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藏三

 

律藏三        

    律藏第二部為犍度部,敘說僧伽各種制度、規則、儀式,以及其成立因由。

    大品前篇由十犍度構成(對照漢譯諸本另見律藏五附錄中)。

第一    大犍度

    敘說佛陀成道至舍利弗、目犍連出家因緣,並有關授具足戒種種情形及其規

    則。

誦品一  (一~六)

           菩提樹下因緣 · · · · · · · · · · · · · · · · · · 

               佛陀於菩提樹下順逆憶念十二因緣。

<---------------------------------------------------------------------------->

律藏  大品 

               阿闍波羅榕樹下因緣 · · · · · · · · · · · · ·

                    為傲慢婆羅門說婆羅門法。

               目支鄰陀樹下因緣 · · · · · · · · · · · · · ·

                    目支鄰陀守護龍王。

               羅闍耶他那樹下因緣 · · · · · · · · · · · · ·

                    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供養佛陀。

               梵天勸請因緣 · · · · · · · · · · · · · · · ·

              〔初轉法輪〕· · · · · · · · · · · · · · · · ·

                    至波羅國奈仙人墮處之鹿野苑為五比丘說法。

誦品二  (七~一四)

               耶舍出家因緣 · · · · · · · · · · · · · · · ·二一

              〔耶舍母與其原妻歸佛〕· · · · · · · · · · · ·二四

               四在家出家因緣 · · · · · · · · · · · · · · ·二五

            〔五十人出家〕· · · · · · · · · · · · · · · ·二七

<---------------------------------------------------------------------------->

       一一      魔緣 · · · · · · · · · · · · · · · · · · · ·二八

              佛勸諸比丘遊行以及與魔波句問答。

       一二     三歸依、具足戒因緣  · · · · · · · · · · · · ·

                  許諸比丘循三歸依出家。

       一三    〔魔緣〕 · · · · · · · · · · · · · · · · · · ·三一

       一四     賢眾友事  · · · · · · · · · · · · · · · · · ·三二

誦品三  優樓頻螺神變(一五~二一)

              於優樓頻螺示現種種神變以使三迦葉出家。

       一五     初神變  · · · · · · · · · · · · · · · · · · ·三三

       一六     第二神變  · · · · · · · · · · · · · · · · · ·三六

       一七     第三神變  · · · · · · · · · · · · · · · · · ·三六

       一八     第四神變  · · · · · · · · · · · · · · · · · ·三七

       一九     第五神變  · · · · · · · · · · · · · · · · · ·三八

           〔其他諸神變及三迦葉歸佛〕 · · · · · · · · · ·三九

        

<---------------------------------------------------------------------------->

律藏  大品  

       二一     熾燃品  · · · · · · · · · · · · · · · · · · ·四六

誦品四(二二~二四)

       二二    〔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歸佛〕 · · · · · · · · · · ·四七

       二三 二四   舍利弗、目犍連出家因緣 · · · · · · · · · ·五四

誦品五     奉事和尚(二五~三

       二五     奉事和尚品  · · · · · · · · · · · · · · · · ·

       二六     承事同修品  · · · · · · · · · · · · · · · · ·六七

       二七    〔弟子規則〕 · · · · · · · · · · · · · · · · ·

       二八~二九   〔依白四羯磨授戒〕· · · · · · · · · · · ·七三

           〔出家四依〕 · · · · · · · · · · · · · · · · ·七六

誦品六  (三一~三三)

       三一    〔法臘十歲及其他〕 · · · · · · · · · · · · · ·七七

       三二     奉事阿闍梨品  · · · · · · · · · · · · · · · ·七九

       三三     承事侍者  · · · · · · · · · · · · · · · · · ·

<---------------------------------------------------------------------------->

誦品七    (三四~三八)

       三四    〔侍者之規則〕 · · · · · · · · · · · · · · · ·八一

       三五    〔愚癡暗昧之阿闍梨〕 · · · · · · · · · · · · ·八一

       三六     授具足戒之五分十六事品  · · · · · · · · · · ·八二

       三七     授具足戒之六分十六事品  · · · · · · · · · · ·八六

       三八     舊外道因緣  · · · · · · · · · · · · · · · · ·八六

誦品八      無畏(三九~五三

       三九~五  〔不得令出家者〕 · · · · · · · · · · · · ·

       五一    〔前項之例外〕 · · · · · · · · · · · · · · · ·九八

       五二    〔不得蓄二沙彌〕 · · · · · · · · · · · · · · ·九九

       五三    〔須依止比丘及不須依止比丘〕 · · · · · · · · ·九九

誦品九      〔餘財〕 (五四~七一)

       五四    〔餘財〕 · · · · · · · · · · · · · · · · · · ·

                    佛至迦維羅衞城,令求餘財之羅睺羅出家。

        

<---------------------------------------------------------------------------->

律藏  大品  

       五五    〔五一之例外〕 · · · · · · · · · · · · · · · ·

       五六    〔沙彌十戒〕 · · · · · · · · · · · · · · · · ·

       五七~五八   罰〔沙彌〕事· · · · · · · · · · · · · · ·

       五九    〔不得帶走所餘會眾〕 · · · · · · · · · · · · ·

       〔擯滅沙彌〕 · · · · · · · · · · · · · · · · · ·

       六一~七  〔不得授戒者〕 · · · · · · · · · · ·  · ·

       七一    不得令出家之三十二種人品· · · · · · · · · · · 一一三

誦品一     (七二~七九)

       七二     〔無恥者〕 · · · · · · · · · · · · · · · · · 一一四

       七三     〔無依止而住〕 · · · · · · · · · · · · · · · 一一五

       七四     〔授戒與二、三人〕 · · · · · · · · · · · · · 一一六

       七五     〔從入胎至二十歲受具足戒〕 · · · · · · · · · 一一六

       七六      具足戒羯磨· · · · · · · · · · · · · · · · · 一一七

       七七      四依品· · · · · · · · · · · · · · · · · · · 一二

<---------------------------------------------------------------------------->

       七八      四非事品· · · · · · · · · · · · · · · · · · 一二

       七九     〔被舉而還俗者〕 · · · · · · · · · · · · · · 一二一

       攝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二三

第二   布薩犍度

  誦品一  外道(一~一六)

              〔布薩起源〕 · · · · · · · · · · · · · · · · 一三五

              〔布薩說法〕 · · · · · · · · · · · · · · · · 一三六

              〔布薩羯磨〕 · · · · · · · · · · · · · · · · 一三六

              〔布薩日〕 · · · · · · · · · · · · · · · · · 一三八

              〔布薩界〕 · · · · · · · · · · · · · · · · · 一三九

        六~七  〔布薩界之選定〕 · · · · · · · · · · · · · · 一四

              〔布薩堂〕 · · · · · · · · · · · · · · · · · 一四一

              〔布薩場〕 · · · · · · · · · · · · · · · · · 一四二

            〔長老比丘及新參比丘〕 · · · · · · · · · · · 一四三

       

<---------------------------------------------------------------------------->

律藏  大品 

        一一    〔布薩之住處〕 · · · · · · · · · · · · · · · 一四三

        一二    〔不離衣〕 · · · · · · · · · · · · · · · · · 一四四

        一三    〔二布薩界〕 · · · · · · · · · · · · · · · · 一四七

        一四    〔布薩種類〕· · · · · · · · · · · · · · · · ·一四七

        一五~一六 〔讀誦波羅提木叉〕 · · · · · · · · · · · ·一四八

誦品二   周多那瓦睹(一七~二七)

        一七    〔續讀誦波羅提木叉〕 · · · · · · · · · · · · 一五三

        一八    〔日數與比丘數〕 · · · · · · · · · · · · · · 一五四

        一九    〔布薩之告示〕 · · · · · · · · · · · · · · · 一五五

            〔莊嚴布薩堂〕 · · · · · · · · · · · · · · · 一五六

        二一    〔愚癡暗昧比丘〕 · · · · · · · · · · · · · · 一五七

        二二    〔與清淨〕 · · · · · · · · · · · · · · · · · 一五九

        二三    〔與清淨欲〕 · · · · · · · · · · · · · · · · 一六

        二四    〔布薩日被捕比丘〕 · · · · · · · · · · · · · 一六一

<---------------------------------------------------------------------------->

        二五    〔狂比丘〕 · · · · · · · · · · · · · · · · · 一六二

        二六    〔四乃至一比丘〕 · · · · · · · · · · · · · · 一六三

        二七    〔罪〕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五

誦品三(二八~三六)

                七十五事。

        二八     無罪十五事· · · ·  · · · · · · · · · · · · ·一六九

        二九     以別眾為別眾十五事· · · · · · · · · · ·  · ·一七二

             疑惑十五事· · · · · · · · · · · · · · · · · 一七三

        三一     惡作性十五事· · · · · · · · · · · · · · · · 一七四

        三二     願不和十五事· · · · · · · · · · · · · · · · 一七四

        三三    〔上項詳說〕 · · · · · · · · · · · · · · · · 一七五

        三四    〔舊比丘與客比丘〕 · · · · · · · · · · · · · 一七五

        三五    〔布薩日遷居〕 · · · · · · · · · · · · · · · 一七八

        三六    〔不得讀誦波羅提木叉事〕 · · · · · · · · · · 一八

         

<---------------------------------------------------------------------------->

律藏   大品  

        攝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八一

第三    入雨安居犍度

  誦品一    雨安居誦品(一~八)

              〔雨安居起源〕 · · · · · · · · · · · · · · · 一八五

              〔入雨安居時期〕 · · · · · · · · · · · · · · 一八五

              〔安居中不得遊行〕 · · · · · · · · · · · · · 一八六

              〔不得不入安居〕 · · · · · · · · · · · · · · 一八六

        五~八  〔三例外〕 · · · · · · · · · · · · · · · · · 一八七

誦品二 (九~一四)

        九~一一  〔續三例外〕 · · · · · · · · · · · · · · ·

        一二    〔安居之處〕 · · · · · · · · · · · · · · · ·

        一三    〔安居中出家〕 · · · · · · · · · · · · · · ·

        一四    〔安居之約〕 · · · · · · · · · · · · · · · ·

        攝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一

<---------------------------------------------------------------------------->

第四   自恣犍度

誦品一 (一~六)

              〔自恣起源〕· · · · · · · · · · · · · · · · ·二一三

              〔自恣時應蹲踞〕· · · · · · · · · · · · · · ·二一六

              〔自恣日〕 · · · · · · · · · · · · · · · · · 二一六

              〔自恣被捕之比丘〕 · · · · · · · · · · · · · 二一八

              〔五乃至一比丘〕 · · · · · · · · · · · · · · 二一八

              〔罪〕 · · · · · · · · · · · · · · · · · · · 二二一

誦品二 (七~一八)

             七十五事。

               無罪十五事· · · · · · · · · · · · · · · · · 二二二

               以別眾為別眾十五事· · · · · · · · · · · · · 二二三

               疑惑十五事· · · · · · · · · · · · · · · · · 二二三

             惡作性十五事· · · · · · · · · · · · · · · · 二二三

        一一

<---------------------------------------------------------------------------->

律藏  大品  一二

        一一     願不和十五事· · · · · · · · ·· · · · · · · ·二二三

        一二    〔上項詳說〕· · · · · · · · · · · · · · · · ·二二三

        一三    〔舊比丘與客比丘〕· · · · · · · · · · · · · ·二二三

        一四    〔不得行自恣〕· · · · · · · · · · · · · · · ·二二三

        一五    〔自恣危害〕· · · · · · · · · · · · · · · · ·二二四

        一六    〔禁自恣事〕· · · · · · · · · · · · · · · · ·二二六

        一七    〔諍訟比丘〕· · · · · · · · · · · · · · · · ·二三三

        一八    〔和合比丘〕· · · · · · · · · · · · · · · · ·二三六

        攝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三八

第五   皮革犍度

              〔首樓那二十億之出家及許履〕· · · · · · · · ·二四一

              〔禁種種履〕· · · · · · · · · · · · · · · · ·二四九

              〔許舊履〕 · · · · · · · · · · · · · · · · · 二五

              〔禁履〕 · · · · · · · · · · · · · · · · · · 二五

<---------------------------------------------------------------------------->

              〔傷足比丘〕· · · · · · · · · · · · · · · · ·二五一

              〔禁木履〕· · · · · · · · · · · · · · · · · ·二五二

        七~八  〔禁種種履〕· · · · · · · · · · · · · · · · ·二五三

              〔禁戲牛、車〕· · · · · · · · · · · · · · · ·二五五

            〔乘車及獸皮牀具〕· · · · · · · · · · · · · ·二五六

        一一    〔皮革之使用〕 · · · · · · · · · · · · · · · 二五八

        一二    〔著履入村〕 · · · · · · · · · · · · · · · · 二五九

        一三    〔首樓那億耳〕 · · · · · · · · · · · · · · · 二五九

        攝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六四

第六   藥犍度

誦品一     藥法 (一~一五)

              〔五種藥〕· · · · · · · · · · · · · · · · · ·二六七

        二~八  〔種種藥〕 · · · · · · · · · · · · · · · · · 二六八

              〔藥粉〕 · · · · · · · · · · · · · · · · · · 二七

        一三

<---------------------------------------------------------------------------->

律藏  大品  一四 

            〔藥粉及生肉生血〕· · · · · · · · · · · · · ·二七一

        一一    〔塗藥香料〕 · · · · · · · · · · · · · · · · 二七一

        一二    〔塗藥筐〕 · · · · · · · · · · · · · · · · · 二七一

        一三~一五  〔畢鄰陀婆蹉〕 · · · · · · · · · · · · · 二七三

誦品二     隸車人(一六~三

        一六    〔疑離越〕 · · · · · · · · · · · · · · · · · 二七九

        一七    〔藏於屋內等〕 · · · · · · · · · · · · · · · 二八

        一八    〔新胡麻蜜〕 · · · · · · · · · · · · · · · · 二八三

        一九    〔跋難陀〕 · · · · · · · · · · · · · · · · · 二八四

            〔蓮根〕 · · · · · · · · · · · · · · · · · · 二八五

        二一    〔果實〕 · · · · · · · · · · · · · · · · · · 二八六

        二二    〔刀法〕 · · · · · · · · · · · · · · · · · · 二八六

        二三    〔蘇卑供養及肉食〕 · · · · · · · · · · · · · 二八七

        二四    〔粥與蜜丸〕 · · · · · · · · · · · · · · · · 二九二

<---------------------------------------------------------------------------->

        二五    〔粥食〕 · · · · · · · · · · · · · · · · · · 二九四

        二六    〔毘羅吒迦旃供養砂糖〕· · · · · · · · · · · ·二九六

        二七    〔砂糖〕· · · · · · · · · · · · · · · · · · ·二九八

        二八    〔巴連弗邑居士及摩竭國之二大臣〕 · · · · · · 二九九

        二九    〔拘利村〕· · · · · · · · · · · · · · · · · ·

            〔淫女菴婆婆梨與隸車人〕 · · · · · · · · · ·

誦品三    二十四事  (三一~三三)

        三一    〔私呵將軍〕 · · · · · · · · · · · · · · · ·

        三二    〔廢止一七~二 · · · · · · · · · · · · ·三一三

        三三    〔相應地〕 · · · · · · · · · · · · · · · · · 三一四

誦品四    (三四~四

        三四    〔旻荼居士〕 · · · · · · · · · · · · · · · · 三一五

        三五    〔翅菟〕 · · · · · · · · · · · · · · · · · · 三二一

        三六    〔盧夷〕 · · · · · · · · · · · · · · · · · · 三二四

        一五

<---------------------------------------------------------------------------->

律藏  大品  一六

        三七    〔老出家〕· · · · · · · · · · · · · · · · · ·三二六

        三八    〔果實〕 · · · · · · · · · · · · · · · · · · 三二七

        三九    〔種子〕 · · · · · · · · · · · · · · · · · · 三二八

            〔許不許及時分藥等〕 · · · · · · · · · · · · 三二八

        攝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二九

第七迦絺那衣犍度

誦品一   所持   (一~七)

             〔波利邑比丘與迦絺那衣之制定〕 · · · · · · · ·三三三

              持七事· · · · · · · · · · · · · · · · · · · ·三三六

              受持七事· · · · · · · · · · · · · · · · · · ·三三七

              持六事· · · · · · · · · · · · · · · · · · · ·三三八

              受持六事· · · · · · · · · · · · · · · · · · ·三三八

         六~七〔捨迦絺那衣〕 · · · · · · · · · · · · · · · ·三三八

<---------------------------------------------------------------------------->

誦品二  (八~一三)

              非望十二事· · · · · · · · · · · · · · · · · ·三四一

              望十二事· · · · · · · · · · · · · · · · · · ·三四二

            有事十二事· · · · · · · · · · · · · · · · · ·三四四

         一一   儲藏九事· · · · · · · · · · · · · · · · · · ·三四五

         一二   安樂住處五事· · · · · · · · · · · · · · · · ·三四七

         一三  〔迦絺那衣之執受〕 · · · · · · · · · · · · · ·三四八

         攝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四八

第八   衣犍度

誦品一 (一)

             〔受衣〕 · · · · · · · · · · · · · · · · · · ·三五三

                 收載自名醫耆婆童子出生至醫佛、獻布等故事。

誦品二  毗舍佉(二~一五)

        二~三〔受衣〕 · · · · · · · · · · · · · · · · · · · 三六七

            〔糞掃衣〕 · · · · · · · · · · · · · · · · · · 三六八

       一七

<---------------------------------------------------------------------------->

律藏  大品 一八

            〔衣之受納人〕 · · · · · · · · · · · · · · · · 三六九

            〔衣之收藏人〕 · · · · · · · · · · · · · · · · 三七

            〔衣庫〕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七

            〔守庫人〕 · · · · · · · · · · · · · · · · · · 三七一

            〔衣之分配〕 · · · · · · · · · · · · · · · · · 三七一

          〔染料〕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七二

        一一  〔染法〕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七三

        一二  〔三衣製法〕 · · · · · · · · · · · · · · · · · 三七四

        一三  〔三衣制定〕 · · · · · · · · · · · · · · · · · 三七四

        一四  〔補綴〕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七七

        一五  〔毘舍佉鹿母之供養〕 · · · · · · · · · · · · · 三七七

誦品三  (一六~三二)

        一六  〔夢〕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八二

        一七  〔覆瘡布〕 · · · · · · · · · · · · · · · · · · 三八四

<---------------------------------------------------------------------------->

        一八  〔擦面巾〕 · · · · · · · · · · · · · · · · · · 三八四

        一九  〔委託〕 · · · · · · · · · · · · · · · · · · · 三八四

          〔個人所有與僧伽所有〕 · · · · · · · · · · · · 三八五

        二一  〔說三衣製法〕 · · · · · · · · · · · · · · · · 三八五

        二二  〔與父母〕 · · · · · · · · · · · · · · · · · · 三八六

        二三  〔說脫三衣〕 · · · · · · · · · · · · · · · · · 三八六

        二四  〔施僧伽〕 · · · · · · · · · · · · · · · · · · 三八七

        二五  〔跋難陀〕 · · · · · · · · · · · · · · · · · · 三八九

        二六  〔病比丘與看病比丘〕 · · · · · · · · · · · · · 三九一

        二七  〔圓寂比丘之衣鉢〕 · · · · · · · · · · · · · · 三九三

        二八  〔裸形及種種衣〕 · · · · · · · · · · · · · · · 三九五

        二九  〔種種衣〕 · · · · · · · · · · · · · · · · · · 三九六

          〔說衣之分配〕 · · · · · · · · · · · · · · · · 三九六

        三一  〔親厚意〕 · · · · · · · · · · · · · · · · · · 三九八

       一九

<---------------------------------------------------------------------------->

律藏  大品

        三二  〔與衣〕 · · · · · · · · · · · · · · · · · · · ○○

        攝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九  瞻波犍度

誦品一  婆娑婆村 (一~四)

           〔迦葉姓比丘〕 · · · · · · · · · · · · · · · · ·

        二~三 〔非法別眾等羯磨〕 · · · · · · · · · · · · · ·

           〔五種僧伽羯磨〕 · · · · · · · · · · · · · · · ·四一三

誦品二   優波離所問 (五~六)

           〔不見罪等羯磨〕 · · · · · · · · · · · · · · · ·四一七

           〔優波離所問〕 · · · · · · · · · · · · · · · · ·四二

誦品三  (七)

           〔非法別眾等羯磨之種種情形〕 · · · · · · · · · ·四二四

        攝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三一

第十  憍賞犍度

<---------------------------------------------------------------------------->

誦品一  長生王子(一~二)

        一~二〔憍賞彌比丘之分裂〕 · · · · · · · · · · · · · 四三九

                    此中載有長生王子故事。

誦品二  (三~六)

            〔佛偈〕 · · · · · · · · · · · · · · · · · · · 四五三

            〔婆咎等〕· · · · · · · · · · · · · · · · · · ·四五四

            〔憍賞比丘之和合〕 · · · · · · · · · · · · · · 四五八

            〔優波離所問〕 · · · · · · · · · · · · · · · · 四六三

        攝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六六

 

          中文、巴利文對照索引· · · · · · · · · · · · · · ·1

          巴利文、中文對照索引· · · · · · · · · · · · · · ·22

      二一

<---------------------------------------------------------------------------->


1                                       律藏

大品(Maha-Vagga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正覺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正覺

            第一    大犍度

    一(一)  爾時佛世尊初成現等覺,止優樓頻螺〔村〕,尼連禪河邊菩提樹下。時世

    尊于菩提樹下,一度結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脫樂。

    (二)  時,世尊是夜初分,于緣起順逆作意。〔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

    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

    死、愁、憂悲、苦、惱。如是集起一切苦蘊。又無明滅盡,則行滅,行滅則識滅,

    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處滅,六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

        第一  大犍度       

<---------------------------------------------------------------------------->

        律藏  大品          

    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愁、憂悲、苦、惱滅。如是滅

    盡一切苦蘊。

2   (三)  時,世尊了知此義,即于此時自唱頌曰:

            力行靜慮婆羅門1

            若是顯現諸法者

            了知有因2 諸法故

            滅彼一切疑惑盡

    (四)  時,世尊其夜中分,于緣起順逆作意。〔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

    ……乃至……如是集起一切苦蘊……乃至滅盡……

    (五)  時,世尊了知此義,即于此時自唱頌曰:

            力行靜慮婆羅門

            若是顯現諸法者

            了知滅盡諸緣故

            滅彼一切疑惑盡

    (六)  時,世尊其夜後分,于緣起順逆作意。〔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

    ……如是集起一切苦蘊……乃至滅盡……

    (七)  時,世尊了知此義,即于此時自唱頌曰:

            力行靜慮婆羅門

            若是顯現諸法者

            則彼端立破魔軍

            猶如照虛空日輪

                                                ───菩提〔樹下〕因緣終───

    二(一)  時,世尊過七日後,從三昧起,離菩提樹下,往阿闍波羅榕樹處。往已,

    于阿闍波羅榕樹下,一度結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脫樂。

    (二)  時,有一傲慢婆羅門,詣世尊住處。詣已,與世尊交談慶慰、歡喜、感銘

3   之言,而立一面。于一面立已,彼婆羅門白世尊曰:「汝瞿曇!依何為婆羅門?以

    何成為婆羅門法耶?」

    (三)  時,世尊了知此義,即于此時自唱頌曰:

        第一  大犍度 

<---------------------------------------------------------------------------->

        律藏   大品  

            婆羅門3 若除惡法

            無慢無濁但自制

            通達吠陀成梵行

            是得自稱婆羅門

            如彼世間無多人4

                                        ───阿闍波羅〔榕樹下〕因緣終───

     三(一) 時,世尊過七日後,從三昧起,離阿闍波羅榕樹下,往目支鄰陀5 樹處。

    往已,于目支鄰陀樹下,一度結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脫樂。

    (二)  此際,不時起大雲,連續降雨七日,天陰風起,空氣流寒。時,目支鄰陀

    龍王,從己棲處出,局蜷七匝,繞世尊身,舉巨首覆〔世尊〕頭而立,〔心中念言:〕

    「毋寒世尊,毋熱世尊,虻、蚊、風、熱、蛇毋觸世尊。」

    (三)  時,目支鄰陀龍王,過七日後,見雨止而空中清明,從世尊身解去局蜷,

    捨去本形,化孺童相,合掌立世尊前,歸依世尊。

    (四)  時,世尊了知此義,即于此時自唱頌曰:

            樂知足聞法          並見法遠離

            樂于世無瞋          于有情制御

            樂于世離貪          並超越諸欲

            調伏我慢者          此為最上樂

                                           ───目支鄰陀〔樹下〕因緣終───

    四(一)  時,世尊過七日後,從三昧起,離目支鄰陀樹下,往羅闍耶他那樹處。

    往已,于羅闍耶他那樹下,一度結跏趺坐,坐受七日解脫樂。

4   (二)  爾時,多富沙與婆梨迦二商人從鬱迦羅〔村〕,來至此地路上。時,多富沙

    與婆梨迦二商人〔有于前生〕具親族血緣一鬼神,告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曰:「諸

    兄!世尊于此初成現等覺,在羅闍耶他那樹下。汝等應以麨子、蜜丸往供彼世尊。

    將于長夜得其利益、安樂。」

    (三)  時,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即持麨子、蜜丸,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

    尊,于一面立。一面立已,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白世尊言:「願世尊受我等麨子

    及蜜丸,使我等于長夜得其利益、安樂。」

        第一  大犍度

<---------------------------------------------------------------------------->

        律藏   大品 

    (四)  時,世尊心生思念:「諸如來不以手受,我當以何〔器〕受麨子、蜜丸耶?」

    時,有四大天王,以心知世尊念處,分從四方來獻世尊四石鉢〔曰〕:「世尊!請以

    此〔器〕受麨子、蜜丸。」世尊受此新石鉢,受麨子、蜜丸而食。

    (五) 時,多富沙、婆梨迦二商人見世尊洗鉢及手已,以頭面禮世尊足,白世尊

    曰:「我等于此歸依世尊與法,願世尊容我等從今日起至命終止為優婆塞。」彼等

    于世間,初唱二歸依為優婆塞。

                                      ───羅闍耶他那〔樹下〕因緣終───

    五(一)  6,世尊過七日後,從三昧起,離羅闍耶他那樹下,往阿闍波羅榕樹

    處。往已,于此,世尊住阿闍波羅榕樹下。

    (二)  時,世尊于靜居宴默,心生思念:「我證得此法,甚深、難見、難解、寂

    靜、美妙,超尋思境而至微,唯智者所能知焉。然此眾生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

    阿賴耶。而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眾生,難見此緣依性、緣起處也。亦甚

5   難見一切諸行寂止,一切緣依斷捨,渴愛滅盡,離、滅、涅槃處。我若說法,彼不

    了解我時,我唯疲勞、困憊而已。」

    (三)  然而未曾聞稀有偈句,于世尊〔心中〕顯現:

            我困苦所證          今為何應說

            貪瞋所惱者          不易悟此法

            導引逆世流          深微而難見

            欲著癡闇覆          是人不得見

    (四)  世尊如是思擇,心念默然,不欲說法。時,有索訶主梵天,心知世尊之所

    思念而念:「啊!世間敗壞!啊!世間敗壞!如來、應供、等正覺心念默然,不欲

    說法。」

    (五)  時,索訶主梵天如力士屈伸臂,伸屈臂,〔迅〕沒梵界而現世尊前。

    (六)  此時,索訶主梵天偏袒上衣一肩,右膝著地,合掌面世尊而白世尊曰:「願

    世尊說法!願善逝說法!有情有少塵垢者,若不聞法,即退墮;若〔聞〕法,即得

    悟也。」

    (七)  索訶主梵天如此說,如此言已,且更說曰:

            曾于摩竭國現前

        第一   大犍度  

<---------------------------------------------------------------------------->

        律藏   大品    

            垢穢7 所思不淨法

            願欲弘開甘露門

            令聞無垢所覺法

            恰如壁立山頂峰

            普見低處諸眾生

            汝乃勝慧普眼者

            昇登法所就高樓

6           自超憂苦望鑑臨

            沈憂生老惱眾生

            躍起雄者戰勝者

            商主債無遊世間

            願請世尊為說法

            能悟入者應有人

    (八)  如是說時,世尊告索訶主梵天曰:「梵天!我心生思念:『我所證得此法,

    甚深、難見、難解……困憊而已。』然而,梵天!未曾聞稀有偈句,現于我〔心〕:

    ……覆〔不得見〕。』梵天!我如是思惟,心念默然,不欲說法!」

    (九)  索訶主梵天重白世尊:「世尊!願為說法……應得了知!」世尊重告索訶

    主梵天曰:「我心生思念:『我所證得此法,甚深、難見、難解……困憊而已。』

    然而,梵天!未曾聞稀有偈句,現于我〔心〕:『……覆者〔不得見〕。』梵天!我

    如是思惟,心思默然,不欲說法!」

    (一  索訶主梵天三白世尊曰:「世尊!願為說法,……應得了知!」時,世

    尊因知梵天勸請,並哀愍有情,乃以佛眼觀察世間。世尊以佛眼觀察世間時,見有

    情有塵垢少者、塵垢多者、利根者、鈍根者、善行相者、惡行相者、易教導者、難

    教導者,有知他世與罪過之怖畏而住者。

    (一一)  譬如于青蓮池、赤蓮池、白蓮池;或如青蓮、赤蓮、白蓮有生于水中,

    長于水中,不出水面,沈于水中而繁茂者;或如青蓮、赤蓮、白蓮有生于水中,長

    于水中,住于水面者;或如青蓮、赤蓮、白蓮有生于水中,長于水中,出住水面,

    不為水所染者。

        第一  大犍度    

<---------------------------------------------------------------------------->

        律藏  大品      

    (一二)  如是世尊以佛眼觀察世間,見有情有塵垢少者、塵垢多者、利根者、鈍

7   根者、善行相者,惡行相者、易教導者、難教導者,有知他世與罪過之怖畏而住者。

    見已,以偈〔告〕索訶主梵天曰:

            有耳得聞甘露門

            聞時棄捨昔所信

            思欲嬈惑惱害者

            不為演說妙法音

    (一三)  時,索訶主梵天已知「世尊許為說法」,敬禮世尊,右繞而沒其處。

                                              ───梵天勸請因緣終───

    六(一)  時,世尊心生思念:「我應為誰先說法耶?誰〔能〕速悟此法耶?」時,

    世尊心生思念:「彼阿羅邏迦羅摩賢明、聰敏、伶俐,長夜甚少塵垢,我宜先為阿

    羅邏迦羅摩說法,彼將速悟此法。」

    (二)  時,有天不顯身,白世尊:「阿羅邏迦羅摩,已命終七日矣。」世尊亦自

    知「阿羅邏迦羅摩已命終七日。」時,世尊心生思念:「阿羅邏迦羅摩是大損失8 ,

    彼若聞此法,當速悟也。」

    (三)  時,世尊心生思念:「我應先為誰說法耶?誰能速悟此法耶?」時,世尊

    心生思念:「鬱陀迦羅摩子賢明、聰敏、伶俐,長夜甚少塵垢也,我宜先為鬱陀迦

    羅摩子說法,彼將速悟此法。」

    (四)  時,有天不顯身,白世尊:「鬱陀迦羅摩子于昨夜命終矣。」世尊亦自知

    「鬱陀迦羅摩子于昨夜命終。」時,世尊心生思念:「鬱陀迦羅摩子是大損失,彼

    若聞此法,當速悟也。」

8   (五)  時,世尊心生思念:「我應先為誰說法耶?誰能速悟此法耶?」時,世尊

    心生思念:「五比丘為我9多所饒益,于我專心精進時,承事于我,我宜先為五比

    丘說法。」

    (六)  時,世尊心生思念:「五比丘今在何處耶?」世尊以清淨超人天眼,見五比

    丘在波羅捺國仙人墮處之鹿野苑。時,世尊于隨意間住優樓頻螺後,向波羅捺遊行。

    (七)  有邪命外道優波迦,見世尊在迦耶與菩提樹途中。見已,白世尊:「汝諸

    根清淨,汝膚色清淨皎潔,汝依誰出家耶?以誰為汝師?愛樂誰之法耶?」

        第一  大犍度    一一

<---------------------------------------------------------------------------->

        律藏  大品      一二

    (八)  彼如是言時,世尊以偈告優波迦曰:

            一切勝者一切知

            我不污染一切法

            渴愛解脫離一切

            自證知須法誰人

            于我無有師          無有等我者

            人天等世間          無與我比倫

            此世間應供          我為無上師

            我獨等正覺          而清涼寂靜

            乃為轉法輪          赴迦尸都城

            于盲闇世間          擊彼甘露鼓10

    (九)  〔優波迦言:〕「如汝自稱,汝適為無邊勝者。」〔世尊以偈曰〕:

            若得諸漏悉滅盡

            即與我同為勝者

            勝諸惡法優波迦

            是故我乃為勝者

        如是說時,邪命外道優波迦言:「或然。」搖頭取別路離去。

    (一  時,世尊次第遊行至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近五比丘住處。五比丘

9   從遠方見世尊來,見而相約言:「從彼處來者是沙門瞿曇,彼奢侈而棄精進,墮于

    奢侈。勿禮彼,勿起迎,勿取彼衣鉢,但為設座,彼若欲時得就坐。」

    (一一)  世尊漸臨近五比丘,五比丘即不守己約,起迎世尊。或取世尊衣鉢,或

    與設座,或持來洗足水、足臺、足布11 。世尊坐于所設座上,就坐已,世尊洗足,

    而〔五比丘〕以「卿」稱呼世尊。

    (一二)  彼等如是稱呼時,世尊即告五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切勿以名、以『卿』

    稱呼如來。諸比丘!如來是應供等正覺。諸比丘!諦聽!證得不死已,我應教誨,

    我應說法。隨所教而行者,不久必能于現法自證、現證,具足究竟無上梵行而住。

    此乃善男子離家、出家之本懷也。」

    (一三)  如是說時,五比丘白世尊言:「瞿曇!汝以彼行、彼道、彼難行,尚未

        第一  大犍度   一三

<---------------------------------------------------------------------------->

        律藏  大品     一四

    證得上人法、至尊殊勝之智見。今汝奢侈棄精進,墮奢侈,如何能證得上人法、至

    尊殊勝智見耶?」

    (一四)  如是說時,世尊告五比丘曰:「諸比丘!如來非奢侈而棄精進,非墮奢

    侈。諸比丘!如來乃應供等正覺也。諸比丘!諦聽!證得不死已,我應教誨,我應

    說法。隨所教而行者,不久必能于現法自證、現證,具足究竟無上梵行而住。此乃

    善男子離家、出家之本懷也。」

    (一五)  五比丘重白世尊:「……乃至…… 」世尊重告五比丘曰:「……乃至……

10  五比丘三白世尊:「瞿曇!汝于彼行、彼道……〔何能證得〕至尊殊勝之智見耶?」

    (一六)  如是言時,世尊告五比丘曰:「諸比丘!汝等于今以前知我有如是說12

    否?」「否。」「諸比丘!如來乃應供等正覺也。〔諸比丘!〕諦聽……出家之本懷也。」

    世尊已說服五比丘。時,五比丘傾聽、善聽如來故,發了知心。

    (一七)  13 ,世尊告五比丘曰:「諸比丘!于世有二邊,出家者不得親近。何

    為二耶?〔一〕于諸欲欣愛、貪著為事,乃下劣、卑賤凡夫所行,而非聖賢,無義

    相應也。〔二〕自以煩苦為事,乃苦而非賢聖,無義相應也。諸比丘!如來捨此二邊,

    以現等覺中道,為資眼生、智生、寂靜生、證智、等覺、涅槃者也。

    (一八)  諸比丘!何為如來所現等覺,資眼生、智生、寂靜生、證智、等覺、涅

    槃中道耶?此即八聖道也!謂: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

    正定。諸比丘!以此為如來所現等覺,資眼生、智生、寂靜生、證智、等覺、涅槃

    之中道也。

    (一九)  諸比丘!苦聖諦者,如此: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

    離苦、求不得苦;略說之,五取蘊苦也。

    (二  諸比丘!苦集聖諦者,如此:持生後有,喜、貪俱行,隨處歡喜之渴愛。

    謂:欲愛、有愛、無有愛也。

    (二一)  諸比丘!苦滅聖諦者,如此︰無餘離滅、捨棄、定棄,解脫此渴愛而無

    執著也。

    (二二)  諸比丘!苦滅道聖諦者,如此:即八聖道。謂:正見……正定也。

11  (二三)  諸比丘!『苦聖諦者如此』,于先未聞之法,于我眼生、智生、慧生、明

    生、光明生。諸比丘!應遍知此苦聖諦者……乃至……已遍知,于先未聞之法,于

        第一  大犍度   一五

<---------------------------------------------------------------------------->

        律藏  大品     一六

    我眼生、智生、慧生、明生、光明生。

    (二四)  諸比丘!『苦集聖諦者如此』……光明生。諸比丘!應斷此苦集聖諦……

    乃至……已斷……』時……光明生。

    (二五)  諸比丘!『苦滅聖諦者如此』時……光明生。諸比丘!應現證此苦滅聖

    諦,……乃至……已現證……光明生。

    (二六)  諸比丘!『苦滅道聖諦者如此』……光明生。諸比丘!應修習此苦滅道

    聖諦……乃至……已修習……光明生。

    (二七)  諸比丘!我于此四聖諦,以如此三轉十二行相,如實智見尚未為完全清

    淨期間,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眾生界,不稱現

    等覺無上等正覺。

    (二八)  諸比丘!然我于此四聖諦,以如此三轉十二行相,如實智見已完全清淨

    故,諸比丘!我于天、魔、梵天世界,沙門、婆羅門、人、天眾生界,稱現等覺無

    上等正覺。

    (二九)  又于我智生、見我心解脫不動。此我最後生,不更受後有。」世尊如是

    說已,五比丘歡喜、信受世尊所說。又,〔世尊〕說此教時,具壽憍陳如生遠塵離垢

    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三  世尊轉法輪時,地居諸天,發聲言曰:「如此世尊于波羅捺國仙人墮處

12  鹿野苑,所轉無上法輪,是乃或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或梵天、或世間任

    何人所不能復者。」聞地居諸天聲已,四天王諸天發聲言曰……乃至……聞四天

    王諸天聲已,忉利諸天……乃至……焰摩諸天……乃至……兜率諸天……乃至……

    化樂諸天……乃至……他化自在諸天……乃至……梵身諸天發聲言曰:「如此世尊

    于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所轉無上法輪,是乃或沙門、或婆羅門、或天、或魔、

    或世間任何人所不能復者。」

    (三一)  如是于彼剎那、須臾間,其聲乃至達彼梵天,劇烈動搖、震、撼此十千

    世界,無量廣大輝煌,超越諸天榮耀光明現于世間。時,世尊讚歎曰:「憍陳如悟

    矣!憍陳如悟矣。」由此,名具壽憍陳如曰阿若憍陳如14

    (三二)  時,具壽阿若憍陳如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

    猶豫、得無畏,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我唯願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

        第一   大犍度   一七

<---------------------------------------------------------------------------->

        律藏   大品     一八

    世尊曰:「來!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彼具壽具足戒

    也。

    (三三)  時世尊說法、教導、教誡其餘比丘。于世尊說法、教導、教誡時,具壽

    婆頗及具壽跋提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13  (三四)  彼等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

    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我等唯願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

    「來!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彼諸具壽具足戒也。

    (三五)  時,世尊食用彼等持來施物15 ,並說法、教導、教誡其餘比丘曰:「三

    人比丘行乞食,以其所得供養六人。」

    (三六)  時,世尊說法、教導、教誡時,具壽摩訶男與具壽阿說示生遠塵離垢法

    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三七)  彼等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

    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我等唯願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

    「來!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彼具壽等具足戒也。

    (三八)  時,世尊告五比丘曰:「諸比丘!色無我。諸比丘!若色有我者,此色

    應不致病,于色應得謂:『我用此色,不用彼色。』諸比丘!然色無我故,色乃致

    病,于色不得謂:『我用此色,不用彼色。』

    (三九)  受無我。諸比丘!若受有我者,此受應不致病,于受應得謂:『我用此

    受,不用彼受。』諸比丘!然受無我故,受乃致病,于受不得謂:『我用此受,不

    用彼受。』

    (四  想無我……乃至……行無我。諸比丘!若行有我者,此行應不致病,于

    行應得謂:『我用此行,不用彼行。』諸比丘!然行無我故,行乃致病,于行不得

    謂:『我用此行,不用彼行。』

    (四一)  識無我。諸比丘!若此識有我者,此識應不致病,于識應得謂:『我用

14  此識,不用彼識。』諸比丘!然識無我故,于識不得謂:『我用此識,不用彼識。』

    (四二)  諸比丘!汝等于意云何,色常耶?無常耶?」「世尊!無常也!」「無常

    者,苦耶?樂耶?」「世尊!苦也!」「觀無常、苦、有變壞之法為『此是我所,此

    是我,此是本我自身。』然耶?」「世尊!不然!」

       第一  大犍度   一九  

<---------------------------------------------------------------------------->

       律藏  大品    

    (四三)  「受……乃至…………乃至…………乃至……識常耶?無常耶?」

    「世尊!無常也!」「無常者,苦耶?樂耶?」「世尊!苦也!」「觀無常、苦、有變

    壞性之法為『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本我自身。』然耶?」「世尊!不然!」

    (四四)  「是故,諸比丘!過去、未來、現在一切色,或內、或外、或粗、或細、

    或劣、或勝、或遠、或近,一切色,應以正慧如實如此觀察:此非我所,此非我,

    此非本我自身。

    (四五)  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受……乃至…………乃至…………乃至……

    識,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劣、或勝、或遠、或近,一切識,應以正慧如實

    如此觀察: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本我自身。

    (四六)  諸比丘!多聞聖聲聞,若如此觀察,則厭患色、厭患受、厭患想、厭患

    行、厭患識。若厭患,則離貪;若離貪,則解脫;解脫者,則『我已解脫』智生,

    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四七)  世尊如是說已,五比丘歡喜、信受世尊所說。又,〔世尊〕說此教時,五

    比丘無取,而由諸漏得心解脫。其時世間有六阿羅漢矣。

                                               ───誦品一 〔終〕───

15  七(一)  爾時,波羅捺國有名耶舍者,為族姓子、長者子,富貴受寵溺。彼有三

    時殿,為:一冬、一夏、一雨季。彼于雨季堂殿,為不攙雜男子妓人圍繞侍奉。入

    雨季歷四月間,不下殿堂。時族姓子耶舍,被侍女圍繞備足沉迷五妙欲樂,彼先睡

    眠,而後侍女等亦睡,終夜燃燈。

    (二)  時,族姓子耶舍先醒,見已睡眠中諸侍女,或置琵琶腋下、或置小鼓項畔、

    或置鼓于胸16、或亂髮、或流涎,或寐語,如現丘塚。見已,彼生過患,其心決定

    住于厭離。時,族姓子耶舍,嘆而言:「厄哉!禍哉!」

    (三)  時,族姓子耶舍,著黃金履趣向家門。諸非人開門言:「任何人皆勿妨害

    族姓子耶舍離家出家。」時,族姓子耶舍趣向城門,諸非人開門言:「任何人皆勿

    妨害族姓之子耶舍離家出家。」時,族姓子耶舍,乃向仙人墮處鹿野苑而去。

    (四)  爾時,世尊早晨起而于露處經行。世尊見族姓子耶舍從遠處來。見即自經

    行處降,敷座而坐。時族姓子耶舍趨近世尊嘆曰:「厄哉!禍哉!」時,世尊告族

    姓子耶舍曰:「耶舍!此處無厄,此處無禍。耶舍!來!坐!我為汝說法。」

        第一  大犍度   二一

<---------------------------------------------------------------------------->

        律藏  大品     二二

    (五)  時,族姓子耶舍〔聞:〕「此處無厄,此處無禍。」歡喜踴躍,脫黃金履,

    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于一面坐。族姓子耶舍于一面坐已,世尊為之次第說

    示,謂:施論、戒論、生天論、諸欲過患、邪害、雜染、出離功德。

16  (六)  知族姓子耶舍生堪任心、柔軟心、離障心、歡喜心、明淨心,世尊乃為開

    闡諸佛本真說法,〔謂:〕苦、集、滅、道。譬如清淨無有緇斑原布領受正色,如此

    族姓子耶舍,亦于其座,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七)  時,族姓子耶舍之母,上彼堂殿,不見族姓子耶舍,即至長者居士處。至

    已白長者居士曰:「居士!不見汝子耶舍。」時,長者居士即令使者乘馬遣往四方。

    自己趣向仙人墮處鹿野苑。長者居士見黃金履跡,見而追其踪跡。

    (八)  世尊見長者居士由遠處來。見已世尊生如是思念:「我應現神通變化,使

    長者居士雖于此坐,但不見坐于此處之族姓子耶舍。」時,世尊即如是現神通變化。

    (九)  時,長者居士詣世尊住處。詣已,白世尊曰:「世尊見族姓子耶舍否?」

    「啊!居士!請坐此處。若坐此處,汝或見族姓子耶舍坐此處。」時,長者居士〔念:〕

    「若坐此處,我即見族姓子耶舍坐于此處。」而歡喜踴躍,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一  長者居士,坐于一面時,世尊為之次第說示,謂:施論、戒論、生天論、

    諸欲過患、邪害、雜染、出離功德。知長者居士生堪任心、柔軟心、離障心、歡喜

    心、明淨心,世尊乃為開闡諸佛本真說法,〔謂:〕苦、集、滅、道。譬如清淨無有

    緇斑原布領受正色,如此長者居士亦于其座,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

    皆有此滅法。時,長者居士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

    得無畏,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妙哉!妙哉!譬如扶起倒者,如揭露覆

    者,如教迷者道,如暗中提舉燈火,令有眼者見色。如是,世尊亦以種種方便,顯

    示教法。我于此處歸依世尊、法及比丘眾,請世尊容我從今日起至命終止歸依為優

    婆塞。」彼乃世間始唱三歸依之優婆塞。

17  (一一)  時,為其父說法時,族姓子耶舍,隨觀、隨知,以觀察地,其心無取,

    由諸漏得解脫。時,世尊心生思念:「為其父說法時,族姓子耶舍隨觀、隨知,以

    觀察地,其心無取,由諸漏得心解脫。族姓子耶舍不能還俗,如前在家時享受諸欲

    樂。我應止神通變化。」時,世尊即止神通變化。

    (一二)  長者居士見族姓子耶舍已坐所座,見已,告族姓子耶舍曰:「汝耶舍!

        第一  大犍度   二三

<---------------------------------------------------------------------------->

        律藏  大品     二四

    汝母充滿悲憂,勿使母死。」

    (一三)  時,族姓子耶舍瞻視世尊。時,世尊告長者居士曰:「居士!汝意云何?

    耶舍以有學智、以有學見,觀法猶如汝也。彼隨觀、隨知以觀察地,其心無取,由

    諸漏得心解脫。居士!耶舍應得還俗,享受如前在家時諸欲樂否?」「否!」「居士!

    族姓子耶舍,以有學智、以有學見,觀法猶如汝也。彼隨觀、隨知以觀察地,其心

    無取,由諸漏得心解脫。居士!族姓子耶舍不能還俗而享受如前在家時之諸欲樂。」

    (一四)  「族姓子耶舍其心無取,由諸漏得心解脫,族姓子耶舍之利也,族姓子

    耶舍之妙利也。世尊!願受我請,今日與我進食,令族姓子耶舍隨從沙門。」世尊

    默然受請。時,長者居士知世尊受請,即從坐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一五)  時,長者居士離去未久,族姓子耶舍白世尊曰:「我唯願于世尊前出家,

    得具足戒。」世尊曰:「來!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

18  彼具壽具足戒也。其時,世間有七阿羅漢。

                                       ───耶舍出家〔因緣〕 ───

    八(一)  時,世尊于早晨著下裳,持鉢、衣,以具壽耶舍為隨從沙門,往長者居

    士住處。往已,坐所設座。時,具壽耶舍母與原妻,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坐

    于一面。

    (二)  世尊乃為彼等次第說示,謂:施論、戒論、生天論、諸欲過患、邪害、雜

    染、出離功德。世尊知彼等生起堪任心、柔軟心、離障心、歡喜心,開闡諸佛本真

    說法,〔謂:〕苦、集、滅、道。譬如清淨無有緇斑原布領受正色,彼等如是亦于其

    座,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三)  彼等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以

    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妙哉!妙哉!……乃至……我等于此處歸依世尊、

    法及比丘眾。願世尊容我等,從今日起以至命終,歸依為優婆夷。」彼等乃世間始

    唱三歸依優婆夷。

    (四)  時,具壽耶舍之母、父及原妻,親手供奉世尊與具壽耶舍嚼食、噉食,令

    充足飽滿。〔知〕世尊食訖,洗鉢及手已,坐于一面。時,世尊說法、教示、勸導、

    獎勵,使具壽耶舍之母、父及原妻慶喜,從座起去。

    九(一)  時,具壽耶舍有四在家友,乃波羅捺國長者、隨長者族姓子,〔名〕離垢、

        第一  大犍度   二五

<---------------------------------------------------------------------------->

        律藏  大品     二六

19  善臂、滿勝17 、牛主,聞:「族姓子耶舍剃除鬚髮,著袈裟衣,離家而出家。」聞

    已,彼等心生思念:「此非下劣法、律,此非下劣出家。何以故?族姓子耶舍于此

    剃除鬚髮,著袈裟衣,離家而出家故。」

    (二)  彼等四人至具壽耶舍處。至已,敬禮具壽耶舍,立于一面。時,具壽耶舍

    與彼等四在家友,俱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具壽

    耶舍白世尊曰:「此等四人我在家友,波羅捺國長者、隨長者族姓子,〔名〕離垢、

    善臂、滿勝、牛主,請世尊教導、教誡此等四人。」

    (三)  世尊為彼等順序說示,謂:施論、戒論、生天論、諸欲過患、邪害、雜染、

    出離功德。世尊知彼等生堪任心、柔軟心、離障心、歡喜心,開闡諸佛本真說法,

    〔謂:〕苦、集、滅、道。譬如清淨無有緇斑原布領受正色,彼等如是亦于其座,

    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四)  彼等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以

    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我等唯願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來!

    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彼等具壽具足戒也。時,世

    尊說法、教導、教誡諸比丘。世尊說法、教導、教誡時,彼等之心無取,由諸漏得

    心解脫。其時,世間有十一阿羅漢矣。

                                      ───四在家出家〔因緣〕終───

20  (一)  具壽耶舍有五十在家友,故里之舊家、隨舊家18 族姓子。〔彼等聞:〕

    「族姓子耶舍剃除鬚髮,著袈裟衣,離家而出家矣。」聞已,彼等心生思念:「此

    非下劣法、律,此非下劣出家。何以故?族姓子耶舍于此剃除鬚髮,著袈裟衣,離

    家而出家故。」

    (二)  彼等至具壽耶舍處。至已,敬禮具壽耶舍,立于一面。時,具壽耶舍與彼

    等五十在家友俱,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于一面坐已,〔具壽耶

    舍〕白世尊曰:「此五十人我在家友,故里之舊家、隨舊家族姓子也。請世尊教導、

    教誡我等。」

    (三)  世尊為彼等次第說示,謂:施論、戒論、生天論、諸欲過患、邪害、雜染、

    出離功德。……乃至……苦、集、滅、道。譬如清淨無有緇斑原布領受正色,彼等

    于其座,亦如此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第一  大犍度   二七

<---------------------------------------------------------------------------->

        律藏  大品     二八

    (四)  彼等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以行

    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我等唯願于世尊處出家,得具足戒。」「來!諸比丘!

    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彼等具壽具足戒也。時,世尊說法、

    教導、教誡彼等比丘。世尊說法、教導、教誡之時,彼等皆心無取,由諸漏得心解

    脫。其時,世間有六十一阿羅漢矣。

21  一一(一)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我解脫天、人一切羅網。諸比丘!

    汝等亦解脫天、人一切羅網。諸比丘!去遊行!此乃為眾生利益、眾生安樂、哀愍

    世間、人天之義利、利益、安樂,切勿二人同行。諸比丘!教說初善、中善、後善,

    且具足義理、文句之法,顯示皆悉圓滿清淨梵行。有情有少塵垢者,若不聞法者退

    墮,〔聞〕法者即得悟也。諸比丘!我將至優樓頻螺軍村19 說法。」

    (二) 時,魔波旬詣世尊住處。詣已,以偈白世尊:

           汝縛于天人

           等一切羅網

           汝縛于大縛

           汝無解脫我

           天人等一切

           羅網我解脫

           我已脫大縛

           死魔20汝壞落

           此有意羅網

           往來翔虛空

           以此我縛汝

           汝無解脫我

           色聲及香味

           所觸成意樂

           于此全無欲

           死魔汝壞落

        時,魔波旬苦惱悲嘆:「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即于其處隱沒

        第一  大犍度   二九

<---------------------------------------------------------------------------->

        律藏  大品    

                                                  ───魔緣終───

    一二(一)  爾時,諸比丘從諸方、諸國偕來,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

    恭請「世尊使出家,授具足戒。」如是諸比丘卽甚疲勞矣。時,世尊于靜居宴默,

    心生思念:「今諸比丘由諸方、諸國偕來,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恭請

    『世尊使出家,授具足戒。』如是諸比丘疲勞,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皆

    疲勞。我當許諸比丘,應言:『諸比丘!汝等應各自于當地、當國使之出家,授其

    具足戒。』」

    (二)  時,世尊于傍晚從宴默起,由此因緣,于此時機21,集會比丘眾說法。之

22  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我今于靜居宴默,心生思念:『今諸比丘由諸方、諸

    國偕來,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恭請世尊使出家、授具足戒。如是諸比丘疲

    勞,希望出家、希望受具足戒者皆疲勞。我當許諸比丘,應言:『諸比丘!汝等應

    各自于當地、當國使之出家,授具足戒。』

    (三)  諸比丘!我許汝等,各自于當地、當國使之出家,授具足戒。諸比丘!出

    家授具足戒者,當如此為之:始令剃除鬚髮,著袈裟衣,令偏袒上衣,令蹲踞,令

    合掌,令禮比丘足,如此唱曰:

    (四)  『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再歸依佛、再歸依法、再歸依僧。我三

    歸依佛、三歸依法、三歸依僧。諸比丘!許以此三歸依,使之出家授具足戒。』」

                                       ───三歸依、具足戒因緣終───

    一三(一)  時,世尊于雨季過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我如理作意,如理正

    勤,獲得無上解脫,現證無上解脫。諸比丘!汝等亦如理作意,如理正勤,獲得無

    上解脫,現證無上解脫。」

    (二)  時,魔波旬詣世尊住處。詣已,以偈白世尊:

            汝縛于天人

            死魔之羅網

            汝縛于大縛

            汝無解脫我

            天人與魔之

            羅網我解脫

        第一  大犍度   三一

<---------------------------------------------------------------------------->

        律藏  大品     三二

            我脫離大縛

            死魔汝壞落

        時,魔波旬苦惱悲嘆:「世尊已知我!善逝已知我!」即于其處隱沒。

23  一四(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波羅捺後,向優樓頻螺遊行。時,世尊離道路,

    到一密林處。到已,于其密林,坐一樹下。爾時,有三十賢眾22友輩伴隨夫人遊玩

    密林。有一無夫人,因此而伴隨妓女。時,彼等放逸遊玩,其妓女取財物而逃。

    (二)  時,彼友等為助其友尋找其女,徘徊密林,見世尊坐一樹下。見已,詣世

    尊處。詣已,白世尊曰:「世尊曾見一女人否?」「諸孺童!汝等與一婦女何為耶?」

    「今我等三十賢眾友伴隨夫人遊此密林,有一無夫人者,伴隨妓女。時,我等放逸

    遊玩,其妓女取財物而逃。故我友等助是友尋找其女,徘徊于此密林。」

    (三)  「諸孺童!汝等于意云何?汝等以何為勝耶?尋婦女乎?尋自己乎?」「我

    等以尋自己為勝!」「諸孺童!若爾且坐,我為汝等說法。」「唯!唯!」彼等賢眾

    友,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四)  世尊為彼等次第說示,謂:施論、戒論、生天論、諸欲過患、邪害、雜染、

    出離功德。世尊知彼等生堪任心、柔軟心、歡喜心、明淨心,乃開闡諸佛本真說法,

    〔謂:〕苦、集、滅、道。譬如清淨無有緇斑原布領受正色,彼等亦如此于其座,

    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24  (五)  彼等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以

    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我等唯願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來!

    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為彼等具壽具足戒。

                                                ───賢眾友事終───

                                                  ───誦品二終───

    一五(一)  時,世尊次第遊行至優樓頻螺。其時,優樓頻螺住三人螺髻梵志,〔名〕

    優樓頻螺迦葉、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其中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乃五百人螺髻梵

    志之導師、遍導師、最尊、上首、最上,螺髻梵志那提迦葉乃三百螺髻梵志之導師、

    遍導師、最尊、上首、最上,螺髻梵志伽耶迦葉乃二百螺髻梵志之導師、遍導師、

    最尊、上首、最上。

    (二)  時,世尊至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庵。至已,言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曰:

        第一  大犍度   三三

<---------------------------------------------------------------------------->

        律藏 大品      三四

    「迦葉!若汝不介意,我欲于火堂過夜。」「大沙門!我不介意,然23彼處有具神通

    猛惡龍王、有猛毒毒蛇,若于汝無害者,可也。」世尊再次言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

    葉曰:「迦葉!若汝不介意,我欲于火堂過夜。」「大沙門!我不介意,然彼處有具

    神通猛惡龍王、有猛毒毒蛇,若于汝無害,可也。」世尊三次言螺髻梵志優樓頻螺

    迦葉曰:「迦葉!若汝不介意,我欲于火堂過夜。」「大沙門!我不介意,然彼處有

    具神通猛惡龍王、有猛毒毒蛇,若于汝無害,可也。」「無害我事,迦葉!許入火堂。」

    「大沙門!請隨意而住!」

    (三)  時,世尊進入火堂鋪草為敷具而坐,結跏趺坐,正身持念現前而住。時,

    彼龍見世尊入,見而苦惱悲嘆、吐煙。時,世尊心生思念:「我當以威力滅盡威力,

25  不損此龍皮膚、肉、筋、骨髓。」

    (四)  時,世尊即現如此吐煙神通行。時,彼龍不勝忿怒而吐火焰,世尊亦入火

     界三昧而放火焰。兩者放光明故,火堂熾然如焚,出火焰,放光明。時彼螺髻梵志

    等圍繞火堂,如此言:「端正大沙門,將為龍所害。」

    (五)  時,世尊過是夜後,以威力滅盡威力,不損其龍皮膚、肉、筋、骨、髓,

    盛于鉢中,示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曰:「迦葉!此汝龍也,其威力已以威力滅盡

    矣。」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何以故?

    有神通猛惡龍王、有猛毒毒蛇之威力,已以威力滅盡故也。然猶未若我阿羅漢。」

    (六)  24,世尊于尼連禪河邊,言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曰:「迦葉!若汝不

    介意,欲于火堂過此月夜25 。」「我不介意,欲令汝安穩而停留。彼處有具神通猛惡

    龍王、有猛毒毒蛇。若于汝無害,可也。」「無能害我,迦葉!許入火堂!」知彼已

    許可,無所恐懼,超越怖畏而進入焉。見仙人入,蛇龍悲嘆、吐煙。人龍適意無惑,

    亦于是處吐煙。蛇龍不勝忿怒,猶如燃火而放火焰。善于火界人龍,亦于是處散放

    火焰。兩者放光明故,螺髻梵志等睹〔熾燃〕火堂而言:「端正大沙門將為龍所害

    26。」

    (七)  時,是夜過後,蛇龍火焰消除。具神通〔世尊〕火焰仍有多種彩色,有青、

    赤、深紅、黃、水晶多種色彩火焰,現于鴦耆羅娑27身上。蛇龍盛入鉢中,以示婆

    羅門〔曰〕:「迦葉!此汝龍也,其威力已以威力滅盡矣。」

    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因世尊如此神通、神變,乃起信心,白世尊:「大

        第一  大犍度   三五

<---------------------------------------------------------------------------->

        律藏  大品     三六

    沙門!請住此處,我恒常供汝食。」

                                               ───初神變〔終〕───

26  一六(一)  時,世尊住一密林,近于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庵。時,四大天王于

    深夜現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立于四面,如大火聚。

    (二)  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是夜過後,詣世尊住處。詣已,白世尊曰:「食

    時至矣。大沙門!何人深夜現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詣汝住處,詣已,禮汝,立于

    四面,如大火聚耶?」「迦葉!彼四大天王詣我住處,欲聽受法。」時,螺髻梵志優

    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故四大天王亦詣,彼欲聽受法。

    然猶未若我阿羅漢。」時,世尊食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供食,住彼密林。

                                             ───第二神變〔終〕───

    一七(一)  時,釋提桓因深夜現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

    世尊,立于一面,如大火聚,較前色光,更為殊勝美妙。

    (二)  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是夜過後,詣世尊住處。詣已,白世尊曰:「大

    沙門!食時至矣。大沙門!何人深夜現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詣汝住處,詣已,禮

    汝,立于一面,如大火聚,而較前色光,更為殊勝美妙耶?己「迦葉!彼釋提桓因詣

    我住處,欲聽受法。」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

27  大威力,故釋提桓因亦詣,彼欲聽受法。然猶未若我阿羅漢。」時,世尊食螺髻梵

    志優樓頻螺迦葉供食,住彼密林。

                                             ───第三神變〔終〕───

    一八(一)  時,索訶主梵天深夜現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詣世尊住處。詣已,敬

    禮世尊,立于一面,如大火聚,而較前色光,更為殊勝美妙。

    (二)  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是夜過後,詣世尊住處。詣已,白世尊曰:「大

    沙門!食時至矣。大沙門!何人深夜現殊妙色相,遍照密林,詣汝住處,詣已,禮

    汝,立于一面,如大火聚,而較前色光,更為殊勝美妙耶?」「迦葉!彼索訶主梵天

    詣我住處,欲聽受法。」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

    大威力,故索訶主梵天亦詣,彼欲聽受法。然猶未若我阿羅漢。」時,世尊食螺髻

    梵志優樓頻螺迦葉供食,住彼密林。

                                               ───第四神變〔終〕───

        第一  大犍度   三七

<---------------------------------------------------------------------------->

        律藏  大品     三八

    一九(一)  爾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將舉行大祭典,全鴦伽、摩竭國人,齎

    來嚼食、噉食。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我今將舉行大祭典,全鴦

    伽、摩竭國人,齎來嚼食、噉食。若大沙門于眾人中行神通、神變,則增大沙門利

    養恭敬,衰退我利養恭敬,望明日大沙門不來。」

28  (二)  時,世尊知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所思念,至鬱單越,由是處取摶食,

    至阿耨達池而食,于是處行晝間坐。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是夜過後,詣世尊

    住處。詣已,白世尊曰:「大沙門!食時至矣。大沙門!何故昨日不來耶?我等憶

    念汝,汝何故不來耶?留有汝分之嚼食、噉食。」

    (三)  「迦葉!汝非心生思念乎?『我將舉行大祭典,全鴦伽、摩竭國人,齎來

    嚼食、噉食。若大沙門于眾人中行神通、神變,則增大沙門利養恭敬,衰退我利養

    恭敬,望明日大沙門不來。』

    (四)  迦葉!我知汝心所思念,至鬱單越,由是處取摶食,至阿耨達池而食,于

    其處晝間坐。」

        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故能以心

    知心。然猶未若我阿羅漢。」時,世尊食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供食,住彼密林。

                                            ───第五神變〔終〕───

    (一)  爾時,世尊得糞掃衣。時,世尊心生思念:「我于何處洗糞掃衣?」

    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所思念,以手掘池而白世尊曰:「世尊!請于此處洗糞掃衣。」

    時,世尊心生思念:「我于何處揉糞掃衣?」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所思念,即置

    大石于前言:「世尊!請于此揉糞掃衣。」

    (二)  時,世尊心生思念:「我攀何物以出〔水池〕?」時,有住迦休樹天知世尊

29  心所思念,即垂樹枝而言:「世尊!可攀此而出。」時,世尊心生思念:「我于何

    處曬28糞掃衣?」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所思念,即置大石近世尊前曰:「世尊!

    請于此曬糞掃衣。」

    (三)  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是夜過後,詣世尊住處。詣已,白世尊曰:「大

    沙門!食時至矣。大沙門!此處本無水池,何以此處今有水池耶?此處本亦無石,

    何人置此石耶?此迦休樹枝本未垂下,〔何以〕此枝今垂下耶?」

    (四)  「迦葉!我于此處得糞掃衣。時,我心生思念:『我于何處洗糞掃衣?』

        第一  大犍度   三九

<---------------------------------------------------------------------------->

        律藏  大品    

    迦葉!時,釋提桓因知我心所思念,以手掘池而白我曰:『世尊!請于此處洗糞掃

    衣。』此池非人手所掘。迦葉!我生思念:『 我于何處揉糞掃衣?』迦葉!時,釋

    提桓因知我心所思念,置大石于前曰:『世尊!請于此處揉糞掃衣。』此石非人所

    置。

    (五)  迦葉!時,我生思念:『我攀何物以出〔池〕耶?』迦葉!時,有住迦休

    樹天知我心所思念而垂樹枝曰:『世尊!請攀此出。』此乃迦休樹與其手29也。迦

    葉!我心生思念:『我于何處曬糞掃衣?』迦葉30 !時,釋提桓因知我心所思念,

    置大石于前曰:『世尊!請于此處曬糞掃衣。』此石非人所置。」

    (六)  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神變,故釋

    提桓因欲為供給。然猶未若我阿羅漢。」時,世尊食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供食,

    住彼密林。

    (七)  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是夜過後,詣世尊住處。詣已,白世尊時至曰:

30  「大沙門!食時至矣。」「迦葉!請往!我將隨往。」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遣往後,

    乃取閻浮提名稱由來之閻浮樹31果,先至火堂而坐。

    (八)  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見世尊坐于火堂。見而白世尊曰:「大沙門!汝由

    何路而來耶?我先汝出,然汝先到火堂而坐。」

    (九)  「迦葉!我于汝去後,取閣浮提名稱由來之閻浮樹果,先至火堂而坐。迦

    葉!此閻浮果乃具足色、具足香、具足味,若喜請食。」「大沙門!止!汝獨能適此,

    請汝自食。」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

    故先遣我往後,取閻浮提名稱由來之閻浮樹果,先至火堂而坐。然猶未若我阿羅漢。」

    時,世尊食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供食,住彼密林。

    (一  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是夜過後,詣世尊住處。詣已,白世尊曰:

    「大沙門!食時已至。」「迦葉!請往!我即隨往。」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遣往後,

    即取閻浮提名稱由來之閻浮樹近處所生菴婆樹……乃至……阿摩勒樹……乃至……

    阿梨勒樹……乃至……往忉利天取波利質多羅華,先至火堂而坐。螺髻梵志優樓頻

    螺迦葉見世尊坐于火堂。見而白世尊曰:「大沙門!汝從何道而來耶?我先汝出,

    汝卻先至火堂而坐。」

    (一一)  「迦葉!我送汝後,至忉利天取波利質多羅華,先至火堂而坐。迦葉!

        第一  大犍度   四一

<---------------------------------------------------------------------------->

        律藏  大品     四二

    此波利質多羅華具足色、具足香,若喜請取。」「大沙門!止!汝獨能適此,請汝自

31  取。」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故送我

    後,即至忉利天取波利質多羅華,先至火堂坐。然猶未若我阿羅漢。」

    (一二)  時,又彼螺髻梵志等欲供養火而不能折薪。時,彼螺髻梵志等心生思念:

    「我等所不能折薪者,無疑是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也。」時,世尊告螺髻梵志

    優樓頻螺迦葉曰:「迦葉!應折薪否?」「大沙門!應折薪!」〔時〕五百薪一時俱

    折。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薪折。

    然猶未若我阿羅漢。」

    (一三)  時,又彼螺髻梵志等欲供養火而不能燃火。時,彼螺髻梵志等心生思念:

    「我等不能燃火,所以者無疑大沙門有神通、威力也。」時,世尊告螺髻梵志優樓

    頻螺迦葉曰:「迦葉!應燃火否?」「大沙門!應燃火!」五百火皆一時燃。時,螺

    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故火燃。然猶未若我

    阿羅漢。」

    (一四)  時,又彼螺髻梵志等供養火已,不能滅火。時,彼螺髻梵志等心生思念:

    「我等不能滅火,所以者無疑大沙門之神通、威力也。」時,世尊告螺髻梵志優樓

    頻螺迦葉曰:「迦葉!應滅火否?」「大沙門!應滅火!」五百火皆一時滅。時,螺

    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故火滅。然猶未若我

    阿羅漢。」

    (一五)  時,又彼螺髻梵志等于寒冷冬夜,八日祭32 與其次八日祭間降雪時,入

    尼連禪河,或沈、或浮;或浮、或沈。時,世尊化作五百火爐33。彼螺髻梵志等出,

32  即自烘烤。時,彼螺髻梵志等心生思念:「化作此等火爐,所以者無疑大沙門之神

    通、威力。」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

    故化作火爐。然猶未若我阿羅漢。」

    (一六)  又,于非時現大雲降雨,起大洪水。世尊住處為水所浸覆。時,世尊心

    生思念:「我當于四面水退塵土所覆地上經行。」時,世尊于四面水退塵土所覆地

    上經行。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思念:「不得使大沙門被水所漂!」率領諸多

    螺髻梵志乘船至世尊處。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見世尊于四面水退塵土所覆地上經

    行。見已,白世尊曰:「大沙門!汝在此處耶?」「迦葉!我在此處!」世尊即飛虛

        第一  大犍度   四三

<---------------------------------------------------------------------------->

        律藏  大品     四四

    空,立于船上。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心生思念:「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

    故不為水漂。然猶未若我阿羅漢。」

    (一七)  時,世尊心生思念:「此癡人猶長久心想:『大沙門有大神通、大威力,

    然猶未若我阿羅漢。』我當使此螺髻梵志感奮。」時,世尊告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

    葉曰:「迦葉!汝非阿羅漢,亦非具足阿羅漢道。汝尚未有可為阿羅漢,或具足阿

    羅漢之道。」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以頭面禮世尊足,白世尊曰:「我願于世

    尊前出家,得具足戒。」

    (一八)  「迦葉!汝乃五百螺髻梵志導師、遍導師、最尊、上首、最上,且告彼

    等,彼等可隨其所思惟而行。」時,螺髻梵志優樓頻螺迦葉到彼諸螺髻梵志處,告

33  彼諸螺髻梵志曰:「我欲往大沙門處修習梵行,汝等隨所思惟而行。」「我等久已信

    樂大沙門。若願于大沙門處修習梵行,我等全部即往大沙門處修習梵行。」

    (一九)  時,諸螺髻梵志將毛髮、螺髻、擔荷34、祭火具皆付流水,詣世尊住處。

    詣已,以頭面禮世尊足,白世尊曰:「我等唯願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

    曰:「來!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乃彼等具壽之具足

    戒。

    (二  螺髻梵志那提迦葉見水漂流毛髮、螺髻、擔荷、祭火具。見而心生思念:

    「願我兄等無災禍!」言:「往訪我諸兄。」已,即遣諸螺髻梵志又自率三百螺髻

    梵志至具壽優樓頻螺迦葉住處。至已,言具壽優樓頻螺迦葉曰:「迦葉!以如此為

    最勝耶?」「然!以如此為最勝也。」

    (二一)  時,彼諸螺髻梵志將毛髮、螺髻、擔荷、祭火具皆付流水,詣世尊住處。

    詣已,頭面禮世尊足而白世尊曰:「我等願于世尊處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

    「來!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彼諸具壽之具足戒也。

    (二二)  螺髻梵志伽耶迦葉見毛髮、螺髻、擔荷、祭火具漂流于水。見而心生思

    念:「願我諸兄無有災禍!」言:「往訪我諸兄。」已,即遣諸螺髻梵志,又自率

    二百螺髻梵志至具壽優樓頻螺迦葉住處。至已,言具壽優樓頻螺迦葉曰:「迦葉!

    以如此為最勝否?」「然!以如此為最勝也。」

    (二三)  時,彼諸螺髻梵志將毛髮、螺髻、擔荷、祭火具皆付流水,詣世尊住處。

34  詣已,頭面禮世尊足,白世尊曰:「我等唯願于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

        第一  大犍度   四五

<---------------------------------------------------------------------------->

        律藏  大品     四六

    「來!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苦盡,故行梵行。」此,彼等之具足戒也。

    (二四)  依世尊加持故,五百薪或劈或不劈,火或燃或不燃,或滅或不滅,並化

    作五百火爐。依此理趣,生三千五百神變。

    二一(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優樓頻螺後,率千大比丘眾向伽耶國象頭山遊行,

    此皆故舊螺髻梵志也。于是與比丘千人俱住伽耶國象頭山。

    (二)  于是處,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一切熾燃。諸比丘!如何一切熾燃

    耶?諸比丘!眼熾燃,色熾燃,眼識熾燃,眼觸熾燃,緣眼觸生受,或樂、或苦、

    或不苦不樂,亦熾燃也。以何為熾燃耶?我說以貪火、瞋火、癡火為熾燃,以生、

    老、病、死、愁、悲、苦、憂、惱為熾燃。

    (三)  耳熾燃,聲熾燃,……乃至……鼻熾燃,香熾燃,……乃至……舌熾燃,

    味熾燃,……乃至……身熾燃,觸熾燃,……乃至……意熾燃,法熾燃,意識熾燃,

    意觸熾燃。緣意觸生受,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亦熾燃。以何為熾燃耶?我說以

    貪火、瞋火、癡火為熾燃,以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為熾燃也。

    (四)  諸比丘!多聞聖聲聞如是觀察,即厭患眼,厭患色,厭患眼識,厭患眼觸,

    厭患緣眼觸生受,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也。厭患耳,厭患聲,……乃至……

35  患鼻,厭患香,……乃至……厭患舌,厭患味,……乃至……厭患身,厭患所觸,

    ……乃至……厭患意,厭患法,厭患意識,厭患意觸,厭患緣意觸所生受,或樂、

    或苦、或不苦不樂。若厭患即離貪,離貪即解脫,解脫則所謂『我已解脫』智生,

    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世尊〕說此法時,彼千比丘無有取著,心自諸漏解脫。

                                                  ───熾燃品終───

                                      ───誦品三優樓頻螺神變終───

    二二(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象頭山後,與大比丘眾千人向王舍城遊行,此皆

    舊時螺髻梵志。時,世尊順次遊行至王舍城。于是,世尊住杖林園善住靈廟。

    (二)  摩竭國洗尼35 瓶沙王聞:「從釋種出家沙門瞿曇釋子,到王舍城住杖林園

    之善住靈廟。彼世尊瞿曇受如此善名稱揚,〔謂:〕彼世尊是阿羅漢、等正覺、明行

    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說自證知法,現證

    天、魔、梵界、沙門、婆羅門、人天眾。彼說初善、中善、後善;具足義理文句之

        第一  大犍度   四七

<---------------------------------------------------------------------------->

        律藏  大品     四八

    法,顯示一切圓滿悉皆清淨梵行。善哉!見如此阿羅漢。」

    (三)  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為摩竭國婆羅門、居士十二那由多36所圍繞,詣世

36  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彼摩竭國婆羅門、居士十二那由多亦或敬禮

    世尊坐于一面;或與世尊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言,坐于一面;或向世尊住處合

    掌,坐于一面;或世尊前稱言姓名,坐于一面;或唯默然,坐于一面。

    (四)  時,彼摩竭國婆羅門、居士十二那由多心生思念:「大沙門從優樓頻螺迦

    葉修梵行耶?又或優樓頻螺迦葉從大沙門修梵行耶?」時,世尊心知彼摩竭國婆羅

    門、居士十二那由多心所思念,以偈告具壽優樓頻螺迦葉曰:

            優樓頻螺居住人

            瘦削軀體人見稱37

            汝何所見捨火天

            汝何故捨事火法

            我以此事相問詢

            祠祀色聲味欲女

            知如此者執垢穢

            是故我不樂祠祀

    (五)  世尊乃言曰:「迦葉38

            若于此處汝心意

            不愛樂著色聲味

            人天世間有何處39

            汝心不愛樂著耶

            迦葉就此覆語予

            我見寂靜道無著

            無所有40不執欲有

            不變異難令變異

            是故我不樂祠祀

    (六)  時,具壽優樓頻螺迦葉即從座起,偏袒上衣,頭面禮世尊足,白世尊曰:

    「世尊是增益我師,我是聲聞!世尊是增益我師,我是聲聞!」時彼摩竭國婆羅門、

        第一  大犍度   四九

<---------------------------------------------------------------------------->

        律藏  大品    

    居士十二那由多心生思念:「優樓頻螺迦葉依大沙門而修梵行。」

    (七)  時,世尊心知彼摩竭國婆羅門、居士十二那由多心所思念,順次說示,謂:

37  施論、戒論、生天論、諸欲過患、雜染、出離功德。知彼等生堪任心、柔軟心、離

    障心、歡喜心、明淨心,世尊開闡諸佛本真說法。〔謂:〕苦、集、滅、道。

    (八)  猶如清淨無有緇斑原布領受正色,以此瓶沙王為上首,摩竭國婆羅門、居

    士十二那由多亦如此于其座,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一那由多諸人言願為優婆塞。

    (九)  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已見法、得法、知法、悟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

    猶豫、得無畏,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曰:「我前為太子時懷有五願,我今成

    就此等。我前為太子時心生思念:『我願受灌頂為王。』此,我第一願,我今成就

    此矣。『願應供、等正覺降臨我土。』此,我第二願,我今成就此矣。

    (一  『願得承事彼世尊。』此,我第三願,我今成就此矣。『願世尊為我說

    法。』 此,我第四願,我今成就此矣。『願我證悟世尊法。』此,我第五願,我今成

    就此矣。我前為太子時,有此五所願,我今成就此等矣。

    (一一)  妙哉!妙哉!譬如扶起倒者,揭露覆者,教迷者道路,暗中提舉燈火,

    令有眼者見色。世尊如此以種種方便顯示教法,我于此處歸依世尊、法及比丘眾。

38  世尊!容我從今起至命終止歸依為優婆塞,願世尊與比丘眾俱于明日受我供食。」

    世尊默然受請。

    (一二)  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知世尊受請,即從座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是夜過後,令調殊妙嚼食、噉食,白世尊時至曰:「食

    時至矣!」時,世尊于早晨時,著下裳,持鉢、衣,率大比丘眾千人入王舍城。此

    皆舊時螺髻梵志也。

    (一三)  爾時,釋提桓因化現孺童色相,立于佛為上首大比丘眾前而說偈曰:

                  己已調御解脫人

                  率領螺髻梵志群

                  己已調御解脫者

                  一同進入王舍城

                  此如金環金世尊

        第一  大犍度   五一

<---------------------------------------------------------------------------->

        律藏  大品     五二

                  率舊螺髻梵志等

                  今已自由解脫人

                  解脫者入王舍城

                  此如金環金世尊

                  率舊螺髻梵志等

                  今已度脫解脫人

                  度脫者入王舍城

                  此如金環金世尊

                  住于十居41十力42

                  了知十法43十具足44

                  千人擁入王舍城

    (一四)  諸人見釋提桓因曰:「此孺童美麗端正、此孺童甚可愛、此孺童甚殊妙,

    此孺童隨于何人耶?」如此言時,釋提桓因向彼諸人說偈曰:

                  勇猛一切調御己45

                  世間無有倫比者

                  佛陀應供是善逝

                  我乃隨侍奉事彼

    (一五)  時,世尊至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住處。至已,與比丘眾俱坐所設之座。時

    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向佛為上首之比丘眾,親手供奉殊妙嚼食、噉食,令充足飽滿。

    〔知〕世尊食訖,洗鉢與手已,而坐一面。

39  (一六)  坐于一面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心生思念:「世尊可住止何處耶?宜離

    都邑不遠、不近,往來便利,所有希求諸人易往,晝少喧鬧、夜少音聲、絕人跡46

    離人眾、幽靜,而適于宴默之處。」

    (一七)  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心生思念:「我此竹林園離都邑不遠、不近,往

    來便利,所有希求諸人易往,晝少喧鬧、夜少音聲、絕人跡、離人眾、幽靜、適于

    宴默。我當施竹林園于佛為上首之比丘眾。」

    (一八)  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取金澡瓶獻世尊曰:「我施竹林園與世尊為上首

    之比丘眾。」世尊領受此園。時,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摩竭國洗尼瓶沙王,

        第一  大犍度   五三

<---------------------------------------------------------------------------->

        律藏  大品     五四

    使之慶喜,即從座起而去。

        時,世尊以此因緣說法,告比丘等曰:「諸比丘!許受僧園。」

    二三(一)爾時,刪若梵志住王舍城,大梵志眾二百五十人俱。爾時舍利弗、目

    犍連隨梵志刪若修習梵行,約定:「若先得不死者,必告。」

    (二)時,具壽阿說示于早晨時著下裳,持鉢、衣,入王舍城乞食。彼心慶樂,

    行止若即、若離;若瞻、若顧;若屈、若伸,眼視地上,具足威儀。梵志舍利弗見

    具壽阿說示于王舍城乞食,彼心慶樂,行止若即、若離;若瞻、若顧;若屈、若伸,

40  具足威儀。見已,對彼心生思念:「若世間有阿羅漢、阿羅道具足者,此人即彼比

    丘中一人,我應至此比丘處請問:『汝依誰出家耶?以誰為師?愛樂誰教法耶?』」

    (三)時,梵志舍利弗心生思念:「此比丘行入民家乞食故,今非問時。我當隨

    此比丘後,彼知希求者所需之道。」時,具壽阿說示步行王舍城乞食,取施食而還。

    時,梵志舍利弗至具壽阿說示處。至已,與具壽阿說示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言,

    而立一面。立于一面已,梵志舍利弗言具壽阿說示曰:「汝諸根澄清,汝膚色清淨、

    皎潔。汝依誰出家耶?誰為汝師?愛樂誰教法耶?」

    (四)「有從釋種出、出家大沙門釋子。我乃依此世尊出家,以彼世尊為師,愛

    樂彼世尊教法。」「具壽尊師教法者何?彼教示者何耶?」「我尚幼稚,出家日淺,

    新進此法與律。我不能廣延示法,但能略說其義。」時梵志舍利弗言具壽阿說示曰:

    「唯!多少請說,唯說其義,我所希求,唯義而已,何用有多文句!」

    (五)  時,具壽阿說示為梵志舍利弗說此法門:

                諸法因緣生

                如來說其因

                諸法滅亦然

                是大沙門說

        時,梵志舍利弗聞此法門,得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

    法。」〔彼又言曰〕:「若唯有此47 ,亦足為正法。汝等已悟無憂處,其為我等經多

    那由多劫中所不曾見者。」

    (六)  時,梵志舍利弗至梵志目犍連處。梵志目犍連見梵志舍利弗從遠方來,見

41  而言梵志舍利弗曰:「汝諸根澄清,汝膚色清淨、皎潔。汝得不死否?」「然!得不

        第一  大犍度   五五

        律藏  大品     五六

    死矣。」「如何得不死耶?」

    (七)  「我今見比丘阿說示,步行王舍城乞食。彼心慶樂,若即、若離;若瞻、

    若顧;若屈、若伸,眼向地上,具足威儀。見而我生思念:『若世間有阿羅漢,或

    阿羅漢道具足者,此乃其比丘中一人。我應至此比丘處請問:「汝依誰出家耶?以

    誰為師,愛樂誰教法耶?」』

    (八)  時,我生思念:『此比丘行入民家乞食故,今非問時。我當隨此比丘後,

    彼知希求者所需之道。』時,阿說示于王舍城乞食,取施食而還。時,我至比丘阿

    說示處。至已,與比丘阿說示交談慶慰、歡喜、感銘之言,立于一面。我立于一面,

    言比丘阿說示曰:『汝諸根澄清,汝膚色清淨、皎潔。汝依誰出家耶?以誰為師?

    愛樂誰教法耶?』

    (九)  『有從釋種出、出家之大沙門釋子,我依世尊出家,以彼世尊為師,愛樂

    彼世尊教法。』『具壽尊師教法者何?彼教示者何耶?』『我尚幼稚,出家日淺,新

    入此法與律。我不能廣延示法,但能略說其義。』『多少請說,唯說其義,我所希求,

    唯義而已,何用有多文句!』

    (一  時,比丘阿說示教示此法門:

                諸法因緣生

                如來說其因

                諸法滅亦然

                是大沙門說

42      時,梵志目犍連聞此法門,得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

    法。」〔彼又言曰:〕「若唯有此,亦足為正法。汝等已悟無憂處,其為我等經多那

    由多劫中所不曾見者。」

    二四(一)  時,梵志目犍連言梵志舍利弗曰:「我等往世尊處,以彼世尊為我等

    師。」「此處有二百五十梵志,依止我等,瞻仰我等而住此處。且告彼等,令隨其所

    思而行。」時,舍利弗、目犍連至諸梵志處。至已,告諸梵志曰:「我等至世尊處,

    以彼世尊為我等師。」「我等依止具壽,瞻仰具壽而住此處。若具壽于大沙門處行梵

    行者,我等皆于大沙門處行諸梵行。」

    (二)  時,舍利弗、目犍連至梵志刪若處。至已,言梵志刪若曰:「我等往世尊

        第一大犍度    五七

<---------------------------------------------------------------------------->

        律藏大品      五八

    處,以彼世尊為我等師。」「止!勿往!我等三人並領此眾。」舍利弗、目犍連再次

    乃至三次言梵志刪若曰:「我等往世尊處,以彼世尊為我等師。」「止!勿往!

    我等三人並領此眾。」

    (三)  時,舍利弗、目犍連率二百五十梵志到竹林。梵志刪若于是處口吐熱血。

    世尊見舍利弗、目犍連從遠方來,見已,告諸比丘曰:「彼處來二友,乃拘律

    陀、優波提舍也。彼等成我聲聞一對上首雙賢也。」二人于甚深智境,滅執得無上

    解脫,而到竹林。時,師授二人記別:「來此處二友,乃拘律陀、優波提舍也。彼

    等成我聲聞一對上首雙賢也。」

43  (四)  時,舍利弗、目犍連詣世尊住處。詣已,以頭面禮世尊足,白世尊曰:「我

    等唯願于世尊處出家,得具足戒。」世尊曰:「來!諸比丘!所善說者法,為正滅

    苦盡,故行梵行。」此為彼等具壽具足戒。

    (五)  爾時,摩竭國諸有名族姓子于世尊處行梵行。眾人忿怒、非難:「沙門瞿

    曇來奪〔我〕子,沙門瞿曇來奪〔我〕 ,沙門瞿曇來斷絕〔我〕族姓。今彼令千

    螺髻梵志出家,令二百五十刪若梵志出家,令摩竭國諸有名族姓子,于沙門瞿曇處

    修梵行。」又見諸比丘以如此偈句非難:

            來此摩竭國義利巴奢48大沙門

            已誘刪若徒眾矣今復誘何人

    (六)  諸比丘聞彼眾人忿怒、非難。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此聲應不久存,唯存七日而已,七日過後當消滅矣。是故諸比丘,

    若以偈難汝等曰:

            來此摩竭國義利巴奢大沙門

            已誘刪若徒眾矣今復何誰人

        汝等即以偈反難之:

            大雄如來尊

            正法誘循循

            以法誘智者

            何生嫉妒心

    (七)  爾時,眾人見諸比丘以如此偈非難:

        第一大犍度    五九

<---------------------------------------------------------------------------->

        律藏大品     

            來此摩竭國義利巴奢大沙門

            已誘刪若徒眾矣今復誘何人

        諸比丘即以如此偈反難:

            大雄如來尊

            正法誘循循

            以法誘智者

            何生嫉妒心

44      眾人〔知〕「沙門釋子以法而不以非法誘導。」此〔非難〕聲唯存七日。七日過

    後則消滅矣。

                             ───舍利弗、目犍連出家〔因緣〕終───

                                                 ───誦品四終───

    二五(一)  爾時,諸比丘無和尚教導、教誡,上衣、下裳皆不整齊,威儀不具而

    往乞食。彼等于眾人供食時,于噉食上出鉢,于嚼食上出鉢,于味食上出鉢,于飲

    料上出鉢,自定汁、飯而求食。于食堂亦出大聲、高聲而住。

    (二)  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上衣、下裳皆不整齊,威儀不具而往

    乞食,眾人供食時,于噉食上出鉢,于嚼食上出鉢,于味食上出鉢,于飲料上出鉢,

    自定汁、飯而求食。于食堂亦大聲、高聲而住,如婆羅門食時之婆羅門耶?」

    (三)  諸比丘聞彼眾人忿怒、非難。諸比丘中少欲知足、懷慚知悔而好學者,忿

    怒、非難:「如何諸比丘上衣、下裳皆不整齊,威儀不具足而往乞食,眾人供食時,

    于軟食上出鉢,于嚼食上出鉢,于味食上出鉢,于飲料上出鉢,自定汁、飯而求食,

    于食堂亦出高聲、大聲而住耶?」

    (四)  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由此因緣,于此時機,令集會比丘

45  眾,問諸比丘曰:「諸比丘!比丘等上衣、下裳俱不整齊,威儀不具而往乞食,眾

    人供食時,于軟食上出鉢,于嚼食上出鉢,于味食上出鉢,于飲料上出鉢,自定汁、

    飯而求食,于食堂亦出高聲、大聲而住,真實否?」「世尊!真實也!」

    (五)  時,佛世尊呵責曰:「諸比丘!此等愚人所為非也、非隨順、非相應、非

    沙門之法、非威儀、不應為。諸比丘!如何此等愚人之上衣、下裳俱不整齊,威儀

    不具而往乞食,眾人供食時,于噉食上出鉢,于嚼食上出鉢,于味食上出鉢,于飲

        第一大犍度    六一

<---------------------------------------------------------------------------->

        律藏大品      六二

    料上出鉢,自定汁、飯而求食,于食堂亦出高聲、大聲而住耶?諸比丘!此非令未

    信者生信,已信者有所增益,且令未信者不信,若已信者所以離反者也。」

    (六)  時,世尊以諸多方便呵責彼等比丘,說示難扶養、難教養、多欲、不知足、

    參與眾中懈怠之非;以諸多方便,說示易扶養、易教養、少欲、知足、漸損、好頭

    陀行、行信心、損減障礙、精進。為諸比丘說其相應、隨順法,以告諸比丘曰:「諸

    比丘!我許有和尚。諸比丘!和尚見弟子時,當思如兒子;弟子視和尚,當思如父

    親。若如此互相恭敬、尊敬,和合而住者,則令此法與律增益廣大。

    (七)  「諸比丘!請和尚當如此行:偏袒上衣,禮足,蹲踞,合掌,如此唱曰:

    『尊者!請為我和尚!尊者!請為我和尚!尊者!請為我和尚!』若彼曰:『善

    哉!』『諾!』『 唯! 』『相應!』『以信心勉之!』或以身報,或以言報,或以身、

46  言報者,則為和尚。若不以身報,不以言報,不以身、言報者,則不為和尚。

    (八)  諸比丘!弟子于和尚應正當奉事,正當奉事者如此:晨起後應脫履、偏袒

    上衣、奉楊枝、奉漱水、設坐具。若有粥,即當洗鉢奉粥。粥已飲時,奉水取鉢,

    于下方洗,不令毀壞,善洗收藏。和尚起時,應收坐具,若其處有塵垢,應清掃其

    處。

    (九)  若和尚入村時,應奉裙、取副裙、奉衣帶,疊、奉僧伽梨,洗鉢、盛水以

    獻。若和尚欲隨從沙門,則應遍著下裳,覆三輪49,結帶,疊僧伽梨、纏而結紐,

    洗鉢攜持,作和尚隨從沙門。

    (一  和尚言談時,不應中斷其言談。若和尚言似有犯,應行遮止。還時先回

    以設坐具,取來洗足水、足臺、足布,迎取鉢、衣,奉副裙、取裙。若上衣為汗所

    濕時,應暫于熱處烘乾,但上衣不應收置熱處。應疊上衣。疊上衣時,由端餘四指

    寬,以疊上衣,心念:不使中間有所損壞。衣帶應置于〔上衣〕襞間。若有施食而

    和尚欲食時,應與水而奉施食。

    (一一)  應問和尚要水否。若食已當奉水,取鉢于下方洗,不令毀壞,善洗去水,

    暫于熱處烘乾,但鉢不應放置熱處。應收藏鉢、衣。收藏鉢時,一手取鉢,一手摩

47  觸牀下,或小牀下,收藏鉢盂。鉢不得置于露地。收藏上衣時,一手取上衣,一手

    拂衣架、或衣繩,端外襞內而藏上衣。和尚離去時,應收坐具,去洗足水,收藏足

    臺、足布。若其處有塵垢,應清掃。

        第一大犍度    六三

<---------------------------------------------------------------------------->

        律藏大品      六四

    (一二)  若和尚欲洗浴時,即應設浴。若欲冷〔浴〕,即設冷者。若欲熱〔浴〕,

    即設熱者。若和尚欲入浴室50,應捏細麵濕以粘土。持浴室用椅與隨從和尚,奉浴

    室用椅,取上衣置于一面,奉細麵,奉粘土。若可能應〔俱〕入浴室。入浴室時,

    應以粘土塗臉,妥覆前後入于浴室。

    (一三)  不得推擠長老比丘而坐,不得拒新參比丘入座,應于浴室奉侍和尚。從

    浴室出時,持浴室用臺,妥覆前後而出浴室。水中亦應奉侍和尚。欲出時,先出拭

    己身之水,著下裳、再拭和尚身上水,奉下裳,奉僧伽梨,持浴室用臺,先行以設

    座,置洗足水、足臺、足布。應問和尚要水否。

    (一四)  若欲〔和尚〕受請說教,當請說法。若欲〔和尚〕受問,當問。若和尚

    所住精舍塵污,能則令淨潔。淨掃精舍時,應先出衣、鉢置于一面,出坐具、敷具

    置于一面,出褥、枕置于一面。

48  (一五)置牀于下,勿撞門、楣,妥善取出,應置于一面。置小牀于下,勿撞門、

    楣,妥善取出,應置于一面。出牀腳置于一面,出唾壺置于一面,出枕板置于一面。

    出地敷具,思惟如何敷張而置于一面。若精舍有蛛網者,應觀察而拂之。應清掃窗

    戶及角隅。若塗紅土色牆壁有塵垢者,應濕絞雜巾而拭之。若作黑色地面有塵垢者,

    應濕絞雜巾而拭之。若地未經處置者,應澆水而清掃之,思:『為使精舍無塵垢污

    故。』應集清掃所出,棄于一面。

    (一六)  應晒乾、潔淨、抖打地面敷具而搬入內,如昔所敷張而敷之。應晒乾、

    淨掃牀腳而搬運入內,放置原處。應晒乾、潔淨、打掃用牀,放置于下,勿撞門、

    楣,妥善搬入,如昔所置設而置之。應晒乾枕、褥,淨、拍而搬入,如昔所置設而

    置之。應晒乾坐具、敷具,淨、拍而搬入,如昔所鋪陳而陳之。應晒乾唾壺,拭淨

    搬入,放置原處。應晒乾枕板,掃潔搬入,放置原處。

    (一七)  應收藏衣鉢。收藏鉢者,應一手取鉢,一手摩觸牀下,或摩觸小牀下以

    藏鉢。鉢不得收置于露地。收藏上衣者,應一手取上衣,以一手拂衣架、或衣繩,

    端外襞內而藏上衣。

    (一八)  若由東方風吹塵來時,應閉東窗。若由西方風吹塵來時,應閉西窗。若

49  由北方風吹塵來時,應閉北窗。若由南方風吹塵來時,應閉南窗。若寒冷時,應于

    晝間開窗夜間閉窗。若暑熱時,即晝間閉窗夜間開窗。

        第一大犍度    六五

<---------------------------------------------------------------------------->

        律藏大品      六六

    (一九)  若房間有塵垢時,當清掃房間。若庫間有塵垢時,當清掃庫間。若勤行

    堂有塵垢時,當清掃勤行堂。若火堂有塵垢時,當清掃火堂。若廁房有塵垢時,當

    清掃廁房。若無飲料時,當備飲料。若無食物時,當備食物。若灑水瓶無水時,當

    盛水于灑水瓶。

    (二  若和尚生不欣喜時,弟子應〔自〕除,或令〔他人〕除之,或為此而說

    法。若和尚生惡作時,弟子應〔自〕滅,或令〔他人〕滅之,或為此而說法。若和

    尚生成見時,弟子應〔自〕離,或令〔他人〕離之,或為此而說法。

    (二一)  若和尚犯尊法,應受別住時,弟子應使僧伽與和尚別住。若和尚應受本

    日治51 時,弟子應使僧伽與和尚本日治51 。若和尚應受摩那埵時,弟子應使僧伽與

    和尚摩那埵。若和尚應受出罪時,弟子應使僧伽與和尚出罪。

    (二二)  若僧伽欲為和尚行呵責、依止、驅出、下意、舉罪之羯磨時,弟子應使

    僧伽勿為和尚行羯磨,或使減輕。又或僧伽為和尚行呵責、依止、驅出、下意、舉

    罪之羯磨時,弟子應使和尚正行、順從、乞求除罪,使僧伽解其羯磨。

    (二三)  若應洗和尚上衣時,弟子應〔自〕洗,或使〔他人〕洗和尚上衣。若應

50  作和尚上衣時,弟子應〔自〕作,或使〔他人〕作和尚上衣。若應為和尚調染料時,

    弟子應〔自〕調,或使〔他人〕為和尚調染料。若應染和尚上衣時,弟子應〔自〕

    染,或使〔他人〕染。染上衣時,應妥善反覆返轉而染之,若滴未止時不應離去。

    (二四)  未問和尚,不得與鉢于他人,不得受他人之鉢;不得與上衣于他人,不

    得受他人之上衣;不得與資具于他人,不得受他人之資具;不得剃除他人頭髮,不

    得使他人剃除頭髮;不得奉事他人,不得使他人奉事;不得侍候他人,不得使他人

    侍候;不得為他人隨從沙門,不得使人作隨從沙門;不得搬送他人〔所得〕施食,

    不得使人搬送〔自得〕施食。不問和尚不得入村,不得往塚間,不得赴他鄉。若和

    尚患病,但有生命時,應近侍以待快癒。」

                                          ----奉事和尚品終----

    二六  (一)「諸比丘!和尚對同修應正當承事。應如此正當承事:諸比丘!和尚

    應依說示、質問、教導、教誡,以攝護、增益同修。若和尚有鉢同修無鉢時,和尚

51  應與同修鉢或使〔他人〕與同修鉢。若和尚有上衣同修無上衣時,和尚應與同修上

    衣,或使〔他人〕與同修上衣。若和尚有資具同修無資具時,和尚應與同修資具,

        第一大犍度    六七

<---------------------------------------------------------------------------->

        律藏 大品     六八

    或使〔他人〕與同修資具。

    (二)  若同修患病時,晨起應與楊枝、與漱水、設坐具。若有粥時,應洗鉢、與

    粥。飲粥已,應與水,取鉢于下方洗,不令毀壞,妥善洗淨收藏。同修起時應收坐

    具,若其處有塵垢時,當清掃。

    (三)  若同修欲入村時,應與裙、取副裙。與衣帶、疊僧伽梨。洗鉢,應盛水與

    之。若料彼還時,應設坐具,置洗足水、足臺、足布,出迎而取鉢、衣,與副裙,

    取裙。若上衣為汗所濕時,應暫于熱處烘乾,但上衣不應收置于熱處。應疊上衣。

    疊上衣時,由端餘四指寬以疊上衣,不使中間有所損壞。衣帶應入于〔上衣〕襞間。

    若有施食,同修欲食時,應與水、與施食。

    (四)  應問同修要水否。若食已當與水,取鉢于下方洗,不令毀壞,妥善洗淨拭

    水,暫于熱處烘乾,但鉢不應收置于熱處。應收藏鉢、衣。收藏鉢時,應一手取鉢,

    一手摩觸牀下,或小牀下,以收藏鉢盂。鉢不得置于露地。收藏上衣時,應一手取

    上衣,一手拂衣架,或衣綱,端外、襞內而收藏上衣。同修起時,應收坐具,去足

    水,收足臺、足布。若其處有塵垢時,應清掃之。

    (五)  若同修欲洗浴時,應設浴。若欲冷〔浴〕時,應設冷者。若欲熱〔浴〕時,

52  應設熱者。若同修欲入浴室時,應捏細麵濕以粘土。持浴室用臺,與浴室臺。取上

    衣置于一面,與細麵、與粘土。若可能應〔俱〕入浴室。入浴室時,應以粘土塗臉,

    妥覆前後入于浴室。

    (六)  不得推擠長老比丘而坐,不得拒新參比丘就座,當于浴室承事同修。從浴

    室出時,持浴室用臺,妥覆前後而出浴室。于水中亦應承事同修。欲出時,先出拭

    己身之水,著下裳,再拭同修身上水,與下裳,與僧伽梨,持浴室用臺,先行以設

    座,置洗足水、足臺、足布。當問同修要水否。

    (七)  若同修所住精舍有塵垢,可能時當清掃。清掃精舍時,應先出鉢、衣,置

    于一面〔同第一  大犍度二五(一四)(一九)〕若灑水瓶無水時,應盛水于

    灑水瓶。

    (八)  同修生不欣喜時,和尚應〔自〕除,或使〔他人〕除之,或為此而說法。

    若同修生惡作時,和尚應〔自〕滅,或使〔他人〕滅之,或為此而說法。若同修生

    成見,和尚應〔自〕離,或使〔他人〕離之,或為此而說法。

        第一大犍度    六九

<---------------------------------------------------------------------------->

        律藏大品     

    (九)  若同修犯尊法應受別住時,和尚應使僧伽與同修別住。若同修應受本日治

    時,和尚應使僧伽與同修本日治。若同修應受摩那埵時,和尚應使僧伽與同修摩那

53  埵。若同修應受出罪時,和尚應使僧伽與同修出罪。

    (一  若僧伽欲為同修行呵責、依止、驅出、下意、舉罪之羯磨時,和尚應使

    僧伽勿為同修行羯磨,或使減輕。若僧伽為〔同修〕行呵責、依止、驅出、下意、

    舉罪羯磨時,和尚應使之正行、順從、乞求除罪,使僧伽解其羯磨。

    (一一)  若同修上衣應洗濯時,和尚當教之曰:『如此洗濯。』或勉力思惟:『同

    修上衣應如何洗濯。』若同修欲作上衣時,和尚當教之曰:『如此作。』或勉力思

    惟:『同修上衣應如何製作。』若欲調染料時,和尚當教之曰:『 如此調。』或勉

    力思惟:『同修染料應如何調理。』若同修欲染上衣時,和尚當教之曰:『如此染

    色。』或勉力思惟:『同修上衣應如何染色。』染上衣時,應妥善反覆返轉而染之,

    滴未止時,不得離去。若同修患病,但有生命時,應近侍以待快癒。」

                                            ----承事同修品終----

    二七(一)  爾時,諸弟子不正事和尚。少欲諸比丘忿怒、非難:「如何諸弟子不

    正事和尚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諸弟子不正事和

54  尚真實否?」「世尊!真實也!」佛世尊呵責曰:「諸比丘!如何諸弟子不正事和尚

    耶?」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諸弟子不可不正事和尚,不正事和尚

    者墮惡作。」

    (二)  猶不正事。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正事者,許擯出。

    諸比丘!擯出應如此行之:『擯出汝!』『勿還此處!』『持汝衣、鉢去!』『不得近

    侍我!』或以身示,或以言示,或以身、言示之,以擯出弟子;不以身示,不以言

    示,不以身、言示者,不得擯出弟子。」

    (三)  爾時,弟子被擯出而不悔過。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

    許悔過。」猶不悔過。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被擯出者不可不

    悔過,不悔過者墮惡作。」

    (四)  爾時,諸和尚不受悔過,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受

    悔過。」猶不受悔過,諸弟子離去、還俗、入于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不可不受侮過,不受悔過者墮惡作。」

        第一大犍度    七一

<---------------------------------------------------------------------------->

        律藏大品      七二

    (五)  爾時,諸和尚擯出正事者,不擯出不正事者。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不得擯出正事者,擯出者墮惡作。諸比丘!不可不擯出不正事者,不擯出

    者墮惡作。

    (六)  諸比丘!應擯出具足五分之弟子,謂:對和尚無最上愛敬、無最上信心、

    無最上慚、無最上畏敬、無最上修習也。諸比丘!應擯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諸

    比丘!不得擯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謂:對和尚有最上敬愛、有最上信心、有最

    上慚、有最上畏敬、有最上修習也。諸比丘!不應擯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

    (七)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弟子者宜擯出,謂:對和尚無最上愛敬、……無最上

55  修習也。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宜擯出。諸比丘!具足五分之弟子不宜擯出,

    謂:對和尚有最上愛敬……有最上修習也。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不宜擯

    出。

    (八)  諸比丘!不擯出具足五分之弟子,和尚行有違越;若擯出者,則無違越。

    謂:對和尚無最上愛敬……無最上修習也。諸比丘!不出擯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

    和尚行有違越;若擯出者,則無違越。諸比丘!擯出具足五分之弟子,和尚行有違

    越;若不擯出者,則無違越。謂:對和尚有最上愛敬……有最上修習也。諸比丘!

    擯出具足如此五分之弟子,和尚行有違越;若不擯出者,則無違越。」

    二八(一)  爾時,有一婆羅門到諸比丘處請求出家,諸比丘等不欲使彼出家。彼

    于諸比丘處不得出家,而致瘦弱粗醜,漸漸身黃色惡,露出脈結。世尊見是婆羅門

    瘦弱粗醜,漸漸身黃色惡,露出脈結。見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如何婆羅門

    瘦弱粗醜,漸漸身黃色惡,露出脈結耶?」「世尊!彼婆羅門到比丘等處請求出家,

    比丘等不欲使彼出家。彼未得于比丘等處出家,以致瘦弱粗醜,漸慚身黃色惡而露

    脈結也。」

    (二)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何人有憶念彼婆羅門所為耶?」如此言

    時,具壽舍利弗白世尊曰:「我于彼婆羅門行為有所憶念。」「舍利弗!如何于婆羅

56  門行為有憶念耶?」「我于此處,于王舍城行乞食時,彼婆羅門令一匙施食,我于彼

    婆羅門如此行為有所憶念。」

    (三)  「善哉!善哉!舍利弗!善士知恩知報。舍利弗!故汝宜令彼婆羅門出家,

    授具足戒!」「我如何使彼婆羅門出家,授與具足戒耶?」時,世尊于此時說法,告

        第一大犍度    七三

<---------------------------------------------------------------------------->

        律藏大品      七四

    諸比丘曰:「諸比丘!我先許以三歸依為具足戒,今日以後棄之。諸比丘!許依白

    52 授具足戒。

    (四)  諸比丘!授具足戒時,應如此行之: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曰:『諸大德!

    請聽我言!此處某甲欲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若僧伽機熟者,僧伽當以某甲為和尚,

    授某甲具足戒。此為表白。

    (五)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欲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僧伽當以某甲為和

    尚,授某甲具足戒。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

    我再次說此義,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欲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僧伽當以某

    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

    請言。』

    (六)  『我三次說此義,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欲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

    僧伽當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壽聽者默

    然,不聽者請言。僧伽已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此了

    知。』」

    二九(一)  爾時,有一比丘,受具足戒未久而行非行。諸比丘言曰:「勿如此行!

    此非威儀。」彼言:「非我請具壽而受具足戒,何以非請而授我具足戒耶?」彼等

57  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受請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諸比丘!許受請授具足戒。

    (二)  諸比丘!請時應如此行之:願受具足戒者,應到僧伽處,偏袒上衣,禮諸

    比丘足,蹲踞,合掌,如此唱言:『我向僧伽請具足戒。僧伽!哀愍濟度我。』應

    二請乃至三請乃至

    (三)  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欲從具壽某甲

    受具足戒,某甲請僧伽以某甲為和尚,受具足戒。若僧伽機熟者,僧伽應以某甲為

    和尚,授具足戒與某甲。此乃表白。

    (四)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欲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某甲請僧伽以某甲

    為和尚,受具足戒。僧伽應以某甲為和尚,授具足戒與某甲。以某甲為和尚,授具

    足戒與某甲,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我二次說此義乃至我三次說此義

    乃至僧伽以某甲為和尚,授具足戒與某甲已。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此了知。』

        第一大犍度    七五

<---------------------------------------------------------------------------->

        律藏大品      七六

    (一)  爾時,于王舍城備行賡續〔供養〕殊勝諸食。時,有婆羅門心生思念:

    「彼諸沙門釋子戒易、行易、進食美食、臥風不入之臥具。我應于諸沙門釋子處出

    家。」時,彼婆羅門到諸比丘處請求出家。諸比丘令彼出家,授與具足戒。

    (二)  彼出家後賡續〔供養〕美食停止。諸比丘曰:「來!往乞食。」彼言曰:

58  「我非為乞食而來出家,汝等若施我即食,若不施我即不出家。」「汝為腹而來出家

    耶?」「然!諸比丘!」

    (三)  諸少欲比丘忿怒、非難:「如何于如此善說之法、律,有為腹而來出家之

    比丘耶?」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比丘!汝真為腹而來出家耶?」

    「世尊!真實也!」佛世尊呵責曰:「愚人!如何汝于如此善說之法、律,為腹而

    出家耶?愚人!此令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非所增益。」為之呵責、說法,告諸比

    丘曰:

    (四)「諸比丘!許授具足戒者說四依,〔謂:〕『出家依乞食,于此乃至命終應

    勤行。餘得者:僧次食、別請食、請食、行籌食、十五日食、布薩食、月初日食也。

    出家依糞掃衣,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餘得者:亞麻衣、綿衣、野蠶衣、褐衣、麻

    衣、紵衣也。出家依樹下坐,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餘得者:精舍、平覆屋、殿樓、

    樓房、地窟也蜜、糖也。」

                                        ----誦品五奉事和尚終----

    三一(一)爾時,有一孺童,至諸比丘處請求出家。諸比丘為彼豫說〔四〕依。

    彼言曰:「若我已出家後,若說〔四〕依者,應不愛樂。我今不出家,我嫌厭不愛

    樂此〔四〕依也。」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豫說〔四〕

    依,說者墮惡作。諸比丘!許于授戒等無間說〔四〕依。」

    (二)爾時,諸比丘以二人或三人僧眾授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不滿十人僧眾,不得授與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諸比丘!許以十

    人或十人以上僧眾授具足戒。」

59  (三)爾時,比丘一戒臘者二戒臘者授弟子具足戒。具壽優波斯那崩犍多子亦一

    臘而授弟子具足戒。彼過安居後屆二臘,率一臘弟子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

    坐于一面。與諸客比丘俱相慶慰,乃佛世尊常法也。

        第一大犍度    七七

<---------------------------------------------------------------------------->

        律藏大品      七八

    (四)  時,世尊言具壽優波斯那崩犍多子曰:「比丘!忍乎?足乎?從遠道來疲

    倦乎?」「世尊!忍!世尊!足!我從遠道來不倦。」諸如來知而故問,知而不問。

    知時而問,知時而不問。諸如來于利志事即問,非利志事不問。諸如來毀非利志事

    之橋。佛世尊依二相問諸比丘,謂:為說法、為施設聲聞學處。

    (五)  時,世尊言具壽優波斯那崩犍多子曰:「比丘!汝幾臘耶?」「世尊!我二

    臘也。」「此比丘幾臘耶?」「世尊!一臘也。」「比丘是汝何人?」「世尊!是我弟

    子也。」佛世尊呵責曰:「愚人!非也!非隨順、非相應、非沙門法、非威儀,不

    應為之。愚人!惟汝自身應受他人教誡、教導,如何教誡、教導他人耶?愚人!汝

    墮奢侈,如此過速集眾。愚人!此令未信者不生信,已信者非所增益。」呵責而說

    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未滿十臘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諸比

    丘!十、或過十臘者許授具足戒。」

    (六)  爾時,諸比丘曰:「我十臘也!」「我十臘也!」愚癡、暗昧而授具足戒。

    故有和尚愚癡,弟子賢明;有和尚暗昧,弟子聰明;有和尚劣慧,弟子具慧。有一

60  舊外道,于和尚為順次說法時,論難和尚而還舊外道處。

    (七)  少欲諸比丘忿怒、非難:「如何諸比丘言:『我十臘也!』『我十臘也!』

    愚癡、暗昧而授具足戒耶?有和尚愚癡……弟子具慧。」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諸比丘言:『我十臘也!』『 我十臘也!』愚癡、暗昧而授

    具足戒。有和尚愚癡……弟子具慧。事真實否?」「世尊!真實也!」

    (八)  佛世尊呵責之曰:「諸比丘!如何諸愚人言:『我十臘也!』『我十臘也!』

    愚癡、暗昧而授具足戒耶?有和尚愚癡……弟子具慧。諸比丘!此令未信者不信

    乃至」呵責而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愚癡、暗昧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

    足戒者墮惡作。諸比丘!許聰明賢能之比丘十臘或過十臘者授具足戒。」

    三二(一)  爾時,諸比丘于和尚離去、還俗、死亡、歸于外道時,無阿闍梨,無

    人教導、教誡,上衣、下裳不齊整,威儀不具足而往乞食。彼等于眾人施食時……

    〔同第一大犍度二五(一)-(四)〕……「世尊!真實也!」呵責而說法,告諸

    比丘:「諸比丘!許有阿闍梨。諸比丘!阿闍梨視侍者當如兒子,侍者視阿闍梨當

    如父親。若如此互相恭敬、尊敬、和合而住,則當增益、廣大此法與律也。諸比丘!

    若屆十臘前依止而住,屆十臘者許為依止。

        第一大犍度    七九

<---------------------------------------------------------------------------->

        律藏大品     

    (二)  諸比丘!請阿闍梨者,當如是行:應偏袒右肩,禮足,蹲踞,合掌,如此

61  唱言:『 為我作阿闍梨!我依止具壽!為我作阿闍梨!我依止具壽!』若彼曰:

    『善哉!』『諾!』『唯!』『相應!』『以信心勉之!』 或以身報,或以言報,或以

    身、言報者,可作阿闍梨;若不以身報,不以言報,不以身、言報者,不得為阿闍

    梨。

    (三)  諸比丘!侍者于阿闍梨應正奉事,正奉事者當如此:晨起後應脫履、偏袒

    上衣、奉楊枝、奉漱水、設坐具。若有粥者,應洗鉢奉粥。食粥已時,奉水,取鉢

    于下方洗,不令毀壞,妥善洗濯而收藏之〔同第一  大犍度二五(八)-(二四)。

    「和尚」改為「阿闍梨」,「弟子」改為「侍者」〕若阿闍梨患病,但有生命時,應

    近侍以待快癒。」

                                        ----奉事阿闍梨品終----

    三三(一)  諸比丘!阿闍梨于侍者應正行承事,正承事者應如此:諸比丘!阿闍

    梨應依說示、質問、教導、教誡、攝護、攝受弟子。若阿闍梨有鉢,弟子無鉢時,

    阿闍梨應以〔自〕鉢與弟子,或令〔他人〕以鉢與弟子。若阿闍梨有上衣〔同第

      大犍度二六(一)-(一一)。「和尚」改為「阿闍梨」,「弟子」改為「侍者」〕

    若侍者患病,但有生命時,應近侍以待快癒。

                                                ----承事侍者終----

                                              ----誦品六〔終〕----

    三四(一)  爾時,諸侍者于阿闍梨不正奉事〔同第一  大犍度二七(一)-(八)。

    「和尚」改為「阿闍梨」,「弟子」改為「侍者」……不擯出者無違越。

    三五(一)爾時,諸比丘愚癡、暗昧,言:「我十臘也!」「我十臘也!」與人依

    止。故有阿闍梨愚癡而侍者賢能,有阿闍梨暗昧而侍者聰明,有阿闍梨少聞而侍者

62  多聞,有阿闍梨劣慧而侍者具慧。諸少欲比丘忿怒、非難:「如何諸比丘愚癡、暗

    昧,言:『我十臘也!』『我十臘也!』與人依止耶?有阿闍梨愚癡……侍者具慧。」

    (二)  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諸比丘愚癡、暗昧,

    言︰『我十臘也!』『我十臘也!』與人依止,事真實否?」「世尊!真實也!」佛

    世尊呵責而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愚癡、暗昧者不得與人依止,與依止者

    墮惡作。諸比丘!許聰明、賢能比丘,十臘、或過十臘者,許與人依止。」

        第一大犍度    八一

<---------------------------------------------------------------------------->

        律藏大品      八二

    三六(一)  爾時,諸比丘于阿闍梨離去、還俗、死亡、歸依外道時,不知是〔否〕

    喪失和尚依止。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喪失和尚依止有五:和

    尚離去、還俗、死亡、歸依外道、與命令。諸比丘!如此五者成喪失和尚依止。諸

    比丘!失阿闍梨依止有六:阿闍梨離去、還俗、死亡、歸依外道、與命令,此等為

    五,又或與和尚同住一處。諸比丘!如此六者為失阿闍梨依止。

    (二)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謂:〕

    不具足無學戒蘊,不具足無學定蘊,不具足無學慧蘊,不具足無學解脫蘊,不具足

    無學解脫知見蘊。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

    得蓄沙彌。

    (三)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得與依止,得蓄沙彌,〔謂:〕具足

63  無學戒蘊……具足無學解脫知見蘊。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得

    與依止,得蓄沙彌。

    (四)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謂:〕

    自不具足無學戒蘊,亦使他人不具足無學戒蘊,……自不具足解脫知見蘊,而亦使

    他人不具足無學解脫知見蘊。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

    依止,不得蓄沙彌。

    (五)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謂:〕自具足無

    學戒蘊,亦使人具足無學戒蘊,……自具足無學解脫知見蘊,而亦使人具足無學解

    脫知見蘊。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

    (六)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謂:〕

    不信、無慚、無愧、懈怠、失念。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

    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七)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謂:〕有信、有

    慚、有愧、精進、不失念。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

    沙彌。

    (八)  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謂:〕于增上戒破戒,于增上行破行,于增上見破見、寡聞、劣慧。諸比丘!具

    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第一大犍度    八三

<---------------------------------------------------------------------------->

        律藏大品      八四

64  (九)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謂:〕于增上戒

    不破戒,于增上行不破行,于增上見不破見、多聞、具慧。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

    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

    (一  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謂:〕侍者或弟子生病,不能〔自〕近侍或使〔他人〕近侍之;生不欣喜,〔不能

    自〕除或使〔他人〕除之;生惡作,〔不能〕依法〔自〕滅或使〔他人〕滅之;不知

    犯;不知出罪。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

    沙彌也。

    (一一)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謂:〕侍者或

    弟子生病,能〔自〕近侍或使〔他人〕近侍之;生不欣喜,能〔自〕除或使〔他人〕

    除之;生惡作,能依法〔自〕滅或使〔他人〕滅之;知犯;知出罪。諸比丘!具足

    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

    (一二)  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謂:〕不能令侍者或弟子學增上行儀之學,不能令于調順初梵行學,不能令于調

    順增上法,不能令于調順增上律,不能令于依法〔自〕離或令〔他人〕滅離。諸比

    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一三)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謂:〕能使侍

65  者或弟子學增上行儀之學,能令彼等調順初梵行學,能令調順增上法學,能令于調

    順增上律學,能令依法〔自〕離或令〔他人〕滅離。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

    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

    (一四)  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謂:〕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輕犯,不知重犯,不善審知兩部波羅提木叉,不

    善分別,不善轉,不善決擇經文。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

    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一五)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謂:〕知犯,

    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善審知兩部波羅提木叉,善分別,善轉,善決擇經文。

    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

    (一六)  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第一大犍度    八五

<---------------------------------------------------------------------------->

        律藏大品      八六

    〔謂:〕不知犯,不知不犯,不知輕犯,不知重犯,未滿十臘。諸比丘!具足如此

    五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一七)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戒、與依止、蓄沙彌,〔謂:〕知犯,

    知不犯,知輕犯,知重犯,十臘或過十臘。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授具足

    戒、與依止、蓄沙彌。」

                                ----授具足戒之五分十六事品終----

    三七(一)  「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

66  〔謂:〕不具足無學戒蘊,不具足無學定蘊,不具足無學慧蘊,不具足無學解脫蘊,

    不具足無學解脫知見蘊,不滿十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授具足戒,

    不得與依止,不得蓄沙彌,〔以下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二)~(一五),但加「未

    滿十臘」和「十臘或過十臘」〕

                              ----授具足戒之六分十六事53品終----

69  三八(一)  爾時,有舊外道者,和尚為說順法時,以論難和尚而還舊外道處。彼

    再來諸比丘處請具足戒。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和尚為舊外

    道說順法時,以論難和尚而還舊外道處者,雖〔再〕來不得授具足戒。諸比丘!若

    彼舊外道希望依此法與律出家,希望具足戒者,當與四月別住。

    (二)  諸比丘!與此〔別住〕時,當如此行之:先剃鬚髮,令著袈裟衣,偏袒右

    肩,禮諸比丘足,蹲踞,合掌,如此唱言曰:『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再次

    ……三次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三)  諸比丘!彼舊外道至僧伽處,偏袒上衣,禮拜諸比丘足,蹲踞,合掌,如

    此唱言:『我某甲為舊外道,希望于此法與律〔受〕具足戒。我請僧伽與四月別住。』

    再次請願,三次請願,聰明賢能比丘告僧伽曰:『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舊外道

    某甲,希望于此法與律〔受〕具足戒,彼請僧伽與四月別住。若僧伽機熟者,僧伽

    應與舊外道某甲四月別住。此乃表白。

    (四)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舊外道某甲,希望于此法與律〔受〕具足戒,彼

    請僧伽與四月別住,僧伽應與舊外道某甲四月別住。今與舊外道某甲四月別住,具

70  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與舊外道某甲四月別住已。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此

    了知。』

        第一大犍度    八七

<---------------------------------------------------------------------------->

        律藏大品      八八

    (五)  諸比丘!舊外道適于僧意者如此,不適僧意者如此。諸比丘!如何是舊外

    道不適僧意耶?諸比丘!此處為外道者,入村落過早,歸來過遲也。諸比丘!如此

    為舊外道者,不適僧意也。復次,諸比丘!為舊外道者與淫女親近,與寡婦親近,

    與年華童女親近,與黃門親近,與比丘尼親近也。諸比丘,如此為舊外道者不適僧

    意也。

    (六)  復次,諸比丘!為舊外道者,不堪任梵行弟子之種種當為,不勤勉,不具

    足其為方便之觀察,不能〔自〕作,不能導他。諸比丘!如此為舊外道者,不適于

    僧意也。復次,諸比丘!為舊外道者,于質問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之教說,無

    志欲之願望也。諸比丘!如此為舊外道者,不適于僧意也。

    (七)  復次,諸比丘!為舊外道者,聞毀訾前外道處舊師之見、忍、喜欲、執,

    忿而不樂、不欣。聞毀訾佛、法、僧,則樂而欣、喜。有聞讚歎前外道處舊師之見、

    忍、所欲、執,樂而欣、喜。聞讚歎佛、法、僧,則忿而不樂、不欣。諸比丘!如

    此乃決定為舊外道者不適于僧意之所以也。諸比丘!如此乃為舊外道者不適僧意

    也。諸比丘!如此不適僧意之舊外道來時,亦不得授具足戒。

    (八)  諸比丘!如何為舊外道者適于僧意耶?諸比丘!此處為舊外道者,入村落

    不過早,歸來不過遲。諸比丘!如此為舊外道者,適于僧意也。復次,諸比丘!為

    舊外道者不與淫女親近,不與寡婦親近,不與年華童女親近,不與黃門親近,不與

71  比丘尼親近。諸比丘!如此為舊外道者,適于僧意也。

    (九)  復次,諸比丘!為舊外道者,堪任于梵行弟子種種當為勤勉,具足其為方

    便之觀察,能〔自〕作,能〔導他〕。諸比丘!如此為舊外道者,適于僧意也。復次,

    諸比丘!為舊外道者,于質問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之教說,有利志欲也。諸比

    丘!如此為舊外道者,適于僧意也。

    (一  復次,諸比丘!為舊外道者,聞毀訾前外道處舊師之見、忍、所欲、執

    時,樂而欣、喜,聞毀訾佛、法、僧時,忿而不樂、不欣。聞讚歎前外道處舊師之

    見、忍、所欲,執時,忿而不樂、不欣,聞讚歎佛、法、僧時,樂而欣、喜。諸比

    丘!如此乃決定為舊外道者適于僧意之所以也。諸比丘!如此為舊外道者適于僧

    意。諸比丘!如此適于僧意之舊外道來時應授具足戒。

    (一一)  諸比丘!為舊外道者若裸形而來者,乞請衣則依于和尚。若不斷髮而來

        第一大犍度    八九

<---------------------------------------------------------------------------->

        律藏大品     

    者,乞僧伽剃髮應許可。諸比丘!若火教徒、螺髻梵志來時,當授具足戒,不得與

    別住。何以故?諸比丘!彼等讚業,讚所當作故他諸比丘!生于釋迦族而為舊外道

    者來時,當授具足戒,不得與別住。諸比丘!我與諸親族此不共之特典。」

                                            ----舊外道因緣終----

                                                ----誦品七終----

    三九(一)  爾時,摩竭國盛患五種病:癩、癰、疹、肺病、癲狂也。眾人患五種

    病者,到耆婆童子處曰:「師!願治我等〔病〕。」「我甚多當作、甚多當辦。我于

72  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及後宮,于佛為上首之比丘眾亦不能不奉事,我不能治〔汝等〕。」

    「師!一切所有歸于汝,我等將為汝奴僕。師!願治我等。」「我甚多當作、甚多當

    辦。我于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及後宮,于佛為上首之比丘眾亦不能不奉事,我不能治

    〔汝等〕。」

    (二)  時,彼眾人心生思念:「彼諸沙門釋子戒易、行易、食美食、臥風不入之

    臥具。我等當于諸沙門釋子處出家。若爾,諸比丘應看護〔我等〕,耆婆童子應治〔我

    等〕矣。」時,彼眾人到諸比丘處請出家,諸比丘令彼等出家授具足戒,諸比丘為

    之看護,耆婆童子為之治療。

    (三)  爾時,諸比丘看護甚多患病比丘,多所乞、多所求曰:「與病者食,與看

    護病者食,與病者藥物!」而耆婆童子因治此眾多患病比丘故,時捨王事。

    (四)  有一人患五種病,到耆婆子處曰:「師!願治我〔病〕。」「我甚多當作、

    甚多當辦。我于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及後宮,于佛為上首之比丘眾亦不能不奉事,我

    不能治〔汝〕。」「師!一切所有歸于汝,我當為汝奴僕。師!願治我〔病〕。」「我

    甚多當作、甚多當辦。我于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及後宮,于佛為上首之比丘眾亦不能

    不奉事,我不能治〔汝〕。」

    (五)  時,是人心生思念:「彼諸沙門釋子戒易、行易、食美食、臥風不入之臥

    具。我當到諸沙門釋子處出家。若爾,諸比丘應看護〔我〕,耆婆童子亦應治〔我〕,

    我至無病則還俗。」時,是人到諸比丘處請出家,諸比丘令彼出家受具足戒,諸比

73  丘為之看護,耆婆童子為之治療。彼病癒還俗,耆婆童子見是人還俗。見已,言是

    人曰:「汝非至諸比丘處出家耶?」「師!乃爾!」「卽爾,何作如此事耶?」時,

    是人以此事告耆婆童子。

        第一大犍度    九一

 <---------------------------------------------------------------------------->

        律藏大品      九二

    (六)  耆婆童子忿怒、非難:「如何諸尊者令患五種病者出家耶?」時,耆婆童

    子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于一面坐已,耆婆童子白世尊言:「世

    尊!願不令患五種病者出家。」

    (七)  時,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耆婆童子令之歡喜。時,耆婆童子歡喜

    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即從座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時,世尊由此因

    緣,于此時機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患五種病者不得令出家,令出家者墮

    惡作。」

    (一)  爾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境內反亂。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命令將軍、

    大臣曰:「汝等往鎮國境!」「唯!唯!大王!」將軍、大臣應諾摩竭國洗尼瓶沙王。

    (二)  時,著名軍士心生思念:「我等若喜戰而往,則為惡而多積非福。將依何

    方便以脫惡為善耶?」時,彼諸軍士又生思念:「彼諸沙門釋子行法、行平等、修

    梵行、說真實、持戒、有善法。若我等往諸沙門釋子處出家,則我等脫惡為善矣。」

    時,彼諸軍士即至諸比丘處請出家,諸比丘令彼等出家授具足戒。

74  (三)  將軍、大臣問王臣曰:「如何某甲等軍士不在耶?」「某甲等軍士于諸比丘

    處出家矣。」將軍、大臣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令王臣出家耶?」將軍、

    大臣以此事告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問司法大臣曰:「以使王

    臣出家者當于何罪耶?」「大王!應斷和尚頭顱,拔表白師之舌,半折會眾之肋骨。」

    (四)  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詣世尊住處,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洗

    尼瓶沙王白世尊曰:「世尊!于諸王中有無信心、無淨心者,以瑣事煩惱諸比丘,

    願世尊不令王臣出家。」時,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使摩竭國洗尼瓶沙王

    歡喜。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慶喜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已,即從座起,敬

    禮世尊,右繞而去。時,世尊以此因緣,于此時機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

    不得令王臣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四一(一)  爾時,盜賊鴦崛摩羅于比丘處出家。眾人見之驚懼而逃、避路、背面、

    閉門。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令強盜出家耶?」諸比丘聞彼等忿怒、

    非難。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令強盜出家,

    令出家者墮惡作。」

75  四二(一)  爾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下令曰:「于諸沙門釋子處出家者,得不作

        第一大犍度    九三

<---------------------------------------------------------------------------->

        律藏大品      九四

    任何事,但善說法、行梵行、正作苦邊際!」爾時,有一人,為盜被繫于獄舍,破

    獄舍逃脫,于諸比丘處出家。

    (二)  眾人見曰:「此乃彼破獄舍盜賊也!應捕之!」或言:「不得如此說,摩

    竭國洗尼瓶沙王下令:『于諸沙門釋子處出家者,得不為任何事,但善說法、行梵

    行、正作苦邊際。』」眾人忿怒、非難:「彼諸沙門釋子得無畏,彼等得不為任何事,

    如何令破獄盜賊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令破獄

    盜賊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四三(一)  爾時,有一人為盜而逃至諸比丘處出家。于王後宮張貼告示,謂:「若

    見應即殺。」眾人見而言曰:「此乃彼告示中盜賊也!應殺之!」或曰:「不得如

    此言……作苦邊際。」眾人忿怒、非難:「彼諸沙門釋子得無畏,彼等得不為任何

    事,如何令被告示之盜賊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

    得令被告示之盜賊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四四(一)  爾時,有一受笞刑者于諸比丘處出家。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

    門釋子令受笞刑者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令受

    笞刑者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76  四五(一) 爾時,有一受烙刑者于諸比丘處出家。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

    門釋子令受烙刑者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不得令受

    烙刑者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四六(一)  爾時,有一逃債者于諸比丘處出家。諸債主見曰:「此乃我等債務人!

    捕之!」或曰:「不得如此說,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下令:『到沙門釋子等處出家者,

    得不為任何事,但善說法、行梵行、正作苦邊際。』」眾人忿怒、非難:「彼沙門釋

    子等得無畏,彼等得不為任何事,如何令負債人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

    尊曰:〕「諸比丘!不得令負債人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四七(一)爾時,有一奴僕逃于諸比丘處出家。諸主人見曰:「此乃我等奴僕!

    逮捕之!」或曰:「不得如此言……正作苦邊際。」眾人忿怒、非難:「彼沙門釋

    子等得無畏,彼等得不為任何事,如何令奴僕出家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不得令奴僕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四八(一)爾時,有一禿頭鍛工,與父母爭而往〔僧〕園于諸比丘處出家。時,

        第一大犍度    九五

<---------------------------------------------------------------------------->

        律藏大品      九六

    彼禿頭鍛工之父母,為尋彼禿頭鍛工,到〔僧〕園問諸比丘曰:「見如此童子否?」

    諸比丘不知而言曰:「我等不知。」未見而言曰:「我等未見。」

    (二)  時,彼禿頭鍛工之父母,尋彼禿頭鍛工,見于諸比丘處出家,忿怒、非難

77  曰:「此諸沙門釋子無慚、妄語破戒。知而言不知;見而言未見。此童子已于諸比

    丘處出家也。」諸比丘聞彼禿頭鍛工之父母忿怒、非難。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

    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應于僧伽求剃髮之許可。」

    四九(一)  爾時,王舍城有一群童子十七人為好友,以優波離童子為其上首。時

    優波離父母心生思念:「我等死後,優波離依何方便得以安樂生活而無困苦?」時,

    優波離父母心生思念:「若令優波離善學書,我等死後,優波離可得安樂生活而無

    困苦。」時,優波離父母心生思念:「若令優波離學書,于指即痛苦。若令優波離

    學算數,我等死後,優波離可得安樂生活而無困苦。」

    (二)  時,優波離父母心生思念:「若令優波離學算數,于胸即痛苦。若令優波

    離善學畫,我等死後,優波離可得安樂生活而無困苦。」時,優波離父母心生思念:

    「若令優波離善學畫,于眼即痛苦。彼諸沙門釋子戒易、行易、食美食、臥風不入

    之臥具。若令優波離于諸沙門釋子處出家,則我等死後,優波離可得安樂生活而無

    困苦。」

    (三)  優波離童子聞父母如此言談。時,優波離童子即至彼諸童子處。至已,言

    彼諸童子曰:「來!我等于諸沙門釋子處出家。」「若汝出家者,則我等亦出家。時,

78  彼諸童子至各自父母處言曰:「許我離家而出家。」時,彼諸童子之父母及彼諸童

    子皆同有善意趣志願,故許焉。彼等到諸比丘處請出家。諸比丘令彼等出家授具足

    戒。

    (四)  彼等于夜未明凌晨早起而喚曰:「與粥!與食!與噉食!」諸比丘曰:「應

    待至天明,有粥即飲,有食即食,有噉食即食之;若無粥、食、噉食時,應往乞食

    而食焉!」諸比丘雖如此說,彼等唯喚:「與粥!與食!與噉食!」〔而〕濡污臥牀。

    (五)  世尊于夜未明凌晨時,起而聞童子聲。聞已,告具壽阿難曰:「阿難!何

    故彼童子聲?」時,具壽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諸比丘知未滿

    二十歲而授與具足戒事,真實否?」「世尊!真實也!」佛世尊呵責曰:「諸比丘!

    如何愚人知未滿二十歲而授與具足戒耶?」

        第一大犍度    九七

<---------------------------------------------------------------------------->

        律藏大品      九八

    (六)  「諸比丘!未滿二十歲者,不堪忍耐寒、熱、飢、渴、蚊、虻、風、熱、

    蟲、蛇所觸;〔不堪忍耐〕罵詈惡口言語;身不堪忍受苦、猛、粗、利、不悅、不

    可意而奪命。諸比丘!二十歲者,堪忍耐寒、熱……。諸比丘!如此令未信者不生

    信,已信者非所增益。」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知未滿二十歲者,

    不得授與具足戒;授具足戒者,應依法斷除。」

    (一)  爾時,有一家族,因蛇風病而死,唯遺父子。彼等于比丘處出家,俱

    往乞食。時,彼童子當受其父施熱粥言曰:「父親!亦與我!父親!亦與我!」眾

79  人忿怒、非難:「彼沙門釋子非梵行者也,此童子乃比丘尼所生也。」諸比丘聞彼

    眾人忿怒、非難。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令未滿十

    五歲童子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五一(一)  爾時,有一歸依阿難家族有信心、有淨心。因蛇風病而死,唯遺二童

    子。彼等依舊習,見有比丘即趨近前,諸比丘等叱退之。彼等為諸比丘所叱退而仍

    叫喚。時,具壽阿難心生思念:「世尊規定不得令未滿十五歲童子出家,而此諸童

    子皆不滿十五歲,依何方便得不喪失此諸童子耶?」時,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阿難!此諸童子能驅烏否?」「世尊!能!」時,世尊依此因緣,于此時機

    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許令未滿十五歲童子為驅烏人而出家。」

    五二(一)  爾時,具壽跋難陀釋子有二沙彌,謂騫荼與磨竭也。彼等更相行淫。

    諸比丘忿怒、非難:「如何沙門行如此非行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一人不得蓄二沙彌,蓄者墮惡作。」

    五三(一)  爾時,世尊于王舍城卽過雨季,又過夏、冬。眾人忿怒、非難:「有

    諸沙門釋子,四方無路而盲闇,彼等不知四方。」諸比丘聞彼眾人忿怒、非難。時,

    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二)  時,世尊告阿難曰:「阿難!持鍵往告各房舍諸比丘言:『世尊將遊行南

80  山,欲從者來。』」「唯!唯!」具壽阿難應諾世尊,即持鍵往各房舍告諸比丘言:

    「世尊將遊行南山,欲從者來。」

    (三)  諸比丘曰:「阿難!世尊規定于十臘間依止而住,過十臘後,可與〔人〕

    依止。若我等當往彼處而取依止,住短時間復還來時,則不能不再取依止。若我等

    阿闍梨、和尚往,我等亦往;若我等阿闍梨、和尚不往,我等亦不往。阿難!〔不

        第一大犍度    九九

<---------------------------------------------------------------------------->

        律藏大品      ○○

    然〕我等知為輕率也。」

    (四)  時,世尊與少數比丘眾俱,遊行南山。時,世尊于隨意間住南山後,復還

    王舍城。時,世尊告具壽阿難曰:「如何如來遊行南山,唯與少數比丘眾俱耶?」

    時,具壽阿難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依此因緣,于此時機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

    比丘!許聰明賢能之比丘依止五年,暗昧者乃至命終應依止而住。

    (五)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不具足無學戒蘊〔同

    第一  大犍度三六(二)〕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諸比丘!

    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無學之〔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三)〕

    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六)  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不信〔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六)〕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諸比丘!具足

81  五分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有信〔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七)〕諸比丘!

    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七)  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增上戒學〔同

    第一  犍度三六(八)〕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諸比丘!

    具足五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于增上戒〔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九)〕

    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八)  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犯〔同第一 

    犍度三六(一四)〕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諸比丘!具足

    五分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不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一五)〕諸比丘!

    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九)  諸比丘!又,具足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犯〔同第一 

    犍度三六(一六)〕未滿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不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六(一

    七)〕五臘或過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一  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無學之〔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一)〕未滿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

    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無學之〔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

        第一大犍度   

<---------------------------------------------------------------------------->

        律藏大品     

    (二)〕……五臘或過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一一)  諸比丘!又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不信〔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五)〕未滿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

    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有信〔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六)〕

    五臘或過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一二)諸比丘!又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于增上戒〔同第

      大犍度三七(七)〕未滿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

    住。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于增上戒〔同第一  大犍度

    三七(八)〕五臘或過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一三)  諸比丘!又具足六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謂:〕……犯〔同第一大

    犍度三七(一三)〕未滿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不得無依止而住。

    諸比丘!具足六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謂:〕不犯〔同第一  大犍度三七(一

    四)〕五臘或過五臘也。諸比丘!具足如此六分之比丘得無依止而住。」

                                               ----無畏誦品終----

82  五四(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王舍城後,往迦維羅衞城,順次遊行至迦維羅衞

    城。時,世尊住釋迦國迦維羅衞城尼拘律園。時,世尊于早晨時著下裳,持鉢、衣,

    至釋氏淨飯王住處。至已,坐于設座。時,羅睺羅之母王妃言羅睺羅王子曰:「羅

    睺羅!彼汝父也,往求餘財!」

    (二)  時,羅睺羅詣世尊住處。詣而立于世尊之前曰:「沙門!歡喜汝之形影。」

    時,世尊即從座起而去。時,羅睺羅王子隨往世尊之後言曰:「沙門!與我餘財,

    沙門!與我餘財。」時,世尊告舍利弗曰:「舍利弗!汝令羅睺羅出家!」「我如何

    令羅睺羅出家耶?」

    (三)  時,世尊依此因緣,于此時機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許以三歸依

    令出家為沙彌。諸比丘!令出家者,應如此為之:先剃除鬚髮,著袈裟衣,偏袒上

    衣,禮比丘足,蹲踞,合掌,如此唱曰:『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二次……

    次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諸比丘!許以如此三歸依令出家為沙彌。」

    (四)  時,具壽舍利弗令羅睺羅出家。時,釋氏淨飯王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

    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釋氏淨飯王白世尊曰:「我有一願求世尊。」「瞿曇!

        第一大犍度   

<---------------------------------------------------------------------------->

        律藏大品     

    諸如來已超所願。」「〔我願〕相應無過也。」「瞿曇!請言!」

    (五)  「世尊出家之時,我不少痛苦,難陀之時亦然,及至羅睺羅而極大。想對

83  子之愛由如割皮,割皮而切膚,切膚而割肉,割肉而斷筋,斷筋而粹骨,粹骨而徹

    體。願不令父母不許之子出家。」

    (六)  時,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令釋氏淨飯王慶喜。時,釋氏淨飯王

    于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已,敬禮世尊,右繞而去。時,世尊由此因緣,于

    此時機說法而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令父母不許之子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五五(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迦維羅衞城後,向舍衞城遊行,順次遊行至舍衞

    城。時,世尊住舍衞城祇樹林給孤獨園。爾時,有一家族歸依具壽舍利弗,送具壽

    舍利弗一童子,請長老令其童子出家。時,具壽舍利弗心生思念:「世尊制定一人

    不得蓄二沙彌學處。我已有羅睺羅,我如何令〔此童子〕出家。」彼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許聰明賢能之比丘一人蓄二沙彌,只要能教授、教誡,許蓄

    〔沙彌〕。」

    五六(一)  時,諸沙彌心生思念:「我等學處有幾何耶?我等應學何耶?」彼等

    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沙彌有十學處,許沙彌學此,〔謂:〕不殺生、

84  不偷盜、不行非梵行、不妄語、不飲酒、不非時食、不觀聽歌舞仗樂、不用鬘香塗

    飾、不睡高廣大牀、不受金銀。諸比丘!沙彌有如此十學處,沙彌應學此。」

    五七(一)  爾時,諸沙彌不尊敬,不恭順,不與諸比丘和合住。諸比丘忿怒、非

    難:「如何諸沙彌不尊敬,不恭順,不與比丘等和合住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許罰具足五分之沙彌,〔謂:〕圖謀令諸比丘無所得,圖謀

    令諸比丘不利,圖謀令諸比丘無住處,誹謗諸比丘,離間比丘與比丘。諸比丘!許

    罰具足如此五分之沙彌。」

    (二)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應如何行罰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許禁止。」時,諸比丘皆禁止沙彌〔入〕僧園。諸沙彌不得入園,或離

    去,或還俗,或歸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禁止全僧

    園,禁止者墮惡作。諸比丘!許禁住處或歸處。」

    (三)  爾時,諸比丘禁止諸沙彌進食。眾人作粥或僧食,言沙彌曰:「來!請飲

    粥。來!請進食。」諸沙彌言︰「我等不能,比丘禁止矣。」眾人忿怒、非難:「如

        第一大犍度   

<---------------------------------------------------------------------------->

        律藏大品     

    何諸大德禁止諸沙彌飲食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禁

    食,禁止者墮惡作。」

                                                    ----罰事終----

85  五八(一)  爾時,六群比丘未問和尚而禁止沙彌。諸和尚尋〔思〕曰:「何故我

    等沙彌不在耶?」諸比丘言曰:「為六群比丘所禁止。」諸和尚忿怒、非難:「如

    何六群比丘不問我等而禁止我等沙彌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

    丘!不得不問和尚而為禁止,為者墮惡作。」

    五九(一)  爾時,六群比丘帶走諸長老比丘之沙彌。諸長老自取楊枝、漱水而疲

    倦。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帶走他人會眾,帶走者墮惡作。」

    (一)  爾時,具壽跋難陀之沙彌騫荼污染比丘尼康達迦。諸比丘忿怒、非難:

    「如何沙彌行如此非行儀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擯滅

    具足十分之沙彌,〔謂:〕殺生、偷盜、非梵行、妄語、飲酒、謗佛、謗法、謗僧、

    邪見、污染比丘尼也。諸比丘!許擯滅具足如此十分之沙彌。」

    六一(一)  爾時,有一黃門,于諸比丘處出家。彼至諸年青比丘處言曰:「來!

    與我行不淨法。」諸比丘斥退而言:「黃門!滅去。黃門!喪去。何用汝耶!」被

    諸比丘所斥退而至諸長大、肥胖沙彌處言曰:「來!與我行不淨法。」沙彌等斥退

    而言:「黃門!滅去。黃門!喪去。何用汝耶!」被諸沙彌所斥退而到放象人、放

86  馬人處,言:「來!與我行不淨法。」放象人、放馬人與之行不淨法。

    (二)  彼等忿怒、非難:「彼諸沙門釋子乃黃門也。彼等之中非黃門者污染黃門,

    如此,彼等皆非梵行者。」諸比丘聞放象人、放馬人之忿怒及非難。時,諸比丘以

    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黃門未受具足戒者,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

    戒者,應擯滅之。」

    六二(一)  爾時,有一舊族姓子,家道衰落而其身柔弱。時,彼家道衰落舊族姓

    子心生思念:「我身柔弱,不能得未得之富,使已得之富增大。依何方便得安樂生

    活而無困難耶?」時,彼其家斷滅舊族姓子心生思念:「彼諸沙門釋子戒易、行易、

    食美食、臥風不入臥具。我當自備鉢、衣,除去鬚髮,著袈裟衣,往〔僧〕園與諸

    比丘共住。」

    (二)時,彼家道衰落舊族姓子,自備鉢、衣,去鬚髮,著袈裟衣,往〔僧〕園

        第一大犍度   

<---------------------------------------------------------------------------->

        律藏大品     

    敬禮諸比丘。諸比丘曰:「汝何臘?」「何臘者何?」「汝之和尚為誰耶?」「和尚者

    何?」諸比丘言具壽優波離曰:「優波離!請尋問此出家者。」

    (三)  時,具壽優波離詢問彼家道衰落舊族姓子,彼告以此事。具壽優波離以此

    事告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賊住者未受具足戒將不

    得授具足戒,已授具足戒者當擯滅之。諸比丘!歸外道者未受具足戒時,不得授具

    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

87  六三(一)  爾時,有一龍悲嘆、羞恥、嫌惡龍生。時,彼龍心生思念:「依何方

    便脫離龍生,速得人性耶?」時,彼龍心生思念:「彼諸沙門釋子行法、行平等、

    修梵行、說真實、持戒有善法。我若到諸沙門釋子處出家時,應脫離龍生,速得人

    性。」

    (二)  時,彼龍現為孺童形,至諸比丘處請求出家。諸比丘令彼出家授具足戒。

    爾時,彼龍與一比丘俱住邊隅精舍。時,比丘于夜未明凌晨起身于露處經行。時,

    彼龍于比丘外出安心入睡,現龍身遍滿精舍,局蜷出于窗外。

    (三)  時,彼比丘欲開門入精舍,見有龍身遍滿精舍,局蜷出于窗外。見而怖畏

    舉聲。諸比丘跑來言彼比丘曰:「何以舉聲耶?」「有龍身遍滿精舍,局蜷出于窗外。」

    時,彼龍為其聲驚醒而坐于座。諸比丘曰:「汝為何耶?」「我乃龍也!」「如何汝

    現如此形耶?」時,彼龍以此事白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四) 時,世尊依此因緣,于此時機,集會諸比丘而告彼龍曰:「汝諸龍于此法

    與律不增長。龍!離去!應持上半月十四日、十五日、八日之齋戒,如此,汝可脫

    龍生,速得人性。」時,彼龍〔知〕于此法與律,不增長,苦惱悲嘆、流淚舉聲而

    去。

    (五)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現龍自相有二因緣,〔謂: 與同類者交

88  會時及安心入睡時也。諸比丘!現龍自相有如此二因緣。諸比丘!畜生于未受具足

    戒時,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

    六四(一)  爾時,有一孺童,奪母之命,彼以其惡業故而悲嘆、羞恥、嫌惡。時,

    彼孺童心生思念:「依何方便出離此惡業耶?」時,彼孺童心生思念:「彼諸沙門

    釋子行法、行平等、修梵行、說真實、持戒、有善法。我若于諸沙門釋子處出家時,

    可出離彼惡業。」

        第一大犍度   

<---------------------------------------------------------------------------->

        律藏大品      一一

    (二)  時,彼孺童至諸比丘處請求出家。諸比丘言優波離曰:「優波離!前有龍

    現孺童形,于諸比丘處出家。優波離!詢問此孺童。」時,具壽優波離詢問彼孺童,

    彼告其事。優波離以此事告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

    殺母者未受具足戒者,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

    六五(一)  爾時,有一孺童,奪父之命。彼以其惡業故〔同第一  大犍度六四

    (一)~(二)〕比丘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殺父者未受具足戒

    者,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

    六六(一)  爾時,有甚多比丘,行于娑竭陀至舍衞城道上。路上諸賊出,強奪一

    部分比丘,殺戮一部分比丘。王臣由舍衞城來,捕捉一部分盜賊而一部分逃走。諸

    逃走者于諸比丘處出家。諸被捕者,以受死罪而拘去。

    (二)  彼諸出家者,見拘去受死罪諸賊。見而言:「我等善逃,若被捕時,我等

89  亦將如此被殺。」諸比丘曰:「汝等作何事耶?」彼諸出家者以此事白諸比丘。諸

    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彼諸比丘乃阿羅漢也。諸比丘!殺阿羅

    漢者未受具足戒時,不得授與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

    六七(一)  爾時,有甚多比丘尼,行于娑竭陀往舍衞城道上。路上諸賊出,強奪

    一部分比丘尼,污染一部分比丘尼。王臣由舍衞城〔同第一  大犍度六六(一)

    -(二)〕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污染比丘尼者,未受具足

    戒時,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諸比丘!破和合僧者,未受具足

    戒時,不得受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諸比丘!〔出佛身〕血者,未受

    具足戒時,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足戒者,應擯滅之。」

    六八(一)  爾時,有一人二根者,于諸比丘處出家。彼自行之亦令他行。彼等以

    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二根者未受具足戒時,不得授具足戒;已受具

    足戒者,應擯滅之。」

    六九(一)  爾時,比丘等授不請和尚者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不請和尚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二)  爾時,諸比丘授以僧伽為和尚者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以僧伽為和尚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三)  爾時,諸比丘授以眾人為和尚者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第一大犍度    一一一

<---------------------------------------------------------------------------->

         律藏大品      一一二

    「諸比丘!以眾人為和尚者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四)  爾時,諸比丘以黃門為和尚而授具足戒乃至以賊住者為和尚……以歸

90  外道者為和尚……以畜生者為和尚……以殺母者為和尚……以殺父者為和尚……

    殺阿羅漢者為和尚……以污染比丘尼者為和尚…… 以破和合僧者為和尚……以〔出

    佛身〕血者為和尚……授以二根者為和尚者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不得授以黃門為和尚者具足戒,不得授以賊住者為和尚者具足戒……

    得授以二根者為和尚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一)  爾時,諸比丘授于未具鉢者具足戒,彼等以手受而往乞食。眾人忿怒、

    非難:「猶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授于未具鉢

    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二)  爾時,諸比丘授于未具衣者具足戒,彼等裸形往乞食。眾人忿怒、非難:

    「猶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授于未具衣者具足

    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三)  爾時,諸比丘授于未具鉢、衣者具足戒,彼等裸形、以手受而往乞食。眾

    人忿怒、非難:「猶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授

    于未具鉢、衣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四)  爾時,諸比丘授于借鉢者具足戒,受具足戒已而還鉢,以手受而往乞食。

    眾人忿怒、非難:「猶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

    授于借鉢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五)  爾時,諸比丘授于借衣者具足戒,受具足戒已而還衣,裸形往乞食。眾人

    忿怒、非難:「猶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授于

    借衣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六)  爾時,諸比丘授于借鉢、衣者具足戒,受具足戒已而還鉢、衣。裸形、以

91  手受而往乞食。眾人忿怒、非難:「猶如外道。」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不得授于借鉢、衣者具足戒,授具足戒者墮惡作。」

                                  ----不得授具足戒二十種人品終----

    七一(一)  爾時,比丘等令手被割截者出家乃至足被割截者……手、足被割

    截者……耳被割截者……鼻被割截者……耳、鼻被割截者……指被割截者……大指

        第一大犍度    一一三

<---------------------------------------------------------------------------->

        律藏大品      一一四

    被割截者……腱被割截者……手如蛇頭者……佝僂者……侏儒者……癭者……受烙

    印刑者……受笞刑者……被標記罪狀者……象皮病者……惡疾者……毀辱眾者……

    瞎子……瘤手……跛者……半身不遂者……殘廢者……老弱者……盲者……瘂者

    ……聾者……盲瘂者……盲聾者……聾瘂者……盲聾瘂者出家。彼等以此事白世

    尊,〔世尊曰:〕

    (二)  「諸比丘!不得令手被割截者出家,不得令足被割截者出家……不得令盲

    聾瘂者出家,令出家者墮惡作。」

                            ----不得令出家之三十二種人品終----

                                            ----餘財誦品終----

    七二(一)  爾時,六群比丘與無恥者依止。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不得與無恥者依止,與者墮惡作。」爾時,諸比丘依止諸無恥者而住,不久,

    成為無恥惡比丘。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依止諸無恥者而

    住,依止而住者墮惡作。」

    (二)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規定不得與無恥者依止,不得依止無恥者而

    住,我等如何知有恥及無恥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待

    四、五日以知比丘習性。」

92  七三(一)  爾時,有一比丘在拘薩羅國遊行旅途中。時,彼比丘心生思念:「世

    尊規定無依止不得住。我應依止而在旅途中,我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

    尊,〔世尊曰:〕「諸比丘!旅遊途上比丘不得依止時,許無依止而住。」

    (二)  爾時,有二比丘在拘薩羅國遊行旅途上。彼等至一住處,而于是處有一比

    丘生病。時,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規定無依止不得住。我應覓依止但有病,我

    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病比丘不得依止時,

    許無依止而住。」

    (三)  時,彼看病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規定無依止不得住。我應作依止,但此

    比丘有病。我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看病比

    丘不得依止時,許無依止而住。」

    (四)  爾時,有一比丘住森林,于其坐、臥處得安穩。時,彼比丘心生思念:「世

    尊規定無依止不得住,我應尋得依止,但住森林而于此坐、臥處得安穩,我應如何

        第一大犍度    一一五

<---------------------------------------------------------------------------->

        律藏大品      一一六

    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于森林安穩住之比丘不得依

    止時,許無依止而住;但與依止相應者來,應依止而住。」

    七四(一)  爾時,有願從具壽摩訶迦葉受具足戒者。時,具壽摩訶迦葉遣使言具

    壽阿難曰:「阿難!來為此人誦〔具足戒文〕。」具壽阿難曰:「我不能唱長老名,

93  長老乃我所尊重者故也。」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唯稱姓誦

    〔具足戒文〕。」

    (二)  爾時,有二人願從具壽摩訶迦葉受具足戒。彼等爭言:「我先受具足戒!

    我先受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一次誦文而與二人

    同〔授具足戒〕。」

    (三)  爾時,有甚多願從長老受具足戒者。彼等爭言:「我先受具足戒!我先受

    具足戒!」諸長老言:「我等一次誦文而悉與〔授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許一次誦文而與二人或三人悉〔授具足戒〕,但應依同一和

    尚,不得依其他和尚。」

    七五(一)  爾時,具壽鳩摩羅迦葉從入胎算至二十歲受具足戒。時,具壽鳩摩羅

    迦葉心生思念:「世尊規定未滿二十歲者不得受具足戒,而我從入胎算起滿二十歲。

    我算受具足戒或不算受具足戒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于

    母胎生第一心而現第一識,由此有生。諸比丘!許從入胎算至二十歲授具足戒。」

    七六(一)  爾時,受具足戒者有癩、癰、疹、肺病、癲狂等病。彼等以此事白世

    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授具足戒者詢問障法。諸比丘!詢問時應如此為。謂:

    汝有癩、癰、疹、肺病、癲狂等病否?汝是人否?是男人否?自在否?非負債者否?

    非王臣否?父母許否?滿二十歲否?鉢、衣圓滿否?何名耶?和尚之名為何耶?」

    (二)  爾時,諸比丘對願受具足戒者未與教誡而問障法。願受具足戒者困惑、羞

94  愧不能答。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先教誡而後問障法。」

    (三)  于其僧伽中行教誡。願受具足戒者困惑、羞愧不能答。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許于一邊教誡之後問障法。諸比丘!教誡者應如此為之:應

    先令選擇和尚,選和尚後,應示鉢、衣,曰:『此是汝鉢,此是僧伽梨,此是鬱多

    羅僧,此是安陀會,往立彼處。』」

    (四)  有愚癡、暗昧者與教誡,願受具足戒者,受教誡時困惑、羞愧而不能答。

        第一大犍度    一一七

<---------------------------------------------------------------------------->

        律藏大品      一一八

    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愚癡、暗昧者不得與教誡,與教誡者墮

    惡作。諸比丘!許聰明賢能之比丘與教誡。」

    (五)  有未當選者與教誡。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未當選者

    不得與教誡,與教誡者墮惡作。諸比丘!許當選者與教誡。諸比丘!選時應如此為

    之:或選自己,或選他人。如何選自己耶?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

    請聽我言!某甲願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若僧伽機熟者,當與我教誡某甲。』如此,

    選己也。

    (六)  如何選他耶?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曰:『諸大德!請聽我言!某甲願從

    具壽某甲受具足戒。若僧伽機熟者,當令某甲與教誡某甲。』如此,選他也。

    (七)  當選比丘應至願受具足戒者處言彼曰:『某甲請聽,今汝〔語〕真時,〔語〕

    實時。于僧伽詢問時,有應言有,無應言無,勿困惑、勿羞愧。當如此問汝:汝有

    病否?……和尚之名為何耶?』

    (八)  〔教誡者及受者〕相偕而來,不得相偕而來。教誡者應先來告僧伽言:『諸

95  大德!請聽我言!某甲願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我與彼教誡已。若僧伽機熟者,令

    某甲來。』應言:『請來!』即偏袒上衣,禮諸比丘足,蹲踞,合掌,請受具足戒:

    『我請僧伽授具足戒,僧伽哀愍濟度我。二次……三次……我請僧伽授具足戒,僧

    伽哀愍濟度我。』

    (九)  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願從具壽某甲

    受具足戒。若僧伽機熟者,我問某甲障法。某甲!請聽!今乃汝〔語〕真時,〔語〕

    實時也。我問汝事,有應言有,無應言無。汝有病否?……和尚之名為何耶?』

    (一  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願從具壽受

    具足戒。無有障法,鉢、衣完備。某甲請僧伽以某甲為和尚授具足戒。若僧伽機熟

    者,僧伽應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此乃表白。

    (一一)  諸大德!請聽我言!此處某甲願從具壽某甲受具足戒。無有障法,鉢、

    衣完備。某甲請僧伽以某甲為和尚授具足戒。僧伽應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

    以某甲為和尚授某甲具足戒,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

    (一二)  我二次說此事……我三次說此事……不聽者請說。僧伽以某甲為和尚授

    某甲具足戒已。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第一大犍度    一一九

<---------------------------------------------------------------------------->

        律藏大品      一二

                                          ----具足戒羯磨終----

    七七(一)  「其次,應量〔日〕影、告時季、告日分、告法式。應告四依,〔謂:〕

96  出家依乞食,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餘得者:僧次食、別請食、請食、行籌食、十

    五日食、布薩食、月初日食也。出家依糞掃衣,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餘得者:亞

    麻衣、綿衣、野蠶衣、褐衣、麻衣、紵衣也。出家依樹下坐,于此乃至命終應勤行。

    餘得者:精舍、平覆屋、殿樓、樓房、地窟也。出家依陳棄藥,于此乃至命終應勤

    行。餘得者:熟酥、生酥、油、蜜、糖也。」

                                             ----四依品終----

    七八(一)  爾時,諸比丘授一比丘具足戒,唯留其一人而去。彼以後獨往而于途

    中遇其舊妻。彼女言曰:「汝今出家耶?」「然!我出家矣。」「出家者難得淫法,

    來!行淫法。」彼與彼女乃行淫法,甚久始來。比丘等言曰:「汝為何遲來耶?」

    (二)  時,彼比丘以此事告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

    授具足戒者,許與同伴而告四非事。受具足戒之比丘,即對畜生亦不得行淫法。比

    丘以行淫法者,非沙門,非釋子也。猶如有人一經斬首,其身命即絕。如此比丘若

    行淫法,其沙門釋子〔戒命〕亦絕。此即至命終不得為也。

    (三)  受具足戒比丘,不與取即偷盜,乃至盜一草葉亦不得為之。為五錢、或五

    錢物、或過五錢物不與取偷盜者,乃非沙門、非釋子。猶如枯葉離枝不〔復〕綠色,

    如此比丘行五錢、或五錢物、或過五錢物不與取偷盜者,亦非沙門釋子矣。此至命

97  終不得為也。

    (四)  受具足戒比丘,不得知而奪去有情乃至螻蟻性命。比丘知而奪命乃至墮胎

    者,即非沙門、非釋子。猶如巨石破為二分,不得復合,如此比丘知而奪人身命,

    非沙門、非釋子。此至命終不得為也。

    (五)  受具足戒比丘,不得稱上人法乃至言:「我于空屋受快樂。」比丘有惡欲,

    為惡所迫,稱非真非實之上人法、禪、解脫、三昧、正受、道、果者,乃非沙門、

    非釋子。猶如多羅樹截去其心者,不能復生,如此比丘有惡欲,為惡所迫,稱非真、

    非實上人法者,亦非沙門、非釋子。此至命終不得為也。」

                                             ----四非事品終----

    七九(一)  爾時,有一比丘,不〔自〕見罪被舉而還俗,彼再還來向諸比丘請求

        第一大犍度    一二一

<---------------------------------------------------------------------------->

        律藏大品      一二二

    受具足戒。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自〕見罪

    被舉而還俗,再還來向諸比丘請求受具足戒。應言彼曰:『汝見彼罪耶?』若言見

    者可令出家;若言不見,不得令出家。

    (二)  令出家後,應言:『汝見彼罪耶?』若言見者可授具足戒;若言不見,不

    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後,應言:『汝見彼罪耶?』若言見者可與解羯磨;若言不

    見,不得與解羯磨。與解羯磨後,應言:『汝見彼罪耶?』若言見者善;若言不見

    者,若得僧和合可再舉之;若不得僧和合者,與〔之〕共住共食亦不成罪。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罪不懺悔而還俗,再還來向諸比丘請求受具足戒。

98  應言彼曰:『汝懺悔彼罪耶?』若言懺悔者可令之出家;若言不懺悔者不得令出

    家。令出家後,應言:『汝懺悔彼罪耶?』若言懺悔者可授具足戒;若言不懺悔者

    不得授具足戒。授具足戒後,應言:『汝懺悔彼罪耶?』若言懺悔者可與解羯磨;

    若言不懺悔者不得與解羯磨。與解羯磨後,應言:『汝懺侮彼罪?』若言懺悔者善;

    若言不懺悔者,得僧和合時可再舉之;若不得僧和合者,與之共住共食亦不成罪。

    (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捨惡見,被舉而還俗,再來向諸比丘請求受具足戒。

    應言彼曰:『汝捨彼惡見耶?』若言捨者可令出家;若言不捨者不得令出家。令出

    家後,應言︰『汝捨彼惡見耶?』若言捨者可授具足戒;若言不捨者不得授具足戒。

    授具足戒後,應言:『汝捨彼惡見耶?』若言捨者可與解羯磨;若言不捨者不得與

    解羯磨。與解羯磨後,應言:『汝捨彼惡見耶?』若言捨者善;若言不捨者,得僧

    和合可再舉之;不得僧和合者,與之共住共食亦不成罪。」

                                         ----〔誦品一終〕----

            律乃于大義          齎樂善美者54

            折伏惡欲人          攝受有恥者

            持教者而為          悉知勝者境

            無疑善施設          不異境安穩

            于犍度附隨          篇並毘尼母

            如義而行善          能者如理覺

            若人不知牛          不能保牛群

            不知戒律者          安護律儀行

        第一大犍度    一二三

<---------------------------------------------------------------------------->

        律藏大品      一二四

99          經論縱亡失          律存教常存

            是故乃為總攝隨智進

            次第攝頌我說請傾聽

            事因理趣廣說等皆是

            雖難遍盡但可依理知

            于菩提樹下          阿闍波羅樹

            羅闍耶他那          索訶主梵天

            阿羅邏迦羅          鬱陀迦羅摩

            比丘優波迦          憍陳如婆頗

            跋提摩訶男          乃至阿說示

            耶舍及四人          五十人諸方

            由一切羅網          事魔三十人

            與優樓頻螺          及螺髻梵志

            火堂與大王          帝釋及梵天

            祠祭之和合          糞掃衣池石

            及迦休樹石          闍浮菴婆樹

            阿摩勒取波          利質多羅華

            迦葉應折薪          迦葉應燃火

            迦葉應滅火          沈之火爐雲

            伽耶杖林園          以及摩竭國

            以優波提舍          乃至拘律陀

            為有名出家          下裳不齊整

            乃至以出鉢          瘦醜婆羅門

            而以行非行          滿腹及孺童

            二人或三人          眾授具足戒

            法臘而愚癡          授與具足戒

            和尚之離去          法臘十依止

            不奉事驅出          愚癡失依止

        第一大犍度    一二五

<---------------------------------------------------------------------------->

        律藏大品      一二六

            五分之比丘          六分之比丘

            其他舊外道          裸形不斷髮

            髻梵志釋子          摩竭國五病

            55盜賊鴦崛        摩竭王下令

            獄標記笞刑          烙印刑負債

            奴僕及禿頭          優波離蛇病

            一家有信心          騫荼無路去

            迦維羅衞城          童子及受處

            不和合而住          如何行罰耶

            所有之僧園          食不問和尚

            帶走及騫荼          黃門賊住者

            及歸外道者          蛇殺母父者

            以殺阿羅漢          污染比丘尼

            以破和合僧          出佛身血者

            乃至二根者          不請和尚者

            僧伽為和尚          以眾為和尚

            黃門為和尚          及不具鉢者

            借者有三人          手被割截者

            足被割截者          手足割截者

            耳被割截者          鼻被割截者

            耳鼻割截者          指被割截者

            大指割截者          腱被割截者

            手如蛇頭者          佝僂人侏儒

            癭者笞刑者          受烙印刑者

            標記罪狀者          及象皮病者

            惡疾瞎子者          毀辱大眾者

100         瘤手及跛者          半身不遂者

            斷威儀路者          老弱盲瘂者

        第一大犍度    一二七

<---------------------------------------------------------------------------->

        律藏大品      一二八

            盲瘂盲聾者          盲聾瘂聾者

            及盲瘂聾者          為無恥依止

            不為無恥者          依止旅途中56

            請者及希望          來者爭先後

            依一人和尚          鳩摩羅迦葉

            受具戒者病          不受教誡而

            使困惑教誡          僧伽中教誡

            愚癡之教誡          非當選教誡

            教誡受者來          謂請濟度我

            之具足戒依          留一人三人

            此犍度有一          百七十二事57 

                              ----第一大犍度攝頌終----

 

  1 婆羅門,「除惡漏盡者」以名婆羅門。(原註)婆羅門(Brahmana),解釋為「除惡」(bahita-

    papa),是一語源之說明。

  2 十二緣起支皆由因生故名為有因之法。(原註)言所有一切法。

  3 原文So brahmano brahmavadam vadeyyaMahavasto文一致,brahmano一語可能為衍

    文。

  4 此一行甚多異解,今依文脈,ussada解釋為「夥、多」。原註此語解為「腫物」:「彼于一切

    世間處之任何所緣,無不是貪腫物、瞋腫物、癡腫物、慢腫物、見腫物之五種腫物」。英譯意

    同此譯。

  5 目支鄰陀,巴利語謂Mucalinda,北傳言mucilinda

  6 對下文請看相應部一.二三四頁、五分律卷第十五(大正二二.一三頁a)。

  7 「有垢穢者」指六師外道。(原註)

  8 「為大損失」(mahajaniya)「七日不出而失所得道果,故彼為大損失。」(原註)。或得譯為

    「阿羅邏伽羅摩長衰矣。」

  9 原本之Kho,me讀為Kho me

  10 原本amatadudrabhin改為dundubhin,至于ahanhiGeiger巴利文典153, 2

  11 「足台」「足布」。此處缺註釋,依其他註“Padapitha置已洗足之台,Padakathalika是置未

     洗足之台,或擦足布。北傳有「洗足台」「拭足布」之譯例。

  12 bhasita之語根有二義,即「語」(bhas)及「輝」(bhas)也。若依原註謂:「如是說」者「有如

     是二語」(vakyabheda)之義。(參照四分律第三十二卷,大正藏第二十二卷七八七頁下。)但

        第一大犍度    一二九

<---------------------------------------------------------------------------->

        律藏大品      一三

     中阿舍經譯為「光明照耀。」

  13 參照相應第十六卷下轉法輪品增支部六集第六大品六十一。

  14 阿若憍陳如annatakondanna謂「證憍陳如」。

  15「食施物」nihara-bhatta之意義不明,梵語ni√hr有施與故如現譯,向來譯為「持來物。」

     原本次二語imina niharena暹羅本缺,衍文不譯。

  16 暹羅本有(ure)「胸」故採用之。

  17 「滿勝」(Punnaji)于佛本行集經中「富蘭那迦(言隨滿足)」依此應為Purnaka

  18 「舊家隨舊家」。「舊家隨舊家者,乃舊家系及次舊家系之意。」(原註)。

  19 軍村(Senanigama)。于Lalitavistara,Mahavastu Senapatigramaha,依此,即「將軍村」

     義。

  20 「死魔」(Antaka)。魔波旬之形容語,原註謂「劣惡下賤有情。」

  21 原本etasmim nidane之下省略etasmim Pakarane bhikkhusangham sannipatapetva

     語,依暹羅本補。

  22「賢眾」(bhaddavaggiya)。「彼等王子之外貌內心皆優美,必與眾遊,故名賢眾。」(原註)

     又梵文佛傳呼「五人比丘群」為「賢眾。」可能非固有名詞。

  23「雖然」(api ca kho)原本缺。依暹羅本補,下同。

  24 以下幾近第七節終了為止,乃以上返復記述。暹羅本大部份看似偈文。以用語觀之,或亦未

     可知,但不明了。

  25「此月夜」(ajjunho)依辭典解為ajjajunha但原註解釋為「今日一日」(ajja ekadivasam)。

  26 此句意義不明,此處辭典乃以udiccareudikkhati之自言,現在,第三人稱,複數。但原註

     將此語釋為「熾然」(adittam)。此釋一如視語根為√dip者然,在音韻上實有難處,但依此文

     脈,無寧用此意義頗見自然。若爾,應將複數改為單數,當如次譯之:「以二俱放光明故,

     火堂熾然。螺髻梵志等言……。」今暹羅本句讀亦然。

  27「鴦耆羅娑」angirasa,屬安義羅斯族者。佛之異名。

  28 「曬」Vissajjeti。「為令乾而鋪開義。」(原註)。

  29「與我手」aharahattha。如言「請攀〔我〕手」而垂之也(原註)。

  30「迦葉!」一語原本缺。

  31 「閻浮樹」原本jambuyayam從暹羅本可改為jambuya,下同。

  32「八日祭」Atthaka。參照第八犍度一三-二(南傳卷三.五二頁),並請參閱大品英譯(東

     方聖典第十三卷一三頁註一)。

  33 「火爐」(mandamukhi)。語義不明,原註「謂火器(aggibhajana)也」今依之。

  34 「擔荷」(kharikaja)。此語甚難解。原註釋為「一加利重擔」(kkaribhara),一加利重約六

     斗,如此解釋不一定妥當。為對照四分律卷第三十三文句,乃相當于「淨衣,澡瓶。」然,

     應再勘之。

  35「洗尼」(Seniya),若依梵本,大事乃Srenya。參照荻原博士「梵漢對照佛教辭典」(一八四.

     )及神博士「翻譯名義大集」(三六五二)。(前面譯為斯尼耶頻毘娑羅王。)

        第一大犍度    一三一

<---------------------------------------------------------------------------->

        律藏大品      一三二

  36 「那由多」(nahuta)。此音譯用梵語形。若依(原註)「此處一那由多乃十千也,」十二那由

     多即十二萬。于四分律有車乘一萬二千、人數八萬四千。

  37 「瘦軀者」(kisaka),苦行者之稱。「因苦行而成為瘦軀者」(原註),但不採用原註kisaka

      ovadana一合成語之解釋。

  38 「迦葉!云云」原文四語,似不屬偈文。如此解時雖以一字不足,但如此等偈文亦多亂脫。

     又,梵本大事相當此文之一行(第三卷四四四頁一八行)亦不足一字。

  39 「何處」。于原註ko。釋為kuhim也。

  40 「無所有」(akincana)。「無所有貪等」(原註)。

  41 「住十居」(dasavasa)。原註「住十聖居」十聖居之名出自長部經典第三卷三四九及三八

     (南傳大藏經第八卷),增支部經典第二二卷上三四六及三四七頁

  42 「十力」一名,出自相應中部經典第十三卷三九-頁等。參照荻原博士梵漢對譯佛教辭

     典七一-

  43 「知十法」。「知十業道也」(原註)。

  44 「十具足」「具足十無學分」(原註)。大概同于十無學力,若爾即于八支聖道再加正智、正脫。

     出于無礙解脫道第二卷一七三頁。

  45 「調御一切己」(sabbadhi danto)。依原註:「于一切根調御自己,世尊于眼等無有少分不調

     御也。」但四分律「一切解」即讀sabbadhi讀為sarvadhih者。依此,應譯為「于一切解調御

     自己。」

  46 譯為「絕人跡」原語為是vijanavata從來解釋有三︰一、依原註解為「無人身風(嗅即氣息)。」

     二、vrjanavata譯作「村落風吹。」三、視為vata,譯為「群」。日譯者以梵語vijana(無人)

     類比此語而推斷為,vijanapada之轉訛。

  47「若唯有此」云云,暹羅本為偈,似Tristubh之四分三,今依原註。原註曰:「若認唯有此」,

     為假令即無此以上者,亦足以得彼預流果道,如所云然,此乃正法義也。「汝等已悟無憂之處」

     者,即汝等已了悟,已獲得我等所尋求以行之無憂處之意。「于多那由多劫中亦未曾見」者,

     我等經多那由多劫未見此無憂處……。」原文abbhatitam可依暹羅本斷作abbhatitam(但原

     註有abbhutitam)。

  48「義利巴奢」(Giribbaja梵語Girivraja)。王舍城之別名,日譯者想為「山所圍」義。

  49 「三輪」,臍與兩膝也。

  50 「浴室」(jantaghara)。神博士編「翻譯名義大集」九二八九有jentaka「暖房」,溫暖浴室。

     又漢譯亦云「溫室」。但現代漢譯以「溫室」指種植花果而有氣溫裝置、園藝房舍,故直以「浴

     室」名之。

  51 「本日治」又「本日」(mulaya patikassana)。犯罪別住期間再犯罪時又從新起算之別住。

     神博士編「翻譯名義大集」八六五一「再從根本(頭)起算別住」(yan-gshi-nas-bslan-ste-spo-

     ba)即此也。但其出自梵語mulapakarsaparivasa似應準巴利語形訂正。

  52 「白四」(natticatuttha,梵jnapticaturtha)。三唱之後行決議之法也。

  53 「十六事」,原本暹羅皆然,但實僅十四事。

        第一大犍度    一三三

<---------------------------------------------------------------------------->

        律藏大品      一三四

  54 以下頌文似後世附加。

  55 原本eko依暹羅本改為bhato

  56 原本kataddhanam依暹羅本改為tathaddhanam

  57 以上所舉項目中有一二互相對應亦不明了者,其數法亦不明了。

 

101           第二  布薩犍度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其時諸外道梵志于上半月之十四日、

    十五日、八日集會說法,眾人為聽法至彼等處。眾人于諸外道梵志得愛念、得信心,

    諸外道梵志即得宗徒。

    (二)  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靜居宴默,心生思念:「今諸外道梵志于上半月之

    十四日、十五日、八日集會說法,眾人為聽法而至彼等處。眾人于外道梵志得愛念、

    得信心,諸外道梵志即得宗徒。當令諸尊者于上半月十四日、十五日、八日集會。」

    (三)  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已,坐于一面。于一面

    坐已,摩竭國洗尼瓶沙王白世尊言:「我于此處靜居宴默而心生思念:『今諸外道

    梵志……』尊者等亦于上半月之十四日、十五日、八日集會,可乎?」

    (四)  時,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令之慶喜。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聞世

102 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而慶喜,即從座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時,世尊依

    此因緣,于此時機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許于上半月之十四日、十五日、

        第二布薩犍度    一三五

<---------------------------------------------------------------------------->

        律藏大品        一三六

    八日集會。」

    二(一)  爾時,世尊已許上半月之十四日、十五日、八日集會。諸比丘集會,默

    然而坐。眾人等前來彼等處聽法。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于上半月之

    十四日、十五日、八日集會,默然而坐,猶如瘂豬耶?集會者應不說法耶?」諸比

    丘聞眾人忿怒、非難,彼諸比丘乃以此事白世尊。爾時,世尊依此因緣,于此時機

    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許于上半月之十四日、十五日、八日集會說法。」

    三(一)  時,世尊靜居宴默,心生思念:「我為諸比丘制定學處,我當許誦此為

    波羅提木叉,以此為布薩羯磨。」

    (二)  時,世尊凌晨之時,從宴默起依此因緣,于此時機說法,告諸比丘曰:「諸

    比丘!今我靜居宴默,心生思念:『我為諸比丘制定學處,我當許誦此為波羅提木

    叉,以此為布薩羯磨。』諸比丘!許誦波羅提木叉。

    (三)  諸比丘!誦時應如此行之: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

    言!今日十五日布薩也。若僧伽機熟者,僧伽當行布薩,誦波羅提木叉。何為僧伽

103 最初行事耶?具壽等應告己清淨矣,我應誦波羅提木叉,我等全體一一于此處作意

    諦聽之。有罪者應發露,無罪者靜默。諸具壽靜默故,我知清淨。正如每一問即有

    一答,于似此會眾中亦如是唱言三次。唱言三次已,比丘憶念有罪而不發露者,即

    故妄語也。故犯妄語者,諸具壽!是世尊所言障法。故已犯罪比丘,憶念而欲清淨

    者,應發露之。若發露已,即得安穩。』

    (四)  「波羅提木叉」者,是諸善法元,是面,是首,故名「波羅提木叉」。「具

    壽」者,是愛語,是敬語,是尊重,崇奉增上語,是謂「具壽」。「誦」者,開釋、

    教誨、施設、建立、表白、分別、顯示是也。「此」者,謂波羅提木叉。「我等全體

    一一于此處」者,謂所有會眾!長老、新參、中位,是謂「我等全體一一于此處」。

    「諦聽」者,乃是作意思惟、全心、存念。「作意」者,謂傾聽而一境心、心無散亂、

    心不紛擾也。

    (五)  「有罪者」者,于長老、新參、中位,犯五種罪1之某一罪,或于七罪中,

    犯某罪。「發露」者,于僧伽,或于眾人、或于一人前,告白,說明,開闡,顯示。

    「無罪者」者,未犯或犯而已出離也。「靜默」者,謂應意可而不得言說也。「我知

    清淨」者,我知、持之也。

        第二布薩犍度    一三七

<---------------------------------------------------------------------------->

        律藏大品        一三八

    (六)  「正如每一問即有一答」者,乃如有一〔人〕,蒙問〔一事〕而作答言,此

    亦如是,使會眾知:彼問我矣。「似此會眾」者,謂比丘會眾也。「唱言三次」者,

    唱言一次、唱言二次、唱言三次也。「憶念」者,謂亦知亦想也。「有罪」者,疑犯

    或犯而未出離也。「不發露」者,謂于僧伽,或于眾人、或于一人前,不告白,不說

    明,不開闡,不顯示。

104 (七)  「故犯妄語者」,何為故犯妄語?是犯惡作也。「世尊所言障法」者,所障

    者何?初靜慮證得之障,第二靜慮證得之障,第三靜慮證得之障,第四靜慮證得之

    障。靜慮、解脫、三昧、三鉢底、出、出離、遠離、善法證得之障。「故」者,謂以

    是故也。「憶念」者,謂亦知亦想念也。「欲清淨者」,謂欲出離、欲清淨者也。

    (八)  「有罪」者,疑犯或犯而未出離也。「發露」者,謂于僧伽,或于眾人、或

    于一人前以發露之。「若發露已,即得安穩」者,且于何時有安穩耶?初靜慮證得之

    安穩,第二靜慮證得之安穩,第三靜慮證得之安穩,第四靜慮證得之安穩。證得靜

    慮、解脫、三昧、三鉢底、出、出離、遠離、善法,即得安穩也。」

      (一)爾時,諸比丘以世尊許誦波羅提木叉,乃日日誦彼波羅提木叉。彼等以

    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日日誦波羅提木叉,誦者墮惡作。諸比丘!

    准于布薩日誦波羅提木叉。」

    (二)  爾時,諸比丘以世尊許于布薩日誦波羅提木叉,諸比丘于半月即于半月之

    十四日、十五日、八日,誦波羅提木叉三次。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不得于半月中誦波羅提木叉三次,誦者墮惡作。諸比丘!許半月一次,于十

    四日或十五日誦波羅提木叉。」

    五(一)  爾時,六群比丘于各自會眾前隨從會眾,誦波羅提木叉。彼等以此事白

105 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于各自會眾前隨從會眾誦波羅提木叉,誦者墮惡

    作。諸比丘!許和合布薩羯磨。」

    (二)  時,諸比丘思念:「世尊許和合布薩羯磨,如何始為和合耶?一住處耶?

    或一切地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以一住處為和合。」

    (三)  爾時,具壽摩訶劫賓那住王舍城近處曼直鹿園。時,具壽摩訶劫賓那靜居

    宴默,心生思念:「我往不往布薩?往不往僧伽之羯磨?然我以第一清淨為清淨。」

    (四)  時,世尊心知具壽摩訶劫賓那心所思念,如力士伸其屈腕,屈其伸腕,彼

        第二布薩犍度    一三九

<---------------------------------------------------------------------------->

        律藏大品        一四

    亦如是從耆闍崛山隱沒,出現于曼直鹿園具壽摩訶劫賓那之前。世尊坐于所設座席,

    具壽摩訶劫賓那敬禮世尊而坐一面。

    (五)  于一面坐已,世尊告具壽摩訶劫賓那曰:「劫賓那!汝于靜居宴默時,心

    生:『我往不往布薩?往不往僧伽之羯磨?然我以第一清淨為清淨』之思念否?」

    「然!」「若汝等婆羅門不恭敬、尊重、尊奉、供養布薩者,誰當恭敬、尊重、尊奉、

    供養布薩耶?婆羅門!往布薩,不得勿往。」「唯!唯!世尊!」具壽摩訶劫賓那應

    諾。

    (六)  時,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具壽摩訶劫賓那,使之慶喜已,如力士

    屈其伸腕、伸其屈腕,彼亦如是隱沒于曼直鹿園具壽摩訶劫賓那前,出現于耆闍崛

    山。

106 六(一)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已制定一住處為和合,如何為一住處耶?」

    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協定境界。諸比丘!應如此協定:應先

    唱相,〔謂:〕山相、石相、林相、樹相、道相、蟻垤相、河相、水相也。唱相之後,

    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已唱四方相,若僧伽機熟者,僧

    伽依此等協定為同一住處,同一布薩境界。此表白也。

    (二)  諸大德!請聽我言!已唱四方相,僧伽依此等相,定為同一住處,同一布

    薩境界。依此等相,定為同一住處,同一布薩境界。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

    僧伽依此等相,定為同一住處,同一布薩境界。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此了知。』」

    七(一)  爾時,六群比丘以世尊許定境界而協定過大之境界,有四由旬、五由旬、

    六由旬。諸比丘往布薩,有正誦波羅提木叉時到達者,有誦已之時到達者,有宿于

    途中者。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協定四由旬、五由旬、六

    由旬之過大境界,〔如此〕協定者墮惡作。諸比丘!許定三由旬為最大境界。」

    (二)  爾時,六群比丘協定跨河為境界。諸比丘往布薩,有被水沖去者,有鉢被

    水沖去者,有衣被水沖去者。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協定

    跨河為境界,〔如此〕協定者墮惡作。于常有船或有橋處,許協定跨河為境界。」

    八(一)  爾時,諸比丘不作標示,但于各個之房舍誦波羅提木叉。客比丘等不知

107 或心念:「今日何處行布薩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標

    示時,不得于各個之房舍誦波羅提木叉,誦者墮惡作。諸比丘!許以僧伽所欲精舍、

        第二布薩犍度    一四一

<---------------------------------------------------------------------------->

        律藏大品        一四二

    或平覆屋、或殿樓、或樓房、或地窟,協定為布薩堂,以行布薩。諸比丘!應協定

    如次:

    (二)  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若僧伽機熟者,僧伽應

    以某甲之精舍協定為布薩堂。此乃表白。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以某甲之精舍協

    定為布薩堂。以某甲之精舍為布薩堂之協定,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已

    協定以某甲精舍為布薩堂。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三)  爾時,于一住處協定二布薩堂。諸比丘于兩處集會,心念:「此處將布薩。」

    「此處將布薩。」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于一住處協定二

    布薩堂,協定者墮惡作。諸比丘!許廢除一處,但于他一處行布薩。

    (四)  諸比丘!廢除應如是行: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若僧伽機熟者,僧

    伽廢除某甲之布薩堂。此為表白。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廢除某甲之布薩堂。僧

    伽廢除某甲布薩堂,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廢除某甲布薩堂。具壽聽故

    默然,我如是了知。』」

    九(一)  爾時,協定于一極小住處為布薩堂。于布薩日大比丘僧團來集會,諸比

108 丘等坐協定以外地上,聞波羅提木叉。時,彼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規定于經協

    定布薩堂行布薩,而我等坐協定以外地上聞布薩。是彼布薩為我等行耶?或未行

    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如人坐地上,不論已協定或未協

    定者,若能聞波羅提木叉即為彼行布薩矣。

    (二)  是故,諸比丘!如一僧伽希求最大布薩堂寬窄若干,即令其協定布薩堂如

    是寬窄。諸比丘!協定應如此行之:應先唱相,于唱相已,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

    言:『諸大德!請聽我言!已唱四方相,若僧伽機熟者,僧伽應依此等相,協定布

    薩堂最大限量。此乃表白。諸大德!請聽我言!已唱四方相,僧伽應依此等相,協

    定布薩堂最大限量。依此等相,協定布薩堂最大限量,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

    僧伽依此等相,協定布薩堂最大限量。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一)  爾時,于一住處,在布薩日新參諸比丘首先集會,曰:「長老等未來。」

    即去,于非時行布薩。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布薩日長老比

    丘等率先集會。」

    一一(一)  爾時,于王舍城同一境界有多住處。諸比丘于此爭言:「于我等住處

        第二布薩犍度    一四三

<---------------------------------------------------------------------------->

        律藏大品        一四四

    行布薩。」「令于我等住處行布薩。」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此

    同一境界有多住處,諸比丘于此爭言:『于我等住處行布薩。』『于我等住處行布薩。』

    諸比丘!是比丘等皆應集會一處,施行布薩,或應于有長老比丘住處集會而行布薩。

    不得于別眾施行布薩,行者墮惡作。」

109 一二(一)  爾時,具壽摩訶迦葉從阿那伽賓頭往王舍城行布薩,于途中渡河時,

    險被水所沖去而衣濺濕。諸比丘言具壽摩訶迦葉曰:「如何汝衣濺濕耶?」「我今從

    阿那伽賓頭往王舍城布薩,途中渡河時,險被水所沖去,故我衣濺濕也。」彼等以

    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僧伽協定同一住處、同一布薩之境界已,令彼

    僧伽協定,彼境界內不離三衣2

    (二)  諸比丘!協定應如是行: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

    言︰前僧伽協定同一住處、同一布薩之境界已,若僧伽機熟者,僧伽即應協定于彼

    境界不離三衣。此乃表白。諸大德!請聽我言!先僧伽協定同一住處、同一布薩之

    境界已,即彼僧伽協定于此境界不離三衣。協定于此境界不離三衣,具壽聽者默然,

    不聽者請言。僧伽協定于此境界不離三衣。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三)  爾時,諸比丘以世尊許協定不離三衣,置衣于屋內。彼衣遺失、被焚、被

    鼠所咬嚙,諸比丘乃服惡衣,其衣壞薄。諸比丘言:「如何汝諸尊者,服惡衣而衣

    壞薄耶?」「是我等比丘以世尊許協定不離三衣,我等置衣屋內,彼衣遺失、被焚、

    被鼠所咬嚙。是故我等服粗惡衣,我衣壞薄也。」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前僧伽協定同一住處、同一布薩之境界已,應即令彼僧伽協定境界內不

    離三衣,但除村里與村里近處。

    (四)  諸比丘!協定應如是行: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

    言!前僧伽協定同一住處、同一布薩之境界已,若僧伽機熟者,僧伽協定于此境界

110 不離三衣,但除村里與村里近處。此乃表白。諸大德!請聽我言!前僧伽協定同一

    住處、同一布薩之境界已,僧伽協定于此境界不離三衣,但除村里與村里近處。協

    定于此境界不離三衣,但除村里與村里近處,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協

    定于此境界不離三衣,但除村里與村里近處。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五)  諸比丘!協定一境界時,應先協定同一住處境界,後定不離三衣〔處〕。諸

    比丘!廢除境界時,應先廢除不離三衣〔處〕,然後廢除同一住處境界。諸比丘!廢

        第二布薩犍度    一四五

<---------------------------------------------------------------------------->

        律藏大品        一四六

    除不離三衣〔處〕,應如是行: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前

    僧伽協定不離三衣矣,若僧伽機熟者,僧伽可廢除不離三衣〔處〕。此乃表白。諸大

    德!請聽我言!前僧伽協定不離三衣〔處〕矣,此僧伽廢除不離三衣〔處〕。于廢除

    不離三衣〔處〕,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廢除不離三衣〔處〕。具壽聽故

    默然,我如是了知。』

    (六)  諸比丘!廢除境界應如是行: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

    我言!前僧伽協定同一住處、同一布薩之境界已,若僧伽機熟者,僧伽應廢除此境

    界。此乃表白。諸大德!請聽我言!前僧伽協定同一住處、同一布薩之境界已,僧

    伽應廢除此境界。于廢除同一住處、同一布薩之此境界,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

    言。僧伽廢除同一住處、同一布薩之此境界。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七)  諸比丘!當未協定、未建立境界時,住村里、村落者,以其村里之村里境

111 界,以其村落之村落境界,為同一住處、同一布薩〔境界〕。諸比丘!若人于無村落

    森林,以四面七阿阪陀羅3為同一住處、同一布薩〔境界〕。諸比丘!于一切河無境

    界,于一切海無境界,于一切湖無境界。諸比丘!凡有河、海、湖處,以之為同一

    住處,同一布薩〔境界〕者,乃一中等〔身材〕之人四面灑水所及之地也。」

    一三(一)  爾時,六群比丘以一境界合〔前〕一境界。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彼等卽先為之協定境界者,其人所作如法、不動、應理。諸比丘!

    彼等若後為之協定境界者,其人所作不如法、非不動、非應理。諸比丘,不得以一

    境界合〔前〕一境界,合者墮惡作。」

    (二)  爾時,六群比丘以一境界覆〔前〕一境界。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彼等卽先為之協定境界者,其人所作如法、不動、應理。諸比丘!彼等

    若後為之協定境界者,其人所作不如法、非不動、非應理。諸比丘!不得以一境界

    覆〔前〕一境界,覆者墮惡作。諸比丘!許協定境界時,留出兩界中間地帶,以協

    定一境界。」

    一四(一)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布薩有幾日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有二布薩日,十四日與十五日也。諸比丘!此二為布薩日。」

    (二)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布薩羯磨有幾種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有四布薩羯磨:非法別眾布薩羯磨、非法和合布薩羯磨、如法別眾

        第二布薩犍度    一四七

<---------------------------------------------------------------------------->

        律藏大品        一四八

    布薩羯磨、如法和合布薩羯磨是也。諸比丘!此中別眾布薩羯磨乃非如法。諸比丘!

    不得施行如此布薩羯磨,亦不許如此布薩羯磨。

    (三)  諸比丘!此中非法和合布薩羯磨,諸比丘!不許如此……。諸比丘!此中

112 如法別眾布薩羯磨,諸比丘!不許如此……諸比丘!如此中如法和合布薩羯磨,

    諸比丘!應行如此布薩羯磨,亦許如此布薩羯磨。諸比丘!故當思念:『我行此如

    法和合布薩羯磨。』諸比丘!于是汝等應修學也。」

    一五(一)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有幾種誦波羅提木叉耶?」彼等以此事白世

    尊,〔世尊曰:〕「諸比丘!有五種誦波羅提木叉。誦序已,餘應唱如常所聞,此第

    一〔種〕誦波羅提木叉。誦序,誦四波羅夷已,餘應唱如常所聞,此第二〔種〕誦

    波羅提木叉。誦序,誦四波羅夷,誦十三僧殘已,餘應唱如常所聞,此第三〔種〕

    誦波羅提木叉。誦序,誦四波羅夷,誦十三僧殘,誦二不定已,餘應唱如常所聞,

    此第四〔種〕誦波羅提木叉。第五為廣說也。諸比丘!如此有五種誦波羅提木叉。」

    (二)  爾時,以世尊許略誦波羅提木叉,諸比丘于一切時略誦波羅提木叉。彼等

    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略誦波羅提木叉,〔略〕誦者墮惡作。」

    (三)  爾時,于拘薩羅國一住處,布薩日生蠻族怖畏。諸比丘未得廣說而誦波羅

    提木叉。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生危害,許略誦波羅提木叉。」

    (四)  爾時,六群比丘未生危害而略誦波羅提木叉。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若不生危害,不得略誦波羅提木叉,〔略〕誦者墮惡作。諸比丘!

    若生危害,許略誦波羅提木叉。此中危害者:王之危害,賊之危害,火之危害,水

113 之危害,人之危害,非人之危害,猛獸之危害,蛇之危害,危害于命,危害于梵行

    也。諸比丘!若有如此諸危害者,許略誦波羅提木叉,若無危害者,應廣說。

    (五)  爾時,六群比丘于僧伽中未受請而說法。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于僧伽中未受請者不得說法,說者墮惡作。諸比丘!許長老比丘自行說

    法或求于他人〔為彼說法〕。」

    (六)  爾時,六群比丘于僧伽中未選而問律。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于僧伽中,未選不得問律,問者墮惡作。諸比丘!于僧伽中,許當選者問律。

    諸比丘!選應如此行:選自己或選他人。

    (七)  如何選自己耶?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若僧伽

         第二布薩犍度    一四九

<---------------------------------------------------------------------------->

         律藏大品        一五

    機熟者,我當問某甲律。』如此選自己。如何選他人耶?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若僧伽機熟者,應使某甲問律于某甲。』應如此選他人。」

    (八)  爾時,善行諸比丘當選,于僧伽中問律。六群比丘生嫌恨、生忿怒,作惡

    事以脅之。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于僧伽中當選者,亦應觀察

    會眾,計其人數後,許以問律。」

    (九)  爾時,六群比丘于僧伽中未選而答律。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未選者不得答律。諸比丘!選應如此行:選自己或選他人。

114 (一  如何選自己耶?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若僧

    伽機熟者,我當答某甲問律。』應如此選自己。如何選他人耶?聰明賢能比丘應告

    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若僧伽機熟者,應令某甲答某甲問律。』應如此選

    他人。」

    (一一)  爾時,諸善行比丘當選,于僧伽中答律。六群比丘生嫌恨、生忿怒,作

    惡事以脅之。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于僧伽中當選者,亦應觀

    察會眾,計其人數後,許應答律。」

    一六(一)  爾時,六群比丘未得許可,責罪比丘。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未得許可,不應責罪比丘,責者墮惡作。諸比丘!言:『具壽!我欲向

    汝言,與之許可。』以求許可之後,方能責罪。」

    (二)  爾時,諸善行比丘求于六群比丘許可後,責罪之。六群比丘生嫌恨、生忿

    怒,作惡事以脅之。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即使得許可,亦應

    計其人數之後,方能責罪。」

    (三)  爾時,六群比丘思念:「諸善行比丘應先向我等求許可。」先向無事、無

    因、清淨無罪諸比丘求許可。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可向無

    事、無因、清淨無罪諸比丘求許可,求者墮惡作。諸比丘!許于計其人數之後,方

    求許可。」

    (四)  爾時,六群比丘于僧伽中行非法羯磨。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于僧伽中不得行非法羯磨,行者墮惡作。」彼等仍行非法羯磨。彼等以此事

115 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于行非法羯磨時,可非議。」

    (五)  爾時,六群比丘行非法羯磨,諸善行比丘非議之。六群比丘生嫌恨、生忿

        第二布薩犍度    一五一

<---------------------------------------------------------------------------->

        律藏大品        一五二

    怒,作惡事以脅之。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亦許說其所見。」

    于彼〔六群比丘〕現前,言說所見。六群比丘生嫌恨、生忿怒,作惡事以脅之。彼

    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攝持若四五人非議,若二三人說所見,

    若一人『我未聽此。』」

    (六)  爾時,六群比丘于僧伽中誦波羅提木叉時,故意不聞。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誦波羅提木叉時不得故意不聞,不聞者墮惡作。」

    (七)  爾時,具壽優陀夷為僧伽誦波羅提木叉,有烏之聲音。時,具壽優陀夷心

    生思念:「世尊規定:誦波羅提木叉者,應令能聽聞。我有烏之聲音,我應如何為

    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誦波羅提木叉者應盡力聽聞,

    盡力者無罪。」

    (八)  爾時,提婆達多于有在家會眾,誦波羅提木叉。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于有在家會眾,不得誦波羅提木叉,誦者墮惡作。」

    (九)  時,六群比丘于僧伽中未受請,誦波羅提木叉。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于僧伽中未受請,不得誦波羅提木叉,誦者墮惡作。諸比丘!許波

    羅提木叉依長老。」

                                              ----外道誦品終----

    一七(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王舍城已,向周多那瓦睹遊行,次第遊行至周多

116 那瓦睹。爾時,一住處住甚多比丘,其中有一長老比丘愚癡、暗昧,彼卽不知布薩、

    布薩羯磨、波羅提木叉,亦不知誦波羅提木叉。

    (二)  時,彼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制定波羅提木叉依長老,而我等此長老愚

    癡、暗昧而不知布薩……或誦波羅提木叉。我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許波羅提木叉可請求其中聰明賢能之比丘。」

    (三)  爾時,布薩日于一住處住多比丘愚癡、無能。彼等無論布薩、布薩羯磨、

    波羅提木叉、誦波羅提木叉皆不知也。彼等乞長老曰:「長老!請誦波羅提木叉。」

    彼言:「非我所能。」乞第二長老曰:「長老!請誦波羅提木叉。」彼亦言:「非

    我所能。」乞第三長老曰:「長老!請誦波羅提木叉。」彼亦言:「非我所能。」

    以如此方便,乃至乞諸僧伽新參曰:「具壽!請誦波羅提木叉。」彼亦言:「非我

    所能。」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第二布薩犍度    一五三

<---------------------------------------------------------------------------->

        律藏大品        一五四

    (四)  「諸比丘!布薩日于此間一住處住多比丘愚癡、暗昧,彼等于布薩……

    波羅提木叉盡皆不知。彼等乞長老曰:『長老!請誦波羅提木叉。』彼言:『非我

    所能。』乞第二長老曰:『長老!請誦波羅提木叉。』彼亦言:『非我所能。』

    (五)  乞第三長老曰:『長老!請誦波羅提木叉。』彼亦言:『非我所能。』以

    如此方便乃至乞諸僧伽新參曰:『具壽!請誦波羅提木叉。』彼亦言:『非我所能。』

    諸比丘!彼諸比丘應急遣一比丘詣四方住處曰:『具壽!往!略、或廣修學波羅提

    木叉,來!』」

    (六)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應遣何人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許長老比丘可命新參比丘。」長老所命新參比丘等亦不往。彼等以此事

117 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長老命令時,非病者,不得不往,不往者墮惡作。」

    一八(一)  時,世尊于周多那瓦睹隨意間住已,再還王舍城。爾時,諸比丘往乞

    食時,眾人問:「〔今〕是半月之何日耶?」諸比丘言:「我等不知。」眾人輕蔑、

    責難:「此沙門釋子尚不知算半月,如何知他善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許學算半月。」

    (二)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何人應學算半月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許皆學算半月。」

    (三)  爾時,諸比丘往乞食,眾人問:「比丘有多少耶?」諸比丘言:「我等不

    知。」眾人忿怒、非難:「此諸沙門釋子自己等互不相知,如何知他善事耶?」彼

    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算比丘。」

    (四)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應于何時算比丘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許可于布薩日,聚群或取籌以算。」

    一九(一)  爾時,諸比丘不知「今日乃布薩日」,而往遠方村里乞食。彼等或于正

    誦波羅提木叉時、或誦畢時返。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汝等

    告以『今日布薩。』」時,諸比丘心生思念:「應以何人告之?」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許汝等應以長老比丘于當時告。」爾時,一長老于當時忘其

    憶念。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可于食時告。」彼于食時亦忘其

    憶念。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汝等于彼〔長老〕能憶念時宣

    告。」

        第二布薩犍度    一五五

<---------------------------------------------------------------------------->

        律藏大品        一五六

118 (一)  爾時,一住處布薩堂為塵所污。諸客比丘忿怒、非難:「如何諸比丘

    不淨掃布薩堂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汝等淨掃布薩堂。」

    (二)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應以何人淨掃布薩堂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許汝等由長老比丘命新參比丘。」長老命已,新參比丘亦不

    淨掃。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長老命已,非病者,不得不淨掃,

    不淨掃者墮惡作。」

    (三)  爾時,布薩堂未設座,比丘等坐地上,肢體及衣為灰塵所污。彼等以此事

    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汝等于布薩堂設座。」時,諸比丘心生思念:「應

    以何人于布薩堂設座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汝等由長

    老比丘命新參比丘。」長老比丘命已,新參比丘亦不設座。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

    尊曰:〕「諸比丘!長老命時,非病者,不得不設座,不設者墮惡作。」

    (四)  爾時,布薩堂無明燈,諸比丘于闇中,身、衣被踏。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許汝于布薩堂設明燈。」時,諸比丘心生思念:「應以何人

    于布薩堂設明燈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汝等由長老比

    丘命新參比丘。」長老命已,新參比丘亦不設明燈。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長老命時,非病者,不得不設明燈,不設明燈者墮惡作。」

    (五)  爾時,于一住處,其住處之諸比丘不備飲水、不備食物。客比丘等忿怒、

119 非難:「如何此住處不備飲水、不備食物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許汝等備飲水與食物。」

    (六)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應以何人備飲水與食物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許長老比丘命新參比丘。」長老命已,新參比丘亦不備。彼

    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長老命時,非病者,不得不備,不備者墮

    惡作。」

    二一(一)  爾時,有甚多比丘愚癡、暗昧,往四方不問阿闍梨、和尚等。彼等以

    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此處有甚多比丘愚癡、暗昧,往四方不問阿闍

    梨、和尚等。諸比丘!彼阿闍梨、和尚等應問言:『汝等往何處耶?與何人俱往耶?』

    諸比丘!若彼諸愚癡、暗昧者,言與其他諸愚癡、暗昧者時,諸比丘!阿闍梨、和

    尚等不得許之,若許者墮惡作。諸比丘!若彼諸愚癡、暗昧者,未得阿闍梨、和尚

        第二布薩犍度    一五七

<---------------------------------------------------------------------------->

        律藏大品        一五八

    等許可而往者,墮惡作。

    (二)  諸比丘!此一住處住甚多比丘愚癡、暗昧。彼等無論布薩、布薩羯磨、波

    羅提木叉、誦波羅提木叉皆不知。此處有一比丘來,多聞而通阿含、持法、持律、

    持摩夷、賢明、聰敏、具慧、知恥、有悔而欲學。諸比丘!彼諸比丘應攝護、攝受、

    送迎,而以細麵、粘土、楊枝、漱水承事此比丘;若不攝護、不攝受、不送迎,且

    不以細麵、粘土、楊枝、漱水承事者,墮惡作。

    (三)  諸比丘!此一住處布薩日住甚多比丘愚癡、暗昧。彼等無論布薩……誦波

    羅提木叉皆不知。諸比丘!彼諸比丘應即遣一比丘往四方住處,曰:『往!略、或

    廣修學波羅提木叉,來!』若如此,其得者善;若不得者,彼諸比丘應皆往知布薩

120 ……誦波羅提木叉〔比丘等〕住處。不往者墮惡作。

    (四)  諸比丘!此一住處甚多止住安居比丘愚癡、暗昧。彼等無論布薩……或誦

    波羅提木叉皆不知。諸比丘!彼諸比丘應即遣一比丘往四方住處,曰:『往!略、

    或廣修學波羅提木叉,來!』若如此,其得者善;若不得者,應七日間遣一比丘,

    曰:『往!略、或廣修學波羅提木叉,來!』若如此,其得者善;若不得者,彼諸

    比丘于其住處不得止住安居,若住者墮惡作。」

    二二(一)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集會!僧伽行布薩。」如此說時,

    一比丘白言:「有病比丘不來。」世尊曰:「諸比丘!許與病比丘清淨4。諸比丘!

    與之者應如此行:彼病比丘至一比丘處,偏袒上衣,蹲踞,合掌而言:『與我清淨,

    我持清淨,我告清淨。』如此,以身告之,以語告之,以身及語告之者,即與清淨;

    不以身告,不以語告,不以身及語告者,非與清淨。

    (二)  若如此,其得者善;若不得者,諸比丘!應用牀或小牀載彼病比丘,來僧

    伽中行布薩。諸比丘!若看病之諸比丘心生思念:『若將病者由此處移動,病當更

    篤以至死亡。』時,諸比丘!不得自彼處移動病者。僧伽應往彼處行布薩,但于別

    眾不得行布薩,行者墮惡作。

    (三)  諸比丘!持清淨者,若受清淨,即離〔僧伽〕者,應以清淨與他人。諸比

121 丘!持清淨者,若受清淨即還俗、死亡、自言為沙彌、自言棄學、自言犯極罪、狂

    ……亂心者……痛苦者……因見罪被舉……不懺罪被舉……捨棄惡見被舉……

    黃門……賊住者……歸于外道者……畜生……殺母者……殺父者……殺阿羅漢者

        第二布薩犍度    一五九

<---------------------------------------------------------------------------->

        律藏大品        一六

    ……污染比丘尼者破和合僧者……出〔佛身〕血者……自言二根者,應與他人

    清淨。

    (四)諸比丘!持清淨者若受清淨,途中〔由僧伽〕離去者,非持清淨來也。諸

    比丘!持清淨者若受清淨而途中還俗、死亡……自言二根者,非持清淨來也。諸比

    丘!持清淨者若受清淨,至僧伽而後離去者,乃持來清淨也。諸比丘!持清淨者若

    受清淨,至僧伽而後還俗、死亡……自言二根者,乃持來清淨也。諸比丘!持清淨

    者若受清淨,至僧伽因睡眠不告、放逸不告、入定不告者,乃持來清淨也,持清淨

    者無罪。諸比丘!持清淨者若受清淨,至僧伽故意不告者,乃持來清淨也,持清淨

    者,墮惡作。」

    二三(一)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集會!僧伽行羯磨。」如此說時,

    一比丘白言:「有病比丘不來。」世尊曰:「諸比丘!與病比丘清淨欲5。諸比丘!

    與者應如此行:彼病比丘到一比丘處,偏袒上衣,蹲踞,合掌而言:『與我清淨欲,

    我持清淨欲,我告清淨欲。』如此,以身告之,以語告之,以身與語告之,可與清

    淨欲。不以身告,不以語告,不以身與語告,非與清淨欲。

    (二)  若如此,其得者善;若不得者,諸比丘!以牀或小牀將彼病比丘載來僧伽

122 中行羯磨。諸比丘!若看病之諸比丘心生思念:『若將病者自此處移動,則病更篤,

    乃至有死亡。』諸比丘!不得將病者自彼處移動。僧伽應往彼處行羯磨,但于別眾

    不得行羯磨,行者墮惡作。

    (三)  諸比丘!持清淨欲者,若受清淨欲即離〔僧伽〕者,清淨欲應與他人。諸

    比丘!持清淨欲者,若受清淨欲即還俗、死亡……自言二根者,清淨欲應與他人。

    諸比丘!持清淨欲者,若受清淨欲于途中〔由僧伽〕離去者,非持來清淨欲。諸比

    丘!持清淨欲者,若……〔參照第二  布薩犍度二二(四)〕……持清淨欲者,墮惡

    作。諸比丘!許于布薩日與清淨者清淨欲。此乃僧伽之事也。』」

    二四(一)  爾時,一比丘于布薩日為親族所拘。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布薩日為親族所拘。諸比丘應向彼親族言:『諸具壽!此

    比丘行布薩間,請讓彼離去須臾。』

    (二)  如此,若得者善;若不得者,諸比丘應向彼親族言:『諸具壽!願與此比

    丘清淨之時,請須臾居于一面。』如此,若得者善;若不得者,諸比丘向彼親族言:

        第二布薩犍度    一六一

<---------------------------------------------------------------------------->

        律藏大品        一六二

    『諸具壽!僧伽行布薩時,請將此比丘帶出境界外須臾。』如此,若得者善;若不

    得者,不得以別眾行布薩,若行者墮惡作。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布薩日為王所逮捕……乃至……為盜賊所拘捕……

    暴惡人所拘捕……為諸怨敵比丘所拘捕。諸比丘應向彼諸怨敵比丘言:『……

    ……〔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四(一)~(二)〕』……不得以別眾行布薩,若行者墮惡

    作。」

123 二五(一)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集會!僧伽有事。」如此言時,一

    比丘白言:「有名伽伽之比丘,為狂者,不來。」世尊曰:「諸比丘!狂者有二。

    有狂比丘于布薩或憶念、或不憶念,于僧伽羯磨或憶念、或不憶念者,有決定而不

    憶念者;有于布薩或來、或不來,于僧伽羯磨或來、或不來,決定而不來也。

    (二)  諸比丘!此中對于狂者,于布薩或憶念、或不憶念,于僧伽羯磨或憶念、

    或不憶念,于布薩或來、或不來,于僧伽羯磨或來、或不來。諸比丘!許與如此狂

    者狂羯磨6

    (三)  諸比丘!與者應如此行: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

    言!伽伽比丘為狂者,于布薩或憶念、或不憶念,于僧伽羯磨或憶念、或不憶念;

    于布薩或來、或不來,于僧伽羯磨或來、或不來。若僧伽機熟者,僧伽應與狂者伽

    伽比丘狂羯磨。無論伽伽比丘于布薩憶念、不憶念,無論于僧伽羯磨憶念、不憶念,

    無論于布薩來、不來,無論于僧伽羯磨來、不來,無論伽伽現在在、不在,僧伽應

    行布薩,行僧伽羯磨。此乃表白。

    (四)  諸大德!請聽我言!伽伽比丘為狂者,于布薩……或不來。僧伽與狂者伽

    伽比丘狂羯磨,無論伽伽比丘于布薩……或不來,無論伽伽現在在、不在,僧伽應

    行布薩,行僧伽羯磨。與狂者伽伽比丘狂羯磨……行僧伽羯磨,具壽聽者默然,不

    聽者請言。僧伽與狂者伽伽比丘狂羯磨,……行僧伽羯磨。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

    了知。』」

124 二六(一)  爾時布薩日,于一住處住四比丘。時,彼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規

    定要行布薩,我等是四人,我等如何行布薩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四人許誦波羅提木叉。」

    (二)  爾時布薩日,于一住處住三比丘。時,彼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許四人

        第二布薩犍度    一六三

<---------------------------------------------------------------------------->

        律藏大品        一六四

    誦波羅提木叉,我等是三人,我等如何行布薩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許三人行清淨布薩7

    (三)  諸比丘!應如此行: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彼諸比丘,言:『諸具壽!請聽我

    言!今十五日布薩也。若諸具壽機熟者,我等互相行清淨布薩。』長老比丘應偏袒

    上衣,蹲踞,合掌而言諸比丘,曰:『我清淨,知我清淨。我清淨,知我清淨。我

    清淨,知我清淨。』

     (四)  新參比丘應偏袒上衣,蹲踞,合掌而言諸比丘,曰:『我清淨,知我清淨。

    我清淨,知我清淨。我清淨,知我清淨。』」

    (五)  爾時,布薩日于一住處住二比丘。時,彼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許四人

    誦波羅提木叉,三人清淨布薩。我等二人,我等如何行布薩耶?」彼等以此事白世

    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二人行清淨布薩。

    (六)  諸比丘!應如是行:長老比丘應偏袒上衣,蹲踞,合掌,言新參比丘,曰:

125 『我清淨,知我清淨。我清淨,知我清淨。我清淨,知我清淨。』

    (七)  新參比丘應偏袒上衣,蹲踞,合掌,言長老比丘,曰:『我清淨,知我清

    淨。我清淨,知我清淨。我清淨,知我清淨。』」

    (八)  爾時,布薩日于一住處住一比丘。時,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許四人誦波

    羅提木叉,三人行清淨布薩,二人行清淨布薩。我只一人,我如何行布薩耶?」彼

    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九)  「諸比丘!布薩日于一住處住一比丘。諸比丘!彼比丘即于諸比丘回來之

    勤行堂、廷堂、或樹下,潔淨其處,調備飲水、食物,設座、設明燈而坐。若其他

    諸比丘來,即俱行布薩。若不來則應心念:『今日是我布薩也。』若不心念者墮惡

    作。

    (一  諸比丘!此中若住四比丘,一人持來清淨,三人不得誦波羅提木叉,若

    誦者墮惡作。諸比丘!此中若住三比丘,一人持來清淨,二人不得行清淨布薩,若

    行者墮惡作。諸比丘!此中若住二比丘,一人持來清淨,一人不得心念,若心念者

    墮惡作。」

    二七(一)  爾時,有一比丘于布薩日犯罪。時,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規定有

    罪者不得行布薩,而我犯罪,我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第二布薩犍度    一六五

<---------------------------------------------------------------------------->

        律藏大品        一六六

126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布薩日犯罪。諸比丘!彼比丘應到一比丘處,偏袒上衣,

    蹲踞,合掌而言:『我犯某罪,以此懺悔。』此比丘言:『汝見耶?』『 然!我見之

    矣。』『今後戒之。』

    (二)  諸比丘!有比丘于此處,于布薩日疑有罪。諸比丘!彼比丘到一比丘處……

    言:『我疑有某罪。至無疑時,當懺悔彼罪矣。』如此言後,行布薩,聞波羅提木

    叉,但不得以此因緣為布薩之障礙。」

    (三)  爾時,六群比丘懺悔同分罪。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

    不得懺悔同分罪,懺悔者墮惡作。爾時,六群比丘受同分罪〔之懺悔〕。彼等以此事

    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受同分罪〔之懺悔〕,受者墮惡作。」

    (四)  爾時,有一比丘誦波羅提木叉時,憶念有罪。時,彼比丘心生思念:「世

    尊制定有罪者,不得行布薩,而我犯罪。我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誦波羅提木叉時,憶念有罪。諸比丘!彼比丘應

    向鄰近比丘言:『我犯某罪,從此懺悔彼罪。』如此言後,應行布薩,聞波羅提木

    叉,但不得以此因緣為布薩之障礙。

    (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誦波羅提木叉時,疑有罪。諸比丘!彼比丘應言鄰近

    之比丘曰:『我疑有某罪。至無疑時,當懺悔彼罪。』如此言後,應行布薩,聞波

    羅提木叉,但不得以此因緣為布薩之障礙。

    (六)  爾時,布薩日于一住處僧伽皆犯同分之罪。時,彼諸比丘心生思念:「世

127 尊規定不得懺悔同分之罪,不得受同分罪〔之懺悔〕,而此僧伽皆犯同分之罪。我等

    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布薩日于一住處僧伽

    都犯同分之罪。諸比丘!彼諸比丘應即遣一比丘往鄰近之住處言:『請往!為懺悔

    彼罪來〔我住處〕,我等于汝前懺悔彼罪。』

    (七)  如此,若得者善;若不得者,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

    我言!此僧伽皆犯同分之罪,至見其他比丘清淨無罪時,當于彼前懺悔此罪。』如

    此言後,當行布薩,誦波羅提木叉,但不得以此因緣為布薩之障礙。

    (八)  諸比丘!布薩日于一住處,僧伽都疑有同分之罪。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

    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此僧伽皆疑有同分之罪,至無疑時,當懺悔此罪矣。』

    如此言後,當行布薩,誦波羅提木叉,但不得以此因緣為布薩之障礙。

        第二布薩犍度  一六七

<---------------------------------------------------------------------------->

        律藏大品      一六八

    (九)  諸比丘!于一住處入安居時,僧伽犯同分之罪。諸比丘!彼諸比丘應即遣

    一比丘……〔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七(六)一(七)〕……若不得者,七日間應遣一

    比丘,言:『往!為懺悔彼罪來,我等當于汝前懺悔彼罪。』」

    (一  爾時,于一住處,僧伽皆犯同分之罪,皆不知其罪之名、類。爾時,他

    比丘來,多聞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賢明、聰敏、具慧、知恥、有悔而

    好學。有一比丘往彼比丘處,到而言彼比丘曰:「若行如是如是之事,是犯何罪耶?」

    (一一)  彼曰:「行如是如是之事者,犯某罪。汝若犯此罪時,則懺悔其罪。」

128 彼言:「非獨我犯此罪,此僧伽皆犯此罪也。」彼曰:「他人犯與不犯,于汝何干。

    請出離己罪。」

    (一二)  時,彼比丘依此比丘之言,懺悔彼罪後,往諸彼比丘處。至而言彼諸比

    丘曰:「行如是如是之事者,犯某罪。汝等犯此罪,即懺侮其罪。」時,彼諸比丘

    不欲依彼比丘之言,懺悔其罪。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一三)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僧伽皆犯同分之罪,皆不知其罪之名、類。

    爾時,他比丘來,多聞……好學。有一比丘往彼比丘處,至而言彼比丘曰:『若行

    如是如是之事者,是犯何罪耶?』

    (一四)  彼曰:『行如是如是之事者,犯某罪。汝犯此罪者,即懺悔其罪。』彼

    言:『非獨我犯此罪,此僧伽皆犯此罪。』彼曰:『他人犯與不犯,于汝何干。請

    出離己罪。』

    (一五)  諸比丘!若彼比丘依此比丘之言,懺悔彼罪後,往諸彼比丘處。到而言

    諸彼比丘曰:『行如是如是之事者,犯某罪也。汝等犯此罪,即懺悔其罪。』諸比

    丘!若諸比丘依彼比丘之言而懺悔其罪者,善;若不欲懺悔者,諸比丘!彼比丘不

    欲時,則不須與彼諸比丘言。」

                                        ----周多那瓦睹誦品終----

    二八(一)  爾時,布薩日于一住處,其住處8多諸比丘集會,四人或過〔四人〕。

129 彼等不知其住處有他諸比丘未來,彼等以為適法、以為適律、以為和合而行布薩,

    誦波羅提木叉。彼等正誦波羅提木叉時,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甚多。彼等以

    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二)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其住處多諸比丘集會,四人或過〔四

        第二布薩犍度    一六九

<---------------------------------------------------------------------------->

        律藏大品        一七

    人〕。彼等不知其住處有他諸比丘未來,彼等以為適法、以為適律、以為和合而行布

    薩,誦波羅提木叉。彼等正誦波羅提木叉時,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甚多。諸

    比丘!彼諸比丘應再誦波羅提木叉,誦者無罪。

    (三)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八(二)〕……

    彼等正誦波羅提木叉時,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相等。已誦部分已善誦,餘分

    應聞,誦者無罪。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八(二)〕……彼等

    正誦波羅提木叉時,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甚少。已誦部分已善誦,餘分應聞,

    誦者無罪。

    (四)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八(二)〕……

    彼等正誦波羅提木叉已,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甚多。諸比丘!彼比丘等應再

    誦波羅提木叉,誦者無罪。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八(二)〕……彼等

    正誦波羅提木叉已,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相等。已誦部分已善誦,應告彼等

    清淨,誦者無罪。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八(二)〕……彼等

    正誦波羅提木叉已,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甚少。已誦部分已善誦,應告彼等

    清淨,誦者無罪。

    (五)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八(二)〕……

    彼等正誦波羅提木叉已,而會眾未離座時,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甚多。諸比

    丘!彼諸比丘應再誦波羅提木叉,誦者無罪。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八(二)〕……彼等

130 正誦波羅提木叉已,會眾未離座時,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相等。已誦部分已

    善誦,應告彼等清淨,誦者無罪。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八(二)〕……彼等

    正誦波羅提木叉已,會眾未離座時,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甚少。已誦部分已

    善誦,應告彼等清淨,誦者無罪。

    (六)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八(二)〕……

        第二布薩犍度    一七一

<---------------------------------------------------------------------------->

        律藏大品        一七二

    彼等正誦波羅提木叉已,部分會眾已離座時,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甚多。諸

    比丘!彼比丘等……其數相等……其數甚少……〔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八(五)〕

    (七)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八(二)〕

    彼等正誦波羅提木叉已,一切會眾已離座時,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甚多……

    其數相等……其數甚少……〔參照第二  布薩犍度二八(五)〕……

                                            ----無罪十五事終----

    二九(一)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其住處多諸比丘集會,四人或過

    〔四人〕。彼等知其住處有他諸比丘未來,彼等以為適法,以為適律,知為別眾而行

    布薩,誦波羅提木叉。彼等正誦波羅提木叉時,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甚多。

    諸比丘!彼諸比丘應再誦波羅提木叉,不誦者墮惡作。

    (二)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九(一)〕……

    彼等正誦波羅提木叉時,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相當。已誦部分已善誦,餘分

    應聞,不誦者墮惡作。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九(一)〕……彼等

    正誦波羅提木叉時,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甚少。已誦部分已善誦,餘分應聞,

    不誦者墮惡作。

    (三)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九(一)〕……

    彼等正誦波羅提木叉已……乃至……會眾未離座時……乃至……部分會眾已離座時

131 ……乃至……一切會眾已離座時,其住處有其他諸比丘來,其數甚多……乃至……

    其數相等……乃至……其數甚少。已誦部分已善誦,應告彼等清淨,不誦者墮惡作。」

                                       ----以別眾為別眾十五事終----

    (一)  「諸比丘!爾時,一住處布薩日,其住處多諸比丘集會,四人或過〔四

    人〕。彼等知其住處有他諸比丘未來,彼等于自行布薩為相應或不相應猶疑而行布

    薩,誦波羅提木叉。彼等正誦波羅提木叉時,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甚多。諸

    比丘!彼諸比丘應再誦波羅提木叉,不誦者墮惡作。

    (二)  諸比丘!爾時,……〔參照第二  布薩犍度二九(二)一(三)〕……不誦

    者墮惡作。」

                                             ----疑惑十五事終----

        第二布薩犍度    一七三

<---------------------------------------------------------------------------->

        律藏大品        一七四

    三一(三)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其住處多諸比丘集會,四人或過

    〔四人〕。彼等知其住處有他諸比丘未來,彼等自行布薩,以為相應而非不相應。惡

    作性而行布薩,誦波羅提木叉。彼等正誦波羅提木叉時,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

    數甚多。諸比丘!彼諸比丘應再誦波羅提木叉,不誦者墮惡作。

    (二)    諸比丘!爾時!……〔參照第二  布薩犍度二九(二)- (三)〕……誦者

    墮惡作。」

                                          ----惡作性十五事終----

    三二(一)  「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其住處多諸比丘集會,四人或過

    〔四人〕。彼等知其住處有其他諸比丘未來,彼等言:『〔未來者〕將喪亡、將壞滅,

    彼等于汝何益?』彼等願不和合以行布薩、誦波羅提木叉。彼等正誦波羅提木叉時,

    其住處有他諸比丘來,其數甚多。諸比丘!彼諸比丘應再誦波羅提木叉,不誦者墮

    偷蘭遮。

132 (二)  諸比丘!爾時,……〔參照第二  布薩犍度二九(二)~(三),但將「墮

    惡作」改為「墮偷蘭遮」〕……墮偷蘭遮。」

                                           ----願不和合十五事終----

                                                   ----七十五事終---

    三三(一)「諸比丘!爾時,于一住處布薩日,其住處多諸比丘集會,四人或過

    〔四人〕。彼等知其住處有他諸比丘正入境界內,知其住處有他諸比丘已入境界內。

    見其住處有他諸比丘正入境界內,見其住處有他諸比丘已入境界內。聞其住處有他

    諸比丘正入境界內,聞其住處有他諸比丘已入境界內。

        其住處〔之比丘〕對其住處〔之比丘〕有一百七十五之三重。其住處〔比丘〕

    對客〔比丘〕、客〔比丘〕對其住處〔之比丘〕、客〔比丘〕對客〔比丘〕,若廣說有

    七百之三重。」

    三四(一)  「諸比丘!此處,其住處比丘以十四日、客〔比丘〕以十五日行〔布

    薩〕。若其住處〔比丘〕數多者,客〔比丘〕應從其住處〔比丘〕;若數相等者,客

    〔比丘〕應從其住處〔比丘〕;若客〔比丘〕數多者,其住處〔比丘〕應從客〔比丘〕。

    (二)  諸比丘!此處,其住處比丘以十五日、客〔比丘〕以十四日行〔布薩〕。若

    其住處〔比丘〕數多者,客〔比丘〕應從其住處〔比丘〕;若數相等者,客〔比丘〕

        第二布薩犍度    一七五

<---------------------------------------------------------------------------->

        律藏大品        一七六

    應從其住處〔比丘〕;若客〔比丘〕數多者,其住處〔比丘〕應從客〔比丘〕。

    (三)  諸比丘!此處,其住處比丘以初日、客〔比丘〕以十五日行〔布薩〕。若其

    住處〔比丘〕數多者,其住處〔比丘〕若不欲時可不與客〔比丘〕和合,客〔比丘〕

    應往境界外行布薩。若數相等,其住處〔比丘〕若不欲時可不與客〔比丘〕和合,

    客〔比丘〕應往境界外行布薩。若客〔比丘〕數多,其住處〔比丘〕應與客〔比丘〕

    和合,或應往境界外。

133 (四)  諸比丘!此處,其住處比丘以十五日、客〔比丘〕以初日行〔布薩〕。若其

    住處〔比丘〕數多,客〔比丘〕應與其住處〔比丘〕和合,或往境界外。若數相等,

    客〔比丘〕應與其住處〔比丘〕和合,或往境界外。若客〔比丘〕數多,客〔比丘〕

    不欲時可不與其住處〔比丘〕和合,其住處〔比丘〕應往境界外行布薩。

    (五)  諸比丘!此處有客比丘,見其住處比丘居住行相、居住記相、居住因相、

    居住標誌善標示;並妥備牀、小牀、敷布、枕、飲水、食物,見其房舍甚清淨。見

    之而疑其住處比丘在耶?或不在耶?

    (六)  彼等疑而不尋〔問〕。未曾尋問而行布薩,即墮惡作。彼等疑而尋問,尋問

    而不見,不見而行布薩,即無罪。彼等疑而尋問,尋問而見,見而俱行布薩,無罪。

    彼等疑而尋問,尋問而見,見而各別行布薩,墮惡作。彼等疑而尋問,尋問而見,

    見之念言:『失去!滅去!彼等于汝何益?』願不和合行布薩,即墮偷蘭遮。

    (七)  諸比丘!此處有客比丘,見其住處比丘居住行相、居住記相、居住因相、

    居住標誌;聞經行跫音、讀誦聲、咳嗽聲、噴嚏聲。聞之而疑其住處比丘在耶?或

    不在耶?彼等……〔同第二  布薩犍度三四(六)〕……墮偷蘭遮。

    (八)  諸比丘!此處有住處比丘,見客比丘客行相、客記相、客因相、客標誌、

    未知之鉢、未知之衣、未知之座、見流洗足水等。見而疑客比丘來耶?或未來耶?

    彼等……〔同第二  布薩犍度三四(六)〕……墮偷蘭遮。

    (九)  諸比丘!此處有住處比丘,見客比丘客行相、客記相、客因相、客標誌;

    聞來至跫音、掃履聲、咳嗽聲、噴嚏聲。聞之而疑客比丘來耶?或未來耶?彼等……

    〔同第二  布薩犍度三四(六)〕……墮偷蘭遮。

134 (一  諸比丘!此處有客比丘,見其住處比丘為異住者,彼等以為同住者。以

    為同住者而不問,不問而俱行布薩,無罪。彼等問,問而不留意,不留意而俱行布

        第二布薩犍度    一七七

<---------------------------------------------------------------------------->

        律藏大品        一七八

    薩,墮惡作。彼等問,問而不留意,不留意而各別行布薩,無罪。

    (一一)  諸比丘!此處有客比丘,見其住處比丘為同住者,彼等以為異住者。以

    為異住者而不問,不問而俱行布薩,墮惡作。彼等問,問而不留意,不留意而各別

    行布薩,墮惡作。彼等問,問而留意,留意而俱行布薩,無罪。

    (一二)  諸比丘!此處有住處比丘,見客比丘為異住者,彼等以為同住者。……

    〔同第二  布薩犍度三四(一)〕……無罪。

    (一三)  諸比丘!此處有住處比丘,見客比丘為同住者,彼等以為異住者。……

    〔同第二  布薩犍度三四(一一)〕……無罪。」

    三五(一)  諸比丘!布薩日不得從有比丘住處往無比丘住處,但除與僧伽俱,或

    有障礙。諸比丘!布薩日不得從有比丘住處往無比丘非住處,但除與僧伽俱,或有

    障礙。諸比丘!布薩之日不得從有比丘住處往無比丘住處或非住處,但除與僧伽俱,

    或有障礙。

    (二)  諸比丘!布薩日不得從有比丘非住處往無比丘住處,但除與僧伽俱,或有

    障礙。諸比丘!布薩日不得從有比丘非住處往無比丘非住處,但除與僧伽俱,或有

    障礙。諸比丘!布薩日不得從有比丘非住處往無比丘住處或非住處,但除與僧伽俱,

    或有障礙。

    (三)  諸比丘!布薩日不得從有比丘住處或非住處往無比丘住處,但除與僧伽俱,

135 或有障礙。諸比丘!布薩日不得從有比丘住處或非住處往無比丘非住處,但除與僧

    伽俱,或有障礙。諸比丘!布薩日不得從有比丘住處或非住處往無比丘住處或非處,

    但除與僧伽俱,或有障礙。

    (四)  諸比丘!布薩日不得從有比丘住處往有異住比丘之有比丘住處,但除與僧

    伽俱,或有障礙。諸比丘!布薩日不得從有比丘住處往有異住比丘之有比丘非住處,

    但除與僧伽俱,或有障礙。諸比丘!布薩日不得從有比丘住處往有異住比丘之有比

    丘住處或非住處……〔參照第二  布薩犍度三五(一)-(三)〕……諸比丘!布薩

    日不得從有比丘之住處或非住處,往有異住比丘之有比丘住處或非住處,但除與僧

    伽俱,或有障礙。

    (五)  諸比丘!布薩日可從有比丘住處往有同住比丘之有比丘住處,但應知當日

    必達。諸比丘!布薩日可從有比丘住處往有同住比丘之有比丘非住處,但應知當日

        第二布薩犍度    一七九

<---------------------------------------------------------------------------->

        律藏大品        一八

    必達……諸比丘!布薩日可從有比丘住處或非住處往有同住比丘之有比丘住處或非

    住處,但應知當日必達。」

    三六(一)  「諸比丘!于有比丘尼眾會不得誦波羅提木叉,誦者墮惡作。諸比丘!

    于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棄學者……犯極罪者在坐眾會,不得誦波羅提

    木叉,誦者墮惡作。

    (二)  于有不見罪而被舉者在坐之眾會,不得誦波羅提木叉,誦者應依法處分。

    于有不懺悔罪而被舉……于有不捨棄惡見而被舉者之眾會,不得誦波羅提木叉,誦

    者應依法處分。

136 (三)  于有黃門之眾會,不得誦波羅提木叉,誦者墮惡作。于有賊住者……乃至

    ……歸于外道者……畜生……殺母者……殺父者……殺阿羅漢者……污染比丘尼者

    ……破和合僧者……出〔佛身〕血者……二根者之眾會,不得誦波羅提木叉,誦者

    墮惡作。

    (四)  諸比丘!除眾會未起之時,不得依與別住者之清淨而行布薩……。諸比丘!

    非布薩〔日〕不得行布薩,但除得僧伽和合時。」

                                        ----布薩犍度誦品終----

        此犍度有八十六事9。攝頌曰:

            外道瓶沙王         集會而默然

            說法與獨居         波羅提木叉

            日日之讀誦         以半月一次

            隨眾會讀誦         一住處和合

            和合及曼直         境界之過大

            跨河各房舍         二之布薩堂

            極小布薩堂         新參王舍城

            三衣不離境         以先定境界

            而後解境界         未定用村里

            河海湖水境         離境覆境界

            幾日布薩日         羯磨及讀誦

            波羅提木叉         蠻族無障礙

        第二布薩犍度    一八一

<---------------------------------------------------------------------------->

        律藏大品        一八二

            法律脅脅律         難罪得許可

            非法之非議         四五說所見

            不令聞故勤         有在家眾會

            不得求讀誦         周多那瓦睹

            不知不知數         急遣及不往

            半月之何日         比丘有多少

            遠方並告知         不憶念塵污

            座明燈四方         他多聞比丘

            急安居布薩         淨羯磨親族

            伽伽四比丘         三及二比丘

            罪同分憶念         僧伽皆犯罪

            疑有罪不知         多聞之比丘

            多數數相等         少數眾未去

            部分起離座         皆離座知疑

            成之相應而         有惡作之性

            乃至知見聞         舊客之比丘10

            十四十五日         初日十五日

            于以有記相         二種共住者

            別住者布薩         若不得僧伽

            和合時在于         布薩外布薩

            如此說攝頌         以為解說事

  1 「五種罪」者,波羅夷罪、僧殘罪、不定波逸提罪、提舍尼罪、惡作之五者。「七罪」者,五

    罪外加偷蘭遮(重)罪、惡說二。

  2 「不離三衣」(ticivarena avippavasam)譯不失衣。不得離三衣也。參閱律藏第三卷二六二

    頁以下。

  3 「七之中」(sattabbhantara),原註「阿阪陀羅」者言二十八肘長。今解為「中」義。不論

    何者皆不明瞭。

  4 「清淨」(prisuddhi)以告己清淨代出席布薩會。

        第二布薩犍度    一八三

<---------------------------------------------------------------------------->

        律藏大品        一八四

  5 「清淨欲」(chanda)本義為欲,此處謂因病缺席羯磨比丘,告己意欲清淨。古譯有謂「清淨

    欲」前之「清淨」與此二合言。

  6 「狂羯磨」(ummattakasammati),直譯「承認為狂者」。今用意譯。

  7 「清淨布薩」(parisuddhi-uposatha)。于五分律謂「向他說淨」。

  8 「其住處比丘」(avasika bhikkhu)。舊譯對「客比丘」言「舊比丘」。

  9 「此犍度八十六事」,數法不必一致。以下文句後世附加者耶?

  10 「客」,原本agantu依暹羅本agantuka改。

 

137           第三  入雨安居犍度

    一(一)  爾時,佛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爾時,世尊未為諸比丘制定雨

    時安居。此處彼諸比丘夏時、冬時、雨時盡皆遊行。

    (二)  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冬時、夏時、雨時盡皆遊行,踐踏青

    草,以害一根之命1,多殺小生命耶?彼諸外道其法惡說,亦顧此以求雨時安居,

    彼鳥等亦顧此作巢樹頂,求雨時安居。然彼沙門釋子等不論冬時、夏時、雨時,盡

    皆遊行,踐踏青草,害一根之命,多殺小生命。」

    (三)  諸比丘聞彼眾人忿怒、非難。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許入雨安居。」

    二(一)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何時應入雨安居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

    尊曰:〕 「諸比丘!于雨期許入雨安居。」

    (二)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入雨安居有幾種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 「諸比丘!有二入雨安居,前時與後時也。前時于頞沙荼滿月之翌日入,後時

        第三入雨安居犍度  一八五

<---------------------------------------------------------------------------->

        律藏大品          一八六

    于頞沙荼滿月月後入。諸比丘!如是,有二時入雨安居。」

138 三(一)  爾時,六群比丘入雨安居,雨安居中,亦去遊行。眾人忿怒、非難:「如

    何諸沙門釋子冬時、夏時、雨時盡皆遊行,踐踏青草,害一根之命,多殺小生命。

    彼諸外道其法惡說,亦顧此以求雨時安居,彼諸鳥亦顧此而樹頂作巢,求雨時安居。

    然彼諸沙門釋子,冬時、夏時、雨時盡皆遊行。踐踏青草,害一根之命,多殺小生

    命。」

    (二)  諸比丘聞彼眾人忿怒、非難。少欲諸比丘忿怒、非難:「如何六群比丘入

    雨安居,于雨安居中,亦去遊行耶?」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此因緣,

    于此時機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入雨安居未滿三月,或後不住三月者,不

    得出外遊行,出者墮惡作。」

    四(一)  爾時,六群比丘不欲入雨安居。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

    丘!不可不入雨安居,不入者墮惡作。」

    (二)  爾時,六群比丘于入雨安居日不欲安居,故意出離住處。彼等以此事白世

    尊,〔世尊曰:〕「諸比丘!于入雨安居日,不欲入安居者,不得故意出離住處,出

    者墮惡作。

    (三)  爾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欲令延期入雨安居,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請

    于次滿月日入雨安居。」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可隨順于王。」

139 五(一)  爾時,世尊于隨意間住王舍城後,往舍衞城遊行,次第遊行至舍衞城。

    其時世尊住舍衞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拘薩羅國有憂陀延優婆塞,為僧伽建立精舍。

    遣使至彼諸比丘處言:「請蒞臨!我欲行布施、聞法、見比丘。」

    (二)  諸比丘曰:「世尊規定未住滿入雨安居三月或後三月者,不得出外遊行。

    憂陀延優婆塞!于諸比丘住雨安居期間暫待,若出雨安居時則往。若彼急要時,請

    于彼住處之諸比丘之處,奉獻精舍。」

    (三)  憂陀延優婆塞忿怒、非難:「我遣使者去如何不來耶?我乃施者、作者、

    僧伽近侍者也。」諸比丘聞憂陀延優婆塞忿怒、非難。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四)  時,世尊以此因緣,于此時機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若為七種人

    所請,但許七日事,即許往;未受使者,不然〔七種人者:〕比丘、比丘尼、式

    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也。諸比丘!為如此七種人所請,許為七

        第三入雨安居犍度    一八七

<---------------------------------------------------------------------------->

        律藏大品            一八八

    日,即許往;未受使者,不然。七日應返。

    (五)  諸比丘!此處有優婆塞,為僧伽建立精舍。若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請

    蒞臨!我欲行布施、聞法、見比丘。』諸比丘!若受請行事七日,即許往;未受請

    者,不然。七日應返。

    (六)  諸比丘!此處有優婆塞,為僧伽建立平覆屋、建立樓房、建立地窟、建立

    房舍、建立藏庫、建立勤行堂、建立火堂、建立用房、建立廁所、建立經行處、建

140 立經行堂、建築水井、建立井堂、建立浴室、建立浴室堂、建立小池、建立廷堂、

    建立庭園、建立園地。若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請蒞臨!我欲行布施、聞法、

    見比丘。』諸比丘!若受請行事七日,即許往;未受請者,不然。七日應返。

    (七)  諸比丘!此處有優婆塞,為多數比丘……乃至……為一比丘建立精舍、建

    立平覆屋、建立殿樓……〔同第三  入雨安居犍度五(六)〕……七日應返。

    (八)  諸比丘!此處有優婆塞,為比丘尼僧伽……乃至……為多數比丘尼……

    ……為一比丘尼……乃至……為多數式叉摩那……乃至……為一式叉摩那……

    ……為多數沙彌乃至……為一沙彌……乃至……為多數沙彌尼……乃至…… 

    為一沙彌尼建立精舍、建立平覆屋、建立殿樓、建立樓房、建立地窟、建立房舍、

    建立藏庫、建立勤行堂、建立火堂、建立用房、建立廁所2、建立經行處、建立經

    行堂、建築水井、建立井堂、建立小池、建立廷堂、建立庭園、建立園地。若彼遣

    使者至諸比丘處言:『請蒞臨!我欲行布施、聞法、見比丘。』諸比丘!若受使行

    事七日間,即許往;未受使者,不然。七日應返。

    (九)  諸比丘!此處有優婆塞,為自己建立住屋……乃至……建立臥處、建立小

    屋、建塔、建立天幕、建立店、建立店屋、建立殿樓、建立樓房、建立地窟、建立

    房舍、建立藏庫、建立勤行堂、建立火堂、建立廚房、建立廁所、建立經行處、建

    立經行堂、建築水井、建立井堂、建立浴室、建立浴室堂、建立小池、建立廷堂、

141 建立庭園、建立園地。或為其子婚禮、或為其女婚禮、或病、或讀誦名經,若彼遣

    使者至諸比丘處言:『請蒞臨!此經未滅前,即學此經。』或有其他所用、所作,

    或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請蒞臨!我欲行布施、聞法、見比丘。』諸比丘!若

    受請行事七日,即許往;不受請者,不然。七日應返。

    (一  諸比丘!此處有優婆夷,為僧伽建立精舍。若彼女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

        第三入雨安居犍度    一八九

<---------------------------------------------------------------------------->

        律藏大品            一九

    『請蒞臨!我欲行布施、聞法、見比丘。』諸比丘!若受請行事七日間,即許往;

    未受請者,不然。七日應返。

    (一一)  諸比丘!此處有優婆夷,為僧伽建立平覆屋……〔同第三  入雨安居犍

    度五(六)〕……建立園地。若彼女遣使者至諸比丘處……〔同第三  入雨安居犍度

    五(一)〕……七日應返。

    (一二)  諸比丘!此處有優婆夷,為多數諸比丘……乃至……為一比丘……乃至

    ……為比丘尼僧伽……乃至……為多數之比丘尼……乃至……為一比丘尼……乃至

    ……為多數之式叉摩那……為一式叉摩那、為多數之沙彌、為一沙彌、為多數之沙

    彌尼、為一沙彌尼……乃至……為自己建立住屋……乃至……建立臥處……〔同第

      入雨安居犍度五(九)〕……或病、或讀誦名經,若彼女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

    『請蒞臨!此經未滅前,學此經。』或有其他所用、所作,而彼女遣使者至諸比丘

    處言:『請蒞臨!我欲行布施、聞法、見比丘。』諸比丘!若受請行事七日間,即

    許往;未受請者,不然。七日應返。

    (一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為僧伽……有比丘尼為僧伽……合有式叉摩那為僧伽

    ……有沙彌為僧伽……有沙彌尼為僧伽……為多數之比丘……為一比丘……為比丘

    尼僧伽……為多數之比丘尼……為一比丘尼……為多數之式叉摩那……為一式叉摩

    ……為多數之沙彌……為一沙彌……為多數之沙彌尼……為一沙彌尼為自己

142 建立精舍……〔同第三  入雨安居犍度五(八)〕……建立園地。若彼尼遣使者至諸

    比丘處言:『請蒞臨!我欲行布施、聞法、見比丘。』諸比丘!若受請行事七日間,

    即許往;未受請者,不然。七日應返。」

    六(一)  爾時,有一比丘患病。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病!諸比丘!請蒞

    臨!欲諸比丘蒞臨。」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五種人七日間行

    事,雖不受請亦許往,何況受請!〔五種人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

    沙彌尼也。諸比丘!如此五種人七日間行事,雖不受請亦可往,何況受請耶?七日

    應返。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病。若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病!諸比丘!請

    蒞臨!欲諸比丘蒞臨。』諸比丘!七日間行事,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請耶?〔且

    應念:〕『我須求病者之食、求看病者之食、求病者之醫藥、問候、看護。』七日應

        第三入雨安居犍度    一九一

<---------------------------------------------------------------------------->

        律藏大品            一九二

    返。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生不欣喜。若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生不欣喜,

    諸比丘!請蒞臨!欲諸比丘蒞臨。』諸比丘!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

    請耶?〔且應念:〕『我為之滅不欣喜,令滅〔不欣喜 而說法。』七日應返。

    (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生惡作〔悔疑〕。若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生惡

    作,諸比丘!請蒞臨!欲諸比丘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

    何況受請耶?〔且應念:〕『我為之除惡作,令除〔惡作〕而說法。』七日應返。

    (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生成見。若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生成見,諸

143 比丘!請蒞臨!欲諸比丘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

    請耶?〔且應念:〕『我為之離成見,令離〔成見〕而說法。』七日應返。

    (六)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犯尊法而當別住。若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

    以犯尊法而當別住,諸比丘!請蒞臨!欲諸比丘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

    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請耶?〔且應念:〕『我力令與別住,或唱〔表白〕,或加入

    會眾以滿僧數。』七日應返。

    (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當本日治。若彼遣使者至比丘等處言:『我當本日治,

    諸比丘!請蒞臨!欲諸比丘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

    受請耶?〔且應念:〕『我力令與本日治,或唱〔表白〕,或加入會眾以成滿數。』

    七日應返。

    (八)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當摩那埵。若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當摩那埵,

    諸比丘!請蒞臨!欲諸比丘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

    受請耶?〔且應念:〕『我力令與摩那埵,或唱〔表白〕,或〔加入〕會眾以成滿數。』

    七日應返。

    (九)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當出罪。若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當出罪,諸

    比丘!請蒞臨!欲諸比丘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

    請耶?〔且應念:〕『我力令與出罪,或唱〔表白〕,或〔加入〕會眾以成滿數。』

    七日應返。

    (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欲僧伽為之行羯磨、呵責、依止、驅出、下意、舉

    罪。若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欲僧伽為我行羯磨,諸比丘!請蒞臨!欲諸比丘

        第三入雨安居犍度    一九三

<---------------------------------------------------------------------------->

        律藏大品            一九四

    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請耶?〔且應念:〕『如何

144 使僧伽行羯磨,或令轉而減輕。』七日應返。

    (一一)  或僧伽已為彼行羯磨、呵責……舉罪也。若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僧

    伽為我行羯磨,諸比丘!請蒞臨!欲諸比丘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

    請亦許往,何況受請耶?〔且應念:〕『如何使之正行、從順、免罪,使僧伽停止羯

    磨。』七日應返。

    (一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尼病。若彼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病!諸尊

    者!請蒞臨!欲諸尊者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請

    耶?〔且應念:〕『我求病者之食、求看病者之食、求病者之醫藥、問候、看護。』

    七日應返。

    (一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尼,生不欣喜。若彼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

    生不欣喜,諸尊者!請蒞臨!欲諸尊者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

    許往,何況受請耶?〔且應念:〕『我為之滅不欣喜,令滅〔不欣喜〕而說法。』七

    日應返。

    (一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尼生惡作。若彼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生惡

    作,諸尊者!請蒞臨!欲諸尊者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

    何況受請耶?〔且應念:〕『我為之除惡作,令除〔惡作〕而說法。』七日應返。

    (一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尼生成見。若彼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生成

    見,諸尊者!請蒞臨!欲諸尊者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

    何況受請耶?〔且應念:〕『我為之離成見,令離〔成見〕而說法。』七日應返。

    (一六)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尼,犯尊法而當摩那埵。若彼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

145 言:『 我犯尊法而當摩那埵,諸尊者!請蒞臨!欲諸尊者蒞臨。』諸比丘!若行事

    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請耶?〔且應念:〕『我力令與摩那埵。』七日應返。

    (一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尼當本日治。若彼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當

    本日治,諸尊者請蒞臨!欲諸尊者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

    往,何況受請耶?〔且應念:〕『我力令與本日治。』七日應返。

    (一八)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尼當出罪。若彼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當出

    罪,諸尊者!請蒞臨!欲諸尊者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

        第三入雨安居犍度    一九五

<---------------------------------------------------------------------------->

        律藏大品            一九六

    何況受請耶?〔且應念:〕『我力令與出罪。』七日應返。

    (一九)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尼,欲僧伽為之行羯磨、呵責、依止、驅出、下意、

    舉罪。若彼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欲僧伽為我行羯磨,諸尊者!請蒞臨!欲諸

    尊者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請耶?〔且應念:〕

    『如何使僧伽行羯磨,或令轉而減輕。』七日應返。

    (二  或僧伽已為彼尼行羯磨、呵責……舉罪也。若彼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

    『僧伽已為我行羯磨,諸尊者!請蒞臨!欲諸尊者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

    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請耶?〔且應念:〕『如何使之正行、從順、免罪,使僧伽

    停止羯磨。』七日應返。

    (二一)  諸比丘!此處有式叉摩那病。若彼女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病!諸

    尊者!請蒞臨!欲諸尊者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

    請耶?〔且應念:〕『我須求病者之食、求看病者之食、求病者醫藥、問候、看護。』

    七日應返。

146 (二二)  諸比丘!此處有式叉摩那生不欣喜……乃至……生惡作……生成見……

    犯學〔處〕。若彼女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犯學〔處〕,諸尊者!請蒞臨!欲諸

    尊者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請耶?〔且應念:〕

    『我力令〔再〕受學〔處〕。』七日應返。

    (二三)  諸比丘!此處有式叉摩那欲受具足戒。若彼女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

    欲受具足戒,諸尊者!請蒞臨!欲諸尊者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

    亦許往,何況受請耶?〔且應念:〕『我力令受具足戒,或唱〔表白〕,或〔加于〕

    眾會以成滿數。』七日應返。

    (二四)  諸比丘!此處有沙彌病。若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病!諸比丘!

    請蒞臨!欲諸比丘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請耶?

    〔且應念:〕『我須求病者之食、求看病者之食、求病者之醫藥、問候、看護。』七

    日應返。

    (二五)  諸比丘!此處有沙彌生不欣喜……乃至……生惡作……生成見……欲問

    有幾歲3。若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欲問有幾歲,諸比丘!請蒞臨!欲諸比

    丘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請耶?〔且應念:〕『我

        第三入雨安居犍度    一九七

<---------------------------------------------------------------------------->

        律藏大品            一九八

    需詢問、解說。』七日應返。

    (二六)  諸比丘!此處有沙彌欲受具足戒。若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欲受

    具足戒,諸比丘!請蒞臨!欲諸比丘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

    往,何況受請耶?〔且應念:〕『我力令受具足戒,或唱〔表白〕,或〔加入〕會眾

    以成滿數。』七日應返。

    (二七)  諸比丘!此處有沙彌尼病。若彼女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病!諸尊

147 者!請蒞臨!欲諸尊者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請

    耶?〔且應念:〕『我需求病者之食、求看病者之食、求病者之醫藥、問候、看護。』

    七日應返。

    (二八)  諸比丘!此處有沙彌尼生不欣喜……乃至……生惡作……生成見……

    問有幾歲。若彼女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欲問有幾歲,諸尊者!請蒞臨!欲尊

    者等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請耶?〔且應念:〕

    『我需詢問、解說。』七日應返。

    (二九)  諸比丘!此處有沙彌尼欲受學〔處〕。若彼女遣使者至諸比丘處言:『我

    欲受學〔處〕,諸尊者!請蒞臨!欲諸尊者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雖未受請

    亦許往,何況受請耶?〔且應念:〕『我力令受學〔處〕。』七日應返。」

    七(一)  爾時,有一比丘之母生病。彼女遣使者至子處言:「我病!我子!回來!

    欲子回來。」時,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規定七種人行事七日,受請者許往,未

    受請者不然。規定五種人行事七日,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請耶?我母生病,但非

    優婆夷,我應如何為之耶?」彼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二)  諸比丘!于七種人若行事七日,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請耶?〔七種人者:〕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母、父也。諸比丘!如此七種人若行事

    七日,未受請亦許往,何況受請耶?七日應返。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彼母生病。若彼女遣使者至子處言:『我病!我子!

    回來!欲子回來。』〔同第三  入雨安居犍度五(二)〕……七日應返。

148 (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彼父生病。若彼遣使者至子處言:『我病!我子!

    回來!欲子回來。』……〔同第三  入雨安居犍度六(二)〕……七日應返。

    (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彼兄弟病。若彼遣使者至兄弟處言:『我病!我兄

        第三入雨安居犍度    一九九

<---------------------------------------------------------------------------->

        律藏大品            ○○

    弟!回來!欲兄弟回來。』諸比丘!若行事七日,受請者許往,未受請者不然。七

    日應返。

    (六)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彼姊妹生病。若彼女遣使者至兄弟處言:『我病……

    〔同第三  入雨安居犍度七(五)〕……』七日應返。

    (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彼之親族病。若彼之親族遣使者至比丘處言:『我

    病!請蒞臨!欲汝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受請者即許往,未受請者不然。

    七日應返。

    (八)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友病。若彼遣使至諸比丘處言:『我病!諸比丘!請

    蒞臨!欲諸比丘蒞臨。』諸比丘!若行事七日,受請者許往,不受請者不然。七日

    應返。」

    八(一)  爾時,僧伽精舍朽廢,有一優婆塞于森林斫材,彼遣使者至諸比丘處,

    言:「若運彼材,我以彼材與之。」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因

    僧伽事者許往。七日應返。」

                                            ----雨安居誦品終----

    九(一)  爾時,于拘薩羅國之一住處有比丘等入雨安居,為猛獸所惱,或遭捕、

    或遭殺。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此處有諸比丘入雨安居,為猛

    獸所惱,或遭捕、或遭殺。此為障礙應離去,無破雨安居罪。諸比丘!此處有諸比

    丘入雨安居,為蛇所惱,或遭咬、或遭殺。此無……罪。

149 (二)  諸比丘!此處有諸比丘入雨安居,為盜賊所惱,或遭掠奪、或遭毆打。此

    ……罪。諸比丘!此處有諸比丘入雨安居,為畢舍遮所惱,或為所憑附、或奪精。

    此無……罪。

    (三)  諸比丘!此處有諸比丘入雨安居,其村為火所燒,諸比丘為食所困而疲。

    此無……罪。諸比丘!此處有諸比丘入雨安居,其臥具牀座為火所燒,諸比丘為臥

    具牀座所困而疲。此無……罪。

    (四)  諸比丘!此處有諸比丘入雨安居,其村為水所漂,諸比丘為食所困而疲。

    此無……罪。諸比丘!此處有諸比丘入雨安居,其臥具牀座為水所漂,諸比丘為臥

    具牀座所困而疲。此無……罪。」

    (一)  爾時,于一住處有諸比丘入雨安居,其村為避盜賊而遷移。彼等以此

        第三入雨安居犍度   

<---------------------------------------------------------------------------->

        律藏大品           

    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往村所遷移處。」村為二分。彼等以此事白世

    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往多數者處。」多數者無信心、無淨心。彼等以此事

    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往有信心、有淨心者處。」

    一一(一)  爾時,于拘薩羅國一住處,有諸比丘入雨安居,粗、妙之食皆不得滿

    足,不應所求。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此處有諸比丘入雨安居,

    粗、妙之食皆不得滿足,不應所求。此為障礙應離去,無破雨安居罪。諸比丘!此

    處有諸比丘入雨安居,粗、妙之食皆得滿足,能應所求,但不得足量之食。此無……

    罪。

    (二)  諸比丘!此處有諸比丘入雨安居,粗、妙之食得滿足,能應所求,得足量

150 之食,但不得所應醫藥。此……無罪。諸比丘!此處有諸比丘入雨安居,粗、妙之

    食得滿足,應所求,得足量之食,得所應之醫藥,而不得相稱之侍者。此無……罪。

    (三)  諸比丘!此處有諸比丘入雨安居,女人引誘彼言:『來!與汝黃金、與妙

    色金、與田、與土地4、與牡牛、與牝牛、與奴僕、與女兒為妻,我為汝妻,勿娶

    他女。』于此,若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說心易變,或障礙我梵行。』應離去,無

    破雨安居罪。

    (四)  諸比丘!此處有諸比丘入雨安居,淫女誘彼……乃至……年長童女誘彼……

    黃門誘彼……親族誘彼……國王誘彼……盜賊誘彼……惡人誘彼言:『來!與汝黃

    ……與女兒為妻,勿娶他女。』于此,若比丘心生思念…………罪。諸比丘!

    此處有比丘入雨安居,發見無主之財。于此,若比丘心生思念…………罪。

    (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入雨安居,見多數諸比丘圖破僧。于此,若比丘心生

    思念:『世尊說破僧乃最重〔罪〕,于我現前不得有破僧者。』應離去,無破雨安居

    罪。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入雨安居,聞多數諸比丘圖破僧。于此無……罪。

    (六)  諸比丘!于此處有比丘入雨安居,于某甲住處,聞多數之諸比丘圖破僧。

    于此,若比丘心生思念:『彼諸比丘是我友,我告彼等言,世尊說破僧乃最重〔罪〕

    諸具壽勿悅破僧。彼等不順從我言,不恭敬聽聞。』即應離去。無破安居罪。

    (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入雨安居,于某甲住處,聞多數諸比丘圖破僧。于此,

151 若比丘心生思念:『彼諸比丘雖非我友,彼等之友是我友也。我告彼友以言彼等,

    世尊……〔同第三  入雨安居犍度一(六)〕無……罪。

        第三入雨安居犍度   

<---------------------------------------------------------------------------->

        律藏大品           

    (八)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入雨安居,于某甲住處,聞多數諸比丘行破僧。于此,

    若比丘心生思念:『彼諸比丘是我友也,我言彼等,世尊……〔同第三  入雨安居

    犍度一一(六)〕 ……罪。

    (九)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入雨安居,于某甲住處,聞多數諸比丘行破僧。于此

    若比丘心生思念:『彼諸比丘雖非我友,彼等之友是我友也。我告彼友言彼等,世

    ……〔同第三  入雨安居犍度一一(六)〕無……罪。

    (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入雨安居,于某甲住處,聞多數諸比丘尼圖破僧。

    于此,若比丘心生思念:『彼諸比丘尼是我友也,我告彼諸尼言,世尊說破僧乃最

    重〔罪〕,諸姊妹勿悅破僧。彼女不順從我言,不恭敬聽聞。』即應離去。無破雨安

    居罪。

    (一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入雨安居,于某甲住處,聞多數諸比丘尼圖破僧。

    于此,若比丘心生思念:『彼諸比丘尼雖非我友,彼諸尼之友是我友也。我告彼友

    言彼尼等,世尊……〔同第三  入雨安居犍度一一(一)〕無……罪。

    (一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入雨安居,于某甲住處,聞多數諸比丘尼行破僧。

    于此,若比丘心生思念:『彼諸比丘尼是我友也,我言彼尼等,世尊……〔同第三

    入雨安居犍度一一(一)〕無……罪。

    (一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入雨安居,于某甲住處,聞多數諸比丘尼行破僧。

    于此,若比丘心生思念:『彼諸比丘尼雖非我友,彼諸尼之友是我友也。我告彼友

    言彼尼等,世尊……〔同第三  入雨安居犍度一一(一)〕無罪。」

152 一二(一)  爾時,有一比丘欲于牛舍入雨安居。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許于牛舍入雨安居。」牛舍遷移矣。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許往牛舍處。」

    (二)  爾時,有一比丘于近入雨安居時,欲與旅商俱往。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

    尊曰:〕「諸比丘!許于旅商中入雨安居。」爾時,有一比丘于近入雨安居時,欲乘

    船而往。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于船入雨安居。」

    (三)  爾時,諸比丘于樹洞入雨安居。眾人忿怒、非難:「猶如樹神。」彼等以

    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于樹洞入雨安居,入者墮惡作。」

    (四)  爾時,諸比丘于樹叉上入雨安居。眾人忿怒、非難:「猶如獵夫。」彼等

        第三入雨安居犍度   

<---------------------------------------------------------------------------->

        律藏大品           

    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于樹叉上不得入雨安居,入者墮惡作。」

    (五)  爾時,諸比丘于露地入雨安居。天下雨,或跑至樹下、或跑入拈笆(nimb

    樹洞。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于露地不得入雨安居,入者墮惡

    作。」

    (六)  爾時,諸比丘無臥具、牀座入雨安居,為寒冷所困而疲、為炎熱所困而疲。

    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無臥具、牀座不得入雨安居,入者墮惡

    作。」

    (七)  爾時,諸比丘于納屍堂入雨安居。眾人忿怒、非難:「猶如火葬夫。」彼

    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于納屍堂不得入雨安居,入者墮惡作。」

    (八)  爾時,諸比丘于傘蓋之下入雨安居。眾人忿怒、非難:「猶如放牛人。」

    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傘蓋之下不得入雨安居,入者墮惡作。」

153 (九)  爾時,諸比丘于土缸中入雨安居。眾人忿怒、非難:「猶如外道。」彼等

    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于土缸中不得入雨安居,入者墮惡作。」

    一三(一)  爾時,舍衞國僧伽相約于雨安居間,不令出家。毘舍佉鹿母之孫到諸

    比丘處請求出家。諸比丘言:「僧伽相約于雨安居間,不得令出家。且待諸比丘住

    雨安居,從雨安居出時,即令出家。」時,諸比丘從雨安居出,言毘舍佉鹿母之孫

    曰:「今可出家!」彼言:「若我已出家,我則欣喜,今我不出家。」

    (二)  毘舍佉鹿母忿怒、非難:「如何如此相約于雨安居間,不令出家耶?何時

    不可行法耶?」諸比丘聞毘舍佉鹿母忿怒、非難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不得如此相約于雨安居間,不令出家,約者墮惡作。」

    一四(一)  爾時,具壽跋難陀釋子與拘薩羅國之波斯匿王相約雨安居前,彼往彼

    住處,于途中見多衣物之二住處。彼生思念:「我當于此二住處住雨安居。如此者

    可多得衣物。」彼于其二住處住雨安居。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忿怒、非難:「如何跋

    難陀釋子違反與我之約。世尊豈非以無數方便,呵責妄語,讚歎離妄語耶?」

    (二)  諸比丘聞拘薩羅國波斯匿王忿怒、非難。少欲諸比丘忿怒、非難:「如何

154 具壽跋難陀釋子違反與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之約耶?世尊豈非以無數方便呵責妄語,

    讚歎離妄語耶?」

    (三)  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以此因緣令比丘眾集會,問具壽跋

        第三入雨安居犍度   

<---------------------------------------------------------------------------->

        律藏大品           

    難陀釋子曰:「跋難陀!汝違反與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之約,真實耶?」「世尊!真實

    也。」佛世尊呵責:「愚人!如何汝違反與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之約耶?愚人!我豈

    非以無數方便呵責妄語,讚歎離妄語耶?愚人!此令未信者不信……〔參照第一

    大犍度二五(五)〕……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

    (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相約雨安居前,彼往彼住處,于途中見多衣物二住

    處。彼生思念:『我當于此二住處住雨安居,如此者可多得衣物。』彼于彼二住處

    住雨安居。諸比丘!彼比丘失約于〔雨安居〕前,墮惡作。

    (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相約雨安居前,彼往彼住處,于外行布薩,半月之次

    日到精舍,設臥具牀座、調飲食、淨房舍,于是日無事而去。諸比丘!彼比丘失約

    于〔雨安居〕前,墮惡作。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乃至……于是日有事而離去。

    諸比丘!彼比丘失約于〔雨安居〕前,墮惡作。

    (六)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住後二、三日無事而去。諸比丘!彼比丘因失約

    于〔雨安居〕前,墮惡作。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住二、三日後,有事而去。諸

    比丘!彼比丘因失約于〔雨安居〕前,墮惡作。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住二、三

    日後,有七日間行事而離去,彼于外面過七日。諸比丘!彼比丘因失約于〔雨安居〕

    前,墮惡作。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住二、三日後,有七日間行事而離去。彼于

155 七日中返。諸比丘!彼比丘因未失約于〔雨安居〕前,無罪。

    (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先行自恣,于七日間行事而離去。諸比丘!彼比

    丘返或不返其住處。諸比丘!彼比丘因不失約于〔雨安居〕前,無罪。

    (八)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相約雨安居前,彼往彼住處行布薩,半月之次日至精

    舍,設臥具牀座、調飲食、淨房舍,但于是日無行事而離去。諸比丘!彼比丘因失

    約于〔雨安居〕前,墮惡作。

    (九)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行事,于其日離去……乃至……住二、三日後,

    無行事而離去……乃至……住二、三日後,有行事而離去……乃至……住二、三日

    後,有七日間行事而離去,彼于外面過七日。諸比丘!彼比丘因失約于〔雨安居〕

    前,墮惡作。

    (一  ……住二、三日後,有七日間行事而離去,彼于七日內返。諸比丘!彼

    比丘因不失約于〔雨安居〕前……無罪。……先行自恣,七日間……〔同第三  入雨

        第三入雨安居犍度   

<---------------------------------------------------------------------------->

        律藏大品            二一

    安居犍度一四(七)〕……無罪。

    (一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相約雨安居後,彼欲往彼住處。于外面行布薩,半

    月之次日到精舍,設臥具牀座、調飲食、淨房舍,是日無行事而離去。諸比丘!彼

    比丘因失約于〔雨安居〕後,墮惡作。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參照第三  入雨

    安居犍度一四(五)-(一)。將「雨安居前」改為「雨安居後」,將「先行自恣」

    改為「迦刺底迦月滿月前」。〕 ……,無罪。」

        此〔犍度〕攝頌曰:

            入于雨安居            何時與幾何

            中有遊行者            不欲入故意

156         延期優婆塞            病母父兄弟

            姊妹與親族            比丘友精舍

            乃至猛獸蛇            盜賊畢舍遮

            至火災二種            水漂村遷移

            多數村施者            粗妙所應食

            醫藥並侍者            女人及淫女

            黃門與親族            國王與盜賊

            乃至惡人財            破僧有八種

            牛舍與旅商            船洞並木叉

            露地雨安居            無臥具牀座

            納屍堂傘蓋            土缸入安居

            僧伽約違約            于外作布薩

            前雨安居與            雨安居之後

            以應理而行            無行事而去

            有事但離去            二三七行事

            先七日去者            返不返無罪

            應聽此諸事            攝頌中要道

            此之犍度中            有五十二事。

        第三入雨安居犍度    二一一

<---------------------------------------------------------------------------->

        律藏大品            二一二

  1 「一根之命」,謂植物。

  2 「廁所云云」原本漏脫,依暹羅本增補。

  3 「欲問有幾歲」(Vassam pucchitukamo),此原文或可譯為「欲問雨安居」,亦不太明白。今

    作沙彌問自己是否屆受具足戒之年齡解。

  4 「土地」(vatthu)。通常雖多用作「事物」義語,但從「基礎」義合成語之後分言,有「土

    地」之義。

 

157           第四  自恣犍度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衞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多數同見相親諸比丘,

    于拘薩羅國一住處入雨安居。時,彼諸比丘心生思念:「我等以何方便和合、歡喜

    而無相爭、安樂住雨安居,于食得無困疲耶?」

    (二)  時,彼諸比丘心生思念:「我等不共談話、不問訊。先于村里乞食還者,設

    牀座,調洗足水、足台、足布,調洗殘食、器具,調飲食。

    (三)  後于村里乞食還者,若有餘食,欲者食之;不欲者即棄于無青草處,或沈

    于無蟲類水中。彼除牀座,收洗足水、足台、足布,收洗殘食、器具,掃淨食堂。

    (四)  若見水瓶、食瓶、澡盆水空,其人應調備之。若彼不能者,以手招其他〔比

    丘〕備之;但以姿勢,無須語言。若如此者,我等和合、歡喜、無爭、安樂以住雨

    安居,于食得無困疲。」

    (五) 時,彼諸比丘不共談話,不相問訊。從村里乞食先還者,即設牀座,調洗

    足水、足台、足布,調洗殘食、器具,調飲食。

        第四自恣犍度    二一三

<---------------------------------------------------------------------------->

        律藏大品        二一四

158 (六)  後于村里乞食還者,若有餘食,欲者食之;不欲者即棄于無青草處,或沈

    于無蟲類水中。彼除牀座,收洗足水、足台、足布,收洗殘食、器具,掃淨食堂。

    (七)  若見水瓶、食瓶、澡盆水空,其人即備之。若彼不能者,以手招其他〔比

    丘〕備之;但以姿勢,無須語言。

    (八)  時,出雨安居諸比丘,詣拜世尊乃為常法。時,彼諸比丘三月後出雨安居,

    收藏臥具牀座,持衣、鉢,往舍衞城。順次詣舍衞城祇樹給孤獨園世尊住處。詣而

    敬禮世尊,坐于一面。時,佛世尊與客比丘互相致問乃為常法。

    (九)  時,世尊告彼諸比丘曰:「諸比丘!堪忍否?滿足否?和合、歡喜、無爭、

    安樂以住雨安居,不為食所困疲否?」「世尊!堪忍!世尊!滿足!我等和合、歡喜、

    無爭、安樂住雨安居,未曾為食所困疲。」

    (一  諸如來有知而故問、知而不問,知時而問、知時而不問;諸如來有利而

    問、無利而不問;諸如來乃毀無利之橋者也。佛世尊依二相以問諸比丘:或說法、

    或為聲聞定學處。時,世尊告彼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如何和合、歡喜、無爭、

    安樂住雨安居,不為食所困疲耶?」

    (一一)  「此處我等多數同見相親諸比丘,于拘薩羅國一住處入雨安居。時,我

159 等心生思念:『我等依何方便得和合、歡喜、無爭、安樂住雨安居,不為食所困疲?』

    我等心生思念:『我等……若如此者,我等得和合、歡喜、無爭、安樂住雨安居,

    不為食所困疲也。』時,我等不共談話,不相問訊。從村里乞食先還者,設牀座、

    洗足水……無須言語。如此我等和合、歡喜、無爭、安樂住雨安居,不為食所困疲。」

    (一二)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此諸愚人非安樂住而稱安樂住。諸比

    丘!此諸愚人住畜獸共住而稱安樂住。諸比丘!此諸愚人白羊共住而稱安樂住。諸

    比丘!此諸愚人住放逸共住而稱安樂住。諸比丘!如何此諸愚人持外道所持啞戒

    耶?

    (一三)  諸比丘!此令未信者不信〔……乃至…………。」呵責、說法已,告

    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持外道所持啞戒,持者墮惡作。諸比丘!住雨安居,比

    丘可依三事行自恣,〔三事者:〕見、聞、疑也。依此汝等互相隨順、免罪、尊律。

    (一四)  諸比丘!行自恣者應如此行:聰明賢能比丘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

    我言!今日行自恣,若僧伽機熟者,僧伽應行自恣。』長老比丘應偏袒上衣,蹲踞,

        第四自恣犍度    二一五

<---------------------------------------------------------------------------->

        律藏大品        二一六

    合掌而言:『我以見、聞、疑向僧伽行自恣。諸具壽!以哀愍我而語,若見我〔罪〕

    者即除之。二次……三次,我于見、聞、疑向僧伽行自恣,諸具壽!哀愍我而語,

    若見我〔罪〕者即除之。』新參比丘應偏袒上衣,蹲踞,合掌而言:『我以見、聞、

160 疑向僧伽行自恣……二次……三次……若見我〔罪〕者即除之。』」

    二(一)  爾時,六群比丘于諸長老比丘蹲踞以行自恣時,坐于座上。少欲諸比丘

    忿怒、非難:「如何六群比丘于諸長老比丘蹲踞行自恣時,坐于座上耶?」時,彼

    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六群比丘于長老,……坐于座上,真實

    耶?」「世尊!真實也。」佛世尊呵責:「諸比丘!如何彼諸愚人于長老……坐于座

    上耶?諸比丘!此令未信者不信〔……乃至…………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長老比丘蹲踞行自恣時,不得坐于座上。坐者墮惡作。諸比丘!許一切

    人蹲踞行自恣。

    (二)  爾時,有一老贏比丘,于一切人行自恣間,蹲踞而待,絕氣而倒。彼等以

    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行自恣間,蹲踞自恣終時,可坐于座。」

    三(一)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自恣〔日〕有幾何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自恣有二〔日〕,十四日與十五日也。諸比丘!如此自恣有

    二〔日〕。」

    (二)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自恣羯磨有幾何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有四自恣羯磨:非法別眾自恣羯磨……〔參照第二  布薩犍度一四

    (二)一(三)〕……應學。」

    (三)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集會!僧伽行自恣。」如此說時,有一

    比丘白:「有病比丘不來。」世尊曰:「諸比丘!許與病比丘自恣。諸比丘!與自

161 恣者應如此行:彼病比丘應至一比丘處,偏袒上衣,蹲踞,合掌而唱言:『與我自

    恣,我取自恣,我行自恣。』如此,以身告之,以語告之,以身語告之,即與自恣;

    不以身告,不以語告,不以身、語告,非與自恣。

    (四)  若如此,得者善;若不得者,諸比丘!應將病比丘以牀或小牀,接至僧伽

    中行自恣。諸比丘!若看護病患諸比丘心生思念……〔參照第二  布薩犍度二二

    (二)〕……僧伽應往彼處行自恣。但于別眾不得行自恣,若行自恣者墮惡作。

    (五)諸比丘!若持自恣者,受自恣……〔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二(三)一(四)。

        第四自恣犍度  二一七

<---------------------------------------------------------------------------->

        律藏大品      二一八

    但「清淨」換為「自恣」〕……持自恣者墮惡作。諸比丘!于自恣日,若僧伽有事,

    許與自恣者,與清淨欲,此為僧事。」

    四(一)  爾時,有一比丘,于自恣日為親族所羈留。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自恣日為親族所羈留。諸比丘應言彼親族:『諸具壽!

    此比丘行自恣間,請須臾免此比丘。』

    (二)  若如此,得者善;若不得者……〔同第二  布薩犍度二四(二)。但將「清

    淨」「布薩」改為「自恣」〕……若行自恣者墮惡作。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于自恣日為國王所逮捕……為盜賊所逮捕……為惡

162 人所逮捕……為怨敵比丘所逮捕。諸比丘應向彼怨敵比丘言……于別眾不得行自

    恣,若行自恣者墮惡作。」

    五(一)  爾時,于一住處自恣之日住五比丘。時,彼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規

    定僧伽應行自恣,而我等僅五人,我等如何行自恣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許五人為僧伽,行自恣。」

    (二)  爾時,于一住處自恣之日住四比丘。時,彼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許五

    人為僧伽以行自恣,而我等四人。我等如何行自恣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 「諸比丘!許四人互相行自恣。」

    (三)  「諸比丘!行自恣者應如此行: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彼諸比丘曰:『諸具壽!

    請聽我言!今日自恣。若諸具壽機熟者,我等互相行自恣。』長老比丘偏袒上衣,

    蹲踞,合掌應言彼諸比丘曰:『我以見、聞、疑向諸具壽行自恣。諸具壽!哀愍我

    而語,若見我〔罪〕者即除之。二次……三次……除之。』新參比丘偏袒上衣,蹲

    踞,合掌應言彼諸比丘曰:『我以見、聞、疑向諸具壽行自恣……二次……三次……

    除之。』」

    (四)  爾時,于一住處,自恣之日住三比丘。時,彼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許

    五人為僧伽可行自恣,四人者可互相行自恣,而我等僅三人。我等應如何行自恣耶?

    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三人可互相行自恣。諸比丘!行自恣

163 時,應如此為之:聰明……〔同第四  自恣犍度五(三)〕……除之。』」

    (五)  爾時,于一住處自恣之日住二比丘。時,彼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許五

    人為僧伽可行自恣,四人者可互相行自恣,三人者可互相行自恣,而我等二人。我

        第四自恣犍度    二一九

<---------------------------------------------------------------------------->

        律藏大品        二二

    等如何行自恣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二人可互相行自

    恣。

    (六)  諸比丘!行自恣時應如此為之:長老比丘應偏袒上衣,蹲踞,合掌,言新

    參比丘曰:『我以見、聞、疑向具壽行自恣。具壽!哀愍我而語,見我〔罪〕者除

    之。二次……三次……除之。 新參比丘應……上衣……合掌,言長老比丘曰:『我

    以見、聞、疑向具壽行自恣……二次……三次……除之。』」

    (七)  爾時,于一住處,自恣之日住一比丘。時,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許五

    人可為僧伽以行自恣,四人者可互相行自恣,三人者可互相行自恣,二人者可互相

    行自恣,而我僅一人。我應如何行自恣耶?」彼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八)  「諸比丘!于一住處,自恣之日住一比丘。諸比丘!彼比丘應淨諸比丘還

    來之勤行堂、廷堂、樹下處,備飲食,設牀座,點明燈而坐。若其他諸比丘來時,

    應俱行自恣;若不來時,應攝持『今日乃我自恣也。』若不攝持,墮惡作。。

    (九)  諸比丘!于五比丘住處,一人持來自恣,四人不可為僧伽行自恣,若行自

    恣者墮惡作。諸比丘!于四比丘住處,一人持來自恣,三人不得互相行自恣,行自

164 恣者,墮惡作。諸比丘!于三比丘住處,一人持來自恣,二人不得互相行自恣,行

    自恣者,墮惡作。諸比丘!于二比丘住處,一人持來自恣,一人不得攝持,攝持者

    墮惡作。」

    六(一)  爾時,有一比丘于自恣日犯罪。時,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規定有罪

    者不得行自恣,而我犯罪。我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于此處……參照第二  布薩犍度二七(一)一(二)〕……應言懺悔以行自恣,

    不得以此作自恣之障礙。」

    (二)  爾時,有一比丘正行自恣時,憶念及罪。時,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規

    定有罪者不得行自恣,而我犯罪,我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正行自恣時憶念及罪。諸比丘!彼比丘應言鄰近比丘

    曰:『我犯某罪,由此出後,即懺悔彼罪!』如此言而行自恣。由此不得作自恣障

    礙。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正行自恣時心疑有罪。諸比丘!彼比丘……〔參照第

    二布薩犍度二七(四)一(八)〕……應言懺悔以行自恣。由此不得作自恣障礙。」

        第四自恣犍度    二二一

<---------------------------------------------------------------------------->

        律藏大品        二二二

                                             ----誦品一終----

    七(一)  爾時,于一住處自恣之日,甚多其住處比丘集會,五人或過〔五人〕。彼

    等不知其住處,有其他比丘未來者。彼等思念是法、思念是律、思念和合別眾而行

    自恣。彼等正行自恣時,有其住處之其他比丘來者,其數甚多。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

    (二)  「諸比丘!此于一住處自恣之日,甚多其住處比丘集會,五人或過〔五人〕。

165 彼等不知其住處有比丘未來者。彼等思念是法、思念是律、思念和合別眾而行自恣。

    彼等正行自恣時,有其住處之其他比丘來者,其數甚多。諸比丘!彼諸比丘應再行

    自恣;已行自恣者,無罪。

    (三)  諸比丘!此于一住處自恣之日……彼等正行自恣時,有其住處之其他比丘

    來者,其數相等。已行自恣者,是善行也。餘者應行自恣,已行自恣者無罪。諸比

    丘!此于一住處布薩之日……彼等正行自恣時,有其住處之其他比丘來者,其數甚

    少。已行自恣者是善行也。餘者應行自恣,已行自恣者無罪。

    (四)  諸比丘!此于一住處,自恣之日……彼等已行自恣時,有其住處之其他比

    丘來者,其數甚多。諸比丘!彼諸比丘應再行自恣,已行自恣者無罪。諸比丘!于

    ……彼等已行自恣之時,有其住處之其他比丘來者,其數相等。已行自恣者是善

    行也,〔後來者〕應于彼等之前行自恣,已行自恣者無罪。諸比丘!于此……彼等已

    行自恣之時,有其住處之其他比丘來者,其數甚少。已行自恣者是善行也,〔後來者〕

    應于彼等之前行自恣,已行自恣者無罪。

    (五)  諸比丘!此……彼等已行自恣,眾會未離座時……〔同第四  自恣犍度七

    (四)〕……已行自恣者無罪。諸比丘……于此……彼等已行自恣,部分眾會已離座

    ……〔同第四自恣犍度七(四)〕……已行自恣者無罪。諸比丘!此……彼等已

    行自恣,一切眾會已離座時……〔同第四  自恣犍度七(四)〕……已行自恣者無罪。」

                                              ----無罪十五事品終----

    -一三〔參照第二  布薩犍度二九-三五〕

    一四(一)  「諸比丘!于有比丘尼在坐之眾會,不得行自恣,行自恣者墮惡作。

    諸比丘!于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棄學者……犯極罪者在坐之眾會,不

    得行自恣,行自恣者墮惡作。

        第四自恣犍度    二二三

<---------------------------------------------------------------------------->

        律藏大品        二二四

168 (二)  于不見罪而被舉者在坐之眾會,不得行自恣,行自恣者應依法而斷之。因

    不懺悔罪而被舉者……因不棄惡見而被舉者在坐之眾會,不得行自恣,行自恣者應

    依法而斷之。

    (三)  于黃門在坐之眾會,不得行自恣,行自恣者墮惡作。賊住者……歸于外道

    ……畜生……殺母者……殺父者……殺阿羅漢者……污染比丘尼者……破和合僧

    ……出〔佛身〕血者……根者在坐之眾會,不得行自恣,行自恣者墮惡作。

    (四)  諸比丘!眾會尚未離去時,不得受別住者之自恣而行自恣。諸比丘!若非

    自恣〔之日〕,不得行自恣,但除僧伽和合時。」

    一五(一)  爾時,于拘薩羅國一住處,自恣之日發生蠻族怖畏,諸比丘無法三語

    以行自恣。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以再語行自恣。」但蠻族

    怖畏逾益激烈,比丘無法以再語行自恣。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

    許以一語行自恣。」蠻族怖畏逾益激烈,諸比丘無法以一語行自恣。彼等以此事白

    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住雨安居者齊唱而行自恣。」

    (一一)  爾時,于一住處,自恣之日眾人供奉布施,至夜更甚。時,彼諸比丘心生

    思念:「眾人供奉布施,至夜更甚。若僧伽以三語行自恣時,僧伽未自恣已,但夜

    將已明。我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三) 「諸比丘!于此一住處,自恣之日眾人供奉布施,至夜更甚。若諸比丘于

169 此心生思念:『眾人……夜將明矣。』時,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

    請聽我言!眾人供奉布施,至夜更甚,若僧伽三語行自恣,僧伽自恣未已,但夜將

    已明。若僧伽機熟者,僧伽應再語、一語,住雨安居者可齊唱以行自恣。』

    (四)  諸比丘!于此一住處,自恣之日諸比丘說法。經師結集諸經,持律者決定

    戒律,宣法者談法,諸比丘爭論,至夜更甚。于此若諸比丘心生思念:『諸比丘爭

    論,至夜更甚。若僧伽以三語行自恣時,僧伽自恣未已,夜將已明。』聰明賢能比

    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諸比丘爭論,至夜更甚,若僧伽以三語行自

    恣時,僧伽自恣未已,夜將已明。若僧伽機熟者,僧伽應再語、一語,住雨安居者

    可齊唱行自恣。』」

    (五)  爾時,于拘薩羅國一住處,自恣之日大比丘僧團集會,防雨之處少而大雲

    飛騰。時,彼諸比丘心生思念:「此處大比丘僧團集會,防雨之處少而大雲飛騰。

        第四自恣犍度    二二五

<---------------------------------------------------------------------------->

        律藏大品        二二六

    若僧伽以三語行自恣時,僧伽自恣未已,雨將已降。我等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

    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六)  「諸比丘!此于一住處,自恣之日大比丘僧團集會,防雨之處少而大雲飛

    騰。于此若諸比丘心生思念:『此處大比丘僧團……雨將已降。』聰明賢能比丘應

    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如此大比丘僧團……雨將已降。若僧伽機熟者,

    僧伽應再語、一語,住雨安居者可齊唱以行自恣。』

    (七)  諸比丘!此于一住處,自恣之日有國王障礙……乃至……盜賊障礙……

    障礙……水障礙……人障礙……非人障礙……猛獸障礙……蛇障礙……命障礙……

    梵行障礙。于此若諸比丘心生思念:『此是梵行之障礙也。若僧伽以三語行自恣時,

170 僧伽自恣未已,梵行障礙將已生。』時,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

    聽我言!此是梵行障礙,若僧伽以三語行自恣時,僧伽自恣未已,梵行障礙將已生。

    若僧伽機熟者,僧伽應再語、一語,住雨安居者可齊唱以行自恣。』」

    一六(一)  爾時,六群比丘有罪而行自恣。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有罪者不得行自恣,行自恣者墮惡作。諸比丘!有罪而行自恣者,得容許〔僧

    伽〕責難其罪。」

    (二)  爾時,六群比丘已蒙乞容許,而不欲與容許。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不欲與容許者,許禁止其自恣。諸比丘!禁止者應如此為之:自恣之日

    〔即〕十四日或是十五日,彼人現前之時,應于僧伽中言:『諸大德!請聽我言!

    某甲其人有罪,我禁止其自恣。于彼現前處,不得行自恣。』如此以禁止自恣。」

    (三)  爾時,六群比丘念:「善行比丘禁止我等自恣。」先與清淨無罪諸比丘,

    以無事、無因禁止其自恣,于諸已行自恣者,亦禁止其自恣。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對清淨無罪諸比丘,無事、無因不得禁止其自恣,禁者墮惡

    作。諸比丘!于諸已行自恣者,亦不得禁止其自恣,禁者墮惡作。

    (四)  諸比丘!自恣如此者可禁止,如此者不可禁止。諸比丘!如何不能禁止自

    恣耶?諸比丘!若以三語說自恣,語盡之時,若禁止自恣者,自恣不可禁止。諸比

    丘!若再語……諸比丘!若一語……諸比丘!若住雨安居者以齊唱自恣,語盡之

171 時,若禁止自恣者,自恣不可禁止。諸比丘!如此自恣者,不可禁止也。

    (五)  諸比丘!如何自恣可禁止耶?諸比丘!若以三語說自恣,語未盡時1,即

        第四自恣犍度    二二七

<---------------------------------------------------------------------------->

        律藏大品        二二八

    禁止自恣者,自恣可禁止也。諸比丘!若再語……諸比丘!若一語……諸比丘!若

    住雨安居者齊唱自恣,語未盡時,即禁止自恣者,自恣可禁止也。諸比丘!如此者,

    自恣可禁止也。

    (六)  諸比丘!此處自恣之日,有比丘禁止〔他〕比丘自恣。若于彼比丘,他比

    丘等心知:『此具壽身行不淨、語行不淨、命不淨、愚癡、暗昧、受問不能答。』

    時,即言:『比丘!止!不得訟、諍、爭、論』制止之,僧伽應行自恣。

    (七)  諸比丘!于此處自恣之日,有比丘禁止〔他〕比丘自恣。若于彼比丘,其

    他諸比丘心知:『此具壽身行清淨、語行不淨、命不淨、愚癡、暗昧、受問而不能

    答。』……應行自恣。

    (八)  諸比丘!于此自恣之日,有比丘禁止〔他〕比丘自恣。若于彼比丘,他諸

    比丘心知:『此具壽身行清淨、語行清淨、命不淨、愚癡、暗昧、受問而不能答。』

    ……應行自恣。

    (九)  諸比丘!于此自恣之日,有比丘禁止〔他〕比丘自恣。若于彼比丘,他諸

    比丘心知:『此具壽身行清淨、語行清淨、命清淨、愚癡、暗昧、受問而不能答。』

    ……應行自恣。

    (一  諸比丘!于此自恣之日,有比丘禁止〔他〕比丘自恣。若于彼比丘,他

    諸比丘心知:『此具壽身行清淨、語行清淨、命清淨、賢明、受問即能回答。』時,

    應言彼曰:『汝禁止此比丘自恣者,是因何而禁之耶?因壞戒而禁止耶?因壞行而

172 禁止耶?因壞見而禁止耶?』

    (一一)  若彼言:『我乃因壞戒而禁止之、因壞行而禁止之、因壞見而禁止之。』

    時,應向彼言:『具壽!汝知壞戒耶?知壞行耶?知壞見耶?若彼言:『我知壞

    戒、知壞行、知壞見。』時,應向彼言:『何等為壞戒耶?何等為壞行耶?何等為

    壞見耶?』

    (一二)  若彼言:『四波羅夷與十三僧殘為壞戒,偷蘭遮、波逸提、波羅提提舍

    尼、惡作、惡說為壞行,邪見、邊執見為壞見』時,應向彼言:『汝禁止此比丘自

    恣,是由見而禁止耶?由聞而禁止耶?由疑而禁止耶?』

    (一三)  若彼言:『我由見而禁止之、由聞而禁止之、由疑而禁止之。』時,應

    向彼言:『汝于此比丘,因見而禁止自恣者,汝見者何耶?何為見耶?何時見耶?

        第四自恣犍度    二二九

<---------------------------------------------------------------------------->

        律藏大品        二三

    何處見耶?見犯波羅夷耶?見犯僧殘耶?見犯偷蘭遮、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惡

    作、惡說耶?汝在何處耶?此比丘在何處耶?汝為何事耶?此比丘為何事耶?』

    (一四)  若彼言:『我于此比丘非因見而禁止其自恣,是因聞而禁止其自恣。』

    時,應向彼言:『汝于此比丘,由聞而禁止其自恣者,汝聞何耶?何為聞耶?何時

    聞之耶?何處聞之耶?聞犯波羅夷耶?聞犯僧殘耶?聞犯偷蘭遮、波逸提、波羅提

    提舍尼、惡作、惡說耶?由比丘聞耶?由比丘尼聞耶?由式叉摩那聞耶?由沙彌聞

    耶?由沙彌尼聞耶?由優婆塞聞耶?由優婆夷聞耶?由國王聞耶?由王臣聞耶?由

    外道聞、由外道之弟子聞耶?』

    (一五)  若彼言:『我于此比丘非由聞以禁止其自恣,由疑以禁止其自恣。』時,

    應向彼言:『汝于此比丘,由疑以禁止自恣者,汝疑何者耶?何為疑耶?何時疑之

173 耶?何處疑之耶?疑犯波羅夷耶?疑犯僧殘耶?疑犯偷蘭遮、波逸提、波羅提提舍

    尼、惡作、惡說耶?由比丘聞而疑之耶?……由外道之弟子聞而疑之耶?』

    (一六)  若彼言:『我于此比丘,非由疑而禁止其自恣,由何禁止此比丘自恣,

    我不知也。』諸比丘!若彼詰難比丘,由徵問不適于有智之同梵行者之心者,則言:

    『被詰難之比丘無過。』應止〔其〕說。

    (一七)  諸比丘!若彼詰難比丘,自言以無根波羅夷難之者,于處僧殘後,僧伽

    應行自恣。諸比丘!若彼詰難比丘,自言以無根之僧殘難之者,于如法治後,僧伽

    應行自恣。若彼詰難比丘,自言以無根偷蘭遮、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惡作、惡

    說難之者,于如法治後,僧伽應行自恣。

    (一八)  諸比丘!若彼被詰難之比丘,自言犯波羅夷者,擯滅之後,僧伽應行自

    恣。諸比丘!若彼被詰難之比丘,自言犯僧殘者,于處僧殘之後,僧伽應行自恣。

    諸比丘!若彼被詰難之比丘,自言犯偷蘭遮、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惡作、惡說

    者,于如法治後,僧伽應行自恣。

    (一九)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自恣之日犯偷蘭遮。部分比丘見是偷蘭遮,部分

    比丘見是僧殘。諸比丘!見為偷蘭遮之諸比丘,伴同彼比丘于一面如法治後,應到

    僧伽言:『彼比丘之罪,如法除矣。若僧伽機熟者,僧伽應行自恣。』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自恣之日犯偷蘭遮。部分諸比丘見是偷蘭遮,部

174 分諸比丘見是波逸提;部分諸比丘見是偷蘭遮,部分諸比丘見是波羅提提舍尼;部

        第四自恣犍度    二三一

<---------------------------------------------------------------------------->

        律藏大品        二三二

    分諸比丘見是偷蘭遮,部分諸比丘見是惡作;部分諸比丘見是偷蘭遮,部分諸比丘

    見是惡說。諸比丘!見是偷蘭遮之比丘等,以彼比丘……〔同第四  自恣犍度一六

    (一九)〕  ……僧伽應行自恣。

    (二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自恣之日犯波逸提……犯波羅提提舍尼……犯惡

    ……犯惡說;部分諸比丘見是惡說,部分諸比丘見是僧殘。諸比丘!見是惡說之

    比丘以彼比丘……〔同第四  自恣犍度一六(一九)〕……僧伽應行自恣。

    (二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自恣之日犯惡說。部分諸比丘見是惡說,部分諸

    比丘見是偷蘭遮;部分諸比丘見是惡說,部分諸比丘見是波逸提;部分諸比丘見是

    惡說,部分諸比丘見是波羅提提舍尼;部分諸比丘見是惡說,部分諸比丘見是惡作。

    諸比丘!見是惡說之比丘等,以彼此丘……〔同第四  自恣犍一六(一九)〕……

    伽應行自恣。

    (二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自恣之日于僧伽中言:『諸大德!請聽我言!見

    有如此事,但不見其人。若僧伽機熟者,除事之後,僧伽應行自恣。』應言彼曰:

    『世尊規定唯清淨者可行自恣,若見事不見人者,立即語此〔事〕。』

    (二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自恣之日于僧伽中言:『諸大德!請聽我言!見

    有如此人,但不見其事。若僧伽機熟者,除人之後,僧伽應行自恣。』應言彼曰:

    『世尊規定應和合以行自恣,若見人不見事者,立即語此〔人〕。』

    (二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自恣之日于僧伽中言:『諸大德!請聽我言!見

    有如此事與人。若僧伽機熟者,除事與人之後,僧伽應行自恣。』應言彼曰:『世

    尊規定應清淨和合以行自恣,若知事與人者,立即語此〔事與人〕。』

    (二六)  諸比丘!若于自恣之前見事,之後見人而語者善。諸比丘!若自恣之前

175 見人,之後見事而語者善。諸比丘!若自恣之前,見事與人,行自恣之後,若發起

    之者,發起波逸提也曾。」

    一七(一)  爾時,有多數同見相親諸比丘,于拘薩羅國一住處入雨安居。于彼等

    鄰近有其他諸比丘,常訴訟、鬥諍、爭論、談論,于僧伽行諍事,彼等〔亦〕入雨

    安居,〔思:〕「我等于彼比丘等住雨安居而行自恣時,禁止其自恣。」彼比丘等聞

    之:「我等鄰近有他諸比丘常訴訟……行諍事,彼等〔亦〕入雨安居,〔思:〕『我

    ……禁止……』我等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第四自恣犍度    二三三

<---------------------------------------------------------------------------->

        律藏大品        二三四

    (二)  「諸比丘!此處有多數同見相親諸比丘,于一住處入雨安居。彼等鄰近有

    他諸比丘,常訴訟……行諍事,彼等〔亦〕入雨安居,〔思:〕『我等……禁止……。』

    諸比丘!許彼諸比丘于十四日,行二或三布薩。以是,應于〔他〕諸比丘之前行自

    恣。諸比丘!若彼常訴訟……行諍事之諸比丘,到其住處者,其住處比丘等應速集

    會而行自恣,行自恣後,應言:『我等已行自恣,諸具壽隨意行之。』

    (三)  諸比丘!若彼常訴訟……行諍事之諸比丘,不意〔忽然〕到彼住處者,諸

    比丘!其住處比丘等設牀座,備洗足水、足台、足布,迎取衣、鉢,問〔欲〕水否,

    應對招呼彼等後,往境界外以行自恣。行自恣後應言:『我等已行自恣,諸具壽可

    隨意為之。』

    (四)  若如此,得者善;若不得者,其住處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其住處諸比丘曰:

176 『此住處諸具壽!請聽我言!若具壽等機熟者,今行布薩,誦波羅提木叉,于次新

    月行自恣。』諸比丘!若彼常訴訟……行諍事比丘等,向彼諸比丘言:『善哉!今

    與我等行自恣』者,彼等應言:『汝等非我等自恣之主,我等尚未行自恣。』

    (五)  諸比丘!若彼常訴訟……行諍事之諸比丘共住至新月時,諸比丘!其住處

    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其住處諸比丘曰:『此住處諸具壽!請聽我言!…………,于

    次滿月行自恣。』諸比丘!若彼常訴訟……行諍事之諸比丘向彼諸比丘言:『善哉!

    今與我等行自恣。』時,應告彼等曰:『汝等非我等自恣主,我等尚未行自恣。』

    (六)  諸比丘!若彼常訴訟……行諍事之諸比丘共住至其滿月,諸比丘!彼一切

    比丘雖不欲者,于次滿月,〔即〕于迦刺底迦月之滿月行自恣。

    (七)  諸比丘!若彼諸比丘行自恣時,病者禁止無病者自恣,則應言彼曰:『具

    壽!有病者,世尊說病者不堪受問。且待病癒,病癒之後,若欲者,可詰難之。』

    若如此說,彼猶詰難者,不恭敬波逸提也3

    (八)  諸比丘!若彼諸比丘行自恣時,無病者禁止病者自恣,則應言彼曰:『此

    比丘乃病者也,世尊說病者不堪受問。且待此比丘病癒,病癒之後,若欲者可詰難

    之。』若如此說,彼猶詰難者,不恭敬波逸提也。

    (九)  諸比丘!若彼諸比丘行自恣時,病者禁止病者自恣,則應言彼等曰:『諸

    具壽病者也,世尊說病者不堪受問。汝等且待病癒,病癒之後,若欲者可詰難之。』

    若如此說,彼猶詰難者,不恭敬波逸提也。

        第四自恣犍度    二三五

<---------------------------------------------------------------------------->

        律藏大品        二三六

    (一  諸比丘!若彼諸比丘行自恣時,無病者禁止無病者自恣,僧伽糾問兩者,

    如法治理後,即應行自恣。」

177 一八(一)  爾時,有多數同見相親諸比丘,于拘薩羅國一住處入雨安居。彼等和

    合、歡喜、無爭,得精舍安樂而住。時,彼諸比丘心生思念:「我等和合……得精

    ……。若我等今行自恣,而諸比丘于自恣已,出而遊行,若是則我等將失此安樂

    精舍。我等應如何為之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二)  「諸比丘!此處有多數同見相親諸比丘,于一住處入雨安居。彼等和合……

    得精舍……若彼諸比丘于此心生思念:『我等和合……』若失時,諸比丘!許彼

    諸比丘行自恣攝取4

    (三)  諸比丘!行此者,應如此為之:一切人應于一處集會。集會之後,聰明賢

    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和合、歡喜、無爭,得精舍安樂而

    住。若我等今行自恣,諸比丘于自恣已而出遊行,若是則我等將失此安樂精舍。若

    僧伽機熟者,僧伽應行自恣攝取。今行布薩,誦波羅提木叉,于次迦刺底迦月之滿

    月,僧伽應行自恣。此乃表白。

    (四)  諸大德!請聽我言!我等和合……將失……。僧伽行自恣攝取。今行布薩,

    誦波羅提木叉,于次迦刺底迦月之滿月,以行自恣。諸大德!行自恣攝取。今行布

    薩,誦波羅提木叉,于次迦刺底迦月之滿月,以行自恣。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

    言。僧伽行自恣攝取。今行布薩,誦波羅提木叉,次迦刺底迦月之滿月以行自恣。

    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是了知。』

    (五)  諸比丘!行自恣攝取時,若有一比丘言:『我欲往外地遊行,我于外地有

178 事』者,應言彼曰;『善!自恣已可往。』諸比丘!若彼比丘行自恣時,禁〔他〕

    一比丘行自恣者,應言彼曰:『汝非我自恣主,我尚未行自恣。』諸比丘!若彼比

    丘行自恣時,有一比丘禁止彼比丘自恣者,僧伽應糾問兩人,如法治理。

    (六)  諸比丘!若彼比丘外地行事已,于迦刺底迦月之滿月前還彼住處。諸比丘!

    若諸比丘行自恣時,有一比丘禁止彼比丘自恣者,應言彼曰:『汝非我自恣之主,

    我已行自恣矣。』諸比丘!若諸比丘行自恣時,彼比丘禁止隨一比丘自恣,僧伽應

    糾問兩人,如法治理後,僧伽應行自恣。」

        此犍度有四十六事。攝頌曰:

        第四自恣犍度    二三七

<---------------------------------------------------------------------- ------>

        律藏大品        二三八

            于拘薩羅國          入住雨安居

            以往見世尊          乃及非安樂

            與畜獸共住          行自恣?5

            自恣日之二          自恣之羯磨

            病比丘親族          王盜賊惡人

            及怨敵比丘          五人與四人

            三人與二人          一人及犯罪

            疑有罪憶念          一切之僧伽

            以疑多等少          其住處比丘

            十四日標識          二種共住者

            應往不應往          尼等坐眾會

            與欲假自恣6         蠻族夜更雲

            障礙及自恣          不與我等先

            不可以禁止          比丘依何禁

            何者為壞戒          壞行壞見耶

            乃于見聞疑          詰難之比丘

            被詰難比丘          偷蘭遮事訟

            自恣之攝取          非自恣之主

  1 「未盡」(apariydsitaya),原本作pariyositaya此依暹羅本改。

  2 「發起波逸提」(ukkotanakam pacittyam),參考律藏原典第四卷一二六頁,波逸提第六

    三。

  3 「不恭敬波逸提」(anadariye pacittiyam),古譯作「輕師及戒波逸提」。律藏原典第四卷一

    一三頁、波逸提五四。

  4 「自恣攝取」(pavarana-samgaha),規定自恣日行布薩,改于次迦刺底迦月之滿月行自恣。

  5 ?座」(asana),原本apana誤。

  6 「自恣」,原本apavarana誤。

 

        第四自恣犍度    二三九

179           第五  皮革犍度

    一(一)  爾時,世尊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爾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乃八萬村邑主

    之王。其時,于瞻波城名首樓那二十億長者子,生來手腳柔軟于足下生毛。時,摩

    竭國洗尼瓶沙王令集會彼八萬村邑首長時,有一事而遣使至首樓那二十億處曰:「首

    樓那!令來!我欲首樓那來。」

    (二)  時,首樓那二十億父母言首樓那二十億曰:「首樓那!王欲見汝足。首樓

    那!勿伸足于王在方向,于王之前應結跏趺坐,坐時王可見汝足。」時,彼等令首

    樓那二十億乘轎而伴隨之。時,首樓那二十億到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處,到而敬禮摩

    竭國洗尼瓶沙王,于王之前結跏趺坐,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見首樓那二十億足下生毛。

    (三)  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對彼八萬村邑首長,于現法義教誡後,勸導而言:

    「我對汝等行現法義教誡矣,汝等往恭敬禮拜世尊!彼世尊將以來世義行教誡。」

    時,彼八萬村邑首長往耆闍崛山。

    (四)  爾時,具壽娑竭陀為世尊侍者。時,彼八萬村邑首長到具壽娑竭陀處,到

        第五皮革犍度    二四一

<---------------------------------------------------------------------- ------>

        律藏大品        二四二

180 而言具壽娑竭陀曰:「此等八萬村邑首長為見世尊來到此處,我等心願得見世尊。」

    「來!諸具壽!汝等于此處待須臾,我往白世尊。」

    (五)  時,具壽娑竭陀于彼八萬村邑首長眼前,沒于踏石之處,現于世尊前,白

    世尊言:「此等八萬村邑首長為見世尊來到此處,世尊知是時否?」「娑竭陀!然!

    即設座于精舍之後。」

    (六)  「唯!唯!」具壽娑竭陀應諾世尊,乃持小?,沒于世尊之前,現于彼八

    萬村邑首長眼前踏石處,設座于精舍之後。時,世尊從精舍出,坐于精舍後所設座

    上。

    (七)  時,彼八萬村邑首長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時,彼八萬

    村邑首長唯尊崇具壽娑竭陀而不如此尊崇世尊。時,世尊心知彼八萬村邑首長心所

    思量,而告具壽娑竭陀曰:「娑竭陀!顯種種上人法神通、神變。」「唯!唯!」具

    壽娑竭陀應諾世尊,騰于空中,于虛空或經行、或止、或坐、或臥、或出?、出焰

    或隱沒。

    (八)  時,具壽娑竭陀于虛空顯示種種上人法神通、神變後,以頭面禮世尊足,

    白世尊言:「世尊是我師,我是聲聞。世尊是我師,我是聲聞。」時,彼八萬村邑

    首長〔心生思念:〕「希有哉!未曾有哉!聲聞尚且有如此大神通、大威力,何況師

    耶?」彼等唯尊崇世尊,不如此尊崇具壽娑竭陀。

    (九)  時,世尊心知彼八萬村邑首長心所思量,次第說教,〔謂:〕施論、戒論、

181 生天論、諸欲過患、邪害、出離雜染功德。世尊知彼等生堪任心、柔軟心、離障心、

    歡喜心、明淨心,說諸佛本真教法〔謂:〕苦、集、滅、道。譬如清淨無緇斑衣正

    受染色,如此彼八萬村邑首長,亦于其座遠塵離垢得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

    有此滅法。

    (一  彼等已見法、得法、知法、入于法、超越疑惑、棄除猶豫、得無畏,以

    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言:「妙哉!妙哉!譬如扶起倒者,如揭露覆者,為迷者

    說道,于暗中揭舉燈明,有眼者見色!如此,世尊亦以種種方便說法。我等歸依世

    尊與法及比丘眾。世尊!容我等從今日起至命終止,歸依為優婆塞。」

    (一一)  時,首樓那二十億心生思念:「我知世尊所說之法,在家而行一向圓滿、

    一向清淨、純白之梵行不易也。我當由家而出,出家剃除鬚髮,著袈娑衣。」時彼

        第五皮革犍度    二四三

<---------------------------------------------------------------------- ------>

        律藏大品        二四四

    八萬村邑首長,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從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一二)  時,首樓那二十億于彼八萬村邑首長離去未久,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

    世尊,坐于一面。于一面坐,首樓那二十億白世尊言:「知世尊所說之法…………

    梵行不易也。我欲由家而出,出家剃除鬚髮,著袈娑衣。世尊許我出家!」首樓那

182 二十億得于世尊之處出家,得具足戒。受具足戒未久,具壽首樓那住于尸陀林。

    (一三)  彼精進勉力過甚,經行而足傷,血塗經行處,猶如屠牛場。時,具壽首

    樓那靜居宴默,心生思念:「世尊有聲聞,力行精進而住者,我乃其中一人,而我

    未離執著,無出諸漏心解脫。我家有財寶,我可娛樂財寶而享福。我當還俗,娛樂

    財寶,而得享福。」

    (一四)  時,世尊心知具壽首樓那心所思惟。譬如力士伸其屈腕、屈其伸腕,彼

    亦如此〔迅〕沒于耆闍崛山,現于尸陀林。時,世尊與眾多諸比丘,俱巡迴臥處、

    座處,到具壽首樓那經行處。世尊見具壽首樓那經行處塗血,見而告諸比丘曰:「諸

    比丘!此誰之經行處耶?塗血猶如屠牛場。」「具壽首樓那精進過于勤勉,經行而足

    傷。故彼經行處塗血,猶如屠牛場。」

    (一五)  時,世尊到具壽首樓那精舍,到而坐于所設座上。具壽首樓那敬禮世尊,

    坐于一面。時,世尊向一面坐之具壽首樓那曰:「首樓那!汝靜居宴默時,心生思

    念:『為世尊聲聞……可以作福。』」「然!」「首樓那!汝于意如何?汝在家時,善

    調琴絃否?」「然!」「首樓那!汝于意如何?若汝調琴絃過急者,汝之琴聲其時善

    堪任否?」「否!」

    (一六)  「首樓那!汝于意如何?若汝琴絃過于緩者,汝之琴聲其時善堪任否?」

    「否!」「首樓那!汝于意如何?若汝之琴絃不過急,不過緩,平均之時,汝之琴聲

    其時善堪任否?」「堪!」「首樓那!如此精進,過于勤勉者,即至掉舉;精進過少

183 者,即至懈怠。

    (一七)  首樓那!故汝精進攝持平等,諸根平等通達,請于是處取相。」「唯!唯!」

    具壽首樓那應諾世尊。時,世尊以此教誡具壽首樓那,教誡之後,譬如力士伸其屈

    腕、屈其伸腕,亦復如此〔迅〕沒于尸陀林具壽首樓那之前,而現于耆闍崛山。

    (一八)  時,具壽首樓那自後于精進攝持平等,諸根平等通達,于是處取相。時,

    彼具壽首樓那獨住遠離,不放逸、力行,而心住精進,不久彼于現法究竟無上梵行

        第五皮革犍度  二四五

<---------------------------------------------------------------------- ------>

        律藏大品      二四六

    自證知、現證、具足而住,證知「此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具壽首樓那成為阿羅漢之一。此,諸善男子正行自家出家之本懷也。

    (一九)  時,具壽首樓那得阿羅漢,如此心生思念:「我當于世尊處,作自記別。」

    時,具壽首樓那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于一面坐,具壽首樓那白

    世尊言:

    (二  「比丘若成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捨棄重擔,

    逮得己利,斷除有結,正知解脫者,即信解六處,〔謂:〕信解出離,信解寂靜,信

    解不瞋恚,信解取〔蘊〕盡,信解渴愛盡,信解無癡。

    (二一)  或有具壽心生思念:『此具壽依唯信,而信解出離。』不應作如是觀。

    漏盡比丘,〔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凡己所作,已作聚集盡皆不見。依滅盡以離貪

    故信解出離,依滅盡以離瞋故信解出離,依滅盡以離癡故信解出離。

    (二二)  或有具壽心生思念:『此具壽欲以利養、恭敬、名聞而信解寂靜。』不

184 應作如是觀……依滅盡以離貪故信解寂靜,依滅盡以離瞋故信解寂靜,依滅盡以離

    癡故信解寂靜。

    (二三)  世尊!或有具壽心生思念:『此具壽實為戒禁取,歸此而信解不瞋恚。』

    不應作如是觀……依滅盡以離貪故信解不瞋恚,依滅盡以離瞋故信解不瞋恚,依滅

    盡以離癡故信解不瞋恚。

    (二四)  依滅盡離貪故信解取〔蘊〕盡,依滅盡離瞋故信解取〔蘊〕盡,依滅盡

    離癡故信解取〔蘊〕盡。依滅盡離貪故信解渴愛盡,依滅盡離瞋故信解渴愛盡,依

    滅盡離癡故信解渴愛盡。依滅盡離貪故信解無癡,依滅盡離瞋故信解無癡,依滅盡

    離癡故信解無癡。

    (二五)  如此正心解脫比丘,若眾多眼所識色,顯現于眼,其心亦不攝取,其心

    不雜而得安住不動,以觀滅盡。若眾多耳所識聲,鼻所識香,舌所識味,身所識觸,

    意所識法,顯現于〔耳乃至于〕意,其心亦不攝取,其心不雜而得安住不動,以觀

    滅盡。

    (二六)  譬如石山不穿、無孔,成為一團。若從東方大風雨來亦不震不動不搖,

    從西方……乃至……北方……乃至……南方……不搖。如此于正心解脫比丘,若眾

    多眼所識色……意所識法,現于〔眼乃至于〕意,其心亦……不動,以觀滅盡。」

        第五皮革犍度    二四七

<---------------------------------------------------------------------- ------>

        律藏大品        二四八

    (二七)  信解心出離          乃至心寂靜

              信解不瞋恚          取蘊之滅盡

185           信解心無癡          渴愛之滅盡

              雖見處生起          但心正解脫

              已得正解脫          心寂靜比丘

              無已作聚集          亦無有所作

              譬如一石山          不為風所動

              聲香味與觸          如此一切色

              不搖如是人          可愛非可愛

              以觀其滅盡          心安立解脫

    (二八)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善男子如此作自記別,說義而不顯自

    我。于此但有一類愚人,嬉戲作自記別,彼等日後將受損壞。」

    (二九)  時,世尊告具壽首樓那曰︰「首樓那!汝乃柔軟。首樓那!許汝一重履。」

    「我捨棄八十車量金錠與七象扈從,由家出家。有言我者:『首樓那二十億捨棄八

    十車量金錠與七象扈從,由家出家,彼今竟貪一重履。』

    (三  若世尊許比丘眾,則我亦用;若世尊不許比丘眾,我亦不用。」時,世

    尊依此因緣而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許一重履。諸比丘!不得著二重履、

    不得著三重履、不得著數重履,著者墮惡作。」

    二(一)  爾時,六群比丘著全青履……乃至……著全黃履……著全赤履……著全

    茜履……著全黑履……著全紅藍色履……著全落葉色履。眾人忿怒、非難:「猶如

    享諸欲樂諸在家人。」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著全青履,

    不得著全黃履……不得著全落葉色履,著者墮惡作。」

186 (二)  爾時,六群比丘著青緣履……著黃緣履……著赤緣履……著茜緣履……

    黑緣履……著紅藍緣履……著落葉色緣履。眾人忿怒、非難:「猶如享諸欲樂諸在

    家人。」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著青緣履……不得著落葉

    色緣履,著者墮惡作。」

    (三)  爾時,六群比丘著覆踵1履,著覆腳履,著覆上腳履,著全滿綿履,著沙

    若雞翼履,著羊角作履,著山羊角作尖履,著蝎尾飾履,著孔雀羽飾履,著彩色履。

        第五皮革犍度    二四九

<---------------------------------------------------------------------- ------>

        律藏大品        二五

    眾人忿怒、非難:「猶如享諸欲樂諸在家人。」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不得著覆踵履……不得著彩色履,著者墮惡作。」

    (四)  爾時,六群比丘著獅子皮飾履、著虎皮飾履、著豹皮飾履、著羚羊皮飾履,

    著獺皮飾履、著貓皮飾履、著栗鼠皮飾履、著梟皮飾履。眾人忿怒、非難:「猶如

    享諸欲樂諸在家人。」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著獅子皮飾

    ……不得著梟皮飾履,著者墮惡作。」

    三(一)  時,世尊于早晨時,著下裳,持衣、?,為乞食入王舍城,與為隨從沙

    門一比丘俱。時,彼比丘跛行隨世尊後。時,有一優婆塞著數重履,見世尊從遠處

    來。見之脫履,詣世尊處。詣已,敬禮世尊後,至彼比丘處,至而敬禮彼比丘言:

187 (二)  「如何尊者跛足耶?」「我足受傷。」「請著履!」「止!世尊禁著數重履己

    〔世尊曰:〕「比丘!且受其履!」時,世尊依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

    許被棄之數重履。諸比丘!不得著新作數重履,著者墮惡作。」

    四(一)  爾時,世尊于露地不著履經行。諸長老比丘知:「師不著履經行。」故

    亦不著履經行。師不著履經行,長老比丘亦不著履經行,而六群比丘著履經行。少

    欲諸比丘忿怒、非難:「師不著履經行,長老比丘亦不著履經行,為何六群比丘著

    履經行耶?」

    (二)  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師……經行,六群比

    丘著履經行,真實耶?」「世尊!真實也。」佛世尊呵責:「諸比丘!師……經行,

    如何彼諸愚人著履經行耶?諸比丘!彼白衣在家人為工巧活命故,尚且尊重、恭敬、

    和順而住。

    (三)  諸比丘!若汝等如此于所善說法、律出家,于阿闍梨、阿闍梨等人;和尚、

    和尚等人,如不尊重、恭敬、和順而住,此未可也。諸比丘!如此者,使未信者不

    ……乃至…………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阿闍梨、阿闍梨等人;

    和尚、和尚等人,不著履經行時,不得著履經行,著經行者墮惡作。諸比丘!于園

    內不得著履,著者墮惡作。」

    五(一)  爾時,有一比丘患足胼胝病。〔餘諸比丘〕挽扶此比丘往大小便。世尊巡

188 迴臥處、座處時,見彼諸比丘挽扶此比丘往大小便,見而至彼諸比丘住處。至而言

    彼諸比丘曰:

        第五皮革犍度  二五一

<---------------------------------------------------------------------- ------>

        律藏大品      二五二

    (二)  「諸比丘!此比丘患何病耶?」「此具壽患足胼胝,我等挽扶彼往大小便。」

    時,世尊依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足痛、足傷,或患足胼胝病者,

    許著履。」

    六(一)  爾時,諸比丘不洗足而上?、上小?,污衣與臥具?座。彼等以此事白

    世尊,〔世尊曰:〕「諸比丘!當汝思念:『我將上?或小?』時,即許著履。」

    (二)  爾時,諸比丘夜分往布薩堂、集會場,于闇中足踏樹株、荊棘而痛。彼等

    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于園內許著履,持炬火、燈明與杖。」

    (三)  爾時,六群比丘夜分凌晨起身,穿木履于露地經行,出高聲、大聲、喧騷

    聲,說種種野論,〔謂:〕王論、盜賊論、大臣論、軍論、怖畏論、戰爭論、食論、

    飲論、衣服論、臥具論、華鬘論、香論、親族論、車乘論、村里論、聚落論、都城

    論、地方論、女人論、勇士論、街路論、池邊論、亡靈論、異論、世間譚、海譚、

    有、無如是譚論。如此彼等踏殺蟲類,且亂諸比丘禪定。

    (四)  少欲諸比丘忿怒、非難:「如何六群比丘夜分凌晨起身,穿木履于露地經

    行,出高聲……踏殺蟲類,且亂諸比丘禪定耶?」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六群比丘夜分凌晨起身,穿木履于露地經行出高聲……踏殺蟲類,

189 且亂諸比丘禪定,真實否?」「世尊!真實也。」……乃至……呵責、說法,告諸比

    丘曰:「諸比丘!不得著木履,著者墮惡作。」

    七(一)  爾時,世尊于隨意間住王舍城後,向波羅捺遊行,次第遊行到波羅捺。

    時,世尊住波羅捺仙人墮處鹿野苑。爾時,世尊已禁木履,六群比丘乃折多羅幼樹,

    著多羅葉履,彼多羅幼樹被折而枯。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折多羅幼

    樹,著多羅葉履耶?彼多羅幼樹被折而枯,諸沙門釋子害一根命也。」

    (二)  諸比丘聞彼眾人忿怒、非難。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六群比丘折多羅幼樹,著多羅葉履,彼多羅幼樹被折而枯,真實否?」「世尊!

    真實也。」佛世尊呵責:「諸比丘!如何彼諸愚人折多羅幼樹,著多羅葉履耶?多

    羅幼樹被折而枯。諸比丘!眾人思惟樹有生命。諸比丘!如此即令未信者不信……

    ……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著多羅葉履,著者墮惡作。」

    (三)  爾時,世尊禁著多羅葉履,六群比丘乃折幼竹,著竹葉履……〔參照第五

    皮革犍度七(一)一(二)〕……「諸比丘!不得著竹葉履,著者墮惡作。」

        第五皮革犍度  二五三

<---------------------------------------------------------------------- ------>

        律藏大品      二五四

    八(一)  爾時,世尊于隨意間住波羅捺後,向跋提遊行,次第遊行到跋提。時,

    世尊住跋提勝葉林。爾時,跋提諸比丘為莊嚴故,慣用種種履而住,〔謂:〕作草履,

190 令他作;作門叉(munja)草履,令他作;作波羅波草履,令他作;作漢陀羅草履,

    令他作;作迦摩羅草履,令他作;作褐履,令他作。捨棄教示、質問、增上戒、增

    上心、增上慧。

    (二)  少欲諸比丘忿怒、非難:「如何跋提諸比丘為莊嚴故,慣用種種履而住,

    〔謂:〕作草履,令他作……捨棄教示、質問、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耶?」時,

    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跋提諸比丘為莊嚴故,慣用種種履

    而住,〔謂:〕作草履,令他作……乃至……捨棄教示……增上慧,真實否?」「世

    尊!真實也。」佛世尊呵責:「諸比丘!如何彼諸比丘為莊嚴故,慣用種種履而住,

    〔謂:〕作草履,令他作……乃至……捨棄教示、質問、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

    耶?諸比丘!如此即令未信者不信……

    (三)  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著草履、不得著門叉草履、不

    得著波羅波草履、不得著漢陀羅草履、不得著迦摩羅草履、不得著毛履、不得著金

    所成履、不得著銀所成履、不得著摩尼所成履、不得著琉璃所成履、不得著水晶所

    成履、不得著?所成履、不得著?石所成履、不得著錫所成履、不得著鉛所成履、

    不得著銅鐵所成履,著者墮惡作。諸比丘!不得著可互用之履,著者墮惡作。諸比

    丘!許固定而不可互用三種履,〔謂〕:大便所之履、小便所之履、灑水所之履也。」

    九(一)  爾時,世尊于隨意間住跋提後,向舍?城遊行,次第遊行至舍?城。爾

191 時,世尊住舍?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六群比丘渡阿夷跋提河,捉牝牛角、捉耳、

    捉頸、捉垂肉、乘背,以染心而觸生支,沈殺牝犢。

    (二)  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渡河捉牝牛角……乃至……殺牝犢,

    猶如享諸欲樂諸在家人耶?」諸比丘聞彼眾人之忿怒、非難。時,彼諸比丘以此事

    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真實否?」「世尊!真實也。」……

    (三)  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捉牝牛角、不得捉耳、不得捉

    頸、不得捉垂肉、不得乘背,乘者墮惡作。諸比丘!不得以染心而觸生支,觸者墮

    偷蘭遮;不得殺牝犢,殺者應如法治之。」

    (四)  爾時,六群比丘乘車而往,或牽牝牛2,男子御之;或牽牡牛,女人御之。

        第五皮革犍度    二五五

<---------------------------------------------------------------------- ------>

        律藏大品        二五六

    眾人忿怒、非難:「猶恆河摩企河〔歡戲祭〕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不得乘車而往,乘往者墮惡作。」

    (一)  爾時,有一比丘于拘薩羅國往舍?城見世尊,途中生病。時,彼比丘

    離開道路,于一樹下坐。眾人見彼比丘言:「往何處耶?」「我往舍?城拜見世尊。」

    (二)  「我等俱往。」「我不能,我生病。」「請乘車乘。」「止!世尊禁乘車。」

    疑惑而不敢乘車乘。時,彼比丘至舍?城,以此事告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病者許乘車乘。」

    (三)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牝牛曳〔車〕耶?牡牛曳〔車〕耶?」彼等以此

192 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牡牛曳車、手挽車。」爾時,有一比丘因車乘

    搖動故而苦惱。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乘輿轎。」

    (四)  爾時,六群比丘用高廣大?,〔謂:〕 超大?3、獸像腳台臥椅、長山羊毛

    覆、文彩覆、白氈覆、繡花覆、滿綿覆、虎師像繡覆、毛面氈覆、毛裏氈覆、寶石

    綢覆、寶石絹覆、十六舞女舞蹈式覆、象覆、馬覆、車覆、羚羊皮覆、殊勝羚羊皮

    覆、天蓋、兩頭各具赤枕大?。眾人巡迴精舍,見而忿怒、非難:「猶如享諸欲樂

    諸在家人。」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五)  「諸比丘!不得用高廣大?,〔謂:〕超大?、獸像腳台臥椅、長山羊毛覆、

    文彩覆、白氈覆、繡花覆、滿綿覆、虎師像繡覆、毛面氈覆、毛裏氈覆、寶石綢覆、

    寶石絹覆、十六舞女舞蹈式覆、象覆、馬覆、車覆、羚羊皮覆、殊勝羚羊皮覆、天

    蓋、兩頭各具赤枕大?,用者墮惡作。」

    (六)  爾時,世尊禁用高廣大?,六群比丘乃用大獸皮,〔謂:〕獅子皮、虎皮、

    豹皮也。此等依?尺度裁製,依小?尺度裁製,敷于?內側,敷于?外側,敷于小

    ?內側,敷于小?外側。眾人巡迴精舍,見而忿怒、非難:「猶如享諸欲樂諸在家

    人。」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用大獸皮,〔謂:〕獅子皮、

    虎皮、豹皮,用者墮惡作。」

    (七)  爾時,世尊禁用大獸皮,六群比丘乃用牛皮,此等依?尺度裁製……敷小

    ?外側。有一惡比丘與一惡優婆塞親交。時,彼惡比丘于早晨著下裳,持衣、?

    至彼惡優婆塞家,至而坐于所設座上。時,彼惡優婆塞至彼惡比丘處,至而敬禮彼

193 惡比丘,坐于一面。

        第五皮革犍度    二五七

<---------------------------------------------------------------------- ------>

        律藏大品        二五八

    (八)  時,彼惡優婆塞有犢,幼麗、美妙,有彩如豹子。時,彼惡比丘一心凝視

    其犢。時,彼惡優婆塞言彼惡比丘曰:「如何一心凝視此犢耶?」「我欲此犢皮。」

    時,彼惡優婆塞殺彼犢,剝皮與彼惡比丘。時,彼惡比丘以僧伽梨衣覆其皮而去。

    (九)  時,彼牝牛惜念其犢,隨彼惡比丘後。諸比丘言:「如何此牝牛隨汝後耶?」

    「我亦不知此牝牛何故隨我後也。」其時,彼惡比丘僧伽梨衣塗血。諸比丘言:「汝

    如何用此僧伽梨衣耶?」時,彼惡比丘以此事告比丘等。「汝令行殺生耶?」「然!」

    少欲諸比丘忿怒、非難:「如何比丘令行殺生耶?世尊豈非以無數方便呵責殺生,

    讚歎不殺生耶?」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一  時,世尊由此因緣,于此時機,令集會比丘眾,問彼惡比丘:「比丘!

    汝令行殺生,真實否?」「世尊!真實也。」「愚人!如何汝令行殺生耶?愚人!我

    豈非以無數方便呵責殺生,讚歎不殺生耶?愚人!如此,即令未信者不信……。」

    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令行殺生,令行者應如法治之。諸比丘!

    不得用牛皮,用者墮惡作。諸比丘!不得用任何獸皮,用者墮惡作。」

194 一一(一)  爾時,眾人以獸皮覆蓋,以獸皮包卷?與小?,比丘等疑惑不敢坐。

    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在家人所作者許坐,但不得臥。」爾時,

    精舍以皮結紐,諸比丘疑慮不敢坐。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

    唯〔皮〕紐者許坐。」

    一二(一)  爾時,六群比丘著履入村邑。眾人忿怒、非難:「猶如享諸欲樂諸在

    家人。」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著履入村邑,入者墮惡作。」

    爾時,有一比丘生病,彼不著履,不能入村邑。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許病比丘著履入村邑。」

    一三(一)爾時,具壽摩訶迦旃延在阿槃提國拘留歡喜山曲中。爾時,優婆塞首

    樓那億耳4為具壽摩訶迦旃延侍者。時,優婆塞首樓那億耳至具壽摩訶迦旃延住處,

    至而敬禮具壽摩訶迦旃延,于一面坐。坐于一面已,優婆塞首樓那億耳言具壽摩訶

    迦旃延曰:「我知摩訶迦旃延所說之法。住家不易行一向圓滿、一向清淨、純白梵

    行。我欲由家出家,剃除鬚髮,著袈娑衣。摩訶迦旃延!令我出家!」

    (二)  「首樓那!乃至命終行一臥、一食梵行甚難也。首樓那!汝于是處作在家

    人,但以時節修諸佛所教一臥、一食梵行可耳!」時,優婆塞首樓那億耳出家志願

        第五皮革犍度    二五九

<---------------------------------------------------------------------- ------>

        律藏大品        二六

195 經止滅。但優婆塞首樓那億耳二次……優婆塞首樓那億耳乃至三次至具壽摩訶迦旃

    延住處……「摩訶迦旃延!令我出家!」時,具壽摩訶迦旃延令優婆塞首樓那億耳

    出家。爾時,阿槃提與南路比丘甚少。時,具壽摩訶迦旃延經三年艱難辛苦,由諸

    處令一群十比丘集會,授具壽首樓那具足戒。

    (三)  時,具壽首樓那住雨安居已,靜居宴默時心生思念:「我如是如是唯聞世

    尊,而未至現前拜見。若和尚允許,我願往拜見彼世尊、應供、等正覺。」時,具

    壽首樓那于傍晚時從宴默起,至具壽摩訶迦旃延住處。至而敬禮具壽摩訶迦旃延,

    坐于一面。于一面坐已,具壽首樓那言具壽摩訶迦旃延,曰:

    (四)  「我于此處靜居宴默,心生思念:『我如是如是唯聞世尊而未至現前拜見。

    若和尚允許,我願往拜見彼世尊、應供、等正覺。』故若和尚允許,我願往拜見彼

    世尊、應供、等正覺。」「首樓那!善哉!善哉!首樓那!汝往拜見彼世尊、應供、

    等正覺。

    (五)  首樓那!汝應拜見世尊,彼殊妙歡喜、根寂靜、意寂靜、得最上調伏寂靜,

    已調、已護、增益制御諸根之龍象。首樓那!汝以我名頭面禮世尊足,言:『我和

    尚是具壽摩訶迦旃延,頭面禮拜世尊足。』更言:『阿槃提與南路比丘甚少,經三

    年艱難辛苦由諸處令一群十比丘集會,得具足戒。願世尊許于阿槃提與南路,以少

    數眾授具足戒。

    (六)  于阿槃提與南路,地面因黑牛蹄踐踏而堅硬,願世尊許于阿槃提與南路著

196 數重履。于阿槃提與南路,人人尊重沐浴,以水淨之,願世尊許于阿槃提與南路屢

    屢沐浴。于阿槃提與南路以獸皮為敷具:羊皮、山羊皮、鹿皮是也。猶于中國伊羅

    5、摩羅具、摩奢如、氈陀,如此于阿槃提與南路亦以獸皮為敷具,〔即:〕羊皮、

    山羊皮、鹿皮是也。故願世尊許于阿槃提與南路以獸皮為敷具,〔即:〕羊皮、山羊

    皮、鹿皮是也。

    (七)  今眾人施衣與已往境界外之諸比丘,言:『此衣與某甲。』彼等還時,言:

    『某甲與汝衣。』彼等以墮尼薩耆,疑慮而不受。願世尊說衣法。」「唯!唯!」具

    壽首樓那應諾具壽摩訶迦旃延已,從座而起,敬禮具壽摩訶迦旃延,右繞而去。收

    納臥具?座,攜持衣、?,向舍?城而去。

    (八)  次第詣舍?國祇樹給孤獨園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時,世

       第五皮革犍度    二六一

<---------------------------------------------------------------------- ------>

       律藏大品        二六二

    尊告具壽阿難曰:「阿難!為此客比丘設臥具?座!」時,具壽阿難心知:「世尊

    命我曰:『阿難!為此客比丘設臥具?座。』世尊欲與此比丘俱住一精舍,世尊欲

    與具壽首樓那俱住一精舍。」乃于世尊所住精舍為具壽首樓那設臥具?座。

    (九)  時,世尊于露處過夜之多分後,而入精舍。具壽首樓那亦于露處過夜之多

    分後,而入精舍。時,世尊夜分凌晨起身,訪具壽首樓那曰:「比丘!應誦法,應

    辨法!」「唯!唯!」具壽首樓那應諾世尊,唱誦全八部品6。時,具壽首樓那唱誦已,

197 世尊甚為歡喜:「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善受持八部品、善作意、善思惟。

    汝音聲具足善美、分明、清亮而能述其義。比丘!汝幾臘耶?」「世尊!我一臘也。」

    (一  「比丘!汝如何如此遲緩耶?」「我見諸欲過患已久,但家事繁多,多應

    作,多事務也。」時,世尊了知此義,即于此時唱此頌曰:

                  見世間過患

                  無著了知法

                  聖者不欣惡

                  清淨者樂教

    (一一)  時,具壽首樓那心知:「世尊悅我,現在乃〔白〕我師所說時機。」從

    座而起,偏袒上衣,以頭面禮拜世尊足,白世尊言:「我和尚具壽摩訶迦旃延言禮

    世尊足,曰:『阿槃提與南路……請說衣法。』」時,世尊依此因緣,于此時機說法,

    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于阿槃提與南路比丘甚少,諸比丘!許于如此邊地集持律

    五人眾,以授具足戒。

    (一二)  此中邊地7如此:東方有名加將伽羅聚落,其外有摩訶沙羅,從此以外

    為邊地,從此以內為中國。東南有名薩拉瓦提河,從此以外為邊地,從此以內為中

    國。南方有名世達康名尼加聚落,從此以外為邊地,從此以內為中國。西方有名陀

    那之婆羅門村,從此以外為邊地,從此以內為中國。北方有名宇尸羅達奢山,從此

    以外為邊地,從此以內為中國。諸比丘!許于如此邊地集持律五人眾,以授具足戒。

    (一三)  諸比丘!于阿槃提與南路地面,為黑色牛蹄所踏而堅硬,諸比丘!許于

    一切邊地著數重履。諸比丘!于阿槃提與南路,人人尊重沐浴,以水淨之,諸比丘!

    許于一切邊地屢屢沐浴。諸比丘!于阿槃提與南路以獸皮為敷具〔謂:〕羊皮、山

198 羊皮、鹿皮是也。諸比丘!猶如于中國伊羅具、摩羅具、摩奢如、氈陀,如此于阿

        第五皮革犍度    二六三

<---------------------------------------------------------------------- ------>

        律藏大品        二六四

    槃提與南路亦以獸皮為敷具〔謂:〕羊皮、山羊皮、鹿皮是也。諸比丘!許于阿槃

    提與南路以獸皮為敷具〔謂:〕羊皮、山羊皮、鹿皮是也。諸比丘!于此處眾人施

    衣與已往境界外比丘,言:『 此衣與某甲。』諸比丘!許受納。尚未入手期間不入

    〔日〕數8也。」

        此犍度有六十三事。攝頌曰:

            摩竭國之王          以及首樓那

            及八萬之主          具壽娑竭陀

            于耆闍崛山          多示上人法

            出家及精勤          足傷琴一重

            輕黃赤茜黑          紅藍落葉色

            禁緣覆踵履          覆腳覆上腳

            以及滿綿履          沙雞翼乃至

            羊角作尖履          山羊角尖履

            蝎尾孔雀履          彩色獅子皮

            虎皮豹皮履          羚羊皮獺皮

            貓栗鼠皮履          及梟皮飾履

            足傷履胼胝          足不洗樹株

            喧騷多羅竹          草乃至們叉

            波羅漢陀羅          迦摩羅褐金

            銀摩尼琉璃          水晶??

            錫鉛銅牡牛          乘車與病者

            牡牛牽車輿          ?大獸皮

            牛皮惡比丘          在家人所作

            獸皮紐著履          入村邑病者

            摩訶迦旃延          以及首樓那

            讀誦八部品          五人具足戒

            乃至數重履          屢屢之沐浴

            許獸皮敷具          不入于日數

        第五皮革犍度    二六五

<---------------------------------------------------------------------- ------>

        律藏大品        二六六

    以上五許乃導師與首樓那長老者。

 

  1 「覆踵履」云云,以下列舉履之種類不明,今依原註而譯。

  2 「牽牝牛」云云,依原註譯,英譯則為「牝牛牽〔車〕中雜牡牛,牡牛牽〔車〕 中雜牝牛」,

    可參較。

  3 「超大?」云云,以下名稱一一不盡明了,今依照長部梵網經原註。

  4 「首樓那億耳」(Sona kutikanna)。于四分律謂唯「億耳」、五分律謂「沙門億耳」。日譯以

    前分音譯為同名異人譯例借用,今仍之。

  5 伊羅具等四語(eragu, moragu, majjhara, janta)為敷具名稱,實物不詳。英譯亦只列原語。

    四分律相當處所有「伊梨延陀」「耄羅」「耄耄羅」「氍氀」。

  6 「八部品」,英譯疑此或指「小部經典小經集經」第四品。五分律有「十六義品經」。

  7 「邊地」,以次出現地名不明。于四分律則以東方之白木調國、南方之靜善塔、西方之一師梨

    仙人種山、北方之柱國分界,分為邊地與中國。

  8 「不入數」,若未入手時即起算入手日數,則不合理,故未入手時期不計入也。參考捨墮一(〔漢

    譯南傳大藏經律藏一〕第二七六頁)。

 

199           第六  藥犍度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城祇樹給孤獨園。時,諸比丘患秋時病,飲粥吐出,

    進食物亦吐出,是故彼等枯瘦、粗醜、色惡、漸次形黃、身露脈結。世尊見彼諸比

    丘枯瘦、粗醜、色惡、漸次形黃、身露脈結。見而言具壽阿難曰:「阿難!如何今

    諸比丘枯瘦、粗醜……身露脈結耶?」「今諸比丘患秋時病,飲粥吐出,進食物亦吐

    出,因此彼等枯瘦、粗醜、色惡,漸次形黃,身露脈結。」

    (二)  時,世尊靜居宴默,心生思念:「今諸比丘患秋時病……乃至……身露脈

    結。我許諸比丘用何藥耶?此應為世間共許之藥,可資食但非大量食者也。」時,

    世尊心生思念:「有五種藥,〔謂:〕熟酥、生酥、油、蜜、糖。此等藥乃世間共許

    之藥,可資食但非大量食。我當許諸比丘如此五種藥,應于正時攝受,正時服用。」

    (三)  時,世尊于傍晚時,由宴默起,依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

200 我于此處靜居…………但非大量食者也。』諸比丘!時,我心生思念:『有五種

    ……乃至……我當許諸比丘如此五種藥,應于正時攝受,正時服用。』諸比丘!

        第六藥犍度    二六七

<---------------------------------------------------------------------- ------>

        律藏大品      二六八

    許彼五種藥于正時攝受,正時服用。」

    (四)  爾時,諸比丘正時攝受,正時服用彼五種藥。彼等于平常粗食而消化不良,

    況油性物耶?故彼等以患秋時病,與食物消化不良二因,而日益枯瘦、粗醜、色惡、

    漸次形黃、身露脈結。世尊見彼諸比丘日益……乃至……身露脈結。見而言具壽阿

    難曰:「阿難!如何今諸比丘日益枯瘦……乃至……身露脈結耶?」

    (五)  「今諸比丘,彼五種藥于正時……二因,而日益枯瘦、粗醜、色惡、漸次

    形黃、身露脈結。」時,世尊依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受彼五種藥,

    于正時、非時皆許服用。」

    二(一)  爾時,諸病比丘須脂藥。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

    服脂藥,〔謂:〕熊脂、魚脂、鱷脂、豬脂、驢脂,以正時受、正時煮、正時混合,

    與油共服用。

    (二)  諸比丘!若非時受、非時煮、非時混合,若以此服用者,墮三事惡作。諸

    比丘!若正時受、非時煮、非時混合而服用此者墮二事惡作。諸比丘!若正時受、

    正時煮、非時混合服用者墮惡作。諸比丘!若正時受、正時煮、正時混合,服用之

    者無罪。」

    三(一)  爾時,諸病比丘須用根藥。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

201 根藥,〔謂:〕姜黃、生薑、菖蒲、白菖蒲、麥冬、辛胡蓮、嗢尸羅、蘇子或其他根

    藥,于嚼食毋資于嚼食,于噉食毋資于噉食。許領受而儲至命終,應時服用,不應

    時而服用此者,墮惡作。」

    (二)  爾時,諸病比丘須用根藥粉末。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

    許用搗臼、磨石。」

    四(一)  爾時,諸病比丘須用澀藥。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

    澀藥,〔謂:〕荏婆澀、具達奢澀、婆迦瓦澀、那達摩羅澀,或其他澀藥,于嚼食毋

    資于嚼食,于噉食毋資取于噉食。許受而儲至命終,應時服用,不應時服用者,墮

    惡作。」

    五(一)  爾時,諸病比丘須用葉藥。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

    葉藥,〔謂:〕荏婆葉、具達奢葉、拔陀羅葉、蘇羅尸葉、迦婆尸迦葉或其他葉藥,

    于嚼食毋資于嚼食,于噉食毋資于噉食……乃至……

        第六藥犍度    二六九

<---------------------------------------------------------------------- ------>

        律藏大品      二七

    六(一)  爾時,諸病比丘須用果藥……乃至……「諸比丘!果藥,〔謂:〕伊蘭迦、

    摹撥、胡椒、柯子、川練、餘甘子、五達婆羅或其他果藥。于嚼食毋資于嚼食,于

    噉食毋資于噉食……乃至……

    七(一)  爾時,諸病比丘須樹脂藥……乃至……「諸比丘!樹脂藥,〔謂:〕濱具、

202 濱具樹脂、濱具尸婆提迦、達迦、達迦婆提、達迦胖離、薩周拉沙或其他樹脂藥。

    于嚼食毋資于嚼食……乃至……

    八(一)  爾時,諸病比丘須用靈藥……乃至……「諸比丘!鹽藥,〔謂:〕海鹽、

    黑鹽、岩鹽、廚鹽、赤鹽或其他鹽藥。于嚼食毋資于嚼食,于噉食毋資于噉食,許

    受儲至命終,應時服用,不應時服用者,墮惡作。」

    九(一)  爾時,具壽阿難之和尚具壽毘羅吒獅子患疥癬。因黃水固著彼衣、身,

    諸比丘以水濕此使離之。世尊巡迴臥處、座處,見彼諸比丘以水濕使離彼衣。見而

    至彼諸比丘住處,言彼諸比丘曰:「諸比丘!此比丘患何病耶?」「此具壽患疥癬,

    為黃水固著彼衣、身,我等以水濕此使離之。」

    (二)  時,世尊由此因緣而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患庠、疔、膿、疥,

    于身有惡臭者,許用粉藥,無病者用牛糞、粘土、顏料。諸比丘!許用臼與杵。」

    (一)  爾時,諸病比丘須用過篩粉藥……乃至……「諸比丘!許用篩。」須

    用細軟……乃至……「諸比丘!許布篩。」

    (二)  爾時,一比丘患非人病。阿闍梨、和尚雖看護彼,亦不能癒。彼往屠豬場

203 食生肉、飲生血,彼之非人病癒矣。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患

    非人病時,許用生肉、生血。」

    一一(一)  爾時,一比丘患眼疾,諸比丘扶彼比丘往大便、小便。世尊巡迴臥處、

    座處,見彼諸比丘扶彼比丘往大便、小便。見而至彼諸比丘住處,言彼諸比丘曰:

    「諸比丘!此比丘有何病耶?」

    (二)  「此具壽患眼疾,我等扶彼往大便、小便。」時,世尊依此因緣而說法,

    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許塗藥,〔謂:〕 黑塗藥、礬塗藥、長石塗藥、紅土子、煤

    ?。」須用塗藥混合香料……乃至……「諸比丘!許用旃檀、零凌香、隨時檀、達

    子香、蘇子。」

    一二(一)  爾時,諸比丘以小?、小皿置細末塗藥,蒙上草粉、細塵……「諸比

        第六藥犍度    二七一

<---------------------------------------------------------------------- ------>

        律藏大品      二七二

    丘!許用塗藥筐。」爾時,六群比丘用種種塗藥筐,金製、銀製。眾人忿怒、非難:

    「猶如享諸欲樂諸在家人。」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用種

    種塗藥筐,用者墮惡作。諸比丘!許用骨製、角製、葦製、竹製、木製、樹脂製、

    果製、銅製、劫貝製1者。」

    (二)  爾時,塗藥筐無蓋,蒙上草粉、細塵……乃至……「諸比丘!許用蓋。」

    蓋落。「諸比丘!許用線縛,結于塗藥筐。」塗藥筐倒,蓋開藥落。「諸比丘!許用

    線縫。」

    (三)  爾時,諸比丘以指塗抹。使眼痛……乃至……「諸比丘!許用塗藥篦。」

204 爾時,六群比丘用種種塗藥篦,金製、銀製。眾人忿怒、非難:「猶如享諸欲樂諸

    在家人。」……乃至……「諸比丘!不得用種種塗藥篦,用者墮惡作。諸比丘!許

    用骨製……乃至……劫貝所製者。」

    (四)  爾時,塗藥篦落地而變粗糙……乃至……「諸比丘!許用篦筐。」爾時,

    諸比丘手持塗藥筐、塗藥篦……乃至……「諸比丘!許用塗藥筐袋。」無肩紐……

    乃至……「諸比丘!許用肩紐、纏線。」

    一三(一)  爾時,具壽畢鄰陀婆蹉頭熱……乃至……「諸比丘!許用油〔塗〕頭。」

    不癒……乃至……「諸比丘!許灌鼻。」由鼻流出……乃至……「諸比丘!許用灌

    鼻筒。」爾時,六群比丘用種種灌鼻筒,金製、銀製。眾人忿怒、非難:「猶如享

    諸欲樂諸在家人。」〔……乃至……〕「諸比丘!不得用種種灌鼻筒,用者墮惡作。

    諸比丘!許用骨製……乃至……劫貝所製者。」

    (二)  灌鼻不得平均。「諸比丘!許用一對灌鼻筒。」不癒。「諸比丘!許吸?。」

    塗于燈心而吸。喉燒焦……乃至……「諸比丘!許用?筒。」爾時,六群比丘用種

    ?……乃至……許用劫貝所製者。爾時,?筒無蓋。蟲入……乃至……「諸比

    丘!許用蓋。」爾時,諸比丘手持?管。「諸比丘!許用袋。」一面磨擦……乃至……

    「諸比丘!許用一對袋。」無肩紐……乃至……「諸比丘!許用肩紐、纏線。」

205 一四(一)  爾時,具壽畢鄰陀婆蹉腹痛。諸醫師言:「應煮油。」「諸比丘!許煮

    油。」煮油須用酒混之。「諸比丘!煮油許混酒。」爾時,六群比丘煮油混酒過多,

    飲而醉。「諸比丘!不得飲混過多酒之油,飲者應如法治。諸比丘!若煮油令不知酒

    之色、香、味者,如此時許飲混酒之油。」

        第六藥犍度    二七三

<---------------------------------------------------------------------- ------>

        律藏大品      二七四

    (二)  爾時,諸比丘處有甚多混合過多酒份所煮之油。時,諸比丘心生思念:「混

    合過多酒份之油,應如何為之耶?」「諸比丘!許用于塗藥。」時,具壽畢鄰陀婆蹉

    處,煮甚多油,而無盛油容器。「諸比丘!許用三種壺,〔謂:〕銅壺、木壺、果壺。」

    (三)  爾時,具壽畢鄰陀婆蹉肢痛。「諸比丘!許用發汗法。」不癒。「諸比丘!

    許用腌法。」不癒。「諸比丘!許用大發汗法。」不癒。「諸比丘!許用熱湯藥。」

    不癒。「諸比丘!許用浴室。」

    (四)  爾時,具壽畢鄰陀婆蹉關節痛。「諸比丘!許用出血。」不癒。「諸比丘!

    許用角取壞血。」爾時,具壽畢鄰陀婆蹉足破裂。「諸比丘!許用塗足藥。」不癒。

    「諸比丘!許用足油。」爾時,有一比丘患瘡。「諸比丘!許用刀。」須用澀水。「諸

    比丘!許用澀水。」須用胡麻膏。「諸比丘!許用胡麻膏。」

    (五)  須用敷著布。「諸比丘!許用敷著布。」須用繃帶。「諸比丘!許用繃帶。」

206 瘡痒。「諸比丘!許用芥子粉撒之。」瘡爛。「諸比丘!許燻。」瘡肉隆起。「諸比丘!

    許用靈片斷〔腐〕。」瘡不癒合。「諸比丘!許用瘡油。」油流出,彼等以此事白世

    尊,〔世尊曰:〕「諸比丘!許用亞麻布治療〔其他〕一切瘡。」

    (六)  爾時,有一比丘被蛇咬。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可與

    四種污物,即:屎、尿、灰、粘土。」時,諸比丘心生思念:「〔此等〕不應受耶?

    或應受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有施與者,即受之;若

    無施與者,許自取用之。」爾時,有一比丘飲毒。「諸比丘!許令飲尿。」時,諸比

    丘心生思念:「〔此〕不應受耶?或應受耶?」「諸比丘!若作者自受時,受已成,

    不須復受。」

    (七)  爾時,有一比丘因毒藥而病。「諸比丘!許令飲〔著犁〕畦土煎汁。」爾時,

    有一比丘便秘。「諸比丘!許令飲炒〔米〕灰汁。」爾時,有一比丘患黃疸病。「諸

    比丘!許令飲〔浸〕〔牛〕溲之呵利勒〔汁〕。」爾時,有一比丘患皮膚病。「諸比丘!

    許塗用香料。」爾時,有一比丘身體液多。「諸比丘!許飲用吐下藥。」須用澄明稀

    粥。「諸比丘!許用澄明稀粥。」須用天然豆汁。「諸比丘!許用天然豆汁。」須用

    人工處理與天然〔豆汁〕。「諸比丘!許用人工處理與天然〔豆汁〕。」須用肉汁。「諸

    比丘!許用肉汁。」

    一五(一)爾時,具壽畢鄰陀婆蹉欲于王舍城邊清掃山崖作窟室。時,摩竭國洗

        第六藥犍度    二七五

<---------------------------------------------------------------------- ------>

        律藏大品      二七六

207 尼瓶沙王至具壽畢鄰陀婆蹉住處,至而敬禮具壽畢鄰陀婆蹉,坐于一面。坐一面已,

    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言具壽畢鄰陀婆蹉曰:「長老何所為耶?」「大王!清掃山崖,欲

    作窟窒。」「尊者須用守園人耶?」「大王!世尊不許用守園人。」「若爾,白世尊後,

    報我!」「唯!唯!大王! 」具壽畢鄰陀婆蹉答摩竭國洗尼瓶沙王。

    (二)  時,具壽畢鄰陀婆蹉說法、教示、勸導、獎勵,使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慶喜。

    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聞具壽畢鄰陀婆蹉說法、教示、勸導、獎勵、慶喜已,從座

    而起,敬禮具壽畢鄰陀婆蹉,右繞而去。時,具壽畢鄰陀婆蹉遣使白世尊曰:「摩

    竭國洗尼瓶沙王欲施與守園人,應如何為之耶?」時,世尊依此因緣說法,告諸比

    丘曰:「諸比丘!許〔受〕守園人。」

    (三)  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至具壽畢鄰陀婆蹉住處,至而敬禮具壽畢鄰陀婆蹉,坐

    于一面。坐一面已,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言具壽畢鄰陀婆蹉曰:「世尊許用守園人否?」

    「許!大王!」「若爾,我施守園人與尊者。」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雖約定〔施〕

    守園人于具壽畢鄰陀婆蹉,但忘之矣。久後憶念,告一事務大臣曰:「我約〔施〕

    守園人于尊者,施與守園人耶?」「大王!未施守園人于尊者。」「是今日前幾日事

    耶?」

    (四)  時,彼大臣將日數告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曰;「大王!五百日也。」「若爾!

    施與尊者五百守園人。」「唯!唯!大王!」彼大臣應諾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施與具

208 壽畢鄰陀婆蹉五百守園人。因此而成一村邑,故此稱守園人村,亦名畢鄰陀村。爾

    時,具壽畢鄰陀婆蹉依此村而住。時,具壽畢鄰陀婆蹉于早晨著下裳,持衣、?

    為乞食而入畢鄰陀村。

    (五)  爾時,是村行祭禮,諸童女飾身,著華鬘而遊戲。時,具壽畢鄰陀婆蹉順

    次乞食往畢鄰陀村,到一守園人住處,坐所設座。爾時,彼守園人之妻有女,見他

    諸童女飾身,著華鬘遊戲,而號泣言:「與我華鬘!與我華鬘!」時,具壽畢鄰陀

    婆蹉言彼守園人之妻曰:「何故此童女號泣耶?」「見他諸童女身飾著華鬘遊戲,故

    此童女號泣而言:『與我華鬘!與我華鬘!』我等貧困者,何處得華鬘?何處得莊

    嚴?」

    (六)  時,具壽畢鄰陀婆蹉取一草輪2,言彼守園人之妻曰:「將此草輪置彼童

    女頭上。」時,彼守園人妻以彼草輪置于彼童女頭上,即成為金華鬘,端麗、可樂、

        第六藥犍度    二七七

<---------------------------------------------------------------------- ------>

        律藏大品      二七八

    殊妙,如此金華鬘即王之後宮亦未曾有。眾人告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曰:「大王!某

    甲守園人家有金華鬘,端麗、可樂、殊妙,如此金華鬘即大王後宮亦未曾有。彼貧

    困者從何處而得耶?必由竊盜而得也。」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令縛彼守園人一族。

    (七)  復次,具壽畢鄰陀婆蹉于早晨著下裳,持衣、?,為乞食入畢鄰陀村。于

    畢鄰陀村順次乞食而至彼守園人住處,至而問近鄰之人曰:「彼守園人一族往何處

    耶?」「彼因金華鬘故為王所縛矣!」時,具壽畢鄰陀婆蹉至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住處,

    至已,于設座而坐。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至具壽畢鄰陀婆蹉坐處,至而敬禮具壽

209 畢鄰陀婆蹉,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具壽畢鄰陀婆蹉言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曰:

    (八)  「大王!何故令縛守園人之一族耶?」「彼守園人家有金華鬘,端麗、可樂、

    殊妙,如此金華鬘即我後宮亦未曾有。彼貧困者從何處得耶?必竊盜而得也。」時,

    具壽畢鄰陀婆蹉觀想將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宮殿變成金色時,此一切皆成金製。「大

    王!汝有如此多金,從何處得耶?」「我了知矣!此尊者神通威力也。」如是令釋彼

    守園人。

    (九)  尊者畢鄰陀婆蹉于王與其眾會,示現神通、神變上人法,眾人歡喜信仰,

    持來五種藥與具壽畢鄰陀婆蹉,〔謂:〕熟酥、生酥、油、蜜、糖。而具壽畢鄰陀婆

    蹉本得五種藥,乃隨而與其徒眾。彼徒眾驕奢,隨得藏滿甕、瓶,盛滿漉水器、囊

    而懸掛于門窗,但此等物互相粘著,被鼠散亂于精舍。眾人巡迴精舍時,見而忿怒、

    非難:「諸沙門釋子內藏財物,猶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

    (一  諸比丘聞彼眾人忿怒、非難。少欲諸比丘忿怒、非難︰「如何諸比丘欲

    如此驕奢!」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諸比丘欲如此驕

    奢真實耶?」「世尊!真實也。」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病比丘應服藥物,〔謂:〕

    熟酥、生酥、油、蜜、糖等限儲七日,必須受用。過此者,應如法治之3。」

                                            ----藥法誦品〔終〕----

210 一六(一)  爾時,世尊于隨意間住舍?城後,向王舍城遊行。具壽疑離越4于途

    中至製糖廠,見粉或炭投于糖中。見而〔念:〕「混合食物沙糖不相應,非時食糖亦

    不相應。」而懷疑懼,與其徒眾俱不食糖。又聽從彼等之人亦不食糖。彼等以此事

    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為何將粉或炭加于糖中耶?」「世尊!為使之堅硬。」

    「諸比丘!若為使之堅硬,以粉或炭加于糖中而屬于糖者,諸比丘!則許隨所好而

        第六藥犍度    二七九

<---------------------------------------------------------------------- ------>

        律藏大品      二八

    食糖。」

    (二)  具壽疑離越于途中,見糞堆上長豆。見而〔念:〕「豆不相應,豆熟生長故。」

    而懷疑懼,與其徒眾俱不食豆。又聽從彼等者亦不食豆。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豆熟而生長,諸比丘!但許隨所好而食豆。」

    (三)  爾時,有一比丘腹痛,彼飲鹽酸粥而其腹痛止。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于病者以鹽酸粥,無病者以之混合水為飲料,皆許飲用。」

    一七(一)  時,世尊順次遊行到王舍城,于此,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

    爾時,世尊腹痛。時,具壽阿難以前世尊腹痛時,曾用三辛粥而治癒,而自調胡麻、

    米、豆,藏于屋內煮之,奉世尊曰:「世尊!請飲三辛粥。」

    (二)  如來或知而問,或知而不問;知時而問,或知時不問;如來有義而問,無

    義不問;如來即毀無義之橋也。佛世尊依二相問諸比丘,〔謂:〕說法與為聲聞定學

211 處。時,世尊問具壽阿難:「阿難!此粥從何處得耶?」時,具壽阿難以彼義白世

    尊。

    (三)  佛世尊呵責:「阿難!不相合、不隨順、不相稱、非沙門之法、不相應、

    非事也。阿難!汝如何欲如此驕奢耶?阿難!藏于屋內者不相應也,煮于屋內亦不

    相應,自煮亦不相應。阿難!如此者令未信者不信〔……乃至……〕」呵責、說法,

    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藏于屋內,煮于屋外,自煮者不得食,食者墮惡作。

    (四)  諸比丘!若藏于屋內,煮于屋內,自煮而食之者,墮三事惡作。諸比丘!

    若藏于屋內,煮于屋內,他人煮而食者,墮二事惡作。諸比丘!若藏于屋內,煮于

    屋外,自煮而食者,墮二事惡作。

    (五)  諸比丘!若藏于屋外,煮于屋內,自煮而食者,墮二事惡作。諸比丘!若

    藏于屋內,煮于屋外,他人煮而食之者,墮惡作。諸比丘!若藏于屋外,煮于屋內,

    他人煮而食之者,墮惡作。諸比丘!若藏于屋外,煮于屋外,自煮而食之者,墮惡

    作。諸比丘!若藏于屋外,煮于屋外,他人煮而食之者,無罪。」

    (六)  爾時,以世尊禁止自煮,諸比丘于更煮疑懼。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許更煮。」

    (七)  爾時,王舍城飢饉,眾人將鹽、油、米、嚼食持來〔僧〕園。諸比丘將此

    等物藏于屋外,或為害蟲、害獸所食,或為盜賊取去。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第六藥犍度    二八一

<---------------------------------------------------------------------- ------>

         律藏大品      二八二

    「諸比丘!許藏屋內。」藏于屋內,煮于屋外,殘食行者5圍繞,諸比丘于不安中

    進食。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于屋內煮。」飢饉時,施者取

212 多,與諸比丘者少。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自煮。諸比丘!

    許藏于屋內,煮于屋內,自煮。」

    (八)  爾時,有多數比丘于迦尸國住雨安居後,往王舍城拜見世尊,于途中不得

    滿足所需粗、妙食,有甚多嚼食即是果實,而無施與者。時,彼諸比丘呈疲勞相,

    詣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佛世尊與諸客比丘

    俱相致候,乃是常法。時,世尊言彼諸比丘曰:「諸比丘!堪忍否?滿足否?來途

    中不極疲耶?諸比丘!汝等從何處來耶?」

    (九)  「世尊!滿足。我等于迦尸國住雨安居後,來王舍城拜見世尊,于途中不

    得滿足,極需粗、妙食,有甚多嚼食即是果實,而無施與者,故我等呈疲勞相,行

    路而來。」時,世尊依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于有嚼食之果實而無

    施與者處,許人自取持。于見施者,許受置地上果實而食。諸比丘!許受所拾〔果

    實〕。」

    一八(一)  爾時,有一婆羅門得新胡麻、新蜜。時,彼婆羅門心生思念:「我當

    將此新胡麻、新蜜,施與佛為上首諸比丘等。」時,彼婆羅門詣世尊住處。詣而與

    世尊俱相致候,交談歡慶、感銘之言,而立于一面。立于一面已,彼婆羅門白世尊

213 言:「瞿曇!明日與比丘眾俱受我食。」世尊默然而許。時,彼婆羅門知世尊許諾

    而離去。

    (二)  時,彼婆羅門是夜過後,調殊妙嚼食、噉食,而白世尊食時言:「瞿曇!

    時至也,食已備。」時,世尊于早晨時著下裳,持衣、?,到彼婆羅門住處,到而

    與比丘眾坐于所設座上。時,彼婆羅門手捧殊妙嚼食、噉食,以奉佛為上首比丘眾,

    皆令飽滿,以至示謝。見世尊食已,洗?與手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時,世尊說法、

    教示、勸導、獎勵彼婆羅門,使之慶喜,離座而去。

    (三)  時,世尊離去未久,彼婆羅門心生思念:「我請佛為上首比丘眾為施新胡

    麻及新蜜,但我忘失施與此等。我當盛新胡麻、新蜜,于甕、于瓶,運至〔僧〕園。」

    時,彼婆羅門令盛胡麻、新蜜于甕與瓶而運至〔僧〕園,詣世尊住處。詣而立于一

    面。立于一面已,彼婆羅門白世尊言:

        第六藥犍度    二八三

<---------------------------------------------------------------------- ------>

        律藏大品      二八四

    (四)  「瞿曇!我請佛為上首比丘眾,為施新胡麻及新蜜也,但我忘失施此等。

    瞿曇!受我供奉新胡麻及新蜜。」「婆羅門!若爾,即施與諸比丘。」其時飢饉,供

    奉微小,而諸比丘體諒謝絕。〔今〕一切僧伽皆受供奉,諸比丘疑懼而未受。「諸比

    丘!受之,食之。諸比丘!許于食已、謝已,受用彼自〔施食者〕處實來,而非殘

    食者。」

    一九(一)  爾時,有歸依具壽跋難陀釋子一家族,為僧伽送嚼食,言:「應示跋

214 難陀後,施與僧伽。」爾時,具壽跋難陀釋子為乞食而入村里。時,彼諸人往〔僧〕

    園,問諸比丘曰:「跋難陀在何處耶?」「具壽跋難陀釋子為乞食而入村里矣。」「此

    嚼食應示跋難陀後,施與僧伽。」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爾,

    受而置之以待跋難陀歸來!」

    (二)  時,具壽跋難陀釋子食前訪問諸家,是日日中歸來。然以爾時飢饉,供奉

    微小,而諸比丘體諒謝絕。〔今〕一切僧伽皆受供奉,諸比丘疑懼而不受。〔世尊曰:〕

    「諸比丘!受之,食之。諸比丘!許于食已、謝已,受用食時以前所受,而非殘食

    者。」

    (一)  爾時,世尊于隨意間住王舍城後,向舍?城遊行,順次遊行至舍?城。

    時,世尊住舍?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具壽舍利弗患熱病。時,具壽摩訶目犍連

    至具壽舍利弗住處,至而言具壽舍利弗,曰:「舍利弗!汝前患熱病時,依何而治

    耶?」「依蓮藕、蓮根也。」時,具壽摩訶目犍連譬如力士伸其屈腕、屈其伸腕然,

    乃亦如此〔迅〕沒于祇樹林,現于曼陀祇尼蓮池岸。

    (二)  有象見具壽摩訶目犍連由遠處來。見而言具壽摩訶目犍連,曰:「摩訶目

    犍連!來!摩訶目犍連!善來!何所需耶?我應以何施與之耶?」「蓮藕、蓮根也己

    時,彼象命一象言:「施與尊者所需之蓮藕、蓮根。」時,彼象潛入曼陀祇尼蓮池,

215 以長鼻拔蓮藕、蓮根,淨洗而束之,至具壽摩訶目犍連住處。

    (三)  時,具壽摩訶目犍連譬如力士伸其屈腕、屈其伸腕,乃亦如此〔迅〕沒于

    曼陀祇尼蓮池岸,現于祇樹林。彼象亦沒于曼陀祇尼蓮池岸,現于祇樹林。時,彼

    以蓮藕、蓮根呈送具壽摩訶目犍連,而沒于祇樹林,現于曼陀祇尼蓮池岸。時,具

    壽摩訶目犍連以蓮藕、蓮根,與具壽舍利弗。時,具壽舍利弗食蓮藕、蓮根,熱病

    乃癒。而尚多蓮藕、蓮根餘存焉。

        第六藥犍度    二八五

<---------------------------------------------------------------------- ------>

        律藏大品      二八六

    (四)  然以爾時飢饉,供奉微小,而諸比丘體諒謝絕。〔今〕僧伽皆受供奉,諸比 

    丘疑懼而不受〔彼蓮藕、蓮根〕。「諸比丘!受之,食之。諸比丘!許食已、謝已,

    受用林中所生,池中所生,而非殘食者。」

    二一(一)  爾時,舍?城嚼食果實充足,但無施者,諸比丘疑懼而不食果實。彼

    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無種子或已去種子果實,雖無施者亦許受

    用。」

    二二(一)  爾時,世尊于隨意間住舍?城後,向王舍城遊行,順次遊行到王舍城。

    于此,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爾時,有一比丘患痔病,醫師阿迦沙噶嗒施

    刀。時,世尊巡迴臥處、座處,到彼比丘精舍。

    (二)  醫師阿迦沙噶嗒見世尊從遠方來,見而白世尊言:「瞿曇!來!觀此比丘

216 大便道,如大蜥蜴口然。」時,世尊心念:「此愚人愚弄我。」默然而還,依此因

    緣集會比丘眾,問諸比丘曰:「諸比丘!此精舍有病比丘否?」「世尊!此處有。」

    「諸比丘!彼比丘患何病耶?」「彼具壽患痔病,醫師阿迦沙噶嗒曾施刀。」

    (三)  佛世尊呵責曰:「諸比丘!彼愚人之〔所為〕不相合、不隨順、不相稱、

    非沙門法、不相應、非事。諸比丘!如何彼愚人于密處施刀耶?諸比丘!密處皮膚

    柔軟,傷既難治,刀亦難施。諸比丘!如此令未信者不信……。」乃呵責、說法,

    告比丘等曰:「諸比丘!于密處不得用刀,用者墮偷蘭遮。」

    (四)  爾時,六群比丘心念:「世尊禁止刀法。」而行灌腸。少欲諸比丘忿怒、

    非難:「如何六群比丘行灌腸耶?」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六群比丘行灌腸,真實否?」「世尊!真實也。」乃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密處周圍二指處,不得行刀法或灌腸,行者墮偷蘭遮。」

    二三(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王舍城後,向波羅捺國遊行,順次遊行到波羅捺

    國。于此世尊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其時波羅捺國有優婆塞蘇卑與優婆夷蘇

    卑,皆有信心,而為施者、侍者,歸依僧伽。時,優婆夷蘇卑往諸〔僧〕園,由精

    舍到精舍,由房舍到房舍,問諸比丘:「誰患病耶?應為誰持何物來耶?」

217 (二)  爾時,有一比丘服吐下藥。時,彼比丘言優婆夷蘇卑曰:「我服吐下藥,

    我須肉味。」答言:「善!當持來。」而往家命侍者言:「往視有存肉否?」「唯!

    唯!」彼人應諾優婆夷蘇卑,巡遊波羅捺到處不見存肉。時,彼人到優婆夷蘇卑住

        第六藥犍度    二八七

<---------------------------------------------------------------------- ------>

        律藏大品      二八八

    處。到而言優婆夷蘇卑曰:「已無存肉,今日不殺也。」

    (三)  時,優婆夷蘇卑心生思念:「若彼病比丘不得肉味則或加病或喪命也。我

    已應諾,若不持往,不相應也。」如是持利刀割髁肉與婢言:「調理此肉,施與某

    精舍病比丘。彼若問我時,答曰有病。」如是以上衣裹脾入後室而臥于?

    (四)  時,優婆塞蘇卑歸家問婢曰:「蘇卑在何處耶?」「彼女臥于後室。」時,

    優婆塞蘇卑到優婆夷蘇卑住處,到而言優婆夷蘇卑曰:「何故而臥耶?」「我有病。」

    「汝有何病耶?」時,優婆夷蘇卑以彼事告優婆塞蘇卑。時,優婆塞蘇卑言:「希

    有哉!未曾有哉!此蘇卑有信心、有淨心,乃至棄捨己肉。此女又有何他物不能施

    耶?」歡喜踴躍,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五)  坐于一面已,優婆塞蘇卑白世尊言:「世尊!明日請比丘眾俱受我食。」

    世尊默然而許之。時,優婆塞蘇卑知世尊已許,即從座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時,優婆塞蘇卑于是夜過後,調殊妙嚼食、噉食,白世尊曰:「時到,已調食。」

218 時,世尊于早晨著下裳,持?、衣,到優婆塞蘇卑住處。到而與諸比丘俱坐于所設

    座上。

    (六)  時,優婆塞蘇卑詣世尊在處,詣而敬禮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時,世

    尊言優婆塞蘇卑曰:「蘇卑在何處耶?」「世尊!有病。」「若爾!令前來!」「世尊!

    不能。」「若爾!抱來。」時,優婆塞蘇卑抱優婆夷蘇卑來。彼女見世尊時,大傷即

    癒,皮膚長成,身毛已生。

    (七)  時,優婆塞蘇卑、優婆夷蘇卑言:「希有哉!未曾有哉!如來有大神變、

    有大威力。一見世尊,大傷即癒,皮膚長成,身毛已生。」歡喜踴躍,手捧殊妙嚼

    食、噉食奉以佛為上首比丘眾令飽滿至示謝。見世尊食已,洗?與手已,乃坐于一

    面。時,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優婆塞蘇卑、優婆夷蘇卑,令彼慶喜,即從

    座起離去。

    (八)  時,世尊依此因緣,于此時機,令集會比丘眾,問諸比丘:「諸比丘!誰

    向優婆夷蘇卑乞肉耶?」如此說時,彼比丘白世尊言:「我向優婆夷蘇卑乞肉。」

    「比丘!持來耶?」「世尊!持來!」「比丘!汝食耶?」「世尊!我食矣!」「比丘!

    汝觀察否?」「世尊!我未觀察。」

    (九)  佛世尊呵責曰:「愚人!汝如何不觀察而食肉耶?愚人!汝食人肉也。愚

        第六藥犍度    二八九

<---------------------------------------------------------------------- ------>

        律藏大品      二九

    人!如此令未信者不信〔……乃至……〕。」呵責而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

    有具信心、具淨心之人,彼等捨棄己肉。諸比丘!不得食人肉,食者墮偷蘭遮。諸

    比丘!不觀察不得食肉,食者墮惡作。」

219 (一  爾時,王之象死。時當飢饉,眾人食象肉,以象肉與往乞食之諸比丘,

    諸比丘食象肉。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食象肉耶?象乃王〔兵〕眾,

    若王了知,應不悅彼等。」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食象肉,

    食者墮惡作。」

    (一一)  爾時,王之馬死。時當飢饉,眾人食馬肉,以馬肉與往乞食之諸比丘,

    諸比丘食馬肉。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食馬肉耶?馬乃王之〔兵〕眾,

    若王了知,應不悅彼等。」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食馬肉,

    食者墮惡作。」

    (一二)  爾時,正當飢饉,眾人食狗肉,以狗肉與往乞食之諸比丘,諸比丘食狗

    肉。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食狗肉耶?狗乃可惡嫌厭者也。」彼等以

    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食狗肉,食者墮惡作。」

    (一三)  爾時,正當飢饉,眾人食蛇肉,以蛇肉與往乞食之諸比丘,諸比丘食蛇

    肉。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食蛇肉耶?蛇乃可惡嫌厭者也。」又蘇拔

    沙龍王6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已,蘇拔沙龍王白世尊

    言:「龍有無信心、無淨心者,彼等以傷害諸比丘。善哉!不得令諸尊者食蛇肉。」

    時,世尊說法、教示蘇拔沙龍王……乃至……右繞離去。時,世尊依此因緣說法,

220 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食蛇肉,食者墮惡作。」

    (一四)  爾時,諸獵夫殺獅子而食其肉,以獅子肉與往乞食之諸比丘。諸比丘食

    獅子肉,住于林中,獅子循獅子肉香而襲諸比丘。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不得食獅子肉,食者墮惡作。」

    (一五)  爾時,諸獵夫殺虎〔……乃至……〕殺豹〔……乃至……〕殺熊〔……

    乃至……〕殺鬣狗,而食其肉,以虎〔 ……乃至〕鬣狗肉與乞食之諸比丘。諸比丘

    食虎……乃至〕鬣狗肉,住于林中,虎〔……乃至〕鬣狗循虎〔……乃至〕鬣狗

    肉香而襲諸比丘。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食虎……乃至〕

    鬣狗肉,食者墮惡作。」

        第六藥犍度    二九一

<---------------------------------------------------------------------- ------>

        律藏大品      二九二

    二四(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波羅捺國後,向阿那伽賓頭國遊行,與大比丘眾

    一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地方眾人多以車載鹽、油、米、嚼食,隨佛為上首比丘

    眾後,曰:「若當班者,即應設食。」又有五百食殘食者。時,世尊順次遊行到阿

    那伽賓頭國。

    (二)  時,有一未曾當班婆羅門,心生思念:「〔謂:〕『若當班者,即應設食。』

    隨佛為上首比丘眾以來,已過二月而未輪班。我乃單身,棄多家事。我當觀察食堂,

    調理食堂所無者。」時,彼婆羅門觀察食堂,無有二種,〔謂〕:粥與蜜丸也。

    (三)  時,彼婆羅門到具壽阿難住處,到而言具壽阿難:「阿難!今,我未輪班,

221 心生思念〔謂:〕『若當班者,即應設食。隨佛為上首比丘眾以來,已過二月而未輪

    班。我乃單身,棄多家事。我當觀察食堂,調理食堂所無者。』阿難!我觀察食堂,

    無有二種,〔謂:〕粥與蜜丸也。阿難!我若調粥與蜜丸時,瞿曇能受否?」「婆羅

    門!若爾,我往問世尊。」

    (四)  時,具壽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阿難!若爾令調。」〔阿難言彼

    婆羅門曰:〕「婆羅門!若爾調之。」時,彼婆羅門于是夜過後,乃調甚多粥與蜜丸

    供奉世尊曰:「瞿曇!請受我粥與蜜丸。」「婆羅門!若爾,施與諸比丘。」諸比丘

    疑懼不敢受。〔世尊曰:〕「諸比丘!受之,食之。」時,彼婆羅門以手捧甚多粥與

    蜜丸,奉佛為上首比丘眾,令飽滿至示謝,〔見〕世尊食已,洗?與手,于一面坐。

    (五)  坐于一面已,世尊言彼婆羅門曰:「婆羅門!粥有十種功德。何者為十耶?

    施粥者施壽、施色、施樂、施力、施辯,飲粥者滅飢、除渴、順氣、淨腹、助化。

    婆羅門!粥有如此十種功德

    (六)  食他施食人          善能調御己

            應時起恭敬          以粥施與者

            賦與此十處          謂壽色樂力

            由此生辯才          滅飢渴順氣

            腹淨助消化          善逝讚此食

            故人若願樂          欲享天上樂

            樂人界幸福          應常行施粥

222 (七)  時,世尊以如此偈,向彼婆羅門隨喜,從座起而離去。時,世尊以此因緣

        第六藥犍度    二九三

<---------------------------------------------------------------------- ------>

        律藏大品      二九四

    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許用粥與蜜丸。」

    二五(一)  眾人聞知:「世尊許用粥與蜜丸。」彼等早晨調軟粥與蜜丸。諸比丘

    于早晨飽食軟粥、蜜丸,不好食堂食物。爾時,有一大臣得新信心,明日請佛為上

    首比丘眾。時,彼新得信心大臣心生思念:「我當為一千二百五十比丘,調一千二

    百五十?肉,應于一一比丘奉一一?肉。」

    (二)  時,彼新得信心大臣于是夜過後,調殊妙嚼食、噉食及一千二百五十?肉,

    以是時白世尊言:「食時到,已調食。」時,世尊于早晨著下裳,持衣、?,到彼

    新得信心大臣家,到而與比丘眾俱坐于所設座上。

    (三)  時,彼新得信心大臣于食堂供養諸比丘,諸比丘言:「少與!少與!」此

    新得信心大臣言:「勿少受!我調甚多嚼食、噉食及一千二百五十缽肉,而奉一一

    比丘一一?肉。受所欲!」「我等非以是故少受,我等早晨飽食軟粥、蜜丸,故此少

    受。」

    (四)  時,彼新得信心大臣忿怒、非難:「如何諸尊師受我所招請而亦食他人軟

    粥耶?我非無能施與所欲。」如是忿怒不悅、非難,盛滿諸比丘之缽,繼而言:「請

    食肉,不然持去。」時,彼新得信心大臣手奉嚼食、噉食于佛為上首比丘眾,令飽

223 滿至示謝。見世尊食已,洗?與手,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時,世尊說法、教示、勸

    導、獎勵新得信心大臣,使之慶喜,即從座起離去。

    (五)  時,世尊離去未久,彼新得信心大臣心生悔疑、生追悔,〔念:〕「我有失、

    我無得;我有惡得、我無善得;我忿懣不悅、非難而盛滿諸比丘之?,繼而言:『食

    之,不然持去。』我多行善耶?行不善耶?」時,彼新得信心大臣詣世尊住處。詣

    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彼新得信心大臣白世尊言:「于此,世尊離

    去未久,我生悔疑、生追侮,〔念:〕『我有失、我無得;我有惡得、我無善得;我

    忿懣不悅、非難而盛滿諸比丘之?,繼而言:「食之,不然持去。」我多行善耶?

    行不善耶?』我多行善耶?行不善耶?」

    (六)  「汝招請佛為上首比丘眾時,汝別日多為善。一一比丘從汝受一一搏食時,

    汝乃多為善,汝生天。」時,彼新得信心大臣言:「我有得、我有善得、我多為善、

    我生天。」歡喜踴躍,即從座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七)  時,世尊由此因緣,于此時機,令集會諸比丘,問諸比丘曰:「諸比丘!

        第六藥犍度     二九五

<---------------------------------------------------------------------- ------>

        律藏大品       二九六

    諸比丘受一人招請而食餘人軟粥,真實耶?」「世尊!真實也。」佛世尊呵責曰:「諸

    比丘!如何諸愚人受一人招請而食餘人軟粥耶?諸比丘!如此令未信者不信〔……

224 乃至……〕。」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受一人招請則不得食餘人軟粥,

    食者應如法治之。」

    二六(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阿那伽賓頭國後,向王舍城遊行,與大比丘眾一

    千二百五十人俱。其時毘羅吒迦旃從王舍城往阿那伽賓頭途上,率五百車,皆載滿

    砂糖壺。時,世尊見毘羅吒迦旃從遠方來,見而離開道路,于一樹下坐。

    (二)  時,毘羅吒迦旃詣世尊處。詣而敬禮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已,毘羅

    吒迦旃白世尊:「我欲于一一比丘施與一一砂糖壺己「迦旃!若爾持一砂糖壺來。」

    「唯!唯!」毘羅吒迦旃應諾世尊,持一砂糖壺詣世尊處。詣而白世尊:「持來砂

    糖壺矣!我應如何為之耶?」「迦旃!若爾,施砂糖與諸比丘。」

    (三)  「唯!唯!」毘羅吒迦旃應諾世尊,施砂糖與諸比丘後,白世尊:「施砂

    糖與諸比丘,于此處殘留甚多砂糖,我應如何為之?」「迦旃!若爾,依諸比丘所欲

    施與砂糖。」「唯!唯!」毘羅吒迦旃應諾世尊,施與諸比丘所欲砂糖後,白世尊:

   「依諸比丘所欲施與砂糖矣。然此處尚餘甚多砂糖,我應如何為之耶?」「迦旃!若

    爾,以砂糖施令諸比丘飽滿。」「唯!唯!」毘羅吒迦旃應諾世尊,以砂糖令諸比丘

    飽滿。少數諸比丘既滿?,漉水器及囊亦飽滿。

    (四)  時,毘羅吒迦旃以砂糖飽滿比丘等後,白世尊:「以砂糖令諸比丘充實飽

225 滿矣,然此處尚餘甚多砂糖,我應如何為之耶?」「迦旃!若爾,以砂糖施與諸食殘

    食者。」「唯!唯!」毘羅吒迦旃應諾世尊,以砂糖施與諸食殘食者後,白世尊:「以

    砂糖施與諸食殘食者矣,然此處尚餘甚多砂糖,我應如何為之耶?」「迦旃!若爾,

    依諸食殘食者所欲,施與砂糖。」

    (五)  「唯!唯!」毘羅吒迦旃應諾世尊,施與諸食殘食者所欲砂糖後,白世尊:

    「雖施與諸食殘食者所欲砂糖,然此處尚餘甚多砂糖,我應如何為之耶?」「迦旃!

    若爾,以砂糖飽滿諸食殘食者。」少數諸食殘食者甕、瓶既滿,籠、襜亦滿。

    (六)  時,毘羅吒迦旃以砂糖飽滿諸食殘食者後,白世尊:「以砂糖飽滿諸食殘

    食者矣,但此處尚餘甚多砂糖,我應如何為之耶?」「迦旃!我不見天、魔、梵天、

    世間、沙門、婆羅門、天、人群生中,有食此砂糖,正得消化者,但除如來與如來

        第六藥犍度    二九七

<---------------------------------------------------------------------- ------>

        律藏大品      二九八

    聲聞。迦旃!若爾,汝將此砂糖棄于無草地上,或沈于無蟲水中。」「唯!唯!」毘

    羅吒迦旃應諾世尊,將彼砂糖沈于無蟲水中。

    (七)  時,彼砂糖投于水中矣,沸騰出火焰,譬如終日燒熱鐵板投水中時沸騰出

    火焰,彼砂糖投水中亦如此沸騰出火焰。時,毘羅吒迦旃恐懼,身毛豎立,詣世尊

    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八)  坐于一面時,世尊與毘羅吒迦旃依次說示,〔謂:〕施論、戒論、生天論、

    諸欲過患、邪害、雜染及出離功德。世尊知毘羅吒迦旃生堪任心、柔軟心、離障心、

    歡喜心、明淨心,說諸佛本真教法……〔同第一  大犍度七(六)〕…… 如此毘羅吒

226 迦旃即于其座生遠塵離垢法眼,謂:「凡有集法者,皆有此滅法。」

    (九)  時,毘羅吒迦旃已見法、得法、知法、入法、超諸疑惑、棄除猶豫而得無

    畏,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奇哉!奇哉!譬如覆者起……〔同第一大犍

    度七(一)〕……如此世尊以種種方便說法。我歸依世尊、法及比丘眾。世尊容我

    從今日起至命終,歸依為優婆塞。」

    二七(一)  時,世尊次第遊行到王舍城。于是,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

    爾時,王舍城甚多砂糖。諸比丘疑懼〔念:〕「世尊許病者用砂糖,無病者不然。」

    而不敢食砂糖。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病者用砂糖,無病者

    用砂糖水。」

    二八(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王舍城後,向巴連弗邑遊行,與大比丘眾一千二

    百五十人俱。時,世尊次第地遊行至巴連弗邑。巴連弗邑優婆塞聞:「世尊至巴連

    弗邑。」時,巴連弗邑諸優婆塞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

    時,世尊對巴連弗邑優婆塞說法、教示、勸導、獎勵,令之慶喜。

    (二)  時,巴連弗邑諸優婆塞慶喜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時,白世尊:「世

    尊與比丘眾俱請至休息堂。」世尊默然許之。時,巴連弗邑諸優婆塞知世尊默許,

227 即從座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去休息堂。至休息堂已,遍敷臥具、設座、置水

    瓶、挑油燈,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立于一面。

    (三)  立于一面已,巴連弗邑諸優婆塞白世尊:「于休息堂遍敷臥具、設座、置

    水瓶、挑油燈,世尊!請知是時。」時,世尊于早晨著下裳,持衣、?,與比丘眾

    俱到休息堂。到而洗足,入休息堂,近中柱東面而坐。巴連弗邑諸優婆塞洗足,入

        第六藥犍度    二九九

<---------------------------------------------------------------------- ------>

        律藏大品      ○○

    休息堂,近東壁,面向世尊而坐。

    (四)  時,世尊告巴連弗邑諸優婆塞曰:「諸居士!破戒、壞戒有五過患。何者

    為五耶?諸居士!于此處破戒、壞戒者將因放逸而大失財,此,破戒、壞戒第一過

    患也。諸居士!其次破戒、壞戒者起惡名聲,此,破戒、壞戒第二過患也。諸居士!

    其次破戒、壞戒者,到隨一眾會,或剎帝利眾會、或婆羅門眾會、或居士眾會、或

    到沙門眾會,皆至畏懼羞愧,此,破戒、壞戒第三過患也。諸居士!其次破戒、壞

    戒者迷亂而死,此,破戒、壞戒第四過患也。諸居士!其次破戒、壞戒者身壞死後,

    生惡處、惡趣、墮處、地獄,此,破戒、壞戒第五過患也。諸居士!如此破戒、壞

    戒有五過患。

    (五)  諸居士!持戒、成戒者有五功德。何者為五耶?諸居士!此處持戒、成戒

228 者不放逸而得大財蘊,此,持戒、成戒第一功德也。諸居士!其次持戒、成戒者起

    善名聲,此,持戒、成戒第二功德也。諸居士!其次持戒、成戒者到隨一眾會,或

    剎帝利眾會、或婆羅門眾會、或居士眾會、或沙門眾會,皆無畏無羞,此,持戒、

    成戒第三功德也。諸居士!其次持戒、成戒者不迷亂而死,此,持戒、成戒第四功

    德也。諸居士!其次持戒、成戒者身壞死後,生善趣、天界,此,持戒、成戒第五

    功德也。」

    (六)  時,世尊至夜更說法、教示、勸導、獎勵巴連弗邑諸優婆塞,令之慶喜:

    「居士等!夜深矣!知是時。」「唯!唯!」巴連弗邑諸優婆塞即從座起,敬禮世尊,

    右繞而去。

    (七)  時,巴連弗邑諸優婆塞離去未久,世尊入于空屋。爾時,摩竭國大臣須尼

    陀與禹舍,為防跋祇族而于巴連弗邑築城。世尊深夜凌晨早起,以清淨超人天眼,

    見多數諸天,圍封宅地。有大勢力諸天傾心與有大勢力王者與王大臣,于封宅地處

    建築住宅;中位諸天傾心與有中位王者與王臣,于封宅地處建築住宅;下劣諸天傾

    心與下劣王者與王臣,于封宅地處建築住宅。

    (八)  時,世尊告具壽阿難曰:「阿難!誰在築巴連弗邑城耶?」「摩竭國大臣須

229 尼陀與禹舍,為防跋祇族于巴連弗邑築城也。」「阿難!譬如與三十三天商量,阿難!

    如此摩竭國大臣須尼陀與禹舍,為防跋祇族亦于巴連弗邑築城。阿難!我于此處深

    夜凌晨早起,以清淨超人天眼見多數諸天……乃至……下劣王與王臣傾心……

        第六藥犍度   

<---------------------------------------------------------------------- ------>

        律藏大品     

    ……建築住宅。阿難!但言聖民住處,但言商賈市集,巴連弗邑都城應是最勝都城。

    阿難!巴連弗邑有三障難!依火、依水、自內生不和也。」

    (九)  時,摩竭國大臣須尼陀與禹舍詣世尊住處。詣而與世尊互相致候,交談慶

    喜、感銘之言,而立于一面。立于一面已,摩竭國大臣須尼陀與禹舍白世尊:「瞿

    曇!今日與比丘眾俱請受我等食。」世尊默然許之。時,摩竭國大臣須尼陀與禹舍

    知世尊默許而去。

    (一  時,摩竭國大臣須尼陀與禹舍調殊妙嚼食、噉食,奉告世尊是時:「瞿

    曇!食時到。」時,世尊于早晨著下裳,持?、衣,至摩竭國大臣須尼陀與禹舍住

    處,至而與諸比丘俱坐所設座上。時,摩竭國大臣須尼陀與禹舍親手供養殊妙嚼食、

    噉食于佛為上首僧伽,令飽滿至示謝。見世尊食已,洗?與手。摩竭國大臣須尼陀

    與禹舍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時,于摩竭國大臣須尼陀與禹舍,世尊以偈隨喜:

    (一一)  若有賢者于一處          建築住居立門庭

              首先供養于是處          有戒自制梵行人

230           是處居住有諸天          物將來且供奉

              供養其人受供養          尊重其人受尊重

              若爾諸天愍其人          猶如慈母于兒身

              若受諸天垂哀愍          其人常見善福臨

        時,世尊對摩竭國大臣須尼陀與禹舍,以此偈隨喜已,即從座起而去。

    (一二)  爾時,摩竭國大臣須尼陀與禹舍隨世尊後,〔心生思念:〕「今日瞿曇所

    出之門當名瞿曇門,恆河渡頭當名瞿曇津。」時,世尊所出之門名瞿曇門。時,世

    尊到達恆河。爾時,恆河水滿及岸,〔岸〕鴉得飲。眾人或求船、或求筏、或結桴,

    欲從此岸渡彼岸。

    (一三)  世尊見眾人或求船、或求筏、或結桴,欲從此岸渡往彼岸。見而譬如力

    士伸其屈腕、屈其伸腕,乃亦如此〔迅速〕與諸比丘俱沒于恆河此岸,而現于彼岸。

    時,世尊了知此義,乃于此時,自唱偈曰:

              賢者捨泥沼

              作橋渡海河

              眾人結桴間

        第六藥犍度   

<---------------------------------------------------------------------- ------>

        律藏大品     

              剎那已渡過

    二九(一)  時,世尊到拘利村,世尊住此拘利村。于此,世尊告諸比丘曰:「諸

    比丘!不了悟、不通達四聖諦,如此我與汝等亦久流轉輪迴也。以何為四?諸比丘!

    因不了悟、不通達苦聖諦,如此我及汝等亦久流轉輪迴;因不了悟、不通達苦集聖

    諦〔……乃至……〕苦滅聖諦〔……乃至……〕苦滅道聖諦,如此我及汝等亦久流

    轉輪迴。

231 (二)  諸比丘!今了悟、通達苦聖諦,了悟、通達苦集聖諦,了悟、通達苦滅聖

    諦,了悟、通達順苦滅道聖諦,斷有愛、盡有索、更不受後有。

                因為不如實          淨觀四聖諦

                永久處處生          常流轉輪迴

                觀此諸聖諦          得滅有紐索

                亦斷苦根本          更不受後有

    (一)  淫女菴婆婆梨聞:「世尊到拘利村。」時,淫女菴婆婆梨駕善美車、

    乘善美車,隨善美車出毘舍離,拜見世尊。凡車可通處,乘車而往,然後下車步行,

    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二)  坐于一面時,世尊為淫女菴婆婆梨說法、教示、勸導、獎勵,使之慶喜。

    時,淫女菴婆婆梨〔聞〕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慶喜時,白世尊:「世尊!

    明日與比丘眾俱請受食。」世尊默然許之。時,淫女菴婆婆梨知世尊默許,從座而

    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三)  毘舍離諸隸車人聞:「世尊至拘利村。」時,毘舍離諸隸車人駕善美車、

    乘善美車,隨善美車出毘舍離,拜見世尊。部分諸隸車人以青作青色,著青衣,帶

    青莊嚴;部分諸隸車人以黃作黃色,著黃衣,帶黃莊嚴;部分諸隸車人以赤作赤色,

    著赤衣,帶赤莊嚴;部分諸隸車人以白作白色,著白衣,帶白莊嚴。時,淫女菴婆

    婆梨與隸車青年以轅對轅、軛對軛、輪對輪、軸對軸相衝突。

232 (四)  時,彼諸隸車人言淫女菴婆婆梨曰:「菴婆婆梨!汝何故與隸車諸青年以

    轅對轅、軛對軛、輪對輪、軸對軸相衝突耶?」「我明日宴請佛為上首諸比丘。」「菴

    婆婆梨!〔與汝〕百千金,此食〔供養〕讓于我等。」「假令以毘舍離及其周邊與我,

    亦決不讓此食〔供養〕。」時,彼諸隸車人彈指而言:「我等敗于少婦,我等輸于少

        第六藥犍度   

<---------------------------------------------------------------------- ------>

        律藏大品     

    婦。」

    (五)  時,彼諸隸車人詣世尊住處。時,世尊見彼諸隸車人從遠方來,見而告諸

    比丘曰:「諸比丘!比丘若未見三十三天者,諸比丘!觀隸車人眾!諸比丘!觀此

    隸車人眾!諸比丘!依隸車人眾,了知三十三天眾。」時,彼諸隸車人凡車可通,

    即乘車前往,然後下車步行,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時,

    世尊為彼諸隸車人說法、教示、勸導、獎勵、令之慶喜。時,彼諸隸車人聞世尊說

    法、教示、勸導、獎勵,慶喜時,白世尊:「世尊!明日與比丘眾俱請受食。」「諸

    隸車人!我已有約明日受淫女菴婆婆梨食。」時,彼諸隸車人彈指而言:「我等敗

    于少婦,我等輸于少婦。」時,彼諸隸車人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從座而起,敬禮

    世尊,右繞而去。

    (六)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拘利村後,到那陀村。于是,世尊住那陀村犍椎處。

    時,淫女菴婆婆梨是夜過後,于自己園中,調殊妙嚼食、噉食,白世尊是時,言:

    「食時到。」時,世尊于早晨著下裳,持?、衣,到淫女菴婆婆梨住處。到已,與

233 比丘眾俱坐所設座上。時,菴婆婆梨于佛為上首比丘眾,以手供養殊妙嚼食、噉食,

    令飽滿至示謝。見世尊食已,洗?與手,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時,淫女菴婆婆梨白

    世尊:「我以此菴婆婆梨園,施與佛為上首諸比丘。」世尊受此園。時,世尊為淫

    女菴婆婆梨說法、教示……使之慶喜,即從座起,而往大林。于是,世尊住毘舍離

    城大林重閣堂。

                                            ----隸車人誦品終----

    三一(一)  爾時,諸著名隸車人集會于斷事堂,以無數方便讚歎佛、讚歎法、讚

    歎僧伽。爾時有私呵將軍,是尼犍弟子,坐于眾會中。時,私呵將軍心生思念:「彼

    必然是世尊、應供、等正覺,故此著名諸隸車人集會于斷事堂,以無數方便讚歎佛、

    讚歎法、讚歎僧伽。我當往見彼世尊、應供、等正覺。」

    (二)  時,私呵將軍至尼犍子(Nataputta)住處,至而白尼犍子言:「我欲往見

    沙門瞿曇。」「私呵!汝是作業論者,何故往見非作業論者沙門瞿曇耶?私呵!沙門

    瞿曇是非作業論者,以非作業說法,以教諸弟子。」時,私呵將軍,欲往見世尊之

    心乃止。

    (三)  復次,諸著名隸車人集會于斷事堂,以無數方便讚歎佛、讚歎法、讚歎僧

        第六藥犍度   

<---------------------------------------------------------------------- ------>

        律藏大品     

    伽。私呵將軍再次心生思念:「彼必……應往見等正覺。」私呵將軍再次至尼犍子

234 住處…………再次私呵將軍……乃止。三次著名……讚歎僧伽。私呵將軍三次

    心生思念:「彼必然……讚歎僧伽。于尼犍子徒求不許可,于我又如何耶?我當不

    求尼犍子之許可,往見彼世尊、應供、等正覺。」

    (四)  時,私呵將軍于日中隨五百車,從毘舍離出發,往見世尊。凡車可通處,

    乘車前往,然後下車步行,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

    私呵將軍白世尊:「我聞如此:『沙門瞿曇乃非作業論者,說非作業法,以教諸弟

    子。』如此『沙門瞿曇乃非作業論者,說非作業法,以教諸弟子。』眾人所云,世

    尊真說者耶?非以非實誹謗世尊耶?如法說法耶?于法論議不受呵責耶?我等不欲

    誹謗世尊故也。」

    (五)  「私呵!有以方便于我正語:『沙門瞿曇乃非作業論者,說非作業法,以

    教諸弟子。』私呵!有以方便于我正語:『沙門瞿曇乃作業論者,說作業……教弟

    子。』私呵!有以方便于我正語:『沙門瞿曇乃斷滅論者,說斷滅……教弟子。』

    私呵!有以方便于我正語:『沙門瞿曇是厭嫌者,說厭嫌……教弟子。』私呵!有

    以方便于我正語:『沙門瞿曇是調伏者,說調伏……教弟子。』私呵!有以方便于

    我正語:『沙門瞿曇是苦行者,說苦行……教弟子。』私呵!有以方便于我正語:

    『沙門瞿曇是離胎者,說離胎……教弟子。』私呵!有以方便于我正語:『沙門瞿

    曇是已蘇息者,說蘇息……教弟子也。』

    (六)  私呵!有以方便于我正語:『沙門瞿曇是非作業論者,說非作業法,以教

235 諸弟子』者,如何?私呵!我說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非作,說種種惡不善法非

    作也。私呵!依此方便于我正語:『沙門瞿曇乃非作業論者,說非作業……教弟子。』

    私呵!有以方便于我正語:『沙門瞿曇是作業論者,說作業……教弟子』者,如何?

    私呵!我說身善行、語善行、意善行作業,說種種善法作業。私呵!依此方便,于

    我正語:『沙門瞿曇是作業論者,說作業……教弟子也。』

    (七)  私呵!有以方便于我正語:『沙門瞿曇是斷滅論者,說斷滅……教弟子』

    者,如何?私呵!我說貪、瞋、癡斷滅,說種種惡不善法斷滅。私呵!依此方便于

    我正語:『沙門瞿曇是斷滅論者,說斷滅……教弟子。』私呵!有以方便于我正語:

    『沙門瞿曇是厭嫌者!說厭嫌……教弟子』者,如何?私呵!我厭嫌身惡行、語惡

        第六藥犍度   

<---------------------------------------------------------------------- ------>

        律藏大品      三一

    行、意惡行,說種種成就惡不善法之厭嫌法。私呵!依此方便于我正語:『沙門瞿

    曇是厭嫌者,說厭嫌……教弟子。』

    (八)  私呵!有以方便于我正語:『沙門瞿曇是調伏者,說調伏……教弟子』者,

    如何?私呵!我說調伏貪、瞋、癡法,說調伏種種惡不善法。私呵!以此方便于我

    正語:『 沙門瞿曇是調伏者,說調伏……教弟子。』私呵!或以方便于我正語:『沙

    門瞿曇是苦行者,說苦行……教弟子』者,如何?我說應燒盡惡不善法:身惡行、

    語惡行、意惡行。私呵!若有人斷除應燒盡之惡不善法,折根,如無根之多羅樹,

    而使歸滅于無,行未來不生之法者,我名如此人為苦行者。私呵!如來斷除應燒盡

    之惡不善法……不生之法。私呵!依此方便于我正語:『沙門瞿曇是苦行者,說苦

236 ……教弟子。』

    (九)  私呵!有以方便于我正語:『沙門瞿曇是離胎者,說離胎……教弟子』者,

    如何?私呵!若有人于未來受後有,斷入胎,折根,如無根之多羅樹,而令歸滅于

    無,行未來不生之法者,我名如此人為離胎者。私呵!如來未來不受後有……行不

    生之法。私呵!依此方便,于我正語:『沙門瞿曇是離胎者,說離胎……教弟子。』 

    私呵!有以方便于我正語:『沙門瞿曇是已蘇息者,說蘇息……教弟子』者,如何?

    私呵!我依最勝蘇息,為已蘇息者而說蘇息之法,以教諸弟子。私呵!有以此方便

    于我正語:『沙門瞿曇為已蘇息者而說蘇息法,以教諸弟子。』」

    (一  如此說時,私呵將軍白世尊:奇哉……〔同第一  大犍度七(一)〕

    ……世尊容我從今日起乃至命終,歸依為優婆塞。」「私呵!熟慮!如汝著名人能熟

    慮者是善事也。」「我依此愈益歡喜、信樂世尊。世尊告我:『私呵!熟慮!如汝著

    名之人能熟慮者是善事。』故也,若外道得我為弟子時,將持旗巡行全昆舍離,言:

    『私呵將軍為我等弟子。』世尊卻對我言:『私呵!熟慮!如汝著名之人能熟慮是

    善事也。』我再次歸依世尊、法、比丘眾。世尊!容我從今日起至命終,歸依為優

    婆塞。」

    (一一)  「私呵!尼犍子久于汝家〔受供養〕,如〔取〕泉水,故汝應念,若彼等

    來時,當施與食。」「我依此愈益歡喜、信樂世尊。世尊對我言:『私呵!尼犍子久

    于汝家〔受供養〕,如〔取〕泉水,故汝應念,若彼等來時,當施與食。』故也,我

    聞如此,謂沙門瞿曇言:『應布施我,不得布施餘人;應布施我弟子,不得布施餘

        第六藥犍度    三一一

<---------------------------------------------------------------------- ------>

        律藏大品      三一二

237 人弟子。與我者有大果,與餘人者無大果;與我弟子者有大果,與餘人弟子者無大

    果。』而世尊亦勸布施尼犍子。我等于此了知時宜。我三次歸依世尊、法、比丘眾

    ……歸依……。」

    (一二)  時,世尊為私呵將軍順次說法,謂:施論……以師教……,白世尊:「請

    世尊明日與比丘眾俱受食。」世尊默許。時,私呵將軍知世尊默許,即從座起,敬

    禮世尊,右繞而去。時,私呵將軍命一人言:「往視有存肉否?」私呵將軍是夜過

    後,調殊妙嚼食、噉食,白世尊:「食時到,已調食。」時,世尊于早晨著下裳,

    ?、衣,至私呵將軍家。至而與諸比丘俱坐所設座上。

    (一三)  爾時,有多數尼犍徒,由毘舍離之道路而至各道路、自四衢道至各四衢

    道,舉手號泣:「今日私呵將軍殺肥獸為沙門瞿曇設食。沙門瞿曇知為己殺,為己

    造業而食肉。」時,有一人至私呵將軍住處。至而耳語私呵將軍:「知否?于此有

    多數尼犍子徒眾,從毘舍離之道路至各道路、自四衢道至各四衢道,舉手號泣:『今

    ……知為己殺,為己造業而食肉。』請止之。彼諸具壽久欲謗佛、欲謗法、欲謗

    僧伽,而彼諸具壽以非有、空虛、虛妄、非實,誹謗世尊而無厭。我等為活命,不

    故意斷滅眾生之命。」

    (一四)  時,私呵將軍于佛為上首比丘眾,親手供養殊妙嚼食、噉食,令飽滿至

238 示謝。見世尊食已,洗?與手,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時,世尊為私呵將軍說法、教

    ……使之慶喜,從座起而離去。時,世尊由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

    知為己殺之肉不得食,食者墮惡作。諸比丘!許三種清淨魚肉,〔謂:〕不見、不聞、

    不疑〔為己所殺〕。」

    三二(一)  爾時,毘舍離豐饒,穀物充足,而易乞食,依遺穗或施與而容易生活。

    時,世尊靜居宴默,心生思量:「飢饉穀乏而不易乞食時,我許諸比丘藏于屋內、

    煮于屋內、自煮,從他取而受〔由供養者家〕持來之物,于食時以前所受之物,林

    中所生之物,池中所生之物,許〔食用之〕。今諸比丘尚食此等耶?」時,世尊于傍

    晚,自宴默起,告具壽阿難曰:「阿難!我于諸比丘……食耶?」「世尊!尚食!

    (二)  時,世尊由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飢饉穀乏,不易乞食之

    時,我許諸比丘藏于屋內、煮于屋內、自煮,從他取而受〔由供養者家〕持來之物,

    食時以前所受之物,林中所生之物,池中所生之物,許〔食用之〕。我今日起,廢棄

        第六藥犍度    三一三

<---------------------------------------------------------------------- ------>

        律藏大品      三一四

    此等。諸比丘!藏于屋內、煮于屋內、自煮,從他取而受之物,不得食用,食者墮

    惡作。諸比丘!〔由供養者家〕持來之物,食時以前所受之物,林中所生之物,池

    中所生之物,食訖已謝者,雖非餘食,亦不得食,食者應如法治之7。」

    三三(一)  爾時,地方眾人以車載甚多鹽、油、米、嚼食,于〔僧〕園境外,停

239 為車隊,言:「我等當輪班調食。」說時即大雲騰起。時,彼眾人至具壽阿難住處,

    至而言具壽阿難:「阿難!車載甚多鹽、油、米、嚼食,住此處時,大雲騰起。阿

    難!應如何為之耶?」時,具壽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二)  「阿難!若爾,僧伽于精舍近處,協定相應僧伽所欲之地,令住其處,〔即:〕

    精舍、平覆屋、殿樓、樓房、地窟也。諸比丘!協定應如此為之:聰明賢能比丘應

    白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若僧伽機熟,僧伽當協定某甲精舍為相應地。此

    乃表白。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協定某甲精舍為相應地。協定某甲精舍為相應地,

    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協定某甲精舍為相應地,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此

    了知。』」

    (三)  爾時,眾人于彼協定之相應地煮粥、煮食、調汁、切肉、劈薪。世尊夜分

    凌晨時起,聞高聲、大聲、如鴉鳴聲。聞而言具壽阿難曰:「阿難!彼高聲、大聲、

    如鴉鳴聲為何耶?」

    (四)  「今眾人于彼協定相應之地煮粥、煮食、調汁、切肉、劈薪。世尊!此彼

    高聲、大聲、如鴉鳴聲也。」時,世尊依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協

    定相應之地不得使用,用者墮惡作。諸比丘!許三種相應之地:依宣告者、備偶然

    使用者及在家人贈與者。」

    (五)  爾時,具壽耶蘇奢病,為彼持藥來,諸比丘置屋外,為鼠所咬,為盜賊持

240 去。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用協定相應之地。諸比丘!許四

    種相應之地:依宣告者、備偶然使用者、在家人贈與者及協定者是也。」

                                        ----二十四事誦品終----

    三四(一)  爾時,于跋提城住居士旻荼。彼有如此神通威力,即:洗頭、掃除穀

    倉已,坐于戶外,使穀從虛空流下,盛滿穀倉。其妻亦有如此神通威力,即:坐于

    一升鍋與汁器之傍,供奴僕食用,彼女不離座時,是〔食〕無盡。其兒亦有如此神

    通威力,即:取盛一千金囊,與奴僕六月薪資,在彼手中時,〔金囊〕無盡。

        第六藥犍度    三一五

<---------------------------------------------------------------------- ------>

        律藏大品      三一六

    (二)  其兒婦亦有如此神通威力,即:坐于四斗籠傍與奴僕六月之食,彼女不離

    座時,〔其食〕無盡。其奴亦有如此神通威力,即:一犁耕遍七壟也。

    (三)  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聞言:「我領土跋提城住居士旻荼,彼有如此神通威力,

    即:洗頭、掃除穀倉已,若坐于戶外,穀從虛空流下,盛滿穀倉。其妻亦有如此神

    通威力,即:坐于一升鍋與汁器之傍,供奴僕食用,彼女不離座時,〔食〕無盡。其

    兒亦有如此神通威力,即:取盛一千金之囊,與奴僕六月薪資,在彼手中時,〔金囊〕

    無盡。

    (四)  其兒婦亦有如此神通威力,即:坐于四斗籠傍與奴僕六月之食,彼女不離

    座時,〔其食〕無盡。其奴亦有如此神通威力,即:一犁耕遍七壟也。」

241 (五)  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告一庶務大臣,言:「我領土跋提住居士旻荼,彼

    有如此神通威力,即…………遍七壟也。往見之,汝見則如我自見。」「唯!唯!

    大王!」彼大臣應諾摩竭國洗尼瓶沙王,率四部兵前往跋提。

    (六)  次第到達跋提居士旻荼住處。至而言居士旻荼,曰:「居士!王命我言:

    『我領土……如我自見。』居士!我欲見汝之神通威力。」時,居士旻荼洗頭、掃

    除穀倉,坐于戶外時,穀從虛空流下,盛滿穀倉。「居士!我見汝神通威力已,欲見

    汝妻神通威力。」

    (七)  時,居士旻荼命妻言:「若爾,供食于四部兵!」時,居士旻荼之妻坐于

    一升鍋與汁器傍,以食供四部兵,彼女不離座時,〔彼食〕無盡。「居士!我見汝妻

    神通威力已,欲見汝兒神通威力。」

    (八)  時,居士旻荼命兒言:「若爾,與四部兵六月薪資!」時,居士旻荼之兒

    取盛一千金囊,與四部兵六月薪資,在彼手中時,〔金囊〕無盡。「居士!我見汝兒

    神通威力已,欲見汝兒婦神通威力。」

    (九)  時,居士旻荼命兒婦言:「若爾,與四部兵六月之食!」時,居士旻荼兒

    婦坐于四斗籠傍,與四部兵六月之食,彼女不離座時,〔其食〕無盡。「居士!我見

    汝兒婦神通威力已,欲見汝奴神通威力。」「我奴神通威力應于田地見之。」「居士!

    且止!我已見汝奴之神通威力矣!」時,彼大臣率四部兵再還王舍城,至摩竭國洗

    尼瓶沙王住處。至而以此事白洗尼瓶沙王。

242 (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毘舍離後,向跋提遊行,與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俱。

        第六藥犍度    三一七

<---------------------------------------------------------------------- ------>

        律藏大品      三一八

    時,世尊順次遊行到跋提,于此,世尊住跋提勝葉林。

    (一一)  居士旻荼聞言:「沙門瞿曇釋子由釋迦族出而出家,已至跋提,住跋提

    勝葉林。彼世尊瞿曇如此善名播揚,彼世尊、應供、等正覺、明行具足、善逝、世

    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也。彼于天、魔、梵之此世間,沙門、

    婆羅門、人、天之有情界,說自證知、現證,說初善、中善、後善而具義理、備文

    句教法,說純一圓滿悉淨梵行。往見如此阿羅漢誠善事也。」

    (一二)  時,居士旻荼駕善美車、乘善美車,隨善美車從跋提出,拜見世尊。多

    數諸外道見居士旻荼從遠方來,見居士旻茶言:「居士!汝往何處耶?」「我往拜見

    世尊沙門瞿曇也。」「居士!汝是作業論者,如何往見非作業論者沙門瞿曇耶?居士!

    沙門瞿曇乃非作業論者,說非作業法以教諸弟子者也。」

    (一三)  時,居士旻荼心生思念:「彼必是世尊、應供、等正覺者也,所以此諸

    外道嫉妒也。」凡車可通即乘車往,然後下車步行,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

    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時,世尊為居士旻荼順次說法,謂:施論……〔同第一  大犍

243 度七(一)〕……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言:「奇哉!……乃至……世尊!容

    我從今日起至命終,歸依為優婆塞。世尊!明日與比丘眾俱受我請食。」世尊默許。

    (一四)  時,居士旻荼知世尊默許,從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時,居士

    旻荼是夜過後,調殊妙嚼食、噉食,以白世尊:「時到,已備調食。」時,世尊于

    早晨著下裳,持?、衣,至居士旻荼家,至而與比丘眾俱坐于所設座上。

    (一五)  時,居士旻荼之妻、兒、兒婦、奴僕詣世尊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

    面。世尊為彼等順次說法……乃至……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言……乃至

    ……于此處,我等歸依世尊及法與比丘眾,世尊!容我等從今日起至命終,歸依為

    優婆塞。」

    (一六)  時,居士旻荼于佛為上首比丘眾,親手供養殊妙嚼食、噉食,令飽滿至

    示謝。〔見〕世尊食已,洗?與手,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居士旻荼白世尊言:「世

    尊住跋提問,我于佛為上首比丘眾,常恆以食供養。」時,世尊說法、教示居士旻

    ……使之慶喜,即從座起離去。

    (一七)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跋提後,未諮居士旻荼,而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

    十人俱,向阿牟多羅國遊行。居士旻荼聞:「世尊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向

        第六藥犍度    三一九

<---------------------------------------------------------------------- ------>

        律藏大品      三二

    阿牟多羅國遊行。」時,居士旻荼命奴僕等言:「以車載多量鹽、油、米、嚼食來,

    及率一千二百五十放牛人與一千二百五十牝牛來,〔同〕見世尊,于所見處以鮮乳食

    供養。」

    (一八)  時,居士旻荼于途中曠野見及世尊。時,居士旻荼詣世尊處,詣而敬禮

244 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已,居士旻荼白世尊言:「世尊!明日與比丘眾俱受我

    請食。」世尊默許。時,居士旻荼知世尊默許,敬禮世尊,右繞而離去。時,居士

    旻荼是夜過後,調殊妙嚼食、噉食,白世尊:「時到,已調食。」

    (一九)  時,世尊于早晨著下裳,持?、衣,到居士旻荼住處。到而與比丘眾俱

    坐于所設座上。時,居士旻荼令一千二百五十放牛人言:「牽一一牝牛,奉一一比

    丘,以鮮乳供養。」時,居士旻荼于佛為上首比丘眾,親手供養殊妙嚼食、噉食及

    鮮乳,令飽滿至示謝。諸比丘疑懼而不受乳。〔世尊曰:〕「諸比丘!受之,食之!」

    (二  時,居士旻荼于佛為上首比丘眾,親手供養殊妙嚼食、噉食及鮮乳,令

    飽滿至示謝。見世尊食已,洗?與手,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居士旻荼白世尊言:

    「道有曠野,乏水、乏食,無道路糧,不易往。善哉!世尊!許諸比丘道路糧。」

    時,世尊說法、教示……使之慶喜,即從座起而離去。

    (二一)  時,世尊以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許五種牛乳,即:乳、

    酪、生酥、熟酥、醍醐也。諸比丘!道路有曠野,乏水、乏食,無道路糧,不易往。

245 諸比丘!許求道路糧,〔求〕需米者米、需菽者菽、需豆者豆、需鹽者鹽、需糖者糖、

    需油者油、需醍醐者醍醐。諸比丘!有具信心、具淨心眾人,彼等以黃金授與相應

    者,言:『以此施與相應尊者。』諸比丘!以此若得相應者,許受之。諸比丘!但

    以任何方便亦不得受金、銀。此我言也。」

    三五(一)  時,世尊順次遊行到阿摩那。螺髻梵志翅菟聞言:「沙門瞿曇釋子由

    釋迦族出而出家,至阿摩那住于阿摩那。彼世尊瞿曇如此善名遍揚……乃至……

    如此阿羅漢,善事也。」時,螺髻梵志翅菟心生思念:「我應為沙門瞿曇持何而往

    耶?」

    (二)  時,螺髻梵志翅菟心生思念:「彼婆羅門中諸古仙是真言作者、真言誦者。

    今日婆羅門嘗唱誦彼等〔所作〕諸古咒文,且集成今日隨唱隨誦、所說隨說、所言

    隨言之文句,〔古仙者:〕阿叱摩、婆摩、婆摩提婆、毘沙蜜多、耶婆提伽、鴦耆羅、

        第六藥犍度    三二一

<---------------------------------------------------------------------- ------>

        律藏大品      三二二

    跋羅幡闍婆悉?、迦葉、婆咎也。彼等雖止夜食,亦離非時食,然受如此飲料。

    (三)  沙門瞿曇亦止夜食,離非時食,沙門瞿曇亦受如此飲料乎?」如是調甚多

    飲料,裝于擔杆,詣世尊住處。詣而與世尊互相致候,交談歡喜、感銘之言,立于

    一面。立于一面已,螺髻梵志翅菟白世尊言:「瞿曇!請受我食。」「翅菟!若爾,

    即施與諸比丘。」諸比丘疑懼不受。「諸比丘!受之,食之。」

    (四)  時,螺髻梵志翅菟于佛為上首僧伽,親手供養多量飲料,令飽滿至示謝。

246 見世尊洗手與?,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時,世尊為螺髻梵志翅菟說法、教示……使

    之慶喜。時,螺髻梵志翅菟〔聞〕世尊說法、教示……使之慶喜時,白世尊言:「瞿

    曇!明日與比丘眾俱受我請食。」

    (五)  「翅菟!有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且汝信仰婆羅門也。」螺髻梵志翅

    菟再次白世尊言:「瞿曇!有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而我信仰婆羅門也。縱然,

    明日亦與比丘眾俱受我請食。」「翅菟!大比丘眾……信仰……也。」螺髻梵志翅菟

    三次白世尊言:「瞿曇!有大比丘眾……受我請食。」世尊默許。時,螺髻梵志翅

    菟知世尊默許,從座起而離去。

    (六)  時,世尊依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許八種飲料,謂:菴婆

    果漿、閻浮果漿、俱羅果漿、芭蕉漿、蜜漿、蒲桃果漿、舍樓伽漿、波樓果漿也。

    諸比丘!許一切果汁,但除穀汁。諸比丘!許一切葉汁,但除菜汁。諸比丘!許一

    切花汁,但除蜜花汁。諸比丘!許甘蔗汁。」

    (七)  時,螺髻梵志翅菟是夜過後,于自己庵室,調殊妙嚼食、噉食,白世尊:

    「瞿曇!時到,請食調食。」時,世尊于早晨著下裳,持?、衣,至螺髻梵志翅菟

    庵室,至而與比丘眾俱坐于所設座上。時,螺髻梵志翅菟于佛為上首比丘眾,親手

    供養殊妙嚼食、噉食,令飽滿至示謝。見世尊食已,洗手及?,坐于一面。

    (八)  坐于一面時,世尊以偈隨喜螺髻梵志翅菟曰:

                天祠供養火為最          婆羅門書薩裨帝

                于諸人中王為首          諸江河中海第一

                諸星宿中月為元          于照明中日絕貴

                于願福德諸聖者          僧伽至上無倫比

        時,世尊以此等偈,隨喜螺髻梵志翅菟已,即從座起離去。

        第六藥犍度    三二三

<---------------------------------------------------------------------- ------>

        律藏大品      三二四

247 三六(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阿摩那後,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向拘

    尸那遊行。拘尸那摩羅子等聞:「世尊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來拘尸那。」

    彼等相約而言:「若有不迎世尊者,罰五百金。」爾時,有摩羅子盧夷者,具壽阿

    難友也。時,世尊順次遊行到拘尸那。

    (二)  時,拘尸那摩羅子等迎世尊。時,摩羅子盧夷迎世尊,至具壽阿難住處。

    至而敬禮具壽阿難,立于一面。立于一面時,具壽阿難言摩羅子盧夷曰:「盧夷!

    汝迎世尊甚善。」「阿難!我非敬佛、法、僧。諸親族相約:『若有不迎世尊者,罰

    五百金。』阿難!我唯恐親族受罰,故來迎世尊。」時,具壽阿難不悅:「摩羅子

    盧夷為何如此言耶?」

    (三)  時,具壽阿難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具壽

    阿難白世尊言:「此處摩羅子盧夷是卓著有名人也。如此有名人,若于此法與律得

    信心者,即威力大也。善哉!世尊!佑助摩羅子盧夷于此法與律得生信心!」「阿難!

    如來佑助摩羅子盧夷于此法與律,得生信心,非難事也。」

    (四)  時,世尊令慈心遍滿摩羅子盧夷,乃從座起而入精舍。時,摩羅子盧夷以

    蒙世尊慈心遍滿,譬如犢于母牛,從精舍至精舍,從房舍至房舍,問諸比丘言:「彼

248 世尊、應供、等正覺今在何處耶?我等欲見彼世尊、應供、等正覺者。」「盧夷!彼

    處有閉戶精舍,汝須靜往,徐入外廊,警咳叩門,世尊當為汝開門矣。」

    (五)  時,摩羅子盧夷靜詣彼閉戶精舍,徐入外廊,謦咳叩門,世尊即為開門。

    時,摩羅子盧夷進入精舍,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時,世尊為摩羅子盧夷

    順次說法,謂:施論……乃至……以行師教不依他緣,白世尊言:「善哉!請唯受

    我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拒受他人者。」「盧夷!已有學智、有學見、見法諸人,

    亦如汝思念:『請唯受我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他人者拒受。』盧夷!故汝與、

    他與皆受也。」

    (六)  時,拘尸那相續行供養殊妙飲食。時,摩羅子盧夷未值輪班,心生思念:

    「我當觀察食堂,應調食堂所無者。」時,摩羅子盧夷觀察食堂,無有二種:菜與

    堅餅。時,摩羅子盧夷至具壽阿難住處。至而言具壽阿難:「阿難!此處未值輪班,

    心生思念:『我當觀察食堂,應調食堂所無者。』阿難!我觀察食堂,無有二種:

    菜與堅餅。阿難!我若調菜與堅餅者,世尊受否?」「盧夷!若爾,我請問世尊。」

        第六藥犍度    三二五

<---------------------------------------------------------------------- ------>

        律藏大品      三二六

    (七)  時,具壽阿難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阿難!若爾,即調。」〔阿難言:〕

    「盧夷!若爾,即調。」時,摩羅子盧夷是夜過後,調多量菜與堅餅,供奉世尊而

    言:「世尊!請受我菜與堅餅。」「盧夷!若爾,施與諸比丘。」諸比丘疑懼不敢受。

249 〔世尊曰:〕「諸比丘!受之,食之。」

    (八)  時,摩羅子盧夷以多量菜與堅餅,親手供養佛為上首比丘眾,令飽滿至示

    謝。見世尊洗手與?,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世尊為摩羅子盧夷說法、教示……

    使之慶喜,即從座起離去。時,世尊依此因緣說法,告比丘等曰:「諸比丘!許用

    一切菜及堅餅。」

    三七(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拘尸那後,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向阿頭

    遊行。爾時,有一老年出家人住于阿頭,舊為剃頭師。彼有二兒,聲音美妙而有辯

    才,堪能承師傳己身之剃頭業,悉能善巧。

    (二)  彼老年出家人聞言:「世尊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來阿頭。」時,

    彼老年出家人言彼二兒曰:「世尊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來阿頭。汝等即往,

    手持剃具,家家巡迴,以瓶集鹽、油、大米、嚼食,世尊若來,我等作粥。」

    (三)  「唯!唯!」彼二兒應諾彼老年出家人,即持剃具,家家巡迴以瓶集鹽、

    油、米、嚼食。眾人見彼二兒聲音美妙而有辯才,不欲行事者亦承起行之,承行並

    給與甚多。時,彼二兒集得多量鹽、油、米、嚼食矣。

250 (四)  時,世尊順次遊行到阿頭。于是,世尊住阿頭打穀場8。時,彼老年出家

    人是夜過後,調多量粥,供奉世尊言:「世尊!請受我粥。」如來知而故問……〔同

    第一  大犍度三一(四)〕……制定聲聞學處。時,世尊言彼老年出家人曰:「比丘!

    此粥從何處得耶?」時,彼老年比丘以彼事白世尊。

    (五)  佛世尊呵責曰:「愚人!非相合、非隨順、非相稱、非沙門法、非相應、

    非事也。愚人!如何汝出家而受不相應物耶?愚人!如此令未信者不信……。」呵

    責、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出家不得受不相應物,受者墮惡作。諸比丘!

    雖是舊剃師亦不得藏剃刀,藏者墮惡作。」

    三八(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阿頭後,向舍?城遊行,次第遊行至舍?城。于

    是世尊住舍?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舍?城多豐富果實嚼食。時,諸比丘心生思

    念:「世尊許果實嚼食耶?或不許耶?」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

        第六藥犍度    三二七

<---------------------------------------------------------------------- ------>

        律藏大品      三二八

    一切之果實嚼食。」

    三九(一)  時,以僧伽所有之種子種一在家人地,以一在家人所有之種子種僧伽

    地。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以僧伽所有之種子種一在家人地者,

    應與部分後受用;以一在家人所有之種子種僧伽地者,應與部分後受用。」

    (一)  爾時,于各種事,諸比丘心生疑懼:「世尊許耶?或不許耶?」彼等

    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如此,我雖未禁曰:『不相應。』若順不相

    應事,違相應事者,此,汝等為不相應也。諸比丘!如此,我雖未禁曰:『不相應。』

251 若隨順相應事,違不相應事者,此,汝等為相應也。諸比丘!如此,我雖未許曰:

    『相應。』若順不相應事,違相應事者,此,汝等為不相應也。諸比丘!如此,我

    雖未許曰:『相應。』若順相應事,違不相應事者,此,汝等為相應也。」

    (二)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若以時藥和合于時分藥者,是相應耶?是不相應

    耶?若以時藥和合于七日藥者,是相應耶?是不相應耶?若以時藥和合于盡形壽藥

    者,是相應耶?是不相應耶?若以時分藥和合于七日藥者,是相應耶?是不相應耶?

    若以時分藥和合于盡形壽藥者,是相應耶?是不相應耶?若以七日藥和合于盡形壽

    藥者,是相應耶?是不相應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三)  「諸比丘!以時藥和合時分藥,即日受者,于正時為相應,但于非時,即

    不相應。諸比丘!以時藥和合七日藥,即日受者,于正時為相應,但于非時,即不

    相應。諸比丘!以時藥和合于盡形壽藥,即日受者,于正時為相應,但于非時,即

    不相應。諸比丘!以時分藥和合于七日藥,即日受者,于時分為相應,但過時分者,

    即不相應。諸比丘!以時分藥和合于盡形壽藥,即日受者,于時分為相應,但過時

    分者,即不相應。諸比丘!以七日藥和合于盡形壽藥者,于七日為相應,但過七日

    者,即不相應。」

        此犍度有一百另六事。攝頌曰:

            秋時病非時          脂根及粉末

            澀葉果樹脂          鹽牛糞粉末

            篩肉及塗藥          香料塗藥筐

            蓋篦及篦筐          袋肩紐纏絲

            頭油及灌鼻          灌鼻筒?

        第六藥犍度  三二九

<---------------------------------------------------------------------- ------>

        律藏大品    三三

            蓋袋煮油酒          混過多塗藥

            壺發汗腌法          大發汗藥湯

            浴室血及角          塗足藥足油

252         刀澀胡麻膏          敷著布繃帶

            芥子粉燻片          瘡油亞麻布

            污物受及屎          作者土灰汁

            溲浸呵利勒          香料吐下藥

            澄明自然汁          人工自然汁

            肉汁及山崖          守園人七日

            糖豆及酸粥          自煮及更煮

            再許與飢饉          果實並胡麻

            嚼食前時食          熱病無種子

            痔灌腸蘇卑          人肉象馬狗

            蛇獅子虎豹          熊及鬣狗肉

            輪班粥得新          餘人須尼陀

            糖及休息堂          此菴婆婆梨

            隸車人恆河          拘利村諦論

            為己殺之肉          豐饒及再禁

            雲及耶蘇奢          旻荼並牛乳

            乃至道路糧          翅菟及菴婆

            閻浮與俱羅          芭蕉蜜蒲桃

            舍樓伽波樓          乃至菜堅餅

            阿頭剃頭師          ?城果實

            種子各種事          以及時藥等

  1 劫貝製(sankhanabhimaya)。直譯即以劫貝臍所作。恐是硨磲貝堅硬之中心部。

  2 「草輪」(tinandupaka)。以草作成,成為釜式敷具形,載水瓶等于頭上而運輸時,置于頭頂。

  3 「應如法治之」,相當于尼薩耆波逸提第二三。(律藏原典三卷二五一頁)。

        第六藥犍度    三三一

<---------------------------------------------------------------------- ------>

        律藏大品      三三二

  4 「疑離越」(kankharevata),依十誦律譯例。「疑」是義譯,餘為音譯。于律疑多,故取此

    名。亦譯「離婆多」「梨婆多」「離日」。

  5 「殘食行者」(damaka),此原語甚多,只是「苦行者」意義。今于此處,原註解謂「食殘食」

    者。

  6 「蘇拔沙龍王」(Supasson nagaraja)。于四分律有「善現龍王」。

  7 相當波逸提第三五。(律藏原典第三卷八二頁)。

  8 「打穀場」(bhusagara)。此語不詳,且依英譯。

 

253           第七  迦絺那衣犍度

    一(一)  爾時,佛世尊住舍?城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波利邑比丘有三十人,皆

    住于林中,皆食乞食,皆著糞掃衣,皆唯有三衣。往舍?城拜見世尊,時近入雨安

    居,但不及于舍?城入雨安居,而途中于娑竭陀入雨安居。彼等疲勞而住雨安居,

    〔念:〕「世尊雖住距此六由旬近處,我等不得見世尊。」時,彼諸比丘經三月住雨

    安居已,而行自恣,雨水溢滿,泥水流出,衣服皆濕而彼等疲勞,詣舍?城祇樹給

    孤獨園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二)  佛世尊與諸客比丘互相致問是常法也。時,世尊言彼諸比丘曰:「諸比丘!

    堪忍否?滿足否?和合相喜而無爭,安樂住雨安居否?不困疲于乞食否?」「世尊!

    堪忍,世尊!滿足,我等和合相喜無爭,住雨安居無困疲于乞食。于此,我等三十

    人是波利邑比丘,欲來舍?城拜見世尊,時近入雨安居,但不及于舍?城入雨安居,

254 乃于途中娑竭陀入雨安居。我等疲勞住雨安居,〔念:〕『世尊雖住距此六由旬近處,

    我等不得拜見世尊。』時,我等經三月住雨安居已,乃行自恣,雨水溢滿,泥水流

        第七迦絺那衣犍度  三三三

<---------------------------------------------------------------------- ------>

        律藏大品          三三四

    出,衣服皆濕,疲勞行路而來。」

    (三)  時,世尊以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住雨安居比丘,許受迦

    絺那衣。諸比丘!汝等受迦絺那衣者,有五事相應〔許可〕,謂:〔食前食後〕不囑

    〔比丘〕1而入聚落、離三衣而宿2、別眾食3、盡受須要量之衣4、受衣者可持

    〔彼衣〕5。諸比丘!汝等受迦絺那衣者,有如此五事相應。諸比丘!受迦絺那衣

    時,應如此為之6

    (四)  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得此迦絺那衣物,

    若僧伽機熟者,僧伽以此迦絺那衣物與某甲比丘,作迦絺那衣。此乃表白。諸大德!

    請聽我言!僧伽得此迦絺那衣物,僧伽以此迦絺那衣物,與某甲比丘,作迦絺那衣。

    以此迦絺那衣物與某甲比丘,作迦締那衣,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已以

    此迦絺那衣物與某甲比丘,作迦絺那衣。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此了知。』

    (五)  諸比丘!如此為成受迦絺那衣者,如此為不成受。諸比丘!如何為不成受

    迦絺那衣耶?唯作輾治不成受迦絺那衣,唯作洗洗不成受迦絺那衣,唯作衣計量不

    成受迦絺那衣,唯作裁斷不成受迦絺那衣,唯安緣邊不成受迦絺那衣,唯作假綴不

    成受迦絺那衣,唯作綴合不成受迦絺那衣,唯作固縫不成受迦絺那衣,唯作重縫不

    成受迦絺那衣,唯作背縫不成受迦絺那衣,唯作合縫不成受迦絺那衣,唯作一染不

    成受迦絺那衣,豫待作迦絺那衣決定者不成受迦絺那衣,作〔與迦絺那衣預〕談者

    不成受迦絺那衣,唯作暫時物者不成受迦締那衣,若延期者不成受迦絺那衣,〔以過

255 一夜而〕 棄捨者不成受迦絺那衣,不相應者不成受迦絺那衣,無僧伽梨衣時不成受

    迦絺那衣,無鬱多羅僧衣時不成受迦絺那衣,無安陀會衣時不成受迦絺那衣;五條

    或過五條,不即日裁斷作緣時,為不成受迦絺那衣;異比丘作時,為不成受迦絺那

    衣;雖正受迦絺那衣,但境界外人隨喜者,如此為不成受迦絺那衣。諸比丘!如此

    者即為不成受迦絺那衣。

    (六)  諸比丘!如何為成受迦絺那衣耶?以新衣成者為成受迦絺那衣,以等新衣

    成者為成受迦絺那衣,以故衣成者為成受迦絺那衣,以糞掃衣成者為成受迦絺那衣,

    以落于市場〔門前成〕者為成受迦絺那衣,不決定豫待作迦絺那衣為成受迦絺那衣,

    不豫言與迦絺那衣為成受迦絺那衣,非作暫時物為成受迦絺那衣,不延期為成受迦

    絺那衣,〔過一夜〕不捨棄者為成受迦絺那衣,若相應為成受迦絺那衣,有僧伽梨衣

        第七迦絺那衣犍度    三三五

<---------------------------------------------------------------------- ------>

        律藏大品            三三六

    時為成受迦絺那衣,有鬱多羅僧衣時為成受迦絺那衣,有安陀會衣時為成受迦絺那

    衣;五條或過五條,即日裁斷作緣時,為成受迦絺那衣;其人作時,為成受迦絺那

    衣;境界內隨喜受迦絺那衣者,如此為成受迦絺那衣。諸比丘!如此者,為成受迦

    絺那衣。

    (七)  諸比丘!如何為捨迦絺那衣耶?諸比丘!捨迦締那衣有八事,謂:離去、

    〔衣〕成、決定〔不作〕、失、聞〔僧伽已捨迦絺那衣〕、斷期望、出境界7、與〔僧

    伽〕共捨。

    二(一)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已作之衣,念:『不還』而去,此比丘依去而捨

    迦絺那衣也。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于此處作衣,不

    還』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而捨迦絺那衣也。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而去,

    往詣界外,念:『我不作衣,亦不還。』此比丘由決定〔不作〕而捨迦絺那衣也。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

    當作衣時失去衣,此比丘由失而捨迦絺那衣也。

    (二)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念:『還』而去,往詣界外作衣,作衣已,聞:

256 『于彼住處捨迦絺那衣。』此比丘由聞以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而

    念:『還』而去,往詣界外作衣,作衣已,念:『還!還!』但于界外住時已過迦

    絺那衣期限,此比丘由過期限,以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而念:『還』

    而去,往界外作衣,作衣已,念:『還!還!』而〔還時〕適迦絺那衣期限至,此

    比丘與諸比丘共捨迦絺那衣也。」

                                ----持〔迦絺那衣〕七事終----

    三(一)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受持已作之衣,念:『不還』 而去,此比丘由去以

    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受持衣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于此處作衣,

    不還』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以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受持衣而去,

    往詣界外,念:『我不作衣,亦不還。』此比丘由決定〔不作〕,以捨迦絺那衣。有

    比丘受迦絺那衣,受持衣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

    當作衣時失去衣,此比丘由失以捨迦絺那衣。

    (二)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受持衣已,念:『還』而去,往詣界外作衣,作衣已,

    聞:『 于彼住處捨迦絺那衣。』 此比丘由聞以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受

        第七迦絺那衣犍度    三三七

<---------------------------------------------------------------------- ------>

        律藏大品            三三八

    持衣已,念:『還』而去,往詣界外作衣,作衣已,念:『還!還!』于界外已過

    迦絺那衣期限,此比丘由過期限,以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受持衣已,

    念:『還』而去,往詣界外作衣,作衣已,念:『還!還!』〔還時〕適迦絺那衣期

    限至,此比丘與諸比丘共捨迦絺那衣。

                              ----受持〔迦絺那衣〕七事終----

257 四(一)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未成衣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于此處作衣,

    不還』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而捨迦絺那衣……〔同第七  迦絺那衣犍度二。

    但將「持衣」改為「持未成衣」〕……諸比丘共捨迦絺那衣。

                                 ----持〔迦絺那衣〕六事終----

    五(一)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受持未成衣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于此處作衣,

    不還』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以捨迦絺那衣……〔同第七  迦絺那衣犍度三。

    但將『受持衣』改為「受持未成衣」〕……諸比丘共捨迦絺那衣。

                              ----受持〔迦絺那衣〕六事終----

    六(一)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料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于此處作衣,不

    還』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以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料而去,

    往詣界外,念:『我不作衣,亦不還。』此比丘由決定〔不作〕以捨迦絺那衣。有

    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料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正

    作衣時而失去,此比丘由失而捨迦絺那衣。

    (二)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料,念:『不還』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于

    此處作衣』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以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

    料,念:『不還』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不作衣』,此比丘由發心〔不作〕,以

    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料,念:『不還』而去,往詣界外,念:『我

258 于此處作衣』而作衣,當作衣時而失去,此比丘由失以捨迦絺那衣。

    (三)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料躊躇于『還 』或『不還』,未決定而去,往詣界

    外,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此比丘由〔衣〕 成,以捨迦絺那衣。有

    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料躊躇于『還』或『不還』,未決定而去,往詣界外,念:『我

    不作衣亦不還。』此比丘由決定〔不作〕,以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

    料躊躇于『還』或『不還』,未決定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

        第七迦絺那衣犍度    三三九

<---------------------------------------------------------------------- ------>

        律藏大品            三四

    而作衣,正作時而失去,此比丘由失以捨迦絺那衣。

    (四)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料,念:『還』時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于

    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以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締那衣,

    持衣料,念:「還」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不作衣,亦不還。』此比丘由決定

    〔不作〕,以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料,念:『還』時而去,往詣界

    外,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正作衣時而失去,此比丘由失以捨迦絺

    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料而念:『還』時而去,往詣界外作衣,作衣已,

    聞:『于彼住處捨迦絺那衣。』此比丘由聞以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

    衣料,念:『還』時而去,往詣界外作衣,作衣已,念:『還!還!』而于界外已

259 過迦絺那衣期限,此比丘由過期限,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衣料,念:

    『還』時而去,往詣界外作衣,作衣已,念:『還!還!』而〔還時〕適迦絺那衣

    之期限至,此比丘與他比丘共捨迦絺那衣。

    七(一)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受持衣料而去……〔同第七  迦絺那衣犍度六(一)

    -(四)。但「持衣料」改為「受持衣料」〕……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持未成衣而去……

    〔同第七  迦絺那衣犍度六(一)-(四)。但「持衣料」改為「持未成衣」〕……

    比丘受迦絺那衣,受持未成衣而去……〔同第七  迦絺那衣犍度六(一)- (四)。

    但「持衣料」改為「受持未成衣」〕……與比丘等共捨迦絺那衣。

                                  ----持〔迦絺那衣〕誦品終----

      (一)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期望衣而去,往詣界外而期望衣,不望而得,望而

    不得,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以捨迦絺那衣。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期望衣……念:『我不作衣,亦不還。』此比丘由決定〔不作〕,

    以捨迦絺那衣……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正作衣而失去,此比丘

    由失而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期望衣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于此處

    望衣,不還』而期望衣時,斷衣之望,此比丘由斷衣之期望,而捨迦絺那衣也。

    (二)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期望衣,念:『不還』而去,往詣界外期望衣,不望

    而得,望而不得,念:『我于此處作衣』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以捨迦絺那

    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念:『我不作衣。』此比丘由決定〔不作〕,以捨迦絺那

    ……念:『我于此處作衣』而作衣,正作衣時而失去,此比丘由失以捨迦絺那

        第七迦絺那衣犍度    三四一

<---------------------------------------------------------------------- ------>

        律藏大品            三四二

260 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期望衣,念:『不還!』往詣界外,念:『我于此處期待

    衣』而期望衣,斷衣之望,此比丘由斷衣之期望,以捨迦絺那衣。

    (三)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期望衣,躊躇于『還』 或『不還』,未決定而去,往詣

    界外期望衣,不望而得,望而不得,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此比丘

    由〔衣〕成,以捨迦絺那衣。……念:『我不作衣,亦不還!』此比丘由決定〔不

    作〕,以捨迦絺那衣。……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當作衣時而失去,

    此比丘由失以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期望衣,躊躇于『還』或『不還』,

    未決定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于此處期待衣,不還』而期望衣,斷衣之望,此

    比丘由斷衣之期望而捨迦絺那衣。

                                          ----非望十二事終----

      (一)有比丘受迦絺那衣而期望衣,念:『還』而去,往詣界外期望衣,望而

    得,不望不得,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以捨迦

    絺那衣。……念:『我不作衣,亦不還。』此比丘由決定〔不作〕,以捨迦絺那衣。

    ……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正作衣時而失去,此比丘由失以捨迦絺

    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期望衣,念:『還』時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于此

    處期待衣,不還 而望衣,斷衣之望,此比丘由斷衣之望,以捨迦絺那衣。

    (二)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期望衣,念:『還』時而去,往詣界外,聞:『于彼

261 住處捨迦絺那衣。』 念:『于彼住處捨迦絺那衣故,我于此處期待衣。』而望衣,

    望而得,不望而不得,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

    以捨迦絺那衣……念:『我不作衣,亦不還。』此比丘由決定〔作〕,以捨迦絺

    那衣。……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正作衣時而失去,此比丘由失以

    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締那衣,望衣,念:『還』時而去,往詣界外,聞:『于

    彼住處捨迦絺那衣。』念:『于彼住處捨迦絺那衣故,我于此處期待衣,不還』而

    望衣,斷衣之望,此比丘由斷衣之望以捨迦絺那衣。

    (三)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期望衣,念:『還』時而去,往詣界外望衣,望而得,

    不望而不得,令作衣,作衣已,聞:『于彼住處捨迦絺那衣。』此比丘由聞以捨迦

    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期望衣,念:『還』時而去,往詣界外,念:『我于

    此處期待衣,不還』而望衣,斷衣之望,此比丘由斷衣之望以捨迦絺那衣。有比丘

        第七迦絺那衣犍度    三四三

<---------------------------------------------------------------------- ------>

        律藏大品            三四四

    受迦絺那衣而期望衣,念:『還』時而去,往詣界外望衣,望而得,不望而不得,

    令作衣,作衣已,念:『還!還!』但已過迦絺那衣期限,此比丘由出境界以捨迦

    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期望衣,念:『還』時而去,往詣界外望衣,望而得,

    不望而不得,令作衣,作衣已,念:『還!還!』 迦絺那衣期限至,此比丘與比丘

    等共捨迦絺那衣。

                                              ----望十二事終----

262 (一)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有事而去,往詣界外而生望衣念,不望而得,望

    而不得,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以捨迦絺那衣。

    ……念:『我不作衣,亦不還。』此比丘由決心〔不作〕,以捨迦絺那衣。……念:

    『我于此處作衣,不還』 而作衣,當作衣時而失去,此比丘由失以捨迦絺那衣。有

    比丘受迦絺那衣,有事而去,往詣界外,生望衣念,念:『我于此處期待衣,不還』

    而望衣,斷衣之期望,此比丘由斷衣之望,以捨迦絺那衣。

    (二)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有事,念:『不還』而去,往詣界外,生望衣念,望

    衣,不望而得,望而不得,念:『我于此處作衣』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以

    捨迦絺那衣。……念:『我不作衣。』此比丘由決心〔不作〕,以捨迦絺那衣。……

    念:『我于此處作衣』而作衣,當作衣時而失去,此比丘由失以捨迦絺那衣。有比

    丘受迦絺那衣,有事,念:『不還』而去,往詣界外,生望衣念,念:『我于此處

    期待衣』而望衣,斷衣之期望,此比丘由斷衣之望,以捨迦絺那衣。

    (三)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有事而躊躇于『還』或『不還』,未決定而去,往詣界

    外,生望衣念,望衣,不望而得,望而不得,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

    此比丘由〔衣〕成,以捨迦絺那衣。……念:『我不作衣,亦不還。』此比丘由決

263 心〔不作〕,以捨迦絺那衣……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當作衣時而

    失去,此比丘由失以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有事而躊躇于『還』或『不

    還』,未決定而去,往詣界外,生望衣念,念:『我于此處期待衣,不還』而望衣,

    斷衣之期望,此比丘由斷衣之望,以捨迦絺那衣。

                                            ----有事十二事終----

    (一)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藏衣分,行走四方,至餘處,有諸比丘問:『汝

    于何處住雨安居耶?汝之衣分在何處耶?』彼言:『我于某甲住處住雨安居,我之

        第七迦絺那衣犍度    三四五

<---------------------------------------------------------------------- ------>

        律藏大品            三四六

    衣分在彼處。』彼等言:『往持衣來,我等于此處為汝作衣。』彼往彼住處,問諸

    比丘言:『我衣分在何處耶?』彼等言:『汝之衣分乃此也,汝欲往何處耶?』彼

    言:『我往某甲住處,彼處諸比丘為我作衣。』彼等言:『且止!勿往!我等于此

    處為汝作衣。』彼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捨迦

    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締那衣……乃至……此比丘決心〔不作〕,以捨迦絺那衣。有比

    丘受迦絺那衣……乃至……此比丘由失以捨迦絺那衣。

    (二)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藏衣分而行走四方……『汝之衣分乃此也。』 持衣

    往彼住處,途中有諸比丘,問:『汝往何處耶?』彼言:『我往某甲住處,彼處比

264 丘等為我作衣。彼等言:『且止!勿往!我等于此處為汝作衣。』彼念:『我于

    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以捨迦絺那衣彼念:……『我不

    作衣,亦不還。』此比丘由決心〔不作〕,以捨迦絺那衣。……念:『我于此處作衣,

    不還』而作衣,正作衣時而失去,此比丘由失以捨迦絺那衣。

    (三)  有比丘受迦絺那衣,藏衣分而行走四方……『汝之衣分乃此也。』彼持衣

    往彼住處,往彼住處而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

    以捨迦絺那衣。……彼念:『我不作衣,亦不還。』此比丘由決心〔不作〕,以捨迦

    絺那衣。……念:『我于此處不作衣,亦不還』而作衣,當作衣時而失去,此比丘

    由失以捨迦絺那衣。

                                          ----儲藏九事終----

    一二(一)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求安樂住處,持衣而去,念:『我往某甲住處,

    于其處得住安樂;若不得安樂者,則往某甲住處,于其處得住安樂;若不得安樂者,

    則往某甲住處,于其處得住安樂;若不得安樂者,則還。』往詣界外,念:『

    此處作衣,不還』 而作衣,此比丘由〔衣〕成,以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

    求安樂住處……念:『還!』往詣界外,念:『我不作衣,亦不還。』此比丘由決

    心〔不作〕,以捨迦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求安樂住處……念:『還!』往詣

    界外,念:『我于此處作衣,不還』而作衣,當作衣時而失去,此比丘由失以捨迦

265 絺那衣。有比丘受迦絺那衣,求安樂住處……念:『還!』往詣界外作衣,作衣已,

    念:『還!還!』而于界外已過迦絺那衣期限,此比丘由過期限以捨迦絺那衣。有

    比丘受迦絺那衣,求安樂住處……念:『還!』往詣界外作衣,作衣已,念:『還!

        第七迦絺那衣犍度    三四七

<---------------------------------------------------------------------- ------>

        律藏大品            三四八

    還!』而〔還時〕適迦絺那衣期限至,此比丘與比丘等共捨迦絺那衣。

                                        ----安樂住處五事終----

    一三(一)  諸比丘!迦絺那衣有二執受8,有二非執受。諸比丘!何為迦絺那衣

    執受耶?住處執受與衣執受也。諸比丘!何為住處執受耶?諸比丘!此處有比丘,

    住其住處9,或言「還」時,留戀而〔暫〕去,諸比丘!如此于住處執受也。諸比

    丘!何為衣執受耶?諸比丘!于此處有比丘,其衣或未作、或未成、或未斷衣之期

    望,諸比丘!如此衣執受也。諸比丘!如此迦絺那衣執受有二。

    (二)  諸比丘!何為迦絺那衣非執受耶?住處非執受與衣非執受也。諸比丘!何

    為住處非執受耶?諸比丘!于此處有比丘捨棄、厭離、放棄、無待言「不還」而去,

    諸比丘!如此于住處非執受也。諸比丘!何為衣非執受耶?諸比丘!于此處有比

    丘,其衣或已作、或已失、或已滅、或已燒、或已斷衣之期望,諸比丘!如此于衣

    非執受也。諸比丘!如此迦締那衣非執受有二也。」

        此犍度有十二事,有一百十八說門。攝頌曰:

            比丘三十波利邑        沙竭陀住疲憊身

            住雨安居盡淋濕        往見勝者世間尊

            此處迦締那衣事        五事相應一一明

            不囑離衣別眾食        但須受衣得則屬

            迦絺那者一門足        表白受成受不成

266         輾治浣洗計量問        裁斷安緣假綴合

            固縫重縫與背縫        合縫染及決定談

            暫時延期捨棄焉        不相應與無三時

            過五條而不作緣        異比丘正受界外

            隨喜時令不成受        迦絺那衣成受者

            佛陀如此說是義        新衣等故糞掃衣

            市場前布不談之        不決定與非暫時

            不捨棄與非延期        相應以及有三衣

            五過五裁作緣時        人作界內正隨喜

            如上受迦絺那衣        捨中一一有八事

        第七迦絺那衣犍度    三四九

<---------------------------------------------------------------------- ------>

        律藏大品            三五

            去成發心失與聞        斷望出界共捨之

            持已作衣去不還        依去捨迦絺那衣

            持衣界外作不還        依成捨迦絺那衣

            持衣界外作不還        依發心捨迦絺衣

            持衣界外作不還        思惟此迦締那衣

            當正作時即失去        依失捨迦絺那衣

            還持往界外作衣        作已聞言說捨之

            由聞捨迦絺那衣        還往界外令作衣

            作已期過未來歸        此由身出境界外

            而捨彼迦締那衣        還往界外令作衣

            作已還來限正著        與他比丘等共捨

            迦絺那衣捨磊落        持與受持次七七

            去缺未成六次第        持往界外念令作

            已成發心失三事        不還持往界外作

            已成發心失有三        次無決意有三類

267         還來持往界外作        作與成捨未決三

            發心失聞出境界        與他共生十五類

            受持未成及受持        此等四重總十五

            望非望所用有三        亦分門類列其間

            知此乃依于理趣        三度十二有十二

            藏有九種安樂五        執受非執受兩類

            如是如是依理趣        說攝頌已百十八

  1「食前食後不囑比丘」,入聚落(anamantacara),于波逸提四六(律藏原典第四卷九八頁)

    之除外例。

  2「離三衣而宿」(asamadanacara),于尼薩耆二(律藏原典第三卷一九九頁)之除外例。

  3「別眾食」(ganabhojana),于波逸提三二(律藏原典第四卷七二頁)之除外例。

  4「受須要量之衣」(yavadatthacivaram),于尼薩耆一(律藏原典第三卷一九六頁)之除外

    例。

        第七迦絺那衣犍度    三五一

<---------------------------------------------------------------------- ------>

        律藏大品            三五二

  5「受衣者可持」(yo ca tattha civaruppado so nesam bhavissati),于尼薩耆三(律藏原典

    第三卷二三頁)之除外例。

  6 以下有關迦絺那衣規定術語,義多難明。多用原註所說,今仍之。

  7「出境界」(simatikantika),依後文說明及古譯,應譯為過界限時。

  8「執受」(palibodha),此原語通常譯為「障礙」。就本文述如何為受「迦絺那衣資格」,此原

    語具「貪著」義,故按意義試作如是譯。

  9「住其住處」(vasati va tasmim avase)。採暹羅本讀法。

 

268           第八  衣犍度

    一(一)  爾時,佛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蘭陀迦園。時,毘舍離富庶繁榮,人集民

    多而豐饒,有七千七百七殿樓、七千七百七重閣、七千七百七遊園、七千七百七蓮

    池。有淫女菴婆婆梨,端麗、樂見、殊妙、可欣,具足殊勝美貌,善能歌舞音曲,

    為愛樂眾所好,一夜受五十金,因此毘舍離愈益繁榮也。

    (二)  時,王舍城有一住人,有事往毘舍離。王舍城住人見毘舍離富庶繁榮,人

    集民多而豐饒,有七千七百七殿樓……七千七百七蓮池,又見淫女菴婆婆梨端麗、

    樂見、殊妙……愈益繁榮。時,王舍城住人彼事完了,還王舍城詣摩竭國洗尼瓶沙

    王住處。詣而言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大王!毘舍離富庶繁榮……愈益繁榮。大王!

    願我等亦安置淫女。」「若爾!覓可安置為淫女之童女來。」

    (三)  爾時,王舍城有童女名為娑羅跋提,具足端麗、樂見、殊妙、可欣而殊勝

269 美貌。時,王舍城住人安置童女娑羅跋提為淫女。不久時,淫女娑羅跋提善能歌舞

    音曲,為愛樂人所好,一夜受百金。時,淫女娑羅跋提不久有娠。時,淫女娑羅跋

        第八衣犍度    三五三

<---------------------------------------------------------------------- ------>

        律藏大品      三五四

    提心生思念:「?婦為男子所不好,若人于我言:『淫女娑羅跋提有娠。』 時,則

    減我一切恭敬,我當稱病。」時,淫女娑羅跋提命守門人,言:「守門人!任何人

    勿令入,若有問我者,則言『病矣』。」「唯!唯!」彼守門人應諾淫女娑羅跋提。

    (四)  時,淫女娑羅跋提胎熟而生男兒。時,淫女娑羅跋提命婢言:「將此童嬰

    盛于故箕持去,棄塵堆中。」「唯!唯!」彼婢應諾淫女娑羅跋提,將彼童嬰盛于故

    箕持去,棄塵堆中。爾時,有名無畏王子,清晨往奉事王,見群鴉圍彼童嬰,見而

    問眾人曰:「群鴉圍何耶?」「王子!圍童嬰也。」「尚活耶?」「王子!尚活!」「若

    爾,將此童嬰抱我後宮,與諸乳母令養育之。」「王子!唯!唯!」彼眾人應諾無畏

    王子,將彼童嬰送無畏王子後宮,與諸乳母,言:「請予養育!」言彼「尚活」故,

    取名「耆婆」1,王子所養故取名「童子」。

    (五)  時,耆婆童子不久得識分別。時,耆婆童子至無畏王子住處,至而言無畏

    王子:「誰是我母耶?誰是我父耶?」「耆婆!我不知汝母,我汝父也,我令養汝也。」

    時,耆婆童子心生思念:「若無才技,難住王家,我當學才技。」爾時,得叉尸羅

    國住名聞四方之醫者。

    (六)  時,耆婆童子不告無畏王子,即向得叉尸羅國而去,順次到得叉尸羅國彼

270 醫住處。到而言彼醫:「師!我欲學才技。」「耆婆!若爾,且學。」時,耆婆童子

    多學、易學、善受持、所學不忘失。時,經七歲矣,耆婆童子心生思念:「我多學、

    易學、善受持、所學不忘失。已經七歲,尚不見此才技邊際,何時見此技邊際耶?」

    (七)  時,耆婆童子到彼醫住處,到而言彼醫:「師!我多學、易學、善受持,

    而所學不忘失,已經七歲,亦不見此才技邊際。何時見此才技邊際耶?」「耆婆!若

    爾!持鋤巡迴于得叉尸羅國四面一由旬時,凡有所見而非藥者,持來。」「師!唯!

    唯!」耆婆童子應諾彼醫,持鋤巡迴于得叉尸羅國四週一由旬,不見非藥。時,耆

    婆童子至彼醫住處。至而言彼醫:「師!我于得叉尸羅國之四面一由旬巡迴,所見

    無不是藥。」「耆婆!汝學已成,以此足以立生計矣。」如是,與耆婆童子少分川資。

    (八)  時,耆婆童子持彼少分川資,向王舍城去。時,耆婆童子途中至娑竭陀國,

    彼少分川資罄盡。時,耆婆童子心生思念:「此道曠野,水少食少,無有川資,不

    易往也,我當覓路用川資。」爾時,有娑竭陀國長者婦,患七年頭痛,甚多名聞四

    方大醫雖來,皆不能癒,但取多量黃金而去。時,耆婆童子入娑竭陀國,問眾人言:

        第八衣犍度    三五五

<---------------------------------------------------------------------- ------>

        律藏大品      三五六

271 「何人患病耶?我將治其人。」「師!彼長者婦患七年頭痛,師!往治長者婦。」

    (九)  時,耆婆童子詣長者居士家。詣而命守門人言:「守門人!往言長者婦:

    醫欲來見汝。』」「唯!唯!」彼守門人應諾耆婆童子,至長者婦住處。至而言長

    者婦:「醫欲來見汝。」「守門人!如何醫者耶?」「年少人。」「守門人!且止,年

    少醫者于我何為?名聞四方大醫多來,亦不能治癒,但多取黃金去也。」

    (一  時,彼守門人至耆婆童子住處。至而言耆婆童子:「師!長者婦言:『守

    門人!且止……去也。』」「守門人!往言長者婦:「醫言:『 始初勿與一物,若治

    癒時,與汝所欲。』」「師!唯!唯!」彼守門人應諾耆婆童子,至長者婦住處。至

    而言長者婦:「醫言……與汝所欲。」「守門人!若爾,請醫來。」「唯!唯!」彼

    守門人應諾長者婦,至耆婆童子住處。至而言耆婆童子:「師!長者婦喚汝。」

    (一一)  時,耆婆童子至長者婦住處。至而診察長者婦病,言長者婦曰:「須一

    合酥。」時,長者婦令與耆婆童子一合酥。時,耆婆童子將彼一合酥與種種藥俱煮,

    令長者婦仰臥?上,以灌鼻孔。時,灌入鼻孔彼酥從口流出。時,長者婦吐于受器,

    而命婢言:「以綿拭取此酥。」

    (一二)  時,耆婆童子心生思念:「希有哉!此主婦之慳吝也!此應棄之酥,以

272 綿取之故也。我雖多用高價藥矣,彼女亦不與我些許酬報耶?」時,長者婦觀察耆

    婆童子變異,言耆婆童子曰:「師!如何愁耶?」「此處我心生思念:『 希有哉!……

    耶?』」「師!我等在家人知如此儉約,此酥貴重,既作奴僕塗足藥品又點燃燈。師!

    勿愁,汝不失酬。」

    (一三)  時,耆婆童子將長者婦七年頭痛,唯一次灌鼻而除去。時,長者婦癒矣,

    與耆婆童子四千金。其子曰:「我母癒矣!」與四千金。其兒婦曰:「我姑癒矣!」

    與四千金。長者居士曰:「我婦癒矣!」與四千金並奴婢車馬。時,耆婆童子持彼

    一萬六千金與奴婢車馬,向王舍城而去,順次至王舍城無畏王子住處。至而言無畏

    王子曰:「王子!此是我首次行醫所得,有一萬六千金與奴婢車馬,王子!為養育

    費,敬請受之。」「耆婆!且止,為汝所有以住我後宮。」「王子!唯!唯!」耆婆

    童子應諾無畏王子,乃住無畏王子後宮。

    (一四)  爾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患痔痺,衣塗血。諸妃見之戲言:「王亦為經

    婦,起月華,王不久將生兒矣。」王羞愧。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言無畏王子:「無

        第八衣犍度    三五七

<---------------------------------------------------------------------- ------>

        律藏大品      三五八

    畏!我患如此病,衣塗血,諸妃見我而戲言:『……生兒矣。』 無畏!覓能治我醫

273 者來。」「大王!此處有醫耆婆,雖然年少,但甚賢能,彼將治大王。」「無畏!若

    爾,命醫耆婆前來治我。」

    (一五)  時,無畏王子命耆婆童子言:「耆婆!前往治王。」「王子!唯!唯!」

    耆婆童子應諾無畏王子,手中持藥,至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住處。至而言摩竭國洗尼

    瓶沙王:「大王!看病。」時,耆婆童子唯一塗摩竭國洗尼瓶沙王,痔?除之。時,

    摩竭國洗尼瓶沙王癒矣。遂令五百婦女先飾一切莊嚴,次解下而令積集,言耆婆童

    子曰:「耆婆!此五百婦女一切莊嚴俱以歸汝。」「大王!且止,念我職分。」「耆

    婆!若爾,則侍我與後宮及佛為上首僧伽!」「唯!唯!大王!」耆婆童子應諾摩竭

    國洗尼瓶沙王。

    (一六)  爾時,王舍城有長者患七年頭痛,甚多名聞四方大醫來,皆不能癒,但

    多取黃金而去。〔其後〕更且諸醫拒絕。一類醫言:「長者居士于第五日死矣!」一

    類醫言:「長者居士于第七日死矣!」時,王舍城住人心生思念:「此長者居士于

    王、于住人有大利益也,然今諸醫拒絕,一類醫言:『長者居士于第五日死矣!』

    一類醫言:『長者居士于第七日死矣!』此處王醫耆婆雖然年少,甚是賢能,我當

    請王醫耆婆,治長者居士。」

    (一七)  時,王舍城住人至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住處,至而言摩竭國洗尼瓶沙王:

    「大王!彼長者居士于大王、于住人,皆有大利益也。然今諸醫拒絕……死矣!』

274 願大王命醫耆婆治長者居士。」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命耆婆童子曰:「耆婆!往

    治長者居士。」「大王!唯!唯!」耆婆童子應諾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至長者居士住

    處。至而診察長者居士病,言長者居士:「居士!我若治癒汝者,以何酬我耶?」

    「師!以一切財寶歸汝,我將為汝奴。」

    (一八)  「長者!汝能于七月間,于一面脅臥否?」「師!我能于七月間一面脅臥。」

    「長者!汝能七月間于他面脅臥否?」「師!我能七月間于他面脅臥。」「居士!汝

    能于七月間仰臥否?」「師!我能于七月間仰臥。」時,耆婆童子令長者居士臥于?

    上而繫縛之,剝其頭皮,剝開頭蓋縫線,出二蟲,以示眾人言:「看!此處有二小

    蟲,一小而一大也。言:『長者居士第五日死』諸師,乃見此大蟲。于第五日長者

    居士腦漿即盡,依腦漿盡,長者居士乃死,彼諸師善見也。言:『長者居士第七日

        第八衣犍度    三五九

<---------------------------------------------------------------------- ------>

        律藏大品      三六

    死』諸師,乃見此小蟲也。于七日長者居士腦漿即盡,依腦漿盡,長者居士乃死,

    彼諸師善見也。」如是,合頭蓋縫線,而縫頭皮,塗敷藥。

    (一九)  時,經七日,長者居士言耆婆童子:「師!我不能于七月間以一面脅臥。」

    「居士!汝豈非于應諾我:『師!我能于七月間以一面脅臥』耶?」「師!我誠應諾

    矣,然我即死,我亦不能于七月間以一面脅臥。」「居士!若爾,于七月間以他面脅

    臥之。」時,經七日,長者居士言耆婆童子:「師!我不能于七月間以他面脅臥。」

275 「居士!汝豈非于應諾我:『師!我能于七月間以他面脅臥』耶?」「師!我誠應諾

    矣,然我即死,我亦不能于七月間以他面脅臥。」「居士!若爾,于七月間仰臥之。」

    時,經七日,長者居士乃言耆婆童子:「師!我不能于七月間仰臥。」「居士!汝豈

    非于應諾我:『師!我能于七月間仰臥』耶?」「師!我誠應諾矣,然我即死,我亦

    不能于七月間仰臥也。」

    (二  「居士!我若不如此說時,即此期間亦不臥也。我豫知『長者居士三七

    日痊癒。』長者!起!汝痊癒矣!憶所酬我。」「師!一切財寶以歸汝,我將為汝奴

    也。」「長者!且止!勿以一切財寶與我,勿為我奴,但與王百千金,與我百千金。」

    時,長者居士痊癒,與王百千金,與耆婆童子百千金。

    (二一)  爾時,波羅捺國有長者子嬉戲于輪上,腸結腹內,因此飲粥全不消化,

    進食亦全不化,大小便不通也化因此,彼消瘦、醜弱、色惡、漸漸膚黃、身露脈結。

    時,波羅捺國長者心生思念:「我子患如此2病,飲粥全不消化,進食亦全不化,

    大小便不通。因此彼消瘦、醜弱、色惡、漸漸膚黃、身露脈結。我當往王舍城請王

    命醫耆婆為我子醫治。」時,波羅捺國長者往王舍城至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住處。至

    而言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大王!我子患如此之病。粥……身露脈結。大王!願命

276 醫耆婆,以治我子。」

    (二二)  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命耆婆童子言:「耆婆!往治波羅捺長者子。」

    「大王!唯!唯!」耆婆童子應諾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往波羅捺國,至波羅捺國長

    者子住處。至而診察波羅捺國長者子病,令眾人退,迴帳、將之繫于柱,令其婦立

    前,剝割腹皮,出腸結處,以示婦言:「看!此中汝夫病也。因此,飲粥全不消化,

    進食亦全不化,大小便不通。因此,彼消瘦、醜弱、色惡、漸漸膚黃、身露脈結也。」

    如是,解腸結處,復還腸于本處,縫腹皮,塗敷藥。時,波羅捺國長者子不久痊癒。

        第八衣犍度    三六一

<---------------------------------------------------------------------- ------>

        律藏大品      三六二

    時,波羅捺國長者念:「我子痊癒。」而與耆婆童子一萬六千金。時,耆婆童子取

    彼一萬六千金還王舍城。

    (二三)  爾時,波羅殊提王患黃疸病,多聞名四方大醫來,亦不能癒,但多取黃

    金去。時,波羅殊提王遣使言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我患如此病。大王!願彼醫耆

    婆前來治我。」時,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命耆婆童子言:「耆婆!往尉禪國治波羅殊

    提王。」「大王!唯!唯!」耆婆童子應諾摩竭國洗尼瓶沙王,往尉禪國,至波羅殊

    提王住處。至而診察波羅殊提王疾病,言波羅殊提王:

    (二四)  「大王!我將煮酥,大王!飲此耶?」「耆婆!且止!汝若得不用酥而為

277 即為之,我厭嫌酥也。」時,耆婆童子心生思念:「此王有如此病,不用酥不能癒。

    我當煮有澀色、有澀香、有澀味酥。」時,耆婆童子合煮種種藥,並有澀色、有澀

    香、有澀味之酥。時,耆婆童子心生思念:「此王飲酥,于消化時將吐之。此王暴

    戾,必令殺我3。」時,耆婆童子至波羅殊提王住處。至而言波羅殊提王:

    (二五)  「大王!我等醫者如此須臾問,拔根集藥。大王!願命象、馬舍與諸門

    言:『令耆婆乘其所欲象、馬而往,令其由所欲門而往,令其于所欲時而出,令其

    于所欲時而入。』」時,波羅殊提王命車舍與諸門曰:「令耆婆乘其所欲車乘而往,

    令其由所欲門而往,令其于所欲時而出,令其于所欲時而入。」爾時,波羅殊提王

    有名跋陀羅婆提牝象,日走五十由旬。時,耆婆童子供酥于波羅殊提王言:「大王!

    飲澀。」時,耆婆童子令波羅殊提王飲酥已,往象舍,乘牝象跋陀羅婆提而出都城。

    (二六)  時,波羅殊提王飲彼酥,消化而吐。時,波羅殊提王言人曰:「惡人耆

    婆令我飲酥,汝等覓醫耆婆!」「大王!彼乘牝象跋陀羅婆提出都城去也。」爾時,

    波羅殊提王有奴名烏,日行六十由旬,彼緣非人而受生也。時,波羅殊提王命奴烏

    言:「烏!往!言:『師!王喚汝。』喚醫耆婆來。烏!彼諸醫有多幻,凡彼給物

    盡皆勿受。」

278 (二七)  時,奴烏當耆婆童子于途中憍賞彌作朝食時追及之。時,奴烏言耆婆童

    子:「師!王喚汝。」「烏!我食間姑待!烏!汝亦食。」「師!且止!王命我言:

    『烏!彼諸醫有多幻,凡彼給物盡皆勿受。』」爾時,耆婆童子取手中藥,食阿摩勒

    果、飲水。時,耆婆童子言奴烏:「烏!汝亦食阿摩勒果、飲水。」

    (二八)  時,奴烏念:「此醫〔自〕食阿摩勒果、飲水,不應有何惡作。」因此

        第八衣犍度    三六三

<---------------------------------------------------------------------- ------>

        律藏大品      三六四

    食阿摩勒果之半、飲水。彼食彼阿摩勒果之半已,即下痢。時,奴烏言耆婆童子:

    「師!我命存否?」言:「烏!勿畏!汝癒矣!王暴戾也,彼王令殺我,故我不還。」

    遂將牝象跋陀羅婆提載烏,向王舍城去,順次至王舍城摩竭國洗尼瓶沙王住處。至

    而以彼義白摩竭國洗尼瓶沙王,摩竭國洗尼瓶沙王言:「耆婆,汝不還亦善,彼王

    暴戾令殺汝也。」

    (二九)  時,波羅殊提王病癒,遣使至耆婆童子處言:「耆婆!來!我賜與汝。」

    「大王!且止!念我職分。」爾時,波羅殊提王得一雙尸毘布、多布、多雙布、多

    百雙布、多千雙布,多百千雙布中為第一、最上、最首、最勝、最貴也。時,波羅

    殊提王送彼一雙尸毘布與耆婆童子。時,耆婆童子心生思念:「波羅殊提王送我一

    雙尸毘布,多布……最貴也。此除彼世尊、應供、等正覺者及摩竭國洗尼瓶沙王,

    其他人皆不應〔得〕。」

    (三  爾時,世尊身適不調。時,世尊告具壽阿難曰:「阿難!如來之身不調,

279 如來欲服下劑。」時,具壽阿難至耆婆童子住處,至而言耆婆童子:「耆婆!如來

    身不調,如來欲服下劑。」「阿難!若爾,于數日間加冷濕于世尊身。」時,具壽阿

    難于數日間,加冷濕于世尊身已,至耆婆童子住處。至而言耆婆童子:「耆婆!冷

    濕如來身矣,請知是時!」

    (三一)  時,耆婆童子心生思念:「我不宜奉粗糙下劑于世尊。」于是以三束優

    ?花混種種藥,詣世尊住處。詣而奉世尊一束優?花言:「世尊!請嗅此第一束優

    ?花,若爾者,世尊乃十次下痢。」奉世尊第二束優?花言:「世尊!請嗅此第二

    束優?花,若爾,世尊乃十次下痢。」奉世尊第三束優?花言:「世尊!請嗅此第

    三束優?花,若爾,世尊乃十次下痢。如此,世尊總共將有三十次下痢。」時,耆

    婆童子奉三十次下痢藥,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三二)  時,耆婆童子已出戶外,心生思念:「我奉世尊三十次下痢藥,但如來

    之身不調,世尊不得下痢三十次,世尊但有二十九次下痢。世尊若下痢後入浴,則

    世尊浴後將有一次下痢。如此則世尊總共有三十次下痢也。」時,世尊心知耆婆童

    子心所思念,告具壽阿難曰:「阿難!此處耆婆童子出于戶外,心生思念:『我奉

280 世尊……。』 阿難!若爾,調湯。」「唯!唯!」具壽阿難應諾世尊調湯。

    (三三)  時,耆婆童子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耆

        第八衣犍度    三六五

<---------------------------------------------------------------------- ------>

        律藏大品      三六六

    婆童子白世尊:「世尊下痢耶?」「耆婆!我下痢矣。」「此處我出戶外,心生思念:

    『我奉世尊…… 。』世尊!請入浴,善逝!請入浴。」時,世尊以溫水浴之,世尊

    浴後再一次下痢。如此,世尊總共有三十次下痢。時,耆婆童子白世尊︰「世尊!

    身癒之間,請止液食。」時,世尊之身不久即癒矣!

    (三四)  時,耆婆童子持彼尸毘布一雙,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已,耆婆童子白世尊:「世尊!請許我一願。」「耆婆!諸如來已超越諸願。」

    「相應而無過者也。」「耆婆!且言!」「世尊與比丘眾皆用糞掃衣。我此尸毘布一

    雙乃波羅殊提王所送之多布、多雙布、多百雙布、多千雙布、多百千雙布,為第一、

    最上、最首、最勝、最貴也。世尊!請受我尸毘布一雙,許奉比丘眾居士衣。世尊!

    請受尸毘布一雙。」時,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耆婆童子,使之慶喜。時,

    世尊說法、教示、勸導、獎勵,使之慶喜時,耆婆童子從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

    而去。

    (三五)  時,世尊依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許居士衣。欲者用糞

    掃衣,欲者受居士衣。諸比丘!無論所衣為何,知足總為我所讚歎。」王舍城眾人

281 聞:「世尊許諸比丘受居士衣。」彼眾人歡喜踴躍念:「今我等應奉布施,行善業,

    世尊許諸比丘居士衣故也。」王舍城于一日中奉數千衣服。地方眾人聞:「世尊許

    諸比丘受居士衣也。」彼眾人歡喜踴躍念:「今我等應奉布施,行善業,世尊許奉

    諸比丘居士衣也。」地方一日中奉數千衣矣。

    (三六)  爾時,僧伽得外衣。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我許外

    衣。」得絹外衣。世尊曰:「諸比丘!許絹外衣。」得觀數。世尊曰:「諸比丘!

    許氍氀。」

                                               ----誦品一終----

    二(一)  爾時,迦尸國王送耆婆童子半雜迦尸衣之欽婆羅衣,價為迦尸衣之半也。

    時,耆婆童子持其半雜迦尸衣之欽婆羅衣,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巳,耆婆童子白世尊:「此半雜迦尸衣之欽婆羅衣乃迦尸國王所送,價為

    迦尸衣之半也。世尊!請受我欽婆羅衣,長夜長我福庇、安樂。」世尊乃受欽婆羅

    衣。時,世尊說法、教示耆婆童子……右繞而去。時,世尊依此因緣,說法而告諸

    比丘曰:「諸比丘!許欽婆羅衣。」

        第八衣犍度    三六七

<---------------------------------------------------------------------- ------>

        律藏大品      三六八

    三(一)  爾時,僧伽得種種衣。時,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許是衣耶?不許耶?」

    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六種衣,芻麻、古貝、憍奢耶、欽婆

    羅、沙尼、麻布也。」

282 (二)  爾時,彼諸比丘受居士衣,彼等疑慮而不受糞掃衣言:「世尊許一衣,不

    許二也。」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受居士衣,並受糞掃衣。

    諸比丘!雖用兩者,但于知足,我所讚歎。」

    四(一)  爾時,有多數比丘在拘薩羅國旅途中,一類諸比丘為得糞掃衣,入于塚

    間,一類諸比丘不俱往。為得糞掃衣而入塚問諸比丘,得糞掃衣。不俱往諸比丘言:

    「分與我等!」彼等言:「我等不分與汝等,汝等何故不俱往耶?」彼等以此事白

    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不欲,許不分與不俱往者。」

    (二)  爾時,有多數比丘于拘薩羅國旅途中,一類諸比丘為得糞掃衣,入于塚間,

    一類諸比丘乃待之。為得糞掃衣而入塚間諸比丘,得糞掃衣。待之諸比丘言:「分

    與我等!」彼等言:「我等不分與汝等,汝等何故不入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縱不欲,但亦許分與待之者。」

    (三)  爾時,有多數比丘在拘薩羅國旅途中,一類諸比丘為得糞掃衣,先入塚間,

    一類諸比丘後入之。為得糞掃衣,先入塚間諸比丘得糞掃衣,後入諸比丘不得。彼

    等言:「分與我等!」彼等言:「我等不分與汝等,汝等何故後入耶?」彼等以此

    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不欲,許不分與後入者。」

    (四)  爾時,有多數比丘在拘薩羅國旅途中,彼等為得糞掃衣,相俱入塚間。一

283 類諸比丘得糞掃衣,一類諸比丘不得。不得諸比丘言:「分與我等!」彼等言:「我

    等不分與汝等,汝等何故不得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縱

    不欲,但亦許分與相俱入者。」

    (五)  爾時,有多數比丘在拘薩羅國旅途中,彼等于相約後,為得糞掃衣而入塚

    間。一類諸比丘得糞掃衣,一類諸比丘不得。不得諸比丘言:「分與我等!」彼等

    言:「我等不分與汝等,汝等何故不得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縱不欲,但亦許分與相約後之俱入者。」

    五(一)  爾時,眾人持衣來〔僧〕園,但不得受納人,彼等乃持還,〔僧伽〕得衣

    甚少。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選具足五分比丘為衣受納人,

        第八衣犍度    三六九

<---------------------------------------------------------------------- ------>

        律藏大品      三七

    〔謂:〕不墮貪欲,不墮瞋恚,不墮愚癡,不墮怖畏,知受與非受。

    (二)  諸比丘!選時應如此為之:應先請比丘。請後,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若僧伽機熟者,僧伽應選某甲比丘為衣受納人。此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選某甲比丘為衣受納人。選某甲比丘為衣受納人,具壽聽

    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選某甲比丘為衣受納人。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此了知。』」

    六(一)  爾時,受衣諸比丘,受衣已捨置其處而去,衣失。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

284 尊曰:〕「諸比丘!許選具足五分比丘為衣收藏人,〔謂:〕不墮貪欲……不墮怖畏,

    知藏與非藏也。

    (二)  諸比丘!選時應如此為之:應先請比丘。請後,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

    『諸大德!請聽我言!若僧伽機熟者,僧伽應選某甲比丘為衣收藏人。此乃表白。

    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選某甲比丘為衣收藏人。選某甲比丘為衣收藏人,具壽聽

    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選某甲比丘為衣收藏人。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此了知。』」

    七(一)  爾時,藏衣諸比丘藏衣于廷堂、樹下、荏婆樹空洞中,為鼠、蟻所嚙。

    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許諸比丘選僧伽所欲之庫,謂:精舍、平覆屋、

    殿樓、樓房、地窟也。

    (二)  諸比丘!選時應如此為之: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

    言!若僧伽機熟者,僧伽選某甲精舍為庫。此乃表白。諸大德!請聽我言!僧伽選

    某甲精舍為庫。選某甲精舍為庫,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選某甲精舍為

    庫。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此了知。』」

    八(一)  爾時,僧伽無守衣庫者。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

    選具足五分比丘為守庫人。〔謂:〕不墮貪欲、不墮……不墮怖畏,知守與非守。諸

    比丘!選時應如此為之……乃至……僧伽選某甲比丘為守庫人。具壽聽故默然,我

285 如此了知。』」

    (二)  爾時,六群比丘出守庫人。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

    得出守庫人,出者墮惡作。」

    九(一)  爾時,僧伽庫內有多數之衣。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

    許僧伽集會分配。」爾時,全僧伽分配而成騷擾。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許選具足五分比丘為分衣人,〔謂:〕不墮貪欲……不墮怖畏、知分與非

        第八衣犍度    三七一

<---------------------------------------------------------------------- ------>

        律藏大品      三七二

    分也。諸比丘!選時應如此為之……乃至……僧伽選某甲比丘為分衣人。具壽聽故

    默然,我如此了知。』」

    (二)  時,分衣諸比丘心生思念:「應如何分衣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許先揀選、估計、分別良否、算比丘數,以作諸組,然後分衣。」

    時,分衣諸比丘心生思念:「應如何分配諸沙彌衣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

    曰:〕「諸比丘!許分半量與諸沙彌。」

    (三)  爾時,有一比丘,取己配額,欲行越〔河〕。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欲行越〔河〕者,許與其配額。」爾時,有一比丘取過分之配額,欲行

    越〔河〕。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償還者,許與過分之配額。」

    (四)  時,分衣諸比丘心生思念:「應如何與衣之配額耶?應依到來次第耶?或

    應隨老幼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作草籤滿足所缺。」

286 (一)  爾時,諸比丘用牛糞、黃土染衣,衣色醜惡。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

    尊曰:〕「諸比丘!許六種染料,謂:樹根染料,樹幹染料,樹皮染料,葉染料,花

    染料,果染料也。」

    (二)  爾時,諸比丘用冷水4染衣,衣有惡臭。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煮染料時許小染釜。」染料溢出。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于溢出時許置盆受。」爾時,諸比丘不知熟與不熟。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

    尊曰:〕「諸比丘!許垂一滴于水中或指甲背,〔以知熟與不熟〕。」

    (三)  爾時,諸比丘注染料時,釜覆、釜毀。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許染料匙、柄杓。」爾時,諸比丘無染料器。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

    「諸比丘許染料甕、染料瓶。」爾時,諸比丘于器、于?浸摩衣物,衣壞。彼等以

    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染料桶。」

    一一(一)  爾時,諸比丘展衣于地上,衣污。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許用草敷具。」蟻嚙草敷具。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

    用衣架及衣繩。」掛于中間者,染料垂流兩邊。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許繫縛其角。」其角破。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用角

    線。」染料垂流一邊。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滾轉而染,于

    未斷點滴時,不得離去。」

        第八衣犍度    三七三

<---------------------------------------------------------------------- ------>

        律藏大品      三七四

    (二)  爾時,衣變堅硬。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浸于水中。」

287 時,衣變粗。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以手摽之。」爾時,諸

    比丘著未裁斷之象牙褐色衣。眾人忿怒、非難:「猶如享諸欲樂諸在家人。」彼等

    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著未裁斷之衣,著者墮惡作。」

    一二(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王舍城後,向南山遊行。世尊見摩竭國田地細分

    成列,劃疇、劃畦,見而告具壽阿難曰:「阿難!汝見摩竭國田地細分……畦否?」

    「唯!唯!」「阿難!汝善為諸比丘如此作衣否?」「我能。」時,世尊于隨意間住

    南山後,還王舍城。時,具壽阿難為多數比丘作衣,詣世尊住處。詣而白世尊言:

    「世尊!請觀我作之衣。」

    (二)  時,世尊由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阿難聰明有大智慧,何以

    故?于我略說廣解其義,故作大壇、作小壇、作條、作葉、作中條、作緣、作頸帖、

    作腳帖、作臂帖、布片粗縫,適用于沙門,敵所不求。諸比丘!許布片作僧伽梨,

    布片作鬱多羅僧及布片作安陀會。」

    一三(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王舍城後,向昆毘舍離城遊行。世尊于王舍城與毘

    舍離城之間路上,見多數諸比丘擔負重衣,疊衣頭上,束衣肩上,束衣腰間而來。

288 見而世尊心生思念:「此諸愚人過速墮衣奢侈,我當于諸比丘衣作定界,設限制。」

    (二)  時,世尊順次遊行到毘舍離城。于此,世尊住毘舍離城瞿曇支提。爾時,

    世尊于寒冷冬夜,八日祭與次之八日祭間,于雪降頃,唯著一衣,坐于露處,世尊

    無有冷意。初夜過後,世尊生起冷意,世尊乃纏二衣,世尊無有冷意。中夜過後,

    世尊生起冷意,世尊乃纏三衣,世尊無有冷意。後夜過去,夜將明時,世尊生起冷

    意,世尊乃纏四衣,世尊無有冷意。

    (三)  時,世尊心生思念:「彼諸族姓子于此法與律,苦于寒氣,以恐寒氣,若

    有三衣者得耐乎!我當于諸比丘衣作定界,設限制,應許三衣。」時,世尊由此因

    緣說法,告諸比丘曰:

    (四)  「諸比丘!我于此處在王舍城與毘舍離城之間途中,見多數諸比丘擔負重

    衣,頭上疊衣,肩上束衣,腰間束衣而來。見而我生思念:『此愚人等過速墮衣奢

    侈,我當于諸比丘衣作定界,設限制。』

    (五)  諸比丘!我于此時,于寒冷冬夜,八日祭與次之八日祭間,雪降頃,唯著

        第八衣犍度    三七五

<---------------------------------------------------------------------- ------>

        律藏大品      三七六

    一衣,坐于露處,我無冷意。初夜過後,我生冷意,我纏二衣,我無冷意。中夜過

    後,我生冷意,我纏三衣,我無冷意。後夜過,日將出夜明時,我生冷意,我纏四

    衣,我無冷意。諸比丘!我生思念:『彼諸族姓子于此法與律,苦于寒氣,恐怖寒

289 氣。若有三衣得耐乎!我當于諸比丘衣作定界,設限制,應許三衣。』諸比丘!許

    三衣:兩重僧伽梨,一重鬱多羅僧,一重安陀會也。」

    (六)  爾時,世尊許諸比丘持三衣。六群比丘以一襲三衣入村邑,以另襲三衣住

    〔僧〕園,以別襲三衣往洗浴。少欲諸比丘忿怒、非難:「如何六群比丘蓄長衣耶?」

    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時,世尊由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

    得蓄長衣,蓄者應如法治5之。」

    (七)  爾時,具壽阿難得長衣。具壽阿難欲將彼衣與具壽舍利弗,具壽舍利弗住

    娑竭陀。時,具壽阿難心生思念:「世尊定制不得蓄長衣,我今得長衣,我欲將此

    衣與具壽舍利弗,但具壽舍利弗住娑竭陀。我應如何為之耶?」時,具壽阿難以此

    事白世尊,〔世尊曰:〕「阿難!須幾何時舍利弗可還來耶?」「世尊!九日或十日

    也。」時,世尊由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滿十日間許蓄長衣。」

    (八)  爾時,諸比丘得長衣。時,諸比丘心生思念:「如何處理長衣耶?」彼等

    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分與長衣。」

    一四(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毘舍離後,向波羅捺國遊行,逐漸遊行到波羅捺

    國。于是世尊住波羅捺國仙人墮處鹿野苑。爾時,有一比丘,安陀會壞。時,彼比

290 丘心生思念:「世尊許三衣:兩重僧伽梨,一重鬱多羅僧,一重安陀會也。今我安

    陀會壞,我當補縫周邊為兩重,中央為一重。」

    (二)  時,彼比丘補縫,世尊巡迴臥處、座處,見彼比丘補縫。見而到彼比丘在

    處,到而言彼比丘曰:「比丘!汝何為耶?」「世尊!我補縫也。」「比丘!善哉!

    善哉!比丘!善哉!汝行補綴。」時,世尊由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

    若新衣或等新衣,許兩重僧伽梨,一重鬱多羅僧,一重安陀會。若久用衣,許四重

    僧伽梨,兩重鬱多羅僧,兩重安陀會。糞掃衣及市場遺落布,若欲而勤者可得也。

    諸比丘!許補綴、縫合、條綴、以作固縫。」

    一五(一)  時,世尊于隨意間住波羅捺國後,向舍?城遊行,順次遊行到舍?城。

    于是世尊住舍?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毘舍佉鹿母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

        第八衣犍度    三七七

<---------------------------------------------------------------------- ------>

        律藏大品      三七八

    于一面。坐于一面時,世尊說法、教示毘舍佉鹿母……令之慶喜。時,世尊說法、

    教示……令之慶喜時,毘舍佉鹿母白世尊言:「世尊!明日與比丘眾俱受我請食。」

    世尊默許。時,毘舍佉鹿母知世尊默許,從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

    (二)  爾時,是夜過後,大雲覆四大洲而雨降。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

    如雨降祇樹林,亦如此雨降于四大洲也。諸比丘等!以雨浴身,此最後大雲覆四大

291 洲也。」「唯!唯!」彼諸比丘應諾世尊,脫衣以雨浴身。

    (三)  時,毘舍佉鹿母調理殊妙嚼食、噉食,命婢言:「往!往〔僧〕園,言:

    『時到,請食調食。』」「唯!唯!」彼婢應諾毘舍佉鹿母,往〔僧〕園見諸比丘脫

    衣,以雨浴身,見而思惟:「〔僧〕園無有比丘,有諸邪命外道,以雨浴身也。」至

    毘舍佉鹿母住處。至而言毘舍佉鹿母:「〔僧〕園無有比丘,有諸邪命外道,以雨浴

    身也。」時,毘舍佉鹿母賢能、聰明、有智,心生思念:「必是聖眾脫衣以雨浴身,

    此女愚人心想:『〔僧〕 園無有比丘,有諸邪命外道,以雨浴身。』」命婢言:「往!

    往〔僧〕園,言:『時到,請食調食。』」

    (四)  時,彼諸比丘四肢清涼,週身爽快,持衣各各進入精舍。時,彼婢往〔僧〕

    園不見諸比丘,思惟:「〔僧〕園無有比丘,〔僧〕園空虛。」至毘舍佉鹿母住處。

    至而言毘舍佉鹿母:「〔僧〕園無有比丘,〔僧〕園空虛也。」時,毘舍佉鹿母賢能、

    聰明、有智,心生思念:「必是聖眾四肢清涼,週身爽快,持衣各各入精舍也。此

    女愚人思惟:『〔僧〕園無有比丘,〔僧〕園空虛』也。」命婢言:「往!往〔僧〕

    園,言:『時到,請食調食。』」

    (五)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取?、衣,食時到也。」「唯!唯!」彼

    諸比丘應諾世尊。時,世尊于早晨著下裳,持?、衣,譬如力士伸其屈腕、屈其伸

    腕,如此〔迅〕沒于祇樹林,現于毘舍佉鹿母家。世尊與比丘眾俱坐于所設座上。

    (六)  時,毘舍佉鹿母思惟:「希有哉!未曾有哉!如來有大神通、大威力,何

292 以故?水出到膝,水出到腰,無一比丘足、衣〔沾〕濕故也。」歡喜踴躍,于佛為

    上首比丘眾親手供養嚼食、噉食,令飽滿至示謝。〔見〕世尊食已,洗手與?,坐于

    一面。坐于一面已,毘舍佉鹿母白世尊言:「乞世尊與我八願。」「毘舍佉!諸如來

    超越諸願。」「相應〔願〕無過也。」「毘舍佉!且言。」

    (七)  「我至命終欲施僧伽雨浴衣、施客比丘食、施遠行比丘食、施病比丘食、

        第八衣犍度    三七九

<---------------------------------------------------------------------- ------>

        律藏大品      三八

    施看病比丘食、施病藥、常施粥、施比丘尼眾水浴衣。」「毘舍佉!汝見何因緣故,

    請如來與八願耶?」「于此處我命婢言:『往!往〔僧〕園,言:『時到,請食調食。』

    時,彼婢往〔僧〕園,見諸比丘脫衣以雨浴身,見而思惟:『〔僧〕園無有比丘,有

    諸邪命外道,以雨浴身。』至我住處。至而言我:『〔僧〕園無有比丘,有諸邪命外

    道,以雨浴身。』裸形乃不淨、醜惡也。我見此因緣故,至命終欲施僧伽雨浴衣。

    (八)  復次,客比丘不知道路,不知行處,往乞食而困憊。彼若知我奉客比丘食,

    知道路,知應行處,則乞食不困憊矣。我見此因緣故,欲至命終施僧伽客比丘食。

    復次,遠行比丘自求食時,或失同伴,或欲往住處而非時至,乃困憊而行路。彼若

    食我施遠行比丘食,不失同伴,欲往住處而正時至,不困憊而行路。我見此因緣故,

    欲至命終,施僧伽遠行比丘食也。

    (九)  復次,若病比丘隨〔病〕不得飲食者,病則增劇,或因之致死。彼若食我

293 施病比丘食者,則病不增劇,不因而致死。我見此因緣故,欲至命終,施僧伽病比

    丘食。復次,看病比丘自求食者,過正午,持來病比丘食,致令斷食。彼若食我施

    看病比丘食者,正時持來病比丘食,不令斷食。我見此因緣故,欲至命終,施僧伽

    看病比丘食也。

    (一  復次,病比丘不得所需醫藥者,則病增劇,或因之而致死。彼若食我施

    病藥者,則病不增劇,不因而致死。我見此因緣故,欲至命終施僧伽病藥。復次,

    世尊于阿那伽賓頭國見十功德,許用粥食。我見彼功德故,欲至命終,于僧伽常施

    粥也。

    (一一)  于此處,有諸比丘尼于阿夷羅跋提河與諸淫女俱,同津裸形而浴。彼諸

    淫女戲諸比丘尼言:『汝等如何年少行梵行耶?豈非應享諸欲樂耶?至老始行梵

    行!如此為之者,汝等將得兩邊。』彼諸比丘尼受諸淫女戲虐而羞愧。女人之裸形

    不淨、醜惡也。我見此因緣故,欲至命終施比丘尼眾水浴衣也。」

    (一二)  「毘舍佉!汝見何功德故,請如來與八願耶?」「于此處,諸方有諸比丘

    住雨安居,為見世尊,來舍?城。彼等至世尊處而問:『某甲比丘死矣,彼往何趣,

    受何生耶?』世尊為彼記別,得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我至彼等處

    問:『彼聖者曾來舍?城耶?』

    (一三)  若彼等言:『彼比丘曾來舍?城』者,則我思惟:『彼聖者必受我雨浴

        第八衣犍度    三八一

<---------------------------------------------------------------------- ------>

        律藏大品      三八二

294 衣、客比丘食、遠行比丘食、病比丘食、看病比丘食、病藥、常粥。』然我憶念彼

    事而生勝喜。勝喜則生喜悅,喜悅則身輕安,身輕安則受樂,受樂則心定也。然則,

    我得根修習、力修習、覺分修習。我見此功德故,請如來與八願也。」

    (一四)  「毘舍佉!善哉!善哉!毘舍佉!善哉!汝見此功德,請如來與八願。

    毘舍佉!許汝八願。」時,世尊以如此偈句隨喜毘舍佉鹿母:

            極喜心戒具        彼如來弟子

            勝慳貪生天        施食得安樂

            彼女遠塵道        無著得天壽

            永樂福無病        安樂喜天壽

        時,世尊以如此偈隨喜毘舍佉鹿母,即從座起而去。

    (一五)  時,世尊由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許雨浴衣、客比丘食、

    遠行比丘食、病比丘食、看病比丘食、病藥、常粥、比丘尼眾水浴衣。」

                                      ----毘舍佉誦品終----

    一六(一)  爾時,諸比丘食殊妙食,失念不知而眠矣。失念不知而眠,于夢中失

    不淨,臥具?座塗不淨。時,世尊以具壽阿難為隨從沙門,巡迴臥處、座處,見臥

295 具、?座塗不淨。見而告具壽阿難曰:「阿難!如何此臥具、?座塗此耶?」「今諸

    比丘食殊妙食,失念不知而眠……失不淨。世尊!故臥具、?座塗不淨也。」

    (二)  「阿難!如此!阿難!如此!阿難!失念不知而眠者,于夢中失不淨。阿

    難!具念正知而眠者,不失不淨。阿難!于諸欲離貪甚至凡夫,亦不失不淨。阿難!

    阿羅漢失不淨,無是理亦無是處也。」時,世尊由此因緣說法,告比丘諸曰:「諸

    比丘!于此處,我以阿難為隨從沙門,巡迴臥處、座處,見臥具、?座塗不淨,見

    而告阿難曰:『 阿難……失不淨,無是理亦無是處也。』

    (三)  諸比丘!失念不知而眠者,有五種過患,謂:眠苦、覺苦、見惡夢、諸天

    不守護、失不淨也。諸比丘!失念不知而眠者,有如此五種過患也。諸比丘!具念

    正知而眠者,有五種功德,謂:眠樂、覺樂、不見惡夢、諸天守護、不失不淨。諸

    比丘!具念正知而眠者,有如此五種功德也。諸比丘!為護身、護衣、護臥具、護

    ?座,許敷布。」

    (四)  爾時,敷布過小,不足總護臥具、?座。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第八衣犍度    三八三

<---------------------------------------------------------------------- ------>

         律藏大品      三八四

    「諸比丘!許隨所欲作大覆布。」

    一七(一)  爾時,具壽阿難之和尚具壽毘羅吒師子患疥癬。黃水著彼衣故,固著

    于身,諸比丘以水濕離之。世尊巡迴臥處、座處,見諸比丘以水濕而離彼衣。見而

296 至彼諸比丘住處,至而言彼諸比丘曰:「諸比丘!此比丘患何病耶?」「此具壽患疥

    癬,黃水著彼衣故,固著于身也,我等以水濕而離之。」時,世尊由此因緣說法,

    告諸比丘曰:「諸比丘!患痒瘡、膿、疥者,許用覆瘡布。」

    一八(一)  時,毘舍佉鹿母持拭面巾詣世尊在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

    于一面已,毘舍佉鹿母白世尊言:「世尊!請受我拭面巾,長夜裡于我有福庇、安

    樂。」世尊受拭面巾。時,世尊說法而教示毘舍佉鹿母……令之慶喜。時,世尊說

    法而教示……令之慶喜時,毘舍佉鹿母從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而去。時,世尊

    由此因緣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許用拭面巾。」

    一九(一)  爾時,摩羅子盧夷為具壽阿難友。摩羅子盧夷以芻摩衣託具壽阿難,

    具壽阿難須芻摩衣。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具足五分者,許受委託,

    謂:熟識同見、相親、既語、存活、知我取而歡喜。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者,許

    受委託。」

    (一)  爾時,諸比丘三衣圓滿,須濾水布與囊。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諸比丘!許資具巾。」

    (二)  爾時,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許三衣、雨浴衣、敷布、覆布、覆瘡布、

297 拭面巾、資具巾,此等皆應決定〔自己所有〕耶?或應讓與耶?」彼等以此事白世

    尊,〔世尊曰:〕「諸比丘!許三衣應決定不得讓與,雨浴衣于雨時四月間應決定以

    後應讓與,敷布應決定不得讓與,覆布應決定不得讓與,覆瘡布于病間應決定以後

    應讓與,拭面巾應決定不得讓與,資具巾應決定不得讓與。」

    二一(一)  時,諸比丘心生思念:「衣過幾何應讓與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許依善逝指,過長八指、寬四指衣應讓與。」爾時,具壽摩

    訶迦葉糞掃衣重。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粗縫。」邊緣不等。

    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等許截之。」線垂下。彼等以此事白

    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編緣。」爾時,僧伽梨之片葉壞。彼等以此事白世

    尊,〔世尊曰:〕「諸比丘!許補綴。」

        第八衣犍度    三八五

<---------------------------------------------------------------------- ------>

        律藏大品      三八六

    (二)  爾時,有一比丘作三衣,不能皆以斷片作。「諸比丘!許二衣以斷片作,一

    衣以非斷片作。」不能以斷片作二衣,非斷片作一衣。「諸比丘!許二衣以非斷片作,

    一衣以斷片作。」不能以非斷片作二衣,以斷片作一衣。「諸比丘!許半以斷片作。

    諸比丘!不得皆以非斷片作,作者墮惡作。」

    二二(一)  爾時,有一比丘得多量衣,彼欲將其衣與父母。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298 〔世尊曰:〕「諸比丘!與父母者,我等復何言耶?諸比丘!許與父母。諸比丘!不

    得捨置信施,捨置者墮惡作。」

    二三(一)  爾時,有一比丘于安陀林脫衣,唯著安陀會與鬱多羅僧為乞食入村邑。

    有盜賊持去彼衣,彼比丘惡衣粗服。諸比丘言:「汝何故惡衣粗服耶?」「于此處我

    于安陀林脫衣,著安陀會與鬱多羅僧,為乞食入村邑。有盜賊持去彼衣,故我惡衣

    粗服也。」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唯著安陀會與鬱多羅僧,不

    得入村邑,入者墮惡作。」

    (二)  爾時,具壽阿難無念而唯著安陀會與鬱多羅僧,為乞食入村邑。諸比丘語

    具壽阿難:「阿難!世尊豈非定唯著安陀會與鬱多羅僧,不得入村邑耶?」「實爾!

    世尊定唯著安陀會與鬱多羅僧,不得入村邑,我無念而入也。」彼等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

    (三)  「諸比丘!脫僧伽梨,有五種緣,謂:患病、雨浴、往河彼岸、精舍門閉

    時、受迦絺那衣也。諸比丘!脫僧伽梨有如此五種緣。諸比丘!脫鬱多羅僧與安陀

    會有五種緣,謂:患病……受迦絺那衣也。諸比丘!脫鬱多羅僧與安陀會有如此五

    種緣。諸比丘!脫雨浴衣,有五種緣,謂:患病、往界外、往河彼岸、精舍門閉時、

    雨浴衣未作或未成也。諸比丘!脫雨浴衣,有如此五種緣。」

    二四(一)  爾時,有一比丘,唯一人住雨安居。爾時,眾人言以衣施與〔僧伽〕。

    時,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以四人以上眾定為僧伽,我唯一人。彼眾人言:『以

299 衣施與〔僧伽〕。』 我當將此施與僧伽之衣,應持往舍?城。」時,彼比丘持彼衣,

    往舍?城。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比丘!此等衣至迦絺那衣已,為汝所有。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唯一人住雨安居。爾時,眾人言:『以衣施與〔僧

    伽〕。』諸比丘!許此等衣至迦絺那衣已,為彼比丘所有。」

    (三)  爾時,有一比丘,平時唯一人住。爾時,眾人言:「以衣施與〔僧伽〕。」

        第八衣犍度    三八七

<---------------------------------------------------------------------- ------>

        律藏大品      三八八

    時,彼比丘心生思念:「世尊定四人以上眾為僧伽,我唯一人也。彼眾人言:『以

    衣施與〔僧伽〕。』 我當將此施與僧伽之衣,持往舍?城。」時,彼比丘持彼衣往舍

    ?城,以此事告諸比丘。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許分與現前

    僧伽。

    (四)  諸比丘!于此處有比丘,平時唯一人住。爾時,眾人言:『以衣施與〔僧

    伽〕。』諸比丘!彼比丘言:『此衣是我所有。〕許決定彼衣〔所有〕。諸比丘!若

    彼比丘不決定彼衣〔所有〕,他比丘來者,應平分。諸比丘!若彼〔二〕比丘未抽草

    籤分配,他比丘來時,應平分。諸比丘!若彼〔二〕比丘抽草籤分配已,他比丘來

    時,若不欲者,可不分配也。」

    (五)  爾時,有二兄弟長老,具壽依尸達沙和具壽依尸跋陀也,于舍?城住雨安

    居,往一村邑住處。眾人言:「長老久別!」施與衣食。其住處諸比丘問長老言:

    「此施與僧伽之衣,長老〔來〕故得也,長老受分配耶?」二長老言:「我等如若

    了知世尊所說之法,至迦絺那衣已,此衣乃汝等所有也。」

    (六)  爾時,有三比丘,于王舍城住雨安居。爾時,眾人言:「以衣施與〔僧伽〕。」

300 時,彼諸比丘心生思念;「世尊制定四人以上眾為僧伽,我等乃三人也。彼眾人言:

    『衣施與〔僧伽〕。』我等應如何為之耶?」爾時,有多數長老,具壽尼拉巴新、具

    壽沙那巴新、具壽伍婆伽、具壽波具、具壽婆利伽山陀那住巴連弗邑雞園。時,彼

    諸比丘往巴連弗邑問諸長老。諸長老言:「我等如若了知世尊所說之法,至迦絺那

    衣已,此衣乃汝等所有也。」

    二五(一)  爾時,具壽釋子跋難陀于舍?城住雨安居,往一村邑住處。其處諸比

    丘欲集會分衣,彼等言:「將分配此施與僧伽之衣,汝受分配否?」言:「爾!受。」

    從其處取分衣而往他住處。其處諸比丘亦欲集會分衣,彼等亦言:「將分配此施與

    僧伽之衣,汝受分配否?」言:「爾!受。」亦從其處取分衣而往他住處。其處諸

    比丘亦欲集會分衣,彼等亦言:「將分配此施與僧伽之衣,汝受分配否?」言:「爾!

    受。」亦從其處取分衣,持衣之大重擔,還舍?城。

    (二)  諸比丘言:「跋難陀!汝福業大也,汝得多衣。」「如何我有福業耶?于此,

    我于舍?城住雨安居,往一村邑住處。是處諸比丘欲集會分衣,彼等言我,曰:『將

    分配此施與僧伽之衣,汝受分配否?』言:『爾!受。』亦從其處取衣分,往他住

        第八衣犍度    三八九

<---------------------------------------------------------------------- ------>

        律藏大品      三九

    處。其處諸比丘亦欲集會分衣,彼等亦言我曰:『將分配此施與僧伽之衣,汝受分

301 配否?』言:『爾!受。』亦從其處取衣分,往他住處。其處諸比丘亦欲集會分衣,

    彼等亦言我曰:『此……受。』亦從是處取分衣,如此我得多衣也。」

    (三)  「跋難陀!汝于一住處住雨安居,于餘處受分衣否?」「然!」少欲諸比丘

    忿怒、非難:「如何具壽釋子跋難陀于一處住雨安居,于餘處受分衣耶?」彼等以

    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跋難陀!汝于一處住雨安居,于餘處受分衣者,真實否?」

    「世尊!真實也。」佛世尊呵責:「愚人!如何汝于一處住雨安居,于餘處受分衣

    耶?愚人!如此令未信者不信,已信者非所增益。」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諸

    比丘!于一處住雨安居,不得于餘處受分衣,受者墮惡作。」

    (四)  爾時,具壽釋子跋難陀一人于二住處住雨安居。思念:「如此者,我得多

    衣。」時,彼諸比丘心生思念:「如何分衣應與具壽釋子跋難陀耶?」彼等以此事

    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與愚人一人分。諸比丘!于此,有比丘一人,于二

    住處住雨安居。念:『如此者,我得多衣。』若半住一處,半住他處者,應一處與

    半分衣,他處與半分衣。若長住一處者,其處應與分衣。」

    二六(一)  爾時,有一比丘患腹病,彼于大小便中臥。時,世尊以阿難為隨從沙

    門,巡迴到彼比丘精舍臥處、座處。世尊見彼比丘于己之大小便中臥。見已到彼比

    丘在處,到而言彼比丘曰:「比丘!汝患何病耶?」「世尊!我有腹病。」「比丘!

302 有人看護汝耶?」「世尊!無。」「諸比丘何故不看護汝耶?」「我于諸比丘無所用益,

    故諸比丘不看護我也。」

    (二)  時,世尊告具壽阿難曰:「阿難!去持水來,我等浴此比丘。」「唯!唯!」

    具壽阿難應諾世尊,而持水來。世尊以水澆之,具壽阿難洗之。世尊抱頭,具壽阿

    難抱足,使?上臥。

    (三)  時,世尊由此因緣,于此時機,集合比丘眾,問諸比丘曰:「諸比丘!某

    甲精舍有病比丘耶?」「世尊!有。」「諸比丘!彼比丘患何病耶?」「彼具壽患腹病。」

    「諸比丘!有人看護彼比丘耶?」「世尊!無。」「諸比丘何故不看護彼耶?」「彼比

    丘于諸比丘無所為,故諸比丘不看護彼。」「諸比丘!汝等亦無父亦無母看護汝等。

    諸比丘!汝等若不互相看護,有誰看護汝等?諸比丘!欲人侍我者,且看護病者。

    (四)  若有和尚者,至和尚命終,應看護、侍奉以待痊癒。若有阿闍梨者,至阿

        第八衣犍度    三九一

<---------------------------------------------------------------------- ------>

        律藏大品      三九二

    闍梨命終,應看護、侍奉以待痊癒。若有弟子者……若有侍者……若有同和尚者……

    若有同阿闍梨者,至命終,應看護、侍奉以待痊癒。若無和尚、阿闍梨、弟子、侍

    者、同和尚、同阿闍梨者,僧伽應看護,若不看護者墮惡作。

    (五)  諸比丘!具足五分病者難看護,謂:行非隨〔病〕者,〔于病〕不知量,不

    用藥,有利于欲看病者不如實告知病情:病惡者言惡,良者言良,穩定者言穩定,

    生起身受之痛苦、猛利、強硬、辣辛、不快、非可意、損命皆不能忍耐。諸比丘!

    具足如此五分病者,難看護也。

303 (六)  諸比丘!具足五分病者易看護,謂:行隨宜〔病〕,〔于病〕知量,用藥,

    有利于欲看病者如實告知病情:病惡者言惡,良者言良,穩定者言穩定,生起身受

    之痛苦、猛利、強硬、辣辛、不快、非可意、損命皆能忍耐。諸比丘!具足如此五

    分病者,易看護。

    (七)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看護者,不適看護病人,謂:不能作藥,不知有效驗

    或無效驗,與無效驗而不與有效驗,為欲念看病,無慈心而厭棄除大小便唾吐物,

    不能時時說法而教示……令病者慶喜。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看病者,不適看護

    病者。

    (八)  諸比丘!具足五分之看病者,適看護病人,謂:能作藥,知有效驗或無效

    驗,不與無效驗而與有效驗,不為欲念而有慈心看病,不厭棄除大小便唾吐物,能

    時時說法而教示……令病者慶喜。諸比丘!具足如此五分之看病者,適看護病人。」

    二七(一)  爾時,有二比丘在拘薩羅國途上。彼等至一住處,是處有一比丘患病。

    時,彼等心生思念:「世尊讚歎看病,我等且看護此比丘。」彼等看護彼,于彼等看

    護中彼死去。時,彼二比丘持彼比丘之?、衣,往舍?城,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二)  「諸比丘!比丘若死,其?衣主乃僧伽也。然看病者大利益也,諸比丘!

304 許僧伽以三衣及?與看病者。諸比丘!與時應如此為之:彼看病比丘應至僧伽言:

    『某甲比丘死矣,此處有彼之三衣及?。』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

    請聽我言!某甲比丘死矣,此處有彼之三衣及?。若僧伽機熟者,僧伽以此三衣及

    ?與諸看病者。此乃表白。諸大德!請聽我言!某甲比丘死矣,此處有彼三衣及?

    僧伽以此三衣及缽與諸看病者。此三衣及?與諸看病者,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

    言。僧伽以此三衣及?與諸看病者。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此了知。』」

         第八衣犍度    三九三

<---------------------------------------------------------------------- ------>

         律藏大品      三九四

    (三)  爾時,一沙彌死。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若沙彌死,

    ?衣主乃僧伽也。然看病者乃大利益也,諸比丘!許僧伽以衣及?與看病者。諸

    比丘!與時應如此為之:彼看病比丘應到僧伽言:『某甲沙彌死,此處有彼衣及

    ?。』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請聽我言!某甲沙彌死,此處有彼衣

    ?。若僧伽機熟者,僧伽以此衣?與諸看病者。此乃表白。諸大德!請聽我言!

    某甲沙彌死,此處有彼衣及?,僧伽以此衣及?與諸看病者。此衣及?與諸看病者,

    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以此衣及?與諸看病者已。具壽聽故默然,我如

    此了知。』」

    (四)  爾時,有一比丘與一沙彌一同看護病者,于彼等看護中彼死矣。時,看病

305 比丘心生思念:「如何分衣與看病沙彌耶?」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許與看病沙彌等分。」

    (五)  爾時,有多器物及多資具之比丘死。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

    比丘!比丘若死,其?衣之主乃僧伽也。然看病者乃大利益也,諸比丘!許僧伽以

    三衣及?與看病者,其中輕器物及輕資具應分于現前僧伽,重器物及重資具屬于已

    來未來四方僧伽,不得讓與,亦不得分與。」

    二八(一)  爾時,有一比丘裸形詣世尊住處。詣而白世尊言:「世尊以無數之方

    便讚歎少欲、知足、儉約、頭陀行、喜心、損減、發勤之人。如此裸形依無數方便

    資于少欲、知足、儉約、頭陀行、喜心、損減、發勤。世尊!願許諸比丘裸形。」

    佛世尊呵責:「愚人!不相合,不隨順,不相稱,非沙門法,不相應,非事也。愚

    人!汝為何如外道行,行裸形耶?愚人!如此非令未信者得信也。」呵責、說法已,

    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如外道行行裸形,行者墮偷蘭遮。」

    (二)  爾時,有一比丘著拘賒草衣……乃至……著跋拘草衣?……乃至……〕著

    板衣〔……乃至……〕著人髮欽婆羅衣〔……乃至……〕著馬尾欽婆羅衣〔……

    ……〕著角鶴翅衣……乃至……著鹿皮衣,詣世尊住處。詣而白世尊言:「世尊

    以無數方便讚歎少欲……。如此鹿皮衣依無數方便資于少欲……。世尊!願許諸比

306 丘著鹿皮衣。」佛世尊呵責曰:「……非事也。愚人!汝如何著外道相鹿皮衣耶?

    愚人!如此非令未信得信者也。」呵責、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著

    外道相之鹿皮衣,著者墮偷蘭遮。」

        第八衣犍度    三九五

<---------------------------------------------------------------------- ------>

        律藏大品      三九六

    (三)  爾時,有一比丘著阿拘草衣……乃至……著樹皮衣,詣世尊住處。詣而白

    世尊言:「世尊以無數方便讚歎少欲……。如此樹皮衣依無數方便資于少欲……

    尊!願許諸比丘著樹皮衣。」佛世尊呵責曰:「……非事也。愚人!汝如何著樹皮

    衣耶?愚人!如此非令未信者得信也。」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

    得著樹皮衣,著者墮惡作。」

    二九(一)  爾時,六群比丘著深青衣、著深黃衣、著深紅衣、著深西色衣、著深

    黑衣、著深紅藍色衣、著深落葉色衣、著緣不用布片衣、著長緣衣、著緣有華衣、

    著緣有蛇冠衣、著襯衣、著樹皮衣、著頭巾。眾人忿怒、非難:「猶如享諸欲樂諸

    在家人。」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不得著深青衣、不得著深黃

    ……不得著襯衣、不得著樹皮、不得著頭巾,著者墮惡作。」

307 (一)  爾時,諸比丘住雨安居,未得衣而去,還俗、死、自言為沙彌、自言捨

    學、自言犯極罪、自言發狂者、自言心散亂、自言受苦、自言不見罪而被舉、自言

    不懺悔罪而被舉、自言不捨棄惡見而被舉、自言黃門、自言賊住者、自言歸外道、

    自言畜生、自言殺母者、自言殺父者、自言殺阿羅漢者、自言污比丘尼、自言破和

    合僧者、自言出〔佛身〕血者、自言二根者,彼等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住雨安居,未得衣而去,若有相應〔代〕受者,應

    與之。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住雨安居,未得衣而還俗、死、自言為沙彌、自言捨學、

    自言犯極罪,〔衣〕主乃為僧伽也。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住雨安居,未得衣而自言發

    狂者……自言不捨棄惡見而被舉,有相應〔代〕受者,應與之。諸比丘!此處有比

    丘住雨安居,未得衣而自言黃門……自言二根者,〔衣〕主乃為僧伽也。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住雨安居,已得衣,但未受分配而去,若有相應〔代〕

    受者,應與之。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住雨安居,已得衣但未受分配而還俗……自言

    犯極罪,〔衣〕主乃僧伽也。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住雨安居,已得衣,未受分配,自

    言發狂者……自言不捨棄惡見而被舉,有相應〔代〕受者,應與之。諸比丘!此處

    有比丘住雨安居,已得衣,未受分配,自言黃門……自言二根者,〔衣〕主為僧伽也。

    (四)  諸比丘!此處有諸比丘,住雨安居,未得衣而和合僧破矣。是處眾人以〔奉

    施〕水與一黨,以衣與他黨,言:『我等施與僧伽。』此僧伽所有也。諸比丘!此

308 處有諸比丘住雨安居,未得衣而和合僧破矣。是處眾人以〔奉施〕水與一黨,而以

        第八衣犍度    三九七

<---------------------------------------------------------------------- ------>

        律藏大品      三九八

    衣與彼黨,言:『我等施與僧伽。』此僧伽所有也。

    (五)  諸比丘!此處有諸比丘住雨安居,未得衣而和合僧破矣。是處眾人以〔奉

    施〕水與一黨,以衣與他黨,言:『我等施與黨。』此為〔眾人言〕黨所有。諸比

    丘!此處有諸比丘住雨安居,未得衣而和合僧破矣。是處眾人以〔奉施〕水與一黨,

    而以衣與其黨,言:『我等施與黨。』此乃黨所有。

    (六)  諸比丘等!此處有諸比丘住雨安居,已得衣,未分配而和合僧破矣。應等

    分一切人。」

    三一(一)  爾時具壽離越託一比丘,與具壽舍利弗衣,言:「此衣與長老。」時,

    彼比丘于途中以具壽離越親厚意,乃取彼衣。時,具壽離越遇具壽舍利弗,問言:

    「我令與衣于長老,彼衣到耶?」「我不見彼衣。」時,具壽離越言彼比丘:「我託

    具壽與長老衣,彼衣在何處耶?」「我于具壽作親厚意,而取彼衣。」彼等以此事白

    世尊,〔世尊曰:〕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託衣與一比丘,言:『此衣與某甲。』彼于途中

    于所與人作親厚意而取之者為是善取;于所受人作親厚意而取之者,是為惡取。諸

    比丘!此處有比丘,託衣與一比丘,言:『此衣與某甲。』彼于途中于所受人作親

    厚意而取之者是為惡取;于所與人作親厚意而取之者是為善取。諸比丘!此處有比

    ………………。』彼于途中聞:『所與人死。』若作彼死者衣受者乃為善受;

    于所受人作親厚意而取之者乃為惡取。諸比丘!此處有比丘………………。』

    彼于途中聞:『所受人死。』若作彼死者衣受者,是為惡受;于所與人作親厚意而

309 取之者,乃為善取。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彼于途中聞:『兩

    人俱死。』若作所與人死者衣受者,是為善受;若作所受人死者衣受者,是為惡受。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託一比丘與衣,言:『我以此衣與某甲。』彼于途

    中于所與人作親厚意而取之者,是為惡取;于所受人作親厚意而取之,是為善取。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彼于途中于所受人作親厚意而取之者,

    是為善取;于所與人作親厚意而取之者,是為惡取。諸比丘!此處有比丘『……

    ……。』彼于途中聞:『所與人死矣。』若作彼死者衣受者,是為惡受;于所受人

    作親厚意而取之者,是為善取。比丘等!此處有比丘………………。』彼于途

    中聞:『所受人死矣。』若作彼死者衣受者,是為善受;于所與人作親善厚意而取

        第八衣犍度    三九九

<---------------------------------------------------------------------- ------>

        律藏大品      ○○

    者,是為惡取。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彼于途中聞:『兩人俱

    死。』若作所與人死者之衣受者,是為惡受;若作所受人死者之衣受者,是為善受。」

    三二(一)  「諸比丘!有八事得衣,謂:境界施與,有約施與,告示施食而施與,

    施與僧伽,施與兩僧伽,施與住雨安居僧伽,指定施與,施與于人也。境界施與者,

    應分配于界內所有比丘。有約施與者,多數住處,均等利得,即與一住處時,亦與

    一切處。告示施食而施與,言:『我等于常恆食處施與。』施與僧伽者,應分配于

    現前僧伽。施與兩僧伽者,比丘多而比丘尼縱唯一人亦應二等分,比丘尼多而比丘

    縱唯一人亦應二等分。若施與住雨安居僧伽者,應分與其住處住雨安居比丘。指定

310 而施與者,〔施與時施與現前者〕粥、食、嚼食、衣、臥具、?座、醫藥。施與人者,

    〔言:〕〔我以此衣施與某甲。』」

        此犍度有九十二事。攝頌曰:

            見王舍城之商人          毘舍離城之淫女

            還王舍城以告王          沙羅跋攝無畏子

            活命王子名耆婆          往叉尸羅學大醫

            七年長病灌鼻治          王之痔?塗藥癒

            我待後宮及佛僧          王舍長者腸結病

            波羅殊提之大病          不可思議用酥治

            任此職及尸毘衣          身不調有冷濕疾

            三優?花三十痢          癒願請受尸毘衣

            如來准許居士衣          王舍地方多得衣

            外衣絲衣及氍氀          半迦尸衣種種衣

            知足無論往不往          先後相俱約受納

            庫不守令起多量          騷擾如何分配與

            以自與及過多分          應如何分配牛糞

            冷熱溢不知注入          器盆地蟻中央壞

            一方堅粗非布片          牟尼考量許三衣

            細分他過多生破          四大洲與雨浴衣

            客遠行病看病藥          常粥水浴衣殊妙

        第八衣犍度   

<---------------------------------------------------------------------- ------>

        律藏大品     

            過小瘡面布拘摩          圓滿決定幾何止

311         重緣不等線垂壞          不能半多安陀林

            失念一人雨安居          平時二兄弟舍城

            跋難陀又二腹病          二種病者看病者

            裸拘賒跋拘草衣          板衣髮欽婆羅衣

            馬尾及角?翅衣          鹿皮衣阿拘草衣

            樹皮衣青黃赤茜          黑紅藍色落葉色

            非布片緣長及華          蛇頭緣襯樹皮衣

            頭巾未得而離去          僧破矣與黨僧伽

            令與離越作親厚          意取受衣之八事

  1「耆婆」(Jivaka),可「活」(jivati)為此名由來而作語釋。「耆婆童子」之「童子」(Koma=

    rabhacca),單譯為「童子」者,乃略稱。此如本文所言,童子(王子)所收養者,又治療「童

   子(幼兒)者,即小兒科醫師」之義也。但何者應認作正義則難定也。

  2「如此」(tadiso),依暹羅本修改原本讀法kidiso

  3「令殺」(ghatapeyya`pi),依暹羅本修改原本之讀法ghatapeyyasi

  4「用冷水」(situdakaya),依暹羅本修改原本讀法situnnakaya。指未煮過之染料。

  5「如法治」,尼薩耆一(律藏原典第三卷一九五頁)。此因緣亦與是處所說者同。

        第八衣犍度   

<---------------------------------------------------------------------- ------>

312           第九  贍波犍度

 

    一(一)  爾時,佛世尊住瞻波國迦迦池邊。爾時,于迦尸國有婆娑婆村,住處有

    比丘迦葉姓1者,為執事2,心生思念:「如何能令未來善美比丘來,已來善美比

    丘令安樂久住,令此處得隆盛、增長、廣大耶?」因而戮力。爾時,有多數比丘,

    于迦尸國遊行,到婆娑婆村。迦葉姓比丘見彼諸比丘從遠方來,見而設?座,置洗

    足水、足台、足布,迎之而取?、衣,問要水耶?供洗浴,供粥、嚼食、噉食。時,

    彼諸客比丘心生思念:「此住處比丘賢能也,供洗浴,亦供粥、嚼食、噉食。我等

    于此處婆娑婆村居住。」時,彼諸客比丘乃于是處婆娑婆村居住。

    (二)  時,迦葉姓比丘心生思念:「此諸客比丘遠來疲倦既息,前不辨往來〔食

    處〕,今能辨往來。為他人盡壽戮力實難,乞求于眾人之問亦甚不快,我當不再供粥、

313 嚼食、噉食矣。」乃不戮力奉彼粥、嚼食、噉食矣。時,彼諸客比丘心生思念:「前

    住此處比丘供洗浴,供粥、嚼食、噉食,彼今不再奉粥、嚼食、噉食矣。此住處比

    丘邪惡,我等舉此住處比丘。」

        第九瞻波犍度   

<---------------------------------------------------------------------- ------>

        律藏大品       

    (三)  時,彼諸客比丘集會,言迦葉姓比丘曰:「前汝供洗浴,供粥、嚼食、噉

    食。汝今不供粥、嚼食、噉食矣。汝墮罪,汝見此罪耶?」「于我不見罪。」時,彼

    諸比丘以不見罪,舉迦葉姓比丘。時,迦葉姓比丘心生思念:「我不知此罪耶?非

    罪耶?我犯耶?不犯耶?我應被舉耶?不應被舉耶?如法耶?非如法耶?有過耶?

    無過耶?應理耶?不應理耶?我當往瞻波,以此事請問世尊。」

    (四)  時,迦葉姓比丘收藏臥具?座,持?、衣,向瞻波國而去,順次詣瞻波國

    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佛世尊與諸客比丘俱相致問是常法也。時,

    世尊言迦葉姓比丘曰:「比丘!忍耶?足耶?遠路而來不疲倦耶?比丘!汝由何處

    來耶?」「世尊!忍!世尊!足!我由道路而來,不疲倦。

   (五)  于迦尸國有婆娑婆村。世尊!我乃是其住處比丘,為執事,思念:『如何

    能使未來善美比丘來,已來善美比丘令能安樂住,使此住處得隆盛、增長、廣大耶?』

    因而戮力。時有多數比丘于迦尸國遊行,至婆娑婆村。我見彼諸比丘從遠方而來……

314 〔乃至〕……時,我生思念:『問……。』世尊!為此故,我來也。」

    (六)  「比丘!此非罪也,不成罪。汝非犯也,無犯。不舉汝也,非被舉。舉汝

    者,非如法也、有過也、不應理也。比丘!汝往彼婆娑婆村居住!」「唯!唯!」迦

    葉姓比丘應諾世尊,即從座而起,敬禮世尊,右繞向婆娑婆村而去。

    (七)  時,彼諸客比丘于後生悔,生追悔:「我等有不利,無得利;我等有惡得,

    無善得。何以故?我等無事、無因舉清淨無罪比丘故也。我等當往瞻波國,于世尊

    處以過白過。」時,彼諸客比丘收藏臥具?座,持?、衣,向瞻波國而去,順次詣

    瞻波國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佛世尊與諸客比丘俱相致候是常法也。

    時,世尊言彼諸比丘曰:「諸比丘!忍耶?足耶?由道路而來,疲倦耶?諸比丘!

    汝等由何處來耶?」「世尊!忍!世尊!足!我等由道路來,不疲倦。于迦尸國有婆

    娑婆村,世尊!我等從彼處來也。」

    (八)  「諸比丘!汝等舉彼住處比丘耶?」「然!」「諸比丘!依何事、何因耶?」

    「世尊!無事、無因也。」佛世尊呵責之曰:「諸比丘!不相合、〔不隨順、不相稱、

    非沙門法、不相應、〕非事也。諸愚人!汝等如何無事、無因舉清淨無罪比丘耶?

    諸愚人!如此非令未信者得信也。」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諸比丘!不得無

   事、無因舉清淨無罪比丘,舉者墮惡作。」

        第九瞻波犍度   

<---------------------------------------------------------------------- ------>

        律藏大品       

    (九)  時,彼諸比丘即從座起,偏袒上衣,以頭面禮世尊足,白世尊言:「我等

    為過失所侵,猶如愚者、癡者、不善者,所以我等無事、無因舉清淨無罪比丘故也。

    世尊!若爾,請以我等之過為過而受之,為未來律儀故。」「諸比丘!汝等實為過失

    所侵,猶如愚者、癡者、不善者,所以汝等無事、無因舉清淨無垢比丘故也。諸比

    丘!汝等以過為過而見之,如法侮過故我受此。以過為過而見之,如法悔過以資未

    來律儀者,于聖者律為增長也。」

    二(一)  時,瞻波國諸比丘如此作羯磨,謂:作非法別眾羯磨,作非法和合羯磨,

    作如法別眾羯磨,作似法別眾羯磨,作似法和合羯磨。以一人舉一人,以一人舉二

    人,以一人舉多人,以一人舉僧伽,以二人舉一人,以二人舉二人,以二人舉多人,

    以二人舉僧伽,以多人舉一人,以多人舉二人,以多人舉多人,以多人舉僧伽,以

    僧伽舉僧伽。

    (二)  少欲諸比丘忿怒、非難:「如何瞻波國諸比丘,如此作羯磨:作非法別眾

    羯磨……作似法和合羯磨。以一人舉一人……以僧伽舉僧伽耶?」時,彼諸比丘以

316 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瞻波國諸比丘如此作羯磨:作非法別眾羯磨

    ……以僧伽舉僧伽,真實否?」「世尊!真實也。」佛世尊呵責:「諸比丘!彼諸愚

    人所為不相合、〔不隨順、不相稱、非沙門法、不相應、〕非事也。諸比丘!如何彼

    諸愚人如此作羯磨:作非法別眾羯磨……以僧伽舉僧伽耶?諸比丘!如此非使未信

    者得信也。」呵責、說法,告諸比丘曰:

    (三)  「諸比丘!非法別眾羯磨不成羯磨,不得作;非法和合羯磨不成羯磨,不

    得作;似法和合羯磨不成羯磨,不得作。以一人舉一人不成羯磨,不得作· · … 以僧

    伽舉僧伽不成羯磨,不得作。

    (四)  諸比丘!羯磨有四,謂:非法別眾羯磨、非法和合羯磨、如法別眾羯磨、

    如法和合羯磨也。諸比丘!此中非法別眾羯磨,諸比丘!此非法與別眾,有過、不

    應理之羯磨也。諸比丘!不得作如此羯磨,而不許如此羯磨。諸比丘!此中非法和

    合羯磨,諸比丘!此非法故有過,不許……。諸比丘!此中如法別眾羯磨,諸比丘!

    此別眾故有過,不許……。諸比丘!此中如法和合羯磨,諸比丘!此如法與和合故

    無過、應理之羯磨也。諸比丘!應作如此羯磨,而許如此羯磨。諸比丘!因此故,

    于此處『我等如此作如法和合羯磨。』如此,諸比丘!應當學。」

        第九瞻波犍度   

<---------------------------------------------------------------------- ------>

        律藏大品        四一

    三(一)  爾時,六群比丘如此作羯磨,謂:作非法別眾羯磨,作非法和合羯磨,

    作如法別眾羯磨,作似法別眾羯磨,作似法和合羯磨,作無表白有唱說羯磨,作無

317 唱說有表白羯磨,作無表白無唱說羯磨,作違法羯磨,作違律羯磨,作違師教羯磨,

    作受呵責羯磨,作非法羯磨,作有過羯磨,作不應理羯磨。少欲諸比丘忿怒、非難:

    「為何六群比丘作如此羯磨,作非法別眾羯磨……作受呵責、非法3、有過、不應

    理羯磨耶?」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世尊曰〕:「諸比丘!六群比丘作如此

    羯磨,作非法別眾羯磨……作受呵責非法、有過、不應理羯磨,真實耶?」「世尊!

    真實也。」……乃至……呵責、說法已,告諸比丘曰:

    (二)  「諸比丘!非法別眾羯磨不成羯磨,不得作……似法和合羯磨不成羯磨,

    不得作。諸比丘!無表白有唱說羯磨不成羯磨,不得作。諸比丘!無唱說有表白羯

    磨不成羯磨,不得作。諸比丘!無表白無唱說羯磨不成羯磨,不得作。諸比丘!違

    法羯磨不成羯磨,不得作。諸比丘!違律羯磨不成羯磨,不得作。諸比丘!違師教

    羯磨不成羯磨,不得作。諸比丘!受呵責、非法、有過、不應理之羯磨不成羯磨,

    不得作。

    (三)  諸比丘!羯磨有六,謂:非法羯磨、別眾羯磨、和合羯磨、似法別眾羯磨、

    似法和合羯磨、如法和合羯磨也。諸比丘!何為非法羯磨耶?諸比丘!白二羯磨以

    一白而作羯磨,羯磨不唱說,非法羯磨也。諸比丘!白二羯磨以二白作羯磨,羯磨

    不唱說,非法羯磨也。諸比丘!白二羯磨以一羯磨說而作羯磨,不表白者,非法羯

    磨也。諸比丘!白二羯磨以二羯磨說而作羯磨,不表白者,非法羯磨也。

    (四)  諸比丘!白四羯磨以一白而作羯磨,羯磨不唱說,非法羯磨也。諸比丘!

318 白四羯磨以二表白而作羯磨……以三表白而作羯磨……以四表白而作羯磨,羯磨不

    唱說,非法羯磨也。諸比丘!白四羯磨以一羯磨說而作羯磨……以二羯磨說而作羯

    ……以三羯磨說而作羯磨……以四羯磨說而作羯磨,不表白者,非法羯磨也。諸

    比丘!如此名為非法羯磨也。

    (五)  諸比丘!何為別眾羯磨耶?諸比丘!白二羯磨所需比丘未到,應與清淨欲

    4者未與清淨欲,現前〔比丘〕呵責,此別眾羯磨也。諸比丘!白二羯磨所需比丘

    已至,應與清淨欲者未與清淨欲,現前〔比丘〕呵責,此別眾羯磨也。諸比丘!白

    二羯磨所需之比丘已至,應與清淨欲者已與清淨欲,現前〔比丘〕呵責,此別眾羯

        第九瞻波犍度    四一一

<---------------------------------------------------------------------- ------>

        律藏大品        四一二

    磨也。諸比丘!白四羯磨……別眾羯磨也。諸比丘!如此名為別眾羯磨也。

    (六)  諸比丘!何為和合羯磨耶?諸比丘!白二羯磨所需比丘已至,應與清淨欲

    者已與清淨欲,現前〔比丘〕不呵責,此和合羯磨也。諸比丘!白四羯磨……不呵

    責,此和合羯磨也。諸比丘!如此名為和合羯磨也。

    (七)  諸比丘!何為似法別眾羯磨耶?諸比丘!白二羯磨先羯磨唱說後表白,所

    需比丘未來,應與清淨欲者未與清淨欲,現前〔比丘〕呵責,此似法別眾羯磨也。

    諸比丘!白二羯磨先羯磨唱說後表白,所需比丘已至,應與清淨欲者未與清淨欲,

    現前〔比丘〕呵責,此似法別眾羯磨也。諸比丘!白二羯磨先羯磨唱說後表白,所

319 需比丘已至,應與清淨欲者已與清淨欲,現前〔比丘〕呵責,此似法別眾羯磨也。

    諸比丘!白四羯磨……似法別眾羯磨也。諸比丘!如此名為似法別眾羯磨。

    (八)  諸比丘!何為似法和合羯磨耶?諸比丘!白二羯磨先羯磨唱說後表白,所

    需比丘已至,應與清淨欲者已與清淨欲,現前〔比丘〕不呵責,此似法和合羯磨也。

    諸比丘!白四……不呵責,此似法和合羯磨也。諸比丘!如此名為似法和合羯磨。

    (九)  諸比丘!何為如法和合羯磨耶?諸比丘!白二羯磨先表白後以一羯磨說而

    作羯磨,所須比丘已至,應與清淨欲者已與清淨欲,現前〔比丘〕不呵責,此如法

    和合羯磨也。諸比丘!白四羯磨先表白後以三羯磨說而作羯磨,所需比丘已至,應

    與清淨欲者已與清淨欲,現前〔比丘〕不呵責,此如法和合羯磨也。諸比丘5!如

    此名為如法和合羯磨。

    四(一)  僧伽有五,謂:四比丘僧伽、五比丘僧伽、十比丘僧伽、二十比丘僧伽、

    過二十比丘僧伽也。諸比丘!此中四比丘僧伽除授戒、自恣、出罪三羯磨,其餘得

    作一切如法和合羯磨。諸比丘!此中五比丘僧伽于中國6除授戒與出罪二羯磨,其

    餘得作一切如法和合羯磨。諸比丘!此中十比丘僧伽除出罪一羯磨,其餘得作一切

320 如法和合羯磨。諸比丘!此中二十比丘僧伽得作一切如法和合羯磨也。

    (二)  諸比丘!四人眾應作羯磨時,以比丘尼為第四人而作羯磨,不成羯磨,不

    得作。諸比丘!四人眾應作羯磨時,以式叉摩那為第四人……以沙彌為第四人……

    以沙彌尼為第四人……以棄學者為第四人……以犯極罪者為第四人……以因不見罪

    而被舉者為第四人……以因不懺悔罪而被舉罪者為第四人……以因不捨棄惡見而被

    舉者為第四人……以黃門為第四人……以賊住者為第四人……以歸外道者為第四人

        第九瞻波犍度    四一三

<---------------------------------------------------------------------- ------>

        律藏大品        四一四

    ……以畜生為第四人……以殺母者為第四人……以殺父者為第四人……以殺阿羅漢

    者為第四人……以污比丘尼者為第四人……以破和合僧者為第四人……以出〔佛身〕

    血者為第四人……以二根者為第四人……以異住處者為第四人……以異境界者為第

    四人……以神通在虛空者為第四人……以由僧伽受羯磨者為第四人而作羯磨,不成

    羯磨,不得作。

                                     ----四人眾可作〔終〕----

    (三)  諸比丘!五人眾應作羯磨時,以比丘尼為第五人而作羯磨,不成羯磨,不

    得作……以由僧伽受羯磨者為第五人而作羯磨,不成羯磨,不得作。

                                     ----五人眾可作〔終〕----

    (四)  諸比丘!十人眾應作羯磨時,以比丘尼為第十人而作羯磨,不成羯磨,不

    得作……以由僧伽受羯磨者為第十人而作羯磨,不成羯磨,不得作。

                                     ----十人眾可作〔終〕----

    (五)  諸比丘!二十人眾應作羯磨時,以比丘尼為第二十人而作羯磨,不成羯磨,

    不得作……以由僧伽受羯磨者為第二十人而作羯磨,不成羯磨,不得作。

                                     ----二十人眾可作〔終〕----

    (六)  諸比丘!以別住者為第四人而與別住、作本日治、與摩那埵,以彼為第二

    十人而作出罪者,不成羯磨,不得作。諸比丘!以應受本日治之者為第四人而與別

    住、作本日治、與摩那埵,以彼為第二十人而作出罪者,不成羯磨,不得作。諸比

    丘!以應受摩那埵之人為第四人而與別住、作本日治、與摩那埵,以彼為第二十人

    而作出罪者,不成羯磨,不得作。諸比丘!以行摩那埵者為第四人而與別住、作本

    日治、與摩那埵,以彼為第二十人而作出罪,不成羯磨,不得作。諸比丘!以應受

    出罪者為第四人而與別住、作本日治、與摩那埵,以彼為第二十人而作出罪者,不

    成羯磨,不得作。

    (七)  諸比丘!于僧伽中一類人之呵責應受,一類人之〔呵責〕不應受。諸比丘!

    于僧伽中如何之人呵責不應受耶?諸比丘!于僧伽中比丘尼之呵責不應受。諸比

    丘!于僧伽中,式叉摩那之呵責……沙彌之……沙彌尼之……棄學者之……犯極罪

    者之……發狂者之……心散亂者之……受苦者之……因不見罪而被舉者之……因不

    懺悔罪而被舉者之……因不捨棄惡見而被舉者之……黃門之……賊住者之……歸外

        第九瞻波犍度    四一五

<---------------------------------------------------------------------- ------>

        律藏大品        四一六

    道者之……畜生之……殺母者之……殺父者之……殺阿羅漢者之……污比丘尼者之

    ……破和合僧者之……出〔佛身〕血者之……二根者之……異住處者之……異境界

    者之……以神通在虛空者之……由僧伽受羯磨者之呵責不應受。諸比丘!于僧伽中

    如此人之呵責不應受也。

    (八)  諸比丘!于僧伽中如何人之呵責應受耶?諸比丘!有善比丘,在同住處同

    一界內者,縱然僅語其鄰座比丘,于僧伽中應受其呵責。諸比丘!如此人之呵責應

    受。

    (九)  諸比丘!驅出有二。諸比丘!未犯應受驅出之人,而被僧伽驅出者,于某人

    為善驅出,于某人為惡驅出。諸比丘!未犯應受驅出之人而被僧伽驅出,其為惡驅

    出者如何耶?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清淨無罪,僧伽若驅出彼,為惡驅出。諸比丘!

    如此,未犯應受驅出之人而僧伽若驅出者,謂為惡驅出也。諸比丘!未犯應受驅出

    之人而被僧伽驅出,其為善驅出者如何耶?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愚癡、不聰明、

322 多罪、不受教誡、居俗家、與不隨順在家眾俱住,僧伽若驅出彼,為善驅出。諸比

    丘!如此,未犯應受驅出之人而僧伽若驅出者,謂為善驅出。

    (一  諸比丘!解〔羯磨〕有二。諸比丘!未得解之人而僧伽若與解,于某人

    為善解,于某人為惡解。諸比丘!未得解之人而僧伽若與解,如何為惡解耶?諸比

    丘!黃門未得解,僧伽若與彼解者,為惡解。諸比丘!賊住者……歸于外道者……

    畜生……殺母者……殺父者……殺阿羅漢者……污比丘尼者……破和合僧者……

    〔佛身〕血者……二根者,未得解,僧伽若與彼解者為惡解。諸比丘!如此,未得

    解之人而僧伽若與解者,謂為惡解。

    (一一)  諸比丘!未得解之人而僧伽若與解,如何為善解耶?諸比丘!截足者……

    〔參照第一  大犍度七一(一)〕……盲聾啞者,未得解,僧伽與解者為善解。諸比丘!

    如此,未得解之人而僧伽與解者,謂為善解也。」

                                         ----婆娑婆村誦品〔終〕----

    五(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無應視為罪者,僧伽若多人、若一人難彼曰:

323 『汝犯罪汝見此罪?』彼言:『我無應視為罪者。』僧伽依不見罪而舉彼,非法羯

    磨也。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無應懺悔罪者,僧伽若多人、若一人難彼曰:『汝犯

    罪,且懺悔彼罪!』彼言:『我無應懺悔罪者。』僧伽依不懺侮罪而舉彼,非法羯

        第九瞻波犍度    四一七

<---------------------------------------------------------------------- ------>

        律藏大品        四一八

    磨也。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無應棄惡見者,僧伽若多人、若一人難彼曰:「汝有

    惡見,棄此惡見!』彼言:『我無應棄惡見者。』僧伽依不棄惡見而舉彼,非法羯

    磨也。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無應見罪者,無應懺悔罪者,僧伽若多人、若一人

    難彼曰:『汝犯罪,汝見此罪耶?且懺悔彼罪!』彼言:『我無應見罪者,無應懺

    悔罪者。』僧伽依不見〔罪〕,或依不懺悔罪而舉彼,非法羯磨也。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無應見罪者,無應棄惡見者,僧伽若多人、若一人

    難彼曰:『汝犯罪,汝見此罪耶?汝有惡見,且棄此惡見!』彼言:『我無應見罪

    者,我無應棄惡見者。』僧伽依不見〔罪〕,或依不捨棄〔惡見〕而舉彼,非法羯磨

    也。

    (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無應懺悔罪者,無應棄惡見者。僧伽若多人、若一

    人難彼曰:『汝犯罪,且懺悔此罪;汝有惡見,且棄此惡見!』彼言:『我無應懺

    悔罪者,我無應棄惡見者。』僧伽依不懺悔〔罪〕、或依不棄〔惡見〕而舉彼,非法

    羯磨也。

    (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無應見罪者,無應懺悔罪者,無應棄惡見者。僧伽

324 若多人、若一人難彼曰:『汝犯罪,汝見此罪耶?且懺悔此罪;汝有惡見,且棄此

    惡見!』彼言:『我無應見罪者,我無應懺悔罪者,我無應棄惡見者。』僧伽依不

    見〔罪〕、或依不懺悔〔罪〕、或不棄〔惡見〕而舉彼,非法羯磨也。

    (六)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應見罪者。僧伽若多人、若一人難彼曰:『汝犯

    罪,汝見此罪耶?』彼言:『然!我見。』僧伽依不見罪而舉彼,非法羯磨也。諸

    比丘!此處有比丘,有應懺悔罪者。僧伽若多人、若一人難彼曰:『汝犯罪,且懺

    悔彼罪!』彼言:『然!我懺悔。』僧伽依不懺悔罪而舉彼,非法羯磨也。諸比丘!

    此處有比丘,有應棄惡見者。僧伽若多人、若一人難彼曰:『汝有惡見,且棄此惡

    見!』彼言:『然!我捨棄。』僧伽依不棄惡見而舉彼,非法羯磨也。

    (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應見罪者,有應懺悔罪者……乃至……有應見罪

    者,有應棄惡見者……有應懺悔罪者,有應棄惡見者……有應見罪者,有應懺悔罪

    者,有應棄惡見者。僧伽若多人、若一人難彼曰:『汝犯罪,汝見此罪耶?且懺悔

    彼罪!汝有惡見,棄此惡見!』彼言:『然!我見,然!我懺悔,然!我捨棄。』

        第九瞻波犍度    四一九

<---------------------------------------------------------------------- ------>

        律藏大品        四二

    僧伽依不見、或不懺悔、或依不棄〔惡見〕而舉彼,非法羯磨也。

    (八)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應見罪者。僧伽若多人、若一人難彼曰:『汝犯

    罪,汝見此罪耶?』彼言:『我無應見罪者。』僧伽依不見罪而舉彼,如法羯磨也。

325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應懺悔罪者。僧伽若多人、若一人難彼曰:『汝犯罪,懺

    悔彼罪!』彼言:『我無應懺悔罪者。』僧伽依不懺悔〔罪〕而舉彼,如法羯磨也。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應棄惡見者。僧伽若多人、若一人難彼曰:『汝有惡見,

    且棄此惡見!』彼言:『我無應棄惡見者。』僧伽依不棄惡見而舉彼,如法羯磨也。

    (九)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有應見罪者,有應懺悔罪者……有應見罪者,有應

    棄惡見者……有應懺悔罪者,有應棄惡見者……有應見罪者,有應懺侮罪者,有應

    棄惡見者。僧伽若多人、若一人難彼曰:『汝犯罪,汝見此罪耶?且懺悔彼罪!汝

    有惡見,且棄此惡見!』彼言:『我無應見罪者,我無應懺悔罪者,我無應棄惡見

    者。』僧伽依不見〔罪〕、或依不懺侮、或依不棄〔惡見〕而舉彼,如法羯磨也。

    六(一)  時,具壽優波離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于一面坐已,

    具壽優波離白世尊:「和合僧應令〔當事比丘〕現前而作羯磨,若不令現前而作者,

    此為如法羯磨、毘尼羯磨耶?」「優波離!此非法羯磨也、非毘尼羯磨也。」

    (二)  「應問和合僧而作之羯磨,不問而作;應令自言而作羯磨,不令自言而作;

    應與憶念毘尼者,與不癡毘尼;應與不癡毘尼者,作實覓羯磨;應作實覓羯磨者,

326 作呵責羯磨;應作呵責羯磨者,作依止羯磨;應作依止羯磨者,作驅出羯磨;應作

    驅出羯磨者,作下意羯磨;應作下意羯磨者,作舉罪羯磨;應作舉罪羯磨者,與別

    住;應與別住者,與本日治;應與本日治者,與摩那埵;應與摩那埵者,與出罪;

    應與出罪者,授具足戒。此為如法羯磨、毘尼羯磨耶?」

    (三)  「優波離!此非法羯磨也、非毘尼羯磨也。優波離!和合僧應令現前而作

    之羯磨,不令現前而作,優波離!如此者,非法羯磨、非毘尼羯磨也。如此,于僧

    伽有過。優波離!應問和合僧而作之羯磨,不問而作;應令自言而作……應與出罪

    者,授具足戒。優波離!如此非法羯磨、非毘尼羯磨也。如此,于僧伽有過。」

    (四)  「和合僧應令現前而作之羯磨,令現前而作者,此為如法羯磨、毘尼羯磨

    耶?」「優波離!此如法羯磨也、毘尼羯磨也。」「應問和合僧而作之羯磨,問而後

    作;應令自言而作之羯磨,令自言而作;應與憶念毘尼者,即與憶念毘尼……應與

        第九瞻波犍度    四二一

<---------------------------------------------------------------------- ------>

        律藏大品        四二二

    出罪者,與出罪;應授具足戒者,授具足戒。此為如法羯磨、毘尼羯磨耶?」「優波

    離!此如法羯磨也,毘尼羯磨也。優波離!和合僧應令現前而作之羯磨,令現前而

    作者,優波離!如此如法羯磨、毘尼羯磨也。如此者,于僧伽無過。優波離!應問

    而作之羯磨,問而作者……應授具足戒者,授具足戒。優波離!如此者,如法羯磨、

    毘尼羯磨也。如此者,于僧伽無過也。」

    (五)  「和合僧應與憶念毘尼者,與不癡毘尼;應與不癡毘尼者,與憶念毘尼。

    此為如法羯磨、毘尼羯磨耶?」「優波離!非法羯磨、非毘尼羯磨也。」「和合僧應

    與不癡毘尼者,作實覓羯磨;應作實覓羯磨者,與不癡毘尼;應作實覓羯磨者,作

327 呵責羯磨;應作呵責羯磨者,作實覓羯磨;應作呵責羯磨者,作依止羯磨;應作依

    止羯磨者,作呵責羯磨;應作依止羯磨者,作驅出羯磨;應作驅出羯磨者,作依止

    羯磨;應作驅出羯磨者,作下意羯磨;應作下意羯磨者,而作驅出羯磨;應作下意

    羯磨者,作舉罪羯磨;應作舉罪羯磨者,作下意羯磨;應作舉罪羯磨者,與別住;

    應與別住者,作舉罪羯磨;應與別住者,與本日治;應與本日治者,與別住;應與

    本日治者,與摩那埵;應與摩那埵者,與本日治;應與摩那埵者,與出罪;應與出

    罪者,與摩那埵;應與出罪者,授具足戒;應授具足戒者,與出罪。此為如法羯磨、

    毘尼羯磨耶?」

    (六)  「優波離!此非法羯磨也、非毘尼羯磨也。優波離!和合僧應與憶念毘尼者,

    與不癡毘尼;應與不癡毘尼者,與憶念毘尼。優波離!如此者,非法羯磨、非

    毘尼羯磨也。如此者,于僧伽有過。優波離!和合僧應與不癡毘尼者,作實覓羯磨

    ……應授具足戒者,與出罪。優波離!如此者,非法羯磨、非毘尼羯磨也。如此者,

    于僧伽有過。」

    (七)  「和合僧應與憶念毘尼者,與憶念毘尼;應與不癡毘尼者,與不癡毘尼。

    此為如法羯磨、毘尼羯磨耶?」「優波離!此如法羯磨、毘尼羯磨也。」「和合僧應

    與不癡毘尼者,與不癡毘尼;應作實覓羯磨者,作實覓羯磨……應與出罪者,與出

    罪;應授具足戒者,授具足戒。此為如法羯磨、毘尼羯磨耶?」

    (八)  「優波離!此如法羯磨、毘尼羯磨也。優波離!和合僧應與憶念毘尼者,

    與憶念毘尼;應與不癡毘尼者,與不癡毘尼。優波離!如此者,如法羯磨、毘尼羯

328 磨也。如此者,于僧伽無過。優波離!和合僧應與不癡毘尼者,與不癡毘尼……

        第九瞻波犍度    四二三

<---------------------------------------------------------------------- ------>

        律藏大品        四二四

    授具足戒者,授具足戒。優波離!如此者,如法羯磨、昆尼羯磨也。如此者,于僧

    伽無過。」

    (九)  時,世尊告諸比丘曰:「諸比丘!和合僧應與憶念毘尼者,與不癡毘尼。

    諸比丘!如此者,非法羯磨、非毘尼羯磨也。如此者,于僧伽有過。諸比丘!和合

    僧應與憶念毘尼者,作實覓羯磨;應與憶念毘尼者,作呵責羯磨……應與憶念毘尼

    者,授具足戒。諸比丘!如此者,非法羯磨、非毘尼羯磨也。如此者,于僧伽有過。

    諸比丘!和合僧應與不癡毘尼者,作實覓羯磨。諸比丘!如此者,非法羯磨、非毘

    尼羯磨也。如此者,于僧伽有過。諸比丘!和合僧應與不癡毘尼者,作呵責羯磨……

    應與不癡毘尼者,授具足戒;應與不癡毘尼者,與憶念毘尼。諸比丘!如此者,非

    法羯磨、非毘尼羯磨也。如此者,于僧伽有過。諸比丘!和合僧應作實覓羯磨者……

    應授具足戒者,與出罪。諸比丘!如此者,非法羯磨、非毘尼羯磨也。如此者,于

    僧伽有過。」

                                      ----優波離所問誦品終----

    七(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常訴訟、鬥諍、爭論、喧吵,于僧伽起諍事。

    此中諸比丘心生思念:『此比丘常訴訟……乃至……于僧伽起諍事,我等為彼作呵

    責羯磨。』彼等為彼作非法別眾呵責羯磨。彼從彼住處往他住處,是處諸比丘心生

    思念:『此比丘由僧伽受非法別眾呵責羯磨,我等為彼作呵責羯磨。』彼等為彼作

    非法和合呵責羯磨。彼從彼住處往他住處,是處諸比丘…………受非法和合呵責

329 羯磨,我等為彼作呵責羯磨。』彼等為彼作如法別眾呵責羯磨。彼從彼住處往他……

    ……受如法別眾呵責羯磨,我等為彼作呵責羯磨。』彼等為彼作似法別眾呵責羯

    磨。彼從彼住處往他…………受似法別眾呵責羯磨,我等為彼作呵責羯磨。』彼

    等為彼作似法和合呵責羯磨。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常訴訟……于僧伽起諍事。此中諸比丘心生思念:

    『此比丘常訴訟……于僧伽起諍事,我等為彼作呵責羯磨。』彼等為彼作非法和合

    呵責羯磨。彼從彼住處往他住處,是處諸比丘心生思念:『此比丘由僧伽受非法和

    合呵責羯磨,我等為彼…………〔作〕如法別眾〔呵責羯磨〕。彼從彼住處……〔作〕

    似法別眾〔呵責羯磨〕。彼從彼住處……〔作〕似法和合〔呵責羯磨〕。彼從彼住處

    ……〔作〕非法別眾〔呵責羯磨〕。

        第九瞻波犍度    四二五

<---------------------------------------------------------------------- ------>

        律藏大品        四二六

    (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常訴訟……于僧伽起諍事。此中諸比丘心生思念:

    『此比丘常訴訟……于僧伽起諍事,我等為彼作呵責羯磨。』彼等為彼作如法別眾

    呵責羯磨……〔作〕似法別眾……似法和合……非法別眾……非法和合〔呵責羯磨〕。

    (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常訴訟……于僧伽起諍事。此中諸比丘心生思念:

330 『此比丘常訴訟……于僧伽起諍事,我等為彼作呵責羯磨。』彼等為彼作似法別眾

    呵責羯磨……〔作〕似法和合……非法別眾……非法和合……如法別眾〔呵責羯磨〕。

    (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常訴訟……于僧伽起諍事。此中諸比丘心生思念:

    『此比丘常訴訟……于僧伽起諍事,我等為彼作呵責羯磨。』彼等為彼作似法和合

    呵責羯磨……〔作〕非法別眾……非法和合……如法別眾……似法別眾〔呵責羯磨〕。

    (六)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愚癡、暗昧而犯種種罪,不受教誡,與在家人交往,

    與不隨順在家眾俱住。此中諸比丘心生思念:『此比丘愚癡、暗昧而……俱住,我

    等為彼作依止羯磨。』彼等為彼作非法別眾依止羯磨。彼從彼住處往他住處,是處

    諸比丘心生思念:『此比丘由僧伽受非法別眾依止羯磨,我等為彼作依止羯磨。』

    彼等為彼作非法和合依止羯磨……乃至……〔作〕如法別眾、似法別眾、似法和合

    〔依止羯磨〕。(如上應作環說)。

    (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污他家,行惡行。此中諸比丘心生思念:『此比丘

    污他家,行惡行,我等為彼作驅出羯磨。』彼等為彼作非法別眾驅出羯磨……〔同

    第九瞻波犍度七(六)〕……〔作〕似法和合〔驅出羯磨〕。(亦如上作環說)。

    (八)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惡口罵詈在家人。此中諸比丘心生思念:〔此比

    丘以惡口罵詈在家人,我等為彼作下意羯磨。』彼等為彼作非法別眾下意羯磨……

    〔同第九  瞻波犍度七(六)〕……〔作〕似法和合〔下意羯磨〕。(亦如上作環說)。

    (九)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罪不欲見罪。此中諸比丘心生思念:『此比丘犯

    罪,不欲見罪,我等為彼依不見罪作舉罪羯磨。』彼等為彼依不見罪,作非法別眾

    舉罪羯磨……〔同第九  瞻波犍度七(六)〕……〔作〕似法和合〔舉罪羯磨〕。(亦

    作環說)。

    (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罪,不欲懺悔罪。此中諸比丘心生思念:〔此

331 比丘犯罪,不欲懺悔罪,我等為彼依不懺悔罪,作舉罪羯磨。』彼等為彼依不見懺

    侮罪,作非法別眾舉罪羯磨……〔同第九  瞻波犍度七(六)〕……〔作〕似法和合

        第九瞻波犍度    四二七

<---------------------------------------------------------------------- ------>

        律藏大品        四二八

    〔舉罪羯磨〕。(亦作環說)。

    (一一)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欲棄惡見。此中諸比丘心生思念:『此比丘不

    欲棄惡見,我等為彼依不棄惡見,作舉罪羯磨。』彼等為彼依不棄惡見,作非法別

    眾舉罪羯磨……〔同第九  瞻波犍度七(六)〕……〔作〕似法和合〔舉罪羯磨〕。

    (亦作環說)。

    (一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雖受僧伽呵責羯磨,正行、謹慎而欲出罪,乞解

    呵責羯磨。此中諸比丘心生思念:『此比丘由僧伽受呵責羯磨,……正行……乞解

    ……,我等為彼解呵責羯磨。』彼等為彼作非法別眾解呵責羯磨。彼從彼住處往他

    住處,是處諸比丘心生思念:『此比丘由僧伽受非法別眾解呵責羯磨,我等為彼解

    呵責羯磨。』彼等為彼作非法和合解呵責羯磨……以如法別眾……以似法別眾……

    以似法和合〔解呵責羯磨〕。

    (一三)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由僧伽受呵責羯磨,正行、謹慎而欲出罪,乞解

    呵責羯磨。此中諸比丘心生思念:「此比丘……乞解……。我等為彼解呵責羯磨。』

    彼等為彼作非法和合解呵責羯磨……〔同第九  瞻波犍度二-五〕……作似法別眾

    〔解呵責羯磨〕。

    (一四)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由僧伽受依止羯磨,正行、謹慎而欲出罪,乞解

    依止羯磨……〔同第九  瞻波犍度一二-一三〕……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由僧伽

332 受驅出羯磨……已受下意羯磨……依不見罪,已受舉罪羯磨……依不懺悔罪,已受

    舉罪羯磨……依不捨惡見,已受舉罪羯磨……(應作環說)。

    (一五)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常訴訟……于僧伽起諍事。此中諸比丘心生思念:

    『此比丘常訴訟……乃至……于僧伽起諍事,我等為彼作呵責羯磨。』彼等為彼作

    非法別眾呵責羯磨。是處僧伽起諍論而言:『非法別眾羯磨也,非法和合羯磨也,

    如法別眾羯磨也,似法別眾羯磨也,似法和合羯磨也,未作羯磨,作惡羯磨,應復

    作羯磨。』諸比丘!此中,說『非法別眾羯磨』之諸比丘與說『未作羯磨、作惡羯

    磨、應復作羯磨』之諸比丘,為如法說者。

    (一六)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常訴訟……彼等為彼作非法和合呵責羯磨。是處

    ……諸比丘!此中,說『非法和合羯磨』之諸比丘與說『未作羯磨、作惡羯磨、

    應復作羯磨』之諸比丘,為如法說者。諸比丘!此處有比丘,常訴訟……如法別眾

        第九瞻波犍度    四二九

<---------------------------------------------------------------------- ------>

        律藏大品        四三

    ……似法別眾……似法和合……于此……之諸比丘,為如法說者。

    (一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愚癡、暗昧而犯種種罪,不受教誡,與在家人交

    往,與不隨順在家眾俱住。此中諸比丘心生思念:『此比丘愚癡、暗昧而……俱住,

    我等為彼作依止羯磨。』彼等為彼作非法別眾依止羯磨……乃至……非法和合……

    如法別眾……似法別眾……似法和合〔依止羯磨〕。是處僧伽起諍論言……于此……

    之諸比丘,為如法說者。(如此有五重略說)。

    (一八)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污他家,行惡行。此中…………作驅出羯磨。』

333 ……(如此有五重略說)。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以惡口罵詈在家人。此中…………

    作下意羯磨』……(如此有五重略說)。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罪不欲見罪。此中

    ……依不見罪,作舉罪羯磨。』……(如此有五重略說)。諸比丘!此處有比

    丘,犯罪不欲懺悔罪。此中…………依不懺悔罪,作舉罪羯磨。』……(如此有

    五重略說)。諸比丘!此處有比丘,不欲棄惡見。此中…………依不棄惡見,作舉

    罪羯磨。』……(如此有五重略說。)

    (一九)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由僧伽受呵責羯磨,正行、謹慎而欲出罪,乞解

    呵責羯磨。此中諸比丘心生思念:『此比丘由僧伽受呵責羯磨,正行……乞解……

    我等為彼解呵責羯磨。』彼等為彼作非法別眾解呵責羯磨。是處僧伽起諍事而言……

    于此……之諸比丘,為如法說者。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由僧伽受呵責羯磨,

    正行而謹慎,彼等為彼作非法和合解呵責羯磨……作如法別眾……作似法別眾……

    作似法和合……于此……之諸比丘,為如法說者。

    (二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由僧伽受呵責羯磨……已受驅出羯磨……已受下

    意羯磨……依不見罪受舉罪羯磨……依不懺悔罪,已受舉罪羯磨……依不棄惡見,

    已受舉罪羯磨……于此…………之諸比丘,為如法說者。」

        此犍度有三十六事。攝頌曰:

            世尊在瞻波        婆娑婆村事

            奉事客比丘        知已辦勤癈

            不作而被舉        往勝者住處

334         非法別羯磨        非法合羯磨

            如法別羯磨        似法別羯磨

        第九瞻波犍度    四三一

<---------------------------------------------------------------------- ------>

        律藏大品        四三二

            為似法羯磨        一人舉一人

            唯一人二人        多人舉僧伽

            二人及多人        並全僧伽眾

            僧伽舉僧伽        最勝一切智

            聞之斥非法        無白有唱說

            無唱說有白        如是作羯磨

            二缺減違法        違師受呵責

            有過不應理        非法與別眾

            和合及似二        為如來所許

            唯如法和合        四眾與五眾

            十眾二十眾        及過二十眾

            是僧伽五種        除授戒自恣

            與出罪羯磨        四眾于餘者

            皆得作羯磨        除中國授戒

            出罪二羯磨        五眾于餘者

            皆得作羯磨        十數比丘眾

            但除出罪一        得作餘羯磨

            二十眾僧伽        作一切羯磨

            尼式叉摩那        沙彌沙彌尼

            棄戒極罪者        舉罪不見罪

            不懺罪惡見        黃門賊住者

            外道及畜生        殺母殺父者

            殺阿羅漢者        污比丘尼者

            破僧出佛血        以及二根者

            異住異界者        乃至神通者

            此等二十四        僧伽作羯磨

            全部不算數        佛陀之所斥

            今有別住者        以為第四人

        第九瞻波犍度    四三三

<---------------------------------------------------------------------- ------>

        律藏大品        四三四

            別住本日治        摩那埵出罪

            非羯磨非事        應本日治者

            及摩那埵者        與應出罪者

            佛說此五人        不得作羯磨

            尼式叉摩那        沙彌沙彌尼

            棄戒極罪者        狂者亂心者

            受苦不見罪        不懺罪惡見

            黃門二根者        異住異界者

            住于虛空者        十八人遭呵

            不應受羯磨        受善比丘呵

            驅清淨者惡        驅愚者則善

            黃門賊住者        外道及畜生

            殺母及殺父        及殺阿羅漢

            染污比丘尼        破和合僧者

            出佛身血者        以及二根者

            十一解羯磨        是為不相應

            手足手足俱        耳鼻耳鼻俱

            手指或大指        或腱遭截除

            有手如蛇頭        佝僂及侏儒

            疹疾有烙印        表記象皮病

            惡疾眾不快        瞎子及彎足

            跛子麻痺者        威儀不能人

            老衰盲啞聾        盲啞及盲聾

            聾啞盲聾啞        三十二類人

            得以解羯磨        是乃佛所云

            應無罪無懺        無應棄惡見

            七種舉非法        于認罪者中

            有七種非法        若不認罪者

        第九瞻波犍度    四三五

<---------------------------------------------------------------------- ------>

        律藏大品        四三六

            七羯磨如法        作者之現前

            缺問及自言        憶念與不癡

            實覓及呵責        驅出及下意

            舉罪本日治        別住摩那埵

            出罪具足戒        若或異作者

            非法十六事        若成正作者

            善法十六事        返成異作者

            非法十六事        二二為根本

            如法十六事        一一為根本

            結輪為非法        乃是勝者說

            僧伽于訴訟        作呵責羯磨

            非法別羯磨        彼往餘住處

            是處作非法7       之和合呵責

            餘處作如法        之別眾呵責

            作似法別眾        以及作和合

            如法及和合        如法與別眾

            似法及別眾        乃至與和合

            如是此等句        一一為根本

            知者以結輪        愚癡暗昧者

            為之作依止        于污他家者

            為之作驅出        惡口作下意

            不見不懺罪        不棄惡見者

            作舉罪羯磨        世尊作是說

            依舉罪羯磨        知者知呵責

            以隨順正行        乞解羯磨者

            依上說羯磨        之理趣行之

            于各各羯磨        現前而諍論

            未作及惡作        復作應行之

        第九瞻波犍度    四三七

<---------------------------------------------------------------------- ------>

        律藏大品        四三八

            于羯磨與解        比丘如法說

            羯磨有異解        大牟尼見之

            猶如醫師藥        寂靜一如歸

 

 

  1 「迦葉姓」Kassapagotta,于五分律有「姓迦葉」,以「迦葉為姓」之義也。此于今文以「迦

    葉婆僑達」為一名。

  2 「執事」(tantibaddha)即管其住處諸事。「摩摩諦」「帝帝陀羅」之類語也。

  3 「非法」(adhammikam)一語,原本脫落。暹羅本存。

  4 「清淨欲」(chanda),出于第二布薩犍度二三,此處依北傳律譯為清淨欲。

  5 「諸比丘」云云一句原本脫落。暹羅本存。

  6 「中國」,請閱第五皮革犍度一三

  7 「非法和合」(tatthadhammena samagga)依暹羅本。

 

337           第十  憍賞彌犍度

    一(一)  爾時,佛世尊住憍賞彌瞿師羅園。時,有一比丘犯罪,彼雖見彼罪為罪,

    餘諸比丘卻見彼罪不為罪。爾後,彼雖不見彼罪為罪,餘諸比丘卻見彼罪為罪。時,

    諸比丘言彼比丘:「汝犯罪,汝見此罪耶?」「我無應見之罪。」時,彼諸比丘得和

    合,依不見罪而舉彼比丘。

    (二)  彼比丘多聞而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賢明、聰敏、有慧、有恥、

    有悔而好學。時,彼比丘到同見相親諸比丘處言:「此非罪,此不成罪,我無犯,

    我非有犯,我不受舉,我非被舉。作非法、有過、不應理之羯磨以舉我也。汝等依

    律、法為我朋黨。」彼比丘得同見相親諸比丘為朋黨,亦遣使至地方同見相親諸比

    丘處言:「此非罪……舉我也。具壽等!依律與法為我朋黨。」彼比丘亦使地方同

    見相親諸比丘為朋黨。

    (三)  時,隨彼被舉〔比丘〕之諸比丘,至舉罪諸比丘處。至而言作舉罪之諸比

    丘:「此非罪,此不成罪,此比丘無犯,此比丘非有犯,此比丘不受舉,此比丘非

        第十憍賞彌犍度    四三九

<---------------------------------------------------------------------- ------>

        律藏大品          四四

338 被舉。乃作非法、有過、不應理之羯磨而舉也。」如此說已,作舉罪之諸比丘言:

    「此成罪,此非無罪,此比丘有犯,此比丘非無犯,此比丘被舉,此比丘非無受舉。

    乃作如法、無過、應理之羯磨而舉也。諸具壽!勿隨順被舉比丘。」作舉罪之諸比

    丘如此說已,隨彼被舉〔比丘〕之諸比丘仍隨順彼被舉比丘。

    (四)  時,有一比丘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彼比

    丘白世尊:「此處有一比丘犯罪,彼雖見彼罪為罪,餘諸比丘卻不見彼罪為罪。爾

    後,彼雖不見彼罪為罪,餘諸比丘則見彼罪為罪。時,彼諸比丘……〔同第十 

    賞彌犍度一〕……作舉罪之諸比丘如此說已,隨被舉〔比丘〕之諸比丘仍隨順被舉

    比丘。」

    (五)  時,世尊曰:「比丘眾破矣!比丘眾破矣!」即從座起,至作舉罪之諸比

    丘處。至已,坐于所設座上。世尊坐已,告作舉罪之諸比丘曰:「諸比丘!汝等勿

    思:『我等如是思,我等如是思。』而于各各事舉比丘。

    (六)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罪,彼雖不見彼罪為罪,餘諸比丘則見彼罪為罪。

    諸比丘!彼諸比丘對彼比丘若知『此具壽多聞、通阿含……好學。我等若依此比丘

339 不見罪而舉者,我等與此比丘不俱作布薩,除此比丘而作布薩。依此,僧伽生起訴

    訟、鬥諍、爭論、諍論,令破僧伽,令僧伽蒙塵垢1,令僧伽別住,令僧伽別異。』

    諸比丘!重視破僧事之諸比丘,依此比丘不見罪,不得舉。

    (七)  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罪,彼若知…………舉者,我等與此比丘不俱作

    自恣,除此比丘而作自恣……我等與此比丘不俱作僧伽羯磨,除此比丘而作僧伽羯

    ……我等與此比丘不俱坐,除此比丘而坐……我等與此比丘不俱坐而飲粥,除此

    比丘,坐而飲粥……我等與此比丘不俱坐于食堂,除此比丘而坐于食堂……我等與

    此比丘不俱住同一屋,除此比丘而住同一屋……我等與此比丘不俱隨長幼之序敬

    禮、迎送、合掌、恭敬,除此比丘而隨長幼之序敬禮……恭敬。依此,僧伽生起訴

    訟、鬥諍、爭論、諍論,令破僧伽,令僧伽蒙塵垢,令僧伽別住,令僧伽別異。』

    諸比丘!重視破僧事之諸比丘,依此比丘不見罪,不得舉。」

    (八)  時,世尊于作舉罪之諸比丘說此義已,即從座起,至隨被舉〔比丘〕之諸

    比丘住處,至而坐于所設座上。世尊坐已,告隨被舉〔比丘〕之諸比丘曰:「諸比

    丘!汝等犯罪後,勿思:『我等不犯。』以為不需懺悔罪。諸比丘!此處有比丘犯

        第十憍賞彌犍度    四四一

<---------------------------------------------------------------------- ------>

        律藏大品          四四二

    罪,彼雖不見彼罪為罪,餘諸比丘則見彼罪為罪。諸比丘!彼比丘對彼諸比丘若知

    『此諸具壽多聞、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摩夷、賢明、聰敏、有慧、有恥、有悔

    而好學。我或餘人無為貪欲、瞋恚、愚癡、怖畏而墮邪惡事。若彼諸比丘依我不見

340 罪而舉者,彼等與我不俱作布薩,除我而作布薩……與我不俱作自恣,除我而作自

    ……除我而隨長幼之序敬禮、迎送、合掌、恭敬。依此,僧伽生起訴訟、鬥諍、

    爭論、諍論,令破僧伽,令僧伽蒙塵垢,令僧伽別住,令僧伽別異。』諸比丘!重

    視破僧事之比丘信2餘人,應自說罪。」時,世尊為隨被舉〔比丘〕之諸比丘說此

    義已,即從座起而去。

    (九)  爾時,隨被舉〔比丘〕之諸比丘于界內作布薩,作僧伽羯磨。作舉罪之諸

    比丘出于界外而作布薩,作僧伽羯磨。時,一作舉罪之比丘詣世尊住處,詣已,敬

    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彼比丘白世尊:「隨彼被舉〔比丘〕之諸比丘于

    界內作布薩,作僧伽羯磨;我等作舉罪之諸比丘出于界外而作布薩,作僧伽羯磨。」

    「比丘!隨彼被舉〔比丘〕之諸比丘于界內作布薩,作僧伽羯磨時,若依如我所定

    之表白與唱說者,則彼等之羯磨如法、無過、應理。比丘!汝等作舉罪之諸比丘于

    界內作布薩,作僧伽羯磨時,若依如我所定之表白與唱說者,則汝等之羯磨如法、

    無過、應理。

    (一  比丘!此何故耶?彼諸比丘與汝等不同住也,汝等乃與彼等不同住也。

    比丘!不同住地有二:自行不同住及僧伽和合而舉彼,作不見、不懺悔、不捨〔羯

    磨〕。比丘!如此不同住地有二也。比丘!同住處地有二:自行同住處及僧伽和合而

    先解舉彼,作不見、不懺悔、不捨〔羯磨〕。諸比丘!如此同住處地有二也。」

341 二(一)  爾時,諸比丘于食堂、于舍內,生訴訟,生鬥諍,行諍論,作互相不隨

    順之身業、語業,以手搏撻。眾人忿怒、非難:「如何諸沙門釋子于食堂、于舍內,

    ……以手搏撻耶?」諸比丘聞彼眾人之忿怒、非難。少欲諸比丘亦忿怒、非難:

    「如何諸比丘于食堂、于舍內,生……以手搏撻耶?」時,彼諸比丘以此事白世尊,

    〔世尊曰〕:「諸比丘……真實否?」「世尊!真實也!」……〔乃至〕……呵責、

    說法已,告諸比丘曰:「諸比丘!破僧伽,行非法而有不和時,應行思念:『我等

    作互相不隨順之身業、語業,以手搏撻。』而不得坐于座。諸比丘!僧伽破而如法

    行調和時,可坐。」

        第十憍賞彌犍度    四四三

<---------------------------------------------------------------------- ------>

        律藏大品          四四四

    (二)  爾時,諸比丘于僧伽中,生起訴訟……行諍論,互相以口傷害而住,彼等

    不能滅彼諍事。時,,有一比丘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

    已,彼比丘白世尊︰「此處諸比丘于僧伽中……不能滅……願世尊哀愍,至彼諸

    比丘住處。」世尊默然而許。時,世尊至彼諸比丘住處,至而坐于所設座上。世尊

    坐已,言彼諸比丘曰:「諸比丘!且止!勿訴訟,勿鬥諍,勿爭論,勿諍論。」如

    此言已,有一非法說比丘白世尊「世尊法主!請待時。世尊!請具現法樂住,住

    于安穩。此訴訟、鬥諍、爭論、諍論乃我等事也。」 世尊再次告彼諸比丘,曰:「諸

    比丘!且止……勿諍論。」彼非法說比丘再次白世尊︰「世尊法主!請待時……

342 我等事也。」時,世尊告諸比丘曰:

    (三)  「諸比丘!乃往過去世波羅捺國有迦尸王名梵施,富而財多、資多、兵多、

    車多、國土大而庫豐足。有拘薩羅王名長壽3,貧而財少、資少、兵少、車少、國

    土少、庫不豐足。諸比丘!時迦尸王梵施以整四部兵伐拘薩羅王長壽。諸比丘!拘

    薩羅王長壽聞:『迦尸王梵施整四部兵來伐我。』諸比丘!時,拘薩羅王長壽心生

    思念:『迦尸王梵施富……庫豐足,我貧而……庫不豐足我不能與迦尸王梵施一

    戰,我當先逃出都城。』諸比丘!時,拘薩羅王長壽與第一夫人俱先逃出都城。諸

    比丘!時,迦尸王梵施侵奪拘薩羅王長壽之兵、車、國土、藏、庫而治之。諸比丘!

    時,拘薩羅王長壽與第一夫人俱向波羅捺國而去,順次至波羅捺國。諸比丘!此拘

    薩羅王長壽與第一夫人俱臨波羅捺城,于一處扮為遊行梵志,住于陶師之家。

    (四)  諸比丘!時,拘薩羅王長壽之第一夫人不久有娠。彼女心生欲念:『欲見

    日初出時,四部兵整列,全著武具4,立于殊勝之地,欲飲洗刀水。』諸比丘!時,

    拘薩羅王長壽之第一夫人言拘薩羅王長壽曰:『大王!我有娠矣!我生欲念:欲見

    日初…………』『妃!我等困窮,如何得四部兵整列著武具立于殊勝之地耶?如

    何得洗刀水耶?』『大王!我若不得者即死。』

    (五)  諸比丘!時,迦尸王梵施之梵志國師乃拘薩羅王長壽之友。諸比丘!時,

343 拘薩羅王長壽至迦尸王梵施之梵志國師住處,至而言迦尸王梵施之梵志國師曰:

    『〔汝友之妃〕有娠,彼女心生欲念:欲見日初…………』『大王!若爾,我等

    見妃。』諸比丘!時,拘薩羅王長壽之第一夫人至迦尸王梵施之梵志國師住處。諸

    比丘!迦尸王梵施之梵志國師見拘薩羅王長壽之第一夫人從遠處而來,見而即從座

        第十憍賞彌犍度    四四五

<---------------------------------------------------------------------- ------>

        律藏大品          四四六

    起,偏袒上衣,合掌以揖拘薩羅王長壽之妃,三稱言曰:『拘薩羅王!有?,拘薩

    羅王!有?。』〔又言:〕〔妃!安心!日出時,汝將見四部兵整列,全著武具,立

    于殊勝之地;汝將飲洗刀之水。』

    (六)  諸比丘!時,迦尸王梵施之梵志國師乃至迦尸王梵施住處,至而言迦尸王

    梵施:『大王!有如此相:明日日初出時,以四部兵整列,全著武具,立于殊勝之

    地,並令洗刀。』諸比丘!時,迦尸王梵施命眾人言:『如梵志國師之言而行!』

    諸比丘!拘薩羅王長壽之第一夫人于日出時,得見四部兵整列,全著武具,立于殊

    勝之地,並得飲洗刀之水。諸比丘!時,拘薩羅王長壽之第一夫人其胎熟而生男兒,

    名為長生。諸比丘!時,長生王子不久即得分別。

    (七)  諸比丘!時,拘薩羅王長壽心生思念:『彼迦尸王梵施作多害于我等,彼

    奪我等之兵、車、國土、藏、庫。彼若見我等三人將盡殺之,我當使長生王子住于

344 城外。』諸比丘!時,拘薩羅王長壽使長生王子住于城外。諸比丘!時,長生王子

    住于城外,不久學得一切技藝。

    (八)  諸比丘!爾時,有拘薩羅王長壽之〔昔日〕剃髮師,而〔後〕屬迦尸王梵

    施者。諸比丘!拘薩羅王長壽之〔昔日〕剃髮師見拘薩羅王長壽與第一夫人俱近波

    羅捺城一處,扮為遊行梵志,住于陶師家。見而至迦尸王梵施住處,至而言迦尸王

    梵施曰:『大王!拘薩羅王長壽與第一夫人俱于近波羅捺城一處,扮為遊行梵志,

    住于陶師之家。』

    (九)  諸比丘!時,迦尸王梵施命眾人言:『捕拘薩羅王長壽與彼第一夫人來!』

    『大王!唯!唯!』彼眾人應諾迦尸王梵施,捕拘薩羅王長壽與彼第一夫人。諸比

    丘!時,迦尸王梵施命人言:『將拘薩羅王長壽與彼第一夫人俱以堅繩縛其手于

    後,剃其頭髮,打惡聲鼓,由道路至道路,由四衢道至四衢道,巡迴而出南門,于

    城南方分為四分,而棄〔四〕片于四方。』『大王!唯!唯!』彼眾人應諾迦尸王梵

    施,將拘薩羅王長壽與彼第一夫人俱以堅繩縛其手于後,剃其頭髮,打惡聲鼓,由

    道路至道路,由四衢道至四衢道,來往巡迴。

    (一  諸比丘!時,長生王子心生思念:『我久不見父母,我當往見父母。』

    諸比丘!時,長生王子入波羅捺城,見父母俱為堅繩縛其手于後,頭髮剃落,于惡

    鼓聲中,由道路至道路,由四衢道至四衢道,來往巡迴。見而至父母處。諸比丘!

         第十憍賞彌犍度    四四七

<---------------------------------------------------------------------- ------>

         律藏大品          四四八

    拘薩羅王長壽見長生王子從遠方來,見而言長生王子曰:『長生!勿見長,勿見短。

345 長生!勿以怨息怨,長生!以德息怨也。』

    (一一)  諸比丘!如此言時,眾人言拘薩羅王長壽曰:『此拘薩羅王長壽乃發狂

    而妄語,誰是彼之長生耶?其語向誰言:長生!勿見長,勿見短。長生!勿以怨息

    怨,以德息怨也。』『我非發狂而妄語,智者了悟。』諸比丘!再次乃至……

    比丘!三次拘薩羅王長壽言長生王子:『長生……息怨也。』諸比丘!三次眾人言

    拘薩羅王長壽:『拘薩羅王……』『……悟。』諸比丘!時,眾人乃令拘薩羅王長壽

    與第一夫人俱,由道路至道路,由四衢道至四衢道,來往巡迴,由南門出,于城南

    方分為四分,將〔四〕片棄于四方,置兵而去。

    (一二)  諸比丘!時,長生王子持酒入波羅捺城,而令兵眾飲之。彼等醉倒之時,

    集薪作火堆,將父母之骸載于火堆之上而點火,合掌巡迴火堆,右繞三次。諸比丘!

    其時,迦尸王梵施乃登殊勝樓台上層,諸比丘!迦尸王梵施見長生王子合掌而巡迴

    火堆,右繞三次。見而心生思念:『此人必是拘薩羅王長壽之親族緣者,無人可告

    我,我損失也。』

    (一三)  諸比丘!時,長生王子往林間,盡情號哭後,拭淚入波羅捺城,往近後

    宮之象?,言象師曰:『師!我欲學技藝。』『童子!若爾,且學。』諸比丘!時,

    長生王子夜分凌晨時起身,于象廄以美妙音聲歌而彈琴。諸比丘!迦尸王梵施于夜

346 分凌晨時聞象?以美妙音聲歌而彈琴。聞而問人言:『夜分凌晨時起,于象?以美

    妙音聲歌而彈琴者,誰耶?』

    (一四)  『大王!有某甲象師之弟子童子,夜分凌晨時起,于象?以美妙音聲歌

    而彈琴。』『若爾!喚彼童子。』『大王!唯!唯!』彼眾人應諾迦尸王梵施,而喚

    長生童子至。『童子!汝夜分凌晨時起,于象?以美妙音聲歌而彈琴耶?』『 大王!

    然!』『童子!若爾,即歌,彈琴!』『大王!唯!唯!』長生王子應諾迦尸王梵施,

    欲得愛顧而以美妙音聲歌且彈琴。諸比丘!時,迦尸王梵施言長生王子曰:『童子!

    侍從我!』『大王!唯!唯!』長生王子應諾迦尸王梵施。諸比丘!時,長生王子較

    迦尸王梵施先起、後睡,應一切命,行適意,語可愛。諸比丘!時,迦尸王梵施不

    久令長生王子于宮內任職。

    (一五)  諸比丘!時,迦尸王梵施言長生王子曰:『童子!駕車,我等出獵。』

        第十憍賞彌犍度    四四九

<---------------------------------------------------------------------- ------>

        律藏大品          四五

    『大王!唯!唯!』長生王子應諾迦尸王梵施,駕車言迦尸王梵施曰:『大王!將

    駕車,請知時!』諸比丘!時,迦尸王梵施乘車,長生王子驅車,隨驅兵眾及車乘

    終于各往異處。諸比丘!時,迦尸王梵施往遠處後,言長生王子:『童子!停車!

    我甚疲憊,欲睡也。』『 大王!唯!唯!』長生王子應諾迦尸王梵施,于地結跏趺坐。

    諸比丘!時,迦尸王梵施以長生王子之膝為枕而臥,彼甚疲憊,不須臾已眠矣。

347 (一六)  諸比丘!時,長生王子心生思念:『此迦尸王梵施作多害于我等,彼奪

    我等之兵、車、國土、藏、庫,彼殺我父母,今乃我報怨之時也。』如是由鞘拔劍。

    諸比丘!時,長生王子心生思念:『父臨死言我曰:『長生!勿見長,勿見短。長

    生!勿以怨息怨,長生!以德息怨。』違忤父語不正也。』如是納劍于鞘。諸比丘!

    再次長生王子心生思念:『此迦尸王…………拔劍。諸比丘!二次長生王子心生

    思念:『父……違忤父語不正也。』如是復納劍于鞘。諸比丘!三次,納……。諸

    比丘!時,迦尸王梵施怖畏、驚愕、恐懼、恐怖而起。諸比丘!時,長生王子言迦

    尸王梵施曰:『大王!汝如何怖畏……而起耶?』『 童子!夢拘薩羅王長壽之兒長生

    王子以劍襲我,故我怖畏、驚愕、恐懼、恐怖而起。』

    (一七)  諸比丘!時,長生王子左手撮迦尸王梵施之頭,右手拔劍言迦尸王梵施

    曰:『 大王!我拘薩羅王長壽之兒長生王子也,汝作多害我等,汝奪我等之兵、車、

    國土、藏、庫,汝殺我父母,今乃我報怨時也。』諸比丘!時,迦尸王梵施以頭面

    禮長生王子足,言長生王子曰:『長生!赦我命!長生!赦我命!』『如何得言我赦

    大王之命耶?唯有大王赦我命也。』『長生!若爾,汝赦我命,我亦赦汝命。』諸比

    丘!時,迦尸王梵施及長生王子互相赦命誓不作害。諸比丘!時,迦尸王梵施言長

348 生王子曰:『長生!駕車,我等往焉。』『 大王!唯!唯!』長生王子應諾迦尸王梵

    施,駕車而言迦尸王梵施曰:『大王!將駕車,請知時!』 諸比丘!時,迦尸王梵

    施乘車,長生王子驅車,隨驅不久而與兵眾會合。

    (一八)  諸比丘!時,迦尸王梵施入波羅捺城,令集會諸大臣、大官曰:『汝等

    若見拘薩羅王長壽之兒長生王子,將如何為之耶?』或言:『大王!我等截其手。

    大王!我等截其足。大王!我等截其手、足。大王!我等截其耳。大王!我等截其

    鼻。大王!我等截其耳、鼻。大王!我等截其頭。』『 此乃拘薩羅王長壽之兒長生王

    子也,于彼一切皆不得作,彼赦我命,我赦彼命也。』

        第十憍賞彌犍度    四五一

<---------------------------------------------------------------------- ------>

        律藏大品          四五二

    (一九)  諸比丘!時,迦尸王梵施言長生王子曰:『長生!汝父臨死言:『長生!

    勿見長,勿見短。長生!勿以怨息怨,長生!以德息怨。』汝父以何意趣而言此耶?』

    『大王!我父臨死言:『勿〔見〕長』,是言一勿長怨』也,大王!我父臨死言此為

    『勿〔見〕長』也。大王!我父臨死言:『勿〔見〕短』者,是言『勿速與友不和』

    也,大王!我父臨死言此為『勿〔見〕短』也。大王!我父臨死言:『長生!勿以

    怨息怨,長生!以德息怨。』大王殺我父母,我若奪大王之命,欲大王得利之眾人

    將奪我命;欲我得利之眾人將奪彼等之命。如此者,以怨不得息怨也。今大王赦我

    之命,我赦大王之命,如此,以德息怨也。大王!我父臨死〔諄諄〕言此:『長生!

    以怨……以德息怨。』

349 (二  諸比丘!時,迦尸王梵施言:『希有也!未曾有也!此長生王子乃賢明

    也。何以故?于父略說,能廣解其義故也。』屬父之兵、車、國土、藏、庫,還之

    而與〔己〕女。諸比丘!彼于取杖、持刀之王,尚有如此忍辱、慈心。諸比丘!于

    此處,汝等于如此所善說之法與律出家者,應善持忍辱、慈心。」世尊三次告比丘

    曰:「諸比丘!且止!勿訴訟,勿鬥諍,勿爭論,勿諍論。」彼非法比丘三次白世

    尊言:「世尊法主!請待時,世尊!請具現法樂住,請住安穩,我等行此訴訟、鬥

    諍、爭論、諍論是我等事。」時,世尊曰:「此等愚人蒙昧,不易教誡。」即從座

    起而去。

                                          ----長生誦品〔終〕----

    三(一)  時,世尊于早晨著下裳,持?、衣,為乞食入憍賞彌城。行乞食,食後

    由乞食還來,收藏臥具?座,持?、衣,立于僧伽中,說如此偈,曰:

                  人悉出大聲5       不覺自己愚

                  破壞僧伽時        餘事更不思

                  以言語為境        論說似賢迷

                  如何懸口河        就裡不自知

                  罵搏敗掠奪        執念怨不息

                  罵搏敗掠奪        不執怨自息

                  此處怨報怨        終于怨不息

                  以德使怨息        是法不容易

        第十憍賞彌犍度    四五三

<---------------------------------------------------------------------- ------>

        律藏大品          四五四

                  我等于此處        自制餘不悟

350               悟者則爭息        碎骨而斷命

                  奪牛馬財盡        彼等雖國破

                  尚且有和合        如何汝等莫

                  若有智善住        賢明之同行

                  得以交為友        克一切困難

                  歡喜與正念        且如是俱行

                  若無智善住        賢明之同行

                  不得交為友        則卓爾獨行

                  如敗棄國王        如森林中象6

                  獨行實殊勝        不應友愚人

                  獨行勿作惡        如象安穩林

    四(一)  時,世尊立于僧伽中,說如此偈已,往婆羅樓羅村。爾時,具壽婆咎住

    婆羅樓羅村。具壽婆咎見世尊從遠方來,見而設?座,置洗足水、足台、足布,迎

    而取?、衣。世尊坐于所設座上,坐而洗足。具壽婆咎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

    一面已,世尊言具壽婆咎曰:「比丘!忍否?足否?為乞食不疲倦否?」「世尊!忍!

    世尊!足!我為乞食不疲倦。」時,世尊說法、教示具壽婆咎……令之慶喜,即從

    座起,往般那蔓闍寺林而去。

    (二)  爾時,具壽阿那律陀、具壽難提、具壽金毘羅住般那蔓闍寺林。守林人見

    世尊從遠方來,見而白世尊言:「沙門!勿入此林。此處有三族姓子,自愛而住,

351 請勿擾之。」具壽阿那律陀聞守林人語世尊,聞而言守林人曰:「守林人!勿止世

    尊,我等之師世尊來臨。」具壽阿那律陀至具壽難提、具壽金毘羅住處。至而言具

    壽難提與具壽金毘羅曰:「諸具壽!諸具壽!來。我等之師世尊來臨矣!」

    (三)  時,具壽阿那律陀、具壽難提、具壽金毘羅俱迎世尊,一人取世尊?、衣,

    一人設?座,一人置洗足水、足台、足布。世尊坐于所設座上,坐而洗足。彼諸具

    壽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時,世尊告具壽阿那律陀曰:「阿那律陀!忍否?

    足否?為乞食疲倦否?」「世尊!忍!世尊!足!我等為乞食不疲倦。」「阿那律陀!

    汝等和合、相喜、無諍,有如水乳,互以愛眼相視而住否?」「我等實和合、相喜、

        第十憍賞彌犍度    四五五

<---------------------------------------------------------------------- ------>

        律藏大品          四五六

    無諍,有如水乳,互以愛眼相視而住。」「阿那律陀!汝等如何和合、相喜……視而

    住耶?」

    (四)  「此處,我生思念:『我與如此同行者俱住,我得利也,我善利也。』如

    是,我于此諸具壽,于顯,于隱,為慈身行,為慈語行;于顯,于隱,為慈意行。

    我生思念:『我當棄己之心,應依此諸具壽之心而轉。』如是,我棄己之心,依此

    諸具壽之心而轉,雖身異而心一也。」具壽難提及具壽金毘羅亦白世尊,言:「我

    亦生思念……而心一也。如此,我等和合、相喜、無諍,有如水乳,互以愛眼相視

    而住也。」

352 (五)  「阿那律陀!汝等不放逸、正勤、專念而住否?」「我等實不放逸、正勤、

    專念而住。」「阿那律陀!汝等如何不放逸、正勤、專念而住耶?」「此處,我等之

    中往村乞食,先還者即設?座,置洗足水、足台、足布………我等因此不用語言。

    我等每五日俱坐,終夜說法。如此,我等不放逸、正勤、專念而住也。」

    (六)  時,世尊說法而教示具壽阿那律陀、具壽難提、具壽金毘羅……令之慶喜,

    從座而起,向波羅聚落遊行,順次遊行到波羅聚落。于此,世尊住波羅聚落護寺林

    之賢娑羅樹下。時,世尊靜居宴默,心生如此思念:「我前常為訴訟、鬥諍、諍論、

    喧吵、于僧伽起諍事之彼憍賞彌諸比丘所惱,安樂無住。今離去常起訴訟……諍事

    之彼憍賞彌諸比丘,離而無伴,唯有一人而安樂安穩住。」有一大象為諸牡象、幼

    象、子象所惱而住,〔自〕食缺頂之草,彼折之枝為〔他眾象〕所食,飲濁水,沈于

353 水,渡水時,眾象摩觸身而行。時,彼大象心生思念:「我為諸牡象、牝象、幼象、

    子象所惱而住,〔自〕食缺頂之草,我所折之枝為〔其他眾象〕所食,飲濁水,沈于

    水,渡水時,眾象摩觸身而行。我當離群,應唯一人住。」

    (七)  時,彼大象離群,詣波羅聚落護寺林之賢娑羅樹下世尊住處。詣已,以長

    鼻為世尊供飲食,除草。時,彼大象心生思念:「我前為諸牡象、牝象、幼象、子

    象所惱,安樂無住,〔自〕食缺頂之草,我所折之枝為〔其他眾象〕所食,飲濁水,

    沈于水,渡水時,眾象摩觸〔吾〕身而行。今離牡象、牝象、幼象、子象而無伴,

    唯一人而安樂安穩住。」時,世尊知自遠離,又以心知彼大象之心所思念,此時,

    自唱頌,曰:

                  如此之人龍        長鼻之象龍

        第十憍賞彌犍度    四五七

<---------------------------------------------------------------------- ------>

        律藏大品          四五八

                  其心俱相等        獨樂于林中

    五(一)  爾時,世尊于隨意間住波羅聚落後,向舍?城遊行,次第遊行至舍?城。

    于此,世尊住舍?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憍賞彌諸優婆塞言:「此等憍賞彌諸比丘

    于我等多作不利,世尊為彼等所惱而去。我等對憍賞彌之諸比丘不敬禮,不迎送,

    不作合掌、恭敬,不尊敬,不尊重,不奉事,不供養。雖來亦不與施食,我等如此

    不尊敬、不尊重、不奉事、不供養時,彼等不受尊敬而去,或還俗,或與世尊和合。」

    (二)  時,憍賞彌諸優婆塞對憍賞彌之諸比丘不敬禮,不迎送,不作合掌、恭敬,

354 不尊敬,不尊重,不奉事,不供養。雖來亦不與施食。時,憍賞彌諸優婆塞不尊敬

    ……憍賞彌之諸比丘不受尊敬而言:「我等往舍?城世尊處,令滅此諍事。」時,

    憍賞彌諸比丘收藏臥座?具,持?、衣,往舍?城。

    (三)  具壽舍利弗聞言:「于僧伽常行訴訟……諍事之彼憍賞彌諸比丘,來舍?

    城。」時,具壽舍利弗詣世尊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一面。坐一面已,具壽舍

    利弗白世尊,言:「于僧伽常行訴訟……諍事之彼憍賞彌諸比丘來舍?城,我于諸

    比丘應如何為之耶?」「舍利弗!汝隨法以處之。」「我如何可知法與非法耶?」

    (四)  「舍利弗!依十八事,可知非法說者。舍利弗!此處有比丘,非法說為法,

    法說為非法,非律說為律,律說為非律,非如來之所說所言說為如來之所說所言,

    如來之所說所言說為非如來之所說所言,非如來之常所行法說為如來之常所行法,

    如來之常所行法說為非如來之常所行法,非如來所制說為如來之所制,如來之所制

    說為非如來之所制,無罪說為罪,罪說為無罪,輕罪說為重罪,重罪說為輕罪,有

    餘罪說為無餘罪,無餘罪說為有餘罪,粗罪說為非粗罪,非粗罪說為粗罪。舍利弗!

    如此依十八事,可知非法說者。

    (五)  舍利弗!依十八事,可知如法說者。舍利弗!此處有比丘,非法說為非法,

    法說為法,非律…………非如來之所說所言……如來之所說所言……非如來之常

355 所行法……如來之常所行法……非如來之所制……如來之所制……無罪7……

    ……輕罪……重罪……有餘罪……無餘罪……粗罪……非粗罪說為非粗罪。舍利

    弗!如此依十八事,可知如法說者。」

    (六)  具壽摩訶目犍連聞……乃至……具壽摩訶迦葉聞……具壽摩訶迦旃延……

    具壽摩訶拘絺羅……具壽摩訶劫賓那……具壽摩訶周那……具壽阿那律陀……具壽

        第十憍賞彌犍度    四五九

<---------------------------------------------------------------------- ------>

        律藏大品          四六

    離越……具壽優波離……具壽阿難……具壽羅?羅聞……〔同第十  憍賞彌犍度五

    (三)- (五)〕…………可知如法說者。」

    (七)  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聞:「常訴訟……彼憍賞彌諸比丘,來舍?城。」

    時,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已,摩

    訶波闍波提瞿曇彌白世尊言:「常訴訟……我于彼諸比丘應如何為之耶?」「瞿曇

    彌!汝由二部聞法!由二部聞法,以其中如法說諸比丘之見、忍、喜、執為所喜,

    凡比丘尼眾由比丘眾所受者,應受如法說者。」

    (八)  給孤獨居士聞:「常訴訟……彼憍賞彌諸比丘,來舍?城。」時,給孤獨

    居士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給孤獨居士白世尊言:「常

    訴訟……我于彼比丘等應如何為之耶?」「居士!汝與二部布施!與二部布施,由二

    部聞法!由二部聞法,以其中如法諸比丘之見、忍、喜、執為所喜!」

    (九)  毘舍佉鹿母聞:「常訴訟……彼憍賞彌諸比丘,來舍?城。」時,毘舍佉

356 鹿母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已,毘舍佉鹿母白世尊言:

    「常訴訟……我于彼比丘等應如何為之耶?」「毘舍佉!汝與二部布施……為所

    喜!」

    (一  時,憍賞彌諸比丘次第到舍?城。時,具壽舍利弗詣世尊在處,詣而敬

    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具壽舍利弗白世尊言:「于僧伽常行訴訟……諍事

    之彼憍賞彌諸比丘,到舍?城。彼諸比丘之座臥處應如何為之耶?」「舍利弗!應分

    離與座臥處。」「若無分離者應如何為之耶?」「應部分分離而與之。舍利弗!但無

    論如何絕不可無上座比丘之座臥處。若無者,墮惡作。」「衣食應如何為之耶?」「舍

    利弗!衣食一切人應等分之。」

    (一一)  時,彼被舉比丘觀察法與律而生思念:「此是罪,此非無罪,我有犯,

    我非無犯,我被舉,我非不受舉,我依如法、無過、應理之羯磨而被舉。」時,彼

    被舉比丘至隨被舉〔比丘〕之諸比丘在處,至而言隨被舉〔比丘〕之諸比丘曰:「此

    是罪,此非無罪……應理之羯磨而被舉。然!與我解羯磨!」

    (一二)  時,彼隨被舉〔比丘〕之諸比丘與被舉比丘俱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

    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彼諸比丘白世尊言:「此被舉比丘言:『此是罪,此非

    無罪……與解羯磨!』應如何8為之耶?」「諸比丘!此是罪,此非無罪,此比丘有

        第十憍賞彌犍度    四六一

<---------------------------------------------------------------------- ------>

        律藏大品          四六二

    犯,此比丘非無犯,此比丘被舉,此比丘非不受舉。此比丘依如法、無過、應理之

357 羯磨而受舉。諸比丘!此比丘犯、被舉、見〔罪〕故,諸比丘!應與此比丘羯磨。」

    (一三)  時,彼隨被舉〔比丘〕之諸比丘與被舉比丘解羯磨,至作舉罪之諸比丘

    住處。至而言作舉罪之諸比丘,曰:「依彼事,于僧伽生起訴訟、鬥諍、爭論、諍

    論,令破僧伽,令僧伽蒙塵垢,令僧伽別住,令僧伽別異。此比丘有犯、被舉,但

    見〔罪〕,受解羯磨。我等為滅彼事,作僧伽和合。」時,彼作舉罪之諸比丘詣世尊

    住處,詣已,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彼諸比丘白世尊言:「彼隨被舉〔比

    丘〕之諸比丘言:『依彼事……作僧伽和合。』應如何為之耶?」

    (一四)  「諸比丘!彼比丘有犯、被舉、見〔罪〕、受解羯磨故,諸比丘!僧伽為

    滅彼事,應作僧伽和合。諸比丘!應如此作:應集會眾于一處,病者、非病者亦俱

    也,任何人皆不得與清淨欲9。集會已,聰明賢能比丘應告僧伽,言:『諸大德!

    請聽我言!依彼事,于僧伽生起訴訟、鬥諍、爭論、諍論,令破僧伽,令僧伽蒙塵

    垢,令僧伽別住,令僧伽別異。此比丘有犯、被舉,但見〔罪〕,受解羯磨已。若僧

    伽機熟者,僧伽為滅彼事,作僧伽和合。此為表白。諸大德!請聽我言!依彼事……

    受解羯磨已。為滅彼事,作僧伽和合。具壽聽者默然,不聽者請言。僧伽為滅彼事,

    作僧伽和合,滅僧伽之塵垢,滅僧伽之破壞。具壽聽故默然,我如此了知。』應即

    時作布薩,誦波羅提木叉。」

358 六(一)  時,具壽優波離詣世尊住處,詣而敬禮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已,具

    壽優波離白世尊言:「若有事,僧伽因訴訟……令僧伽別異時,僧伽不決斷彼事,

    由無根至根,而作僧伽和合,此,如法僧伽和合耶?」「優波離!若有事……僧伽不

    決斷彼事,由無根至根,作僧伽和合者,優波離!此非法僧伽和合也。」「若有事… …

    僧伽決斷彼事,由根至根,作僧伽和合,此,如法僧伽和合耶?」「優波離!若有事

    ……僧伽決斷彼事,由根至根,作僧伽和合者,優波離!此,如法僧伽和合也。」

    (二)  「僧伽和合有幾何耶?」「優波離!僧伽和合有二。優波離!有義缺而文備

    之僧伽和合。優波離!有義備而文備之僧伽和合。優波離!何為義缺而文備之僧伽

    和合耶?優波離、若有事,僧伽因訴訟……令僧伽別異時,僧伽不決斷彼事,由無

    根至根,作僧伽和合。優波離!此名為義缺而文備之僧伽和合。優波離!何為義備

    文備之僧伽和合耶?優波離!若有事,僧伽因訴訟……令僧伽別異時,僧伽決斷彼

        第十憍賞彌犍度    四六三

<---------------------------------------------------------------------- ------>

        律藏大品          四六四

    事,由根至根,作僧伽和合。優波離!此名為義備文備之僧伽和合。優波離!如此

    僧伽和合有二也。」

    (三)  時,具壽優波離即從座起,偏袒上衣,于世尊住處,合掌奉世尊說偈,曰:

                于僧伽事議        義生與決斷

                大須如何人        如何比丘眾

359             以護持法耶        第一戒無過

                行時有思慮        克制護諸根

                怨敵不能呵        如法無難處

                住此戒清淨        無畏得能說

                在會眾中住        不搖亦不懼

                率爾而言說        而無失義者

                受問會眾中        不臆亦不惑

                應時于記答        賢者說適語

                歡喜智眾會        敬上座比丘

                以達自師說        知量善當論

                巧于破怨敵        怨敵墮負處

                眾人乃得智        持自說無害

                不止于問答        使命受堪言10

                如說處僧事        由比丘眾遣

                如其語為之        而不念我為

                犯事罪及滅        比丘比丘尼

                兩毘崩伽通11      且知罪及滅

                何行不受擯        依何事而擯

                處己解羯磨        如是為是知

                作毘崩伽師        恭敬上下座

                及中座比丘        利眾成賢者

                如此之比丘        能護持正法

        第十憍賞彌犍度    四六五

<---------------------------------------------------------------------- ------>

        律藏大品          四六六

360     此攝頌12曰:

                最勝之勝者        在于憍賞彌

                見罪有異論        應舉且說罪

                內界與彼處        五一與具足

                並波羅聚落        以及舍?

                尊者舍利弗        乃至拘律陀

                迦葉迦旃延        絺羅劫賓那

                周那阿那律        離越優波離

                阿難羅?        給孤瞿曇彌

                毘舍佉鹿母        臥座處分離

                衣食均等與        集眾消訟事

                淨欲不得與        優波離所問

                于戒無愧者        勝者教和合

  1 「令僧伽蒙塵垢」(sangharaji),此譯基于四分律、五分律相對應諸處。英譯、辭典等,將此

    譯為「僧伽不和」,其語義由來不明。但十誦律「僧破、僧諍、僧別、僧異」,別舉中無「塵

    垢」一語。

  2 「信」(saddhaya),原本雖為sandhaya,日譯依暹羅本,英譯腳註改正如上。

  3 「長壽」(Dighiti),此名直譯雖為「長災」,日翻借用古譯。蓋iti為「災」,若作aniti,即為

    「壽」。

  4 「著武具」,原本暹羅本俱作vammika,日譯者謂應改為vammita,今從之。

  5 以下諸偈(特別初二偈)譯文,日譯以本生談原典第三卷四八八頁之原文及註釋為依據。第

    三行依panditabhasa vacagocara bhanino讀法,今仍之。

  6 「如林中之象」。依前述本生談及法句經三二九採matang aranne va nago讀法。

  7 原本以此處「無罪」與「罪」為前後。暹羅本不然。日譯依此,今仍之。

  8 日譯謂:tehi 一語衍,暹羅本缺。今仍之。

  9 「清淨欲」(chanda),出第二布薩犍度。

  10 ahu nam yatha。為英譯讀法,今亦依之。

  11 ubhay`assa。為英譯讀法,今亦依之。

  12 此處攝頌特多不明之處。

        第十憍賞彌犍度    四六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