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慶龍
三藏是律藏(毘奈耶)、經藏(修多羅)、和論藏(阿毗達摩)。阿毗達摩就是論藏,是三藏之一。阿毗的意思是至高的、最殊勝的,達摩的意思是法。在北傳佛教大藏經中,也許大家不容易理解論藏的範圍是什麼,在巴利三藏(南傳上座部佛教所依據的三藏)中,論藏的範圍非常明確,就是七部論。他們分別是《法集論》、《分別論》、《界論》、《人施設論》、《論事》、《雙論》、《發趣論》等。由於上座部七部論(論藏)本身已很龐大,再加上其註疏與疏鈔,更是複雜得令人難以學習與理解,所以為了瞭解論藏,大約在西元五世紀至十二世紀期間,陸續地出現類似阿耨樓陀尊者所著的《攝阿毗達摩義論》(或別譯為《阿毗達摩概要》)等九部阿毗達摩的概要書。阿耨樓陀尊者善於攝收論藏的基本要義,他把論藏整理成易於理解的方式,所以他的著作成為學習阿毗達摩的標準入門書。他的這本《攝阿毗達摩義論》被視為打開佛法智慧大寶藏無可或缺的鑰匙。上座部的正統傳承認為論藏是由佛陀親口所教(《論事》性質較特別除外),這有別於早期的說一切有部及後來部派佛教,他們的論藏是由佛弟子所著,有好多部的作者更是在佛陀入滅之後好幾代才出現的弟子。這就說明為什麼在巴利三藏中論的範圍是明確的。介紹了什麼是阿毗達摩,什麼是《攝阿毗達摩義論》後,接下來要談的是為什麼要學習阿毗達摩。
不少佛友學佛一輩子,不知道佛陀證悟了什麼,不知道佛陀本身修行及指導弟子們修行的方法是什麼。不知佛陀是覺者,不是神。得定和證道、證果搞不清楚,卻認為阿羅漢(或譯"阿拉漢")應該迴小向大、乘願再來。瘋狂努力,一心想要成佛,卻不知成佛的條件是什麼。學通了阿毗達摩,您將會真正認識什麼是佛教。也會相信上座部佛教的教理和教法是最接近佛陀時代的教理和教法。會對自己以前的無知感到好笑,也會慶幸自己終於能夠親炙佛陀的教法,解脫有望。
佛陀為了引導根器不同的眾生修行及通達聖諦,採用種種方法以便能夠使其理解。在經中佛陀時常採用慣用語及世俗諦(概念法);在論教裡的用詞則侷限在究竟諦(究竟法)。在經教中用了男人、女人等名詞;在論教中則把他們分解為純粹是無常、有為、緣生與無我的名色法。經教、論教用詞的不同,就如同水與H2O的差別。經教被形容為「譬喻式或受到裝飾的教法」。而阿毗達摩被形容為「直接或沒有受到裝飾的教法」。因為論藏是以直接的方式全面地解說諸究竟法,而完全沒有受到裝飾。學會了阿毗達摩再去讀經,將能精確地理解經文的意思,並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對治苦,減少貪瞋癡。例如膾炙人口的經文名句「身苦心不苦,不受第二箭」(出自於《相應部・六處篇・受相應・箭經》或《大正藏・雜阿含四七〇經》),學過了阿毗達摩的心路過程,對這句話將有會心的理解。如能保持正知,如理作意;這句話將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受用無窮。每天都可以累積善業,每天都可以修善。這只是其中一例,就等待大家來體會了。順便一提,經教和論教並非兩種完全不同的教法。在某個程度上,這兩種教法是重疊的。但是實修觀禪的目標是諸究竟法。究竟法指的是心、心所、色法和涅槃,其餘所有法都是概念法。
尚未學習阿毗達摩之前,我們對業果關係和生死輪迴大都只是停留在籠統的概念。阿毗達摩詳盡說明了八十九心、五十二心所、五門、意門、離門心路、死亡與結生的聯結。把業果關係、心相續流、色相續流、生死輪迴都分析至究竟法。在實修「緣攝受智」和「思惟智」時,甚至可「親眼目睹」業果關係和生死輪迴。這一點和後期發展出的唯識學理論有很大的不同。唯識學比較是屬於形而上學,無法由實修驗證。阿毗達摩所教的並不是臆測的理論,而是開顯生存的真實本質。所以上座部佛教認為阿毗達摩最能顯現佛陀的一切知智。
這個時代,聽完半個或一個四句偈,就能了脫生死的人已經不存在。唯有老老實實「勤修戒、定、慧」,才能「息滅貪、瞋、癡」。也就是要修行、要斷煩惱就得修戒定慧三學。修三學,得先學習律、經、論三藏。根據阿毗達摩,要斷除煩惱、滅除一切苦,唯有通過道智。也就是聖道才能斷除煩惱。這就要修觀培育觀智。前面提過觀智的目標是名色等究竟法,因此學習阿毗達摩的最後目的是為了修觀。修觀是為了斷煩惱,證道證果,解脫生死。學了阿毗達摩,再讀《清淨道論》、《智慧之光》、《如實知見》、《菩提資糧》、《轉正法輪》(《顯正法藏》)、《正念之道》,七清淨、十六觀智的修行次第就會有清楚的概念。當今帕奧系統的止觀修行學程,是把阿毗達摩理論和實修融合最徹底的教法。根據個人聽聞,即使緬甸是研究阿毗達摩風氣最盛的國家,還是有不少阿毗達摩的學習者,不知道阿毗達摩的知識可運用在實修上。不曉得今生今世有證道證果的可能,只停留在累積資糧,來世再修的階段。大家要珍惜把握帕奧系統這個「奇世珍寶」的教法傳承,不管是先學後修,或是邉修邊學,都要學習阿毗達摩。
短短的篇幅,無法完整地介紹學習阿毗達摩的重要性。若要稍微詳細一點的阿毗達摩簡介,可參考《嘉義新雨雜誌》,第34期(2001.2.)拙文《讀唯識談阿毗達摩》。坐而談不如起而行,準備好葉均居士翻譯的《攝阿毗達摩義論》、菩提尊者英編,尋法尊者中譯的《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瑪欣德尊者講述的《阿毗達摩講要》、明法尊者編的《攝阿毗達摩義論表解》,再加上一位明師的指導,大家就可輕鬆上路,開始學阿毗達摩了!祝大家學習成功!
2019-08-01
作者簡介:羅慶龍,1953年生,台北縣雙溪鄉(今新北市雙溪區)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國立清華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嘉義高中退休教師。1998年香光尼僧團「安慧學苑」佛學研讀班(初、中、高級)畢業,第二、三期進階級佛學研讀班結業。1999年受教阿毗達摩於明法尊者。2012年起受教巴利佛法於宗戒法師。
關於《攝阿毗達摩義論》或《阿毗達摩概要》可參考「法雨道場」 → 「閱讀三藏」 → 「藏外文獻」下有五、六個連結,或「府城佛教網」 之 Abhidhammatthasaṅgaho 攝阿毗達摩義論(阿毗達摩概要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