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活動 │ 雜誌月刊 │ 好書介紹 │ 閱讀三藏 │ 下載專區 │ 友站連結 │ Email │ 回到首頁 |
羅慶龍老師主講 2019-09-04 起,每周三,晚間7-9點 嘉義市西區玉康路160號——再耕園202教室 簡介煩惱依其表現的輕重程度分為三個層次:
說明十不善業的不善因。簡單說明如何轉煩惱為菩提。
說明不善心、善心與法句經第183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的關聯性。
介紹舍利弗和目犍連跟隨佛陀出家後修行的情況,
及以提婆達多為例簡述出家的功德。 介紹SN.7.2惡罵經、法句經第五偈黑女夜叉的故事、 簡介SN.37.3(特有經)女人有五種(男人所沒有的)特有的苦。 簡介和信有關的SN.10.12. Āḷavakasuttaṃ。 以及解釋第四禪「捨念清淨」。 身適業性、心適業性、身練達性、心練達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等六組成對的心所, 並簡介MN.60 Upālisuttaṃ(優婆離經)。 並解釋「指鬘護衛」巴利語句子說明「真實語」, 首先介紹七遍一切心心所和六雜心所(十三通一切心心所)。 第一次結集前夕證得阿羅漢果的經過。
首先介紹出世間心、廣大心及欲界八大善心。 然後進入新進度之欲界八大唯作心與八大果報心。 兩個瞋根心及兩個癡根心並總結十二不善心。
分辨在每一門裡生起的心以及依門的數目把心分類。 然後解說什麼所緣出現於每一門和離心路過程心, 最後分析每一心的所緣範圍。 然後根據所依靠的依處把諸心分類。 即六所依、六門、六所緣、六識、六路、 六種境轉起(所緣的六種呈現方式)。 說明所緣在五門心路呈現的四種方式, 詳說為75種方式。 說明所緣在欲界意門呈現的兩種方式, 詳說為4種方式。 及獨立的心路過程。 (安止速行意門心路過程)。 並以心路過程說明 SN.36.6 箭經(雜阿含470經)所說的 「身苦心不苦;不受第二箭」。 複習上二界及出世間的禪心過程及彼所緣的定則。 二因結生、三因結生的凡夫、聖人等, 分析各類眾生所能生起的路心。 所有眾生總共能生起的路心。 並說明人身難得。 餓鬼及阿修羅。 化樂天與他化自在天等七種欲界善趣地。
各種「劫」的意義常令我們感到混淆。此次的課程,對於各種「劫」的名稱及定義有較詳細的說明。重點如下:
小劫(又稱間劫或中間劫antarakappa):人類平均壽元從十歲至無數歲一增一減的時間。
中劫(又稱無量劫或無數劫或阿僧祇劫asaṅkheyyakappa):空間世間的壞劫、壞住劫(空劫)、成劫、成住劫(住劫),各是一個中劫。人間的六十四 間劫(等於地獄裡的二十間劫)即等於一個中劫。地獄的一個小劫是人間的3.2個小劫。
大劫(mahākappa):四個中劫等於一個大劫,即空間世間每經過一次的壞、住、成、空,合為一個大劫。
應注意中劫(阿僧祇劫asaṅkheyyakappa)不應和我們的菩薩成佛累積四阿僧祇(asaṅkheyya)和十萬大劫搞混。四阿僧祇和十萬大劫不能誤稱為四阿僧祇劫和十萬大劫。 引用AN.6.63、AN.5.161、MN.135 及法句經第3、4偈輔助說明。 妨害業(阻礙業)與破壞業(毀壞業)。 臨死業(近業)(隨念)、慣行業(數習業)(隨習)與已作業。 舉法句經第二偈—閃亮耳環及清淨道論—青蛙天子等故事說明臨死業、 法句經第16偈—如法優婆塞及第15偈—殺豬屠夫純陀的故事說明慣行業。 法句經第182偈香蒲葉龍王的故事 補充說明依成熟次序而分的四種業的最後那種已作業。 次生受業、後後受業(無盡業 )與既有業。 舉本那(Punna)居士善業現世受報的故事說明現法受業, 舉依悉達悉(isidāsī)比丘尼的故事說明次生受業、 後後受業與既有業。 色界善業與無色界善業。 說明不善業及欲界善業的果報。 色界善業與無色界善業的果報。 引用清淨道論輔助說明 前世死亡與此世結生於欲界的次第, 解釋此世結生心與最初幾個有分心的所緣 在時間上是過去的或現在的。 色界、無色界的死與結生 於同一界或其他界, 以及前世死後結生於色界、無色界的次第。 十八種完成色及十種非真實色(不完成色)。 先解說十八種完成色。 以觀察地、水、火、風的十二種特相。 世間、欲界、無所緣及非所斷的,故為一種。 但依內、外等的區別,可以有多種。 有二十一種或二十三種。 欲界、色界、無想有情三處的色法 在結生時與在生命期裡這兩方面的轉起。 色法的本質及色法的三種密集 。 教導的禪修概要。 四繫、四取、六蓋、七隨眠、 經中十結、論中十結及十煩惱, 分別所屬的自性法(心所)。 二十二根、九力、四增上及四食, 分別所屬的自性法和道德素質(善、不善或無記) (混合類別之概要 ) 成十四種自性法及 每一個自性法各出現的次數。 五蘊、五取蘊、十二處、十八界和四聖諦, 加以歸納分析解釋。 其中並引用《清淨道論》及《阿毗達摩講要》 補充說明識緣名色。 (此次錄影第二部分8分50秒之後,因電腦問題收音忽然變小, 介紹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並以SN.12.2解析經複習十二緣起支。 基於課程完整性,此次錄影份量較多,約有3.5小時。 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三連結、四要略 、三輪轉及二根本等七類法。 佛陀證悟後的第一個星期裡作意省察緣起法 及之後數星期中佛陀所經歷的過程。 介紹SN.12.19與順逆緣起的比對。 說明正法消失的順序。 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無間緣、等無間緣、 俱生緣、相互緣、依止緣最簡單的定義及比喻。 所緣親依止緣及所緣增上緣。 佛陀覺悟後享受七七四十九天解脫之樂的經過。 佛陀從菩提樹去鹿野苑仙人墮處度五比丘,途中遇見upaka, 從upaka的故事,介紹相關經典及佛學知識和教理 並提及經典編輯可能遇到的問題、 簡介佛陀的十二種惡報。 對於大目犍連尊者成就四道的行道與通達 有不一樣的敘述。 最簡單的定義及比喻。 有緣、無有緣、離去緣、不離去緣最簡單的定義及比喻。 舉SN.47.9(即DN.16段落165)佛陀因過去世惡業所帶來的背痛果報為例, 說明異剎那業緣及佛陀如何止住因業報所帶來的病痛、 簡單說明二十八佛與過去二十四佛的區別、 介紹V.1.279(律藏第一冊PTS.p.279)耆婆為佛陀治療便祕, 佛陀整整拉了三十次肚子的故事(Samattiṃsavirecanakathā), 略說上座部的佛陀觀。 二十四緣入門初階導讀之「因緣」。 二十四緣入門初階導讀之 「因緣、所緣緣、增上緣、無間緣、 等無間緣、俱生緣、相互緣、依止緣」。 二十四緣入門初階導讀之 「親依止緣、前生緣、後生緣、重複緣、業緣」。 二十四緣入門初階導讀之 「異熟緣、食緣、根緣」。 二十四緣入門初階導讀之 「禪那緣、道緣、相應緣、不相應緣、 有緣、無有緣、離去緣、不離去緣」。 並說明在五種根識裡沒有禪支、 在無因心裡則沒有道分、在疑相應心裡, 一境性心所不會到達道支、根或力的程度。 在同一個時候,只能根據情況獲得一個增上法, 而且只能是在二因或三因的速行心裡。 (Vandanā,Homage [to the Buddha]) 與發願迴向偈 (Patthanā,Aspiration) 巴利語字義與文法。 其一境性心所不會到達道支、根的程度, 不能是道緣和根緣的緣法, 所以在其1心15心所中, 道緣的緣法只有尋和精進二法, 而俱生根緣的緣法 只有心、受、命根、精進四法。 所須具足的18或細分的28緣, 並介紹歸納所有可能的〔緣所生法〕, 可分類為名聚和色聚2組, 歸納所有可能的【緣法】, 可分類為4 + 4 + 2共 10 組。 辟支佛、上首弟子、大弟子 圓滿波羅蜜所需的時間以及 辟支佛如何證悟。 10-1+1緣的意義及 名聚、色聚生起所須具足的因緣條件。 (《攝阿毗達摩議論表解完整版》ch.8-19二十四緣〈釋義〉)之因緣, 並說明兩個癡根心的癡心所 不能作為因緣的緣所生法及 複習20種結生方式 (色無色結生15種、 無色結生4種、色結生1種)。 說明聞法是十福業之一,並舉青蛙天子及五百隻蝙蝠的故事說明聞法的功德。 更進一步擴展為五十二緣。 無間緣、相續緣(等無間緣)、 無有緣、離去緣、重複緣、相應緣。 因緣、禪緣、道緣、業緣、果報緣。 色以一種方式作為名的緣:前生緣。 概念與名色以兩種方式作為名的緣: 所緣緣、親依止緣。 增上緣、俱生緣、相互緣、依止緣。 食緣、根緣、不相應緣、有緣及不離去緣。 所緣、親依止、業與有四緣當中。 舉智慧之光所教導的緣起第五法為例,說明色聚、名聚、緣起法、發趣法的實際應用。 (內容標題:神通與觀禪、追尋因的方法、五種緣起教法、把心(即智)導向過去、煩惱輪轉及業輪轉、若色相出現、朝向過去世的臨終時期) (內容標題:善意公主在過去所發的願、一位禪修者的例子、另一個例子、煩惱輪轉裡有三:、業輪轉裡有:、緣攝受的階段、改變目標、辨明因果、應預先注意的要點、四名蘊、(一)一性理、三或四人、斷見與常見、(二)異性理、(三)不作為理、自性定法、( 四)如法性理、定論、要點) (引用雷瓦達尊者的開示:帕奧禪林一位禪修者的過去五世。 介紹法句經第16偈故事說明如法優婆塞臨終出現的趣相。)
(說明如何辨別結生五蘊、意門轉向五蘊及 欲貪有速行五蘊的因果關係。) (辨別結生之後第一個意門心路的五蘊因果及生命期間有分心的五蘊因果) (辨別五門心路及其隨起意門心路的五蘊因果) (辨別法所緣組意門心路的五蘊的因果) 性行的辨知法、三種修習、三種相。 四十業處之十不淨、十隨念。 如何平衡五根及平衡七覺支。 及某些修行人對有分心的誤會。 熟練初禪五自在後如何進而修習更高層次的色界禪。 簡介如何修習簡略法的四界分別觀。 以及親知實見裡介紹的 如何利用智慧之光轉修三十二身分(身至念)。 如何利用智慧之光轉修白骨想、白遍及 如何修行其餘色遍。 依據《親知實見》說明帕奧禪林修習止業處學程教學的次第。 並介紹律藏大品大犍度裡紀載佛陀度化三迦葉 及其一千個隨眾證悟阿羅漢果的故事。 悲心禪、喜心禪及捨心禪的修法。 及其餘五隨念(法、僧、戒、捨、天)。 介紹佛陀的十大或九大德號的意義。 AN.6.19、AN.6.20中所教導的死隨念。 引用AN.4.111蓋西經(Kesisuttaṃ)補充說明 佛陀無上士調御丈夫之德號及梵罰(brahmadaṇḍo)之意義。 以《智慧之光》及《清淨道論》所述介紹不淨修習及十不淨。 以SN.47.20國美經(Janapadakalyāṇīsuttaṃ)補充說明身至念。 說明四十業處與遍作修習近行修習安止修習的關聯及 不得安止的業處、得安止的業處能修到何種禪那。 介紹四十業處與遍作相取相似相的關聯。 顯現,隱匿;能穿牆、穿壁、穿山,行走無礙,猶如虛空; 能出沒於地中,猶如水中;能行於水上不沉,如在地上;能在空中以跏趺而行,如有翼之鳥; 能以手觸摸、擦拭有如此大神力、如此大威力的月亮和太陽; 乃至能以身自在到達梵天界等種種神變及天耳智、他心智、宿住隨念智。 三解脫、三解脫門及簡介四遍清淨戒。 出家人的兩種任務(經教的任務(ganthadhura)和 觀禪的任務 (vipassanādhura)) 並簡介巴利律藏之犍度。 (比丘波羅提木叉戒、護解脫律儀戒) 227條戒條。 並以AN.8.12 Sīhasuttaṃ(獅子經)說明 第六藥犍度中由於獅子將軍供養僧團的因緣, 佛陀規定不能吃專為比丘所殺的肉,應吃「三淨肉」。 並引用AN.5.167 Codanāsuttaṃ(舉罪經) 輔助說明第九中止戒犍度 (遮說戒犍度Pātimokkhaṭhapanakkhandhaka)。 想要呵責他人的呵責比丘在自身內省察五法、 在自身內準備五法(共十法)後,才能呵責他人: AN.10.44(Kusinārasuttaṃ 拘尸那羅經)。 比丘戒與比丘尼戒的比較、比丘戒的精神等。 三遍知、色分別智、名分別智、名色分別智、名色 差別智的定義以及 MN.33大牧牛者經(Mahāgopālakasuttaṃ)中對於色法的敘述。 介紹心所依處色在巴利三藏裡的依據, 並繼續介紹《智慧之光》第八章色業處的基本理論裡所述之色法的三種密集。 內容包括如何辨識色聚中的四界、 如何辨識五淨色、如何辨識心生色、如何辨識時節生色、 辨識食生色的方法以及如何辨識四個相色。 內容包括辨識六門心路過程、應先辨識的名法、 六組的定義、四隨觀、始於辨識受、識或觸等等。 內容包括再辨識色法、同時辨識兩門及所緣、 如何破除四種名密集等。 並再度說明五蘊的定義。 信慧組名法、如何辨識禪那名法等。 並順便提及佛陀「我不與世間爭,世間與我爭」的例子。 如何辨識五門善速行心路過程等。 並繼續介紹如何辨識五門善速行心路過程。 以及佛隨念與死隨念的名法組。並引用《禪修指南》釐清修習三離心所、 佛隨念與死隨念速行之後是否有彼所緣的問題。 解釋十個結的生起時並舉SN.35.232拘絺羅經(Koṭṭhikasuttaṃ)輔助說明 結在哪裡及MN.57守狗禁戒者經(Kukkuravatikasuttaṃ)說明戒禁取結。 辨識取究竟色為所緣的不善名法的方法。 香所緣、味所緣及觸所緣四組、 辨識名法整體為「名法」 並說明分別名色法與名色差別法。 如何辨識行住坐臥之中的色法、 如何辨識行住坐臥之中的五蘊法、 外觀之法及前進至下一個階段, 最後說明這是培育四念處的修行。 內容包括1.度疑清淨的定義、2.修習度疑清淨的論說 (2.1把握名色之緣一、2.1.1 把握色身之緣、2.1.2 把握名身之緣及2.1.3 捨三世的十六疑)。 舉例複習2.1把握名色之緣一之2.1.1 把握色身之緣、 2.1.2 把握名身之緣並再介紹2.1.3 捨三世的十六疑。 2.3 把握名色之緣三(見到諸行的老死壞滅)。 並引用AN.6.46大純陀經(Mahācundasuttaṃ)說明 「凡以慧洞察,他看見深的義理與句子者,在世間中這些人是不可思議的、難得的。」, 其次,簡介《智慧之光》所述十二緣起支的四理:一性理( ekattanaya)、 異性理( nānattanaya)、不作為理( abyāpāranaya)及如法性理(evaṃ dhammatānaya)。 最後特別介紹「十方」方位的巴利語表示法。 2.5 把握名色之緣五(通過三輪轉二十種行相), 並引用《智慧之光》說明「行與業有」的區別。 臨死業(近業)、慣行業(數習業、多作業)、無盡業(後後受業)等不同的譯詞。 其次繼續介紹3.具體修行的方法。 介紹4.觀智與神通的差異。 並引用溫宗堃老師的論文「當代緬甸毘婆舍那修行傳統之間的一個諍論── 觀察過去、未來的名色」輔助說明學者的觀點。 說明佛陀的業果智乃是與諸弟子所不共的。 補充說明sammādassana與sammādiṭṭhi 的差別, 並引用SN.22.104苦經(Dukkhasuttaṃ)及SN.56.11轉法輪經(Dhammacakkappavattanasuttaṃ)所述 欲愛、有愛、無有愛(kāmataṇhā, bhavataṇhā, vibhavataṇhā)是苦集聖諦, 說明辨識緣起,成就緣攝受智, 建立度疑清淨,屬於在修苦集聖諦。 作用(rasa亦作味)、現起、(paccuṭṭhāna)、 近因 (padaṭṭhāna亦作足處)。 以滅盡義為無常(aniccaṃ khayaṭṭhena),以怖畏之義為苦(dukkhaṃ bhayaṭṭhena), 以無實之義為無我(anatta asārakaṭṭhena), 並引用SN.22.78獅子經(Sīhasuttaṃ)說明「以怖畏之義為苦」。 引用的資料有SN.12.33智之事經(Ñāṇavatthusuttaṃ)、《清淨道論》節784(PTS.p.662)及 SN.35.26不遍知經第一(Paṭhama-aparijānanasuttaṃ)。 知遍知(ñātapariññā )、審度(或審察)遍知(tīraṇapariññā )、 斷遍知(pahānapariññā)裡的知遍知之地。 世間的觀智跟三種遍知的關係, 並補充說明《清淨道論》裡所述的三種斷: 彼分斷、鎮伏斷及正斷斷。 底本頁碼(PTS頁碼)的意義以及 阿若憍陳如名稱的由來。 簡介MN.111逐步經(Anupadasuttaṃ)舍利弗半個月觀逐步法之觀與40個to的關聯, 以及比較在AN.4.124差異經第二(Dutiyanānākaraṇasuttaṃ)、 MN.64瑪魯迦大經(Mahāmālukyasuttaṃ)、 MN.74長爪經(Dīghanakhasuttaṃ又稱Vedanāpariggahasuttaṃ受攝受經)裡提及的十一行相(11個to) 和四十種行相(40個to)的異同點。 複習隨順忍與正性決定(sammattaniyata)的定義, 及比較經與論中所述諸天壽命的異同。 內容包括以取捨(ādānanikkhepanato)、以年齡的增長消減(vayovuḍḍhatthagāmito)、 以食所成(āhārato)、以時節所成(ututo)、以業生色(kammato)、 以心等起(cittato)及以法性色(dhammatārūpato)等。 內容包括以聚(kalāpato)、以雙(yamakato)、以剎那(khaṇikato)、 以次第(paṭipāṭito)、以除見(diṭṭhiugghāṭanato)、以去慢(mānasamugghāṭanato)、 以破欲(nikantipariyādānato)及十八大觀(aṭṭhārasa mahāvipassanā)。 先引用《無礙解道》所述 輔助說明生滅隨觀智的修習方法之簡略法-以五蘊觀生滅。 Ajātasattu是未生怨(未出生就已經是父王的敵人)的意思, 特別引用本生經338稃本生譚的故事說明阿闍世名稱的由來。 一個想謀害佛陀自己當佛陀,一個謀害父親自己當國王較完整的故事內容。 其中包含提婆達多提出五事請求,分裂僧團的經過, 並簡介DN.11給哇得經(Kevaṭṭasuttaṃ)提到的三種神變 (神通神變、記心神變、教誡神變)。 (隨觀集法、隨觀滅法及隨觀生滅(即隨觀集滅)法), 並引用DN.22大念處經(Mahāsatipaṭṭhānasuttaṃ)輔助說明。 以緣、以剎那觀生滅的功德(1.四諦變得明瞭。2.對緣起變得明瞭。 3.能夠更明瞭四種理。4.對於五種相也變得很清晰。)。 包括簡略法(名色法與五蘊法兩者)及 詳盡法(緣起第五法與緣起第一法)。 如何破除觀之染、確定道與非道、確定苦、集、道三諦。 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及厭離隨觀智。 其中引用《清淨道論》說明十一種火及 SN.35.238毒蛇譬喻經(Āsīvisopamasuttaṃ)補充說明空村。 舍利弗尊者的逐一觀法(anupada dhamma vipassanā)、 補充說明止觀雙運及菩薩圓滿證悟前的所緣 (以禪那區分出世間心的案例)。 此心路過程含括屬於行道智見清淨的隨順智, 不屬於任何清淨的種姓智及屬於智見清淨的道智果智。 最後以投影片複習行道智見清淨。 九有情居而生起種種智, 特別引用《大因緣經》及《大因緣經注》 說明七識住及九有情居的定義。 介紹《清淨道論》所述十二種至出起觀的譬喻。 第十七章道智與果定章節, 詳細說明省察智,避免誤認自己是聖者。 此外,也提及解脫的分析 (內容包括三解脫門、道與果的解脫及果定之解脫)。 包括十二不善心、十四不善心所、經教十結、論教十結、四漏、 十六種心的汙染(upakkilesa)、十種煩惱(dasa-kilesa) 、十不善業道、十種邪信、七隨眠、四取等等。 以及雷瓦達尊者唱誦的發趣論二十四緣略說與廣說。 介紹如何由二十四緣到四十四緣並擴展成五十二緣, 以及如何將五十二緣的緣法歸納為十組。 以及〔名色〕作為〔緣所生法〕時的被動一面, 即「 單一名聚」 與「單一色聚」 生起的因緣條件〈圖示〉。 除了前述「 單一名聚」 與「單一色聚」 生起的因緣條件〈圖示〉的說明外, 更進一步介紹「單一名聚」 與「單一色聚」 生起的因緣條件〈歸納表〉。 是由哪些『 緣力』 所連繫。 介紹五十二種緣每一緣所有可能的【緣法】與〔緣所生法〕。 作為進入二十四緣入門進階的最後基礎知識。 「眼門心路」 諸「路心」生起須具足五十二緣的那些緣。 「欲界五門心路」生起, 須具足的因緣條件〈圖示〉, 再次說明「五門心路」生起, 須具足的因緣條件。 包括圖示及文字說明(以五門轉向心剎那為例)。 同一剎那色身裡「色聚」生起或存在, 須具足的因緣條件,包括「五識」、「領受」、「推度」、 「確定」、「不善速行」、「大善速行」等諸「路心」。 須具足的因緣條件,包括「唯作速行」、「有因彼所緣」、「無因彼所緣」及 「速行剎那」色身裡「色聚」生起或存在,須具足的因緣條件。 「有因彼所緣」、「無因彼所緣」則只介紹「心生色聚」生起須具足的因緣條件, 因為其他三種同剎那存在的色聚(業生、時節生、食生)相對單純。 內容包括意門轉向、貪速行、瞋速行、癡速行、 大善速行、大唯作速行、生笑速行及彼所緣等路心。 包括意門轉向、貪速行、瞋速行、癡速行、 大善速行、大唯作速行、生笑速行及彼所緣等路心。 包括「廣大善速行」、「廣大唯作速行」、 「聖道速行」與「道無間果速行」、「果定速行」等。 欲地離路「有因結生」、結生時心所依處色1法與 其他業生色聚29法生起,須具足的因緣條件。
欲地離路「三因悅俱有分--色聚」、欲地離路「無因結生、有分、死亡」生起, 須具足的因緣條件。 無色地離路「結生、有分、死亡」生起, 須具足的因緣條件。 還有欲地、色地、無色地三離門心生起所須具足的因緣條件, 以及與名聚同時存在的四種色聚生起所須具足的因緣條件。 尤其是三時84心+47心所作為緣法時,提供所緣增上緣和所緣親依止緣的部分, 此單元特別予以補充說明。 來討論《大因緣經》中「識緣名色, 名色緣識」, 識以那些緣緣助名色,名色又以那些緣緣助識。 來解讀《清淨道論》第十七章裡所載的混合解釋法, 即運用二十四緣闡明十二緣起支每一對之間的關係。 |