語罪與一突吉羅……非難語罪。

(六)於清淨人持不清淨之見、於不清淨持不清淨之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

不犯也。

                                              ───無根僧殘八終───

 

1 慈比丘、地比丘(Mettiya-bhummajaka bhikkhu),覺音註,此二比丘常作惡事,為六群比

  丘最初之二人。漢譯多為慈地比丘,似乎是指一人,《五分律》云慈地兄弟。

2 「眾人喜歡供養諸長老比丘」,原文manussa icchati theranam bhikkhunam……datum

  日譯為「諸居士長老供養諸比丘」。

3 其事情云云……原文amulakan c′eva tam adhikaranam hoti bhikkhu ca dosam pat1tt-

  hati samghadisesa依下文註釋,且在梵文戒本有sa……adhikaranam bhaved bhiksus

  canudhvamsayita dose pratisthed dosen′avocam iti samghavasesah故依此譯之。

<---------------------------------------------------------------------- ------>

二三三

         僧殘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慈比丘、地比丘下耆闍窟

167 山時,見牡羝羊與牝羝羊行淫。見已而作如是言:「友!然!我等以此牡羊名沓婆

摩羅子,此牝羊名慈地比丘尼。我等當如是言:『諸師!前我等聞而謗沓婆摩羅子。

然而,今我等自見〔彼〕與慈地比丘尼行淫。』」彼等以牡羊名沓婆摩羅子,其牝羊

名慈地比丘尼,彼等語諸比丘曰:「諸師!前我等聞而謗沓婆摩羅子。然,今我等

自見〔其〕與慈地比丘尼行淫。」諸比丘如是言:「諸師!勿作如是言,長老沓婆

摩羅子不為如是也。」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僧而問長老沓

婆摩羅子曰:「沓婆!汝憶如諸比丘之言乎?」「世尊!如世尊了知我。」再次,世

……乃至……三次,世尊言長老沓婆摩羅子…………了知我。」「沓婆!……

……況於覺醒時乎?」時,世尊告諸比丘曰:「然,諸比丘!應檢問此諸比丘。」

如是言已,世尊起坐而入精舍。

(二)爾時,彼諸比丘檢問慈比丘、地比丘之徒。被諸比丘檢問,彼等以此事告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三四

諸比丘。「諸師!汝等取異事中之某類似點,以波羅夷法誹謗沓婆摩羅子耶?」「然!

諸師!」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慈比丘、地比丘以異事中之……誹謗沓

婆摩羅子耶?」時,彼等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以異事中之……誹謗

沓婆摩羅子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以異事中之……

誹謗沓婆摩羅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

誦此學處──

168  任何比丘,對他比丘惡瞋不滿,唯取異事中之某種類似點1 ,以波羅夷法誹謗

     之,〔思:〕『〔由此〕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墮。』彼於後時,或被詰問或不被詰

     問,而言唯取其異事之某種類似點。因比丘住於瞋恚故者,僧殘。」二(一)

    「任何」者,……〔同第八僧殘二〕……不滿。

(二)「異事中之」者,或罪異事、或事異事。

    如何事為事之異事?言事是教誡事、犯罪事、行事之異事也。教誡事是……

犯罪事……行事是言事、教誡事、犯罪事之異事也。如是事乃事之異事。

<---------------------------------------------------------------------- ------>

二三五

 如何事為事之同事?言事是言事之同事、教誡事是教誡事之同事、犯罪事可能

是犯罪事之同事或異事。

    如何犯罪事是犯罪事之異事?不淨法波羅夷罪是不與取波羅夷罪、斷人命波羅

夷罪、上人法波羅夷罪之異事也。不與取波羅夷罪是……斷人命波羅夷罪……上人

法波羅夷罪是不淨法波羅夷罪、不與取波羅夷罪、斷人命波羅夷罪之異事。如是犯

罪事乃犯罪事之異事。

    如何犯罪事是犯罪事之同事?不淨法波羅夷罪是不淨法波羅夷罪之同事……

人法波羅夷罪是上人法波羅夷罪之同事。如是犯罪事乃犯罪事之同事。行事乃行事

之同事,如是事乃事之同事。

169 (三)「〔唯取〕類似點」者,類似有十種類似:種似、名似、種姓似、根似、罪

似、缽似、衣似、和尚似、阿闍梨似、房舍似。

    「種似」者,見剎帝利種犯波羅夷法後,見其他之剎帝利種而誹謗:「由我見

剎帝利種犯波羅夷法,汝非沙門、非釋子,與汝不共布薩、自恣、僧羯磨。」語語

僧殘。見婆羅門種……乃至……見吠舍種……乃至……見首陀種……語語僧殘。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三六

    「名似」者,見佛護……乃至……見法護……乃至……見僧護犯波羅夷法,見

其他之僧護……語語僧殘。

    「種姓似」者,見瞿曇姓……見目犍連姓……乃至……見迦旃延姓……乃至……

見婆斯達姓犯波羅夷法,見其他之婆斯達姓……語語僧殘。

    「相似」者,見〔身〕高者……乃至……見矮者……乃至……見黑者……乃至

……見白者犯波羅夷法……語語僧殘。

    「罪似」者,見犯輕罪而向彼以波羅夷法誹謗:「汝非沙門也……」語語僧殘?

    「缽似」者,見持鐵缽者……乃至……見持布缽者……乃至……持孫婆迦缽者

犯波羅夷法……語語僧殘。

    「衣似」者,見糞掃衣者……乃至……著居士衣者犯波羅夷法……語語僧殘。

    「和尚似」者,見某和尚弟子犯波羅夷法……語語僧殘。

    「阿闍梨似」者,見某阿閣梨弟子犯波羅夷法……語語僧殘。

170 「房舍似」者,見住某房舍者犯波羅夷法……語語僧殘。

(四)「以波羅夷法」者,以四波羅夷之一……〔同第八僧殘二〕……行事也。

<---------------------------------------------------------------------- ------>

二三七

    「唯取某種類似點」者,是對彼類似〔之部分〕,而取他人之類似〔部分〕。

    「比丘住瞋恚故」者,……〔同第八僧殘二〕……是故亦云「僧殘」。

三(一) 有比丘見犯僧殘,於僧殘有僧殘之見,若對彼以犯波羅夷誹謗:「汝非

沙門……不與僧羯磨。」如是,於犯罪異事取類似,語語僧殘。

    有比丘見犯僧殘,於僧殘有偷蘭遮之見……乃至……有波逸提之見……乃至

……有提舍尼之見……乃至……有惡作之見……乃至……有惡說之見,若對彼……

語語僧殘。

有比丘見犯偷蘭遮……乃至……波逸提……乃至……提舍尼……乃至……惡作

……乃至……見犯惡說,於惡說有惡說之見,若對彼……語語僧殘。有比丘見犯惡

說,於惡說有僧殘之見,於惡說有偷蘭遮、波逸提、悔過、惡作之見,若對彼……

語語僧殘。

作一一之根,結成環輪以〔記〕之。

(二) 有比丘見犯僧殘,於僧殘有僧殘之見,若對彼以犯波羅夷令〔他人〕誹謗:

「汝非沙門…………語語僧殘。有比丘見犯僧殘,於僧殘有偷蘭遮之見……乃至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三八

……有惡說之見……有比丘見犯惡說,於惡說有惡說之見,若對彼……語語僧殘。

(三)謂有其罪而自謗之或令謗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僧殘九終───

 

1 唯取某種類似點(kinci desam lesamattam upadaya),於覺音註有deso ti va lesamatto ti

va。在《善見律》和《五分律》有「若片若似片」,《十誦律》有「片若似片事」。以desa

lesamatta 別譯,但由文意上譯之。Rhys DavidS 在戒本之譯為some point or other of no

importance ,S. Gogerly譯為any little thing ,《四分律》亦為「片取」。在梵本是kacidsic

eva lesamatram dharmam,與巴利文稍有不同。又暹羅版在此,誤以lesamattamsesama-

ttam

         僧殘  

171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時,提婆達多至拘迦利迦、迦吒

<---------------------------------------------------------------------- ------>

二三九

無迦利、騫陀毗耶子、娑勿陀達之處作如是言:「友!來!我等對沙門瞿曇作破僧、

破〔法〕輪。〕拘迦利迦答提婆達多曰:〔友!沙門瞿曇是大神通者、大威力者,

我等如何對沙門瞿曇作破僧、破法輪耶?」「友!來!我等至世尊處要求五事:『尊

師!世尊以種種方便讚歎少欲知足、制欲、頭陀行、樂住、滅漏、精進。世尊!此

五法以種種方便成為少欲知足、制欲、頭陀行、樂住、滅漏、精進之勝法也。願世

尊:

     諸比丘盡形壽應為住蘭若者,至村落者罪。

    〔比丘〕盡形壽應為乞食者,受請食者罪。

    〔比丘〕盡形壽應為著糞掃衣者,受居士衣者罪。

     盡形壽應為樹下住者,住屋者罪。

     盡形壽應不食魚肉,食魚肉者罪。』

沙門瞿曇當不許此五事,我等以此五事告知眾人。友!我等由此五事,可以對沙門

瞿曇作破僧、破法輪。眾人實喜信貧苦行故。」

(二) 如是,提婆達多與友徒同至世尊處,頂禮退坐一面。坐已,對世尊曰:「尊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四

師!世尊以種種方便讚歎少欲知足……食魚肉者罪。」「止!提婆達多!欲住蘭若者

172 應住蘭若,欲住村落者應住村落,欲乞食者應乞食,欲受請食者應受請食,欲以著

糞掃衣者應著糞掃衣,欲受居士衣者應受之。提婆達多!我許八個月住樹下,亦〔許〕

不見、不聞、不疑之三清淨魚肉。」

    其時,提婆達多知「世尊不聽許五事」,甚喜而與友徒起坐,右繞世尊而去。如

是,提婆達多入王舍城,以五事告知眾人:「諸賢!我等至沙門瞿曇處,乞請五事:

『師尊!世尊以種種方便讚歎少欲知足……食魚肉者罪。』沙門瞿曇不聽許我等修

持此五事。」

(三) 爾時,眾人中無信心、無淨心、難覺者言:「此沙門釋子等是頭陀行者、

是制欲行者。然而,沙門瞿曇是奢侈者,是著念奢侈。」然而,眾人中有信心、有

淨心、有賢智、有覺者譏嫌非難:「為何提婆達多企圖對世尊破僧、破法輪乎?」

諸比丘聞眾人之譏嫌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提婆達多企圖破僧、

破法輪乎?」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提婆達多!汝實企圖破僧、破法輪乎?」

「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為何企圖破僧、破法輪乎?愚人!此非

<---------------------------------------------------------------------- ------>

二四一

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企圖破和合僧或取導致破僧之事件揭示〔於公眾〕而住立,諸比丘

    應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金圖破和合僧或取導致破僧之事件揭示〔於

    公眾〕而住立。尊者!應與僧伽和合。僧伽實為歡喜、和合、無諍,同一說戒,

173 安穩而住。』諸比丘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彼比丘捨

    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僧殘。」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

丘」之意。

a′「企圖破」者,如何使其分裂、有異、不和合,而求黨結眾。

「和合」者,僧伽是同住者,立於同一界者。

b′「取」者,提起也。

a 「導致破僧之事件」者,十八破〔僧〕事 1 也。

b 「揭示〔於公眾〕」者,示說〔於公眾〕

c「諸比丘」者,由有所見聞之其他比丘,彼等應如是言:「尊者!勿企圖破和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四二

合僧或取導致破僧之事件揭示〔於公眾〕而住立。尊者!應與僧伽和合,僧伽實為

歡喜、和合、無諍,同一說戒,安穩而住。」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

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聞〔企圖破僧〕而不言者突吉羅。

    彼比丘當被引至僧中諫告:「尊者!勿企圖破和合僧或取導致破僧之事件揭示

於公眾而住立。尊者!應與僧伽和合,僧伽實為……安穩而住。」二次言之……

……三次言之……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

    彼比丘當於〔僧中〕被諫告之。「諸比丘!當如是諫告。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

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企圖破和合僧,彼不捨其事。若僧時機可者,僧

伽為使某甲比丘捨其事而諫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不捨〔其事〕。僧為使某甲比丘捨其事而諫告之。

174 諸大德中,為某甲比丘捨其事而諫告之,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我二次言此

   ……乃至……我三次言此事……不忍者請說。

   某甲比丘為捨其事,由僧伽諫告已。僧已忍……我如是知解。』」

<---------------------------------------------------------------------- ------>

二四三

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者僧殘。僧殘罪者,除白突吉羅、二羯磨

語偷蘭遮外。

c′「彼比丘」者,彼破僧比丘。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三(一) 於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僧殘;於法羯磨有疑念而不捨者,僧殘;

於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僧殘。於非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

法羯磨有疑念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二)不被諫告者、捨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破僧僧殘十終───

1 十八破事,參照M.V.(大品)X.5,4.

僧殘

<---------------------------------------------------------------------- ------>

律藏 經分別 二四四

 

僧殘 十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其時,提婆達多企圖破僧、破法輪。諸

比丘如是言:「提婆達多非法語者、非律語者,為何提婆達多企圖破僧、破法輪乎?」

175  如是言時,拘迦利迦、迦吒無迦利、騫陀毘耶子、娑勿陀達對彼等諸比丘曰:

「諸長老!勿言如是。提婆達多是法語者、律語者。提婆達多是取我等所欲求、所

喜樂而語,了知我等〔所欲〕而語。是故對彼,我等應忍可。」諸比丘中少欲者……

非難:「為何有諸比丘對提婆達多之企圖破僧,隨順與結黨乎?」

     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諸比丘!實有比丘等對提婆達多之企圖破僧,隨順與結黨乎?」「世尊!實

然!」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對愚人提婆達多之企圖破僧,隨順與結黨乎?

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有比丘等,為彼比丘之隨順者、結黨者,若一人、若二人、若三人,而彼等

    如是言:『尊者!對彼比丘勿說何事,彼比丘是法語者,彼比丘是律語者。彼

<---------------------------------------------------------------------- ------>

二四五

    比丘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樂而語,知我等之〔所欲〕而語。是〔故〕對彼,

    我等應忍可。』諸比丘應對彼比丘等作如是言:『 尊者!勿作如是言,彼比丘

    非法語者,彼比丘非律語者。至於尊者等,亦勿歡喜破僧。尊者等應與僧伽和

    合。僧伽實為歡喜、和合、無諍,同一說戒,安穩而住。』

    諸比丘對彼比丘等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彼比丘捨其執,應三次

    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僧殘。」

a 「有比丘等」者,其他〔結黨〕比丘等。

a′ 「彼」者,其破僧比丘。

    「隨順」者,彼有此見、忍、樂,彼等亦有此見、忍、樂。

    「結黨」者,是立於彼之類、彼之側者。

    「若一人、若二人、若三人」者,或有一人、或有二人、三人。

   彼等如是言:「尊者!對彼比丘勿說何事,彼比丘是法語者、是律語者。彼比

176 丘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樂而語,知我等之〔所欲〕而語。是故,對彼,我等應忍

可。

僧殘 十一

<---------------------------------------------------------------------- ------>

律藏 經分別 二四六

b  「諸比丘」者,由有所見聞之其他比丘,彼等應如是言:「尊者!勿如是言,

彼比丘非法語者、非律語者。至於尊者等,亦勿歡喜破僧。尊者等應與僧伽和合。

僧伽實為歡喜、和合、無諍,同一說戒,安穩而住。」再次言之……乃至……三次

言之……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聞而不言者突吉羅。

    彼諸比丘當被引至僧中說:「尊者等!勿如是言,彼比丘……安穩而住。」再

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

    彼諸比丘當〔於僧中〕諫告之。「諸比丘!當如是諫告。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

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某甲、某甲比丘等,是某甲比丘企圖破僧之隨順、結黨者,

    彼等不捨其事。若僧時機可者,僧為令某甲、某甲比丘捨其事而諫告之。』如

    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某甲……不捨其事,僧為令某甲、某甲比丘捨其事而諫告之。

    諸大德中,為某甲、某甲比丘捨其事而諫告之,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我二

    次言此事,我三次言此事……不忍者請說。

<---------------------------------------------------------------------- ------>

二四七

    某甲、某甲比丘為捨其事,由僧伽諫告已。僧已忍……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者僧殘。僧殘罪者,除白突吉羅、二

羯磨語偷蘭遮外。

    二人、三人者,應於一處諫告之,以上者勿〔於一處〕諫告。

b′「彼比丘等」者,為隨順、結黨之諸比丘。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177 三(一) 於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僧殘;於法羯磨有疑念而不捨者,僧殘;

於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僧殘。於非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者,突吉羅;於非

法羯磨有疑念者,突吉羅;於非法羯磨而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二)不被諫告者、捨者,癡狂者、心亂者、痛惱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助破僧僧殘十一終───

僧殘 十一

<---------------------------------------------------------------------- ------>

律藏 經分別 二四八

      僧殘 十二 1

  爾時,佛世尊在憍賞彌〔國〕瞿師羅園。爾時,長老闡陀為不善行。諸比丘如

是言:「友!闡陀!勿為如是,此非淨法。」彼作是言:「友!汝等以為有何可言

我乎?我可教汝等也。佛是我等所有,法是我等所有,我等之聖主已得此法。譬如,

大風吹草、葉、樹片之穢物,集於一處;又,猶如諸川流山間之水草、青苔,集於

一處;如是,汝等由種種名、種種姓、種種生、種種家而出家,集於一處也。汝等

以為有何可言我乎?我應教汝等。佛是我等所有,法亦是我等所有,我等之聖主已

證法。」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長老闡陀由諸比丘如法言之,而以己為

不可言乎?」爾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闡陀!汝實由諸比丘如法言之,而以

己為不可言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為何由諸比丘如法言之,

178 而以己為不可言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

此學處──

    若比丘惡口性,於繫屬教誠中之學處,由諸比丘如法語之,而作自身不可共語,

<---------------------------------------------------------------------- ------>

二四九

   〔言:〕『尊者!對我勿說任何事若善若惡,我對尊者亦不說任何事若善若惡。

    尊者等,應禁止語我。』 諸比丘應對彼比丘作如是言:『 尊者!勿以己為不可

    共語。尊者!應以己為可共語。請尊者對諸比丘亦如法語之,諸比丘亦對尊者

    如法語之。如是,佛弟子眾由相互語、相互勉勵而增長。』

    諸比丘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彼比丘捨其執,應三次諫

    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僧殘。」

「若比丘惡口性」者,惡語而具有惡語之行法,不認許、不受〔他人之〕教誡。

   「於繫屬教誡中之學處」者,於波羅提木叉中所含之學處。

   「由諸比丘」者,由其他之諸比丘。

   「如法」者,依世尊所說之學處名為如法。

    由彼等言之,而以己為不可共語,〔言:〕「諸尊者!勿以若善若惡任何事語我,

我亦勿以若善若惡任何事語諸尊者等。諸尊者!應禁止語我。」之謂。

a 「諸比丘」者,由有所見聞之其他比丘,彼等應如是言:「尊者!勿以己為不

可共語。尊者!己應可共語。尊者亦可如法語諸比丘,諸比丘亦如法語尊者。如是,

僧殘 十二

<---------------------------------------------------------------------- ------>

律藏 經分別 二五

佛弟子眾實應如此相互語、相互勉勵而增長。」

179  應二次言……乃至……三次言……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羅。聞而

不言者突吉羅。彼比丘當被引至僧中勸告:「大德!勿以己為不可共語 ……乃至……

大增。」應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吉

羅。

    彼比丘當於〔僧中〕被諫告之。「諸比丘!當如是諫告。應由一總明賢能之比丘

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由諸比丘如法語之,而以己為不可共語。彼不捨

    其事,若僧時機可者,僧為令某甲比丘捨其事而諫告之。』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我如是知解。』」

由白突吉羅、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者僧殘。僧殘罪者,除白突吉羅、二羯磨

語偷蘭遮外。

a′「彼比丘」者,彼惡口性之比丘。

「僧殘」者!……乃至……是故亦云「僧殘」。

<---------------------------------------------------------------------- ------>

二五一

111 ( J )於法羯磨有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僧殘;於法羯磨有疑念……於非法羯磨

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二)不被諫告者、捨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惡口僧殘十二終───

1 此戒及下一條戒之順次,唯與《五分律》同,其他北傳漢譯律藏諸律皆相反。

    僧殘  十三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名為阿濕婆富那婆娑之無恥

惡比丘,住雞?山邑。彼等行如是非法行──自植花樹又教人植、自灑水或教人灑、

180 自摘花或教人摘、自結花或教人結、作一華莖之華鬘或教人作教人作、作二華莖之華鬘或

教人作、作如枝華莖之〔華鬘〕或教人作、作花環或教人作、作耳環或教人作、作

僧殘 十三

<---------------------------------------------------------------------- ------>

律藏 經分別 二五二

頭飾或教人作、作胸飾或教人作;彼等為良家之婦、為良家之女、為良家之童女、

為良家之媳婦、為良家之婢,運一華莖之華鬘或教人運、運二華莖之華鬢鬘或教人運、

運如枝華莖之華鬘或教人運、運花環或教人運、運耳環或教人運、運胸飾或教人運、

運頭飾或教人運也;彼等與貴家之婦、女、童女、媳婦、婢,同食一器、同飲一器、

同坐一座、同臥一床、同臥一地毯、同臥一被蓋、同臥一地毯被蓋;於非時食、飲

酒、掛華鬘、塗香油、或舞、或歌、或語、或戲樂、或彼等亦伴女人舞、女人以舞

伴彼等歌、女人以舞伴彼等語、女人以舞伴彼等戲樂、女人以歌伴彼等舞……女人

以語伴彼等舞……女人以戲樂伴彼等舞……女人以戲樂伴彼等戲樂。

(二)耽於八目碁、或耽於十目碁、或玩無盤碁、跳間遊戲、拔取、擲骰、棒打、

看手相、拋球、葉笛、玩鋤、倒立、玩風車、玩竹、玩車、玩弓、猜文字、猜他心、

占籤;或學象 1 、學馬、學車、學弓、學劍,又跑於象前、跑於馬前、跑於車前,

或跑去跑回、勇猛、拍手、摔角、拳鬥;又於舞台上攤開僧伽梨,對舞女言:「妹!

在此上舞。」又喝采 2 ,又行種種惡行。

(三)爾時,一比丘於迦尸安居已,為見世尊,往舍衛城之途中,至雞?山邑。

<---------------------------------------------------------------------- ------>

二五三

l81 時,其比丘晨著下衣,持外衣與缽,為乞食而入雞?山邑,於進退瞻前顧後,手之

屈伸皆整齊端莊,細目低視,威儀具足。眾人見彼比丘而如是言:「此是何者?似

懦弱而愚直,常無笑容。。彼至時,誰肯與食?我等之尊者阿濕婆富那婆娑之徒,溫

和可親、有悅人之語、滿面笑容而行,云:『來!善來!』面非無表情,明朗而自

啟話頭,言易解有趣之語,正應與彼等食物也。」一優婆塞見其比丘乞食於雞?山,

至其比丘處,頂禮而言曰﹕「大德!得食乎?」「賢者!不得食。」「大德!來!請

至我家。」

(四) 於是,優婆塞陪比丘至其家,供食已,作如是言:「大德!將往何處?」

「賢者!我為拜世尊往舍衛城也。」「然,大德!代我禮世尊足,而請言如是:『尊

師!雞?山邑之住處被污染。雞?山居住者,名阿濕婆富那婆娑是無恥之惡比丘也,

彼等行如是之惡行……又為種種之非法行。尊師!眾人先前有清淨信心者,今已不

淨而無信心;又,前有布施僧伽之道,今已斷矣!善比丘離去,只住惡比丘。尊師!

願世尊遣諸比丘於雞?山,重整雞?山之住處。』」

(五)「諾!賢者!」比丘許諾其優婆塞,從座而起,往舍衛城去。漸至舍衛城

僧殘 十三

<---------------------------------------------------------------------- ------>

律藏 經分別 二五四

祇樹給孤獨園,至世尊處。至已,禮世尊而退坐一面。與諸客比丘相互親切致意,

乃諸佛世尊之常法。爾時,世尊問其比丘曰:「比丘!諸事安適耶?易得食耶?長

途而來不疲倦耶?汝由何處而來耶?」「世尊!諸事安適,易得食,我長途而來不疲

倦。世尊!我於迦尸住安居已,欲來舍衛城見世尊,途中至雞?山邑。世尊!時,

我於晨著下衣,持上衣與缽,為乞食而入雞?山邑。一優婆塞見我行乞食,乃至我

處,行禮而曰:『尊者!得食乎?』『賢者!不得食』『尊者!來!請至我家!』

如是,世尊!其優婆塞陪我至其家,供食已,而如此言:『尊者!欲往何處耶?』

『賢者!我為見世尊至舍衛城去。』『然……重整雞?山之住處。』世尊!我因此而

來也。」

(六) 爾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眾而問諸比丘曰:「諸比丘!實有雞?山邑

之住者,名阿濕婆富那婆娑是無恥惡比丘,彼等如是行惡行──自植華樹……乃至

……行種種非法行耶?諸比丘!先前清淨而……住惡比丘耶?」「實然!世尊!」佛

世尊呵責:「諸比丘!為何彼等愚人行如是惡行──自植華樹或教人植……乃至

……行種種惡行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呵責已、說法已,告舍利

<---------------------------------------------------------------------- ------>

二五五

弗及目連曰:「舍利弗等!汝等至雞?山邑,往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處,舉行驅出雞?山之

183 羯磨。蓋彼等是汝等弟子故。」「世尊!我等如何與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舉行驅出雞

?山之羯磨?彼等比丘〔甚是〕兇惡粗暴也。」「然,舍利弗等!汝等與眾多比丘去。」

「然!」舍利弗及目連對世尊應諾。

(七)「諸比丘!應如是為。先警告阿濕婆富那婆娑之徒;警告已,使之憶念;

使憶念已,而令其自白其罪;自白其罪已,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穢污俗家而行惡行,彼等之惡行被見

    且被聞,被彼等所穢污之俗家亦被見且被聞。若僧時機可者,舉行羯磨,從雞

    ?山驅出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雞?山。』 如是表

    白。

    『大德僧!請聽!此……見且被聞。僧伽舉行羯磨,從雞?山驅出阿濕婆富那

    婆娑比丘。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雞?山。諸大德中,,對於阿濕婆富那婆

    娑比丘不得住雞?山,並作驅出雞?山之羯磨,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我再

僧殘 十三

<---------------------------------------------------------------------- ------>

律藏 經分別 二五六

    言此事……乃至……三次言此事,大德僧!請聽……請說。

    對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由僧伽舉行驅出雞?山之羯磨。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

    不得住雞?山。僧已忍,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八)爾時,以舍利弗與目連為首之比丘眾至雞?山邑舉行羯磨,將阿濕婆富那

婆娑比丘驅出雞?山。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不得住雞?山也。彼等由僧伽作驅出羯

磨而不如法離去,不落髮、不贖罪、不乞求諸比丘恕罪。〔卻〕反而責罵誹謗〔諸比

丘〕是隨愛、隨瞋、隨癡、隨怖之行惡行。〔然後〕或離去〔住處〕,或還俗也。

    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由僧伽作驅出羯磨,而

184 不如法離去,不行免罪之道,不乞求諸比丘恕罪;反責罵誹謗諸比丘是隨愛、隨瞋、

隨癡、隨怖之行惡行,或離去或還俗耶?」

    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阿濕婆富那婆娑由僧伽舉

行驅出羯磨,而不如法離去……乃至……還俗耶?」「實然!世尊」世尊呵責……

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依村或城鎮而住,以惡行穢污俗家。彼之惡行被見且被聞,由彼所穢

<---------------------------------------------------------------------- ------>

二五七

    之俗家亦被見且被聞。諸比丘應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是惡行穢污俗家

    者,尊者之惡行被見且被聞,又由尊者所穢污之俗家亦被見且被聞。尊者!請

    離去此住處!尊者!不得再住此處!』諸比丘如是言彼比丘已,比丘對諸比丘

    作如是言:『諸比丘是隨愛、隨瞋、隨癡、隨怖。對如是罪,或者驅出,或者

    不驅出。』諸比丘應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作如是言,諸比丘非隨愛、

    非隨瞋、非隨癡、非隨怖。尊者以惡行穢污俗家,尊者之惡行正被見且被聞,

    由尊者所穢污之俗家亦被見且被聞。尊者!離去此住處!尊者!不得再住此

    處。』

    諸比丘對彼比丘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彼比丘捨其執,應三次諫告。

    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僧殘。」

「若比丘依村或城鎮」者,村和鎮以及城市,即村和城鎮。

   「依……〕住」者,依此而有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物。

a  「穢污俗家 3 」者,以花、果、粉藥 4 、粘土、楊枝、竹、藥、作使者,以穢

污俗家之〔淨信〕。

僧殘 十三

<---------------------------------------------------------------------- ------>

律藏 經分別 二五八

185 a′「俗家」者,有四家,即剎帝利家、婆羅門家、吠舍家、首陀羅家。

       「惡行」者,植華樹、又令植,灑水、又令灑,摘花、又令摘,結花、又令結。

       「被見且被聞」者,被當前者所見,非當前者所聞。

       「由彼所穢污之俗家」者,以前清淨,因彼而不清淨,故由信而成不信。

       「被見且被聞」者,被當前者所見,非當前者所聞。

b      「諸比丘」者,應由有所見聞之其他比丘言:「尊者是污俗家之惡行者,尊者

……勿再住此處。」彼比丘由諸比丘如是言之,而對彼諸比丘作如是言:「……

不驅出。」

b ’「彼比丘」者,云污穢俗家之比丘。

c   「諸比丘」者,應由有所見聞之其他比丘言:「尊者!勿如是言……尊者勿再

住此處。」應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則突

吉羅。聞而不言者突吉羅。彼比丘當被引至僧中而言:「尊者!勿如是言……尊者

勿再住此處。」應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若捨則善,若不捨

則突吉羅。彼比丘當〔於僧中〕被諫告之。「諸比丘!當如是諫告。應由一總明賢能

<---------------------------------------------------------------------- ------>

二五九

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由僧舉行驅出羯磨,〔而言:〕「諸比丘隨愛、

     隨瞋、隨痴、隨怖之行惡行而不捨其事。」若僧時機可者,僧為令某甲比丘捨

     其執而諫告之。』 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知解。』」

由白突吉羅……除〔白突吉羅……〕偷蘭遮外。

c ’「彼比丘」者,被作羯磨之比丘。

186 「僧殘」者,僧眾對於其罪而給與別住,令其返歸原來〔之狀態〕,給與摩那埵

〔而後〕回復清淨,非數人、或一人〔之所業〕,是故云「僧殘」。對其罪聚之羯磨

之同義語,是故亦云「僧殘」。

三(一) 於如法羯磨有如法羯磨想而不捨者,僧殘;於如法羯磨有疑念……於非

法羯磨有非法羯磨想者,突吉羅。

(二)不被諫告者、捨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污家僧殘十三終───

僧殘 十三

<---------------------------------------------------------------------- ------>

律藏 經分別 二六

    諸大德!十三僧殘法已誦竟。〔前之〕九是從最初?成罪,〔後之〕四是至三次

    方成罪。比丘犯以上任何一項,知而覆藏幾日,則依其日數,彼比丘雖非願意

    亦當別住。別住竟,比丘更於六夜,應入比丘之摩那埵。比丘摩那埵竟,此處

    若有二十人之比丘僧伽時,可許彼復權。若二十人,雖缺少一人(即十九人)

    之比丘僧伽,欲使其比丘復權,彼比丘亦不得回復。又其諸比丘應受呵責,此

    乃於此時之如法行也。

    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

    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僧殘十三終───

      攝頌

出精身觸粗語    為己讚淫欲法

媒嫁造房精舍    無根類似破僧

助破惡口污家    此為十三僧殘

                                           ───十三〔僧殘〕章終───

<---------------------------------------------------------------------- ------>

二六一

    1 學象(hatthismim pi sikkhantiO, 依覺音註,是學占象術。次之學馬、車亦同樣。

2 喝采(nalatikam pi denti, Rhys Davids 之《巴英辭典》為「作不悅臉色」。若依註:「言

  【善哉!善哉!姊!】而以指立於己之額,更以指立於女人之額。」今依此譯為喝采。

3 穢污俗家(kuladusako)由己之惡行穢污俗家之淨信,以僧眾之華果持〔取〕與一居士時,

  如俗情之交往,即是穢污。如第四波羅夷一(三)所說之第四賊是也。

4 粉藥(cunna)、粘土(mattika),皆用於沐身、顏面之化妝品。若依大品六· 九,前者是用於病

  者,後者是用於無病者。

僧殘 十三

<---------------------------------------------------------------------- ------>

二六三

二不定法

187   諸大德!今誦出二不定法

           不定 

  爾時,佛世尊住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陀夷往來於舍衛城甚多施主

家。時,長老優陀夷之施主家女,已與一家之子。時,優陀夷晨著下衣,持上衣與

缽,至彼家問曰:「某女在何處耶?」彼等答言:「大德!已與某家之子。」其家

亦優陀夷之施主。如是,優陀夷遂至其家而問曰:「某女在何處耶?」彼等答言:

「大德!彼女在室內坐。」時,長老優陀夷即至女人處。至已,與彼女人共同於秘

密可淫屏處一對一而坐,見時閒談,見時說法1

    時,毘舍佉鹿子母有多子多孫,子孫康泰,幸運多福。〔故〕諸人逢祭祀、饗宴、

休日〔希望如其幸運多福〕而請毘舍佉最先進食。時,毘舍佉受請而至其家。毘舍

188 佉見長老優陀夷與女人於秘密屏處一對一而坐,言優陀夷曰:「大德!師與女人共

同於秘密可淫屏處一對一而坐,非如法、非隨順行也。大德!師雖非欲者,由此法

僧殘 十三

<---------------------------------------------------------------------- ------>

律藏 經分別 二六四

而使人惡信,故諸人不信也。」

    長老優陀夷不接受毘舍佉鹿子母之所言。如是,毘舍佉鹿子母離去,以此事語

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為何長老優陀夷與女人一對一共坐於秘密可

淫屏處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優陀夷!汝實與女人

一對一共坐於秘密可淫屏處耶?」「世尊!實然!」佛世尊呵責:「愚人!為何與女人

……乃至……〕一對一而坐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

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與女人一對一共於秘密可淫屏處坐,被可信之優婆夷發現,以三法中

之任何一法說之,或波羅夷、或僧殘、或波逸提。若比丘承認同坐,〔隨其所說〕

依三法中之任何一法處罰之,或以波羅夷、或以僧殘、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

之優婆夷所說,以處罰其比丘。名為不定法。」

二(一)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鬼女、畜生女。人女是指初生之女而言,何況

<---------------------------------------------------------------------- ------>

二六五

長大者乎?

a’ 「一對一」者,唯有一比丘、一女人也。

    「共」者,於同一處。

a   「秘密」者,見秘密、聞秘密也。見秘密者,目被遮掩,舉眉抬頭皆不得見。

聞秘密者,常語之不得聞。

b’ 「可淫」者,謂可行不淨之處。

189 「屏處」者,以壁、或以戶、或以鋪物、或以圍幕、或以木、或以柱、或以袋

2 等任何物遮覆之處也。

b   「坐」者,女人坐處,比丘近坐或臥之。比丘坐處,女人近坐或臥之,或共坐、

共臥之謂也。

    「可信」者,已達證果、得正見、解教法也。

    「優婆夷」者,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之信女者。

    「發現」者,見到之意。

(二) 以三法中之任何一法說之,或以波羅夷、或以僧殘、或以波逸提。比丘承

不定

<---------------------------------------------------------------------- ------>

律藏 經分別 二六六

認同坐者,依三法中之任何一法處罰之,或以波羅夷、或以僧殘、或以波逸提,或

由可信之優婆夷所說而處罰其比丘。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坐而行不淨。」彼比丘若承認者,應依其

罪處罰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坐而行不淨。」彼比丘若如是言:

「我實與坐,但無行不淨。」應依坐處罰之。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坐而行不淨。」彼比丘若如是言:「我非

坐,唯臥。」應依臥處罰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坐而行不淨。」

彼比丘若如是言:「我不坐,唯立。」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臥而行不淨。」彼比丘若承認者,應依其

罪處罰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行不淨。」彼比丘若如是言:「我

實臥,但未行不淨行。」應依臥處罰之。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行不淨。」彼比丘若如是言:「我非臥,

190 唯坐。」當依坐處罰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行不淨。」彼比丘若

如是言:「我非臥,唯立。」不應處罰。

<---------------------------------------------------------------------- ------>

二六七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坐而身相觸。」彼比丘若承認者,應依其

罪處罰之……乃至……「我實坐,但非身相觸。」應依坐處罰之……乃至……「我

非坐,唯臥。」應依臥處罰之……乃至……「我非坐,唯立。」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臥而身相觸。」彼比丘若承認者,應依其

罪處罰之〔……乃至……〕依臥處罰〔……乃至……〕依坐處罰〔……乃至……

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一對一於秘密可淫屏處而坐。」彼比丘若

承認者,應依坐處罰之〔……乃至……〕依臥處罰之〔……乃至……〕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乃至……〕見臥〔……乃至……〕依臥處罰〔……乃至……

依坐處罰〔……乃至……〕不應處罰。

    「不定」者,或波羅夷、或僧殘、或波逸提,非確定也。

   認到、認坐、認罪者,當依其罪處罰之。

認到、不認坐、認罪者,當依其罪處罰之。

認到、認坐、不認罪者,當依坐處罰之。

不定

<---------------------------------------------------------------------- ------>

律藏 經分別 二六八

    認到、不認坐、不認罪者,不應處罰。

    不認到、認坐、認罪者,應依其罪處罰之。

    不認到、不認坐、認罪者,應依其罪處罰之。

    不認到、認坐、不認罪,應依坐處罰之。

    不認到、不認坐、不認罪,不應處罰。

                                                  ───不定一終───

1 見時云云,若依覺音註,他人不接近時說世俗話,他人接近時即說法也。

2 袋(Kotthaliya,Rhys Davids 之《巴英辭典》為sack?故如此譯之。在暹羅版為kotthaliya

<---------------------------------------------------------------------- ------>

二六九

不定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優陀夷因世尊禁止於秘密可淫屏處

與女人一對一而坐,而與彼女人〔於露處〕秘密一對一而坐,見時閒談,見時說法。

毘舍佉鹿子母又受請至其家。毘舍佉見長老優陀夷與彼女人秘密一對一而坐,即如

是語長老優陀夷曰:「大德!師共女人秘密一對一坐,非如法、非隨順行也。大德!

師雖非欲者,由此法而使人惡信,故眾人不信也。〕 毘舍佉鹿子母雖如是言之,長

老優陀夷亦不接受。於是,毘舍佉即離去,以此事告諸比丘。諸比丘中……〔同第

一不定一,然於此省略〔可淫屏處」等語〕……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於非屏處坐,不是可淫處,而為適與女人語粗惡語處。若任何比丘於如是之

處,與女人一對一秘密而共坐,被可信之優婆夷發現,以二法中之任何一法說

之,或僧殘、或波逸提。若比丘承認同坐,依二法中之任何一法處罰之,或以

192 僧殘、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優婆夷所說,以處罰其比丘。此亦不定法。」

二(一)「若於非屏處坐」者,無壁、戶、鋪物、圍幕、木、柱、袋等任何物所

不定

<---------------------------------------------------------------------- ------>

律藏 經分別 二七

遮覆之處。

    「不是可淫處」者,不得為不淨行處之謂。

    「適與女人語粗惡語」者,言可與女人語粗惡語處。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此所謂「比丘」之意。

    「女人」者,人女而非夜叉女、鬼女、畜生女,有智而能知善語、惡語、粗語、

非粗語者。

    「共」者,於同一處……〔同第一不定二(一)〕……常語之不得聞。

    「坐」者,女人坐……

    「發現」者,見到之意。

(二) 以二法中之任何一法說之,或以僧殘、或以波逸提。比丘承認同坐者,依

二法中之任何一法處罰之,或以僧殘、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優婆夷所說而處罰

其比丘。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坐而身相觸。」彼比丘若承認者,應依其

<---------------------------------------------------------------------- ------>

二七一

罪處罰之。彼女人若如是言:「……大德……觸。」彼比丘若如是言:「我實坐,

但非身相觸。」依坐處罰之……乃至……「我非坐,唯臥。」應依臥處罰之……

……「我非坐,唯立。」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臥而身相觸。」彼比丘若承認者,應依其

罪處罰之……乃至……「我實臥,但非身相觸。」應依臥處罰之……乃至……「我

193 非臥,唯坐。」應依坐處罰之……乃至……「我非臥,唯立。」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聞大德與女人坐而語粗惡語。」彼比丘若承認者,應依

其罪處罰之。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聞大德……語。」彼比丘若如是言:「我實坐,

但不語粗惡語。」應依坐處罰之……乃至……「我非坐,唯臥。」應依臥處罰之……

乃至……「我非坐,唯立。」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聞大德臥而與女人語粗惡語。」…………唯立。」不

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我見大德與女人一對一秘密而坐。」彼比丘若承認者,應

依坐處罰之……乃至……「我非坐,唯臥。」應依臥處罰之……乃至……「我非坐,

不定

<---------------------------------------------------------------------- ------>

律藏 經分別 二七二

唯立。」不應處罰。

彼女人若如是言:「大德〔……乃至……〕臥〔……乃至……〕依臥處罰之〔……

乃至……〕依坐處罰之……乃至……〕不應處罰。

    「此亦」者,繼前而謂之。

    「不定」者,或僧殘、或波逸提,是故云「不定」。

  認到、認坐、認罪,依其罪處罰之。

    認到、不認坐、認罪,依其罪處罰之。

    認到、認坐、不認罪,依坐處罰之。

    認到、不認坐、不認罪,不應處罰。

    不認到、認坐、認罪,依其罪處罰之。

    不認到、不認坐、認罪,依其罪處罰之。

    不認到、認坐、不認罪,依坐處罰之。

    不認到、不認坐、不認罪,不應處罰。

                                                    ───不定二終───

<---------------------------------------------------------------------- ------>

二七三

    諸大德!二不定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

   「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

    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攝頌

      可淫處非然是不定

      是由佛世尊善制之

                                                     ───不定終───

<---------------------------------------------------------------------- ------>

 二七五

不定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

195 諸大德!今誦出三十尼薩耆波逸提。

    捨墮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瞿曇廟中。

     爾時,世尊聽許諸比丘〔受持〕三衣。六群比丘因世尊聽許受持三衣,以一三

衣入村,以其他三衣住僧園,以另外三衣沐浴。諸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何以

六群比丘蓄持長衣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諸比丘!汝等實

蓄持長衣耶?」「世尊!實然!」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蓄持長衣耶?愚人!

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蓄持長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爾時,長老阿難得長衣。長老阿難欲以此長衣奉贈長老舍利弗,適遇長老舍利

<---------------------------------------------------------------------- ------>

律藏 經分別 二七六

弗住沙祇。時,長老阿難念:「世尊制『禁蓄長衣』學處。我得此長衣,欲贈長老

196 舍利弗,長老舍利弗住沙祇,我當如何作耶?」於是,長老阿難以此事白世尊。

   「阿難!舍利弗幾日還耶?」「世尊!應在九日或十日還來。」爾時,世尊以是

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限於十日內聽蓄長衣。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

此學處──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限於十日內可蓄長衣。若過此者,尼薩耆

     波逸提。」

三(一)「衣已竟」者,〔安居後之衣時而〕令比丘作衣,或失、或壞、或燒、或

無得衣之望時〔令作衣〕 也。

「迦絺那衣捨已」1 者,從八事中之一事而捨,或由僧於中間捨。

「限於十日內」者,最長可蓄十日。

「長衣」者,非受持衣,未經說淨也。

「衣」者,六種衣2 中之任何一衣,謂應說淨3 之最下量。

(二)「若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者,於十一日明相出時,為尼薩耆。應捨於

<---------------------------------------------------------------------- ------>

二七七

僧、別眾或人。「比丘!應如是捨:

    其比丘至僧伽處已,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197 『諸大德!此衣由我蓄過十日,應捨之(捨墮衣)。我今以此捨於僧。』 捨已,

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之懺悔〕,還與所捨之衣。

    『大德僧!請聽!此衣乃某甲比丘之捨墮衣,已捨於僧。若僧時機可者,僧當

以此衣〔還〕與某甲比丘。』 

    〔或〕其比丘,至眾多比丘處,偏袒右肩……合掌白如是:『諸大德!此衣由

我蓄過十日,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諸大德。』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

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還與所捨之衣。

    『諸大德!請聽!此衣乃某甲比丘之捨墮衣,捨於諸大德已。諸大德!若時機

可者,此衣當還與某甲比丘。』

    〔或〕其比丘至一比丘處,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如是:『大德!此衣由我蓄

過十日,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大德。』捨已,自白懺悔其罪。應由彼比丘攝受其

罪,還與所捨之衣。〔言:〕『我以此衣與大德。』」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二七八

  於過十日有過想者,捨墮;於過十日有疑想者,捨墮;於過十日有不過想者,

捨墮。

    於非受持有受持想者,捨墮。

    於不說淨有說淨想者,捨墮。

    於不捨有捨想者,捨墮。

    於不失有失想者,捨墮。

    於不壞有壞想者,捨墮。

    於不燒有燒想者,捨墮。

    於不被奪有被奪想者,捨墮。

    捨墮衣,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

    不過十日而有過想者,突吉羅;不過十日而有疑想者,突吉羅;不過十日而有

不過想者,不犯也。

    受持十日以內、說淨、捨、失、壞、燒、被奪而取〔衣〕4、以親厚想5 取,

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 ------>

二七九

   其時,六群比丘捨衣不還與。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大德!不得不還

與捨衣,不還與者,突吉羅。」

捨墮  

198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以衣托於比丘等之手,唯著

安陀會及鬱多羅僧出遊諸國。其衣久置有污損,諸比丘曬其衣。長老阿難巡行諸房

時,見諸比丘正在曬衣。見已,至諸比丘處作如是言︰「友!此污損之衣,何人之

物耶?〕爾時,彼諸比丘以此事告阿難。長老阿難譏嫌非難:「何以諸比丘以衣托

於比丘等之手,唯著安陀會及鬱多羅僧出遊諸國耶?」如是,阿難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其諸比丘實以衣托於比丘等之手,唯著安陀會及鬱多羅僧出

遊諸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何以其愚人等以衣托於比丘

等之手〔……乃至……〕出遊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二八

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雖一夜離三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爾時,一比丘病於憍賞彌。親戚遣使至其比丘處,「大德!請來!我等看護〔汝

病〕。」諸比丘亦如是言:「友!請去!親戚看護汝〔病〕。」其比丘言:「友!世

199 尊制立學處,不得離三衣。我病不能帶三衣去,我不去。」以此事白世尊。爾時,

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為病比丘,聽許給與不失〔三〕衣之

認可。

    諸比丘!應如是與:其病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

如是:

   『諸大德!我病不能持三衣去。諸大德!我乞僧認許不失三衣。』

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因病不能持三衣去。彼乞請僧認許不失衣。若僧

時機可者,僧認許與某甲比丘不失衣。』如是表白。

<---------------------------------------------------------------------- ------>

二八一

   『大德僧!請聽……乞〔……不失衣〕,僧認許與某甲比丘不失衣。諸大德中,

    認許與某甲比丘不失衣,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依僧認許,與某甲比丘不失

    衣竟。眾僧已忍……知解。』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雖一夜離三衣者,除僧之認許外,尼薩耆波逸

    提。」

三(一)「衣已竟」者,比丘之作衣,衣或失、或壞、或燒,或無得衣之望而〔作

衣〕也。

   「迦絺那衣捨已」者,八事中依一事捨之,或依僧於其中間捨之。

   「雖一夜離三衣」者,離僧伽梨、鬱多羅僧或安陀會。

   「除僧之認許外」者,除比丘之許可者外。

   「尼薩耆」者,明相出現時即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

200 諸比丘!應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三衣,僧無認許我離一夜,應捨

之。我今以此捨於僧。」……乃至……〔僧6〕當還與。』……乃至…………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二八二

〔別眾〕當還與。』『……我還與大德。』」

(二) 聚落同界7 、異界,住處同界、異界,小屋同界、異界,塔同界、異界,

帳幕同界、異界,重閣同界、異界,別屋同界、異界,船同界、異界,隊商同界、

異界,田同界、異界,穀場同界、異界,園同界、異界,精舍同界、異界,樹下同

界、異界,露地同界、異界。

(三)「聚落同界」者,一族之聚落有籬,若衣置於聚落內,〔身〕應住聚落內〔此

為不失衣〕;若無籬,衣置一家,應住其家或〔身衣之距離〕擲石8 所及者,為不失

衣〕

    「聚落異界」者,多族之聚落有籬,衣置一家,應住於其家、或集會所、或村

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至集會所,衣置於擲石所及處,應住集會所、

住於村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衣置集會所,應住於集會所、村門下或擲

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聚落〕無籬,衣置一家,應住其家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

失衣。

(四)一族之住處,有籬而有種種幽室、種種內室,衣置住處之內,應住住處內;

<---------------------------------------------------------------------- ------>

二八三

無籬,衣置一室,應住其室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有多族之住處,有籬而有種種幽室、種種內室,衣置一室,應住其室、門下或

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無籬,衣置一室,應住其室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201 (五) 一族之小屋,有籬而有種種幽室、種種內室,衣置小屋內,應住小屋中;

若無籬……〔參照(四)〕多族之小屋……無籬……為不失衣。

(六)一族之塔(遠望之瞭望台),衣置塔中,應住塔中。多族之塔,有種種幽室、

種種內室,衣置一室,應住其室、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七)一族之帳幕,於帳幕內……〔參照(六)〕多族之帳幕……為不失衣。

(八)一族之重閣,於重閣內……多族之重閣……為不失衣。

(九)有一族之別屋,於別屋內……有多族之別屋……為不失衣。

(一)有一族之船,於船中……有多族之船,有種種幽室、種種內室,衣置於

一內室,應住其內室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一一)有一族之隊商,置衣於隊中,前後有七尺9 者,為不失衣;側面有一尺

者,為不失衣。有多族之隊商,以衣置隊中,若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二八四

(一二)有一族之田,若有籬,衣置田中,應住於田中;若無籬,擲石所及處者,

為不失衣。有多族之田,若有籬,衣置田中,應住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若無籬者,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一三)有一族之打穀場,若有籬,衣置於打穀場內,應住於打穀場內;若無籬,

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有多族之打穀場,若有籬,衣置打穀場內,應住於門下

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若無籬,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一四)有一族之園,若有籬〔……參照(一三)〕……若無籬……有多族之園……

若無籬,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202 (一五)有一族之精舍,若有籬,衣置於精舍內,應住於精舍內;若無籬,衣置

於精舍,應住於精舍中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有多族之精舍而有籬,衣置於

一精舍,應住於精舍內、門下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若無籬,衣置於一精舍,

應住其精舍內或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一六)有一族之樹下,日中〔樹〕蔭遍滿之時,衣置於蔭中者,應住於蔭中。

有多族之樹下,擲石所及處者,為不失衣。

<---------------------------------------------------------------------- ------>

二八五

(一七)「露地同界」者,於無村之空處,周圍以七尺為同界,其外者為異界。

(一八)於離衣有離衣想,除僧之認許者外,捨墮。於離衣有疑想,除僧之認許

者外,捨墮。於離衣有不離衣想,除僧之認許者外,捨墮。

    於不捉有捉想者……乃至……

    於不捨有捨想者……乃至……

    於不失有失想者……乃至……

    於不壞有壞想者……乃至……

    於不燒有燒想者……乃至……

    於不被奪有被奪想者,除僧之認許者外,捨墮。

    捨墮衣,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

    不離衣而有離衣想者,突吉羅;不離衣而有疑想者,突吉羅;不離衣而有不離

衣想者,不犯也。

(一九)夜明以前取衣、捨、失、壞、燒、被奪而取、以親厚想取、比丘僧認許

時、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二八六

        捨墮  

一(一)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一比丘得非時衣,於彼不

203 足以作衣(不夠長)。於是,其比丘〔欲令其延長而〕舉其衣反覆擦磨之。世尊巡行

房舍,見其比丘舉衣擦磨。見已,至比丘處言:「比丘!汝何故舉此衣反覆擦磨耶?」

「世尊!我得此非時衣而不足為衣,故我舉此衣反覆擦磨也。」「比丘!汝尚有得衣

之望乎?」「世尊!有也。」爾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得非時衣時,尚望能得衣者10 聽蓄之。」

(二) 爾時,諸比丘〔思:〕「由世尊聽許得非時衣時,尚望能得衣者可蓄之。」

而彼等得非時衣,蓄過一月,其衣聚束存於衣竿。長老阿難巡行房舍,見衣聚束存

於衣竿,言諸比丘曰:「友!聚束存於衣竿者是誰之衣耶?」「友!我等之非時衣,

望得衣故而蓄之。」「友!此衣蓄幾日耶?」「友!已過一月。」長老阿難譏嫌非難:

「何以諸比丘得非時衣而蓄過一月耶?」爾時,長老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言:〕

「諸比丘!比丘等得非時衣,實蓄過一月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

<---------------------------------------------------------------------- ------>

二八七

比丘!何以汝愚人等得非時衣,蓄過一月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比丘若可得非時衣,當由冀望〔衣〕之比

    丘納受。納受之後應速作〔衣〕。若非滿足時,唯限一月,其〔期限〕以內有望

    可滿足者,其比丘得蓄其衣。若蓄過此,雖有望〔滿足〕,亦尼薩耆波逸提。」

204 二(一)「衣已竟」者,……〔同捨墮二· 三(一)〕於其中間捨之。

a′ 「可得」者,或由僧、或由別眾、或由親戚、或由友得,或得糞掃衣、或由己

之財而得。

「非時衣11」者,非行迦絺那衣式時,於十一個月中得12者,於行迦絺那衣式

時,在七個月中得者。又於〔衣〕時中指名為〔非時衣〕而與者,此言非時衣也。

a 「冀望〕 者,期望納受者可納受之。

  「納受之後應速作」者,當於十日〔內〕作。

  「若非滿足時」者,作而不足。

  「限一月〔……〕其比丘得蓄其衣」者,最長可蓄一個月。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二八八

  「其以內……〕滿足」者,望於其期限以內滿足。

  「有望」者,可望由僧、或由別眾、或由親戚、或由友得,或得糞掃衣、或由

己之財而得之。

(二)「若蓄過此,雖有望」者,於得本衣之日得望衣,應在十日內作衣也。得

本衣以後,二日得望衣,應於十日內作。得本衣以後三日……乃至……四日……

……五日……乃至……六日……乃至……七日……乃至……八日……乃至……

……乃至……得本衣以後十日得望衣,應於十日內作之。

    得本衣以後,十一日……乃至……十二日……乃至……十三日……乃至……

四日……乃至……十五日……乃至……十六日……乃至……十七日……乃至……

八日……乃至……十九日……乃至……得本衣以後二十日得望衣,應於十日以內作

之。

    得本衣以後,二十一日得望衣,應於九日內作。二十二日……乃至……二十三

……乃至……二十四日……乃至……二十五日……乃至……得衣後,二十六日

者,應於四日內作之。二十七日……乃至……二十八日……乃至……得本衣以後,

<---------------------------------------------------------------------- ------>

二八九

二十九日得望衣者,應於一日內作之。

    得本衣以後,三十日得望衣,應於即日受持、說淨或捨;若不受持、不說淨或

205 不捨者,於三十一日之明相出時,為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

……乃至……『諸大德!此非時衣由我蓄過一月,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 

『〔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 『我當還與大德。』」

(三)得異於本衣之望衣,日限尚有餘時,不冀望〔衣〕者不應作。

    於過月有過想者,捨墮;於過月有疑想者……乃至……於過月有不過想者……

乃至……不受持而有受持想者……乃至……不說淨而有說淨想……乃至……不捨而

有捨想……乃至……不失而有失想……乃至……不壞而有壞想……乃至……不燒而

有燒想……乃至……不被奪而有被奪想者,捨墮。

    捨墮衣,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不過一月而有過想者,突吉羅;不過一月而

有疑想者,突吉羅;不過一月而有不過一月想者,不犯也。

(四)受持一月以內、說淨、捨、失、壞、燒、被奪而取、以親厚想取,癡狂者

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二九

      捨墮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陀夷之故妻出家為比丘尼。

其女常至優陀夷處,長老優陀夷亦常至其尼之處。時,長老優陀夷至其尼處給食。

時,長老優陀夷於晨著內衣,持上衣與缽,至其比丘尼處,於比丘尼前露出生支而

坐。其尼亦於長老優陀夷前露出生支而坐。時,長老優陀夷心起欲念,思念其尼之

生支而泄不淨。時,優陀夷言其尼曰:「妹!取水來,我欲洗安陀會。」「大德!取

206 來!我洗。」即以一分不淨以口取,一分投入於生支內,彼尼因此?娠。

    諸比丘尼言:「此比丘尼行非梵行而有娠也。」「大姊!我非是行非梵行也。」

以此事白諸比丘尼。諸比丘尼譏嫌非難:「何以大德優陀夷令比丘尼洗故衣耶?」

如是,諸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大德優陀夷令

比丘尼洗故衣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優陀夷!汝實令比丘

尼洗故衣耶?」「實然!世尊!」「優陀夷!〔比丘尼〕 是汝之親里耶?非親里耶?」

「世尊!非親里。」「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女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

<---------------------------------------------------------------------- ------>

二九一

是故,愚人!令非親里之比丘尼洗故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

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令非親里比丘尼洗、染、打故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 者,……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於二眾之受具戒者。

    「故衣」者,已著過之衣。

   令浣者突吉羅,被浣者捨墮。令染者突吉羅,被染者捨墮。令打者突吉羅,雖

一次被槌打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故衣

由我令非親里比丘尼洗之,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

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207 (二)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浣故衣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

浣、染故衣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浣、打故衣者,一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二九二

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浣、染、打故衣者,一捨墮、二突吉

羅。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染故衣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染、

打故衣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染、浣故衣者,一捨墮、

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染、打、浣故衣者,一捨墮、二突吉羅。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打故衣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打、

浣故衣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打、染故衣者,一捨墮、

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令打、浣、染故衣者,一捨墮、二突吉羅。

    於非親里有疑念……乃至……於非親里有親里想……乃至……

    浣他人之故衣者,突吉羅。令浣尼師壇者,突吉羅。令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者

浣之,突吉羅。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

不犯也。

(三)由親里之比丘尼浣之、以非親里比丘尼為助力時、不語而浣、令浣新衣、

<---------------------------------------------------------------------- ------>

二九三

令浣衣以外之資具、令式叉摩那、令沙彌尼〔浣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

也。

       捨墮  

一(一)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爾時,蓮華色比丘尼住舍衛城。

208時,蓮華色比丘尼晨著內衣,持上衣與缽,為乞食而入舍衛城。於舍衛城乞食已,

受食後歸,為日中入定休息而至安陀林。入於林中,坐於一樹下休息。時,巧於賊

業之諸賊,殺牝牛,持其肉入安陀林。賊主見蓮華色比丘尼於日中休息,坐於一樹

下。見已,作如是思惟:「若我子弟見之,可能害此比丘尼。」〔是故〕即由他路而

行。時,其賊主取已煮熟肉中最佳之肉,而入於棕櫚葉之籠,懸掛於蓮華色比丘尼

附近之樹上,云:「施與沙門婆羅門中見者,請持去!」而離去。蓮華色比丘尼由

三昧起,聞賊主言此語。於是,蓮華色比丘尼取其肉而歸住房。時,蓮華色比丘尼,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二九四

過夜取其肉,以鬱多羅僧包之,飛於空中再現於竹林中。

(二)時,世尊為乞食而入村落,留長老優陀夷以護精舍。時,蓮華色比丘尼至

優陀夷處,作如是言:「大德!世尊往何處耶?」「妹!世尊為乞食而入村落也。」

「大德!請以此肉供奉世尊。」「妹!汝以此肉使世尊喜悅。汝若與我安陀會,我亦

如是因安陀會而將得喜悅。」「大德!我等女人衣實甚難得,此乃我最後之第五衣,

我不能與。」「妹!譬如人與象亦應與之草。如是,汝供奉肉於世尊,亦應與我安陀

會也。」如是,蓮華色比丘尼被長老優陀夷強索,即與安陀會而歸住房。諸比丘尼

受取蓮華色比丘尼之衣缽,而對蓮華色比丘尼曰:「大姊!汝之安陀會在何處耶?」

209 蓮華色比丘尼以此事告諸比丘尼。諸比丘尼……非難:「何以長老優陀夷受取比丘

尼之衣耶?女人得衣甚難。」時,諸比丘尼以此事語諸比丘,諸比丘中少欲者……

非難:「為何長老優陀夷受取比丘尼之衣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言:〕「優陀夷!汝實受比丘尼之衣耶?」「實然!世尊!」「優陀夷!汝親里耶?非

親里耶?」「非親里也,世尊!」「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女不知威儀、非威儀,淨

行、非淨行。是故,愚人!汝受非親里比丘尼之衣。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

<---------------------------------------------------------------------- ------>

二九五

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從非親里比丘尼之手受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爾時,諸比丘畏慎不受比丘尼之交易衣。諸比丘尼……非難:「大德!何以不

受我等之交易衣耶?」諸比丘聞比丘尼等之譏嫌非難。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受五眾之交易衣,即比丘、比丘

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之交易衣〕也。諸比丘!聽許接受此等五眾之交易

衣。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受非親里比丘尼之衣,除交易外,尼薩耆波逸提。」

三(一)「任何」者,……〔見捨墮四· 二(一)〕……出家者也。

210  「衣」者,六衣中之一衣,應說淨之最下量〔以上〕之謂也。

     「除交易外13」者,交換除外也。

     〔決定接〕受而將要受14 時,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

「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由我以非交易受於非親里比丘尼,應捨之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二九六

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二)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捨墮。於非親里有疑想而受衣

者,除交易外是捨墮。於非親里有親里想而受衣者,除交易外是捨墮。

    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之〔比丘尼〕受衣,除交易外是突吉羅。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

不犯也。

(三) 親里者、交易物、與輕物得重物時、與重物得輕物時、比丘以親厚想而取

之、以暫取想而取之、除衣外而受其他資具、由式叉摩那受之、由沙彌尼受之,癡

狂者、最初之犯行者,

不犯也。

          捨墮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優波難陀釋子善能說法。

<---------------------------------------------------------------------- ------>

二九七

爾時,一長者子至長老優波難陀處,敬禮而一面。其長者子坐已,由長老優波難

陀釋子說法……而令歡喜。時,其長者子由於優波難陀釋子之說法……歡喜而對長

老曰:「大德!有所需要者請說,凡是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藥物,其中任何

211 一種,我等得與大德。」「賢者!汝若有意與我者,請以汝此著用之一外衣與我。」

「大德!待我回家。歸家,從我著用之外衣或比此更好之衣送來。」長老優波難陀

釋子再次對長者子如此曰……三次〔……乃至……〕「請……與我。」「大德!我等

良家之子,唯〔著〕一外衣如何回去。大德!請待我歸家,我歸家即以此著用之一

外衣或比此更好之衣送來。」「賢者!汝無施與之意而言乎?汝言出而不與。」如是,

長者子由於長老優波難陀釋子強索而與一外衣而去。

(二)諸人見長者子而如是言:「賢者!汝何故〔唯〕著一外衣而還耶?」時,

長者子以此事語眾人。眾人……非難:「此等沙門釋子多求不足,因彼等說法而請

求施與,實非容易。為何說法被長者子請求施與時,而取長者子之衣耶?」諸比丘

聞眾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乞長者子

之衣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乞長者子之衣耶?」「實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二九八

然!世尊!」「優波難陀!是汝親里或非親里耶?」「非親里也。」「愚人!非親里對

非親里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汝乞非親里長者子之衣。

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非親里居士或居士婦乞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212   爾時,眾多比丘從沙祇長途往舍衛城。於途中,盜賊出現而奪比丘〔之衣〕。時,

彼諸比丘〔思:〕「世尊禁止向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乞衣。」故畏慎而不乞衣,恰

如裸形外道而來舍衛城,向諸比丘致敬。諸比丘如是言:「友!邪命士好!彼禮諸

比丘。」彼等言:「友!我等非邪命士,我等是比丘。」諸比丘如是言長老優波離

曰:「優波離大德!請檢問彼等。」如是,長老優波離檢問諸比丘已,告諸比丘等

曰:「友!彼等是比丘,以衣給與彼等。」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諸比

丘裸形而行乎?宜以〔軟〕草或〔樹〕葉覆之而行也。」

    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被奪

衣或失衣者,聽許向非親里之居士、居士婦乞衣。最先住〔僧〕之住處,若僧有精

<---------------------------------------------------------------------- ------>

二九九

舍衣、臥布、敷布、褥覆(墊具之表層布)者,可受取以覆身。若僧無精舍衣、臥

布、敷布、褥覆者,可以草或葉覆之而行,不得裸形而行。裸形而行者,突吉羅。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於非親里之居士、居士婦乞衣者,除具其條件外,尼薩耆波逸提。

    於此所謂之條件者,比丘衣被奪時,或失衣之時,是其條件也。)

三(一)「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居士」者,謂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婦」者,謂住俗家之婦人。

213 「衣」者,六衣中之一衣,當說淨之最下量之物。

    「除具其條件外」者,具其條件除外。

    「衣被奪」者,比丘之衣被王、賊、賭者或任何人所奪。

    「失衣」者,比丘之衣或被火燒、水流或為鼠、蟻所嚙或著破之。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

(二) 除具其條件外而乞者,將要乞時,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

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衣為我未具條件向非親里

之居士乞來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

『我當還與大德。』」

(三)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除具其條件外,乞衣者,捨墮。於非親里有疑想,

除具其條件外,乞衣者,捨墮。於非親里有親里想,除具其條件外,乞衣者,捨墮。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

不犯也。

(四)具其條件時、親里者、被招待者、為他而乞者、依己之財者,癡狂者、最

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 ------>

        捨墮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六群比丘至衣被奪之比丘處,作

如是言:「友!被奪衣、失衣者,世尊聽許向非親里居士、居士婦乞衣。友!〔去〕

乞衣!」「友!我等所得衣已足矣。」「我等為諸長老乞衣。」「友!去乞焉!」時,

六群比丘至諸居士處,作如是言:「賢者!有衣被奪之比丘來,請與彼等衣。」如

214 此乞甚多衣。時,一居士坐於集會處,言他居士曰:「賢者!有衣被奪之比丘來,

我等已以衣與彼等。」彼亦如是言:「我等亦與之矣!」其他〔居士〕亦如是云:

「我等與之矣!」彼等……非難:「何以沙門釋子不知量而多乞衣耶?沙門釋子可

作布商或開商店矣!」諸比丘聞居士等……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

以六群比丘不知量而多乞衣耶?」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不知量而

多乞衣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何以不知量而多乞衣耶?

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彼比丘,非親里之居士、居士婦有多衣供奉而令恣意擇取,彼比丘最多亦當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由其衣中取用內衣、外衣。若取用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一)「若彼比丘」者,意指衣被奪之比丘。

    「非親里」者,……〔見捨墮六· 三(一)〕……謂住於俗家之婦人。

    「有多衣」者,有多量之衣。

    「供奉而令恣意擇取」者,謂令師隨所欲擇取之。

    「彼比丘最多亦當由其衣中取用內衣、外衣」者,若失三衣者,當受二衣;失

二衣者,當受一衣;失一衣者,任何物皆不可受也。

    「取用過此」者,乞此〔二衣〕以上,將要受用時,突吉羅;至手者,捨墮。

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為我從非親里居士處過

215 量求來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

『我當還與大德。』」

(二)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乞衣過此者,捨墮。於非親里有疑想……〔見捨墮

· 三(三)〕……不犯也。

(三) 云:「我取餘額。」即取而去、云:「餘額是汝物。」而與之、非被奪衣

<---------------------------------------------------------------------- ------>

故與時、非失衣故與時、親里者、受請者、依己之財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

不犯也。

      捨墮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一居士對其婦作如是言:「以衣施

與優波難陀大德。」一乞食比丘聞此居士語,即至優波難陀釋子處,對彼如是言:

「友!優波難陀!汝大福德之人也。某處一居士對其婦言:『施衣與優波難陀。』」

「友!彼乃我檀越也。」如是,長者優波難陀釋子至居士家而言彼曰︰「賢者!汝

實欲以衣與我乎?」「大德!我實如是思惟:『我以衣與優波難陀大德。』」「賢者!

汝若欲以衣與我者,應與如是之衣,如與我無著用之衣,與我何用?」

    時,其居士……非難:「此等沙門釋子多求而不知足,以衣與彼等實非容易

為何大德優波難陀未被我請,先來我處,於衣作指示耶?」諸比丘聞此居士之……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未受請先至居士家,

216 於衣作指示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未受請先至居士家,

於衣作指示耶?」「實然!世尊!」「優波難陀!汝之親里或非親里乎?」「世尊!非

親里也。」「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

汝未受請,先至非親里之居士家於衣作指示。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若為比丘豫備衣資,以此衣資購衣,使某甲比丘披覆,

    此時若其比丘未受請先往,就其衣作指示:『善哉!賢者!以此衣資購如斯之

    衣與我披覆!』 望求好衣故,尼薩耆波逸提。」

二(一)a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居士」者,謂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婦」者,謂住俗家之婦人。

a′ 「若為比丘」者,為比丘,以比丘為對象,欲與比丘披覆。

    「衣資」者,或黃金、或錢、或真珠、或寶珠、或珊瑚、或鐵板、或綿布、或

<---------------------------------------------------------------------- ------>

絲、或綿。

    「此衣資」者,意指豫備〔交換之〕物。

    「購」者,交換也。

    「使披覆」者,施與之意。

    「此時若其比丘」者,指定比丘而豫備衣資時有關之比丘。

    「未受請先往」者,於未言:「大德!汝需如何之衣耶?要我購如何之衣耶?」

之前。

    「往」者,往其家或至某處。

    「就其衣作指示」者,言希望或長、或寬、或厚、或軟柔者。

217 「此衣資」者,豫備物之意。

b’ 「購」者,交易也

    「如斯」者,或長、或寬、或厚、或軟。

b   「與我披覆」者,施與我之意。

    「望求好〔衣〕故」者,冀望佳或冀望高價。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由彼言購或長衣、或寬衣、或厚衣、或軟衣,在令購之時,突吉羅;至手者,

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當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衣由我

未受請先至非親里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而得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

『〔僧〕當還與。』『〔別眾〕 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二)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未受請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於非

親里有疑想,未受請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於非親里有親里想,未

受請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

不犯也。

(三)親里者、受請者、為他人者、依己之財者、令欲購高貴衣者購便宜衣,癡

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 ------>

      捨墮  

  爾時,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一居士對他居士如是言:「我將以衣

令大德優波難陀釋子披。」彼居士亦云:「我亦將以衣令大德優波難陀釋子披。」

一乞食比丘聞彼居士等之談話。於是,其比丘至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處,而言彼曰:

「友!優波難陀!汝大福德人也。在某處,一居士對他居士如是言:『我將以衣令

218 大德優波難陀釋子披。』彼亦如是言:『我將以衣令優波難陀大德披。』「友!彼等

乃我檀越也。〕如是,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至彼等居士家,對彼等如斯言:「賢者!

汝等實欲以衣與我乎?」「大德!我等實如是思惟,我等將以衣與優波難陀大德披。」

「賢者!汝等若欲以衣與我披者,應與如是之衣;若以我不欲披用之衣與我,何

用?」爾時,彼等居士……非難:「彼等沙門釋子多欲而不知足,以衣與彼等實非

容易。為何優波難陀大德,我等未請先來,就其衣作指示耶?」諸比丘聞彼等之……

非難。彼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未受請先至居士家,

就其衣作指示耶?」如是,其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未受請先至居士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家,就其衣作指示耶?」「實然!世尊!」「優波難陀!汝之親里或非親里耶?」「非

親里也。」「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人!

汝未受請先至居士家,就其衣作指示。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

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兩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各自為比丘豫備衣資,思:『我等將各自以此衣

    資,各自購衣,與某甲比丘披覆。』此時若其比丘未受請先往,就其衣作指示:

   『善哉!賢者!以各自衣資,兩人共同購如斯一衣與我披覆!』望求好衣故,

    尼薩耆波逸提。」

219 二「〔若…… 為比丘」者,……〔見捨墮八· 二(一)〕……欲與比丘也。

    「兩」者,二人也。

    「非親里」者,非繫屬……

    「居士」者,謂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婦」者,謂住俗家之婦人。

    「衣資」者,謂黃金、或錢、或真珠、或寶珠、或珊瑚、或鐵板、或綿布、或

<---------------------------------------------------------------------- ------>

絲、或綿。

    「此衣資〕 者,指豫備物之意。

    「購」者,交易。

    「與〔……〕披」者,施與之意。

    「此時若其比丘〕者,指定比丘而豫備衣資時〔被指定〕之比丘。

    「未受請先〔往〕」者,未受請而前來。

    「往」者,……

    「就其衣作指示」者,或長……

    「此衣資」者,為豫備之物。

a ’「兩人共同」者,二人一齊。

    「如斯」者!……

    「與我披覆」者,施與我之意。

a   「望求好〔衣〕故」者,冀望佳、冀望高價。

    由彼言購若長衣、若寬衣、若厚衣、若軟衣,在令購時,突吉羅……〔同捨墮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三一

· 二(一)(三)。然「非親里居士、居士婦」換為「親里居士、居士婦」等〕

……令欲購高貴之衣者購便宜衣,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之檀越大

臣,遣使者送衣資於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言:「以此衣資購衣。然後,以此衣與優

波難陀大德披!」如是,其使者至優波難陀釋子處而作是言:「大德!此衣資乃為

220 大德送來。大德!請取衣資。」如是說已,長老優波難陀對其使者曰:「賢者!我

等不取衣資。然而,我等時機到時,當取淨衣。」於是,使者對長老優波難陀釋子

曰:「大德!誰是執事人耶?」

    爾時,一居士為某事務來僧園。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謂使者曰:「賢者!其

優婆塞為諸比丘之執事人也。」時,使者令優婆塞同意,至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處而

<---------------------------------------------------------------------- ------>

三一一

對長老曰:「大德!長老所指示之執事人居士,我已得其同意。大德!屆時,請往〔彼

處〕,彼以衣施與師。」爾時,其大臣遣使者至長老優波難陀處,〔言:〕「大德!請

受用此衣!我等冀望大德受用此衣!」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對其優婆塞亦不言何

事。其大臣再遣使者至優波難陀釋子處,〔言:〕「大德……冀望……。」優波難陀

釋子對其優婆塞亦勿語何事。大臣三次遣使者至優波難陀釋子處。「大德!……冀望

受用此衣。」

(二)爾時,市民有集會,由市民訂規約:「後至者課五百錢。」時,長老優波

難陀釋子至優婆塞處而對他曰:「賢者!我要衣。」「大德!請待今日一夜。今日,

市民有集會,由市民訂規約,後至者課五百錢。」〔長老言:〕「賢者!今日,與我

衣。」而執其衣帶。如是,優婆塞因長老優波難陀之強索,為優波難陀釋子購衣而

後至。諸人對其優婆塞曰:「大德!汝何故後至乎?取汝五百錢。」

    爾時,其優婆塞以此事言彼等。眾人……非難:「彼等沙門釋子,多欲而不知

221 足,為彼等之執事人實非容易。何以優婆塞言:『大德!請待今日一夜。』而不能

待耶?」諸比丘聞眾之……非難。彼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長老優波難陀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三一二

釋子於優婆塞言:『請待今日一夜。』 而不能待耶?」如是,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優波難陀!汝實於優婆塞言:『大德!請待今日一夜。』 而不能待耶?」「實然!

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為何於優婆塞言:『大德!請待今日一夜。』而

不能待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三) 若王、若大臣、若婆羅門、若居士以使者為比丘送衣資,言:『以此衣資

購衣,與某甲比丘披。』其使者至比丘處而如是言:『大德!為長老送來衣資,

長老當領受此衣資。』其比丘對其使者而作是言:『賢者!我等勿領受衣資,

我等適當之時,當受淨衣。』其使者如是言其比丘日:『長老有執事人乎?』

 諸比丘!冀望衣之比丘當指示執事人、淨人或優婆塞而言:『賢者!其人乃諸

比丘之執事人。』其使者得執事人之同意,至其比丘處而如是言:「大德!長

老所示之執事人,我已得其同意矣。長老!屆時,請往〔彼處〕,彼當以衣與

尊師。」諸比丘!若有冀望得衣之比丘,可至執事人處,二三次催促:『賢者!

我要衣。』二三次催促,而得其衣者可;若不得者,四次、五次至六次,為〔其

<---------------------------------------------------------------------- ------>

三一三

衣〕而寂默立之;四次、五次至最多六次,寂默立之,得其衣者可;過此盡力

求得者,尼薩耆波逸提。若不得時,至送衣資之施主處,自去或遣使者。『諸賢!

汝等為比丘送來衣資,對其比丘無任何之利益。卿等當取還自己之物,以免汝

等失自己之物。』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也。

二(一)「〔若……〕為比丘」者,為比丘,以比丘為對象,要與比丘也。

   「王」者,為統治之人。

   「大臣」者,食王之俸祿者。

   「婆羅門」者,婆羅門種姓之人也。

   「居士」者,謂除王、大臣、婆羅門外,其他之居士。

   「衣資」者,為黃金、或錢、或真珠、或寶珠。

   「以此衣資」者,為豫備之物。

   「購」者,為交易之意。

   「與〔……〕披」者,施與之意。

  若其使者至比丘處而言:「大德!為長老而持來此衣資,請長老受領衣資!」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三一四

其比丘如是對其使者曰:「……賢者!其人乃諸比丘之執事人也。」不應如是說:

「與彼!」或「彼蓄之!」或「當交易!」或「彼當購之!」

    若彼使者得執事人之同意,至比丘處而作如是言:「大德!長老所指示之執事

人,我已得其同意。請長老時機到來,往矣!彼當以衣與汝。」諸比丘!冀望得衣

之比丘至執事人處,當二、三次催促。「賢者!我要衣。」當勿云:「與我衣!持我

衣來!交易我衣!去購我衣!」二次言之……乃至……三次言之……乃至……

    若得者善;若不得者,至彼處寂默〔為其衣〕而立,不得坐、不得取食、不得

223 說法。若問:「汝為何而來?」之時,即云:「賢者!知之。」若坐、若取食、或

說法者,即立破15 。應二次立、三次立。

    四次〔說〕催促者,可得四次〔默〕立;五次促之者,得立二次;六次促之者,

不得立。

(二)若越過此限求得此衣,得之,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

人。「諸比丘!應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衣由我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

默立而得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

<---------------------------------------------------------------------- ------>

三一五

『我當還與大德。』」

    若不得時,至送衣之施主處,當自往或遣使者:「諸賢!汝等為比丘送衣,對

於比丘無領受何等之利益,卿等當取還自己之物,勿失自己之物。」

    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此乃於此時之隨法行。

(三)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過想而得者,捨墮。三次以上催促,六

次以上默立,有疑想而得者,捨墮。三次以上催促,六次以上默立,有減想而得者,

捨墮。

    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過想者,突吉羅。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

默立,有疑想者,突吉羅。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有減想者,不犯也。

(四)三次催促、六次默立、三次以下催促、、六次以下默立、不催促而與、施主

催促而與,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第一迦絺那品───

           攝頌

      十日與一夜        一月及浣取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三一六

      非親里指示        兩人及使送

1 迦絺那(kathina ),施與安居三月間精進比丘之衣,得受持至十二月十五日之五個月間,至同

  日應捨之。持此迦絺那衣者,有得蓄長衣等五項優惠。「迦絺那衣捨已」是十二月十五日以後,

  又於「八事之因緣捨已」以後(參照大品七)。kathina 是堅固之意,故北傳漢譯律藏作堅固

  衣或功德衣。

2 六種衣,依覺音註:khoma(驅磨衣,即麻布)、kappasika (劫貝衣,即綿布)、koseyya(高

  世耶衣,即絹布)、kambala (欽婆羅衣,即毛布)、sana(娑那衣,即粗麻布)、bhanga(婆

  伽衣,即大麻布、紵布)。

3 vikappanupagapacchimamvikappana ,北傳漢譯律藏為說淨、淨施、作淨、分別等語譯

  之。比丘得過分之衣時,行儀式轉施一知友比丘,成為其比丘之物,而自己保管之,於必要

  時可使用。所以是形式的授與儀式。但,真實施與時,有時亦有說淨。說淨有二種(參照單

  墮五十九戒)。今所謂長衣,係指應說淨之最下量以上之衣(財),其以下之衣雖有剩餘者,

  不成為長衣。其量如何?覺音註云:長二?手、寬一?手,即佛之八指和四指之量。

  此語亦出於大品八· 二十一· 一,Rhys Davids 以此譯為The limit for size of a robe up

  to which it ought to be habded over to another Bhikkhu.(校勘者註:日譯所引覺音註係

  指衣大小之量,應說多少件數之量為適合文義。)

<---------------------------------------------------------------------- ------>

三一七

4 原本ganhanti暹羅本為ganhati,以下同。

5 以親厚想捉(取)之(vissasam ganhanti,謂當使用親友等之衣時,心裡想:「彼不但不

  怒,反而歡喜。」有如此信賴心。因非是己有,故非長衣。

6 以下,為捨於僧之衣當還與之、捨於別眾之衣當還與之、捨於個人亦當還與之等三事之略說。

  各戒之下亦同此。

7 同界(ekupacara),在此中,雖身與衣相離,但此區域內不算離衣。異界(nanupacara)即為離

  衣區域。

8 擲石所及處(hattapasa),普通人投石之落石範圍,但人力不同,《善見律》為十五肘以內。

9 abbhantara 註為十四肘;北傳漢譯律藏為七間、或七尺;依《四分律》為八樹之中間即七間,

  各間七弓,故成四十九弓。

10 原本之c1varapaccasa,應如暹羅本作c1varapaccasaya

 

11 非時衣(akalac1vara),指衣時(是正式作衣之時期)以外所得之衣。衣時(c1varakala)者,在

   安居後一個月(七月十六日八月十五日,即迦提月)得迦絺那衣時,即此一個月,再加四

   個月。今指以外之時,言十二個月及七個月。

12 原本upannamuppannam之誤寫。

13 交易(parivattaka),讓度衣之交換時,交換後還所有主。

14 payoge ,依註:欲接受而伸手等動作,及至入手之動作。

15 立破(thanam bhanjati),依覺音等註,催促衣有語促(codana)和默立(thana)二種。可三次語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三一八

  促、六次默立;即一語相當於二默,故得六語十二默,若四語可得四默,若五語可得二默之

  理也。下文示此。今云立破,即失去默立之效果,只許默立一次之意。

       捨墮    一一

224 爾時,佛世尊在阿羅毘邑阿伽羅婆精舍。其時,六群比丘至養蠶家如是言:「賢

者!多煮蠶繭與我等,我等欲作雜絹絲之臥具。」彼等譏嫌非難:「為何沙門釋子

來我等之處而作是言:『賢者!多……欲作〔……〕臥具。』耶?此於我等亦是福

薄不善之業,我等為生活、為妻子之故,而多造此小生物之殺生。」諸比丘聞眾人

……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亦非難:「何以六群比丘至養蠶家而作是言:『賢

者!多……欲作臥具。』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至養

蠶家而作是言:『賢者!多……欲作臥具。』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

「愚人!汝等為何至養蠶家而作是言:『多 ……欲作臥具。』耶?愚人!此非令未

<---------------------------------------------------------------------- ------>

三一九

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以雜絹絲作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一)「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乃至……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a 「若以……作」者,雖雜一絹絲,自作或教人作者,突吉羅;作成者,捨墮。

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乃至……『諸大德!此雜絹絲之臥

具,由我自作,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

『我當還與大德。』」

a ’「臥具1 」者,攤開而製作,非織物也。

225(二) 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捨墮;自作未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捨墮。

    他人未作成而自令作成者,捨墮;他人未作成而他人令作成者,捨墮。

    為他人作或令作者,突吉羅;由他人作而獲得受用者,突吉羅。

    作傘蓋、地毯、幕、長枕、枕,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一

<---------------------------------------------------------------------- ------>

律藏 經分別 三二

  爾時,佛世尊在毘舍離大林重閣講堂。其時,六群比丘以純黑色羊毛令作臥具。

諸人巡行精舍,見而……非難:「何以沙門釋子以純黑色羊毛令作臥具乎?宛如在

家受欲者。」諸比丘聞彼等諸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

群比丘以純黑色羊毛令作臥具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

作純黑色羊毛之臥具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令作純

……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令作純黑色羊毛之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任何」者,……「比丘」之意。

   「黑」者,有二黑,生黑或染黑也。

   「臥具」者,攤開而製作,非織物也。

226 「令作」者,自作或教他人作也。欲令作之……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

應如是捨:『諸大德!此純黑色羊毛之臥具,由我所作。』……最初之犯行者,不

<---------------------------------------------------------------------- ------>

三二一

犯也。」

        捨墮   一三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思:〕世尊禁止作純

黑色羊毛之臥具。於是,彼等僅於邊緣加白色羊毛,仍以純黑色羊毛令作臥具。諸

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唯邊綠加白色羊毛,仍以純黑色羊毛令作

臥具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僅於邊緣加白色羊毛而

……乃至……〕令作臥具乎?」「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為何僅於

邊緣加白色羊毛……令作臥具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

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作新臥具時,當取二分純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

    毛。若比丘不取二分純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而令作

捨墮 一三

<---------------------------------------------------------------------- ------>

律藏 經分別 三二二

    新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新」者,取「作」而言。

    「臥具」者,攤開而製作,非織物。

    「作〔……〕時」者,正在自作或教他人作時。

    「取二分純黑色羊毛」者,即加入二多羅量。

    「第三分白色羊毛」者,即一多羅量之白色羊毛。

    「第四分褐色羊毛」者,即一多羅量之褐色羊毛。

227 「若比丘不取二分純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者,謂不

入白色羊毛一多羅、褐色羊毛一多羅,而作新臥具,或令人作,欲作之時,突吉羅;

作成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臥具由我

不加白色羊毛一多羅,褐色羊毛一多羅而作,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

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自作未成而令作成之者……〔見捨墮一一· 二(二)〕……受用者,突吉羅。

    入白色羊毛一多羅和褐色羊毛一多羅而作、入其以上之白色羊毛和其以上之褐

<---------------------------------------------------------------------- ------>

三二三

色羊毛而作、以純白色羊毛和純褐色羊毛而作,作傘蓋、地毯、幕、長枕、枕,癡

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四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諸比丘年年令作臥具。彼等言:

「與羊毛!欲羊毛!」而多求多乞。眾人……非難:「何以沙門釋子年年令作臥具,

言:『與羊毛!欲羊毛!』而住於多求多乞乎?我等臥具,作一次存用五年或六年,

我等有諸嬰兒排大小便、或被鼠所嚙。然而彼等沙門釋子年年〔……乃至……〕住

於多求多乞乎!」諸比丘聞眾人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以諸

比丘年年令作臥具!……與羊毛……住於多求多乞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

228 尊。「諸比丘!比丘等實年年令作臥具,……與羊毛……住於多求多乞乎?」「實然!

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等年年令作臥具!……與羊毛……住於多求

捨墮 一四

<---------------------------------------------------------------------- ------>

律藏 經分別 三二四

多乞乎?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令作新臥具者,應持用六年。其臥具若於六年以內,或捨或不捨,而

    令作新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爾時,一比丘病於憍賞彌。諸親戚遣使至比丘處,〔言:〕「大德!歸來!我等

看護〔汝〕病。」諸比丘亦如是言:「友!去!親戚要看護汝病。」彼比丘言曰:

「友!世尊已制立學處,『若比丘作新臥具者,應持用六年。』我有病,不能持臥具

去。我無臥具,不易安身,我不去。」以此事白世尊。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

丘曰:「諸比丘!當聽許與臥具認可。諸比丘!應如是與:其病比丘至僧眾處已,

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如是:

   『諸大德!我病不能持臥具而往。諸大德!我乞請僧認許臥具。』

應二次乞請、三次乞請。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此某甲比丘因病不能持臥具而往,彼求僧認許臥具,若僧時

<---------------------------------------------------------------------- ------>

三二五

229 機可者,僧與某甲比丘認許臥具。』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此……求認許臥具,僧與某甲比丘認許臥具。諸大德中,與

    某甲比丘認許臥具,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僧與某甲比丘認許臥具竟。僧已

    ……知解。』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新作臥具者,應持用六年。其臥具若於六年以內,或捨或不捨,而作

    新臥具者,除僧之認許外,尼薩耆波逸提。」

「新」者!……非織物。

   「作」者,自作或令他作也。

   「應持用六年」者,最少持用六年。

   「若於六年以內」者,六年以下也。

   「捨其臥具」者,施與他人也。

   「不捨」者,不與任何人也。

   「除僧之認許外」者,僧不認許,而自作或令他作新臥具,將要作者,突吉羅;

捨墮 一四

<---------------------------------------------------------------------- ------>

律藏 經分別 三二六

作已者,捨墮。應捨於僧、別〔……乃至……〕『諸大德!此臥具由我於六年以內,

僧不認許而作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

與。』『我當還與大德。』」

    自作未成而自令作成者,捨墮……他未作成而他令作成者,捨墮。

    六年作、六年以上作、為他人作或令作、由他人作而獲得受用,作傘蓋、地毯、

幕、長枕、枕、得僧認許,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五

230 一(一)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尊對諸比丘曰:「諸比丘!

我欲入靜處三月,除一送食比丘外,任何人皆不應至我處。」「諾!世尊!」諸比丘

應諾世尊,除一送食比丘,誰皆不至世尊處。

    爾時,舍衛城僧制規約:「友!世尊欲入靜處三月2 。『除一送食比丘外,誰皆

<---------------------------------------------------------------------- ------>

三二七

許至世尊處。』若至世尊處者,應處以波逸提。」時優波斯那朋健陀子率眾至

世尊處,頂禮世尊,退坐一面。與客比丘互相問訊,乃是諸佛之常法。世尊對退坐

於一面之長老優波斯那朋健陀子如是言:「優波斯那!諸事安穩否?乞食易得乎?

長旅而來不疲倦乎?」「世尊!我等輕安,乞食易得,遠路來而不倦也。」時,長老

優波斯那之弟子比丘坐近世尊。時,世尊對其比丘曰:「比丘!汝喜糞掃衣乎?」

「世尊!我不喜糞掃衣。」「比丘!汝何故是糞掃衣者?」「世尊!我和尚是糞掃衣

者,故我亦是糞掃衣者。」爾時,世尊對長老優波斯那朋健陀子如是曰:「優波斯

那!汝此徒眾實甚可愛。優波斯那!汝如何教導此眾乎?」「世尊!若來向我求出家

者,我即如是言:『賢者!我是住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若汝亦住阿蘭若

者、乞食者、糞掃衣者,我當許汝出家。』彼若應諾者,許出家;不應諾者,不得

出家。來求依止我者,我即如是言:『賢者!我是住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

231 若汝亦住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我與汝依止。』彼若應諾者,我與依止;

不應諾者,不與依止。世尊!我如是教導此眾。」

(二)「善哉!善哉!優波斯那!善哉!優波斯那之率眾。優波斯那!汝於舍衛

捨墮 一五

<---------------------------------------------------------------------- ------>

律藏 經分別 三二八

城知僧之規約乎?」「世尊!我於舍衛城不知僧之規約。」「優波斯那!舍衛城由僧

自作規約:『友!世尊欲入靜處三月,除一送食比丘外,任何人不得至世尊處。』

若至世尊處者,當處以波逸提。」「世尊!舍衛城之僧自制規約乎?我等於〔世尊3

所未制不得制;又,已制者不得廢,取〔世尊〕所制立學處而實行4 。」

    「善哉!優波斯那!未制者不應制,已制者不應廢,取所制立學處而實行。優

波斯那!諸比丘中住阿蘭若者、乞食者、糞掃衣者,聽許隨意來見我。」

    爾時,眾多比丘立於門外。「我等處分長老優波斯那朋健陀子以波逸提。」時,

長老優波斯那率眾從坐而起,頂禮世尊,右繞而去。其時,諸比丘對長老優波斯那

如是言:「友!優波斯那!汝於舍衛城知僧之規約乎?」「友!世尊亦如是言我曰:

『汝〔於舍衛城〕知……而實行。』友!世尊言:『諸比丘中住阿蘭若者、乞食者、

糞掃衣者,聽許隨意來見我。〕」其時,彼等諸比丘〔言:〕「長老優波斯那所言是

實,『未制者不得制,已制者不得廢,取所制立學處而實行。』」

(三) 諸比丘聞世尊言:「阿蘭若比丘、乞食比丘、糞掃衣比丘,聽許隨意來見

我。」諸比丘因欲見世尊,捨其臥具,受持5 阿蘭若者分、乞食者分、糞掃衣者分。

<---------------------------------------------------------------------- ------>

三二九

時,世尊與眾多比丘巡行房舍,見處處捨去臥具而言諸比丘曰:「諸比丘!何故此

等臥具於處處捨之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

比丘曰:「然,諸比丘!以十利故,我為諸比丘制立學處,為攝僧、為僧安樂……

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作座臥具,以壞色故,應從舊臥具之邊緣取入一佛?手。若比丘不從

舊臥具取人一佛?手,而令作新座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a ’「作」者,自作或令他作之時。

    「座具」者,謂座墊。

    「臥具」者,攤開而製作者,非織物也。

b ’「以壞色故,從〔……〕邊緣取入一佛?手」者,為堅固而應切取周圍或四隅,

鋪敷在〔新臥具〕之一處,或擘鬆而鋪敷6

a   「舊臥具」者,鋪過一次或用過一次。

b   「若比丘,不從舊臥具〔之邊緣〕取入一佛?手」者,若不從舊臥具之邊緣取

入一佛?手而自作或令作新座臥具,當豫備作時,突吉羅;作已,是捨墮。應捨於

捨墮 一五

<---------------------------------------------------------------------- ------>

律藏 經分別 三三

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座臥具,由我非從舊臥具之邊緣

取入一佛?手而作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

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自作未作成而自令作成者,捨墮……〔見捨墮十一〕……為他人作或令作者,

突吉羅。

    從舊臥具之邊緣取入一佛?手而作、不得時取入小量以作之、不得時不取入而

233 作之、由他人作而獲得受用者,作傘蓋、地毯、幕、長枕、枕,癡狂者、最初之犯

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六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一比丘往舍衛城途中,於拘薩羅

國得羊毛。時,其比丘將羊毛包於鬱多羅僧而行,眾人見其比丘而取笑曰:「大德!

<---------------------------------------------------------------------- ------>

三三一

汝買若干,有若干利益乎?」其比丘被眾人所嘲笑而有瞋恚。如是,其比丘至舍衛

城〔已疲倦如投木材者〕,立擲羊毛而去。諸比丘對彼比丘曰:「友!汝何故立擲羊

毛而去乎?」「友!我實為此羊毛被眾人所取笑。」「友!汝從多遠之地持來此羊毛

乎?」「友!超越三由旬。」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比丘持羊毛過三由旬

乎?」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比丘!汝實持羊毛過三由旬乎?」「實然!世

尊!」佛世尊呵責:「愚人!為何汝持羊毛過三由旬乎?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

……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若比丘,行路時得羊毛,有需要當可領受。領受已而無持者時,欲自持得限三

由旬。若持過此者,雖無持者,亦為尼薩耆波逸提。

234 二「若比丘行路時」者,正在道路行之意。

    「得羊毛」者,從僧、或別眾、或親戚、或友得,或自糞掃物得,或由己之財

物而得。

    「需要者者,謂希望之〔比丘〕。

    「可領受。領受已〔……〕自持得限三由旬」者,最遠可自己持三由旬之意。

捨墮 一六

<---------------------------------------------------------------------- ------>

律藏 經分別 三三二「

    「無持者時」者,無其他任何持者,或女子、或男子、或在家、或出家眾者。

    「若持過此,雖無持者」者,過三由旬之最初一步,突吉羅;過第二步者,捨

墮。立於三由旬內,擲於三由旬外者,捨墮。不令知而放置於他人之乘物或行李上,

過三由旬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羊毛

由我〔持〕過三由旬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

當還與。』『 我當還與大德。』」

    於過三由旬,有過想而行過者,捨墮;於過三由旬,有疑想而行過者,捨墮;

於過三由旬,有不足想而行過者,捨墮。

    於不足三由旬有過想者,突吉羅;於不足三由旬有疑想者,突吉羅;於不足三

由旬而有不足想者,不犯也。

    持三由旬、持三由旬以下、持三由旬又持回、意欲停留而行三由旬之後由此處

持往他處、被奪〔再〕獲得而持、獲得已捨物可再持、作為行李令他人持,癡狂者、

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 ------>

三三三

      捨墮   一七

  爾時,佛世尊在釋迦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其時,六群比丘令比丘尼浣、染、

235 梳鬆羊毛。諸比丘尼為浣、染、梳鬆羊毛而怠廢說教、質問、增上戒、增上心、增

上慧。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至世尊處,禮世尊已,退立一面。於一面立已,世

尊對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作如是言:「瞿曇彌!諸比丘尼實熱心精進,制約自己而

住耶?」「世尊!比丘尼如何得熱心耶?大德六群比丘令比丘尼浣羊毛……怠廢於說

教、質問、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也。」其時,世尊對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說法

……令歡喜。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聞世尊之說法……歡喜,敬禮世尊,右繞而

去。

    爾時,世尊以是因緣令集比丘僧而問六群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實令比丘尼

浣、染、梳羊毛乎?」「實然!世尊!」「比丘!汝等之親里耶?非親里耶?」「世尊!

非親里也。」「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不知威儀、非威儀,淨行、非淨行。是故,愚

人!汝等以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梳羊毛。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

捨墮 一七

<---------------------------------------------------------------------- ------>

律藏 經分別 三三四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令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或梳羊毛者,尼薩耆波逸提。」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乃至……

   「比丘」者,……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比丘尼」者,於二部僧中受具戒者。

   令「浣之!」如此命令者,突吉羅;浣之者,捨墮。令「染」者,突吉羅;染

之者,捨墮。令「梳」者,突吉羅;梳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

236 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羊毛由我令非親里比丘尼浣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

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浣羊毛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浣、染羊

毛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浣、梳羊毛者,一捨墮、一突

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浣、染、梳羊毛者,一捨墮、二突吉羅。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染羊毛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染、梳羊

<---------------------------------------------------------------------- ------>

三三五

毛者,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染、浣羊毛者,一捨墮、一突

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染、梳、浣羊毛者,一捨墮、二突吉羅。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梳者,捨墮。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梳、浣羊毛者,

一捨墮、一突吉羅。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令染、浣、染羊毛者,一捨墮、二突吉

羅。

    於非親里有疑想……乃至……

    於非親里有親里想……乃至……

    令浣他人之羊毛者,突吉羅。

    令唯依比丘尼僧受具戒者浣之,突吉羅。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

不犯也。

    由親里比丘尼浣之、以非親里比丘尼為助力者時、不語而浣時、令浣未使用之

羊毛製品時,令式叉摩那、令沙彌尼〔浣之〕,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七

<---------------------------------------------------------------------- ------>

律藏 經分別 三三六

       捨墮   一八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為王舍城一常施

237 食檀越家之比丘,凡是在此家得嚼食、瞰食,其中必留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之分。一

日將晚,其家有肉,留優波難陀釋子之分。其家之兒至夜曉時起而哭曰:「與我肉!」

時,居士對其婦曰:「大德之分與兒,我等別購與大德。」

    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於晨著下衣,持上衣與缽,至其家,在已設座位上坐。

爾時,其居士至長老優波難陀之前敬禮而退於一面坐。一面坐已,彼居士如是言長

老優波難陀釋子曰:「大德!昨晚得肉,從其中為大德留置一分。大德!至夜曉時,

此兒起而哭曰:『與我肉!』故以大德之分與兒。大德!可以一錢持來何物耶?

「賢者!此一錢為我留存乎?」「然!為大德留存之。」「賢者!其一錢當與我。」

如是,居士與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一錢而譏嫌非難:「恰如我等持金錢,彼等沙門釋

子亦如此受持金錢。」諸比丘聞居士之……非難。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何

以長老優波難陀釋子欲受持金錢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

<---------------------------------------------------------------------- ------>

三三七

實受持金錢耶?」「實然!世尊!〕 佛世尊呵責:「愚人!何以汝欲受持金錢耶?愚

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自捉金銀及錢,或令捉之,或受其留置者,尼薩耆波逸提。」

238 二「任何」者,……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a′ 「捉」者,自取者捨墮。

    「金銀」者,言黃金〔等〕

    「錢」者,迦利沙槃錢、銅錢、木錢、樹膠錢等,言一般所通用者。

a   「令捉」者,令他取之者捨墮。

    「受其留置者7 」者,云:「此乃大德之物。」而〔 為他〕留置(保存)者,

受之,捨墮。

    應捨於僧中。「諸比丘!應如是捨: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

胡跪合掌白如是:『諸大德!我捉(取)金錢,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捨已,

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若此有淨人或優婆塞來時,彼應

如是言:『賢者!知此。』若彼雖言以此持來何物,亦不得言:『持來如斯如斯之

捨墮 一八

<---------------------------------------------------------------------- ------>

律藏 經分別 三三八

物。』當示酥、油、蜜、石蜜等淨物。若彼由其〔錢〕交換淨物而持來,則除捉(取)

金錢之比丘,所有之人皆可受用。如是得此者可;若不得者,彼當言:『賢者!應

捨之。』 若彼捨即可;若不捨者,應選具足五法之比丘,任捨金錢〔之比丘〕。即無

愛行、無瞋行、無癡行、無怖行、知捨不捨也。

    諸比丘!當如是選任。初,乞請其比丘,乞請已,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於僧

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若僧時機可者,僧選任某甲比丘為捨金錢〔比丘〕。』如是表

    白。

    『大德僧!請聽!僧選任某甲比丘為捨金錢比丘。諸大德中,選任某甲比丘為

    捨金錢比丘,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僧選任某甲比丘為捨金錢比丘竟。僧已

    ……知解。』」

    由其所選任之比丘,當不作相8 而投之,若作相以投者,突吉羅。

    於金銀有金銀想而捉金銀者,捨墮;於金銀有疑想而捉金銀者,捨墮;於金銀

有非金銀想而捉金銀者,捨墮。

<---------------------------------------------------------------------- ------>

三三九

    於非金銀有金銀想者,突吉羅;於非金銀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金銀有非金

銀想者,不犯也。

    於僧園內或於住處自捉或令捉而藏之言:「所有者當持去。」癡狂者、最初之

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一九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六群比丘買賣種種金銀。眾人……

非難:「何以沙門釋子恰如在家受欲之人,買賣種種金銀耶?」諸比丘聞彼眾人……

非難。彼等中少欲者……非難:「何以六群比丘欲買賣種種金銀耶?」時,諸比丘

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買賣種種金銀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

「愚人!汝等為何買賣種種金銀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 … 乃至… … 諸比

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捨墮一九

<---------------------------------------------------------------------- ------>

律藏 經分別 三四

    任何比丘,若為買賣種種之金銀9 者,尼薩耆波逸提。」

  「任何」者,……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a   「為」者,以已成購已成者,捨墮;以已成購未成者,捨墮;以已成購已成未

成者,捨墮。

a1「種種之」者,言已成、未成、已成未成。「已成」者,〔已做成〕頭飾、頸飾、

手飾、足飾、腰飾。「未成」者,其整塊物〔尚未製為成品〕之謂。「已成未成」者,

言前面兩者。

a2「金銀」者,謂黃金、迦利沙槃、銅錢、木錢、樹膠錢等,一般通用之物。

   以未成購已成……以未成購未成……以未成購已成未成……

以已成未成購已成…………以已成未成購未成……以已成未成購已成未成者,

捨墮。

    應捨於僧中。「諸比丘!應如是捨: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

胡跪合掌白如是︰『諸大德!我買賣種種寶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 

    捨已,自白懺侮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若此有淨人或優婆塞

<---------------------------------------------------------------------- ------>

三四一

……〔見捨墮十八· 二。「捉金錢之比丘、捉金錢」換以「購金銀之比丘、購金銀」〕

……

    於非金銀有金銀想,而購金銀者,捨墮;於非金銀有疑想,而購金銀者,捨墮;

於非金銀有非金銀想,而購金銀者,捨墮。

    於非金銀有金銀想者,突吉羅;於非金銀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金銀有非金

銀想者,不犯也。

    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善巧作衣。彼

由外衣布片作僧伽梨,調綴鮮豔赤色而披之。時,一遊行者著高貴外衣至長老優波

241 難陀釋子處而對彼曰:「友!汝之僧伽梨實是好衣,與我!」「友!汝真知。」「然!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三四二

我知。」「友!諾!」而與之。

    如是,遊行者著其僧伽梨歸遊行者園。〔其他〕遊行者如是對彼遊行者曰:「友!

此僧伽梨於汝真美好,汝從何處得此耶?」「友!以我外衣交換而來。」「友!此僧

伽梨〔已舊〕已無幾日可用,還是汝之外衣好。」

    時,其遊行者〔思:〕「彼等言真實,此僧伽梨於我已無幾日可用,還是我之外

衣好。」即至優波難陀釋子處作如是言:「友!此是汝僧伽梨,還我外衣。」「友!

我已語汝,汝自知耶?我不還。」時,其遊行者……非難:「在家對在家之後悔者

尚可還,為何出家對出家而不還耶?」諸比丘聞此遊行者之……非難。彼等比丘中

少欲者……非難:「為何優波難陀釋子與遊行者交換耶?」如是,諸比丘以此事白

世尊。

「優波難陀!汝實與遊行者交易耶?」「實然!世尊!」「愚人!汝為何與遊行

者交易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若交易種種〔物品〕者,尼薩耆波逸提。」

<---------------------------------------------------------------------- ------>

三四三

二「任何」者,……即此所謂「比丘」之意。

a「若交易者,言以此與彼,以此取彼,以此交換彼,以此購彼、如此行動者,

突吉羅。由是有買賣,己之物入他人之手,他人之物入己之手者,捨墮。應捨於僧、

?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我以種種物作交換,應捨之。 我今以此

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a′「種種」者,衣服,飲食、臥具、病資具、藥、乃至粉藥丸、楊枝、未織之絲

等之謂。

    於交易有交易想者,捨墮;於交易有疑想者,捨墮;於非交易有交易想者,捨

墮。於非交易有交易想者,突吉羅;於非交易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交易有非交

易想者,不犯也。

    問價、言於造淨物者、言此為我等之物,言我等要此物,癡狂者,最初之犯行

者,不犯也。

                                                  ───第二蠶綿品───

         攝頌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三四四

      蠶綿純二分         六年座臥具

      羊毛二捉取         並種種交易

1 北傳漢譯律藏皆為臥具(santhata),又作敷具。次句之「攤開而製作,非織物」,覺音註言,

 「於平地,以絹絲重重展開,灑以酢漿作之。」又《善見律》(大正二四·七七六下)憍賒

  耶敷具者,平地佈置,以酢漿灑雜者……此敷具是氈作,非織物也。」關於臥具,古來中國

  日本異說極多,南山謂:「三衣即臥具,但應視為臥褥。」

2 世尊欲靜處三月,《善見律》和《五分律》皆作「欲入靜三月,唯《十誦律》作入靜處四月。」

3〔世尊〕未制不得制,又,已制者不得廢,由世尊所制,住為學處。《五分律》言,佛若不制,

  僧不得制;若佛制已,僧不得違。(大正二二· 二六下)。

4 實行,原語為vattissama,有行使,、遂行等意,日譯為住。

5 受持,原語為samadiyimsu,有取、受、受持等意。今譯為受持,日譯則為「取」。

6 vijatetva va santharitabbam,註若不能敷著(貼)時,細擘可雜其新物而作之謂也。

7 Rhys Davids之戒本,英譯雖是〝or allow it to be kept in deposit for him〞,今依下註及從

  意義上譯之。

8 不作相而投之(animittam katva patetabbam),若依覺音註,閉目、不想落在河、崖、叢林

  等處而投捨之。

<---------------------------------------------------------------------- ------>

三四五

9 rupiyasamvohara,在覺音註為jataruparajataparivattana ,即前戒所言金銀及錢,即指貴

  金屬及貨幣之交換買賣。在《五分律》謂:「以金銀及錢、種種買賣。」《 四分律》 謂:「種

  種買賣寶物。」其次之第二十戒不是金錢,是禁止物品之交換。

            捨墮    二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六群比丘積蓄眾多之缽。諸人巡拜

精舍見〔此〕,譏嫌非難:「為何沙門釋子積蓄眾多缽耶?沙門釋子為缽商或開陶器

店耶?」諸比丘聞彼等……非難。彼等中少欲者……非難:「為何六群比丘蓄長缽

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蓄長缽耶?」「實然!世尊!」

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蓄長缽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

243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蓄長缽者,尼薩耆波逸提。」

捨墮 二一

<---------------------------------------------------------------------- ------>

律藏 經分別 三四六

如是,世尊為諸比丘制立學處。

  爾時,長老阿難得長缽,長老阿難欲以此贈長老舍利弗,適遇舍利弗住沙祇。

時,長老阿難如是念:「世尊已制立學處,不得蓄長缽。我今得此長缽,欲贈長老

舍利弗,而長老舍利弗住沙祇,我當如何處理?」於是,長老阿難以此事白世尊。

「阿難!舍利弗幾日回來耶?」「世尊!九日或十日內也。」爾時,世尊以是因綠說

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限十日以蓄長缽。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限十日得蓄長?,若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三「限十日」者,最長得蓄十日。

  「長缽」者,非受持之物,又未說淨之物。「缽」者,有二種缽:鐵缽、泥缽也;

又有三種缽:大缽、中缽、小缽也。大缽者,可容阿羅伽量之飯、四分之一主食物,

〔其餘為〕適當之副菜;中缽者,容那利量之飯……副菜;小缽者,容拔陀量之飯

……副菜也。過大非缽,過小亦非缽也。

   「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者,於十一日之明相出現時,捨墮。應捨於僧、別

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

<---------------------------------------------------------------------- ------>

三四七

244 白如是:『諸大德!此缽由我〔蓄〕過十日,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捨已,

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還與所捨之缽。『大德僧!請聽!

此缽是某甲比丘之捨缽,已捨於僧。若僧時機可者,僧以此缽還與某甲比丘。』其

比丘近於眾比丘……〔見捨墮一· 四〕……

    於不壞有壞想者,捨墮。

    於不破有破想者,捨墮。

    於不被奪有被奪想者,捨墮。

    捨墮缽,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

    不過十日而有過想者,突吉羅;不過十日而有疑想者,突吉羅;不過十日而有

不過想者,不犯也。

    受持十日以內、說淨、捨、失〔缽〕、破壞、被奪而取、以親厚想取,癡狂者、

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時,六群比丘捨缽不還與,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不得不還與捨缽,不還與

者,突吉羅。」

捨墮 二一

<---------------------------------------------------------------------- ------>

律藏 經分別 三四八

             捨墮    二二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釋迦國迦毘羅衛城尼拘律園。時,一陶師向諸比丘敬曰:

「諸大德中要缽者,我供奉。」其時,諸比丘不知量而多乞缽。彼等中,持小缽者,

乞大缽;持大缽者,乞小缽。於是,其陶師多為諸比丘作缽,不能作其他之賣品,

生活不得,妻子亦為他而困擾。眾人……譏嫌非難:「為何沙門釋子不知量而多乞

245 缽耶?陶師多為彼等作缽,不能作其他之賣品,生活不得,妻子亦為他而困擾。」

諸比丘聞彼等之……非難。彼等比丘中少欲者……譏嫌非難:「為何諸比丘不知量

而多乞缽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比丘等實不知量而多乞缽

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彼等愚人為何不知量而多乞缽耶?

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呵責已、說法已,語諸比丘曰:「諸比丘!

不得乞缽,乞者,突吉羅。」

(二) 爾時,一比丘之缽破壞。時,其比丘〔思:〕「世尊制乞缽事。」而畏慎不

敢乞,以手行乞食。眾人……譏嫌非難:「為何沙門釋子以手乞食,恰如外道耶?」

<---------------------------------------------------------------------- ------>

三四九

諸比丘聞彼等眾人之……譏嫌非難。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

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失缽者或壞缽者,聽許乞缽。」

(三)其時,六群比丘知:「世尊聽許失缽者、壞缽者乞缽。」彼等小破、小壞、微損

,即多乞缽。於是,陶師亦如此為六群比丘多作缽,不能作其他之賣品,生活

不得,妻子亦為他困擾。眾人亦如此……譏嫌非難:「為何沙門釋子不知量而多乞

 

缽耶?陶師多為彼等作缽,不能作其他之賣品,自己無以生活,妻子亦為他困擾。」

諸比丘聞彼等之……譏嫌非難。彼等中少欲者……亦譏嫌非難:「為何六群比丘小

246 破、小壞、微損而多乞缽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小破

……而多乞缽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為何汝等小破……而多

乞缽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不至五綴而換1 ?者,尼薩耆波逸提。其?應由彼比丘捨於比

    丘眾,比丘眾中,當以最下之?與彼比丘。『比丘!此是汝?,當持至破壞。』

    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也。」

捨墮 二二

<---------------------------------------------------------------------- ------>

律藏 經分別 三五

二(一)  「任何」者,……「比丘」之意。

    「不至五綴」者,缽之無補接、或一補接、或二補接、或三補接、或四補接者。

「無綴量缽」者,言無二指〔長之〕痕跡。「綴量」者,言有二指長之痕跡。

a ’「換者」,乞也。欲得者,突吉羅;已得者,捨墮。當捨於僧中,全比丘當持所

受持之缽而集合。下缽者不得欲持上缽,若下缽者欲持上缽者,突吉羅。

    「新缽」者,言乞取之缽。

a   「諸比丘!應如是捨:其比丘至僧中,偏袒右肩,禮上座比丘足,胡跪合掌白

如是:『諸大德!此缽由我未至五綴而乞得,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捨已,

自白懺悔其罪。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攝受其罪。

    應選具2 五法之比丘為分缽人,即無愛行、無瞋行、無癡行、無怖行、知取不

247 取也。諸比丘!當如是選任。初,應乞請其比丘,乞請已。應由一聰明賢能之比丘

於僧中唱言:

   『大德僧!請聽!若僧時機可者,僧選某甲比丘為分缽人。』 如是表白。

   『大德僧!請聽!僧選某甲比丘為分缽人。諸大德中,選某甲比丘為分缽人,

<---------------------------------------------------------------------- ------>

三五一

    忍者默然,不忍者請說。

    僧選某甲比丘為分缽人已。僧已忍……知解。

    由被選任之比丘分缽,向上座曰:『大德!請上座取缽。』若上座取〔其缽〕 

者,上座之缽應與第二上座,對彼之憐愍,不得不取,不取者,突吉羅;於無缽者,

不得令取。以如是方法,令至比丘僧中之下座取之,其比丘眾中,最下缽當與彼之

比丘。『比丘!此是汝缽,當持至破壞。』」

    其比丘不得以此缽置於非處,不得盛非食物而食。無論如何失此缽,或壞、或

破,不得捨去。若置於非處、或盛非食物而食者,、或捨者,突吉羅

   「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者,於此場合,為隨順法之意。

(二) 以無綴缽換無綴缽者,捨墮;以無綴缽換一綴……二綴……三綴……四綴

缽者,捨墮。

    以一綴缽換無綴……一綴……二綴……三綴四綴缽者,捨墮。

    以二綴缽……以三綴缽……以四綴缽換無綴缽……乃至……一綴缽……乃至

    ……二綴缽……乃至……三綴缽……四綴缽者,捨墮。

捨墮 二二

<---------------------------------------------------------------------- ------>

律藏 經分別 三五二

    以無綴缽換無綴量缽者,捨墮;以無綴缽換一綴量缽……以四綴缽換四綴量缽

248 ,捨墮;以無綴量缽換無綴缽者,捨墮……

    以四綴量缽換四綴缽者,捨墮;以無綴量缽換無綴量缽……以四綴量缽換四綴

量缽者,捨墮。

    失缽者、壞缽者、親里者、被招待者、為他人乞者、依己之財者,癡狂者、最

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三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其時,長老畢陵伽婆蹉欲在王舍

城邊作住處窟,而令清掃山窟。時,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至畢陵伽婆蹉長老處,

禮長老而退坐一面。坐已,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對畢陵伽婆蹉長老曰:「大德!

上座令〔他人〕作何事耶?」「大王!欲作住處之窟,而令〔人〕清掃山窟也。」「大

<---------------------------------------------------------------------- ------>

三五三

德!尊者需要淨人耶?」「大王!世尊不聽許用淨人。」「大德!若是,即請問世尊,

然後告知我。」「然!大王!」長老畢陵伽婆蹉如此應諾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

    爾時,長老畢陵伽婆蹉為頻毘娑羅說法……令歡喜。時,王由長老畢陵伽婆蹉

之說法……歡喜,從座而起,禮長老已,右繞而去。由此,長老畢陵伽婆蹉遣使至

世尊處而言:「世尊!摩揭陀王頻毘娑羅欲奉施淨人。世尊!此當如何耶?」爾時,

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用〕淨人。」

    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再至長老畢陵伽婆蹉處,禮長老而退坐一面。坐已,

言長老曰:「大德!世尊聽許用淨人耶?」「然!大王!」「若此,大德!我奉施淨

人與尊者。」

    時,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忘卻應諾施淨人於長老畢陵伽婆蹉事,久後得憶

念,言一事務大臣曰:「我應諾〔施〕淨人於大德,汝已奉施耶?」「大王!尚未與

淨人於大德。」「至今已過幾日耶?」時,其大臣算其日而告頻毘娑羅王曰:「大王!

已五百日矣!」「然!汝以五百淨人奉施大德。」「是!大王!」其大臣應諾於大王,

奉施五百淨人於長老畢陵伽婆蹉,因此而成一村,此名淨人村,亦稱為畢陵伽村。

捨墮 二三

<---------------------------------------------------------------------- ------>

律藏 經分別 三五四

(二) 爾時,長老畢陵伽婆蹉依住此村。時,長老畢陵伽婆蹉晨著下衣,持上衣

與缽,為乞食而入畢陵伽村。爾時,其村行祭典,童女等盛裝著華鬘而戲。時,長

老畢陵伽婆蹉順次行乞食至一淨人之家已,坐在所設座位上。其時,淨人婦之女兒,

見少女等裝飾華鬘遊戲而泣:「與我華鬘!與我裝飾具!」時,長老畢陵伽婆蹉問

其淨人婦曰:「此少女何故而泣耶?」「大德!此少女見其他少女盛裝著華鬘而泣:

『與我華鬘!與我裝飾具!』我等貧人,何處能有華鬘裝飾具耶?」

    爾時,長老畢陵伽婆蹉取一草輪3 言其淨人婦曰:「來!以此草環結在少女頭

上。」時,其淨人婦取草環結於少女之頭,即成黃金之華鬘,莊嚴美麗,王之後宮

亦無如此之金華鬘。眾人告摩揭陀王頻毘娑羅曰:「大王!其淨人家有黃金之華鬘,

莊嚴美麗,王之後宮亦無有如此之金華鬘。其貧人何處得來?必是竊盜而來之物也。」

於是,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令捕縛淨人之一族。長老畢陵伽婆蹉晨著下衣,持

上衣與缽再入畢陵伽村乞食,於村順次行乞食而至其淨人家,問鄰居曰:「此淨人

一族至何處耶?」「大德!因黃金華鬘故,被王所縛也。」

(三) 於是,長老畢陵伽婆蹉至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宮殿。至已,坐在所設

<---------------------------------------------------------------------- ------>

三五五

座位上。時,頻毘娑羅王至畢陵伽婆蹉長老前,敬禮而坐一面。一面坐已,於是,

長老畢陵伽婆蹉對王曰:「大王!何故縛淨人之一族耶?」「大德!彼淨人有金華

鬘,莊嚴美麗,我後宮亦無此金華鬘。彼之貧人何處得來?必是盜取而來也!」時,

長老畢陵伽婆蹉作念:「使摩揭陀王頻毘娑羅之宮殿成為黃金。」〔因〕此宮殿皆成

黃金。「大王!王此眾多之黃金,從何處來耶?」「大德!知矣!由大德之神通力也。」

而放其淨人一族。

    眾人知大德畢陵伽婆蹉於大王座前,示現神通不可思議之過人法而歡喜信仰,

為長老畢陵伽婆蹉持來五種藥物,即熟酥、生酥、油、蜜、石蜜。雖然,長老畢陵

伽婆蹉為應得此〔五種藥〕者,而〔彼〕以所得許多五種藥喜捨於徒眾。其徒因多

得而成驕奢者,將所得藏滿瓶甕也,又充於漉水器、囊袋,掛於窗上。令此等〔物

251 品〕互為結纏粘著,亦因鼠食而散布於精舍。眾人巡拜精舍,見〔此〕而譏嫌非難:

「此沙門釋子內藏貨物,恰如摩揭陀王斯尼耶頻毘娑羅。」諸比丘聞彼等之……

難。彼等中少欲者……非難:「為何諸比丘思如是驕奢耶?」於是,彼等以此事白

世尊。「諸比丘!比丘等實思如是驕奢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

捨墮 二三

<---------------------------------------------------------------------- ------>

律藏 經分別 三五六

丘!為何汝等愚人思如是驕奢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

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病比丘當有病殘藥,即熟酥、生酥、油、蜜、石蜜也。此等得後,限蓄七日得

    以食用,若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病比丘當有病殘藥」者,「熟酥」是牛乳酥、山羊乳酥或水牛乳酥等,其淨肉

之熟酥也。「生酥」者,是此等之生酥。「油」者,胡麻油、芥子油、蜜樹油、篦麻

油、獸油也。「蜜」者,蜂蜜也。「石蜜」者,從甘蔗而得者也。

   「此等得後,限蓄七日得以食用」者,最長可食七日。

   「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者,於第八日明相出時,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

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藥由我蓄過七日,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

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過七日有過想者,捨墮;於過七日有疑想者,捨墮;於過七日有不過想者,

捨墮。

<---------------------------------------------------------------------- ------>

三五七

    於非受持有受持想者,捨墮。

    於不捨有捨想者,捨墮。

    於不失有失想者,捨墮。

    於不壞有壞想者,捨墮。

252 於不燒有燒想者,捨墮。

    於不被奪有被奪想者,捨墮。

    已捨而得,不得用於塗身,不得食用,當用於燈火或塗足4 由他比丘〔得〕

可用塗身而不得食用。

    於不過七日有過想者,突吉羅;於不過七日有疑想者,突吉羅;於不過七日有

不過想者,不犯也。

    受持七日以內、捨、失、壞、燒失、被奪而取、以親厚想取、由未圓具者之捨

去或殘留或放棄之物、受用不求而與之物,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

不犯也。

捨墮  二三

<---------------------------------------------------------------------- ------>

律藏 經分別 三五八

三五

          捨墮   二四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世尊聽許諸比丘用雨季衣。六群比

丘知「世尊聽許用雨季衣」,即早求雨季衣,早作雨季衣而著用;因雨季衣破壞,裸

形被雨淋也。諸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六群比丘,早求雨季衣,早作而著

用,因雨季衣壞而裸形被雨淋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愚人!汝等實早求

雨季衣,早作而著用,因雨季衣壞而裸形被雨淋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

「愚人!汝等為何早求……著用……雨淋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

……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熱季5 之最後一月,比丘當求雨季衣,熱季之最後半月,當作而受用;若熱季

253 之最後一月以前求雨季衣,熱季之最後半月以前作而受用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熱季之最後一月,比丘當求雨季衣」者,至前曾施雨季衣之諸人處,當作如

是言:「雨季衣之時也,雨季衣之時令也,其他眾人亦施與雨季衣。」不可言:「與

我雨季衣,雨季衣持來與我,為我交換雨季衣,為我購雨季衣。」

<---------------------------------------------------------------------- ------>

三五九

    「熱季之最後半月,當作而受用」者,熱季之剩半月,當縫製受用也。

    「熱季之最後一月以前」者,於熱季剩一月以上之時,求雨季衣者,捨墮。

    「熱季之最後半月以前」者,於熱季剩半月以上之時,縫製著用者,捨墮。應

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雨季衣由我於熱季剩一月以

上時求;於熱季剩半月以上時作而著用之,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

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熱季剩一月以前,有過想而求雨季衣者,捨墮;於熱季剩一月以上,有疑想

而求雨季衣者,捨墮;於熱季剩一月以上,有一月以下想而求雨季衣者,捨墮。

    於熱季剩半月以上,有過想而製作著用雨季衣者,捨墮;於熱季剩半月以上,

有餘想而製作著用雨季衣者,捨墮;於熱季剩半月以上,有半月以下想而製作著用

雨季衣者,捨墮。

    有雨季衣而裸形被雨淋者,突吉羅。

    於熱季剩一月以下,有過想者,突吉羅;熱季剩一月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羅;

熱季剩一月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捨墮 二四

<---------------------------------------------------------------------- ------>

律藏 經分別 三六

    熱季剩一月以下,有過想者,突吉羅;熱季剩半月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羅;

254 於熱季前半月以下,有以下想者,不犯也。

    於熱季剩一月求雨季衣,於熱季剩半月作而著用;於熱季剩一月以下求雨季

衣,熱季剩半月以下作而著用;以所求之雨季衣度過雨期,著用雨季衣度過雨期,

可洗浣收藏者,有理由時始可著用;衣被奪者、失衣者、有意外事故時,癡狂者、

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五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長老優波難陀釋子如是對兄之弟子

比丘言:「友!來!我等出去遊行諸方。」「大德!因我是披弊衣者,我不去」「友!

來!我與汝衣。」而將衣施與彼。其比丘聞:「世尊將要出發遊行諸方。」於是,

其比丘作如是思惟:「我今不共長老優波難陀遊行諸方,願共世尊出遊諸方。」時,

<---------------------------------------------------------------------- ------>

三六一

優波難陀長老對其比丘言:「來!友!今出遊諸方。」「大德!我不與大德出遊諸方,

我願共世尊出遊諸方。」「友!我與汝衣,乃望汝共我出遊。」忿怒不喜而奪回〔其

衣〕。時,其比丘以此事語諸比丘,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長老優波難

陀釋子,自以衣施與比丘後,忿怒不喜而奪回〔其衣〕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

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自以衣施與其比丘〔……乃至……〕奪回耶?」「實然!

255 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為何自以衣施與比丘後,忿怒不喜而奪回耶?愚

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自以衣施與比丘後,忿怒不喜,自奪或令奪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任何」者,……「比丘」之意。

a 「自」者,自施與。

  「衣」者,謂六種衣中之一衣,當說淨之任何衣之最下量。

a ’「比丘」,其他比丘也。

   「忿怒不喜」者,謂不適意、心受打擊、瞋恚。

   「奪」者,自奪之即捨墮。

捨墮 二五

<---------------------------------------------------------------------- ------>

律藏 經分別 三六二

   「令奪」者,令他奪者,突吉羅;一次命令而屢奪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 

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由我自與比丘後而奪回之物,應捨之。

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受具戒者有受具戒者想,與衣後,忿怒不喜,奪或令奪者捨墮;於受具戒者

有疑想,與衣…… 或令奪者,捨墮;於受具戒者有不受具戒者想,與衣……或令奪

者,捨墮。

    與他資具後,忿怒不喜,奪或令奪者,突吉羅。

    於未受具戒者與衣或其他資具之後,忿怒不喜,奪或令奪者,突吉羅。

    於未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於未受具戒者有疑想,突吉羅;於未

受具戒者有未受具戒者想,突吉羅。

    或與彼、或對彼有親厚想而取,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 ------>

三六三

        捨墮   二六

256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園。時,六群比丘於作衣時,多乞絲。作衣

已,絲多殘餘。時,六群比丘言:「然!友!我等再乞絲令織師織衣。」於是,六

群比丘更乞絲令織師織衣,織衣已,絲又多剩餘。六群比丘再乞絲令織師織衣,織

衣已,絲又多剩餘。第三次……令織〔師織衣〕。眾人……非難:「為何沙門釋子自

乞絲令織師織衣耶?」諸比丘聞彼眾人之… … 非難。彼等比丘中少欲者… … 非難:

「為何六群比丘自乞絲令織師織衣耶?」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

等實自乞絲,令織師織衣耶?」「實然!世尊!」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自乞

絲令織師織衣耶?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任何比丘,自乞絲令織師織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任何」者,無論何者亦……「比丘」之意。

   「自」者,自乞也。

   「絲」者,有六種絲,即麻絲、綿絲、絹絲、毛絲、大麻絲、粗麻也。

捨墮 二六

<---------------------------------------------------------------------- ------>

律藏 經分別 三六四

   「令織師」者,使織師織之,欲令織時,突吉羅;已織成至手者,捨墮。應捨

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由我自乞絲令織師所織之

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

大德。』」

    於織物有織物想者,捨墮;於織物有疑想者,捨墮;於織物有非織物想者,捨

墮。於非織物有織物想者,突吉羅;於非織物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織物有非織

物想者,不犯也。

    為縫衣之線、帶、肩紐、缽囊、漉水器,親里者、受請者、為他乞者、依己之

財者,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七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一居士為往遠地而對其妻言:「持

<---------------------------------------------------------------------- ------>

三六五

絲與某甲織師,織成衣後保存之,余歸,當以衣供大德優波難陀釋子披。」一乞食

比丘聞此居士語。於是,其比丘至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處作如是言:「友!優波難陀!

汝是大福德人。於某處,一居士為往遠地,如是語其婦:『……持絲……披。』「友!彼

乃我檀越也。」彼織師亦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之檀越。於是,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至其

織師處而作是言:「賢者!此衣乃為我而織,汝應該作更長、寬、厚、善織、密緻、

258 平滑又易理。」「大德!彼等持絲來與我而言:『依絲而織衣。』大德!不可能作長、

寬或厚也。然而,大德!巧織、密緻、平滑又易理是可為。」「否!賢者!汝勿拘此

絲,當作長、寬、厚矣。」時,其織師將持來之絲掛織機已,至其婦處而作是言:

「大姊!還要絲。」「賢者!我非謂汝依此絲織之耶?」「大姊!汝實告我依此絲織

之。然而,大德優波難陀如是言我:『否!賢者!汝勿拘……厚矣。』」於是,彼婦

又與同量之絲。

    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聞:「彼居士由遠地歸來。」於是,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至其

居士家,坐所設座位。時,居士至優波難陀釋子處,敬禮而退坐一面。坐已,居士

問其婦曰:「其已織耶?」「然!夫君!其衣已織矣。」「持〔衣〕來,我供大德

捨墮 二七

<---------------------------------------------------------------------- ------>

律藏 經分別 三六六

優波難陀披。」時,其婦持衣來,以其事語夫君。時,居士與長老優波難陀釋子衣

而譏嫌非難:「沙門釋子多欲不知足,以衣與彼等實非容易。為何大德優波難陀釋

子未受我請之前,即至居士之織師家,就其衣作指示耶?」諸比丘聞彼居士之……

非難。彼等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長老優波難陀釋子,不受請而先至居士

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優波難陀!汝實不受請

先至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耶?」「實然!世尊!」「優波難陀!汝之親里耶?

非親里耶?」「世尊!非親里也。」「愚人!非親里對非親里不知威儀、非威儀,淨

行、非淨行。是故,愚人!不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愚

259 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為比丘令織師織衣。其時,若比丘於〔居士〕未受請

    之前至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賢者!此衣為我而織,作長、寬、厚、善織、

    密緻、平滑又易理,我等亦會以物贈賢者耳。』彼比丘如是語已,若贈以物,

    雖僅托食?,亦尼薩耆波逸提。」

a 「非親里」者,非繫屬父母親里至七世者。

<---------------------------------------------------------------------- ------>

三六七

  「居士」者,謂住俗家之男人。

  「居士婦」者,謂住俗家之婦人。

a ’「為比丘」者,以比丘為對象,欲與比丘著用。

  「令織師」者,使紡織師。

b 「〔令〕織」者,使織之。

  「衣者」,六種衣中之任何一衣,應說淨之最下量。

b 「其時,若比丘」者,云為比丘而織衣之比丘。

  「未受請之前」者,未言:「大德!冀望何衣耶?我為尊師織如何之衣耶?」

之前。

  「至織師處」者,至其織師家,於何處即至何處。

  「就其衣作指示」者,言:「賢者!此衣乃為我而織也,要作長、寬、厚、善

織、密緻、平滑又易理。我等亦可能以物贈賢者。」

「彼比丘如是語已,若贈以物,雖僅托缽食」者,「托缽食」乃粥、飯、嚼食、

260 粉藥丸、楊枝、未織之絲乃至說法也。

捨墮 二七

<---------------------------------------------------------------------- ------>

律藏 經分別 三六八

    依彼語作長、寬或厚,欲使作之者,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

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由我於未受請之前,至非親里居士之織

師處,就其衣作指示,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

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非親里有非親里想,未受請之前至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

於非親里有疑想,未受請之前至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於非親里

有親里想,未受請之前至居士之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者,捨墮。

    於親里有非親里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疑想者,突吉羅;於親里有親里想者,

不犯也。

    親里者、受請者、為他乞者、依己之財者、欲織高貴衣而令織便宜衣者,癡狂

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 ------>

三六九

          捨墮   二八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處。時,一大臣要往遠地,遣使至比

丘處。「諸大德!請來!我當施安居〔之衣食物〕」諸比丘因住安居者,世尊不聽

許受安居施,畏慎不往。爾時,其大臣……非難:「為何諸大德,我遣使請而不來

耶?我往軍陣,難知生死。」諸比丘聞彼大臣之……非難。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

尊。時,世尊以是因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受蓄特施衣。」

(二) 爾時,諸比丘〔知:〕「世尊聽許受蓄特施衣。彼等受特施衣,蓄過衣時。

261 其衣聚束掛於衣竿,長老阿難巡行房舍,見衣聚束掛於衣竿。見已,如是言諸比丘:

「友!誰之衣聚束掛於衣竿耶?」「友!我等之特施衣也。」「友!此特施衣可蓄幾

日耶?」其諸比丘如其所蓄語長老阿難。長老阿難……非難:「為何諸比丘受特施

衣而蓄過衣時耶?」如是,長老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比丘等

實受特施衣而蓄過衣時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為何彼等愚

人受特施衣而蓄過衣時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

捨墮 二八

<---------------------------------------------------------------------- ------>

律藏 經分別 三七

當如是誦此學處

    有十日而未至〔前〕迦提月之滿月6 ,比丘得特施衣者,比丘知特施衣,當領

    受之,領受之後,可蓄至衣時。若蓄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有十日而未至」者,未到自恣日,還有十日之意。

   「迦提月之滿月」者,謂〔前〕迦提月之自恣日。

   「特施衣」者,或往軍陣者、或遠行者、或病中者、或?娠者、或不信者起信

時、或不淨信者而起淨信時,若彼遣使至比丘處,言:「大德!請來!我作安居施。」

此名為特施衣也。

   「比丘知特施衣,當領受之,領受之後,可蓄至衣時」者,謂認識此是特施衣

之後可蓄之。

   「衣時」者,無授與迦絺那衣時,是雨期最後之一個月;有授與迦絺那衣時,

是五個月之謂也。

262 「若蓄過此」者,無授與迦絺那衣之時,過雨期最後日〔八月十五日〕者,捨

墮。有授與迦絺那衣之時,過迦絺那衣〔特權〕停止之日〔十二月十五日〕者,捨

<---------------------------------------------------------------------- ------>

三七一

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特施衣由我〔蓄〕過

衣時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

當還與大德。』」

    於特施衣有特施衣想,而過衣時者,捨墮;於特施衣有疑想,而過衣時者,捨

墮;於特施衣有非特施衣想,而過衣時者,捨墮。

    於不受持有受持想……乃至……

    於不說淨有說淨想……乃至……

    於不捨衣有捨想……乃至……

    於不失衣有失想……乃至……

    於不壞衣有壞想……乃至……

    於不燒衣有燒想……乃至……

    於不被奪衣有被奪想,而過衣時者,捨墮。

    捨墮衣,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

    於非特施衣有特施衣想者,突吉羅;於非特施衣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特施

捨墮 二八

<---------------------------------------------------------------------- ------>

律藏 經分別 三七二

衣有非特施衣想者,不犯也。

    於〔衣〕時中受持、說淨、捨、失衣、壞衣、燒衣、被奪而取、以親友想而取,

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二九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雨季安居竟7 而住阿

蘭若處。迦提賊8 〔思:〕「比丘得財」而襲之。以此事白世尊。其時,世尊以是因

緣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聽許住阿蘭若處者,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村落〕

之民家。」

(二) 爾時,諸比丘〔知:〕「世尊聽許住阿蘭若者,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

263 彼等以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他行而過六夜。其衣失、壞、燒、鼠嚙,諸比丘粗

服惡衣。他比丘如是言:「友!汝等何故粗服惡衣耶?」爾時,諸比丘以此告他比

<---------------------------------------------------------------------- ------>

三七三

丘等。他比丘中少欲者……非難:「為何諸比丘以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他行而

過六夜耶?」於是,他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彼等比丘實以三

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他行而過六夜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諸比丘!

為何彼等愚人以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他行而過六夜耶?諸比丘!此非令未信者

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處

    夏安居竟後至迦提月之滿月,住任何具有危險與恐怖之阿蘭若住處,住如是住

    處之比丘,願意者,可以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比丘若有任何離衣因綠,彼

    等比丘得離其衣,以六夜為限。除僧之認許外,若離過此限者,尼薩耆波逸提。」

「夏安居竟」者,已住過雨安居。

   「至迦提月之滿月」者,言後迦提月之滿月9

a  「具有危險」者,於僧園、於僧園境內,可見賊所住、立、坐、臥之處。

   「〔具有〕恐怖」者,於僧園及僧園境內,曾見為賊所殺、所奪、所打也。

a ’「住任何……阿蘭若住處」者,阿蘭若住處者,言離〔村〕最少五百弓之處。

   「住如是住處之比丘」者,意指住如此住處之比丘也。

捨墮 二九

<---------------------------------------------------------------------- ------>

律藏 經分別 三七四

264 「願意者」者,有冀望者。

   「以三衣中之一衣」者,或僧伽梨、或鬱多羅僧、或安陀會。

   「置於民家」者,放置於行乞界周圍之村。

   「比丘若有任何離衣因緣」者,有因由、有應作之事。

   「比丘得離其衣,以六夜為限」者,最長得離六夜。

   「除僧之認許外」者,除比丘之許可者外。

   「若離過此」者,於第七日明相出時,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諸比丘!

應如是捨:『諸大德!此衣由我,僧無認許,離六夜以上之物,應捨之。我今以此

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僧無認許,離衣過六夜,而有過想者,捨墮;僧無認許,離衣過六夜,而有疑

想者,捨墮;僧無認許,離衣過六夜,而有減六夜想者,捨墮。

    於不捉有捉想……乃至……

    於不失有失想……乃至……

    於不壞有壞想……乃至……

<---------------------------------------------------------------------- ------>

三七五

    於不燒有燒想……乃至……

    僧無認許,不被奪而被奪想者,捨墮。

    捨墮衣,不捨而受用者,突吉羅。

    六夜以下有過想者,突吉羅;六夜以下有疑想者,突吉羅;六夜以下有減想者,

不犯也。

    離衣六夜、離衣六夜以下、離衣六夜再入村界內住而不出,六夜內捉衣、捨、

失衣、壞失、燒衣、被奪而取、以親厚想取、僧認許,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

犯也。

            捨墮   

265 爾時,佛世尊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於舍衛城有一集團為僧伽備衣食,

云:「我等供奉衣食。」時,六群比丘至其集團處而作是言:「賢者!此衣與我等。」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三七六

「大德!我等不能與,我等每年備衣與食布施僧。」「賢者!眾僧有多施主,而有多

食。我等唯依止於汝等,見汝等而住此處。汝等若不與我等,誰與我等耶?賢者!

此衣與我等。」

    時,其眾人豫備之衣被六群比丘強索,而全與六群比丘,〔僅〕以食供養眾僧。

諸比丘中,知為眾僧豫備衣食,而不知〔衣〕與六群比丘者作是言:「賢者!以衣

與眾僧。「大德!無有,所備有限之衣,為六群大德迴入為己有。」諸比丘中少欲

……非難:「為何六群比丘明知為供養僧之所得物,而迴入為己有耶?」

    於是,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諸比丘!汝等實知供養僧之所得物,而迴入為己

有耶?」「實然!世尊!」佛世尊呵責:「愚人!汝等為何知其為供養僧之所得物,而

迴入為己有耶?愚人!此非令未信者生信……乃至……諸比丘!汝等當如是誦此學

    任何比丘,明知為供養僧之所得物,而迴入為己有者,尼薩耆波逸提。」

「任何」者!……「比丘」之意。

   「明知」者,自己知、他人告彼或彼告之也。

<---------------------------------------------------------------------- ------>

三七七

a ’「供養」者,破「我等見、我等作」等語。

266 「僧之〔……〕物 者,布施僧之物。「所得」者,衣服、飲食、房舍、病資具

藥湯乃至粉藥丸、楊枝、未織絲之謂。

a  「迴入為己有」者,前方便為突吉羅;至手者,捨墮。應捨於僧、別眾或人。

「諸比丘!應如是捨:『諸大德!此係我知是供養僧之所得物,迴入為己有,應捨

之。我今以此捨於僧。』『〔僧〕當還與。』『〔別眾〕當還與。』『我當還與大德。』」

    於供養有供養想而迥入為己有者,捨墮;於供養有疑想而迴入為己有者,捨墮;

於供養有非供養想而迴入為己有者,捨墮。

    以供養於僧者迴入他僧或塔者,突吉羅;以供養於塔者迴入於他塔或僧或人

者,突吉羅;以供養於人者迴入於他人或僧或塔者,突吉羅。

    於非供養有供養想者,突吉羅;於非供養有疑想者,突吉羅;於非供養有非供

養想者,不犯也。

   被問:「我施與何處?」而言:「施與汝可得受用布施物之處、可得果德之處、

可常住之處、或能令汝心清淨喜悅之處。」癡狂者、最初之犯行者,不犯也。

捨墮

<---------------------------------------------------------------------- ------>

律藏 經分別 三七八

                                                   ───第三缽品───

       攝頌

    二缽藥雨衣       第五之布施

    自織與特施       有難及僧物

大德!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

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

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尼薩耆波逸提終───

1 換,原語為cetapeyya,意為交換或買,日譯為「求」。

2 具,原語為samannagato,意為具足,日譯為「見」。

3 草輪(tinandupaka),註為tinacumbataka如草作的釜鍋墊,置於頭上之墊可運水瓶及其他器

  物。

4 kalavanna,註、辭典皆無此字。黑色之意,但《四分律》言:「用於塗腳或燃燈。」《五分

<---------------------------------------------------------------------- ------>

三七九

律》說:「施塗身、塗足、或燃燈之油。」《僧祇律》亦言些二油,可能是塗足之意。

5 maso seso gimhanam,熱季含春季四個月中之最後一個月。熱季者,自十二月十六日至四

  月十五日,故至三月十六日以後得求雨季衣,至四月一日得縫製著用,不得在此以前求製之

  意。《善見律》言四月十六日製而五月一日受持者,以asalha月(此地之三月十六日四月十

  五日)為四月,savana月(此地之四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為五月,此見於印度曆。

6 迦提月之滿月(kattikatemasipunnamam),迦提月通常是雨期最後一個月,即舊曆七月十六

  日至八月十五日之謂。然,此亦有謂前月即assayuja月,此謂前迦提月(pubba-k),普通之迦

  提月稱為後迦提月(pacchima-k)。今之迦提月之滿月是夏三月竟,即前迦提月之滿月,七月

  十五日也。後迦提月之滿月。如見於次戒之kattikacatumasipunnama也。因此,本戒之意,

  普通是在安居竟受施物,安居中雖不受,但七月五日以後得受特施衣。

7 雨安居竟,底本之原語為vutthavassa,日譯為「入雨安居」,從原語之意義,以及其下文,

  有迦提賊來襲事件而判斷,應為「雨安居竟」。

8 迦提賊(kattikacoraka),迦提月即比丘雨安居竟之後,是雨期後之月所起之賊,因此時比丘

  多得布施物,故易被襲。《五分律》言八月賊,謂殺人以祠天。

9 後迦提月之滿月(kattikacatumasini),雨期四月之最後之滿月,即後迦提月之滿月(八月十

五日)也。參照註6

捨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