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雨月刊》第1  (1987.2.)

▲▲▲▲▲▲▲▲▲▲▲▲▲▲▲▲▲▲▲▲▲▲▲▲▲▲▲▲▲▲▲▲▲▲▲

1 目錄

新雨佛學社的成立因/張慈田

止觀隨筆(一)/白偉瑋

◇◇◇◇◇◇◇◇◇◇◇◇◇◇◇◇◇◇◇◇◇◇◇◇◇◇◇◇◇◇◇◇◇◇◇

1期目錄                      回總目錄

新雨佛學社的成立因緣

/張慈田

    1986328日起,連續二十三個禮拜日,張大卿先生在法印寺主持「基礎佛法講座」。藉著演講的機緣,我們一群熱愛真理的朋友經常聚談。由於講座上無法充分的討論,所以從六月中旬開始另訂每週四晚上定期聚會討論。「元老級」的除了張大卿及我之外,還有白偉瑋、蔡莤莤、揚平猷、湯維萍、葉盛沖、王麗珠和謝錦滿等。

 

    9月初,張大卿回台灣,講座暫停,但討論會繼續舉行,時間改在每週六晚上。

出身台大哲學系,夏威夷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研究龍樹菩薩的林良彬及時加入。10月吳建賢,11月姚克洪,12月顯如法師的加入,為討論會注入蓬勃的生機活力。1987年一月初,張大卿歸來,討論會經常二十人上下,比起剛開始五、六人的場面,有了大幅進展。討論會為了對外界便利稱呼,及方便行政上的工作分配,今年一月底,正式命名為「新雨佛學社」,對外宣佈成立。

 

    本社的宗旨:

    一、回歸原始佛教。最初佛教的流傳只在印度的恆河兩岸,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佛弟子將佛法帶到世界各地;佛法為了適應當地的民俗而夾帶了傳播地區的地方色彩;為了正本清源,我們以現存最早期編輯的阿含經論,和南傳相應部經論為主要研究材料。

 

    二、重視修行及其進展。我們認為佛教的弘傳,跟修行、證驗有極密切的關係。自我的貪嗔痴解決了幾分,才能說上幾分,才能有信心地推介修行的方法及心得。

 

    三、以入世的精神來開展、傳播佛教。佛教的修行,常被一般人誤解為修行必須要到深山林內。我們認為,修行必須在人間,在社會人群中修,必然像釋迦牟尼關心僧團的共修,清淨、和樂,也必然關心社會問題,以期人間淨土早日實現。

 

    我們的討論會,為適應新的成長,自l98737日起,分成「基礎佛法班」、「精進共修會」。前者是以介紹佛法的基本觀念為主,適合每一位會員;後者著重在對修行弘法有志趣的人。目前兩者皆以四諦三十七道品為研討主題。(1987.2.《新雨月刊》第1)

◇◇◇◇◇◇◇◇◇◇◇◇◇◇◇◇◇◇◇◇◇◇◇◇◇◇◇◇◇◇◇◇◇◇◇

止觀隨筆(一)

/白偉瑋

 

    我自己從婚姻生活中的體會,一直以為一個生命目標不明確的女孩子,戀愛經驗可以使她深刻地認識「苦」,以及反省一些觀念,這些對她的修行,將大有幫助。

 

    在一次朋友之間的對話中,將此種看法提出來,大卿馬上就問:真的是這樣子嗎?戀愛經驗是唯一的,或最重要的修行因緣嗎?

 

    衝動下,反駁了幾句:是這樣子的,沒有錯。同時心裡也重新問自己:(1)我的看法真的適合所有對生命目標不明確的女修行人嗎?(2)我個人的經驗準嗎?(3)如果不十分準,那麼到底還要人的經驗準嗎?(3)如果不十分準,那麼到底還要用什麼來幫助一起修行的女孩子呢?

 

    想到了!證初果的三個條件:歸依佛法僧,斷戒禁取見(無意義的修行),斷我見(非緣起見)。以這三個條件來觀察一個剛開始修行的人,所欠缺的,或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戀愛經驗,有時候可以使人深刻體會苦,深刻反省一些觀念;但有時候卻反而令人更固執,更不願去反省思考。

 

    我的經驗,我的體會,要對同修有幫助,不是直接提出來就夠了,也需要觀照到對方在證初果的三個條件中,最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地方。

(1987.2.《新雨月刊》第1)

◇◇◇◇◇◇◇◇◇◇◇◇◇◇◇◇◇◇◇◇◇◇◇◇◇◇◇◇◇◇◇◇◇◇◇

                    1目錄                      回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