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義新雨雜誌》第16期 (1996.11.)
▲▲▲▲▲▲▲▲▲▲▲▲▲▲▲▲▲▲▲▲▲▲▲▲▲▲▲▲▲▲▲▲▲▲▲
【 第16期 目錄 】
‧禪七心得報告(悟果法師、德涵法師、德懺法師、法雲法師、王志婷、趙金美、鍾元生、林裕添、楊明華、蔡嬴賢、凌德華、沈吉雄、德量法師、慈智法師、張素珍、空法師)
◇◇◇◇◇◇◇◇◇◇◇◇◇◇◇◇◇◇◇◇◇◇◇◇◇◇◇◇◇◇◇◇◇◇◇
神 通
/張慈田
神通就是具有超自然的能力,它可經由修習四神足或十遍(kasina)八定而獲得。四神足是:一、欲,希願或堅決要得到(神通)。二、勤,必要的努力。三、心,心的必要準備。四、觀,審察、思量。每一神足都具足勤行三昧(專注、寧靜)即可引發神通。獲得神通,有時也可由單純的修定產生,或宿世的因緣產生。得到神通對自己或世間有什麼利益?
以佛教的教化來說,有三種示現,「如意足示現」可分一身為多身,合多身為一身,不礙石壁猶如行空,沒地如水,履水如地,結跏趺坐上昇虛空猶如鳥翔。「占念示現」以他相占他意,以天聲、非人聲占他意,以他念、他思、他說占他意,或知他人種種過去未來現在的心態。「教訓示現」是自行修學四聖諦而得到解脫煩惱,並展轉教導無量百千人行道,這是最上最妙最勝的,也是最能利益眾生。(請見《中阿含143經》或《增支部》A.3.60. Savgārava(傷歌邏))。如意足及占念示現有時可以配合教訓示現來利益眾生,但也伴隨很大的副作用,容易迷惑、誤導眾生的修學方向,因此,佛陀後來就禁止弟子公然顯神通,違者犯戒。
基於無知與好奇,神通對人有莫大的吸引力,因此,世間就有一些騙子,專門利用小技巧、障眼法來矇騙,博得信仰,再騙取財色,這種騙局早晚都會被揭穿。若真有神通,但智慧不夠的話,神通會使人傲慢自大或被誤用,而害人害己。所以,以解脫為終極目標的行者,最好多說苦集滅道,少說神通,保持對解脫的單純、正直方向。(《嘉義新雨雜誌》第16期)
◇◇◇◇◇◇◇◇◇◇◇◇◇◇◇◇◇◇◇◇◇◇◇◇◇◇◇◇◇◇◇◇◇◇◇
/張慈田
悲心是悲憫、同情、救苦救難之心。悲心通常是由眼睛見到痛苦情境或耳朵聽聞到痛苦的聲音而引起的心情,由心意的擬想也能發動悲心。若自己陷苦難時,不當過於自責、懊惱或自暴自棄,當正觀此刻正在苦惱的身心(特別是感受),而萌生拔苦之心及拔苦之行動,若見他人陷身苦難(包括犯罪)時,亦當有感同身受,及萌生拔苦之心力,不應有冷漠、苛責或捨離不顧,更不應有落井下石的行為。
一切眾生皆在苦與樂中沈浮,有樂事,較多人來分享,有苦事,則較少人來分擔憂苦,這是眾生趨樂避苦的本性。因此,受苦難時,若無援助,除默默承受外,也應對眾生起諒解心,這也是一種悲心;若得到援助,當思念感恩,永誌不忘。缺乏悲心就會多些冷漠、硬心腸、自我中心,少些人間溫情及解脫資糧。為了消除自己逃避救苦難的本性和引發大悲心,當多多觀察、思考、救援我們周遭親友、道侶及眾生的苦難。
面對強烈的苦難,要做到完全的無怨結、無瞋恚,是高難度的修行工夫,但卻能夠逐步完成,並得到甜美的果實。《中阿含193經》佛陀說:「若為他人拳扠ㄔㄚ(叉刺)石擲,杖打刀斫時,心不變易,口不惡言,向捶打人緣彼起慈愍(悲、喜與捨),心行如貓皮囊,無結無怨,無恚無諍,極廣甚大,無量善修,遍滿一切世間成就遊,汝等當學如是!」佛陀又說到數數觀行這樣的教法,將得到究竟智(阿羅漢果)或阿那含。可見修習悲心與修習慈、喜、捨心,同樣能濟度自他苦難,抵達涅槃彼岸。
觀心就是觀察起心動念,觀察心念的實況、本質。觀察心的目的在於善於了解自己原原本本的心,使雜染不易遁形而矇蔽心眼,使心念清楚、明白、無染,不受苦折磨。
愈觀察心就會愈明白心,清淨心、雜染心都能漸漸如實顯現。不觀心。不明白心,心的雜染會很多,有時甚至十個心念有九個是雜染,這顯示我們有很多精力在不中用的心念上白白浪費掉,所以要使心智清明、健康,觀心、調伏心就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
各種心念可以歸納為六種,來辨識,即貪、瞋、痴、無貪、無瞋、無痴,或者前三個可稱作不解脫的心,後三個稱作解脫心。不管解脫心或不解脫心,都是有來由的,它源自「明」觸或「無明」觸,不會無因無緣的產生。無明或無知的接觸,才有有執著的苦樂受,才有貪瞋痴產生,這個連鎖反應較容易了解而明的接觸因緣,才有無執著的苦樂受,才無貪瞋痴產五,就比較難理會,而容易有「心性本來清淨」的誤解,特別是修習禪定者更易陷入這個困境。
去除雜水染的心念,保持心念的流暢性,除了直接從心念去覺知、排除之外,也可由身體的覺知下手,當身體靜止時多注意呼吸,身體移動時,多注意動作、觸感,這也是有效地使雜染、散亂心得以減系與止熄。
心念的本質是一個培一個生了又滅,滅了又生,是無常不永恆的當我們的心定靜時,這是容易覺知的,但是我們若生起貪瞋痴之念,心念就會卡在某個對象上,而不願捨離,就像損壞的唱盤,一再重播某段曲子,我們就難以覺知無常了。(《嘉義新雨雜誌》第16期)
◇◇◇◇◇◇◇◇◇◇◇◇◇◇◇◇◇◇◇◇◇◇◇◇◇◇◇◇◇◇◇◇◇◇◇
/知 放
在台灣長大,生活在台灣的佛教徒一聽到「臨終助念」,就以為是淨土宗的人,去為他們快要逝世,快要往生的人助念阿彌陀佛,幫助他請阿彌陀佛來接他往生極樂世界。
但是佛陀一直教導在這個世界,在當生証悟,不受後有,不再投胎、出生,不必等死後才到別的世界去,求証無生。既使在臨死之前,也提醒放下任何恩愛、黏著,並且符合三法印(無常、苦、無我)的教義。不要因姑息而放棄對正法的提醒。若是稱佛名為「無量壽」(「阿彌陀」之原義)會使眾生誤以為此佛永遠不會死,或生到那個世界就不會死,而違反了「無常」法印;「極樂世界」之名也容易模糊「苦」法印的認知。
念」是心中所想的念頭、心念。念頭有強弱,心念有正邪,當一個人快要逝世,臨命終時,正念微弱,須要補強,或心念不正,須要改正,才能使他死後生於善道,生到幸福的地方去。這就是善知識為人以正法臨終助念。
《雜阿含1122經》(佛光版874經)佛陀談到在家居士應如何教化臨命終時的在家男女居士,幫助他們使心念由弱轉強由邪改正。在這經中,佛陀並沒介紹他方的什麼佛,及教臨命終者持念其佛名號,以求生淨土去。今將此經摘要語譯如下:
佛陀告訴難提居士:「若某居士有智慧,應當去其他也有智慧而正在生病、痛苦的男女居士的住所,以三種能使法身復穌、正念增強而從苦難中得救的方法,教導他,說:居士!您對佛陀應有不動搖的信心,對正法及僧伽也應有不動搖的信心。以這三種能使法身復穌,正念增強的方法教導後,應當再問說:您會回顧、眷念、思戀父母嗎?那生病或臨死的居士若有愛戀父母的,應當教他捨棄愛戀之心,應當告訴他說:若回顧愛戀父母,病就能好,命就能活,才有效用,但是目前您並不能由顧戀父母而使病好起來,使命復活起來,那您顧戀父母有什麼用呢?如果他說不眷念、思戀父母,應當讚歎他心念正確,並表示隨喜他的聰明。
應當再問他:您對妻子、奴僕、錢財、種種物質有顧念、愛戀嗎?若說會顧戀,應當教他捨棄顧念、愛戀之心,像捨棄顧戀父母的方法一樣,如果他說不顧戀妻子、奴僕……就向他讚歎、隨喜。
應當再問他:「您對人間的五欲──色、聲、香、味、觸有眷念、愛戀嗎?他說有眷念、愛戀,就應當向他說:人間的五欲臭惡、不淨,是會敗壞、生臭的東西,不如天上的勝妙五欲的好。應教他捨離人間的五欲,教他立志願得天上的五欲。如果他說:內心已經遠離人間的五欲,早已眷念、志願天上的勝妙五欲。就讚歎他聰明,隨喜他看得破、放得下人間的五欲。
應當再和他說:天上的勝妙五欲,不能長久,會帶來痛苦,最後歸空,是含有災患,會漸漸變壞的東西,還有多種色界天勝過欲界天。病苦或臨命終人若已捨離顧念欲界天,換顧念色界天,就讚歎他聰明,隨喜他對欲界天看得破、放得下。
應當再教導病苦或臨命終人說:色界諸天也還是不能常存,也會變壞、死亡,另外還有諸行寂滅的涅槃,得到出離諸苦之樂,您應當捨離色界天,希望得到涅槃的寂滅之樂,這才是最上等、最勝妙的!如果他已捨離色界天而樂於得到涅槃,就讚歎他聰明,能知道色界天還有身體的過患,隨喜他對色界天看得破、放得不。
就像這樣,難提居士,那些已超凡入聖的佛門弟子依先後,有次第的教導他們,使他們止於涅槃(不「留惑潤生」而停留在往涅槃的半路上,也不「倒駕慈航」又再到三界六道中去受生、受苦)。如百歲壽命的比丘,得解脫、涅槃。」
按:禪七即七日熱誠專心地作身心觀察,念念分明於行住坐臥,使未調御的身心得到調御,未解脫的惱亂心得到解脫,甚至長期作身心觸、受的觀察,而見到五蘊的空相,見法、涅槃。參加七日禪修學員,各有所得,披露於此,願能法味交流,激勵更上一層樓。
(作者本名:釋道嚴) (《嘉義新雨雜誌》第16期)
◇◇◇◇◇◇◇◇◇◇◇◇◇◇◇◇◇◇◇◇◇◇◇◇◇◇◇◇◇◇◇◇◇◇◇
按:禪七即七日熱誠專心地作身心觀察,念念分明行住坐臥,使未調御的身心得到調御,未解脫的惱亂心得到解脫,甚至長期作身心觸、受的觀察,而見到五薀的空相,見法、涅槃,參加七日禪修學員,各有所得,披露於此,願能法味交流,激勵更上一層樓。
悟果法師:老師、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家好。不瞞大家說,以前我對四念處不是非常了解,只是喜歡翻閱一些書籍,東翻翻、西翻翻,對這方面概念不是很清晰,所以問題很多,很多地方打擾到大家。到目前為止,我對這個四念處法門降伏我個人的煩惱有非常大的功用,我打算今後能在這方面多用功,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再加強。這七天對我來說只是一個開始,往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是很需要扶持的。如果再有這樣精進的活動,是否能延長時間?我曾經參加過七七四十九天的禪七,七天真的是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從外面繁華的世界來到這裡,身心剛安定下來就要回去了,實在可惜!如果能延長到三七二十一天,甚至像韓國整個冬季都在用功,是非常好的。不過工作人員就非常辛苦。我旁邊這位居士(張素珍)真是非常熱心,我可以感受到她的熱誠,在這裡提出感謝。另外張老師不管是在教理或觀行方面,都是我學習的好榜樣,我可以感受到他的慈悲、寬容。至於同修方面,因為沒有互相切磋,認識就比較模糊。總之,這次我是收穫蠻大的,比我過去參加佛七、禪七活動,我已經更能掌握到如何用功。往後希望能踩著階梯繼續往上爬,這是我的心得,提出來給大家作個參考。
德涵法師:我的常住是妙雲蘭若。以前並沒有參加過類似的活動,兩位師長很熱誠地讓我來學習這個法門。我研究的是印順導師的著作,對原始佛教不是很深入。長期在寺院生活,對這裡不太能適應,起了很大的歉。自己也看到了一些小煩惱,是從來沒有發現到的。老師一直要我們觀呼吸、呼吸,頗覺得不能適應。我想老師可以指導一些對治妄念的方法。這次禪七我沒有很用心,我感覺到張老師很用心地在辦活動,使大家有學習的空間。張師姐對大家很熱誠及關愛。這是我的心得。
德懺法師:我有兩點提出來作為參考。第一點關於靜坐的時間,午睡醒來,室內氣溫較高,睡意還在,靜坐時心靜不下來。像十點到十一點,室內氣溫也很高,可以採用經行或其他方式。第二點是關於窗簾,由於顏色太淡,光線都照射進來。如果採用厚的、深的,可以使室內氣氛像月光,不是日光,而幫助我們靜心。只要是靜坐,可使室內光線微暗。這是我的淺見,只是作參考而已。
法雲法師:首先感謝張老師舉辦禪七,使我有機會參與。還有張師姐的護持,以及感 謝諸位同修的參與,才能促成這次活動。以前有研讀過原始教典,對這次活動是抱 著歡喜及肯定的心來參與。在敝道場的靜坐時間很多,對這方面沒有太多的困難。恭祝大家喜悅平安。
王志婷:當初我曾打電話來詢問,是否由師父來主持。不過我當時是抱著無論誰主持,只要我待下來,就可以用我自己的方法來修行。所以這次我在方法上有衝突,也跟老師報告過。後來我檢討,在修行的路上,只要有心,在每個轉折點都會有善知識來指引。我接觸過密宗、禪宗一段時間,但都讓我有不太滿意的地方,所以就出來。在這裡接觸原始佛教,對我幫助很大。我希望回去能把阿含經翻出來,有機會省思一下。另外如課程安排,其中個別差異很大。像中午第一枝香,我很喜歡打坐,覺得精神很好。外在環境(經行)無法令我滿意,但不能去要求,這是我的一些看法。
趙金美:首先向張老師道歉,由於答應要參加全程禪七,但睡眠不順,血壓偏高,所以請假回去偷懶,還好回來後蠻順暢的。感謝張師姐非常熱心的服務,讓我們受益良多。我很幸運,因為張老師到嘉義之後,很榮幸能一直跟隨著學習。老師提供很多資料,我在力覺佛學社也聽課,這樣持續下來,不是很用功,但很少不去觸摸。
一段長時間下來,我的最大受益是睡眠可以減少。原本我覺得身體不好,先生又很溺愛,叫我去休息,工作由他來做,所以我曾經貪睡過。但從打坐和老師的指導,發覺心更清楚的時候,身體可以放鬆,精神會更好,睡眠自然就減少。精神愉快,身體也跟著好轉很多。參加禪七第一天,內心有一股反抗的力量,感覺空氣很低壓,有一股約束力,等再度加入禪修時,感受就不一樣了。好像天空放晴,氣氛也活起來了,真的是不虛此行。謝謝。
鍾元生:我來此地是一個機緣,本來是不想來的。但是小妹說我沒參加過禪七,去一次嘛!所以我就來了。來時我是帶著四大不調、五蘊不清、六根不淨來的。來這裡我找了兩個小時,因為不知道這個地方。既然來了,就放下一切,家事及工作都把它放下。來這裡覺得很奇怪,這裡怎麼會這麼小?既然來了,沒關係,大小都是一樣的。但是又覺奇怪,好像很少人在笑(眾笑),不過沒關係,我還是要以歡喜心來面對所有一切。我對佛法認識很淺,對小止觀、四念處很少去了解,喜歡讀般若經。老師說要調節呼吸,我也不大了解。有時覺得呼吸很短,四大不調,全身都會抖動,非常地痛,一坐就非常痛,內心一直在交戰。老師說觀身無常、觀受是苦,的確是很苦沒有錯,但我還是以歡喜心來面對它,對不對我不知道。什麼叫作經行?其實我不知道,到現在還不清楚。所以覺得很抱歉,因為我是第一次參加禪七,覺得很慚愧,怎麼這麼笨,還好還有機會,因為小妹說最起碼要參加禪七十次以上,才會了解自己。所以來這裡天天都在掙扎,和自己交戰,晚上則睡覺很安詳。希望道場能擴大。很抱歉,打擾各位。
林裕添:佛法就好像不管我們搭車子或走路、坐飛機,都可以到達目的地。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不要有雜念、邪念,不要將自己的心停留在任何地方,就會生起清淨心。這句話很重要。如果有機會,諸位可以從調息印證到這一點。七天之內覺得很可惜,因為我從未參加禪七,都是自己在摸索。到昨天為止,妄念是愈來愈少,心抓得也較緊。雖然我不是用調息的方法,我是用捉小偷的方法。我把妄念當作小偷,它進來時,清清楚楚地去看它,並不是抓,是去觀,看它生,看它滅,就可以了。並不是很用力,很執著一定要去抓,因為我昨天抓來抓去,最後是抓到自己,因為太執著去抓妄想。如果要消除煩惱,就是要轉移目標,可以調息。調息有一個好處是專心,一方面是排除雜念。這是我的心得。
楊明華:參加禪七對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經驗,因為我從未參加過這樣的活動。說禪七真是很慚愧,因為我沒有來七天,去頭去尾,在這裡的時間很少。來來去去,離開這裡回到家裡,在滾滾的世俗當中,我愈能體會到那一股清涼的可貴,我只有感謝及珍惜來表達現在的心境。這幾天當中,只參加兩種活動,一個是打坐,一個是經行。以前沒有參加過經行,只覺得走下來很舒服,感覺走路是這樣的安適。說起打坐就很慚愧,因為坐不了十分鐘、二十分鐘,睜開眼睛看看左鄰右舍,坐得那麼好,實在很想忍一忍,可是沒有辦法,只好把腳放下,休息一陣子再繼續。吃飯時便當那麼好吃,我只是三兩口趕快吞下去,因為跪得實在是很難過。最後我想這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感謝張老師、張師姐,還有各位同修。希望如果因緣再成熟一點,我能夠全程再來參與。
蔡嬴賢:我會來親近新雨道場,是跟妙雲蘭若有關係。我是在妙雲蘭若皈依的,所以看到蘭若的三位師父,就覺得倍感親切。我會接近新雨,就是因為看印順導師的著作,他非常推崇龍樹菩薩的中觀,他對阿含經的要義,有一個新的發揚,所以我特別有興趣。他編的《雜阿含經論會編》,我在五年前大概翻過一次。雜阿含經的道理,跟以前我接觸的,有很大的差別。覺得它和我們特別的接近,特別的親切。就像以前了解孔子,總覺得他是高高在上的聖人,後來看到一位日本作家寫了一本孔子的故事,發現孔子也會生氣,也會罵太太,那時不僅沒有看不起孔子,反而覺得很親切。看了阿含經後,發現佛陀也是人,他的道理就在生活中,就對阿含經很有興趣。可是因為機緣的關係,我又去學密宗,學了幾年,學到最後,回過頭來,我又把雜阿含經重新再看,愈看愈歡喜。但是總覺得似乎簡單,要做卻不容易,好像很難真正做到。可是在家要找人指導又很難,剛好看到報紙,有介紹新雨圖書館,一位出家又還俗的張老師,我就有興趣,於是到圖書館,跟張老師談一下,發現他對阿含經也有很大的認同,於是陸陸續續跟張老師學習,現在終於能夠開出一條小路出來。後來我又中斷了一些時間。結果到今年四月,新雨道場搬來此地,我家就在後面,好像是特別安排的,所以親近張老師的機會更多。愈親近,我覺得張老師在平凡之中,愈能發覺他的優點。雜阿含經裡有一些佛陀時代修行的方法,我會跟張老師研究。這次禪七是抱著很大的決心來參加,還好因緣能夠配合,能順利地完成。七天裡看到張老師,各位法師還有各位同參,覺得自歎不如。聽了法師和同參的報告,發現真的是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打定了主意,有機會就要跟張老師多學習。謝謝。
凌德華:來這裡打七的原因是我的同修一直鼓勵我,因為孩子要唸高中,找點時間陪他多學點法門,他以前參加過短期出家。這次我本來已經報名了,剛好有兩天的颱風,公司的事情處理好以後再下來,我的同修本來也想來,她說我不來她要來,我說沒關係,我陪孩子來。我很感謝同修一直在鼓勵我,我也感到很慚愧,以前參加過一次禪七,是在玉佛寺,那是高旻寺的師父來指導的。那裡比較嚴。四念處我是比較沒有概念,師姐給了我很多錄音帶,教我開車要聽,書也拿給我看。她要我無論如何一定要來學,她說這是我往生的資糧,孩子也是一樣,我們儘量帶他來學。
在這裡三天的時間,很慚愧,有很多雜念,今天慢慢好一點之後又要出堂,我想以後有因緣,能再來參加禪七。
沈吉雄:有兩點提出來作為參考。這個道場提供我們很好的場所,可是我們畢竟要和社會接觸,如果能在禪七結束的前一天,安排一些時間,教導同修適應生活的一些禪修方法,使佛法和生活融合在一起,才有辦法繼續再用功,要不然,七天出去後,在這裡積聚的資糧,會浪費很多。第二點是很可惜,以前在台北,看到新雨雜誌,專門介紹原始佛教,可是已經停刊很久了。在台灣,很少人把原始佛教介紹那麼清楚的。
德量法師:禪七我是第一次參加,好幾年前我常常和家師談起要參加禪七,每年都提起,家師也答應了,可是因緣都沒有成熟。這一次師父就談起禪七讓我們來參加,我們就三個師兄弟來參加。參加禪七之前,平常有靜坐,可是坐不到二十分鐘,不是酸就是打瞌睡,一坐下去就打瞌睡,以前我們是用數息,數一數我就睡著了。但是來這裡參加之後,發現我精神很好,每一枝香都沒有打瞌睡,而且從二十分鐘可以延長到四十分鐘,甚至五十分鐘,我可以肯定這是我的進步。相信我回到常住後可以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教我們觀心,內心的起伏,再教我們制止這些煩惱,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每一個人聽了很多高深的佛法,可是沒有把正念提起,去運用。但是這個法門就是教我們平常去觀照內心的起伏,這是很好的。這是我最大的受益。感謝張老師七天來的辛苦,還有張師姐的熱誠,把七天都奉獻給我們大家,使我們能安心地打禪七。這麼好的團體,我希望我們每個人財力也好,人力也好,以後要靠大家的力量維持這個團體,要靠大家共同的努力。
慈智法師:很感謝張老師舉辦禪七,用心的指導,以及張師姐護持道場。我是第一次參加,是抱著很歡喜的心來學習,對於我身心的觀照,還是停滯在這個階段,希望老師發心以後能再辦禪七,使大家獲得更多的利益。謝謝。
張素珍:我參加禪七,很勉強。因為我在上班,而且是輪班的,要找人代班或請假,就很困難。本來想找一天算一天,跟老師報告只能參加三天,後來想為什麼不多找幾天,就找了五天,又想既然來了,為什麼要再去上個夜班,乾脆也找人代,就這樣不小心來了七天,並不是一開始要來護七的。大家在七天所吃的苜蓿芽、小麥芽汁,還有開水,都是榮經理提供,請歐秀珍和她的兩個子女拿來這裡給我們。幕後有很多義工在幫忙,周金言老師的太太、陳太太、吳太太,還有幾位不知姓名的太太這樣幫忙,一個道場要完成一件事,幕後必須有很多人去推動。禪七之前,我好幾天沒來,來了發現這個時間表寫得很漂亮,很特別,還有行事曆,也簡單俐落,字也很漂亮。星期三颱風來,我離開,隔了幾天來,感覺煥然一新,不一樣。這次颱風來,道場淹水,三樓有阻塞,淹水,整個道場三到一樓都有水,都是靠很多人幫忙處理完畢。其實看不見的很多。
禪坐方面,我的妄念一直出現,有時會起貢高,我慢,有時會起怨悔。一個人要怎樣修行真是不簡單,參加禪七,又要護七,護七時又要無怨無悔,又要面對禪七時失敗,或是跟不上別人,修得不好,種種心情交織。我覺得真是沒有資格來護七,因為我從事義工才一年多,這麼短短幾個活動的經驗,就要來護持各位,想想真是初生之犢不怕虎,有很多不周到的地方,你們很客氣沒有提出來,我很感謝各位一直鼓勵我。其實我只是一個滿腔熱血的人,我認為對的就會努力去做。我感覺禪七很好,很榮幸這次能在這裡七天,特別感受到以前所忽略的東西原來這麼好。禪七之前,我在這兒陸陸續續住了半個月,我竟然從未用這個方法和老師互動,只把這兒當作家裡一樣,只有在吃飯時特別感受到,跟老師很安詳的吃飯。很遺憾,之前整個暑假一個月,竟然都白白度過,沒有用禪七的方法。因此,如何將這個方法運用到生活中,這也是我省思的一個問題。我以前不懂四念處,也是張老師教我,他也沒刻意讓我知道那是什麼經典。我跟他說我起情緒,很懊惱,他說注意呼吸,聽了就很煩,從來沒有別的答案。我就是不死心,硬要找出來,呼吸裡面到底有什麼?呼吸裡有很多我可能都還沒有發現,但是我一靜下來,就看到自己的想蘊,看到自己的身念處,受念處。甚至一直在追問,法念處到底在哪裡?後來陸陸續續,看到了受蘊、行蘊。當初他告訴我呼吸,我想都想不到,一年多,每次電話中說:「老師,我怎麼樣。」他說:「回到呼吸。」就這個答案,真的。其實,這是一個最好的法門,也是最簡單的。我也是初學,不是很了解,但感受很多,我從前煩惱很多,一天到晚不想活,現在能夠靜下來,甚至能護持道場,把自己的心得對別人宣說,這也是受了張老師的感染。張老師給我的感覺像女人,他連騎摩托車都管。他說要先戴安全帽才發動車子,我想一個大男人,怎麼什麼事都管。後來發覺到,他注意到的,其實都是最重要的。騎摩托車最重要的是安全,要先戴安全帽,穩了才發動,也不會造成空氣污染。現在想張老師每個細節都注意到,像我在使用器具,他說這樣不對,這樣會怎麼樣。一個男人,做家事比女人還詳細。他能了解一個人的情緒,高潮低潮,他都安撫得很好,這是很不容易。有一次我問老師,只有我一個人這樣嗎?他說哪一個人沒有。我一直以為張老師是沒有情緒的,沒有煩惱的。他這樣告訴我,我整個人就安定下來,原來我只是和一般人一樣,並不是很特別。以前我一直認為,只有我這麼可憐。我想既然老師也能修得那麼好,我也可以像老師一樣。昨天的情緒,自己也知道不應該。但是情緒來了,阻擋不了,當時我觀察到,心繃得很緊,心臟跳得很快,胸腔滿滿,一直熱熱熱。我觀察到這些現象,快要哭,我就讓它哭,眼淚掉下來,我就真的哭。哭至覺得自己像呆瓜,氣也消了,能量也燃燒得差不多了。其實我已經下來,走到樓梯一半,聽到老師說誰去請她下來。林師兄上去逗我時,我就笑出來了。之後我覺得不好意思,給大家一些困擾。這也是給大家一個借鏡,就是生活中的情緒要如何去面對。用內觀的方式,在生活中直接去觀察,很快就可以消掉。就像老師在第14期月刊上寫的,像火柴燒、燒、燒,燒完了下次就沒有因緣再燒了。如果今天只燒一半,下次因緣聚合還會爆發,這是我在這次禪七一個體認。以後希望大家常回來,新雨確實需要各位護持,不是錢來護持,是人來修行。老師成立這個道場,是希望很多人受益,希望大家喜悅平安。
空法師:張老師、諸位法師、諸上善士、自在清涼。這次禪七活動在善知識、善處、善友三大善因緣具足之下進行禪修,是非常殊勝難得,個人很珍惜此善因緣。經典記載:佛陀告訴阿難尊者:「善知識是修行成就的百分之百的重要因素。」禪七活動中,張老師充滿了慈悲、包容、耐心、毅力地指導和護持,感恩張老師慈悲成就。諸位善士的互相尊重、體諒、共聚修行,諸位的精進令人感動,還有張素珍和幕後護法仁者熱誠懇切的照顧我們大家,使我想到在緬甸的護法居士,就如同張素珍護法和諸位,是那麼熱誠、懇切,使我們在三大善因緣中,能專心一致,觀照自己的身和心呈現出來種種的真相。這是一部活鮮鮮的無聲電影,不用花錢買票,路途上的往返奔波,只要看著自己的身心,就像是看無聲電影。在這當中,我們會弄不清楚。因為以前作導演習慣了,那個導演就是「我」,有個我在主導,在主演自己。所有的演員,包括自己的身心,乃至周圍的家人,親戚朋友,以及日常用品等,都是我們控制之下的演員、道具。當我們從小到大,用習慣了這些之後,就自以為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導演。可是,導演也會發現自己有挫敗、無力、無奈的時候,然後,就會停下來去面對生命中最深層,最尖銳的一點,那就是「我是誰? 」「生命是什麼?」這一場戲要演到什麼時候才停止?所以在禪修道場,就像舞臺,導演要退出來,客觀地看著這一場戲的發生過程,到它結束。我們每一個人來到道場的時候,都有從小到大甚至修學佛法所帶來的種種思想、觀念、習氣、還有方法。我們會慣用我們習慣的,所以當接受一位善知識時,心中會充滿疑惑,甚至有批評的意味。當我初初到了馬哈希國際禪修道場的時候,也有這種意味。我當下就看到我內心的衝突,還有我慢。以前在台灣是用安那般那法門,但到了禪修道場,禪師要我們觀腹部上下,這是坐禪的方法。行禪的部份,剛開始就是右、左,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提、放,第三步提、進、放。這是進禪修道場,禪師給我的第一課。我當時想,這麼簡單的方法,能夠看到什麼呢?所以剛開始,我還是用我的出入息。行禪時也漫不經心,在心底有種種疑惑。在第二次面談中,禪師知道我並沒有完全依照他的方法,他還是很慈悲細心地為我解說,就像張老師一樣,是那麼包容及細心地指導。一段時間以後,我就放下自己執著的思想、觀念和方法,完全受用 他們所教的。慢慢地體會到我們要把心放開,就像一個杯子,不但空,而且要乾淨 ,才能接受一杯清淨的法水。所以當禪修一段時間後,坐禪時觀腹部上下,行禪時一步、二步、三步進階上來後,就會看到名、色法的因緣生滅,生住異滅的整個過程。可是我還是會用觀念性去看到無常、苦、無我,禪師就很有技巧地說明,我們不是用標籤貼上去說,這個不是,那個才是,而是直接去看到身心的生滅現象。所以我了解到,一位禪修者能遇到一位善於指導的禪師,是多麼地重要。因此我轉化了我的觀念性、思想性,和一些法性的概念,轉變到直接觀察身心的真相,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諸法實相」。在這裡略略提供緬甸禪修道場的情形,提供大家作參考。我們如果有機會和時間,要時常親近善知識、善處、善友,對於我們修行成就有重要性。這次禪七,張老師觀呼吸在鼻端出入息,我也採用這個方法,這就是我在馬哈西禪修中心訓練出來的,隨時可以放下,隨時可以提起。所有的方法,只要能幫助我們看到身心真相的,都可以試著用它來學習。另外一點,有關於止和觀,修止就好像石頭,修觀就猶如採金礦。一個要石頭的人,他隨時蹲下就可以撿到石頭。如果要採金礦,就必須要具備種種的工具和技巧。我們在不斷地前進過程當中,一直看著自己的身心不斷地造作,會看到自己生命的真相。當我們看到真相,我們會很高興,我們終於看到黃金。得到黃金,那種感受,那種滿足,從此不再去尋找,不再流浪,這就是苦、集、滅、道。這是末學一點點粗淺的心得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一同前進,步向涅槃的聖道。(《嘉義新雨雜誌》第16期)
◇◇◇◇◇◇◇◇◇◇◇◇◇◇◇◇◇◇◇◇◇◇◇◇◇◇◇◇◇◇◇◇◇◇◇
/空法師‧張慈田
前 言
緬甸為中南半島最大的國家,面積是台灣的18.8倍,它是一個佛教國家,人口為48,081,302人 (1999.7.估計),約有90%是佛教徒,人民生活與佛教的關係極為密切,甚至有一普遍的說法:「要做緬甸人,就要做佛教徒。」全國各地都有佛塔和僧院,優雅尖錐狀的白色佛塔,覆著閃閃發光的金箔,構成緬甸風景的基本部分,緬甸因此常被稱作「佛塔之國」。緬甸的佛教對保存和發揚上座部佛教有極大的貢獻,在十九世紀,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佛教傳統受到破壞,到1948年緬甸獨立,佛教又恢復了重要的地位。
現今緬甸僧團,主要分三派,即哆達磨派(Thudhamma)、瑞景派(Shwegyin)、達婆羅派(Dvara),三派對三藏聖典同樣遵奉,唯戒律上、生活儀節略有差別。緬甸佛教僧眾只有比丘、沙彌,沒有比丘尼、沙彌尼、正學女(式叉摩那),但有一種近似沙彌尼的女眾,剃除頭髮,受持八戒。
從人民信眾婚喪喜慶,聽法進修,短期或長期受戒出家……等各方面活動,即能看出佛教深入人民生活中,尤其週末假日更多民眾前來聆聽法義,請求法師開示祝願,爾後恭敬誠心地做布施供養,所得功德皆回向一切眾生安樂。
緬甸位於熱帶地區,季節分三季,10月中旬至2月中旬是涼季,諸多觀光旅客或禪修者皆喜歡此季進入,2月中旬至5月中旬是夏季,平均溫度為攝氏30度以上,酷熱難耐,有些人即往北部上緬甸避暑,5月中旬至10月中旬是雨季,7-10月是出家僧眾,雨季安居,精進辦道,也有很多老禪修者會放下世務雜事,進入道場和出家僧眾共修,因為此時的修行氣氛最為嚴肅、寂靜、精進,經律藏亦提及:「諸多比丘於雨安居中,証初果、二果甚至四果,比比皆是,諸天歡喜。」足証明天時、地利、人和、諸善因緣積聚波羅蜜是多麼重要。
我們進入緬甸先以觀光簽証30天期限,到某禪修道場後,若欲長期禪修者,於兩週後可在禪修道場申請禪修簽証(Meditation Visa,非觀光簽証),向禪師提出三個月至一年的禪修請求,禪師會依我們的禪修熱誠懇切的表現,向宗教廳提出擔保証明書後,再由移民局給予禪修簽証,費用5至7美元,若有事外出或想換道場,皆要先向禪師報告,切莫輕率妄舉,將為自己和往後欲進修之本國人士留下不好的印象和障礙。若以靜坐簽証切莫從事交易買賣、跑單幫、觀光旅遊或非法行為。
一、馬哈希禪修系統
(一)道場簡介
1. 馬哈希禪修中心
Buddha Sasana Nuggaha Organization(佛法弘揚協會)
Mahasi Meditation Centre
16 Sasana Yeiktha Road,
Yangon 11201, Myanmar
TEL:(95)(1)550392.552501.551472
位於仰光市內,離仰光明加拉敦機場(Yangon Mingaladon Airport)約二十分鐘車程,本中心成立於1947年,在這時期,新獨立的民主政府,禮請高僧馬哈希西亞多(Mahasi Sayadaw 1904~1982)駐錫,弘揚佛法和傳授指導智慧內觀禪修法。在諸多禪修者(yogis)親証法義,親嘗甘露味,即熱烈廣泛地從當地推展擴及全球各地。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約數千人來此做短期或長期修學,據保守估計約有二十多個國家人士,諸如:台灣、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寮國、泰國、柬埔塞、越南、高棉、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澳洲、美、英、德、法、瑞士等,千里迢迢,誠懇熱切地來此修習,只有為了一個目的──現世得利益安樂,滅苦解脫。
中心內無早晚課誦、法器敲打、叩鐘擊鼓、佛事經懺、持咒灌頂、灑聖水加持、求神問卜等,四眾弟子皆依四念處自我觀照和遵循禪師指導,生活作息井然有序。全年整日地密集專修十六小時至18小時,行禪、坐禪交互進行。禪修者熱切專注靜修,互不打擾,放肆談笑,所以中心內幾乎悄然寧靜,悠遊安詳。樹梢時時傳來鳥兒婉轉啼聲,能令禪修者保持清醒;在戶外行禪或散步時,貓、鳥兒和人們悠閒和諧地穿梭在一起。
中心內平常約有200人左右修習四念處智慧禪,大家欲離苦得樂的迫切心和誠心,真是深深令人感動。此中心終年無休,對外開放時間為早上8點至下午4點,外國人士皆可隨時來此靜修和隨喜隨力布施供養,中心內護法居士熱心誠懇地護持,尤其對海外人士倍加關照,深受溫馨和感動法的力量保護。
2. 班迪達禪修中心
Panditarama Sasana Yeiktha
80-A Thanlwin Road, Bahan Township, Yangon, Myanmar
Tel:(95)(1)531448. 537171
位於仰光市內,距馬哈希禪修中心約20分鐘路程,其規模面積較小,但此禪修中心,靜修氣氛較為嚴肅、緊密。此中心住持是班迪達西亞多(U Pandita Sayadaw, 1921年生),曾跟隨馬哈希西亞多修習經教和實修智慧內觀禪,得到很高的成就。馬哈希西亞多交託班迪達西亞多教導禪修,並跟隨馬哈希西亞多至世界各地弘法教禪。馬哈希西亞多圓寂後,曾任馬哈希禪修中心院長數年,爾後在一成熟因緣之下,接受護法居士們的懇請,主持現今的班迪達禪修中心,弘揚正法,其中一項是班迪達西亞多針對青少年的佛法教育工作。因緬甸開放觀光後逐漸受到歐美科技物質主義的潮流衝激及其他宗教滲入,班迪達西亞多以為青少年若不及時給予薰陶良好的戒行品德,修習智慧而誤入歧途,敗壞一生,實為可惜可悲。因此班迪達西亞多每年皆舉辦青少年和成人短期或長期出家訓練,給予各方面良好的薰陶,和栽培他們研讀佛學經教和禪修。
在此中心內亦有數十位外籍男女人士,在此出家長住靜修。而班迪達西亞多雖已年邁,仍廣受世界各地人士禮請,風塵僕僕,為法忘軀地前往教授1至3個月密集禪修,而在中心內,對禪修者尤其是外國人士,更是多加關注。
無論是說法、報告指導和生活各方面,班迪達西亞多猶如嚴父兼具慈母般,散發自然的光與力,尤其教禪方面,更可明了此西亞多的善巧和洞察力。雖然我們研讀經教,手握了一本好的地圖,可是出發路途中,得遇經驗豐富、智慧善巧的導遊,更加重要,可以免除很多的岔路、陷阱、暗路,而班迪達西亞多正是一位優良導遊。班迪達西亞多另有開闢森林道場,有心前往修學人士,要先在本中心打好智慧禪基礎,約三個月左右,方可前往靜修。
3. 達磨倫西禪修中心(正法之光禪修中心)
Saddhammaransi Meditation Centre
7 Zeyar Khemar Street,Mayangon Township, Yangon, Myanmar
TEL:(95)(1)661597
此中心位於仰光市約三十分鐘車程,是一頗為安靜、清爽的道場,這位住持昆達拉西亞多(Kundalabhivamsa Sayadaw)亦是聞名修行成就極高的大禪師,曾跟隨馬哈希西亞多修習智慧禪,德高望重,倍受信眾敬仰,禮請至本中心弘法教授智慧禪,昆達拉西亞多為人極為謙和柔順、謹慎、善攝,從他的言行舉止、舉手投足間皆能感受到他很深的正念、定力、慈悲攝受。在此道場特別感受洋溢安詳、輕鬆、恬靜與慈愛的氣息。近年來亦有各國人士來此修學或出家長期靜修。昆達拉西亞多與班迪達西亞多有同樣為法忘軀的熱誠,也受請至世界各地教禪,他是一位難得難遇的善知識。願他長住世教化有緣人,而有心尋善知識者亦要把握良機,稍縱即逝,後悔晚矣!
4. 恰宓禪修中心(寂靜禪修中心)
Chanmye Sasana Yeiktha
55A Kaba Aye Pagoda Road,
Yangon, Myanmar
TEL:(95)(1)661479.FAX:(95)(1)667050
此中心住持恰宓西亞多 (Janakbhivamsa Sayadaw傑拿克比翁沙),曾跟隨馬哈希西亞多習禪,受信眾禮請至恰宓禪修中心弘法,中心各方面設備亦佳,唯靠馬路旁,車聲噪音繁多,但道場內卻瀰漫靜修氣息,此教學特重行住坐臥生活舉止輕柔緩慢。此中心亦另有開發森林道場。
若欲前往進修以上四間國際性道場,最好能先電話通知,或是以英文信函自我介紹(並寫明名字、性別、生年,附上照片)和修學的背景、過程,若曾參加禪修,寫明該禪修道場名稱、地址及指導老師名字,及欲前往日期,靜待回函。恰宓西亞多2000年之後,數度來台。
如急欲前往靜修者,可先前往馬哈希禪修中心,靜修一段時日,若想轉往其他三間道場,先與大師面談,表明意願後,再看因緣機運。
(二)禪修提要
馬哈希西亞多教授純正的四念處智慧內觀禪,在緬甸從1947年至今,長達五十年之久,其間無論是當地人或外國人,只要充滿信心、謙虛、熱切誠懇地修學,獲得成就者難以計數。印證經典所說:「任何人如果修習四念處,只要七年乃至七日,便可望得到兩種聖果位之一,當生證得阿羅漢(澈底解脫聖人)或證得阿那含果(不還者)。」這是一套最有系統、安全、清晰、直接、明確的方法。如欲學習智慧內觀禪,先要放下將曾經學過的方法技巧,像一個空且淨的杯子,才能接受淨水,謙虛誠懇地學習,依照禪師指導,切莫輕忽單純單調的坐禪觀腹部「上」「下」,行禪觀腳步「提、進、放」,如果無法從最簡單最基本的動作觀照覺察到身心生滅的真相,更難把握觀照日常生活中迅速如閃電般生滅因緣。
(三)如何面談報告(Interview)
報告時要虔誠合掌於胸前,報告的內容和順序簡述如下:
坐禪時觀照腹部膨脹上升和收縮下降的全部過程。
身體任何部位明顯強烈的感受變化。
心生起任何的念頭,如幻想、計劃、貪瞋等。
精確的專注:身或心呈現的目標,觀察和區別。
有發現新的經驗及要點。
簡潔、清楚、誠懇地述說。
把握時間,每人約5-15分鐘。
通常是一週有兩次面談報告,時間在下午2至3點,如果外國人多,每個人報告時,平均只有5至10分鐘,在短短的時間內要明確、清楚地報告,初學者較不易掌握要領技巧,可事先在筆記本上做記錄,再前去報告,較為妥善。待掌握要領,得心應手及深切的實修實証後即能順口流暢無礙。出家男眾先做報告,餘後看個人排隊先後次序進行,約2至3人在報告室順序報告,其餘在另一室靜候,如果輪到自己,即可安詳緩步地進入報告室,然後適當位子跪下,緩慢柔和地跪拜三次即可開始報告。
(四)關於說法(Dhamma talk)
每週至少有一次說法,有些禪修道場甚至一週四次,皆是以英文進行,各國禪修者聚集在說法堂內聆聽。禪師會講述佛法、禪修要領和針對一些特別狀況指導,在說法後,禪師會留一段時間,讓禪修者發問,有時發問討論熱烈時,時間會稍做延長,若個人需請求禪師協助,可於討論後私下向禪師請益。
(五)生活作息、起居
1.生活作息表:依照馬哈希禪修中心製訂,其他三間禪修中心狀況不一略有差異。禪 師對於初學者、精神失調或病因緣故,會較為寬鬆、緩和,不一定完全要遵照時間 表。身心各方面狀況良好的禪修者,是必須要完全跟著時間表進行,絲毫不得馬虎放逸。當我們在做面談報告中,禪師能立刻知曉我們是否真誠、熱切、專注的修學,和五根、五力的平衡、調和發展、成熟度等,是疏而無漏的。嚴肅有力的禪師甚至現金剛忿怒相,警策懈怠者,這是禪師為鞭策我們向上,發自內心的真切慈悲展現。
我們長久在世俗的散漫不經心、怠惰、苟且偷安、我行我素、自作主張、傲慢、偏見、主觀等種種惡習污染,皆會在跟隨生活作息表過程中展露無遺,這是一場辛苦而又有趣的拉踞戰。
2.起居:道場基本上提供電風扇、蚊帳、草蓆、被墊、毛巾被、熱水壺、杯子、碗盤用具、醫療、靜坐墊子。另隨個人所需自行添加衣物用品。(《嘉義新雨雜誌》第16期)
◇◇◇◇◇◇◇◇◇◇◇◇◇◇◇◇◇◇◇◇◇◇◇◇◇◇◇◇◇◇◇◇◇◇◇
/ 空法師
八、智士欲滅苦者,若欲登上涅槃山,此山的入口處即是:身心,捷徑是由鼻端的呼吸出入,一路上山來,將會遇見五位大魔術師,一位是有形可見的「色」,另四位是無形看不見的「受、想、行、識」,他們使勁渾身幻術,變現種種令人貪戀、沉溺、疑惑、瞋恨、怨仇、痴迷、狂喜、放光、陶醉、鬱悶、暴躁、忿怒、發瘋、狂妄自大……諸幻境,令人難以自拔猶如大象深陷泥中。甚至讓「我」成為另一大魔術師,自以為是搖身變現成為「活佛轉世、大阿羅漢、神佛菩薩、上帝、救世主」等,來招搖騙世,欺矇自他。遇上這五大魔術師,第一妙方是正定:
堅定站住莫退縮,保持冷靜。第二妙方是正念:清清楚楚、了了分明看住他們的真面目,從何而來?如何變化?如何消失隱沒?觀察他們的原形畢露,無可遁逃。第三妙方是正精進:專心勤奮地向前進,綿綿密密地熟悉鼻端出入息。更重要的是隨身不離照明燈「觀照力」,那一位先展現幻術,我們即刻行動覺察照明它,自始至終保持善用三妙方和照明燈,即能安全穩當地通過五大魔術師的考驗。
謹記著,任何一魔術師消失時,立即迅速找回捷徑──鼻端出入息,小心翼翼熟識此路之特徵、狀況,如:深長、淺短、急、緩、粗澀、細滑、冷、熱、寬廣、微弱、隱、現,如此將能越過免除諸多岔路、坑洞、陷阱、闇道等障礙。
九、在上山路程中,有時因過度勇猛、逼迫急切,而使令身心陷於緊繃、焦慮、急躁、矛盾、衝突、僵化甚至裹足不進。此時,我們可善巧使用──慈、悲、喜、捨四種滋潤溫和妙方,以溫柔輕鬆的心語:「願我充滿慈愛(或悲、喜、捨)之心,祥和安樂無憂惱。」來提醒振奮自己。不斷地灌注滋潤能讓那失去平衡、繃緊、僵硬、冰冷乏味的身心,使之紓解、柔軟、安詳,充滿清香、美妙、活力聯繫於我們的生活和週遭一切人事物。就像年糕本來是鬆軟香甜的,冷卻凍結後變成堅硬乾裂、冰冷、無味,經過溫火加熱後,即鬆軟、香甜、美味。為了吃年糕,我們會耐心地加熱,那麼,我們想品嚐體驗清香、柔和、無熱惱的生活,是否也應耐心地修習多善用慈、悲、喜、捨四妙方。持續地觀注身心,如同煎年糕般,檢查何處太僵硬?鬆散?急躁?冰冷乏味?焦灼?或扭曲變形?在細心耐心的過程中,身心又將能回復在正念、正定、精進力的溫火上,自己能親嚐無焦灼、無苦味的生命活力,信心十足地堅定平穩走在捷徑通道上。
十、越接近涅槃山,越加感受逐漸減輕身心的疲憊、交瘁、重擔。此時五大魔術師偶或再出現欲阻撓,然而只是輕舉照明燈──觀照力,隨即消跡,正當完全登上涅槃山上剎那間,感受到身心自我瓦解,如隕石墜地般,粉碎無遺。此時驚喜交集,驚的是:竟然根本沒有「我」在涅槃山上,找不到任何可以立足之地,喜的是:「與涅槃融合」,也未見「我和涅槃」。真正証知抓不著和找不到「我」的真實存在性,我們將很自然地放下緊抓背負不捨的身心重擔。享受品嚐到前所未有的最高品質的輕鬆、清涼。而五大魔術師只如同山林間蟲鳴鳥叫,瀑布泉聲,溪流潺潺低吟,輕風吹拂,互不相擾地欣賞,而各自任運自然悠遊流暢。
尋尋覓覓覺悟涅槃,驀然回首,卻在身心呼吸間;若有智士欲滅苦者,正念正定,鼻端觀息知解脫。(《嘉義新雨雜誌》第16期)
◇◇◇◇◇◇◇◇◇◇◇◇◇◇◇◇◇◇◇◇◇◇◇◇◇◇◇◇◇◇◇◇◇◇◇
/ 空法師
記得小時候,每當哭鬧時,大人們總是慣用一句:「再哭,鬼就來捉你。再鬧,鬼就來吃你。」以此恐嚇鎮壓。因此怕鬼的恐懼心並未隨著年歲的增長而減少,反而多聽聞關於鬼的故事、影片,怕鬼日益擴張。無論在何時何處,怕鬼的恐懼陰影總是形影不離。半夜上廁所,怕鬼從馬桶內伸出手來捉我,在暗巷無人時,邊走邊回頭張望鬼從何處現身?一閃失,撞及人或東西,剎那間失神破膽地拔腿逃命,根本未看清楚是何許人物也。當狂風暴雨、閃電打雷時,嚇得蒙起被子悶得自己呼吸困難,家中無人或突然停電時,全身毛骨竦然,總感覺鬼就在身旁,可是我卻從來沒有看過鬼,連鬼影子都不見,然而卻時時生活於恐懼不安中。
為了擺脫去除怕鬼的陰影,在黑暗無人的屋內,將家中全部電燈打開直至天亮,可是每當停電,旋又深陷怕鬼恐懼,反反覆覆在追逐沉迷或逃避掩飾中,因此,開始尋求較積極理性的方法來面對。
於是尋找宗教信仰的慰藉、學習祈禱、詩歌讚美唱頌來祈求萬能的上帝、天主、聖母、天使聖靈賜福保佑我平安,積極地參與愛心慈善義工的活動,於是過一段充滿聖潔、喜悅、平靜的生活。在這樣信服敬畏之下,卻產生另一種惶恐不安:恐懼魔鬼來誘惑我墮落,使我將遭受審判下地獄之末日。然而我依舊未見到鬼和未知的天主。
於是再度擺脫敬畏臣服受審判的陰影而轉往另一條出路,猶如我們處於動盪不安的地方,會一直尋找真正安穩平靜之處。從練習瑜伽靜坐,冥想和「至上意識」融合一體,放下小我和宇宙大我結合,永遠享受喜悅之流,在這樣冥想轉化過程中,解開了臣服侍奉的敬畏心和淡薄了怕鬼的陰影。因為他們在冥想中也一起溶入宇宙的至上意識喜悅波流中。很長的一段時期,生命更充滿信心、活力、喜悅、甜美、安詳。經過理性成熟做更深入的省思:「至上意識」是什麼?它存在哪裡?它為什麼能創造一切?我從來沒看到它的真面目,我為什麼要和「至上意識」融合一體?就如同我從來沒有看見鬼,我為什麼要怕鬼?因觸及更深的探索,逐漸打開莫須有的恐懼陰影,更勇於面對宇宙生命的真相和鬼的真相。
一個機緣中,首次接觸佛經,《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楞嚴經》說:「心不在內、不在外」,《金剛經》說:「應無所住……離一切相」。字字觸動內心深處的疑問和潛伏已久的掛礙:「敬畏神,恐懼鬼」,我不想過恐怖顛倒的生活。於是更進一步探究「心」是什麼?「心」在哪裡?似乎如此探究就能了解認清「鬼」,澈底地根除恐懼。
一方面依教(經典)奉行,虔誠地持咒念佛,和降伏鬼神、發願迴向極樂世界,希冀持咒念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種不費吹灰之力的功德與利益,實令人嚮往著迷。於行住坐臥,念念不離佛號,真是感應道交難思議,觀想鬼、神乃至一切眾生和我一起稱念佛菩薩聖號,在佛菩薩放光威力之下,鬼神亦被攝化鎮伏。另一方面勇敢去面對我所畏懼且有鬼存在的地方,獨自行腳至深山森林、荒郊野外、墳墓廢墟、骨灰塔、殯儀館停屍間、狂風暴雨、閃電霹靂、黑暗深夜、溪流海邊、曠野露地,不斷地獨自摸索挖除怕鬼、怕死的恐懼。當我沒有稱念佛菩薩聖號時,恐懼感立即湧上心頭,可是持咒念佛時,卻仍不見佛菩薩放光加持,使我完全澈底免除於恐懼籠罩。如同往年我虔誠信心地誦念天主聖母之聖號,冥想至上至識的大愛,卻仍自知不能根除怕鬼怕死之陰影。
無數的經歷印証之下,最終全部放下對外在他力(天主聖神、諸佛菩薩)的牢靠依賴,回心轉意依靠自心用「眼、耳、鼻、舌、身、意」來直接真實體驗我所「看、聽、聞、嚐、觸、想」的種種景象、聲音、味道、滋味、感受,情緒反應的狀態。
我曾在深山曠野,即使是白天,常常是一片寂靜,好像天地萬物皆滅盡、死寂。心如果不能安住於當下時,即陷入於猜測懷疑,恐懼心逐漸擴大渲染,心開始作意幻想有巨大無形的鬼魅即將出現吞噬我,置我於死地,越想越加驚慌、焦慮,幾乎窒息。突然間,一群飛鳥從樹叢間尖叫亂竄衝出樹梢,飛散八方,看和聽到這些騷動尖叫,心臟加速膨脹感覺到爆破,我仍堅定木訥地靜坐看和聽著,沒有鬼出現也沒有鬼叫聲,再轉回看繃緊僵硬的肌肉,急速膨脹的心臟和恐懼幻想鬼的意念如海浪般退潮,漸至隱沒。在這剎那間,清清楚楚看到鬼的真面目,原來是我們幻想變現出來,鬼就住在我們的幻想恐懼內,鬼的真相即是心處於焦慮、不安的狀態。真實體驗到這真相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釋放解脫「怕鬼、怕死」的恐懼陰影,這是第一次完全不依靠任何外在信仰加持力、儀式、膜拜、冥想,而看清依靠內心強化的無限無畏的力量,這是何等地獨立自在,內心湧現真理的喜悅、信心。
從此以後,無論是身處於風雨交加,樹枝拍打作響,黑夜樹影幢幢飛舞,墳墓廢墟尖叫騷動聲,或面對死屍的情景,此時如果是行走、站立、靜坐或躺臥,只依靠眼、耳、鼻、舌、身、意,來勇敢面對發生的一切現象。從強烈的恐懼如魚網般全面的籠罩之中,逐漸不斷地觀察自我身心對怕鬼的恐懼的生起、轉變至消失的一連串過程,內心對認清真理的強大的力量像利斧一一斬斷如魚網般的恐懼,澈底明白我們的身心,明白生命是無須交託付給任何宇宙神佛。
從小至今,怕鬼的恐懼陰影已完全煙消雲散,終於得以過一悠遊自在的生活。如果我們心中仍有一絲一毫的懼怕、怖畏,仍是要依靠自己獨自面對深藏潛伏於內心所有的恐懼。只有一個人可以完全地幫助您,他就是「身心」,藉著我們的身心訓練獨立堅定,正住於觀察,認清身心當下所生起的現象,從「怕鬼」到「認清鬼」勇敢地認清:鬼(執取)是什麼,鬼(執取)從何生起,不怕鬼(不執取)的狀態如何,認清鬼(放下執取)的方法,小心翼翼溫和地看待身心,逐漸地從所有的掛礙、恐懼、執取澈底擺脫,任運悠遊。
◇◇◇◇◇◇◇◇◇◇◇◇◇◇◇◇◇◇◇◇◇◇◇◇◇◇◇◇◇◇◇◇◇◇◇
‧吃飯的正念,是念念分明於整個吃飯的見、嗅、嚼、嚐、觸的過程,而威儀也是正念的內容,今從比丘戒列出二十條,也可做為在家人修學的部分參考。
‧正意受食應當學。(信徒供食時,要專心接受食物)
‧平缽受飯應當學。(平缽:裝飯菜不超過缽緣)
‧平缽受羹應當學。
‧羹飯俱食應當學。
‧次第食應當學。
‧一心觀缽食應當學。(吃飯時要凝視缽,專心吃飯)
‧不得挑缽中而食應當學。
‧不得以飯覆羹上更望得應當學。
‧不得視比坐缽中起嫌心應當學。
‧不得張口待食應當學。
‧不得含食語應當學。
‧不得摶飯遙擲口中食應當學。
‧不得遺落飯食應當學。
‧不得頰食(食物置於頰與齒間)食應當學。
‧不得嚼飯作聲食應當學。
‧不得吸飯食應當學。
‧不得舌舐食應當學。
‧不得振手食應當學。
‧不得手把散飯食應當學。
‧不得污手捉食器應當學。
(《嘉義新雨雜誌》第1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