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ssaye
Bhikkhupātimokkha
比丘波提木叉
標示 ‘*’ 只有在比丘波提木叉, 不在比丘尼波提木叉
‘*’ only in Bhikkhupātimokkha, not in Bhikkhunīpātimokkha
【Pārājika 1】不淨行(=Bhikkhunī Pārājikā 1)
【Pārājika 2】偷盜(=Bhikkhunī Pārājikā 2)
【Pārājika 3】殺人(=Bhikkhunī Pārājikā 3)
【Pārājika 4】不實自稱有上人法(=Bhikkhunī Pārājikā 4)
【Saṅghādisesa 5】為男女傳達情意(=Bhikkhunī Saṅghādisesaṁ 5)
【Saṅghādisesa 8】無憑據毀謗比丘犯驅擯戒(=Bhikkhunī Saṅghādisesaṁ 8)
【Saṅghādisesa 9】穿鑿附會地毀謗比丘犯驅擯戒(=Bhikkhunī Saṅghādisesaṁ 9)
【Saṅghādisesa 10】分裂僧團(=Bhikkhunī Saṅghādisesaṁ 14)
【Saṅghādisesa 11】與分裂僧團的比丘同黨(=Bhikkhunī Saṅghādisesaṁ 15)
【Saṅghādisesa 12】不接受如法的勸誡(=Bhikkhunī Saṅghādisesaṁ 16)
【Saṅghādisesa 13】惡行敗壞在家人(=Bhikkhunī Saṅghādisesaṁ 17)
四、三十捨懺(Nissaggiyapācittiyā,
NP)
【Nissaggiya 1】非時超過十天存放額外的布(=Bhikkhunī NP 13)
【Nissaggiya 2】離開三衣過夜(=Bhikkhunī NP 14)
【Nissaggiya 3】非時超過一個月存放額外的布(=Bhikkhu NP 15)
【Nissaggiya 6】向非親戚在家人乞衣(=Bhikkhunī NP 16)
【Nissaggiya 7】接受非親戚在家人的過多衣料(=Bhikkhunī NP 17)
【Nissaggiya 8】指定非親戚在家人送某種衣料(=Bhikkhunī NP 18)
【Nissaggiya 9】指定非親戚在家人合送某種衣服(=Bhikkhunī NP 19)
【Nissaggiya 10】向保管衣資的待者索取衣料太急(=Bhikkhunī NP 20)
*【Nissaggiya 13】做毯子的材料比例不恰當...
*【Nissaggiya 16】旅途上接受羊毛後走太遠...
*【Nissaggiya 17】叫非親戚比丘尼整理羊毛...
【Nissaggiya 18】接受金銀(=Bhikkhunī NP 21)
【Nissaggiya 19】買賣金銀(=Bhikkhunī NP 22)
【Nissaggiya 20】買賣物品(=Bhikkhunī NP 23)
【Nissaggiya 21】存放額外的缽超過十天(=Bhikkhunī NP 22)
【Nissaggiya 22】以未滿五綴的缽換新缽(=Bhikkhunī NP 24)
【Nissaggiya 23】七日藥(儲存最多儲存七天)
(=Bhikkhunī NP 25)
【Nissaggiya 25】送衣服後奪回(=Bhikkhunī NP 26)
【Nissaggiya 26】叫織工織絲成布(=Bhikkhunī NP 27)
【Nissaggiya 27】未受請而命令織工如何織布(=Bhikkhunī NP 28)
【Nissaggiya 28】存放急施衣超過做衣服的時間(=Bhikkhunī NP 29)
【Nissaggiya 30】轉供養僧團的物品為己有(=Bhikkhunī NP 30)
【Pācittiya 1】故意說謊(=Bhikkhunī P 97)
【Pācittiya 2】辱罵(=Bhikkhunī P 98)
【Pācittiya 3】毀謗(=Bhikkhunī P 99)
【Pācittiya 4】帶領未受戒者朗誦經文(=Bhikkhunī P 100)
【Pācittiya 5】與未受戒者同宿(=Bhikkhunī P 101)
【Pācittiya 6】和女人同宿(=Bhikkhunī P 102)
【Pācittiya 7】對女人說法超過五至六句(=Bhikkhunī P 103)
【Pācittiya 8】實證得聖法而告訴未受戒者(=Bhikkhunī P 104)
【Pācittiya 9】將比丘犯的重罪告訴未受戒者(=Bhikkhunī P 105)
【Pācittiya 10】挖掘土地(=Bhikkhunī P 106)
【Pācittiya 11】砍伐植物(=Bhikkhunī P 107)
【Pācittiya 12】回答其它話題(顧左右而言他)
(=Bhikkhunī P 108)
【Pācittiya 13】譏嫌僧團職事(=Bhikkhunī P 109)
【Pācittiya 14】在空地曬坐臥具不收就離開(=Bhikkhunī P 110)
【Pācittiya 15】在房內鋪臥具不收就離開(=Bhikkhunī P 111)
【Pācittiya 16】強行擠開先到僧房的比丘(=Bhikkhunī P 112)
【Pācittiya 17】趕人出房(=Bhikkhunī P 113)
【Pācittiya 18】閣樓(使用可拆卸的床椅)
(=Bhikkhunī P 114)
【Pācittiya 19】建大房子塗蓋超過兩三層(=Bhikkhunī P 115)
【Pācittiya 20】澆有生物的水到草上或地上(=Bhikkhunī P 116)
【Pācittiya 31】無病在公共施食處吃超過一次(=Bhikkhunī P 117)
【Pācittiya 32】無故四人以上一起(受邀)吃飯(=Bhikkhunī P 118)
*【Pācittiya 33】無故放棄先前的邀請而食用另一餐
【Pācittiya 34】接受糕餅過限(=Bhikkhunī P 119)
【Pācittiya 37】過午食(=Bhikkhunī P 120)
【Pācittiya 38】食用儲存的食物(=Bhikkhunī P 121)
【Pācittiya 39】無病而為自己乞求營養食品(cf.
Bhikkhunī Pāṭidesanīyā)
【Pācittiya 40】不與而食(=Bhikkhunī P 122)
【Pācittiya 41】親手拿食物給外道(=Bhikkhunī P 46)
【Pācittiya 42】托缽途中趕走同伴(=Bhikkhunī P 123)
【Pācittiya 43】擅入懷有情欲的人家(=Bhikkhunī P 124)
【Pācittiya 44】單獨與女人坐在隱蔽處(=Bhikkhunī P 125)
【Pācittiya 45】單獨與女人共坐(=Bhikkhunī P 126)
【Pācittiya 46】接受供養前後拜訪其他居士(=Bhikkhunī P 11127)
【Pācittiya 47】接受超過四個月的藥資具(=Bhikkhunī P 128)
【Pācittiya 48】往觀出征的軍隊(=Bhikkhunī P 129)
【Pācittiya 49】有因住軍中但超過三夜(=Bhikkhunī P 130)
【Pācittiya 50】有因住軍中而往觀軍隊演習(=Bhikkhunī P 131)
【Pācittiya 51】飲酒(=Bhikkhunī P 132)
【Pācittiya 52】對人搔癢(=Bhikkhunī P 133)
【Pācittiya 53】在水中嬉戲(=Bhikkhunī P 134)
【Pācittiya 54】受教時不恭敬(=Bhikkhunī P 135)
【Pācittiya 55】嚇比丘(=Bhikkhunī P 136)
【Pācittiya 56】無故生火取暖(=Bhikkhunī P 137)
【Pācittiya 57】無故不足半個月便洗澡(=Bhikkhunī P 138)
【Pācittiya 58】(新衣染)難看的顏色(=Bhikkhunī P 139)
【Pācittiya 59】與出家眾分享衣服後未經捨出即穿用(=Bhikkhunī P 139)
【Pācittiya 60】藏比丘的物品(=Bhikkhunī P 141)
【Pācittiya 61】故意殺生(=Bhikkhunī P 142)
【Pācittiya 62】明知而使用有生物的水(=Bhikkhunī P 143)
【Pācittiya 63】擾亂依法處置的案件(=Bhikkhunī P 144)
【Pācittiya 64】隱藏比丘的重罪(=Bhikkhunī Parajikā 6 )
【Pācittiya 65】授比丘戒給未滿二十歲的人(=Bhikkhunī P 71)
【Pācittiya 66】與賊隊約定同行(=Bhikkhunī P 145)
【Pācittiya 68】主張淫欲不會障礙修行(=Bhikkhunī P 146)
【Pācittiya 69】中止(與受不共住處罰的比丘)共食(=Bhikkhunī P 149)
【Pācittiya 70】接受被擯除的沙彌(=Bhikkhunī P 148)
【Pācittiya 71】推拖如法的勸告(=Bhikkhunī P 149)
【Pācittiya 72】迷惑小小戒(=Bhikkhunī P 150)
【Pācittiya 73】不專心誦戒(=Bhikkhunī P 151)
【Pācittiya 74】打比丘(=Bhikkhunī P 152)
【Pācittiya 75】作勢要打比丘(=Bhikkhunī P 153)
【Pācittiya 76】無根據毀謗比丘犯僧殘戒(=Bhikkhunī P 154)
【Pācittiya 77】故意導致比丘追悔(=Bhikkhunī P 155)
【Pācittiya 78】竊聽有諍端的比丘的談話(=Bhikkhunī P 156)
【Pācittiya 79】與欲後批評如法的羯磨(=Bhikkhunī P 158)
【Pācittiya 80】羯磨時未與欲就離席(=Bhikkhunī P 159)
【Pācittiya 81】批評如法分配衣服(=Bhikkhunī P 159)
【Pācittiya 82】轉移供養僧團的物品給個人(=Bhikkhunī P 160)
【Pācittiya 84】撿拾住處外的寶物(=Bhikkhunī P 161)
【Pācittiya 86】叫人以骨、象牙、獸角制作針盒(=Bhikkhunī P 162)
【Pācittiya 87】床或長板凳的腳過長(=Bhikkhunī P 163)
【Pācittiya 88】在床或椅長板凳上鋪棉花(=Bhikkhunī P 164)
【Pācittiya 90】覆瘡衣太大(=Bhikkhunī P 165)
【Pācittiya 91】雨衣太大(=Bhikkhunī P 22)
【Pācittiya 92】衣服太大(=Bhikkhunī P 166)
*【Pāṭidesanīya 1】親自接受非親戚比丘尼的食物
*【Pāṭidesanīya 2】不斥離「指示居士供養食物」的比丘尼
【sekhiya 72】走在路邊不對無病而走在路中間的人說法
(c-)Bhikkhupātimokkha 比丘波提木叉 檔案說明 本檔參照李鳳媚居士《巴利律比丘戒譯注》,及釋宗戒的《比丘波提木叉》, 明法比丘補充注釋。 |
制定學處十種利益 諸比丘!基於十種利益,我將為比丘們制定學處(Tena hi, bhikkhave, bhikkhūnaṁ sikkhāpadaṁ paññapessāmi dasa atthavase paṭicca): 1.為了僧團的清淨(saṅghasuṭṭhutāya)、 2.為了僧團的和樂(saṅghaphāsutāya)、 3.為了諸惡人的調伏(dummaṅkūnaṁ puggalānaṁ niggahāya)、 4.為了諸善比丘的安樂住(pesalānaṁ bhikkhūnaṁ phāsuvihārāya)、 5.為了防止現世諸漏(diṭṭhadhammikānaṁ āsavānaṁ saṁvarāya)、 6.為了擊退來世諸漏(samparāyikanaṁ āsavānaṁ paṭighātāya)、 7.為了引導沒有信的人生信(appasannānaṁ pasādāya)、 8.為了引導已生信的人更增長(pasannānaṁ bhiyyobhāvāya)、 9.為了正法久住(saddhammaṭṭhitiyā)、 10.為戒律的攝受(保護)(vinayānuggahāya)。 ──《律藏》(Vin.Pārā.III,21.;CS:pg.24) |
皈依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三次)
《比丘[1]波提木叉》
尊者們(朋友們)!請僧團聽我(說)。今天是第十五(十四)日的布薩。
如果僧團已經準備好了,僧團就可舉行布薩、誦波提木叉。
僧團事前應做什麼呢?諸大德!請宣告清淨。
我將誦波提木叉,讓我們所有在場的僧眾都好好地注意聽它。
如果有犯戒的人就要發露懺悔;沒有犯的人應該保持沈默。
就因為保持沈默,我將知道諸大德「是清淨的」。
如同各別被問的人會回答,就像那樣,在這樣的集會中有多達三次的宣布。
而到了第三次宣布時,若比丘記得(曾犯戒)而不發露(懺悔)有犯,他就是故意妄語。
諸大德!而世尊說:故意妄語就是障礙(修行)的事情。因此,記得曾犯戒的比丘希望清淨就應該發露(懺悔)有犯。因為發露懺,他才有安樂。
諸大德!因緣已經誦出了。
在這裡我問諸大德:「你們於此(類戒)是否清淨?」
第二次我再問:「你們於此(類戒)是否清淨?」
第三次再問:「你們於此(類戒)是否清淨?」
諸大德!於此(類戒)是清淨的,所以默然。我如此認定這件事。
在這裡,到了誦出這四驅擯戒[2]。
若比丘在戒上有命的[3]比丘,既不捨戒,也未表明無力過比丘的生活[4],從事不淨行[5],即使只與雌性動物,犯驅擯,不共住。[6]
若比丘以偷盜的意圖,從村落[7]或阿蘭若[8]拿了未被給予的東西,如同偷拿了這樣的未被給的東西時,國王們抓到盜賊後,處死[9]、囚禁、或放逐[10],說:「你是盜賊、笨蛋、痴人、小偷。」
像那樣,比丘偷了未被給予的東西[11],這也犯驅擯,不共住。[12]
若比丘故意[13]奪取人的生命[14],或是為他尋找攜帶武器的人,或是盛讚死亡的美好,或是煽動自殺,說:「嘿!人呀!這個悲苦的生命對你有什麼(用)呢?對於你,死比活著更好。」
有這樣的心意和心思[15],用各種方法盛讚死亡的美好,或是煽動自殺,這也犯驅擯,不共住[16]。
若比丘沒有證知而聲稱自己有超越凡人的法[17]、足堪聖者的知識和洞見,說:「我知道這樣,我見到這樣。」
從此以後,不管被詢問或未被詢問,希望淨化曾犯的人[18],他這樣說:「朋友!我不知道而如此地說我知道、沒見到而說我見到,我虛偽地妄說。」除了高估自己外,這也犯驅擯,不共住。[19]
諸大德!四驅擯的規則已經誦完了。
比丘犯了其中的任何一條,就不能和諸比丘住在一起,(還俗)以後就像是(未成為比丘)前那樣,犯驅擯、不共住(之原因)。
在這裡我問諸大德:「你們於此(類戒)是否清淨?」
第二次我再問:「你們於此(類戒)是否清淨?」
第三次再問:「你們於此(類戒)是否清淨?」
諸大德!於此(類戒)是清淨的,所以默然。我如此認定這件事。
諸大德!現在到了誦出這十三僧殘戒。
除了在夢中[20]以外,故意射出精液犯僧殘。
若比丘有染愛,以變壞的心態和女人發生身體的接觸,
捉到手、摸到頭髮、或是碰觸(身體的)任何部分,犯僧殘。
若比丘有染愛,以變壞的心態對女人講粗話,就像是少男對少女(講到)涉及不淨的一樣,犯僧殘。
若比丘有染愛,在女人面前,以變壞的心態讚美服侍於他自己的欲望,(暗示說)︰「姐妹!諸服侍之最上者是這樣,可以用這種方法服侍像我這樣行為善良的持戒者梵行者。」涉及用不淨行,犯僧殘。
若比丘成為媒人,傳達男子的意思給女子或女子的意思給男子,不論成就妻子或情婦[21],乃至只是暫時之妻,犯僧殘。[22]
當比丘沒施主而自行化緣叫人為自己建寮房[23],他應按照尺寸建造。
這裡的尺寸是這樣:長度[24]十二善逝張手[25]、寬度七(張手)。
他應帶領諸比丘去指示地點,這些比丘當指示一個未被佔用[26]又可迴轉的地點[27]。如果比丘自行化緣而建寮房在已被佔用又不可迴轉的地點,或是不帶領諸比丘去指示地點,或是超過尺寸,犯僧殘。
當比丘有施主而叫人為自己建大房子,應帶領諸比丘去指示地點,這些比丘當指示一個未被佔用又可迴轉的地點。如果比丘建大房子在已被佔用又不可迴轉的地方,或不帶領諸比丘去指示地點,犯僧殘。
若比丘懷著惡意、瞋恨、不滿,無憑無據地毀謗比丘犯驅擯戒,(心想):「或許我可因此使他脫離梵行。」
從此之後,不管被詢問或未被詢問,這案件既無根據,而且比丘承認瞋恨,犯僧殘。
若比丘懷著惡意、瞋恨、不滿,拿關涉到其它案件的某個點作藉口[28],毀謗比丘犯驅擯戒,(心想):
「或許我可因此使他脫離梵行」。從此以後,不管被詢問或未被詢,而這案件只取了其它相關(案件)的某個點作為藉口,且比丘承認瞋恨,犯僧殘。
若比丘致力於破壞[29]和諧的僧團,或者是採取導致破壞的案件[30],並且持續推動。
該比丘應該被諸比丘如此勸告:「讓大德不要致力於破壞和合的僧團,也不要採取導致破壞的案件而持續推動」。請大德與僧團和合,因為和諧的僧團歡喜無諍地一起誦(戒),就生活安樂」。
該比丘被諸比丘這樣勸告時,仍然那樣堅持,諸比丘應該乃至三次勸告該比丘放棄它。如果到了第三次被勸告時,他放棄它,如此的話,那就好。如果不放棄,犯僧殘。
若比丘有一個、兩個、或三個比丘追隨者,站在他那邊講話,如果他們這樣說:「讓諸大德不要說這位比丘的任何事情。這位比丘是講法的人,這位比丘是講戒律的人,而且這位比丘選取我們的需求和喜好來說,知道我們(的需要)而說,那是適合我們的。」
該比丘應該被諸比丘這樣勸告:「讓諸大德不要那樣說,這位比丘不是講法的人,這位比丘不是講律的人。讓破壞僧也不要是諸大德的選擇。請諸大德的心與僧團和合,因為和諧的僧團歡喜、無諍地一起誦戒,就生活安樂」。」
這些比丘被諸比丘這樣勸告時,仍然那樣執取,諸比丘應該乃至三次勸告這些比丘去放棄它。如果到了第三次被勸告時,他們放棄它,如此的話,那就好。如果不放棄,犯僧殘。
有個性不聽話[31]的比丘,在包含於誦出的學處內被諸比丘依法勸告,他使得自己不可被勸告,(說):「讓諸大德不要勸我任何好的或是壞的,我也不會去勸告諸大德任何好的或是壞的,請諸大德避免勸告我!」
那位比丘應該被諸比丘這樣勸告:讓大德不要使得自己不可被勸告,請大德使得自己可被勸告。請大德也依法勸告諸比丘,諸比丘也會依法勸告大德,因為世尊的徒眾就是那樣成長,亦即靠著互相勸告、互相導正錯誤。該比丘被諸比丘這樣勸告時,仍然那樣執取,諸比丘應該乃至三次勸告該比丘去放棄它。
如果到了第三次被勸告時,(他)放棄它,如此的話,那就好。
如果不放棄,犯僧殘。
比丘依靠某一個村落或城鎮而生活,(他)是好家庭的破壞者[32]、(又)有不好的行為。而他的壞行為既被看見又被聽見,且他所破壞的好家庭既被看見又被聽見。這位比丘應該這樣被諸比丘勸告:大德是好家庭的破壞者、(又)有不好的行為。而大德的壞行為既被看見又被聽見,且大德所破壞的好家庭既被看見又被聽見。請大德離開這個地方,你在這裡住夠了。當這位比丘被諸比丘那樣勸告時,他這樣地告訴諸比丘:「諸比丘是被貪欲引導的人、被瞋恨引導的人、被愚痴引導的人、且被害怕引導的人。因為犯了像這樣的戒,驅出某些人,不驅出某些人」。
該比丘應該被諸比丘這樣勸告:「讓大德不要那樣說,諸比丘不是被貪欲引導的人、不是被瞋恨引導的人、不是被愚痴引導的人、且不是被害怕引導的人。大德是好家庭的破壞者、(又)有不好的行為,而大德的壞行為既被看見又被聽見,且大德所破壞的好家庭既被看見又被聽見。請大德離開這個地方,你住在這裡夠(久)了。該比丘被諸比丘這樣勸告時,仍然那樣執取,諸比丘應該乃至三次勸告該比丘去放棄它。如果到了第三次被勸告時,(他)放棄它,如此的話,那就好。如果不放棄,犯僧殘。
諸大德!十三僧殘的規則已經誦出了。
九條戒是初次即犯,四(條戒)是到了第三次(羯磨才犯)。比丘犯了其中的任何一條後,明知而隱藏幾天,這位比丘即使不願意,就應別住幾天。當丘完成別住後,進一步應施行六夜的比丘摩那埵。履行了摩那埵的比丘,他應在有二十位的比丘僧團那裡出罪,即使只差一個而不足二十位的比丘僧團為這位比丘出罪的話,這位比丘未出罪,而且這些比丘應該被呵責。在這裡這是正確的(過程)。
在這裡我問諸大德:「你們於此(類戒)是否清淨?」
第二次我再問:「你們於此(類戒)是否清淨?」
第三次再問:「你們於此(類戒)是否清淨?」
諸大德!於此(類戒)是清淨的,所以默然。我如此認定這件事。
諸大德!現在到了誦出這二不定戒。
若比丘與女人一(男)對一(女)單獨地坐在適合做(不淨行)的隱密處[33],說話值得信賴的優婆夷[34]看見他後,她以驅擯、僧殘或懺悔三類戒的其中之一來說的話。比丘承認(共)坐時,應該以驅擯、僧殘或懺悔三類戒的其中之一來處置他。或是那位說話值得信賴的優婆夷以何而說,就應以此處置那比丘。這事件是不定的。
跟女人在不隱密,又不適合做(不淨行)的位置,但適合對女人講粗話。若比丘與女人一對一單獨地坐在那樣的位置,說話值得信賴的優婆夷看見他後,她以僧殘或懺悔二類戒的其中之一說的話。比丘承認(共)坐時,應該以僧殘或懺悔二類戒的其中之一來處置他。或是那位說話值得信賴的優婆夷若說了什麼,就以此處置那比丘。這事件也是不定的。
諸大德!二不定的規則已經誦完了。
在這裡我問諸大德:「你們於此(類戒)是否清淨?」
第二次我再問:「你們於此(類戒)是否清淨?」
第三次再問:「你們於此(類戒)是否清淨?」
諸大德!於此(類戒)是清淨的,所以默然。我如此認定這件事。
諸大德!現在到了誦出這三十捨懺戒。
一、當比丘備妥了衣服[35]、已經捨去迦提那(雨安居功德衣的特許)時,額外的布最多可以保存十天,超過這(期限)的話,犯捨懺。
二、當比丘備妥好了衣服、已經捨迦提那(功德衣的特許)時,比丘即使一個晚上離開三衣而住的話,除了比丘(僧團)同意外,犯捨懺。
三、當比丘備妥了衣服、已經捨出迦提那(功德衣的特許)時,如果在不恰當的時間有衣料要給比丘,想要(衣)的比丘可以接受,接受後應該儘快作好。如果這(衣料)不夠(作成衣),那位比丘最多可以存放這塊布一個月,以期補足不夠的。如果存放超過這(期限),即使是為了期待(補足不夠的),犯捨懺。
四、若比丘叫沒有親戚關係的比丘尼洗、染或捶洗穿過的衣服,犯捨懺。
五、若比丘從沒有親戚關係的比丘尼的手中接受衣服,除了交換以外,犯捨懺。
六、若比丘向沒有親戚關係的在家男或女乞求衣(料),除了(適當的)情況以外,犯捨懺。這裡的適當情況是這樣:比丘的衣服被偷[36]、或是衣服破了。這是這裡的適當情況。
七、如果沒有親戚關係的在家男或女邀請那(失衣比丘)恣意地拿多少衣料,這位比丘最多可以從那(些衣料)接受內裙及上衣(的衣料)。如果接受超過這(限量),犯捨懺。
八、為了特定的比丘,沒有親戚關係的在家男或女備妥了衣料的資金,(想︰)「用這衣料的資金買衣料後,我要送衣料給某某比丘衣料。」然後,如果這位比丘未受邀請前就去對衣料提出建議,說:「實在很好,請大德用這衣料的資金買這樣子那樣子的衣料送給我。」出於想要好的衣料,犯捨懺。
九、為了特定的比丘,兩位(與該比丘)沒有親戚關係的在家男或女備妥了各自的衣料資金,(討論說):「用這些各自的衣料資金買各自的衣料後,我們就送衣料給某某比丘。」
然後,如果這位比丘未受邀請前就去對衣料提出建議,說:「實在很好,請諸大德用這些各自的衣料資金,二人就合買一塊這樣子那樣子的衣料送給我。」出於想要好的(衣料),犯捨懺。
十、為了特定的比丘,如果國王、國王的臣屬、婆羅門、或在家人派使者送衣料的資金(去給他),(命令說):「你用這衣料的資金買衣料後,送衣料給某某比丘。」如果這位使者參見這位比丘後,如此說:「尊者!這衣料的資金特別為大德帶來了;請大德收下衣料的資金。」這位比丘可以如此告訴這位使者,說:「朋友!我們不收衣料的資金,而衣料則我們在恰當的時間適合接受。」
如果這位使者如此問這位比丘:「大德有任何的侍者[37]嗎?」
諸比丘!需要衣料的比丘可以指出(擔任)侍者的道埸服務員或優婆塞,(說):「朋友!這位是諸比丘的侍者。」
如果這位使者指導那侍者、拜見那位比丘後,如此報告:「尊者!我已經指導大德指示的那位侍者,請大德在恰當的時候去,他就會送衣料給你。」
諸比丘!需要衣料的比丘前往後,可以敦促侍者兩三次,提醒(他)說:「朋友!我需要衣料。」
當(侍者)被敦促提醒兩三次時,這衣料到手,這樣那就好。如果沒有到手,(那比丘)可以為了(衣料)沈默地站著四次、五次,最多六次。為了(衣料)沈默地站著四次、五次,最多六次時,如果這衣料到手,這樣就就好。如果沒有到手,當(那比丘)努力超了過那(次數)時,這衣料到手(的話),犯捨懺。
如果(衣料)沒有到手,從哪裡為他送來衣料資金,(那比丘)就應該親自去、或應該派使者去那裡(說):「諸大德!您為了比丘送來的那衣料的資金,沒有提供給那位比丘任何好處。請大德受用自己的(衣料資金),您自己的不要失去。在這裡這是正確的(過程)。
十一、若比丘叫人做混著蠶絲的毯子,犯捨懺。
十二、若比丘叫人做純黑羊毛[38]的毯子,犯捨懺。
十三、比丘叫人做新毯子時,應該採用兩部分[39]純黑的羊毛、第三(部份)白色的、第四(部份)黃褐色的。如果比丘不採用兩部分純黑的羊毛、第三(部份)白色的、第四(部份)黃褐色的,叫人做新毯子的話,犯捨懺。[40]
十四、比丘叫人做新毯子[41]後,應該持用六年。六年內不管捨棄或未捨棄這毯子,而叫人做其它新毯子的話,除了比丘(僧團)同意外,犯捨懺。
十五、比丘叫人做坐著的墊布時,應該從舊坐墊的邊緣取用一善逝張手,
為了使(新坐墊)不好看。如果比丘不從舊坐墊的邊緣取用一善逝張手,而叫人做新坐墊的話,犯捨懺。
十六、如果有羊毛要給走在路途中的比丘,希望(羊毛)的比丘可以接受,接受後如果沒有人(幫忙)拿,最多可以親手攜帶三由旬[42],(親手)攜帶超過那(距離),又沒有人(幫忙)拿的話,犯捨懺。
十七、若比丘叫沒有親戚關係的比丘尼洗、染或梳羊毛,犯捨懺。
十八、若比丘允諾拿、或叫人拿、或存放金、銀[43],犯捨懺。
十九、若比丘從事於買賣各種[44]金銀,犯捨懺。
二十、若比丘從事於各種[45]買賣,犯捨懺。
二十一、額外的缽最多可以保留十天,超過這(期限)的話,犯捨懺。
二十二、若比丘以不到五個補綴[46]的缽換其它的新缽,犯捨懺。
這位比丘應該捨這個缽捨給比丘(僧)眾。而那比丘(僧)眾(輾轉遞捨後的)
任何最後的缽應該交給這位比丘,(並說):「比丘!這是你的缽,應該保持(用)到壞掉為止。」在這裡這是正確的(過程)。
二十三、有這麼些生病諸比丘服用的藥,也就是:酥油、奶油、油、蜂蜜、糖漿[47],接受這些(藥)後,最多儲存七天可以使用。如果超過這期限,犯捨懺。
二十四、比丘(想到)「夏季(只)剩下一個月」,可以尋求雨衣;夏季(只)剩下半個月,做好(雨衣)後可以穿用。如果「還沒有到夏季最後的一個月」,就尋求雨衣;如果「還沒有到夏季最後的半個月」,就作好(雨衣)而穿用的話,犯捨懺。
二十五、若比丘送自己的衣服給(其他)比丘後,憤怒不悅地取回或叫人取回(衣服)的話,犯捨懺。
二十六、若比丘自己乞求紗線,命織工們織成衣料的話,犯捨懺。
二十七、為了特定比丘,沒有親戚關係的在家男或女叫織工織衣料(給他)。之後,如果這位比丘未受邀請就去織工那裡對衣料提出建議:「朋友!這衣料是特別為我織的,要織得長一點、寬一點、緊密一點,好好地織,好好地散布,好好地梳理,好好地整平。或許我們也會送點禮物給大德。」
而這位比丘那樣說了後,如果送某些禮物,即使只是托缽的食物[48]也算,犯捨懺。
二十八、未到三個月(的雨安居)的迦提月滿月[49]的前十天,如果有衣料急著(布施)
給比丘的話,當比丘知道是急著(布施的衣料)時,可以接受。接受後,
可以存放到適合(做)衣服的時候。如果存放超過那(時限),
犯捨懺。
二十九、比丘結束安居後,至迦提月滿月時,有這種被認為是危險恐佈的森林處所,如果他就住在那樣子的地方,願意的話,他可以把三衣中的某一件衣服放在(在家人的)家中。而這位比丘不論有任何原因要離開這衣服而住的話,頂多六夜這位比丘可以離開這衣服而住。如果離開超過那(期限)而住的話,除了比丘僧團同意外,犯捨懺。
三十、若比丘明知而轉移供養僧團的物品給自己,犯捨懺。
諸大德!三十捨懺的規則已經誦出了。
在這裡我問諸大德:「你們於此(類戒)是否清淨?」
第二次我再問:「你們於此(類戒)是否清淨?」
第三次再問:「你們於此(類戒)是否清淨?」
諸大德!於此(類戒)是清淨的,所以默然。我如此認定這件事。
諸大德!現在到了誦出這九十二懺悔戒。
一、如果故意說謊,犯懺悔。
二、如果辱罵,犯懺悔。
三、如果誹謗[50]比丘,犯懺悔。
四、若比丘帶領未受具足戒的人逐句地(一起)誦讀法,犯懺悔。
五、若比丘與未受具足戒的人一起睡覺[51],超過兩、三夜的話,犯懺悔。
六、若比丘與女人[52]一起睡覺,犯懺悔。
七、若比丘對女人說法超過五六句,除了能理解的男子[53]在場,犯懺悔。
八、若比丘告訴未受具足戒的人(證得)上人法,即使是真的,犯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