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龍
上個月十七號去參加一年一度的「退休人員聯誼會會員大會」及聚餐,順便看看老同事。
一位同事因行動稍有遲緩,他又喜歡喝兩杯,騎機車實在太危險,最近幾年都是由我開車接送他一同往返。以往他會先在一周前打電話給我問我是否參加。這次沒消息,所以我在會前兩天去電邀約。手機、住宅都無人接聽。
席開四桌,大會行禮如儀,首先是大會工作報告。報告內容第一項是說「整理會籍,依據本會委員會決議,連續兩年未交會費者予以停權,若當年繳納會費者即日恢復會籍,並不追繳積欠會費」,第二項是提案討論去年度經費收支情形。附有收支表格一張。
支出的項目中,除了餐費、會員大會通知單信封郵資外,其他的支出全是×××老師羅馬柱$3,000元。因沒意會「羅馬柱」是啥,開口問鄰座同事,他尚未回答,我忽然懂了,原來……,天啊!去年走了五位老同事,有四位是六月走的,包括沒接電話的那位以及平常偶有聯絡、蠻孰悉、同是化學科的一位。
二十多年前,初接觸佛法,讀到一首打油偈頌:「看到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漸漸輪到我」,照這種速度,很快就……不禁身毛豎立……
由於走的人數實在有些過頭,有位同事在會中熱心分享他所知道的醫療雜誌資訊,說萬一得了病可參考那些治療方法等等。這當然很重要而且心意令人感動。但有一項事實無法改變,那就是:我們甫出生就像被牽往屠宰場的牲畜,一步一步接近死亡。所以透過學習世尊的教導來面對老病死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就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待死亡──念死法門(死隨念 maraṇānussati)。
凡是活著的生物,都要踏上死亡之旅,沒有一個生物能逆向死亡而不死。死亡是確定 的、必然的。當死亡降臨,一切皆將離別,離別自己的肉體,離別心所愛的眷屬、朋友、財產,絕無討價還價的餘地,生前為自己精心設計、布局的一切,也都將隨因緣散去。當一個人壽命盡時,任憑親友的求壽、悲慟、大哭、呼天搶地,甚至想以命換命,都不可能換回死者少許的命根。死亡是無情的、絕情的。
有人想避死,遁入虛空、海中、山腹、地下,但終難免一死(見《佛說婆羅門避死經》, 大正 2.854 下)。不但欲界眾生要死去,色界(離五欲)、無色界(離一切色)眾生也難免一 死,三界的眾生,無絲毫不死的希望。對未離愛染的眾生,死亡這一樁事,就有百般恐惶、 無奈,還會因業緣不斷,不斷地再受生受死,情何以堪!唯有知曉出離生死及出離生死之 道,而入於滅界(nirodhadhātu﹐滅除三毒、諸惑),那麼死亡的事,才只剩這一生的最後一件(也無恐懼),以後也不再受生受死。
對死亡能早早警覺,時時警覺,能在有限活著的時間內,做好該做的善法,放下該放下的事,活在現前一口氣,能隨時死都了無遺憾,這樣活著反而較輕鬆、自在。以修道來說, 思惟死亡,擬想死亡,時時令人有悚懼 (saṃvega)之心,引發精進及放下對存在的執取,能得大果、大利,究竟解脫。怎樣思惟死亡,才算是精進不放逸?有一次,佛陀問諸比丘是否思惟死亡,有一比丘回答他是想活一日一夜中,修持佛陀的教法。其它的人回答,想活一日間、一缽食間、食四.五糰食間、食一糰間,修持佛法。佛陀認為這是放逸。一比丘說︰在出入息間修持佛法。佛陀認為這才是精進不放逸地修持思惟死亡(《增支部》A.8.73.)。心念時時貼進死亡,能引發強大的精進力,來斷除死苦之怖,及再生再死之苦。(《嘉義新雨雜誌》,第24期﹐1998.4.,2005.6.訂正:思惟死亡/明法比丘)
◆我的生命是不久的,我的死亡是永久的,我必然會死,我的生命以死終了, 我的生命是不確定的,我的死是必然的。
Ādhuvaṃ me jīvitaṃ dhuvaṃ me maraṇaṃ, avassaṃ mayā maritabbaṃ maraṇa-pariyosānaṃ me jīvitaṃ, jīvitaṃ me aniyataṃ maraṇaṃ me niyamaṃ.
◆不久啊!真的!這個身體將躺在地上,將捨棄心識離去,如同無用的朽木。
Āciraṃ vatāyaṃ kāyo pathaviṃ adhisessati, chuddho apeta-viññāṇo niratthaṃva kaliṅgaraṃ.◆一切眾生必死,過去曾死,未來將死,我也一樣將會死,於此我沒有懷疑。
Sabbe sattā maranti ca marimsu ca marisare tathevāhaṃ marissāmi natthi me ettha saṃsayo.
每當夕陽西沉的時候,已經逐漸地來到死神的領域了,
你是否忘記了呢?不要認為自己將不會死亡!
日落再日落,死神的村落,
你必將是會來到的,而且絕對是不會延遲的!
"Verse of Knowledge of Dreadfulness"
At every setting of the sun,
Nigher to death's field one's gone.
Forgetting!
Do not think you shall not die.
Sunset by sunset, one by one,
To death's village
You shall come:
For lingering there is none.
The most Venerable Ledi Sayadaw
三、因為有老病死,所以佛陀出現於人間。巴利聖典中學習面對老病死的重要資料和連結:
(以上三個法句經故事連結為英文精簡版(按滑鼠右鍵,選擇「翻譯成中文」,可以讀到不很通順的中文翻譯,右鍵選擇「重新載入」可回到英文版),若欲閱讀英文完整版,請洽本人。)
(HTML 編者備註:另可參考中文版《法句經故事集》/周金言 譯,Dhp. 174偈故事——明白世間實相的紡織女;Dhp. 113偈故事——家破人亡的波她卡娜;偈 128偈故事——善覺王阻擋佛陀的去路。
根據佛教,「走得自在」(good ending,ready to die any time),將對我們的來世投生有莫大助益。多麼希望我所有的親朋好友、尤其是退休老同事(即將起飛離境,卻不知目的地何在)都能一起來依據巴利三藏學習面對老病死,讓面對死亡能無所畏懼、面對衰老能身老心不老、面對疾病能身病心不病。法雨道場將在九月份開始,每周三晚間7-9點在嘉義市友忠路再耕園(玉山郵局旁)202教室開設「阿毗達摩和巴利三藏──學習與應用」免費學習課程,提供因緣,由本人義務主講。老病死是世俗所排斥的,佛陀的法只為少數人而說,這種共同學習的免費課程,不見得有多少人能有因緣接受。但認識生命、改善生命、提升生命、超越生命畢竟是必修課程,只希望因緣俱足的朋友,能把握機會,在生命流中留下一個邁向解脫的檔案。是所至禱。
201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