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
《嘉義新雨雜誌》第
33 (2000.11.)

▲▲▲▲▲▲▲▲▲▲▲▲▲▲▲▲▲▲▲▲▲▲▲▲▲▲▲▲▲▲▲▲▲▲▲

33 目錄

建立非核家園/明法比丘

善‧惡‧因‧果/明法比丘

敬法/明法比丘

佛門禮儀/明法比丘

與情欲有關的戒律/明法比丘

緬甸帕奧禪林參學記(上)法味比丘撰

法句/尋法比丘

《雜阿含經》出版序/明法比丘

雜阿含第957(身命經)/柳紹華 文言語譯

平常用功/明法比丘

心路/明法比丘

修習慈的利益

◇◇◇◇◇◇◇◇◇◇◇◇◇◇◇◇◇◇◇◇◇◇◇◇◇◇◇◇◇◇◇◇◇◇◇

建立非核家園

 /明法比丘

    早期核能發電被宣傳為安全、清潔、便宜,但不滿半世紀,核能發電的神話漸被揭穿,浮現不安全、不清潔、不便宜。

   在台灣建核電廠之初,當政者就以強勢的作為,連哄帶騙地建核電廠、核廢料場,當時多數的台灣人無知放射性物質對人、對生態傷害的嚴重性和威脅性,而少數的先覺者的宣導則有氣無力。今日台灣人,特別是生活在核一、核二、核三、核廢料場附近的人,只好日夜身心承受威脅。目前已有相當多覺醒的台灣人,懂得去抗議,表達反對,特別是反對興建核四。核災是潛在的,可以大到無法承受的重,但對核能發電還鍾情、存有信仰、有利益的人,他們的生活圈遠離核污染區或危險區,自以為安全,甚至發生嚴重的核災也有辦法離開台灣,其他無助的台灣人只能就地承受厄運。

    宣佈停建核四這個政策,低估政治核爆的威力,加上辦事不周延,在野黨正好把很多政治怨氣綁在一起,而引起了政治風暴,一時變成難解之題。若當政者與在野者未能平息這個風暴,勢必引起全民皆輸的下場。

    當平息了核四紛爭,也要繼續反核一、核二、核三,才能建立非核家園。目前對已建的核電廠,只能以補破網的心情去承受,但願早有替代方案,讓它們提早除役。人間淨土雖然無法圓滿實現,但當我們總希望能減少自造孽地製造不適人居的「險難處」,使美麗島保有好地理可居住、可清修。(《嘉義新雨雜誌》第33)

◇◇◇◇◇◇◇◇◇◇◇◇◇◇◇◇◇◇◇◇◇◇◇◇◇◇◇◇◇◇◇◇◇◇◇

善‧惡‧因‧果

 /明法比丘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法則,是循著必然的路徑,決非偶然的,因緣成熟時,必有果報、必生此因果系列之果、不生別的因果系列之果。即使是已斷盡煩惱的阿羅漢也無法免除過往所造善惡之報。

    生起任何無貪、無瞋、有慧之心念,必受善報,善報包括未來身心受喜樂、受福、免災殃、死後投生善趣。生起任何貪、瞋、癡之心念,必受惡報,惡報包括未來病苦、貧窮、災殃、死後投生惡趣。只有阿羅漢新造作的因(唯作心)不受善惡果報。

    因果法則,不是那一類人間遊戲規則的一報還一報,如:殺人者償命。而是造作一善或一惡,往往都是得萬萬報,怎麼說?單單一動心念一剎那間就有1012剎那心識,正常情況下,由無數的1317個剎那心識組成「心路」,每組心路之間穿插數目不等的「有分心」(果報心,不造作善惡),一個心路中含有果報心及造業心,造業心有7個「速行心」(迅速造作善惡的剎那心識),都能在未來成熟果報,而意門的速行心則有機會導引至善惡趣。一生中除了重業(最大的善、惡)之外,其他的業除了掉舉(忐忑不安),都有機會成就下一生的「結生識」(一期生命的第一個心識)。所以佛經中有不乏造善或造惡在未來多生多劫中受善、惡報的例子。修習觀禪者,就有機會直接觀察三世如是因、如是果的能力。

   奉勸未解脫者,連一念心也應好好地保護。(《嘉義新雨雜誌》第33)

◇◇◇◇◇◇◇◇◇◇◇◇◇◇◇◇◇◇◇◇◇◇◇◇◇◇◇◇◇◇◇◇◇◇◇

恭敬法

/明法比丘

    恭敬是「謙虛有禮貌」。在人際交往,謙虛有禮的人會留給別人好印象、好評、親切、樂與親近,而傲慢、無禮或不知禮的人,會留給別人壞印象、惡評、不親切、不樂與親近。在學習出世間的無上道法時,對佛、法、僧,應行親近、恭敬、禮敬、供養、學法,於三寶大福田廣植善因,今生、未來世大有利益,相反地,若懷著傲慢、無禮,會斷絕或減損很多學習善法的利益。比丘、比丘尼對於無禮者不予說法,這是戒法的規定及對法敬重的心,免得當事者對法不敬而造更深重的業。

    對三寶輕視、不恭敬者,事實上是心懷無慚、無愧等的惡法,在如此惡法的運作之下,絕對無法一個又一個地生出善法。《中阿含經》46經: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若比丘無慚、無愧便害愛恭敬,無愛恭敬便害其信,若無其信便害正思惟,若無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無正念.正智便害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無解脫便害涅槃。」當然若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乃至獲得涅槃。

    四眾弟子若上下不行恭敬法,則增長我慢,不和.有諍,不樂學法,而且是敗壞正法,使正法不久住。有那麼嚴重嗎?惡法與惡法相聚.相生,一惡會展轉生出無量的惡法,因此,在惡法互相滋長之下,正法必然潰敗、消滅。《增支部》五集‧第二十一‧金毗羅品:金毗羅問世尊:「大德,什麼因緣如來滅後,正法不久住?」世尊回答:「如來滅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不恭敬師()、法、僧,不恭敬學習,不互相恭敬,如來滅後,正法不久住。」若四眾弟子行恭敬法,便能降服我慢,和合.無諍,和樂學法,使正法久住。有一些情況或場合,四眾弟子不行恭敬法,反而有助益沙門的自我的反省,使正法久住。而不行恭敬法時,並非心懷傲慢無禮。《雜阿含經》280經:世尊告頻頭城婆羅門長者:「若人問汝言:『何等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當答言:『若沙門、婆羅門眼見色未離貪、未離欲、未離愛、未離渴、未離念,內心不寂靜,所行非法,所行疏澀(輕率)行,耳.....法亦復如是,如是像類比丘,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作是說已。當復問言:『何故如此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應答言:『我等眼見色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耳.....法亦復如是,彼沙門、婆羅門眼見色亦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行非法,行疏澀行,耳.....法亦復如是。我於斯等求其差別,不見差別之行,是故我於斯等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可參見《中部》150) 若沙門、婆羅門的身、口、意同在家人一樣的欲染,就不值得受人恭敬、禮敬、供養。

    未學得恭敬法者,應放下身段,學習世俗與佛門的應對進退諸禮儀,切莫執取世俗的平權觀念,自以為在家眾可與僧眾平起平坐,稱兄道弟,或自以為是老大。切莫不知恭敬法而在無形中,增長惡業及損失福利。(《嘉義新雨雜誌》第33)

◇◇◇◇◇◇◇◇◇◇◇◇◇◇◇◇◇◇◇◇◇◇◇◇◇◇◇◇◇◇◇◇◇◇◇

佛門禮儀

 /明法比丘

     佛教有它的禮儀方式,其中有些是直接由佛陀時代留傳下來的,有些是參照當地民俗禮儀而制定。遵行禮儀可廣植善根,並非只是作作樣子而已。在此簡介南傳佛教禮儀,使台灣南傳佛徒有可依循的參考。

禮敬三寶

    一、禮佛:入佛寺、禪修中心、精舍、塔,應至佛殿禮拜,行合掌禮或三拜禮,平時見到供奉的佛陀塑像,應在適當的位置行合掌,乃至跪拜之禮。虔誠的佛徒有時遙見寺、塔即行合掌禮。禮拜時,每一拜都以跪姿行之,不用起身。禮拜時,可默念南無釋迦牟尼佛、三歸依、或憶念佛陀的九個名號,或祝福一切眾生皆得離苦得樂。若繞佛,應右繞而行。

    二、禮法:經..論三藏是希世珍寶,值得恭敬.禮拜。經典應置於淨處。研讀經典,須心存敬意,應先行洗淨.擦乾雙手,不可污損經典。

    三、禮僧:親近比丘(沙門),應先行三拜。問法、聽法中,應以跪姿或以雙腿側彎向左或向右之姿,若心存敬法,則合掌.諦聽。問法畢,也要三拜,離席起身,退幾步,再轉身出去。若比丘正在飲食、安眠、沐浴、剃髮時,不用禮拜。路上遇比丘,可閃一邊,脫帽、脫鞋,恭敬、合掌(高舉至額頭)、躬身站立,或蹲下、合掌,靜待比丘路過後再起身。

    早上逢比丘行清淨乞食,應隨能力供養飲食(台灣比丘多為素食),切莫供養金錢。中午過後,比丘不外出乞食。

    供養比丘,可直接拿供品至佛寺或精舍,也可依法邀請至家中受供。若供養日用品的等值價,須有淨人( kappiya )代受持。

    可邀請比丘四事供養(catu paccaya)(飲食、僧衣、居住、藥品),邀請時,表白:「供養法師任何需要」之語。從邀請當天算起,四個月有效,過後,比丘不可再向邀請者索取日用品等,除非再度受邀請。可邀請比丘終身四事供養。

    入佛寺、佛塔,應行恭敬、禮拜、供養、問法、經行、坐禪,須保持肅靜,小聲交談,不應大聲講話、喧鬧。

    二六時中,行、立、坐、臥盡可能保持頭腦清晰,具正念.正知。行、立、坐、臥之身姿,應保持風度、不散亂。與人論法、論事,應心平氣和,若有爭議之處,切莫心浮氣躁,表現求勝之傲慢。只須把事情問清楚,並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即可。若未解決爭議,則請教有德學之士。

    在家佛徒應受持三歸依、五戒或八戒,特別是在六齋戒日,求受一日一夜的八戒。若已受持戒法,也可一而再地重受戒,重受戒可以重新振作戒法,心靈又重新淨化。

    對比丘稱呼:一般稱呼:盤爹(bhante)或大德,或法師、師父、尊者、Ajahn(阿詹)Venerable Sir。對長老比丘稱呼:長老、Sayadaw(西亞多)Lonpo(隆波)Lonpu(隆普)。不稱呼比丘、師兄、師伯、師叔、師公等。

    男女眾稱呼:可稱呼師兄、師姐等。

   比丘對在家男眾稱:優婆塞、清信士、施主。女眾稱:優婆夷、清信女、女施主。

(《嘉義新雨雜誌》第33)

◇◇◇◇◇◇◇◇◇◇◇◇◇◇◇◇◇◇◇◇◇◇◇◇◇◇◇◇◇◇◇◇◇◇◇

與情欲有關的戒律

明法比丘

    所有的欲望都是導致痛苦及生死輪迴,因此,佛陀教導離欲、斷欲,佛弟子應依教奉行,倘若無法立即離欲、斷欲,應生慚愧心,有所警惕,不可因社會風氣開放而盡量發揮情欲行顛倒行。

     欲界眾生以男女欲望最深重、最難纏、最難脫困的項目之一,所以,佛陀制定戒律令弟子漸次或立即離男女欲有所遵行之依據。佛陀對在家眾(優婆塞、優婆夷)制定五戒,其中一條是「離邪淫」,此條並未制止夫妻關係之淫欲。若要修學增上戒,則於某些時日或六齋日受持八戒,完全離淫(離非梵行)。佛陀對出家眾制定離淫,若違犯,立即失去出家的身份,違犯其他較次要的規定則要發露、懺悔,以免違犯更重大的罪。

    在南傳比丘戒227條中共有29條與情欲有關的戒律,其他還有未列出的戒律,如:不能久視女人,常與女人會面有諸多過患等。茲列出戒條上的規定以供參考。

 

一、四波羅夷(1)─違犯者立即失去比丘資格

   1. 不淨行 ( 行淫 )

 

二、十三僧殘(5)─違犯者要經一番懺

    悔、醫治才可恢復比丘資格

   1. 故意出精 ( 手淫 )

   2. 故意與女人身體碰觸

   3. 對女人說淫穢語

   4. 要求女人行淫奉待

   5. 為男、女作媒

三、二不定(2)─被檢舉之後,須當事者自白犯哪一條

   1. 與女人在可行淫處 ( 如在床上 )

   2. 與女人在可說淫穢語處 ( 隱密處 )

 

 四、三十尼薩耆波液提(捨懺)(3)─捨去所得物品才能懺悔

   4. 讓非親戚比丘尼洗穿過的衣服

   5. 直接接受非親戚比丘尼衣服

  17. 使非親戚比丘尼洗羊毛

 

五、九十二波液提(懺悔)(16)

   6. 和女人同屋宿 ( 同一屋頂,同一出入口 )

   7. 單獨對女人說法超過五至六句話( 有人說,講佛法不犯 )

  21. 未經僧團指派擅自教導比丘尼

  22. 教導比丘尼至日落

  23. 單獨至比丘尼寮房說法

  24. 毀謗教導比丘尼的比丘

  25. 送衣服給非親戚比丘尼

  26. 作衣服給非親戚比丘尼

  27. 與比丘尼約定同行

  28. 與比丘尼約定同船渡河

  29. 命比丘尼聳恿居士供養食物

  30. 單獨與比丘尼共坐

  43. 擅入情欲外顯的居士家

  44. 單獨與女人在隱蔽處共坐

  45. 單獨與女人共坐

  67. 與女人約定同行

 

六、四悔過(2)

1. 直接接受非親戚比丘尼食物

2. 未指責叫居士供食的比丘尼

七、七十五眾學(0)

(《嘉義新雨雜誌》第33)

◇◇◇◇◇◇◇◇◇◇◇◇◇◇◇◇◇◇◇◇◇◇◇◇◇◇◇◇◇◇◇◇◇◇◇

緬甸帕奧禪林參學記()

 法味比丘 

自序

  「家有蔽帚,享之千金」。此非虛言,此是人之常情。就在此等的情結作祟下,《參學記》方能我行我素地問世。本文不屬於禪修手扎,主要是我在緬甸帕奧禪林最初一個月的心得報告。

  今帕奧禪林具備良好的禪修環境,是佛門修行者精進辦道的理想處所。這使我想起中國禪宗的一首偈頌:「諸選佛道場,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心空及第歸。」我總不能入此帕奧禪林之寶山而空手回台灣,《參學記》就成了我所撿拾到的一塊石頭。不過,我總希望這粒石頭也能放出光芒,好照亮有緣人的心田。是為序文!

一、前往緬甸參學

  度過端午佳節,我向俗家父母親友辭別。我在千禧年六月八日這個陽光普照的好日子,從台中以愉悅的心情踏上前往緬甸參學的旅途,歷經幾小時的汽車奔馳,在早上十點多安抵桃園國際機場,等候其他同行的道友,並善用此空檔以電話告別護持的法侶。

  此次前往緬甸參學的道場是位於毛淡棉的帕奧禪林。我是首度到緬甸,一切的事宜都在道友們妥善安排下順利完成,我只需要努力看顧自己的心念就好了。

  行前曾警惕自己,既然想禪修就得避開動筆,因為寫作會干擾禪坐的正常作息,而在構思文意中忘失所緣的禪修業處。在我沈不住氣握管撰文時,自慚形穢不配喚為禪修的行者,原因是一位稱職的禪修者,他能如實地觀照自己心念的生滅,不論念頭有多麼醜陋或者多美善,他僅是念念分明地了知,而不會隨順情緒做無謂的反應。

  當所搭乘的班機於仰光當地時間下午四點半降落後,他鄉異國的形形色色映入眼簾時,便觸動我的思緒,在「悟者無來無去,誤者比來比去」的心態下,生起台灣的經濟建設顯然比緬甸進步多了。但人類心靈的提昇與淨化,並不一定跟物質繁榮成正比。

  位於仰光市區的十方極樂寺,開山至今已屆滿半世紀,是我們今晚掛單的北傳寺廟。事前已連絡極樂寺的居士們,早已在機場等候,我們順利地在大雨陪伴中,一路瀏覽街道兩旁的景觀,我彷彿觀光客般詢東問西,顯然地是在為寫作找題裁。其中,以貨車型的公車擠滿人潮,甚至還站到車外的踏板上,這一幕令我印象深刻,在意猶未盡的情境下,大伙歡喜地來到極樂寺。

  晚間雨勢滂沱。寺裡的老居士在機場就告訴我們:今年緬甸的雨季來得早。由於雨不停地下著,成為我們考量是否明天就前往毛淡棉帕奧禪林的因素之一,因為我們代為攜帶一套供養禪林的中文版《南傳大藏經》是不能淋濕的。此外,旅費、車票、生活資具等,也列入道友們的考慮範疇內。

  夜裡雨水依稀。我夢見帕奧禪師與諸比丘在為我行別住一事會商著。夢境中,我看到自己積極投入懺悔的事宜裡,這其實反應出我此行到帕奧禪林參學的目的:懺罪令戒清淨,以作為修習定慧的基石。致於懺悔的真義貴在「不貳過」,因為「賢者和凡夫一樣會犯錯,但是前者是不會再犯同樣的過錯了。」我如是地自我策勵!

二、禮敬世界和平佛塔

  佛塔,是緬甸佛教享有盛名的建築,更是人們心靈的皈依處,它象徵者,佛陀常住世間,也傳遞出人類追求真理的指標。而「世界和平佛塔」(kaba Aye Pagoda)更具有結集經典的事蹟,它是佛教界第六次結集的所在地,時間是佛曆二五○○年(西元一九五六年),所結集的經典是目前流通緬文版的巴利三藏(葛印卡大師主持的「內觀中心」已發行光碟,免費結緣)。我們雖未能恭逢勝會,但至少有緣以禮敬和平佛塔來緬懷三寶的恩德。

  因此,我們在黎明時刻,烏鴉爭鳴喚醒沈睡大地之際,以寧靜安詳的心境,步行到距離極樂寺約半公里外的和平佛塔,虔誠地禮拜佛陀舍利。雖然天候陰霾,卻更加顯示大眾禮敬佛塔的熱誠。在佛塔靜坐片刻,感受一下和平的氣息,也讓心能平和安寧。

  就在走出佛塔的時刻裡,我見到同行道友中唯一的比丘尼虔心獻上蠟燭供佛時,心底隨喜她所做的供養功德,試著轉化自己無法做到事項上的供養而心念著:「合掌以為花,身作供養燭,解脫自在香,此事最吉祥。」於回極樂寺用早餐前,我念念不忘拍照留念。其中,塔前廣場上那千百隻和平鴿,道友們穿梭其間也不畏懼,這種祥和的氣氛,讓人覺得慈悲心增長幾分,我隨興地將道友們餵食鴿子的畫面攝進底片裡,隨即回寺受用在緬甸參學的第一餐。

  食用早餐後,道友們預定到市中心的商業區採購生活用品,我將趁此因緣增廣見聞。臨行前,正值清晨僧侶沿途乞食,我鼓勵同行中唯獨的居士準備食物供養,楊居士歡喜地就近在一家店舖叫了兩籠包子來行布施功德,我們也很欣喜他所發出的善舉,願他以此布施的功德,成為他來日達成涅槃的助緣。

  隨後,我們一行道友九人,在寺內老居士充當導遊下,租車前往市中心處理諸多事務。當中以訂車票最是緊要,然而走訪多家遊覽車公司後,我們只能訂到明晚七點半開往毛淡棉的班次。為了趕在中午十二點前完成飲食的事,所幸楊居士護僧心切,主動購買一串金黃色的香蕉讓我們裹腹,終於,我在齊全素食館享用一道「快餐」。

  夜幕初掩大地時,我們滿載而歸回到極樂寺。緬甸的物價確實比台灣便宜多了,但飲料之類也蠻貴的,進口的商品也不便宜,而整體看來當地盛產的水果是最划算。部分道友採購的熱度到夜裡還未止息,我也隨著好奇心相伴外出,並提議到和平佛塔供養蠟燭,以了清晨未圓滿的心願。

三、直奔帕奧禪林

  禮塔的心情猶未歇,因此利用等待夜車直奔帕奧禪林的空檔,在寺內一位通達緬語的華裔尼師的協助下,我與同行的楊居士及唯一的比丘尼共四人。前往緬甸最著名的佛教聖地:大金塔,做一趟心靈之旅,獻上鮮花、蠟燭、香及傘蓋,並且繞塔一周訖而靜坐二十分鐘,體驗這彌漫祥和,無諍的氣息,期許世人的心海跟這般清新的空氣一樣:沒有受到污染。並自我勉勵:「我已披上出家人的袈裟,我將善用一切時間和精神來求證涅槃。」

  兩天來於仰光走馬看花的過程裡,緬甸人純樸悠哉的步伐,以及皈依佛陀的虔誠,最令我感動。但也有些人正面臨經濟成長的文明病─向錢看,尤其是商家小販最為明顯。少數的生意人為了謀取更多利潤是不會奉行「童叟無欺」的良心準則,而刻意將物價提高來讓顧客殺價。如果是外國人士不懂得殺價的遊戲規則,那麼就必須存著「吃虧就是佔便宜」的心情來面對這番景況。或者,您可以轉化心念充當慈善家,讓其生活能改善一些些也是功德一件,但您總是大贏家─自淨其意。

  中午用餐後,在絲絲細雨的美景下搭乘計程車回寺,我發覺當司機開車轉向這座具有千年悠久歷史的大金塔時,他合起雙掌齊眉致上崇高的敬意,使我感受到大金佛塔是緬甸人的精神支柱─緬甸人的心靈並不貧窮啊!

  午後留在寺裡等侯搭車往毛淡棉的時光,我嘗試靜坐淨化心靈,也上浴室沖涼潔淨色身。今晚,我們將進行長達十二小時左右的公車之旅,這是我們前去帕奧禪林所要付出的基本代價。禪修也是如此,首先得從挺直你的腰杆做起;而我則必須給與更多的努力,初步正是:息心歇筆。

  這趟從仰光至毛淡棉的長途旅程,光是在仰光公車站等待上車就折騰好些時候,我們直覺這是一趟風塵僕僕的車程。尤其是大巴士的座位空間並不很寬敝,我又將隨身行李安置在座下,體會綣縮身體的苦受。所幸,在途中休息站小憩的時候,我可以利用下車方便的時間走走,動動筋骨來疏解軀體的苦楚。

  一夜下來,除了色身酸痛外,沿路經過多處關卡、檢查哨,也增添幾許心理的壓力。幸好有道友相伴,漫漫長夜的顛沛旅程才不孤獨難熬;同樣地,在邁向解脫聖地的過程裡,善知識的引導可以省卻許多不必要的冤枉路,但總得自己肯走,沒有人能替您走完這條康莊大道啊!

四、追悔是無益修行

  「一葉知秋,一雨成患。」事情若已發生,追悔懊惱是無益於修行的,為何不化悲憤為力量呢?藉酒消愁只會愁上加愁,還好我有枝禿筆,讓我塗鴨消暑解愁!

  六月十一日早上八點左右,巴士駛進毛淡棉公車站。我們的行李一箱又一箱、一袋又一袋,到像是來此長期抗戰的模樣,因此道友中有代他人戲稱要住上十年八載,我則沒有如此雄心大志。

  在毛淡棉公車站卸下行李後,又將行李搬上小型貨車,然後直驅帕奧禪林。當禪林的山門入眼之際,內心頓生法喜,長途涉跋的不適,剎那間消失無蹤,真冀望這等感受能維持下去,那將是修行最佳的動力。在知客師父妥善安排寮房,道友們各自在安單處休息片刻後,我們前往參見頂禮帕奧禪師。

  禪師問及我們的修行情況。當「你快樂嗎?」這句英文傳入我耳際時,我楞住了。我簡短扼要地陳述所犯的戒罪後,禪師指示身旁的侍者處理有關我如何行別住等懺悔事宜。然後,禪師繼續為禪修者解除小參的疑惑。在一旁聆聽的我,何時才能跟那位時而進入四禪八定且開始轉修觀禪的女眾在家行者一樣呢?首要的條件是─我不再掉舉與追悔。

  「掉舉與追悔」合稱為「掉悔」蓋,是禪修者的五位壞朋友之一,時常跟這位惡知識結伴的話,心情將是擾動不安地計劃未來,並且追悔過去已犯的錯或未做的善,因此是無法獲得穩固的定力。

  今晚雨不停地遍灑大地,道友冒雨送來我目前最需要的東西:《僧殘懺罪法》的中文資料,並且給我一些洗衣粉及蠟燭,臨別時再三叮嚀:追悔是無益修行。還依著下座比丘的身分向我頂禮,這使我受之有愧啊!雨仍然下著,心也在淌淚;為了避免一雨成患,我必須終止追悔,才不會淹沒了心田的菩提苗。

五、跟隨禪師足跡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未能至,吾嚮往之。」

  今天在小食(早餐)托缽的時段裡,給我一段好的緣起,讓我能跟隨禪師的足跡,為日後修行的路途烙下美好的回憶。

  現在就讓我們談談這段因緣:童貞出家的禪師,歷經少年時期的求學參方、青年十餘年的潛修時光,於正值壯年期接任禪林住持至今屆滿二十年。由於禪師所教禪法殊勝,1994年以來不乏來自世界各地的僧尼,以及愛好禪修的人士前來禪林依止、修行。我們這些國外來參學的僧眾受到優厚的待遇,比丘一人住一間茅蓬(雨安居時,緬甸比丘約有四十位住大禪堂打地舖。),也為了飲食的調配因素,托缽時是安排在前面。

    當我跟隨禪師的足跡緩緩步行回茅蓬時,思緒顯得比平常安穩平和。而年高德邵的禪師,感染瘧疾次數二十次上下,近來更為尿酸過高、骨刺病痛所纏。接近古稀之齡的禪師,在返回住處的途中,曾佇足休息幾秒鐘,回頭看著我且示意要我先走。因為我英文能力差,不知該如何啟口,所以依然尾隨禪師的身後,默默地走回目前所住的茅蓬用早餐。

    當時跟隨禪師的足跡慢慢地走,我的心頭曾泛起學習、效法禪師行誼的意念,卻又不敢奢望自己能在帕奧禪林待多久。別說是新戒比丘依律制得依止戒師五夏(),我恐怕連一年都住不滿。因為我對台灣的人事物依舊執著甚深,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目前我所知道台灣籍的南傳比丘常住帕奧禪林五年有一位,也得過六次瘧疾,卻能不退初心,他是至今住在禪林最久的台灣法師。另外我也聽說有幾位華裔的比丘已修完禪師所教導的學程,也就是說已經修到「行捨智」,這是證入初果前的階位,也是行菩薩道最基本的證量,但那還是屬於凡夫位。他們返鄉四處教導他人修禪了。但那不算是跟隨禪師的足跡,禪師鼓勵已修到行捨智的人,必須繼續往道智與果智勤奮修持,以圓滿成就四雙八輩的果位。如此再來指導他人禪修才穩當。而我此行能修到何等禪修的層次呢?只要能安心在此住上半年,我就心滿意足了!原因何在?老實講:我怕得到瘧疾 ,是其中因素之一。這正顯示我的道心太薄弱,並且不了解因緣法啊!

六、懺悔昔日過錯

  「凡事發生必有因,犯戒只由貪染心,昔日過錯今時懺,清淨僧相重裝金。」

  連日來的雨水,將帕奧禪林內的山澗注入生命的泉源,人們也藉此活泉洗滌塵垢、消除熱惱。

  帕奧禪林的山光水色,蘊育著行者的道心。在此禪修的比丘僧眾,如果犯了戒罪,平日都時時作對首懺<兩人或三人以蹲姿唸誦懺悔文>,這也是南傳佛教國家比丘普遍遵行的懺儀。然而,一旦是違犯到僧殘這般粗重的戒條時,就必須靠大眾僧的力量來拔除罪過,那是需要透過僧團作眾法的羯磨而給與治罰乃至出罪,方能恢復清淨比丘的資格。

  我此次不惜千里迢迢前來帕奧禪林參學,主要的目的就是懺悔昔日所犯的僧殘過錯。在禪師強調戒清淨是修學止禪與觀禪的基礎下,禪林的比丘僧假使犯了僧殘過失時,會主動地向僧團請求給與別住或摩那埵的治罰羯磨。因為剃除鬚髮,不等於永斷煩惱,即使是出家長達二十年以上的大長老比丘,也會因一時被煩惱魔軍給擊敗,但他們還是勇於發露懺悔。所以,在帕奧禪林行使僧殘懺罪法是司空見慣的事,某道友就以「家常便飯」一詞來形容,至於為了保有這一領袈裟,我前來帕奧禪林履行僧殘懺罪法,首先必須背誦巴利文的懺罪語詞。我將住進「別住區」履行治罰的方法。雖所行的懺罪法是不同於我昔日在北傳律院所做,但卻擁有同樣的意義─濟拔僧眾戒罪,使其恢復清淨身,以令其修行增上三學。

  既然南、北傳所行的懺悔方法,都具有為罪僧清除罪過的功效,我又何必多此一舉重新在南傳國度裡求哀懺悔昔日過錯呢?的確,我在北傳道場已經作法出罪過,但基於傳承的不同,以及個人心中種種的執著;也為了將我受南傳比丘戒至今,自己所違犯的僧殘罪,以覆藏半月及不覆藏的作法懺,一併懺悔令恢復清淨南傳比丘的身分,才不愧披搭這一領南傳式的袈裟。

  為了別住的眾法羯磨,我努力的讀誦,希望將巴利文的懺悔文背熟,並且了解其中文含義。這種情形雖然是「臨時抱佛腳」,卻也蠻有效率,畢竟精神較能專一,所以效果自然立竿見影。只是自己內心那比較心作梗,對南傳這種總懺與採取律中開緣方式的作法懺耿耿於懷。我既然到此懺悔昔日過錯,就安心地遵照此地的作法,又何必再自尋苦惱呢?我如是安慰自己。

七、別住羯磨儀式

  雨季的禪林,一時陰雨綿綿,有時傾盆大雨,瞬間炎陽高照,雨傘就成了人們遮日避雨的工具。因此,行者出門大多雨具隨身,以免遽雨到來而手忙腳亂。我們的修行亦如是,必須平日就要儲備資糧,若不用功辦道廣集福慧,垂死之際再用手抓胸,就後悔莫及了。所以,我趕緊讀熟巴利懺悔文,並在早上的小參時段向禪師報告要別住的事,禪師即刻跟侍者等上座比丘吩咐今天下午四點半後在大禪堂做「羯磨」(指僧團開會)

  用過午齋,我稍微收拾行李,預備晚上住進別住區。而這三天來,我總利用午休時間寫日記,下午十二點半~二點這一柱香就有打盹的現象 。下坐後,與同行的兩位道友前往「下院」,下院是帕奧禪林早期開發的禪院,目前是女眾行者住處集中區,來自國外的在家男眾行者及少數比丘居住區,以及本地的男眾淨人之住所。處理僧事務的寺務、所行者死亡後的歸宿墓園,也都在下院的範圍內。而其周邊也散佈僧眾的茅蓬,別住區則距離較遠,步行約五分鐘。

  我衡量得在四點半前走回山上的大禪堂,已經講妥要行別住羯磨就不好延後了。途中卻遇上暴雨,我們趕快走入別住區躲雨。剛好有位法師開啟寮房的大門,並且邀請我們入內休息。由於語言不通,我們不曉得這位法師原來是別住區的長老,這是我在做別住羯磨儀式的前幾分鐘才知悉,他已有二十七年的戒臘,順理成章地成為我住進別住區依止師父。

  在別住羯磨儀式結束後,我回到大禪堂下方的僧眾茅蓬區,走進我才住三夜的個人式小茅蓬,將全部的家當扛上雙肩往別住區行去。路上正好遇到禪師,他以英文告訴我只須帶輕便物品就可以,我則不太懂禪師的意思。事後我才明日:帕奧禪林所行的僧殘懺罪法,只要晚上到隔日明相出的時段內留在別住區就行了。而我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耗了九年二虎之力,辛苦地將所有行李背負到別住區。該晚我暫時被安排在具有三、四十年的老舊布薩堂,那正是我們行別住及摩那埵僧眾,每日早晚白告清淨比丘眾時所集合的場所。

八、辦理延期簽證

  昨晚剛抵達別住區時,面對陌生的環境及沈寂般的夜空,我內心充滿一股悽涼的哀愁─誰能幫助我?

  凌晨,我被螞蟻咬醒,牠比鬧鐘還厲害,一下子就讓我從沈睡中驚醒。其實,牠是在幫助我,使我能提早起床整理內務,以便跟大眾師(目前計有十餘位行別住或摩那埵的比丘)行使清晨所白的:暫時履行別住或摩那埵的告白文。

  不懂緬甸語,英文能力又差勁的我,在別住區,諸多比丘熱心幫助下,逐漸適應這兒的生活作息。並非我想像那麼冷酷,也不是世俗監獄般限制犯者的行動。只要在清晨時分表白暫時履行文句後,就可以出別住區,跟普通的清淨比丘一樣作息。而未滿五夏的新戒比丘,則在白文後加念一句緬語,向依止師父請求出界行道去。

  在別住區第一天的治罰過程裡,還好有位精通英文的年輕下座比丘,教我如何行使白文及解釋許多我不懂的事物,並且陪我前去下院找那位專為國外來且奉行不捉持金錢戒服務的淨人。他可說是帕奧禪林內所有淨人中的首領,通達英文的本地人,為人熱誠,服務盡責,態度溫和,他是帕奧禪林毛淡棉的連絡人,外國來的禪修人士,有事找他就一切OK

  帕奧禪林的淨人素質大致良好,但據說,也曾發生過淨人攜款而逃的事件。這畢竟是少數,卻也反應出金錢是多麼誘惑人啊!

  我們這群台灣行者,為了辦理延期簽證等事務,所以相約同來找這位淨人幫忙。台灣俗諺說得好:「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不僅是世間法如此,出世法亦如是,同參道友是修行上最有力的支柱,他們會在您無依無靠的時候,適時且合理地扶助您一臂之力,使您在道業上能安然度過危難而順利行道。

  關於辦理延期簽證一事,或許是緬甸政府政策的需求,我們外國來的行者必須繳交一筆延簽費用,目前大體上有二種方式:一是延簽三個月為一期,統合多項支出金額共計五十一塊美金;一則直接辦理為期一年的禪修簽證,費用則高達一百零五元的美金,換算成新台幣約三千五百元,即緬幣三萬五千多元,這可算是緬甸一般工人須工作半年才有的薪資所得呀!

九、適應禪修生活

  季節性的雨,隨著區域性的大環境影響,而有著不一樣的現象。毛淡棉是緬甸第三大城市,地處緬甸南部一帶,東境隔山與泰國曼谷成平行位置,西面是名為安曼海灣的海岸地形,北邊則有薩爾溫江等大河屏障,南方的直線形行政區使緬甸版圖繼續向赤道延伸。

  我身處毛淡棉得適應當地的天候狀況,若不適應而感冒等病症發生,那將影響禪修的進程。說實在地,至今在帕奧禪林已邁入第六天,我在禪修上尚未踏上軌道,到大禪堂禪坐的時間也不固定,可說是隨順惰性,令心靈有一餐,沒一餐。就和今晨豪雨不斷下,我感覺肚子還不餓,就懶惰不去托缽一般,讓色身有一頓、沒一頓一樣的情況。

  身為禪修的初學者,我認為在禪修的理論架構上是要有所了解,才不會產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但也不可以落入文字與口頭禪,而高談闊論及自得其樂。因此,在禪師嚴謹且有次第的禪法教導下,是強調行者必須「平衡五根」及「平衡七覺支」。

  帕奧禪林的地理條件,是適合禪修的阿蘭若。雖然在三百多人共住的大環境中,人與人相處多少會影響自己喜好攀緣的心,但一般正常狀況的禪修者是不跟您稱兄道弟的,這就是在培養我們「眾中獨處」的氣概。來此共住修道,您得適應這種禪修的生活,否則就會到處遊走,串門子廣結善惡因緣,美其名稱為:四處參學。

  如果您能適應這兒的禪修生活,一心一意看顧自己的禪修業處,使所緣專注不散亂,當下就算是「坐地參方」了,因為您不須到處遊盪,就能夠看清世間(五蘊)的面貌,原來是「無常、苦、無我、不淨」,所以修行不必到處跑,心念清淨才是道。假使真得耐不住禪堂枯燥乏味的靜坐時,而想投入五欲世間的萬花筒,可以到墳墓區,去看看那具骷髏,她可是昔日毛淡棉的第一美女啊!「往昔嬌柔著寶衣,午夜夢迴待君儀;今朝病朽現枯骨,問爾何以不相依?」為了警惕自己,我決定和枯骨合照結法緣。

  禪修不是一蹴可及的美夢,開悟絕非無中生有的偶然,因此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修行要有所成就,得先適應禪修的生活。帕奧禪林一切設備皆已具足,如今自己已安住於此,還在猶豫什麼呢?別再心猿意馬往外跑。

十、一心持守淨戒

  「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這首在台灣戒場受戒期間耳熟能詳的佛門偈頌。我在禪林參與首次的誦戒後,對這首偈有了更深的感受,叫我忍不住向佛陀與禪師的法相至誠頂禮三拜。

  昨天午後第二枝香下座後,所有住在帕奧禪林內的南傳比丘僧眾雲集於大禪堂二樓舉行誦戒。南傳比丘每當集會作羯磨前,一定會先行對首懺,將若有違犯從僧殘、偷蘭遮、波逸提到惡作的諸多罪過一併總懺,然後才正式舉行誦戒等羯磨儀式。這種良好的習慣,有助於提醒諸比丘要一心持守淨戒,連微細戒也要依律奉行,來達到「輕重等持,皎如冰霜」的持戒態度。但從另一角度來看,如果把這種懺悔方式誤解了,那麼您會毫不在意違犯輕戒,因為那只須要找一位比丘唸唸懺罪文就行了,那就不明瞭「不貳過」的持戒精神,這將是您在修行上的障礙。

  正式誦戒前的另一件要事,是執事僧依據僧眾受得比丘戒的先後順序唱名入座,眾僧井然有序地次第就位,目前看來約有一百五十餘位比丘(雨安居時約有兩百位)在帕奧禪林共住,和合無諍地努力奉持僧團的六和制度。而這種注重戒臘高低的僧伽倫理制度,是南傳佛教國度普遍的禮儀。它保留了「依法以攝僧」的精神,這可不是「依人不依法」的英雄式崇拜,所以在恪遵佛制的僧伽而言,即使是阿羅漢的下座比丘,當他見到仍是凡夫僧的上座比丘時,一樣是依次第而坐,且禮敬上座凡夫僧。光是這一點就充分顯示行者「依法不依人」敬重三寶之心。

  誦戒圓滿後,禪師慣例地以緬文為大眾僧做佛法的開示。我只能用心去感受禪師這場法筵。最後,當禪師以巴利文向全體僧眾發露懺悔時,我能聽得懂大部分語句,因為那正是我現在所行的僧殘懺罪文之內容啊!當場令我心生疑團,如烏雲般厚厚地遮住心中的太陽。

  在走回別住區的路上,思緒頻仍,我是根本無法安住於呼吸上。這樣一位國際級的大禪師,為何還會犯到僧殘罪?但禪師勇於發露懺悔,不因住持的身分就覆藏罪過,正是以身作則的好榜樣。這也使我憶起當年在北傳某戒律道場學戒時,該寺住持師父一樣是在誦戒時向大眾僧發露懺悔所犯的突吉羅罪過。雖然所懺的罪有輕重之別,但那持守淨戒的心意是沒有差異的。想想這二位善知識以身教的持戒風範,自己又能學得幾分呢?不懂緬文的我,百思不解禪師犯戒的因緣,我得去請教在禪師身邊從事翻譯的上座比丘。

十一、禪師懺罪因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必改,善莫大焉。」

  透過在禪師身旁輔助弘化的台灣籍上座比丘解說禪師懺罪因緣後,我們外籍的僧眾才明白真相。在真相大白之後,我心中那層烏雲被和風吹散了,清明耀眼的日光照破子虛烏有的妄念,我此行畢竟沒有跟錯人,禪師果然是位值得人們尊敬的善知識。這件事雖然是水落石出,卻也顯示我同世間俗人一般具有盲目追求名師的性格,自己為此感到心傷,更顯示高風亮節的禪師不是虛有其表的名師,而是道道地地的明師倍覺心欣。在此,就略記禪師這段懺罪因緣,以顯揚禪師重律的德行。

  帕奧禪師,法名烏阿欽納(U Acinna)。 一九三四年出生於緬甸中南部興達塔鎮(Hinthada Townnship)的雷鐘村(Leigh Jhyaung)。九歲時在該村的薩林寺依止烏‧叟衲長老披剃出家受沙彌戒,一九五四年(二十歲)在興達塔鎮內的耶吉寺依烏‧班尼亞長老進受比丘戒。一九五六年參加僧伽會考,取得「法師」的資格。一九六四年(三十歲)時曾跟隨數位當代長老學習四界分別觀、出入息念、觀禪等業處多年。隨後渡過十餘年的潛修時光,期間依據巴利三藏深入研究禪觀理論,以配合止觀的實踐,並兼習學頭陀行。一九八一年(四十七歲)應烏‧阿伽尼亞長老之邀請,接任帕奧叢林禪院住持,開始教授住眾禪修。一九九六年受到緬甸政府肯定,頒佈大業處阿闍黎(大禪師)的榮譽。所授禪法,依據《清淨道論》中三學、七清淨及十六觀智之次第,強調禪修者應以「戒清淨」為定、慧二增上學之基礎。

  以上這段禪師的簡介,目的是在說明禪師的修學嚴謹,並點出禪師自己坦承所犯的僧殘罪是在四十六年前,也就是他受比丘戒那一年。當年他犯戒之後就勇於向僧團懺悔,最近禪師才知道他昔日行使僧殘懺罪法的戒場是不清淨的。禪師為了慎重起見,他毅然決定重新再行使作法懺,因此才有此次的懺罪因緣。

  嚴淨毘尼以身教來教導僧眾要敬重戒律,不顧如日中天的威望,也不沽名釣譽地宣揚此事,只是盡他身為比丘應做的責任,這等大丈夫之行持,根本不須我費心宣傳,功德巍巍、戒筏莊嚴是不可磨滅的事實啊!我只不過借此高呼內心的愛戴之意。並策勵自己:有錯不要怕改過,頭髮剃除不表示就是聖人啊!跌倒了,要趕快且勇敢地站起來。

  如何站起來呢?當我們在修行中,面對犯戒境界時,可以思惟犯戒會導致心神不寧乃至命終恐會墮落四惡趣的命運;也可憶念三寶殊勝的功德;或者收攝根門、專注禪修所緣;或者思惟死亡隨時會到來……,如是將使您能順利走上正道,而且昂首大步前進,直向涅槃的終極目標。我如此策勵自己。

十二、略述僧殘懺罪法

  自從禪師發露要重新行使四十六年前所犯的戒罪後,如今在別住區裡行使僧殘懺罪法的比丘眾又多了幾位。這或許是禪師以身作則感動了他們,讓他們勇敢地站出來向僧團請求履行僧殘的治罪法。「僧殘」,是比丘僧(尼)戒中的粗重戒,是僅次於波羅夷的。犯了根本重罪(波羅夷)者,就失去了出家人的資格,若犯了僧殘罪,則如同一個人的脖子被砍傷,是需要趕快急救才能復原。本文提供有違犯此戒罪而想尋求懺悔出罪的比丘做參考。

  首先應有的觀念:如果某比丘違犯了十三條僧殘罪的任何一條,他就必須在當天坦誠向一位清淨比丘發露(坦誠表白)所犯的過失,那就不會構成覆藏(隱瞞罪過)的行為。然後,他即可以跟至少有四位清淨比丘的僧團請求給予為期六夜的「摩那埵」(意為「下意」,指懺除僧殘罪的方法。)這即是四種僧殘懺罪法的第一種:「未覆藏懺罪法」,律典中記載有「違犯一次」與「違犯多次」二項情況。

  當犯戒比丘向僧團請求摩那埵的行法後,僧團會舉行「一白三羯磨」的宣告文,在眾僧無異議(三讀默然)通過下,允許犯戒比丘開始行使六夜摩那埵。而在這治罰期內,他被暫時剝奪一些權利及應該遵守許多義務。南傳律典列舉「不得授予他人比丘戒」、「不得作其他比丘的依止師」等九十四項義務,北傳則名為「奪三十五事」,內容是涉及懺罪比丘行為上的種種限制。

  如果不遵守這些義務,每違犯任何一項,每次都各別結「突吉羅罪」(即「惡作」,錯誤的行為)。在完成六夜摩那埵後,應該向至少有二十位比丘所組成的僧團請求出罪(即復權,恢復清淨比丘的身分)的羯磨,在僧團威德濟拔其罪過的羯磨宣告圓滿後,他就恢復清淨比丘的身分及權利。

  第二種是「覆藏別住法」:犯了僧殘罪的比丘,在超過隔日清晨明相(指舊一日的結束,新一日的開始。通常是以當地當時天亮(明相)的時間為標準。)之後,他並未跟其他的比丘發露,就構成覆藏(隱瞞)的罪行。那麼當他要懺罪時,覆藏多少天就必須履行相等的日數先行「別住」(波利婆沙),行完別住後,才能請求履行六夜摩那埵。

  在這裡所談的「覆藏」,南傳律藏的註釋列出五對十項條件,來做為評斷有無構成覆藏的標準。

    一、比丘違犯到僧殘罪;並且比丘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犯了僧殘罪。(依此判定:當比丘在不確定自己所做的行為是否違犯僧殘罪時,在他前往請教通曉戒律的比丘之前,是不算構成覆藏的。但北傳律典中有所謂「不學與無知」的判罪方式,我並不清楚如何評斷。)

    二、比丘不處於被舉罪的情況;並且比丘知道自己是不處於被舉罪的情況。(因為在比丘被舉罪的期間,其他比丘都不跟他談話,所以他是無法向其他比丘發露。唯有等到舉罪羯磨解除後,他才能向其他比丘發露。)

    三、沒有障礙存在;並且比丘知道沒有障礙存在。(例如:洪水暴發、森林大火、惡獸環伺等。但今日通訊設施普及,採取電話發露就可避免覆藏的形成。然,未面對清淨比丘發露,依律典的規定是否成就,我在此保留。)

    四、比丘能夠向其他比丘發露;並且比丘知道自己能夠向其他比丘發露:(這是指適合接受他發露的比丘住在當日可到達的地方,而他自己並非太虛弱或病重到不能前往去發露。)而文中所說「適合接受」發露的比丘是指:1.清淨比丘(如:不是正在履行摩那埵或別住的比丘。)2.不是與犯罪比丘處於敵對狀態的比丘(指:敵對比丘可能利用此機會毀謗他)。

    五、犯罪比丘想要覆藏罪行;並且他覆藏了罪行。

    如果缺少上述五對的十項條件中的任何一項,雖然比丘未在當天向其他比丘發露,仍然不算覆藏。然而,一旦前八項條件都已具足,犯罪比丘就必須在隔日清晨明相出之前向其他比丘發露,否則他就違犯了覆藏的突吉羅罪,並且還要履行覆藏多少天就行多少天的別住。

    另外,在這第二種「覆藏別住法」的情況中,也包括「合併覆藏罪與未覆藏罪」這一子題。如果比丘違犯僧殘罪之後,有些罪覆藏,有些罪不覆藏,則覆藏之罪應行別住,行完別住之後,可將覆藏罪的摩那埵與未覆藏的摩那埵合併履行。如此他總共只須要履行一期(六夜)摩那埵,但在請求文及羯磨文中,都必須將覆藏與未覆藏罪都宣讀出來。

    第三種僧殘懺罪法名為「合一別住」,也有二種情況:一是「最長合一別住」,是指違犯一條僧殘罪一次以上,覆藏日數不一樣,則以覆藏最久的日數為準,將所有罪總合起來一起履行別住。一是「複罪合一別住」,是指違犯多條不同的僧殘罪,覆藏時間也不完全相同的情況下所用的懺法。(我此次所行的懺法,即屬此。)

    這種「合一別住」的懺罪方法,是目前帕奧禪林別住區最普遍的情況,也是一種最妥當的總懺方式,雖然懺罪比丘或許並沒有違犯所白的那麼多次,但是由於覆藏的時間已久(並非只是幾天而已),那些罪覆藏了多久時間已無法確定,所以寧可逐日陳述,以防遺漏。甚至後來到了摩那埵時,還會將未覆藏的罪也一併陳述。

    第四種稱為「清淨別住」:是指犯戒比丘不記得違犯幾次,覆藏多久,為了讓他能清淨懺悔,就從受得比丘戒的那天算起。(因我所知有限,此項見解暫做保留。)(編按:緬甸、斯里蘭卡的平日對首懺的懺文中,懺一切罪就包括懺僧殘罪,所以住僧團中的比丘頂多只會構成覆藏半個月。但泰國比丘的懺文不包括懺僧殘罪。)

    談了上述的內容後,有必要再將履行別住或摩那埵應該注意的事項做一番說明:如果懺罪比丘履行治罰的期間內,違犯到以下行為的任何一項,則當天就不能算在別住或摩那埵的日數內,這稱為「夜斷」(北傳律典譯作「失夜」)。

    行別住期間的比丘不可違犯的三種行為:

    一、同住:指九十四項義務當中有關不得與其他比丘住在同一個屋頂下的規定,即同住一室的意思。

    二、離住:指不得住在沒有清淨比丘居住的寺院。

    三、不告:指沒有遵守九十四項義務中,有關必須告知其他比丘自己正在行使別住的規定。

  履行摩那埵的比丘是不可違犯以下四種行為:

  一、同住:與別住的內容一樣。

    二、離住:必須住在至少有四位清淨比丘居住的寺院。

    三、不告:必須每天都告知寺院裡的比丘他正在行摩那埵(即北傳律典中所謂「日日僧中白」)

    四、陪同外出的清淨比丘不得少於四位(行別住的比丘只需要一位清淨比丘陪同即可外出)

    其次,正在履行別住或行摩那埵的懺罪比丘,不可再犯僧殘罪。如果治罰期間又犯了僧殘罪,就要接受稱為「本日治」的治罪方式。其意是指:從頭再行別住。情形是行別住的比丘,如果在行別住的期間、或行完別住,等待行摩那埵的期間、或行摩那埵期間、或行完摩那埵,等待出罪的期間又再違犯僧殘罪,則所行過的日數都不算數,必須重新履行別住,從等一天算起,這就稱為「本日治」。假使比丘原本犯僧殘罪後並沒有覆藏,則懺罪時直接履行六夜摩那埵,如果他在行摩那埵的期間又犯了僧殘罪,則他應該從頭再行六夜摩那埵。

    最後要陳述律典中所記載「暫停履行」與「恢復履行」別住或摩那埵的規定。這是律中開緣的方式,基於有太多比丘聚集同住、或比丘們的住處太分散,而難以告知每一位比丘的情況。帕奧禪林特別規劃一處別住區,每天早上在別住區的布薩堂向四位(有時多至七位)的清淨比丘告白:「我暫停履行別住(或摩那埵)、我暫停履行義務」及晚上的白文:「我履行別住(或摩那埵)、我履行義務」等告知實行文。

    以上略述南傳比丘戒的僧殘懺罪法,其他相關的請求文、羯磨文等,在此就省略了,因為那是因人所犯的過錯而有所差異。由於自己正住在別住區,所以有此因緣而多瞭解了這方面的知識,或許這也可以算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但我得謹記「不貳過」的持戒精神。

    我以一位異國比丘,到帕奧禪林行使僧殘懺罪法,蒙受諸多法師的關懷與幫助,希望自己能不負厚愛,能安然無恙地圓滿出罪。期望這篇拙文有助於曾犯了戒卻羞於發露的道友們,鼓起勇氣站出來,您將發現吐露心聲後的舒暢。況且律中明示有二種「健人」(身心健全的人):一是不犯錯,一是犯錯後勇於改過。我們不是一出生就是聖人,出家或在家的行者,在尚未證入聖位前,誰也不敢自誇絕對不會犯錯,但我們可以學習做第二種健人。文末,我由衷祈願:願一切眾生免除再生之苦。

十三、漫談懺罪心境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其先後,則近道矣!」

    當同行的道友知悉我勤於筆耕時,會好意奉勸:凡事以禪修為第一要務,要寫作回台灣後再寫也不遲。不過,在不同的時空背景及不一樣的心境思路,是無法寫出意趣相同的文章。我已覺得自己有意寫《參學記》,藉著寫作來忘卻煩憂,以舒解履行僧殘懺罪期間不安的情緒。

    我何嘗不願意以涅槃為終極目標而全力以赴呢!然而,在別住治罰的日子裡,過去曾植下的不善種子,往往造成心靈困惑難安。幸好,自己覆藏時間不長,否則想順利安然完成整個懺罪的過程,那將是一條十分坎坷的路,中途可能還會喊暫停。因此,為了讓日子好過些,我將脆弱的心靈寄託在寫作上,才不會生起躁動之心。

    想想當年在北傳律院懺罪期間,我是以出坡作務來消除憂鬱等心境,而現在則靠動筆寫字來改善心情。現今這個階段裡,我能安全地懺罪是本,到大禪堂禪修則是次要的事。雖然,禪師明確地指導禪修者對治掉悔、散亂的方法,必須「止息思慮」:不回憶過去,也不計劃未來,如此才不會錯失現在。以及教導「不理外緣」:放下一切罣礙,只取入出息為心緣念的目標,不納受其他任何塵境。

    這兩點看似容易,對我而言可得花上個把月來練習,乃至臨命終時都無法成辦 :老實說,我可不願意如此窩囊一輩子。但這也不是願不願意就可以決定的,我得「熟處(指寫作)轉生,生處(指禪修)轉熟」才有能力決定自己未來的修行成就啊!

    我們因為無明愛染而犯戒,也在一念覺醒善心下懺罪,大家有緣相聚在別住區裡,彼此互相關照也是疏通不安心境的因應之道。而在依止師父等清淨比丘的愛護協助下,也讓他們夠辛苦,每晚都得陪著懺罪比丘行使履行漫長的告白文。期許曾來過此地懺罪的比丘們,僅此一次恕不再犯。當我看著在別住區行使懺罪法的僧眾們,有的剛進來行別住,有的已經在行摩那埵,更有出罪恢復清淨比丘的資格,心底的感受多少「悲欣交集」─悲自己犯戒的無明,欣他人出罪的清淨。

十四、修習出入息觀

    《清淨道論》是南傳佛教界所公認的禪修寶典,也可以說是一部佛法的百科全書。回想當年就讀於某男眾佛學院,曾私下請閱《清淨道論》,可惜自己智慧不夠且興趣不濃,在囫圇吞棗的心態下未能完全看過一遍,至今從未真正研習,只是束之高閣地仰望罷了!

    如今前來帕奧禪林參學,帕奧禪師所教授的禪法,主要是依據《清淨道論》修學次第。經過禪師多年來指導禪修者修持的經驗下,絕大部分的禪修者從「安那般那念」(出入息觀)或「四界分別觀」入門,是普遍可以順利修上去。然後,禪修者如果肯耐心有次等的進修,禪師會指導遍修《清淨道論》內所有四十種止禪業處,在證得色、無色界八定之後,再次第教導色業處、名業處,緣起,相、味、現起、足處等觀禪的修習。

    帕奧禪師所教授的禪法,又有巴利經典及其相關註書作佐證,在解行並重的實修經歷中,避免了「通宗不通教,如蛇鑽鐵洞;通教不通宗,開口便亂叫。」這種側重一端的失衡情況。雖然,我從禪師的中文版著作中,已多少有些理論的基礎,但實際的修為卻是一籌莫展。如今,我有福報在禪林內受用一切食宿設施,以及行使僧殘懺罪法,更應該珍惜寶貴的時間精進禪修才對。而我平日的禪修所緣是:觀呼吸。因此,根據禪師的著作,寫下「修習出入息觀」的要點,一則給自己加深印象,二則令他人有緣修學。

    首先列出「入出息念」(安般念)的修習要領─修習出入息念是透過觀察呼吸的出與入做為所緣的禪修方法,其要點歸納如下:一、靜坐時,以舒適、自然、正直、穩固的姿勢坐著(不一定需要盤腿)。二、放鬆身心,自然呼吸。三、在人中或鼻孔出口處周圍選擇能感覺呼吸與皮膚接觸最明顯的「一點」(接觸點)。四、持續地覺知經過接觸點上的入出息(呼吸)。五、不要跟隨氣息進入體內或出到體外,只應專注於接觸點上的入出息。六、行住坐臥都持續如此專注,避免間斷。

   其次,初學者有時會有「妄想紛飛」而無法專注接觸點上的息。這時候可採取「數息法」,要領如下:一、入息時默念「入」,出息時默念「出」,出息末端默數「一」。二、同樣方法,第二息末端默數「二」……至第八息末端默數「八」。三、周而復始,從一數至八(數到八的原因在於提醒行者:你正在培育八正道)。四、下定決心,在每一周期從一至八的期間,不使心漂散至他處,唯獨專注於經過接觸點上的息。五、專注於入出息為主,數數目為輔,不應當明記數目而忘失入出息。

    假使在採取「慢數息法」時,仍然無法使心專注,可改用「快數息法」。其方法如下:一、自然呼吸,入息時專注於息,同時快速默念「一、一、一……」直至入息結束。出息時也是同樣的方式,快速默念「一、一、一……」直至出息結束。二、第二次入出息則默念「二、二、二……」,第三、笫四……第八次入出息默念「八、八、八……」。三、「快數息法」的目的在於確保心持續專注於息,如果心已經逐漸平靜,就可以用「慢數息法」,心更平靜時,即不再數息,而只單純地專注於息;如果心再度浮動,妄想再度增多,則可再度採用數息法。

    修行是滴點的功夫,初學者薄弱的正念,通常就像水龍頭的水滴久久才落下一滴,當持之以恆有耐心與毅力的修習,正念會日漸增強且持續,那就像水滴綿密沒有空隙時就成了水柱一樣,妄想就沒有空隙可以產生。

十五、小參有助禪修

    「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

    緬甸國土是台灣面積的十八倍半,人口則是五千多萬,出家眾約五十萬人,佛教是人民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全國約有幾百處禪修道場是全年無休的持續用功。

    緬甸禪修風氣的興盛,不僅當地的佛教徒熱愛靜坐修行,更帶動世界各地愛好禪修人士的嚮往。緬甸各地的禪修道場,指導的禪師各人所學的法門不一定相同,我在台灣曾參加過「葛印卡」、「馬哈西」系列的禪修,他們的下手用功處就不同於帕奧禪師所教授的方法。其他著名的禪修道場,如:孫倫、唐卜陸……等系列的教法,我是不曾學習,但心中直覺跟帕奧禪法比較能相應,縱然現在還修不出味道,卻在帕奧禪法的理論架構中獲得甚多寶貴的真知灼見,那是有助於我培育正知正見的。

    然而,禪修可是真槍實彈的戰鬥,要跟邪惡的煩惱魔軍決一死戰,您必須有破斧沈舟無畏懼的意志,又不可落入匹夫之勇的暴虎憑河,因為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所以,最好有善知識來引導走向正道。善知識是過來人,他清楚知道禪修的路要怎麼走、路上有什麼障礙、應該如何超越。小參就成為您跟善知識請益的好時機,禪師會細心且毫不保留的為您「傳道、授業、解惑」,就怕您妄自菲薄不想繼續修,否則善知識會觀察您的根機,而教導適宜您禪修的要領。小參時老實的報告,禪師才能進一步指點,使您安然地超越瓶頸。一位善知識若遇到一名好行者,他會傾囊相送地教授禪法。

    在小參時是有些注意事項的:一、不宜談論與當前實修無密切相關的話題或問題,只報告禪修者個人當前實修的情況。二、避免冗長的陳述,不需報告修行上的細節,除非禪師問及。三、報告時宜把握重點,簡明扼要;以安般念(觀呼吸)為例,小參報告的重點如下:1.如何專注修行?2.持續專注多久?3.有否任何困難?

    通常經由小參,禪師就可以明白禪修者的修行進展。因此,常有一些行者不敢前去小參,原因就是自己修得不好,我目前正是屬於這一類。帕奧禪林規定禪修者每天至少要小參一次,女眾行者及不諳英文的外籍行者,有翻譯的法師協助,地點在大齋堂,時間是早上九點到十點,下午二點到三點則在大禪堂,主要以緬語給男眾行者小參。

十六、放香調劑身心

    在帕奧禪林禪修是沒有北傳禪堂所謂「放香」的日子,除非生病必須外出就診(禪林每逢週日早上,有醫生來義診),想偷懶不坐香,那就對不起自己了。這對我們這批同行的某道友,似乎是沒有這一回事。也許是他生性好動吧?三天兩頭就往毛淡棉逛街購物,藉此來調劑身心,彷彿把帕奧禪林當成「渡假樂園」。我們只期望他別出事就得謝天謝地、感激三寶護佑了。我也借他的因緣,自己「放香」二小時跟著新加坡籍某南傳下座比丘,三人一同往禪林小瀑布後方的山上巡禮,讓自己輕鬆一下,也算是調劑身心吧!

    漫步在迂迴的羊腸小徑上,潺潺的山澗順著地勢往下流,我們則努力往上走。沿途新加坡的比丘為我們指出那處是一百號茅蓬,這邊是一百二十六號茅蓬……。就在這密密麻麻的灌木叢林裡,偶有高大的喬木聳立林間。散佈於山中悠雅樸實的小木屋,是一心嚮往寂靜者的最愛。我衡量托缽的因素,還是住在大禪堂下方密集的茅蓬區最理想,可以免於兩地奔波上下山之苦。

    而緬甸當地的僧侶,似乎沒有放香的概念。在禪堂裡,我發覺有人累了,就地在坐位上扒著或乾脆躺下小睡片刻(腿朝外),彷彿不在意其他的禪修者。有的比較斯文,會在休息時段移到禪堂角落稍作養息,我發覺這裡的禪修者,是沒時間去理會他人是偷懶或者每枝香都上禪堂,大多一心專注自己的禪修業處,那裡還會想─放香調劑身心呢!

    來到帕奧禪林也有半個月了。面對日子一天天地逍逝,我現在還打迷糊仗,放香調劑身心。捫心自問:真得歡喜寂靜處嗎?一旦安置在阿蘭若的修行道場,又跟思慕世間五欲的個性不合,就好像把一隻糞蟲移到清潔處,牠又奮不顧身投進糞便裡,凡夫的我們皆如是。幸好,基於不捉持金錢的戒法保護下,否則我可能又隨順習性往外跑,當然另一主因是:目前我還在行別住中。自己給自己放香調劑身心,也不致於跑出帕奧禪林之外。「放香」,只是身體改變姿勢放輕鬆,心念是不會忘失禪修所緣,否則就名為「放縱」。

(《嘉義新雨雜誌》第33)

◇◇◇◇◇◇◇◇◇◇◇◇◇◇◇◇◇◇◇◇◇◇◇◇◇◇◇◇◇◇◇◇◇◇◇

 

尋法比丘 譯

    編按:左.右兩欄的法句是錄自帕奧禪林大禪堂二樓,面對佛像左.右兩邊的牆壁上的法語,它是用緬文、巴利文、英文書寫,本文則採用尋法比丘的《法句經》譯文,由正覺學會出版。《法句經》共有423則。

 

64 即使愚人盡其一生親近智者,亦不能知見真理,如勺子不知湯的味道。

81 如同岩嶽不受狂風動搖,智者亦不受毀譽動搖。

75 誠然,一個是導向世俗成就之道,另一個則是導向涅槃之道。明了這一點,身為佛弟子的比丘,不應樂於世俗的成就與恭敬,而應培育捨離與不執取。

50 不應觀察他人的過失,或已做與未做的(善惡)事;應只省察自己已做與未做的事。

49 如蜜蜂採花粉時,不損傷花朵,亦不損傷其色及香味,只取其蜜,而後飛走。

   且讓聖者同樣(不損害到村民的信心及財富)地在村子裡活動。

73 無知的比丘,貪求自己不當得的恭敬,想要在眾比丘中居先,要在寺院裡掌權,以及貪求與他非親之人的頂禮。

48 採(欲樂之)花的人,心執著於欲樂,他無法滿足己欲,只有被死魔征服。

5 在這世上,恨絕不能止恨,唯有慈愛方能止恨,這是永恆的真理。

65 利慧者雖只與智者相處片刻,卻能迅速地知見真理,如舌頭能知湯的味道。

184 諸佛說:「忍辱是最好的德行,涅槃至上。」

    出家人不會傷害他人傷人者不是沙門

183不造一切惡,實行一切善,及清淨自心,是諸佛所教。

185莫辱罵、莫傷害、應依照戒律自制、飲食知節量、安住於靜處、勤修增上心,這是諸佛的教誡。

    (「自制」原文是patimokkhe ca samvaro,意即「依照別解脫律儀自制」。「增上心」adhicitta即是禪定。)

110有德及有禪修的一天,好過無德與不能自制諸根的百年生命。

113知見五蘊生滅者的一天,好過不能知見五蘊生滅者的百年生命。

85 到達彼岸(涅槃)的人,只有少數幾個;其他所有的人皆在此岸(生死輪迴)來去徘徊。

86 然而,依照善說之法實行的人,能夠到達彼岸,越渡了極難越渡的死界。

  (註:「死界」是指生死輪迴,亦即娑婆世界。)

(《嘉義新雨雜誌》第33)

◇◇◇◇◇◇◇◇◇◇◇◇◇◇◇◇◇◇◇◇◇◇◇◇◇◇◇◇◇◇◇◇◇◇◇

《雜阿含經》出版 序

/明法比丘

    《阿含經》為佛陀遺留下來的重要珍寶,因為時空的阻隔及人為的因素,使《阿含經》在中國譯出之後,未受到時賢的重視,而且一些不明就裡的人士不當貶抑《阿含經》的言論,使佛陀正法的泉源《阿含經》,在漢傳佛教界隱晦千百年,何其不幸!近百年來,時賢努力追溯佛陀原始的教義,才使《阿含經》得以逐漸受到重視,重光於世。

    「四阿含」之一的《雜阿含經》是西元四三五到四四五年間(中國劉宋元嘉年間),求那跋陀羅( gunabhadra,意譯為功德賢,中印度人,生歿於三九四到四六八年)在楊郡(南京)祇洹寺譯出,共有五十卷,一三六二經。《雜阿含經》的「雜」有「如其所()應,次第安布,次第結集」之意,「阿含」是流傳下來的聖教之意。現存的《雜阿含經》卷第二三、卷第二五,已佚失(含:天、念處、如意足、正勤、根相應,可研讀《相應部》),被誤編入三經(0四、六四0、六四一經)為「阿育王譬喻」的部分經文,若扣除這三經實得一三五九經。流傳下來的《雜阿含經》的次第已有錯簡、零亂,經呂澂先生發現《瑜伽師地論》〈攝事分〉(卷八五至九八的部分)為《雜阿含經》的本母(作抉擇契經),並整理、刊訂及印順法師等人的繼續努力整理,大致恢復較合理的順序,學人若要依照整編過的順序閱讀,請依據「《雜阿含經》次第」一文;若隨手翻閱、賞翫經法也能受惠無窮。

    《雜阿含經》另一譯本《別譯雜阿含經》(二十卷,三六四經,「別譯」為後人所加),早《雜阿含經》譯出,可比對《雜阿含經》的「八眾誦」(眾相應)及「如來所說誦」。其他別譯的小經及巴利三藏都作為比對及研習。本經附有一些次第表、對照表,應有資益於進一步研習之用。對於還想深入法義者,研習阿毗達摩大有裨益。

    在台灣,近十年來,原始佛法漸漸受到研讀、修習,但直接閱讀《阿含經》的人還不多,因此,多少影響聲聞者的正知見的建立。我們倡印《雜阿含經》是第一步,希望能繼續整理、流通《阿含經》,令受持、讀誦、吟詠、修習者,早日成熟解脫智,也作為報答佛恩及匡正漢傳佛教許久以來的法義偏差。我們採用《乾隆大藏經》(雕期為西元一七三三到一七三八年),本大藏經版以明朝永樂《北藏》為藍本,並加以增減、精校,因為木刻版本精美,字大(本版已縮小39%),除了便利閱讀、翫誦之外,又能有懷古感恩之情來學習無上道法。我們逕行改正錯字(更正表附在後),修補字體,並加以重新標點,方便現代人的閱讀習慣。我們一生若都有《阿含經》相伴隨,就有如佛陀及諸賢聖、諸大善知識常相左右,何其幸運!何其幸福!

    願所有受持阿含者,皆能厭欲、離欲、滅盡欲,得究竟安樂!

◇◇◇◇◇◇◇◇◇◇◇◇◇◇◇◇◇◇◇◇◇◇◇◇◇◇◇◇◇◇◇◇◇◇◇

雜阿含第957(身命經)

劉宋  天竺三藏  求那跋羅陀  梵文漢譯
 
民國  優婆塞    柳紹華      文言語譯

    我是這麼聽說的: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裡。那時,有一位婆蹉種的出家人來參訪佛陀。他合掌向佛行禮問訊後,就退坐在一旁,向佛問道:「喬達摩!我有一些問題想請教您。有沒有空回答我?」佛陀對那位婆蹉種出家人說:「你隨便問吧!我會為你解說。」那位婆蹉種出家人就問道:「說說您的看法吧,喬達摩!『命』就是『身』,對不對?」佛陀告訴這位婆蹉種出家人說:「『命』就是『身』,不能置答其是非。」「那麼,喬達摩!『命』與『身』二者是各自存在的,對不對?」佛陀仍然告訴他說:「『命』與『身』是否各自存在,也不能置答其對否。」這位婆蹉種出家人不解地問道:「這是怎麼回事?我問『命』是否即是『身』,又問『命』與『身』是否各自存在,您一概不給我肯定明確的答覆。沙門喬達摩!您有甚麼樣獨到的見解?您的弟子命終,您往往記說某某人往生那裡,某某人又往生那裡。那些弟子在這裡命終,捨去了身體,乘著『意生身』往生他方,這不就是『命』與『身』二者各自存在的證明嗎?」佛陀告訴婆蹉說:「我這樣的記說,是說這些往生他方的弟子尚有餘蘊未盡;並非針對那些已證無餘涅槃而不受後有的弟子說的。」婆蹉問佛:「喬達摩!怎麼說是針對尚有餘蘊的弟子而記說,而不包括已證無餘涅槃而不受後有的弟子?」佛陀告訴婆蹉說:「有餘蘊,就像火必須有所依憑才可燃燒,不能毫無所依。」婆蹉反駁說:「我認為火雖無所依憑,仍然能夠燃燒。」佛陀反問道:「怎麼說火無所依憑也能燃燒?」婆蹉回答佛說:「譬如有一場大火正燃燒著,狂風吹來,烈焰騰空。那飄入空中的火舌豈非無依無憑的火?」佛陀告訴婆蹉說:「那被大風吹上天空的火焰,仍然是有所依憑,不能說它是無依無憑。」婆蹉不解地問道:「喬達摩!虛空中飛騰的火焰,怎麼還說是有所依憑?」佛陀告訴婆蹉說:「虛空中飛騰的火焰,依靠風而存在,依靠風而燃燒。因為依風而燃,所以說這火仍是有所依憑的,它仍是有餘的。」婆蹉又問佛:「那麼,眾生在此命終,乘著『意生身』往生他方,怎麼說是有餘?」佛陀告訴婆蹉說:「眾生身壞命終之際,乘著『意生身』往生他方,是因為有貪愛而執取,因為有【愛】有【取】而受後【有】,所以說有餘。」婆蹉說:「眾生因為貪愛而有餘蘊,因為欲染而有餘蘊;惟有世尊您證悟無生,成就無上正覺。世尊!將來見面的機會還很多,我先告辭了。」佛陀對婆蹉說:「你請自便吧。」這位婆蹉種出家人經佛陀這番開示,充滿法喜,起身告退而去。

譯者按:『命即是身』意謂生命與身體二者是一體。身壞命終,二者俱不存在,此為斷滅見。『命異身異』意謂生命與身體二者各自獨立存在。身壞命終,『命』離體獨存,投生如更衣如遷居,此為真常見。不論斷滅見或真常見,均屬邪見。質言之,生命並非某種獨立自存之體性,而是因緣會合所生之現象。『命即是身』與『命異身異』均妄執有『命』,非法非義故,世尊對婆蹉所問不予置答(無記)。又經文中之『意生身』一詞,與『中陰身』相當,惟並非一般觀念中之『靈魂』。(《嘉義新雨雜誌》第33)

◇◇◇◇◇◇◇◇◇◇◇◇◇◇◇◇◇◇◇◇◇◇◇◇◇◇◇◇◇◇◇◇◇◇◇

平常用功

                                  /明法比丘

道場:物質(.色、硬.軟、冷.).感受.印象. 意志.意識等五蘊所在之處,就是練心的道場。

 

用功:當下練心,該斷斷,該捨捨,該離離。未能斷、捨、離,則應作斷、捨、離之因緣。要修習.多修習正法,才能更熟練,更知法之寶貴。

 

正念.正知:注意觀察眼....心的實況和變化,注意觀察身.心就是保持「正念.正知」,「正念」就是當下覺知,「正知」就是事後也知道。六根觸六境。具正念.正知,內心平靜、無苦樂,適合思惟、講話、行動;無正念.正知時,內心就充滿污染,不適合思惟、講話、行動。正念.正知是出生一切功德之母。

 

斷惡.修善:一直保持正念.正知,知因.知果,斷惡.修善,可以由此步步高昇至涅槃。

惡的是:殺生、偷盜、邪淫、謊話、惡口、挑撥離間語、綺語(講廢話、講話時機不對)、貪欲、瞋恨、邪見。

善的是:與十惡相背反,並能實行十波羅蜜:布施、持戒、出離(離欲.出家.修禪)、智慧(親近善士、多問法、多思惟法)、忍耐、精進、真實(不欺)、決心、慈、捨(平等心)

惡的不自斷,要用心斷;斷了惡,災殃自避。

善的不自來,要邀請來;修了善,福報自來。

 

收心:一日當中,三不五時要收心。把心放空無執著、無束縛,放空心思有助於提升正念。心收束的要訣是:注意呼吸。

 

靜坐:靜靜坐,沒事做,專注於安住心、找回心、觀察心。以吸氣、呼氣經過鼻口的「氣」為注意的目標;或者是注意吸氣,覺知吸氣的觸覺,呼氣覺知呼氣的觸覺。修禪是否進步,可由生活的品質檢證。修禪可以認證正法,使正法不混亂、不消滅;可以完滿解脫大事。

 

經行:專注的走路和靜坐同樣重要。收攝六根,注意在左腳、右腳的觸覺,或者和腳步配合;或者注意腳的起.落,單純的覺知;或者只注意呼吸。長時專注的走路,練禪定兼運動;短時專注的走幾步路,培養清除殘餘思緒,放空心思。

飲食:專注用餐的整個動作。注意:眼、手、氣味、食物、嘴的開.合以及貪欲心、棄嫌心、平靜心。飲食中保持威儀,要講話,先吞下食物。

 

待眾生:對待一切眾生要儘量慈...捨。

增益眾生安樂()

扶助眾生離苦()

隨喜眾生功德()

對待眾生平等()

 

做事:要有責任心、要盡心.盡力、要確實,要和人溝通、商量。萬事要注意先、後、緩、急,澈底知苦、集(苦因)、滅(苦滅)、道(苦滅之道)

 

講話:聲調要柔軟、輕聲,不干擾他人。講話內容以「法」為第一優先,講話應該有「厭欲、離欲、滅欲」的內涵,有10種:少欲、知足、遠離煩惱、無執著、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無用的話少說,無用的話32種,是卑劣、無利益,不能導向厭、離、滅。它的內容是:談王、盜賊、大臣、軍隊、危難、戰爭、食物、飲料、衣服、床椅、花飾、香水、親戚、車輛、村、鎮、城、國、女()、英雄、街道、市井之言、祖先、小小事、世界、海、猜測。

 

交往:要親近智.善者,遠離愚.惡者。與人作伙要有警覺性,觀察自.他的互動,色法.心法及其實相(無常..無我)。要實踐布施(佛法.物質)、愛語(軟語.柔和.安慰)、利行(鼓勵.勸告.分享)、同事(有情有義.同甘共苦)

 

睡眠:要睡時,把心放空,放下一切,注意吸氣、呼氣,以注意呼氣入眠。睡時具正念可安睡、安醒、無惡夢、諸天守護、不遺漏。

睡醒時,注意吸氣醒來。願自己離一切貪染、瞋恚,無憂無愁過這一日

 

死想:想想自己的確是在等死,不久人世,應及時修心,以免帶癡業再輪迴,而後悔不及。

 

迴向:聽法、誦經、禮拜、供養、做功德,全部迴向:

      願以此功德,滅盡諸煩惱;

      願以此功德,成為涅槃因。

      願以此功德,與眾生分享。  (2003.7.訂正) (《嘉義新雨雜誌》第33)

◇◇◇◇◇◇◇◇◇◇◇◇◇◇◇◇◇◇◇◇◇◇◇◇◇◇◇◇◇◇◇◇◇◇◇

五門的心路 ( pabcadvara citta vithi )                                                                    

       

 

 

 

波動

 

 

門轉向

 

識之一

 

 

 

 

 

 

 

 

   

 

 

 

   

 

 

   

 

 

   

 

 

 

   

 

 

   

 

 

   

 

 

彼所緣

 

彼所緣

 

 

 

               1.不能控制  2.被動  3.異熟             造業                      1.異熟

2.回味

     意門的心路 ( manodvarika vithi )

                                                       

   

 

 

 

波動

 

 

意門轉向

 

   

 

 

 

   

 

 

   

 

 

   

 

 

 

   

 

 

   

 

 

   

 

 

彼所緣

 

彼所緣

 

 

 

       1.不能控制  2.被動  3.異熟             造業                 1.異熟

2.回味

  【說明】 同一心路所取之目標是一樣的。一個○表示一心識剎那。據說一彈指間有1012個心識剎那。

  有分識( B )Bhavavga life-continuum---- bhava ( ) +avga ( 成分 ),生命不可缺少的成分。屬於意識界,當心不對外界目標反應時的心識狀態。它的所緣()是前世的最後一次意門的心路的所緣。為數不等的有分識介於五門的心路或意門的心路之間。

  過去有分識( Ab)Atitabhavavga,六門緣取六境的心識剎那(cittakhana)

  有分波動( Bc )Bhavavga calanavibrating bhavavga ,六根門轉向所緣(六境)時,有分識出現波動。

  有分斷( Bu )Bhavavga-upacchedaarrest bhavavga ,有分波動第二次之後即停止()

  五門轉向( Pc )Pabcadvaravajjanaadverting----心識轉向五門(五根)所對的五境。屬於意界唯作心。

  五識( V )Pabca vibbanasense-consciousness----眼、耳、鼻、舌、身識,對目標取相(作印記)

  領受( Sp )Sampaticchanareceiving consciousness----接受五識的印記作用。善異熟五識之後起善異熟的意界(領受),不異熟五識之後起不善異熟的意界。

  推度( St )Santiranainvestigating consciousness ---度量、審查印記的作用。

  確定( Vo )Votthapanadetermining consciousness ----確定、省察印記為可意或不可意之心。

  速行( J )Javanaimpulsion----迅速造作身口意業。一般為7個,暈眩時及死亡前最後的心路5個。意門心路的第一個速行心將於今生受報,第七個速行心作為來生結生的潛力,第二~六個速行心則未來受報。五門心路不能作來生結生的潛力。阿羅漢的速行心是唯作,不造作善惡業。

  彼所緣( T )Tadarammanaregistration consciousness ----繼續認知速行所緣之心。有回味的作用,及緩衝掉入有分識。它只發生於1.欲界有情,2.欲界速行心之末,3.欲界所緣法,4.意門所緣境明顯(vibhuta)及極大境(atimahanta17個心識剎那)

  意門轉向( M )Manodvaravajjanamind-door consciousness ----屬唯作心,把心轉向法境的目標。

(《嘉義新雨雜誌》第33)

◇◇◇◇◇◇◇◇◇◇◇◇◇◇◇◇◇◇◇◇◇◇◇◇◇◇◇◇◇◇◇◇◇◇◇

修習慈心的利益

  1. 好睡。

  2. 平靜醒來。

  3. 不會做惡夢。

  4. 人人喜愛。

  5. 非人(夜叉、鬼)喜愛。

  6. 天人保護。

  7. 火、毒、刀不傷。

  8. 容易入定。

  9. 面貌安詳。

 10. 死時心不顛倒。

11.若臨終未證得阿羅漢,得生於梵天界 (按:梵天界指色界、無色界。修習慈心可入初、二、三禪。若臨終時入禪定,得生於梵天界)

出處:一、《律藏》〈附隨〉第六 增一法 [十一法]-- Vinaya, Parivara, p.140

二、Visuddhimagga (清淨道論) pp.311~314

(《嘉義新雨雜誌》第33)

◇◇◇◇◇◇◇◇◇◇◇◇◇◇◇◇◇◇◇◇◇◇◇◇◇◇◇◇◇◇◇◇◇◇◇

                        33期目錄               回總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