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藏五
目 次
律藏五
附隨
附隨(Parivara)為巴利律藏之第三部(參照律藏一目次中題解)。律藏附
隨,主要在舉說經分別及犍度二部之綱要,並以論書方式集律學上之諸問
題,多以偈頌記述;亦稱為律藏便覽,內容分十九章。漢譯律相當於此者,
雖可舉四分律之調部、毘尼增一、十誦律之比丘誦、增一法、優波離問部、
毘尼中雜品、因緣品等,但其內容與前二部有差異或完全不同。因此,本
(附隨)部之成立不得不視為較前二部之更後者。依卷末偈文,本書乃提婆
(Dipa)大德為供諸弟子之便而作。巴黎末羅(Parivpara)乃名圍繞(Parivar-
eti)教法故也。
第一 大分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目 次 一
<---------------------------------------------------------------------- --------->
律藏 附隨 二
經分別中之大分別?說比丘戒(二百二十戒-除七滅諍)之綱要。分十六
章,從各方面敘述一一之戒法。
(依讀誦道而說八章)
一 制處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二 罪數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九
三 失壞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四
四 攝在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四
五 等起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五
六 諍事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五
七 滅諍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五
八 集合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六
(附「緣」語八章)
九 制處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七
一○ 罪數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
一一 失壞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二
一二 攝在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三
一三 等起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三
一四 諍事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三
一五 滅諍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三
一六 集合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三
第二 比丘尼分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六
經分別中之比丘尼戒(一百三十戒-除與比丘共通者外)與前章同,亦分十
六章。
第三等起攝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三七
關於比丘、比丘尼兩部之各戒,其罪依如何之等起法(參照本書四.一二)
而生起,以攝頌說之。
第四〔一〕無間省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四八
一 問數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四八
目 次 三
<---------------------------------------------------------------------- --------->
律藏 附隨 四
二 六種犯罪等起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二
三 六種犯罪等起罪數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二
四 犯罪等起論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六
五 失壞緣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七
六 諍事緣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五九
〔二〕滅諍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二
七 方便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二
八 結合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四
九 同分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五
一○ 滅法結合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六
一一 滅法同分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七
一二 滅法現前毘尼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七
一三 毘尼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八
一四 善〔惡〕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八
一五 處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六九
一六 時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
一七 親近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
一八 滅法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一
一九 滅不滅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二
二○ 滅諍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五
二一 等起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七
二二 〔隨伴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七八
第五 問犍度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八一
問關於犍度二十二章(大品、小品)之罪數。
第六 增一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八五
依增一法,說明律藏中所說之諸事項。
一 一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八五
二 二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八六
目 次 五
<---------------------------------------------------------------------- --------->
律藏 附隨 六
三 三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二
四 四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九九
五 五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五
六 六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一二
七 七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一四
八 八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一七
九 九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一八
一○ 十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一九
一一 十一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二二
第七 〔一〕布薩初〔中後〕解答章· · · · · · · · · · · · · · · · · · · ·二二七
第八 〔二〕〔制戒〕義利論·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二八
第八 伽陀集
以伽陀制戒處之七城,於各城所說戒之數,說其他種種事項。
第九 諍事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四○
於四種諍事,由各方面解說。
第十 別伽陀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五一
主要在說明呵責及檢問。
第十一 呵責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五四
說明呵責及檢問。
第十二 小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五九
說明關於僧伽諍論,裁決者之注意。
第十三 大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六三
同前,敘說裁決者之儀法。
第十四 迦絺那衣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七二
說明迦絺那衣之受持、棄捨等法。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八三
說明佛答優波離問律中之諸問題。以「具五分者」、「五種〕 之……等,彙
集五法而說,故稱五法,有十四品。
目 次 七
<---------------------------------------------------------------------- --------->
律藏 附隨 八
第十六 等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二五
關於比丘戒之各條,說明犯罪等起法,於(三)中之內容,述說同一事項,
故有省略。
第十七 第二伽陀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二九
問關於戒律上事項之數,集伽陀而答此。
第十八 發汗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四○
集問難之伽陀而不提出解答。
第十九 五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四八
一 羯磨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四八
二 義利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五二
三 制戒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五二
四 所制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五三
五 九聚會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五三
波羅提木叉
波羅提木叉亦名為戒本,集成比丘、比丘尼當守之法典條文(學處)。於七
日或二七日一次之布薩,集合地區僧團,由上座讀誦,聽聞而覺有觸犯戒
條者,則令告白。內容分為八項目:一、波羅夷(驅逐不共住罪),犯此極
罪者,?驅出僧團。二、僧殘(停止罪),乃次於波羅夷之重罪,犯之者,
處以隔離僧團而別住,期間停止僧權。三、不定(認定罪),乃憑信優婆夷
目睹其犯罪之申述,以判斷其罪者,限比丘戒。四、尼薩耆波逸提(沒收罪),
所有之衣?等資具違規,又有不法態度時,其物品為僧團沒收。五、波逸
提(悔過罪),乃於三比丘前懺悔,因而免其罪者。六、提舍尼(共白罪),
乃必向一比丘行告白者。七、眾學非罪名,規定威儀之作法,犯此者為突
吉羅;故犯者,應向上座比丘懺悔;非故犯,可自行心中懺悔除之。八、
滅諍法亦非罪名,治理教團起紛諍之方法;依此不能適當治理,上座為突
吉羅。
南傳巴利律,比丘戒有二百二十七條,比丘尼戒有三百十一條;但北傳諸
目 次 九
<---------------------------------------------------------------------- --------->
律藏 附隨 一○
部,與梵本及西藏所傳有相異,詳見附錄之對照表。
比丘波羅提木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四波羅夷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
十三僧殘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二不定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八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九
九十二波逸提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四
四提舍尼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七
七十五眾學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八
七滅諍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四
比丘尼波羅提木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七
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七
八波羅夷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八
十七僧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九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四
百六十六波逸提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六
八提舍尼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五
七十五眾學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七
七滅諍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七
附表
諸部戒本條數對照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諸部戒本戒條對照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
南傳律藏與三漢譯律之對照表(犍度部)· · · · · · · · · · · · · · · · · · 二四
索引
一 中文、巴利文對照索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二 巴利文、中文對照索引·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目 次 一一
<---------------------------------------------------------------------- --------->
1 律藏
歸命彼世尊 應供等正覺
第一大分別1
〔四波羅夷〕
一 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於何處制立第一波羅夷耶?因何
人耶?為何事耶?其處有制2、隨制、不隨犯制耶?〔於一切處〕遍通制耶?〔一
處〕限定制耶?〔比丘、比丘尼〕共通制3耶?不共通制耶?〔 比丘、比丘尼中〕
一部眾制耶?兩部眾制耶?於五種波羅提木叉讀誦4法中,入於何處、攝入於何處
第一 大分別 一制處章 一
<---------------------------------------------------------------------- --------->
律藏 附隨 二
耶?依何讀誦法而誦出耶?四種失壞5中,為何種失壞耶?七種罪聚中,為何種罪
聚耶?六種犯罪等起6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四種諍事中,為何種諍事耶?七
種滅法中,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其中何者為毘尼而何者為阿毘毘尼、何者為波羅
提木叉而何者為增上波羅提木叉、何者為失壞而何者為成就、何者為道?世尊依幾
種義利而制立第一波羅夷,何人學習、何人學習已、〔戒〕住何處、何人護持、為何
人之語而由何人傳承之?
(一) 「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於何處制立第一波羅夷耶?」
言:「於毘舍離制之也。」「因何人耶?」言:「因須提那迦蘭陀子也。」「為何事
2 耶?」言:「須提那迦蘭陀子與故妻共行不淨法之事也。」「其處有制、隨制、不隨
犯制耶?」言:「有一制、二隨制,其處無不隨犯制。」「為遍通制、限定制耶?」
言:「遍通制也。」「為共通制、不共通制耶?」言:「共通制也。」「一部眾制、
兩部眾制耶?」言:「兩部眾制也。」「五種波羅提木叉讀誦法中,入於何處、攝入
於何處耶?」言:「沒入於因緣,攝入於因緣。」「依何種讀誦法而誦出耶?」言:
「依第二讀誦法而誦出。」「於四種失壞中,為何種失壞耶?」言:「壞戒也。」「於
七種罪聚中,為何種罪聚耶?」言:「波羅夷罪聚也。」「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
種等起而生起耶?」言:「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於四
種諍事中,為何種諍事耶?」言:「犯罪諍事也。」「於七種滅諍法中,依幾種滅諍
法而滅之耶?」言:「依兩種滅諍法而滅之,依現前毘尼及自言治也。」
「其中何者為毘尼而何者為阿毘毘尼耶?」「制為毘尼而細說為阿毘毘尼也。」
「何者為波羅提木叉、何者為增上波羅提木叉耶?」言:「制為波羅提木叉而細說
為增上波羅提木叉也。」「何者為失壞耶?」言:「不律儀失壞也。」「何者為成就
耶?」言:「律儀成就也。」「何者為道行耶?」言:「言:『我應不如是作。』終
生至死護持,於學處學行也。」「依幾種義利故,世尊制立第一波羅夷耶?」言:「依
十利故,世尊制立第一波羅夷:為攝僧,為僧安樂,為調伏惡人,為善比丘安樂住,
為斷現世漏,為滅後世漏,為令未信者生信,為令已信者增長,為正法久住,為敬
重律。」「何人學習耶?」「有學及善凡夫也。」「何人已學戒耶?」言:「阿羅漢已
學戒也。」「住立於何處耶?」言:「住立於好學之處。」「何人護持耶?」言:「彼
具〔律藏及釋疏知解〕者護持也。」「何人之語耶?」言:「世尊、應供、等正覺者
第一 大分別 一制處章 三
<---------------------------------------------------------------------- --------->
律藏 附隨 四
之語也。」「由何人傳承之耶?」言:「次第傳承也,?:
優波離、提沙迦以及蘇那迦、悉伽婆,第五目犍連子帝須,此等於閻浮提(印
度本土)稱為吉祥〔人〕。
3 其後,摩哂陀、伊提耶、鬱帝迦、參婆樓及博學之拔陀,此等龍象有大智慧,
由閣浮提前來此地(錫蘭),彼等於銅鍱洲(錫蘭)誦出律藏,教授五部尼柯耶
及七論7。
其後賢明之大阿栗吒及博學之帝沙達多,有信念之伽羅須末那,長老名帝加及
博學之地伽須末那。
又有伽羅須末那及龍象之佛護,賢明長老帝須及博學長老提婆。
又有賢明通達律藏之須摩那,多聞而難屈伏如象王之專那伽于樓醯那,善被尊
崇之曇無波離,其弟子名差摩,有大智慧,通達三藏,於島中,如諸星之王(月),
以智慧而輝耀。
博學之鄔波底沙及大說法者觸天。
更有賢明之須摩那,多聞之佛波那摩,通達三藏大說法者摩訶修奧。
更有通達律而賢明之優波離,大智慧者,為大龍而通曉傳統之正法。
更有賢明者阿波耶,遍通三藏,賢明之長老帝沙,通達律。
彼弟子有大智慧,多聞之佛波,彼護持聖教,樹立於閻浮提。
又賢明通達律之周羅婆耶,賢明而通曉傳統正法之帝沙長老,賢明而通達律藏
之周羅帝瓦,賢明遍通律之私波長老。
此等龍象,有大智慧,解律通道,於銅鍱洲,宣說律藏。」
(二) 「依彼……世尊,於何處制立第二波羅夷耶?」言:「於王舍城制之也。」
「因何人耶?」言:「因檀尼迦陶師子也。」「為何事耶?」言:「為檀尼迦陶師子
取不與王木材之事也。」「有一制、一隨制。」「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
起耶?」言:「依三種等起而生起,即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與意生起
4 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
(三) 「……乃至……於何處制立第三波羅夷耶?」言:「於毘舍離制之也。」
「因何人耶?」言:「因眾多比丘也。」「為何事耶?」言:「為眾多比丘互斷其命
之事也。」「有一制、一隨制。」「六種犯罪等起中……〔參照(二)〕……有由身、
第一 大分別 一制處章 五
<---------------------------------------------------------------------- --------->
律藏 附隨 六
語、意生起。」
(四)「……乃至……於何處制立第四波羅夷耶?」言:「於毘舍離制之也。」
「因何人耶?」言:「因婆裘河畔之諸比丘也。」「為何事耶?」言:「因婆裘河畔
之諸比丘,向諸居士互相讚歎上人法之事也。」「有一制、一隨制。」「六種犯罪等
起中……〔參照(二)〕……有由身、語、意生起。」
----四波羅夷終----
攝頌
不淨不與取 人體上人法
為四波羅夷 斷頭事無疑
〔十三僧殘〕8
(一) 「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於何處制立行泄不淨之僧殘
法耶?因何人耶?為何事耶?……〔參照一波羅夷〕……世尊依幾種意利而制立行
泄不淨之僧殘,何人學習、何人學戒已、住立於何處、何人護持、為何人之語、由
何人傳承之?」
「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於何處制立行泄不淨之僧殘?」
言:「於舍?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具壽施越也。」「為何事耶?」「具壽
施越以手行泄不淨之事也。」「其處有制、隨制、不隨犯制耶?」「有一制、一隨制,
無不隨犯制。」「遍通制耶?限制定耶?」「遍通制也。」「共通制耶?不共通制耶?」
「不共通制也。」「一部眾之制耶?兩部眾制耶?」「一部眾之制也。」「五種……沒
5 入於因緣、攝入於因緣。……依第三讀誦法而誦出……戒壞……僧殘罪眾……依一
種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罪諍事……依兩種滅諍法而滅之,依現
前毘尼與自言治也……〔參照波羅夷(一)〕……依幾種義利故,世尊制立故出精之
僧殘耶?」「依十利故,世尊制立故出精之僧殘:為攝僧……為敬重律。」「何人學
習耶?」「有學及……於銅鍱洲,宣說律藏。」
(二) 「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於何處制立與女人身相觸
之僧殘耶?」「於舍?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具壽優陀夷也。」「為何事耶?」
「因具壽優陀夷與女人身相觸之事也。」「一制也。」「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
第一 大分別 一制處章 七
<---------------------------------------------------------------------- --------->
律藏 附隨 八
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三) 「……乃至……於何處制立對女人言粗惡語之僧殘耶?」「於舍?城制之也。」
「因何人耶?」「因具壽優陀夷。」「為何事耶?」「具壽優陀夷對女人言粗惡語之事
也。」「一制也。」「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三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
語,有由語與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
(四) 「……乃至……於何處制立於女人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之僧殘耶?」「於舍
?城制之也。」……因具壽優陀夷……具壽優陀夷於女人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
〔參照(三)〕」
(五) 「……乃至……於何處制立為媒者之僧殘耶?」「於舍?城制之也。」……
因具壽優陀夷……具壽優陀夷為媒者……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亦不由意,有由語生起而不由身亦不由意,有由身與語生起而
6 不由意,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與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
起。」
(六) 「……乃至……於何處制立自乞造房舍之僧殘耶?」「於阿羅毘制之也。」
……因阿羅毘之諸比丘……阿羅毘之諸比丘自乞而令造房舍……有一制……依六種
等起而生起。」
(七) 「……乃至……於何處制立造大精舍之僧殘耶?」「於憍賞彌制之也。」……
因具壽闡陀……具壽闡陀求精舍之地而伐一神廟樹……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
起。」
(八) 「……乃至……於何處制立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比丘之僧殘耶?」「於王舍
城制之也。」……因慈比丘、地比丘……慈比丘、地比丘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具壽
沓婆摩羅子……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九) 「……乃至……於何處制立唯取異事中之某種類似點,以波羅夷法誹謗比
丘之僧殘耶?」「於王舍城制之也。」……因慈比丘、地比丘……慈比丘、地比丘以
異事中……誹謗具壽沓婆摩羅子……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一○) 「……乃至……於何處制立破僧比丘被諫告至二次不捨之僧殘耶?」「於
王舍城制之也。」……因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企圖破和合僧……有一制……依一
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九
<---------------------------------------------------------------------- --------->
律藏 附隨 一○
(一一) 「……乃至……於何處制立隨破僧者之諸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
殘耶?」「於王舍城制之也。」……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為提婆達多企圖破僧之
徒黨……有一制……依一種等起……」
(一二) 「……乃至……於何處制立惡口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耶?」
7 「於憍賞彌制之也。」……因具壽闡陀……由諸比丘如法語具壽闡陀,而〔具壽闡
陀〕以自身為不可共語……有一制……依一種等起……」
(一三) 「……乃至……於何處制立比丘穢污俗家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
耶?」「於舍?城制之也。」……因阿濕婆、富那婆娑比丘……僧眾與阿濕婆、富那
婆娑比丘驅出羯磨,而誹謗諸比丘是隨愛、隨瞋、隨癡、隨怖者……有一制……依
一種等起……。」
----十三僧殘終----
攝頌
不淨身觸粗語 為己讚淫欲法
媒介造房精舍 無根似是破僧
助破惡口污俗 此為十三僧殘
〔二不定〕9
(一) 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於何處制立第一不定耶?因
何人耶?為何事耶……依幾種義利故,世尊制立第一不定,……由何人傳承之?」
「依彼……世尊,於何處制立第一不定耶?」「於舍?城制之也。」「因何人耶?」
「因具壽優陀夷也。」「為何事耶?」「具壽優陀夷與女人相對共坐於秘密可淫屏處
之事也。」「其處有制……〔參照僧殘(一)〕……「依第四讀誦法而誦出。」「四種
失壞中,為何種失壞耶?」「有戒失壞、行失壞。」「七種罪聚中,為何種罪聚耶?」
「有波羅夷罪聚、僧殘罪聚、波逸提罪聚。」「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
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罪諍事也……依三種滅諍法
而滅之,有依現前毘尼與自言治,有依現前毘尼與如草覆地……。」「依幾種義利故,
8 世尊制立第一不定耶?」「依十種義利故,世尊制立第一不定:為攝僧……為敬重
律。」「何人學習耶?」「有學及……於銅鍱洲,宣說律藏。」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一一
<---------------------------------------------------------------------- --------->
律藏 附隨 一二
(二) 「依彼……世尊,於何處制立第二不定耶?」「於舍?城制之也。……因具
壽優陀夷……具壽優陀夷與一女人相對共坐於秘密〔處〕之事也。」「其處有制……
〔參照不定(一)〕……「為何種罪聚耶?」「有僧殘罪聚、波逸提罪聚。」「六種犯
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有由語與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有依……如草覆地。」
----二不定終----
攝頌
可淫處不然
不定乃世尊
最勝尊善制
〔三十捨墮〕10
第一 迦絺那衣品
(一) 「依彼……世尊,於何處制立長衣〔蓄〕過十日之捨墮耶?」「於毘舍離制
之也。」「因何人耶?」「因六群比丘也。」「為何事耶?」「六群比丘蓄長衣之事也。」
「有一制、一隨制。」「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語生起而不
由意,有由身、語、意生起。」
(二) 「……乃至……於何處制立一夜離三衣之捨墮耶?」「於舍?城制之也。」
……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託衣於諸比丘處,唯著安陀會及鬱多羅僧出遊諸國
……有一制、一隨制。六種……〔參照捨墮(一)〕……。」
(三) 「……乃至……於何處制立納受非時衣〔蓄〕過一月之捨墮耶?」「於舍?
城制之也。」……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納受非時衣而〔蓄〕過一月……有一制、
一隨制……六種……。」
(四) 「……乃至……令非親里比丘尼洗故衣之捨墮……於舍?城制之也……因
9 具壽優陀夷……具壽優陀夷令非親里比丘尼洗故衣……有一制……六種犯罪等起
中,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五) 「……乃至……由非親里比丘尼手受衣之捨墮……於王舍城制之也……因
具壽優陀夷……具壽優陀夷由非親里比丘尼手受衣……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一三
<---------------------------------------------------------------------- --------->
律藏 附隨 一四
等起而生起。」
(六) 「……乃至……向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乞衣之捨墮……於舍?城制之也
……因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向非親里之長者子乞衣……有一
制、一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七) 「……乃至……向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乞過量衣之捨墮……於王舍城制
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不知量而多乞求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
起。」
(八) 「……乃至……未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處,就衣作指示之捨墮……於舍
?城制之……因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具壽優波難陀釋子未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
處,就衣作指示……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九) 「……乃至……未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等處,就衣作指示之捨墮……於
舍?城制之……因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具壽優波難陀釋子未受請而先至非親里諸
居士處,就衣作指……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一○ ) 「……乃至……催促三次以上,〔默〕立六次以上而得衣之捨墮……於王
l0 舍城制之……因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優婆塞言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大德!請待
今日一日。』而不待……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第二 蠶綿品
(一一) 「……乃至……以雜絹絲作臥具之捨墮……於阿羅毘制之也……因六群
比丘……六群比丘至養蠶家,如是言:『賢者!多煮蠶繭與我等!我等欲作雜絹絲
之臥具。』……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一二) 「……乃至……令作純黑色羊毛臥具之捨墮……於毘舍離制之……因六
群比丘……六群比丘令作純黑色羊毛臥具……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一三) 「……乃至……不取用一多羅量之白色羊毛、一多羅量之褐色羊毛而作
新臥具之捨墮……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唯取用白色羊毛為邊
緣,而令作純黑色羊毛之臥具……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一四) 「……乃至……年年作臥具之捨墮……於舍?城制之……因眾多比丘
……眾多比丘年年令作臥具……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一五
<---------------------------------------------------------------------- --------->
律藏 附隨 一六
(一五) 「……乃至……不從舊臥具邊緣取用一佛?手而作新臥具之捨墮……於
舍?城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捨臥具,取阿蘭若者分、乞食者分、糞掃
衣者分……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一六) 「……乃至……持羊毛行過三由旬之捨墮……於舍?城制之……因一比
11 丘……一比丘持羊毛行過三由旬……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
不由語亦不由意,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一七) 「……乃至……令非親里比丘尼洗羊毛之捨墮……於釋迦國制之……因
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令非親里比丘尼洗羊毛……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一八) 「……乃至……受持金錢之捨墮……於王舍城制之……因具壽優波難陀
釋子……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受持金錢……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一九) 「……乃至……買賣種種金銀之捨墮……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
……六群比丘買賣種種金銀……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二○ ) 「……乃至……行種種交易之捨墮……於舍?城制之……具壽優波難陀
釋子與遊行者行交易……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第三 ?品
(二一) 「……乃至……長?蓄過十日之捨墮……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
六群比丘蓄長?……有一制、一隨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語生起
而不由意,有由身、語、意生起。」
(二二) 「……乃至……?不至五綴而求其他新?之捨墮……於釋迦國制之……
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依微損、微破、微壞而多乞?……有一制……依六種等起
而生起。」
(二三) 「……乃至……得藥而蓄過七日之捨墮……於舍?城制之……因眾多比
12 丘……眾多比丘得藥蓄過七日……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二四) 「……乃至……熱季之最後一月以前求雨季衣之捨墮……於舍?城制之
……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於熱季最後一月以前求雨季衣……有一制……依六種
等起而生起。」
(二五) 「……乃至……比丘自以衣施與後,忿怒不喜奪回之捨墮……於舍?城
制之……因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具壽優波難陀釋子自以衣施與他比丘後,忿怒不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一七
<---------------------------------------------------------------------- --------->
律藏 附隨 一八
喜而奪回……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二六) 「……乃至……自乞絲令織師織衣之捨墮……於王舍城制之……因六群
比丘……六群比丘自乞絲令織師織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二七) 「……乃至……未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之織師處,就衣作指示之捨墮
……於舍?城制之……因具壽優波難陀釋子……具壽優波難陀釋子未受請先至非親
里居士之織師處,就衣作指示……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二八) 「……乃至……領受特施衣而蓄過衣時之捨墮……於舍?城制之……因
眾多比丘……眾多比丘領受特施衣而蓄過衣時……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
等起而生起。」
(二九) 「……乃至……三衣中之一衣寄置於民家,離其衣過六夜之捨墮……於
舍?城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三衣中之一衣寄置於民家,離其衣過六夜
13 ……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三○ ) 「……乃至……明知為供養僧之物,而迴入為己有之捨墮……於舍?城
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知是供養僧之物,而迴入為己有……有一制……
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三十捨墮終----
攝頌
十日與一夜 一月及浣取
非親里指示 兩人及使送
蠶綿純二分 六年臥坐具
羊毛之捉取 二種種交易
二?藥雨衣 第五之布施
自織特施衣 有難僧伽物
〔九十二波逸提〕11
第一 妄語品
(一) 「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於何處制立故意妄語之波
逸提耶?」「於舍?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喝陀伽釋子也。」「為何事耶?」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一九
<---------------------------------------------------------------------- --------->
律藏 附隨 二○
「喝陀伽釋子與外道論議,以非為是、以是為非之事也。」「有一制。」「依六種犯
罪等起中三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與意生起而不由身,
有由身、語、意生起。」
(二) 「於罵詈語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與比
丘諍論,罵善比丘……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三) 「以語離間比丘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
起鬥諍、諍論,與諸比丘離間語……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四) 「令未受具戒者一同逐句誦法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
14 ……六群比丘令優婆塞逐句一同誦法……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語生
起而不由身亦不由意,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
(五) 「與未受具戒者同宿過二夜三夜之波逸提……於阿羅毘制之……因眾多比
丘……眾多比丘與未受具戒者同宿……有一制、一隨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
由身生起而不由語亦不由意,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六) 「與女人同宿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具壽阿那律……具壽阿那
律與女人同宿……有一制……於羊毛戒12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七) 「對女人說法過五、六語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具壽優陀夷……
具壽優陀夷對女人說法……有一制、二隨制……於隨句法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八) 「對未受具戒者說實有上人法之波逸提……於毘舍離制之……因婆裘河邊
之諸比丘……婆裘河邊之諸比丘向諸居士相互讚歎上人法……有一制……依三種等
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亦不由意,有由語生起而不由身亦不由意,有由身
與語生起而不由意。」
(九) 「對未受具戒人語比丘粗罪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
……六群比丘將他比丘之粗罪語未受具戒人……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乃至……。」
(一○ ) 「掘地之波逸提……於阿羅毘制之……因阿羅毘之諸比丘……阿羅毘之
諸比丘掘地……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乃至……。」
15 第二 草木品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二一
<---------------------------------------------------------------------- --------->
律藏 附隨 二二
(一一) 「伐草木之波逸提……於阿羅毘制之……因阿羅毘之諸比丘……阿羅毘
之諸比丘伐樹……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一二) 「作異語並惱他〔人〕之波逸提……於憍賞彌制之……因具壽闡陀……
具壽闡陀於僧中被糾問罪,作異語而遁辭……有一制、一隨制……依三種等起而生
起。」
(一三) 「譏嫌或罵詈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因慈比丘、地比丘……慈
比丘、地比丘譏嫌具壽沓婆摩羅子比丘……有一制、一隨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一四) 「僧伽之臥?、椅子、臥褥或坐褥,敷於露地而不收,又未託他人而離
去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將僧伽之臥坐具敷於露
地而不收,又未託他人而離去……有一制、一隨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
生起。」
(一五) 「敷於僧伽精舍中之臥具不收、不託人而離去之波逸提……於舍?城制
之……因十七群比丘……十七群比丘敷於僧伽精舍之臥具不收、不託人而離去……
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一六) 「於僧伽精舍中,知而擠進先來比丘之〔?〕間,展設?座之波逸提……
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群擠進長老比丘臥間而展設?座……有
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一七) 「瞋怒不喜,由僧伽精舍將比丘拖出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
16 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瞋怒不喜,由僧伽精舍將比丘拖出……有一制……依三種等
起而生起。」
(一八) 「於僧伽精舍樓上,坐於脫腳?或脫腳椅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
……因一比丘……一比丘於僧伽精舍樓上,用力坐於脫腳椅……有一制……依兩種
等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亦不由意,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一九) 「指示〔覆〕二、三重,過所指示之波逸提……於憍賞彌制之……因具
壽闡陀……具壽闡陀造精舍已,再三塗飾,因重壓而令精舍倒塌……有一制……依
六種等起而生起。」
(二○) 「知而將有蟲之水澆草、土之波逸提……於阿羅毘制之……因阿羅毘之
諸比丘……阿羅毘之諸比丘知而將有蟲之水澆草、土……有一制……依三種等而生起。」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二三
<---------------------------------------------------------------------- --------->
律藏 附隨 二四
第三 教誡品
(二一) 「未被選任而教誡比丘尼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
……「六群比丘未被選任而教誡比丘尼之事也。」「其處有一制、一隨制、不隨犯制
耶?」「有一制、一隨制,其處無不隨犯制也。」……「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語
生起而不由身亦不由意,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
(二二) 「教誡比丘尼至日沒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具壽周利槃特
……具壽周利槃特教誡比丘尼至日沒……有一制……於逐句法戒依兩種等起而生
起。」
(二三) 「至比丘尼住處教誡比丘尼之波逸提……於釋迦國制之……因六群比丘
17 ……六群比丘至比丘尼住處教誡比丘尼……有一制、一隨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
種等起而生起。」
(二四) 「言:『諸比丘為利養〔故〕,教誡比丘尼』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
……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言:『諸比丘為利養〔故〕,教誡比丘尼』……有一制
……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二五) 「將衣與非親里比丘尼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一比丘……一
比丘將衣與非親里比丘尼……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二六) 「為非親里比丘尼縫衣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具壽優陀夷
……具壽優陀夷為非親里比丘尼縫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二七) 「與比丘尼豫約同道而行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
……六群比丘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有一制、一隨制……依四種等起而生起,有
由身生起而不由語亦不由意,有由身與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有由身、語、意生起。」
(二八) 「與比丘尼豫約同乘一船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
……六群比丘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二九) 「知而令比丘尼周旋取食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因提婆達多
……提婆達多知而令比丘尼周旋取食……有一制、一隨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起。」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二五
<---------------------------------------------------------------------- --------->
律藏 附隨 二六
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18 (三○ ) 「獨與比丘尼於一秘密處共坐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具壽優
陀夷……具壽優陀夷獨與一比丘尼於一秘密處共坐……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
第四 食品
(三一) 「過而取施食處供食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
群比丘日日往施食處取食……有一制、一隨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三二) 「別眾食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因提婆達多……提婆達多令徒
眾於諸家勸化而取食……有一制、七隨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三三) 「數數食之波逸提……於毘舍離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於一
處受請食又於他處取食……有一制、三隨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三四) 「取二、三?之餅,取其以上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眾多比
丘……眾多比丘不知量而取……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三五) 「足食已,復取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
眾多比丘……眾多比丘足食已,〔更〕於餘處取食……有一制、一隨制……於迦絺那
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三六) 「任與已足食之比丘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而取之波逸提……於舍?城
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任與已足食之比丘非殘食之噉食,而取之……有一制
……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19 (三七) 「於非時食嚼食或噉食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因十七群比丘
……十七群比丘於非時取食……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三八) 「食蓄藏之嚼食或噉食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具壽毘拉陀施
沙……具壽毘拉陀施沙食蓄藏之食……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三九) 「為己乞美味食物而食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
六群比丘為己乞美味食物而食……有一制、一隨制……依四種等起而生起。」
(四○ ) 「將未與之食物持至口邊之波逸提……於毘舍離制之……因一比丘……
一比丘將未與之食物持至口邊……有一制、一隨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二七
<---------------------------------------------------------------------- --------->
律藏 附隨
第五 裸行品
(四一) 「親手將嚼食或噉食施與裸行外道或遍行外道男或遍行外道女之波逸提
……於毘舍離制之……因具壽阿難……具壽阿難與一遍行外道女兩個餅而以為一個
餅……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四二) 「語他比丘:『來!友!入村或鎮乞食。』〔而帶出〕,〔施食〕與彼或不
與彼,令離去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具壽跋難陀釋子……具壽跋難陀釋
子語他比丘:『來!友!入村乞食。』〔帶出〕,未與彼食而令離去……有一制……
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四三) 「進入食事中之俗家佔座位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具壽跋難
20 陀釋子……具壽跋難陀釋子進入食事中之俗家佔座位……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
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四四) 「與女人共坐於秘密屏處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具壽跋難陀
釋子……具壽跋難陀釋子與女人共坐於秘密屏處……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
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四五) 「獨與一女人秘密共坐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具壽跋難陀釋
子……具壽跋難陀釋子獨與一女人秘密共坐……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
而不由語。」
(四六) 「受請食,有他比丘時,不告彼而於食前或食後訪他家之波逸提……於
王舍城制之……因具壽跋難陀釋子……具壽跋難陀釋子受請食,於食前、食後訪他
家……有一制、四隨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四七) 「過分乞藥之波逸提……於釋迦國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因
釋摩訶男,被言:『大德!請待至此月夜。』而不能等待……有一制……依六種等
起而生起。」
(四八) 「往觀出征軍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
為觀出征軍隊而往……有一制、一隨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四九) 「宿於軍中過三夜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二九
<---------------------------------------------------------------------- --------->
律藏 附隨 三○
21 比丘宿於軍中過三夜……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五○) 「往觀模擬戰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
往觀模擬戰……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第六 飲酒品
(五一) 「飲須羅、面羅耶〔酒〕之波逸提……於憍賞彌制之……因具壽娑伽陀
……具壽娑伽陀飲酒……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與
意,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五二) 「以指胳肢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以
指胳肢他比丘而令笑……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五三) 「於水中嬉戲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十七群比丘……十七群
比丘於阿致羅筏底河戲水……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
語。」
(五四) 「輕侮之波逸提……於憍賞彌制之……因具壽闡陀……具壽闡陀輕侮
……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五五) 「令比丘恐怖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
令他比丘恐怖……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五六) 「燃火暖身之波逸提……於婆祇國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燃
火暖身……有一制、二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五七) 「半月以內沐浴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
丘見王,沐浴而不知適時……有一制、六隨制13……。」「遍通制耶?限定制耶?」
「限定制也。」「六種犯罪等起中,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22 (五八) 「不取三種壞色中之一壞色而著用新衣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
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不得辨認各自之衣……有一制……六種犯罪等起中,於羊
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五九) 「親自以衣淨施於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或沙彌尼,不還與〔彼〕
而著用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具壽跋難陀釋子……具壽跋難陀釋子親自
以衣淨施於比丘,不還與〔彼〕而著用……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三一
<---------------------------------------------------------------------- --------->
律藏 附隨 三二
生起。」
(六○ ) 「隱藏比丘之?、衣、坐具、針筒、腰帶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
因六群比丘起。」……六群比丘隱藏其他比丘之?、衣……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
第七 有蟲水品
(六一) 「故意奪生物生命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具壽優陀夷……具
壽優陀夷故意奪生物之生命……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六二) 「知水中有蟲而飲用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
群比丘知水有蟲而飲用……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六三) 「知諍事已如法裁決,欲令再羯磨而騷亂之波逸提……因六群比丘……
六群比丘知諍事已如法裁決,欲令再羯磨而騷亂……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
起。」
(六四) 「知他比丘之粗罪而覆藏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一比丘……
23 一比丘知他比丘之粗罪而覆藏……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
起。」
(六五) 「知未滿二十歲者而授予具足戒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因眾多
比丘……眾多比丘知未滿二十歲者而授予具足戒……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
起。」
(六六) 「知為賊隊而共同豫約同路而行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一比
丘……一比丘知為賊隊而共同豫約同路而行……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
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身、語、意生起。」
(六七) 「與女人豫約同道而行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一比丘……
比丘與女人豫約同道而行……有一制……依四種等起而生起。」
(六八) 「於惡見諫告至三次而仍不捨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原為馴
鷹師之阿利吒比丘……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比丘具有惡見,雖被諫告至三次而仍不
捨……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
(六九) 「知其如是說〔惡見〕,不受從法處分,未捨惡見而與之共事之波逸提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三四
<---------------------------------------------------------------------- --------->
律藏 附隨 三五
……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 群比丘知其如是說〔惡見〕,未捨惡見,仍
與原為馴鷹師之阿利吒比丘共事……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七○ ) 「知如是被擯滅之沙彌而予以撫慰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
24 群比丘知如是被擯滅之騫荼沙彌而予以撫慰……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第八 如法品
(七一) 「雖由他比丘如法言之,猶曰:『友!我未詢問其他堪能持律之比丘,
我當不持此學處。』之波逸提……於憍賞彌制之……因具壽闡陀……具壽闡陀雖由
諸比丘如法言,猶曰:「友!我……不持此學處。」……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
生起。」
(七二) 「誹謗律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誹謗
律……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七三) 「無知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於〔律〕
無知……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七四) 「瞋怒不喜而毆打比丘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
群比丘瞋怒不喜而毆打他比丘……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
而不由語。」
(七五) 「瞋怒不喜而對比丘舉手作劍勢之波逸提……〔參照(七四),「毆打」
改為「舉手作劍勢」。〕」
(七六) 「以無根僧殘誹謗比丘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
六群比丘以無根僧殘誹謗他比丘……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七七) 「故意令他比丘疑惱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
群比丘故意令諸比丘疑惱……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25 (七八) 「立於〔與己〕發生諍論不和之諸比丘附近屏處而聽聞之波逸提……於
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立於〔與己〕發生諍論不和之諸比丘附近
屏處而聽聞……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身、
語、意生起。」
(七九) 「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後言不平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三五
<---------------------------------------------------------------------- --------->
律藏 附隨 三六
丘……六群比丘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後言不平……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八○ ) 「於僧伽提議決斷時不同意,起座而離去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
……因一比丘……一比丘於僧伽提議決斷時不同意,起座而離去……有一制……依
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
(八一) 「由和合僧施與衣後言不平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
……六群比丘由和合僧施與衣後言不平……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八二) 「知已決定供養僧伽之所得物,而轉施與個人之波逸提……於舍?城制
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知已決定供養僧伽之所得物,而轉施與個人……有
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第九 寶品
(八三) 「未豫告而入王後宮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具壽阿難……具
壽阿難未豫告而入王後宮……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八四) 「捉寶物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一比丘……一比丘捉寶物
26 ……有一制、二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八五) 「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時入村落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
比丘……六群比丘非時入村落……有一制、三隨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
生起。」
(八六) 「作骨製、牙製或角製針筒之波逸提……於釋迦國制之……因眾多比丘
……眾多比丘不知量而多乞針筒……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八七) 「令作過量之臥?或椅子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具壽跋難陀
釋子……具壽跋難陀釋子臥於高?……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八八) 「令作入綿臥?或椅子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
六群比丘令作入綿臥?或椅子……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八九) 「作過量坐具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
未計量而用〔大〕坐具……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九○ ) 「作過量覆瘡衣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
丘未計量而用覆瘡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三七
<---------------------------------------------------------------------- --------->
律藏 附隨 三八
(九一) 「作過量雨浴衣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
丘未計量而用雨浴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27 (九二) 「作佛衣量衣之波逸提……於舍?城制之……因具壽難陀……具壽難陀
用佛衣量之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九十二波逸提終----
攝頌
妄語罵離間 逐句宿女人
以除有智者 實有粗罪掘
草木與異語 譏嫌?臥?
先至與牽出 拖出脫腳?
門窗有蟲水 未選任日沒
尼處利與衣 縫衣及公路
船及取食獨 施食別眾數
餅食足食者 非時蓄藏乳
楊枝此十事
裸行並侵害 屏處與秘密
受請由資具 宿軍模擬戰
酒指及嬉戲 輕侮並恐怖
火以及沐浴 壞色自不覆
故意水羯磨 粗罪未二十
約賊女未教 共住被擯滅
如法及混亂 無知打及舉
無根故意聽 不平起離去
僧伽之與衣 轉與其個人
王寶及同住 針筒臥?綿
坐具及覆瘡 雨衣及佛衣
諸品之攝頌
妄語及草木 教誡食裸行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三九
<---------------------------------------------------------------------- --------->
律藏 附隨 四○
如法酒有蟲 王品此為九
〔四提舍尼〕14
(一) 「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由入市井〔乞食〕之非親
里比丘尼之手,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之提舍尼……於舍?城制之……因一比丘
28 ……一比丘由入市井之非親里比丘尼之手,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有一制,依兩
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與意,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二) 「不拒比丘尼之指示而取食之提舍尼……於王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
六群比丘不拒比丘尼等之指示……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語生起
而不由意,有由身、語、意生起。」
(三) 「於學地認定諸家,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之提舍尼……於舍?城制之……
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不知量而受……有一制、二隨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與意,有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29 (四) 「於阿蘭若住處、於僧園中親手接受非豫告之硬食或軟食而食之提舍尼
……於釋迦國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知劫賊住僧園中而不告知……有一
制、一隨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與語生起而不由意,有身、語、意生起。
---- 四提舍尼終----
攝頌
非親里指示 學地阿蘭若
正覺所宣說 為四提舍尼
〔眾學法〕
第一 全圓品15
(一) 「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不恭敬故,令前後垂下而
著內衣之突吉羅……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著內衣而令前後垂
下……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二) 「不恭敬故,令前後垂下而著上衣之突吉羅……〔參照(一),「內衣」改
為「上衣」。〕」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四一
<---------------------------------------------------------------------- --------->
律藏 附隨 四二
(三) 「不恭敬故,將身露現而行於俗家間之突吉羅……〔如前〕……。」
(四) 「不恭敬故,將身露現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
(五) 「不恭敬故,搖擺手足而行於俗家間之突吉羅……。」
(六) 「不恭敬……搖擺手足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
(七· 八) 「不恭敬……左右顧視而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
(九· 一○ ) 「不恭敬……將衣拉上而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
第二 哄笑品
(一一.一二) 「不恭敬……哄笑而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於舍?城制
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哄笑而行(坐)於俗家間……有一制……依一種等
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
(一三.一四) 「不恭敬……高大聲而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六群比
丘高、大聲而行(坐)於俗家間〔參照(一一)〕……。」
(一五.一六) 「不恭敬……搖身、吊身而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依一
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一七.一八) 「不恭敬……搖臂、掉臂……〔參照(一五)〕……。」
(一九.二○) 「不恭敬……搖頭、吊頭……。」
第三 叉腰品
(二一· 二二) 「不恭敬……以手叉腰張肘而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
(二三· 二四) 「不恭敬……纏頭而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於舍?城制
之……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纏頭而行(坐)於俗家間……。」
(二五) 「不恭敬……以膝行往俗家間之突吉羅……。」
(二六) 「不恭敬……以散亂姿態而坐於俗家間之突吉羅……。」
30 (三七) 「不恭敬……不注意而受施食〔過多〕之突吉羅……。」
(二八) 「不恭敬……左右顧視而受施食之突吉羅……。」
(二九) 「不恭敬……受多量汁之突吉羅……。」
(三○ ) 「不恭敬……受溢?施食之突吉羅……。」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四三
<---------------------------------------------------------------------- --------->
律藏 附隨 四四
第四 施食品
(三一-三三) 「不恭敬……不注意〔……左右顧視……處處揉捏〕而食施食之
突吉羅……。
(三四) 「不恭敬……食過量汁之突吉羅……。」
(三五) 「不恭敬……從中央揉捏而食施食之突吉羅……。」
(三六) 「不恭敬……以飯覆湯汁或加味物之突吉羅……。」
(三七) 「不恭敬……無病而為己乞汁、飯而食之突吉羅……於舍?城制之……
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為己乞汁、飯而食……有一制、一隨制……依兩種等起而
生起,由身、語、意生起。」
(三八) 「不恭敬……心存不滿而眺視他人之?之突吉羅……有一制,依一種等
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三九) 「不恭敬……作大飯球之突吉羅……。」
(四○) 「不恭敬……作長形飯球之突吉羅……。」
第五 飯球品
(四一) 「不恭敬……飯球未送近口邊?張口之突吉羅……。」
(四二) 「不恭敬……食時將手全部塞入口中之突吉羅……。」
(四三) 「不恭敬……口含飯球而言談之突吉羅……於舍?城制之……因六群比
31 丘……六群比丘口含飯球而言談……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
生起。」
(四四-五○ ) 「不恭敬……以食物投入口中(……嚙飯球而食……脹滿口而食
……搖手……撒落飯粒……吐舌……喳喳作聲而食)之突吉羅……有一制,依一種
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第六 吸食品
(五一) 「不恭敬……簌簌作聲而食之突吉羅……於憍賞彌制之……因眾多比丘
……眾多比丘等簌簌作聲而飲牛乳……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五二-五四) 「不恭敬……舐手(……舐?……舐唇……)而食之突吉羅……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四五
<---------------------------------------------------------------------- --------->
律藏 附隨 四六
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五五) 「不恭敬……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之突吉羅……於婆祇國制之……
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有一制……依一種等起而生
起……。」
(五六) 「不恭敬……將混有飯粒之洗?水捨棄於俗家間之突吉羅……於婆祇國
制之……因眾多比丘……眾多比丘將混有飯粒之洗?水捨棄於俗家間……有一制
……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五七) 「不恭敬……對〔無病而〕手持日傘者說法之突吉羅……於舍?城制之
……因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對手持日傘者說法……有一制、一隨制……依一種等
起而生起,由語與意生起而不由身。」
(五八-六○ ) 「不恭敬……對手持杖者(……手持刀者……手持武器者……)
說法之突吉羅……有一制、一隨制……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語與意生起而不由身。」
第七 草履品
(六一-六七) 「不恭敬……對〔無病而〕穿草履者(……穿鞋者……坐於乘坐
32 物者……臥?者……散亂姿態而坐者……纏頭者……覆面者……)說法之突吉羅
……有一制、一隨制……(如前)。」
(六八-七二) 「不恭敬……坐於地上為〔無病而〕坐於座?者(……坐於低座
為〔無病而〕坐於高座者……立而為〔無病而〕坐者……行於後為〔無病而〕行於
前者……行於道外為〔無病而〕行於道中者……)說法之突吉羅……有一制、一隨
制,依六種犯罪等起之一種等起而生起。」
(七三) 「不恭敬……〔無病而〕站立大、小便之突吉羅……有一制、一隨制,
依六種犯罪等起之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七四) 「不恭敬……〔無病時〕於青草上大、小便及唾痰之突吉羅……。」
(七五) 「不恭敬……〔無病〕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之突吉羅於何處制立耶?」
「於舍?城制之也。」「因何人耶?」「因六群比丘也。」「為何事耶?」「六群比丘
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之事也。」「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犯罪等起之一種等
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第一 大分別 一 制處章 四七
<---------------------------------------------------------------------- --------->
律藏 附隨 四八
----七十五學法終----
----大分別中制處章終----
攝頌
全圓與覆身 威儀視下方
衣拉上哄笑 大聲搖為三
叉腰並纏頭 膝行與亂姿
留意顧視? 適量汁滿?
留意顧視? 順次汁適量
積上而覆蓋 乞故示不滿
不作大圓形 口手不言談
投嚙脹振搖 及飯粒撒落
吐舌出口而 喳喳與簌簌
33 手?唇食物 以及混飯粒
對於持傘者 世尊不說法
持杖及持刀 持武器亦然
草履以及鞋 乘物臥?者
亂姿及纏頭 以及覆面者
地上與低座 立後及惡道
立者不與為 青草及水上
諸品總攝頌
全圓與哄笑 叉腰及施食
飯球並吸食 第七草履品
〔四波羅夷〕
二(一) 行不淨法者,犯幾種罪耶?行不淨法者,犯三種罪:於〔鳥獸〕未食之
身行不淨法者,波羅夷;於已食多分之身行不淨法者,偷蘭遮;不觸〔肉〕而以生
支入於口中者,突吉羅。行不淨法者,犯此三種罪。
(二) 不與取者,犯幾種罪耶?不與取者,犯三種罪:值五摩沙迦或五摩沙迦以
第一 大分別 二 罪數章 四九
<---------------------------------------------------------------------- --------->
律藏 附隨 五○
上,不與物而以盜心取者,波羅夷;值一摩沙迦以上或五摩沙迦以下,不與物而以
盜心取者,偷蘭遮;值一摩沙迦或一摩沙迦以下,不與物而以盜心取者,突吉羅。
不與物取者,犯此三種罪。
(三) 故意奪人生命……犯三種罪:故為〔某〕人掘?,言:「彼陷而死」者,
突吉羅;陷而生苦受者,偷蘭遮;死者,波羅夷 。故意……犯此三種罪。
(四) 主張空無之上人法……犯三種罪:持不善欲望,貪欲之性而主張空無之上
人法者,波羅夷;言:「住汝精舍之比丘是阿羅漢。」對方知解者,偷蘭遮;不知
解者,突吉羅。空無……犯此三種罪。
----四波羅夷終----
34 〔十三僧殘〕
(一) 行泄不淨者,犯三種罪︰思〔泄〕而行泄者,僧殘;思而行未泄者,偷蘭
遮;先行,突吉羅。
(二) 與女人身相觸者,犯三種罪:身與身相觸者,僧殘;身與身所著之物相觸
者,偷蘭遮;身所著之物觸身所著之物者,突吉羅。
(三) 對女人語粗惡語者,犯三種……。語大便道及小便道之好惡者,僧殘;除
大便道及小便道外,語膝蓋以上、頸以下之好惡者,偷蘭遮;語身所著之物……突
吉羅。
(四) 為己讚歎淫欲供養者,犯三種……。於女人之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者,僧
殘;於黃門之前〔……〕偷蘭遮;於畜生之前〔……〕突吉羅。
(五) 為人作媒者,犯三種……。受語而轉告他,還報者,僧殘;受語而轉告他,
不還報者,偷蘭遮;受語而不轉告他,不還報者,突吉羅。
(六) 自乞造房舍者,犯三種……。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羅;〔最後之〕泥團未
塗者,偷蘭遮;其泥團已塗者,僧殘。
(七) 令造大精舍者……〔參照(六)〕。
(八) 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他比丘者,犯三種……不被容許而以擯斥意言之者,
一僧殘、一突吉羅;被容許而以叱責意言之者,非難語〔波逸提〕罪。
(九) 唯取異事中之某種類似點,以波羅夷法誹謗他比丘者,犯三種……〔參照
第一 大分別 二 罪數章 五一
<------------------------------------------------------------------------------->
律藏 附隨 五二
(八)〕……。
(一○) 對破僧比丘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犯三種……依白而突吉羅,依二羯磨
語而偷蘭遮,羯磨語竟而僧殘。
35 (一一) 對助破僧比丘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有三種罪:依白而……。
(一二) 對惡口比丘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三種……。
36 (一三) 對污俗家比丘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三種……。
----十三僧殘終----
〔三十捨墮〕
第一迦絺那衣品
(一) 長衣蓄過十日者,犯一種罪,捨墮。
(二) 一夜離三衣者,……一種……。
(三) 納受非時衣蓄過一月者……一種……。
(四) 令非親里比丘尼浣故衣者,犯兩種罪:令浣之前行16者,突吉羅;浣已者,
捨墮。
(五) 由非親里比丘尼之手受衣者,犯兩種罪:受之前行者,突吉羅;已受者,
捨墮。
(六) 向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乞衣者,……兩種……乞之前行者,突吉羅;已
乞〔得者〕,捨墮。
(七) 向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乞過量衣者……〔參照(六)〕。
(八) 未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處,就衣而指示者,有兩種罪:指示之前行者,
突吉羅;已指示者,捨墮。
(九) 未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處,就衣而指示者……〔參照(六)〕。
(一○) 催促三次以上,站立六次以上而得衣者,……兩種……得之前行者,突
吉羅;已得者,捨墮。
第二 蠶綿品
(一一) 令作雜絹絲之臥具者……兩種……。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羅;已作者,
第一 大分別 二 罪數章 五三
<------------------------------------------------------------------------------->
律藏 附隨 五四
捨墮。
(一二) 令作純黑色羊毛之臥具者……〔參照(一一)〕。
(一三) 不用一多羅量之白色羊毛、一多羅量之褐色羊毛而令作新臥具者……。
(一四) 年年令作臥具者……。
(一五) 不從舊臥具邊緣取一佛搩手而令作新臥具者……。
(一六) 持羊毛而行過三由旬者,犯兩種罪:第一腳超過三由旬者,突吉羅;第
二腳超過者,捨墮。
(一七) 令非親里比丘尼浣羊毛者……〔參照(四)〕。
(一八) 受持金錢者,犯兩種罪:受持之前行者,突吉羅;已受持者,捨墮。
(一九) 買賣種種金、銀者,犯兩種罪:買賣前行者,突吉羅;已作買賣者,捨
墮。
(二○) 行種種交易……〔參照(一九)〕。
第三 鉢品
(二一) 長鉢蓄過十日者,犯一種罪:捨墮。
(二二) 鉢不至五綴而求其他新鉢者,犯兩種罪:求之前行者,突吉羅;求而〔得〕
時,捨墮。
(二三) 得藥而蓄過七日者……一種……。
(二四) 於熱季之最後一月以前求雨季衣者,犯兩種罪:求之前行者,突吉羅;
求而〔得〕時,捨墮。
(二五) 比丘自以衣施與後,忿怒不喜奪回者,犯兩種罪:奪之前行者,突吉羅;
已奪者,捨墮。
(二六) 自乞絲令織師織衣者,犯兩種罪:乞之前行者,突吉羅;乞而〔得〕者,
捨墮。
(二七) 未受請而先至非親里居士織師處,就衣作指示者,犯兩種罪:指示之前
行者,突吉羅;已指示者,捨墮。
37 (二八) 領受特施衣而蓄過衣時者,……一種……。
(二九) 三衣中之一衣寄置於民家,離其衣過六夜者,……一種……。
第一 大分別 二 罪數章 五五
<------------------------------------------------------------------------------->
律藏 附隨 五六
(三○) 明知為供養僧之物,而迴入為己有者,……兩種……迴入之前行者,突
吉羅;已迴入者,捨墮。
----三十捨墮終----
〔九十二波逸提〕
第一 妄語品
(一) 故意妄語者,墮幾種罪耶?故意妄語者,墮五種罪:持不善望,主張貪欲
之性而為空無之上人法者,波羅夷;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他比丘者,僧殘;言:「住
汝精舍之比丘是阿羅漢。」而對方知解者,偷蘭遮,不知解者,突吉羅;故意妄語
者,波逸提。故意妄語者乃墮此五種罪。
(二) 罵詈語者,墮兩種罪:罵詈受具戒者,波逸提;罵詈未受具戒者,突吉羅。
(三) 提供離間語者,墮兩種罪:以離間語提供受具戒者,波逸提;以離間語提
供未受具戒者,突吉羅。
(四) 令未受具戒者逐句同誦法者,墮兩種罪:令誦之前行者,突吉羅;〔逐句
誦之〕者,句句波逸提。
(五) 與未受具戒者同宿,過二夜、三夜者,墮兩種罪:臥之前行者,突吉羅;
已臥者,波逸提。
(六) 與女人同宿……〔參照(五)〕。
(七) 對女人說法過五、六語者,墮兩種罪:說法之前行者,突吉羅;〔依句說
者〕,句句波逸提。
(八) 對未受具戒者,說實有上人法者,墮兩種罪:說之前行者,突吉羅;已說
者,波逸提。
(九) 將比丘之粗罪語未受具戒者,有兩種罪︰語……〔參照(八)〕。
(一○) 掘地者,有兩種罪:掘之前行者,突吉羅;屢屢掘者,波逸提。
38 第二 草木品
(一一) 伐草木者,有兩種罪:伐之前行者,突吉羅;每伐者,波逸提。
(一二) 作異語遁辭者,有兩種罪:未與異語罪時,而遁辭者,突吉羅;與異語
第一 大分別 二 罪數章 五七
<------------------------------------------------------------------------------->
律藏 附隨 五八
罪〔猶〕作異語遁辭者,波逸提。
(一三) 譏嫌他比丘者,有兩種罪:譏嫌之前行者,突吉羅;譏嫌已者,波逸提。
(一四) 僧伽之臥牀、椅子、臥褥或坐褥,敷於露地而不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者,
有兩種罪:第一腳過擲石所及處者,突吉羅;第二腳過者,波逸提。
(一五) 於僧伽精舍中,敷臥具而不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者,有兩種罪:第一腳
過籬者,突吉羅;第二腳過籬者,波逸提。
(一六) 於僧伽精舍中,知而於先來比丘之〔牀〕間展設牀座者,有兩種罪:臥
之前行者,突吉羅;已臥者,波逸提。
(一七) 瞋怒不喜,由僧伽精舍將比丘拖出者,有兩種罪:拖出之前行者,突吉
羅;已拖出者,波逸提。
(一八) 在僧伽精舍中,於樓上之脫腳牀或脫腳椅坐者,有兩種罪:坐之前行者,
突吉羅;坐已者,波逸提。
(一九) 指示〔覆〕二、三重,過此指示者,……兩種罪:指示之前行者,突吉
羅;已指示者,波逸提。
(二○) 知而將有蟲水澆於草或木者,……兩種罪:澆之前行者,突吉羅;已澆
者,波逸提
第三 教誡品
(二一) 未被選任而教誡比丘尼者,……兩種罪:教誡之前行者,突吉羅;教誡
時,波逸提。
(二二) 至日沒時,仍教誡比丘尼者……〔參照(二一)〕。
(二三) 至比丘尼住處而教誡比丘尼者……。
(二四) 言:「諸比丘為利養而教誡比丘尼者……兩種……言之前行者,突吉羅;
言時,波逸提。
(二五) 以衣與非親里比丘尼者,……兩種……與之前行者,突吉羅;與時,波
逸提。
39 (二六) 為非親里比丘尼縫衣者,……兩種……縫之前行者,突吉羅;縫時,針
針波逸提。
第一 大分別 二 罪數章 五九
<------------------------------------------------------------------------------->
律藏 附隨 六○
(二七) 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者,……兩種……往之前行,突吉羅;行時,波逸
提。
(二八) 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者,……兩種……乘之前行者,突吉羅;已乘時,
波逸提。
(二九) 知而令比丘尼周旋……取食者,……兩種……言:「我食。」而取者,
突吉羅;每咽食者,波逸提。
(三○) 獨與比丘尼於秘密處共坐者,……兩種……坐之前行者,突吉羅;已坐
時,波逸提。
第四 食品
(三一) 過其,食用施食處之食者,……兩種……言:「我食。」〔參照(二九)〕。
(三二) 別眾食者,……兩種……言:「我食。」
(三三) 數數食者,……兩種……言:「我食。」
(三四) 取滿二、三鉢以上之餅者,……兩種……取之前行者,突吉羅;已取者,
波逸提。
(三五) 足食已,復取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者,……兩種……言:「我食……〔參
照(二九)〕。
(三六) 將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與已足食之比丘而任取者,……兩種……依其
語,言:「我食。」而取者,突吉羅;已食時,波逸提。
(三七) 於非時食嚼食或噉食者,……兩種……言:「我食。」……〔參照(二
九)〕。
(三八) 食蓄藏之嚼食或噉食者,……兩種……言:「我食。」……。
(三九) 為己乞美味之食而食者,……兩種……言:「我食。」……。
(四○) 不與之食物持來口邊者,……兩種……言:「我食。」……。
第五 裸行品
(四一) 於裸行外道或遍行外道男、遍行外道女,親手與嚼食或噉食者,……兩
40 種……與之前行者,突吉羅;已與時,波逸提。
第一 大分別 二 罪數章 六一
<------------------------------------------------------------------------------->
律藏 附隨 六二
(四二) 語他比丘曰:「來!友!入村或鎮乞食。」〔而帶出〕,將施食與彼或不
與而令離去者,……兩種……令離去之前行者,突吉羅;令離去時,波逸提。
(四三) 進入食事中之俗家強坐者,……兩種……坐之前行者,突吉羅;已坐者,
波逸提。
(四四) 與女人共坐於秘密屏處者,……兩種……坐……〔參照(四三)〕。
(四五) 獨與一女人秘密共坐者,……兩種……坐……。
(四六) 受請食,有其他比丘時,不告彼而於食前或食後訪他家者,……兩種罪:
第一腳過門者,突吉羅;第二腳過門者,波逸提。
(四七) 乞藥過此者,……兩種……乞之前行者,突吉羅;得乞者,波逸提。
(四八) 為觀出征軍而往者,……兩種……往者,突吉羅;立其處而觀者,波逸
提。
(四九) 宿於軍中過三夜者,……兩種……宿之前行者,突吉羅;宿時,波逸提。
(五○) 往觀模擬戰者,……兩種……往者,突吉羅;立其處而觀者,波逸提。
第六 飲酒品
(五一) 飲酒者,……兩種……言:「我飲。」者,突吉羅;每咽飲,波逸提。
(五二) 以指胳肢比丘令笑者,……兩種……令笑之前行者,突吉羅;令笑時,
波逸提。
(五三) 於水中嬉戲者,……兩種……戲於踝以下之水中者,突吉羅;戲於踝以
上之水中者,波逸提。
(五四) 輕侮者,……兩種……輕侮之前行者,突吉羅;輕侮者,波逸提。
(五五) 令他比丘恐怖者,……兩種……令恐怖之前行者,突吉羅;令恐怖時,
波逸提。
(五六) 燃火暖身者,……兩種……燃之前行者,突吉羅;燃時,波逸提。
(五七) 半月以內沐浴者,……兩種……沐浴之前行者,突吉羅;沐浴已,波逸
提。
41 (五八) 不取三種壞色中之一壞色而著用新衣者,……兩種……著用之前行者,
突吉羅;著用時,波逸提。
第一 大分別 二 罪數章 六三
<------------------------------------------------------------------------------->
律藏 附隨 六四
(五九) 於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或沙彌尼,親自以衣淨施,不還與彼
而著用者,……兩種……著用之前行者,突吉羅;著用時,波逸提。
(六○) 隱藏比丘之鉢、衣、坐具、針筒或腰帶者,……兩種……隱藏之前行者,
……突吉羅;隱藏時,波逸提。
第七 有蟲水品
(六一) 故意奪生物之命者,有幾種罪耶?故意奪……者,有四種罪:不指定
〔人〕,言:「何人陷而當死」而掘穽者,突吉羅;人陷於其中而死者,波羅夷;夜
叉、鬼或畜生之形者陷於其中而死者,偷蘭遮;畜生陷於其中而死者,波逸提。故
意奪生物之命,有此四種罪。
(六二) 知水中有蟲而飲用者,……兩種……飲用之前行者,突吉羅;飲用時,
波逸提。
(六三) 知諍事已如法裁決,欲令再羯磨而騷亂者,……兩種……騷亂之前行者,
突吉羅;起騷亂時,波逸提。
(六四) 知他比丘之粗罪而覆藏者,有一種罪:波逸提。
(六五) 知未滿二十歲而授具足戒者,……兩種……授具之前行者,突吉羅;已
授具時,波逸提。
(六六) 知為賊隊而豫約同道而行者,……兩種……同行之前行者,突吉羅;行
時,波逸提。
(六七) 與女人豫約……〔參照(六六)〕。
(六八) 對惡見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兩種……依白而突吉羅;羯磨竟時,
波逸提。
(六九) 知為如是說〔惡見〕、不受法之處分、不捨成見之比丘共事者,……兩種
……共事之前行者,突吉羅;已共事時,波逸提。
42 (七○) 知如是被擯滅之沙彌而與撫慰者,……兩種……撫慰之前行者,突吉羅;
撫慰已者,波逸提。
第八如法品
第一 大分別 二 罪數章 六五
<------------------------------------------------------------------------------->
律藏 附隨 六六
(七一) 雖由諸比丘如法言,言:「友!我未詢問其他堪能持律之比丘時,當不
學持此學處。」者,……兩種……言之前行者,突吉羅;已言者,波逸提。
(七二) 誹謗律者,……兩種……誹謗之前行者,突吉羅;誹謗時,波逸提。
(七三) 無知者,……兩種……未被舉無知之罪而為不知者,突吉羅;已被舉無
知之罪,〔猶〕言不知者,波逸提。
(七四) 瞋怒不喜而毆打比丘者,……兩種……毆打之前行者,突吉羅;毆打時,
波逸提。
(七五) 對比丘瞋怒不喜而舉手作劍勢者,……兩種……舉手之前行者,突吉羅;
舉手時,波逸提。
(七六) 以無根僧殘罪誹謗比丘者,……兩種……誹謗之前行者,突吉羅;誹謗
時,波逸提。
(七七) 故意與比丘疑惱者,……兩種……與之前行者,突吉羅;已與者,波逸
提。
(七八) 立於發生諍論、爭鬥而不和之諸比丘附近屏處而聽者,……兩種……往
「屏處聽」者,突吉羅;立於其處而聽者,波逸提。
(七九) 同意如法羯磨,事後言不平者,……兩種……言不平之前行者,突吉羅;
已言者,波逸提。
(八○) 於僧伽提議決斷時,不同意,起座而離去者,……兩種……由眾中離去,
在伸手以內〔之距離〕者,突吉羅;離去伸手以外者,波逸提。
(八一) 由和合僧施與衣後而言不平者,……兩種……言不平……〔參照(七九)〕。
(八二) 知已決定供養僧伽之所得物,而轉施與個人者,……兩種……轉施與之
前行者,突吉羅;已轉施與者,波逸提。
第九 寶品
(八三) 不豫告而入王之後宮者,……兩種……第一腳過門者,過門者,突吉羅;第二腳
波逸提。
43 (八四) 捉寶物者,……兩種……捉之前行者,突吉羅;已捉者,波逸提。
(八五) 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時入村落者,……兩種……第一腳過籬者,突吉羅;
第一 大分別 二 罪數章 六七
<------------------------------------------------------------------------------->
律藏 附隨 六八
第二腳過籬者,波逸提。
(八六) 令作骨製、牙製、角製之針筒者,……兩種……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羅;
已令作者,波逸提。
(八七) 令作過量之臥牀或椅子者,……兩種……令作之前行者,突吉羅;已作
者,波逸提。
(八八) 令作入綿之臥牀或椅子者,……兩種……令作……〔參照(八七)〕。
(八九) 令作過量之坐具者,……兩種……令作……。
(九○) 令作過量之覆瘡衣者,……兩種……令作……。
(九一) 令作過量之雨浴衣者,……兩種……令作……。
(九二) 令作佛衣量之衣者,有幾種罪耶?令作佛衣量之衣者,……兩種……令
作之前行者,突吉羅;已作時,波逸提。令作佛衣量之衣者,有此兩種罪。
----小事終----
〔四提舍尼〕
(一) 入於市井,親手由非親里比丘尼之手中,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有幾種罪
耶?於市井……食者,有兩種罪:言:「食之。」而捉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
提。於市井……食者,有此兩種罪。
(二) 不拒比丘尼之指示而食者,……兩種……言:「食之。」……〔參照(一)〕。
(三) 於學地認定之諸家,親手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兩種……〔參照(一)〕
……。
(四) 於阿蘭若住處,若於僧伽中親手受未豫告之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有幾種罪
44 耶?於阿蘭若……食者,有兩種罪:言:「食之。」……阿蘭若……食者,有此兩
種罪。
----四提舍尼終----
〔眾學法〕
第一全圓品
(一) 不恭敬故,令前後垂下而著內衣者,有幾種罪耶?不恭敬……著……,有
第一 大分別 二 罪數章 六九
<------------------------------------------------------------------------------->
律藏 附隨 七○
一種罪:突吉羅。不恭敬……著……,有一種罪。
(二) 不恭敬故,令前後垂下而著上衣,有一種罪:突吉羅。
(三.四) 不恭敬故,將身體露現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五.六) 不恭敬故,搖擺手足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七.八) 不恭敬……左右顧視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九.一○) 不恭敬……將衣拉上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第二 哄笑品
(一一.一二) 不恭敬……哄笑而行至俗家間者……一種……。
(一三.一四) 不恭敬……高、大聲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一五.一六) 不恭敬……搖身、吊身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一七.一八) 不恭敬……搖臂、掉臂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一九.二○) 不恭敬……搖頭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第三 叉腰品
(二一.二二) 不恭敬……手叉腰張肘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二三.二四) 不恭敬……纏頭而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二五) 不恭敬……用膝行往俗家間者……一種……。
(二六) 不恭敬……以散亂姿態而坐於俗家間者……一種……。
(二七) 不恭敬……不注意而受施食者……一種……。
45 (二八) 不恭敬……左右顧視而受施食者……一種……。
(二九) 不恭敬……受多量汁者……一種……。
(三○) 不恭敬……受溢鉢之施食者……一種……。
第四 施食品
(三一-三三) 不恭敬……不注意(……左右顧視……處處揉捏而)食施食者……
一種……。
(三四) 不恭敬……食過量汁者……一種……。
第一 大分別 二 罪數章 七一
<------------------------------------------------------------------------------->
律藏 附隨 七二
(三五) 不恭敬……從中央揉捏而食施食者……一種……。
(三六) 不恭敬……以飯覆湯汁或加味物者……一種……。
(三七) 不恭敬……無病而為己乞汁或飯而食用者……一種……。
(三八) 不恭敬……心存不滿而眺視他人之鉢者……一種……。
(三九) 不恭敬……作大飯球者……一種……。
(四○) 不恭敬……作長形飯球者……一種……。
第五 飯球品
(四一) 不恭敬……飯球未送近口邊卽開口者……一種……。
(四二) 不恭敬……食時將手全部塞入口中者……一種……。
(四三) 不恭敬……口含飯球而言談者……一種……。
(四四) 不恭敬……將食物投入〔口中〕而食者……一種……。
(四五-五○) 不恭敬,……嚙飯球(……脹滿口……搖手……撒落飯粒……吐舌
……喳喳作聲而)食者……一種……。
第六 吸食品
(五一-五四) 不恭敬……簌簌作聲(……舐手……舐鉢……舐唇而)食者……
一種……。
(五五) 不恭敬……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者……一種……。
46 (五六) 不恭敬……將混有飯粒之洗鉢水捨棄於俗家間者……一種……。
(五七-六○) 不恭敬……對手持日傘者……手持杖者……手持刀者……手持
武器者)說法……一種……。
第七 草履品
(六一-七二) 不恭敬……對〔無病而〕穿草履者(……穿鞋者……坐於乘坐物
者……臥牀者……散亂姿態而坐者……纏頭者……覆面者……〔我〕坐地上而對坐
於座牀者……〔我〕坐低座而對坐於高座者……〔我〕立而對坐者……〔我〕行於
後而對行於前者……〔我〕行於道旁而對行於道中者)說法者……一種……。
(七三) 不恭敬……站立大、小便者……一種……。
第一 大分別 二 罪數章 七三
<------------------------------------------------------------------------------->
律藏 附隨 七四
(七四) 不恭敬……於青草上大、小便或唾痰者……一種……。
(七五) 不恭敬……於水上大、小便或唾痰者,有幾種罪耶?不恭敬……於水上
……者,有一種罪:突吉羅。不恭敬故,於水上……者,有此一種罪。
----學法終----
----二 罪數章終----
三 行不淨法之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行不淨……之罪,於四種失
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有行壞……乃至……。
不恭敬故,於水上大、小便或唾痰之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不
恭敬故……之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一種失壞:行壞。
----三 失壞章終----
四 行不淨法之罪,於七種罪聚中,攝幾種罪聚耶?……不淨法……罪聚中,攝三
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偷蘭遮罪聚、突吉羅罪聚。……乃至……。
47 不恭敬故,於水上……之罪,於七種罪眾中……攝一種罪眾:突吉羅罪聚。
----四 攝在章終----
五 行不淨法之罪,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不淨法……依
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乃至……。
不恭敬故,於水上……之罪,於六種犯罪等起中……幾種……依一種等起而生
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五 等起章終----
六 行不淨法之罪,於四種諍事中,為何種諍事耶?……不淨法……諍事中犯罪諍
事也?……乃至……。
不恭敬故,於水上……之罪,於四種諍事中,為何種諍事耶?不恭敬……諍事
中犯罪諍事也。
----六 諍事章終----
七 行不淨法之罪,於七種滅〔諍〕法中,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不淨……依
三種滅法而滅之,有依現前毘尼與自言治、現前毘尼與如草覆地。……乃至……。
不恭敬故,於水上……之罪,於七種滅法中,……幾種……依三種滅法而滅之,
有依現前毘尼與自言治、現前毘尼與如草覆地。
第一 大分別 七 滅諍章 七五
<------------------------------------------------------------------------------->
律藏 附隨 七六
----七 滅諍章終----
八 行不淨法者,有幾種罪耶?行不淨法者,有三種罪:於未被食之身行不淨法者,
48 波羅夷;於已被食多分之身行不淨法者,偷蘭遮;不觸而以生支入於口中者,突吉
羅。行不淨法者,有此三種罪。其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於七種罪聚
中,攝幾種罪聚耶?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於四種諍事中,為
何種諍事耶?於七種滅〔諍〕法中,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其罪於四種失壞中,隨
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三種罪聚:有波羅夷罪眾聚、偷蘭遮
罪聚、突吉羅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
語。於四種諍事中,為犯罪諍事。於七種滅法中,依三種滅法而滅之,有依現前毘
尼與自言治、依現前毘尼與如草覆地……乃至……。
不恭敬故,於水上……者,有幾種罪耶?不恭敬……者,有一種罪:突吉羅。
不恭敬……者,有一種罪。其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同前〕……
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其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一種失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
攝一種罪聚:突吉羅罪聚。於六種……〔同前〕……依……與如草覆地。
此八種章乃依讀誦道而書之也。
----八 集合章終----
攝頌
制處及幾種 失壞與攝在
等起並諍事 滅法及集合
九(一) 「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之世尊,緣行不淨法之波羅夷,於
何處、因何人、為何事而制立耶?……乃至……由何人傳承之耶?」「依彼智者……
49 緣行……之波羅夷,於何處制立耶?」「於毘舍離制之。」……〔參照-波羅夷(一)〕
……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乃至……「由何人傳承之耶?」「次第傳承,卽:
優波離、提沙迦、蘇那迦、悉伽婆、第五是目犍連子帝須,此等於閻浮提稱為
吉祥之〔人〕……乃至……此等龍象有大智慧,解律通道,於銅鍱洲,宣說律
藏。」
(二) 「依彼……等正覺者之世尊,緣不與取之波羅夷,於何處制立耶?」「於王
第一 大分別 九 制處章 七七
<------------------------------------------------------------------------------->
律藏 附隨 七八
舍城制之〔參照-〕……由……與意生起。」
(三) 「緣故意奪人命之波羅夷,於何處制立耶?」「於毘舍離制之……由……與
意生起。
(四) 「緣說空無上人法之波羅夷,於何處制立耶?」「於毘舍離制之……由……
與意生起。」
(一) 「依彼……等正覺者之世尊,緣泄不淨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因何人、
何因緣耶?……乃至……由何人傳持耶?」
「依彼……世尊,緣泄〔不淨〕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衞城制之……
不由語……乃至……由何人傳持耶?」「次第傳承,卽:
優波離、提沙迦……宣說……。」
(二) 「緣與女人身相觸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衞城制之……生起而不
由語。」
(三) 「緣對女人言粗惡語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衞城制之……由……
與意生起。」
(四) 「緣於女人之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衞城制
之。」
(五) 「緣為媒介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衞城制之……由……與意生
起。」
50 (六) 「緣自乞而令造房舍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阿羅毘制之……依六種
等起而生起。」
(七) 「緣令造大精舍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憍賞彌制之……依六種等起
而生起。」
(八) 「緣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比丘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王舍城制之
……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九) 「緣唯取異事中之某種類似點,以波羅夷法誹謗比丘之僧殘,於何處制立
耶?」「於王舍城制之……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一○) 「緣對破僧比丘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王舍城
第一 大分別 九 制處章 七九
<------------------------------------------------------------------------------->
律藏 附隨 八○
制之……由……與意生起。」
(一一) 「緣對助破僧比丘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王舍
城制之……由……與意生起。」
(一二) 「緣對惡口比丘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憍賞彌
制之……由……與意生起。」
(一三) 「緣對污俗家比丘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衞
城制之……由……與意生起。」
……乃至……
「緣不恭敬故,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之突吉羅,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衞城
制之。」「因誰耶?」「因六群比丘。」「為何事耶?」「六群比丘於水上大、小便及
唾痰,為彼事也。」「有一制、一隨制。」「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由身與意生起而不由語。」
----一 制處章終----
51 一○(一) 「緣行不淨法,墮幾種罪耶?」「緣行不淨法,墮四種罪:未被食之……
〔參照二波羅夷(一)〕……突吉羅;於樹膠生支17,波逸提。緣行不淨法,墮此四
種罪。」
(二) 「緣不與取……墮三種罪……〔參照二波羅夷(二)〕……突吉羅。緣不與
取,墮此三種罪。」
(三) 「緣故意奪人生命……墮三種罪……波羅夷。……故意奪人之……墮此三
種罪。」
(四) 「緣主張空無上人法……墮三種罪……突吉羅。緣主張空無……墮此三種
罪。」
(一) 「緣行泄不淨……墮三種罪……。」
(二) 「緣身相觸……墮五種罪:比丘尼以染心捉摸有染心男子之頸骨以下、膝
以上部位而受樂者,波羅夷;比丘以身觸〔女人之〕身,僧殘;以身觸著於身之物
者,偷蘭遮;以著於身之物觸著於身之物者,突吉羅;以指胳肢,波逸提。緣身相
觸,墮此五種罪。」
第一 大分別 一○ 罪數章 八一
<------------------------------------------------------------------------------->
律藏 附隨 八二
(三) 「緣以粗惡語而言女人,墮三種罪……〔參照二〕。」
(四-一二) 「緣為己讚歎淫欲供養,墮三種罪……
緣行媒介,墮三種罪……〔以下參照二,「令造」、「誹謗」、「不捨」改為「緣令造」、
「緣誹謗」、「緣不捨」。〕……墮三種罪……。」
(一三) 「緣污俗家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墮三種罪:依白,突吉羅;依二
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僧殘。
……乃至……
52 「緣不恭敬故,於水上大、小便或唾痰者,墮幾種罪耶?」「緣不恭敬……者,
墮一種罪:突吉羅。緣不恭敬……者,墮此一種罪。」
----二 罪數章終----
一一 「緣行不淨法之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不淨法……失
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乃至……。
「緣不恭敬故,於水上……之罪,隨伴幾種失壞耶?」「……不恭敬……失壞中,
隨伴一種失壞:行壞。」
----三 失壞章終----
一二 「緣行不淨法之罪,於七種罪聚中,攝幾種罪聚耶?」「……不淨法……罪聚
中,攝四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突吉羅罪聚。……乃
至……。
「緣不恭敬故,於……之罪……〔參照四〕……突吉羅罪聚。」
----四 攝在章終----
一三 「緣行不淨法之罪,……六種犯罪等起中……〔參照五〕。」
----五 等起章終----
-四 「緣行不淨法之罪,於四種諍事中……〔參照六〕。」
----六 諍事章終----
-五 「緣行不淨法之罪,於七種滅法中……〔參照七〕。」
----七 滅諍章終----
-六 「緣行不淨法,墮幾種罪耶?」「緣行不淨法,墮四種罪……未食……〔參照
53 一○〕……波逸提。緣行不淨法,墮此四種罪。」「其罪於四種……〔參照八〕……
第一 大分別 一六 集合章 八三
<------------------------------------------------------------------------------->
律藏 附隨 八四
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其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於七
種罪聚中,攝四種罪眾:有波羅夷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突吉羅罪聚。
於六種犯罪等起中……〔八至其章末,「行」改為「緣行」。〕有依……與如草覆地。
----八 集合章終----
----八緣章終----
----大分別之大分解中十六大章終----
1 大分別(mahavibhanga),舉關於經分別中比丘戒之綱要,故名大分別。參照南傳律藏一、
二。
2 制(pannatti),依某因緣,為最初制立之根本規定。隨制(anupannatti),依其他因
緣,更補正此者。不隨犯制(anupannapannatti),尚無犯罪之人而制戒者。若依註言,
除比丘尼之八敬重法外,凡戒者,謂隨犯隨制也。
3 共通制(sadharana-pannatti),於比丘為罪者,於比丘尼亦為罪也。(參照南傳律一之
五五頁,Vp. vol II,p.258)次之兩部眾制,於意義亦無不同。
4 五種波羅提木叉讀誦(panca patimokkhuddesa),參照大品第二犍度十五.一。
5 四種失壞(catasso vipattiyo),以下參照第四無間省略.一(一一)。
6 六種犯罪等起(cha apattisamutthana),犯罪生起之種類,依行為器官之三業而分
六種,卽:身犯、口犯、身口犯、身意犯、口意犯、身口意犯也(參照四.一二)
《十誦律》第五十七卷,犯起因緣有:身犯、口犯、身意犯、口意犯、身口意犯五種。
但「意犯無」是律之特色。
7 底本pakarana,於暹羅本等為pakarana。七拔伽羅那,即所謂南方七論。
8 以下十三僧殘,參照南傳律一,一五三頁以下。
9 以下二不定,參照南傳律一,二六三頁以下。
10 以下三十捨墮法,參照南傳律一,二七五頁以下。
11 以下九十二單墮法,參照南傳律二,一頁以下。
12 捨墮十六也。
13 六隨制,於經分別為五隨制而無六隨制。
14 以下四提舍尼法,參照南傳律二,二四三頁以下。
15 以下眾學法,參照南傳律二之二五六頁以下。
16 前行(payoga),亦譯為加行,持衣去、命洗等之準備行為,洗一次卽捨墮。
17 樹膠生支(jatumatthaka),參照南傳律二,三六○頁。
第一 大分別 一六 集合章 八五
<------------------------------------------------------------------------------->
律藏 附隨 八六
54 第二 比丘尼分別
一(一) 「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之世尊,於何處為比丘尼制立第五
波羅夷1耶?……〔參照大分別波羅夷一.(一),「五種波羅提木叉讀誦法中」改為
「四種波羅提木叉讀誦法中」。〕……依幾種義利而世尊為比丘尼制立第五波羅夷
耶?何人學習、何人已學戒、住立於何處、何人護持、何人之語、由何人傳承之耶?」
「依彼……世尊,於何處為比丘尼制立第五波羅夷耶?」「於舍衞城制之。」「因
何人耶?」「因孫多利難陀比丘尼也。」「為何事耶?」「孫多利難陀比丘尼以染心,
觸有染心男子之身而受樂,為彼事也。」「其處有制、隨制、不隨犯制耶?」「有一
制,其處無隨制、不隨犯制。」「遍通制、限定制耶?」「遍通制也。」「共通制、不
共通制耶?」「不共通制也。」「為一部眾制耶?為兩部眾制耶?」「為一部眾制也。」
「四種波羅提木叉讀誦法中2……〔參照大分別(一)〕……依幾種義利而世尊為比
丘尼制立第五波羅夷耶?」「依十利故,世尊為比丘尼制立第五波羅夷:為攝僧……
〔參照大分別一「〔惡〕人」……及「比丘」改為「比丘尼」。〕……為敬重律。」「何人
學習耶?」「有學及善凡夫女也。」「何人已學戒耶?」「阿羅漢尼已學習戒也。」「住
立於何處耶?」「住立於好學戒處。」「何人護持耶?」「對彼戒轉起之人護持也。」
「何人之語耶?」「世尊、應供、等正覺者之語也。」「由何人傳承之耶?」「次第傳
承也,卽:
優波離、提沙迦……
55 於銅鍱洲,宣說律藏。」
(二) 「依彼……世尊,於何處為比丘尼制立第六波羅夷耶?」「於舍衞城制之。」
「因何人耶?」「因偷蘭難陀比丘尼也。」「為何事耶?」「偷蘭難陀比丘尼知其他比
丘尼犯波羅夷法,而不自舉罪、不告眾,為彼事也。」「有一制。六種犯罪等起中,
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
(三) 「於何處為比丘尼制立第七波羅夷耶?」「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
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隨順被和合僧所擯之原馴鷹師阿利吒比丘……有一
制……於怠務戒3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四) 為比丘尼……第八波羅夷……於舍衞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
第二比丘尼分別 一 制處章 八七
<------------------------------------------------------------------------------->
律藏 附隨 八八
丘尼成第八事……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八波羅夷終----
攝頌
不淨不與取 人體上人法
身觸及覆罪 被擯具八事
請大雄制立 斷頭事無疑
(一) 「依彼……世尊,於何處制立行訴訟比丘尼之僧殘耶?因何人、為何事耶?
……乃至……由何人傳承之耶?」
「依彼……世尊,於何處制立行訴訟比丘尼之僧殘耶?」「於舍衞城制之。」「因
何人耶?」「因偷蘭難陀比丘尼也。」「為何事耶?」「偷蘭難陀比丘尼行訴訟,為彼
事也。」「其處……制……〔參照第二.一波羅夷(一),「依第二讀誦法」、「波羅夷
罪聚」改為「依第三讀誦法」、「僧殘罪聚」。〕……生起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56 有由身與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語、意生起。」……乃至……。「由何人傳承之
耶?」「次第傳承,卽:
優波離、提沙迦……
於銅鍱洲,宣說律藏。
(二) 令賊女受具足戒之僧殘……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
難陀比丘尼令賊女受具足……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語與意生起而不
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
(三) 獨行於村中之僧殘……於舍衞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獨行於
村中……有一制、三隨制……於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四) 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師教而被舉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
許,不認僧眾之承諾而解罪之僧殘……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
蘭難陀比丘尼為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師教而舉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
之容許,不認僧眾之承諾而解罪……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五) 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手,以己之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之僧殘
……於舍衞城制之……因孫多利難陀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手取食……有
第二 比丘尼分別 一 制處章 八九
<------------------------------------------------------------------------------->
律藏 附隨 九○
一制……於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六) 以言勸曰:『尊姊!汝無染心故,彼男子染心之有無對汝能如何?然,尊
姊!彼男子與汝之硬食或軟食可以己之手受食。』之僧殘……於舍衞城制之……因
一比丘尼……勸一比丘尼:『尊姊!汝……食。』……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
起。
(七) 瞋怒不喜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舍衞城制之……因旃
57 達加利比丘尼……旃達加利比丘尼瞋怒不喜,作如是言:『我捨佛,我捨法,我捨
僧,我捨戒。』……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八) 於何等諍事而被斥責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舍衞城
制之……因旃達加利比丘尼……旃達加利比丘尼因某諍事而被斥責,瞋怒不喜,作
如是言:『諸比丘尼是隨欲、隨瞋、隨癡、隨怖。』……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
種等起而生起。
(九) 相親近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舍衞城制之……因眾
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相親近而住……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一○) 以言勸曰:『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汝等勿各別住。』被諫告至
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勸偷蘭難陀比丘尼
言:『諸尊姊!汝等應相親近……』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十僧殘終----
攝頌
訴訟與賊女 村中及被舉
噉食汝何瞋 因某等諍事
親近依其他 此等共十事
(一) 依彼……世尊,蓄鉢之捨墮……於舍衞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
比丘尼蓄鉢……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二) 以非時衣為時衣而執持分配之捨墮……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
58 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以非時衣為時衣而受持分配……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
起。
第二比丘尼分別 一 制處章 九一
<------------------------------------------------------------------------------->
律藏 附隨 九二
(三) 與比丘尼交換衣後而奪〔之〕之捨墮……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
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與其他比丘尼交換衣後而奪之……有一制……依三種等起
而生起。
(四) 乞此〔後又〕乞彼之捨墮……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
蘭難陀比丘尼乞此而〔後〕乞彼……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五) 購此而後換購彼……〔參照(四),將「乞」改為「購」。〕。
(六) 已為僧伽指定此〔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而購他物之捨墮……於舍衞城制
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指定此……購他物……有一制……依六種
等起而生起。
(七) 已為僧伽指定此〔某物〕而施與之資財,又自乞而購他物……。
(八) 為大眾指定此〔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而購他物……。
(九) 已為大眾指定此〔某物〕而施與之資財,又自乞而購他物……。
(一○) 使用指定此〔某物〕而施與個人之資財,又自乞而購他物之捨墮……於
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自乞……購他物……有一制
……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一一) 求重衣,過最高四康沙之捨墮……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
……偷蘭難陀比丘尼乞王之毛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59 (一二) 求輕衣,過最高二康沙半之捨墮……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
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乞王之麻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十二捨墮終----
攝頌
鉢非時時衣 交換及乞求
購施與僧伽 眾人與自乞
個人四康沙 及二康沙半
第一 蒜品
(一) 依彼……世尊……食蒜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
……偷蘭難陀比丘尼不知量,多取蒜……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第二比丘尼分別 一 制處章 九三
<------------------------------------------------------------------------------->
律藏 附隨 九四
(二) 剃除密處毛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
剃密處毛……有一制……依四種等起而生起。
(三) 以掌相拍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二比丘尼……二比丘尼以掌相
拍……有一制……於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四) 〔受用〕樹膠生支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
尼受用樹膠生支……有一制……於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五) 以水洗淨〔密處〕,超過最長二指節之波逸提……於釋迦國制之……因一比
丘尼……一比丘尼行過深洗……有一制……於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六) 以飲物或扇伺候食事中比丘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一比丘尼
……一比丘尼以飲物及扇伺候食事中比丘……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
起。
60 (七) 乞生穀而食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
乞生穀而食……有一制……依四種等起而生起。
(八) 小便、或大便、或埃屑、或剩飯棄於牆外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
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將小便、大便、埃屑、剩飯棄於牆外……有一制……依六
種等起而生起。
(九) 小便、或大便、或埃屑、或剩飯棄於青草上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
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將小便……剩飯棄於青草上……有一制……依六種等
起而生起。
(一○) 往觀聽舞踊、歌謠、音樂之波逸提……於舍衛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
……六群比丘尼往觀聽舞踴、歌謠、音樂……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
起。
第二闇夜品
(一一) 於闇夜中無燈火處,與男子單獨並立而語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
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於闇夜中無燈火處與男子單獨並立……有一制……於賊隊
戒4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一二) 於屏覆處與男子單獨並……〔參照(一一),「闇夜中無燈火處」改為「屏
第二比丘尼分別 一 制處章 九五
<------------------------------------------------------------------------------->
律藏 附隨 九六
覆處」〕……。
(一三) 於露處與男子單獨並……。
(一四) 於車道、或於小路、或於街衢與男子單獨並立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
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於車道、於小路、於街衢,與男子單
獨並立……有一制……於賊隊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一五) 於食前至俗家,坐於座牀,不告主人而離去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
61 ……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於食前……不告主人而離去……有一制……於迦絺那
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一六) 於食後至俗家,不告主人而坐或臥座牀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
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於食後……而坐……有一制……於迦絺那衣
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一七) 於非時至俗家,不告主人而敷或令敷臥牀而坐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
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於非時至俗家,不告主人而敷臥牀而坐……有
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一八) 因不善領受語,誤解而嫌恨他人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一比
丘尼……一比丘尼不善領受語,誤解而嫌恨他人……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
起。
(一九) 對自己或他人,以〔生〕地獄、〔去〕梵行而咒詛之波逸提……於舍衞城
制之……因旃達加利比丘尼……旃達加利比丘尼對自己及他人,以〔生〕地獄及〔去〕
梵行而咒詛之……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二○) 自打而哭泣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旃達加利比丘尼……旃達
加利比丘尼自打而哭泣……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第三 沐浴品
(二一) 裸體沐浴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
裸體沐浴……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二二) 作過量沐浴衣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
丘尼作過量沐浴衣……有一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第二比丘尼分別 一 制處章 九七
<------------------------------------------------------------------------------->
律藏 附隨 九八
62 (二三) 解或令解比丘尼之衣,不為縫製或不為縫製而努力之波逸提……於舍衞
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解比丘尼……不縫,亦不為縫製
而努力……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二四) 不著僧伽梨超過五日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
眾多比丘尼將衣託於諸比丘尼之手,僅著內外衣而出遊諸國……有一制……於迦絺
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二五) 著他人所有之衣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
尼不問而著他比丘尼之衣……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二六) 妨礙眾僧得衣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
蘭難陀比丘尼妨礙眾僧得衣……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二七) 遮止如法分配衣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
偷蘭難陀比丘尼遮止如法分配衣……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二八) 以沙門之衣與在家者或遍行外道男、遍行外道女之波逸提……於舍衞城
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以沙門之衣與在家者……有一制
……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二九) 寄望於未確定之衣而過衣時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
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寄望於未確定之衣而過衣時……有一制……依三種等起
而生起。
(三○) 遮止如法捨迦絺那衣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
63 ……偷蘭難陀比丘尼遮止如法捨迦絺那衣……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第四 共臥品
(三一) 二比丘尼共臥一牀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
多比丘尼二人共臥一牀……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三二) 二比丘尼共一被褥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
多比丘尼二人共一被褥……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三三) 故意令比丘尼惱亂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
……偷蘭難陀比丘尼故意令他比丘尼惱亂……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第二比丘尼分別 一 制處章 九九
<------------------------------------------------------------------------------->
律藏 附隨 一○○
(三四) 不看護患病之同住比丘尼,又不為看病而奔走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
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不看護患病之同住比丘尼,又不為看
病而奔走……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三五) 以住房與比丘尼,事後瞋怒不喜卽驅出或令驅出之波逸提……於舍衞城
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以住房與他比丘尼後,瞋怒不喜而
驅出……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三六) 諫告親近比丘尼至三次而不捨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旃達加
利比丘尼……旃達加利比丘尼親近而住……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
起。
(三七) 於國內見有危險、具恐怖,不與商隊結伴而遊行之波逸提……於舍衞城
64 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於國內見有危險、具恐怖,不與商隊結伴而
遊行……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三八) 於國外見有危險……〔參照(三七)〕。
(三九) 於雨期中遊行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
丘尼於雨期中遊行……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四○) 安居竟,比丘尼不出遊行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
……眾多比丘尼安居竟,不出遊行……有一制……於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第五 畫堂品
(四一) 為往觀王宮、或繪畫堂、或公園、或園林、或蓮池之波逸提……於舍衞
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為往觀王宮、或繪畫堂……有一制……於
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四二) 用高牀或尾毛牀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
比丘尼用高牀或尾毛牀……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四三) 紡絲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紡絲
……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四四) 為在家者作事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
第二比丘尼分別 一 制處章 一○一
<------------------------------------------------------------------------------->
律藏 附隨 一○二
丘尼為在家者作事……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
(四五) 依比丘尼,言:「尊姊!來!滅此諍事。」答曰:「可!」應諾而不滅,
65 又不為滅而努力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依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
比丘尼依他比丘尼,言:「尊姊!來……」答曰:「可!」應諾而不滅,又不為滅
而努力……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
(四六) 親手以硬食或軟食與在家者、遍行外道男、遍行外道女之波逸提……於
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親手以硬食或軟食與在家者
……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
(四七) 不捨月華衣而〔繼續〕使用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
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不捨月華衣而〔繼續〕使用……有一制……於迦絺那衣
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四八) 不捨住處而出遊行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
……偷蘭難陀比丘尼不捨住處而出遊行……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
……。
(四九) 學畜生咒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
學畜生咒……有一制……於句法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五○) 教畜生咒之波逸提……〔參照(四九),「學」改為「教」。〕。
第六 僧園品
(五一) 知有比丘之僧園,不問而入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
尼……眾多比丘尼不問而入僧園……有一制、二隨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
……。
(五二) 以惡口辱罵比丘之波逸提……於毘舍離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
比丘尼辱罵具壽優波離……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66 (五三) 瞋而罵眾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
陀比丘尼瞋而罵眾……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五四) 〔先〕受請且足食已,而又食嚼食或噉食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
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充分食已,復往餘處而食……有一制……依四種等起
第二比丘尼分別 一 制處章 一○三
<------------------------------------------------------------------------------->
律藏 附隨 一○四
而生起。
(五五) 慳嫉俗家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慳嫉
俗家……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五六) 於無比丘之住處入安居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
……眾多比丘尼於無比丘之住處入安居……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
起。
(五七) 安居竟,比丘尼於二部僧中不依三事而行自恣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
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安居竟,於比丘僧伽不自恣……有一制……於
怠務戒依一種等起……。
(五八) 不為教誡或共住事而往之波逸提……於釋迦國制之……因六群比丘尼
……六群比丘尼不往受教誡……有一制……於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
(五九) 不問布薩,又不乞求教誡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
……眾多比丘尼不問布薩、不乞求教誡……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
(六○) 下部生癰或瘡,未得僧伽或眾之允可,單獨一人共男子一人破之波逸提
……於舍衞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下部生癰,單獨一人共男子一人破
之……有一制……於迦絺那衣戒依兩種等起……。
第七 姙婦品
(六一) 令姙婦受具戒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
67 丘尼令姙婦受具戒……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六二) 令有幼兒之婦女受具戒之波逸提……。
(六三) 令於二年未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受具戒之波逸提……。
(六四) 令於二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之波逸提……。
(六五) 令未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受具戒之波逸提……。
(六六) 令滿十二歲之曾嫁女,於二年未學六法戒而令受具戒之波逸提……。
(六七) 令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已於二年學六法戒,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之
波逸提……。
(六八) 令弟子受具戒後,二年不教護又不令教護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
第二比丘尼分別 一 制處章 一○五
<------------------------------------------------------------------------------->
律藏 附隨 一○六
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令弟子受具戒而二年不教護又不令教護……
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六九) 受具戒後,二年不隨師學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
……眾多比丘尼受具戒後,二年不隨師學……有一制……於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
而生起。
(七○) 令弟子受具戒後,不遠離或不令遠離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
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令弟子受具戒,不遠離或不令遠離……有一制
……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第八 童女品
(七一) 令未滿二十歲童女受具戒之波逸提……〔參照(六一)〕。
(七二) 令滿二十歲童女,於二年未學六法戒而受具戒之波逸提……。
68 (七三) 令滿二十歲童女,於二年學六法戒,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之波逸提
……。
(七四) 〔受具戒後〕未滿十二夏,而令人受具戒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
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未滿十二夏而令人受具戒……有一制……依三種等起
而生起。
(七五) 滿十二夏,未得僧伽之許可,而令人受具戒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
……因眾多比丘尼……眾多比丘尼滿十二夏,未得僧伽之許可而令人受具戒……有
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七六) 言:『友!實依師授具戒而已充足矣!』時,『是!』應諾而後瞋嫌之波
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旃達加利比丘尼……旃達加利比丘尼聞言:『友!實
依師授具戒而已充足矣!』時,『是!』應諾而後瞋嫌……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
生起。
(七七) 言式叉摩那:『友!汝若與我衣,我令汝受具戒。』而不令受具戒,又
不為令受具戒而努力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
陀比丘尼對式叉摩那言:『友!汝若……。』不令受具戒,又不為令受具戒而努力
……有一制……於怠務戒依一種等起而生起。
第二比丘尼分別 一 制處章 一○七
<------------------------------------------------------------------------------->
律藏 附隨 一○八
(七八) 言式叉摩那:『友!汝若二年隨我學,我令汝受具戒。』……〔參照(七
七)〕。
(七九) 因與男子、童子交往而起瞋恚,陷於憂愁之式叉摩那令受具戒之波逸提
……於舍衞城制之……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令因與男子交往……
令式叉摩那受具戒……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八○) 令父母及夫主未聽許之式叉摩那受具戒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
69 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令父母及夫主未聽許之式叉摩那受具戒……
有一制……依四種等起而生起,由語生起而不由身、意,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
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由身、語、意生起。
(八一) 欲由別住者給予承諾而令式叉摩那受具戒之波逸提……於王舍城制之
……因偷蘭難陀比丘尼……偷蘭難陀比丘尼欲由別住者給予承諾而令式叉摩那受具
戒……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八二) 年年令人受具戒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眾多
比丘尼年年令人受具戒……有一制……依三種等起而生起。
(八三) 一年令二人受具戒之波逸提……〔參照(八二)〕。
第九 蓋品
(八四) 持蓋著履者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
尼持蓋著履……有一制、一隨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而生起。
(八五) 乘於乘坐物而往之波逸提……〔參照八四,改為「乘於乘坐物而行」〕。
(八六) 著腰布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比丘尼著腰布
……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
(八七) 著婦女裝飾物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
丘尼著婦女裝飾物……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
(八八) 塗香與脂粉之波逸提……〔參照(八七),改為「塗香與脂粉」〕。
(八九) 以香料、胡麻滓塗身之波逸提……。
(九○) 令比丘尼揉身或按摩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
眾多比丘尼令他比丘尼揉身又按摩……有一制……於羊毛戒依兩種等起……。
第二比丘尼分別 一 制處章 一○九
<------------------------------------------------------------------------------->
律藏 附隨 一一○
70 (九一) 令式叉摩那揉身又按摩之波逸提……。
(九二) 令沙彌尼揉身又按摩之波逸提……。
(九三) 令白衣女揉身又按摩之波逸提……。
(九四) 於比丘前,不問而坐於座牀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
尼……眾多比丘尼於比丘前,不問而坐於座牀……有一制……於迦絺那衣依兩種等
起……。
(九五) 未得許可而質問比丘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眾多比丘尼……
眾多比丘尼未得許可而質問比丘……有一制……於句法戒依兩種等起……。
(九六) 不著僧祇支衣而入村之波逸提……於舍衞城制之……因一比丘尼……一
比丘尼不著僧祇支衣而入村……有一制……依兩種等起而生起,由身生起而不由
語、意,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
----九品小戒終----
攝頌
蒜並隱處毛 拍掌及恥部
樹膠裝洗淨 令食與生穀
二埃屑觀聽 闇中與屏處
露地及車道 非時食前後
誤受地獄打 裸形水令解
五日與他屬 眾僧與分配
沙彌衣薄弱 捨迦絺那衣
一臥牀與褥 乃至行故意
同住比丘尼 親近與國內
外雨期不出 王宮高牀絲
在家者滅諍 與因月華衣
住處學咒教 僧園及惡口
瞋恨並取食 俗家及慳嫉
入於夏安居 自恣與教誡
二法及下部 姙婦持兒女
第二比丘尼分別 一 制處章 一一一
<------------------------------------------------------------------------------->
律藏 附隨 一一二
六法不得許 於十二未滿
71 以及滿十二 僧伽之弟子
受具五六句 童女二童女
僧伽十二夏 不得於許可
充足若二年 交友及夫主
別住者年年 令二人受具
蓋乘物腰布 婦女裝身具
以及於脂粉 麻滓比丘尼
及式叉摩那 乃至沙彌尼
在家白衣女 於比丘之前
不得於許可 及僧祇支衣
諸品頌
蒜闇夜沐浴 共臥及畫堂
僧園及姙婦 童女並蓋履
(一) 乞酥而食之提舍尼……於舍衞城制之……因六群比丘尼……六群比丘尼乞
酥而食……有一制、一隨制……依六種等起而生起。
(二) 乞油而……。
(三) 乞蜜而……。
(四) 乞砂糖而……。
(五) 乞魚而……。
(六) 乞肉而……。
(七) 乞乳而……。
(八) 乞酪而……依四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有由身、語生
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身、語、意生起。
----八提舍尼終----
攝頌
酥油以及蜜 砂糖乃至魚
肉乳以及酪 乞食比丘尼
第二比丘尼分別 一 制處章 一一三
<------------------------------------------------------------------------------->
律藏 附隨 一一四
等正覺者說 為提舍尼也
省略比丘分別廣說之學處
----比丘尼分別制處章終----
二 (一) 持染心之比丘尼觸有染心男子之身而受樂,有幾種罪耶?持染心……受
72 樂,有三種罪:捉摸頸骨以下、膝以上而受樂者,波羅夷;捉摸頸骨以上、膝以下
而樂受者,偷蘭遮;捉摸身所著物而受樂者,突吉羅。持染心……樂受,有此三種
罪。
(二) 覆藏比丘尼之罪……有三種罪:知犯波羅夷法而覆藏者,波羅夷;有疑念
而覆藏者,偷蘭遮;覆藏行儀之失壞者,突吉羅。覆藏比丘尼之罪者,有此三種罪。
(三) 隨順被擯比丘尼,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有三種罪:由白,突吉羅;由
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終,波羅夷。隨順被擯比丘尼……而不捨者,有此三種
罪。
(四) 成第八事……有三種罪:由男子言往某處而行,突吉羅;至男子伸手內者,
偷蘭遮;成第八事者,波羅夷。成第八事者,有此三種罪。
----波羅夷終----
(一) 比丘尼行訴訟,有三種罪:告訴一人者,突吉羅;告訴第二人者,偷蘭遮;
訴訟已,僧殘。
(二) 令賊女受具戒,有三種罪:由白,突吉羅;由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竟,
僧殘。
(三) 獨行於村中,有三種罪:行之,突吉羅;第一腳過籬者,偷蘭遮;第二腳
過籬者,僧殘。
(四) 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師教而被舉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
許,不認僧眾之承諾而解,有三種罪:由白……〔參照(二)〕。
73 (五) 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手,以己手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有三種罪:
「噉食」而捉,偷蘭遮;每咽食,僧殘;捉水、楊枝,突吉羅。
(六) 以言勸曰:『尊姊!汝無染心故,彼男子染心之有無對汝能如何?然,尊
姊!彼男子與汝之硬食或軟食可以己之手受食。』有三種罪:依彼尼之語,「噉食」
第二比丘尼分別 二 罪數章 一一五
<------------------------------------------------------------------------------->
律藏 附隨 一一六
而捉者,突吉羅;每咽食,偷蘭遮;食事竟,僧殘。
(七) 瞋怒不喜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有三種罪:由白,突吉羅……
〔參照(二)〕。
(八) 於何等之諍事被斥責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有三種罪:由白
……。
(九) 相親近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有三種罪:由白……。
(一○) 以言勸曰:『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汝等勿各別住。』被諫告至
三次而不捨者,有三種罪:由白……。
----僧殘終----
(一) 蓄鉢有一種罪:捨墮。
(二) 以非時衣為時衣而執持分配,有兩種罪:令分配之前行者,突吉羅;分配
時,捨墮
(三) 與比丘尼交換衣而後奪取,有兩種罪:奪取之前行者,突吉羅;奪時,捨
墮。
(四) 乞此後又乞彼,有兩種罪:乞之前行者,突吉羅;乞時,捨墮。
(五) 購此後換購彼……〔參照(四)〕。
(六) 已為僧伽指定此〔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而購彼者,有兩種罪:購之前行
者,突吉羅;購已,捨墮。
(七-一○) 已為僧伽指定此〔某物〕而施與之資財,又自乞(……於眾人……
74 自乞……於眾人……自乞……個人……)而購他物……〔參照(六)〕。
(一一) 求重衣,過最高四康沙,有兩種罪:求之前行者,突吉羅;求時,捨墮。
(一二) 求輕衣,過最高二康沙半,……。
----捨墮終----
第一 蒜品
(一) 食蒜者,有兩種罪:欲「食」而捉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二) 剃除密處毛,有兩種罪……剃除之前行者,突吉羅;剃除已,波逸提。
第二比丘尼分別 二 罪數章 一一七
<------------------------------------------------------------------------------->
律藏 附隨 一一八
(三) 以掌相拍,有兩種罪:相拍之前行者,突吉羅;拍已,波逸提。
(四) 受用樹膠生支,有兩種罪:受用之前行者,突吉羅;受用已,波逸提。
(五) 以水洗淨密處,過最長二指節,有兩種……〔參照(四)〕。
(六) 以飲物或扇伺候食事中比丘,有兩種罪:立於伸手內者,波逸提;立於離
伸手內者,突吉羅。
(七) 乞生穀而食,有兩種罪:欲「食」而捉者,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八) 小便、或大便、或埃屑、或剩飯棄於牆外,有兩種罪……棄之前行者,突
吉羅;棄時,波逸提。
(九) 小便或……剩飯棄於青草上……。
(一○) 往觀聽舞踊、歌謠、音樂,有兩種罪:前往者,突吉羅;立彼處觀聽者,
波逸提。
第二 闇夜品
(一一) 於闇夜中無燈火處,與男子單獨並立,有兩種罪:立於伸手內者,波逸
提;立於離伸手內者,突吉羅。
(一二) 於屏覆處與男子單獨並立……。
75 (一三) 於露處與男子單獨並立……。
(一四) 於車道、或於小路、或於街衢與男子單獨並立……。
(一五) 於食前至俗家,坐於座牀,不告主人而離去,有兩種罪:第一腳過軒者,
突吉羅;第二腳過者,波逸提。
(一六) 於食後至俗家,不告主人而坐或臥座牀,有兩種罪:坐之前行者,突吉
羅;坐已,波逸提。
(一七) 於非時至俗家,不告主人而敷或令敷臥牀而坐,有兩種罪:坐之前行,
突吉羅;坐已,波逸提。
(一八) 因不善領受〔語〕,誤解而嫌恨他人,有兩種罪:嫌恨之前行者,突吉羅;
嫌恨時,波逸提。
(一九) 對自己或他人,以〔生〕地獄或〔去〕梵行而咒詛,有兩種罪:咒詛之
前行者,突吉羅;咒詛已,波逸提。
第二比丘尼分別 二 罪數章 一一九
<------------------------------------------------------------------------------->
律藏 附隨 一二○
(二○) 自打而哭泣,有兩種罪:打而哭泣,波逸提;打而不泣,突吉羅。
第三 沐浴品
(二一) 裸體沐浴,有兩種罪:沐浴之前行者,突吉羅;沐浴已,波逸提。
(二二) 作過量之沐浴衣,有兩種罪:作之前行者,突吉羅;作時,波逸提。
(二三) 解或令解比丘尼之衣不為縫製,或不為縫製而努力,有一種罪:波逸提。
(二四) 不著僧伽梨超過五日,有一種……。
(二五) 著他人所有之衣,有兩種……著之前行者,突吉羅;著時,波逸提。
(二六) 妨礙眾僧得衣,有兩種罪:妨礙之前行者,突吉羅;已妨礙,波逸提。
(二七) 遮止如法分配衣,有兩種罪:遮止之前行者,突吉羅;遮止時,波逸提。
(二八) 以沙門之衣與在家者或遍行外道男、遍行外道女,有兩種罪:與之前行
者,突吉羅;與時,波逸提。
76 (二九) 寄望於未確定之衣而過衣時,有兩種罪:過之前行者,突吉羅;過已,
波逸提。
(三○) 遮止如法捨迦絺那衣,有兩種罪……〔參照(二七)〕。
第四 共臥品
(三一) 二比丘尼共臥一牀,有兩種罪:臥之前行者,突吉羅;已臥,波逸提。
(三二) 二比丘尼共一被褥……。
(三三) 故意令比丘尼惱亂,有兩種……惱亂之前行者,突吉羅;惱亂已,波逸
提。
(三四) 不看護患病之同住比丘尼,又不為看病而奔走,有一種罪:波逸提。
(三五) 以住房與比丘尼,事後瞋怒不喜卽驅出,有兩種罪:驅出之前行者,突
吉羅;驅出已,波逸提。
(三六) 諫告親近比丘尼至三次而不捨,有兩種罪:由白,突吉羅;羯磨語竟,
波逸提。
(三七) 於國內見有危險、具恐怖,不與商隊結伴而遊行,有兩種罪:行之前行
者,突吉羅;行時,波逸提。
第二比丘尼分別 二 罪數章 一二一
<------------------------------------------------------------------------------->
律藏 附隨 一二二
(三八) 於國外見有危險……〔參照(三七)〕。
(三九) 於雨期中遊行,有兩種罪:行之……。
(四○) 安居竟,比丘尼不出遊行,有一種罪:波逸提。
第五 畫堂品
(四一) 為往觀王宮、或繪畫堂、或公園、或園林、或蓮池,有兩種罪;往之,
突吉羅;立彼處觀者,波逸提。
(四二) 用高牀或尾毛牀,有兩種罪;用之前行者,突吉羅;用時,波逸提。
(四三) 紡絲,有兩種罪;紡之前行者,突吉羅;撚捲時,波逸提。
(四四) 為在家者作事,有兩種罪:作之前行者,突吉羅;作時,波逸提。
77 (四五) 依比丘尼,言:「尊姊!來!滅此諍事。」答曰:「可!」應諾而不滅,
又不為滅而努力,有一種罪︰波逸提。
(四六) 親手以硬食或軟食與在家者、遍行外道男、遍行外道女,有兩種罪:與
之前行者,突吉羅;與時,波逸提。
(四七) 不捨月華衣而〔繼續〕使用者,有兩種罪:使用之前行者,突吉羅;使
用時,波逸提。
(四八) 不捨住處而出遊行,有兩種罪:第一腳過籬者,突吉羅;第二腳過籬者,
波逸提。
(四九) 學畜生咒,有兩種罪:學之前行者,突吉羅;〔學之〕句句,波逸提。
(五○) 教畜生咒,有兩種罪:教之前行……。
第六 僧園品
(五一) 知有比丘之僧園,不問而入,有兩種罪:第一腳過籬……〔參照(四八)〕。
(五二) 以惡口辱罵比丘,有兩種罪:辱罵之前行者,突吉羅;辱罵時,波逸提。
(五三) 瞋而罵眾,有兩種……罵之前行者,突吉羅;罵時,波逸提。
(五四) 〔先〕受請且足食已,而又食嚼食或噉食,有兩種罪:「噉食」而捉者,
突吉羅;每咽食,波逸提。
(五五) 慳嫉俗家,有兩種……慳嫉之前行者,突吉羅;慳嫉時,波逸提。
第二比丘尼分別 二 罪數章 一二三
<------------------------------------------------------------------------------->
律藏 附隨 一二四
(五六) 於無比丘之住處入安居,有兩種罪:「入安居」而備坐臥處、飲水、用
水、清掃房舍,突吉羅;至日出,波逸提。
(五七) 安居竟,比丘尼於二部僧中不依三事而行自恣,有一種罪:波逸提。
(五八) 不為教誡或共住事而往,有一種……。
(五九) 不問布薩,又不乞求教誡,有一種……。
(六○) 下部生癰或瘡,未得僧伽或眾之允可,單獨一人共男子一人破之,有兩
78 種罪;令破之前行者,突吉羅;破時,波逸提。
第七 姙婦品
(六一) 令姙婦受具戒,有兩種……令受具戒之前行者,突吉羅;受具戒已,波
逸提。
(六二-六七) 令有幼兒之婦女……令於二年未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令於二
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未得僧伽之許可……令未滿十二歲之曾嫁女……令滿十二
歲之曾嫁女,於二年未學六法戒……令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已於二年學六法戒,未
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者,有兩種罪:令受具之前行者,突吉羅;令受具戒已,波
逸提。
(六八) 令弟子受具戒後,二年不教護又不令教護,有一種罪:波逸提。
(六九) 受具戒後,二年不隨師學,有一種……。
(七○) 令弟子受具戒後,不遠離或不令遠離,有一種……。
第八 童女品
(七一) 令未滿二十歲童女受具戒……〔參照(六一)〕。
(七二) 令滿二十歲童女,於二年未學六法戒而受具戒……。
(七三) 令滿二十歲童女,於二年學六法戒,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
(七四) 〔受具戒後〕未滿十二夏,而令人受具足戒……。
(七五) 滿十二夏,未得僧伽之許可,而令人受具足戒……。
(七六) 言:『友!實依師授具戒而已充足矣!』時,『是!』應諾而後瞋嫌,有
有兩種罪︰瞋嫌之前行,突吉羅;瞋嫌時,波逸提。
第二比丘尼分別 二 罪數章 一二五
<------------------------------------------------------------------------------->
律藏 附隨 一二六
(七七) 言式叉摩那:『友!汝若與我衣,我令汝受具戒。』而不令受具戒,又
不為令受具戒而努力,有一種罪:波逸提。
79 (七八) 言式叉摩那:『友!汝若於二年隨我學,我令汝受具戒。』有一種……。
(七九) 因與男子交往、童子交往而起瞋恚,陷於憂愁之式叉摩那令受具戒……
〔參照(七一)〕。
(八○) 令父母及夫主未聽許之式叉摩那受具戒……。
(八一) 欲由別住者給予承諾而令式叉摩那受具戒……。
(八二) 年年令人受具戒……。
(八三) 一年令二人受具戒……。
第九 蓋品
(八四) 持蓋著履有兩種罪︰ 持、著之前行者,突吉羅,持、著時,波逸提。
(八五) 乘於乘坐物而往,有兩種罪:往之前行者,突吉羅;行已,波逸提。
(八六) 著腰布……〔參照(八四)〕。
(八七) 著婦女裝飾物……。
(八八) 塗香與脂粉,有兩種罪:塗之前行者,突吉羅;塗時,波逸提。
(八九) 以香料、胡麻滓塗於身……。
(九○-九三) 令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尼……白衣女……)揉身又按
摩,有兩種罪:揉身、按摩之前行者,突吉羅;令按摩時,波逸提。
(九四) 於比丘前,不問而坐於座牀,有兩種罪:坐之前行者,突吉羅;坐時,
波逸提。
(九五) 未得許可而質問比丘,有兩種罪:問之前行者,突吉羅;問時,波逸提。
(九六) 不著僧祇支衣而入村,有兩種罪:第一腳過籬者,突吉羅;第二腳過籬
者,波逸提。
----小事戒終----
(一-八) 乞酥(……油……蜜……砂糖……魚……肉……乳……酪……)而食,
有兩種罪:「噉食」而捉者,突吉羅;每咽食,提舍尼。
----八提舍尼終----
第二比丘尼分別 二 罪數章 一二七
<------------------------------------------------------------------------------->
律藏 附隨 一二八
----二 罪數章終----
80 三 持染心之比丘尼觸有染心男子之身而受樂之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
耶?持染心……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乃至……。
乞酪而食之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隨伴一種失壞:行壞。
----三 失壞章終----
四 持染心……罪,於七種罪聚中,攝幾種罪聚耶?持染心……罪聚中,攝三種罪
聚:有波羅夷罪聚、偷蘭遮罪聚、突吉羅罪聚。……乃至……。
乞酪而食之罪……攝兩種罪聚:有提舍尼罪聚、突吉羅罪聚。
----四 攝在章終----
五 持染心……罪,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持染心……犯罪等
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乃至……。
乞酪而食之罪……依四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身、語生起
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身、語、意生起。
----五 等起章終----
六 持染心……罪,於四種諍事中,為何諍事耶?持染心……諍事中,為犯罪諍事
……乃至……。
乞酪而食之罪……為犯罪諍事。
----六 諍事章終----
七 持染心……罪,於七種滅〔諍〕法中,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持染心……滅法
81 中,依三種滅法而滅之:有現前毘尼與自言治、現前毘尼與如草覆地。……乃至
……。
乞酪而食之罪……依三種滅法而滅……有……如草覆地。
----七 滅諍章終----
八 持染心之比丘尼觸有染心男子之身而受樂,有幾種罪耶?持染心……有三種
罪:由頸骨以下……〔參照二〕……有此三種罪。其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
壞耶?於七種罪聚中,攝幾種罪聚耶?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
於四種諍事中,為何種之諍事耶?於七種滅法中,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彼罪於四
種失壞中……〔參照大分別.八〕……如草覆地……乃至……。乞酪而食,有幾種
第二比丘尼分別 八 集合章 一二九
<------------------------------------------------------------------------------->
律藏 附隨 一三○
罪耶?乞酪而食,有兩種罪:欲「食」而捉者,突吉羅;每咽食,提舍尼。……酪
……有此兩種罪。彼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而滅耶?彼罪於四種失
壞中,隨伴一種失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兩種罪聚:有提舍尼罪聚、突吉羅
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由四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有由身、
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身、語、意生起。於四種諍事中,
為犯罪諍事。於七種滅法中,有依三種……如草覆地。
----八 集合章終----
九(一) 依彼智者、見者、應供者、等正覺者之世尊,緣身觸受樂之波羅夷,於
何處制立耶?因何人耶?為何事耶?……乃至……由何人傳承耶?依彼……世尊,
緣受樂之波羅夷,於何處制立耶?於舍衞城制之……〔參照-〕……由身、意生起
而不由語……由何人傳承耶?為次第傳承,卽:
優波離、提沙迦……宣說律藏。
82 (二) 緣覆藏罪之波羅夷,於何處制立耶?……〔參照-〕……於怠務戒依一種
等起而生起。
(三) 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波羅夷,於何處制立耶?……於怠務戒……。
(四) 緣成第八事之波羅夷……於怠務戒……。
----波羅夷終----
(一) 依彼……世尊,比丘尼行訴訟之僧殘,於何處制立耶?因何人耶?……〔參
照-〕……有由意生起……乃至……由何人傳承耶?為次第傳承,卽:
優波離、提沙迦……宣說律藏。
(二) 令賊女受具戒之僧殘……有……由意生起。
(三) 獨行於村中之僧殘……於第一波羅夷……。
(四) 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師教而被擯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許,
不認僧眾之承諾而解罪之僧殘……於怠務戒……。
(五) 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手,以己手受硬食或軟食而食之僧殘……於
第一波羅夷……。
(六) 以言勸曰:「尊姊!汝無染心故,彼男子染心之有無對汝能如何?然,尊
姊!彼男子與汝之硬食或軟食可以己之手受食。」之僧殘……生起。
第二比丘尼分別 九 制處章 一三一
<------------------------------------------------------------------------------->
律藏 附隨 一三二
(七) 瞋怒不喜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怠務戒……。
(八) 於何等之諍事被斥責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怠務戒
…‥。
(九) 相親近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怠務戒……。
83 (一○) 以言勸曰:「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汝等勿各別住。」被諫告至
三次而不捨之僧殘……於怠務戒……。
……乃至……
緣乞酪而食之提舍尼……由四種等起而生起。
----一 制處章終----
-○(一) 緣身觸而受樂,有幾種罪耶?緣身觸而受樂,有五種罪:持染心之比
丘尼捉有染心男子之頸骨以下、膝以上而受樂者,波羅夷;比丘以身觸〔女人之〕
身,僧殘;以身觸身之所著物,偷蘭遮;以身所著物觸身之所著物,突吉羅;以指
胳肢,波逸提。緣身觸之受樂,有此五種罪。
(二) 緣覆藏罪,有幾種……墮四種罪:比丘尼知犯波羅夷法而覆藏者,波羅夷;
有疑念而覆藏者,偷蘭遮;覆藏比丘僧殘者,波逸提;覆藏行儀之失壞者,突吉羅。
緣覆藏罪,墮此四種罪。
(三) 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有幾種罪耶?墮五種罪:隨被擯比丘尼,被諫告至
三次而不捨者,依白,突吉羅;依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波羅夷;助破僧
比丘尼……至三次而不捨者,僧殘;惡見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波逸提。緣諫告
至三次而不捨者,墮此五種罪。
(四) 緣成第八事,有幾種……墮三種罪……〔參照二〕……墮此三種罪。
----波羅夷終----
(一) 緣比丘尼行訴訟,有三種……〔參照二〕……僧殘。
84 (二) 緣令賊女受具戒,有三種……。
(三) 緣獨行於村中,有三種……。
(四) 緣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師教而被舉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僧伽之容
許,不認僧眾之承諾而解,有三種……。
第二比丘尼分別 一○ 罪數章 一三三
<------------------------------------------------------------------------------->
律藏 附隨 一三四
(五) 緣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手,以己之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墮三
種罪:「噉食」而捉者,偷蘭遮;每咽食,僧殘;捉水、楊枝者,突吉羅。
(六) 緣以言勸曰:「尊姊!汝無染心故……噉食……」墮三種……。
(七) 緣瞋怒不喜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墮三種……。
(八) 緣於何等諍事而被斥責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墮三種……。
(九) 緣相親近之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墮三種……。
(一○) 勸以言曰:「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汝等勿各別住。」被諫告至
三次而不捨,墮三種……。
----十僧殘終----
……乃至……
(八) 緣乞酪而食,有幾種……墮兩種罪:「噉食」而捉者,突吉羅;每咽食,
提舍尼。緣乞酪而食,墮此兩種罪。
----二 罪數章終----
一一 緣以身觸受樂之罪,於四種失壞中,何……〔參照三〕……隨伴兩種失壞:
有戒壞、行壞。……乃至。緣乞酪而食之罪……行壞。
----三 失壞章終----
一二 緣以身觸受樂之罪,於七種罪聚中,攝幾種……攝五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
85 僧殘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突吉羅罪聚……乃至……緣乞酪而食之罪
……攝兩種罪聚:有提舍尼罪聚、突吉羅罪聚。
----四 攝在章終----
-三 緣以身觸受樂之罪,於六種犯罪等起中,由幾種……〔參照五〕。緣乞酪而食
之罪,於六種犯罪等起中……由意生起。
----五 等起章終----
一四 緣以身觸受樂之罪,於四種諍事中……〔參照六〕。
----六 諍事章終----
一五 緣以身觸受樂之罪,於七種滅〔法〕中……〔參照七〕。
----七 滅諍章終----
第二比丘尼分別 一五 滅諍章 一三五
<------------------------------------------------------------------------------->
律藏 附隨 一三六
-六 緣以身觸受樂,墮幾種罪耶?以身觸受樂,墮五種罪:有染心……〔參照-
○〕……以指胳肢,波逸提。以身觸受樂,墮此五種罪。彼罪於四種失壞中,為何
種……〔參照大分別.八〕…… 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彼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兩
種失壞:有戒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五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僧殘罪聚、
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突吉羅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參照大
分別.八〕……如草覆地。緣乞酪而食,墮幾種……墮兩種罪……如草覆地。
----八 集合章終----
比丘尼分別之十六大分解終
1 第五波羅夷,前四和比丘波羅夷戒相同,故從第五起。以下應知與比丘戒共通者皆省略。
2 四種波羅提木叉讀誦法,由比丘五種讀誦法中,除第四讀誦法者也;此比丘尼戒無二不定故
(參照大品第二布薩犍度之一五)。
3 怠務戒(dhuranikkhepa),應言前第二波羅夷,捨犯戒者,怠責務者故也。於此等起法為諫
告等起。
4 賊隊戒,見比丘戒波逸提六十六。
86 第三 等起攝頌
諸行無常、苦、無我、有為也,亦決定涅槃、施設、無我。佛月未現、佛日未
來時,尚且不知1具分彼〔無常等〕〔有為〕法之名目。行種種困苦,圓滿波羅
蜜,大雄者、眼者含梵天界,顯現於〔此世界〕。彼〔諸佛〕拔苦、與樂,宣說
正法。
一切眾生之慈愍者,一切有情之最尊者,獅子之鴦耆羅娑釋迦牟尼,宣說三藏,
有經、論及大功德之律。
律若存,正法亦應同運轉。
兩部毘崩伽犍度及彼戒本依有系德之附隨,結之〔如〕華鬘也。
彼附隨〔說三種2學處〕之等起法,決定〔不與他混合〕,與他混合〔等起〕及
〔制戒之〕因緣,於上經中所示-故好法之善比丘應學附隨。
於兩部毘崩伽制戒,於布薩誦出。
如法說等起法,應聽我說。
第三 等起攝頌 一三七
<------------------------------------------------------------------------------->
律藏 附隨 一三八
第一波羅夷和第二其以下:依媒介、諫告及長衣、〔羊〕毛、逐句法、實有、豫
約、賊〔隊〕、說〔法〕、賊女、不聽之十三,此依智者而思惟之十三等起法也。
於〔兩部分別〕一一等起,在此所示相同。
不淨〔波羅夷一〕、出精〔僧殘一〕、身觸〔 同二〕、不定之第一〔不定一〕、先
著〔波羅夷一六〕、斡旋〔同二九〕、秘密與比丘尼共〔同三○〕。
食事中〔同四三〕、秘密之二〔同四四、四五〕、指〔同五二〕、水中戲〔同五三〕 、
87 打〔同七四〕、舉手〔同七五〕、五十三之學法。
頸骨下〔尼.波羅夷一〕、村中〔尼.僧殘二〕、染心〔同五〕、拍〔尼.波逸提
三〕、樹膠〔同四〕、洗淨〔同五〕、安居竟〔同四○〕、教誡〔同五八〕、隨學和
尚〔同六九〕。
此七十六學處身意之行也,皆如第一波羅夷,為一種等起。
----第一波羅夷等起終----
不與〔波羅夷二〕、〔人〕體〔同三〕、上人〔同四〕、粗語〔僧殘三〕、為自己3
之淫欲〔同四〕、無根〔同八〕、異事中〔同九〕、不定之第二〔不定二〕。
奪〔衣〕〔捨墮二五〕、迴入〔同三○〕、妄語〔波逸提一〕、罵〔同二〕、離間〔同
三〕、粗罪〔同九〕、掘地〔同一○〕、草木〔同一一〕、異語〔同一二〕、譏嫌〔同
一三〕。
牽出〔同一七〕、故意〔同二○ 〕、利養〔同二四〕、足食〔同三六〕、來〔同四
二〕、輕侮〔同五四〕、恐怖〔同五五〕、隱匿〔同六○〕、殺命〔同六一〕。
故意蟲水〔同六二〕、羯磨〔同六三〕、未滿〔同六五〕、共住〔同六九〕、被擯
〔同七○〕、如法〔同七一〕、疑惑〔同七二〕、無知〔同七三〕、無根〔同七六〕。
疑惱〔同七七〕、如法〔同七九〕、與衣〔同八一〕、迴施個人〔同八二〕、於汝
能如何〔尼.僧殘六〕、非時〔尼.捨墮二〕、奪取〔同三〕、誤受〔尼.波逸一
八〕、地獄〔咒〕〔同一九〕。
眾僧〔同二六〕、分配〔同二七〕、寄望〔同二九〕、功德衣〔同三○〕、惱惑〔同
三三〕、住房〔同三五〕、罵〔同五二〕、瞋〔同五三〕、慳嫉〔同五五〕、姙婦〔同
六一〕、幼兒婦〔同六二〕、二年〔同六三〕、學法僧不許〔同六四〕、曾嫁女之
第三 等起攝頌 一三九
<------------------------------------------------------------------------------->
律藏 附隨 一四○
三〔同六五-六七〕、童女之三〔同七一-七三〕、未滿十二夏〔同七四〕、不乞
僧〔同七五〕、充分〔同七六〕、憂愁〔同七九〕、欲承諾〔同八一〕、年年〔同
八二〕、二人〔同八三〕,此七十學處4為三種等起。
如第二波羅夷,(一)由身、意而不由語。(二)由語、意而非身作。(三)
由三門生起。
----第二波羅夷等起終----
媒嫁〔僧殘五〕、房舍〔同六〕、精舍〔同七〕、洗濯〔捨墮四〕、取衣〔同五〕、
乞衣〔同六〕、過量〔同七〕、豫備〔同八〕、兩居士〔同九〕、使〔同一○〕。
絹〔同一一〕、純黑〔同一二〕、二分〔同一三〕、六年〔同一四〕、坐具〔同一
五〕、懈怠〔同一七〕、金銀〔同一八〕、二之種種〔同一九-二○〕。
減五綴〔同二二〕、雨季衣〔同二四〕、糸〔同二六〕、指圖〔同二七〕、戶〔波
逸一九〕、與〔同二五〕、縫衣〔同二六〕、餅〔同三四〕、資具〔同四七〕、火〔同
五六〕。
寶〔同八四〕、針〔同八六〕、臥牀〔同八七〕、綿〔同八八〕、尼師壇〔同八九〕、
覆瘡〔同九○〕、雨衣〔同九一〕、佛衣〔同九二〕、乞〔尼.捨墮四〕、購此〔同
五〕。
二之僧伽財〔同六-七〕、別眾之二〔同八-九〕、個人〔同一○〕、重衣〔同一
一〕、輕衣〔同一二〕、二之剩飯〔尼.波逸提八-九〕、沐浴衣〔同二二〕、沙
門衣〔同二八〕。
此五十法,凡依六種等起而生起:(一)由身而不由語、意。(二)由語而不由
88 身、意。(三)由身、語而不由意。(四)由身、意而不由語。(五)由語、意而
不由身。(六)由三門生起。此等如媒嫁戒,為六種等起法。
----媒嫁等起終----
破僧〔僧殘一○〕、隨順〔同一一〕、惡口〔同一二〕、污〔同一三〕、粗罪〔波
逸提六四〕、惡見〔同六八〕、不同意〔同八○〕、哄笑之二〔眾學一一-二〕、
聲之二〔同一三-一四〕、含飯語〔同四三〕座牀〔同六八〕、低座〔同六九〕、
立〔同七○〕、後〔同七一〕、惡道〔同七二〕、覆〔罪〕〔尼.波羅夷二〕、隨順
〔同三〕、捉〔同四〕、解罪〔尼.僧殘四〕、捨〔同七〕。
第三 等起攝頌 一四一
<------------------------------------------------------------------------------->
律藏 附隨 一四二
何等〔同八〕、親近之二〔同九-一○〕、打〔尼.波逸提二○〕、縫〔同二三〕、
病患〔同三四〕、相親近〔同三六〕、不滅〔同四五〕、僧園〔同五一〕、自恣〔同
五七〕。
半月〔同五九〕、弟子之二〔同六八及七○〕、衣〔同七七〕、隨學〔同七八〕。
此三十七法皆由身、語、意〔生起〕,皆如諫告戒,為一種等起。
----諫告等起終----
捨迦絺那衣之三〔捨墮一-三〕、第一鉢、藥〔同二一及二三〕、特施〔同二八〕、
有難〔同二九〕、退出之二〔波逸提一四-一五〕。
住處〔同二三〕、數數〔同三三〕、不殘食〔同三八〕、請待〔同四六〕、淨施〔同
五九〕、王之〔同八三〕、非時〔同八五〕、指圖〔提舍尼二〕、阿蘭若〔同四〕。
訴訟〔尼.僧殘一〕、蓄積〔尼.捨墮一〕、食前〔尼.波逸提一五〕、食後〔同
一六〕、非時〔同一七〕、五日〔同二四〕、他衣〔同二五〕、住處之二〔同四七
-四八〕。
下部〔同六○〕、座〔同九四〕。此二十九〔法〕乃(一)由身、語〔生起〕而
不由意。(二)〔又〕由三門生起,皆等於迦絺那衣戒,為兩種等起法。
----迦絺那衣等起終----
羊毛〔捨墮一六〕、二臥宿〔波逸提五-六〕、脫腳牀〔同一八〕、施食〔同三一〕、
別眾〔同三二〕、非時食〔同三七〕、貯藏〔同三八〕、楊枝〔同四○〕、裸體者
〔同四一〕。
出征軍〔同四八〕、軍陣〔同四九〕、模擬戰〔同五○〕、酒〔同五一〕、沐浴〔同
五七〕、壞色〔同五八〕、二之提舍尼〔提舍尼一及三〕、蒜〔尼· 波逸提一〕、
供給〔同六〕、舞踊〔同一○〕。
沐浴〔同二一〕、敷物〔同三一〕、臥〔同三二〕、國內〔同三七〕、國外〔同三
八〕、雨期中〔同三九〕、畫堂〔同四一〕、高牀〔同四二〕、紡絲〔同四三〕。
作事〔同四四〕、自手〔同四六〕、無比丘住處〔同五六〕、蓋〔同八四〕、車〔同
八五〕、腰布〔同八六〕、飾身具〔同八七〕、香〔同八八〕、香油〔同八九〕。
比丘尼〔同九○〕、式叉摩那〔同九一〕、沙彌尼〔同九二〕、白衣女〔同九三〕、
不著僧祇支衣〔同九四〕。
第三 等起攝頌 一四三
<------------------------------------------------------------------------------->
律藏 附隨 一四四
此四十四罪:(一)由身而不由語、意。(二)由身、意而不由語。皆同羊毛戒,
為兩種等起法。
----羊毛等起終----
89 句〔波逸提四〕、除外〔同七〕、不選任〔同二一〕、日沒〔同二二〕、畜生咒之
二〔尼.波逸提四九-五○〕、不得許可而問〔同九五〕。
此七學處:(一)由語〔 生起〕 而不由身、意。(二)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生
起。皆如句法戒,為兩種等起法。
----句法等起終----
道〔波逸提二七〕、船〔同二八〕、美味〔同三九〕、與女人〔同六七〕、剃〔尼.
波逸提二〕、穀〔同七〕、請〔同五四〕、八提舍尼。
此十五學處:(一)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二)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
生起。(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生起。(四)由身、語、意〔生起〕。〔此等〕
等於道戒,依佛智所制之四種等起也。
----道戒等起終----
賊隊〔波逸提六六〕、屏聽〔同七八〕、乞羹〔眾學三七〕、夜〔尼.波提一一〕、
屏〔同一二〕、露〔同一三〕、第七小路〔同一四〕。
此等:(一)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生起。(二)由三門生起。此等同日種佛說
之賊隊等起,兩種等起法也。
----賊隊等起終----
世尊對持蓋者〔眾學法五七〕、持杖者如是〔同五八〕、持刀者〔同五九〕、持武
器者〔同六○〕皆不說正法。
草履〔同六一〕、革履〔同六二〕、車乘〔同六三〕、臥牀〔同六四〕、亂姿〔同
六五〕、裹頭〔同六六〕、及覆面〔同六七〕、十一法無缺。
此等:(一)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生起。如於說法戒,皆為一種等起。
----說法等起終----
實有〔波逸提八〕:(一)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二)由語生起而不由身。
(三)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生起。說實有〔上人法〕,實依三處而生起。
----實說等起終----
第三 等起攝頌 一四五
<------------------------------------------------------------------------------->
律藏 附隨 一四六
賊女〔尼.僧殘二〕:(一)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二)由三門生起。此處
賊女戒,依法王所說自爾之兩種等起法也。
----度賊女等起終----
不聽〔尼.波逸提八○〕 :(一)由語生起而不由身、意。(二)由身、語生起
90 而不由意生起。(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四)由三門生起。〔此〕自爾之
四種等起法也。
----不聽等起終----
實善說十三等起之要略。〔此〕無癡之因,依處、導法(律藏)之隨順也,智者
憶持此而於等起法無惑。
----等起主頭要略終----
1 底本nayati於暹羅本為nqyati。
2 若依佛音註釋(Samantapasadika,如下所見之實說戒、賊女戒、不聽戒之三戒等起。三戒
獨特而不與其他戒混合,今「等起法決定矣」,「決定等起之」意,謂此三戒之等起,次之
「混合等起」者,謂於其他戒之等起。此等共通於甚多戒之等起法。以下註云,是佛音之註。
3 底本atthakaminam,應如暹羅本attakaminam,此誤植也。
4 七十學處,上舉者有七十一,除最初第二波羅夷,此以下為教。
第三 等起攝頌 一四七
<------------------------------------------------------------------------------->
律藏 附隨 一四八
91 第四〔一〕無間省略
一(一) 有幾種罪?有幾種罪聚、幾種修習事、幾種不恭敬、幾種恭敬、幾種修
習事、幾種失壞、幾種犯罪等起、幾種口論根、幾種非難根、幾種和敬法、幾種破
僧事、幾種論諍、幾種滅〔法〕耶?
有五種罪,有五種罪聚、五種修習事、七種罪、七種罪聚、七種修習事、六種
不恭敬、六種恭敬、六種修習事、四種失壞、六種犯罪等起、六種口論根、六種非
難根、六種和敬法、十八種破僧事、四種諍事、七種滅〔法〕。
(二) 此中何等為五種罪?波羅夷罪,僧殘罪,波逸提罪,提舍尼罪,惡作罪。
此五種罪也。
(三) 此中何等為五種罪聚?波羅夷罪聚……突吉羅罪聚。此五種罪聚也。
(四) 此中何等為五種修習事?離五種罪聚,遠離,捨離,迴避,不行,不為,
不墮,制,不犯,拆〔趣罪〕橋樑。此為五種修習。
(五) 此中何等為七種罪?波羅夷罪,僧殘罪,偷蘭遮罪,波逸提罪,提舍尼罪,
惡作罪,惡說罪。此七種罪也。
(六) 此中何等為七種罪聚?波羅夷罪聚……惡說罪聚。此七種罪聚也。
(七) 此中何等為七種修習事?離七種罪聚……拆〔趣罪〕橋樑。此七種修習事
也。
92 (八) 此中何等為六種不敬?不敬佛,不敬法,不敬僧,不敬戒,不敬不放逸,
不敬和順。此六種不敬也。
(九) 此中何等為六種敬?敬佛……敬和順。此六種敬也。
(一) 此中何等為六種修習事?離六不恭……拆〔趣罪〕橋樑。此六種修習事
也。
(一一) 此中何等為四種失壞?戒壞,行壞,見壞,命壞。此四種失壞也。
(一二) 此中何等為六種犯罪等起?(一)有罪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二)有
罪由語生起而不由身、意。(三)有罪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四)有罪由身、意
生起而不由語。(五)有罪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六)有罪由身、語、意生起。
此六種犯罪等起也。
第四〔一〕 無間省略 一 問數章 一四九
<------------------------------------------------------------------------------->
律藏 附隨 一五○
(一三) 此中何等為六種口論〔諍事〕之根?於此,有比丘,有瞋恨心,有瞋恨
心之彼比丘對〔大〕師不恭敬隨順意而住……〔同小品四.一四(三)直至終,於此
「諸比丘!」之語常被省略〕……如是,此不善口論之根,未來更不生起。此六種
口論根也。
(一四) 此中何等為六種非難〔諍事〕之根?於此,有比丘,有瞋恨……〔同前
節,將「口論」改為「非難」。〕……。此六種非難根也。
(一五) 此中何等為六種可念法1?(一)於此,有比丘,於同修梵行者中,或
顯或隱,起慈身業。是亦可念法,能齎愛,齎尊重,能攝受,無諍,和合,導於一
趣者也。(二)復次,有比丘,於同修梵行者中……慈語行。(三)復次……慈意行
導……也。(四)復次,有比丘,凡如法所得,法利得,乃至下鉢中所受之所得,無
不與具戒同修梵行者共相受用。是亦可念法,……導……也。(五)復次,有比丘,
彼一切無缺、無隙、無雜、無穢、自在、智者所讚、無執、能發三摩地之戒,於如
是諸戒,與同修梵行者或顯或隱等戒性而住。是亦可念法……導……也。(六)復次,
93 有比丘,彼聖而令出離、起彼者而正見到苦之盡,於如是見,與同修梵行者或顯或
隱等見性而住。是亦可念法,……導……也。此六種可念法也。
(一六) 此中何等為十八種破僧事?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同大品十.
五(四)〕……非粗罪說為粗罪。此十八破僧事也。
(一七) 此中何等為四種諍事?口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此
四種諍事也。
(一八) 此中何等為七種滅諍?現前毘尼,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多人
語,覓罪相,如草覆地。此七種滅也。
----一 問數章終----
攝頌
罪過與罪聚 修習再七重
修習並不敬 恭敬以及根
再修習失壞 等起及口論
非難與和敬 乃至破諍事
說七種滅,此十七句也。
第四〔一〕 無間省略 一 問數章 一五一
<------------------------------------------------------------------------------->
律藏 附隨 一五二
二(一) 依第一犯罪等起〔法〕,犯波羅夷實非僅言。犯僧殘「有」言。犯偷蘭遮
「有」言。犯提舍尼……惡作「有」言。犯惡說非僅言。
(二) 依第二犯罪等起……〔同(一)〕……犯波逸提「有」言。犯提舍尼實非僅
言。犯惡作「有」言。犯惡說實非僅言。
(三) 依第三犯罪等起……〔同(一)〕。
94 (四) 依第四犯罪等起,犯波羅夷「有」言。犯僧殘……〔同(一)〕。
(五) 依第五犯罪等起……〔同(四)〕……犯提舍尼實非僅言。犯惡作「有」言。
犯惡說「有」言。
(六) 依第六犯罪等起……〔同(四)〕。
----二 六種犯罪等起章終----
三(一) 依第一犯罪等起,犯幾種罪耶?依第一犯罪等起,犯五種罪過。比丘諍
想而自乞造房舍,不指示作處,過量,有難處,無行處,前行者,突吉羅;〔最後〕
一泥團未塗者,偷蘭遮;其泥團塗時,僧殘;比丘淨想而取非時食者,波逸提;比
丘淨想而入市井,從非親里比丘尼之手,以自手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提舍尼。依
第一犯罪等起,犯此五種罪。
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於七種罪聚中,攝幾種罪聚耶?於六
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於四種諍事中,為何諍事耶?於七種滅法中,
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有戒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
攝五種罪眾:有僧殘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提舍尼罪聚、惡作罪聚。於
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於四種諍事中,為
罪過諍事。於七種滅法中,依三種滅法而滅之:有依現前毘尼與自言治、依前毘尼
與如草覆地。
95 (二) 依第二犯罪等起,犯幾種罪耶?依第二犯罪等起,犯四種罪。比丘淨想而
命:「汝等造我房舍。」造彼房舍,而不指示作處,過量,有難處,無行處,前行
者,惡作;一泥團未塗者,偷蘭遮;其泥團塗時,僧殘;比丘淨想,令未受具戒者
逐句誦法,波逸提。依第二犯罪等起,犯此四種罪。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
〔參照(一)〕……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
戒壞、行壞。於七種罪眾中,攝四種罪聚:有僧殘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
第四〔一〕 無間省略 三 六種犯罪等起罪數章 一五三
<------------------------------------------------------------------------------->
律藏 附隨 一五四
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語生起而不由身、意。於四
種諍事中,為罪過諍事。於七種滅法中,依三種滅法而滅之……〔參照(一)〕……
有依……如草覆地。
(三) 依第三犯罪等起,……幾種……犯五種罪。比丘淨想,而指定造房舍,不
指定作處,過量,有難處,無行處,前行者,突吉羅;一泥團未塗者,偷蘭遮;其
泥團塗時,僧殘;比丘淨想,而為己乞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比丘淨想,而不
拒比丘尼之指圖而食者,提舍尼。依第三犯罪等起,犯此五種罪。彼罪於四種失壞
中……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彼罪於四種失壞中,……兩種失壞……於七種罪聚中,
攝五種罪聚:有僧殘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提舍尼罪聚、惡作罪聚。於
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於四種諍事中……
有依……如草覆地。
(四) 依第四犯罪等起,……幾種……犯六種罪。比丘行不淨法者,波羅夷;比
96 丘不淨想,而自乞造房舍,不指示作處,過量,有難處,無行處,前行者,惡作;
一泥團未塗時,偷蘭遮;其泥團塗時,僧殘;比丘不淨想,而取非時食者,波逸提;
比丘不淨想,而入市井,從非親里比丘尼之手,以己之手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提
舍尼。依第四犯罪等起,犯此六種罪。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滅之耶?
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兩種失壞……於七種罪聚中,攝六種罪聚:有波羅夷罪
聚、僧殘罪聚、偷蘭遮罪眾、波逸提罪聚、提舍尼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
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於四種諍事中……有依……如
草覆地。
(五) 依第五犯罪等起,……幾種……犯六種罪過。比丘持不善望,貪欲性,主
張空無之上人法者,波羅夷;比丘不淨想而命:「汝等造我房舍。」彼造房舍,不
指示作處,過量,有難處,無行處,前行者,突吉羅;一泥團未塗時,偷蘭遮;其
泥團塗時,僧殘;比丘不淨想,令未受具戒者逐句誦法者,波逸提;無惡口、輕蔑
之意,無令困惑之意,為戲而以卑語言卑賤者,惡說。依第五犯罪等起,犯此六種
罪。彼諸罪……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兩種失壞……於七種罪懸中,
攝六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僧殘罪聚、波逸提罪聚、偷蘭遮罪聚、惡作罪聚、惡
說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於四種
第四〔一〕 無間省略 三 六種犯罪等起罪數章 一五五
<------------------------------------------------------------------------------->
律藏 附隨 一五六
諍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六) 依第六犯罪等起,……幾種……犯六種罪過。比丘指定而盜去物者,波羅
97 夷;比丘不淨想,而指定造房舍,不指示作處,過量,有難處,無行處,前行者,
惡作;一泥團未塗時,偷蘭遮;其泥團塗時,僧殘;比丘不淨想,而為己乞美味之
食而食者,波逸提;比丘不淨想,而不拒比丘尼之指圖而食者,提舍尼。依第六犯
罪等起,犯此六種罪。彼諸罪……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兩種失壞……
於七種罪聚中,……六種罪聚……〔參照(四)〕……有……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
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於四種諍事中……有依……如草
覆地。
----三 六種犯罪等起罪數章終----
四 身業等起法,依見無限者、救世者、見遠離者之所說,由此生起之罪,有幾種?
我問此,請說示,毘崩伽師!
身業等起法,依見無限者、救世者、見遠離者之所說,由此生起之罪過五種也,
我為汝說斯,毘崩伽師!
語業等起法,……見無限者……請說示,毘崩伽師!
語業等起法,……見無限者……生起之罪過三種也,我為汝說斯,毘崩伽師!
身語業等起法,……見無限者……生起之罪過五種也……。
身意業等起法……六種也……。
語意業等起法……六種也……。
98 身語意業等起法,依見無限者、救世者、見遠離者之所說,由此生起幾種罪?
我問此,請說示,毘崩伽師!
身語意業等起法,依見無限者、救世者、見遠離者之所說,由此生起之罪過六
種也,我為汝說斯,毘崩伽師!
----四 犯罪等起論終----
五(一) 緣戒壞,犯幾種罪耶?依戒壞,犯四種罪。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波
羅夷法而覆藏者,波羅夷;有疑念而覆藏者,偷蘭遮;比丘犯僧殘而覆藏者,波逸
提;覆藏自己之粗罪者,惡作。依戒壞,犯此四種罪。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
幾種……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於七種罪
第四〔一〕 無間省略 五 失壞緣章 一五七
<------------------------------------------------------------------------------->
律藏 附隨 一五八
聚中,攝四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
犯罪等起法中,依一種等起法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也。於四種諍事中……有
依……如草覆地。
(二) 緣行壞,……幾種……犯一種罪。覆藏行壞者,惡作。緣行壞,犯此一種
罪。彼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乃至……於七種滅法中,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
彼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一種失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一種罪聚:惡作罪聚。
於六種犯罪等起法中,依一種等起法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於四種諍事中,
為罪過諍事。於七種滅法中,依三種滅法而滅之……有依……如草覆地。
(三) 緣見壞,……幾種……犯兩種罪。為惡見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依白,
惡作;羯磨語竟,波逸提。緣見壞,犯此兩種罪。彼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
滅之耶?彼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一種失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兩種罪聚:
99 有波逸提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法中,依一種等起法而生起:由身、語、
意生起。
(四) 緣命壞,……幾種……犯六種罪。依活命因、活命計,持不善望,貪欲性,
主張空無之上人法者,波羅夷;依活命因、活命計,而行媒介者,僧殘;依活命因、
活命計,言:「住汝精舍之比丘,是阿羅漢。」對方知解者,偷蘭遮;依活命因、
活命計,比丘為己乞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依活命因、活命計,比丘尼為己乞
美味之食而食者,提舍尼;依活命因、活命計,無病,為己乞羹或飯而食者,惡作。
緣命壞,犯此六種罪。
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
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六種……〔參照(三)、(四)〕……有……惡作罪聚。
於六種犯罪等起法中,依六種等起法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有由語生
起而不由身、意,有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
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於四種諍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五 失壞緣章終----
六(一) 緣口論諍事,犯幾種罪過耶?依口論諍事,犯兩種罪。罵冒受具戒者,
波逸提;罵詈未受具戒者,突吉羅。依口論諍事,犯此兩種罪過。彼諸罪於四種失
壞中,……幾種……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一種失壞:行壞。於七種
第四〔一〕 無間省略 六 諍事緣章 一五九
<------------------------------------------------------------------------------->
律藏 附隨 一六○
罪奈中,攝兩種罪聚:有波逸提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法中,依三種等
起法而生起: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
100 意生起。於四種諍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二) 緣非難諍事,犯幾種……犯三種罪過。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比丘者,僧殘;
以無根僧殘誹謗〔比丘〕者,波逸提;以無根行壞誹〔比丘〕者,突吉羅。緣非
難諍事,犯此三種罪過。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滅之耶?彼諸罪於四
種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攝三種罪眾:有僧殘罪
聚、波逸提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法中,依三種等起法生起:有由身、
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於四種諍事中
……有依……如草覆地。
(三) 緣罪過諍事,……幾種……犯四種罪過。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波羅夷
法而覆藏者,波羅夷;有疑念而覆藏者,偷蘭遮;比丘僧殘而覆藏者,波逸提;行
壞而覆藏者,突吉羅。依罪過諍事,犯此四種罪。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
……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兩種失壞:有戒壞、行壞。於七種罪聚中,
攝四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偷蘭遮罪聚、波逸提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
起法中,依一種等起法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也。於四種諍事……有依……
如草覆地。
(四) 緣義務諍事,……幾種……犯五種罪。隨被擯比丘尼,被諫告至三次而不
捨者,依白,惡作;二羯磨語,偷蘭遮;羯磨語竟,波羅夷。助破僧比丘,被諫告
至三次而不捨者,僧殘;因惡見,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波逸提。緣義務諍事,
101 犯此五種罪過。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幾種……滅之耶?彼諸罪於四種失壞中,
……兩種……於七種罪聚中,攝五種罪聚:有波羅夷罪聚、僧殘罪聚、偷蘭遮罪聚、
波逸提罪聚、惡作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法中,依一種等起法而生起:由身、語、
意生起也。於四種諍事中……有依……如草覆地。
(五) 七種罪過,除七種罪聚外,其餘罪過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於
七種罪聚中,攝幾種罪聚耶?於四種諍事中,為何等諍事耶?於七種滅法中,依幾
種滅法而滅之耶?七種罪過,除七種罪聚外,其餘罪過於四種失壞中,不隨伴任何
失壞;於七種罪聚中,不攝任何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法中,不依任何等起法而生
第四〔一〕 無間省略 六 諍事緣章 一六一
<------------------------------------------------------------------------------->
律藏 附隨 一六二
起;於四種諍事中,非任何諍事;於七種滅法中,不依任何滅法而滅。何以故?七
種罪過,除七種罪聚外,無他罪過之故。
----六 諍事緣章終----
----無間省略終----
攝頌
問數等起同罪數
等起失壞同諍事
〔二〕 滅諍分解
七(一) 何等為口論諍事之前行?為幾種處、幾種事、何地、幾種因、幾種根?
依幾種行相而口論耶?口論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
何等為非難諍事之前行……〔「口論」改為「非難」〕?
何等為罪過諍事之前行……〔「罪」改為「犯」〕?
何等為義務諍事之前行……〔「義務」改為「生」〕?
102 (二) 何等為口論諍事之前行?貪是前行,瞋是前行,癡是前行,不貪是前行,
不瞋……不癡是前行。為幾種處?十八破僧事2處也。為幾種事?十八破僧事為事。
為何地?十八破僧事地也。為幾種因?有九因:三種3善因,三種惡因,三種無記
因。為幾種根?十二根4也。依幾種行相而口論耶?依兩種行相而口論:如法見或
非法見。口論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口論諍事,依兩種滅法而滅之:依現前
毘尼及多人語也。
(三) 何等為非難諍事之前行?貪……不癡是前行。為幾種處?四種失壞處也。
為幾種事?四種失壞事也。為何地?四種失壞地也。為幾種因?有九因:三種善因,
三種惡因,三種無記因。為幾種根?十四根5也。依幾種行相而非難耶?依兩種行
相而非難:由事起或罪……由四起。非難諍事依滅法而滅之:依現前毘尼及憶念毘
尼相等之不癡毘尼及覓罪。
(四) 何等為罪過諍事……不癡是前行。為幾種處?七種罪聚處也。為幾種事?
七種罪聚事也。為何地?七種罪聚地也。為幾種因?有九因……三種無記因。為幾
種根?六種犯罪等起法根也。依幾種行相……依六種行相而犯罪:依無恥,依無知,
第四〔二〕 滅諍分解 七 方便章 一六三
<------------------------------------------------------------------------------->
律藏 附隨 一六四
依惡作性,依不淨為淨想,由淨為不淨想,依失念。罪過諍事……幾種之……依三
種滅法而滅之:依現前毘尼、自言治、如草覆地。
(五) 何等為義務諍事之……不癡是前行。為幾種處?四種羯磨處也。為幾種事?
四種羯磨事也。為何地?四種羯磨地也。為幾種因?有九因……三種無記因。為幾
種根?有一種根:僧伽也。依幾種行相而生義務耶?依兩種行相而生義務:依白或
求聽。義務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義務諍事依一種滅法而滅之:現前毘尼。
(六) 有幾種滅法耶?有七種滅法:現前毘尼,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
多人語,覓罪相,如草覆地;此七種滅法也。依事而言者,此七種滅法乃為十種滅
法,十種滅法有七種滅法之事耶?應言:「有。」如何有?於口論諍事有兩種滅法,
於非難諍事有四種滅法,於罪過諍事有三種滅法,於義務諍事有一種滅法。依如是
事而言者,此七種滅法為十種滅法,而十種滅法為七種滅法。
----七 方便章終----
八 幾種滅法結合於口論諍事、幾種滅法不結合於口論諍事耶?幾種滅法……於非
難諍事……於罪過諍事……於義務諍事、幾種滅法不結合於義務諍事耶?
兩種滅法結合於口論諍事:現前毘尼,多人語。五種滅法不結台於非難諍事:
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
四種滅法結合於非難諍事:現前毘尼,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覓罪相。三種滅
法不結合於非難諍事:多人語,自言治,如草覆地。
三種滅法結合於罪過諍事:現前毘尼,自言治,如草覆地。四種滅法不結合於
罪過諍事:多人語,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覓罪相。
一種滅法結合於義務諍事:現前毘尼。六種滅法不結合於義務諍事:多人語,
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
----八 結合章終----
九 幾種滅法為口論諍事之同分?幾種滅法為口論諍事之異分?幾種滅法為非難諍
事之……罪過諍事之……義務諍事之同分?幾種滅法為義務諍事之異分?
104 兩種滅法為口論諍事之同分……〔同八。「結合」、「不結合」改為「同分」、「異
分」〕。
----九 同分章終----
第四〔一〕 無間省略 九 同分章 一六五
<------------------------------------------------------------------------------->
律藏 附隨 一六六
-○ 滅法結合於滅法耶?滅法不結合於滅法耶?滅法有結合於滅法者,滅法有不
結合於滅法者。滅法如何有結合於滅法者耶?
多人語結合於現前毘尼,不結合於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如
草覆地。
憶念毘尼結合於現前毘尼,不結合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
多人語。
不癡毘尼結合於現前毘尼,不結合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多人語、憶
念毘尼。
自言治結合於現前毘尼,不結合於覓罪相、如草覆地、多人語、憶念毘尼、不
癡毘尼。
覓罪相結合於現前毘尼,不結合於如草覆地、多人語、憶念毘尼、不癡毘尼、
自言治。
如草覆地結合於現前毘尼,不結合於多人語、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
覓罪相。
如是有滅法結合於滅法,如是有滅法不結合於滅法。
----十 滅法結合章終----
一一 滅法為滅法之同分耶?滅法為滅法之異分耶?滅法……〔同-○,結合」、
「不結合」改為「同分」、「異分」〕。
----十一 滅法同分章終----
一二 滅法是現前毘尼,現前毘尼是滅法。滅法是多人語,多人語是滅法。憶念毘
105 尼是……不癡毘尼是……自言治是……覓罪相是……如草覆地,如草覆地是滅法。
多人語,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此等滅法是滅法
而非現前毘尼,現前毘尼是滅法,而又是現前毘尼也。
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現前毘尼,此等滅法是滅
法而非多人語,多人語是滅法,而又是多人語也。
……
現前毘尼,多人語,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此等滅法是滅法
而非如草覆地,如草覆地是滅法,而又是如草覆地也。
第四〔一〕 無間省略 一二 滅法是現前毘尼章 一六七
<------------------------------------------------------------------------------->
律藏 附隨 一六八
----十二 滅法現前昆尼章終----
一三 毘尼是現前毘尼,現前毘尼是毘尼……毘尼是如草覆地,如草覆地是毘尼也。
毘尼有現前毘尼,有非現前毘尼;現前毘尼是毘尼,而又是現前毘尼也。
毘尼有多人語……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有如草覆
地,有非如草覆地;如草覆地是毘尼,而又是如草覆地也。
----十三 昆尼章終----
-四 現前毘尼是善耶?是惡耶?是無記耶?多人語是善耶?是惡耶?是無記耶?
……如草覆地是善耶?是惡耶?是無記耶?
現前毘尼有善、有無記,現前毘尼無惡。多人語有善、有惡、有無記。憶念毘
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有善、有惡、有無記。
口論諍事是善耶?是惡耶?是無記耶?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是
善耶?是惡耶?是無記耶?
106 口論諍事有善、有惡、有無記。非難諍事……有無記。罪過諍事有惡、有無記,
罪過諍事無善。義務諍事有善、有惡、有無記。
----十四 善〔惡〕章終----
-五(一) 用多人語之處,用現前毘尼;用現前毘尼之處,用多人語。其處不得用不
用憶念毘尼,其處不得用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如草覆地。
用憶念毘尼之處,用現前毘尼;用現前毘尼之處,用憶念毘尼。其處不得用不
癡毘尼……〔可參考-○〕。
……
用如草覆地之處,用現前毘尼;用現前毘尼之處,用如草覆地。其處不可用多
人語,其處不可用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治……覓罪相。
(二) 多人語之處是現前毘尼之處,現前毘尼之處是多人語之處。其處非憶念毘
尼之處,其處……〔參照(一),於此省略「用」字〕。
憶念毘尼之處是現前毘尼之處,現前毘尼之處是憶念毘尼之處。其處……以現
前毘尼為根……乃至……。
如草覆地之處是現前毘尼之處,現前毘尼之處是如草覆地之處。其處非多人語
之處……其處非覓罪相之處。
第四〔二〕 滅諍分解 一五 處章 一六九
<------------------------------------------------------------------------------->
律藏 附隨 一七○
論法省略
----十五 處章終----
-六 依現前毘尼與多人語而滅諍事時,用多人語之處得用現前毘尼,用現前毘尼
之處得用多人語。其處不得用憶念毘尼,其處……不癡毘尼……不得用如草覆地。
107 依現前毘尼與憶念毘尼而滅諍事時,……憶念毘尼……。
……
依現前毘尼與如草覆地而滅諍事時,用如草覆地之處得用現前毘尼,用現前毘
尼之處得用如草覆地。其處不得用多人語,其處不得用憶念毘尼……其處不得用覓
罪相。
----十六 時章終----
-七 言諍事或言滅法,此等法為親近者耶?不親近者耶?又此等法之相違得分離
而示耶?言諍事,言滅法,此等法不親近者,而非得親近。又此等法若言……得……
而示……彼應言:「實非如是。」言諍事,言滅法,此等法是親近者而非不親近者,
此等法之相違不得分離而示。何以故?世尊豈非說:「諸比丘!此四種諍事,七種
之滅法。諍事依滅法而滅,滅法依諍事而滅。如是,此等法是親近者而非不親近。
又此等法之相違不得…… 示」。
----十七 親近章終----
-八 口論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耶?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依幾
種滅法而滅耶?
口論諍事依兩種滅法而滅,依現前毘尼與多人語也。非難諍事依四種滅法而滅,
依現前毘尼、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覓罪相也。罪過諍事依三種滅法而滅,依現前
毘尼、自言治、如草覆地也。義務諍事依一種滅法而滅,現前毘尼也。
口論諍事與非難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耶?口論諍事與非難諍事〔……〕五種之
〔……〕現前毘尼、多人語、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覓罪相也。
口論諍事與罪過諍事……幾種……四種……依現前毘尼、多人語、自言治、如
草覆地也。
108 口論諍事與義務諍事幾種……兩種……依現前毘尼、多人語也。
非難諍事與罪過諍事……幾種……六種……依現前、憶念、不癡、自言、覓罪、
第四〔二〕 滅諍分解 一八 滅法章 一七一
<------------------------------------------------------------------------------->
律藏 附隨 一七二
草覆也。
非難諍事與義務諍事……幾種……四種……依現前、憶念、不癡、覓罪也。
罪過諍事與義務諍事……幾種……三種……依現前、自言、草覆也。
口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幾種……七種……依現前、多人、憶念、
不癡、自言、覓罪、草覆也。
口論諍事、非難諍事、義務諍事……幾種……五種……依現前、多人、憶念、
不癡、覓罪也。
口論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幾種……六種……依現前、憶念、不癡、
自言、覓罪、草覆也。
口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幾種……七種……依現前毘尼、
多人、憶念、不癡、自言、覓罪、如草覆地也。
----十八 滅法章終----
-九 口論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耶?依幾種滅法而不滅耶?非難諍事……罪過諍事
……義務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耶?依幾種滅法而不滅耶?
口論諍事依兩種滅法而滅,依現前毘尼、多人語也;依五種滅法而不滅,依憶
念毘尼、不癡毘尼、自言、覓罪相、如草覆地也。
非難諍事……四種……而滅,依現前、憶念、不癡、覓罪;……三種……不滅,
依多人、自言、草覆也。
罪過諍事……三種……而滅,依現前、自言、草覆也……四種……不滅,依
多人、憶念、不癡、覓罪也。
109 義務諍事……一種……而滅,依現前毘尼也;……六種……不滅,依多人、憶
念、不癡、自言、覓罪、草覆也。
口論諍事與非難諍事依幾種滅法而滅耶?依幾種滅法而不滅耶?口論諍事與非
難諍事……五種……滅,依現前毘尼、多人、憶念、不癡、覓罪也;……兩種……
不滅,依自言、草覆也。
口論諍事與罪過諍事……幾種……四種……滅,依現前、多人、自言、草覆也;
……三種……不滅,依憶念、不癡、覓罪也。
口論諍事與義務諍事……幾種……兩種……滅,依現前、多人也;依五種……
第四〔二〕 滅諍分解 一九 滅不滅章 一七三
<------------------------------------------------------------------------------->
律藏 附隨 一七四
不滅,依憶念、不癡、自言、覓罪、草覆也。
非難諍事與罪過諍事……幾種……六種……滅,依憶念、不癡、自言、覓罪、
草覆也……一種……不滅,依多人語也。
非難諍事與義務諍事……幾種……四種……滅,依現前、憶念、不癡、覓罪也;
……三種……不滅,依多人、自言、草覆也。
罪過諍事與義務諍事……幾種……三種……滅,依現前、自言治、草覆也;四
種……不滅,依多人、憶念、不癡、覓罪也。
口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幾種……七種……滅,依現前、多人、憶
念、不癡、自言、覓罪、草覆也。
口論諍事、非難諍事、義務諍事……幾種……五種……滅,依現前、多人、憶
念、不癡、覓罪也;……兩種……不滅,依自言、草覆也。
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幾種……六種……滅,依現前、憶念、不
癡、自言、覓罪、草覆也;……一種……不滅,依多人語也。
口論諍事、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幾種……七種……滅,依現前、
憶念、不癡、自言、覓罪、草覆也。
----十九 滅不滅章終----
二○ 滅法依滅法而滅之耶?滅法依諍事而滅之耶?諍事依滅法而滅之耶?諍事依
諍事而滅之耶?
110 滅法有依滅法而滅之,滅法有依滅法而不滅;滅法有依諍事而滅之,滅法有依
諍事而不滅。諍事有依滅法而滅之,諍事有依滅法而不滅;諍事有依諍事而滅之,
諍事有依諍事而不滅。
云何之滅法有依滅法而滅耶?云何之滅法有依滅法而不滅耶?多人語乃依現前
毘尼而滅,依憶念毘尼而不滅,依不癡毘尼而不滅,依自言治……覓罪相……如草
覆地而不滅。憶念毘尼乃依現前毘尼而滅之,……不癡毘尼……〔參考第四.-○〕
……如草覆地乃依現前毘尼而滅之,依多人語而不滅,依憶念毘尼……依不癡毘尼
……依自言治……依覓罪相而不滅。如是有滅法依滅法而滅,如是有滅法依滅法而
不滅。
云何之滅法有依諍事而滅耶?云何之滅法有依諍事而不滅耶?現前毘尼乃依口
第四〔二〕 滅諍分解 二○ 滅諍章 一七五
<------------------------------------------------------------------------------->
律藏 附隨 一七六
論諍事而滅之,依非難諍事而不滅,依罪過諍事而不滅,依義務諍事而滅。多人語
乃依口論諍事而滅之,依非難而不滅,依罪過而不滅,依義務而不滅。憶念毘尼依
口論諍事而不滅,依非難而不滅,依罪過而不滅,依義務而不滅。不癡昆尼依口論
諍事而不滅,依非難而不滅,依罪過而不滅,依義務而不滅。自言治依口論諍事而
不滅,依非難而不滅,乃依罪過而滅,依義務而不滅。覓罪相依口論諍事而不滅,
依非難而不滅,依罪過而不滅,依義務而不滅。如草覆地依口論諍事而不滅,依非
難而不滅,依罪過而不滅,依義務而不滅。如是有滅法依諍事而滅之,如是有滅法
依諍事而不滅。
云何之諍事依滅法而滅?云何之諍事依滅法而不滅?口論諍事乃依現前毘尼、
111 多人語而滅之,依憶念毘尼、不癡、自言、覓罪、草覆而不滅。非難諍事乃依現前、
憶念、不癡、覓罪而滅之,依多人、自言、草覆而不滅。罪過諍事乃依現前、自言、
草覆而滅之,依多人、憶念、不癡、覓罪而不滅。義務諍事乃依現前而滅之,依多
人、憶念、不癡、自言、覓罪、草覆而不滅。如是有諍事依滅法而滅之,如是有諍
事依滅法而不滅。
云何之諍事有依諍事而滅耶?云何之諍事有依諍事而不滅耶?口論諍事依口論
諍事而不滅,依非難諍事而不滅,依罪過而不滅,依義務諍事而滅也。非難諍事……
罪過諍事……義務諍事依口論諍事而不滅,依非難而不滅,依罪過而不滅,依義務
諍事而滅也。如是有諍事依諍事而滅,如是有諍事依諍事而不滅。
六種滅法與四種諍事乃依現前毘尼而滅之,現前毘尼是依何而滅?
----二十 滅諍章終----
二一 口論諍事於四種諍事中,令何種諍事生起耶?口論諍事於四種諍事中,不令
任何諍事生起;而以口論諍事為緣而生四種諍事。此事如何?於此有諸比丘,此是
法、非法、是律、非律而爭……〔小品四.一四(二)〕……以此為口論諍事。於口
論諍事,僧眾爭論為口論諍事,口論時,非難為非難諍事;非難時,犯罪為罪過諍
事,對此罪行僧伽羯磨為義務諍事。如是,以口論諍事為緣而生四種諍事。
非難諍事於四種諍事中……〔同前〕……以非難諍事為緣而生四種諍事。此事
如何?於此,有諸比丘,非難比丘……〔小品四.一四(二)〕……以此為非難諍事,
於非難諍事,僧眾口論為口論諍事,口論時……〔同前〕……如是,以非難諍事為
第四〔二〕 滅諍分解 二一 等起章 一七七
<------------------------------------------------------------------------------->
律藏 附隨 一七八
緣而生四種諍事。
罪過諍事於四種諍事中……以罪過諍事為緣而生四種諍事。此事如何?五種罪
112 聚……〔小品四.一四(二)〕……以此為罪過諍事,於罪過諍事,僧眾口論為口論
諍事,口論時……如是,以罪過諍事為緣而生四種諍事。
義務諍事於四種諍事中……以義務諍事而生四種諍事。此事如何?僧伽應行之
義務……〔小品劻四.一四(二)〕……以此為義務諍事。於義務諍事,僧眾口論為
口論諍事,口論時……如是,以義務諍事為因而生四種諍事。
----二十一 等起章終----
二二 口論諍事於四種諍事中隨何種諍事、依何種、屬何種、攝何種諍事耶?非難
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於四種諍事中隨何種諍事……攝何種諍事耶?
口論諍事於四種諍事中,隨口論諍事,依口論諍事,屬口論諍事,攝口論諍事。
非難諍事於四種諍事中,隨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攝義務諍事。
口論諍事於七種滅法中隨幾種滅法、依幾種滅法、屬幾種滅法、攝幾種滅法、
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非難諍事……罪過諍事……義務諍事於七種滅法中隨幾種滅
法……依幾種滅法而滅之耶?
口論諍事於七種滅法中,隨兩種滅法,依兩種滅法,屬兩種滅法,攝兩種滅法,
依兩種滅法而滅之,乃依現前毘尼、多人語也。非難諍事於七種滅法中,隨四種滅
法……依四種滅法而滅之,乃依現前毘尼、憶念毘尼、不癡毘尼、覓罪相也。罪過
諍事於七種滅法中,隨三種滅法……-依三種滅法而滅之,乃依現前毘尼、自言治、
113 如草覆地也。義務諍事於七種滅法中,隨一種滅法……依一種滅法而滅之,乃依現
前毘尼也。
----〔二十二7 隨伴章終〕----
----滅法分解終----
攝頌
完收之諍事 結合者同分
滅法與滅法 結合者同分
滅法與現前 毘尼及善品
處時並親近 有滅有不滅
第四〔二〕 滅諍分解 二二 隨伴章 一七九
<------------------------------------------------------------------------------->
律藏 附隨 一八○
滅諍與生起 乃至於隨伴
1 可念法Saraniya-dhamma於集異門足論(玄奘)譯為可喜。在增支部、長部、中部等諸典,
此法屢屢說。
2 十八破僧事attharasa bhedakaravatthuni,參照大品一○.五(三)。
3 三種善因、三種惡因參照小品四.一四(三)。
4 十二根,參照同上。
5 十四根,參照小品四.一四(五)。
6 原底本Cullav.I,誤。
7 原底本及暹羅本無,可見是補遺者。
114 第五 問犍度章
一 我問受具〔犍度〕:具因緣,具解釋,其尊高之句有幾種罪耶?我答說受具:具
因緣,具解釋,尊高之句中,有兩種1罪。
二 我問布薩……因緣……有三種2罪。
三 我問雨安居……因緣……有一種3罪。
四 ……自恣……有三種4罪。
五 與皮革結合……有三種5罪。
六 ……藥……有三種6罪。
七 ……迦絺那衣……無任何罪。
八 與衣給合……有三種7罪。
九 ……瞻波……有一種8罪。
一○ 憍賞彌……有一種罪。
- ……羯磨犍度……有一種罪。
第五 問犍度章 一八一
<------------------------------------------------------------------------------->
律藏 附隨 一八二
-二 ……別住……有一種罪。
-三 ……集……有一種罪。
-四 ……滅諍……有兩種9罪。
一五 ……小事……有三種10罪。
-六 坐臥處……有三種11罪。
-七 ……破僧……有兩種12罪。
-八 ……儀法……有一種罪。
-九 遮〔說戒〕……有一種罪。
二○ 比丘尼犍度……有兩種13罪。
二- 五百〔集法〕……無任何罪。
二二 七百〔集法〕……無任何罪。
攝頌
受具及布薩 雨安居自恣
皮革迦絺那 藥衣並瞻波
憍賞彌犍度 羯磨別住集
滅小事坐具 破僧並行儀
遮止比丘尼 五百及七百
1 兩種罪,受戒犍度中說,罪有二種。若依註釋,二十歲未滿而授具足戒者,波逸提。其他之
文中所說罪,悉云突吉羅罪(參照受戒犍度)。以下所說罪數,亦同於犍度中所說罪類。
2 僧伽不和,分裂而布薩者,偷蘭遮。與被舉罪者共行布薩者,波逸提。其他,突吉羅。
3 安居犍度,唯有突吉羅一罪。
4 同布薩犍度。
5 得牛而令殺者,波逸提:以染心觸陰部者,偷蘭遮;其他,突吉羅。
6 註「凡於二指,偷蘭遮;(受一人請而食餘人)之軟粥者,波逸提;其他,突吉羅。」。
7 草木衣,偷蘭遮;長衣,捨墮;其餘,突吉羅。
8 以下一種罪,皆突吉羅。
9 若與欲者憤,憤者波逸提(小品四.一四(一六));其餘,突吉羅。
10 斷己生支,偷蘭遮;反芻,波逸提;餘,突吉羅。
第五 問犍度章 一八三
<---------------------------------------------------------------------- --------->
律藏 附隨 一八四
11 分配重物者,偷蘭遮;從精舍持出僧伽物,波逸提;餘,突吉羅。
12 隨破僧者,偷蘭遮;別眾食,波逸提。
13 不行自恣者,波逸提;餘,突吉羅。
115 第六 增一法
〔一法〕
- 應知生罪法(六種犯罪等起法),應知生無罪法(七種滅法),應知有罪,應知
無罪,應知輕罪,應知重罪,……知有殘罪……知無殘罪(波羅夷)……知粗罪(波
羅夷、僧殘)……知非粗罪……有懺除罪1……懺除罪……教誡罪2……非教誡
罪……障罪(故意犯)……不障罪……有罪制(世間罪)……無罪制(制罪)……
作業所起罪3……不作業所起罪……作業不作業所起罪……前罪……後罪……前罪
之中問罪……後罪之中間罪……達到懺悔之數量罪……未達到懺侮之數量罪……制
……隨制……不隨犯制……遍通制……限定制……丑(通制……不共通制……一部眾
制……兩部眾制……粗罪……非粗罪……有關居士之罪……不關居士之罪……決定
罪4……不決定罪……初作之人……非初作之人……偶然犯罪人……常習犯罪人
……呵責人……被呵責人……非法呵責……被非法呵責……如法呵責人……被如法
呵責人……決定人……不決定人……不適能罪人(佛、緣覺)……適能罪人(聲聞)
第六 增一法 一一 法 一八五
律藏 附隨 一八六
……被舉人……順被舉人……擯滅人……不擯滅人……共住人……不共住人……應
知禁止。
----一法終----
攝頌
造作並罪輕 有殘以及粗
懺及教誡障 犯以至作業
作業不作業 前中間到數
制不隨犯制5 全共通一部
116 重居士不定 初偶然呵責
非法如法定 不適被擯滅
共住及禁止 此為一法頌
〔二法〕
二 有罪想解脫(有意犯),有罪不想解脫。有得等至者之罪〔 波逸提八〕,有非得
等至者之非罪〔波羅夷四〕。有罪關正法者〔波逸提四〕,有罪無關正法者〔僧殘三〕。
有罪關自己之資具,有罪關他〔人〕之資具。有罪關自己之身,有罪關他〔人〕之
身。有語真實而墮重罪、語虛妄而為輕罪,有語虛妄而墮重罪、語真實為輕罪。有
罪於地而犯,非在虛空;有罪於虛空而犯,非於地。有罪出去時犯,而非入來時;
有罪入來時犯,而非出去時。有罪引入而犯〔尼波逸提五〕,有罪非引入而犯〔捨墮
一五〕。有罪自己行而犯,有罪非自己行而犯。有罪作業而……非作業而犯。有罪與
而……不與而犯。有罪受取而……不受取而犯。有罪受用而……不受用而犯。有罪
夜犯而非晝,有罪晝犯而非夜。有罪夜明……非夜明而犯。有罪……切斷……不切
斷而犯。有罪覆藏而……不覆藏而犯。有罪著用而……不著用而犯。
有兩種布薩:十四日布薩及十五日布薩也。有兩種羯磨:求聽羯磨、單白羯磨
也。復有兩種羯磨:白二羯磨及白四羯磨也。有兩種羯磨事:求聽羯磨事、單白羯
磨事也。復有兩種羯磨事:白二羯磨事、白四羯磨事也。有兩種羯磨不成:求聽羯
磨不成、單白羯磨不成也。復有兩種羯磨不成:白二羯磨不成、白四羯磨不成也。
有兩種羯磨成就:求聽羯磨成就、單白羯磨成就也。復有兩種羯磨成就:白二羯磨
第六 增一法 二 二法 一八七
<---------------------------------------------------------------------- --------->
律藏 附隨 一八八
成就、白四羯磨成就也。有兩種異住處者地:以自身為異住處者;和合僧不認彼罪,
117 不懺悔或依不捨而舉彼也。有兩種同住處者地:以自身為同住處者;和合僧為彼解
不見、不懺、不捨之舉罪。有兩種波羅夷:比丘與比丘尼者也。有兩種僧殘,有兩
種偷蘭遮,有兩種波逸提,有兩種提舍尼,有兩種惡作,有兩種惡說:比丘與比丘
尼者也。有七種罪與七種罪聚。依兩種行相而僧伽分裂:依羯磨,依行籌。兩種人
不得受具:年時賤劣、支分賤劣也。復兩種人不得受具:事失壞者,行惡者。復兩
種人不得受具:〔?衣〕不具足者,具足而不乞求者。兩種人不得依止而住:無慚
者與無恥者也。兩種人不得與依止:無慚者與慚愧而不乞求者也。兩種人不得與依
止:無恥者與恥而不乞求者。兩種無犯罪:佛與辟支佛也。有兩種人犯罪:比丘與
比丘尼也。兩種人不故意犯罪:於聖位之比丘及比丘尼。有兩種人故意犯罪:凡夫
之比丘及比丘尼。兩種人不故意行違犯事:於聖位之比丘及比丘尼。有兩種人故意
行違犯事:凡夫之比丘及比丘尼。有兩種呵責:依身而呵責,或依語而呵責。有兩
種失去:有未得失去之人,僧伽令彼失去時,一類為善失去,一類為惡失去。有兩
種解罪:有未得解罪之人,僧伽令彼解罪時,有一類為善解罪,一類為惡解罪。有
兩種自言:由身而自言或由語而自言。有兩種領受:依身而領受,依著身之物而領
受。有兩種制拒:依身而制拒,依語而制拒。有兩種違害:戒違害與受用物違害。
有兩種譏嫌:依身而譏嫌,或依語而譏嫌。有兩種迦絺那衣之執持:住處執持與衣
執持。有兩種迦絺那衣之不執持:住處不執持與衣不執持。有兩種衣:受領衣與糞
掃衣。有兩種?:鐵?與泥?。有兩種壇:錫製物、鉛製物也。有兩種?之受持:
118 由身而受持,或由語而受持。有兩種衣之受持:依身而受持,或依語而受持。有兩
種淨施:對面淨施與展轉淨施。有兩種律:比丘律與比丘尼律。有兩種調伏:制與
制之隨順。有兩種律之制欲:於不淨,破橋(而不行);於淨,應量而行。依兩種行
相而犯罪:依身而犯,或依語而犯。依兩種行相而出罪:依身而出,或依語而出。
有兩種別住:覆藏別住,非覆藏別住。復有兩種別住:清淨邊別住6,合一別住7。
有兩種摩那埵:覆藏摩那埵,不覆藏摩那埵。復有兩種摩那埵:半月摩那埵與合一
摩那埵。有兩種人夜斷:別住者之夜斷與行摩那捶人之夜斷。有兩種不恭敬:人不
恭敬與法不恭敬。有兩種豐:自然廳,製造靈。復有兩種鹽:海鹽,黑鹽。復有兩
種鹽:岩鹽,廚房鹽。復有兩種鹽:羅馬伽鹽,跋伽羅伽鹽。有兩種受用:內受,
第六 增一法 二二 法 一八九
<---------------------------------------------------------------------- --------->
律藏 附隨 一九○
外受。有兩種惡罵:卑罵與貴罵。有依兩相之離間語:為得愛好,或為令離間。依
兩相為別眾食:依招待,或依乞食。有兩種入安居:前安居、後安居也。
有兩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兩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兩種愚癡人:作未來
之義務者,不作已來之義務者。有兩種有智人︰不作未來之義務,作已來之義務。
復有兩種愚癡人:於不淨作淨想,於淨作不淨想。有兩種有智人:於不淨作不淨想,
於淨作淨想。復有兩種愚癡人:於無罪作罪想,於罪作無罪想。有兩種有智人:於
罪作罪想,於無罪作無罪想。復有兩種愚癡人:於非法作法想,於法作非法想。有
兩種有智人:於非法作非法想,於法作法想。復有兩種愚癡人:於非律……於律
……。有兩種有智人:於非律……。兩種人之漏增長:畏慎不應畏慎者,不畏慎應
畏慎者。兩種人之漏不增長:不畏慎不應畏慎者,畏慎應畏慎者。復兩種人之漏增
119 長:於不淨作淨想者,於淨作不淨想者。兩種人之漏不增長:於不淨作不淨想者,
於淨作淨想者。復兩種人之漏增長:無罪作罪想者……。兩種人之漏不增長:於無
罪作無罪想者……。復兩種人……增長:於非法作法想者……。兩種人……不增長:
於非法作非法想者……。復兩種人……增長:於非律……。兩種人之漏不增長:於
非律作非律想者,於律作律想者。
----二法終----
攝頌
想得並正法 資具人真實
地出取去持 作業與受取
受用夜夜明 切斷及覆藏
著被與布薩 自恣並羯磨
復事復不成 復二種成就
別異及和合 波羅夷僧殘
蘭遮波逸提 提舍尼惡作
惡說七罪聚 分裂及受具
復二不可住 不可與不能
能故意違犯 呵責並失去
解罪與同意 領受及制拒
第六 增一法 二二 法 一九一
<---------------------------------------------------------------------- --------->
律藏 附隨 一九二
違害並譏嫌 迦絺那衣二
衣?乃至壇 二種之受持
淨施律調伏 制欲犯生起
別住復二種 二種摩那埵
復夜斷不敬 二種鹽三復
受用並惡罵 離間與別眾
雨安居遮止 重荷淨無罪
非法法律漏
〔三法〕
l20 三 有罪於世尊在世犯、入滅後不犯,有罪於世尊入滅後犯、在世不犯,有罪世尊
在世、入滅後皆犯。有罪於時中犯、非時不犯,有罪於時犯、、時中不犯,有罪於
時、非時皆犯。有罪於夜中犯、日中不犯,……有……日中犯、夜中不犯,……有
夜中、日中皆犯。有罪十夏而犯、十夏未滿未犯,有……十夏未滿犯、十夏未犯,
有……十夏滿、十夏未滿皆犯,有罪五夏而犯,五夏未滿未犯……。有罪善心而犯,
有罪不善心而犯,有罪無記心而犯。有罪具樂受而犯,有罪具苦受而犯,有罪具不
苦不樂受而犯。有三種呵責事:由見、聞、疑。有三種集籌法:秘密,公開,耳語。
有三種制拒:多欲,不知足,〔煩惱〕不損減。有三種容許:少欲,知足,損減。復
有三種制拒:多欲,不知足,不知量。有三種容許:少欲,知足,知量。復有三種
制:制,隨制,不隨犯制。復有三種制:遍通制,限定制,共通制。復有三種制:
不共通制,一部眾制,兩部眾制。有罪愚癡者犯、有智者不犯,有罪智者犯、愚癡
者不犯,有罪愚癡者、智者皆犯。有罪黑月中犯、白月中不犯……有……白月中犯、
黑月中不犯……有……黑月中、白月中皆犯。有於黑月中淨、白月中不淨,有於白
月中淨、黑月中不淨,有於黑月中、白月中皆淨。有罪於寒季犯、熱季不犯、雨季
不犯,有……熱季犯、寒季不犯、雨季不犯,有……雨季犯、寒季不犯、熱季不犯。
有罪僧伽犯、別眾不犯、個人不犯,有……別眾犯、僧伽不犯、個人不犯,有……
個人犯、僧伽不犯、別眾不犯。有於僧伽淨、別眾不淨、個人不淨,有於別眾淨、
僧伽不淨、個人不淨,有於個人淨、僧伽不淨、別眾不淨。有三種覆藏:覆藏事而
第六 增一法 三 三法 一九三
<---------------------------------------------------------------------- --------->
律藏 附隨 一九四
不覆藏罪,覆藏罪而不覆藏事,覆藏事亦覆藏罪。有三種被覆物:浴處被覆物,水
中被覆物,衣服被覆物。有三種隱蔽,有功用而不顯露:女人有被隱蔽,有功用而
121 不顯露,波羅門之咒語有被隱蔽,有功用而不顯露,邪見有被隱蔽,有功用而不顯
露。有三種顯露而輝耀、隱蔽而不輝耀:月輪顯露而輝耀、隱蔽而不輝耀,日輪顯
露……世尊所說之法及律顯露而輝耀、隱蔽而不輝耀。
有三種坐臥處之分配:前分配、後分配、中間分配也。有罪病者犯、無病者不
犯,有罪無病者犯、病者不犯,有罪病者犯、無病者亦犯。有三種非法遮波羅提木
叉。有三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有三種別住:覆藏別住,不覆藏別住,清淨邊別住。
有三種摩那埵:覆藏摩那埵,不覆藏摩那埵,半月摩那埵。有三種別住比丘之夜斷:
共住、獨住、不告示也。有罪於內犯、於外不犯〔波逸提一六〕,有罪於外犯、於內
不犯〔波逸提一四〕,有罪內、外皆犯。有罪於界內犯、於界外不犯,有罪於界外犯、
界內不犯,有罪於界內、界外皆犯。依三相而犯罪:由身而犯,由語而犯,由身、
語而犯。復依三相而犯罪:於僧伽中犯,於別眾中犯,於個人之前犯。依三相而於
罪中生起:由身生起,由語生起,由身、語生起。復依三相於罪中生起:於僧中、
別眾中、人前也。有三種非法不癡毘尼之授與。有三種如法不癡毘尼之授與。對具
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應行呵責羯磨:(一)於僧中起鬥諍、起紛亂、起口論、起
辯論、起諍事者。(二)愚癡不聰明,罪多而不受諫告者。(三)與親近在家人、不
隨順在家者交往而住。對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應行依止羯磨:於僧中……在家
者交往而住。對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應行驅出羯磨:(一)於僧中起鬥諍……
乃至……起諍事者。(二)愚癡不聰明,罪多而不受諫告者。(三)污俗家,有惡行,
而且被見、被聞惡行者。……三分……應行下意羯磨:於僧中起鬥諍……不受諫告
者,惡口譏嫌在家者。……三分……不認罪時,應行舉罪羯磨:於僧中……不受諫
122 告者,犯罪而不欲認罪。……三分……不懺悔罪時,應行舉罪羯磨:於僧中……不
受諫告者,犯罪而不欲懺悔罪者。……三分……惡見者不捨時,應行舉罪羯磨:於
僧中……受諫告者,不欲捨惡見者。對具三分之比丘欲者,僧伽應行堅強思惟:
於僧中……不受諫告者,與親近在家人、不隨順之在家者交往而住。對具三分之比
丘,應行羯磨· ? 無慚、愚癡而有惡行。復對具三分之比丘,應行羯磨:於增上戒有
戒失壞,於增上行有行失壞,於勝見有見失壞。復……三分……耽於身樂,耽於語
第六 增一法 三 三法 一九五
<---------------------------------------------------------------------- --------->
律藏 附隨 一九六
樂,耽於身語樂。復……有身之非行、語之……身語之非行也。復……身之違害
……復……身之邪命……復對具三分之比丘,應行羯磨:犯罪而一面行羯磨、一面
授具,與依止,蓄沙彌。復……對其罪,依僧伽而行羯磨:犯其他罪,或犯其他相
等者,或犯比其更惡者。復……誹謗佛,誹謗法,誹謗僧伽。對具三分之比丘,於
僧中遮布薩時,僧伽抑:「止!比丘!勿鬥諍,勿紛亂,勿喧噪,勿口論。」而應
行布薩,無慚、愚癡而有惡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於僧中遮自恣時,僧伽……「止!
比丘……」……應行自恣,無慚……有惡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任何僧伽不得與
選定· ? 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於僧伽中,不得行〔罪之〕決斷:
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於任何處,不得遮:無慚……有惡行也。具三
123 分之比丘,不得依止而住: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與依止:無慚
… … 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令行聽許羯磨時,不可行聽許羯磨:無慚……有惡
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不得與共語· ? 無慚……有惡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不得
問律: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問律:無慚……有惡行也。對具三
分之比丘,不得答律: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答律:無慚……有
惡行也。對具三分之比丘,不得與質問: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
與共談律:無慚……有惡行也。具三分之比丘,不得授具……乃至……不得與依止
……乃至……不得蓄沙彌:無慚……有惡行也。
有三種布薩:十四日布薩,十五日布薩,和合布薩。復有三種布薩:僧伽布薩,
別眾布薩,人布薩。復有三種布薩:讀誦布薩,清淨布薩,受持布薩。有三種自恣:
十四日自恣,十五日自恣,和合自恣。復有三種自恣:僧伽自恣,別眾自恣,人自
恣。復有三種自恣:三說自恣,二說自恣,共安居者〔合說 自恣。有三種墮惡趣
地獄人,不得逃此:諸非梵行者偽梵行者;非清淨梵行者,以無根非梵行誹謗行清
淨梵行者;持如是說:「於欲情無障壞」,持如是見,彼陷於欲情者也。有三種不善
根: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有三種善根:不貪善根,不瞋善根,不癡善
根。有三種惡行:身惡行,語惡行,意惡行。有三種善行:身善行,語善行,意善
行。世尊依三種義利,於俗家制三種食戒:為調伏惡人,令善比丘安樂住;為勿使
124 惡貪者黨破僧伽;為愛愍俗家。受三種非法所制,心所執著之提婆達多,墮惡趣地
獄,住一劫不得救:有邪欲,有惡友,因現世小事得利,於〔修行〕中途而止。有
第六 增一法 三 三法 一九七
律藏 附隨 一九八
三種許可:杖許可,紐許可,杖、紐之許可。有三種履,固定而不得轉用:大便所有
之履,小便所之履,洗淨所之履。三種磨足物:礫、卵砂、輕石。
----三法終----
攝頌
在世時中夜 十五及於善
受呵責事籌 二種之制拒
制復二愚癡 黑月淨寒季
僧伽於僧伽 覆藏被覆物
隱蔽及顯露 坐臥處病者
波羅提木叉 別住摩那埵
別住內界內 犯復又生起
不癡毘尼二 呵責與依止
行驅出下意 不認罪羯磨
以至不捨見 堅強及羯磨
增長戒與樂 非行並違害
邪命並有罪 與其等誹謗
布薩與自恣 選任決斷各
不住不得與 不得行聽許
不得與共語 不得問有二
同不得答二 不得與檢問
談授具依止 沙彌布薩三
三種自恣三 墮獄不善根
善根行有二 三種食非法
許可乃至履 此三法攝頌
〔四法〕
四 有罪依自語而犯、依他語而出,有罪依他語而犯、依自語而出,有罪依自語而
犯、依自語而出,有罪依他語而犯、依他語而出。有罪依身而犯、依語而出……依
第六 增一法 四 四法 一九九
<---------------------------------------------------------------------- --------->
律藏 附隨 二○○
語而……依身而……依身而……依身而……依語而犯,依語而出。罪有於眠時犯、
125 覺時出……覺時……於眠時……於眠時……於眠時……覺時犯、覺時出。有罪無意
而犯、有意而出……有意……無意……無意……無意……有意而犯、有意而出。有
罪一再犯一再懺悔、一再懺悔一再犯,有罪一再犯一再出、一再出一再犯。有罪依
羯磨而犯、依非羯磨出,有罪依非羯磨而犯、依羯磨而出,有罪依羯磨而犯、依羯
磨而出,有罪依非羯磨而犯、依非羯磨而出。有四種非聖語:不見說見,不聞說聞,
不思說思,不知說知。有四種聖語:不見說不見……不知說不知。復有四種非聖語:
見說不見,聞說不聞,思說不思,知說不知。有四種聖語:見說見……知說知。四
種波羅夷,關於比丘者而共通於比丘尼。四種波羅夷,關於比丘尼者而不共通於比
丘。有四種資具:有資具應護持、應守持、應愛著、應受用〔自己資具〕,有資具
應護持、應守持、不應愛著、應受用〔僧物〕,有資具應護持、應守持、不應愛著、
不應受用〔塔物〕,有資具不應護持、不應守持、不應愛著、不應受用〔居士物〕。
有罪於〔僧伽〕面前而犯、背後而出,有罪背後而犯、面前而出……面前……面前
……有……背後而犯、背後而出。有罪不知而犯、知而出……知而……不知而……
不知而……不知而……有罪知而犯、知而出。依四相而犯罪:依身而犯,依語而犯,
依身語而犯,依羯磨語而犯。復依四相而犯罪:於僧中,於別眾中,於人前,依〔男
女〕相根之現起而〔犯〕。依四相而出罪:依身而出,依語而出,依身語而出,依
羯磨語而出。復依四相而出罪:於僧中……依相根之現起8而出。〔女相根〕,捨
前位〔男根〕 而立後位〔女根〕,表示無效,假名破壞也;俱獲得〔男根〕,捨後位
〔女根〕 而立前位〔男根〕,表示無效,假名破壞也。有四種呵責:戒壞而呵責,行
126 壞而呵責,見壞而呵責,命壞而呵責。有四種別住:覆藏別住,非覆藏別住,清淨
邊別住,合一別住。有四種摩那埵:覆藏摩那埵,非覆藏摩那埵,半月摩那埵,合
一摩那埵。有四種行摩那埵比丘之夜斷9:共住、獨住、無告示、不足眾中而行。
有四種高揚1O〔之法〕。有四種受用物:時藥,時分藥,七日藥,盡形壽藥。有四種
污物:屎,尿,灰,粘土。有四種羯磨:求聽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
磨。復有四種羯磨:非法別眾羯磨,非法和合眾羯磨,如法別眾羯磨,如法和合眾
羯磨。四種失壞:戒壞,行壞,見壞,命壞。有四種諍事:口論諍事,非難諍事,
罪過諍事,義務諍事。有四種眾之污濁:比丘破戒惡法是眾污濁,比丘尼破戒惡法
第六 增一法 四 四法 二○一
<---------------------------------------------------------------------- --------->
律藏 附隨 二○二
是眾污濁,優婆塞破戒惡法是眾污濁,優婆夷破戒惡法是眾污濁。有四種眾之莊嚴:
比丘具戒善法是眾莊嚴,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具戒善法是眾莊嚴。有罪客
比丘犯、舊住比丘不犯,有罪舊住比丘犯、客比丘不犯。有罪客比丘、舊住比丘皆
犯,有罪客比丘、舊住比丘皆不犯。有罪遠行比丘犯、舊住比丘不犯……有罪遠行
比丘、舊住比丘皆不犯。有事別異而非別異,有罪別異而非事別異,有事、罪皆別
異,有事、罪皆非別異。有事同分而非罪同分……有事、罪皆非同分。有罪和尚犯、
弟子不犯……有罪和尚不犯、弟子亦不犯。有罪阿闍梨犯、阿闍梨弟子不犯,……有
罪阿闍梨不犯、弟子亦不犯。依四種因緣,安居中斷無罪:僧伽分裂,或有欲分裂
僧伽者,或有生命難,或有梵行難。有四種惡語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有
四種善語行:真實語,不兩舌,軟語,敦厚語。
127 有〔自〕取時犯重罪、令他〔取〕用時犯輕罪,有取時犯輕罪、用時犯重罪,
有取時、用時皆犯重罪。有取時、用時皆犯輕罪。有人問訊相應、立禮不相應,有
人立禮相應、問訊不相應,有人問訊、立禮皆……有人問訊、立禮皆不相應。有人
座席相應、問訊不相應……有人座席不相應、問訊亦不相應。有罪時中犯、非時中
不犯……有……時中不犯、非時中亦不犯。有受領〔食〕物時中淨、非時不淨……
有受領物時中、非時中皆不淨。有罪於邊國犯、中國不犯〔……〕有罪於邊國、中
國皆不犯。有於邊國淨、於中國不淨……有於邊國不淨、於中國亦不淨。有罪於〔僧
房〕內犯、於外不犯……有罪於內不犯、於外亦不犯。有罪於界內犯、於界外不犯
……有罪於界內不犯、界外亦不犯。有罪於村中犯、於空閑處不犯……有罪於村中、
於空閑處皆不犯。有四種呵責:示事,示罪,制拒共住,制拒如法行。有四種應前
行之事。有四種時可。有四種非他〔理由之〕波逸提〔波逸提四二等〕。有四種比丘
許可〔戒〕〔捨墮二等〕。有四種不應行而行:行貪不應行,行瞋不應行,行癡不應
行,行怖不應行。有四種非不應行而行:不行貪不應行……不行怖不應行。具四分
無恥比丘破僧伽:行貪不應行……行怖不應行具四分善比丘令分裂僧伽和合:不
行貪不應行……不行怖不應行。具四分之比丘不得問律:行貪不應行……行怖不應
行。依具四分之比丘不得問律……於具四分之比丘不得答律……依具四分之比丘不
128 得答律……於具四分之比丘不得與質問……與具四分之比丘不得共談律︰行貪不應
行……行怖不應行。有罪有病者犯、無病者不犯……有罪有病者不犯、病者亦不
第六 增一法 四四 法 二○三
<---------------------------------------------------------------------- --------->
律藏 附隨 二○四
犯。有四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四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
----四法終----
攝頌
依於自語身 乃至眠無意
於犯罪之時 依羯磨語四
比丘比丘尼 資具與對面
無知身於中 二種之現起
獲得與呵責 及別住說示
摩那埵行者 高揚受用物
污物及羯磨 復羯磨失壞
諍事及破戒 莊嚴客比丘
遠行事種種 集會處和尚
阿闍梨因緣 惡行及善行
取時人相應 持座與於時
淨於邊國淨 內界內村中
呵責義務事 時可非他可
不應非不應 無恥善比丘
問二答亦二 檢問談病遮
〔五法〕
五 有五種罪過。有五種罪聚。有五種修習事。有五種無間業。有五種決定人。有
五種應切斷罪。依五相而犯罪。緣妄語有五種罪。依五種行相而不受羯磨:自不行
羯磨,或不乞求他,或不與清淨欲,行羯磨時起非議,又於行羯磨有非法見。依五
種行相而受羯磨:自行羯磨,或乞求他,或與清淨欲,行羯磨時不非議,於行羯磨
129 有如法見。常乞食比丘五事相應:〔食前食後〕不囑〔他比丘〕而入眾落,別眾食,
數數食,不受持,不淨施。具五分之比丘縱為不動法者亦為惡比丘而被疑、怪:與
淫女交往,與寡婦交往,與年長童女交往,與黃門交往,與比丘交往。有五種油:
胡麻油,芥子油,蜜樹油,篦疏油,獸油。有五種脂肪:熊脂,魚脂,鱷脂,豬脂,
第六 增一法 五 五法 二○五
<---------------------------------------------------------------------- --------->
律藏 附隨 二○六
驢脂。有五種喪失:親戚喪失,財產喪失,疾病喪失,戒喪失,見喪失。有五種成
就:親戚成就,財產成就,健康成就,戒成就,見成就。有由五種和尚依止之解〔消〕:
和尚離去,或還俗,或死亡,或奔外道,第五依〔和尚之〕命令。有五種人不得授
具:年時賤劣,支分賤劣,事失壞,行惡,〔?衣〕不具足。有五種糞掃依:塚間衣,
市場衣,鼠噴衣,蟻嚙衣,火燒衣。復有五種糞掃衣:牛嚼衣,山羊嚼衣,塔衣,
灌頂衣,〔由墓持歸〕往來衣。有五種取:盜取,鬥取,謀取,隱匿取,抽籤取。有
五種大賊存於世間。有五種不可捨離物。有五種不可分配物。
有五種罪過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有五種罪過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有五
種罪過應附於教誡。有五種僧伽。有五種波羅提木叉之讀誦法。於一切邊國以持律
者為第五人於僧眾可授具。受迦絺那衣有五種功德。有五種羯磨。有犯至三次之五
種罪過,依五相而不與取,波羅夷。依五相而不與取,偷蘭遮。依五相而不與取,
突吉羅。有五種不淨物不可受用:〔依他而〕不與之物,〔依我心受〕而不知之物,
不淨物,不受物,為不作殘食法物。有五種淨物可受用:受與
種施與為非福行而被思惟為世間之福行…酒之施與,宴樂之施與
牧牛者〕牡牛之施與,〔造住所〕粉飾之施與。有五種生起而難除去:已生之貪難除
去,已生之瞋……已生之癡……已生之辯知難除去,已生之去心難除去。清掃有五
130 種功德:令自心歡喜,令他心歡喜,諸天歡喜,積導善樂業,身壞命終而生善趣天
界。復清掃有五種功德:令自心歡喜……歡喜,〔佛讚歎清掃故〕行師之教,後來之
眾生懷同〔正〕見。具五分之持律者實可言為愚痴:不知自語之制限,不知他語之
制限,令不知自語之制限、不知他語之制限,依非法而不行自白者。具五分持律者
實可言為有智者:知自語之制限,知他語之制限,令知自語之制限、知他語制限,
依法而行自白者。復具五分持律者實可名愚癡者:不知罪,不知罪根,不知罪之集
起,不知罪滅,不知罪滅至道。具五分持律者實可名有智者:知罪……知罪滅至道。
復具五分持律者實名為愚癡者:不知諍事,不知諍事之根……不知滅諍事至道。具
五分……知滅諍事至道。復具足五分……愚癡者:不知事,不知因緣,不知制,不
知隨制,不知適用語法。……五分……知適用語法。復具五分……愚癡者:不知白,
不知行白,不善辨前〔應言之〕事,不善辨後〔應言之〕事,不知時可。
……五分……善辯後事,知時可。復……五分……不知有罪無罪,不知罪之輕重,
第六 增一法 五 五法 二○七
<---------------------------------------------------------------------- --------->
律藏 附隨 二○八
131 不知罪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不善受取師之相承,不善思惟,不善知?…五
分……善受取師之相承,善思惟,善知。復……不知有罪無罪,不知罪之輕重,不
知罪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不廣暗誦兩部波羅提木叉,逐條逐文而不善分別,
不善說示,不善決擇。……五分……廣暗誦兩部波羅提木叉,逐條逐文而善分別,
善說示,善決擇。復……不知有罪無罪……不知罪粗非粗,於諍事決斷不善正。……
五分……於諍事決斷善正。有五種阿蘭若住者:愚故、痴故為阿蘭若住者,惡求、
貪欲性故為阿蘭若住者,癡狂故、喪心故為阿蘭若住者,被諸佛、諸佛弟子所讚歎
為阿蘭若住者,唯依少欲、知足、損減、遠離、求德而為阿蘭若住者。有五種乞食
行者……乃至……有五種糞掃衣者、五種樹下住者、五種塚間住者、五種露地住者、
五種三衣者、五種次第乞食者、五種常坐不臥者、五種隨得座者、五種一座食者、
五種時後不食者、五種一?食者:愚故、癡故為一?食者……唯依求德而為一?食
者。
具五分之比丘,無依止而不得住: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不知波羅提木叉,
不知波羅提木叉之讀誦,〔受具後〕五歲未滿。具五分之比丘,無依止而得住:知布
……五歲或五歲以上也。復……五分……無依止而不得住:不知自恣,不知自恣
羯磨,不知波羅提木叉,不知波羅提木叉之讀誦,未滿五歲也。具足五分……無依
止而得住……或五歲以上。復……五分……無依止而不得住:不知有罪無罪,不知
罪之輕重,不知罪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未滿五歲。具五分……無依止而得住:
……知罪粗非粗,滿五歲或五歲以上。具五分之比丘尼,無依止而不得住:不知布
132 薩,不知布薩羯磨,不知波羅提木叉,不知波羅提木叉之讀誦,未滿五歲。具五分
之比丘尼,無依止而得住……或為五歲以上。復具五分之比丘尼……〔同前節,「比
丘」改為「比丘尼」〕……知罪粗非粗,五歲或五歲以上。於不善業11有五種過患:
自責自己,知智人而呵責,惡名流布,為迷惑死,身壞命終之後墮惡趣地獄。於善
業有五種功德:自不責自己,知智人而稱讚,善名流布,不迷惑死,身壞命終之後
生於善趣天界。復於不善業有五種過患:未信者不歡喜,令一類已信者轉向〔其〕
他,不行師教,後來眾生不懷同見,彼心不歡喜。於善業有五種功德:未信者歡喜,
已信者有增長,行師教,後來眾生懷同見,彼心歡喜。依檀越家而住,有五種患難:
未受請待墮〔行罪〕,墮於秘密坐〔罪〕,墮於屏覆座〔坐罪〕,為女人說法五、六語
第六 增一法 五 五法 二○九
<---------------------------------------------------------------------- --------->
律藏 附隨 二一○
以上而墮罪,多慾念而住。依檀越家而住之比丘,有五種患難:於俗家過度交往而
住,故常與女人相見,有見者有交往,有交往者有親厚,有親厚者有接近〔欲情〕,
比丘之所欲而陷此欲情或不悅修梵行,或犯何等染情之罪,或捨戒而還俗。有五種
之種生:根種,莖種,節種,枝種,第五種子種。依五種沙門淨而可食果物:火所
傷,刀所傷,爪所傷,無種子者,第五是去種子。有五種清淨(說戒):序誦已,其
餘應唱常所聞,此為第一清淨;誦序、誦四波羅夷已,其餘應唱常所聞,此為第二清
淨;誦序、誦四波羅夷、誦十三僧殘已,其餘應唱常所聞,此為第三清淨;誦序、
133 誦四波羅夷、誦十三僧殘、誦二不定已,其餘應唱常所聞,此為第四清淨;廣說為
第五。復有五種清淨:戒經誦出,清淨布薩,受持布薩,自恣,第五為和合布薩。
持律者有五種功德:自身戒蘊善守、善護持,惡行性者之守護處,於僧中無畏而決
斷,對敵應於法而善折伏,入正法住。有五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五種如法遮波
羅提木叉。
----五法終----
攝頌
罪過與罪聚 修習無間罪
人斷犯罪因 不受受淨怪
油脂肪喪失 圓足並解人
塚間牛嚼衣 取賊不捨離
及不可分配 依身依身語
教誡與僧伽 讀誦及邊國
並迦絺那衣 羯磨至三次
波羅夷偷蘭 乃至突吉羅
不淨物淨物 非福除去難
清掃及復語 罪過諍事事
白罪及兩部 此等輕第八12
黑白應該知 阿蘭若乞食
糞掃及樹下 塚間住露地
衣次第乞食 常坐不臥者
第六 增一法 五 五法 二一一
<---------------------------------------------------------------------- --------->
律藏 附隨 二二二
座一座食後13 並一?食者
布薩並自恣 有罪及無罪
此等黑白句 比丘尼亦同
不端正端正 相同樣更二
依於檀越家 過度及種子
沙門淨清淨 持持律非法
如法亦同言 善美五法終
〔六法〕
六 有六種不恭敬。有六種恭敬。有六種習修事。有六種如法行。有六種犯罪等起
法。有六種應切斷罪。有依六種行相而犯罪。持律者有六種功德。有六種最上〔規
134 定戒〕。六夜離三衣而宿。有六種衣。有六種染料。有六種罪過,由身、意生起而不
由語生起。有六種罪過,由身、語、意生起。有六種羯磨。有六種口論之根。有六
種非難之根。長度依佛手尺之六手尺,廣六手尺。有六種由阿闍梨依止之解〔除〕。
沐浴戒有六種隨制14。持未成之衣而去15,受持未成之衣而去。具六分之比丘可授
具,可與依止,可蓄沙彌……〔同大品一.三七.二〕……或過十歲。復具六分比
丘可授具……〔同大品一.三七.四〕……或過十歲。復具六分……〔同大品一.
三七.六〕……或過十歲。復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八〕……或過十歲。
復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一○〕……或過十歲。復具六分……〔同大品一.
三七.一二〕……或過十歲。復具六分……〔同大品一.三七.一四〕……或過十
歲。有六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六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
----六法終----
攝頌
恭敬不恭敬 習修如法行
等起法切斷 以至法功德
最上與六夜 以及衣染料
由身意之六 由語意之六
由於身語意 羯磨與口論
第六 增一法 六 六法 二一三
<---------------------------------------------------------------------- --------->
律藏 附隨 二一四
非難與長度 廣度及依止
隨制持同樣 受持及無學
不得令有成 有信增上戒
病增上行儀 罪過法非法
〔七法〕
七 有七種罪過。有七種罪聚。有七種習修事。有七種如法行。有七種非法自白。
有七種如法自白。依七種人於七日間之所須而行者無罪。持律者有七種功德。有七
135 種最上。於第七日之夜明時捨墮。有七種滅諍法。有七種羯磨。有七種生穀。內廣
七〔?手〕。於別眾食戒有七隨制。藥入手而最久蓄藏七日間而得食。持已成之衣而
去16,受持已成之衣而去。比丘無應認罪者17,比丘有應認罪者。比丘有罪應懺悔。
有七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七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具七分之比丘是持律者:知
罪,知無罪,知輕罪,知重罪,持戒者依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攝身而住,具足正行,
雖見少罪亦怖畏,受學處而修學,欲得四靜慮之增上心、現法樂住,得無艱難,得
不梗澀,由諸漏盡,已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自知、作證、具足而住。復……
七分……知重罪,多聞而憶持所聞,積集所聞,諸法初善、中善、後善,具義,具
文,宣示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彼於如是諸法多聞、憶持、讀誦,於意思惟,於見
善通達……四靜慮之增上心……具足而住。復……七分……知重罪,廣暗誦兩部波
羅提木叉,逐條逐文而善分別,善說示,善決擇……四靜慮增上心……具足而住。
復……七分……知重罪;如於此世憶持前生種種之住處,一生二生……〔經分別,
波羅夷一.一(六)〕……具形相、方處,憶念種種前生之住處,清淨而超越人界,
以天眼見有情生滅……〔經分別,波羅夷一.一(七)「我知」改為「彼知」〕……
見有情之生滅,隨彼等之業,知至貴、賤,美、醜、善趣、惡趣之有情,由諸漏盡
136 ……具足而住。復……七分……〔於此節及次節「持律者」改為「持律者輝耀」〕……
知重罪,持戒者而……乃至……受學處而修學……四靜慮之增上心……具足而住。
復……七分……知重罪,多聞而……乃至……以正見而善通達……四靜慮增上心
……具足而住。復……七分……知重罪……兩部波羅提木叉……善決擇……四靜慮
增上心……具足而住。復……七分……知重罪,如於此世憶念前生種種之住處……
第六 增一法 七 七法 二一五
<---------------------------------------------------------------------- --------->
律藏 附隨 二一六
具形相、方處,憶念種種前生之住處,清淨而超越人界‥…知至……善趣、惡趣之
有情,由諸漏盡,無漏之……具足而住。有七種不正法:不信,無慚,無愧,少聞,
懈怠,多忘,無慧。有七種正法:有信,有慚,有愧,多聞,精勤,念現前,具慧。
----七法終----
攝頌
罪過及罪聚 習修如法行
非法及如法 無罪之七日
功德與最上 夜明並滅法
羯磨並生穀 內廣別眾食
最高為七日 持及同受持
無有及至有 非法及如法
四種持律者 在於光耀輝
四種之比丘 七種不正法
說七種正法
〔八法〕
八 因思惟八種功德18而依比丘不認罪,不得舉。因思惟八種功德19,而相信他人,
彼之罪,應懺悔。有八種至三次之戒。〔曾殘一○等〕依八種行相2O而污俗家。衣之
事故有八事,捨迦絺那衣有八事。有八種飲料。八種非法所制,著於心之提婆達多
墮惡趣地獄,當留一劫間,不得救。有八種世間法。有〔比丘尼〕之八種敬重法。
137 有八種提舍尼。有八支分之妄語。有八種布薩之支分。有八種使之支分。有八種外
道之行。於大海有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於此法律有八種希有未曾有之法。有八種
不殘食。有八種殘食。於第八日夜明時為捨墮。有八種波羅夷。成第八事時應擯滅。
成第八事時行懺悔亦不成懺悔。有依八種聲受具。對八種人應從坐而立。對八種人
應與座。優婆夷乞求八種恩許。應選定具八分比丘為比丘尼之教誡人。持律者有八
種功德。有八種最上。受覓罪相羯磨之比丘,應於八種法以正身行。有八種非法遮
波羅提木叉。有八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
----八法終----
攝頌
第六 增一法 八 八法 二一七
<---------------------------------------------------------------------- --------->
律藏 附隨 二一八
不舉彼比丘 他者至三次
污家事制飲 捨迦絺那衣
世法敬重法 提舍尼妄語
布薩使支分 以及外道海
希有不殘食 殘食並捨墮
根本波羅夷 以及第八事
懺不成受具 起禮座恩許
教誡與功德 最正行八法
非法與如法 善說於八法
〔九法〕
九 有九種嫌恨事。有九種嫌恨之制禦。有九種習修事。有九種最初罪之戒。依九
種僧伽破。有九種美味之食。有依九種肉之惡作。有九種波羅提木叉讀誦法。有九
種最上。有九種欲根法。有九種慢。九種衣應受持。九種衣不應淨施。長依佛手尺
為九手尺。有九種非法施與。有九種如法取受。有九種非法受用。有三種如法施與。
有三種如法取受。有三種如法受用。有九種非法解21。有九種如法解22。非法羯磨
138 有兩種九法。如法羯磨有兩種九法。有九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九種如法遮波羅
提木叉。
----九法終----
攝頌
嫌恨事制修習 於最初破美味
肉誦出及最上 欲慢受持淨施
佛手尺與取用 復三重如法行
有非法如法解 二之二種九法
有非法與如法 遮波羅提木叉
〔十法〕
一○ 有十種嫌恨事。有十種嫌恨制禦。有十種修習事。有十種事之邪見。有十種
第六 增一法 一○ 十法 二一九
<---------------------------------------------------------------------- --------->
律藏 附隨 二二○
事之正見。有十種邊執見。有十種邪惡。有十種正善。有十種不善羯磨之道。有十
種正羯磨之道。有十種非法集籌法。有十種如法集籌法。沙彌有十種學處。具十分
之沙彌應被擯滅。具十分之持律者實被稱為愚智:不知自身語之制限,不知他人語
之制限,令不知自身語之制限、不知他人語制限,依非法,不令行自白者,不知罪,
不知罪根,不知罪之集起,不知罪之斷滅,不知罪至滅之道。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
賢者:知自身語之制限,知他人語之制限,令自……知他……知……依如法,令行
自白者,知罪……知罪至滅之道。復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愚癡者:不知諍事,不知
諍事之根,不知諍事之集起,不知諍事之滅,不知諍事至滅之道,不知事,不知因
緣,不知制,不知隨制,不知不隨犯制,不知適用之語法。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有
139 智者:知諍事……知適用之語法。復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愚智者:不知白,不知行
白之事,先〔應言之〕事不正善,後〔應言〕之事不正善,不知時可,不知罪與無
罪,不知罪之輕重,不知罪之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不善受取師之傳承,不善
思惟,不善知。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智者:知白……知時可……善受取師之傳持,
善思惟,善知。復具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愚癡者:不知有罪無罪,不知罪之輕重,不
知罪之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廣暗誦兩部波羅提木叉……不決擇,不知有罪無
罪23,不知罪之輕重,不知罪之有殘無殘,不知罪粗非粗,於諍事決斷不善正。具
十分持律者實稱為有智者:知有罪無罪……於諍事決斷善正。具十分之比丘應選定
為斷事人。依十利,世尊為諸聲聞制學處。入王後宮者有十種過失。有十種施與事。
有十種寶物。有十人眾之比丘僧伽。十人僧眾可授具足戒。有十種糞掃衣。有十種
持衣。可蓄餘衣最久十日間。有十種白法。有十種女人。有十種妻。於毘舍離說十
事。十種人不可禮拜。有十種之呵罵事。依十種行相為媒介。有十種坐臥處。乞求
十種恩許。有十種非法遮波羅提木叉。有十種如法遮波羅提木叉。粥有十利。十種
肉是不淨物。有十種最上。聰明堪能之十夏比丘,應使〔他〕出家、令受具、與依
止、可蓄沙彌。聰明堪能之十夏比丘尼,應使之出家……可蓄沙彌。聰明堪能之十
夏比丘尼可受授具之許可。十歲曾嫁女可與學戒。
----十法終----
攝頌
140 嫌恨制事邪 邪惡與正善
第六 增一法 一○ 十法 二二一
<---------------------------------------------------------------------- --------->
律藏 附隨 二二二
不善善正邊 籌非法如法
擯滅之沙彌 語諍事白輕
此等之輕重 應該知黑白
以及斷事人 學及後宮事
寶物十人眾 同可與授具
又持糞掃衣 十日白法女
妻十事不禮 呵罵及媒介
座恩許非法 法粥肉最上
比丘比丘尼 授具曾嫁女
善說示十法
〔十一法〕
一一 十一種人未受具者,不得令受具;?受具者應擯滅之。十一種履不淨。十一
種?不淨。十一種衣不淨。有十一種至三次之戒。比丘尼應問十一種障礙法。十一
種衣應受持。十一種衣不應淨施。於十一日夜明時為捨墮。十一種結紐是淨物。十
一種扣子是淨物。十一種地是不淨。十一種地是淨。有十一種依止之解。十一種人
不可禮拜。有十一種最上。乞求十一種恩許。有十一種界不成。於罵詈惡口之人應
知有十一種過失。於慈愛者、心解脫者、習行者、修習者、多作者、習練者、習熟
者、確習者、積習者、善精勤者,應知有十一種功德:睡眠安樂,醒覺安樂,不見
惡夢,諸人愛敬,諸非人愛敬,諸天守護,火或毒或刀不能害,心速等持,顏色美
麗,無昏迷之死,不通達上位24,亦至梵天界。於慈愛者、心解脫者、習行者、修
習者……善精勤者,應知有此十一種功德。
----十一法終----
攝頌
應擯滅履? 衣三次應問
141 以受持淨施 夜明及結紐
扣子淨不淨 依止及不禮
最上與恩許 界不成罵詈
第六 增一法 一一 十一法 二二三
<---------------------------------------------------------------------- --------->
律藏 附隨 二二四
慈愍十一說 一法與二法
----增一法終----
攝頌
三法四五法 六法七八法
九法十十一 為一切眾生
之利益依彼 知法者大雄
以慈悲說示 淨潔增一法
1 有懺除罪(sappatikamma apatti),依懺悔而得滅除罪,四波羅夷以外之罪也。
對無懺除罪(appatikammap)。
2 教誡罪(desanagamini apatti),波羅夷罪、僧殘罪為非教誡罪(adesana ap.)
除此之其他罪也。波羅夷罪與僧殘罪,彼為實際上科與罰之罪也。
3 作業所起罪(kiriyato samutthita apatti),乃從行為生起之罪,其次不作業所起
罪,?相對無行為所成之罪。
4 決定罪(niyata apatti),五無間業之罪也,其他為不決定罪。
5 底本ananupanna,應如暹羅本,作anuppanna。
6 清淨邊別住(suddhantaparivasa,參照小品三.二六。
7 合一別住(samodhanaparivasa),參照小品三.一四(一)。
8 相根之現起(lingapatubhava),生起異性之根而變性,其次「俱獲得云云」,在說明
彼情形。關於轉根者之罪,參照波羅夷第一.一○(六)(南傳律一之四四頁)。
9 夜斷,底本raticcheda為ratticcheda之誤植。夜間中斷者,日數之中斷(?無效)也。
10 高揚(samukkamsa),若依註為四大處(參照增支二百八十)法;此世尊乃無犯事時,自
(sayam)高揚而說(ukkamsitva),故云高揚之法。
11 原語為apasadika,因註謂「言身惡行等不善業」,故依此譯之。
12 輕第八,原文lahukathamaka,依暹羅本讀為lahukatthamaka,但此語之意難明瞭而暫譯
之。
13 於此一座食(ehasanika)略去,暹羅本亦同,應視為增補者。
14 見經分別時有沐浴戒(第五十七波逸提中唯有五隨制)。
15 參照大品七.四、五。
16 參照大品七.二、三。
17 參照大品九.五。
18 參照大品一○.一(七)。
19 參照大品一○.一(八)。
第六 增一法 一一 十一法 二二五
<---------------------------------------------------------------------- --------->
律藏 附隨 二二六
20 參照僧殘十三.二。
21 參照小品四.二。
22 參照小品四.三。
23 於此出現重複者,是說前之五,五分合二為十分故。
24 底本此一句與前句連續,次「至梵天界」,以「.」號斷之,但若依清淨道論等,知此句應與
後句連續。(參照Visuddhi-magga p.314)。底本之「.」號是錯誤。
第七 〔一〕 布薩初〔中後〕解答章
142 一 何為布薩羯磨之初?何為中?何為終?何為自恣羯磨之初?何為中?何為終?
何為呵責羯磨之……依止羯磨之……何為驅出羯磨、下意羯磨、舉羯磨、與別住、
今日治、與摩那埵、解罪、授具羯磨之初?何為中?何為終?何為呵責羯磨解之初
……何為依止羯磨解之……驅出羯磨解之……下意羯磨解之……舉羯磨解之……憶
念毘尼之……不癡毘尼之……覓罪相之……如草覆地之……教誡比丘尼人選定之
……不離衣宿認可之……臥具認可之……捨金銀人選定之……沐浴衣受納者選定之
……?受納者選定之……持杖許可之……紐許可之……杖、紐許可之初、中、終?
何為布薩羯磨之初?何為中?何為終?和合集為布薩羯磨之初,執行為中,完了為
終。何為自恣羯磨之初……和合集為自恣羯磨之初,執行為中,完了為終。何為呵
責羯磨之初……事與人為呵責羯磨之初,白為中,羯磨語為終。依止羯磨之……乃
至……何為驅出羯磨、下意羯磨、舉羯磨、舉別住、本日治、與摩那埵解罪之初……
事與人為解罪之初,白為中,〔最後〕羯磨語為終。何為受具羯磨之初……人為受具
第七 〔一〕 布薩初〔中後〕解答章 二二七
<---------------------------------------------------------------------- --------->
律藏 附隨 二二八
羯磨之初,白為中,羯磨語為終。何為呵責羯磨解之初……正所行為呵責解之初,
白為中,羯磨語為終。何為依止羯磨……乃至……驅出羯磨、下意羯磨、舉羯磨解
之初……正所行為舉羯磨之初,白為中,羯磨語為終。何為憶念昆尼……事與人為
143 憶念毘尼之初,白為中,羯磨語為終。何為不癡毘尼、覓罪相、如草覆地、教誡比
丘尼人選定……何為杖、紐許可之初?何為中?何為終?事與人為杖與紐許可之
初,白為中,羯磨語為終。
〔二〕 〔制戒〕義利論
二 十種義利故,世尊為諸聲聞制立學處:為僧攝,為眾僧安樂,為調伏惡人,為
善比丘安樂住,為斷現世之漏,為滅來世之漏,為令未信者生信,為已信者令增長,
為正法久住,為愛重律。
攝僧?眾僧安樂。僧眾安樂?為惡人之調伏也。為惡人之調伏?為善比丘安樂
住……為正法久住?為愛重律。
攝僧?眾僧安樂。眾僧安樂?為惡人之調伏……攝僧?為愛重律。
僧眾安樂?惡人之調伏……僧眾安樂?為愛重律。僧眾安樂?攝僧。
……
為愛重律?攝僧也……為愛重律?為正法久住也。
百義1百法有二百詞
於義利論中有四百智
----義利論終----
----大品終----
攝頌
最初問於八 因緣亦復八
此等於比丘 以計為十六
至於比丘尼 為數亦十六
省略中分解 以及增一法
自恣義利章 大品之合集
第七〔二〕 〔制戒〕義利論 二二九
<---------------------------------------------------------------------- --------->
律藏 附隨 二三○
1 此頌之意,各十義為根,如前十重而為百義(atthsatam),依其百義說明之句而有百法
(dhammasatam),此說百義百法,各有百詞而為二百詞(dveniruttisatani),百義百法二
百詞各有智而為四百智(cattari nanasatani)。
144 第八 伽陀集
一 以衣覆於一肩而合掌,如願求,汝〔優波離〕為何來此?兩種律制,於布薩誦
出,有多少學處?彼於多少城市制之耶?汝之質問是賢善,汝如理遍問,我(佛)
盡善巧實為汝說示。
兩種律制,於布薩讀誦,有三百五十1,彼等制立於七城市。
制立於何處之七城市耶?今我此解說注意令入此言路,於我等有利益。
於毘舍離、王舍城、舍?城、阿羅毘、憍賞彌、釋迦國及婆祇國制之。
於毘舍離制立多少?於王舍城作多少?於舍?城有多少?於阿羅毘為多少?於
憍賞彌制立多少?於釋迦國說多少?於婆祇國制立多少?請問此,為我說示。
十制立於毘舍離,二十一制立於王舍城,二百九十四皆作於舍?城,六制立於
阿羅毘,八制立於憍賞彌,八制立於釋迦國,三制立於婆祇國。
制立於毘舍離,汝應如實聞:不淨法2,人體,上人,長衣,黑〔羊毛〕,實有,
數數食,楊枝,裸形,於比丘尼戒之責罵,此等之十項,於毘舍離制之。
第八 伽陀集 二三一
<---------------------------------------------------------------------- --------->
律藏 附隨 二三二
制立於王舍城,汝應如實聞:不與取及二誹謗於王舍城,二種破僧,安陀會,
145 金銀,線,譏嫌,斡旋食,別眾食,非時食,往詣,沐浴,未滿二十,與衣後
不平,此等制立於王舍城。山上行3,同與欲之二十一。
制立於舍?城,汝應如實聞:波羅夷有四,僧殘有十六,不定有二,捨墮有三
十四4,小戒計說百五十六,十非難法,七十二學法,二百九十四皆制立於舍
?城。
制立於阿羅毘,汝應如實聞:房,絹絲,〔共〕宿,掘〔地〕,至樹神,澆有蟲
水,此六制立於阿羅毘。
制立於憍賞彌,汝應如實聞:大精舍,惡口,異〔語〕,窗,酒,輕侮,如法,
第八為乳飲物。
制立於釋迦國,汝應如實聞:羊毛,?〔五綴〕,教誡〔比丘尼住處〕,藥〔請〕,
針〔筒〕,阿蘭若者,此等之六於迦毘羅?城,於比丘尼戒,於水洗淨,於說教
誡。
制立於婆祇國,汝應如實聞:燃火溫身,於食物混飯粒〔之三〕。
四波羅夷,七僧殘,八捨墮,三十二小戒,二非難法,三學法之五十六,於六
城依日種佛陀而制。
凡二百九十六於舍?城,依有光輝之瞿曇而作。
二 問我等之尊師,為我等說示,彼一一說無誤。我問他,願說此:重與輕,有殘
無殘,粗與非粗,至三次罪,共通不共通,失壞,依此而滅之滅法。答復此一
切,我等聽聞師語。
146 有三十一重罪,此中八為無殘罪。重罪?粗罪,粗罪?戒壞。波羅夷與僧殘稱
為戒壞。偷蘭遮,波逸提,提舍尼,惡作,為戲樂惡口之惡說,此罪為行壞。
抱顛倒之見,以非正法為尊,誹謗正覺者,無智而覆愚癡,此罪為見壞。
活命之因,依活命故,持惡求,性貪欲而主張空無之上人法。活命之因,依活
命故,行媒介。活命之因,依活命故,說:「住汝精舍彼比丘是阿羅漢。」活
命之因,依活命故,比丘為自己乞求美味之食而食。活命之因,依活命故,比
丘尼為自己乞求美味之食而食。活命之因,依活命故,無病而為自己乞求羹與
飯而食,此罪為命壞。
第八 伽陀集 二三三
<---------------------------------------------------------------------- --------->
律藏 附隨 二三四
有十一至三次為罪,彼等汝應正聞:有隨擯八至三次為罪,阿利吒戒,旃達加
利戒,此等至三次為罪。
有幾何應切斷之罪耶?有幾何應破之罪耶?有幾何應拔除之罪耶?有幾何非他
〔理由〕之波逸提?有幾何比丘許可耶?有幾何如法行耶?有幾何決定最高之
戒耶?有幾何「知」而依日種佛陀而制耶?
有六種應切斷之戒。有一種應破之戒。有一種應拔除之戒。有四種非他波逸提。
有四種比丘許可。有七種如法行。有十四種決定最高之戒。有十六種〔知〕而
依日種佛陀而制。
二百二十比丘之學處,於布薩讀誦;三百四比丘尼之學處,於布薩讀誦。
比丘四十六與比丘尼不共通,比丘尼百三十與比丘不共通。
百七十六兩者不共通。百七十四為兩者共通之學。
147 二百二十比丘之學處,於說戒誦出,於斯汝應正聞:
波羅夷有四,僧殘有十三,不定有二,捨墮有三十,小戒有九十二,四提舍尼,
七十五學法。比丘之學處有二百二十,於說戒誦出。
三百四比丘尼之學處,於說戒誦出,此汝應如實聞:
波羅夷有八,僧殘有十七,捨墮有三十,小戒有百六十六,八提舍尼,七十五
學法。
比丘尼之學處有此三百四,於說戒誦出。
比丘四十六戒與比丘尼不共通,此汝應如實聞:
六僧殘與二不定為八,捨墮十二,依此等為二十,二十二小戒,四提舍尼,比
丘戒中此四十六與比丘尼不共通。
比丘尼戒之百三十與比丘不共通,此汝應如實聞:
波羅夷之四,從僧〔殘〕出十戒,捨墮之十二,九十六小戒,八提舍尼,比丘
尼戒中此百三十與比丘不共通。
百七十六兩者不共通,此汝應如實聞:
波羅夷有四,僧殘有十六,不定有二,捨墮二十四,舉百十八之小戒,十二提
舍尼,此百七十六兩者不共通。
百七十四為兩者之共學,此汝應如實聞:
第八 伽陀集 二三五
<---------------------------------------------------------------------- --------->
律藏 附隨 二三六
波羅夷有四,僧殘有七,捨墮有十八,小戒七十,學法七十五。
此百七十四為兩者之共學。
148 八波羅夷難近,如陀羅樹,〔犯此〕彼人如枯葉、如破大石、如切斷陀羅樹之頭,
彼等不成長。
二十三僧殘、二不定、四十二捨墮、百八十八波逸提、十二提舍尼、七十五學
法依三種滅法而滅罪。
現前、自言與如草覆地、二種說戒、二種自恣、四種羯磨依勝者而說示。
〔比丘〕有五種讀誦,〔比丘尼〕有四種,其他無有。有七種罪聚。四種諍事依
七種滅法而滅之。〔口論諍事乃依其中〕二種,〔非難諍事〕依四種,〔罪過諍事〕
依三種,事〔諍事〕依一種而滅之。
所謂波羅夷(被他所勝),汝應如實聞:
依正法而令消失、見失、墜落、放棄者也,於彼不共住,故如是言。
所謂僧殘,汝應如實聞:
僧伽與別住,行本日治,與摩那埵,解罪,故如是言。
所謂不定,汝應如實聞:
不定而不決定,為不確定之言,不決定三者(波羅夷,僧殘,波逸提)中任何
之一處,故言不定。
所謂偷蘭遮,汝應如實聞:
自受悔於一根〔罪〕,〔重〕罪依彼不滅,故如是言。
所謂捨墮,汝應如實聞:
於僧中,於別眾中,或對一人,依一人捨而自白懺悔,故如是言。
所謂波逸提(墮),汝應如實聞:
令善法墮沒,傷聖道,為心愚惡處,故如是言。
所謂提舍尼(悔過),汝應如實聞:
比丘由非親里〔比丘尼〕困難而得之食,自取而食者,應受非難,故如是言。
受招待食之比丘,其處之比丘尼依愛而指圖,不拒〔彼〕而食,應受非難,〔故〕
如是言。
149 至貧窮之信士家,無病,於其處而食,應受非難,〔故〕如是言。
第八 伽陀集 二三七
<---------------------------------------------------------------------- --------->
律藏 附隨 二三八
住於具危險恐怖之阿蘭若者,不〔豫〕告而於其處食,應受非難,〔故〕如是言。
比丘尼於非親里之其他愛好者,自乞酥、油、蜜、砂糖、魚、肉、牛乳、酪者,
比丘尼於善逝之教,應墮非難之罪。
所謂惡作,汝應如實聞:
過失,失敗,惡行即惡作。人若於陰、或於陽而為惡者,為惡作,故如是言。
所謂惡說,汝應如實聞:
惡說惡語等言,智者呵責彼,故如是言。
所謂學,汝應如實聞:
此最初之行,又為初之禁制律儀,順於直道而行修有學之學法者,無有如是學,
故如是言。
強雨降於有覆者,不降於露者,是故覆者露,如此,強雨不降。
森林獸之趣,虛無羽翼之趣,滅是法之趣,涅槃阿羅漢之趣也。
----伽陀集終----
攝頌
於七城制之 四種之失壞
比丘比丘尼 共通不共通
此乃為慈悲 教法伽陀集
1 三百五十,比丘戒二百二十加不共通比丘尼戒之百三十。從比丘戒中除七滅諍法。
2 以下為戒名,關於各項,參照本書第三章等起法。
3 山上行,波逸提三十七。
4 此處底本二十四(catuvisati),暹羅本亦同此,依經分別應三十四(catuttimsati)
,是底本之誤。
第八 伽陀集 二三九
<---------------------------------------------------------------------- --------->
律藏 附隨 二四○
150 第九 諍事分解
一(一) 有四種諍事:諍論諍事,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此四種諍事也。
此四種諍事有幾種發起1耶?此四種諍事有十種發起:諍論諍事有二種發起,教誡
諍事有四種發起,犯罪諍事有三種發起,事諍事有一種發起,彼四種諍事有此十種
發起。諍論諍事發起時,發起幾種滅諍耶?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發起
時,發起幾種滅諍耶?諍論諍事發起時,發起〔現前、多人語〕二種滅諍〔拒否、
呵罵〕,教誡諍事……四種……犯罪諍事……三種……事諍事發起時,發起一種滅
諍。
(二) 有幾種諍事,依幾種行相而發起耶?具幾種支分發起人諍事耶?發起幾種
人諍事而犯罪耶?有十二種發起,依十種行相而發起,具四分而發起人諍事,發起
四種之人諍事而犯罪。
(三) 何為十二種發起:羯磨不成,羯磨不善,應更作羯磨,判定不成,判定不
善,應再判定,裁決不成,裁決不善,應再裁決,滅諍不成,滅諍不善,應再滅諍。
此為十二種之發起。
何為依十種行相而發起耶?於彼處發起生諍事,於彼發起生〔諍事〕停止2,
於道中發起諍事,於道中發起諍事停止,至彼處發起諍事,至彼處發起之諍事停止,
151 發起憶念毘尼,發起不癡毘尼,發起覓罪相,發起如草覆地,依此十種行相而發起。
何為具四分發起人諍事?行愛不應行而發起諍事,……瞋不應行……癡不應行
……行怖不應行而發起諍事。具此四分發起人諍事。
何為發起四種人諍事為犯罪?若其日受具人(翌日)發起,發起者波逸提,客
比丘……行羯磨人……與欲而發起,發起者波逸提。此四種人諍事發起時為犯罪。
(四) 諍論諍事以何為因緣、以何為起因,為何種類、以何為生出、以何為集起、
以何為等起耶?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
諍論諍事以諍論為因緣、以諍論為起因……以諍論為等起;教誡諍事以教誡為
因緣……犯罪諍事以犯罪為因緣……事諍事以行事為因緣……以行事為等起。
(五) 諍論諍事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
以何為等起耶?
第九 諍事分解 二四一
<---------------------------------------------------------------------- --------->
律藏 附隨 二四二
諍論諍事以因為因緣……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以因為因緣,以因為等
起。
(六) 諍論諍事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以
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
諍論諍事以緣為因緣……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以緣為因緣……以緣為
等起。
(七) 四種諍事有幾種根、有幾種等起耶?四種諍事有三十三種根、三十三種等
起。何為四種諍事之三十三根?諍論諍事3有十二根,教誡諍事有十四根,犯罪諍
事有六根,事諍事有一根,?僧伽。四種諍事有此三十三種根。
152 何為四種諍事之三十三種等起?諍論諍事有十八破僧事之等起,教誡諍事有四
種失壞之等起,犯罪諍事有七罪聚之等起,事諍事有四種羯磨之等起。四種諍事有
此三十三種等起。
(八) 諍論諍事是罪過、非罪過耶?諍論諍事乃非罪過。然而以諍論諍事為緣,
而犯罪過耶?然!以諍論諍事為緣而犯罪過也。以諍論諍事為緣,犯幾種罪過耶?
以諍論諍事為滿緣犯二種罪過,謂:罵受具者,波逸提;罵未受具者,突吉羅。以諍
論諍事為緣,犯此二種罪過。彼罪過於四種失壞中,隨伴幾種失壞耶?於四種諍事
中,為何種諍事耶?於七種罪聚中,攝幾種罪聚耶?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幾種等
起而生起耶?依幾種諍事、於何處、依幾種滅法而滅耶?
其罪過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一種失壞:行壞。於四種諍事中,為犯罪諍事。於
七種罪聚中,攝於二種罪聚:有依波逸提罪聚,有依突吉羅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
中,依三種等起而生起。一種諍事:依行事諍事。於三種處:僧眾中,別眾中,於
別人之前。依三種滅法而滅,謂:有依現前毘尼與自言治,有依現前毘尼與如草覆
地。
(九) 教誡諍事是罪過、非罪過耶?……〔參照(八)〕……以教誡諍事為緣,犯
三種罪過: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比丘者,僧殘罪;以無根僧殘誹謗者,波逸提;以
無根行壞而誹謗者,突吉羅。以教誡諍事為緣,犯此三種罪過。彼罪聚於四種失壞
中,依幾種……幾種滅法而滅耶?
彼罪過於四種失壞中,隨伴二種失壞:有戒壞,有行壞。於四種諍事中,為犯
第九 諍事分解 二四三
<---------------------------------------------------------------------- --------->
律藏 附隨 二四四
153 罪諍事。於七種罪聚中,依三種罪聚而攝:有僧殘罪聚,有波逸提罪聚,有突吉羅
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三種等起而生起。彼罪重者,是一種諍事,?依事諍
事。一種處,?於僧眾中,依二種滅法而滅,?:依現前毘尼與自言治。彼罪輕者,
是一種諍事,?依事諍事。三種處,?於僧眾中……〔(八)〕……有依……如草覆
地。
(一○) 犯罪諍事是罪過、非罪過耶?犯罪諍事是罪過也。然而……以犯罪諍事
為緣,而犯四種罪過,謂:比丘尼知而覆藏波羅夷法者,為波羅夷罪;持疑念而覆
藏者,偷蘭遮罪;覆藏比丘僧殘罪者,波逸提罪;覆藏行壞者,突吉羅。以犯罪諍
事為緣而犯此四種罪過。彼罪過於四種失壞中……依幾種滅法而滅耶?
154 彼罪過於四種……〔(九)〕……依四種罪聚而攝:有波羅夷罪聚,有偷蘭遮罪
聚,有波逸提罪聚,有突吉羅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生起,謂:
依身、語、意而生起。彼罪之無殘者,依任何諍事、於任何處、依任何滅法亦不能
滅。彼罪過之輕者,有一種……〔(九)〕……有依……如草覆地。
(一一) 事諍事是罪過,非罪過耶?……〔(八)…… 以事諍事為緣而犯五種罪
過:隨順被舉比丘尼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依白,突吉羅;依二羯磨語,偷蘭遮;
羯磨語終,波羅夷罪。助破僧者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僧殘罪;對惡見諫告至三
次而不捨者,波逸提。以事諍事為緣,犯此五種罪過。彼罪過於四種失壞中……幾種
……依幾種滅法而滅耶?
彼罪過於四種……〔(九)〕……依五種罪聚而攝:有波羅夷罪聚,有僧殘罪聚,
有偷蘭遮罪聚,有波逸提罪聚,有突吉羅罪聚。於六種犯罪等起中,依一種等起而
生起,謂:依身、語、意而生起。彼罪之無殘者……〔(一○ )〕……彼罪之重者,
一種諍事,依事諍事。一種處,?於僧眾中。依二種滅法而滅,?依現前毘尼與
自言治。彼罪之輕者,一種……〔(九)〕……有依……如草覆地。
(一二) 口論諍事有教誡諍事、犯罪諍事、事諍事耶?諍論諍事是教誡諍事、犯
罪諍事而無事諍事。以諍論諍事為緣而有教誡諍事,有犯罪諍事,有事諍事。此事
如何?此處有比丘……為事諍事。如是以口論諍事為緣,有教誡諍事,有犯罪諍事,
有事諍事。
教誡諍事是犯罪諍事、事諍事、口論諍事耶?教誡諍事……犯罪諍事……此事
第九 諍事分解 二四五
<---------------------------------------------------------------------- --------->
律藏 附隨 二四六
如何?於此有比丘,以比丘……為事諍事。如是以教誡諍事為緣,而有犯罪諍事、
事諍事、口論諍事。
犯罪諍事是事諍事、口論諍事、教誡諍事耶?犯罪諍事……事諍事……此事如
何?以五種之罪聚……為事諍事。如是以犯罪諍事為緣而有事諍事、口論諍事、教
誡諍事。
事諍事是口論諍事、教誡諍事、犯罪諍事耶?事諍事……口論諍事……此事如
何?僧伽之所作……為事諍事。如是以事諍事為緣,有口論諍事、教誡諍事、犯罪
諍事。
(一三) 有憶念毘尼之處有現前毘尼,有現前毘尼之處有憶念毘尼;有不癡毘尼
155 之處有現前毘尼,有現前毘尼之處有不癡毘尼;有自言治之處……有多人語之處
……有覓罪相之處……有如草覆地之處有現前毘尼,有現前毘尼之處有如草覆地。
(一四) 依現前毘尼與憶念毘尼而滅諍事時,有憶念毘尼之處有現前毘尼,有現
前毘尼之處有憶念毘尼,其處無不癡毘尼、無自言治、無多人語、無覓罪相、無如
草覆地。依現前毘尼與不癡毘尼而……諍事……依現前毘尼與如草覆地而滅諍事
時,有如草覆地之處有現前毘尼,有現前毘尼之處有如草覆地。其處無憶念毘尼……
無覓罪相。
(一五) 言現前毘尼或言憶念毘尼時,此等法為親近者耶?抑為不親近者耶?此
等法之差異,得區別而示耶?言現前毘尼或言不癡毘尼時……言現前毘尼或言如草
覆地時,此等法為親近者耶?……得……耶?
言現前毘尼或言憶念毘尼時,此等法為親近者,而非不親近者。此等法之差異
是不可能分離而示。言現前毘尼或言不癡毘尼時……言現前毘尼或言如草覆地時,
此等法親近者而非分離者,此等法之差異不可能分離而示。
(一六) 現前毘尼以何為因緣、以何為起因、以何為種、以何為出生、以何為集
起、以何為等起耶?憶念毘尼……如草覆地以何為因緣、以何為起因、以何為種、
以何為出生、以何為集起、以何為等起耶?
現前毘尼以因緣為因緣、以因緣為起因、以因緣為種、以因緣為出生、以因緣
為集起、以因緣為等起。憶念毘尼……如草覆地以因緣為因緣、以因緣為起因……
以因緣為等起。
第九 諍事分解 二四七
<---------------------------------------------------------------------- --------->
律藏 附隨 二四八
156 (一七) 現前毘尼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憶念毘尼……如草覆地以何為
因緣……以何為等起耶?
現前毘尼以因為因緣……如草覆地以因為因緣……因為等起。
(一八) 現前毘尼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憶念毘尼… 如草覆地以何為
因緣……以何為等起耶?現前毘尼以緣為因緣……如草覆地以緣為因緣……以緣為
等起。
(一九) 七滅諍法有幾種根、有幾種等起?七滅諍法有二十六根、有三十六等起。
何為七滅諍法之二十六根?現前毘尼有四根:僧現前,法現前,律現前,人現
前。憶念毘尼有四根。不癡毘尼有四根。自言治有二根:自白人與受自白人。多覓
〔毘尼〕有四根。覓罪相有四根。如草覆地有四根:僧現前……人現前。七滅諍法
有此二十六根。
何為七滅諍法之三十六等起?憶念毘尼之羯磨:有執行、遂行、著手、進行、
承認、容許。不癡毘尼之羯磨、自言治之羯磨、多覓之羯磨、覓罪相之羯磨、如草
覆地之羯磨:有執行、遂行……容許。七滅諍法有此三十六種等起法。
(二○ ) 言現前毘尼或言憶念毘尼時,此等法為別義、別語,或同義而唯有語別
異。言現前毘尼或言不癡毘尼時,言現前毘尼或言自言治時……言現前毘尼或言如
草覆地時,此等法……有……別異。
言現前毘尼或言憶念毘尼時,此等法有別義而又有別語。言現前毘尼或言不癡
毘尼時……言現前毘尼或言如草覆地時,此等法有別義,而又有別語。
157 (二一) 有口論而為口論諍事、口論而非口論諍事、諍事而非口論、諍事而又為
口論、口論而……為……〔小品四.一四(一二)-(一五)〕……事諍事為諍事而又
為行事。
----諍事分解終----
攝頌
諍事及發起 方便以及人
因緣因緣根 以及等起法
罪過有其處 親近與因緣
因緣根等起 語口論諍事
第九 諍事分解 二四九
<---------------------------------------------------------------------- --------->
律藏 附隨 二五○
此諍事分解
1 發起(ukkota),諍事已滅,唱異議不平又發起。四分律戒本云「還發起」,十誦律言
「還更發起」,參照比丘波逸提六十三。
2 以下參照小品四.一四(一七)、(一八)。
3 以下參照小品四.一四(二)以下。
158 第十別伽陀集
呵責法為何?憶念法為何?眾僧法為何?心念法為何?
呵責法為憶念〔罪〕。憶念法為折伏。眾僧法為獲得〔決斷〕。心念法為各人之
〔決斷〕。
汝若為檢問者,草率勿言,怒而勿言,怒而勿行。
於經1,於律,於隨法,於所制,於隨順法,草率無利益之諍論語勿言。
依善巧有覺者而作,檢問儀法,善說學處隨順用意,無破來世趣。
欲利他2者應時而檢問有利,被呵者及呵責者勿取草率之語。
呵責者言有罪,被呵者言無罪,應捨兩說用,依〔有恥者〕自白語而處分。
自白行於有恥著者,無恥者不然,無恥者多語,〔故〕應依其行〔自白〕而處分。
無恥者不生自白,為如何人耶?我如是問:如何之人稱為無恥人耶?
故意犯罪而隱罪,行不應行,如是之人稱無恥人。
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無恥人。
第十 別伽陀集 二五一
<---------------------------------------------------------------------- --------->
律藏 附隨 二五二
我更問汝:如何之人稱為有恥人?
不故意犯罪,不隱罪,不行不應行,如是之人稱為有恥人。
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有恥人。更問汝:如何之人稱為非法呵責者?
159 以非時而呵責,以不實,以粗暴,以無利益,有瞋心而呵責,無慈心,如是者
稱為非法呵責者。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非法呵責者。更問汝:如何稱為如
法呵責者?
以時而呵責,以實,以柔軟,以有利益,有慈心而呵責,無瞋心,如是者稱為
如法呵責者。
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如法呵責者。更問汝:如何之人稱為無知呵責者?
不知前〔所言〕之事、後〔所言〕之事,於前事後事無知,不知適用之語法,
於適用語法無知,如是稱為無知呵責者。
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無知呵責者。更問汝︰如何之人稱為有知呵責者?
知前事後事,於事前事後有知,知適用之語法,於適用語法有知,如是之人稱
為有知呵責者。
實我亦知,如是之人稱為有知呵責者。更問汝:何故稱為呵責耶?依戒壞而呵
責,同依行、見、命〔壞〕而呵責,呵責乃依此而言也。
----別伽陀集終----
1 若依下註,經(sutta)者是言兩部之經分別;律(vinaya)是言腱度;隨法(anuloma)是
言附隨(parivara);所制(pannatta)者言一切律藏;隨順法(anulomika)是言四大處
(cattaro mahapadesa)。
2 底本hitesi,應如暹羅本之hitesi。
3 於底本雖為vuttanusandhitena,於註解釋為vattanusandhitena,故依此。
第十 別伽陀集 二五三
<---------------------------------------------------------------------- --------->
律藏 附隨 二五四
160 第十一呵責品
一 檢問者應問呵責者:「友!汝呵責此比丘,依何而呵責彼耶?依戒壞而呵責耶?
依行壞而呵責耶?依見壞而呵責耶?」若彼言:「我依戒壞而呵責、或依行壞而呵
責、或依見壞而呵責」者,應對彼如是言:「具壽!汝知戒壞否?……〔大品四.
一六(一一)-(一五)。「禁止此比丘自恣」改為「呵責此比丘」。「我禁」、「彼禁」、
或「禁自恣」改為「我呵責」、「彼呵責」〕……由外道之弟子聞而疑耶?」
二 見1與見一致,見與見合致。
〔若然〕因見而不清淨之疑不來。
彼人依〔清淨之〕自白,應與彼共為布薩。
聞與聞一致,聞與聞合致;因聞而……應為……。
覺與覺一致,覺與覺合致;因覺而……應為……。
三 何為呵責之初、何為中、何為後?求聽羯磨為呵責之初,羯磨之執行為中,滅
諍為後。
呵責有幾種根、有幾種事、有幾種地、有幾種行相耶?
呵責有二根、有三事、有五地,依二種行相而呵責。
何為呵責之二根?有根或無根,呵責有此二根。
何為呵責之三事?由見,由聞,由疑,呵責有此三種事。
161 何為呵責之五地?我以時而言,不以非時;以實有而言,不以非實;以柔軟而
言,不以粗暴;以有利而言,不以無利;以慈心而言,不以瞋心。呵責有此五種地。
依何等之二種行相而呵責耶?以身而呵責,或以語而呵責,依此二種之行相而
呵責。
四 呵責者應如何行?被呵責者……僧眾……檢問者應如何行?
呵責者應如何行耶?呵責者應立於五法而呵責他:以時而言,不以非時……以
慈心而言,不以瞋心,呵責者應如是行。
被呵責者應如何行耶?被呵責者應立於二法而行:真實與不瞋也。被呵責者應
如是行。
僧眾應如何行?僧眾應知有欲無欲,僧眾應如是行。
第十一 呵責品 二五五
<---------------------------------------------------------------------- --------->
律藏 附隨 二五六
檢問者應如何行?檢問者依法、依律、依師教,如滅彼諍事,應如是滅諍事,
檢問者應如是行。
五 布薩為何?自恣為何?別住為何?本日治為何?摩那埵為何?出罪為何?
布薩是為和合,自恣是為清淨,別住是為摩那埵,本日治是為懲誡,摩那埵是
為出罪,出罪是為清淨。
由貪、瞋、怖、癡而非難長老者,是無智而傷〔害〕並破壞〔身等之五根〕,愚
癡而且不恭敬學者,身壞而至地獄。
不依利養又不依人,此等俱捨,而應如法行。
有忿、有怨、又粗暴而惡口者,對無罪者告發有罪,如是呵責者,是燒亡自己。
行耳語,求惡失,〔無視決斷〕而交往,說邪道(罪),對無罪者告發有罪,如
162 是呵責者,是燒亡自己。
以非時而呵責,以非實,以粗暴,以不利,有瞋心而呵責,無慈心,對無罪者
……是燒亡自己。不知法、非法,對法、非法無智,對無罪者……是燒亡自己。
不知律、非律,對律、非律無智,對無罪者……是燒亡自己。
……所言、非所言……。
……常法、非常法……。
……所制、非所制……。
不知有罪、無罪,對有罪、無罪無智……。
……輕罪、重罪……。
……有殘罪、無殘罪……。
……粗罪、非粗罪……。
……前說、後說……。
不知適用之語法,對適用之語法無智,對無罪者告發有罪,如是呵責者,是燒
亡自己。
----呵責品終----
攝頌
呵責與檢問 初根與布薩
於呵責品趣 令確立教說
第十一 呵責品 二五七
<---------------------------------------------------------------------- --------->
律藏 附隨 二五八
1 此頌之意若依註釋,他比丘見一比丘與婦人由一場所同時出入,言彼比丘為波羅夷時,其比
丘承認彼比丘之所見而不承服波羅夷。斯時見與女人出雖是一致,但唯彼等不成波羅夷,言
不清淨,謂成無根之疑。故彼比丘之清淨,依自白,得共行布薩
163 第十二 小諍
一 習鬥諍之裁斷,至比丘僧伽時,謙讓而應以如拭塵埃之心至僧中。應善辨座席
而著,不擠進長老比丘之間,不推開年少比丘之座,應著於適當之座,不言前後相
違之語,不應言無益徒勞之語,應自說法,或應問其他,或不得輕視聖者之默靜。
於僧眾所許可檢問者之人,欲檢問時,不可問和尚,不可問阿闍梨,不可問〔和尚〕
弟子,不可問〔阿闍梨〕門弟,不可問同行和尚者,不可問同行阿闍梨者,不可問
種,不可問名,不可問姓,不可問〔汝是長部誦者、中部誦者等〕阿含,不可問家
之階級,不可問生地。此為何故耶?於此彼有愛憎故也。有愛或憎之時,行貪不應
行,又行瞋不應行,行癡不應行,又行怖不應行。僧眾所許可檢問者之人,欲檢問
者,應以僧為重而行,不應以人為重;應以正法為重而行,不應重利養;應從義利
而行,不應依眾之淨善處;應以時檢問,不應以非時;應以實檢問,不應以非實;
應以柔軟檢問,不應以粗暴;應以利益檢問,不應以無利益;應以慈心檢問,不應
以瞋心。不應為耳語者,不應求惡失,不應以手覆眼,不應舉眉,不應舉頭,不應
第十二 小諍 二五九
<---------------------------------------------------------------------- --------->
律藏 附隨 二六○
振手,不應示手印。於座席著坐應善心得,唯視目前一尋,應〔答〕〔決斷〕之事當
著己之座。不可從座而立,不可〔勿視決斷〕而交,不可主張罪,不可說曖昧之言1,
164 不可急忙,不可粗暴,應不瞋,應以軟語而有慈心,應有友情、同情,應為同情之
行,不綺語,以制限語,依親切心,無不善語,應自行檢點〔得否決斷、滅諍?〕
應檢〔令彼有恥者得解耶?〕應檢呵責者,應檢被呵責者,應檢非法呵責者,應檢
非法被呵責者……如法呵責者……應檢如法被呵責者。
不可省略〔呵責者、被呵責者〕所言,不說非所言,所說之句文善之,他者反
問應以自白而處分之,不應微笑,不應抱怖畏,不應制以粗暴,質直溫和而應滅除
不淨。不應行貪不應行,不應行瞋不應行,不應行癡不應行,不應行怖不應行,於
法與人應公平。檢問者如是而檢問之時,取〔大〕師與智者而隨教者,對同梵行者
乃愛敬、尊重。
二 〔檢問者之說〕經為結合〔罪與無罪〕,喻是為〔示義〕之比說,義是為了解,
反問是為遮止,求聽羯磨是為呵責,呵責是為〔罪非罪之〕憶念,憶念是為共語2,
共語是為〔勿從此住處而去之〕障礙,障礙是為決斷,決斷是為判別〔惡非惡〕,判
別是為〔知〕處非處〔犯不犯、輕重犯〕之行,處非處之行是為調伏惡人、守護善
比丘,僧伽是為領承,依僧伽所聽許之人,是不偽立而立。律是為律儀,律儀是為
無悔恨,無悔恨是為愉悅,愉悅是為喜,喜是為輕安,輕安是為樂,樂是為等持,
等持是為如實知見,如實知見是為厭離,厭離是為離欲,離欲是為解脫,解脫是為
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是為無取著般涅槃。為此有〔律之〕論,為此有〔律之〕考量,
為此有近習,為此有傾聽,?:此無執取,心解脫。
三 依善巧有智者所行檢問之儀法,用善說學處之隨順意,而不破來世之趣。
於事、失壞、罪過、因緣、行相無智,而不正知前事後事、成不成。
於羯磨、諍事、滅諍亦無智,染、污、愚癡,依怖、疑而行。
不善辨所制,於處置無智,得黨友而無慚,為黑業,無恭敬,如是比丘實謂不
可敬仰者。
165 於事、失壞、罪過、因緣、行相有智,正知前事後事、成不成。
於羯磨、諍事、滅諍亦有智而無染、無污、無癡,不依怖與疑而行。
善辨所制,於處置有智,得黨友而有慚,為白業,有恭敬,如是比丘實謂可敬
第十二 小諍 二六一
<---------------------------------------------------------------------- --------->
律藏 附隨 二六二
仰者
----小諍終----
攝頌
卑賤心問重 僧伽非個人
經為結合也 律為調伏也
於小諍攝頌 於此成一誦
1 曖昧之言,底本是bahavikkhepaka,應如暹羅本vacavikkhepa。
2 共語,底本savacaniya是savacaniya之誤植,次語亦同。
166 第十三 大諍
一 於僧伽,習決斷鬥諍裁判之比丘,應知事,應知失壞,應知犯罪,應知因緣,
應知行相,應知前事後事,應知作不作,應知羯磨,應知諍事,應知滅諍。不可行
愛不應行,不可行瞋不應行,不可行癡不應行,不可行怖不應行。應令悟之事應令
悟,應令解之事應令解,應令觀之事應令觀,應令靜之事應令靜。言「我得黨友」
而不可輕侮他黨,言「我多聞」而不可輕侮少聞者,我是上座長老而不可輕侮下座。
不應說不來,不應依法、律除已來者,滅諍事應依法、律、師教,而滅其諍事。
二 「應知事」者,是應知八波羅夷之事、二十三僧殘之事、二不定……四十二尼
薩耆……百八十八波逸提……十二提舍尼……惡作……惡說之事。
「應知失壞」者,是應知戒壞、行壞……見壞……應知命壞。
「應知犯罪」者,是應知波羅夷犯、僧殘犯……偷蘭遮犯……波逸提犯……提
舍尼犯……惡作犯……應知惡說犯。
「應知因緣」者,是應知八波羅夷之因緣,應知二十三僧殘之因緣……應知惡
第十三 大諍 二六三
<---------------------------------------------------------------------- --------->
律藏 附隨 二六四
說之因緣。
「應知行相」者,應依行相而知僧伽,依行相而知眾人,依行相而……人……
167 呵責人…… 依行相而知被呵責人。「應依行相知僧伽」者,此僧伽能否依法、律、
師教而得滅此諍事?如是依行相可知僧伽。眾人……「依行相而可知」者,此人能
否……得……如是依行相可知人。「應依行相知呵責人」者,此具壽能否立五種法而
呵責他?如是依行相可知呵責人。「應依行相知被呵責人」者,此具壽能否立二種法
能?實與不瞋,如是依行相可知被呵責人
「應知前事後事」者,此具壽能否從事至事1,或從失壞至失壞,或從犯罪至,
犯罪,或於〔前〕否定而〔後〕肯定,或肯定、否定異語而遁逃之,應如是知前事
後事。
「應知作不作」者,是應知不淨法,應知不淨法之隨順,應知不淨法之前分。
應知不淨法者,應知唯有二人成就法。應知不淨法之隨順者,將他比丘之生支入比
丘己之口。應知不淨法之前分者,好惡色2、身觸、粗語、為自己供養淫欲、財物
3之贈答也。
三 「應知羯磨」者,應知十六種羯磨,……四種求聽羯磨……四種白羯磨……四
種白二羯磨……應知四種白四羯磨。
「應知諍事」者,應知四種諍事,應知口論諍事……應知義務諍事。
「應知滅」者,應知七種滅,應知現前毘尼……應知如草覆地。
四 「不應行愛不應行」者,行愛不應行之時,如何行愛不應行耶?於此有一人,
此是我和尚、或是阿闍梨、弟子、門弟、同和尚者、同阿闍梨者、面識者、親友、
168 親戚,同情彼,守護彼。非法說為如法,如法說為非法……〔參照大品一○.五(四)〕
……非粗罪說為粗罪。依此十八事行愛不應行之時,為多人之無益、多人之無樂、
多人之不利,為天及人之苦無益。依此十八事而行愛不應行之時,為保持損害己身,
又有罪,為智者所呵責,又多生非一福。行愛不應行之時,如是為行愛不應行。
「不應行瞋不應行」者,行瞋不應行之時,如何是行瞋不應行耶?於此有一人,
彼於我不利益而抱瞋怒,彼於我不利益而抱瞋怒,彼於我為不利益而抱瞋怒,我對
愛樂者不利益,為不利益,應為不利益而抱瞋怒。於我不愛樂者為利益,為利益、
應為利益而抱瞋怒。依此九種之瞋怒事而瞋怒、嫌恨,為忿、怒所制,非法說為如
第十三 大諍 二六五
<---------------------------------------------------------------------- --------->
律藏 附隨 二六六
法……非粗罪說為粗罪,以此十八事而行瞋不應行之時……如是為行瞋不應行。
「不應行癡不應行」者,行癡不應行之時,如何行癡不應行耶?染者隨愛欲而
行,污者隨瞋而行,癡者隨愚癡而行,執者依執見而行,癡者、疑者為愚癡所制,
非法說為法……非粗罪說為粗罪,以此十八事行癡不應行之時……如是為行癡不應
行。「不應行怖不應行」者,行怖不應行之時,如何行怖不應行耶?於此有一人,
彼依危險,或依〔邪見之〕叢林,或依強力、暴惡、命難、或為梵行難,對彼恐怖
戰慄,非法說為如法……非粗罪說為粗罪,以此十八事行怖不應行之時……如是為
行怖不應行。
依愛、瞋、怖、癡而破法。
彼名稱減如黑分月。
「不行愛不應行」者,如何非法說為非法而不行愛不應行?法說為法而不行愛
169 不應行……非粗罪說為非粗罪而不行愛不應行,如是為不行愛不應行。
「不行瞋不應行」者,如何……癡不應行…… 不行怖不應行」者,如何非法
說為非法而不行怖不應行……非粗罪說為非粗罪而不行怖不應行,如是為不行怖不
應行。
依愛、瞋、怖、癡而不破法,
彼名稱增長如白分月。
五 「應令悟之事令悟」者,如何非法說為非法,應令悟之事令悟也……非粗罪說
為非粗罪,應令悟之事令悟,如是應令悟之事令悟也。
「應令解之事令解」者,如何非法說為非法,應令解之事令解……如是令解之
事令解也。
「應令觀之事令觀」者,如何……非法說為非法,應令靜之事令靜……如是應
令靜之事令靜也。
六 如何我得黨友而輕侮他黨者?於此有一人,得黨友,得隨徒,為有黨者、有親
里者。彼不得黨友、不得隨徒,非有黨者、有親里者,對彼因輕侮,非法說為法……
非粗罪說為粗罪,如是為我得黨友而輕侮他黨。
如何我是多聞而輕侮少聞者?於此有一人,多聞而憶持所聞,積集所聞者也。
第十三 大諍 二六七
<---------------------------------------------------------------------- --------->
律藏 附隨 二六八
彼為少聞而少智、少憶念,對彼因輕侮,非法說為法……非粗罪說為粗罪,如是為
我是多聞而輕侮少聞者也。
如何我是上座長老而輕侮下座?於此有一人,出家而歲久,經驗豐富之長老也。
此是新參者而乏經驗,少知恩者也,彼語無效而輕侮彼〔語〕,非法說為法……非粗
170 罪說為粗罪,如是我是上座長老而輕侮下座也。
七 「不應說不來」者,不應令入來於還未入來之事務。「不應依法、律而除已來」
者,不應依法、律而除僧眾之集會目的。
「依法」者,是依實有之事也。「依律」者,是呵責而令憶念。「依師教」者,
依白之成就,依唱說之成就也。「滅其諍事,應依法、律、師教而滅其諍事」者,檢
問者應問呵責者:「友!汝禁此比丘自恣……〔大品四.一六(一○ )- (一五)〕
……依外道之弟子聞而疑之耶?」
見4與見一致,見與見合致,
因見而不疑,其人不清淨。
其人依自白,應與彼共自恣。
聞與聞一致……〔參照第十一.二〕
覺與覺……行自恣。
八 何為汝所見者?為何者之問?汝如何見?為何者之問?汝何時見?何……汝於
何處見?為何者之問?
「何為汝所見」者,問事,問失壞,問犯罪,問不淨行也。「問事」者,問八波
羅夷事,問十三僧殘事,問二不定事,問四十二尼薩耆波逸提事,問百八十八波逸
提事,問十二波羅提提舍尼事,問惡作事,問惡說事。「問失壞」者,問戒壞,問行
壞,問見壞,問命壞。「問犯罪」者,問波羅夷犯,問僧殘犯,問偷蘭遮犯……問惡
說犯。「問不淨行」者,問唯有二人成就法。
「汝如何見」者,問標相,問威儀,問形相,問變異也。「問標相」者,〔問〕
或長短、或黑白也。「問威儀」者,〔問〕行、或住、或坐、或臥。「問形相」者,〔問〕
居士之標相、或外道之標相、或出家標相。「問變異」者,〔問〕或行、或住、或坐、
或臥也。
171 「汝何時見」者,問時,問日時,問時分,問季節。「問時」者,〔問〕晨早時、
第十三 大諍 二六九
<---------------------------------------------------------------------- --------->
律藏 附隨 二七○
日中時、日暮時也。「問日時」者,〔問〕於晨早之日時、於日中之日時、於夕刻之
日時。「問時分」者,〔問〕食前、或食後、或夜中、或日中、或於黑月、或於白月
也。「問季節」者,〔問〕於寒季、於熱季、於雨季也。
「汝於何處見」者,問處、問地、問場、問界也。「問處」者,是問於土地、於
地、於地所、於大地。「問地」者,〔問〕於地、於山、於岩上、於樓上也。「問場」
者,〔問〕東方之場、西方之場、北方之場、南方之場也。「問界」者,〔問〕東方之
界……南方之界也。
----大諍終----
攝頌
事因緣與行相 前後事作不作
羯磨乃至諍事 滅諍愛不應行
瞋癡及怖悟解 觀靜有黨及友
以及聞上座老 未至及已至者
依法律依師教 此大諍之說示
1 此句之意若依註,言我見或聞第一波羅夷事。後受詢問,則言我不見不聞,乃前後所說有相
違也。其次失壞、犯罪意亦同。
2 原語vannavanna,言精有種種色,第一僧殘也,言以下順次至第五僧殘。
3 dhanamanuppadanam,言第五僧殘,媒嫁戒。
4 此頌意義,參照十一呵責品註1。
第十三 大諍 二七一
<---------------------------------------------------------------------- --------->
律藏 附隨 二七二
172 第十四 迦絺那衣分解
- 何人1不成受持迦絺那衣?何人成受持迦絺那衣耶?如何不成受持迦絺那衣?
如何成受持迦絺那衣耶?
何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耶?二種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不行作迦絺那衣之儀式
者,〔從界外歸來於行迦絺那衣式〕不隨喜者,此二種人不成受持迦絺那衣。
如何不成受持迦絺那衣耶?依二十四事而不成受持迦絺那衣,唯作輾治則不成
受持迦絺那衣……〔大品七.一(五)〕……若如是,則不成迦絺那衣受持。
「相業2」者,於此布受持迦絺那衣,行〔邪命〕卜相也。豫言者,依此豫言
而得迦絺那衣布,對〔人之生處〕作豫言也。「暫時」者,言不取施與。「延期」者,
有二種延期:作衣之延期與積置之延期。「捨墮」者,作衣之時為夜明。依此二十四
事不成受持迦絺那衣。
如何成受持迦絺那衣耶?謂:依十七事而成受迦絺那衣,以新衣者,成受迦絺
那衣……〔大品七.一(六)〕……如是者,成受持迦絺那衣。依此十七事而成受迦
絺那衣。
二(一) 受迦絺那衣共有幾種法生起耶?受迦絺那衣十五種法共之生起,謂:〔捨〕
八事、二種執持、五種功德也。受迦絺那衣共此十五種法之生起。
173 (二) 何等法依前方便之無間緣3為緣,依近接緣為緣、依依止緣為緣、依近依
緣為緣、依前生起緣為緣、依後生起緣為緣、依俱生起緣為緣耶?
何等法依前行之無間緣為緣耶?……乃至……
何等法依授與之、何等法依決意之、何等法依受持之、何等法依捨事與執持之、
何等法依事之無間緣為緣……依俱生起緣為緣耶?
(三) 前行是依前方便之無間緣為緣、依近接緣為緣、依依止緣為緣、依近依緣
為緣也;前方便是依前行之前生起緣為緣;前行是依前方便之後生起為緣;十五種
法是依俱生起為緣。
(四) 授與是依前行之無間緣為緣、依近接緣為緣、依依止緣為緣、依近依緣為
緣也;前行是依授與之前生起緣為緣;授與是依前行之後生起緣為緣;十五種法是
依俱生起緣為緣。
第十四 迦絺那衣分解 二七三
<---------------------------------------------------------------------- --------->
律藏 附隨 二七四
(五) 決意是依授與之無間緣為緣、依近接緣……依依止緣……依近依緣為緣;
授與是依決意之前生起緣為緣;決意是依授與之後生起緣為緣;十五種法是依俱生
起緣為緣。
(六) 受持是依決意之無間緣為緣、依近接緣……依止緣……近依緣為緣;決意
是依受持之前生起緣為緣;受持是依決意之後生起緣為緣;十五種法是依俱生起緣
為緣。
(七) 捨事與執持是依受持之無間緣……近接緣……依止緣……近依緣為緣;受
持是依捨事與執持之前生起緣為緣;捨事與執持是依十五種法之前生起緣為緣;十
五種法是依俱生起緣為緣。
174 (八) 望與非望是依事之無問緣為緣、近接緣……依止緣……近依緣為緣;事是
依望與非望之前生起緣為緣;望與非望是依事之後生起緣為緣;十五種法是依俱生
起緣為緣。
三(一) 前行是以何為因緣、以何為起因、以何為種、以何為出生、以何為集起、
以何為等起耶?授與是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決意……受持……捨事與執
持……望與非望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
前行以前方便為因緣、以前方便為起因……以前方便為等起。授與以前行為因
緣……決意以授與為因緣……受持以決意為因緣……捨事與執持以受持為因緣……
望與非望以事為因緣……以事為等起。
(二) 前方便以何為因緣、以何為起因……以何為等起耶?前行……乃至……授
與、決意、受持、捨事與執持、事、望與非望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
前方便以因為因緣、以因為起因……望與非望以因為因緣……以因為等起。
(三) 前方便以何為因緣……望與非望以何為因緣……以何為等起耶?
前方便以緣為因緣、以緣為起因……望與非望以緣為因緣……以緣為等起。
(四) 前行依幾種法而攝耶?前行依七種法而攝,謂:依洗洗、計量、裁斷、安
緣、刺縫、染色、作淨也。前行依此七種法而攝。
授與依幾種法而攝耶?授與依三種法而攝,謂:依僧伽梨衣、鬱多羅僧衣、安
陀衣也。
決意依幾種……依三法而攝,謂:依僧伽梨衣、鬱多羅僧衣、安陀衣也。
第十四 迦絺那衣分解 二七五
<---------------------------------------------------------------------- --------->
律藏 附隨 二七六
受持依幾種……依一法而攝,謂:依發語。
(五) 迦絺那衣有幾種根、幾種事、幾種地耶?迦絺那衣有一種根:僧伽也。有
175 三種事:僧伽梨衣、鬱多羅僧衣、安陀衣也。有六種地:麻布、綿布、絹布、毛布、
粗麻布、大麻布也。
(六) 何為迦絺那衣之初、中、後耶?前行為迦絺那衣之初,作衣為中,受持為
後。
(七) 具幾分之人,是不得受持迦絺那衣耶?具幾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耶?
具八分之人,不得受持迦絺那衣。具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何為具八分之人
不得受迦絺那衣?謂:以不知前行……授與……決意……受持……捨事……執持
……捨……不知功德,具此八分之人,不得受持迦絺那衣。何為具八分之人得受持
迦絺那衣?謂:知前行……知功德,具此八分之人,得受持迦絺那衣。
(八) 幾種人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幾種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三種人……
不成就……三種人……成就……何為三種人……不成就……於界外者隨喜、
〔還歸界內〕隨喜而不言出,雖言亦不令他知,此三種人不成就迦絺那衣。何為三
種……成就……於界內隨喜,隨喜而言出,言出而令他知,此三種人成就受持迦
絺那衣。
(九) 有幾種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有幾種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耶?有三種不成
就受持迦絺那衣。有三種……成就……。何為三種不成就受持迦締那衣?事不法(衣
不淨)、時不法、作法不法也,此三種……不成就……。何為三種……成就……為:
事如法、時如法、作法如法也,此三種為成就受持迦絺那衣也。
四 應知迦絺那衣,應知受持迦絺那衣,應知受持迦絺那衣之月,應知不成受持迦
絺那衣,應知成就受持迦絺那衣,應知相業,應知豫言,應知暫時物,應知延期,
應知捨墮。
176 「應知迦絺那衣」者,是其等法之集合、結合、名、命名、授名、詞、文、呼
稱,此即應知迦絺那衣也。「應知受持迦絺那衣之月」者,是應知雨期最後一月也。
「應知不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者,是依二十四種行相,應知不成受持迦絺那衣。「應
知成就受持迦絺那衣」者,依十七種行相,應知成就迦絺那衣。
「應知相業」者,卜相而受持此布為迦絺那衣。
第十四 迦絺那衣分解 二七七
<---------------------------------------------------------------------- --------->
律藏 附隨 二七八
「豫言」者,是於此豫言,豫言得迦絺那衣布也。
「應知暫時物」者,應知不取施與也。
「應知延期」者,應知二種延期:作衣之延期與積置之延期也。
「應知捨墮」者,作衣時明相出也。
「應知作迦絺那衣」者,若僧伽得迦絺那衣物時,僧伽應如何行耶?作衣者應
如何行耶?隨喜者應如何行耶?僧伽依白二羯磨而與比丘作迦締那衣,作其迦絺那
衣之比丘,於即日浣洗、舒張、計量、裁斷、縫刺、染色、作淨而可作迦絺那衣。
若欲依僧伽梨衣而作迦絺那衣者,應授與舊僧伽梨衣,應決意新僧伽梨衣,且應發
言,我依此僧伽梨而作迦絺那衣。若欲依鬱多羅僧衣而作迦絺那衣者,應授與舊鬱
多羅僧衣,應決意新鬱多羅僧衣,應發言,依此鬱多羅僧衣而作迦締那衣。若欲依
安陀衣而作迦絺那衣者,應授與舊安陀衣,應決意新安陀衣,應發言,依此安陀衣
而作迦絺那衣。作其迦絺那衣之比丘,至僧伽,偏袒右肩,合掌而應如是言:「諸
大德!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也,應令隨喜。」彼隨喜比丘應偏袒右
177 肩,合掌而應如是言:「友!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髮作迦絺那衣,我等隨喜。」
彼作迦絺那衣之比丘,至眾多之比丘處,偏袒右肩,合掌應如是言:「諸大德!……
應令隨喜。」彼隨喜比丘……「……我等隨喜。」彼作彼迦絺那衣之比丘,應至一
比丘處,偏袒右肩,合掌而應如是言:「友!為僧伽作迦絺那衣,如法作迦締那衣
也,應令隨喜。」彼隨喜比丘應偏袒右肩,合掌而應如是言:「友!為僧伽作迦締
那衣,如法作迦絺那衣,我隨喜。」
五 僧伽作迦絺那衣,別眾作迦絺那衣,一人作迦絺那衣。僧伽不作迦絺那衣,別
眾不作迦絺那衣,一人作迦絺那衣。若僧伽不作迦絺那衣,別眾不作,而一人作迦
絺那衣者,迦絺那衣為僧伽不成受,為別眾不成受,為一人而成受迦絺那衣。
僧伽誦波羅提木叉,別眾誦波羅提木叉,一人誦波羅提木叉。僧伽不誦波羅提
木叉,別眾不誦,一人誦。若僧伽不誦波羅提木叉,別眾不誦,而一人誦者,為僧
伽而不成誦波羅提木叉,為別眾不成誦,為一人而成誦波羅提木叉。
依僧伽之和合一致,依別眾之和合一致而為一人之誦,為僧伽成誦波羅提木叉,
為別眾成誦,為一人成誦波羅提木叉。如是僧伽不作迦締那衣,別眾不作,而一人
作,依僧伽隨喜,依別眾隨喜,而一人作者,為僧伽成受迦稀那衣,為別眾成受迦
第十四 迦絺那衣分解 二七九
<---------------------------------------------------------------------- --------->
律藏 附隨 二八○
締那衣,為一人成受迦絺那衣。
六 去時捨迦絺那衣,依日種〔佛〕所說,以此我問汝,何之執持於初斷耶?去時
178 捨迦絺那衣,依日種所說,以此我答汝,衣之執持初斷,出於界外即共彼住處執持
斷也。〔衣〕成時,捨迦絺那衣,依日種說,以此我問汝……答……住處執持初斷,
於衣成,為衣執持斷。
發心〔作〕時,捨迦締那衣……問……答……二種執持俱時斷。
失〔衣〕時,捨迦締那衣……問……答……住處執持初斷,於失衣為衣執持斷。
聞〔僧伽已捨〕時,捨迦絺那衣……問……答…… 衣執持初斷,聞,共於彼住處執
持斷。
斷望之時捨迦絺那衣……問……答……住處執持初斷,於望衣斷時,為衣執持
斷。
出界內時捨迦絺那衣……問……答……衣執持初斷,行彼界外時,為住處執持
斷。
與〔僧伽〕共捨時捨迦締那衣……問……答……二種執持俱時斷。
七(一) 捨多少迦絺那衣,依託於僧伽,捨多少迦絺那衣依託於一人耶?捨多少
迦絺那衣不衣託僧伽,捨多少迦絺那衣不依託一人耶?捨一迦烯那衣依託於僧伽,
中間之捨也;捨四迦絺那衣依託一人:為去、成、發心與出界。捨四迦絺那衣不依
託僧伽,不依託一人:為失、聞、斷望與共捨。
179 (二) 捨多少迦絺那衣,是於界內而捨,捨多少迦絺那衣,是於界外而捨耶?捨
多少迦絺那衣,是有於界內而捨,〔或〕於界外而捨耶?捨二種迦絺那衣,於界內而
捨,與中間之捨與共捨也。捨三種迦絺那衣於界外而捨:為去、聞與出界。捨四種
迦絺那衣,有於界內捨,有於界外捨,成、發心、失與望斷也。
(三) 捨多少迦絺那衣共生、共滅,捨多少迦絺那衣是共生別別而滅耶?捨二種
迦絺那衣是共生、共滅,與中間之捨為共捨也,捨餘迦絺那衣,是生於別別而滅也。
----迦絺那衣分解終----
攝頌
何人佩十五 法與因緣因
緣攝根及初 此為八種人
第十四 迦絺那衣分解 二八一
<---------------------------------------------------------------------- --------->
律藏 附隨 二八二
三破三成不 應知受持誦
執持及依託 界內及生滅
----附隨終----
1 此章全部意義可參照大品七。
2 以下參照大品七.一(五)。
3 無間緣,以下於受持迦絺那衣所作功德等,依種種因緣關係,所見者,次關種種緣,可參照
Visuddhimagga p.523ff。
180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一(一) 爾時,佛世尊在舍?城祇樹給孤獨園,時,具壽優波離詣世尊之住處,
詣已,禮拜世尊而坐於一面,一面坐已,具壽優波離如是白世尊:「尊師!具幾何
支分之比丘,終生無依止而不可住耶?」「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終生無依止而不
可住。何等為五?謂:不知布薩,不知布薩羯磨,不知波羅提木叉,不知波羅提木
叉之誦出,五夏未滿。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終生無依止而不可住。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終生依止而可住。何等為五?謂:知布薩,知布薩羯
磨……五夏或五夏以上。優波離!此……。」
(二) 「優波離!復具五分之比丘,終生無依止而不可住。何等為五?謂:不知
自恣,不知自恣羯磨,……波羅提木叉……波羅提木叉羯磨……五夏未滿……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終生無依止而可住。何等為五?……知自恣……此
……」
(三) 「優波離!復……無依止而不可住。何等為五?謂:不知有罪與無罪,不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二八三
<---------------------------------------------------------------------- --------->
律藏 附隨 二八四
知輕罪與重罪,不知有殘罪與無殘罪,不知粗罪與非粗罪,五夏未滿,此……。」
「優波離!具五分……無依止而可住。何等為五?謂:知有罪與無罪……優波
離!具此五分之比丘,終生無依止而可住。」
181 (四) 「世尊!具幾何支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與他依止、不可蓄沙彌
耶?」「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與他依止,不可蓄沙彌。何等
為五?謂:弟子或門弟之病不能看護,又不能令看病;生憂愁要除又不能令除,疑
悔生起要依法滅除而又不能滅除;不能教導阿毘達磨,不能教導阿毘毘奈耶1。優
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與他依止,不可蓄沙彌。優波離!具
五分之比丘,可令他受具,與他依止,可蓄沙彌。何等為五?謂:弟子又……能教
導阿毘毘奈耶……。
(五) 「優波離!復具五分之比丘,不可令他受具,不可與他依止,不可蓄沙彌。
何等為五?謂:弟子又門弟於增上行儀之學,不能令學,不能教導初梵行之學,不
能教導增上戒,不能教導增上心,不能教導增上慧……。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可令他受具,可與他依止,可蓄沙彌。何等為五?謂︰
弟子又……得教導增上慧,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得令他受具,得與他依止,
得蓄沙彌。」
(六) 「世尊!具幾何支分之比丘,可行羯磨耶?」「優波離!對具五分之比丘,
可行羯磨。何等為五?謂︰無恥,愚癡,不清淨,有惡見,污壞活命。優波離!對
具此五分比丘,應行羯磨。」
(七) 「優波離!復對具五分之比丘,應行羯磨。何等為五?謂:於增上戒失壞
戒,於增上行失壞行,於增上見污壞見,有惡見,污壞活命。此……。」
182 (八) 「優波離!復……具身戲樂,具語戲樂,具身語戲樂,有惡見,污壞活命。
此……。」
(九) 「優波離!復……具身不正行,具語不正行,具身語不正行,有惡見,污
壞活命。此……。」
(一○) 「優波離!復……具身違害,具語違害,具身語違害,有惡見,污壞活
命。此……。」
(一一) 「優波離!復……具身邪命,具語邪命,具身語邪命,有惡見,污壞活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二八五
<---------------------------------------------------------------------- --------->
律藏 附隨 二八六
命。此……。」
(一二) 「優波離!復……犯罪而羯磨,令受具,與依止,蓄沙彌,受選定為教
誡比丘尼者,選定而教誡比丘尼。此……。」
(一三) 「優波離!復……為罪依僧伽而受羯磨,犯其罪,〔犯〕同類之他〔罪〕,
〔犯〕較其更惡〔罪〕,罵羯磨,罵行羯磨人。此……。」
(一四) 「優波離!復栽……誹謗佛,誹謗法,誹謗僧,有惡見,污壞活命。優波!
對具此五分之比丘,應行羯磨。」
----一依止品----
攝頌
布薩與自恣 犯罪及病者
增上之行儀 無恥增上戒
戲樂不正行 違害及邪害
為彼罪佛將 此第一品聚
二(一-三) 「尊師!對具幾何支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耶?」「優波離!對具五
183 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何等為五?謂:犯罪而被羯磨……〔參照-.(一二-一四)
「應行」改為「不得解」〕……污壞活命。優波離!對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
(四) 優波離!復對具五分之比丘,不得解羯磨。何等為五?謂︰無恥,愚癡,
不清淨,於諸行事而行粗暴,於學不滿修者。優波離!對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得解
羯磨。」
(五)「尊師!習鬥諍裁斷之比丘,至僧伽時,於內應持幾何之法而至僧伽?優
波離!習鬥諍裁斷之比丘至僧伽時,於內應持五法而至僧伽。何等為五?優波離!
習鬥諍裁斷之比丘至僧伽時,應謙讓如拂拭塵埃之心而至僧中,於著座席應善心得,
不得擠進長老比丘之間,或推擠年少比丘之座,而應著於適當之座。不言前後相違
之語,不言徒勞無益之語。應自說法或應問他,不得輕視聖者之默靜。優波離!若
僧伽和合而當行〔布薩等之〕羯磨時,對一比丘亦不得忍許,亦須提示異見而達和
合一致。何以故?為令我與僧伽無別異也。優波離!習鬥諍裁斷之比丘至僧伽時,
於內應持此五法而至僧中。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二八七
<---------------------------------------------------------------------- --------->
律藏 附隨 二八八
(六)「尊師!具幾何支分之比丘,乃於僧伽行決斷時,為眾人所不悅者、眾人
所不愛者、又眾人所不樂者耶?」「優波離!具五分者……為眾人所不樂者也。何等
為五?依煩惱惡心而說者,依他而說者,語之使用不善,依法、依律應罪而不呵責
之人,依法、依律應罪而非作法人。優波離!具此五分……乃為眾人所不樂者。
優波離!具足五分之比丘,於僧伽行決斷時,為眾人所喜悅者,眾人所愛者,
184 眾人所樂者。何等為五?不依煩惱而說者,不依他而說者,善使用語言,依法、律
應罪而呵責人,依法、律應罪而為作法人。優波離!此……。
(七) 「優波離!復具五分之比丘,於僧伽行決斷時,乃為眾人所不悅者……稱
揚〔人〕者,貶斥〔人〕之人,執非法,拒法,多語雜穢語。優波離!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於僧伽行決斷時,乃為眾人所悅者……非稱揚者,非
貶斥者,執法,拒非法,不多語雜穢語。優波離!此……。
(八) 「優波離!復具五分之比丘,於僧伽行決斷時,乃為眾人所不悅者……依
強力而行,不令許諾而行,依法、律應罪而不呵責,依法、律應罪而不處分,依〔己〕
見而不宣說。優波離!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於僧伽行決斷時,為眾人所悅者……不強力而行,令
許諾而行,依法、律應罪而呵責,依法依律應罪而處分,依見而宣說。優波離!此
……為眾人所樂者。」
(九) 「尊師!通達律,有幾何之功德耶?」「優波離!通達律,有此五種功德。
何等為五?善守、善護自身之戒蘊,為惡行性者之守護處,於僧伽中無畏而行決斷,
於敵應法而善拆伏,入住妙法。優波離!此為通達律之五種功德。」
----二 不解〔羯磨〕品----
攝頌
犯對於彼者 不稱讚無恥
諍惡稱揚者 強力與通達
----一 雙制----
185 三(一) 「尊師!具幾何支分之比丘,不可於僧中行〔罪之〕決斷耶?」「優波離!
具五分之比丘,不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不知罪,不知罪之等起,不知罪之
前行,不知罪之鎮靜,不善正罪之決斷。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可於僧中行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二八九
<---------------------------------------------------------------------- --------->
律藏 附隨 二九○
決斷。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知罪……善正罪之決斷。
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可於僧中行決斷。」
(二) 「復……不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不知諍事,不知諍事之等起,不
知諍事之前行,不知諍事之滅,不善正諍事決斷……。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知諍事……善正諍事決斷
……。
(三) 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依強力而行,不令許諾而行,依法、律應
罪而不呵責,依法、律應罪而不作〔羯磨〕,依見而不宣說。此……。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不依強力而行,令許諾而
行……依見而宣說。此……。
(四) 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不知犯不犯,不知輕犯重犯,不知有殘犯
無殘犯,不知粗犯非粗犯,不知有懺悔犯無懺侮犯。此……。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知犯不犯……此……。
(五) 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不知羯磨,不知羯磨之因,不知羯磨之事,
不知羯磨之行法,不知羯磨之終息。此……。
186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知羯磨……此……。
(六) 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不知事,不知因緣,不知所制,不知句之
誦出法,不知適用之語法。此……。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
為五?知事……此……。
(七) 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行瞋不應行,行癡不應行,
行怖不應行,無恥者。此……。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有恥
者。此……。
(八) 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行瞋不應行,行癡不應行,
行怖不應行,於律不善巧。此……。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於律善
巧。此……。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二九一
<---------------------------------------------------------------------- --------->
律藏 附隨 二九二
(九) 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不知白,不知白之因,不知白之唱說,不
知白之滅法2,不知白之鎮滅。此……。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知白……此……。
(一○) 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不知經3,不知隨經,不知律,不知隨
律,不善辨處非處。此……。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知經…… 善辨處非處。此
……。
(一一) 復……不可行決斷。何等為五?不知法4,不知隨法,不知律,不知隨
律,不善辨前事後事。此……。
優波離!……五分……可於僧中行決斷。何等為五?知法……善辨前事後事。
187 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可於僧中行決斷。」
----三 決斷品----
攝頌
犯諍事強力 以知犯罪事
羯磨事無恥 不善辨白之
不知經及法 第三品聚也
四(一) 「尊師!有幾何〔對羯磨〕非法異見之提示耶?」「優波離!此等為五種
非法異見之提示也。何等為五?對於不犯〔有犯〕而提示異見,對非教誡犯提示異
見,對被發露之犯提示異見,依四、五人而提示異見,以意圖而提示異見。優波離!
此乃五種非法異見之提示。
優波離!此等乃五種如法異見之提示。何等為五?對犯提示異見,對教誡犯……
對未發露之犯……對依四、五人而不提示異見,依意圖……此……。
(二) 優波離!復有五種非法異見之提示。何等為五?於異住者前提示異見,於
異界住者前……於不清淨者前……依四、五人……依意圖而……。此……。
優波離!此等乃五種如法異見之提示。何等為五?於共住者前提示異見,於同
界住者前……於清淨者前……依四、五人而不提示異見,依意圖而不行。優波離!
此乃五種如法異見之提示也。」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二九三
<---------------------------------------------------------------------- --------->
律藏 附隨 二九四
(三) 「尊師!有幾何非法之取受耶?」「優波離!此等乃五種非法之取受也。何
等為五?依身而與,依身而不受,依身而與,依身著物而不受;依身上所帶之物而
與,不依身而受;依身上所帶之物而與,不依身上所帶之物而受;依放捨而與,不
依身或不依身上所帶之物而受。優波離!此為五種非法取受。
優波離!此等乃五種如法取受。何等為五?依身而與,以身而受……依放捨而
與,以身或以身上所帶之物而受。優波離!此為五種如法取受。」
188 (四) 「尊師!有幾何殘食5不成就之法耶?亡「優波離!此等乃五種殘食不成就
之法也。何等為五?行不淨食,以手受食,非手上食,非伸手內者,未言『此食皆
不須。』優波離!此為五種殘食不成之法。
優波離!此等乃五種殘食成就之法也:淨食,以手受食,以手上食,伸手內者,
已言『此食皆不須。』優波離!此乃五種殘食成就之法。」
(五) 「尊師!依幾何行相而知足食6耶?」「優波離!依五種行相而知足食。何
等為五?知食事,知食物,立於伸手內,持食來奉侍,知〔充足之〕謝絕。優波離!
依此五種行相而知足食矣。」
(六) 「尊師!有幾何非法自言治耶?」「優波離!有此等五種非法自言治。何等
為五?比丘犯波羅夷罪,以波羅夷而受詰難,自言犯僧殘罪,僧伽以僧殘處分彼,
此非法自言治也。比丘犯波羅夷罪而以波羅夷受詰難時,自言犯波逸提、悔過、惡
作,僧伽以惡作處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比丘犯僧殘、波逸提、悔過、惡作,以
惡作受詰難時,自言犯波羅夷,僧伽以波羅夷處分彼,此非法自言治也。比丘犯惡
作,以惡作受詰難時,自言犯僧殘、波逸提、悔過,僧伽以悔過處分彼,此非法自
言治也。優波離!此為五種非法自言治。
優波離!此等為五種如法自言治。何等為五?比丘犯波羅夷,以波羅夷受詰難
時,自言犯波羅夷,僧伽以波羅夷處分彼,此如法自言治也。比丘犯僧殘、波逸提、
悔過、惡作,以惡作受詰難時,自言犯惡作,僧伽以惡作處分彼,此如法自言治也。
優波離!此為五種如法自言治。」
189 (七) 「尊師!具幾何支分之比丘,令行聽許羯磨時,行聽許不可耶?」「優波離!
具五分之比丘令行聽許羯磨時,不可行聽許。何等為五?無恥,愚癡,不清淨,〔依
教法〕存擯斥之意,無〔由罪〕而出之意。此……。優波離!……五分……可……。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二九五
<---------------------------------------------------------------------- --------->
律藏 附隨 二九六
何等為五?有恥,賢能,清淨,存出之意,無擯斥。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令
行聽許羯磨時,可行聽許也。」
(八) 「尊師!具幾何支分之比丘,不可與共談律耶?」「優波離!具五分……
不可與談律。何等為五?不知事,不知因緣,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誦出法,不知適用
之語法。此……。
優波離!具五分……可與談律。何等為五?知事……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
丘,可與共談律。」
(九) 「尊師!有幾何之質問耶?」「優波離!此等乃五種質問。何等為五?因愚
鈍而質問,有惡欲,因貪求之性而質問,因輕侮而質問,欲智而質問。若依我之質
問,彼正確解答者,可;若依我之質問,不正確解說者,我欲彼正解說而質問。優
波離!此五種質問也。」
(一○) 「尊師!有幾何之異答耶?」「優波離!此乃五種異答。何等為五?因
愚鈍而異答,有惡欲,因貪求之性而異答,因癡狂喪心而……因增上慢而……答真
實之異事。優波離!此乃五種異答也。」
(一一) 「尊師!有幾何之清淨耶?」「優波離!此等乃五種清淨。何等為五?誦
序已,餘應唱常所聽聞,此第一清淨……〔參照第六.五〕……廣說為第五。優波
離!此五種清淨也。」
190 (一二) 「尊師!有幾何之噉食耶?」「優波離!此等乃五種噉食。何等為五?
乾飯、?、魚、肉也。優波離!此五種噉食也。」
----四 異見提示品----
攝頌
異見提示復 取受與不成
殘食法足食 自言聽許談
問之及異答 清淨與噉食
五(一) 「尊師!呵責比丘欲呵責他人者,於內觀察幾何之法而後可呵責他耶?」
「優波離!呵責比丘欲呵責他人者,於內觀察五法而後可呵責他。何等為五?優波
離!呵責比丘欲呵責他人者,應如是觀察:我身行清淨耶?……〔同小品九.五(一)〕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二九七
<---------------------------------------------------------------------- --------->
律藏 附隨 二九八
……優波離!呵責比丘欲呵責他人者,於內觀察此五法而後可呵責他。」
(二) 「尊師!呵責比丘欲呵責他人者,於內修幾何之法而後可呵責他耶?」「優
波離!呵責比丘欲呵責他人者,於內修五法而後可呵責他。何等為五?我以時而說
……〔同小品九.五(二)〕……優波離!呵責比丘欲呵責者,於內修此五法而後可
呵責他。」
(三) 「尊師!呵責比丘欲呵責他人者,於內作意幾何之法而後可呵責他耶?」
「優波離!呵責比丘欲呵責他者,於內作意五法而後可呵責他。何等為五?有慈悲,
尋求利益,有哀愍,超罪,尊重律。優波離!呵責比丘欲呵責他人者,於內作意此
五法而後可呵責他。」
(四) 「尊師!具幾何支分之比丘,令行聽許羯磨時,不可行聽許耶?」「優波離!
……五分……不可行聽許。何等為五?身業不清淨,語業不清淨,活命不清淨,愚
191 癡不聰明,被檢問時不能專心。優波離!……此五分……不可行聽許羯磨。
優波離!……五分……可行聽許羯磨。何等為五?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活命
清淨,有智聰明,被檢問時能專心。優波離!……此五分……可行聽許羯磨。」
(五) 「尊師!欲自取事之比丘,具足幾何支分者,可自取事耶?」「優波離!欲
自取事之比丘,具足五分者,可自取事。何等為五?優波離!欲自取事之比丘應如
是觀察……〔小品九.四〕……優波離!如是具足五分,自取事者而後不生追悔。」
(六) 「尊師!具足幾何支分之比丘,依生諍事之諸比丘而為大利益者耶?」「優
波離!……五分……為大利益者也。何等為五?持戒者而依波羅提木叉之律儀攝身
而住,具足正行,於微少之罪過亦見怖畏,受學處而修學;多聞而憶持所聞,積集
所聞,諸法之初善、中善、後善,具義,具文,宣說純一圓滿清淨之梵行,如是多
聞而憶持、讀誦諸法,於意思惟,於見善通達;廣解兩部波羅提木叉,明解本文而
善分別,善說示,善決斷;於律確立不動;於自他兩派能令和解、令講和、令和睦、
令觀、令靜。優波離!……此五分……為大利益者也。
(七) 優波離!復……五分……為大利益者。何等為五?身業清淨,語業清淨,
192 活命清淨,有智聰明,被檢問時能專心也。此……。
(八) 優波離!復……五分……為大利益者。何等為五?知事,知因緣,知所制,
知句之誦出法,知適用之語法。此……為大利益者。」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二九九
<---------------------------------------------------------------------- --------->
律藏 附隨 三○○
(九.一○) 「尊師!具幾何支分之比丘,不得檢問耶?」「優波離!具五分之比
丘不得檢問也。何等為五?不知經,不知隨經,不知律,不知隨律,不善辨處非處。
此……〔參照三.(一○-一一),「可於僧中決斷」、「不可於僧中決斷」改為「得檢
問」、「不得檢問」〕……善辨前事後事。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可檢問也。
(一一) 優波離!復具五分之比丘,不得檢問。何等為五?不知事,不知因緣,
不知所制,不知句之誦出法,不知適用之語法。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可檢問。何等為五?知事……此……。
(一二) 復……不可檢問。何等為五?不知罪,不知罪之等起,不知罪之前行,
不知罪之止息,不善辨罪之決斷。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可檢問。何等為五?知罪……善辨罪之決斷。此……。
(一三) 復……不可檢問。何等為五?不知諍事,不知諍事之等起,不知諍事之
前行,不知諍事之止息,不善辨諍事之決斷。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可檢問。何等為五?知諍事……善辨諍事之決斷。此
……可檢問。」
----五 自取品----
攝頌
清淨與依時 慈悲與聽許
自取與諍事 復事及經法
事罪依諍事
193 六(一) 「尊師!有幾種林住者耶?」「優波離!此等五種林住者也。何等為五?
有愚故、癡故為林住者;有惡求、貪欲之性故為林住者,有癡狂故、喪心故……諸
佛、諸佛弟子所讚歎……唯依少欲,唯依知足,唯依損減,唯依遠離,唯依求德7
而為林住者。優波離!此等為五種林住者也。」
(二-一三) 「尊師!有幾種常乞食行者耶?……乃至……有幾種糞掃衣者耶?
……樹下住者耶?……塚間住者耶?……露地住者耶?……三衣者耶?……次第乞
食者耶?……常坐不臥者耶?……隨得座者耶?……一座食者耶?……時後不食者
耶?……一?食者耶?……。優波離!有五種一?食者。何等為五?愚鈍故……有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三○一
<---------------------------------------------------------------------- --------->
律藏 附隨 三○二
依求德而為一?食者。優波離!此為五種一?食者也
----六 頭陀支品----
攝頌
林住者乞食 糞掃與樹下
第五之塚間 露地及三衣
次第與常坐 隨座一坐食
時後一?食
七(一) 「尊師!有幾種妄語耶?」「優波離!此等五種妄語也。何等為五?有為
妄語波羅夷,有為妄語僧殘,有為妄語偷蘭遮,有為妄語波逸提,有為妄語惡作。
優波離!此為五種妄語。」
(二) 「尊師!具幾種支分之比丘,於僧中遮止布薩或自恣時,僧伽制抑之:『止!
比丘!勿鬥諍,勿紛亂,勿喧噪。』而行布薩或自恣耶?」「優波離!具五分……應
作……何等為五分?無恥,愚癡,不清淨,存擯斥之意,無出〔罪〕之意。優波離!
具此五分……應作……。
(三) 優波離!復具五分……應作……。何等為五?身業不清淨,語業不清淨,
194 活命不清淨,愚癡不聰明,鬥諍紛亂。優波離!具此五分……應作……。」
(四) 「尊師!具幾種支分之比丘,不得與檢問耶?」「優波離!……五分……不
得與……。何等為五?不知犯不犯,不知輕犯重犯,有殘犯無殘犯……不知粗犯非
粗犯,不知有懺侮犯無懺悔犯。優波離!此……不得與……。
優波離!具足五分之比丘,可與檢問。何等為五?知犯不犯……優波離!此……
可與……。」
(五) 「尊師!比丘依幾種行相而犯罪耶?」「優波離!依五種行相而比丘犯罪。
何等為五?無慚故,無知故,惡行性故,於不清淨作清淨想故,於清淨作不清淨想
故。優波離!此……犯罪。
(六) 優波離!復依五相而犯罪。何等為五?依不見〔持律者〕,依不聞〔由他淨
不〕,依睡眠8,違想〔不淨為淨〕,放心。優波離!此……犯……。」
(七) 「尊師!有幾種魔怨耶?」「優波離!此等五種魔怨也。何等為五?殺生,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三○三
<---------------------------------------------------------------------- --------->
律藏 附隨 三○四
不與取,行邪淫,妄語,飲酒。優波離!此五種魔怨也。」
(八) 「尊師!有幾種離耶?」「優波離!此等五種離也。何等為五?離殺生,離
不與取,離邪淫,離妄語,離飲酒。優波離!此為五種離。」
(九) 「尊師!有幾種喪失耶?」「優波離!此等為五種喪失。何等為五?親戚喪
失,財喪失,病喪失,戒喪失,見喪失。優波離!此為五種喪失。」
(一○) 「尊師!有幾種成就耶?」「優波離!此等五種成就也。何等為五?親戚
成就,財成就,健康成就,戒成就,見成就。優波離!此為五種成就也。」
----七 妄語品----
攝頌
195 妄語抑復檢問 犯罪復魔怨離
喪失以及成就 此第七品聚也
八(一) 「尊師!對具幾種支分之比丘,比丘尼僧伽可行羯磨耶?」「優波離!……
五分……比丘尼僧伽行羯磨,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眾之禮。何等為五?露身而示諸
比丘尼,示腿,示生支,示兩肩,與在家者以粗語而交談。優波離!此……彼比丘
不得受比丘尼眾之禮者。
(二) 優波離!復……五分……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眾之禮者。何等為五?企望
諸比丘尼無所得,企望諸比丘尼不利,企望諸比丘尼無住處,罵詈、讒謗諸比丘尼,
離間比丘與比丘尼。此……。
(三) 優波離!復……五分……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眾之禮者。何等為五?企望
諸比丘尼無所得,企望諸比丘尼不利,企望諸比丘尼無住處,罵詈、讒謗諸比丘尼,
令比丘與比丘尼交往。此……彼比丘不得受比丘尼眾之禮者。」
(四) 「尊師!對具幾種支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耶?」「優波離!對具五分之比
丘尼,可行羯磨。何等為五?露身而示比丘,示腿,示生支,示兩肩,與在家者交
談粗語。此……。
(五) 優波離!復對具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何等為五?企望比丘無利得,
196 企望比丘不利,企望比丘無住處,罵詈、讒謗比丘,離間比丘尼與比丘。優波離!
對具此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三○五
<---------------------------------------------------------------------- --------->
律藏 附隨 三○六
(六) 優波離!復對具五分之比丘尼,可行羯磨。何等為五?企望比丘無所得……
不利……無住處……罵詈、讒謗比丘,令比丘尼與比丘交往。優波離!對具此五分
之比丘尼,可行羯磨。」
(七) 「尊師!具幾種支分之比丘,對比丘尼等不得遮「受」教誡耶?」「優波離!
……五分……不得遮。何等為五?無恥,愚癡,不清淨,有擯斥之意,無出〔罪〕
之意。此……。
(八) 優波離!復……五分……不得遮。何等為五?身業不清淨,語業不清淨,
活命不清淨,愚癡不聰明,被檢問時不得專心。此……。
(九) 優波離!復……五分……不得遮。何等為五?具足身非行,具足語非行,
具足身語非行,為比丘尼之罵詈、讒謗者,與比丘尼親近以不隨順交往而住者。此
……。
(一○) 優波離!復……五分……不得遮。何等為五?無恥,愚癡,不清淨,起
鬥諍,起紛爭者,於學不圓滿者。此……不得遮……。」
(一一) 「尊師!具幾種支分之比丘,不得教誡比丘尼耶?」「優波離!……五分
不得……何等為五?具身非行,具語非行,具身語非行,為比丘尼之罵詈、讒謗者,
與比丘尼親近以不隨順交往而住。此……。
(一二) 優波離!復……五分……不得……。何等為五?無恥,愚癡,不清淨,
遠行者,病者。此……不得……。」
(一三) 「尊師!具幾分之比丘,不得與共語耶?」「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不
197 得與共語。何等為五?不具無學戒蘊,不具無學定蘊……慧蘊……解脫蘊……不具
足解脫智見蘊。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得與共語。何等為五?具無學戒蘊……此……。
(一四) 優波離!復具五分之比丘,不得與共語。何等為五?不得義無礙解,不
得法無礙解,不得辭無礙解,不得辯無礙解,不觀察心如解脫。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得與共語。何等為五?得義無礙解……觀察心如解脫。
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得與共語。」
----八 比丘尼教誡品----
攝頌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三○七
<---------------------------------------------------------------------- --------->
律藏 附隨 三○八
依比丘尼等 行同其他二
對於比丘尼 三種之羯磨
不得遮止之 二種之雙說
不得行教誡 二說於會話
二種之雙說
九(一) 「尊師!具幾分之比丘,不得選定為斷事人耶?」「優波離!具五分之比
丘,不得選定為斷事人。何等為五?不善辨義,不善辨法,不善辨言辭,不善辨文,
不善辨前事後事9。優波離!具此五分之比丘,不得選定為斷事人。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得選定為斷事人。何等為五?善辨義……優波離!具
此五分之比丘,得選定為斷事人。
(二) 優波離!復……不得選定為……。何等為五?有忿為忿所勝,有覆為覆所
勝,有惱為惱所勝,有嫉為嫉所勝,妄取現世,執固自見,難棄捨。此……。
優波離!……五分……得選定為……何等為五?無忿不為忿所勝……無嫉不為
嫉所勝,不妄取現世,不固執自見,善棄捨。此……。
198 (三) 優波離!復……不得選定為……。何等為五?激烈,乖張,抗拒,起擾動,
不堪忍,不謹受教誡10。此……。
優波離!……五分……得選定為……。何等為五?不激烈,不乖張,不抗拒,
不起擾動,堪忍,謹受教誡。此……。
(四) 優波離!復……不得選定為……。何等為五?勿視而欺〔呵責者被呵責者
之語〕,不憶念,不得聽許而說,依法、律從罪而不呵責,依法、律從罪而不處分,
從見而不說。此……。
優波離!……五分……得選定為……。何等為五?令憶念而不暴露,得聽許而
說,依法……從見而說。此……。
(五) 優波離!又……不得選定為……。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行瞋不應行,
行癡不應行,行怖不應行,無恥。此……。
優波離!……五分……得選定為……。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有恥。此
……。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三○九
<---------------------------------------------------------------------- --------->
律藏 附隨 四一○
(六) 優波離!復……不得選定為……。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行瞋不應行,
行癡不應行,行怖不應行,不善辨律。此……。
優波離!……五分……得選定為……。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善辨律。
此……得選定為……。」
(七) 「尊師!具幾分之比丘實可言為愚癡者耶?」「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實可
言為愚癡者。何等為五?不知經,不知隨經,不知律,不知隨律,不善辨處非處。
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實可稱為有智者。何等為五?知經……善辨處非處。此
……。
(八) 優波離!復……實可稱為愚癡者。何等為五?不知法,不知隨法,……律
199 ……,不善辨前事後事。此……。
(九) 優波離!復……實可稱為愚癡者。不知事,不知因緣,不知所制,不知句
之誦出法,不知適用之語法。此……。
優波離!……五分……實可稱為有智者。何等為五?知事……此……。
(一○) 優波離!復……實可稱為愚癡者。何等為五?不知罪,不知罪之等起,
不知罪之前行,不知罪之止息,不善辨罪之決斷。此……。
優波離!……五分……實可稱為有智者。何等為五?知罪……善辨罪之決斷。
此……。
(一一) 優波離!復……實可稱為愚癡者。何等為五?不知諍事,不知諍事之等
起,不知諍事之前行,不知諍事之止息,不善辨諍事之決斷。此……。
優波離!……五分……實可稱為有智者。何等為五?知諍事……善辨諍事之決
斷。此……實可稱為有智者。
----九 斷事人品終----
攝頌
不善辨義忿 激者及露者
此愛不應行 皆同與不善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三一一
<---------------------------------------------------------------------- --------->
律藏 附隨 三一二
經法乃至事 罪以及諍事
皆各有對說 汝等分黑白
-○(一) 「尊師!具幾分之比丘不適滅諍事耶?」「優波離!具五分之比丘不適
滅諍事。何等為五?不知罪……〔參照九.(一○)〕……此……。
優波離!……五分……適滅諍事。何等為五?知罪……此……。
(二) 優波離!復……不適滅諍事。何等為五?不知諍事……〔參照九.(一一)〕
200 ……此……。
優波離!……五分……適滅諍事。何等為五?知諍事……此……。
(三) 優波離!復……不適滅諍事。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無恥。此……。
優波離!……五分……適滅諍事。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有恥。此……。
(四) 優波離!復……不適滅諍事。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少聞。此……。
優波離!……五分……適滅諍事。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多聞。此……。
(五) 優波離!復……不適滅諍事。何等為五?不知事,不知因緣,……所制……
句之誦出法……不知適用之語法。此……。
優波離!……五分……適滅諍事。何等為五?知事……此……。
(六) 優波離!復……不適滅諍事。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不善辨律。此
……。
優波離!……五分……適滅諍事。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善辨律。此
……。
(七) 優波離!復……不適滅諍事。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不尊重人,不尊
重僧。此……。
201 優波離!……五分……適滅諍事。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尊重僧伽,不
尊重人。此……。
(八) 優波離!復……不適滅諍事。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尊重利養而不尊
重正法。此……。
優波離!……五分……適滅諍事。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尊重正法而不
尊重利養。此……適滅諍事。」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三一三
<---------------------------------------------------------------------- --------->
律藏 附隨 三一四
(九) 「尊師!依幾種行相而僧伽分裂耶?」「優波離!依五相而僧伽分裂。何等
為五?依羯磨,依〔波羅提木叉〕誦出,行決斷,依〔非法〕唱說,依取籌。優波
離!依此五相而僧伽分裂。」
(一○) 「尊師!言僧諍、僧諍者,尊師!云何僧諍而非僧破耶?又云何僧諍而
又為僧破耶?」「優波離!我為客來比丘制此客來之儀法。優波離!如是我善制,於
學處不行客來比丘之儀法,如是,優波離!僧諍而非僧破。優波離!我為舊住比丘
制此舊住之儀法。優波離!如是我善制,於學處舊住比丘不行舊住之儀法,如是
……。優波離!我為諸比丘制立於食堂應從長幼、從老弱、從適否而取最初之座、
最初之水、最初之食之食堂儀法。優波離!我如是善制,於學處新參比丘奪長老比
丘之座,如是……。優波離!我為諸比丘制立坐臥處應從長幼、從老弱、從適否而
行之坐臥處儀法,優波離!我如是善制,於學處新參比丘奪長老比丘之坐臥處。優
波離!如是為僧諍而非僧破。
優波離!我為諸比丘制立界內同一布薩、同一自恣、同一僧伽羯磨、同一羯磨
非羯磨。優波離!我如是善制,於學處界內行別異之存在,結別眾而行別異布薩、
202 行別異自恣、行別異僧伽羯磨、行別異羯磨非羯磨,優波離!如是為僧諍而亦為僧
破。」
----十 滅諍品終----
攝頌
罪諍事愛及少聞
事不善人及利養
分裂僧識同僧破
一一(一) 「尊師!具幾分之破僧者,墮惡趣地獄而住一劫不得救耶?」「優波離!
……五分……不得救。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法說為非法,
非律說為律,律說為非律,異自己之見11而依羯磨。優波離!……此五分…… 得
救也。
(二) 優波離!復……不得救。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
異……見而依誦出。此……。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三一五
<---------------------------------------------------------------------- --------->
律藏 附隨 三一六
(三) 優波離!復……不得救。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
異……見而決斷。此……。
(四) 優波離!復……不得救。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
異……見而依唱說。此……。
(五) 優波離!復……不得救。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
異……見而依取籌。此……。
(六) 優波離!復……不得救。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
異忍而依羯磨……乃至……異忍而依誦出,異忍而決斷,異忍而唱言,異忍而取籌。
此……。
(七) 優波離!復……不得救。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法……
異樂而依羯磨……乃至……異樂而依誦出,異樂而決斷,異樂而依唱言,異樂而依
取籌。此……。
(八) 優波離!復……不得救。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
203 異想而依羯磨……乃至……異想而依誦出,異想……決斷,異想而依唱言,異想而
依取籌。優波離!具五分之破僧者,墮惡趣地獄住一劫之間而不得救。」
----十一 破僧者品終----
攝頌
異見而依羯磨 依誦出依決斷
依唱言及依籌 此五種之見依
忍樂想之此三 亦為五重法也
-二(一) 「尊師!具幾分之破僧者,不墮惡趣地獄,不住一劫之間,而非不得
救者耶?」「優波離!……五分……非不得救者。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
非法說為法,法說為非法,非律說為律,律說為非律,不異見而依羯磨。此……。
(二-八) 優波離!復……非不得救者。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
說為法……不異見而依誦出……不異想而依取籌。優波離!具此五分之破僧者,不
墮惡趣地獄,不住一劫之間,非不得救者。」
----十二 第二破僧者品終----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三一七
<---------------------------------------------------------------------- --------->
律藏 附隨 三一八
攝頌
不異見依羯磨 依誦出依決斷
依唱言依取壽 此五種之見依
忍樂想之此三 亦為五重法也
如前之於黑分 同為有二十法
當知如是白分 亦同為有二十
-三(一) 「尊師!具幾分之舊住比丘,持來如置〔確實迅速〕墮地獄耶?」「優
204 波離!具五分之舊住比丘,持來如放置?墮地獄。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行瞋不
應行,行癡不應行,行怖不應行,以僧伽物為個人使用之受用物而受用。優波離!
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舊住比丘,持來如置?生天上。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
以僧伽物為個人受用物而不受用。此……?生天上。」
(二) 「尊師!有幾種非法律之解說耶?」「優波離!此等五種非法律之解說也。
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為法,法說為非法,非律說為律,律說為
非律,制非制廢所制。優波離!此五種非法律之解說也。
優波離!此等為五種如法律之解說。何等為五?優波離!於此有比丘,非法說
為非法……律說為律,不制非制,不廢所制。優波離!此五種如法律之解說。」
(三) 「尊師!具幾分之差遣請食人12,持來如置?墮地獄耶?」「優波離!具五
分之差遣請食人,持來如置?墮地獄。何等為五?行愛不應行……不知差遣非差遣。
優波離!此……。
優波離!具五分之差遣請食人,持來如置?生天上。何等為五?不行愛不應行
……知差遣非差遣。優波離!此……?生天上。」
(四-一五) 「尊師!具幾分之分坐臥處人……乃至……守庫人、納衣人、分衣
人、分粥人、分果人、分嚼食人、捨雜細物人、受浴衣人、分?人、管淨人、監沙
彌人,持來如置?墮地獄耶?」「優波離!具五分……監沙彌人……〔參照(三)「差
遣非差遣」改為「使與不使」〕……墮地獄……?生天上。」
! ----十三 舊住比丘品終----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三一九
<---------------------------------------------------------------------- --------->
律藏 附隨 三二○
攝頌
205 舊住與解說 差遣於請食
坐臥處器物 納衣人及衣
配分者粥果 嚼食及雜細
並受浴衣人 ?與淨人事
沙彌使用人
一四(一) 「尊師!受迦絺那衣有幾種功德耶?」「優波離!此等為受持絺綿那衣
之五種功德。何等為五?〔食前食後不囑他比丘〕而入聚落,離衣宿,別眾食,受
須限之衣,得衣者所持。優波離!此為受迦絺那衣之五種功德。」
(二) 「尊師!失念亂意睡眠有幾種過耶?」「優波離!此等五種……過也。何等
為五?不快眠,不快覺,見惡夢,諸天不守護,泄不淨。優波離!此失念……之五
過也。
優波離!此等為存念正意睡眠之五種功德。何等為五?安樂眠,安樂覺,不見
惡夢,諸天守護,不泄不淨。優波離!此等存念……之五種功德也。」
(三) 「尊師!幾種人為不得受禮之人耶?」「優波離!此等為五種不得受禮之人。
何等為五?入家中者不得受禮,以車行者不得受禮,於闇中者不得受禮,〔從他事〕
不注意者不得受禮,睡眠者不得受禮。優波離!此等五種不得受禮者也。
(四) 優波離!復有五種不得受禮之人。何等為五?喝粥者不得受禮,於食堂中
不得受禮,趣向〔敵方〕者不得受禮……想餘事者不得受禮……裸形者不得受禮。
優波離!此等……。
(五) 優波離!復有五種不得受禮者。何等為五?嚼食者不得受禮……噉食者……
大便者……小便者……被舉罪者不得受禮。優波離!此等……。
(六) 優波離!復有五種不得受禮之人。何等為五?後受具者不得受前受具者之
禮,未受具者不得受禮……異住之年長者說非法者不得受禮……女人……黃門不得
受禮。優波離!此等……。
(七) 優波離!復有五種不得受禮之人。何等為五?別住者不得受禮……相應本
日治者……相應摩那埵者……行摩那埵者……相應出罪者不得受禮。優波離!此等
第十五優波離〔問〕 三二一
<---------------------------------------------------------------------- --------->
律藏 附隨 三二二
為五種不應受禮者。
206 (八) 「尊師!幾種人可受禮者耶?」「優波離!此等為五種可受禮之人。何等為
五?前受具者可受後受具者之禮,異住年長者如法說者……阿闍梨……和尚……以
及包括天界、魔界、梵天界、於此世界、於沙門、婆羅門、天、人眾、如來、應供、
等正覺者可受禮。優波離!此等為五種可受禮者。」
(九) 「尊師!年少比丘禮長老比丘之足時,於內具幾種法而可禮足耶?」「優波
離!年少比丘……五法……可禮足。何等為五?優波離!年少比丘……禮……時,
覆一肩而著外衣,合掌,以兩手之掌摩足,應具愛與敬而禮足。優波離!年少比丘
……禮……時,內具此五種法而可禮足。」
----十四 迦絺那衣受持品終----
攝頌
迦絺那衣持睡 眠家中粥嚼食
之前乃至別住 受禮者敬禮法
----優波離〔問〕五法終----
諸品攝頌
無依止羯磨 決斷及提示
呵責頭陀分 妄語比丘尼
斷事人諍事 前五之破僧
舊住迦絺那 十四品善說
1 阿毘毘奈耶(abhivinaya)法〔經〕,為明白其義,對於論義之說明,(abhidhamma)稱解
說律論義之意。於南傳律三,增上律、增支一譯為勝律。
2 若依註,七滅法中之憶念、不癡、覓罪相、如草覆地四法,不白?不存在,故此云白之滅法。
3 依註,經者兩部經分別,隨經者四大處,律者犍度及附隨,隨律者四大處也。
4 若依註,法者除律藏之二藏,隨法者於經中之四大處也。
5 不成殘食法anatiritta,參照南傳律二之一一○頁。
6 足食pavarana,參照同上。
7 求德,底本idamatthitam,如暹羅本作idamatthitam。(底本一三一頁亦同)在Visuddhimag=
ga p.82,說此?智(nanam),因有此智,故頭陀之諸德可得,故譯為求德。
8 睡眠,底本為pasuttakata,暹羅本為pasuttata,言如同?睡眠而有罪。
第十五 優波離〔問〕五法 三二三
<---------------------------------------------------------------------- --------->
律藏 附隨 三二四
9 前事後事(pubbapara),義之前後,法之前後,辭之前後,句之前後,於前所說之事,於後
所說之事也。
10 底本ananusasani,如暹羅本作anusasanim(參照AN.vol p.180)。
11 於異見及以下之「忍」、「樂」、「想」等,參照南傳律一之一五一頁註。若依註,於非法之事
有見為非法,但曲異其見而說如法,另行羯磨。
12 以下參照小品六.二一。
207 第十六等起
一 有罪無心而犯、有心而出,有罪有心而犯、無心而出,有罪無心而犯、無心而
出,有罪有心而犯、有心而出。有罪善心而犯、善心而出,有罪善心而犯、不善心
而出,有罪善心而犯、無記心而出,有罪不善心而犯、善心而出,有罪不善心而犯、
不善心而出,有罪不善心而犯、無記心而出,有罪無記心而犯、善心而出,有罪無
記心而犯、不善心而出,有罪無記心而犯、無記心而出。
二(一) 第一波羅夷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第一波羅夷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
意生起,不由語生起。第二波羅夷依幾種……依三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意生起
208 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第三波羅夷依幾種……
三種……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
起。第四波羅夷依幾種……依三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
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
----四波羅夷終----
第十六 等起 三二五
<---------------------------------------------------------------------- --------->
律藏 附隨 三二六
(二) 行泄不淨之僧殘依幾種……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
與女人身相觸之僧殘……一種……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對女人以粗惡語之僧殘
依幾種……三種……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
語、意生起。於女人之前讚歎供養自己淫欲之僧殘依幾種……三種……乃至……。
為媒人之僧殘依幾種……六種……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有由語生起而不由身、
意,有由身、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
身,有由身、語、意生起。自乞造房屋之僧殘依幾種……依六種等起而生起……乃
至……。令造大精舍之僧殘依幾種……六種……乃至……。以無根波羅夷法而誹謗
比丘之僧殘依幾種……三種……乃至……。於異事中唯取任一類似點以波羅夷法而
誹謗比丘之僧殘,依幾種……三種之……乃至……。破僧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
之僧殘,依幾種……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助破僧比丘等被諫告
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依幾種……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惡口比
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起。污俗家
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之僧殘,依幾種……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語、意生
起。
----十三僧殘終----
(三) ……乃至……
不恭敬故,於水上大便、或小便、或唾痰之突吉羅,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不
恭敬故……之突吉羅,依一種等起而生起: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
----眾學終----
(四) 四波羅夷依幾種等起而生起耶?四波羅夷依三種等起而生起,謂:有由身、
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
209 (五) 十三僧殘依幾種……依六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參
照(二)〕……有由身、語、意生起。
(六) 二不定依幾種……依三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語、
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
(七)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依幾種……依六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
意……有由身、語、意生起。
第十六 等起 三二七
<---------------------------------------------------------------------- --------->
律藏 附隨 三二八
(八) 九十二波逸提依幾種……依六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
有由身、語、意生起。
(九) 四悔過依幾種……依四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生起而不由語、意,有由身、
語生起而不由意,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有由身、語、意生起。
(一○) 七十五眾學依幾種……依三種等起而生起:有由身、意生起而不由語,
有由語、意生起而不由身,有由身、語、意生起。
----等起法終----
攝頌
無心以及善 一切等起法
應以如法式 了解等起法
210第十七第二伽陀集
幾種罪是身罪?幾種是語罪?覆藏者有幾種罪?幾種緣相觸耶?
六種罪是身罪,六種為語罪,覆藏者有三種罪,五種是緣相觸。
於日出有幾種罪耶?幾種至三次成罪耶?於此幾種為八事罪耶?依幾種而被一
切〔學處〕攝聚1耶?
於日出有三種罪,二種至三次成罪,於此一種為八事罪,依一種而被一切攝聚。
有幾種律之根依佛陀所說耶?幾種律被尊重說耶?有幾種粗罪之覆藏耶?
有二種律之根依佛陀所說,二種2重律被尊重說,有二種粗罪之覆藏。
於村中有幾種罪耶?幾種緣渡河耶?幾種肉為偷蘭遮?幾種肉為突吉羅?
於村中有四種罪,四種緣渡河,一種肉是偷蘭遮,九種肉是突吉羅。
幾種語罪為夜中〔犯〕?幾種語罪為日中〔犯〕?授與者有幾種罪?受取者有幾
種罪耶?
二種語罪為夜中,二種語罪為日中,授與者有三種罪,受取者有四種罪。
第十七 第二伽陀集 三二九
<---------------------------------------------------------------------- --------->
律藏 附隨 三三○
幾種是教誡罪?幾種是有懺罪?於此處,幾種依日種佛陀所說之無懺罪耶?
五種是教誡罪,六種為有懺罪,於此,一種依日種佛陀所說之無懺罪。
幾種重律說耶?又依身與語之罪有〔幾種〕、有幾種非時之穀味、幾種依白四〔羯
磨〕之聽許耶?
二種重律說,〔一切為〕依身、語之罪3,有一種非時之穀味,有依一種白四之
聽許。
211 幾種為波羅夷之身罪、有幾種共住地、對幾種人有夜斷、幾種二指是所制耶?
波羅夷之身罪二種也,有二種共住地,於二種人有夜斷,二種二指4是所制。
有幾種打自己耶?依幾種而僧伽分裂耶?於此幾種由最初為罪者耶?白之行作
是幾種耶?
有二種打自己,依二種而僧伽分裂,於此二種由最初為罪者,白之行作有二種。
殺生有幾種罪耶?語之波羅夷為幾種耶?幾種是說所語〔之罪〕?依為媒介有幾
種罪耶?
殺生有三種罪,語之波羅夷有三種,所語之罪說三種,依媒介有三種罪。
幾種人不得令受具?有幾種羯磨之攝聚耶?被擯者說幾種?有幾種一說法耶?
三種人不得令受具,有三種羯磨之攝聚,說三種被擯者,有三種一說法。
不與取有幾種罪耶?幾種緣不淨行?切斷者有幾種罪?幾種緣放棄?
不與取有三種罪,四種緣不淨行,切斷者有三種罪,五種緣放棄5。
於比丘尼教誡品,與波逸提共為突吉羅?於此說幾種新參者耶?因幾種人因衣
為〔罪〕耶?
於〔波逸提中〕比丘尼教誡品之〔十戒〕與波逸提共為突吉羅,於此說四種新
參者,二種人因衣而有〔罪〕。
為比丘尼所說之悔過為幾種?食用生穀時,與波逸提共為幾種突吉羅耶?
為比丘尼所說之悔過為八種,食用生穀時與波逸提共為一突吉羅。
行者有幾種罪耶?立者有幾種耶?坐者有幾種罪耶?臥者有幾種耶?
行者有四種罪,立者亦同,坐者有四種罪,臥者亦同。
幾種波逸提為一切別異〔犯罪〕事之罪,無前後,於一時犯耶?
五種6波逸提為一切……犯。
第十七 第二伽陀集 三三一
<---------------------------------------------------------------------- --------->
律藏 附隨 三三二
幾種波逸提為一切別異事之罪,無前後,於一時犯耶?
212 九種波逸提為一切……犯。
幾種波逸提為一切別異事之罪,依幾種語而懺悔,是日種〔佛〕所說耶?
五種波逸提為一切別異事之罪,依一種語而懺悔,是日種所說。
幾種波逸提為一切別異事之罪,依幾種語而懺悔,是日種所說耶?
九種波逸提……依一種語而懺悔……。
幾種波逸提為一切別異事之罪,說何等而懺侮,是日種所說耶?
五種波逸提為一切……說事而懺悔,是日種……。
幾種波逸提為一切……說何等而示……。
九種波逸提……說事而懺悔……。
〔被諫告〕至三次者有幾種罪耶?幾種緣決斷耶?嚼食有幾何罪耶?幾種緣噉
食耶?
至三次者有三種罪,六種緣決斷,嚼食有三種罪,五種緣噉食。
一切至三次者幾種行處7耶?幾種人有罪?幾種人依諍事耶?
一切至三次者五種行處,五種人有罪,五種人有諍事。
幾種人有決斷、幾種人有〔諍事之〕息滅耶?又幾種人不犯、依幾種處〔因〕
而輝耀耶?
五種人有決斷,五種人有息滅,五種人不犯,依三種處而輝耀。
幾種身罪夜中〔犯〕?幾種身罪為日中?思惟〔女人之生支〕者有幾種罪耶?幾
種〔罪〕緣?食耶?
二種身罪夜中也,二種身罪日中也,思惟者有一種罪,一種〔罪〕緣?食。
思惟幾種功德以信懺悔他〔罪〕耶?說幾種被擯者耶?有幾種正行事耶?
思惟八種功德以信他人而懺悔〔己罪〕,說三種被擯者,有四十三種正行事。
213 於幾種處有妄語耶?幾種是最上說?有幾種悔過耶?有幾種人懺侮耶?
於五處有妄語,十四種是最上說,有十二種悔過,有四種人懺悔。
妄語有幾種支分耶?有幾種布薩支分耶?有幾種使者支分耶?有幾種外道行事
耶?
由八分有妄語,有八布薩支分,有八使者支分8,有八外道行事9。
第十七 第二伽陀集 三三三
<---------------------------------------------------------------------- --------->
律藏 附隨 三三四
有幾種唱說受具耶?對幾種人而應起耶?於幾種人應與座耶?依幾種〔分〕而
為比丘尼之教誡人耶?
有八種唱說受具,對八種人而應起,對八種人應與座,依八〔分〕10而為比丘
尼之教誡人。
幾種人有斷〔頭〕罪耶?幾種人有偷蘭遮耶?幾種人為不犯耶?〔而此等〕一
切人為同一事耶?
一人11有斷頭罪,四人有偷蘭遮,四人不犯,〔而此等〕一切人為同一事。
有幾種瞋怒事耶?依幾種而僧伽破耶?於此幾種為最初之罪耶?為白12之行作
幾種耶?
有九種瞋怒事,依九種而僧伽破,於此有九種為最初之罪,白之行作九種也。
幾種人依如法行合掌不應敬禮耶?幾種人有突吉羅耶?有幾種持衣耶?
十種人依如法行合掌不應敬禮,十種人有突吉羅,有十日持衣〔長衣〕。
幾種完雨安居人,於此應與衣?幾種於此13可與〔代理〕者、又幾種不可與者
耶?
五種完雨安居人,於此應與衣,七種應與某人,十六種人不應與。
以幾百罪覆藏百夜?而住幾夜後別住者可免耶?
以千罪覆藏百夜,住十夜後別住者可免。
幾種羯磨不成是依日種佛陀於瞻波律事中所說耶?幾種皆非法耶?
十二種羯磨不成就是……所說,皆非法。
幾種羯磨成就是依日種佛陀於瞻波律事中所說耶?幾種皆如法耶?
四種羯磨成就是……所說,皆如法。
214 幾種羯磨是依日種佛陀於瞻波律事中所說?幾種如法、非法耶?
六種羯磨……所說,其中一種如法、五種非法是依日種佛陀所說。
幾種羯磨是依日種佛陀於瞻波律事中所說?幾種如法、非法耶?
四種羯磨……所說,其中一種如法、三種非法是依日種佛陀所說。
彼無限之勝者,依見厭離者所說示之罪聚,其中幾種無滅法而止靜耶?我問師,
請說,毘崩伽師!
彼無限之……罪聚,其中一種無滅法而止靜,師為我說,毘崩伽師!
第十七 第二伽陀集 三三五
<---------------------------------------------------------------------- --------->
律藏 附隨 三三六
幾種惡趣者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了解律之師,我等聞〔其〕境。
一百四十四惡趣者是依日種佛陀所說,破僧者墮惡趣地獄住一劫,了解律之我,
汝應聞境。
幾種不惡趣者是依日種佛陀所說?了解律之師,我等聞其境。
十八種不惡趣者是依日種佛陀所說,了解律者之我,汝應聞境。
幾種八部法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解律者之師……聞……。
十八種八部法……解律者之我……應聞……。
幾種羯磨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解律者之師……聞……。
十六種羯磨解律者之我……應聞……。
幾種羯磨不成就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解律者之師……聞……。
215 十二種羯磨不成就……解律者之我……應聞……。
幾種羯磨成就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解律者之師……聞……。
四種羯磨成就……解律者之我……應聞……。
幾種羯磨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解律者之師……聞……。
六種羯磨……解律者之我……應聞……。
幾種羯磨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解律者之師……聞……。
四種羯磨……解律者之我……應聞……。
幾種波羅夷是依日種佛陀所說耶?解律者之師……聞……。
八種波羅夷……解律者之我……應聞……。
幾種僧殘……。
二十三種僧殘……。
幾種不定……。
二種不定……。
幾種尼薩耆……。
四十二尼薩耆……。
幾種波逸提……。
一百八十八波逸提……。
幾種提舍尼……。
第十七 第二伽陀集 三三七
<---------------------------------------------------------------------- --------->
律藏 附隨 三三八
十二提舍尼……。
幾種學〔法〕依日種佛陀所說耶?了解律之師,我等欲聞〔其〕境。
七十五種學是依日種佛陀所說,了解律之我,汝應聞。
唯依師而善問,唯依我而善答,於問與答無不契於何等之經者。
----第二 伽陀集終----
1 sabbasamgaho,依一種因緣誦出,言有一切學處、一切波羅提木叉誦出之攝聚。
2 於註,為波羅夷與僧殘。
3 於註,一切學處是身語罪(kayavacasikani),無有一學處唯依意門而制之。
4 參照尼· 波逸提五、小品五.二之二。
5 欲毒殺何而放棄時,依此而人死者,波羅夷。若夜叉、鬼死者,偷蘭遮。畜生死者,
波逸提。故意出不淨者,僧殘。大、小便棄於青草上者,突吉羅。
6 受五種藥(捨墮二三),此不混於別器或一器,若放置過七日者,其比丘犯五種波逸提
(捨棄波逸提),?所有別異事(五藥各各蓄過七日)於同時犯,不得言某為前、某為後。
7 行處(thanani gacchanti)者,是在此犯罪。
8 參照小品七.四(六)。
9 參照大品一.三八。
10 Vin. p.vol. IV p.51(參照漢譯南傳律二之六八頁)。
11 於同一事之破僧事,九人中破僧者提婆一人犯波羅夷,拘迦利迦等四人隨順破僧者是偷蘭遮,
如法說之四人是不犯(參照小品七)。
12 nattiya kavana,依白而應行羯磨。
13 於此者(sante),雨安居終了,比丘未受衣而去,有相應之代理者時,言應與彼。七種者:去
者,發狂者,心散亂者,受苦者及三種被舉人。十六種者,黃門等其他之十六也(參照大品
八.三○)。
第十七 第二伽陀集 三三九
<---------------------------------------------------------------------- --------->
律藏 附隨 三四○
216 第十八 發汗偈1
比丘及比丘不共住者,於此不得共食,〔而彼〕不獨住而不犯,〔為如何之時耶?〕
此依善巧者之思惟而質問。
五種不可捨物、不可分物,依大仙所說,無捨,受用者不犯。此……質問。
我不言十種人2,十一種人被捨,敬禮年長者有罪,此……質問。
非被擯者,又非別住者,非破僧者,又非歸外道,於同住處地而立者,如何有
不共通3於學者耶?此……質問。
遍問而至善巧有義理之法,〔彼〕非生,非死,非涅槃,此人4諸佛如何說耶?
此……質問。
由頸骨以上我不語,由臍以下捨,〔於其他處〕緣不淨法,如何有波羅夷耶?此
……質問。
比丘自乞造房屋,不指示作處,過量,有難處,無行處〔而〕不犯。此……質
問。
比丘自乞造房屋,指示作處,應量,無難處,有行處〔而〕犯。此……質問。
何等身業不前行,又依語而不語他,〔而〕犯重罪之斷頭事5。此……質問。
亦非身業,亦非語業,又何等有意而不為惡,〔而〕彼被擯,如何是善擯耶?此
……質問。
?對誰亦不以語招呼,又不對他人發一言,〔而〕犯語罪6而非身罪。此……質
問。
依尊佛陀所讚之學處,有四種僧殘。
依一種行而皆犯。此……質問。
217 兩人共受具,由兩人手受衣,有各別之罪。此……質問。
四人要望取重物,三人波羅夷而一人非波羅夷。此……質問。
女人在內,比丘在外,其家無孔隙,緣不淨法7,如何而得波羅夷耶?此……
質問。
自取油、蜜、砂糖及酥而蓄之,不過七日,有因緣而食用亦有罪。此……質問。
依捨墮罪8與單波逸提共犯者〔如何場合〕?此……質問。
第十八 發汗偈 三四一
<---------------------------------------------------------------------- --------->
律藏 附隨 三四二
有比丘等二十人合同,和合想而行羯磨,有一比丘〔離〕十二由旬,以別眾之
理由而對其羯磨唱不平。此……質問。
依語足步量之〔間〕語,皆以同時犯六十四重大有殘罪。此……質問。
著安陀會衣,著二重僧伽梨衣,此皆有捨墮。此……質問。
非白,又非羯磨語,又勝者不言:「來!比丘。」亦不歸依彼,而確定彼受具
9。此……質問。
愚人殺女人10,不殺母,殺男子,不殺父,殺非聖者,因此,彼觸無間〔業〕 。
此……質問。
殺女人之母11,殺男子之父,殺父母,因此,彼不觸無間〔業〕。此……質問。
無呵責,不令憶念,對非現前者行羯磨,所作羯磨善成,有行〔羯磨〕者及僧
218 伽不犯。此……質問。
呵責,令憶念,於現前者行羯磨,所作羯磨不成,行者及僧伽有犯。此……質
問。
切斷者有犯,切斷者無犯;覆藏者有犯,覆藏者無犯。此……質問。
語真實而有重罪,語虛妄而有輕罪;語虛妄而有重罪,語真實而有輕罪。此……
質問。
為受持染色,受用染淨者犯。此……質問。
於日沒12比丘食肉,非顛狂者,非喪心者,彼又非痛惱者,彼無犯,此法依善
逝所說示。此……質問。
非染心13,又非盜心,彼亦不思他死14〔而彼〕與籌而有斷頭罪,受取者偷蘭
遮。此……質問。
非伴住有危險之阿蘭若者,又非由僧伽與認可,又彼不受持迦絺那衣,其時,
以衣寄託〔民家〕而行半由旬,及日出,彼不犯。此……質問。
身業而非語業,種種事之罪無前、後,皆一時犯。此……質問。
語業而非身業,種種事之罪無前、後,皆一時犯。此……質問。
近三女人、三男子、或者三人〔兩根之〕非聖者、〔三人之〕黃門而彼不行不淨
行,又於隨相不行不淨,〔而〕緣不淨法15有斷頭罪。此……質問。
向母乞衣,非轉入僧伽之物,如何而彼有罪,於親戚而不犯耶?此……質問。
第十八 發汗偈 三四三
<---------------------------------------------------------------------- --------->
律藏 附隨 三四四
有怒適意者,有怒嫌呵者,然而怒之讚法實何耶?此……質問。
有充滿喜悅適意者,有充滿喜悅被嫌呵者,然而充滿喜悅被嫌呵之法,是何耶?
此……質問。
同時犯16僧殘、偷蘭遮、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羅。此……質問。
兩人滿二十歲,兩人共為同一和尚、同一阿闍梨、同一羯磨語。〔而〕一受具、
一受具不成。此……質問。
不點淨,著不染淨衣而至所欲,彼無犯,此法是善逝說。此……質問。
不與17,不受取,因彼不知受取,而緣受用,犯其重罪,非輕罪。此……質問。
不與,不受取,因彼不知受取,緣受用,犯彼輕罪,非重罪。此……質問。
犯重罪18之有殘罪,不恭敬故覆藏,非比丘尼,而觸罪。此由善巧者所思惟而
質問。
----發汗偈終----
攝頌
不共不捨物 十種不被擯
法到頸骨上 以至自乞二
非自業重罪 非身業語業
於不招呼學 兩人與四人
女人油捨墮 比丘與足步
著衣及非白 非以殺父母
非呵責呵責 切斷者真實
持日沒無欲 非阿蘭若住
乃至身語業 三人女人母
怒為適意者 充悅僧殘人
不點淨不與 不與犯重罪
此依智者說 發汗偈質問
1 發汗偈(Sedamocakagatha),如反對普通律制,集困難解答之質問者也。在佛音註對一一
之質問有答案,但今以怕繁瑣而不悉舉。關於一一之言,請參照同書。
第十八 發汗偈 三四五
<---------------------------------------------------------------------- --------->
律藏 附隨 三四六
2 十種人是小品六.六(五)說之不得禮之十種,其次十一種人,「註」云受戒犍度中說
十一種應棄捨之人。問此等人以外,禮長老而有罪,此答於「註」為裸形比丘。
3 對此質問之答,原為剃髮師比丘,此比丘不得藏剃刀,他比丘得藏(參照大品六.三七)。
4 言依鬼神等而化作佛。
5 言覆藏他尼重罪之比丘尼。
6 犯此罪不自白發露時,而故意妄語,此妄語為語門不作業罪。
7 言布製之房等(參照漢譯南傳一之三八頁有隔之句)。
8 以僧物轉入個人時而一衣與己,一衣與他,以二衣轉入時,為一次犯捨墮與(單)波逸提。
9 摩訶波闍波提之受具(參照小品一○‧一(五))。
10 父母皆轉根時。
11 畜生為父母時。
12 言反芻(參照小品五.二五)。
13 破僧者(己偽如得法者)而取籌時,為斷頭波羅夷罪。
14 底本parammaranaya,應如暹羅本param maranaya。
15 比丘尼波羅夷四,是言八事成重戒。
16 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之男子受食,人肉、蒜、美味食混其他不淨肉而食時。
17 於比丘尼僧殘六,言勸受食比丘尼。次之質問是勸受水與楊枝時。
18 比丘尼犯十七僧殘之一時,雖不覆藏,皆得半月摩那埵,得摩那埵期間,非比丘尼,而依因
覆藏得新之別罪。
第十八 發汗偈 三四七
<---------------------------------------------------------------------- --------->
律藏 附隨 三四八
220 第十九五品
一(一) 有四種羯磨:求聽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此四種羯磨
依幾種行相而不成就耶?此四種羯磨依五相而不成就,謂:或依事、或依白、或依
唱說、或依界、或依眾也。
(二) 云何依事而羯磨不成就?謂:應現前之羯磨不現前,〔此〕事不成而非法羯
磨。應對問之羯磨不對問而行,事不成而非法羯磨。應依自言之羯磨不依自言而行
……相當於憶念毘尼者與不癡毘尼……相當於不癡毘尼者行覓罪相羯磨……相當於
覓罪相羯磨者行呵責羯磨……相當於呵責羯磨者行依止羯磨……相當於依止羯磨者
行驅出羯磨……相當於驅出羯磨者行下意羯磨……相當於下意羯磨者行舉罪羯磨
……相當於舉罪羯磨者與別住……相當於別住者行本日治……相當於本日治者與摩
那埵……相當於摩那埵者令出罪……相當於出罪者令受具……非布薩日行布薩……
非自恣時行自恣,〔此〕事不成而非法羯磨,如是依事而羯磨不成就。
(三) 云何依白而羯磨不成就?依五相、依白而羯磨不成就:不說事,不說僧伽,
不說人,不說白,或以後置白。依此五相,依白,羯磨不成就。
221 (四) 云何依唱說而羯磨不成就?依五相、依唱說而羯磨不成就:不說事,不說
僧伽,不說人,略唱說,或於非時唱。依此五相,依唱說,羯磨不成就。
(五) 云何依界而羯磨不成就?依十相1、依界而羯磨不成就:過少定界,過大
定界,定無連絡標相界,定以陰影為標相界,定無標相界,於界外者定界,於河中
定界,於海中定界,於湖中定界,以界雜〔先〕界,以界覆界。依此十一相,依界,
羯磨不成就。
(六) 云何依眾而羯磨不成就?依十二相、依眾而羯磨不成就:應四人眾之羯磨,
羯磨所須之比丘未來,相應〔與〕欲者未與欲,現前者非議。應四人眾之羯磨,羯
磨所須之比丘已來,相應欲者未與欲,現前者非議。應四人眾之羯磨,所須之比丘
已來,相應欲者已與欲,現前者非議。應五人眾之羯磨……乃至……應十人眾之羯
磨……乃至……應二十人眾之羯磨,羯磨所須之比丘未來,相應〔與〕欲者未與欲,
現前者非議。應二十人眾之羯磨,羯磨所須之比丘已來,相應〔與〕欲者未與欲,
現前者非議。應二十人眾之羯磨,羯磨所須之比丘已來,相應〔與〕欲者已與欲,
第十九 五品 三四九
<---------------------------------------------------------------------- --------->
律藏 附隨 三五○
現前者非議。依此十二相,依眾,羯磨不成就。
(七) 應四人眾之羯磨,四人善比丘羯磨所須也,餘之善比丘相應與欲,僧伽為
彼作羯磨,其人非羯磨所須之人,又非相應〔與〕欲者,而為相應羯磨者。
五人眾羯磨……五人比丘……。
十人眾羯磨……十人比丘……。
二十人眾羯磨……二十人比丘……。
222 (八) 有四種羯磨:求聽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此四種羯磨依
幾種行相而不成就耶?此四種羯磨依五相而不成就:或依事、或依白、或依唱說、
或依眾也。
(九) 云何依事而羯磨不成就耶?令黃門受具,〔此〕事不成就而非法羯磨。令賊
住者受具,事不成就而非法羯磨也。令歸入外道者……畜生……殺母者……殺父者
……殺阿羅漢者……污染比丘尼者……破僧者……出〔佛身〕血者……二根者……
二十歲未滿人受具。此事不成就而非法羯磨。如是依事而羯磨不成就。
(一○) 云何依白……〔同(三)-(六)〕……依此十二相,依眾,羯磨不成就。
(一一) 求聽羯磨行於幾種處耶?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行於幾種
處耶?求聽羯磨行於五處,單白羯磨行於九處……白二羯磨行於七處……白四羯磨
行於七處。
(一二) 求聽羯磨行於何等五處耶?謂:〔對沙彌〕解罪2,〔對沙彌〕擯出,剃
髮,梵壇3,第五為羯磨標相4。求聽羯磨行於此五處。
單白羯磨行於何等九處耶?謂:〔為受具〕解罪,〔為滅諍〕擯出,布薩,自恣,
〔教授、問障道等之〕認許,〔捨墮衣之〕受與,〔懺罪之〕受容,〔自恣之〕棄捨,
第九羯磨標相。單白羯磨行於此九處。
白二羯磨行於何等七處耶?謂:解,擯出,認許,授與,捨〔迦絺那衣〕,教誡,
第七羯磨標相。白二羯磨行於此七處。
白四羯磨行於何等七處耶?謂:解,擯出,認許,授與,折伏,諫告,第七羯
磨標相也。白四羯磨行於此七處。
(一三) 應四人眾之羯磨……四比丘……〔同(七)〕……應五人眾之羯磨……應
223 十人眾之羯磨……應二十人眾之羯磨……而相當於羯磨者。
第十九 五品 三五一
<---------------------------------------------------------------------- --------->
律藏 附隨 三五二
----一 羯磨品終----
二 依二種義利5,如來為聲聞制學處,謂:為攝僧,為僧眾安樂。依此二種義利,
如來為聲聞制學處。依二種義利……為調伏惡人,為善比丘安樂住。依此二種義利,
如來為聲聞制學處。依二種義利……為制現世漏,為滅來世漏……為制現世怨,為
滅來世怨……為制現世罪,為滅來世罪……為制現世怖,為滅來世怖……為制現世
不善法,為滅來世不善法……為哀愍在家者,為破惡欲者之黨友……為令未信者生
信,為令已信者〔信〕增長……為正法久住,為愛重律。依此二種義利,如來為聲
聞制學處。
----二 義利品終----
三 依二種義利,如來為聲聞制波羅提木叉……乃至……制波羅提木叉之讀誦,制
波羅提木叉之禁止,制自恣,制自恣之禁止,制呵責羯磨,制依止羯磨、驅出羯磨
……下意羯磨……舉罪羯磨……與別住……本日治……與摩那埋埵……出罪……解罪
……擯出……受具……求聽羯磨……單白羯磨……白二羯磨……白四羯磨。
----三 制戒品終----
四 為攝眾僧,為眾僧安樂,未制者制之,已制者隨制,現前毘尼已制,憶念毘尼
224 已制,不癡毘尼已制,自言治已制,多人語已制,覓罪相已制,如草覆地已制。此
依二種義利,如來為聲聞制如草覆地。依二種義利,如來為聲聞制如草覆地……惡
人……〔參照二〕……為正法久住,為愛重律。依此二種義利,如來為聲聞制如草
覆地。
----四 所制品終----
五(一) 有九種聚會:事聚,失壞聚,罪聚,因緣聚,人聚,蘊聚,等起法聚,
諍事聚,滅法聚。
(二) 生諍事時,若對敵兩者來者,應告兩者之事· ,令告兩者之事,又應聞兩者
之自白,聞兩者之自白而應言兩者:「我等於此諍事鎮靜應俱滿足。」若言:「俱
滿足」者,僧伽應舉起其諍事。若眾多無慚者,斷事人應滅之。若眾多愚癡者,則
應求持律者。依法、律、師教而滅止其諍事,應滅其諍事。
(三) 應知事、知姓、知名、知罪。不淨法者是事同時是姓。波羅夷者是名同時
是罪。不與取者是事同時是姓。波羅夷者是名同時是罪。人體者……上人法者是事
第十九 五品 三五三
<---------------------------------------------------------------------- --------->
律藏 附隨 三五四
同時是姓。波羅夷者是名同時是罪。出不淨者是事同時是姓。僧殘者是名同時是罪。
身觸者是事同時是姓。僧殘者是名又是罪。粗語者……為自己之淫欲〔供養〕者……
媒介者……自乞造房屋者……令造大精舍……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他比丘者……唯
225 取異事中何等類似點以波羅夷法而誹謗他比丘者……破僧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
者……助破僧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惡口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
污〔俗〕家比丘被諫告至三次而不捨者是事又是姓。僧殘者是名又是罪。……乃至
……。不恭敬故,於水上大便、或小便、或唾痰者是事又是姓。突吉羅者是名又是
罪。
----五 九眾會品終----
攝頌
求聽及單白 白二與白四
事白唱界眾 現前及對問
自言毘尼當 事僧人白後
事僧眾人唱 乃至依非時
過少及過大 無連絡陰影
以至無標相 外河海湖雜
覆界四五眾 十二十人眾
不持來持來 羯磨所須者
與欲相應者 羯磨相應者
人求聽五處 及單白九處
白二有七處 白四亦七處
攝與安樂惡 與善比丘眾
漏怨罪不善 為之在家者
乃至惡欲者 為之未信者
信者法久住 為律之愛重
波羅提木叉 讀誦與禁止
波羅提木叉 自恣與禁止
呵責及依止 驅出與下意
第十九 五品 三五五
<---------------------------------------------------------------------- --------->
律藏 附隨 三五六
以及舉別住 根本摩那埵
出罪乃至解 擯出同受具
求聽與單白 白二及白四
未制及隨制 現前毘尼念
不癡與自言 多人及罪相
以如草覆地 事壞罪緣人
蘊及等起法 諍事與滅聚
以至同名罪
----附隨終----
1 以下參照大品二.六-九。
2 解罪osarana,與次之擯出nissarana皆於行求聽羯磨是對沙彌者,如擯滅沙彌kandaka
(大品一.六○.一,經分別· 波逸提七○),擯出而後由懺悔許其回復,為解罪也。
以下內容各有不同,請參照覺音註。
3 梵壇brahmadanda,參照小品一一(一五)。
4 kammalakkhana,一於比丘尼犍度〔小品一○.九(一)〕,說不得受比丘尼禮,以不
禮羯磨標相與他之區別。次之所出者各各羯磨之內容不同,請閱覺音註。
5 以下參照南傳律一之二四頁。
有大智慧博聞而聰明之提婆(Drpanamo)〔大德〕,各處問古師之道而讀誦,依
道之中庸,思惟廣略,齎諸弟子之樂而筆寫。
稱巴利瓦拉具一切事相,於正法依義,於施設〔依〕法,〔圍繞〕義、法,〔?〕
宛如圍繞海之閻浮提,圍繞聖教故也。
不知巴利瓦拉,如何有法決斷?
失壞、事、制、隨制、人、一部〔眾制〕、兩部〔眾制〕及由世間施設罪之〔制〕,
〔於此等〕生疑者,依巴利瓦拉而斷。
於大軍中〔如〕轉輪王,於獸類中如獅子,如散光中之太陽,如群星中之明月,
如梵眾中之梵〔天王〕,如群眾中之導師,正法律如是依巴利瓦拉而輝耀。
第十九 五品 三五七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序〕
大德僧!請聽!今日是十五日布薩也,若僧伽機熟者,僧伽行布薩,誦出波羅
提木叉。
何為僧伽最初行事耶?〔謂:〕諸大德應告〔身〕清淨,我誦波羅提木叉,在
此我等悉諦聽而應善念。有罪者應發露(懺悔),無罪者可默然。依默然而知諸大德
之清淨。如對一一質問有答,如是,關於進行中應問至三次。問至三次時,記憶有
罪而不發露者,得故意妄語罪。諸大德!故意妄語是障道法,乃世尊所說也。是故
記憶有罪,求其身清淨之比丘,應發露其罪,發露者彼得安樂。
大德僧!〔戒經之〕序誦出已。於此我問諸大德:「諸大德!對此得清淨否?」
二次問:「對此事得清淨否?」三次問:「對此事得清淨否?」諸大德對此事得清
序 一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二
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四波羅夷法〕
於此誦出此等四波羅夷法。
〔一〕 任何比丘,受比丘之學戒,不捨戒、戒羸不告示而行不淨法者,?使與畜
生行,亦是波羅夷不共住。
〔二〕 任何比丘,若由村落或蘭若,以盜心不與而取者,對於如是竊盜,諸王逮
捕盜人而如是說:『汝為盜人、汝為愚者、汝為癡者、汝為盜賊。』然後,或殺、
或縛、或逐----比丘!如是盜取者,亦是波羅夷不共住。
〔三〕 任何比丘,若故意奪人體之生命,或因此而求持殺具者、或讚歎死之美、
或以死勸導,云:『咄!男子!此惡苦之生,於汝何〔益〕?汝死勝於生。』如是心
意,如是決心,以種種方便讚歎死之美,以死勸導者,此亦波羅夷不共住。
〔四〕 任何比丘,未證知,而認為己有上人法,主張〔己已得〕具足正智正見,
〔而作如是宣說:〕『我如是知,如是見。』彼於其後,或被追問、或不被追問,冀
望清淨其罪,而如是言:『友!我不知而言如是知,不見而言見,言虛誑妄語』者,
除增上慢外,此亦波羅夷不共住。
大德僧!四波羅夷法已誦竟。〔若〕比丘犯其中任何一項者,不得與諸比丘共住。
如於〔出家〕前爾後亦為波羅夷,不得共住。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
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
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誦出波羅夷終----
〔十三僧殘法〕
大德僧!今誦出此等十三僧殘法
〔一〕 除夢中外,若故意行泄不淨者,僧殘。
〔二〕 任何比丘,若起欲情變心與女人身相觸,或捉手、或捉髮、或觸其某身支
者,僧殘。
〔三〕 任何比丘,起欲情變心,對女人言粗惡語者,?如年輕男子向年輕女人言
十三僧殘法 三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四
含淫欲法之語者,僧殘。
〔四〕 任何比丘,若起欲情變心,於女人前,為己讚歎淫欲供養而言:『妹!於
如我之持戒者、梵行者、具善法行者,依此法供養,則此為供養中之第一。』若有
關淫欲法者,僧殘。
〔五〕 任何比丘,為媒者,〔?〕為女人〔傳達〕男子之情意、或為男子〔傳達〕
女人之情意、或令成夫婦、或令成情人,雖一時〔之關係〕,亦僧殘。
〔六〕 若比丘自乞造房舍,無主自理時,應如量而造。於此所謂如量者:長十二
佛?手、內廣七?手也。應率同諸比丘指示作處,應由此諸比丘於無難處、有行處
指示作處;若比丘於有難處、無行處之作處,自乞造房舍,或不率同諸比丘指示作
處,或過量者,僧殘。
〔七〕 若比丘造大精舍,有主而自理,應率同諸比丘指示作處,由諸比丘指示無
難處、有行處之作處。若比丘於有難處、無行處之作處,造大精舍;若不率同諸比
丘指示作處者,僧殘。
〔八〕 任何比丘,對他比丘惡瞋不滿,而以無根波羅夷法誹謗之,〔思:〕『可能
令彼由此梵行退墮。』彼於後時,或被詰問或不被詰問,其事情無根者,因比丘住
於瞋恚故者,僧殘。
〔九〕 任何比丘,對他比丘惡瞋不滿,唯取異事中之某種類似點,以波羅夷法誹
謗之,〔思:〕『〔由此〕可能令彼由此梵行退墮。』彼於後時,或被詰問或不被詰問,
而言唯取其異事之某種類似點。因比丘住於瞋恚故者,僧殘。
〔一○〕 任何比丘,企圖破和合僧或取導致破僧之事件揭示〔於公眾〕而住立,
諸比丘應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企圖破和合僧或取導致破僧之事件揭示
〔於公眾〕而住立。尊者!應與僧伽和合。僧伽實為歡喜、和合、無諍,同一說戒,
安穩而住。』諸比丘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彼比丘捨其執,
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僧殘。」
〔一一〕 若有比丘等,為彼比丘之隨順者、結黨者,若一人、若二人、若三人,
而彼等如是言:『尊者!對彼比丘勿說何事,彼比丘是法語者,彼比丘是律語者。
彼比丘是取我等所欲求、所喜樂而語,知我等之〔所欲〕而語。是〔故〕對彼,我
等應忍可。』諸比丘應對彼比丘等作如是言:『尊者!勿作如是言,彼比丘非法語
十三 僧殘法 五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六
者,彼比丘非律語者。至於尊者等,亦勿歡喜破僧。尊者等應與僧伽和合。僧伽實
為歡喜、和合、無諍,同一說戒,安穩而住。』
諸比丘對彼比丘等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彼比丘捨其執,應三次
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僧殘。」
〔一二〕 若比丘惡口性,於繫屬教誡中之學處,由諸比丘如法語之,而作自身不
可共語,〔言:〕『尊者!對我勿說任何事若善若惡,我對尊者亦不說任何事若善若
惡。尊者等,應禁止語我。』諸比丘應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以己為不可
共語。尊者!應以己為可共語。請尊者對諸比丘亦如法語之,諸比丘亦對尊者如法
語之。如是,佛弟子眾由相互語、相互勉勵而增長。』
諸比丘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彼比丘捨其執,應三次諫
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僧殘。」
〔一三〕 若比丘依村或城鎮而住,以惡行穢污俗家。彼之惡行被見且被聞,由彼
所穢污之俗家亦被見且被聞。諸比丘應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是惡行穢污俗家
者,尊者之惡行被見且被聞,又由尊者所穢污之俗家亦被見且被聞。尊者!請離去
此住處!尊者!不得再住此處!』諸比丘如是言彼比丘已,比丘對諸比丘作如是言:
『諸比丘是隨愛、隨瞋、隨癡、隨怖。對如是罪,或者驅出,或不驅出。』諸比丘
應對彼比丘作如是言:『尊者!勿作如是言,諸比丘非隨愛、非隨瞋、非隨癡、非
隨怖。尊者以惡行穢污俗家,尊者之惡行正被見且被聞,由尊者所穢污之俗家亦被
見且被聞。尊者!離去此住處!尊者!不得再住此處。』
諸比丘對彼比丘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為令彼比丘捨其執,應三次諫告。
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僧殘。
大德僧!十三僧殘法已誦竟。〔前之〕九從最初?成罪,〔後〕四至三次方成罪。
比丘犯以上任何一項,知而覆藏若干日,則依其日數,彼比丘雖非願意亦當別住。
別住竟,比丘更於六夜,應入比丘之摩那埵。比丘摩那埵竟,其處若有二十人之比
丘僧伽時,可許彼復權。若二十人,雖缺少一人之比丘僧伽,欲使其比丘復權,彼
比丘亦不得回復。又彼諸比丘應受呵責,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也。於此,我今問諸
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
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十三僧殘法 七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八
----誦出僧殘終----
〔二不定法〕
大德僧!今誦出此等二不定法。
〔一〕 任何比丘與女人一對一共於秘密可淫屏處坐,被可信之優婆夷發現,以三
法中之任何一法說之,或波羅夷、或僧殘、或波逸提。若比丘承認同坐,〔隨其所說〕
依三法中之任何一法處罰之,或以波羅夷、或以僧殘、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優
婆夷所說,以處罰其比丘。名為不定法。
〔二〕 若於非屏處坐,不是可淫處,而為適與女人語粗惡語處。若任何比丘於如
是之處,與女人一對一秘密而共坐,被可信之優婆夷發現,以二法中之任何一法說
之,或僧殘、或波逸提。若比丘承認同坐,依二法中之任何一法處罰之,或以僧殘、
或以波逸提。或由可信之優婆夷所說,以處罰其比丘。此亦不定法。」
大德僧!二不定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
「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
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誦出不定終----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大德僧!今誦出此等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第一迦絺那衣品
〔一〕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限於十日內可蓄長衣。若過此者,尼
薩耆波逸提。
〔二〕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雖一夜離三衣者,除僧之認許外,尼薩耆
波逸提。
〔三〕 比丘〔三〕衣已竟,迦絺那衣捨已,比丘若可得非時衣,當由冀望〔衣〕
之比丘納受。納受之後應速作〔衣〕。若非滿足時,唯限一月,其〔期限〕以內有望
可滿足者,其比丘得蓄其衣。若蓄過此,雖有望〔滿足〕,亦尼薩耆波逸提。
〔四〕 任何比丘,令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打故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九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一○
〔五〕 任何比丘,受非親里比丘尼之衣,除交易外,尼薩耆波逸提。
〔六〕 任何比丘,於非親里之居士、居士婦乞衣者,除具其條件外,尼薩耆波逸
提。於此所謂之條件者,比丘衣被奪時,或失衣之時,是其條件也。
〔七〕 若彼比丘,非親里之居士、居士婦有多衣供奉而令恣意擇取,彼比丘最多
亦當由其衣中取用內衣、外衣。若取用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八〕 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若為比丘豫備衣資,以此衣資購衣,使某甲比丘
披覆,此時若其比丘未受請先往,就其衣作指示:『善哉!賢者!以此衣資購如斯
之衣與我披覆!』望求好衣故,尼薩耆波逸提。
〔九〕 若兩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各自為比丘豫備衣資,思:『我等將各自以
此衣資,各自購衣,與某甲比丘披覆。』此時若其比丘未受請先往,就其衣作指示:
『善哉!賢者!以各自衣資,兩人共同購如斯一衣與我披覆!』望求好衣故,尼薩
耆波逸提。
〔一○ 〕 若王、若大臣、若婆羅門、若居士以使者為比丘送衣資,言:『以此衣
資購衣,與某甲比丘披。』其使者至比丘處而如是言:『大德!為長老送來衣資,
長老當領受此衣資。』其比丘對其使者而作是言:『賢者!我等勿領受衣資,我等
於適當之時,當受淨衣。』其使者如是言其比丘曰:『長老有執事人乎?』諸比丘!
冀望衣之比丘當指示執事人、淨人或優婆塞而言:『賢者!其人乃諸比丘之執事
人。』其使者得執事人之同意,至其比丘處而如是言:「大德!長老所指示之執事
人,我已得其同意矣。長老!屆時,請往〔彼處〕,彼當以衣與尊師。」諸比丘!若
有冀望得衣之比丘,可至執事人處,二三次催促:『賢者!我要衣。』二三次催促,
而得其衣者可;若不得者,四次、五次至六次,為〔其衣〕而寂默立之;四次、五
次至最多六次,寂默立之,得其衣者可;過此盡力求得者,尼薩耆波逸提。若不得
時,至送衣資之施主處,自去或遣使者。『諸賢!汝等為比丘送來衣資,對其比丘無
任何之利益。卿等當取還自己之物,以免汝等失自己之物。』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
也。
第二 絹絲品
〔一一〕 任何比丘,若以雜絹絲作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一二〕 任何比丘,若令作純黑色羊毛之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一一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一二
〔一三〕 若比丘,作新臥具時,當取二分純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
褐色羊毛。若比丘不取二分純黑色羊毛,第三分白色羊毛,第四分褐色羊毛,而令
作新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一四〕 若比丘,新作臥具者,應持用六年。其臥具若於六年以內,或捨或不捨,
而作新臥具者,除僧伽之認許外,尼薩耆波逸提。
〔一五〕 若比丘,作座臥具,以壞色故,應從舊臥具之邊緣取入一佛?手。若比
丘不從舊臥具取入一佛?手,而令作新座臥具者,尼薩耆波逸提。
〔一六〕 若比丘,行路時得羊毛,有需要當可領受。領受已而無持者時,欲自持
得限三由旬。若持過此者,雖無持者,亦為尼薩耆波逸提。
〔一七〕 任何比丘,令非親里比丘尼浣、染或梳羊毛者,尼薩耆波逸提。
〔一八〕 任何比丘,自捉金銀及錢,或令捉之,或受其留置者,尼薩耆波逸提。
〔一九〕 任何比丘,若為買賣種種之金銀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比丘,若交易種種〔物品〕者,尼薩耆波逸提。
第三 ?品
〔二一〕 限十日得蓄長?,若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二〕 任何比丘,?不至五綴而換新?者,尼薩耆波逸提。其?應由彼比丘捨
於比丘眾,比丘眾中,當以最下之?與彼比丘。『比丘!此是汝?,當持至破壞。』
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也。
〔二三〕 病比丘當有病殘藥,即:熟酥、生酥、油、蜜、石蜜也。此等得後,限
蓄七日得以食用。若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四〕 熱季之最後一月,比丘當求雨季衣,熱季之最後半月,當作而受用;若
熱季之最後一月以前求雨季衣,熱季之最後半月以前作而受用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五〕 任何比丘,自以衣施與比丘後,忿怒不喜,自奪或令奪者,尼薩耆波逸
提。
〔二六〕 任何比丘,自乞絲令織師織衣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七〕 非親里之居士或居士婦,為比丘令織師織衣。其時,若比丘於〔居士〕
未受請之前至織師處,就其衣作指示:『賢者!此衣為我而織,作長、寬、厚、善
織、密緻、平滑又易理,我等亦會以物贈賢者耳。』彼比丘如是語已,若贈以物,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一三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一四
雖僅托?食,亦尼薩耆波逸提。
〔二八〕 有十日而未至〔前〕迦提月之滿月,比丘得特施衣者,比丘知特施衣,
當領受之,領受之後,可蓄至衣時。若蓄過此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九〕 夏安居竟後至迦提月之滿月,住任何具有危險與恐怖之阿蘭若住處,住
如是住處之比丘,願意者,可以三衣中之一衣置於民家。比丘若有任何離衣因緣,
彼等比丘得離其衣,以六夜為限。除僧之認許外,若離過此限者,尼薩耆波逸提。
〔三○〕 任何比丘,明知為供養僧之所得物,而迴入為己有者,尼薩耆波逸提。
大德僧!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
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
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誦出尼薩耆波逸提終----
〔九十二波逸提法〕
大德僧!今誦出九十二波逸提法。
第一妄語品
〔一〕 故意妄語者,波逸提。
〔二〕 罵詈語者,波逸提。
〔三〕 以語令比丘離間者,波逸提。
〔四〕 任何比丘,令未受具戒者逐句同誦法者,波逸提。
〔五〕 任何比丘,與未受具戒者同宿〔處〕,過二夜、三夜,若宿者,波逸提。
〔六〕 任何比丘,若與女人同宿〔處〕者,波逸提。
〔七〕 任何比丘,對女人以過五、六語說法者,除有智之男人〔陪席〕外,波逸
提。
〔八〕 任何比丘,對未受具戒者,若說有上人法,?使真實,亦波逸提。
〔九〕 任何比丘,以比丘之粗罪,語未受具戒者,除比丘僧認許外,波逸提。
〔一○〕 任何比丘,若自掘地或令掘者,波逸提。
第二 草木品
〔一一〕 伐草木者,波逸提。
九十二波逸提法 一五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一六
〔一二〕 作異語並惱他者,波逸提。
〔一三〕 譏嫌或罵〔僧之知事〕 者,波逸提。
〔一四〕 任何比丘,將僧伽之臥?、椅子、臥褥或坐褥,鋪於露地或使鋪,出時
不收、不令收又不託人而離去者,波逸提。
〔一五〕 任何比丘,於僧伽之精舍中,鋪敷臥具或令鋪,出時不收、不令收又不
託人而離去者,波逸提。
〔一六〕 任何比丘,於僧伽之精舍中,知而擠進先來比丘之〔?〕間展設?座,言
『感不舒暢者出去』,非有他義而作是理由者,波逸提。
〔一七〕 任何比丘,瞋怒不喜,從僧伽之精舍將比丘拖出或令拖出者,波逸提。
〔一八〕 任何比丘,在僧伽之精舍中,於樓上之脫腳?或脫腳椅坐或臥者,波逸
提。
〔一九〕 比丘作大精舍時,限於留門窗處,為定置橫木,為裝置窗牖,〔住於無作
物處之比丘,〕得指示覆二、三重,若過此指示者,雖住於無作物處之比丘,亦波
逸提。
〔二○〕 任何比丘,知而將有蟲水,澆於草或土上,或使澆之者,波逸提。
第三 比丘尼教誡品
〔二一〕 任何比丘,若不被〔僧伽〕選任而教誡比丘尼者,波逸提。
〔二二〕 雖被選任而若至日沒時,〔仍〕教誡比丘尼者,波逸提。
〔二三〕 任何比丘,若至比丘尼住處教誡比丘尼者,除因緣外,波逸提。此處所
謂因緣者,乃比丘尼病時之謂。
〔二四〕 任何比丘,若作如是言:『諸長老比丘為利養〔故〕,教誡諸比丘尼。』
波逸提。
〔二五〕 任何比丘,將衣與非親里比丘尼者,除易〔衣〕外,波逸提。
〔二六〕 任何比丘,若為非親里比丘尼縫衣或令縫者,波逸提。
〔二七〕 任何比丘,豫約比丘尼同道而行者,雖一聚落間,除因緣外,波逸提。
此處所謂因緣者,覺有危險恐怖,需結隊而行於道時之謂。
〔二八〕 任何比丘,豫約比丘尼同乘一船而往上游或往下游者,除橫渡外,波逸
提。
九十二波逸提法 一七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一八
〔二九〕 任何比丘,知而使比丘尼周旋取食者,除在家人事先豫備外,波逸提。
〔三○〕 任何比丘,獨與比丘尼於一秘密處共坐者,波逸提。
第四 食品
〔三一〕 無病比丘於施食處取食一次,若過此而取者,波逸提。
〔三二〕 別眾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施衣時、作衣時、行
路時、乘船時、大眾會時、沙門施食時,?此所謂因緣也。
〔三三〕 數數食,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病時、施衣時、作衣時,?此
所謂因緣也。
〔三四〕 以餅或?給予來家之比丘隨意取用時,比丘欲取可取滿二、三?,若過
此而取者,波逸提。取二、三?時,由其處持去應分與諸比丘,此為斯時之法也。
〔三五〕 任何比丘,足食已,復取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三六〕 任何比丘,將非殘食之嚼食或噉食持來請已足食比丘,云:『比丘!嚼
之!食之!』知〔罪〕而欲使犯者,〔若其比丘〕食時,波逸提。
〔三七〕 任何比丘,於非時食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三八〕 任何比丘,食蓄藏之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三九〕 如是者,美味之食也,即:酥、生酥、油、蜜、砂糖、魚、肉、乳、酪
也。任何比丘,若無病而為己要求如是美味之食而食者,波逸提。
〔四○〕 任何比丘,若將不與之食物持至口邊者,除水及楊枝外,波逸提。
第五 裸行品
〔四一〕 任何比丘,無論對裸形外道或遍行外道男或遍行外道女,若親手給予嚼
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四二〕 任何比丘,對〔他〕比丘〔言:〕『來!友!入村或鎮乞食。』〔而帶出,〕
將〔施食〕予彼或不予而令離去之,言『去!友!與汝語或坐,我不快,我唯一人
語或坐為快。』以是理由而作,非他者,波逸提。
〔四三〕 任何比丘,進入食事中之家強坐者,波逸提。
〔四四〕 任何比丘,與女人共坐於秘密屏處者,波逸提。
〔四五〕 任何比丘,獨與一女人秘密共坐者,波逸提。
〔四六〕 任何比丘,受請食,有其他比丘時,不告彼而於食前或食後訪他家者,
九十二波逸提法 一九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二○
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指施衣時、作衣時,?此所謂因緣也。
〔四七〕 無病比丘可受四月藥資具之請,除更請、常施請外,若過此而受者,波
逸提。
〔四八〕 任何比丘,若往觀出征軍,除有如是理由外,波逸提。
〔四九〕 又比丘若有何等因緣需至軍中,比丘可於軍中宿〔限〕二夜、三夜,若
停宿過此者,波逸提。
〔五○〕 若比丘二夜、三夜停宿於軍中期間,或往〔觀〕模擬戰、或列兵、或配
兵、或閱兵者,波逸提。
第六 飲酒品
〔五一〕 飲須羅、面羅耶〔酒〕者,波逸提。
〔五二〕 以指胳肢者,波逸提。
〔五三〕 嬉戲於水中者,波逸提。
〔五四〕 輕侮〔之態度〕者,波逸提。
〔五五〕 任何比丘,令比丘恐怖者,波逸提。
〔五六〕 任何比丘,雖無病而燃火或令燃之以暖身,除有適當理由外,波逸提。
〔五七〕 任何比丘,半月以內若沐浴者,除因緣外,波逸提。因緣者,熱季終之
一個月半,雨季初之一個月,?二個月半之暑時、熱時,又病時、造作時、行路時、
風雨時,?此所謂因緣也。
〔五八〕 得新衣之比丘,應取三種壞色中之一壞色,?青色、泥色或黑褐色也。
若比丘不取三種壞色中之一壞色而著用新衣者,波逸提。
〔五九〕 任何比丘,對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或沙彌尼,親自以衣淨施,
不還與彼而著用者,波逸提。
〔六○〕 任何比丘,隱藏或令隱藏其他比丘之?、衣或坐具、針筒、腰帶,雖為
戲笑,亦波逸提。
第七 有蟲水品
〔六一〕 任何比丘,故意奪生物之命者,波逸提。
〔六二〕 任何比丘,知水中有蟲而飲用者,波逸提。
〔六三〕 任何比丘,知諍事已如法裁決,欲令再羯磨而騷亂者,波逸提。
九十二波逸提法 二一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二二
〔六四〕 任何比丘,知〔他〕比丘之粗罪,若覆藏者,波逸提。
〔六五〕 任何比丘,知未滿二十歲而授予具足戒者,此人不得戒,〔尊證〕之諸比
丘當受呵責,於彼比丘,波逸提
〔六六〕 任何比丘,明知賊隊而共同豫約同路而行者,乃至一聚落間,亦波逸提。
〔六七〕 任何比丘,與女人共同豫約同道而行,雖一聚落之間,亦波逸提。
〔六八〕 任何比丘,若作如是語:『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
「此等是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諸比丘應對此比丘作如是言:『具壽!
勿作如是言,勿誹謗世尊,對世尊誹謗者實不善,世尊實不作如是說。友!世尊以
種種方便說示之障道法,確是障道也。。而行此等〔障道法〕者足以障道。』此比丘
〔聞〕諸比丘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諸比丘為令其捨棄〔惡見〕,應三次諫告。至
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波逸提。
〔六九〕 任何比丘,知之而與如是說〔惡見〕、不受法之處分、不捨成見者共事
共住或共宿者,波逸提。
〔七○〕 若沙彌如是言:『我如是知解世尊所說之法,凡是世尊所說:「此等是
障道法。」但行之亦不足以障道。』諸比丘應對此沙彌作如是言:『 友!沙彌!勿
作如是言,勿誹謗世尊,對世尊誹謗者實不善,世尊實不作如是說。友!沙彌!世
尊以種種方便〔說示之〕障道法,確是障道也。而行此等〔障道法〕者足以障道。』
諸比丘對該沙彌作如是言已,〔該沙彌〕尚固執者,諸比丘當告以:『友!沙彌!從
今以後,汝不得稱世尊是汝師,其他沙彌得與諸比丘共宿二夜、三夜,而汝?不得。
〔請汝〕遠去之、消失之。』任何比丘知如是被擯滅之沙彌而予以撫慰、或伺候、
或共事、或共宿者,波逸提。
第八 如法品
〔七一〕 任何比丘,雖由諸比丘如法言之,若作如是言:『友!我未詢問其他堪
能持律之比丘,我當不持此學處。』者,波逸提。諸比丘!學戒之比丘應了知、詢
問、熟慮之,此為斯時之法也。
〔七二〕 任何比丘,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若作如是言:『說示此小小戒有何用?
唯導致疑惑、苦惱、混亂而已!』而誹謗戒〔律〕者,波逸提。
〔七三〕 任何比丘,於每半月說示波羅提木叉時,若作如是言:『我今始知此法
九十二波逸提法 二三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二四
含於戒經中,收於戒經中,於每半月說示。』若其他諸比丘知此比丘曾二、三次於
說示波羅提木叉時列席,勿再論,此比丘不能以不知之理由而脫〔罪〕。此時彼所犯
之罪,應依法處分,更應呵責其無知:『友!汝於說示波羅提木叉時,不一心專念,
故汝失利得。』因此無知故,波逸提。
〔七四〕 任何比丘,對比丘瞋怒不喜而毆打者,波逸提。
〔七五〕 任何比丘,對比丘瞋怒不喜而舉手作劍勢者,波逸提。
〔七六〕 任何比丘,以無根之僧殘罪誹謗其他比丘者,波逸提。
〔七七〕 任何比丘,對比丘故意使疑惱者,即使令彼等有少時不安,僅此動機而
無其他者,波逸提。
〔七八〕 任何比丘,立於〔與己〕發生諍論而不和之諸比丘附近屏處而聽者,『我
聽彼等之所言。』僅此動機而無其他者,波逸提。
〔七九〕 任何比丘,同意如法羯磨,而事後言不平者,波逸提。
〔八○〕 任何比丘,於僧伽提議決斷時,不同意,起座而去者,波逸提。
〔八一〕 任何比丘,由和合僧施與衣後,言:『諸比丘隨親厚,將僧之所得物轉
贈他人。』而言不平者,波逸提。
〔八二〕 任何比丘,明知已決定供養僧之所得物,卻轉施與其個人者,波逸提。
第九 寶人品
〔八三〕 任何比丘,於受?位灌頂之剎帝利種王未退出寢室,后〔夫人〕亦未退
出,比丘未豫告而越閾者,波逸提。
〔八四〕 任何比丘,除於伽藍或止宿處內外,見寶物或視同如寶物者若捉或令捉
者,波逸提。於伽藍內或止宿處內,比丘見寶物或視同如寶物者,以為『此物之所
有者將必持回』,可捉或令捉而藏置之,此為斯時之如法行也。
〔八五〕 任何比丘,不告同住之比丘而非時入村落,除有相當緊急事務者外,波
逸提。
〔八六〕 任何比丘,若令〔製〕作骨製、牙製、角製之針筒者,波逸提,應打碎
之。
〔八七〕 比丘作新臥?或椅子時,其腳除下部入於臺基之部分,依佛指之八指尺
長而造之,若過此者,波逸提,應切斷之。
九十二波逸提法 二五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二六
〔八八〕 任何比丘,若作臥?及椅子而入綿者,波逸提,〔綿〕應取出。
〔八九〕 比丘作坐具時,應依尺量而作,即長為佛?手之二?手,寬為一?手半,
緣一?手,此為規定之尺量,若過此者,波逸提,應切斷之。
〔九○〕 比丘作覆瘡衣時,應依尺量而作,即長為佛?手之四?手,寬為二?手,
若過此者,波逸提,應切斷之。
〔九一〕 比丘作雨衣時,應依尺量而作,即長為佛?手之六傑手,寬為二?手,
若過此者,波逸提,應切斷之。
〔九二〕 任何比丘,作佛衣量或以上者,波逸提,應切斷之。佛衣量者,?長為
佛?手之九?手,寬為六?手,此為佛之佛衣量也。
大德僧!九十二波逸提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
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
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誦出波逸提品終----
〔四提舍尼法〕
大德僧!今誦出四提舍尼法。
〔一〕 任何比丘,由入市井〔乞食〕之非親里比丘尼之手,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
而食者,此比丘應懺悔曰:『友!我犯應受非難、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
悔。』
〔二〕 諸比丘受在家人招請而食,於此若一比丘尼以指示者姿態站立而言:『於
此與羹!於此與飯!』彼等諸比丘當拒此比丘尼:『姊!比丘等受食之間請離去!』
若諸比丘中無一人拒其比丘尼而言:『姊!……請離去!』時,彼等諸比丘當懺悔:
『友!我等犯應受非難、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等為此懺悔。』
〔三〕 凡是學地認定之諸家,任何比丘若於如是學地認定之家非受招請,又以無
病之身親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此比丘當懺悔:『友!我犯應受非難、不相應
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四〕 具有危險恐怖之阿蘭若住處,任何比丘住於如是住處而無病,若於僧園中
親手接受非豫告之硬食或軟食而食者,此比丘應懺悔:『友!我犯應受非難、不相
四提舍尼法 二七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二八
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大德僧!四提舍尼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
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
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誦出提舍尼終----
〔七十五眾學法〕
大德僧!今誦出此等眾學法。
第一 全圓品
〔一〕 『我著內衣當覆全圓』,應當學。
〔二〕 『我披上衣當覆全圓』,應當學。
〔三〕 『我當披覆整齊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四〕 『我當披覆整齊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五〕 『我當端正威儀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六〕 『我當端正威儀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七〕 『我當以目注視下方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八〕 『我當以目注視下方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九〕 『我當不將衣拉上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一○〕 『我當不將衣拉上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第二 哄笑品
〔一一〕 『我當不哄笑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一二〕 『我當不哄笑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一三〕 『我當低聲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一四〕 『我當低聲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一五〕 『我當不搖身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一六〕 『我當不搖身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一七〕 『我當不搖臂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一八〕 『我當不搖臂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七十五眾學法 二九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三○
〔一九〕 『我當不搖頭而行於俗家問』,應當學。
〔二○〕 『我當不搖頭而坐於俗間』,應當學。
第三 叉腰品
〔二一〕 『我當不以手叉腰張肘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二二〕 『我當不以手叉腰張肘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二三〕 『我當不纏頭而行於俗家間』,應當學。
〔二四〕 『我當不纏頭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二五〕 『我當不以膝行往俗家間』,應當學。
〔二六〕 『我當不以散亂姿態而坐於俗家間』,應當學。
〔二七〕 『我當注意受施食』,應當學。
〔二八〕 『我當注意?而受施食』,應當學。
〔二九〕 『我當受適量之汁』,應當學。
〔三○〕 『我當受滿?之施食』,應當學。
第四 注意品
〔三一〕 『我當注意食施食』,應當學。
〔三二〕 『我當注意?而食施食』,應當學。
〔三三〕 『我當順次食施食』,應當學。
〔三四〕 『我當食與汁同量之施食』,應當學。
〔三五〕 『我當不從中央揉捏而食施食』,應當學。
〔三六〕 『我當不為得更多湯汁或加味物而以飯覆之』,應當學。
〔三七〕 『我無病,當不為己乞汁、飯而食』,應當學
〔三八〕 『我當不心存不滿而眺視他人之?』,應當學
〔三九〕 『我當不作過大之飯球』,應當學。
〔四○〕 『我當作圓形飯球』,應當學。
第五 飯球品
〔四一〕 『我當不於飯球未近口邊時?張口』,應當學
〔四二〕 『我於食時當不將手全部塞入口中』,應當學
〔四三〕 『我當不以口含飯球而言談』,應當學。
七十五眾學法 三一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三二
〔四四〕 『我當不將食物投入口中而食』,應當學。
〔四五〕 『我當不嚙飯球而食』,應當學。
〔四六〕 『我當不脹滿口而食』,應當學。
〔四七〕 『我當於食時不搖手』,應當學。
〔四八〕 『我當不於食時撒落飯粒』,應當學。
〔四九〕 『我當不於食時吐舌』,應當學。
〔五○〕 『我當不於食時喳喳作聲』,應當學。
第六 吸食品
〔五一〕 『我當不作簌簌聲而食』,應當學。
〔五二〕 『我當不舐手而食』,應當學。
〔五三〕 『我當不舐?而食』,應當學。
〔五四〕 『我當不舐唇而食』,應當學。
〔五五〕 『我當不以被食物所污之手持水瓶』,應當學。
〔五六〕 『我當不以混有飯粒之洗?水捨棄於俗家間』,應當學。
〔五七〕 『我當不對無病而手持日傘者說法』,應當學。
〔五八〕 『我當不對手持杖者說法』,應當學。
〔五九〕 『我當不對無病而手持刀者說法』,應當學。
〔六○〕 『我當不對無病而手持武器者說法』,應當學。
第七 草覆品
〔六一〕 『我當不對無病而穿草履者說法』,應當學。
〔六二〕 『我當不對無病而穿鞋者說法,應當學。
〔六三〕 『我當不對無病而坐於乘坐物者說法』,應當學。
〔六四〕 『我當不對無病而臥?者說法』,應當學。
〔六五〕 『我當不對無病且以散亂姿態而坐者說法』,應當學。
〔六六〕 『我當不對無病而纏頭者說法』,應當學。
〔六七〕 『我當不對無病而覆面者說法』,應當學。
〔六八〕 『我當不坐於地上,為無病而坐於座?者說法』,應當學。
〔六九〕 『我當不坐於低坐為無病而坐於高座者說法』,應當學。
七十五眾學法 三三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三四
〔七○〕 『我當不立著為無病而坐者說法』,應當學。
〔七一〕 『我當不行於後為無病而行於前者說法』,應當學。
〔七二〕 『我當不行於道外為無病而行於道中者說法』,應當學。
〔七三〕 『我無病時,當不站立大、小便』,應當學。
〔七四〕 『我無病時,當不於青草上大、小便及唾痰』,應當學。
〔七五〕 『我無病當不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應當學。
大德僧!眾學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
「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
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誦出眾學法終----
大德僧!今誦出此七滅諍法。
〔七滅諍法〕
每諍論生起為止靜而滅除之---
應與現前毘尼、
應與憶念毘尼、
應與不癡毘尼、
應作自言治、
多人語、
覓罪相、
如草覆地。
大德僧!七滅諍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
「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德於此事得清淨,是
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滅諍法終----
大德僧!已誦出因緣、已誦出四波羅夷法、已誦出十三僧殘法、已誦出二不定
法、已誦出三十捨墮法、已誦出九十二單墮法、已誦出四悔過法、已誦出眾學法、
已誦出七滅諍法。凡是已收入佛之戒經,正確含攝於戒經者,盡於每半月誦出,由
七滅諍法 三五
<---------------------------------------------------------------------- --------->
比丘波羅提木叉 三六
此一切和合、歡喜、無諍而修學之。
----比丘波羅提木叉終----
比丘尼波羅提木叉
〔序〕
大姊僧!請聽!今日是十五日布薩也,若僧伽機熟者,僧伽行布薩,誦出波羅
提木叉。
何為僧伽最初行事耶?〔謂:〕諸大姊應告〔身〕清淨,我誦波羅提木叉,在
此我等悉諦聽而應善念。有罪者應發露(懺悔),無罪者可默然。依默然而知諸大姊
之清淨。如對一一質問有答,如是,關於進行中應問至三次。問至三次時,記憶有
罪而不發露者,得故意妄語罪。諸大姊!故意妄語是障道法,乃世尊所說也。是故
記憶有罪,求其身清淨之比丘尼,應發露其罪,發露者彼得安樂。
大姊僧!〔戒經之〕序誦出已。於此我問諸大姊:「諸大姊!對此事得清淨否?」
二次問:「對此事得清淨否?」三次問:「對此事得清淨否?」諸大姊對此事得清
序 三七
<---------------------------------------------------------------------- --------->
比丘尼波羅提木叉 三八
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八波羅夷法〕
〔一---四〕 〔同比丘波羅夷一---四〕
〔五〕 任何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撫摩、或重摩、或捉、或捺、或抱,
由頸骨以下、膝以上而受樂者,此亦是波羅夷不共住。〔此為〕膝以上波羅夷。
〔六〕 任何比丘尼,知他比丘尼犯波羅夷法而不舉其罪、不告於眾,其後,彼〔犯
罪〕尼或住、或滅、或被擯滅、或入外道時,彼尼如是言:『尊姊等!我先已知此
比丘尼如是如是,彼〔犯罪〕女乃係姊妹,故不欲舉其罪以告眾。』此亦是波羅夷
不共住。此為覆罪波羅夷。
〔七〕 任何比丘尼,若隨順彼由和合僧依法、依律、依師教而擯之不恭敬、未容
許、不共住之比丘者,該比丘尼當由諸比丘尼作斯言:『尊姊!彼比丘為由和合僧
依法、依律、依師教而擯之不恭敬、未容許、不共住者也。尊姊!勿隨順彼比丘!』
該比丘尼被諸比丘尼作是言而尚固執者,諸比丘尼為令該比丘尼捨此,應三次諫告。
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亦是波羅夷不共住。此為隨順被舉波羅夷。
〔八〕 任何比丘尼,以染心捉有染心男子之手而受樂或捉衣而受樂,或共立、或
共語、或指定地點而共行、或男子來接近而受樂、或為行染法隨入屏處,而將身相
靠近者,亦是波羅夷不共住。此為八事波羅夷。
大姊僧!此八波羅夷法已誦竟。若比丘尼犯其中任何一項者,不得與諸比丘尼
共住。如於〔出家〕前,為波羅夷不共住。於此,我今問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
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姊於此
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誦出波羅夷終----
〔十七僧殘法〕
大姊僧!今誦出十七僧殘法
〔一〕 〔比丘僧殘五〕。
〔二〕 〔比丘僧殘八〕。
十七僧殘法 三九
<---------------------------------------------------------------------- --------->
比丘尼波羅提木叉 四○
〔三〕 〔比丘僧殘九〕。
〔四〕 任何比丘尼,若行訴訟者,或與居士、或與居士兒、或與奴婢、或與傭者,
乃至與沙門出家者,此比丘尼已犯從最初?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五〕 任何比丘尼,知被告以死罪之賊女,未得王、或僧伽、或眾社、或講社、
或集團之允許而令受具足戒者,除〔被〕免罪者外,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成罪之
法,應離去,是僧殘。
〔六〕 任何比丘尼,獨往村中,或獨渡河、或夜晚獨出住宿、或離眾而獨留於後
者,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七〕 任何比丘尼,依和合僧如法、如律、如師教而舉罪之比丘尼,未得〔羯磨〕
僧伽之容許,不認僧眾之承諾而解罪者,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成罪之法,應離去,
是僧殘。
〔八〕 任何比丘尼,持染心從有染心男子之手,以己之手接受硬食或軟食而食者,
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九〕 任何比丘尼作如是言:『尊姊!汝無染心故,彼男子染心之有無對汝能如
何?然,尊姊!彼男子與汝之硬食或軟食可以己之手受食。』此比丘尼亦犯從最初
?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一○〕 〔比丘僧殘一○〕。
〔一一〕 〔比丘僧殘一一〕。
〔一二〕 〔比丘僧殘一二〕。
〔一三〕 〔比丘僧殘一三〕。
〔一四〕 任何比丘尼,瞋怒不喜,且作如是言:『我捨佛……乃至……我捨戒。
何以唯此沙門釋女是沙門女,其他亦有知慚恥、有慎、欲學戒之沙門女,我當往彼
處修梵行。』諸比丘尼應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尊姊!勿因瞋怒不喜,且作如是
言:「我捨佛……修梵行。」尊姊!應歡喜,法已被善說,為了脫苦,當修梵行。』
諸比丘尼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尼為令此比丘尼捨其執,應三
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者,此比丘尼亦犯至三次?成罪之法,
應離去,是僧殘。
〔一五〕 任何比丘尼,於何等之諍事被斥責而瞋怒不喜,且作如是言:『諸比丘
十七僧殘法 四一
<---------------------------------------------------------------------- --------->
比丘尼波羅提木叉 四二
尼是隨欲……乃至……隨怖。』諸比丘尼應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尊姊!勿於何等
諍事被斥責而瞋怒不喜,且作如是言:「諸比丘尼是隨欲…乃至…隨怖。」尊姊才
是隨欲、隨瞋、隨癡、隨怖。』諸比丘尼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
丘尼為令此比丘尼捨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者則善,若不捨者,
此比丘尼亦犯至三次?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一六〕 若比丘尼等相親近而往〔共〕作惡行、得惡聲、溢惡名,為比丘尼僧伽
之惱亂、相互覆藏其罪者。諸比丘尼應對此等比丘尼作如是言︰『諸姊!相親近而
住……覆藏其罪。諸姊!應遠離。諸姊遠離乃僧伽所讚歎。』諸比丘尼對此等〔相
親近之〕比丘尼作如是言己,尚固執者,諸比丘尼為令此等比丘尼捨其執,應三次
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者,此等比丘尼亦犯至三次?成罪之法,
應離去,是僧殘。
〔一七〕 任何比丘尼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汝等勿各別住,
僧伽中其他比丘尼亦如是行、得如是聲、溢如是名,為比丘尼僧伽之惱亂者、相互
覆藏其罪者。僧伽對彼等不言何事,僧伽由於輕侮、蔑視、嫌惡、流言、無力證據,
而對汝等作如是言:『諸姊相親近而住共作惡行、得惡聲、溢惡名,為比丘尼僧伽
之惱亂者、相互覆藏其罪者。諸姊!應遠離。諸姊之遠離乃僧伽之所讚歎。』諸比
丘尼應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 大姊!勿作如是言:「大姊等!汝等應相親近而住
……所讚歎。」』諸比丘尼對此比丘尼作如是言已,尚固執者,諸比丘尼為令此比丘
尼捨其執,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者,此比丘尼亦犯至三
次?成罪之法,應離去,是僧殘。
大姊僧!十七僧殘法已誦竟。〔前之〕九是從最初?成罪,〔後之〕八是至三次
方成罪。比丘尼等犯以上任何一項,彼比丘尼於二部僧中行十四日之摩那埵〔別住〕。
比丘尼摩那埵竟,此處若有二十人之比丘尼僧伽時,應許之復權。若二十人,雖少
一人之比丘尼僧伽,欲令彼比丘尼復權,彼比丘尼亦不得回復。又其諸比丘尼應受
呵責,此乃於此時之如法行也。
於此,我今問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
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誦出〔僧殘〕終───
十七僧殘法 四三
<---------------------------------------------------------------------- --------->
比丘尼波羅提木叉 四四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大姊僧!今誦出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一〕 任何比丘尼,積蓄?者,尼薩耆波逸提。
〔二〕 任何比丘尼,以非時衣為時衣而執持分配者,尼薩耆波逸提。
〔三〕 任何比丘尼,與比丘尼交換衣,而後彼比丘尼作如是言:『妹!取汝之衣,
其衣給我。汝衣屬汝,我衣屬我。其衣給我,汝自取去。』而奪之或令奪者,尼薩
耆波逸提。
〔四〕 任何比丘尼,先乞此而後乞彼者,尼薩耆波逸提。
〔五〕 任何比丘尼,購此而後換購彼者,尼薩耆波逸提。
〔六〕 任何比丘尼,若使用已為僧伽指定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而購他物者,尼薩
耆波逸提。
〔七〕 任何比丘尼,若使用已為僧伽指定某物而施與之資財,又自乞而購他物者,
尼薩耆波逸提。
〔八〕 任何比丘尼,若使用已為大眾指定某物而施與之資財,而購他物者,尼薩
耆波逸提。
〔九〕 任何比丘尼,若使用已為大眾指定某物而施與之資財,又自乞而購他物者,
尼薩耆波逸提。
〔一○〕 任何比丘尼,若使用指定某物而施與個人之資財,又自乞而購他物者,
尼薩耆波逸提。
〔一一〕 比丘尼若求重衣者,最高可求〔值〕四康沙量之物,若過此者,尼薩耆
波逸提。
〔一二〕 比丘尼若求輕衣者,最高可求〔值〕二康沙半之物,若過此者,尼薩耆
波逸提。
〔一三~三○〕 〔順次見比丘戒尼薩耆波逸提之一、二、三、六、七、八、九、
一○ 、一八、一九、二○ 、二二、二三、二五、二六、二七、二八、三○ 〕。
大姊僧!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
耶?」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姊於此
事得清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四五
<---------------------------------------------------------------------- --------->
比丘尼波羅提木叉 四六
───誦出尼薩耆波逸提終───
〔百六十六波逸提法〕
大姊僧!今誦出百六十六波逸提法。
〔一〕 任何比丘尼,食蒜者,波逸提。
〔二〕 任何比丘尼,剃除密處之毛者,波逸提。
〔三〕 以掌相拍者,波逸提。
〔四〕 〔使用〕樹膠生支者,波逸提。
〔五〕 諸比丘尼以水洗淨〔密處〕 時,唯二指節可入〔根中〕,若過此者,波逸提。
〔六〕 任何比丘尼,為作食事之比丘以飲物或扇伺候者,波逸提。
〔七〕 任何比丘尼,乞生穀或令乞、炒或令炒、搗或令搗、煮或令煮而食者,波
逸提。
〔八〕 任何比丘尼,以小便、或大便、或埃屑、或剩飯棄於牆外或籬外,或令棄
者,波逸提。
〔九〕 任何比丘尼,以小便、或大便、或埃屑、或剩飯棄於青草上,或令棄者,
波逸提。
〔一○〕 任何比丘尼,往觀聽舞踊、歌謠或音樂者,波逸提。
〔一一〕 任何比丘尼,於闇夜中無燈火處與男子單獨並立而語者,波逸提。
〔一二〕 任何比丘尼,於屏覆處與男子單獨並立而語者,波逸提。
〔一三〕 任何比丘尼,於露處與男子單獨並立而語者,波逸提。
〔一四〕 任何比丘尼,或於車道、或於小路、或於街巷與男子單獨並立、或語、或
盼望耳語、或使伴友比丘尼離去者,波逸提。
〔一五〕 任何比丘尼,於食前至俗家坐於座?,不告主人而離去者,波逸提。
〔一六〕 任何比丘尼,於食後至俗家,不告主人而坐或臥座?者,波逸提。
〔一七〕 任何比丘尼,於非時至俗家,不告主人而鋪或令鋪臥?而坐、臥者,波
逸提。
〔一八〕 任何比丘尼,不善領受〔語〕,誤解而嫌恨〔他〕者,波逸提。
〔一九〕 任何比丘尼,對自己或他人以〔生〕地獄、〔去〕梵行而咒詛者,波逸提。
百六十六波逸提法 四七
<---------------------------------------------------------------------- --------->
比丘尼波羅提木叉 四八
〔二○〕 任何比丘尼,自打而哭泣者,波逸提。
〔二一〕 任何比丘尼,裸體沐浴者,波逸提。
〔二二〕 比丘尼作沐浴衣時,應依尺量而作,即依佛?手尺,長四手尺、寬二手
尺,若過此者,波逸提,應切斷之。
〔二三〕 任何比丘尼,解一比丘尼之衣或令解後,彼尼無有障難,若不予縫製,
亦不為縫製而努力,過四五日者,波逸提。
〔二四〕 任何比丘尼,若不著僧伽梨過五日者,波逸提。
〔二五〕 任何比丘尼,著他人所有之衣者,波逸提。
〔二六〕 任何比丘尼,妨礙眾僧得衣者,波逸提。
〔二七〕 任何比丘尼,遮止如法分配衣者,波逸提。
〔二八〕 任何比丘尼,以沙門之衣與在家者、遍行外道男或遍行外道女者,波逸
提。
〔二九〕 任何比丘尼,寄望於未確定之衣而過衣時者,波逸提。
〔三○〕 任何比丘尼,遮止如法捨迦絺那衣者,波逸提。
〔三一〕 任何比丘尼,若二人共臥一?者,波逸提。
〔三二〕 任何比丘尼,二人共一被褥者,波逸提。
〔三三〕 任何比丘尼,對比丘尼故意惱亂者,波逸提。
〔三四〕 任何比丘尼,不為同住之患病比丘尼看病,又不為看病而奔走者,波逸
提。
〔三五〕 任何比丘尼,以住房與比丘尼後,而瞋怒不喜?驅出或令驅出者,波逸
提。
〔三六〕 任何比丘尼,若與居士或居士兒相親近而住者,諸比丘尼應對該比丘尼
作如是言:『友!勿與居士及居士兒相親近而住。友!請離去。離去者,僧伽將對
姊讚歎。』諸比丘尼對該比丘尼作如是言已,彼尚固執者,為令彼捨離,諸比丘尼
應三次諫告。至三次諫告時,若捨則善,若不捨則波逸提。
〔三七〕 任何比丘尼,若於國內見有危險、具恐怖,不與商隊結伴而遊行者,波
逸提。
〔三八〕 任何比丘尼,若於國外見有危險、具恐怖,不與商隊結伴而遊行者,波
百六十六波逸提法 四九
<---------------------------------------------------------------------- --------->
比丘尼波羅提木叉 五○
逸提。
〔三九〕 任何比丘尼,若於雨期中遊行者,波逸提。
〔四○〕 任何比丘尼,安居竟,若不出遊行五六由旬,亦波逸提。
〔四一〕 任何比丘尼,若為觀王宮、或繪畫堂、或公園、或園林、或蓮池而往者,
波逸提。
〔四二〕 任何比丘尼,用高?或尾毛?者,波逸提。
〔四三〕 任何比丘尼,若紡絲者,波逸提。
〔四四〕 任何比丘尼,若為在家者作事,波逸提。
〔四五〕 任何比丘尼,受比丘尼之請託:『尊姊!請來滅此諍事。』應諾:『可!』
而後非有障難而不滅,又不為此而努力者,波逸提。
〔四六〕 任何比丘尼,親手與在家者、遍行道男或遍行外道女硬食或軟食者,波
逸提。
〔四七〕 任何比丘尼,不捨月華衣而〔繼續〕使用者,波逸提。
〔四八〕 任何比丘尼,若不捨住處而出遊行者,波逸提。
〔四九〕 任何比丘尼,學畜生咒者,波逸提。
〔五○〕 任何比丘尼,教畜生咒者,波逸提。
〔五一〕 任何比丘尼,知有比丘之僧園,不問而入者,波逸提。
〔五二〕 任何比丘尼,辱罵或以惡口垢詈比丘者,波逸提。
〔五三〕 任何比丘尼,瞋而罵眾者,波逸提。
〔五四〕 任何比丘尼,〔先〕受請且足食已,而又取嚼食或噉食者,波逸提。
〔五五〕 任何比丘尼,慳嫉俗家者,波逸提。
〔五六〕 任何比丘尼,於無比丘之住處入安居者,波逸提。
〔五七〕 任何比丘尼,安居竟,不於二部僧中依見、聞、疑等三事行自恣者,波
逸提。
〔五八〕 任何比丘尼,不為教誡或共住事而往者,波逸提。
〔五九〕 比丘尼於每半月應於比丘僧求二法,即問布薩及求教誡,違此者,波逸
提。
〔六○〕 任何比丘尼,於肢節生癰或瘡,未得僧伽或眾之允許,單獨一人共男子
百六十六波逸提法 五一
<---------------------------------------------------------------------- --------->
比丘尼波羅提木叉 五二
一人破之,或切開、或洗、或塗、或縛、或解者,波逸提。
〔六一〕 任何比丘尼,令妊婦受具戒者,波逸提。
〔六二〕 任何比丘尼,使有幼兒之婦女受具戒者,波逸提。
〔六三〕 任何比丘尼,令未於二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受具戒者,波逸提。
〔六四〕 任何比丘尼,令於二年學六法戒之式叉摩那,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具戒
者,波逸提。
〔六五〕 任何比丘尼,令未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受具戒者,波逸提。
〔六六〕 任何比丘尼,令滿十二歲之曾嫁女,未於二年學六法戒而受具戒者,波
逸提。
〔六七〕 任何比丘尼,令滿十二歲之曾嫁女,已於二年學六法戒者,未得僧伽之
許可而受具戒者,波逸提。
〔六八〕 任何比丘尼,使弟子受具戒後,二年不教護又不令教護者,波逸提。
〔六九〕 任何比丘尼,受具戒後,二年不隨師學者,波逸提。
〔七○〕 任何比丘尼,令弟子受具戒後,不遠離或不令遠離五六由旬者,波逸提。
〔七一〕 任何比丘尼,令未滿二十歲之童女受具戒者,波逸提。
〔七二〕 任何比丘尼,令滿二十歲之童女未於二年學六法戒而受具戒者,波逸提。
〔七三〕 任何比丘尼,令滿二十歲之童女於二年學六法戒,未得僧伽之許可而受
具戒者,波逸提。
〔七四〕 任何比丘尼,〔受具戒後〕未滿十二夏而令人受具戒者,波逸提。
〔七五〕 任何比丘尼,滿十二夏,未得僧伽之許可而令人受具戒者,波逸提。
〔七六〕 任何比丘尼,被說:『尊姊!汝所授具戒實已充足矣!』而應諾:『是!』
事後卻瞋嫌者,波逸提。
〔七七〕 任何比丘尼,對式叉摩那言:『友!汝若與我衣,我令汝受具戒。』彼
尼其後無障難而不令受具戒,又不為令受具戒而努力者,波逸提。
〔七八〕 任何比丘尼,對式叉摩那言:『友!汝若二年隨我學者,我令汝受具戒。』
其後彼尼無障難而不令受具戒,又不為令受具戒而努力者,波逸提。
〔七九〕 任何比丘尼,令因與男子及童子交往而起瞋恚,陷於憂愁之式叉摩那受
具戒者,波逸提。
百六十六波逸提法 五三
<---------------------------------------------------------------------- --------->
比丘尼波羅提木叉 五四
〔八○〕 任何比丘尼,令父母及夫主未聽許之式叉摩那受具戒者,波逸提。
〔八一〕 任何比丘尼,欲由別住者給予承諾而使式叉摩那受具戒者,波逸提。
〔八二〕 任何比丘尼,年年使人受具戒者,波逸提。
〔八三〕 任何比丘尼,一年使二人受具戒者,波逸提。
〔八四〕 任何比丘尼,無病而持蓋著履者,波逸提。
〔八五〕 任何比丘尼,無病乘於乘坐物而往者,波逸提。
〔八六〕 任何比丘尼,著腰布者,波逸提。
〔八七〕 任何比丘尼,著婦女之裝飾物者,波逸提。
〔八八〕 任何比丘尼,若塗香、脂粉者,波逸提。
〔八九〕 任何比丘尼,以香料、胡麻滓塗於身者,波逸提。
〔九○ 〕 任何比丘尼,若令比丘尼揉身或按摩者,波逸提。
〔九一〕 任何比丘尼,令式叉摩那揉身又按摩者,波逸提。
〔九二〕 任何比丘尼,令沙彌尼揉身又按摩者,波逸提。
〔九三〕 任何比丘尼,令白衣女揉身又按摩者,波逸提。
〔九四〕 任何比丘尼,於比丘前,不問而坐於座?者,波逸提。
〔九五〕 任何比丘尼,不得許可而質問比丘者,波逸提。
〔九六〕 任何比丘尼,不著僧祇支衣而入村者,波逸提。
〔九七-一六六〕 〔同比丘波逸提法中之共通戒七十條。請參照附錄諸部戒本對照表
之比丘尼戒。〕
大姊僧!百六十六波逸提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耶?」
再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姊於此事得清
淨,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誦出波逸提終----
〔八提舍尼法〕
大姊僧!今誦出八提舍尼法
〔一〕 任何比丘尼,無病乞酥而食者,此比丘尼應懺悔:『友!我犯應受非難、
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八提舍尼法 五五
<---------------------------------------------------------------------- --------->
比丘尼波羅提木叉 五六
〔二〕 任何比丘尼,無病乞油而食者,此比丘尼應懺悔:『友!我犯應受非難、
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三〕 任何比丘尼,無病乞蜜而食者,此比丘尼應懺悔:『友!我犯應受非難、
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四〕 任何比丘尼,無病乞砂糖而食者,此比丘尼應懺悔:『友!我犯應受非難、
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五〕 任何比丘尼,無病乞魚而食者,此比丘尼應懺侮:『友!我犯應受非難、
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六〕 任何比丘尼,無病乞肉而食者,此比丘尼應懺悔:『友!我犯應受非難、
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七〕 任何比丘尼,無病乞乳而食者,此比丘尼應懺悔:『友!我犯應受非難、
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八〕 任何比丘尼,無病乞酪而食者,此比丘尼應懺悔:『友!我犯應受非難、
不相應而當懺悔之法,我為此懺悔。』
大姊僧!八提舍尼法已誦竟。於此,我今問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耶?」再
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三次問:「於此事得清淨耶?」今諸大姊於此事得清淨,
是故默然,我如是知解。
----誦出提舍尼終----
〔七十五眾學法〕
大姊僧!今誦出此等眾學法。
〔一〕 『我著內衣當覆全圓』,應當學。
〔同比丘眾學法,今舉前、後二條。〕
〔七五〕『我無病當不於水上大、小便及唾痰』,應當學。
大姊僧!眾學法已誦竟。於此,我今……知解。
----誦出眾學法終----
〔七滅諍法〕
七滅諍法 五七
<---------------------------------------------------------------------- --------->
比丘尼波羅提木叉 五八
大姊僧!今誦出此七滅諍法。
每諍論生起為止靜而滅除之----
應與現前毘尼、
應與憶念毘尼、
應與不癡毘尼、
應作自言治、
多人語、
覓罪相、
如草覆地。
大姊僧!七滅諍法已誦竟。於此,我今……知解。
----滅諍法終----
大姊僧!已誦出因緣、已誦出八波羅夷法、已誦出十七僧殘、已誦出三十捨墮
法、已誦出百六十六波逸提法、已誦出八提舍尼法、已誦出眾學法、已誦出七滅諍
法。凡是已收入佛之戒經,正確含攝於經者,盡於每半月誦出,由此一切和合、歡
喜、無諍而修學之。
----比丘尼波羅提木叉終----
七滅諍法 五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